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

石油勘探论文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许多智能化的科技工具也逐渐走进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中来。首先,在钻井的工作中,我国在不断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之后采用了欠平衡钻井技术,这种技术十分先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降低钻井工作对于底层的伤害。其次,在测井技术方面,我国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不断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得测井技术更加的先进,发展的更加快速,测量出的物理参数等有效数据也更加的准确和精细。不仅如此,我国许多石油企业还不断的研发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新的测井技术,许多先进的测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最后,我国的石油开发研究在物探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因为物探技术在石油开发中所占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相关的研究人员在物探技术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科技元素,比如说不断的实现完善的可视化钻井过程,让钻井过程更加的安全,同时也是钻井的仅占更加直观,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完成钻井任务。

2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创新

由于石油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走向,所以,石油相关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不断研究的难题,无论是石油开发工作,还是对石油资源的保障工作,都越来越难以进行。如果想要让我过的经济水平保持在良好水平不切不断的向上发展,那么,保证石油资源的开采顺利,资源充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而若是想在如今艰难的形势之下依旧保证好石油资源的安全,那么,跟进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创新,寻找石油地质勘探的崭新途径,是当今背景下必须实施的重要举措。

2.1多方面、综合性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石油勘探工作越来越难以开展,无论是在地形崎岖复杂的山地中,还是在一望无垠的黄土塬上,进行石油勘探的客观难度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物探工作,一直是石油勘探工作中十分难以进行的一项工作。基于这样的工作难点,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改进,不断的以科学技术为基准进行创新,比如将二维至四维的技术加以融合,相互配合,一起制定出一套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物探发展路线。并且,不断的实现工程一体化,加强石油勘探工作效率,使整个石油勘探过程更加的流畅。

2.2利用科技作为技术依托进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在石油地质勘探乃至后续的整个工作进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的石油工作进行的无疑更加的顺利。发展的势头也更加良好。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应该善于利用科技作为技术依托进行相关的创新工作,比如说,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三维地震、油藏、盆地等进行模拟。还可以使用3G技术,从生产管理到石油勘探设计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模拟观察,实现石油勘探在质量上的飞跃。同时,含油气系统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发挥,将传统逐个进行研究的状态进行改变,将整个石油开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有记得联系在一起,是工作的整体性更强,体系更加科学,理论更加完整,运行起来目的更加明确。

2.3可膨胀套管技术的应用

因为在幽静之中,油井口到油层的大小是不相同的,而下去探测的套管粗细却是无法变化的,这就导致套管在井下作业的时候无法进行变化从而影响勘探的效率。为了不让勘探的效率被井口的大小所影响,套管能够更快的到达目的层,有研究中心就研究出了创新型的套管技术---可膨胀套管技术。这种可膨胀套管技术主要采用封割管作为主要材料,使得套管在下到油井之后可以膨胀到原本的两倍之大,对于石油勘探工作有着更加明显的辅助作用,并且能够使石油勘探的资金成本明显降低,十分具有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这种可膨胀套管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油田企业使用,相信这样具有科技水平和创新思维的新型技术,能够在未来的石油地质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策略

总结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今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我国的石油开发工作需要不断的丰富理论,找准方法,进行科技创新的结论。石油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要以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改良材料,利用不断丰富起来的地质理论知识结合高水平、高素质的相关技术人员的精良技术,不断的寻找适合不同情况下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不断的研发出能够使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更加具有高效率的勘探技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以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3.1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加直观具体的观察到油气的分布状态等资料,利用尤其系统知识和三维可视技术为基础依托进行整个过程的模拟,是石油开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实用性十分强,对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帮助也十分大,所以,进行对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将来对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上,相关的技术人员们一定要秉承着数值模拟与实验有机结合的理念,不断的进行研发,使整个模拟技术过程更加的具有技术水平,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加的强大。

3.2评价决策系统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的大型石油企业,在经过不断的沉淀和总结之后,基本上都有着较为完备的评价决策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指引之下,可以更好的在同类企业中发展,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石油企业可以向这些国外的大企业进行学习,建立起勘探目标与资源一体化的评价技术,从而更好的在竞争激烈的石油市场之中谋求一个长远而又持久的发展,并且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

3.3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石油资源的商业化,是历史发展下的必然现象,所以,在进行石油开发的相关工作的同时,石油企业必须将石油开发工作和商业应用工作结合到一起,利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石油开发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商业效果。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大型的石油企业将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方面上,我国也可以效仿,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创新,以便更加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2篇

WEBIM为一类基于网页的即时通讯工具,其代表如webQQ,是对传统即时通讯服务的一种改革。网页版即使通讯产品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无需下载、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不再需要经常更换通讯软件的版本而不停下载安装新的客户端,节约电脑的空间。聊天记录无论在任意电脑上都可以查看。传统的即时通讯软件一般把聊天记录保存在客户端的电脑上,用户换了电脑再使用的时候,往往就查看不到聊天记录。但是网页版的即时通讯软件是将聊天记录保存在服务器中,因此,无论在哪台电脑上使用都可以看到聊天记录。可以和社区网站无缝结合,进一步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

2即时通讯技术应用方向分析

即时通讯技术作为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本文引言中提到的石油仪器远程诊断等等。以下从即时通讯技术与石油勘探开发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今后石油领域中的应用方向。

(1)远程技术支持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引入即时通讯技术作为用户沟通、技术支持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大油田的技术支持手段除现场服务外主要为电话、短信、邮件,即时通讯手段主要为腾讯QQ,传统手段在即时性、直观性上有所欠缺,腾讯QQ在即时性上可胜任现有需求,但是在组织架构设置、企业用户分类管理、专业化形象建立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建立油田专属的即时通讯工具,丰富其远程技术支持手段将更为高效。该系统除具备基本的远程即时通讯功能外,也需具备专门的用户管理、组织架构设置调整功能。

(2)仪器远程服务对于各石油仪器制造商来说,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提速,仪器维修的快速响应已经成为产品销售的重要保障。除常规的现场服务外,远程诊断与远程维修逐渐被油田用户接受和认可。石油仪器制造商可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实现各类仪器设备状态的监控,完成状态信息从钻井现场到仪修中心的实时传输。各类传感器或其他设备可提供对外的设备状态监测接口,通过即时通讯客户端可实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在出现问题时可辅助判断症结所在。这将大大提高仪器维修效率,减少现场与仪修中心的频繁交互。

(3)远程辅助作业石油勘探开发远程化的终极目标将是实现井场的无人值守和自动化作业,这就要求各类设备操作的远程化和仪器维护的远程化。此两者的实现也可依靠远程即时通讯技术将现场的作业数据、设备信息实时传回油田基地或仪器技术支持中心,作业指令也将通过即时通讯技术实时发送到作业现场。目前来看,实现完全的勘探作业远程化从技术实现和管理手段上尚有较大差距,但即时通讯手段的加入将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辅助监控,减少现场操作人员和现场服务人员的工作量。

