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0-0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带来了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追求课堂上学生最大化受益。人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如此。针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我想谈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堂高效的美术课,离不开切题巧妙又新颖的导入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总能立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为整堂课的高效教学打开良好的局面。我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各环节都做过一些探究,教学效果很不错。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法和艺术,国内已有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复习导入法与直接导入法,这两种方式比较直接、简洁、平静,却因为缺乏激情,很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强烈催生作用。有一些文章还介绍了“教具法”、“巧妙悬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模拟情境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导入设计的方法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重视教学活动的实效,拿出一颗爱心,充分尊重中学生的审美需求、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突出学习的愉悦性,并能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开动脑筋、灵活地创造和应变,就能找到新颖高效的导入方法。

在美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上,我始终将教学具体的内容、技能目标训练和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设计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导入方案。

一、湘教版《桥》第一课时导入方案实例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代表宁波到嘉兴的地图曲线,中间标明了杭州湾。边画边介绍:“宁波到杭州约153公里,杭州到嘉兴距离大约93公里,宁波到嘉兴距离全程大约246公里。”接着设问:“同学们,看了地图,你能想到的宁波到嘉兴有几种办法?”同学们抢着回答:坐飞机、坐客车、坐火车、坐轮船、还有说游泳、步行的。我又提出问题:能否建造一座桥梁,有必要吗,有可能吗,怎么建?然后放手让同学们按小组合作的形式将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并汇总出讨论结果。

这种导入,是让同学们扮更换身份作桥梁工程师,通过讨论感受桥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了人和桥的距离感,再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特点的(全长仅36公里)。通过这样的活动铺垫,让学生感受我国桥梁的辉煌历史和在它在世界桥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自信心,然后再让他们参考教材资料采用石拱桥、独木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模式试着设计出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从而引出了桥模的手工设计制作。

二、湘教版《我的故事》――技能挑战性导入方案

导入环节:教画不同方向的卡通人物头像。我快步走上讲台,快速的在黑板上画出10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不规则圆。同学们被我的突然的举动弄懵了,都在看我想干什么。“你们会画这些圆形吗,太简单了,是吧?”稍作停顿,我又说:“老师能将它们变成不同方向的不同神情的人物头像,三分钟就能让你们学会,相信吗,想学吗?”我的言语充满了挑战性,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我控制了,好奇地静静地看着我表演,“不可能!吹牛!”也有些同学充满的表情看我怎么收这个场。“十、九、八、……三、二、一”随着同学们的倒数,我提前两秒完成了任务,全班同学爆出了掌声。接下来,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着添画人物不同动作,创作出自己的卡通故事。这就把后面的学习时间、空间都还给了学生。

图示1

图示2

利用这种导入形式去完成教学任务,我都要在课前做充分的训练准备。比如教授国画《梅竹精神》一课,导入时,我向学生挑战五分钟完成一幅墨竹图。国画课《苍松翠柏》第二课时导入环节,我和学生展开竞赛:我利用粉笔在黑板上6分钟完成100棵以上树木的一幅山水画。实际我只是利用大约4分钟时间完成了画面近处的一棵大树,其他树木则画为远处的树林或丛树。这样做的好处:作画步骤清楚,示范具体,画面主体突出,远近虚实层次分明。学生的任务是15分钟在宣纸上完成一棵自己喜欢的树。

这样的“似乎难为却为之甚好”的导入和技能示范融为一体,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突破了教学难点,既调动学生激情又同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任务完成有保障,很受学生欢迎。

三、《画故事》――教学难点突破导入法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2篇

一、生动的图案欣赏课是引导学生喜欢图案艺术的关键

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不知不觉地受到图案艺术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二要积极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启发和互动,让欣赏课成为师生之间一次审美合作、平等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要避免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三要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四要积极组织参观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课外欣赏活动,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丰富的图案知识课是促进学生感知图案艺术的基础

不同民族、地区、阶层,各类不同风格的图案样式代代流传、变化发展,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丰厚无比,这使图案的创作有了大量可借鉴的样板,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类图案的特点及大致的发展状况是进一步感知和继承图案艺术的关键。老师可以用两三节课的时间简单介绍不同图案的历史发展、类型特点。如:中国传统图案,重点介绍不同生活阶层图案的类型特点。民间图案(雕刻、刺绣、印染、编织、剪纸等)是劳动人民观察生活,发挥想象,按自身的审美观创造的,质朴、健康、粗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内容多具有祈祥纳福的美好寓意。宫廷、上层社会的图案,是为满足统治者奢侈的生活需求而设计制作的,纹样精美、内容丰富、构图严谨、刻画细腻、工艺精湛。宗教艺术图案既细致精巧,又自由奔放,造型独特、气势流畅,富于想象和浪漫色彩。外国图案,重点介绍不同地域,风格迥异、形式独特的精品,让学生体会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对图案设计的影响。

三、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

(一)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学生才能稳步前行

绝大多数的初中生的绘画水平和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应首先安排临摹,因为“临摹是创造之母”,学生可以在大量的临摹优秀作品中去感悟各种各样的表现技法和形式,同时绘图水平能得到普遍的提高。临摹练习时,可以渗入简单变形及技法的训练,如用点缀法、色块法、线描法等技法来进行表现。在完成了简单变形及技法训练后可开始单独纹样图案和连续图案的设计练习,最后再来学习适合纹样图案的格式与技法。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讲授,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才容易接受。

(二)大胆尝试,不断实践,学生才能掌握技法

图案设计有一定的规律和技法,但往往是针对成人的,有很强的理论性,缺少具体生动的表述,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领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新处理整合,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掌握。如:用疏密原理教学生怎样运用点、线、面的排列组合来制造出不同的变化;用数学课中学过的构图方法“对称、平移、旋转”来构图、组图;用黑白对比原理教学生利用矛盾、黑白布局使画面产生惊奇效果;利用色彩多变的性能,鼓励学生大胆选用颜色,充分利用邻近色,充分利用邻近色和同类色来安排疏密,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等等。加上丰富、巧合、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创作的图案作品更能锦上添花,富有韵味。

四、多种形式的训练、展评和比赛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受;观察;体现;面具文化;案例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思想从认识走向形成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阶段,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导下,通过理论指导、教学方式、面具文化,结合教材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通过专家的评课和自己的案例反思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戏》这节课将改变传统的技法学习,从理论指导到教学方式以及面具文化进行调整,让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

理论指导: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涵养及人文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训练,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本课与中国传统瑰宝脸谱紧密联系起来。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脸谱表现三国时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过体验脸谱的色彩和造型,进一步认识、理解脸谱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

《角色的游戏》一课,安排了面具的由来、发展、功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历史,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点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脸谱的功能以及脸谱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京剧脸谱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脸谱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脸谱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中,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4)通过京剧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脸谱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脸谱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脸谱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爱国思想、自我规划、组织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感受做先导

2.观察为铺垫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这是一节教学展示课,通过认真的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学生的表演切入点进行完美的对接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和音乐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我认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体语言更加生动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活动设计过程,也发现一旦想法变成现实时,一切应该想得更加细致,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发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而不会影响我们的本意和想达到的目的。

通过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指导评价及自己对教学视频的反思和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师、专家请教,多看一些教学上面的论文杂志等资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多实践、多总结,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金华.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学美术体验性教学的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2).

