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一季度工作进展情况及亮点

一是春防进展有条不紊。今年3月19日,在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春季春季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会议,并作了全面安排部署,随后,全市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全面启动,市畜牧兽医局还组成4个督导专班于3月31日至4月2日深入各乡镇防疫现场进行督查与指导。今年的春防工作,各地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做好“六种”疫病“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同进对重点疫病适时开展二次免疫,对抗体不达标的和漏免的,及时进行补免。目前,已完成60%以上村的普防普注任务。

二是科持下乡有声有色。4月份,结合市委市政府科技下乡活动,市畜牧兽医局组织科技骨干专班,先后到长江埠、陈河、义和等地,利用宣传册、广播、网站等传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畜牧兽医科技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项目实施有始有终。今年以来,市畜牧兽医局加强了在建项目的实施,对和两年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改扩建项目、蛋禽板块基地项目、第三批扩大内需县级及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等一批在建项目进行全程督导,确保项目了建设进度和质量。同时,积极向省畜牧兽医局、省发改委等单位申报了市三祥原种猪场、鑫业狼头鹅种鹅生产基地、天鹏特种野猪繁育场、永盛万头良种猪基地、10万只种獭兔养殖基地、盼盼种鸡场、祝墩100万只肉鸡繁育养殖一体化项目等7个重点建设项目。

二、上半年在建重点项目概况及进展

上半年,市畜牧兽医局在建重点项目主要有四个,一是市鑫业狼头鹅养殖与深加工项目,二是市天鹏万头特种野猪繁育养殖项目,三是湖北学强养殖实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设项目,四是市獭兔养殖与深加工项目。各项目概况及建设情况进展如下:

1、市鑫业狼头鹅养殖与深加工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由市鑫业畜禽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一个大型狼头鹅养殖与深加工项目,该公司是专门从事以狼头鹅养殖加工为主业的农业综合性企业。8月,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制订了以狼头鹅为主产品的公司+基地+农户的“215发展战略”:即第一年孵化养殖加工狼头鹅20万只、第二年孵化养殖加工狼头鹅100万只、第三年孵化养殖加工狼头鹅500万只。项目建成将成为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肉鹅养殖与深加工基地,在全市肉鹅养殖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建成后计划常年存笼种鹅15万只,年出笼、屠宰加工肉鹅及鹅肥肝500只,带动农户1300户饲养。项目计划分两期建成,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亩,投资3000万元;二期工程计划用地200亩,拟投资3000万元;基地+农户模式将投资万元。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形成100亩地的养殖加工区,200亩地的青苗种植区,年产值达77800万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养殖100万只,带动周围万户农户养殖400万只,公司提供鹅苗、部分精饲料、养殖技术,确保农户成品鹅的回收,为农户提供一条致富之道,将极大地带动周边经济和地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成鹅棚10000平米,购入种鹅1万只,带动周边267户开展肉鹅养殖,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2、市天鹏万头特种野猪繁育养殖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由市天鹏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建的一个万头特种野猪繁育养殖基地,该合作社于4月成立,现有社员6人,网络22户农户养殖养猪。法人代表万晓涛,男,1982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毕业后立志回乡搞养殖,敢于创新,开拓进取,3月,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致富经”栏目报道其野猪养殖经验。

5月,合作社经科学选址与规划,拟定在三合镇徐周村凤凰山投资500万元,新建了一个万头野猪繁育养殖场,该场占地面积95亩,其中林地面积55亩,水库面积15亩,良好的自然与地理条件,十分适宜野猪的繁育与生产。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猪舍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饲料车间、办公生活用房1500平方米,围栏林场55亩,全部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

目前,已完成投资140万元,建成种猪舍5栋计平方米,引进纯种长白山雄野猪8头、杜洛克、长白、梅山母猪共120头。计划年底共建设种猪舍7栋计2900平方米、肉猪舍11栋计5000平方米,实现存栏种猪200配套,出栏野猪3000头。

3、湖北学强养殖实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设项目简介

湖北学强养殖实业有限公司万头养猪场,位于市三合镇毛冲村毛冲组,距云应公路2公里,距中心城区12公里。该场为三合镇在外经商老板徐安斌于6月返乡兴建,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00亩,其中猪场面积85亩,饲料地15亩,水面面积400亩。

该场由华中农业 大学教授设计,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拟建设各类大型标准化猪舍24栋,其中标准化“600”猪舍12栋,标准化“300”猪舍12栋,办公楼、职工生活楼各1栋,[!]有机肥厂1座,总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其中猪舍建筑面积11232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常年存栏能繁母猪800头,年出栏优质商品肉猪15000头,实现年销售收入1700万元,年创利税200万元,将成为我市又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加工和有机肥生产与销售一体的标准化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

目前,项目生产区、办公生活区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设施设备安装工作,有机肥厂土地平整工程已正在施工,全部工程预计9月底可全面完成。6月份,首批200头母猪将进场投产,计划年底实现生猪存栏头。

4、市獭兔养殖与深加工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由湖北雪绒城养殖有限公司于8月起在我市投资1.37亿元兴建的集种兔繁育,商品兔养殖、兔产品加工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项目建设地点分三块,一是养殖项目,地点在陈河等乡镇的毛河粮站等20个基层粮站,二是加工项目地点在市开发区,三是养殖草场地点选在陈河镇周余村砖瓦厂。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07年10月9日安徽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意见〉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生猪产业发展‘462’计划”。其后,2008年3月31日,安徽省农委组织全省各市农委主任、畜牧局局长、重点县畜牧局负责人及重点企业负责人,又共聚黄山徽州区岩寺镇,专门召开 “全省实施生猪产业发展‘462’计划动员暨推进千区万场工程现场会”。这是安徽省为落实“生猪产业发展”计划召开的第四次全省性大会,也标志着政府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决心。

猪业强省,机遇大于挑战

生猪生产,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特别是去年以来的猪价异常波动,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较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所谓的“462”计划是指,到2010年全省实现年出栏商品代猪400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规模加工能力实现2000万头,初步建立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因此,这一计划的实施,时间紧,任务重,将对全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然而,安徽全省生猪产业发展也有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从政策环境来看,仅去年一年,国务院就连续出台了4个涉及生猪的国字号文件,安徽省也同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对安徽发展畜牧业、生猪产业的推动作用十分巨大。

从区位优势来看,国内生猪产业目前已经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产销区的功能分配进一步强化。安徽毗邻苏浙沪,紧靠长三角,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正面临着接纳辐射、承接转移、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从可用资源来看,安徽省是产粮大省,饲料资源丰富,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复合发展有着先天优厚条件。

从市场潜力来看,近年来安徽全省居民畜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为畜产品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近年来雨润、农工商、宝迪、蒙牛、伊利、三鹿、千喜鹤等一批部级重点畜牧龙头企业在皖总投资额已达25亿多元,为安徽畜牧业和生猪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注入了活力、开拓了空间。

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必将助力“462”计划沿着“扩大规模、优良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思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上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快速道。

创新机制全面施行“462”计划

一项计划的实施,不仅需要正确地预测市场,分析形势,更需要创新机制,找对思路,率先突破。

目前,安徽生猪产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生猪养殖、加工能力与市场猪肉均衡供应需求不相适应;种猪繁育能力与生猪生产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疫病防控能力与日益复杂的动物疫情不相适应;农户分散饲养方式与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等。严峻的生产放缓和市场偏紧形势,要求全省必须稳定和加快生猪生产发展,确保市场供应。

因此,“462计划”明确发展思路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强化防控动物疫病为保障,以推行健康生态养殖为依托,优化区域布局,加快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完善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 养猪 猪场粪便 环境污染 重复利用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18-01

