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

石油贸易论文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石油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企业进口物资规模随着产量的增加与日俱增,进口过程中显现出的弊端越来越多,对石油企业进口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及其解决办法加以论述。 论文关键词:石油;进出口;国际贸易 0 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全球瞩目,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及国际石油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良好增长的势头。我国石油贸易从无到有,再从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可以看出:受国内经济加速增长、汽车、运输等相关行业持续较快发展以及原油储备需求的拉动,全国石油需求仍较旺,进口继续较快增加。如何解决石油的安全供给不仅仅是企业的局部问题。更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就石油进口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分析,并论述其相应的解决办法。 1 石油企业进口贸易现状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石油企业产量必须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石油企业加大产量的手段就是多打井,其次就是缩减打井的天数,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更新。目前打井的核心设备主要还是依赖进口,这就使得石油企业这几年的进口物资量急剧增加。进口贸易具体还表现有以下几点特点: (1)进口物资品种多样化。石油企业开采量的增加,开采区域的扩大,地质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要求设备的适应能力相应的提高,针对各种地质情况的设备相应的出现。国际钻井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速度快,钻井技术多样化,使得进口物资可选性增大,进口物资呈多样化趋势发展。 (2)进口渠道多样化。由原来的进口物资集中采购变为大型进口物资集中采购,小型进口物资自主采购。说的是大型物资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采购(例如:各大油田需要采购的石油压裂车等),小型物资由集团公司下属的各个单位自主采购(例如:钻头等),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招投标法》、《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实施办法》)。 (3) 国家政策有利于进口石油企业进出口政策在十一五期间进口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进口范围有所增加,进口的权限有所放宽。大大的调动了石油企业更新设备的积极性。 2 石油企业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但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产量增长十分有限。从需求方面看,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仍然很低,石油消费仍将大幅增长,但是进口贸易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1)管理部门多。在进口贸易中设立的管理部门较多,导致相关项目的审批周期较长。例如:进口一套设备的前期工作,各二级单位项目组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预审后,报局规划计划处。局规划计划处汇总计划,综合平衡资金后报局引进领导小组研究计划处,向集团公司申报。集团公司下达限上项目及重要工业品批复文件。限下项目由局规划计划处组织立项审批。局规划计划处下达勘探局下一年度引进计划。仅前期工作已经涉及6个部门,可窥见一斑。 (2)进口手续繁多,周期长。进口设备先要立项,单项设备金额大于10万美金的要招标,不能招标属于独家采购的必须上报申请材料。招标要通过中石油指定的招标公司招标,先写标书然后严格执行一系列招标的程序,周期在一个月左右。采用独家采购、谈判方式采购的要先与供货商进行技术交流,然后再根据技术交流的情况进行商务谈判等程序,一般周期2个星期左右。根据谈判总结或者招标公告再签订合同,签合同时又必须走企业内部的一整套签合同手续,一般周期3天-5天。从采购设备立项到合同的签订完成手续13-15项,经手部门不下10个,周期15天-45天。 (3)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从项目的立项到执行只有操作办法,而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容易产生工作脱节、扯皮问题等。 3 解决石油企业进口贸易问题的建议 首先,项目经理负责制:进口部门按照公司化管理模式运行,每个项目由一个项目经理具体负责,从立项——采购——交货——售后,实行责任到个人,全权负责。这样做改变了以往项目实施的间接负责及分工负责的做法,实现了从项目跟踪至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一贯制负责。通过充分授权,确保项目组织协调高效,逐步使项目由传统的分工合作运作模式向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主的 规范的公司运作模式转变。 其次,可以施行规范招投标。应该招标的一定要招标,不能规避招标。构建招投标统一平台,规范招投标行为,促进公平公正。要改变以往分散操作招投标的方式,杜绝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实行行业垄断;坚决制止少数项目单位逃避招标、虚假招标,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标、评标和定标;严厉查处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直接介入或干预招投标活动等问题。各项开标、评标和定标活动,要严格按照招投标业务操作规程执行。这样才能规范操作程序,切实提高招标的公正性。 再次,简化进口审批程序。简化进口审批程序主要指简化企业内部审批程序,减少管理部门的数量,提高审批的速度。 最后,努力跟国际接轨进口贸易市场化运作,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合理配置社会的资源,用市场规律优胜劣汰。这样我们必须和市场接轨成立专业的外贸公司,全权负责进口货物的采购贸易。这样有利于防止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越位;有利于从源头上扼制腐败行为,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降低采购成本。 4 结论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十分活跃,外贸规模不断扩大,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进出口价格随着能源、资源、环保以及运费等成本的上升呈现出普遍上涨的趋势。在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情况下,外贸形势将出现一些变化。部分产品或许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将政策的不利因素转嫁出去,但是对多数出口产品而言由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下,利润微薄,竞争十分激烈而难以提价,出口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我国石油工业应改变传统的低水平发展模式,改变过去长时期以来形成的低价竞争的出口方式,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进口依存度可能将进一步提高。油品价格可能因政府控制放宽和可能开征的燃油税而上涨,但对消费增长的影响不大。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和批发市场的开放可能促使成品油进口增长加快。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多的趋势可能使中国在2007年重新变为柴油净进口国。石脑油也存在同样的趋势。炼油厂继续增产石脑油可能使汽油的出口量降低。电力紧张局面的缓解应使燃料油消费量再度下降。如何解决石油的安全供给不仅仅是企业的局部问题,更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就石油进口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分析,并论述其相应的解决办法。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3]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市场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上升为代表的新变化,世界石油贸易流向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贸易流向(1)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 000,合计为9 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 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 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 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需要更为持久、安全、稳定的石油资源作为支撑。 关键词:石油安全;商业储备;对策 中亚是与我国开展石油贸易的重要能源地区。一方面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中国还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积极开展石油贸易、合作,以期最终将中亚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更加便利、安全、稳定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 1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1)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3)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4)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2 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 2.1 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 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2.2 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11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 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需要更为持久、安全、稳定的石油资源作为支撑。 关键词:石油安全;商业储备;对策 中亚是与我国开展石油贸易的重要能源地区。一方面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中国还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积极开展石油贸易、合作,以期最终将中亚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更加便利、安全、稳定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 1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1)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3)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4)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2 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 2.1 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 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2. 2 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11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 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 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余洋.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8,(3):45-46. 博•黑恩贝克.石油与安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6-43. 安尼瓦尔•阿木提.石油与国家安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5-46.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 国际石油贸易 安全管理筹划 宏观环境 竞争能力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被国际炒家严重操纵的商品,任何的影响因素都可能产生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动,因而,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国际石油贸易的风险量是巨大的。我国年石油进口总量早已突破亿吨,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亚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面对波动幅度大、风险显著的国际原油市场,如何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提高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维护我国能源和材料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国际上降低和防范石油贸易风险的方式有很多,通常以优化石油来源地、影响石油市场走势、稳定贸易形势、优化资源结构等方法达到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目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应该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石油化工行业内部,在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有效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促进行业的发展,体现出石油化工行业对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价值和作用。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问题,应该在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培育为手段,科学地对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进行探讨,形成真正有效的措施对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加以筹划,在实现安全管理的同时,控制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风险,达到促进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稳定我国经济的根本目的。

一、打造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宏观环境

根据国际通行的参照系数,国际市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1年,通货膨胀率将会有0.8%左右的上升,可见石油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我们看到这一点,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也同时注意,这就为他们操纵石油价格,控制我国经济提供了原始动力。为了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就必须建造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宏观环境,降低宏观因素变化产生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问题。

1.降低石油化工行业对国际石油的刚性需求

我们应该通过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稳定对国际石油的总体需求量,当需要恒定时,就减少了相关炒家和操作者的获利空间,降低了他们提高石油价格的可能。

2.建立石油化工行业进口石油的基金

政府应该组织行业全体建立石油进口的专项基金,通过将基金注入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开辟新海运、管道和铁路的石油通道、参与国外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等方式影响国际市场油价。

3.营造有利于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世界典论

要将我国石油的需要与我国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练习在一起,让世界了解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必然性,争取更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积极开展有效的开展能源外交

政府应该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确保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经济性。

二、养成国际石油贸易实际操作的习惯

1.国际石油贸易观念的正确培养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相当长的阶段,在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中将主要以买方的身份出现。因此,必须积极培育石油化工行业正确的国际石油贸易观念和风险意识,推进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的体系构建。

2.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意识的正确树立

石油化工行业进行石油贸易时要始终把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将其融化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全员参与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风险意识印到员工的头脑中,贯彻到企业考核中,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

3.国际石油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时应该组建专业的风险预警机构,实现风险预警专业化,累积风险预警方面的经验,开发风险预警分析技术。

三、培育石油化工行业的微观竞争能力

1.建立石油化工行业的内控制度

抓住国际石油市场上稍纵即逝的贸易机会,提高;二是权利过多地集中于上层管理者,一般员工不负责任。这两种情况都是与设立内控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的。

2.培育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石油期货队伍

建立高薪养能、养勤和养廉制度,将薪酬制度和从事石油期货的人员的业绩挂钩,实行股权、期权、延期支付等激励机制,使其更注重企业和自身远期的根本利益。

3.理顺进口与石油化工行业的关系

应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石油贸易进口商,把进口商和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的筹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面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激烈竞争,必须树立社会和行业的安全理念,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面对着竞争激烈、价格变动频繁的国际市场,就更应该建立石油贸易安全的观念。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打造等不同层面的措施,希望为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有所启迪和帮助,以便使石油化工行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在确保行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邹娟霞,韩蕾.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8).