[4]黄雪飞.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作业 设计

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初中美术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美术作业作为初中生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初中生美术学习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初中美术作业的形式探析

一般来说,初中美术作业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整个美术教学课堂的贯穿,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就目前的初中美术作业而言,其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图画作业、手工制作、综合探索、实践训练以及创新形式作业六种。

首先是口头作业,一方面是美术教师结合课堂内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并从根本上给出相应的思考题;另一方面则是在下课之前,提出的一些复习问题,并在下一堂课新知识学习之前进行的一种回顾提问。

其次是图画作业和手工制作,这种作业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充分体现,这种美术作业常常用于课堂下。

再次是综合探索和实践练习,这种课堂作业在开展的时候,往往是在美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之后,通过一种潜在的形式或者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综合探索和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实践训练。

最后是创新形式的作业,主要通过对动画、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借助,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作业设计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增加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同时还要增加一定的手工制作课和实践创新课,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二、初中美术作业的媒材的合理选取

就目前而言,纸张是初中美术作业最主要的载体,美术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要对作业载体进行合理的转变,如教学课程中的“让画动起来”,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看过的动画进行回顾,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并借助于白布和黑色的棉布汗衫,让学生在白布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对于美术作业媒材的合理选取,就要强调学生有自己的材料百宝箱,比如说在《边吃边看的艺术》这一课中,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百宝箱,大胆的进行尝试。

三、初中美术作业中的合作互动

初中美术课堂作业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独立意识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在美术课堂作业中,其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人合作型、小组合作型和全班合作型三种,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美术作业中的个性化设计

初中美术作业在实际的设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要打破作业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重视对作品的设计,收集资料培养其灵感;另一方面则要打破作业标准化的限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塑造。

五、案例分析初中美术作业的设计

选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初中八年级教材中的《装点生活》这一课题进行课堂作业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设计元素和文化特色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

1.创设情境

《装点生活》这节课的作业中,教师通过收集各种汗衫,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个性化的汗衫,将整个班级想象成一个汗衫买卖市场,让学生自主设计汗衫营造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组织讨论

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讨论汗衫的类型以及汗衫受欢迎的原因,并从根本上加以创新,提出汗衫设计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3.作业布置和完成

经过学生对汗衫的类型以及受欢迎的原因进行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第一,设计汗衫的目的?第二,为谁设计的?第三,设计选用的图案?第四,为什么选取这图案?

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留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

4.作业评价

学生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遐想,营造静谧的氛围,对学生制作的汗衫一一进行讲解,并给予技术解说,适当地进行鼓励。

5.课后拓展

通过《装点生活》作业的完成,教师要贴近主题,让学生在手机上使用自己喜欢汗衫的图片,并留意周围人汗衫的形状和图案特点。

结语

美术作为一种无声似有声的独特艺术,需要学生有着更加独特的感知力和见解,而美术作业的合理设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初中美术教师更应该加强初中美术课堂作业的合理设计,为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课程已经进行了改革,初中美术作为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当然也会在这种改革形势下有所改变。“研学后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的提出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例对“研学后教”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引发的思考进行讨论。

关键词 研后教学;课堂教学;初中美术教学

新课改的落实也给初中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要求,初中美术教学就应该积极的改进教学模式。“研学后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本质就是把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哲学实践论作为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的前提下,通过研学案来制定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预先学习、探究学习,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其核心部分就是研究的教学问题,在真正的实施的时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预学情况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来进行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但是“研学后教”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思考进行分析。

1.“研学后教”下的课堂教学的研学案设计不合理

研学案是“研学后教”理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研学案设计的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研学问题进行预学之后, 来为教师之后的教学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引导,也可以说研学案是学生预学和教师后教之间的枢纽。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研学案的设计却不够合理,比如在进行风景画和人物画的教学过程中,研学案设计的问题比较死板,就很难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思考,这就使学生对美术的预学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

研学案的设计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在设计研学案时应该结合所讲述的知识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给出的研学问题感兴趣,并且愿意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预学,使预学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设计研学案时还可以结合沙湾的地方特色,沙湾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和名胜古迹,把本地的特色融入到研学案中能够让学生更贴切的感觉到美术的魅力,再加上学生对本地的文化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也就比较容易。而且,研学案设计的研学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要融入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时其美术知识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2.“研学后教”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结果

“研学后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 是通过学生预学和教师后教的过程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对一些美术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了结果,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说,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下沙湾的景点,并总结和画出景点的突出特色,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时,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而不关心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方法,这就会使学生感觉只要从网上或书上查到相关的信息就能完成作业,就不用去实地观察了,这样的心态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研学后教”就是让学生通过预学的阶段锻炼自己的自学、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关心也就会让学生有忽视过程的心理,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后教”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还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思路给与肯定和表扬。在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思路和探究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讲述,这样就可以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独特探究方法学习,注意探究的不足之处。

3.“研学后教”下的课堂教学对评价和引导不够重视

“研学后教”中“研学”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和获取知识,是一种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研学后教”的理念就是以学生预学为主,教师的后教为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教学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合理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仅仅是学生的美术作品,这样就会使评价过于片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而对学习充满信心,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批评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预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路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和美术作品,这样就能使学生注重各个环节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鼓励,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通过对“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问题和思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研学后教”的理念在初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在实施“研后教学”时要针对美术课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研学案,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和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志祥.“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3,(08):50-52

[2]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150-151

[3]王冲林,植泳诗.浅谈“研学后教”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改善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5):166+194

【作者简介】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导学案 高效课堂

学案导学的方式在中小学各学科已被广泛使用,不同学科的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案是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拿到学案预习到练习的全过程。针对美术学科特点,在学案设置上要求教师根据美术学科四个领域的不同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学案。我校美术学科导学案是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编写出来的:从初步拟定学案、课堂教学实施、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修改完善,学案之路经过了艰难的历程。针对美术课四种课型我们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欣赏·评述:引导练习效果好,活动检测形式需思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针对这个领域的内容,在学案的设置上除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外,更要通过有效的学案环节设置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从课堂观察来看,欣赏·评述课运用导学案上课的成效有:1.“高效利用课堂”:学生能根据学案提示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课前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2.学生对美术课关注度更高,导学案中带有一定检测性的小练习让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3.学生能了解更多的美术常识,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打下基础。4.课堂反馈“有据可依”,在导学案最后我设计了学生个人的“课堂反思”。通过课堂的书面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在接下来的讲课时给予一定补充。在学案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字性描述教多,注重美术知识点的整理和类似于文化课的理性化设计,没有很好地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何种方式呈现学生学习效果,将美术欣赏与评价活动设置得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二、造型·表现:教学方法与学案评价巧妙结合。

“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在《一版多色版画》这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在本节课学案中对本课重难点,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及印刷注意事项,学案中有清晰说明。采用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学案制作步骤指导,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尝试制作,之后针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在导学案中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表,供版画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互评:6人一小组,组员互评(作品内容表达、造型、色彩搭配布局、制版印刷技法)。通过学案中评价表,这种学生自评的方式,学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从艺术角度评价版画作品,较好地实现了生生互评的有效性,节省了课堂时间。