长期以来,生猪养殖污染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并且造成疾病的传播,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就本人工作实践中对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整治提出一些看法。

一、生猪养殖污染问题

据畜牧部门统计,2013年福清市生猪规模养殖户约有730家,生猪存栏数73.4万头,母猪存栏数9.8万头,年出栏生猪12.5万头,这么多数量的猪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不对其排放的粪便进行及时的处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造成人和猪感染各种疾病。生猪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猪排泄物多,污染大。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按6kg计,则是人排粪尿量的5倍,年产粪尿约达2.5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1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为30kg。1千头猪场日排泄产污水达30t,年排污水1万多t。据测定,成年猪每日粪尿中的 BOD(生化需氧气量)是人粪尿的13倍,若发生污染即可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生猪养殖污水的任意排放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其次,异味熏天,臭气多。由于粪污排泄物带来臭味,直接影响到周边空气质量,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据测定,一般千头以上的猪场,如果不做粪便处理,可在周边3km以内闻到臭味。养猪场臭气的产生会使人有厌恶感,给人们带来精神不愉快,影响人体健康。再次,传播人畜共患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1958),由猪传染的人畜共患病有25种,这些疾病的载体主要是粪便及其排泄物。最常见的有副伤寒、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炭疽等。

二、福清市生猪养殖综合整治工作

在禁养区内,大力推进养猪场拆除工作。2006年以来,福清市大力实施以龙江流域为重点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对龙江流域11个镇街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摸底、丈量、拆除和验收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2年末,共拆除龙江流域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1616家,总建筑面积128.61万,基本实现龙江流域禁养区内无畜禽养殖污染的目标。2011年起,继续扩大全市禁养区内以养猪场为重点的畜禽养殖场拆除力度。全市2011年拆除畜禽场170家,面积15.05万m2;2012年拆除畜禽场234家,面积16.7万m2;2013年拆除畜禽场567家,面积38.00万m2。

在禁养区外,积极引导规模养猪场进行粪污治理。一是全面推行干清粪和雨污分离等粪污收集方式。二是推广全漏缝或半漏缝地面免冲洗猪舍建造模式,大大减少了污水量。三是配套厌氧发酵池和好氧池建设。四是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将收集起来的粪便堆肥还田,有条件的建设有机肥厂,如福清市丰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1800多亩果园、林地消纳沼液,福建省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颇俱规模的有机肥厂等。从2007年开始,我市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累计对256家生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共改造养猪场漏缝地面4.6万,建设沼气池191口,购置沼气发电机12台。通过对养猪场拆除和粪污治理,大大减少了养猪场污染物的排放,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处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工作措施

首先,制定规范科学整治。我市养猪场污染整治量多面广难度大,为了控制无序养殖、污染环境的态势,市政府于2010年2月22日了《福清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于2012年3月22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福清市畜禽禁养区、禁建区、可养区划定方案》(修订)。在城镇规划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流域、输水渠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市级以上工业区(开发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严格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2010年12月编制完成《福清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明确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控制生猪养殖总量。2011年12月29日市政府了《福清市规范畜禽养殖暂行规定》(融政综[2011]461号),严格规定列入禁养区的养猪场,限期拆除;列入禁建区的,限期整治养殖污染。其次,积极有效地开展拆迁工作。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每年制定拆除工作方案和任务,把养猪场拆除任务细化分工,将责任分解到各相关部门,任务落实到镇(街)具体工作人员,环保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配合镇(街)对禁养区内畜禽场拆除的监督、指导、验收等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养猪场拆迁任务,做到建筑物拆除彻底,防止回潮。最后,大力实施禁养区外的规模养猪场污染治理。市农业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加大投入,鼓励、引导规模化养猪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做好排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对于拒绝进行污染治理或经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养猪场,不但不予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并将予以坚决拆除。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部门督办原则,明确污染治理以镇(街)政府(办事处)为管理的主体和责任单位,将污染整治工作列为镇(街)政府(办事处)年度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其次,建立联席会议、督查机制。根据污染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对污染整治工作建立例会制度,并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督查。市环保局、农业局负责日常巡查和定期督查,每月将巡查、督查情况汇总上报市政府;最后,实行联合审批制度。在禁养区以外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养猪场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环保、国土、规划、建设、林业、农业等部门联合审批。对没有取得环境评价和没有获得审批擅自新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场,坚决予以取缔。

参考文献

[1]卢洪秀,程杰,江立. 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上海农业科技. 2010(03)

[2]王修川,袁新国,王腾. 试论循环经济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8)

[3]谢金防,韦启鹏,李祖章,刘林秀. 猪场粪污生态化处理及利用的方法与思考[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0(04)

[4]李诗兵,雷浩兵,黎坤.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综合治理方案及效果分析[J]. 当代畜牧. 2010(04)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繁育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种猪良种繁育体系主要由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以及终端商品猪饲养场构成,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种场。猪场建立的繁育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一致的生产目标,即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的猪肉,但是各个部分的工作性质和生产任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实际生产中呈现出从上到下的金字塔形状排列,种猪的优秀基因流的方向也都是从金字塔的顶端指向底端,但是绝对不能方向相反,生产终端的商品猪品质就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主要是用于检验整个种猪繁育体系的建立状况。

1.1原种场

原种场位于繁育体系金字塔的塔尖位置,其生产任务就是保证猪只品种的规划和育种方案的合理制定。生产中要严格遵循育种方案进行选育工作,并且通过对种猪性能开展相应的测定,以期能够保证后代获得最大限度的遗传性能。原种场中产出的优秀后代能够对核心群的种猪群体进行有效的更新,也可以为猪场的扩繁群体提供优良的后备公母猪等。生产中直接参加选育和测定的优秀猪只个体而组建的群体就是核心群。而核心群的生产任务就是给整个种场的繁育供应良好的后备种猪,而且核心群猪只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性能,同时会对种猪场的长期发展战略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生产中绝不可以忽略核心群的建立。

1.2扩繁群

猪场在设计繁殖种猪群的饲养方案之前应该对整个猪只饲养场的管理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通常繁殖种群中母猪的营养需求在实际生产中会受到断奶日龄、气候条件、母猪更新率和基因型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猪只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者应该参考当今的文献和报道,将猪群生产记录中的失败营养方案成败记载作为参考的重点模型使用,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加准确描述以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3生产群

临床生产中应该重视猪只生长过程中的饲养管理,其中包括场址的选择、饲养条件和无害化的处理等。对猪群实施分群饲养,通常会按照猪只的来源、体重、体况、性情和采食等方面进行考虑,将性情和习惯相近的猪只进行同群饲养、分群管理和分槽饲喂,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的猪只都能够有良好的生长发育。同群饲养的猪只应该保证体重的差异不大。分群饲养之后应该保持猪群具有相对稳定的饲养状态,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避免随意的变动。保证猪群具有良好的饲养密度,尽量避免出现饲养过程中随意调出或者调入猪只的情况,每年的冬季可以适当提高猪只的饲养密度,但是在每年的夏季应该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在并群饲养之前应该提前将圈舍彻底清扫干净,并且严格消毒。猪只合群之后的前几天,重视强化日常的饲养管理并且进行合理的调教,如果出现咬架或争斗的行为,应该立即进行有效的制止。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疯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同一件事,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随着整个世界的全球化,人员、猪只、各种物质和食品的流动给养猪业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大,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多种猪病或病原全球蔓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这些猪病或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PED)、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流感病毒(SIV)和2 型猪圆环病毒(PCV2)。这些猪病造成的损失包括死亡率升高、繁殖与生产性能下降和继发疾病显著增加带来的经济损失,药物和疫苗费用,以及诊断疾病和改善生物安全措施的费用。这些问题已经不得不让我们进行反思:我们究竟能拿什么来支持养猪场,或者从更广的方面来说,那什么来支持养猪业呢?当务之急是确保所有养猪从业人员都了解以下几点:

疾病是如何进入养猪场的?