[2]李方杰.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蔡希有.国际石油贸易摩擦及我国石油贸易对策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16).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近三十年的稳定发展过程中,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产业结构都发生过较大调整。根据2009 年的统计数据,虽然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仍达到 5870. 59 亿美元,从出口方的角度观察,依然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量的近一半份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早期时候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占据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占主要部分; 现如今,机电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已经占据超过 60% 的份额。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出口商品的重要运输途径———海运和空运成本也跟石油价格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已成为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另一方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存在着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对于石油等能源需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二十年前,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使得,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加工贸易更易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与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石油对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可估量。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油价的波动日趋剧烈,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 2008 年,石油价格一度达到 133 美元/桶的峰值,这比 1999 年原油均价 18. 5 美元/桶的 7 倍还多,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2008 年末起,虽然油价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跌入低谷,但是不久后即再度爬升,2010 年 2 月国际石油价格又回到了 2007 年时的高位水平,达到了 75 美元/桶。毫无疑问,在油价波动如此剧烈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国内,对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两方面: 一是石油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的探讨。如国家信息中心的牛梨从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入手,阐述了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周凤起则从石油安全入手,论述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及评价。二是针对石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相关性的数量经济方向的研究。史丹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并且简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科院的王海建,通过投入产出法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变动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动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原因及对一个经济体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 包括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 ,而对于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加工贸易,国内外尚没有文献针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加以研究。

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1. 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和制造成本。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等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而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从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来看,凭借高技术含量和高品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产品还比较少,更多的产品是依靠低价格来获得竞争力。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油价波动会以成本上升的形式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

2. 国际油价波动对需求的影响

世界经济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国际油价上升时,由于石油具有刚性需求,人们用更多的钱去购买它,企业和个人的购买力都将受到影响而下降,可支配收入变少,于是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另外,有些需要以石油为前提运转的商品,即同石油互补的商品如汽车和机器等,在油价上升的时候,其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油价波动对于需求的影响,会直接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形成冲击。

3. 国际油价波动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到国外,主要是依靠海运、陆运和空运,而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其运输费用都与国际油价息息相关。当油价升高时,货运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合理利润,必然会提高收取的运费来弥补成本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运输费用往往会由出口企业承担,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总成本,这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于加工贸易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 数据的初步处理为了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 年 1 月到 2010 年 2 月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并选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选择 WTI 油价及 Europe Brent 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由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不够平稳,而若对其取自然对数进行变换,并不会改变变量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因此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先对以上两个变量 ( 分别为 LNPTEX 和 LNOP) 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首先要检验所要分析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在现实中得到的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很可能从并不相关的两个变量中得到统计上显著地结果,从而导致谬误或无谓回归 ( phenomenon of spurious or nonsense regres-sion) ,为了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我们采用增广迪基 - 富勒 ( ADF) 检验( augmented Dicky - Fuller test) ,其模型如下:ΔYt= β1+ β2t + δYt - 1+ ∑mi = 1αiΔYt - i+ εt其中 ε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而 ΔYt - 1= ( Yt - 1- Yt - 2) ,以此类推。由检验结果可见,两个时间序列的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 1%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属于 I ( 1) 序列 ( integrated of order1) ,可以进行协整分析。Engle 和 Granger ( 1987) 提出了协整理论,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一些时间序列变量,其本身并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假定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 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本文采用恩格尔 - 格兰杰 ( EG) 方法来检验变量时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需要首先将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 ( LNOP) 对另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 ( LNPTEX) 进行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 ADF 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我们第一步所做的回归则是有意义的协整回归,而非谬误回归,并可以把其参数解释为长期参数。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LNPTEX = 5. 716 - 0. 629LNOPt 统计量: ( 14. 869) ( - 6. 628)回归后得到一个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做无时间趋势变量、无常数项,滞后期 ( LAG) 为 1 的 ADF 检验,得到结果如下:可见残差序列为平稳的。至此,协整检验完毕。从协整回归方程的系数为 - 0. 629 可见,油价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油价越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越低,每桶油的价格每上升 10 美元,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将减少 100. 629。方程的拟合优度为 0. 379,说明油价波动能解释约 40%的加工贸易出口变动。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解释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并不能直接标明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证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定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证分析的最后,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测本文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国际油价波动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原因。

五、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结合前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乃至出口贸易提出一些建议。

1. 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能源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相对稀少,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固然是有关系的。然而,我国内陆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资源,十分有利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地协调区域发展,发挥内陆地区的能源价格优势,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能耗成本,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2. 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我国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锁定风险,降低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要争取掌握国际重要的商品的定价权,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同时,我国应建立全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并尽快实现从世界 “制造基地”向世界 “交易中心”转变,实现价格转移和风险转嫁。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国家可以对石油市场的调控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善调控的效果,提高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也由于与建立现代石油流通体制,解决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问题。

3. 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以促进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一种对国家战略和国家政治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资源,石油安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石油的安全供给和油价的合理波动,防治石油供应中断和油价上涨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冲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石油战略储备调节市场的供需状况,从而抵御国际油价的强势震荡,保证国内石油市场的安全运营,实现价格稳定。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俄罗斯;贸易盈余;国际油价;全球经济增长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前超级大国苏联的继承者,其发展状况始终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在苏联解体后,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俄罗斯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倒退。之后,其国民经济经过一系列调整,终于呈现出向好的趋势。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增长屡创新高,通过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出口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并带动了整体经济的繁荣。现在的俄罗斯成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加,这离不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在此分析当前俄罗斯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一、俄罗斯贸易顺差增长的现状

俄罗斯国土面积广大,国内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森林等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其国内石油的储量占据非欧佩克国家的第一位,而常规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虽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但依然继承了苏联时期所创造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条件,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京上台以后,俄罗斯开始整治国内经济,严厉打击国内的经济寡头,这一方面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将国内资源出口带来的财富收归国有,增强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

从俄罗斯的贸易状况图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对外出口开始增加,之后经过一个平稳期便开始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其出口额几乎每年提高一个台阶。虽然2009年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贸易出口大幅下滑,但随后俄罗斯的出口再次强劲恢复,迅速达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进口也呈现相似的发展路径,但明显低于出口。这使得俄罗斯获得相当可观的贸易盈余,从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从1997开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贸易盈余,这给俄罗斯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从俄罗斯“出口产品分种类贸易盈余情况”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出口的贸易盈余主要来源于矿产品。矿产品在俄罗斯贸易出口盈余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其他产品绝大多数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这说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着初级产品的出口,其工业制品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虽然俄罗斯的贸易盈余逐年增加,但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却相当单一。俄罗斯是一个依靠初级产品出口获得贸易盈余的国家。这是俄罗斯贸易的基本状况。

二、俄罗斯贸易盈余原因简析

(一)理论分析

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经济学家对于如何通过贸易增加国民财富做了很多的研究。其中,比较优势理论代表李嘉图认为,一国贸易品之所以在出口中拥有竞争力,是因为该国出口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据此,他认为,一国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收益,就应该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要素禀赋理论学者认为,一国应该出口本国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禀赋构成的产品,也就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为各国该如何发展国际贸易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充分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劳动力、资本或技术等,然后根据自身的优劣条件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盈余,依靠盈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比较优势或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此推动国内经济的继续发展。

俄罗斯的贸易盈余就是通过充分利用本国的丰富资源而获得的。俄罗斯国内资源丰富,而人口相对稀少,特别是其处于高寒的地理位置,发展工业的条件并不有利。然而,与稀少的人口相比,俄罗斯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西接欧洲发达国家,东接中国新兴经济体,东西都是巨大的能源、原材料需求市场。如此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俄罗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周边旺盛的需求,俄罗斯通过出口工业原材料和能源就可以为创造大量的财富。

(二)全球经济的繁荣

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始终发展良好,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国家始终处在高速增长当中,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对矿石等原材料的需求,拉动了资源型国家的发展。

这种外部环境给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带来了机遇。一方面,中国、印度等国的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给俄罗斯矿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全球性繁荣推高了大宗产品的价格,这无疑提升了资源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出口机会的增加,贸易条件的改善,为俄罗斯通过资源出口发展经济提供了可能,并为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三)能源价格的上涨

俄罗斯国内拥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石油和天然气是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能源。自从内燃机被发明以来,石油就成为了提高人类速度的主要原材料,无论是军舰、坦克等国防装备,还是飞机、轿车等民用设施,无不严重依赖石油资源。上世纪数次石油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危机,这一现实始终提醒人们,石油是一种关乎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然而,石油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衡,欧佩克国家储藏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储量;在欧佩克国家之外,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就是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其作为硬通货不仅在苏联时期为苏联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在苏联解体后为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恢复也提供了财富来源。

石油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虽然新能源的发展给人类的能源利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石油、天然气仍然占据了人类能源利用的主体。石油对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作用,使得进口石油成为不得不继续的选择。凭借着国内丰富的石油资源,俄罗斯始终有充足的底气。

然而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的繁荣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全球石油的储量却相对不变。对石油供应不足的担心推动了全球油价的不断高涨。此外,石油作为全球通用的大宗商品,标准化的交易使其呈现出金融品的属性―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盯住石油,有的用来规避风险,有的谋求石油差价――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资本对石油的追捧,又进一步推高了石油的价格。

此外,俄罗斯地跨欧亚,西接东欧,东临东亚,良好的地缘优势让其利用地缘竞争进一步抬高了油价。石油出口,成为了俄罗斯的财富之源。

三、计量分析

普京上台后,对国内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了很多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俄罗斯贸易的影响,正如前文的分析,全球经济的向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繁荣,以及世界能源价格的高涨,对俄罗斯贸易盈余的改善以及提高都是巨大的促进。在这里,本文运用计量手段进一步分析俄罗斯贸易盈余改善的原因。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上涨是同时影响俄罗斯贸易盈余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采用全球经济增长、国际油价、俄罗斯贸易盈余三个变量,分别表示为gdp、op、tb。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俄罗斯数字(Figures in Russia)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其中,进出口的数据取自俄罗斯联邦基于海关统计的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的数据和国际油价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国际数据。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先对数据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然后通过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使用Eviews 6.0进行数据处理。