三、设计·应用:学、练结合效果好,作业形式分层次

“设计·应用”课型重在对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案中作业形式和学案设计可以融为一体。如《居室的色彩搭配》这节课,作为“色彩搭配”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否把“学”与“练”在学案中一起体现呢?根据教材及学情,本节课导学案的设计集中体现了学生自学预习和练习结合的特点。在导学案“展示提升”中:1.为居室线稿进行色彩设计;2.设计你理想的居室并进行色彩设计。这里作业设计体现分层次教学,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根据线稿提示或自己独立设计居室进行练习,练习部分占据导学案的半页纸。这种学案的设计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学练结合突出了美术学科导学案的特点。

四、综合·探索:有一定主体倾向性的设计,体现美术学科的综合特点。

综合·探索是四种课型中综合性最强的美术活动,体现了美术与生活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现实教学中,综合·探索课往往被教师“忽略”,原因就在于其复杂性,难以给它一个确切的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很难呈现。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感觉延伸的面很广无从下手。那我们何不从课程本身入手,把学案设置成具有一定内容倾向性和学科性的表达呢?如《旅行团的标志和旗帜》、《文化衫的设计制作》、《吉祥物的设计》这些课程,在学案的设置上可以把它划分为侧重于设计性的课程,学案中做相应的环节设计;如《策划一次出游》、《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则偏向于学生活动策划类的学习,学案中学生对一个活动的组织、合作、交流的体现就多一些。在综合·探索课学案设计中,通过何种形式把“复杂”到“某一领域类型”或“学科”内容的转换是值得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地方。

五、回归本质,倾听学生的心声。

学案从学生中来,最终到学生中去,对学案最客观直接的评价就是学生。在学案实施中期,我校对美术学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的整体配合度很高,能够根据上学期对美术课学案的应用形成客观评价,针对学案怎样改进,很多学生给予了一些建设性意见:1.有学生认为学案“图文结合”的形式很好,希望在形式上更多样。2.有学生建议在学案中加入一些名画赏析或者知名画家的介绍,可以增加美术常识。3.关于导学案中根据课题内容设定的线稿、图例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认为很好。这次问卷调查很有必要而且很及时,我们及时做了学案修订。新学期的学案设计逐渐呈现知识内容简化、清晰;形式丰富化、图文并茂;文字性叙述较少,深入浅出的表达更亲生;作业设计分层设置,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不少美术老师在思考美术课是否适合运用学案,我们“费尽心思”设计出的学案学生是否“领情”。我认为美术课并不是不适合用学案,其重点是美术不同领域学案设计侧重点的把握。如何通过学案引导使学生对美术课乐学、爱学、会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学科特色。真正实现学案与课堂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通过课堂的继续实践和学生的观察逐渐完善和发现。不管怎样,最重要的还是聆听学生的声音,使学案真正服务学生,服务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89-08

美国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使初级农民掌握了许多涉及农业及相关职业如农业生产、农业法规、农业研究、农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旨在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指导、农业经验指导和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相关活动,为初级农民掌握农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和未来职业成功做准备,通过综合性材料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

关于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Phipps认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农业以及相关职业的人做准备。”Roberts等人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培养有技能的农业劳动者;二是培养在民主社会为农业职业做贡献的成功公民。”也就是说,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农业及其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农业职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需求。

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

Caryn等人认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涉及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1984年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1997年的《残疾人教育法案》(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of 1997,IDEA)以及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of 2002,NCLB)等法案。Ralsa Marshall Stewart表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涉及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 of 1917)、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1990年《卡尔・帕金斯职业和运用法案》(Carl D.Pe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of 1990)以及1994年《学校与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等。”Daniel Frank也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涉及: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该法案规定:在全美中等学校开展农民职业教育;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的出台,扩展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机会;1990年,联邦政府又通过了《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该法案允许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扩展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范围。”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总结,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确定期和繁荣期。

(一)萌芽期――学徒制是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先驱

学徒制是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先驱。随着美国内战和工业革命的进行,由此产生的农业人口的转移和潜在的农民职业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截至1900年,仅有400所高中提供农业指导和植物学、化学和动物学等应用学科的教育。在1906年,几乎没有专门提供农业指导的高中。1909年农业高中的数量是125所,1910年有144所。在这些农业高中中,1909年获得地方支持的有24所,1910年有33所;1909年获得州支持的农业高中有37所,1910年有47所。这一时期,农业高中在美国农民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影响不大。

(二)确定期――《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使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可追溯到1862年《莫雷尔法案》(The Morrill Act of 1862)的颁布,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该法案使“农业机械和艺术学院”在各州建立,赠地学院(Land-grand Colleges)形成。1902年,农学院和试验站协会建议将农业教育引入公立高中以及特殊农业学校。到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通过,美国有了国家层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立法,且联邦政府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该法案中关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资金资助的相关规定有:为农民就业提供准备;是低于大学层面的教育项目;专门为14岁以上准备从事农场工作或接管家庭农场的初级农民设计的教育项目。这些正式的规定表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Grady等人表示:“《史密斯・休斯法案》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了范式的转变。首先,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做准备,而不是为了更加自由;其次,联邦政府开始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阶段发挥作用。”此外,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农业生产导向,主要是农业技能、农场相关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农业创新技术、土壤和畜牧业的实践方式克服农场长期存在的问题。续润华认为:“《史密斯・休斯法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法令。该案的颁布实施,奠定了美国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基础和可靠的资金保障,为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师资和管理人才,对20世纪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换言之,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正式发端于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通过,该法案规定联邦给予农业相关的主题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和家政等方面一定的资助。《史密斯・休斯法案》成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标志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三)繁荣期――《职业教育法案》及随后法案的出台

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该法案规定加强提供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全美拓展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机会。随后,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卡尔・帕金斯职业和技术教育提高法案》(Carl D.Peki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该法案旨在发展全面涉及学术和职业教育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和高等农民职业教育,为注册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2002年,乔治・布什(George W.Bush)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of 2002),该法案的通过强化了地方教育满足中等学生需要,也对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没有优劣之分,所强调的是适用性。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开展。Ralsa指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是为7~12年级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设计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教育项目。”Phipps等人认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是指公立学校提供的正式的农民教育项目,是相对于企业或非学校机构组织的非正式教育项目而言的。”以项目为形式的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涉及三个方面: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Instruction)、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AE)和未来农民组织((Future Farmers Association,FFA)。Todd认为:“全美中等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模式有三种主要形式: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未来农民协会以及农业经验指导项目。”这三方面对于初级农民获得系统的、完整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

初级农民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指导获得农业相关的概念和原则,通过农业经验指导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通过参与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活动提高领导能力、促进个人成才和提高农业职业成功机率。Roberts等人指出:“包括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农业经验指导和未来农民组织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是一种全面支持初级农民成长和发展的方式。”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结合了农业概念和原则、实践经验的获得以及领导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级农民未来职业生涯路径选择或中等后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

1.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对象及内容

关于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对象,Phipps等人表示:“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Instruction)是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旨在发展、理解农业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谷小勇表示:“提供中等农民职业学习教育的学校对入学者的要求普遍比较低,小学毕业后欲学习农业者和年龄在14岁以上、曾经从事过或现在仍在从事农业工作且有志学习农业者都可以入学。”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对象是注册为农业相关专业或对农业感兴趣在未来可能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即初级农民。

