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影响因素致动因素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对体育教学的学有所用要求更高,更具体。他们对如何欣赏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与之脱节。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欣赏是连接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生活需求的纽带。本文拟把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开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史课程 欣赏教学 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69-03

【Abstract】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history of art on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rt in normal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quantity of data coming from the 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norma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heir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period.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Art Artistic Appreciation(Understanding Art) Relative Research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中,美术课程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注重体验和感受,发展美术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理念,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丰富的美术常识;掌握灵活多样的欣赏方法;基本的美术能力”这些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要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无论是斯蒂温•艾迪斯、玛丽•埃里克森、沃尔夫、艾斯纳等;也无论是邵大箴、尹少淳、还是屠美如和边霞,都从观念和意识上一致肯定美术史学习对美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容质疑的价值。其中国外有关艺术史学习有助于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一研究,涉及到该领域的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艺术史研究性质、原理、对象、范围等各个方面对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有益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美术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以及艺术史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我国对美术欣赏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才逐渐受到重视,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但主要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缺乏深度,这一方面的研究急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研究目的

美术史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一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史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越灵活,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比较好;相反,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和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较薄弱,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水平就比较差。那么,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呢?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首先,对经过一年(2005~2006学年)美术史学习的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四次考试(两次期中考查、两次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平均化,作为学生个人的美术史学科总评成绩。

由于一般的美术史考试试卷的内容,只顾及美术史学科的知识方面以及反映一定程度的思维水平,对于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呈现比较少,因此,在取学生美术史成绩时,加入了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表现情况的评估成绩,包括对美术史学习方法的操作表现,做法是考查和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60%,平时成绩占40%。

而后(2007上学期),我们随机对参加美术教育实习的10名学生(上学年原班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能力的评估,给予评估成绩。

评估范围包括实习生在教学中美术知识、美术欣赏方法与角度、美术欣赏流程、文化意识、美术评述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六个方面的内容。

评估人员中固定成员包括本校美术系(2名)与教育系教师(1名)和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五人组成;由于每次听课还有许多其他教师和实习生参加,在统计评估成绩时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这些人员的评价信息。

评估方法是先由评估人员在预先设计好的听课评估信息表中,对不同评估内容进行评估,接下来在课后的评课讨论时给予总评成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小学美术欣赏课除了8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课以外,还包括了2节其他学习领域的随堂美术欣赏评估。

最后,用斯皮尔曼二列等级相关法求出师范生美术史学成绩与小学美术实习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相关系数。

此处运用等级相关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在本研究中,两个变量(美术史学习成绩和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成绩)的原始资料本身不是精确度很高的度量资料,而是属于等级性资料,是一种等级秩序性分数,因此,在此采用等级相关这一方法。

四、研究实施过程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第一次美术史考查与考试,统计总评成绩。

2006年4月至6月,第二次美术史考查与考试,统计总评成绩。

2007年5月至6月,美术教育实习评估。(实习学校:本市师苑小学、实验小学、珍珠园小学)

五、研究结果

将收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对所统计的成绩赋予等级,并计算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所赋予等级的等级数之差D,及差数的平方之和,即∑D2。如下表:

10名学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美术欣赏教学实习成绩等级相关计算表

rR=

在这里,rR表示等级相关系数;D表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等级(不是指原始的等级)之差;n表示样本的容量。

则相关系数为:

rR=

=0.815

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1.将样本相关系数值与等级相关系数界值表(参见统计用表)中的临界值相比较做统计决断。得出:0.815**>0.794=rR(10)0.01,结论为相关系数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总体零相关有显著性差异。或者说,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2.因为n=10<30,计算其t检验统计量的值为:

得出:

查t值表(参见统计用表)得出:t(8)0.01=3.355,因此3.975**>3.355=t(8)0.01,其结论为10个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样本相关系数与总体零相关有着显著性差异。或者说,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与上一种检验方法结果相同。

六、分析与讨论

影响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从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来看,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情况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水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1.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在校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实习中所进行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能力水平有较密切联系,在总体上两者存在较高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的经验相吻合,即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得越灵活,会直接影响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在对美术史学习成绩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学生的情况了解中,我们还发现美术史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一般也是在美术欣赏教学实习中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表现较高的学生,反之,则是比较差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的美术史平时成绩单独剔出,并与其美术欣赏教学能力的成绩加以相关性比较,则会发现其相关程度更高,其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对照《10名学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美术欣赏教学实习成绩等级相关计算表》,其中等差级数的绝对值变化幅度很小,从1到3.5之间,没有更大的数值了。这说明,在这10名学生中,没有出现一位美术史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实习中其能力或素质等级却很低的情况,相反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即美术史学习成绩很差而美术欣赏教学等级很高的情形。

3.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可能存在某种因果性

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共变关系,即师范生的美术史学成绩高,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相对较好;相反,师范生美术史学成绩较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水平就相对较差。此外,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某种顺序关系,即学生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美术史知识与美术史学习方法,才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能力或者说美术欣赏教学中专业素质水平的获得与提高,需要美术史学习的支持。如果共变关系和顺序关系同时存在的话,那么,师范生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之间就有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七、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在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美术史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美术史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可以简明地表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是预测在校师范生(未来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

由于关系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即所得到的相关不能在相关的变量之间建立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更应该慎重考虑今后如何在采用这种相关的方法进行分解之后还能够使研究保持很高的有效意义。然而即便如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量化和实证方法对一些人文和社科类学科的研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所获得的数据对本课题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持;笔者在其它一些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些以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师范美术史课程教学活动,获得较好的成效。今后可开展一些美术史教学的行动研究,使具有师范性特色的优秀美术史课程教学形成模式,便于在各地师范院校中推广,真正发挥本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行涛、郭东歧. 新世纪教师素养.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梅雷迪斯•D.高尔等著.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尹少淳著. 美术及其教育.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7 [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著. 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宋献春、伍桂红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 [美]沃尔夫、吉伊根著.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 常宁生著. 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国家在对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出台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并未制定与上述理念相同步的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标准,因此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等弊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成果的好坏,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我们必须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询问专家得来的结果,我将从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改革几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欣赏课程