(一)Granger因果检验

在对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后,其结果为表一:

根据X2分布表,满足自由度为2、置信度为99.5%的临界值为10.6。这一值小于上表中的任意χ2取值,从而拒绝原假设,全球经济增长(lngdp)、国际油价(lnop)两个变量能够Granger引起贸易差额(lntb)的变化,而且联合检验(ALL)也能说明四个变量能够Granger引起贸易差额的的变化。

这一结果与之前的分析一致,表明全球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变动是引起俄罗斯贸易盈余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方差分解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变动是带来俄罗斯贸易盈余的重要原因,但二者对贸易盈余增加的贡献程度如何?这需要继续对数据进行方差分解分析,以了解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变动作用的大小。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后,其结果图三和图四:

从图三,我们可以看出,当全球经济实现增长后,会迅速带动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在第二期,全球经济增长对俄罗斯贸易盈余增加的贡献度达到40%,之后缓慢下降并稳定在20%左右。这说明,全球经济增长会迅速带动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但其长期的贡献要小于短期贡献。

从图四可以看出,当全球油价得到上涨后,会迅速带动俄罗斯出口盈余的增加,其贡献度在短期内达到最高点后,稳定在最高贡献度上。这说明,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量深受国际油价变动的影响。当国际油价升高后,其贸易盈余会迅速增加,并且对贸易盈余具有持久的影响。

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变动对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具有更大的贡献,也说明了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受益于石油等资源的出口。

俄罗斯贸易盈余的增加离不开全球经济的繁荣,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加大石油等能源的使用,因而石油等能源的出口会增加;但受环保、节能等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规律,因而导致俄罗斯出口的长期增加值不如短期增加值。而国际油价的上升对俄罗斯贸易盈余的拉动作用是直接的―油价越高意味着俄罗斯出口额越大。因此,油价的上升对俄罗斯贸易盈余增加的作用更大。

四、政策建议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但凭借着其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球经济增长和油价高企的条件下,依然获得大量的贸易盈余。这使俄罗斯有实力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同时也为其经济的调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物质基础。为了继续保持较大的贸易盈余,俄罗斯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首先,继续保证石油收益。石油等能源的出口是俄罗斯贸易盈余的重要来源,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军事、交通等领域的地位至今无法完全替代,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被世界所追捧。而且俄罗斯接近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区,石油出口市场广大。因此,俄罗斯应该注重石油行业的发展,保证稳定的石油出口收益。可以通过与中国等国家签订石油供给协定等,获得持续的石油出口。

其次,加快经济转型。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出口盈余主要来自于矿产资源的出口,工业制成品在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俄罗斯要想获得更大的出口收益,就应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这就需要俄罗斯加快经济转型,努力向全球产业链上游发展,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加大工业技术投入,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价值,以获得更大的出口收益。

参考文献

[1]孙一诺.“金砖四国”贸易结构比较:基于技术附加值 视角的分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近三十年的稳定发展过程中,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产业结构都发生过较大调整。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虽然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仍达到5870.59亿美元,从出口方的角度观察,依然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量的近一半份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早期时候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占据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占主要部分;现如今,机电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已经占据超过60%的份额。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出口商品的重要运输途径———海运和空运成本也跟石油价格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已成为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另一方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存在着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问题,这就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对于石油等能源需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二十年前,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使得,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加工贸易更易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与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石油对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可估量。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油价的波动日趋剧烈,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2008年,石油价格一度达到133美元/桶的峰值,这比1999年原油均价18.5美元/桶的7倍还多,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2008年末起,虽然油价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跌入低谷,但是不久后即再度爬升,2010年2月国际石油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时的高位水平,达到了75美元/桶。毫无疑问,在油价波动如此剧烈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国内,对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石油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的探讨。如国家信息中心的牛梨从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入手,阐述了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周凤起则从石油安全入手,论述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及评价。二是针对石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相关性的数量经济方向的研究。史丹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并且简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科院的王海建,通过投入产出法来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变动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动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油价的波动原因及对一个经济体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包括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而对于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加工贸易,国内外尚没有文献针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加以研究。

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1.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和制造成本。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等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而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从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来看,凭借高技术含量和高品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产品还比较少,更多的产品是依靠低价格来获得竞争力。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油价波动会以成本上升的形式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

2.国际油价波动对需求的影响

世界经济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国际油价上升时,由于石油具有刚性需求,人们用更多的钱去购买它,企业和个人的购买力都将受到影响而下降,可支配收入变少,于是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另外,有些需要以石油为前提运转的商品,即同石油互补的商品如汽车和机器等,在油价上升的时候,其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油价波动对于需求的影响,会直接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形成冲击。

3.国际油价波动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到国外,主要是依靠海运、陆运和空运,而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其运输费用都与国际油价息息相关。当油价升高时,货运公司为了保持自身合理利润,必然会提高收取的运费来弥补成本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运输费用往往会由出口企业承担,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总成本,这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于加工贸易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数据的初步处理

为了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本文选取2003年1月到2010年2月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并选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选择WTI油价及EuropeBrent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由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不够平稳,而若对其取自然对数进行变换,并不会改变变量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因此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先对以上两个变量(分别为LNPTEX和LNO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首先要检验所要分析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在现实中得到的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很可能从并不相关的两个变量中得到统计上显著地结果,从而导致谬误或无谓回归(phenomenonofspuriousornonsenseregres-sion),为了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我们采用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augmentedDicky-Fullertest),其模型如下:ΔYt=β1+β2t+δYt-1+∑mi=1αiΔYt-i+εt其中ε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而ΔYt-1=(Yt-1-Yt-2),以此类推。由检验结果可见,两个时间序列的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属于I(1)序列(integratedoforder1),可以进行协整分析。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协整理论,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模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一些时间序列变量,其本身并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假定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本文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G)方法来检验变量时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需要首先将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OP)对另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LNPTEX)进行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我们第一步所做的回归则是有意义的协整回归,而非谬误回归,并可以把其参数解释为长期参数。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LNPTEX=5.716-0.629LNOPt统计量:(14.869)(-6.628)回归后得到一个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做无时间趋势变量、无常数项,滞后期(LAG)为1的ADF检验,得到结果如下:可见残差序列为平稳的。至此,协整检验完毕。从协整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629可见,油价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油价越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越低,每桶油的价格每上升10美元,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将减少100.629。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379,说明油价波动能解释约40%的加工贸易出口变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解释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并不能直接标明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证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定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证分析的最后,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测本文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国际油价波动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原因。

五、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结合前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乃至出口贸易提出一些建议。

1.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能源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相对稀少,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固然是有关系的。然而,我国内陆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资源,十分有利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地协调区域发展,发挥内陆地区的能源价格优势,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能耗成本,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2.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我国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锁定风险,降低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要争取掌握国际重要的商品的定价权,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同时,我国应建立全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并尽快实现从世界“制造基地”向世界“交易中心”转变,实现价格转移和风险转嫁。加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国家可以对石油市场的调控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善调控的效果,提高国家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也由于与建立现代石油流通体制,解决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问题。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复杂网络;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差异

中图分类号 F1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020-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04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上世纪50年代起,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与重要工业原料,且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不断增多,而储藏的增量却急剧减少,因此“罗马俱乐部”关于能源枯竭的预言不断地被重复。同时世界石油资源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地理分布非均衡性特点,世界石油贸易呈现了石油自“心脏地带”向“内需求带”与“外需求带”流动的基本格局[1-3]。石油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石油枯竭的预言及石油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三者的共同作用使石油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斗争的焦点,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传统上已经成为权力分配中的关键要素,谁能够将它加在自己的原材料资源上,谁就将更多的力量加在自己的资源上,并相应的削弱了竞争者的力量[4]。

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9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了50%,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且据国家计委能源所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原油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加,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原油贸易流动与转化的空间尺度、规模,以及效应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果来源地较为单一,一旦发生进口来源地风险,很容易产生供给紧张的局面,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俨然已经成为解决中国原油进口安全问题首选的策略之一。本文则尝试通过原油进口大国(地区)的贸易空间结构比较,探究中国原油进口贸易多元化进程中的问题,以期为更好地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原油贸易空间格局体系是原油贸易活动过程在地理空间流动中的投影,贸易参与国众多,贸易国地域构成、地域间的贸易联系数量与强度,及贸易空间模式复杂。对世界及不同国家的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构成的统计特征研究发现,世界原油贸易空间体系及各国原油贸易进口空间格局既不同于规则网络,也不同于随机网络,而是符合复杂网络特征[5]。缺乏对经济流网络的复杂特征和流动机制的研究,就无法提出有效的管理复杂经济系统的方法和策略[6]。对全球原油贸易系统及中国的进口贸易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识别风险,制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贸易战略。

人们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针对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测度,及在对网络拓扑结构认识的基础上研究网络演进机制[7]。而网络作为复杂系统的抽象,关注的是节点之间连接,而非节点的位置和边的形态。所以在对现实网络的研究中,还应结合对区域的分析,相似系数分析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贸易空间格局的差异及区位在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1.1 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网络描述

设V是一个由n个国家vi(i=1, 2,…,n)所组成的原油出口国集合,即V=v1, v2, …, vn, A是由n条有向线段ai ( i=1, 2,…,n)所组成的邻接向量,即A=a1, a2, …, an,ai取0或1,当ai=0,代表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不存在原油贸易关系,当ai=1则代表有原油贸易流自出口国vi流向进口国,且A中的任意一条线ai都以vi与进口国为端点,任意一条线除端点外,没有其他公共点。那么V与A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点某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结构网络,记作G=(V, A)。

1.1.1 度与贸易联系

度是指某时点与进口节点相连的有向线段ai的数量为N,即:

N=∑ni=1ai(ai=0,或1)(1)