关于农业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俄克拉荷马州和犹他州为例。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有: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植物和土壤科学;动物科学;农业能力、结构和科技;农业综合企业及其管理;农业通信;自然资源和环境科学。犹他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土地平整和测量;动物粪便管理;植物病虫害识别和控制;电力。

农业实验室指导则被认为是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初级农民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之一。Catherine等人认为:“农业实验室,包括机械实验室、温室、牲畜设施、土地实验室以及水产实验室等,目前被认为是提供初级农民应用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旨在提高初级农民的科学技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Parr认为:“通过实验室指导关注初级农民问题的解决,增强初级农民基于农业职业生涯的、有效的和科学的经验学习。”Washburn认为:“农业实验室的经验学习可以培养初级农民利用科技的能力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农业领域的就业做准备。”也就是说,实验室指导作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之一,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使用,可为未来从事农业相关职业做准备。实验室指导在初级农民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图2所示。

2.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特点

作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一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其特点是:注重情境教学(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CTL)和问题探究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利用科技作为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Thompson等人表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初级农民更好地理解农业背景下的科学原则和概念。”

首先,注重农业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农业教师在实施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时,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集咨询、问题和课程指导学习、合作学习及真实性评价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农业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要结合农业复杂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农业教师在实施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时,也十分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该教学方式允许初级农民按照真实世界中的农业体验学习农业知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过程反映真实场景,问题解决更具实践性。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初级农民快速掌握农业相关的概念和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和农业技术使用的实验室指导活动。

其次,利用科技作为教学工具。Terrel在1999年开展的一项关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中科技的需求和使用的研究表明,早在1998年,美国中等农民职业课堂教学就开始使用农业技术作为教学手段。随着电脑和先进通信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被运用到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中。此外,另一项涉及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程中科技使用的研究显示,在中等农民职业教学过程中,农业教师会利用电脑、光盘、激光印刷机、互联网、邮件、录像带及电视等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教育技术的使用增加了教育机会,提高了初级农民获得资源的机会,能更有效地使用教学材料,且更便于传授教学方法。Prensky表示:“今天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不再是按照教育体系的设计开展教学的。学生更善于利用手机、光盘播放资源、电脑和视频等现代手段获得农业相关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初级农民拥有更多接触科学思维和应用科学资源的机会以解决复杂的农业问题。

再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和实验室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讲课,讲课和讨论,教师提问,教师演示,教师问题模式,小组讨论,以学生为主的讨论,班级讨论,体验活动,学生的独立活动,使用电脑、计算机和其他科技手段,合作学习活动,实验室活动,写作,材料阅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评价,作业/测试,家庭作业等等。

(二)FFA未来农民组织及其活动

1.FFA未来农民组织的成立及其简介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始于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通过。11年之后,1928年,美国未来农民协会(Future Farmers Association,FFA)成立,1988年,改名为国家未来农民组织(National FFA Organization)。李新月认为:“美国未来农民协会(FFA),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农村年轻人的全国性组织,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农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潜在的领导能力,记录个人成长以及开发职业生涯;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劳动技能和农场管理经验,为未来成为优秀的农民奠定基础。”国家未来农民组织(FFA)是一个旨在通过农业教育提高年轻人领导能力、成长成才和职业成功的青年组织。按照美国未来农民组织官网的说法,国家未来农民组织作为中学生选修农业课的组织,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农业知识和农场实践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农业劳动技能、农场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增强对农业的兴趣,尤其强调通过农民教育培训促进个人成长、职业成功。目前该机构在全美50个州有507 000个会员,全美各地都有分支机构。总之,国家未来农民组织(FFA)作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之一,是一个动态的青年组织,该组织通过农业教育在促进学生获得领导能力、个人成长及职业成功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FFA和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职业发展活动(CDEs)

为养成现代化农业的素质和意识,初级农民要广泛参与农业职业生涯活动,因此,国家未来农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职业发展活动(Career Development Events,CDEs)。通过参与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以培养学生团队活力和青年领导能力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活动来促进初级农民参与社会活动,提高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usty Mille指出:“职业发展活动(CEDs)旨在帮助从事或准备从事农业的初级农民。”据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手册称,职业发展活动的作用在于激励初级农民发展领导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成功率。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职业发展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参与,活动内容涉及农业通信、农业问题、农业机械、农业销售、农学、花卉栽培、公开演讲及牲畜评估等方面。农民可参与地方、州和国家三个层次的职业发展活动。一些职业发展活动需要以团队形式参加比赛,另一些则需要以个人形式参加比赛(如表1所示)。

(三)SAE农业经验指导及其作用

1.SAE农业经验指导的内涵

Phipps认为:“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

tural Experience,SAE)是指所有初级农民在课堂和实验室之外进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农业实践活动,或者是在放假期间进行的由教师、家长和农场雇主或者其他人对初级农民开展的系统的指导和监督。”Dyer等人指出:“农业经验指导是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是初级农民独立处理农业相关工作,在教师、家长、农场雇主及其他人员指导下获得农业实践经验的方式。农业经验指导能够发展初级农民在真实农业场景中的生活技能,并提供初级农民将农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环境中的机会。”换言之,农业经验指导可使初级农民获得进入农业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对农业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农业经验指导可使初级农民亲身参加到农场、牧场、农业综合企业等农业实际场景中,在学校实验室之外的社区环境中以“边学边干”的形式获得农业实践经验。

2.SAE农业经验指导的演进及作用

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变化之一是从职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Occupational Experience,SOE)转变为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AE)。这不仅是一个缩略词的变化,而是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环境方面由之前所描述的农民职业教育变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有学者表示:“职业经验指导等同于家政或农场经营之道,而农业经验指导从字面上就涵盖了涉及农业知识、技能和农业职业取向等所有方面的内容和农业职业经验。”同时,Zurbrick进一步声称:“农业经验指导包括职业经验指导所包含的一切内容,这也使农业经验指导成为具有职业教育目的的项目。选择具有学术性质的农业经验指导的农民可能是那些没有任何职业经验的人。”职业经验指导关注的是获得农业教学,而农业经验指导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更好的农业教学。由职业经验指导变为农业经验指导,是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演进过程之一。

农业经验学习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农业经验学习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其价值是公认的。通过实践和在实际农业场景中知识的运用,可以加快对农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在获得农业经验的过程中,又会遇到问题,这需要初级农民不断寻求更多信息、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又会积累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Talbert等人认为:“农业经验指导(SAE)提供初级农民学习技能和经验的机会,有助于初级农民个人的成长,并提高未来从事农业职业的成功率。”Jon认为:“农业经验指导(SAE)旨在提供亲身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和未来农业职业就业成功的技能和经验。这些技能和经验旨在为初级农民进入工作领域,特别是进入农业行业做准备的。通过奉献和努力,那些参与农业经验指导项目的优秀学生还可获得未来农民组织(FFA)的认证。”Pals也认为:农业经验指导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的责任心;发展自信:提供一个自学的机会;挖掘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一起工作。农业经验指导的作用之一是让初级农民通过亲身体验,实现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转换,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相关技能,为进入农民职业领域做好准备。