3即时通讯即时开发模式分析

(1)自主开发模式自主开发模式可实现底层代码控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开发难度较大,开发周期较长。即时通讯的普通文字聊天功能可以用Socket简单实现,满足几十人上百人的文字通讯,但若要商用,或者在互联网上运营,系统运行会碰到瓶颈。通过本阶段技术调研,主要存在以下较大的技术难点:复杂性互联网作为异构网络综合体,从底层物理传输介质上看具备光缆、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媒介,从网络结构上看多个运营商网络、多个自建网络互相交织,数据交换需跨越多种网关,解决此问题需多种技术综合应用。比如底层传输协议优化、网络地址转换协议研究、语音视频压缩算法研究、数据加密算法研究、中转服务器集群建立等。安全性在互联网上自建公网服务器在安全性上具有较高要求,需自建软硬防火墙、NAT地址转换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经济性自建公网服务器或者服务器集群成本较高,除中转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及相关网络设备硬件成本外,也存在较高的日常运营成本。

(2)二次开发模式二次开发模式基于现有即时通讯产品对外接口完成,开发周期较短,基本功能已提供,稳定性较有保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产品选择方面。开发必须基于一款成熟稳定长期的即时通讯产品,该产品必须具备较大的用户群基数,以备本项目的持续改进需要;产品二次开发接口需能够满足本项目的功能需求,服务器端、客户端均需具有对外接口;系统性能需有所保障;网络性能需适用于勘探开发现场地域分布较广的特点。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基于现有商用平台二次开发更为符合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行业特点。例如可针对RTX、IMO或者目前一些较主流中小公司的远程即时通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在保证开发质量和降低研发成本的前提下,实现远程交互、远程维修、远程作业等具有油田特色的专属功能。

4结束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3篇

1.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1.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2结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4篇

1.储集层

储集层在地壳中分布广泛且集中,成为储集层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大量的孔隙,能够有效地容纳流体;二是必须能够使流体在储集层中流动,同时具备过滤流体和渗透流体的能力。储集层主要包括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1)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由砂岩和砾岩构成。目前地质界发现的最重要的储集层是碎屑岩储集层,目前发现的新生代陆相盆地、中生代陆相盆地大多属于碎屑岩油气储集层。

(2)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碳酸盐储集层主要分为孔隙、溶洞和裂缝。孔隙近乎等轴状,主要是指颗粒间形状细小的空隙;溶洞是孔隙经过溶解后扩大后的结果。孔隙和溶洞又可统称为孔洞。孔洞一方面可以起到油气储集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作为流体的通道存在。裂缝就是伸长的储集孔隙,能够储集一定数量的油气,起到流体通道的作用。

2.盖层

盖层指的是防止油气上溢并封隔储集层的岩层,能够及时阻碍油气溢散。储集层周围的盖层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储集层的保持时间和聚集效率,盖层的分布范围和发育层位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位置和区域。所以,对盖层的勘察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据。盖层岩石主要包括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以及膏岩等,其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极低,对于流体的渗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区域特征分析

常规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区域特征

(1)特提斯构造区域从气候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气温、雨水等条件比较适宜生物的繁衍生息,大量的生物繁衍,有机质丰富,随着时间的流逝发育成为烃源岩。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以热带气候为代表的非洲地带富含有机质,在经过地壳运动后在地下形成了烃源岩。海相油气泾原岩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而陆相石油和天然气的气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内陆湖盆区等低凹的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许多的大型的油田,由此不难总结出能产生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的特征。

(2)大陆边缘区域大陆的边缘因为地壳的运动,形成了成藏的绝佳条件。地壳的运动导致了膏盐层的发育,形成了储盖层的组合。有些大陆的裂解之后,逐渐发育成为富油气区。在对深水中的沙砾碎屑结构的研究发现,砂质碎屑流比浊流沉积形成的砂体范围更大、分布更广。

(3)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其圈闭和构造发育较早,持续接受烃类供给,使得后期成为烃类聚集的指向区域,从而构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组合。此外,由于大型的古隆起具有特殊地形地貌,同时还能够为地层尖灭带和浅水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后期暴露遭受剥蚀和淋滤等沉积和成作用的控制进而形成了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和分布。

三、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5篇

成藏条件分析

1烃源岩

盆地内烃源岩层系众多,主要为前陆盆地成盆前的沉积[5-7]。主要的烃源岩为弗拉斯阶—杜内阶多马尼克型沥青质灰岩、泥质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及弗拉斯阶—法门阶碳酸盐岩,富含有机质且分布广泛。尤其是前者,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4%~6%,最大可达20%,Ⅱ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为0.65%~1.15%,该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卡马—基涅利地堑系统,最大厚度可达400~500m,二叠纪乌拉尔山隆起,盆地埋深迅速增加,达到生烃高峰,其生成的油气足以供给整个伏尔加—乌拉尔盆地[8]。

2储层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前寒武纪—早二叠世发育多套储层(图2),其中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下弗拉斯阶碎屑岩、上泥盆统中弗拉斯阶—下石炭统杜内阶礁相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中韦宪阶碎屑岩、中石炭统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碳酸盐岩以及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含有盆地大部分油气储量。(1)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下弗拉斯阶碎屑岩储层。包含艾菲尔阶、吉维特阶以及下弗拉斯阶Pashiy组和Kynov组,岩性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灰岩及页岩夹层。其中,Pashiy组和Kynov组为该套储层乃至整个盆地最重要的储层,为许多油田(如罗马什金油田)主要的产油层[9]。该套储层探明的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总储量的43%。(2)上泥盆统中弗拉斯阶—下石炭统杜内阶礁相碳酸盐岩储层。该套储层为一套裂缝、溶洞和孔隙型储层,由生物礁、藻类和生物碎屑灰岩及白云岩组成,浅海及深海陆棚环境沉积,孔隙度一般为6%~27%,平均为15%;渗透率一般为10×10-3~470×10-3μm2,平均为76×10-3μm2。该套储层为鞑靼隆起南部、巴什基尔隆起、日古列夫—普加乔夫隆起以及乌拉尔山前坳陷的主要含油层系,其探明的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总储量的8%。(3)下石炭统下—中韦宪阶碎屑岩储层。主要为Malinovka-Yasnopolyana群,由砂岩和粉砂岩组成,河流相、湖相和滨岸过渡相沉积。Malinovka群(包含Kosvinskiy组、Radayevskiy组和Yelk-hovskiy组)砂岩净厚度变化大,北薄南厚;孔隙度为10.8%~27.6%,平均为18.4%;渗透率一般为17×10-3~473×10-3μm2,平均为159×10-3μm2。Yasnopolyana群(包含Bobrikov组和Tula组)砂岩净厚度为1.8~23.7m,平均为6.3m;孔隙度为9.5%~26.3%,平均为18.6%;渗透率一般为18×10-3~722×10-3μm2,平均为228×10-3μm2。该套储层探明的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总储量的30%。(4)中石炭统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碳酸盐岩储层。包含巴什基尔阶(Prekama组、Cherems-han组和Melekess组)和莫斯科阶(Verey组、Kash-ira组、Podolsk组和Myachkovo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白云岩薄夹层,沉积环境从沿海冲积平原相到三角洲及浅海相。受淋溶、多孔、裂隙和岩溶作用,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盆地西部和卡马—基涅利地堑系统储层厚度最大,其他地区厚度减薄。该套储层探明的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总储量的13%。(5)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该套储层在盆地的南部尤为重要,赋存盆地内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70%以上(奥伦堡气田),产层主要为亚丁斯克阶,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净厚度为10~20m,孔隙度为10%~20%,渗透率为1×10-3~100×10-3μm2。