现如今各大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同小异,通过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从音乐的表现手法、声乐、乐器与乐队、演奏类型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结合音乐电影方面的经典巨作,譬如《永远的爱人》、《和你在一起》、《放牛的春天》等,从这些作品中了解音乐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使学生深刻体会音乐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在教学手段方面,高校采取的是讲授、欣赏为主,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成果为辅。

这种课程的设置可以增进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喜爱程度,提高休闲生活品质,并能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会对情绪的调整,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我们都知道拥有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无论是对自己一生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正是对美的心灵的培养,因此音乐欣赏教程必须引起相关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

现状调查与分析

现如今,在音乐欣赏方面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课程标准,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譬如教材设计中西比例失衡、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等等,接下来,我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一)音乐欣赏教材编订

西欧音乐的欣赏研究与中国音乐的欣赏研究相比,由于教学实践上存在很大的优势,因此慢慢地在人们内心深处认为西欧的音乐才是最好的。在教材的编订方面,也着重于对外国音乐进行介绍。譬如各大高校广泛使用的《音乐欣赏教程》这本书而言,全书分为如何欣赏音乐、古典乐派、民族乐派、印象乐派、中国现代音乐、浪漫乐派、现代派音乐七个模块,其中只有中国现代音乐与我国音乐有关,其余的都是对外国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作品的赏析。可以明显地看出中西比例的严重失衡,在我看来音乐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由音乐研究的时间长短而决定的,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中国学子应全方位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担负起繁荣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据相关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高校采取的是一周一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时间的简短使得学生无法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因此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复习,而实践是学习与温习的最好方式,但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是,虽然举行了大量的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但是参加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的人数少之又少。这种现状应引起教育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更多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增加学生与音乐接触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促进中西文化比例的平衡

中国音乐欣赏教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启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众多缺陷。音乐欣赏教材中,中西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了学生错误地认为外国音乐就是精品的错误认识,而且也会淹没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而且当学生满怀激情的去学习音乐欣赏时,听到的都是生僻的、自己不熟悉的外国音乐,这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教材编订者需要做到中西文化比例的平衡,譬如在书中加入对中国古典音乐、民谣、少数民族音乐、戏曲的研究,让学生能全方位了解中国文化,并在日后的音乐创作中汲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二)音乐欣赏教材具有时代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音乐欣赏课程的系统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中国现如今的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历久弥新,其间所蕴含的宝藏必须被利用。因此在制定教材的过程中既要包含传统音乐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音乐的发展成果,而不是一味地崇拜外国音乐,忽视中国音乐发展的伟大成就。其次在编订教材的过程中增加内容传授的载体。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通方式还是教育模式方面,信息技术都以其特有的优势展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优势,突破通过教材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尝试通过多媒体课件、专辑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展示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

(三)教师敢于突破,走出教材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与督促者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并能够认识到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也是以过去式的形态存在的,教师只有敢于超越教材,站在教材之上对现有音乐进行欣赏分析,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因此教师需要在以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在课堂上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对教材进行解读,而是要结合最新出版的专辑或唱片进行全面分析。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实现音乐欣赏与时代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改变以往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是繁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欣赏;现状;对策

一、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美术教材是指导学生美术欣赏学习的一种范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编写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教材一些是采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材,有一些是采用中职学校专用美术教材,而高等院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则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编写的,其理论难度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更加突出使用技能的学习,如果教材选择不恰当,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很多人将美术欣赏学习当成了补充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中职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时设置和课堂教学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美术欣赏课堂上,学生往往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术欣赏之中,教师也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课堂45分钟内不停的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学生对美术欣赏毫无兴趣,中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就显得简单乏味。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美术欣赏教学还可以通过对物象的欣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学生可以在对生活的事物进行赏析,可以体会到生活的变化。同时,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赏析,学生还可以形成内在的感悟,进而培养起时代的创新精神。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美术欣赏课程包含的范围十分广阔,其作用也是十分的突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觉感受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

三、提高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

1.编写更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美术欣赏教材。当前,我国针对中职的美术欣赏教材十分缺乏,这十分不利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所以,非常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在难度和内容取舍上选取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中职学生的美术欣赏需求。

2.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欣赏。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讲授者,并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其自信程度不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所以教师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很多学生都惧怕回答错误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耻笑,所以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美术欣赏课堂更加活跃。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学生的美术基础很差,当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学生也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美术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美术欣赏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美术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更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全面的发展。

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提高美术欣赏的水平。美术欣赏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科,美术与文学、历史等专业都有很直接的联系,所以在加强美术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例如,在欣赏中国国画时,教师应该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古代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欣赏的水平,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赏析作品。

5.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欣赏的特点是其直观性,所以美术欣赏很难通过书本和理论教学来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美术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带领学生欣赏雕塑作品,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实现美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最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审美。

6.采用积极的鼓励性教学。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讲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是用传统的标准,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其水平,所以美术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自由的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避免传统的批评性评价,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推进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美丽的事物,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融合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春燕.论漫画教学与美术欣赏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关云,王俊刚,关红梅.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3]郑宝珍.尝试师生换位凸显生本意识: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J].中国美术教育,2008(2).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

1.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12年颁布。且新《课标》强调“文化意识”和“人文性”,而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典范,内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它的人文内涵能给学生个性发展及跨文化意识提供了有利凭借,并强调了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差别较大,定位也有所不同,再加上选修课的难度和深度有较大的弹性等,所以很难正确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教学。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程进行文学选修课的分析与研究能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2.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现状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大致分为三类: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英文小说);英语影视欣赏(主要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和英语戏剧表演。已开设的英语文学欣赏类课程还比较丰富,涉及到了小说、影视和戏剧,但遗憾的是,相应的教材却十分稀少,目前已经出版的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类教材只有三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欣赏入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文学欣赏》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影视欣赏》,多数教师采取根据课程内容印发讲义的形式。