一家养猪场是如何制订降低发病风险方案和措施的?

养猪场负责人和兽医是如何对一项重要健康问题迅速做出反应的?

如何才能正确诊断一种新发疾病?

如何向邻场、兽医和主管部门传达发生了疫病?

如何制订方案或采取措施防止疫病扩散至邻场/ 相邻地区和其他国家?

何为新发疾病?

何为食品安全?在2013 年之前,我在全球旅行并在不同国家从事咨询工作时,那时尚有少数国家未发生过上述疾病,我开始反思为不让我们的养猪业局面继续混乱下去,哪些是我必须做的事?我认为,养猪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应用一个产业提供给我们的工具来确保养猪业康健康高效发展中,我们已经失败了。那么,作为采用现有研究和技术来支持养猪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我们失败在哪了?

一、生物安全

防止疾病在一个猪群之内和多个猪群之间扩散是一家养猪场疾病控制方案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生物安全可以定义为:为保护畜群免受任何新传染性病原侵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一个好的生物安全和管理方案就很难帮助畜群免受疾病侵害。这当然既包括病原传播的外部途径也包括内部途径,以及一些生物安全和管理措施以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对于现代养猪场来说,让病毒远离养猪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强制施行一套标准的生物安全程序以限制病原的垂直、水平、机械和通过空气传播刻不容缓。所需采取的步骤包括为养猪场列出一份生物安全清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风险的识别;方案或计划的实施;培训和继续教育; 审查与猪场工作人员测试。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和维护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尤其是在某些生产系统和养殖方式下。

1. 人员与无生命物体。为预防病原的机械性传播,疾病预防应专注于进入猪场的物体和人员。人员及无生命物体(如鞋、衣物、材料及设备)可作为病原传播的机械性载体和传播媒介。因此对进入猪场的人员施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和改进的猪场设施对进入猪场的人员或物体进行消毒,包括可以对外来物体进行熏蒸消毒的消毒间。

2. 猪只流动。预防病毒传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给后备母猪足够的适应;喝到足够初乳获得足够母源抗体;仔猪断奶时健康;杜绝或减少仔猪和保育猪接触病毒;利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防控方案和设备;在养猪场使猪只单向流动;在养猪场所有区域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利用特异性有效检测方法对养猪场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利用有效疫苗打造强大的猪群免疫力;经常进行风险分析以找出疏于防范的方面;经常对猪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对生物安全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审核。

同样,在不同日龄猪群缺乏生物安全隔离的养猪场,高日龄猪只及其分泌物也会成为低日龄猪只的传染源。因此,在存在持续感染的养猪场和地区,区分被感染猪群和未被感染猪群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运输车辆。各种车辆也会携带许多病原,大多数病毒对环境仅有中等抵抗力。已有研究表明被某种病毒污染的运输车辆也会使低日龄猪只感染。有效消除车身上的病毒可通过清除污染物、冲洗、消毒、干燥来完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所有养猪场和屠宰场对车辆执行这几个步骤呢?同样,养猪场还应该将病死猪置于原料养猪场的回收容器内,以免让运送死猪的卡车过于接近养猪场。基于同样的原因,进入养猪场向外运送活猪的卡车进入猪场时也不能装有其他猪只,并保持清洁和经过消毒。

4. 了解地区性近距离传播和通过空气传播的重要性。这些病毒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已争论多年,然而,其中某些病毒目前已确定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对此,人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过滤系统已保护猪场应对这种传播模式,而且我们应更严肃地看待这些过滤系统,将其看作保护猪场的一个选择。

二、流行病学及实施区域性生物安全和控制方案

虽然兽医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策略来在猪群中控制和消除疾病,但即使采取目前最佳的生物安全和管理措施,再次感染的风险仍然很高。事实上,无计划的控制和消除疾病的努力屡屡失败和疾病很容易从一个猪群传播至另一猪群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有必要采取区域性生物安全。因此,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模式、发病病因和对猪只的影响一定会降低这些疾病所造成的后果。了解不断变化的当地、区域性和全球性疾病分布和(或)疾病风险是了解与疾病风险相关因素预警信息的基本要求。制订和(或)利用更多疫病监控系统来在区域性层面控制疾病对养猪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信息可让我们能够在高流行率和高饲养密度地区控制疾病,尽管在低流行率和低饲养密度地区消灭这些疾病较为容易。

为确保该方法成功,我们需要改变几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会通力合作,作为一个团队来达成这一目标;确定一个地区所有的养猪场所;确定地该地区所有与猪有关的场所;根据各个场所疾病状态进行分类;制订控制方案/ 策略;专注个别项目与现有区域性项目相结合。

三、持续监测和诊断方案

持续的疾病监测、诊断和监督需要达成以下几点:疫情的早期检测;确认该养猪场或当地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疾病;确定相关亚群;确定与疾病扩散有关的风险因素;计划并设定优先等级;干预措施评估;资源分配。

因所需成本和人力较多,主动监测为此饱受争议,但应强调一点,就是可以让我们在早期发现疫情,从而可以对传播至养猪场或该地区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尽快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通过提供信息辅助疫情监测来做出明智且更经济的决策,而不是等到疫情已扩散至该地区或国家才采取措施。

一个完整的监测方案应保证以下要点:样品量,这取决于疫病流行情况、置信区间和误差范围;采集样品的类型(即血清、唾液、环境样品、气溶胶等);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该地区疾病防控情况的信息;对所有参与者建立上报机制;制订措施计划来改进已建立的工作计划以及目标疾病的防控计划。

但如果不能明确采集信息,不同样品类型、使用、管理,以及数据(连续且保密)分析的原因,就无法对这些信息成功加以改进。此外,我们还会收获直接收益(如健康状况改善、产量提高、投资回报)和间接收益(如减少横向感染、学习降低感染风险的知识、提高员工敬业水平、公众对养猪业的看法和加强各工作组之间的沟通)。

最后还要考虑两点,一是一个良好的诊断实验室,二是一名有着精湛沟通技巧优秀的诊断兽医师,这是成功开展诊断方案所必须的。

四、研究、了解分子生物学并用于日常实践

今天,这些病毒性疾病临床症状变化和新综合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PRRSV 基因组发生变化引起的。因此带有新遗传组分的PRRSV 变体的出现,会提高病毒变异和引发疾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包括疾病特性、发病模式、传染难易度、细胞受纳性变化、种属特异性,以及逃避免疫和存活能力。为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和了解分子生物学,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日常实践。

五、交流与网络

猪兽医界的网络应该做到与脸书、推特和领英一样喜闻乐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网络应将实际数据与猪兽医之间的交流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管理全球的猪健康问题。有些组织已经建立了这样的网络。这些网络是怎么工作的?