代表在某时点进口国自N个国家进口原油。根据对度的描述可以看出不同的原油进口国所建立的贸易联系状况,并通过时间序列的描述了解不同原油进口国贸易联系的演进状况。

1.1.2 权重与贸易联系强度

对度的研究仅考虑了原油贸易关系建立情况,没有考虑原油贸易流量的规模,当前的国际原油贸易格局中流量的规模极不均衡,少数贸易联系的流量规模巨大,而绝大多数贸易联系的流量规模却很小,因此,仅对度进行分析不能准确描述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结构特征,所以引入了对贸易强度的研究。在网络拓扑中,节点间关联强度是由权重来表示的,则权重向量W可以表示为:

1.1.3 标准权重熵与空间结构的非均质性

系统的熵值反映了其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系统越有序,越不均匀;反之系统越无序,越均匀。在社会科学中,熵是被用来描述、表征系统混乱程度。为了刻画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中贸易强度均匀程度,本文引入了权重熵的概念。

权重熵公式为:

J=-∑ni=1KilnKi(3)

其中Ki为权重要度,即vi在该国进口原油贸易空间结构中的贸易流量的重要度。表示为:

根据熵的涵义,熵刻画了系统的均质程度,当系统完全均质时,即Ki=1/N,权重熵最大,即:Jmax=lnN ;当贸易空间结构强度集中于一个国家时,空间结构最不均匀,K1=1,Ki=0(i≠1),权重熵取最小值Jmin=0 。

为了消除进口来源国数量不同给权重熵比较的影响,对空间结构权重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权重熵JS,即:

1.2 空间结构相似指数

本文运用借用研究产业结构差异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指数,从进口权重构成方面测算了各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构成的差异。

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度量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现被广泛用于不同主体构成的比较,相似系数的数值一般是介于 0 和 1 之间[8]。

该指数用公式可表述如下:

1.3 数据说明

在全部石油贸易中,原油贸易一直保持在石油贸易的70%以上,部分年份达80%以上,因此一般认为原油的经济持续供给是保障一国石油安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选择原油为标的物比较了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原油贸易空间格局。

文中的主要原油进口国是来自全球三大石油消费区域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西欧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西班牙、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印度,及北美的美国。这10个国家与地区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研究数据来源于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ITC)公布的统计数据。ITC是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联合机构。该中心通过与各国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各国的进出口数据。研究时段为2002-2011年,由于该中心提供的印度进口数据是从2006年开始的,所以对于印度的研究时段是2006-2011年。

2 复杂网络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入度差异

2.1.1 入度值比较

根据关联矩阵得各国入度。总的来看,美国是建立的原油进口贸易联系最广泛的国家,目前其贸易空间格局入度基本维持在45以上;其次是印度和中国,近几年印度和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的入度基本维持在42左右;而进口原油量排在世界原油进口大国第五位的韩国则以30位列入度平均值排序的第四位;以后依次是法、德、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和中国台湾。从时间序列上看,印度是入度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印度仅从28个国家进口原油,而2009年其贸易空间格局的入度值则扩张到45,此后则在42左右徘徊;德与西班牙的入度有缓慢上涨,而韩、法和中国台湾则有一定的下降,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入度仅在不同年份发生小幅波动,而没有明显上涨或下降趋势,见表1。

2.1.2 入度的空间分布比较

观察各国入度,可以看出各国入度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本区域是区域内各国原油进口贸易联系最广泛源地之一。这一规律在东亚之于日本、中国与韩国,西欧四国之于西欧,美国之于美洲都有相同的体现。

第二,中东、非洲与前苏联是各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区域。资源禀赋决定了基本的供给地格局。

第三,中、美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进口贸易联系的国家。与法、德、日、韩等国与地区不同,中、美进口原油空间格局的入度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中、美在非洲、中东、前苏联地区与西欧均有一定数量的进口来源地。

2.2 贸易联系强度差异

2.2.1 权重值比较

对贸易联系的比较主要依据总权重与平均权重,权重呈现了各国与各自贸易伙伴间的贸易联系强度。

与平均贸易联系强度相差悬殊。权重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日本、与印度等国。平均权重最高的是美国、日本与中国,其他国家相差不是太大。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国的平均权重上涨最为明显,韩国也有一定的上升,但升幅小于中国;美国与德国有一定的下降,其他国家变化不大。

2.2.2 权重的空间分布

根据进口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看,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与印度的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美国的原油则主要由中东、美洲与非洲国家供给,而法、德、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原油主要来自于非洲、前苏联与中东。且各国原油进口区域构成比例不同年份间变化不大,所以将各国自不同区域的进口量取年度平均值,见图1。

图1 主要原油进口国(地区)进口量区域构成

Fig.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rude oil import the main

crude oil importing nations

2.3 空间格局均质化程度差异

从前面对入度及权重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是非均质的,所以本文利用权重熵测度了各国贸易空间结构的均质性,见表2。

良好的区位环境造就了法国、西班牙与意大利贸易空间结构的均质性,而对美国来说,尽管其进口贸易定位于全球,但北美是其重要的进口来源,这也使美国空间格局具有有序性特征。在亚太的消费大国与地区中,韩国与日本更青睐于石油资源丰富、且运输距离较近的中东地区,尽管这几个经济体都有多元化的倾向,但韩日试图建立的是中东为主体的多元化贸易格局,而非实现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均质化。而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与日本、韩国地理位置相近,贸易通道也非常相似,但贸易空间结构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多元化战略在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凸显。同时,从德国的贸易格局中,也可以看出,其在选择贸易伙伴时更倾向于近域或通道条件较好的国家与区域。而非像所有的出口国伸出橄榄枝。总的来看,中国进口来源国数量与均质化程度均较高。而尽管美国在进口来源国数量上与中国媲美,但美国的进口量却向南北美与西非集中,所以其空间结构的经济性要优于中国。

3 区域结构的相似性测度及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部分国家间区域构成相似性明显。根据结构相似性指数,测算得各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构成的相似系数(见表3)。当然相似系数也是国家间差异程度的测度指标。

根据原油进口国进口区域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看出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与印度,意大利与西班牙,中国与意大利,德国与法国,中国与西班牙等几组最为相似。

3.1 日、韩、中国台湾、印度与中国区位相近,空间结构相似度不同

虽具相似贸易区位,但在相似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

的原油进口空间结构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印度不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印度的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来自中东的原油基本为韩、日与中国台湾进口量的80%-90%之间,其次为亚洲与非洲。印度的进口原油中也有70%左右来自中东,其他部分主要来自亚太。而在中国的进口原油中,来自中东的原油不足50%,其次为非洲,来自非洲的原油约占中国进口原油的30%,最后是亚洲其他国家。从原油的进口来源地域上看,中国原油进口输油距离明显高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印度。

3.2 中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贸易区位差异大,但进口空间结构相似

从相似系数看,与中国进口区域结构最为相似的是意大利与西班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家建立进口贸易联系最广泛的区域均为非洲,中东与前苏联地区。意大利与西班牙自非洲进口原油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尤其意大利自非洲的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北非,其距离与运输通道优势不言而喻。同时,来自中东的石油则可经红海进入地中海,或是通过中东地区管网直接运至地中海沿岸装船后,运抵意大利。而前苏联地区的原油则可在黑海装船经博斯普鲁斯海峡运往地中海至意大利,或在由管道运输至地中海沿岸装船运抵意大利。所以从贸易区位角度,意大利在进口中东、非洲,或是前苏联地区原油方面都有很好的贸易区位优势。石油安全压力致使的多元化选择是中国不断扩张自非洲的石油进口,进而导致了中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空间格局相似,贸易格局重心外移明显。

一般来说,距离与运输成本的呈正相关关系。Portes and Rey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发现,距离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是跨境实物贸易的最大障碍[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资源输出地越近的区域,越容易从资源输出地调入资源。且空间距离的增加不仅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了社会与时间成本。艾萨德认为:“……作为权益的处理方法,在将生产者相互分离时,运输成本和空间成本的特殊效应就必须被考虑到。它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无法通过暗含的方式加以回避”[10] 。

3.3 德、法、意、西同为欧州国家,但空间结构不同

虽均为西欧国家,但贸易区位却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各国的贸易结构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为相似的是意大利与西班牙。同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使其更容易或更经济地获得西非与北非的原油,中东石油也较容易经地中海运往这两个国家。当然法国也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但是相对于西非,法国进口北海原油更经济。所以在各自的进口量构成中可以看出,意大利与西班牙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均为非洲,自非洲进口原油约占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原油的近40%;其次为中东。而法国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东、非洲、中东与西欧,几乎各占1/4。显然法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同。德国进口原油70%以上源于前苏联和西欧,来自中东的原油仅占其全部进口原油的5%-10%之间。德国为非地中海国家,因此缺乏利用非洲进口石油的地理优势,同样中东石油运往德国同样缺乏通道与地缘优势。然而德国历来是俄石油出口大户,在俄德原油贸易中友谊管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自西欧的原油大部分出自北海油田,所以说欧洲进口大国的贸易地域构成也彰显了原油贸易区位条件的决定性作用。

4 结 论

以上对各国原油进口贸易的拓扑结构与空间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中国外,其他进口大国的进口地域选择中区位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具体如下:

4.1 进口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差别显著,区位条件是差异形成的根源之一

无论是入度、权重的空间分布,还是熵值比较均表明,各国的进口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与韩国的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更具有序性,有序性使得这些国家的贸易空间结构更经济。而在较高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均质性的国家中,法国、西班牙与意大利的原油贸易空间均质性源于各自的地理区位优势;

4.2 部分国家进口地域结构相似,区位条件是相似根本原因

大多数相似系数显示相近的地理位置与相似的石油贸易运输区位条件是原油进口大国进口地域结构相似的前提,如意大利和西班牙,韩国、日本、印度与中国台湾,及法国与德国。

4.3 多元化战略降低了中国进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性,且无益于解决贸易风险

其他进口大国的源地结构的分析表明这些国家在选择贸易伙伴时更倾向于近域或通道条件较好的国家与区域。所以这些国家的进口来源国数量小,贸易地域相对集中度较高。相比之下,中国进口多元化与进口强度增长趋势明显;显然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高均质化源于多元化战略,而非良好的贸易区位;多元化战略致使北非与西非国家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源地,进而导致贸易区位相距甚远的中国与意大利和西班牙原油进口贸易格局的相似,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重心外移,经济性下降,同时,多元化进程中,中国进口原油依旧来自较动荡区域,源地多元化并没有达到有效解决进口来源地风险的目的;且分散了源地风险的同时,多元化战略也增加了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也无益于改变80%的进口原油通过马六甲进入中国的困局。

总的来看,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性追求不同,中国原油进口多元化进程中,客观上实行了以牺牲经济性换取石油供给的持续性的策略,而石油安全要实现的目标是经济而且持续的石油供给,单纯追求持续性则有悖于安全供给的初衷,且就当前的国际原油市场的运行机制看,分散风险成本过高意义并不大。所以调整原油进口空间结构,使之更具经济性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段进军.从地缘政治角度论冷战后资源的战略地位:以石油和水资源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 (2):181-186.[Duan Jinjun. Expounding Strategy of Resources after the Cold War from the Angle of the Geopolitic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0, 19 (2):181-186.]