3.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启示

3.1 工具性以及人文性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而且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落实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上的发展,也要着眼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和创造能力。而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在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更易达到新《课标》所说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上的双丰收。

3.2 大量而高质的输入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设符合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克拉申(1981)认为,外语学习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的且相关的输入。且新《课标》中对阅读量做了一定的要求,如在五级读的技能上的要求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就我国外语教学现状而言,语言输人量的不足已经成了妨碍英语综合技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局面,创造良好的外语输入环境,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此外,材料的可读性、趣味性也是值得关注的,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来说,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性强,与其他题材的语料比,更能吸引学生。”

3.3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对该语言文化的学习。当明白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才算真正地了解了这个语言。新《课标》同样提及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英语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优势。相对于更多地出于针对语言知识和规范而编写的教材来说,文学作品更多地反应了社会和文化背景,能学习隐藏着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如民俗和国外的价值规律。

4. 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意义`

4.1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学生的语言技能需要通过适量而优质的阅读来实现。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会逐渐积累,使英语文学作品变得有吸引力,提高学生上课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作家通过文字来传递思想,反应社会文化。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国外文化知识,拓宽视野,促进跨文化交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发展。另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极强的艺术效果,也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学生在阅读的中进行批评性思考,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4.2 我国优良的文学教学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现行教材中文学教学传统的流失,例如1982年版的英语教材高中三册课本中选自浅显的英语原著或其他语言著作英译的课文约占80%,体裁包括故事、短篇小说或小说节选、短剧、诗歌、传记等,而在偏重工具论的全球化时代,现行a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明显减少,而代之以大量的日常生活题材,不仅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并且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马隽,2006)而且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种理念正是对我国英语文学教学传统的传承,向老一辈的英语学者的学习他们大量且广泛的阅读习惯。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标准分别对一般高中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提出了相应的有关“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是对我国中断了的英语文学教学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应试教育下异化了的文学教学的一种拨乱反正。

5.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文学教学严重缺失,尝试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开课数量较少、开课质量差,开设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全国范围来讲,很多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顺序选修,却忽视了系列Ⅱ任意选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拨款不到位,课程开发缺乏专业指导。同时,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英语选修课的开设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内容仅围绕高考要求,设计安排以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能根据兴趣自愿选修,而是被强制性要求全部修习。例如语言应用类与欣赏类因其涉及的内容不在高考范围之内以及师资的限制而不被多数学校重视。另外,学校开设的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应涉及小说、影视以及戏剧等形式。其中,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因其娱乐性而备受学校和学生的喜爱,然而小说阅读和诗歌却未能得到青睐,只有少数学校尝试了开发,并很少开设诗歌欣赏课程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

第二,由于教师个人评价基本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其次,尽管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但在实践中还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并没有真正扩大学生阅读量,特别是英语文学的阅读。目前,教师本身文学积累稍显薄弱,文学素养较为低下,并认为文学选修课是比较耗时耗力的。

第三,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为了应试,只有当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对高考分数有所提高时才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可见,学生的功利心理较为严重,且在应试教育下不能全面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5.2 相应的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本文相应的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来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第一,在学校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呼吁学校开设选修课,以此引起学校重视;改革过分强调甄别淘汰功能的评价手段,更新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保障;开发课程资源,如实用的选修课教材,完善课程设置,开设深受学生喜爱的经典小说赏析、诗歌、散文、戏剧等课程。

第二,在教师层面,应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要从课程的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和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肖川,2004:291),新课标中也提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的理念,而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马隽,2006:291);同时,教师应参加师资培训,提高文学素养,为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打下基础。

第三,在学生层面,应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如良好的阅读、背诵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不仅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锻炼思维方式、扩大词汇量,丰富文化积淀和拓展知识背景,提高审美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科学建立选修课评价机制,有效提升学习热情和效果。

8. 结语

本论文研究了目前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它不仅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英语文学选修课开设不够具有规范性,课程也没有达到多样化,而且学生缺乏选修课学习的指导,学生对选修课与高考关系的认识不正确,选修课教学也有待提高。而对2011版新《课标》的正确解读并掌握好其理念,能有效地帮助学校在高中进行英语文学选修课,并且本文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tephe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Pergamon, 1981.

[2] 马隽.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一、读者欣赏的还原与解放

传统的文学欣赏,一方面使欣赏者获得美感体验,另一方面也使文学欣赏渐渐远离大众,变成了许多人望尘莫及的高屋建瓴。网络文学欣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网络文学欣赏淡化了传统文学欣赏的某些特质,使文学从文化的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广场、亿万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文学欣赏是一种解放与还原,这种解放与还原促成了作者创作的解放与多样。首先,读者欣赏的真实性追求,促使作者率真创作。网络文学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数字化虚拟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网文世界,虽在技法上网络文学不如传统文学那么纯熟,深度欠缺,但它体现出的自然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难能可贵。《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蔡智恒说,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匿名状态,比较没有顾虑,如果你已经成名的话再写身边的人,人家自然会对号入座。但因为我是刚开始写作,虚构的成分少一些,真实的自然要多一些”。[1]这种对内心想法的袒露,对生活状态的自由传达,使读者在欣赏时有种真实的和畅快淋漓的真切体验。

其次,读者欣赏的多样性带来网络创作的百花齐放。传统的文学欣赏拥有一套固有的欣赏标准,即主张阅读经典,但网络文学欣赏无唯一性、标志性的“规矩”,网络文学的欣赏只讲心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张扬。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武侠小说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变革与创新;以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为代表的青春言情小说,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奇文化”的时代享受;以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为代表的都市小说刻画了一大批城市边缘的“漂泊者”,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沉重过程。可以说,网络文学欣赏呈现百家争鸣之状,网络文学创作呈百花齐放之态。再次,读者欣赏的主动性,造成网络文学创作的良莠不齐。传统的文学欣赏更多体现为被动接受,但网络文学欣赏活动完全是个体的自主行为,读者可以随心点击阅读,随时沉浸文本,随意表达感受,不用受文字体裁、地域种族、经济收入等的限制,这使读者的主动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肯定。在这样的情形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一面是大量佳作的出现,一面是最无厘头、最搞笑、最无价值的作品充斥着网络。网络文学欣赏与创作都是文学在数字多媒体时代的一次变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欣赏的新型方式与新特点,一方面促进文学朝着多类别、多维度进化、解决了文学众口难调的历史性难题,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学作品良莠充斥。总之,大浪淘沙式的网络文学欣赏,虽然发展过程曲折坎坷,但前景美好。