收集关于猪健康的数据;每天都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由兽医和养猪专家补充信息;提供关于疾病及其防控的信息;在兽医之间分享这些信息;兽医和行业协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养猪场应对疾病;猪兽医和专家定期召开网络会议来评估和发现新的健康问题;所有参与的兽医会填写表格来描述最近遇到的问题;将在上述会议得出的报告分发至所有猪兽医,让每个人都知道猪健康的变化情况以及处理方式;无论在何时一名兽医或一家实验室发现了不寻常或重要的问题,该网络还是实现快速沟通的一个途径;绘制实时疾病监测图;及时发出预警。

以我的观点来看,PED 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还不打破现状和现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就将无法保护猪群免受新发疾病的侵害、帮助兽医解决疾病问题,以及帮助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员管理;药物保健;科学免疫;生物安全;科学选址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49-01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发展生猪标准化、规范化养殖政策的实施,各地规模化养殖场蓬勃发展,打拉动了生猪养殖模式的变革,对稳定生猪生产,促进生猪生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满足广大消费者肉食供应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部分猪场业主未端正态度,缺乏科学,严谨的养殖理念,综合管理措施,以致猪场效率下滑,甚至亏损。本人就由小场到大场工作中,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为猪业同行一点参考。猪场稳步发展,必须做好以下9点。

1 科学选址,做好规划

猪场应选址地势高、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易于排污、远离居民区且交通要道方便的地方。确定猪场规模,合理规划占地面积。布局要合理,分生活区和生产区。生活区建办公室、车库、餐厅、门卫室等。生产区按全进全出模式建配种舍、产仔舍、保育舍、育肥舍。

2 引种

根据市场需求和猪场的未来发展,合理选择猪种(种猪场、商品育肥猪场);了解引种地区疫情流行情况;引种场猪群健康状况;猪场免疫程序;引种猪场选育标准(公猪:生长速度、饲料报酬;母猪:繁殖力、产仔数、受胎率、初配日龄等);引种售后服务。种猪挑选,按本场猪群实际情况来选择。引种车辆必须经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车内铺垫料,运输途中忌急刹车,长途运输中途休息喂水,并仔细观察,备常用药品。

3 饲料品质和营养

确保饲料营养均衡,符合各阶段猪只需要;饲料的存放应通风干燥,注意防潮;饲料配比合理,粉碎粒度大小合适;原料无污染,无霉变,多雨季节添加脱霉剂。饲料配送贴上标签,便于区分,配好后5 d内喂完。

4 做好生物安全

外来人员、车辆禁入生产区;装猪车辆经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场内人员进出应更换衣物,消毒;外来物品经消毒后带入,肉类食物禁止带入。猪场净污道分开,猪只转群前后走道消毒;做好灭鼠,灭蝇工作,场区禁养猫狗;每周1次全场大消毒。

5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要符合实际生产,结合本地疫情流行情况;对本场猪群进行抗原检测;结合猪群健康状况,做好免疫跟踪;根据抗体消长规律制定疫苗免疫程序。做好猪瘟、细小、乙脑、伪狂犬、口蹄疫、蓝耳、胃流二联苗的基础防疫。

6 做好药物保健与驱虫

驱虫:种公、母猪4次/年,3个月一次。仔猪45~80日龄各驱虫1次。保健:种猪群每月保健1次,后备猪群购入后1周保健7 d;产仔母猪产后1周,断奶后1周保健;仔猪断奶后、转群后保健1周;疫病高发期保健,发病前1周保健。

7 做好各阶段的管理工作

(1)配种阶段,制定配种计划,保证全年均衡生产;保证母猪合理胎次结构,有计划补充后备母猪使种猪群年轻化,初产母猪占20%左右,2~5胎65%左右,6胎以上低于15%;膘情良好;年产不低于2.15胎,长大杂交母猪胎均10.5头,纯种约克,长白胎均10头,杜洛克胎均8.5头,出生重800 g以上。

(2)产仔阶段。按计划完成分娩任务,仔猪成活率96%以上;5周龄断乳重不少于9 kg,4周龄断乳重不少于7.5 kg;母猪断奶时中上等膘情,断乳1周内率90%以上,无四肢伤残,皮肤病。

(3)保育阶段。育成率96%以上,仔猪体重7~15 kg时料肉比1.5:1,15kg~转出料肉比1.8:1,日增重400 g以上,70日龄转群重25 kg以上。

(4)育成率96%以上,日增重大于700 g。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完成实绩

1、应用头数:2011年全街道共应用养猪户5户饲养生猪26659头,其中:出栏生猪17767头,现有生猪存栏8892头,生猪出栏数比上年的12500头,增加5267头,增长42.13﹪,比年初计划的14000头,增加3767头,增长26.9﹪,均超额完成指标,增长幅度较大。

2、产值:(1)单产:2011年头均产值3150.53元,比上年的头均产值1540.元,增加1610.53元,增长104.57﹪。(2)总产值2011年总产值为5597.5466万元,比上年的1925.万元,增加3672.5466万元,增长190.78﹪。比年初计划指标的2176.44万元,增加3421.1万元,增长157.18﹪。

3、利润:(1)2011年头均利润为784.31元,比上年的头均利润133.67元,增加650.64元,增长486.7﹪,比年初计划的197.6元,增加586.71元,增长296.91﹪。(2)总利润2011年为1393.4835万元,比上年的总利润167.085万元,增加1226.3985万元,增长733.99﹪,比年初计划指标的276.64万元,增加1116.8435万元,增长403.71﹪。

4、出栏率:2011年生猪出栏为17767头,2011年比年存栏8892头,出栏率为199.8﹪,比上年出栏率181.4﹪,提高10.14个百分点。比年计划出栏率的189.2﹪,提高0.5个百分点。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扎实做好春秋两季生猪防疫注射工作,我街道地处围垦,畜禽流动频繁,若不重视防疫工作,必将给养猪生产带来危害。为此,我们抓好日常疫病防空外,着重抓好每年两次生猪预防注射,以提高全街道范围内生猪的免疫水平和免疫密度,为全年的生猪生产顺利进行打好坚实基础,在历年来的防疫注射中,我们积极准备,精心实施,每次都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在2011年度在春秋两季和平时补针相结合,及5个规模户程序免疫相结合,我们共注射猪瘟30771头,生猪口蹄疫疫苗注射30771头,猪兰耳病疫苗注射30771头,预防密度都达到100﹪的标准。在这近几年来看,我们实施综合防疫技术应用与推广,在这几年中还从没有发生过烈性传杂病及其他疫病。

2、积极预防生猪烈性病。生猪烈性病危害巨大,一旦发生,将给养猪户造成极大的损失。但由于以前较少发生,一般养猪户对此病缺乏了解,也存在一些侥幸心理。为使广大养猪户对此病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印发了有关猪烈性病的资料,颁发到各养猪户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其危害性,并在春秋两季防疫动员会议上组织养猪户做好免疫注射工作,己防患于未然。由于宣传到位,预防主动,2011年我街道尚未发生生猪烈性病,养猪生产更为安全。

3、严格控制寄生虫病。寄生虫对猪危害是严重的,它们种类多,分布广,常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摧残猪体健康,从而大大削弱猪只的生产性能。根据本地猪只常患的寄生虫病,我们推广实用的驱虫程序和常用药物,重点防治以蛔虫病。具体程序如下:仔猪在3—4周龄时首驱,60日龄转群时二驱,育成猪在100—110日龄时驱虫。种公猪每年驱虫两次,种母猪临产前1—2周驱虫,小母猪在初配时驱虫。常用药物为左旋咪唑和丙琉苯咪唑等。驱虫后粪便单独堆积,彻底发酵。

4、做好猪场的防疫卫生工作。农村养猪户往来人员较杂,较易发生疫病,,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极为重要,为此我们特地印发了对猪场的有关规章制度,指导养猪户做好防疫卫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搞好猪舍周围的环境卫生,每月用药物消毒一次,做好灭鼠,灭蝇工作:每栏猪舍出猪后,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并空栏四天以上;根据季节和流行情况做好流行病的免疫预预防注射;勤观察,及时上报疫情等等。