3盖层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含多套区域性、层内以及局部盖层,主要的盖层为下弗拉斯阶、韦宪阶、巴什基尔阶—下莫斯科阶及上石炭统页岩和致密的碳酸盐岩,以及二叠系蒸发岩。其中,中泥盆统—下弗拉斯阶储层内含有层内盖层,与此同时韦宪阶Malinovka组页岩层作为该套储层的区域性盖层;上杜内阶Kizelovskiy组和下韦宪阶Kosvinskiy组致密的碳酸盐岩作为弗拉斯阶—杜内阶储层的区域性盖层,并且弗拉斯阶—杜内阶内也含有区域性或局部盖层;中韦宪阶Tula组上部的页岩和致密的碳酸盐岩层可作为下—中韦宪阶储层的区域性盖层;上巴什基利亚阶和下莫斯科阶Verey组下部的泥质碳酸盐岩可作为上韦宪阶—巴什基利亚阶储层的区域性盖层;二叠系空谷尔阶蒸发岩作为下二叠统储层的优质区域性盖层。

4含油气系统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有3个:多马尼克—下弗拉斯阶、多马尼克—韦宪阶以及滨里海—下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其中,前2个含油气系统分布于整个盆地,由Domanik组超压层分隔开;后1个含油气系统仅展布于盆地南部。(1)多马尼克—下弗拉斯阶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地层沉积时期从早泥盆世埃姆斯期至全新世;主要的烃源岩为中弗拉斯阶—杜内阶多马尼克型烃源岩,分布在卡马—基涅利地堑系统以及盆地西南部和东部的坳陷中;储层主要为艾菲尔阶—下弗拉斯阶碎屑岩,包括Pashiy组和Kynov组,前者为该含油气系统含烃最丰富的储层;最好的盖层为超压状态下多马尼克组本身,其次为下—中弗拉斯阶Kynov组和Sargayevo组页岩及致密的碳酸盐岩。晚石炭世,多马尼克型烃源岩开始生成油气并运移,晚二叠世达到生烃高峰,油气向下进行垂向运移至储层中。早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初期,中弗拉斯阶—杜内阶烃源岩开始生成油气并运移到油灶附近的下石炭统以及中石炭统—二叠系储层中。(2)多马尼克—韦宪阶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地层沉积时期从晚泥盆世中弗拉斯期至全新世;主要的烃源岩为中弗拉斯阶—杜内阶多马尼克型泥质碳酸盐岩;储层为中弗拉斯阶—杜内阶碳酸盐岩、韦宪阶Malinovka-Yasnopolyana群碎屑岩、谢尔普霍夫阶、巴什基利亚阶、莫斯科阶和二叠系碳酸盐岩,其中Yasnopolyana群储层赋存的油气最为丰富;区域盖层包含上弗拉斯阶页岩和沥青质片岩;上法门阶泥灰岩;Kosvinskiy组、Tula组底部、Oka群和Verey组页岩以及上石炭统泥质白云岩。主要的泥盆系生油灶位于卡马—基涅利地堑系统、上卡马坳陷和乌拉尔前缘坳陷,喀山—卡日姆地堑为次要油灶,因盆地演化过程的差异,这些地区烃源岩进入生油窗的时期亦不同。其中,卡马—基涅利地区的烃源岩在中—晚石炭世开始生成油气并运移,其他地区烃源岩在早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初期进入生油窗,晚二叠世达到生油高峰,油气主要沿着斜坡带向毗邻的隆起区(诸如南北鞑靼隆起、比尔斯克鞍部等)进行横向运移。(3)滨里海—下二叠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地层沉积时期从晚石炭世至全新世,其油气并非来自盆地内部,而是来自毗邻的滨里海盆地。主要的烃源岩为滨里海盆地中石炭统页岩[10],次要的烃源岩为盆地内下二叠统碎屑岩;储层主要为二叠系盐上、盐下和盐内碳酸盐岩;盖层为二叠系空谷阶岩盐层。晚石炭世,烃源岩成熟开始生成油气一直持续到现今,运移至盆地南部下二叠统储层中,晚二叠世达到生烃高峰。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6篇

1.根据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创新技术管理体系,确保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石油企业的开发技术创新体系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技术创新规划、技术创新管理和控制、科学技术实施,其中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层次管理模式负责。技术创新规划由石油企业决策层负责,决策层通常为一个科技委员会,其由科技发展骨干、业务拓展骨干等组成,以便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审批企业科技发展方向。技术创新的具体管理和控制工作交由具体的部门负责完成,以便能够更好的监控企业科技创新的执行情况,通常,科技创新机构分为两个层次,总部层面设置综合研究机构,按照业务发展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重大的技术攻关,研究超前发展技术;科学技术实施通常由石油勘探一线人员进行负责,派驻科学技术知道实施人员,辅助新的技术进行开展。

2.充分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开发成本

石油开发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固然重要,但是所有的石油勘探技术如果均有企业负责研发,需要承担高昂的科技创新成本,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充分掌控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技术,需要充分的整合资源,利用技术合作、技术外包、技术联盟、技术收购等措施,将一些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耗资巨大的技术研发项目交由三方公司做,或者直接从国外先进的石油企业勘探开发企业购买,快速的掌握垄断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管理模式

1.总部管理技术模式

总部管理技术模式是指科研机构及开发的技术均有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总部负责,实施直接管理制度,这些科研机构与其他的业务发展分公司处于并列地位,业务分公司不再独立设置技术研发机构,比如著名的PetroBras公司,其科技创新研发均有企业的科技副总裁和科研机构负责。