二、读者介入下的“作者悬置”

读者介入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文学主题、语言、审美等层面上,读者介入对文学创作的一个深刻影响是使文学的主体性颠覆。如果说主体性文论已经造成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宰制,那么,相对于网络写作来说,文学依托的主客二元论及其相互关系都被置换了。“主体地位的丧失”、“主体双重化”、“主体去中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等对写作主体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主体在网络写作中发生根本改变。罗兰•巴特就否定了主体相对于文本拥有的“作者”地位,他在《作者的死亡》中认为文本只是种种话语片段的交织、结合、对话和竞争,没有哪一个话语片段享有优先权,甚至宣称“作者死了”,这句解构主体的谶语在网络写作中被验证为“作者悬置”。网络文学的创作成了一种文学普泛化创作,网络给予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使传统文学的个人宣讲变成了网络的“众声喧哗”。作者与读者可以完全自由地交流和互动,甚至可以自由地转换角色,二者之间的间隔被消解了。相对于纸质一次性书写,网络写作的不仅是“可读”文本,而且是“可写”文本。文学接龙小说的创作,就是对主体中心建构最彻底、最露骨的颠覆。再有,网络打破了传统文学严格的运作机制,作品的发表不再是苛刻的遴选,不再是严格的检查。只要你有兴趣,就可随心所欲地发表任何一件“作品”。传统文学作家的地位被彻底解构了。作者不能再以代言人的身份为人立言,只能是众声中的一种。由于作家主体性的虚席,文学文本原来由作家独立构思具有整体品质的人物、性格、主题、情节、文体、语言、风格等等,都被解体了,都不一致了。这样看来,网络文本成了网民共有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网络文学的主体成为可变的———集创作、续作、讨论三位于一体的新型创作模式。文学的主体性就这样被消融了,但很有意思的是,虽然网络文学的“主体悬置”对作者的地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网络文学作者们对此显得不在乎。典型的如文本的署名权,作者都是匿名写作,取一个稀奇古怪、吸取读者的名字,如:安妮宝贝、E见钟情、西门秋水、新唐米娜……“在很大程度上,在场活动的‘第一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参加者数量的多寡以及有多少新奇的故事发展和结局,而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标准就看是否热闹。”[2]最旺的人气指数,成了网络创作者的追求目标与动力。因此,我们看到“主体悬置”对网络文学主体没有形成多大的冲击,相反,文本越是被讨论、被更改,主体越是被悬置,被去中心,作者越是焕发出高涨的创作热情。

三、读者介入下的文学批评转变

传统的文学批评偏重伦理道德、社会历史和审美立场,侧重从纵向维度分析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学的批评问题已成为现今文学批评领域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们还无法构建网络文学的批评模式,但这并不影响考量读者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影响。传统的文学批评主体是专业性较强的批评家,他们有较多的文学理论知识,长期从事文学批评,能恰当运用各种批评手法。网络文学中读者的接受和反馈对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仁智各见的读者成为了网络文学的批评主体,他们文学理论相对缺乏,没有批评理论的实践,只是一种感性的、即时性的心理感受的在线式批评,偏重于私人感情或者说个人情感的流露。但是,这样的批评时效性很强,这种批评往往能给作品增添很多有效的信息,对作者的创造也有很大的影响。加之网络的匿名性,批评者和接受者没有了人际困扰和权威压力,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观点。同时,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发表资质的认可制度,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批评意见的地方。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关于网络文学的批评停留在“在线式”批评与“非在线式”批评。欧阳有权也是将其置身于在线批评中,关注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互动产生的效果,把网络文学的批评归结为:“感悟式批评、趣味式批评、颠覆式批评、眼球式批评。”

当代学者谭得晶在《网络文学批评论》中站在感悟式角度就指出,网络文学领域内正在掀起一场批评的狂欢,“无数的哄笑、无数的批评,无数的反批评、无数的反批评的反批评……”[4]。刘克敌教授从网络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读者的情感反馈,批评推荐等角度提出了一种合适的网络文学发展的批评模式———“‘距离批评模式’即零距离批评、近距离批评和远距离批评”[5]。任何一种网络文学批评都离不开读者,读者是网络文学批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及时的读者批评让作者及时了解读者们最需要的方向,避免了创作的作品无法让读者们接受的现象。但也不能忽视,由于批评的缺失,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误区和问题,导致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脱节、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关系疏离,及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之间不能相互照应,从而使二者间难以开展对话,也使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难以实现。

四、读者介入下的文学创作新范式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观念或者艺术惯例呈现出了很大的超越与挑战,我们仍然从创作者与读者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呈现的文学创作新范式。首先,读者介入创作,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性,使得文学主体的神圣地位散失。传统文学的传播是文本与读者的单向传递,读者对此只有屈从。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使欣赏活动有了更多的自。读者不仅仅只是阅读的身份,还作为自由的写作者侧身其间。就如马克•波斯特指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区别因电子书写而崩溃坍塌,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因此出现,它有可能对作品的典律性甚至对学科的边界提出挑战。”