5、推广饲养三元杂交肉猪。三元肉猪比普通二元肉猪具有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优良等优点,经济效益明显,全街道有优良瘦肉型公猪21头(杜力克)和优良杂交母猪1680头,在我街道中养猪户全部都是三元杂交的肉猪。据我街道屠宰场观察统计,三元杂交肉猪己占总数的99﹪以上。

6.推广科学饲养,提高农户和规模场户的饲养水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为重点,(1)提高仔猪存活率,即做好临产母猪和产房的消毒;3日龄注射补铁制剂;使用乳猪全价料,7日龄开食,30日龄断奶:预防仔猪细菌性下痢;断奶猪驱虫。(2)采用全价饲科及科学自配饲料。我街道规模养猪户普遍采用全价饲料,品种有乳猪料和大猪料。针对规模大户降低成本的要求,我们指导根据猪只营养标准,利用本地原料,科学配制全价饲,提高经济效益。(3)采用前敞后控饲养法。在20—40公斤阶段,采用高能量高蛋白饲料,任其自由采食,60—100公斤阶段,适当限制釆食量,一般在120公斤左右适时出栏,即获得较好的胴体品质,又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

三、推广措施

1、举办综合防疫技术和科学养猪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全街道的兽医及养猪户参加这次培训,通过培训活动,使我街道的养殖户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饲养管理和积极预防疫病的意识。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2011年本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生猪综合防疫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农业丰收项目,在区农业局的业务主管门的指导下,在项目实施小组成员精心组织实施下,通过防疫专业队伍和广大养猪户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项目总结如下:

一、完成实绩

1、应用头数:2011年全街道共应用养猪户5户饲养生猪26659头,其中:出栏生猪17767头,现有生猪存栏8892头,生猪出栏数比上年的12500头,增加5267头,增长42.13﹪,比年初计划的14000头,增加3767头,增长26.9﹪,均超额完成指标,增长幅度较大。

2、产值:(1)单产:2011年头均产值3150.53元,比上年的头均产值1540.元,增加1610.53元,增长104.57﹪。(2)总产值2011年总产值为5597.5466万元,比上年的1925.万元,增加3672.5466万元,增长190.78﹪。比年初计划指标的2176.44万元,增加3421.1万元,增长157.18﹪。

3、利润:(1)2011年头均利润为784.31元,比上年的头均利润133.67元,增加650.64元,增长486.7﹪,比年初计划的197.6元,增加586.71元,增长296.91﹪。(2)总利润2011年为1393.4835万元,比上年的总利润167.085万元,增加1226.3985万元,增长733.99﹪,比年初计划指标的276.64万元,增加1116.8435万元,增长403.71﹪。

4、出栏率:2011年生猪出栏为17767头,2011年比年存栏8892头,出栏率为199.8﹪,比上年出栏率181.4﹪,提高10.14个百分点。比年计划出栏率的189.2﹪,提高0.5个百分点。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扎实做好春秋两季生猪防疫注射工作,我街道地处围垦,畜禽流动频繁,若不重视防疫工作,必将给养猪生产带来危害。为此,我们抓好日常疫病防空外,着重抓好每年两次生猪预防注射,以提高全街道范围内生猪的免疫水平和免疫密度,为全年的生猪生产顺利进行打好坚实基础,在历年来的防疫注射中,我们积极准备,精心实施,每次都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在2011年度在春秋两季和平时补针相结合,及5个规模户程序免疫相结合,我们共注射猪瘟30771头,生猪口蹄疫疫苗注射30771头,猪兰耳病疫苗注射30771头,预防密度都达到100﹪的标准。在这近几年来看,我们实施综合防疫技术应用与推广,在这几年中还从没有发生过烈性传杂病及其他疫病。

2、积极预防生猪烈性病。生猪烈性病危害巨大,一旦发生,将给养猪户造成极大的损失。但由于以前较少发生,一般养猪户对此病缺乏了解,也存在一些侥幸心理。为使广大养猪户对此病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印发了有关猪烈性病的资料,颁发到各养猪户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其危害性,并在春秋两季防疫动员会议上组织养猪户做好免疫注射工作,己防患于未然。由于

转贴于

宣传到位,预防主动,2011年我街道尚未发生生猪烈性病,养猪生产更为安全。

3、严格控制寄生虫病。寄生虫对猪危害是严重的,它们种类多,分布广,常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摧残猪体健康,从而大大削弱猪只的生产性能。根据本地猪只常患的寄生虫病,我们推广实用的驱虫程序和常用药物,重点防治以蛔虫病。具体程序如下:仔猪在3—4周龄时首驱,60日龄转群时二驱,育成猪在100—110日龄时驱虫。种公猪每年驱虫两次,种母猪临产前1—2周驱虫,小母猪在初配时驱虫。常用药物为左旋咪唑和丙琉苯咪唑等。驱虫后粪便单独堆积,彻底发酵。

4、做好猪场的防疫卫生工作。农村养猪户往来人员较杂,较易发生疫病,,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极为重要,为此我们特地印发了对猪场的有关规章制度,指导养猪户做好防疫卫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搞好猪舍周围的环境卫生,每月用药物消毒一次,做好灭鼠,灭蝇工作:每栏猪舍出猪后,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并空栏四天以上;根据季节和流行情况做好流行病的免疫预预防注射;勤观察,及时上报疫情等等。

5、推广饲养三元杂交肉猪。三元肉猪比普通二元肉猪具有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优良等优点,经济效益明显,全街道有优良瘦肉型公猪21头(杜力克)和优良杂交母猪1680头,在我街道中养猪户全部都是三元杂交的肉猪。据我街道屠宰场观察统计,三元杂交肉猪己占总数的99﹪以上。

6.推广科学饲养,提高农户和规模场户的饲养水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为重点,(1)提高仔猪存活率,即做好临产母猪和产房的消毒;3日龄注射补铁制剂;使用乳猪全价料,7日龄开食,30日龄断奶:预防仔猪细菌性下痢;断奶猪驱虫。(2)采用全价饲科及科学自配饲料。我街道规模养猪户普遍采用全价饲料,品种有乳猪料和大猪料。针对规模大户降低成本的要求,我们指导根据猪只营养标准,利用本地原料,科学配制全价饲,提高经济效益。(3)采用前敞后控饲养法。在20—40公斤阶段,采用高能量高蛋白饲料,任其自由采食,60—100公斤阶段,适当限制釆食量,一般在120公斤左右适时出栏,即获得较好的胴体品质,又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

三、推广措施

1、举办综合防疫技术和科学养猪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全街道的兽医及养猪户参加这次培训,通过培训活动,使我街道的养殖户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饲养管理和积极预防疫病的意识。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全市猪源情况

(一)全市生猪生产情况

据畜牧部门统计,2006年全市生猪存栏126.6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8.17万头,年生产仔猪130万头,全年年出栏肥猪99.72万头。

全市生猪养殖户年出栏规模在1-49头的有33.21万户,50-99头的有508户,100-499头的71户,500-2999头的2户。全市生猪综合商品率在50%左右,由此可见,我市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农户自食的比例约占一半。

在出栏肥猪销售流向方面,区、县生猪主要供应市区及本地市场,仅能满足市中心城区市场30%的需求;盘县生猪约一半供应本地市场,近一半销往去南、,少量销往;六枝70%供应本地市场,30%销往、、。

(二)全市生猪消费的情况

市总人口302万人,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42万,加上流动人口约50万人。按人均日销费猪肉80克计算,全市年需求猪肉约9万吨左右,日均需求240吨。其中市中心区年需猪肉约1.44万吨;日均需求约40吨,正常情况下,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日宰杀生猪应该在400头左右,按每头平均125公斤算,约50,000公斤,生猪按平均出肉率78%算,产猪肉约40吨,人均80克。