三、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以培养农民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一方面使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另一方面又掌握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实验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农业职业道德。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一是有完善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二是教学内容强调农业职业技能和科学技术教育;三是农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有如下启示: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有学者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涉及1990年的《帕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1914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1946年的《乔治・巴登法案》,1963的《职业教育法》,1982年的《职业训练协作法》《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法案。这些法案以及随后法案的颁布进一步加强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也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高了资金保障和法律基础。当前我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仅在《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中有所涉及。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对象及政府资金资助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要重视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突出科技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大对农作物、家禽优良品种、植物病虫害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我国在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民职业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经济发达地区可先走一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技术、光盘等现代化手段探索现代化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可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加大农民职业教育配套设施的投入。

再次,要使农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注重初级农民农业知识、概念和原则的掌握,而国家未来农民组织和农业经验指导则注重加强初级农民对课堂所学知识、概念和原则在实际农业场景中的运用,注重初级农民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严重不足,一些农民职业学校一味强调理论教学,教学内容陈旧,农业知识更新慢,且实用性不强。有学者建议:应“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中国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农民的实践技能,尤其是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地方的农业企业的合作。”总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Phipps L J,Osborne E W,Dyer J E,Ball A.Handbook on agriculturaleducation(3rd ed.)[M].Now York:Thomson Delmar Learning,2008.

[2]Roberts T G,Ball A L.Secondary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content and context for teach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9,50(1):81-91.

[3]Caryn M,Hoerst Whittington,M Susie.The Current Status of Classroom Inclusion Activities of Secondary Agriculture Teache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6,47(4):39-52.

[4]Ralsa Marshall Stewart.Emerging educational and agricultural trend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D].Carilina: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3.

[5]Daniel Frank.A framework for delivery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D].Californi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2002.

[6]Benjamin Marshall Davis.Agricultural education: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J].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1911,11(9):469-484.

[7]Grady T,Roberts Anna,L Ball.Secondary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content and context for teach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9,50(1):81-91.

[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New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

[9]续润华.美国《斯密斯・休斯法》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45-49.

[10]王喜梅.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

[11]Todd D Ehlers.Effects of Illinois facilitating coordination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ate staff on district 5 FFA,te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D].Illinois:Illinois University,2006.

[12]谷小勇.20世纪初期美国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及启迪[J].世界农业,2006(3):55-56.

[13]Carmen R.Russell.How secondary Oklahoma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ers motivate thei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areer development[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7.

[14]Tyson J.Sorensen.Inservice needs and perceived competencies of Utah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structors[D].Utah:Utah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2005.

[15]Catherine W.Shoulders,Brian E.Myers.Teachers’use of agricultural laboratories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2,53(2):124-138.

[16]Parr,B.,Edwards,M.C.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Problem-solving an old friend revisite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4,45(4):106-117.

[17]Washburn S G,Myers B E.Agriculture teacher perceptions of preparation to integrate science and their current use of inquiry based learn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0,51(1):88-98.

[18]O W Olowa.Effects of the problem solving and subject matter approaches on th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agricultural educa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2009,46(1):33-47.

[19]James Christopher Haynes.Testing the effect of a science-enhanced curriculum o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gricultural competency of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D].Oklahoma:Oklahoma State of University,2010.

[20]Thompson G W,Balschweid M M.Integrating science into agriculture programs:Implications for addressing state standards and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0,41(2):73-80.

[21]Glynn S M,Winter L K.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in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2004,16(2):51-63.

[22]Gallagher S A,Stepien W J,Sher B J,Workman D.Implemen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science classrooms[J].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995,95(3):136-146.

[23]Terrel W Jeffery.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s:A national study[D].Colorado:Colorado State Unibersity,1999.

[24]Antoine Jerrod Alston.An assess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urricula[D].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2000.

[25]Prensky 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J].On the Horizon,2001,9,(05):1-6.

[26]James Christopher Haynes.Testing the effect of a science-enhanced curriculum o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gricultural competency of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D].Oklahoma:Oklahoma State of University,2010.

[27]李新月.若干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与农业教育互动机制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28]National FFA Organization.Official FFA manual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1997―1998)[M].Alexandria:National FFA Center,1998.

[29]易红郡,谭建平.新型农民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0]Rusty Miller.Equine subject matter in Virginia’s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J].Abstracts,2009,29(5):448-449.

[31]The National FFA Organization.Career development events handbook[EB/OL].2008.http:///docu

ments/cde_ handbook.pdf.

[32]Jon W.Ramsey.Identifying entry-level skills expected by agricultural industry experts and determin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whether they are being learned throug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component of th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A two-panel Delphi study[D].Oklahoma: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9.

[33]Dyer J E,Osborne,E.W..Developing a model for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rograms:A synthesi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1996,38(4):50-58.

[34]Zurbrick P R.Supervised experience[J].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agazine,1989,62(4):3-7.

[35]Talbert B A,Vaughn R,Croom B D ,et al..Foundation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nd ed.)[M].Danville,IL:Professional Educators Publications,2007.

[36]Jon W.Ramsey.Identifying entry-level skills expected by agricultural industry experts and determin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whether they are being learned throug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component of th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A two-panel Delphi study[D].Oklahoma: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9.

[37]Pals D A.Value of supervised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program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employers,and vocational agriculture instructo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1988,30(2):18-25.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8篇

加强和发展艺术教育,关健在于建设一支数全足够、质蚤合格而稳定的艺术师资队伍。在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专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5%以上,因此,研究与探讨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对发展艺术师范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领布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给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美育教育极为重视;普通中学音乐、美术必修课的开设使艺术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些因紊为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晚。

但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高师院校在艺术师资的培养规模上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据估计,中学艺术教师缺编达三万余人。第二,一些高师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盲目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将成为纯粹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致使中学艺术师资出现“分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第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要求。第四,艺术教材缺乏,甚至出现本科、专科、中师使用同一种教材的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艺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1994年底以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分别在南京师大、黄冈师专、西南师大、首都师大、安阳师专、西安音院等院校召开了有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和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组会议,就改革高师专科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进行了部署。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的墓础上,根据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了(高师专科二、三年制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几个特点:

1.科学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设五和各门课程合理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科学构建。高师专科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初级中学教育发展雷要的初中艺术教师,因此.课程结构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初中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为墓拙教育服务的指导思忽。

2.突出师范性。在课程方案中,要求在专业基拙知识、基本理论、墓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职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凡与初中艺术课程相对应的专科教材,都安排了教学法的章节。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保证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时问和质蚤,同时增设创作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拙。

3.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必修课程,以私扬我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各地初中教学工作的需要,方案保证了特设课程的课时,使地方和学校能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材改革,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为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了改变目前师专艺术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艺术系的有关教师,开始编写一套高师专科美术、音乐专业课程必修课教材(美术专业11门,音乐专业10门),并委托高教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套教材的出版将遵循几个原则:

1.每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方案中的学科课程墓本要求为依据。教材内容应根据课时安排食化,突出适应教学需要。

2.每门课程教材由高师专科学校、本科院校、艺术院校的教师联合组成编写组。教材编写学校及人选由艺术司根据各高师院校和出版社推荐确定。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多媒体;游戏;愉快教学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唯有这样才能在有效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由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采用愉快教学法,以此达到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就愉快教学法如何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这一问题做的简单分析。