这种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在文学构思上打破了传统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实现了互动式写作,表现出写作的任意性与零碎性,而无从构思,从而,文学主体性散失,需重新探讨文学的主体及主体特征。其次,读者介入创作,文本的艺术性存在不确定性,文本的唯一性散失。传统文学作品多是个人构思的产物,一旦创作完成,就是一个独立作品,任何欣赏和解读都无法对文本结构进行更改。而网络文学作品,由于载体功能,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读到不同的文本,可以采用剪接和拼贴等手段,不断进行“创作”,最终导致文本无限地延展,使得文学作品本体没有唯一固定性,文本存在是一个不断被创作的文本,文学的本体唯一性不复存在。再者,读者介入创作,文学艺术的韵味与意境的深层体验减弱,文学能指所指的张力缩小。网络文学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光色声像融为一体,成为视、听、读等多种艺术因素的组合,这对于创作者的充分表达和接受者的全方位观赏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但这使得网络文学面临着成为纯然自足的符号世界的危机,文学蕴含的再现与表现难以体现,想象与联想难以形成,文学变得不再追求意义的拓展和延宕,这样的代价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张力大大缩小,读者难以品味、感悟和省思作品,对艺术韵味与意境的深层体验变得荡然无存。在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引起很多学者的反思和批判,这里我们仅从读者介入视角探讨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艺理论的超越与挑战,因而,要重新审视已有的文学理论,构建新的网络文学观念,既要考虑文学的内在规律,又要涵盖网络文学的多媒体技术和文学与艺术融合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五、结语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2002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体育理论课应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总目标。为此,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应有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步伐。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已逐步进入各高校。以体育欣赏为主的体育理论课形式成为了新宠,它摆脱了以往体育理论课纯抽象理论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对体育运动竞赛、体育运动作品的欣赏,丰富了体育理论课的趣味性,扩大了学生的体育视野,陶冶了学生的运动情操。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体育欣赏教学是通过体育欣赏这种形式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欣赏体育内在魅力和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文化的能力,使欣赏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体育欣赏的内容

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分析能力,男女学生的兴趣趋向也有所不同。男生多数喜欢竞技体育,女生多数喜欢表演娱乐等休闲体育。因此,在体育欣赏课的内容安排上,教师应该淡化欣赏项目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往体育文化的角度来欣赏体育比赛,其中包括:

1.1对运动中人的身体素质的欣赏。体育中的美,主要是从人体的健康美上表现出来,它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通过锻炼而凝聚为健康美。所以,首先要会欣赏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力量美、柔韧美、协调美等。

1.2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欣赏。无论什么比赛项目,技术和战术是构成的核心,也是体育欣赏的主体。如篮球比赛的传切配合和娴熟的运球过人动作、足球中的踢墙式二过一、凌空抽射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1.3对运动中比赛作风和道德品质的欣赏。体育运动当中不仅有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技、战术,而且还有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的全面展示。[1]

2、体育欣赏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为适应高校教育形势的发展,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积极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通过多年努力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从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实现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群体与竞赛四方面相结合,以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向立体化发展”为总体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之路。[2]

2.1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一旦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就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提高锻炼的效果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欣赏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而这种感受美的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美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进一步加强就能逐渐演变成运动的愿望,从而成为进行运动锻炼的动机。兴趣与动机的合理结合,激发学生参加运动锻炼的目的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参与锻炼次数的增加,对运动项目的深入了解,以及感受到运动锻炼的乐趣,使自身的情感和体育的感情直接沟通,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形成一种定型的良性循环,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2.2体育欣赏课的存在有利于改革后体育课程的开展。2002年《纲要》的颁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纲要》颁布至今,我国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改革,在改革经历了将近10年的时间里,多数研究者发现现阶段体育课程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课程内容与形式单一、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场地器材的缺乏等。然而,体育欣赏课的出现,对课程改革中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在体育常规教学有许多技术动作是不方便做示范的,只能依靠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使学生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变得无所适从。通过多媒体教学,对该动作的相关视频进行欣赏与学习,让学生直观清楚地了解动作的技术要领,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不仅提高了实践课的授课质量,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了解,对体育知识的接触渠道越来越多。由于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压力,多数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现阶段,教师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比较落后和薄弱的层面。通过开展体育欣赏课,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随着体育欣赏课的不断完善和开展,它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样,能够很好的起到分流学生数量的作用。实践课与欣赏课同时进行,一部分学生完成实践课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完成欣赏课的内容。不仅解决了场地器材不足的难题,也可以减轻师资力量的薄弱问题。

2.3体育欣赏课的完善与体育课程改革中注重素质教育的方向高度一致。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改革,体育欣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启发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以及树立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等,均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3]借助体育欣赏内容可以引感活动,在学生的审美心理和道德心理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审美情感成为完善学生道德心理的一种动力。使学生自主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4]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心理健康;关系;主动;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7]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1篇

1.美术欣赏教学概述

1.1美术欣赏教学发展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止步不前,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美术欣赏教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美术作品的形式与美术的关系、美术的心理过程及美术欣赏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这些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现代美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美术欣赏教学没有专门的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一般都只存在于著作中的某一章节或者某一部分,而且很多研究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综上,尽管目前我国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需要对美术欣赏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2美术欣赏教学目标

1984年与2000年版美术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提出过美术欣赏教学的总目标,但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难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2001年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以一种更明确更全面的方式被提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材质和内容,让学生基本掌握古今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概况。二是努力提高学生视觉欣赏能力,让学生用充沛的情感表达欣赏完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想法,尽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要珍惜我国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和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

2.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现状

2.1态度方面

根据调查和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难以理解美术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美术欣赏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努力让学生接受多元化的文化,端正学习态度。

2.2兴趣方面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对一些流行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例如初中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动漫,希望可以通过美术课学到更多关于动漫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需求,将动漫适当地引入到日常美术教学中,将动漫作为一项辅助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辨别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一些过于商品化、表面化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应该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教学资源。

2.3能力方面

大多数初中生学习美术都是零基础,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都停留在表面,当画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时,学生常常产生排斥,这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事实表明,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学科知识,那么学生的美术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丰富内容。

3.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3.1动漫教学案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视觉艺术更加产业化与商业化,其中最典型的是动漫。尽管现代美术教学中没有充分将动漫应用到教学中,但学生所表现出的创作动漫形象的能力已经超越年龄发展水平。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动漫的欣赏只停留在浅层面上,不会注意到蕴藏在动漫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漫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挖掘蕴藏在背后的美术资源,使其成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开展欣赏与评价这节美术欣赏课时,可以先用节奏轻松活泼、画面感强的动漫音乐导入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下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对哪些动漫比较感兴趣,针对比较感兴趣的动漫截取部分片段,课上利用多媒体放映这些片段,让学生在片段中感受动漫的特征和含义。放映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背景音的特征等,让学生在分析中对动漫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借用动漫这个文化资源,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2山人教学案例