2.业务部管理技术模式

业务部管理技术模式通常将科研机构设置在各个事业部内,由业务分公司进行管理,各个业务部直接根据石油企业发展状况,直接从碰到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进行分析,创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攻关。

3.混合管理技术模式

混合管理技术模式在总部设置直接的科研创新管理机构,同时分领域和专业设置科研创新机构,也即是总部设置一个直属的研发中心,可以专门从事科技攻关,研发一些较为前言的勘探开发技术,总部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分公司业务部实施技术实践,同时设置一些简单的科研中心,负责日常科研攻关工作。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来讲,总部管理模式、业务部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同的有点和弊端,比如总部管理模式便于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科研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凸显一个整体企业的科研优势,但是总部管理模式对于市场及业务的需求反应迟缓,不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业务部管理模式能够实时的结合市场发展和业务攻关关键技术,响应的速度较快,但是会导致企业的科技资源过度分散,很难针对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进行专项支持;混合管理模式可以将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实施紧密结合,实现了企业科研机构研发的统一规划,实现分级管理,但是协调起来流程比较复杂,操作过程也比较繁琐。目前,石油企业实施勘探开发技术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情况,选择一种适合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既能够实时的保证企业实现科技攻关,保证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有助于业务拓展。

三、结束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7篇

在进行原油的勘探及采集的过程中,根据产油区域的不同作用,可以将石油的地质层划分为储集层、生油层以及盖层等的结构,分析产油区域的地层结构和走向对于做好石油的勘探以及采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国内石油地质层中的储集层

在石油地质层中我们把能够储集石油的岩层成为储集层,在储集层中具有大量的孔隙,孔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能够储存一定液体的空间,孔隙包含孔洞和裂隙,岩石中具有彼此相连的孔隙和独立的孔隙。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岩层的连通孔隙空间之中,其储存方式就像水充满在海绵中的方式一样,因此,我们称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且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为储集层,如果在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称为含油气层,而已经开采的含油气层成为产层,在现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另一部分的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完善,人们在火山岩、变质岩与泥页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储集层是石油公司所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地质实体之一,如果地下没有储集层则无法找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做好储集层的特征的了解与利用而不是忽略储集层之间的差异是地质学所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1.2生油层

在地层中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藏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我们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气)层。

1.3盖层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总的来说,盖层主要起着封闭的作用,它对于油气的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其中,天然气藏对于盖层要求比油藏更为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有,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膏岩等。

2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1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2.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3结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8篇

1)它没能直接反应出投资的规模,只是用资金的形式予以体现。而资金有是企业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对企业的投资是否能取得应有的效用并不能直接反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都采用增量投资分析或者净现值指数的方式解决实际中的优先问题。

2)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时,如果采用NPV,由于折现因子的存在,使得油田越早投产NPV值就越大,就会在一些类型的油气开采中,由于想获得较好或者较高的收益而加快开发的现象。进而导致了破坏性开采的情况增多,而使得油田的最终收益降低。因而,政府需要运用科学完善的石油开采制度,如稳产期的增加税收,在开采中后期减免税收的办法,以促使石油开采企业合理高效利用地下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油田的开发。

二、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也是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在评价中也最为常用。它主要是针对NPV=0的情况。内部收益率能直接反应出投资者的效益,因此,也可以认为是盈利率或者回报收益率。这种评价方式被用于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缺陷主要有两个:

1)只有一个解的情况,针对净现金流量来说,为序列正负号只变化一次的项目。即使序列正负号多次改变,也是只有一个解的情况,如果出现两个以上解的情况,就不是内部收益率计算范畴。之所以会出现正负号的改变,是由于投资过程的不连续,而石油的勘探开采涉及的投资量很大,如果只对一次投资进行考虑,就不能客观地反应被评价区域的经济效益。如果对多次的投资都予以考虑则内部收益率的结果可能很多,但就真实的内部收益率来说,其结果都不是正确的。

2)在对内部收益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含着一个假定情况,即由此项目获得的纯收益可以用来继续投资,继续投资的收益率和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相等。在油田寿命枯竭,项目停止开发时,按照内部收益率来计算,就是投资未来值的累加等于收益未来值的累加,由于条件的制约,收回来的投资不可能在进行同样地理条件的含油气项目的投资中,因此,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经济评价指标中,内部收益率评价方式并不适合,只能作为辅指标来参与评价。

三、基准折现率

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对于投资所获得的最低回报率。由于在企业间存在的风险以及目标不同,折现率也会多种多样。由于项目的不同,在风险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对不同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采用的基准折现率也会不同。

四、指标计算问题

各种经济评价的指标,都是在项目寿命时间内对现金流进行计算得到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决定了经济评价的正确与客观。因为是种预测,因此,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特别在对现金流的描述中。因此,更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预测中的偏差,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五、结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应用的相关物流信息系统是为了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物流业务各个环节中,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其特点主要是具有固化管理、优化操作、资源和信息共享、数据分析传递快捷准确,且能够在动态管理中决策,使物流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高效等等。

1.1公司物流管理模式专业化采购管理模式:业务部门按照GW公司总部划分物资的60个大类来组建的采购管理模式。其主要职责是完成本部门执行所属大类的所有区域需求物资的采购并跟踪至办理合格入库手续。一体化采购管理模式:业务部门按照GW公司境内外项目部全球各大区域而对应组建的采购保障管理模式。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所属区域(项目部)所有需求物资的采购,并跟踪至入库、出库、发运到指定项目部。

1.2公司常用采购方式一级物资采购:GW公司总部制定了一级采购管理目录,由总部授权所属单位集中采购管理小组实施采购。年度框架协议采购:GW公司总部一级物资(及以下)的物资,参照一级物资采购办法按年度进行招标或谈判签订年度框架协议的采购。其它常用方式采购:询比价采购、招投标采购、单一来源(谈判)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代储代销采购、网上超市采购、运输服务采购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维修、租赁类采购等。

1.3常用的物资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GW公司总部投入使用的在线价格查询、订单审批、入库和出库等业务物流数据系统。PS(PeopleSoft)系统:由GW公司投资开发使用的网页式物流软件。境外项目部通过网络PS系统向国内总部提报采购计划,国内业务与ERP系统切换,执行完后再集港发运,并通过PS该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各境外项目部。GW公司总部合同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合同在线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物采平台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物资采购方案审批、寻源采购及信息同步与共享业务等在线系统。公司价格审批系统:公司对常用物资低于招标额度而投入使用的价格审批系统。公文网络平台:公司还利用公文办公平台传递与审批业务文件,包括供应商管理、考评、招投标方案审批和招标结果上报备案等。

2公司物资供应链及管理系统

2.1供应链与全球采购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2.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具有典型的施工企业特点。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3、管理模式优化