(三)市中心城区生猪交易情况

一般情况下,市中心机械化屠宰厂生猪交易市场、生猪交易量在400头左右,旺季在600-700头左右,8月2日还不到300头,而且从7月20日以来,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的生猪屠宰量都是在200头至300头之间,比正常情况下减少100多头,比正常情况下下降30%左右。

生猪来源的比例也有变化,从调查数据显示从7月份以来40%的生猪来源于区、县;60%来源于、等相邻县。

生猪平均交易价格3月份平均每斤在4元左右,4月份每斤在4.5元左右,5月份每斤在4.8元,6月份每斤在5.5元左右,7月份每斤在6.7元左右,8月份每斤在7.3元左右,从生猪平均交易价格可见是一路攀升。从全国来看生猪平均收购价在7元/斤左右。从流通环节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猪源供应不足,猪价高价位运行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交易量不够,直接引起生猪交易价格居高不下,以前周边、等省份是我市生猪供应地,今年相反到我市抢购生猪。据屠宰厂调查在外环路及屠宰厂附近有十多家生猪收购点,抬高生猪收购价格。这些生猪收购点无任何合法手续。

(二)现有的生猪养殖户现存的猪大多在几十斤左右,据县顺场乡戛村田脚组的养殖户张国怀介绍,他们村大猪都卖得差不多了,他家还有十几头70斤左右的猪,要过两三个月才能出栏,猪商们也普遍反映收猪太难了。

三、对策建议

(一)为了减少生猪外流情况,请有关部门对无工商执照、无规划定点、无环保手续的非法生猪收购点进行取缔。

(二)加快我市生猪养殖基地的建设

据农户反映,现在一家养一两头猪的习惯慢慢消失。养几头猪一年下来赠不了几个钱,不如外出打工,回家过年时用一个月的工资就可购一头猪宰杀过年。所以养猪的积极性没有因猪价上涨而高涨,政府要有规划地发展专业养殖、规模养殖场。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支持、引导、扶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三)加强对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的监管

据肉商反映屠宰厂有乱收费的现象;肉商拿猪到屠宰厂宰杀不管过不过磅都要收13元的过磅费;加班窗口开票要收6元的加班费;租用架子费5元;猪当天没有宰杀要收6元场地费;急宰生猪要收16元的急宰费。请有关部门对其收取的隐形费用进行监管,保护肉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储备制度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建立储备制度。一是加大冷冻猪肉储备,达到常备100吨的储量。二是建立我市的生猪活畜储备基地。增强政府调控的能力。

﹙五﹚认真做好应急准备

根据预测,生猪猪源供应紧张的局势将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生猪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因为最近、等地猪商来我市抢购生猪。为了预防市场异常波动,应建立我市主要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

﹙六﹚加强市场、质量、价格监管工作

严禁注水肉、病死猪肉、未经检疫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严厉打击相互串通、哄招物价、欺行霸市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七﹚加强市场监测,正确引导消费

针对当前市场情况,做好市场监测,及时掌握供求情况。做好信息引导工作,正面、正确、客观报导市场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八﹚充分调动食品公司及生猪采购商的作用。

对其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在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时,到外调运生猪,保障市区供应。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原则

1、实行生猪活体储备。按10天为一个应急周期,每天出栏供应本市生猪不少于100头计算。由农业部门代表政府与若干个较大型的生猪饲养场签订应急供应合同,并做好应急时每天出栏量的安排。

2、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由市工商局、市经贸局、市食品有限公司从每个市场中选择3—5个信誉度好的经营者(摊档)为应急经营户,并与市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应急经营合同。

3、应急期间,市食品有限公司要与生猪供应场和市场经营者衔接好,并做好生猪收购、屠宰、猪肉调拨工作。经贸局负责生猪收购、屠宰、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农业、工商、物价、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工作。

二、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响应

1、应急预案的启动

应急预案的启动分为初级启动和实质启动。

初级启动:当全市日屠宰量(定点屠场)在200头以下,起动初级应急预案。由农业部门通知应急供应饲养场停止生猪调出市外(除正常出口任务外),待命实行应急供应。

实质启动:在日屠宰量低于100头且有向更低数量发展的可能时,启动实质应急预案。由政府统一指挥,市经贸局会同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市食品有限公司进入收购、屠宰、调拨、销售一条龙应急供应,保障猪肉市场不断档、不脱销。

应急预案的初级启动和实质启动,由市经贸局请示市政府同意后,并由市政府行文实施。

2、应急预案的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后,相关部门迅速进入角色。部门的主要领导是应急行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市农业部门通知应急供应饲养场,做好应急供应准备。并以10日为一个应急周期,按梯次计划安排好日上市生猪量。同时,与市食品公司做好衔接,确保按计划供应。

(3)市经贸局、市食品有限公司调度好车辆,集中运送生猪进场统一屠宰,按计划供应应急经营者出售,尽量做到优先供应部队、学校、医院等单位。

(4)工商部门维护好市场经营秩序。物价部门做好价格监督,防止哄抬物价。

三、应急预案响应终止

视市场供求缓和程度,市经贸局适时作出终止应急判断,书面向市政府请示。由市政府决定应急响应终止。应急预案终止执行。

应急预案执行结束后10天内,市经贸局将应急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市政府。

四、其它规定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农业部和省、市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精神,紧紧围绕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狂犬病等防控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动物防疫24字方针,狠抓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管等工作环节,科学防治,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确保畜产品供应、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成绩。

二、总体目标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实施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规模场常年维持在100%以上,散养户维持在95%以上,狂犬病免疫密度在8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在免疫的同时,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对猪、牛、羊加挂免疫标识,并上传免疫信息,养殖环节耳标佩戴率要求在95%以上,进入流通环节的生猪耳标佩戴率要求达到100%,防疫信息上传率达95%以上。

三、工作要求

1、落实防疫职责,确保保障到位。各地要充分认清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地方各级政府对防疫工作总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的防疫工作责任制,组织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动物防疫队伍,落实具体免疫操作人员,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完善强制免疫“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及时足额落实强制免疫所需的疫苗、器材、监测、“购买服务”等的物资经费和工作经费,保证免疫密度。各有关部门要依法配合做好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实施工作。

2、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完成任务。各地要按照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和任务指标,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按照区指挥部要求及时组织春、秋季集中免疫和落实夏、冬防疫攻坚战行动。同时,制定每月的“免疫周”和“免疫日”,及时对散养畜禽进行集中补免,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档”。要继续加强对犬类狂犬病的免疫力度,组织人员,落实资金和措施。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各地要切实做好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要求操作规范,疫苗使用正确,免疫剂量合理,应激处置规范。免疫时要按规定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挂好免疫标识,防止人为传播疫情。对养殖户畜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情况要有详细记录,特别要做好免疫用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记录,免疫家畜“二维码”标识佩戴,并开展免疫信息采集和上传,做到信息、记录与标识相符。

4、加强疫苗监管,确保免疫到位。各地要切实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等政策性疫苗的管理、运输、保存和发放工作,保证疫苗质量。要进一步完善疫苗领用台帐和定期盘点制度,确保疫苗管理和档案记录规范。严禁养殖场户从其他渠道私自调用或转让政策性疫苗。

5、加强抗体监测,确保免疫质量。区防指办将对所有镇、街道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对区级疫情监测点(由区畜牧兽医局确定)常年开展跟踪监测。在春、秋季集中免疫结束后,将开展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集中监测和评估,要求各地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对免疫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要严格按照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机制的要求,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并实施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坚决杜绝饲养场(户)只领苗不免疫现象。