文人画作为我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精品,在现代美术绘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作品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大多数学生对作品内容比较陌生,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难以做到充分理解。例如山人之一的朱耷,由于作家本身怪异的行为和狂放不羁的绘画风格,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这位作家了解甚少。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文人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让学生了解文人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才能逐渐理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逐渐理解文人画的画风。二是要从文人画本身出发,深入分析作品本身的美感和风格特点,感受文人画的精妙。

3.3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发展历史久远,但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抽象艺术深奥莫测。大多数初中生觉得抽象艺术过于抽象,难以感受抽象艺术的魅力,但现代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抽象艺术必将长期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要提高美术欣赏的能力,感受抽象艺术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抽象作品,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星月夜》,将抽象艺术引入课题,再对抽象艺术进行分类,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别的抽象艺术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对抽象艺术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就要详细讲述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全方面地理解抽象艺术中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抽象艺术,可以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阅读,最后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根据抽象艺术的特点进行艺术创造,在实践中感受抽象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欣赏教育;数学教学

一、数学教学中欣赏教育的内容目标

欣赏教育的目标是提升高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对数学概貌的有效了解,学生能进一步对数学之美、数学乐趣以及数学奇妙特点进行欣赏与品味,充分领悟数学的真谛,可以更加精准、完整与科学地认识数学的本质,积极领略数学的魅力,理清数学的层次与脉络,体会数学深刻的思想,充分理解数学发展的轨迹,重新感受数学学科出现的过程。教师要展现某些数学问题的发展、缘起、争端,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时了解发展数学的最新动态。整个过程要以历史与科学作为切入角度,沿着传播应用途径有效开展,利用美学与文化的眼光进行欣赏,力争体现出科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

二、高中数学欣赏教育的实施案例

数学课程准确指出,数学有利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更好地进行探索,从混沌中寻找秩序,促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把复杂还原至基本,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问题对数学来讲,只有获得数学思想才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数学的实质,才能实行数学创造。

其操作流程为:第一,数学教师通过积极阅读,精心选择出能够成为数学欣赏教育内容的重要材料。第二,教师要深刻研究选择的教学内容,尽量扩宽课题研究的范围,为科学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前收集与体验一些内容。第三,教师加工选择的原始教学材料,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对策,制订可行的教学方案。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1: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函数,请列举有关函数的例子。

在学生列举的全部是解析式例子的情况下,教师选择提问。

问题2:通过解析式可以充分表示函数关系吗?

欣赏关键点:利用具体例子,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激发学生从前知识的目标,同时问题2引起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帮助学生积极回忆初中学习的相关函数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内涵。教师联系举例情况,指导学生举例分别使用图像法、列表法表示函数的对应关系,为接下来使用集合语言对函数进描述打下了基础,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明确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3:某一物体从静止状态自190米高空降落,下降的距离与时间分别使用y和x表示,同时负荷关系式y=1.9x2。

教师:你可以获得物体在降落时间5秒和10秒的距离吗?其中时间产生的变化怎样?物体降落y的变化范围呢?

学生:物体降落时间的变化范围产生的数集A={x|0≤x≤100},降落距离产生的变化范围数集B={y|0≤y≤190}。

教师:二者之间关系怎样?

学生:应当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教师:正确,通过问题具有的实际意义可知,针对数集A中存在着一个任意时间对照关系y=1.9x2,在数集B中是否存在唯一降落距离y与其进行对应?

学生回答:是。

3.精炼问题,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教师:上述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安排学生独立研究,再划分小组实施讨论。

学生1:总结上述问题,能够看出不同点,问题3是通过解析式描述变量彼此的对应关系。

学生2:相似点是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确定关系。

是否可以总结出以上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学生结合问题对函数进行理解的重点,这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再划分小组实施讨论、交流学习。这样不但解决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当直接进行纠正,而是要做出一些提示,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这样处理,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函数概念中的集合对应关系,进一步获得丰富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欣赏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欣赏教育应当尽量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紧密联系,联系学校现实条件,综合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挑选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体现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关的数学事件。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减少知识的灌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促使学生站在数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客观,积极求知,勇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密性与广泛性。

综合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欣赏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利用欣赏的眼光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获得的进步及时给与肯定与表扬,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组织学习。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3篇

本文作者:李静工作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影视欣赏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这些人文艺术的学习是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对丰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提高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加强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和创新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影视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传播媒介,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和新颖的表现形式,把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知识传递给学生。欣赏则把影视的教育、审美、娱乐、认知等功能融为一体,以大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发挥着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开拓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把影视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作用。(一)影视欣赏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人文、历史等知识影视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它是将文学、音乐、戏剧、绘画、舞蹈、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进行融汇贯通,通过光学、电子、声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表现出来的新型艺术。所以,“影视艺术有充分理由成为提高本民族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1]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必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还会接触到各历史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影视作品中的各种艺术元素的创作来说,它又是最能开拓人的灵感与想象力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影视技术的基础知识后,可以从影视作品的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自己的想象力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影视这一媒介来展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影视欣赏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多种知识的掌握,更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途径。(二)影视欣赏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对于影视欣赏的观众群体来说,大学生是最具有影响力、规模最庞大的观众层。创建于1993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成为我国参与人数最多的电影节之一,对我国的电影事业和高校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正因为影视艺术以这种寓教于乐的媒体传播方式容易得到大学生的热爱与欢迎,所以也易对他们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阶段是处于向成人•131•转型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通过影视欣赏的课堂教学、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优化其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帮助学生预防重大心理疾病的发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三)影视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何把枯燥的德育教学理念转化成生动形象、可知可感的教育行为,将德育与鲜活的影视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优秀的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2]如在欣赏影片《手机》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影片对当前社会中价值观、道德观沦丧的批判,从影片《可可西里》中,我们感受到对理想的追求,对信仰的执着,对生命的责任。各种影视作品中关于对真、善、美的诉求,对假、丑、恶的抨击必然深深影响着观者的心灵。而更多的影片中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反映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反映了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在对这些影片进行欣赏的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四)影视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艺术在吸收了多种艺术元素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审美特征。在观看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时,大学生们不但要从视觉上和听觉上来捕捉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美感,还要从影片的情节、主题等内容中感受其思想内涵的美感。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审美的教育和学习来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提升审美情趣。在影视欣赏课程教学中,学生对各种经典类型影片进行观摩欣赏,实际就是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过程,在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事物的熏陶与感染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会逐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选择判断能力也会逐渐增强,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设置