[2]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4-27.[Xu Xiaoji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Geopolitics in the New Century:China Facing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88.24-27.]

[3]贾文龙.世界石油供应格局演变及价格走势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5):4-6.[Jia Wenlong.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Supply Pattern and the Tendency of Price Concerning World Oil[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07,(5):4-6.]

[4]Morgenthau H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M]. New York:McGraw Hill,Inc.1985:130-143.

[5]程淑佳,王肇钧.复杂网络理论下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研究[J].地理科学, 2011,(11):1342-1347.[Cheng Shujia,Wang Zhaojun.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World Crude Oil Trade Based on Complicated Network Theor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11):1342- 1347.]

[6]刘宝全.国际贸易网络测度与演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56[Liu Baoquan.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and Evolution of World Trade Network[D].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7:56.]

[7]Newman M E J,Watts D J.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alysis of the Smallworld Network Model[J].Physics Letters A.1999, 263:341-346.

[8]张云逸.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带产业整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2.[Zhang Yunyi. Study 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Based on the Nuclear Region of Jilin Province[D].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06:32.]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石油贸易 相关建议 能源合作

一、中国石油企业的现状

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中国的人均煤炭可采储量全球54%的人均,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世界的8%,人均,良好的能源缺乏,煤少少,和较低的人均能源资源。有石油储量没有显著增加,但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的近几年的逐年缩小,尽管世界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是一种新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石油资源比较稀缺的。作为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自1993年初以来,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进口量逐渐增加,在2008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2010上半年,中国的石油依存度已扩大至55.14%。2012中国的石油产品进口增加,出口在特征小幅下降(见下表)。出口总额为2481万7000吨,石油产品进口总额5241万吨,净进口为2404万3000吨,分别下降了6.8%,同比增长1.2%;同比增长12.6%。石油进口总额378亿6000万美元,出口总额为239亿7000万美元,增长了0.9%,增长了1.3%。国内消费低,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活动出现水平下降现象。2012成品油进口7159000吨,出口12230000吨,净出口5076000吨,分别同比下降16.9%,同比下降3.3%,同比增25.7%。进口和出口的汽油,柴油迅速减少,只有煤油略有增加,全球需求不强,是在国际贸易下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每日5300000桶的石油消费量,但产量仅为3500000桶,1800000桶的进口需求缺口,进口占约1 /3,中国的石油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定要从国家和自身的支持开始。

二、我国石油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垂直和横向操作

首先,纵向整合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以扩大现有的业务交易的发展战略。为什么垂直整合策略的使用,原因是采取的经营战略,纵向一体化能带来经济,石油公司将内化外部市场活动因为经济内部控制和协调,稳定的经济,信息经济,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等。石油贸易是重要的经济,所以我需要采取综合业务。

第二,让我们注意,垂直一体化的上游和下游管理将有助于发展技术。借此商业模式,石油行业下游产业可以了解上游技术,创造一个熟悉的技术商机。为石油企业更紧密地联系行业奠定了基础。为石油贸易的成功走出去,创造一个强大的基础。

第三,纵向一体化,可以确保石油供应和需求,以确保在产品供应短缺的顺利渠道,减少上游和下游石油公司将无法履行交易合同的交易不确定性。

第四、削弱供应商或客户的价格谈判能力。即使他没有带来其他好处,但也在处理客户,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他的投资收入超出了机会成本的资本情况下,企业也值得交易。由于一体化降低了对手的价格谈判能力,降低了采购成本,或者价格上涨是价格谈判能力的结果,同时也降低了谈判成本,提高了自身利益。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外合作

在国际经济和国际企业逐步发展的时代,石油企业加强与国外人才培养的合作,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在石油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石油贸易的??培养人才的观念;合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乏;过多的冗余、结构冗余过度重复;国际石油合作不足人力资源提高跨国经营的需要等。中国的劳务出口的国际、国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劳务输出合作的形式,中国主要合同,其他形式的少,和承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竞争等因素的限制。

然而,仍然有在中国的劳务出口潜力。对中国的石油贸易的发展,中国也应注意很多方面,首先,在对外劳务输出业务的扩大,我们应该重视外部联系和信息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方式参与竞争;其次,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团队文化素质。第三、在进展中的项目,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第四,我们必须学会使用灵活的谈判中,灵活的使用管理、招投标等方法,以及简单的出口服务,联合承包、总包、分包和其他工程承包。成功的项目要求我们与外国公司进行贸易。此外,先进的技术学习使我们进步。石油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逐步建立健全石油市场模式

石油贸易需求理论指导构建完善的石油市场模式势在必行。我们有三种方法来思考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第一种方法假设卡特尔是无效的,并解释了近年来的石油市场的历史,通过产权和竞争力的变化。第二种方法主要是由理论家和创始人的仿真模型。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中的不完全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没有明确的协议。第三种方法试图解释欧佩克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明确的卡特尔,“价格制定”或“自由,辞职”卡特尔。我们相信,这些方法的结果很清楚地回答了欧佩克的市场主导地位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改变石油市场研究的方法。现在看来,从研究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合理的,这不再是一个牵强的标准,而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更现实的积木模型,这是至少是有用的。在这方面一直在变化,建设一个健全的石油市场模型可以应用到新技术,市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总之,中国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提高中国的石油公司的相对竞争力,是基于国际社会的中国的石油公司的基础,也为未来石油工业的繁荣加努力。

参考文献:

[1]耿建军.试论我国石油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J].工会论坛,2009,(1).

[2]王建国.我国石油行业海外投资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4).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石油贸易 节约能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经济状况突飞猛进更是带动石油需求量迅速增长,对国际石油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逐渐扩大。从我国石油贸易的从无到有和陆续增长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可以看出,如何解决石油的安全与供给不仅仅是企业的基本问题,更是危及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根本问题。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看待中国石油贸易的发展策略,并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思考。中国石油贸易发展的问题已成为中国21世纪政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首。

二、中国石油贸易现状

(一)中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中国石油贸易的发展进程大体分为6个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为完全依赖世界石油进口阶段(1949年至1960年);第二阶段为石油基本自给自足和出口增长阶段(1961年至1979年);第三阶段为石油贸易出口增长速率回落阶段(1980年至1992年);第四阶段为石油开始进口且进口急剧增长阶段(1993年至1997年);第五阶段为金融危机对石油贸易的重大影响及复苏阶段(1998年至2001年);第六阶段为石油对外贸易繁荣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

(二)中国石油贸易特点

(1)中国石油贸易因国内大部分油田步入“老年化”而面临衰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从供给方面看,目前中国石油产量的50%以上来自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但是这两大油田已经进入产能中后期。次级的小油田主要有辽河油田和新疆地区的油田。辽河油田平均日产量仅为30万桶,新疆地区的塔里木、准格尔和吐鲁番三大盆地原油储量丰富,但缺乏投资。

(2)中国石油贸易中原油进口渠道多样,但比例分布不均。整体来看,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以中东地区和非洲各国为主,其中从非洲地区、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的原油进口明显增长,而从欧佩克国家进口的原油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虽然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已达到40多个国家,但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只有沙特、阿曼、伊朗、安哥拉和俄罗斯这五个国家。

三、中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石油贸易的方式单一问题

我国的海上石油运输有85%要经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这条航线,运费相当高运输路程十分遥远,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霍尔木兹海峡形似咽喉,周边地形十分复杂,而且大量美军驻扎在这里。海运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地形狭窄,这条贸易通道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进口通道之一,马六甲海峡被谁控制谁就牵制了中国的石油进口通道。目前中国缺少一支拥有现代化的强大军事实力的海军舰队,不能确保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安全。

(二)中国石油贸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问题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石油贸易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我国从国外进口工业原料,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而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运输费用,从而增加商品的进出口成本,这使得商品出口国由于成本增加而难于出口,进口国由于运费上升而减少进口。

四、中国石油贸易的稳健策略

(一)开发替代能源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 蕴藏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而且实际上我国煤炭资源要比石油资源丰富的多,利用洁净的煤炭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石油安全的压力。另外,我国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以及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使我国石油供给面临的压力大大减轻。

(二)实行品牌战略

众所周知,世界几大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埃克森、壳牌、BP等)普遍对企业品牌的建设非常重视,与之相比,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方面知之甚少。我们可以从这些跨国石油公司成功实行品牌战略的案例中学习到如何做好国内石油集团品牌的经营工作。

五、主要结论

中国石油对外贸易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当前内部的一些问题而导致的。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过高,且这一指标在短期内仍将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单一的石油进口渠道、严格的油价定价机制、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及我国不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都影响着我国的石油贸易。石油对外贸易战略是一个大系统,本文提出的措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保障中国石油贸易的稳定进行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单喜久.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D].2005-2006.