一、借助多媒体,实施愉快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来实施愉快教学,以此来有效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无疑迎来了美术教学的春天,为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进行“图案基础――写生变化”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于“变化”的方法:展示几组简笔画,让学生感受图案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在投影上进行自己的创作。如此,自然能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二、借助游戏,实施愉快教学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借助游戏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即使是初中生,对于游戏的热爱也丝毫不逊于小学生,因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游戏来实施愉快教学,以有效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如,进行“诗情画意”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让学生分组默写古诗,并为之配上一幅插图,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学效率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愉快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从而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同时,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利君.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策略浅谈[J].现代教育教研,2012(7).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作用

1.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语文诗词教学中,文字符号大多数都是成片的,形式说教内容空洞,且讲解与分析较为抽象,这一系列原因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质量明显不高。而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使教学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直观以及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初中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在诗词的理解上较为肤浅,普遍只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具有抽象特点的语言问题转换为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使学生的感知得以丰富,进而拓展学生的生活见闻,这也是实现“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感情共鸣,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

3. 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及良好的审美观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课堂当中,能够将诗词中的思想意境、艺术形象等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心里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从而使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更具时效性与科学性。

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案例分析

1. 案例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时,需要对文字、图像及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充分利用,以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诗词知识的消化,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主要写景的七言律诗,仅从古诗字面上理解和分析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算学生将该古诗背诵下来,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美感。然而,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融入其中,先以录音机录音的方式让学生听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再利用投影仪放一段具有春意盎然特质的电视录像片,让学生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春意绵绵及春光无限的美好风光,最后让学生跟随录音进行课文朗读。在此过程中,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强化。

2. 案例二・郦道元《三峡》

我们知道,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诗词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终将其有效解决。例如在郦道元《三峡》一课教学中,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欣赏由Flash制作的教学课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运用计算机功能,并对三峡的美景进行领悟,可设计一个课堂讨论区域,让学生以独立自主的方式对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凭借自身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任意自然段进行学习,并且通过查找计算机当中的相关资料,找出问题的对应答案,便能自主理解课文。另外,视频文件上画面精美,音乐美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意外的精彩,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具时效性与科学性。

3. 案例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1篇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从相关活动中获取教学经验,在活动中增强自信,为将来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是我们将来成为合格教师的第一步。“挑战教师”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切身体验课堂中的教学乐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挑战精神,在活动中增加自己的胆量,同时也享受其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教育系联合法律系,中文系,美术系策划举办第五届“挑战教师”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活动意义及目的

在教育系,数学系合作及各系学生会id努力与支持下“教坛新星之模拟课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了更好地发扬挑战精神,加强各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各系干部及成员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各系学生间的感情,让更多师生更加了解我们教育系,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从而扩大“挑战教师”活动的影响力。

三、活动名称

挑战教师

四、活动时间

1, 初赛:xx年12月1日 18:00—21:00 (星期一)

2, 决赛:xx年12月5日 18:00—21:00 (星期五)

五、活动地点

主教3299教室。

六、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教育系,中文系,美术系,政教系,外语系,体育系,数学系。

七、参与人员

参与对象:教育系政教系中文系美术系外语系体育系美术系所有同学。

评委:1,初赛:教育系政教系中文系美术系外语系体育系美术系学生会主席及学习部长(共7位评委)。

2,决赛:教育系政教系中文系美术系外语系体育系美术系的系主任或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共7位评委)

八、活动流程

1初赛(12月1日)

2决赛(初赛前20名于12月5日参加决赛)

3由评委颁奖

九、活动细则

<一> 合作原则:自愿 公平 平等 分工合作

<二>具体规则:

第一条:评委打分后的计分卡,进行活动方式:初赛: 智力问答或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由主持人提出智力问答或课堂突发事件问题,参赛选手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在突发事件中将自己定位成任课教师,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法并简述理由。⑵在主持人读完问题后,参赛者有20秒钟的时间思考时间并在2分钟内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⑶评委根据选手的表现对选手进行打分。④每次打完分后评委将选手总分写在相应选手号下,记分员收集统计分数。⑤初赛结束后主持人宣布参赛者比赛得分及进入决赛者名单,并向进入决赛者交待决赛具体事项(包括:决赛时间,地点,以及决赛活动方式。)⑥进入决赛者,要在初赛结束后三天内制作一份备课教案,用以决赛时现场说课 (说课指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即授课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对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内容以小学初中及高中教材(人教版)为主。教案包括决赛中选手所选的课程范围和大概内容,以及参赛选手的姓名(例如:参赛选手选上英语课,范围初一,内容,词汇及语法讲解,参赛人姓名)备课教案统一交到各系学习部长处,再由各系学习部长将其交到教育系青年自愿者协会会长陈国菊处,将教案进行复印,以便在决赛中供评委评分和参考。⑦主持人宣布初赛结束。

2决赛:

具体方式⑴主持人事先把准备好的教案分发给评委处。⑵主持人宣布决赛开始,选手按抽中的序号上台进行讲课,讲课包括三个部分:导课,课程进展,课堂总结。在“上课”阶段,当场进行授课,选手可以充分地调动嘉宾评委及观众的积极性,进行互动,使他们更好的配合讲课,使课堂更逼真。⑷给每位选手5-8分钟的时间(超过10分钟者将不能参评本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5)评委根据选手的表现评分的细则对每位选手打分,与初赛记分方法相同。(6)待所有参赛者比赛都结束以后,主持人邀请评委老师对各位选手进行点评,并请评委老师对本次活动作简评。(7)点评发言完毕后,由主持人宣布选手的总得分情况,并对获奖者颁奖,最后获奖者,评委及本次活动人员合影留念。(8)主持人宣布决赛结束。

第二条:评分细则

记分时,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计算平均分的原则。

附表一:(一)初赛采取十分制(10分制)

选手顺序号

12345678910选手精神面貌1分

回答问题及处理方式4分

语言组织性3分

普通话是否标准2分

最后得分

(二)决赛采取百分制(100)

选手顺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精神面貌分10分

普通话是否标准10分

语言组织性10分

课堂氛围10分

肢体语言、表情

教学目标10分

教学内容10分

教学过程10分

教学方法10分

教学成效10分

附表二:奖项表

奖项

选手好

姓名

系别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参赛将(6名)

注:(评分细则补充:)

1、精神面貌:整体气质、神态1分。

2、回答问题及角度是否新颖、创新力1分,回答问题是否完整1分。

3、普通话的标准性:语言是否清楚﹑连贯2分,普通话的语调标准性2分。

4、语言组织性:所说的话是否连续1分,所说的话是否紧凑有中心2分。

5、课堂氛围:是否带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5分。

6、肢体语言:肢体语言6分、板书4分。

7、教学目标:本课内容是否有针对性5分。

8、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素质等,评委酌情给分。

9、备课教案:字迹是否清晰、美观5分,备课内容是否让人一目了然10分,教案的规范性10分。

十、经费预算:

1、荣誉证书共12个,共计53元,其中包括:一等奖证书1个8元,二等奖证书2个12元,三等奖证书3个15元,优秀参赛奖证书6个18元。

2、初决赛横幅预计300。

3、比赛所需茶水开支初、决赛共计14元,其中:决赛,10瓶开水2元,胶杯子一包5元;决赛,10瓶开水2元,胶杯一包5元。

4、纸张及打印费开支预算共计256元,资料费、评分表格、评委打分记分卡、策划草案制作预算,20名决赛参赛者及七位评委,每位评委一份参赛选手的备课教案复印大约需20*7*1.5=210元。评分表格及记分卡预计需2包纸共计16元,策划草案制作需纸张3份*1.5元/份=4.5元,通知及策划打印预计开支40元。