1.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目前全国各高校影视欣赏课程教学是各自为政,导致教学内容的千差万别。有的影视欣赏课程讲授是针对影视专业学生,理论性、专业性强;而有的影视欣赏课程教学是面向所有不同专业学生,存在授课内容随意性大的问题,甚至变成了看电影的课程。2.教师知识的欠缺性影视欣赏课程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中新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高校没有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授课任务通常由基础课教师担任,缺乏专业的、有影视理论基础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加之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导致欣赏课变成放电影。由此一来,严重削弱了影视欣赏课程教学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产生的作用。3.教学时数的有限性由于影视欣赏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高校在开设课程时的教学时数也各不相同。有的高校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教学时数只有二十几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观摩影片,又要组织学生讨论,还要抽查考核,这就必然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大量删减,也无法保证良好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4.教学设备的落后性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开设影视欣赏课程时,使用和普通教室一样的多媒体设备教学,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一套音响。从播放效果来看,通常是画面模糊,声音不清晰。而从专业课程角度来看,除了配套的基本播放设施外,还应配有教学使用的摄像机、编辑机等专用设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影视制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二)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影视欣赏课程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打破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鉴于现在各高校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实际情况,应针对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统一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将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影视课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与创新。在实际授课中既可以进行对影视作品欣赏的主体性教学,也可以运用各种影视资源,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在授课中,学生是欣赏、评价的主体,教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作品的内涵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与把握影视作品,在欣赏、讨论的同时能获得各种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次,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能力,加强师德建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研讨的组织者,学校能否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高低,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时的意识和能力影响下的结果。授课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才能不使影视欣赏的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强化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教师在课堂内外通过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和无意识的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从自己的治学态度、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等方面去教育影响学生,使他们的知识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最后,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育人功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很大程度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应大力倡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开设各种人文讲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微电影的影视创作,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校园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影视欣赏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会带给学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课程教学的建设,对学生的影视欣赏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不断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从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理论;创新

网络文学是一种利用电脑创作并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高新科技介入文学艺术领域的产物,是由网民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在网上的文学作品,一般没有最终版本,由原始版本与其后的回应和更新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主要供网民在线浏览、赏鉴和参与。网络文学被称为“文学”,就说明它具备文学的特质:以文学作品为审美对象,既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以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为根本标志,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精神文化享受,也是鉴赏主体和客体进行心灵对话的双向交流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网民的文学欣赏水平必将日益提高,网络文学作品也必将从粗糙走向精致,在消解传统经典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经典,进而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文学理论研究者应当立足现实,超越传统,以积极应战的心态更新理论视野,引领文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一、网络文学概述

如果以1991年4月5日创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厦文摘》第4期首发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作者马奇)算起,网络文学刚刚走过不到20年的旅程,目前还很不成熟,很粗糙,总体水平还不高。正如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一样,网络文学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相应地,网络文学评论处在一种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有些网络作者形成小团体,互相吹捧。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评论者、研究者的介入,不少富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文学网站开始用更为积极的行动提高网络文学品位,促进它健康地成长并步入良性循环。

时至今日,发表原创或转载作品的文学网站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壮大起来,如“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齐齐,读”、“雪人文学社”、“一刀中文网”、“找书网”、“小说下载网”等,均开辟有文学视窗,发表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笔者认为,由“起点中文网” 于200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惊天灵怪传奇》和“红袖添香”发表的长篇小说《真爱有灵》,已经将网络文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两部长篇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异彩纷呈,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艺术性地弘扬了主旋律。作品中天人合一、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和自强不息、博爱进取的人生理想,能够绿化读者的心灵家园,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从广义上讲,网络文学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中外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化处理后到网络上;第二类是文学网民创作的,在网络上首发的作品,即网络原创文学;第三类是借助网络技术而创作的多媒体和超文本作品。从狭义上说,网络文学单指网络原创文学,大致可分为五类:BBS网络故事型;传统文学型:大众参与型:接龙游戏型;完全网络型。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交互性;大众化;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例如:“我Q你”表示找人,“我们去QQ吧”表示聊天,“你愿与我共享一台主机吗”表示求爱,“我们终于联网了”表示结婚,“我们还有些不兼容”表示吵架,等等)。另外,符号(字母、数字、象形符号)被活用,如:洲(妹妹),3ku(谢谢);“7456”表示(气死我了,88(bye-bye),B4(before,以前)――这种简约化和模糊性改变了传统文本文学的语言风格。

二、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学理论的挑战

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受到了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网络文学悄然登上文坛并得到迅猛发展,导致文学的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存在形态和传播媒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文学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

从创作方面来讲,传统文学作品是由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比较明确的作家来完成的。而网络文学则是由钟情于网上漫游的网民来完成,有些作品甚至没有确定的作者,可以是某个匿名或化名的“网虫”的率性而为,也可能是由许多彼此并不相识的网上冲浪者共同完成。其创作动机的超功利性、创作心态的自由性和创作身份的平民化,使网络文学有可能真正成为公众的、张扬个性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得到的也许仅仅是文学表达的话语权,这些无名者的键盘正在尝试着把往昔作家头顶上神圣的光环慢慢地击碎。

(二)文学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网络文学带来了文学创作方式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机,过去艰苦的“爬格子”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或手写输入;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方式全方位、多途径地予以立体化展示;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视窗中的视窗”、“文本间的文本”,以形成网络文学的复合文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设计文学创作软件,以实现程序创作;开发专门用于文学创作的电脑。