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3.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3.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3.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3.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3.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3.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3.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3.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3.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3.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3.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4、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4.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4.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4.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4.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通过公司供应链全流程的优化,质量控制、结算办理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4.3采购计划管理方面

为了解决部分不具备条件的项目部未能通过ERP系统提报准确的采购计划,避免计划提报不及时、规格型号和物资编码不齐全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反复确认和数据重复录入,简化审批流程等工作,公司在采购计划管理上下功夫,从部门设置的源头上优化设置,且不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4.4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4.5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6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4.7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4.7.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4.7.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4.7.3技术体系管理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4.7.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4.7.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

4.8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4.8.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4.8.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4.9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4.10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5、结语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 勘探 影响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08-01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综合勘探体系,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石油勘探技术正在走向集成化、精细化,并逐步渗透到油气开发领域。有关数据表明,以有效的勘探技术为手段,从而使得其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在整个综合勘探体系中,各个地区的地壳运动大多是呈多周期性的变化的。因此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等的控制作用入手,要探究分析清楚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研究地壳运动的沉积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相互关系,明确有利的生油区和含油区,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所以,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研究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1 石油地质类型

1.1 生油层和储集层概述

生油层主要是指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岩层,其中含有众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石油及天然气,根据岩性不同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在生油层的地层面上,其主要构成为烃源岩,在沉积环境中能够保存并存进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促进生油层的发育,形成优质的石油原料。泥质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包括粘土层、泥层、页岩等。

储集层主要是指过滤流体的岩层,主要成分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同时还包含泥岩及火山岩等,在碎屑岩中包含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气。碳酸盐岩储集层中主要含有白云岩、石灰岩等,并分成裂缝、孔隙、溶洞三种类型,其中含有的石油及天然气数量仅次于碎屑岩。当前,随着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都是在碎屑岩中发现的,而这些岩层中也包含较多的孔洞,从而为石油流体提供了可以流动的缝隙,除此之外,这些孔洞还能够进行油气储集,而随着孔隙的扩大,会逐步改变这种情况,当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溶洞。

1.2 石油勘探区域特征

石油勘探区域主要分为非常规和常规两种,在非常规的石油勘探区域中,前陆盆地中心能够形成丰富的油气藏,并大量发育,其中的有机物质含量也非常高,保存也比较完整。在坳陷的盆地中心能够形成煤系,为形成连续的、大型的油气藏提供有利条件。非常规石油勘探区域虽然地质较为复杂,但其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原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因此也是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勘探区域。

大陆边缘容易出现地质运动,或者地震,或者位移,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社会稳定都有巨大危害,而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碎屑硫沉积,从而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随着地质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有机物质保留在常规的岩层当中,从而不断发育,形成大面积的油气藏,这样也就为石油勘探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石油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的影响

当概率密度函数越集中时,石油勘探评估的平均值就越可能实现,这也就为石油勘探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上述的非常规石油勘探区域和常规石油勘探区域,在非常规地带,石油勘探难度较大,而且需要耗费更多的开采成本,由此对于石油勘探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常规石油勘探区域,能够获取更多的油气藏,对于石油勘探技术的要求一般,但这部分区域是石油开采企业的普遍勘探区域,随着石油量的不断减少,这些常规区域的石油勘探区域和开采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石油开采企业会更倾向于勘探非常规地带,这就需要其不断创新石油勘探技术,采取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从而满足石油开采需求。

3 石油地质勘探策略

3.1 加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当前,石油勘探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由此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的石油地质勘探,也必须采用新的勘探技术进行石油开采。首先要加强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研究,针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可以根据地质储层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根据模型评估石油勘探区域,从而得出科学的勘探方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开采储层石油。除了石油勘探技术的改进,还应当向物探技术及服务改进方面延伸,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并不断提升石油勘探的国际竞争力,而在石油勘探过程中也要注重实现定量、定性描述,实现勘探方法的延伸,从而提升勘探质量及勘探效率。

3.2 坚持石油勘探质量与安全并重

石油开采企业进行石油勘探的目的是为了开采更多的石油,而最终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进步提供更有利的支持,近年来,石油勘探企业发生的事故不在少数,这是与石油勘探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石油勘探质量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应当在保证石油勘探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并通过运用各种新技术来实现石油勘探效率的提升及石油开采质量的提高。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满足复杂地质环境下的石油勘探需求,并确保质量与安全理念贯穿石油勘探及开采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实现我国石油勘探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提升,也更好的满足石油勘探需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的影响巨大,如果对于石油地质类型的了解不足而盲目勘探和开采,势必会导致石油开采成本费用增高,甚至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石油地质类型加强分析,并针对其中可靠储层进行评价,以提升石油勘探效率,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研究新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勘探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满足石油勘探需求,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9(3).

[2] 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2009(3).

[3] 吴因业,张天舒,张志杰,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0(1).

[4] 郭峰,陈世悦,王德海,胡光明,纪友亮,任国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1).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E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066-01

目前我国石油开采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性问题,大多数的油田尤其是东部油田,浅中层的油藏大多已被探明且正在开发,有不少的油区已经开始接近高含水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将石油勘探的目标转向含油的盆地地区进行深度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优势得到了印证,进一步探究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成为了必然。

一、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多波地震勘探技术是指运用三分量检波器来采集地震波场,从而研究地下地层的响应,以便分析及反演储层岩性及含油气性的一种新地震勘探方法,它能够有效的弥补纵波勘探技术的不足,对于准确的寻找油气具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前苏联和美国科学家就已经对横波勘探技术进行了研究,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横波勘探技术的研究的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到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纵波地震勘探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这为横波勘探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20世纪的八十年代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中、美、德等国家对此技术进行了反复的试验研究,研究的成果表明,地下确实存在转换波及横波,这一理论极大的推动了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多波地震勘探技g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石油勘探工作就是其运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目前,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的提高了石油勘探工作的准确率和效率,关于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情况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相关技术措施

1、采集技术。采集技术的水平与震源、检测波及观测系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实际勘探的过程中应该激发或接受横波、转换波及纵波,因此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度非常的高。目前在我国多波地震勘探技术主要采用的是纵波激发对转换波观测的采集技术。

2、处理技术。根据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处理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矢量波场分离处理技术,他主要是将标量波场作为处理的基础,目前这种处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种是多波联合处理技术,这是以矢量波场理论为前提,由于这种处理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其处于研究的阶段。

(二)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现状

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多种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三维九分量勘探法、三维三分量勘探法、二维三分量法和纵波与转换波联合勘探法。由于目前横波震源技术还不够完善,其激发的能量还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在石油探勘的过程中很难能够获得反射SH波,所以从现阶段的技术实际看,多波地震勘探技术中最常用的形式是纵波与转换波联合勘探法。