6、加强免疫监管,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进一步健全重点动物防疫场所监管责任人制度,督促做好各项免疫措施和防控制度落实。要督促养殖场做好免疫程序备案,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区防指办将在每季度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评估,掌握免疫工作进度,对免疫进展缓慢,特别是免疫密度排名靠后的镇、街道和免疫空白饲养场,下达整改通知,督促限期整改,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三、免疫方案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所有鸡、水禽(鸭、鹅)和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禽只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规模养殖场应免家禽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散养应免家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存栏家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家禽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家禽实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免疫程序如下:

(1)肉禽免疫。7—10日龄时进行首免,饲养期超过60日龄的肉禽必须在首免后2—3周加强免疫一次。

(2)种鸡、蛋鸡免疫。7—14日龄时进行首免,首免后3—4周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开产前必须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3)种鸭、种鹅、蛋鸭、蛋鹅免疫。14—21日龄时进行首免,首免后3—4周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开产前必须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4)鸽子、鹌鹑等其他禽类免疫。根据饲养用途,参考鸡的免疫程序,剂量根据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5)调运家禽免疫。对调出县境的种用或非屠宰用家禽,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2个月的,或调出省境的屠宰用家禽,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3个月的,要在调运前2周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未按要求进行强化免疫的(未到首免日龄的雏鸡除外),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

(6)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家禽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禽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鸡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5+Re—4株),产蛋鸡可采用以下程序和疫苗:首免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5+Re—4株)免疫,二免使用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5、H9)和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4株)同时免疫,产蛋前再使用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5、H9)和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4株)同时免疫,水禽仍使用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5株),禁止使用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5、H9)替代单苗免疫。

鸽子、鹌鹑等其他禽类参考鸡的免疫。

(二)口蹄疫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牛、羊、鹿进行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还需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规模饲养场应免家畜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散养应免家畜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防止口蹄疫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场家畜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月月定期补针,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

仔猪、羔羊在28—35日龄时进行首免,犊牛一般在90日龄时进行首免,免疫剂量分别是成年猪、羊、牛的一半,所有家畜在首免后4周左右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奶牛免疫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强化营养供应,及时、正确应对应激反应。

对调出县境的种用或非屠宰用家畜,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2个月的,调出省境的屠宰用家畜,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3个月的,要在调运前3周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未按要求进行强化免疫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猪使用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或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双抗原),牛、羊、鹿使用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奶牛还需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镇、街道散养场、户所有猪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强制免疫,区级规模猪场要逐步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防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场生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生猪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饲养生猪实施程序免疫。

商品仔猪断奶后进行首免,如使用灭活苗首免的,必须在首免后4周左右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使用活疫苗的,可在4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种猪在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种母猪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则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健康生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生猪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使用普通猪蓝耳病活疫苗的养殖场(户)可自行选择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免疫,首次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的场(户)要求一年内有使用过普通猪蓝耳病活疫苗的基础。

(四)猪瘟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所有猪实施猪瘟强制免疫,规模饲养场应免生猪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散养应免生猪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存栏生猪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防止猪瘟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规模饲养生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散养生猪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饲养生猪实施程序免疫。

仔猪在25日龄左右进行首免,也可根据乳猪的母源抗体检测结果适当调整首免日龄,首免后4—6周左右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母猪在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免疫2—3次,也可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使用政府招标专用猪瘟活疫苗进行免疫。

(五)狂犬病免疫方案

1、总体要求

对犬实施狂犬病强制免疫,免疫密度维持在85%以上,防止狂犬病疫情发生。

2、免疫程序

对新生幼犬3月龄时进行首免,12月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以后每年春季用疫苗加强免疫1次,秋季补免。

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犬猫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到位的犬猫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3、疫苗使用

使用政府招标犬用狂犬病活疫苗进行免疫。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猪场;标准化;规模;设计原则;规划方案

 

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以传统农户散养为主导的生猪生产模式终将退出并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1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建造一个标准化猪场,首先要考虑选址问题。场址选择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猪场的卫生防疫、猪只的生长以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关系到养猪的成败和效益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场址选择要考虑综合性因素,如面积、地势、朝向、交通、水源、电源、防疫条件、自然灾害及经济环境等,一般场址选择要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1.1地形地势 

一般要求地形整齐、开阔,以便于充分利用场地和合理布置建筑物,减少施工前清理场地的工作量。地势要求高燥、向南、平坦或有缓坡。如是缓坡,坡度不得大于25°,以减少基建投入。 

1.2立体、生态相结合 

1个万头猪场每天产生粪尿、污水总量近50t。这些粪尿如果通过附近的农田、果园、渔塘等自然消化,它是很好的肥料;如果无序乱排放,它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因此,在选址时要考虑周围有农田、果园、渔塘等配套。一般1个万头猪场大约需要80hm2土地才能消化掉粪便。这是最划算、最经济的粪便处理方式,国外的大型牧场也多采用集粪池存放粪尿,定期运送到田野里,当作农作物肥料。 

1.3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对猪场极为重要。1个万头猪场平均1d进出饲料约20t,每天运出商品猪30头左右,肥料4t,交通不便会给生产带来巨大困难。此外,交通不便也影响职工的生活和工作。 

1.4有利于防疫 

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规模猪场应建在离城区、居民点、交通干线较远的地方,一般要求离交通要道和居民点1km以上。如果有围墙、河流、林带等屏障,则距离可适当缩短些。禁止在旅游区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1.5场地要有水源和电源 

猪场需要用水用电,故必须要有水源和电源。万头猪场必须有一个质好、量多而无污染的可靠水源,一般1个万头猪场日用水量150~250t。万头猪场有成套的机电设备,包括供水、保温、通风、饲料加工、清洁、消毒、冲洗等设备,加上职工生活用电,1个万头猪场装机容量(饲料加工除外)应有70~100KW。如果当地电网不能稳定供电,大型猪场应自备相应的发电机组。 

1.6场地面积 

猪场总占地面积应符合年出栏1头育肥猪占地2.5~4.0m2的要求,生产建筑面积应符合年出栏1头育肥猪需0.8~1.0m2的要求。因此,1个年出栏1万头的规模猪场需占地面积约3.3hm2,生产建筑面积需1hm2左右。

2规划方案 

 

2.1面积规划与场内总体布局 

猪场规划总面积为3.3hm2,总体分为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根据当地主风向和流水向的特点,管理区建在生产区年主风向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地势较高处,隔离区位于生产区常年主风向的下风向及全场地势较低处。生产区从上至下各类猪舍排列依次为:公猪舍、配种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分娩母猪舍、保育舍育成舍、育肥猪舍。育肥猪舍应靠近场区大门,以便于出栏。 

2.2排污、环保措施 

猪场的污染物主要是猪粪和污水,主要采取沼气工程或堆积发酵消灭有害微生物后供应给附近农田、果园及渔塘作肥料,促进粮食、经济作物和渔业的发展;条件允许的可采取以三级发酵池作沉淀发酵处理,达到国家养鱼水质的排放标准。 

2.3猪舍建筑考虑的因素 

冬暖夏凉,舍顶要有一定的厚度(不少于10cm),隔热性好。圈舍方向坐北朝南,以利于通风、采光。场门口、生产区门口建有消毒池,与门口等宽,长度不少于出入车轮周长的1.5倍,深度15~20cm。规模化养猪场在生产区门口要建有专用更衣室、紫外线消毒间及消毒池等。育肥舍每栏饲养10~13头。