(三)文学的存在形态由书面向电脑网络转变

网上视频等音像视听艺术以其快捷、直观、休闲乃至媚俗的方式迎合受众,不断挤占以文本阅读为基本特点的传统文学欣赏的空间,使语言艺术受到音像艺术的排挤,纯文学作品日益边缘化。图像和声音加入到文本中以后,文学就不单纯是由文字组成的了,而成了多媒体艺术,文学的存在形态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文学和影视作品产生了融合,这是一种涅粲,它表明网络中的文学和艺术趋于同一。

(四)文学的传播媒介由单纯的语言媒介向多元媒介转变

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传媒,把文字阅读与音乐、图片、视频等视听观赏结合起来,不仅拓宽了欣赏者的选择渠道,而且改变了许多人的欣赏习惯,甚至培养了日渐庞大的“网民”队伍,使得传统文学欣赏的局限性渐渐凸现出来。譬如从文学欣赏的方面来讲,传统的文学理论称欣赏者为“读者”,这个概念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基本上已经不适用,因为“机读”并不纯粹是对文本的阅读。网络文学欣赏可以是多感觉通道的全方位接纳,远比传统文学单纯的文字阅读来得直观、过瘾和爽快。

(五)文学欣赏的过程由书面欣赏向机读化欣赏转变

网络文学欣赏是在互联网上相互沟通的机读化欣赏。和传统的书面文学欣赏比较起来,网络文学欣赏具有字号可调、图文并茂、易于检索、信息实时更新等特点。先进的机读软件还可以选择语种、自动翻译、由电脑朗读、用耳机助听,甚至用电子工业笔在页边作注等,这都是书面文学欣赏所望尘莫及的。并且,网络文学还出现了交互欣赏的全新方式:一是欣赏者与创作者交流,如向作者提出对作品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欣赏者与作品中人物交流,如把小说中的人物做成多媒体文本放进视窗界面,欣赏者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走进去与之对话:三是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如读者彼此就某作品交换意见、进行讨论等。可见,网络文学欣赏过程比传统的书面文学欣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 文学欣赏 教学理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理解文学著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解读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的活动。文学欣赏课程的开展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通过对此课程进行一定形式的教学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与情感感悟。因市场经济变革及不平等现象影响,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出现较多问题,而文学欣赏对净化学生心灵并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文学欣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机制等文学欣赏课程的改革策略。

1高职文学欣赏的理念与特征

1.1文学欣赏的组成要素

文学欣赏以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组成要素。教师是文学欣赏的教学者,其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课程的开展,并通过对文学欣赏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讲授,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有效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文学欣赏需欣赏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主体,应及时参与教学讨论与课堂发言,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性,从而切实扩展自身的个性思维与文学认识;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媒介,在文学欣赏课堂中其多指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将三要素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师生互动选择、课堂互动赏析及课后互动创作为一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发挥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1.2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文学是以审美的态度及艺术的方式对待并审视世界,其属于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拥有一致的意识形态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提出,文学欣赏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其对欣赏对象进行感受、体验与想象,并通过作品中的感性形象促进对社会的认识。由此可知,文学欣赏的特征主要包括对生活富于感情的把握、对社会富于审美的感受及对世界富于形象的审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谈的就是文学艺术中的生活情感;文学艺术欣赏多唤醒欣赏者兴奋、愉悦、怜悯或悲哀等情感活动,其可引导读者对社会现实进行审美性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者对美的鉴赏力;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与艺术形象紧密相关,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表现世间百态,丰富欣赏者对世界的认识。

2高职文学欣赏的发展与改革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文学欣赏课程包含各式各类的文学著作,不同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素材处理方式、语言表达方法及艺术加工特征,因而在文学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依据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尽可能选择多样的文学欣赏文本,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文学体验的情感性,同时为合高职学生的情感生活,可选用贴近其日常生活的教学文本,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主动性。由此可知,高职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经典著作及新时期具有积极意义与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与接轨时代潮流的目的。同时还可通过以具体的文学文本进行知识扩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通过对《离骚》的赏析,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楚辞的基本知识并感受爱国情感,而且可以了解战国历史、屈原的抱负及端午节的由来等多方面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文学欣赏还可以对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进行赏析,如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其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学生可在感受女性作家细腻文笔的同时,了解加拿大的民俗风情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

2.2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运用课堂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其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新式的教学理念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与学生状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的特点,文学欣赏教师可采用更具新意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法:学生自主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之后选择高频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从而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又如角色扮演法:多适用于戏剧与小说,引导学生选择有趣的作品进行改编和表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例如:在欣赏画面感较强的宋词《雨霖铃》时,教师可采用分组驱动法,提出为《雨霖铃》配画外音或配图的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在学生阐释时,对其表述进行错误纠正,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诗词欣赏方法;在欣赏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雷雨》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全班同学按学号的单双数分为两个组,两组分别改编并表演一出戏剧,从而帮助学生贴近作品生活与作品任务,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内涵。

2.3完善评价机制

在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文学欣赏课程评价一般采用考卷形式,考卷的最终分数决定学生课程成绩,而考试内容也多以硬性背诵内容为主。此类评价机制不但难以体现学生能力,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注重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的多样化。完善后的评价机制应包括上课考勤情况、课堂纪律、教学实践参与度、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及期末考卷分数等五部分,以多样化考核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习环节并终有所获,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对于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师可参照以下做法:教师在学期伊始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在册,同时对积极学生学期整体的课堂表现进行奖励加分;对评价机制的组成部分进行适当的比例分配,课堂考勤与课堂纪律各占百分之五,活动参与度与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各占百分之二十,而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五十,从而有效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表现。

3结束语

高职文学欣赏理念与改革探究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高职教师在进行文学欣赏的教学时,应注重选择经典性与时代感兼具的文学文本,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教学参与度;并通过改革课程的评价机制,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学有所获,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伊彩霞.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文学教育,20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