在陆地石油勘探多波地震勘探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激发的震源多为常规震源,因此接收设备大多采用的是三分量数字检波器,但是由于此种检波器目前尚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为了能够提高勘探结果的准确率,在使用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搭配与传统的检波器一起使用,这样能够大大的增加石油勘探的正确率。

其实在传统石油勘探工作中,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海上运用中面临的困难和阻碍更大,目前海上运用的OBD技术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传统的石油勘探工作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常规纵波拖缆的方法进行海上多波勘探,所采集的数据波经过多次转换后成为了P-SV-SV-P波,这种数据记录中纵波的能量很强,但却很难获得横波记录。运用了海底电缆后,搜采集的数据波成为了仅转换过一次的P-SV波,这就类似与陆地上多波勘探采集的波,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海上多波勘探工作的效率,推动了海上多波勘探技术的发展。

如今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不论是陆地上还是海上使用多波地震勘探技术,都需要增加采集系统的记录道数,并且为了能够保证信噪比和分辨率,我们还需要进行三维采集,并减少道间距,实现超多道采集才能够真正的满足工作的需要,目前Q-Land陆上采集系统和Q-Seabed海上采集系统的运用都能够满足上述的要求。近年来多波地震勘探技术正在向着三维的方向发展,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考虑二维系统的设计要求,而且对于记录的道数有了更高的要求,且同时考虑到了宽位角的问题。三维九分量技术目前尚没有应用到实践之中。此外随着大容量信息储存技术的提高及超多道地震采集技术的应用,纵波和横波联合勘探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了现代常规勘探手段,大大的推动了三维九分量技术的发展进步,在未来的多分量地震资料的研究中还有很多的解释与处理技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结语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石油勘探工作的不断提高也需要创新勘探技术,多波地震勘探技术是当前石油勘探技术中的一种先进型技术,对于提高石油勘探工作效率具有着重要的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大胆的将此技术应用于石油勘探工作之中,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的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石油勘探工作的提高,推进石油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志刚.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石化,2016,(21):19-20.

[2] 毕二刚.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7):94+98.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勘探者思维

我们知道石油一个国家的血脉,控制着国家的发展,在军事和国防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石油勘探就是在地层中寻找具有工业性价值的油气资源,这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勘探人员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艰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现代和过去的勘探设备和技术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石油勘探的要求。

1.石油勘探的特点

1.1石油勘探经济话动

石油勘探的目的就是通过勘探在地层中寻找具有工业性的油气资源,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减少资金投入,尽可能多的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探明石油储量,对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石油勘探是科学探索

我们知道石油是深深的埋藏在地下,并且我们多探知的大部分石油都是根据地层中的各种信息来间接得出的,勘探工作人员往往都是通过对地层的综合信息来确定储层和油气资源的产量。

1.3石油勘探是一项风险话动,具有小确定性

(1)石油在地下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探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具有隐藏性。

(2)现在的各个大油田都是在很久以前植物动物等通过漫长的演变形成的产物,并且石油生产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

(3)石油勘探工作人员的思维能力对勘探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1.4石油勘探是一项系统工程

石油勘探是有多到程序共同完成的,并且需要多工种同时作业,每到程序都要保证工作质量,分阶段进行施工。

2.现代石油勘探对勘探者的要求

由于石油勘探具有高风险性,一旦勘探失败并且投入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所以勘探人员在勘探的过程中受到只会和心理双重考验的,我国的油田都具有多年的历史,所以剩余油田的地质条件都相当的复杂,并且作业条件也是很困难,所以这就大大的增大了勘探风险,大大的增加的了作业的困难,我们知道如果勘探风险如果增大,那么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理论和技术上的危机,而且是勘探工作人员的“思维的危机”,如果说以往的石油的发现是靠知识和机遇,那么现在的石油发现大多数依赖于勘探者的思维能力,这已经成为勘探者在石油领域的竞争力。

2.1勘探者必须是一个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是石油勘探的灵魂和核心,石油勘探是必须围绕着信息进行,实质上石油的勘探过程就是一场激烈的信息战,那么勘探者对勘探对象的认识就是通过对低层信息的采集和出来还有事后分析的过程,通过这些信息建立地层模型,寻找油气资源,如果没有这些可靠的信息,那么石油勘探人员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盲目的寻找,因此在勘探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充分的利用信息资源决定着石油勘探的成败。

2.2在勘探的过程中勘探者要善于用辩证法的思想去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个过程要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2.2.1特殊性原则

勘探者在勘探的过程中要把地层的普遍规律和该地层的特殊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借助以往的勘探模式,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硬套模式,要考虑到地层的特殊性质。

2.2.2个面性原则

勘探者的辩证思维就是要求勘探者对事物从外岛内,由此及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分析,争取能够全面的了解系统中的内部矛盾,对事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2.3历史性原则

在分析事物时也要具有发展变化的观点,不仅要知道石油的分布格局有以前地层的演化结果还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勘探环境的不断变化,勘探的布断深入,在多方面因素下一定会有新的信息产生,这时就需要勘探人员随时准备接受全新的信息。

2.3勘探者还要具备形象抽象两种思维能力

在勘探过程中要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使这两种思维贯穿于整个的勘探过程,相互联系,像话渗透,不能够分割开来,在勘探过程中抽象细微能够帮助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借助形象思维可以使抽象的认识更加的透彻,清晰。勘探者的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一抽象思维一形象思维反复交错循环的过程。

2.4勘探者还要有类比思维的能力

类比思维在勘探过程中用处非常的广泛,勘探者可以有地质有一个已知的信息区推导未知的信息。

勘探者要对石油勘探中的障碍有充分的认识

(1)对于缺乏找油信心,勘探人员应该坚信如果一个区域具备了油气储藏能力和储层的基本特征,那么这个区域一定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那么勘探人员就要按照勘探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勘探,无论地层中的储层多么的复杂多么的隐蔽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勘探,合理的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找到复杂油藏的分布规律。

(2)对于定势思维,勘探人员要敢于摆脱传统的理论和技术,善于接受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并且对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要选择性的接受,于此同时要结合当前新的情况和理念,寻早全新的勘探方法。

(3)对于不知彼,勘探人员要意识到对地下储层的复杂情况的认识不可能一次的完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具有耐心,它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全面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判断性的摒弃一些传统的观点,对客观的地质要进行从新的认识。

2.5勘探者还要了解思路创新的途径

(1)从系统角度进行辩证思维。

(2)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

(3)抓住偶然事件。

(4)敢于质疑。

(5)突破传统理沦。

3.结束语

勘探者要全面的掌握石油勘探的特点,对于不同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勘探,在勘探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接受全新的理念和技术,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勘探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的找到地层中油气资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田在艺,王文彦.怀念石油勘探先驱王尚文同志[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04).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综合专业素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91-02