注:不可预算经费

1、比赛中茶水杯子费用共计5元。杯子一包5元。

2、比赛活动中纸张及印刷费用256元。

3、不可预算经费共计280元。【2】

故本次活动经费预算共计647元。(本次活动经费由教育系、法律系、中文系、美术系共同承担,即每个系承担95元)

十一、活动后勤工作安排

(一)1、各系负责本系宣传工作,扩大本活动影响。

2、各系宣传部负责将活动通知发放到每班班长处。

3、各系学习部负责按时收取决赛选手备课教案并交到教育系青年自愿者协会会长处(联系电话:7825710)。

4、各系负责人当面或短信方式邀请本系的评为。

5、教育系负责

6、中文系负责

7、:美术系负责

8、政教系

9、外语系

10、体育系

11、数学系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2篇

在一体化的美术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的课程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不配套,中小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缺乏衔接,甚至有些内容重复;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对自己所教的年级以外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和课程特色等。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完善学校小初高一体化美术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美术教育,我们对美术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打通中小学教师的行政编制,加强交流研讨,为做好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小、初、高一体化的教研、管理机制。在开发和建设小初高一体化艺术课程的过程中,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坐在了一起,对现在实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美术国家课程进行整体梳理,使我们的美术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开发美术特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中小学美术教师分工协作,按照学段各负其责,潜心研究教材,围绕课程建设方案认真完成基础课程建设。

从两年前开始,中小学美术组的教师们在主管领导和学科主任的带领下,制定了中小学一体化美术课程建设的方案,安排了每周一次的集中研讨时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完成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的国家课程内容的梳理,教材内容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不同学段确立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要求,成为学校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

积极拓展、开发特色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成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将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水墨画作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每学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安排固定课时上特色课,在学校全面铺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我们还研究制定了《学生美术学分管理方案》,将学生参加的各种形式的校园美术实践活动用学分进行管理,包括学生参加的美术兴趣小组、选修课、各类美术比赛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赋分,现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生艺术实践课程体系。

抓好教研和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一体化课程内容。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评价美术教学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效学习评价分析

(一)有效学习评价的依据

评价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我们要采取对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所帮助的评价方法,使用评价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并且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美术课堂的评价方法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学科依据自己的学科特色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一个空口号,我们应该让核心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有所体现,所以,有效学习评价应该充分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在与核心素养结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重要指导作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里面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我们要明确的是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是对以往美术教育理论的升华,而不是抛弃,所以文中所讨论的有效学习评价是基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研究。

(二)减弱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引导功能

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是必备品格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与技能,所以我们在运用评价时应该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因为如果太强调甄别功能,就会使学生去刻意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无法真正的融入到美术学习中,更无法用心的去体验美术,这样很难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需要克服的弱点,并能找到发展的方向,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探索,并且通过学习与探索获得必备的品格与能力。

二、有效学习评价的目的

(一)激发与改进学生的学习

有效学习评价需要充分适应美术学科的特点,并且灵活采用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评价方法,给予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评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并能够主动参与到欣赏、体验、应用与探索美术中去,而且初中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需要运用评价去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改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评价后能够快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美术教育有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美术教学因此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美术教师也应该进行新的探索,而有效学习评价也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运用艺术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用有效学习评价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有效学习探索,经过反复的积累知识、技能与方法等,这些东西就会慢慢内化,并且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有效学习评价的方法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能力非常重要,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也开始能对自己自觉地进行评价。而要使自我评价更加具有有效性与目标性,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评价标准,此评价标准应该由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情况与结合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教师设计出自我评价表,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样还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会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发扬自身的优点与克服自身的不足,形成解决问题的素养。但是,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存在着对自我认识不全面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也让班里的同学对该学生进行评价,采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对自身更为全面的认知,克服一定的认知局限。

(二)过程性评价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评价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指向的就是学习过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保障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教学的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根据教师的评价做出相应的调整。过程性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还重视非预期结果,这样的评价更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允许不同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学习结果,这非常符合美术的学科特点,美术学科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尊重个性的发展,也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元的评价标准能够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美术学科十分提倡创造力,而表现性评价就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它也是适用于核心素养时期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时要唤起真实情境的作用,评价时要求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完成某件具有意义的美术学科活动,教师需要考查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运用美术知识表现、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四)档案袋评价

采用档案袋评价可以记录下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档案袋的外观进行创造性地设计与美化,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而且还能在整理档案袋时非常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加深对自我的了解。美术学习档案袋中汇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资料,主要包括:学生的美术作品、研习记录、创作过程、设计方案和自我反思等内容,并且教师可以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过后选择好合适的地点,让学生在档案袋里整理出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公开展示,由此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加强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老师也要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在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后进行讨论与自我反思,在评价与反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学习的有效性。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4篇

摘要:人们的审美观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然而在审美的启蒙期,初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美化孩子心灵方面,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对于初中美术的审美教育教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如何培养及加强孩子审美教育的问题上,就初中美术教育这一平台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 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教授的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美的精神。初中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素养。在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基础上,不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教授关于美术方面的只是技能。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的美术欣赏知识,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审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所谓审美教育,即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以及创新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身边以及社会中各种分繁多杂的人和事,也能美化心灵,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来说,对于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总的来说,初中的审美教育是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提高审美素养和意识,拥有健康健全的审美观。所以说,在初中审美教育这一方面,教育方式和教育导师起着重要作用,本着加强学生的审美培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掌握适当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出色地完成初中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以利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定的震撼,深刻的印象也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生动形象的情景带动学生的情绪,教学效果远远比传统式的教书授课形式好。这一过程中牢牢抓住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以别致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共鸣,方能达到一种好的教学结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孩子们束缚在井底一般的一成不变的空间里,四周雪白的墙壁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想象空间,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无疑是不利的,所以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美感

美术总是以一种具体的形式来展示艺术的美和造诣,但是审美却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东西,它在于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感受,所以,在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美术的展现形式是具体的轮廓、色彩、位置、形态等,诸如奔腾的骏马、落日的余晖,给予孩子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然而重点是学生对于美感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教室应该加强引导,注重对学生美感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

3.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形式

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拥有较好的学习状态,以更充沛的精力来感受和学习初中的美术课程。轻松融洽的气氛配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所了解的事物。注重孩子们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艺术教育的方式可以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诸如课堂讨论,使得一种教育教学变成了一种智力和能力提高的活动,效果无疑是显著的,所以说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也是关键。

4.作品欣赏

对于美有独特的感受和领悟之后,便是审美观的形成,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正是关键性教学目标。欣赏不仅是通过眼睛去观看,更是要唤起感情的呼应,在情感的带领下去欣赏美。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每一笔都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学生要多接触这些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去参观一些博物馆和重要的美术展览等。当然,这一过程中,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关键环节,因为情感的培养和升华离不开具体的活动,对于艺术的领悟又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尽可能地欣赏美术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三、搜集审美素材,做好审美服务