[2]王亚辉.中国石油贸易研究[J]. 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

[3]隋莉.我国石油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D].2008.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FTA战略 石油安全 启示

在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受挫,尤其是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后,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如火如荼地展开。具体包括:2002年10月发起的以“开创东盟事业倡议”的名义与东盟10国分别开展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或美国与单一的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发起的美国与南非关税同盟FTA谈判;2003年11月发起的美国与安第斯国家的FTA谈判;2004年8月达成的美国与中美洲及多米尼加FTA;2003年6月达成的美国―智利FTA;2003年9月达成的美国―新加坡FTA;2004年8月达成的美国―澳大利亚FTA;2004年8月签署的美国―摩洛哥FTA;2004年4月发起的美国―巴拿马FTA谈判;2004年6月开始的美国―泰国FTA谈判;2005年3月发起的美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FTA谈判;2005年12月达成的美国―秘鲁FTA;2006年1月签署的美国―阿曼FTA;2006年1月签署的美国―巴林FTA;2006年2月达成的美国―哥伦比亚FTA;2006年3月达成的美国―马来西亚FTA;2007年2月达成的美国―韩国FTA。美国签署的FTA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FTA网,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费量历年均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4左右,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25年,美国的石油消费将达到每天2730万桶,占世界石油日消费总量1.192亿桶的22.9%。与此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进口量由1990年的每天802.6万桶增加到2005年的每天1352.5万桶,其中2000年至2005年六年间的进口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2005年的石油进口量已经占到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27.1%。由此可见,石油安全问题在美国国家安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美国在实施FTA战略的过程中,有着比较显著的石油安全方面的战略考虑。美国运用FTA战略,通过加强与石油出口国及石油运输通道所在国的经济政治联系,从客观上促进和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同时,石油安全问题敦促美国政府寻求与石油出口国之间的战略联系,以签署FTA的方式达到稳定石油供应的目的,石油安全是美国签署FTA的重要动因之一。

一、美国与石油输出国之间签署FTA的实践

从美国2005年的石油进口数据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石油进口以西半球为主,从西半球的进口量几乎达到总进口量的一半。其中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贸易伙伴国,从加拿大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量的16.06%,在所有贸易伙伴国中占据首位。其次是墨西哥,比例达到12.18%。在以集团为单位的统计中,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伙伴国的进口居首位,达到27.13%,从中南美洲的进口量居其次,达到21.21%;中东占第三位,达到17.34%;西非占第四位,达到14.37%。在美国主要的石油贸易伙伴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与美国签署了双边或多边FTA,也有一部分已经列入美国FTA的谈判对象范围,或者与之谈判已经进展到一定程度,自由贸易协定的最后签署指日可待。美国FTA网络的石油安全布局清晰可见。

(一)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锁定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国。

1.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加石油贸易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从1986年5月21日开始,到1987年12月10日达成协议,1989年1月1日起生效,共经历了一年半的谈判期和一年的国会批准期。协定签订之前,美加两国的能源贸易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在充满矛盾的情况下进行的。1973年底,由于中东国家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美国面临石油短缺的危机,此时加拿大却临时停止了对美国缅因州的工业用油的供应。后来加拿大虽然恢复了这一供应,但它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维持储备,不断削减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加拿大向美国出口的原油从1973年平均每天132.5万标准桶下降为1980年平均每天45.5万标准桶。1980年,加拿大政府又通过“国民能源计划”,减少外国资本对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业的控制程度。与此同时,加拿大为了减少石油出口,还对原油的出口价格实行控制,对出口原油征收出口税。这些政策加剧了美加两国在双边石油贸易上的矛盾。

对美国而言,如何减少对海外特别是中东石油的依赖,始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美国希望通过《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有保证地获得加拿大的能源供应。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能源协议。具体条款包括:双方保证将在双边能源贸易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双方都不对双边能源进出口贸易进行任何形式的数量或价格限制。只有在能源枯竭、为了保持国内储备,或因受到军事威胁、涉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对能源出口实施数量限制。但在实施这种限制时,实行限制一方必须保证对方能获得过去三年内其在本国能源供应中所占有的份额的能源供应等。协定签署后,美国当时的贸易代表克莱顿・尤特将能源一章称为“协定的明珠。”

加拿大是净能源输出国,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最重要的能源伙伴。2005年,加拿大向美国出口石油平均每天217.2万桶,占美国日石油进口总量1352.5万桶的16.06%,占加拿大日石油出口总量220.1万桶的98.68%。美加能源贸易在FTA签署后稳步上升。两国能源贸易因自然地理毗邻因素形成了加拿大西部油气供应美国中西部地区、加拿大东部近海油气供应美国东部地区的南北垂直贸易格局。美加之间紧密的能源合作关系是两国经济密不可分的一个具体体现,对美能源贸易为加拿大能源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构成了加拿大总体外贸顺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获得加拿大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也是美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墨石油贸易

墨西哥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墨西哥也是个石油生产大国。据BP公司统计,墨西哥2005年石油产量为每天375.9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8%。墨西哥是一个净能源输出国,多余的能源输出以原油为主。《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1994年1月1日生效,其中的能源条款列于协定的第二部分货物贸易的第六章。NAFTA签署后,墨西哥成为美国最重要和最稳定的石油贸易伙伴国之一。以2005年石油贸易数据为例,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石油为每天164.7万桶,占美国石油总进口的12.18%,占墨西哥石油日出口总量206.5万桶的79.76%。美国是墨西哥最大最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而墨西哥是美国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

(二)争取促成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稳定石油供给的总后方――中南美洲的石油供应

1.中南美洲石油储量及与美国的石油贸易情况

BP(2006)对2005年世界石油贸易的统计显示,除NAFTA成员国外,中南美洲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占美国石油进口量的21.21%。同时,美国也是中南美洲诸国石油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南美洲石油出口中有81.29%流向美国。美国从中南美洲进口的原油比例从1989年的14%稳步上升到2006年的19%,其波幅较之中东及非洲要小很多。所以对美国而言,保持稳定供应的石油总后方――中南美洲的石油供给对整个国家的战略意义显著。在中南美洲各国中,源自委内瑞拉的原油进口维持在总进口额的12―15%之间;源自厄瓜多尔的原油进口稳步上升,由1%左右上升至2006年的2.4%;源自哥伦比亚的原油进口由1989年的2.4%逐年上升到1999年的5.8%,后又下降到2006年的1.5%。

2.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提出及进展

1990年6月,老布什发表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Enterprise for the Americas Initiative)的讲话,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将整个美洲(共34个国家,古巴除外)联系在一起的自由贸易体系(FTAA)。但随着谈判的深入,由于农产品补贴等问题无法达成共识,致使FTAA的谈判于2005年11月中止,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

由于FTAA谈判的搁置,美国采取了逐步推进的策略,先与单个国家或次区域签署FTA。2002年12月,经过两年谈判,美智两国达成协议,并于2003年6月签署了协定。该协定于2004年1月1日生效,是美国与南美国家的第一个FTA;2003年1月,美国和中美洲国家发起FTA谈判。截至2004年3月,美国相继与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多米尼加分别达成协定。除哥斯达黎加以外,美国与各国FTA纷纷进入实施阶段。哥斯达黎加于2007年10月7日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有51.7%的投票者赞成批准美哥FTA,但该协定要付诸实施,还有待哥议会在2008年3月1日前通过13条补充法律。2003年11月18日,佐利克正式通知国会准备与安第斯共同体进行FTA谈判。2005年12月,美国与秘鲁完成了FTA谈判,并于2006年4月签署。2006年2月27日,哥伦比亚与美国达成协定,并于同年11月签署。由于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各自的国内政治原因,导致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止。

美国与中南美洲国家的FTA中并没有直接的石油条款,而是在投资条款中详尽地规定了成员方对另一成员方的投资者和投资进行保护。以美哥自由贸易协定为例,其投资条款被列于第十章,由投资条款、纠纷的解决以及三个附件组成。投资条款由范围和覆盖领域、与其他条款的关系、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待遇的最低标准、出现纷争情况下的待遇、充公和补偿、转移(主要指资本汇出)、表现的要求、高级管理和董事会、投资和环境、利益的拒绝、非常规措施和特殊形式与信息要求等十四条组成。条款非常详细,其覆盖的领域包括没有在附件中列明的所有领域。

对于FTAA,美国一直以来坚持采取多方措施继续向前推进。2007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出访巴西,与这个FTAA谈判最大的阻力国家的发展部、工业部和对外贸易部部长米格尔・若热(Miguel Jorge)进行商业对话,并于11日发表了商务对话的联合声明,声明中包含增加商业机会和促进创新和增长等内容。

(三)启动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战略,争取全球储量最大的石油供应区

1.中东的石油储量及与美国的石油贸易

根据BP(2006)统计,世界一半以上石油储量在中东。截至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储量中,沙特阿拉伯占22%,伊朗占11.5%,伊拉克占9.6%,科威特占8.5%,阿联酋占8.1%,卡塔尔占1.3%,阿曼占0.5%,加上其他国家,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1.9%。

虽然美国一直以来不断推行石油来源多元化策略,但中东依旧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之一。以原油进口为例,2006年,美国自中东进口的原油比例达到总进口额的20%,与中南美洲基本相当。但是美国与中东的石油贸易不稳定,历年进口比例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而言美国的多元化政策在不断生效,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逐步降低,从中东的原油进口比例由1990年的30.4%下降到2006年的20.4%。