一、前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湖南科技大学地质专业本科高年级教学具有“找矿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是与非常规油气——页岩气勘探密切相关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新理论新技术较多[1-5]。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直接定位到油气勘探的工作岗位,其内在要求的知识体系更加专业化,实践技能和方法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我校自2011年以来,重点针对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的学生开设。作为本校地质系特色专业,如何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使该专业方向适应新能源勘探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取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找矿”相关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设方案

1.设定建设目标:(1)建设“找矿特色”课程,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掌握油气藏形成原理、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本科教学体制改革要求。根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增强课程内涵建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地层、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以油气形成演化、油气藏勘探为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特别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完善授课思路,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准备石油地质学相关的科研实例,精心设计多媒体教案,形成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其次,根据课程内容专门设计了讨论课、专题汇报课等。

3.突出实践教学作用,强化野外地质技能。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野外实习,除了掌握常规读图、识图、填图野外方法和技能以外,还需着重抓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按照行业标准,补充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复习和巩固课堂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理论教学与考核,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是教师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6]。鉴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油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注重的是对石油与天然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

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储、盖、运、圈、保六大成藏要素。在完成理论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学期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后石油地质学专业文献阅读训练、习题计算作业以及部分课时的课堂宣讲讨论和解题课,要求学生能将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编图、作图、阅读文献的实际能力。

在课程考核阶段,考核方式则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与阅读讨论两大部分,两者分别占总成绩的70%、30%。对于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按要求一律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的则安排重修。

2.紧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思想充实或拓展现代石油地质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油气勘探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肖兴安认为教师进行的研究与自身教学密切相关,教師的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学做准备。对于一些具有突破常规的油气专业理论,则要求学生能联系之前所学到的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对比与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多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在大量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油气勘探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勘探指导理论,如石油渗流力学、成藏动力学、高分辨油藏4D勘探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在油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勘探与科研成果,将其中关于多学科综合应用油气勘探的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介绍相关内容外,笔者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多阅读有关刊物,关注油气地质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勘探行业的最新进展。

4.加强野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中美大学近年地学教材编著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实践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年都安排了为期近5周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等加强对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结束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对学生野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互相促进,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按照以上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改革思路开展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油气勘探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华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石油教育,1999,86(7):45-46. 

[2]庞雄奇.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4-18. 

[3]王凤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09-111. 

[4]林小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4(2):318-320. 

[5]柳广第,高先志,李潍莲,陈冬霞.“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09-112. 

[6]龙雪津.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再辨析—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18):79-85.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光是中国,世界其他各国的油气勘探业都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严重,其中就包括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资源来说,其局艮}生为油气的勘探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面临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引进新的石油勘探理论。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对象也逐渐的更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快速的发展“向斜成藏等”等勘探理论,进而不断的推动石油勘探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向斜成藏 油气地质 理论及意义

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

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

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

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

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

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

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二、向斜成藏理论的油气地质意义

普遍来说,一般的油气成藏理论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中高渗透储层,油气的渗流特征是以达西渗流为主的自由流动,是通过浮力的所产生的重力对成藏进行分异的,但是传统的石油向斜成藏理论却只是单单的适用于低渗透储层或者是超低渗透储层等一些相关的致密储层,而对于油气通过非达西渗流为渗流方式的非自由流动的特征,这个时候石油是通过滞留为主要形式的成藏,这两者的适用范围以及适用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向斜成藏理论来说,这种理论是传统老旧的石油成藏理论的补充以及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构建出更加完善以及更加科学的油气成藏理论。

石油勘探论文范文第15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angqing oilfield has made significantly success in the prosp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and accumulates rich experience, through the summary and refining of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osp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in Changqing oilfield,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of reservoir prosp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for oil enterprises in China.

关键词: 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油田公司

Key words: prosp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management innovation;oilfield company

中图分类号:TE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72-03

0 引言

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在油田开发中,将原来彼此分散的、独立的勘探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勘探、开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勘探向开发延伸,开发向勘探渗透,变前后接力为互相渗透,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石油资源储量向石油产量的转化,实现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因此,勘探开发包括两层含义:勘探的后向一体化以及开发的前向一体化。长庆油田经过多年探索,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长庆油田于2003年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成立油藏评价科,自此开始了对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探索。近10年来,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开展,长庆油田实现了开发向勘探延伸,不断扩大勘探成果;勘探向开发延伸,实现快速、规模、高效开发。在2009年左右,五大含油区带格局基本形成,勘探评价寻找富集区的成果显著。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目前,长庆已经具备了年产5000万吨的能力,日产量已经达到14万吨。

2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2.1 战略引导,高层支持

勘探开发一体化既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也是一种管理流程创新。因此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推广和实施需要组织战略的引导和管理高层的支持。长庆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既是长庆油田新时期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也是中石油的总体战略部署。因此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重视,由上而下推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行。这是长庆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2012年,长庆油藏评价紧密围绕公司“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建成西部大庆”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工作会议和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按照“继续加快陕北、调整优化陇东、战略准备宁夏”的思路,以提交规模效益储量为重点,坚持“资源、创新、低成本”战略,深化综合地质研究,强化工艺攻关试验,着力推进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坚持“资源、创新、低成本”战略,科学方案部署,创新技术应用,精细生产组织,提高规模效益储量,2012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再超3亿吨,规模效益储量高效落实。

2.2 深化认识,指导实践

油藏勘探开发一体化是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实践中具体的模式设计和运行机制则应与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油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走出适合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路子,并真正指导油藏勘探开发实践。

在长庆,勘探开发一体化被赋予了更符合长庆的特点和内涵。那就是两个延伸、三个促进和四个一体化。

两个延伸:一是勘探向后延伸,延伸到开发实施、信息反馈阶段,以便及时了解勘探部署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根据差异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下一步勘探;二是开发向前延伸,延伸到工业评价勘探阶段,甚至可以到圈闭评价阶段,以便及时对勘探领域有无商业价值进行评价。坚持早期介入,及时部署滚动勘探方案,扩大勘探成果。

三个促进:一是减少重复建设,缩短油田建设周期,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二是“三位一体”共同寻找富集区,促进规模建产,整体开发。三是加强开发前期评价,促进超低渗透油田快速有效开发。

四个一体化:一是目标一体化;二是地质研究、技术攻关一体化;三是方案部署、井位优选一体化;四是资料录取、信息共享一体化。

2.3 部门合作,权责清晰

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关键之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成立组织领导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专门机构;二是尽量减少组织层级,构建扁平化组织;三是构建各部门各机构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长庆油田在组织结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促进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