1.培养形式美感

前文也有所涉及,美术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来传达艺术的魅力,初中的美术教学首先接触到的肯定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诸如线条、图案以及色彩等。所以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结合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这些具体的形式主要分为线条、色彩以及图案三种。首先提到的要数线条,因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状态存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轮廓表现出来,线条囊括了了种种形状,不同的粗细、疏密以及干湿程度的搭配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抽象出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教师教授学生通过掌握线条这一形式来感受美,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其次是颜色。当然,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色彩的搭配表现出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学会如何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通过色彩来感受艺术,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最后是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和组织搭配,良好的组织形式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反衬对比的手法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熟练感悟和掌握这些法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

2.把握情感之美

美术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活动形式,客观地存在于我们所接触到的空间里,但是对于美术的认识和感受却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好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和共鸣,激发人们的情感,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情感是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方式,可以借助很多方式来传达,诸如参观展览、临摹写生等,不同的视角和主题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学会把握情感的微妙变化和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初中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孩子的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健全其审美观,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其审美素质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牢牢把握初中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这一关,为祖国的未来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案范文第15篇

一、民国时期美术院校开展的图案教育

在美术院校之中开展工艺美术教育,是工艺美术教育正规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工艺美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美术院校是专门就美术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有着体系化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这些特征能够使其和其他学校工艺美术教育相比更具优势。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开设工艺美术课程是民国时期工艺美术教育之中最为显著的教育成果,其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民办教育家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私立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该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设立最早的私立美术院校,同时也是民国时期最早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美术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创建初期就提出了明确的办学主旨,即:“造就纯正美术人才、造就实施美教人才、养成工艺美术专门人才。”该校刘海粟校长在早期就提出了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主张,刘海粟在《美术》杂志1919年第2期发表文章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建议中央政府设立“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同时各省也应该设立“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在各地举办各类美术研究的学术组织,并且尽量多举办工艺美术学校,注重开展和研究美术图案。刘海粟举办了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之后,将其美术教育理念融贯到该校的教学之中。学校于1920年增设了工艺图案科“,科”相当于现在的“系”,学制为3年,对工艺美术图案科的学生注重开展美术图案教育,以此更好地培养工艺美术界的实用人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办学完全按照创办者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育理念来进行,具有十分显著的特色,推行学分制,规定了各个专业应学的学科课程,同时实行弹性选修制,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必修课程之外选修若干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丰富其知识技能。在刘海粟的主导之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突出和强化了图案教育的实践性,图案科的全部课程之中,实习的时间占总课时的40%左右,有60%是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在图案教学的具体工作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工艺美术图案的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1]88。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创了工艺美术教育及其图案教育以独立学科出现在院校之中的历史,当时还有许多人不断呐喊“美术救国”,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全国各地先后举办了许多美术专科学校,包括图案教育在内的工艺美术教育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当时赫赫有名,其办学经验被许多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所“复制”和借鉴,许多美术专科学校先后开设了工艺美术系。1920年创办的“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同类美术专科学校之中经费较为充裕的学校,该校于1930年代借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经验,设置了专门的图案组开展图案教育。为实现学业精细化“,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将图案组细分为建筑图案科、工艺图案科两个科系,美术图案专业进一步细化和分科。1926年,俞寄凡、汪亚尘、潘天寿等人在上海联合创办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该校于1930年设立了工艺美术系,在工艺美术系中重点开展了图案教育等课程,培养了众多的图案设计专家。1922年,民国民办教育家颜文粱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该校于1933年设置实用美术科,将图案教育作为实用美术科的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印刷制版图案设计方面培养了众多人才,开启了我国在专业美术院校之中培养专业印刷图案制版人才的端倪。1924年,民国美术教育家王悦之等人共同开办了“私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于1930年代初期开设实用美术系,依然将图案设计作为重要教学课程予以安排设置。除了上述私立美术专科院校开展了图案教育之外,民国时期许多官方举办的美术学校也非常注重开展图案教育工作。比如,在维新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的倡导下,1918年成立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该校专门设置了“图案科”,将图案设计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民国时期著名美术大家郑锦、林风眠、徐悲鸿等先后担任该校校长,一直到建国前夕依然开展美术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展图案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在学校内部成立了印刷厂、金工厂、陶瓷厂,学生较好的图案设计作品,能够在这些工厂中得到应用。而学生的学习年限则高达8年,加之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通常有着较强的图案设计制作能力。在蔡元培等人的关心支持下,1928年成立了“国立艺术院”,设置了专门的图案系,由著名美术家林风眠担任首任校长。“国立艺术院”是当时最高艺术学府,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健全完整的机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均较为规范齐备,因而,该校的图案教育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二、民国时期师范学校开展的手工教育

晚清时期教育领域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对民国初期的中小学教育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在美术教育中,手工教育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规定在各中小学应该将手工科作为重点课程安排教学,课时较多。比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课程设计之中,一、二年级的工艺美术课占全部课程的35%。手工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广泛重视,必定需要更多的手工教师来开展教学工作,导致一时之间大量缺乏手工教师。为此,便在许多师范学校附设了“图工教员养成所”,专门培养手工教师,民国时期师范学校中开展的手工教育逐步成为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3]313。比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5年专门开设了手工图画专修科,徐作哲等名师担任手工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手工和图案的画法教学,以培养将来中小学手工教员,成为“以造专才”的学科,后来的著名美术家俞剑华即毕业于此校。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员,民国初期全国共举办200多所各类师范学校,鉴于当时中小学手工教员紧缺的实际,大部分师范学校开设了手工专修科,比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第一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福建第一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其中,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教育尤为出色。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的前身,该校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于1912年开设了手工专修科,学制为3年,手工专修科的开设极大地弥补了社会上手工教员紧缺的问题,而且许多学生毕业之后成为各师范院校、各中小学手工科教员,该校的办学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等名家均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私立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以及其他专科师范学校等,均开设了手工课程,注重对学生开展手工教育。民国初期的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专科,由沈企桥等人担任手工教员,培养了许多师范学校、中小学校手工教员。民国四年、五年之时,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学制为3年,在该校校名改称为中山大学之后,设置了专门的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开设了工艺组专门开展手工教育,徐悲鸿、汪采白等名家担任图画手工教员,培养了大量的手工人才。江苏省第四师范学校、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均开设了图画手工专修科。民国时期的手工教育,还同时在专科师范学校之中广泛开展。1917年的《教育杂志》第9期发表题为《创设专科师范学校》的文章,强调应该创设更多的专科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手工教员、图画教员[4]496。民国名家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人于1919年开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最早成立的专科师范学校,该校设置了高等师范、普通师范两科,而在每一科之下又设置了手工部、音乐部,可见该校以开展手工教育、音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手工教育包含了木工、石膏工、纸细工、麦秆工、粘土工、竹工、金工等。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于1924年与“东方绘画学校”合并,合并之后的校名改为“上海艺术大学”,之后又分离出一部分由陈抱一等人主持的“中华艺术大学”,该艺术大学依然十分注重对学生开展手工教育“,艺术大学”人才辈出,周大雄、徐熙一等人均从此校毕业。1926年,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由私人创办,并附设新华艺术师范学校,设置了工艺课程,后来改称为劳作课程,同时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培养了杨剑龙、陆地、冉熙等美术人才。

三、民国时期工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展的工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