2.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发起及进展

中东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能源的缘故,在美国的国家战略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2月14日,沙特国王与罗斯福总统达成了“石油换安全”的历史易,从而与这个中东诸国中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保持长久而良好的国际关系,为美国稳定中东石油供给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美国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从而控制了中东第三大石油储备国。这些非常手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战争会带来诸多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伊拉克2005年5月的原油总产量为每天190万桶,反而比2003年1月美国入侵伊拉克前夕下降了70万桶,这些使美国意识到和平手段依旧是稳定中东石油供给的最主要方式。

2003年5月9日,布什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毕业典礼讲话中倡议在十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从而揭开了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序幕。在此之前,美国已经与以色列和约旦分别签署了FTA,为中东计划打下基础。美国与以色列的FTA于1985年9月1日生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双边FTA。美国与约旦的FTA经过三轮谈判后,于2001年12月生效。

在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启后,美国积极展开行动,效果颇佳。2003年1月23日,美国和摩洛哥启动FTA谈判,2004年3月2日达成协定,2006年1月1日协定实施,该协定被美国视为中东计划的第一步。2004年1月26日,美国与巴林正式发起谈判。2006年8月1日,美巴FTA正式生效,该协定使美国朝实现中东自由贸易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又对波斯湾地区产生了示范效应。2005年3月8日,美国与阿曼正式开始FTA谈判,同年10月3日,FTA达成,2006年1月19日,两国代表签署了该协定。阿曼成为中东地区第五个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2004年9月,美国贸易代表通知国会将与阿联酋进行FTA谈判。该谈判于2005年3月正式开始,到目前还没有达成协议。

(四)通过BITs和TIFAs争夺非洲新兴石油市场的石油开采权

截至2005年底,整个非洲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43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9.5%。而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比例由1989年的22%上升到2006年的26%。

美国在非洲并没有像在其他石油储量大的地区一样大规模开展FTA战略,一方面是因为非洲很多国家都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不规范,进行FTA谈判障碍较大。另一方面是非洲多数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没有自主开采石油的能力,多数国家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进行合作。而美国石油公司是各国中较早进入非洲地区的,为保障美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利益,美国积极与多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投资协议(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和贸易投资框架协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s)。迄今为止,美国已经与39个国家签署了BITs,其中非洲国家有八个;而美国与其他国家或一体化组织签署的TIFAs共有31个,其中与非洲国家或一体化组织签署的有十个,包括西非经济货币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阿尔及利亚、加纳、利比里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南非和突尼斯等,占美国签署的TIFAs的32%。在这些投资协定的庇护下,美国石油大企业争先恐后同西非产油国签订合约,继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后,美石油企业还进入了几内亚比绍、乍得以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并逐步向整个几内亚湾地区扩张。美国在非洲几内亚湾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已覆盖20万平方公里,涉及近十个国家。

目前,美国在非洲仅选定南非关税同盟作为FTA谈判对象,与其五个成员国进行FTA谈判。该谈判于2003年6月2日正式启动,至今并未达成协议。

二、美国的FTA战略与石油运输安全

由于石油运输的独特性,美国不仅加紧与石油出口国签署FTA,保证石油供给的稳定,还积极与能确保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的国家密切联系,谋求FTA的达成。

(一)美国巴拿马FTA――确保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石油运输的安全

美国与巴拿马运河有着比较深远的渊源。巴拿马将巴拿马运河的经营权收回之后,经营运河的收益达到GDP的6%。巴拿马运河是美国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通道。美国与亚洲贸易的1/3是通过运河抵达目的地或美国的。巴拿马运河也是世界石油重要战略运输咽喉要道之一。每天石油运输的通过量为61.3万桶,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而且巴拿马境内还有一条全长130公里的备用输油管道,从太平洋沿岸的查库阿珠尔港到加勒比海沿岸的博卡斯―德尔托罗港,一旦运河被关闭,这条输油管道是能源运输的最佳选择。

美巴两国于2004年4月26日正式开始谈判,2006年12月19日达成了贸易促进协定(TPA),2007年6月28日正式签署,但协定还需经过两国国会批准后方能生效。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署TPA,巩固了美国进出口货物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安全,也进一步保障了美国石油运输安全。

(二)美国阿曼FTA――保障源自中东的石油运输安全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曼半岛和伊朗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通往印度洋的安曼湾,是中东石油输往欧美东南亚和大洋州的运输咽喉。目前每年有7.5亿吨以上运往世界各地的中东石油经过这里,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五分之一及出口贸易量的三分之一,被评价为西方石油大动脉。

阿曼地处波斯湾的出海口,由于其显著的战略位置,美国与阿曼有着比较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两国于2005年3月8日正式开始FTA谈判,2005年10月3日达成协议,2006年1月19日两国签署该协定。美国与阿曼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不但对美国的反恐和大中东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现意义显著,更为维护来自中东的石油运输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与我国主要的和潜在的石油供应国签署FTA以稳定石油供给

我国是个贫油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与石油供应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是保障石油稳定供给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积极利用FTA工具,以13亿消费者的大市场作为吸引,与石油供应国建立起更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

我国的FTA战略起步较晚,在整体战略布局上与美国相比略逊一筹,尤其是在以FTA作为稳定石油供应工具方面。目前,我国已经于2004年8月6日正式启动了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FTA谈判,意图与这个每年供应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约40%的产油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往来。我国应加快谈判速度,争取尽快与GCC达成协议。前苏联地区石油储量丰富,在我国石油供应中占重要地位,我国应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先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并以此为基础尽快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加快论证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努力争取开启中俄FTA谈判,为维持和稳定俄罗斯对我国石油供应奠定基础。

(二)通过与经济欠发达的石油伙伴国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来保障我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利益

西非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区,据BP(2006)统计,2005年我国从西非进口的石油为每天57.4万桶,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6.96%。我国石油公司在非洲地区投资活动频繁,我国应加快签署或不断完善与非洲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在投资条款中加入详细的保护成员方投资者和投资的条款,并增加与能源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条款,同时在投资条款中包含比较详尽的争端解决条款,防止能源开采后双方出现争执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发生,以此保障我国公司的利益,待时机成熟后再开启FTA谈判。

(三)在FTA中加入能源条款

与重要的石油伙伴国签署FTA时加入能源条款,以条款的形式约束成员方提供稳定的石油供给。对于能源国来讲,能够保证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的稳定性才是保障能源安全,利用能源条款使双方形成稳定的石油供需关系,对双方意义都很重大。

(四)通过签署FTA争取能源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我国能源运输主要以海运为主,在原油进口当中,有80%以上的原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目前有两条可能建设的运输通道会分散我国的石油海洋运输风险,一是通过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运河或输油管道,另一个是缅甸的实兑港到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虽然两条线路都还存在诸多争论,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应该加强我国与石油运输通道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在条件成熟时再以签署FTA的方式,通过加强双边经贸关系达到对运输通道的控制或增强影响力的目的。

通过对美国的FTA战略与石油安全的分析,笔者认为FTA战略可以为一国的石油安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强国家石油安全的目的。同时,石油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选定FTA合作伙伴国时,会将石油安全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因此,在我国FTA战略逐渐开展之际,在选择伙伴国时,要将石油安全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同时重视FTA战略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的工具性作用。

但是,需要言明的是,虽然FTA与石油安全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保障一国的石油安全并非FTA签署的唯一目的,FTA也并非保障石油安全的唯一方式。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本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区域性安排中的新贸易保护措施研究”(编号:200602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黄仁伟:美国全球战略的经济因素及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倪建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汪海:构建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通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世界经济》,2007年第九期。

王洛林、李向阳:《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周茅荣:《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5月第二次印刷。

美国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中译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贸易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优秀博士论文2007。

张彬、左晖:美国石油多元化政策与中美石油关系,《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汤水富、王笛青:美国在非洲的石油外交,《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7月25日。

朱颖:《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优秀博士论文2007。

贾俐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思考,《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赵传君:关于中俄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张荣忠:世界能源运输线的咽喉要道――中国进口能源的运输风险与应对,《港口经济》,2004年第5期。

王红霞:服务于国家安全及整体战略――美国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目标及启示,《国际贸易》,2004年第10期。

莫莎:美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环境问题,《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Raymond J. Ahearn, “Trade Primer: Qs and As on Trade Concepts, Performance, and Policy”, CRS Report for, Order Code RL33944, March 27,2007, P.10.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利率;油价;净出口;石油净进口大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汇率和收入水平是影响一国出口和进口的主要因素:汇率上升,出口增加,进口下降;一般认为收入上升对出口没有直接影响,而进口会增加。一国的净出口即等于一国的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净出口额为正反映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中外文献在进出口方面的研究大多以传统贸易理论为基础,主要考虑了汇率波动的影响。如Giovanni(1998)[1]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研究了西欧国家的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贸易具有抑制作用;Derick et al. (2001)[2]就本国及外国产出水平、贸易收支和实际汇率,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了实际汇率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长期来说是满足的,即汇率通过进出口弹性对贸易平衡产生影响。

卢向前、戴国强(2005)[3]通过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cointegrating VAR),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十分显著,并存在J曲线效应,即汇率政策有效,货币当局可以通过适当的汇率干预来稳定市场和改善进出口。欧元明、王少平(2005)[4]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有效汇率不是中国出口的Granger原因,且没有证据表明汇率对内资企业出口有显著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影响的结果。Sekmen and Saribas(2007)[5]认为汇率对土耳其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不显著。Shaghil (2009)[6]建立了关于中国出口的供需模型,在市场出清时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认为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会抑制中国的出口增长,从而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还有部分文献研究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因素与进出口的关系。如Jeffrey (1982)[7]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油价和投资对经常项目收支的影响,认为投资对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影响更大;姚丽芳(1998)[8]研究了包括GDP、投资、储蓄、汇率、货币发行量等11个指标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GDP、社会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和货币存量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进出口的增加。另外,魏巍贤(1999)[9]建立了中国的进口需求模型,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进出口、总投资和相对价格之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关系,认为影响价格的汇率政策和关税政策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影响较小。Bergina and Sheffrin(2000)[10]、何慧刚(2007)[11]等研究了利率对净出口的影响,认为实际利率会的提高会引起经常项目顺差的增加。