长庆油田在组织结构中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组织结构设计,形成了“一级指挥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组织秩序和科学高效的决策程序。在组织管理上,由油藏评价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管理,从审查部署开发方案实行统一协调,集中管理,从组织上保证整体性和系统性。管理层的组织机构是油藏评价处,其主要职责是:项目立项报批;投资和计划控制;组织方案的编制;审查和上报;项目的实施管理;监控和考核;汇报进展和成果。执行层的组织机构是项目组,其主要职责是:方案的实施和投资控制;完成探明储量任务和相应评价工作;项目工程投资概、预算,确保项目在预算框架内运行并完成各项考核指标。

在机构部门分工方面,长庆油田公司下设油田开发处、油藏评价处等职能部门和勘探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厂等直属单位,具体负责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这些部门之间形成了明晰的分工合作关系。研究院、油气院负责勘探开发地质、工艺的研究及方案编制工作,油田开发处、油藏评价处、勘探部分别负责油田开发、油藏评价、石油预探的管理工作,包括方案审查、生产组织协调、投资与质量监控、项目检查与竣工验收与后评估等工作,各采油单位具体负责油田产能建设和原油生产工作,油藏评价处下设油藏评价项目组负责石油探明储量的完成工作,勘探部下设石油预探项目组,负责石油控制及预测储量的完成工作。

2.4 流程统一,简洁高效

勘探开发一体化是一种流程的改造和创新,因此关键就是流程统一高效。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流程分为四个阶段:预探阶段、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和生产阶段。长庆油田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根据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持续优化项目组织管理和生产资源配置模式,对钻、录、测、试各专业全盘考虑,按照不同生产时段,合理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发挥统一协调管理职能,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相互沟通,实现各专业、各单位协同作战,确保项目实现优质、高效、有序运行。

①加强组织管理,为勘探开发一体化提供保障。如前所述,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自始至终是在油田分公司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油田分公司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勘探开发的领导;在具体组织管理上,油田分公司成立了油藏评价领导小组,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研究工作及井位部署由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实施工作则由勘探和开发两个事业部分工负责;产能建设工作则由产能建设项目组专门负责。

②开发工作早期介入与勘探相结合。油田发现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后,开发工作就开始介入,主要是在勘探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评价和开发可行性的论证工作,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这期间工作包括:建立早期概念地质模型;油藏工程规划设计;勘探开发技术经济评价。

③加强前期研究,使开发方案编制与勘探相结合。在前期研究和开发方案编制阶段,坚持勘探开发紧密结合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井位部署上的结合、资料采集和地质认识上的结合。

④在方案实施和调整优化过程中,坚持“短平快”勘探开发模式。即在对油气探区进行预探、评价寻找新发现的同时,以探井为中心,并把探井作为“母井”,通过“一母多子”效应,落实含油气富集区;另一个方面,在开发骨架井建设产能同时,又把开发井作为探井的角色,综合分析和研究,寻找新层系,开拓新领域。

正是依靠科学高效的流程管理,长庆油田2012年钻井完井426口,试油完井318口,获工业油流258口,试油成功率81.1%,创油田历史新高,“328”战略工程全面实现。

2.5 过程控制,全面严格

长庆油田在勘探开发一体化种,实施了严格的过程控制,责任落实到人。全面执行标准化设计、施工流程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定各专业质量监控表。对钻井开钻验收、钻井抽查、固井驻井监督,对录井坚持驻井监督,对试油重点工序全程监督、重点井/层驻井监督,对压裂全程监督,杜绝不合格化工料和支撑剂入井,严格执行方案设计,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全年固井质量合格率100%,取芯收获率98.4%,主要技术指标均达标。

同时,长庆油田认真贯彻落实HSE勘探专业委员会的各项要求,结合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部署,开展安全环保大检查活动,认真查找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认真整改,严格复查;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突出关键环节、敏感时段、特殊季节及重点工序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理了199等井出现的溢流险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了生产“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运行。

3 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和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对于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3.1 应立足于油田实际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立足于油田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长庆油田正是在超低渗油藏大规模开发的过程中,打破常规,走出了一条“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新路子。在勘探中开发、在开发中勘探,相互补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最终形成了一条适合低渗透、超低渗透的快速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快速勘探开发模式的关键,是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一个有利目标区,将预探、评价、开发井实施角色转换,同步管理,一体化运作,在探井布井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生产井井网部署的需求,在深化勘探中,又能充分利用开发井的现有资料和井场资源,互为服务,实现了在勘探中开发、在开发中勘探,相互补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缩短了勘探开发周期,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3.2 应大胆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勘探开发一体化既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一种管理创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需要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管理流程乃至人员配备的配合。长庆油田在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配合长庆的低成本战略,长庆油田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在管理上采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机制,形成以“低成本,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体系。在劳动组织结构上,围绕主营业务对其他业务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业务结构,简化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劳动组织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扁平化管理办法,按照生产流程设置劳动架构,有效提高了一线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扁平化组织的构建,逐步形成了企业的三大优势: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体制的优势;人员业务精,素质高的优势;团队工作的优势;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行,锻炼了队伍,逐步形成了员工的两个能力:跨专业学习、技术创新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

3.3 应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生产中的实用性

勘探开发一体化在油田开发工作中的推广和实施,首先要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就是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油田勘探开发经验,同时将学术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油田实际。另一方面,勘探开发工作应立足于油田的市场环境、地质特点以及管理实际,开发出具有实用性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长庆油田在超低渗油藏开发方面探索和总结出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创新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同时,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在长庆油田的实施和运作中取得的极大成功和骄人成绩,也说明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必将对超低渗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贵菊,王彦春,崔其山,崔淑红.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仓的建立和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0(1).

[2]高建,董秀成,杨丹.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发风险评价与规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3]李博.中国石油科技管理系统开发推广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10.

[4]李春燕,马怀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2).

[5]张数球,李晓波.浅谈“勘探开发一体化”[J].天然气技术,2009(3).

[6]刘宝发.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张奎文.深层复杂断块油藏的勘探与开发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3).

[8]荆克尧,缪莉,罗萍.中外油公司勘探开发成本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

[9]李建华.打造低渗透创新管理示范油田[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7.

[10]冯玉宝,张红玲.对油田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07(15).

[11]王京,赵珍梅,曹代勇.浅谈海外数字油田与勘探开发一体化集成系统建设[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

[12]崔立杰,韩亮.创新理念 搞好成本精细管理[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13]李传华,郭元岭.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方式的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6.

[14]计秉玉.依靠信息化提升勘探开发技术水平[J].大庆石油地质开发,2006.

[15]娄渊明,何钧,栾翠红,刘峰.对油田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2005(3).

[16]何钧,娄渊明,苑胜利.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管理中HSE运行模式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