综上所述,中外文献在传统宏观经济学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且结论存在分歧,另有一些文献还研究了收入、利率对进出口的影响。其中利率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最敏感的价格信号,其变化影响着微观经济单位的成本和收益,央行经常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或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本文考虑了利率因素,以此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净出口的影响。此外,现有文献没有深入考虑油价波动对净出口的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原油及其相关产品在美国进口商品总额中排第一位,约占17%,在中国排第二位,约占12%,在日本排第一位,约占18%。所以,对石油净进口大国来说,原油进口在这些国家的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很高,油价波动对原油进口、从而对净出口影响程度很大,并经常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同时,石油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其价格波动往往会向市场传递一种有关经济景气的信号。因此,建立包括汇率、收入、利率和油价等因素在内的净出口函数,与石油净进口大国的实际更加吻合。

二、净出口函数的理论模型

(一)出口函数

根据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实际汇率上升,本国货币贬值,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变得便宜,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即出口与实际汇率呈正向关系。一般认为一国实际收入水平对出口无直接影响,出口函数中不考虑收入水平。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利率上升将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其传导机制为:本国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成本增加,需求下降,本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即出口与利率呈正向关系。对于油价,石油净进口大国的原油出口量相对较少,因此在出口函数中忽略油价的影响。除考虑汇率之外,加入利率的出口函数可以表示为:

石油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易货贸易;云南;蔬菜换石油;风险;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03-02

易货贸易往往是一次,买卖过程同时发生,大致同时结束。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易货贸易,随着货币的出现,易货贸易进入了3000年的沉寂期。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关贸总协定向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苏联和东欧局势的演变,亚洲金融风暴和拉美众多国家金融体制的崩溃,现代易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众多的易货专业公司和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本文将要探究符合云南省情的易货贸易发展模式。

一、云南易货贸易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易货贸易的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前云南省由于身处边疆,经济落后,而且和云南相邻的国家大多都是比云南更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所以发展的易货贸易也是非常简单的易货交易,“以物易物”双方交换的也大多都是农产品:茶叶、鸡鸭和一些手工制品。

(二)发展易货贸易的区位条件

云南与缅甸、老挝及越南三个国家相邻,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有陆路通道、水路通道、航空通道。随着我国同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我国连通的东亚国家的交通网也日趋完善。昆曼高速的建成通车,泛亚铁路的逐步推进,湄南河水路联运再加上覆盖更加合理的航空运输网,无疑对日后云南同东盟国家的易货贸易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先天的区位优势。

(三)发展易货贸易的人文条件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1%,云南省在全国各行政区面积中排名第8位。总人口4 596万人(2010年)占全国3.35%,人口排名第12位。云南同时还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很多少数民族和相邻国家人口是同一个民族,有共同的语言和相同的文化宗教。这使得云南同这些国家开展易货贸易的时候就不会有因习惯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贸易障碍。这是云南独特的人文优势。

二、蔬菜换石油计划的由来、遇到的问题及新的特点

(一)蔬菜换石油计划的由来

蔬菜换石油计划是云南贸易史,乃至中国跨境贸易方式上的一种创举。中国和泰国在2008年由国家商务部、云南省政府提议和推动下双方签订了一项《中泰蔬菜换成品油易货贸易总的框架协议》的贸易协议,该项目涉及云南西双版纳石化集团、云南欣农科技公司和泰国国家石油公司。该项目旨在把云南的土豆、西红柿、青花、荷兰豆等名优蔬菜运到泰国,然后等价换回泰国的成品油、热带水果和海鲜。

该计划的产生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云南同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国家发展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的大好形势。云南蔬菜一直都是我国蔬菜中享有美誉的产品,云南也是冬季“南菜北运”的基地。云南蔬菜凭借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品种多、质量好、时令适应性广而著称。同时蔬菜也是云南省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目前。云南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 400万亩,可年产优质蔬菜2 000多万吨,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带水果的年产量也达160多万吨。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还有: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沿边地区处于成品油运输链的末端交通运输不便的原因,存在成品油供应不足且同类成品油的价格比其他地区高的现实状况。而泰国由于身处热带,其生产的蔬菜和水果也是以热带的为主,缺少温带的蔬菜和水果,同时泰国也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在泰国湾沿岸地区和泰国南部地区也都是著名的产油区。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石油领域引进外资的原因,泰国石化工业水平发展较高,和以石化技术水平高而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新加坡处于同一水平线。泰国石化工业水平比我国的石化工业水平技术先进,成品油油品质量高。正是因为滇泰双方相互的需求才促成“蔬菜换石油计划”的产生。同时作为实行该计划的基础条件之一,昆(明)曼(谷)高速的前线贯通,也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同东盟各国之间的交通联系。

2013年3月云南省东南亚经贸合作发展联合会下属的云南欣农科技有限公司,在曼谷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签订了100万吨的成品油购销协议,将通过“蔬菜换成品油”项目在跨国电子交易平台上形成200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项目。目前PTT公司下属的运输公司专门组建了为中泰贸易服务的汽车运输队。采购了数百辆专业运油车,中方的欣农公司也购置了上百辆高标准蔬菜冷藏车。银行也给了云南蔬菜行业协会1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今年大概会有超过7 200个标准集装箱的蔬菜将启程运往泰国。这一项目开展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向世界的同时,对提升云南对外贸易水平、保障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理在2013年9月的中国东盟第十届博览会上做了题为《中国东盟要创造合作的钻石十年》的重要讲话,表明我们同东盟国家的合作是充满光明的,双方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发展目标相似,双方加强合作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二)蔬菜换石油计划遇到的问题

既然是一种创举,自然在执行的时候就免不了会遇到以前没碰过的问题。蔬菜换石油计划的执行主要是有两种运输方式:其中陆路运输是由泰国公司把油分批,按约定的时间,通过昆曼公路用油罐车拉到中国磨憨口岸。再由欣农公司,利用和中石化的合作关系,将其供应给云南蔬菜流通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及种植基地、农产品运输户,和广大农村地区;海运模式,则有PTT公司负责联系油轮,从泰国曼谷港出境,运到广东湛江入境,再由欣农公司把成品油运回来。但最后还是选择陆路运输,海运虽然运量大,价格便宜但是由于票据和通关手续复杂等一系列原因还是放弃了海运选择陆路运输。

到了2009年6月份,蔬菜换石油项目几近难产,因为连接两地的昆曼大道“通而不畅”,项目被搁置,从昆明到曼谷全程需要办理4次通关手续经过三个国家,而办理通关手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收费种类和收费标准也不一样。20多个小时的路程,即便是司机轮班倒,通关顺利也至少需要两三天。很多企业因为成本高,宁愿绕道。

而到了2010年泰国由于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红衫军”骚乱和封城行动及街头游行抗议,占领了泰国曼谷的商业区,而区内正是云南蔬菜的主要市场。泰国政府人员发生很大的变动,蔬菜出口换石油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蔬菜从昆明运至曼谷的过程中需要过境老挝,所以无论出口蔬菜还是进口石油都需要在老挝入关出关,缴纳关税,同时由于湄公河大桥还没有修通,所有货柜都需要通过轮渡,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就迅速升高。老挝看到有这样成规模的运输队经过,自然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再过关的时候,各种费用占据了运输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其中远比其他国家货物转口通关收取的费用要高。

(三)蔬菜换石油计划的新特点

蔬菜换石油计划利用了云南东南亚区域国际贸易商务服务平台,通过线下谈判,线上交易的模式完成交易。这种国际电子商务模式的介入对古老的易货贸易来说是一种创新。融入线上、线下的概念,使得贸易公司在寻找货运和组织货源方面应该是解决易货贸易本身的硬伤。以往易货贸易中所以难以达成交易或者大多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贸易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就是通过交易双方能各取所需。有了电子商务的平台,企业再找符合自己需要的交易对象就容易多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鲜花换大米”“冷果换热果”“发电价换橡胶”等易货贸易形式。

同时在此项目所展现出来的新特点还有其结算方式。易货贸易本指交易双方以货易货交换等价的商品,交换商品而不通过现金实现结算。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在以物易物的时候对商品价值的评估完全是凭主观需要。比如:“三只鸡换一只鹅”“一袋粮食换一件衣服”,我需要什么我就觉得它和我手上的商品就有同样的价值。而人类有了货币概念之后也同样因为流通或者供求关系而出现交换商品之间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状况。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由于国内轻工业极度落后,导致生活用品和轻工制品匮乏,在黑龙江和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常有“用衣服换汽车”“用面包换自行车”等现象,当地称这些人为“倒爷”。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很多人发了财。但是这个项目却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中泰双方采用第三方加双方直接作价的方式,结合当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来评估货物价值,也就是聘请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国际市场现货价格来对商品价值以货币进行估价,再由双方评估小组最后确认。其实之所以说易货贸易在现今经济形势下适用就是因为它自身的特点和其他贸易方式比较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交易期间通过易货形式进行交易,能够避免当以第三国外币作为计价货币时,因第三国外汇汇率变动而导致外汇风险。

三、结语

易货贸易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在今天仍然可以焕发新活力,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企业无法获得进口信贷,而如果可以通过易货贸易就能消化存货,购买基本原材。易货贸易本身有很多优势,只要加以创新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易货贸易符合云南发展对外贸易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云南的省情,相信在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下,易货贸易在云南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以后还会出现更多和“蔬菜换石油”类似的项目。发展易货贸易有利于“桥头堡”战略的实现,强化地缘政治,维护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对完善云南对外贸易方式、助力云南经济发展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家栋.中国对外贸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杨筠.云南边境贸易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葛良.云南省边境贸易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