2.4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饲养技术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1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1.1临床症状感染伪狂犬病毒的猪只因年龄的不同,临诊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新生仔猪一旦感染本病毒,常突然发病,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100%,发病仔猪体温升高,高出正常体温2℃~3℃,食欲废绝,精神高度萎靡,神经症状明显,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2天。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逐渐降低,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可出现呕吐和咳嗽等轻微症状,一周左右即可康复。怀孕母猪可出现流产、木乃伊胎和死胎等症状,产出的弱胎一周之内便死亡,本病在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都可发生,种公猪出现繁殖障碍性疾病,使种用性能降低或丧失,还可导致育肥猪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现象,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2剖检特点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对流产胎儿或急性死亡的仔猪进行剖检,可出现淋巴结出血、肿大、坏死,扁桃体坏死,肾脏出现白色坏死点,脑充血、出血、水肿,脑脊液增多等症状。

1.3诊断

1.3.1初步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此病,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3.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对病毒进行分离与鉴定,PCR技术,兔体接种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LAT)。但是鉴于养殖场的技术和设备还不太完善,最常用的方法是后两种,有各种各样商品化的试剂盒出售,不需要特殊的设备要求,方法操作简单,因此较适合于基层兽医防疫工作者和规模化养殖场临床兽医使用。

1.4防治措施

1.4.1加强饲养管理猪伪狂犬病一旦发生,控制该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猪场面临的现状是在疫苗免疫的前提下,加强饲养管理,实施自繁自养的繁殖模式,全进全出,感染伪狂犬的猪只应及时隔离并淘汰,另外还需加强环境管理,做好有效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的蔓延。

1.4.2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接种猪伪狂犬疫苗,对于不同年龄的猪,程序也不一样,应分别对待。仔猪的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后用伪狂犬基因缺失苗进行超前免疫,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初生仔猪超前免疫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苗1.5头份(3毫升):肌肉注射1毫升,两个鼻孔各滴1毫升,接种后1.5~2小时后食初乳。仔猪的二免日龄是根据伪狂犬缺失基因抗体的阳性率和合格率下降的趋势而制定的,这样可有效地填补免疫空白期,育肥猪42~50日龄,免疫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苗1.5~2头份(3~4毫升):肌肉注射2毫升,两个鼻孔各滴1毫升。妊娠母猪的免疫程序:在母猪产仔之前进行1~2次免疫,免疫时间为配种后75~95天或产前20~40天。

2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伪狂犬病毒属于高度潜伏感染的病毒,在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应激下很可能暴发疾病,众多发达国家已经制定并启动了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我国陈焕春等人系统的提出了我国的伪狂犬病根除计划。基因缺失疫苗和相应的诊断试剂盒配套使用使猪场净化甚至根除伪狂犬病提供了技术保障,基因缺失疫苗的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是gE基因缺失疫苗。控制和净化伪狂犬病的三阶段法。准备阶段:对要净化该病的猪场普查其常规抗体和鉴别诊断抗体,了解本猪场的疾病流行情况和免疫合格率,采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对猪群进行免疫,知晓免疫后的猪场情况,以便制定在下一阶段的免疫程序。控制阶段:按照准备阶段制定的免疫程序对猪场免疫伪狂犬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每半年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当gE阳性猪比例下降到20%以下时,将血清gE阳性猪与阴性猪分开饲养,逐步缩小阳性猪群,另外,还需强化阴性猪群的隔离和监测,确定完全健康的阴性猪群。强化措施:将分离出的阴性健康猪群进行定期抽样检查,将不合格的猪及时淘汰。如果连续三次检测阳性率都低于5%时,需要对全部猪只进行检测,然后淘汰所有阳性猪。三个月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复查,连续两次都为阴性的猪场以后每半年检测一次,如果复查结果有阳性且阳性率在1%以内,按照健康猪群的免疫方式进行免疫,阳性率高于1%且低于5%,需要对全群进行检测并淘汰所有阳性猪,阳性率超过5%,则需实施控制阶段的措施。

3前景和展望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繁殖母猪,饲养

 

养猪业中,种猪的饲养管理非常关键,繁殖母猪饲养管理水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胎产仔数的多少,而且还关系到整体的饲养质量,决定着全场的经济效益。有些地区,个体养猪户很多,但对发情、配种、妊娠的饲养管理技术掌握不多,笔者凭借多年养猪实践,对如何养好繁殖母猪,提出以下建议:

1.掌握发情时机,及时配种

母猪发情时,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表现东张西望,早起晚睡,扒圈跳圈,追人追猪,不爱吃食,发呆等。外阴部充血肿胀,并有粘液流出,阴道粘膜颜色多为由浅变深再变浅,外阴部由硬变软再变硬。用手压猪后背部,站定不动即可认为接受公猪爬跨,此时期母猪经常两后腿义开,频频排尿等。

2.从配种做起,打好繁育基础

2.1有计划配种、繁殖

无论饲养场的规模大小,都要事先制定好年内配种计划,有计划配种、繁殖。在实际生产中,是提高猪群质量的重要一环,另外,要注意公猪的选择,无论是纯种繁育,或是杂交利用,选择的公猪一定要把纯度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如果是杂交利用,其制定的杂交组合方案,一定是最优的杂交组。无计划配种,不会产生好的生产效果,最终将导致品种退化,生产力下降。

2.2遵守配种原则

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不配;公母双方有共同遗传缺陷的不配;老不配少,少不配老。

2.3选择配种环境

在配种时要保证周围环境肃静,禁止闲人靠近配种场地,避免在配种过程中对猪的噪声应激。论文参考。

2.4讲究配种技巧

寒冷季节的配种时间要安排在当天比较温和的时间段;炎热季节配种要安排在能遮光、温度适宜的地方。若母猪小、公猪大,应让公猪站下坡位配种,若公猪小、母猪大,应让公猪站在上坡位配种,在必要时进行人工辅助配种。

2.5采用多次配种制

母猪在1个情期内,实行2~3次配种,每次间隔8h,这样可明显提高母猪的配种成功率。论文参考。也可遵循双重配种原则,即1个情期的母猪,使用2头公猪先后配种,也就是说,1头公猪配种后,间隔8h再用另1头公猪交配1次。双重配种的公猪,可以是同一品种不同的2头公猪,也可以是不同品种的2头公猪,要根据生产所需,合理选用种公猪。

3.妊娠母猪的饲养技术

胎儿的生长发育全靠母体,给妊娠母猪充足的各种营养物质,胎儿可健康发育,但不同类型、不同生产阶段的妊娠母猪,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饲养技术掌握得好,运用得当,可节省饲料,又可满足营养需要。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饲养方式。

3.1步步高的饲养方式

这种饲养方式适合于初次妊娠的母猪,因为小母猪初次发情而受孕,胎儿生长缓慢,要随着胎儿逐渐生长增加营养。另外,小母猪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也需要营养来供应,所以采取步步高的饲养方式,能够保证仔、母生长发育两不误。如初产母猪妊娠前期(1~60d)日喂配合饲料1.2 kg,妊娠中期(6l~90d)日喂配合饲料1.5kg,妊娠后期(9l~1 14d)日喂配合饲料2.5Kg。

3.2前粗后精的饲养方式

适合于膘情较好的经产母猪。由于这类妊娠母猪膘情较好,为了节省饲料,妊娠前期的饲料可粗一些,日喂饲料量可以少一些。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开始加快,母猪也需要.为泌乳做贮备,此时就需要较多的营养,饲料就要精一些,日喂饲料量要多一些。对饲料日喂量而言,妊娠前期(1~60d)日喂配合饲料0.75kg,妊娠后期(6l~114d)日喂配合饲料1.25~1.5kg。

3.3高一低一高的饲养方式

此种饲养方式也被称为“抓两头顾中间”,主要适合中等膘情的经产妊娠母猪,是目前一种比较常用的饲养方式。中等膘情的妊娠母猪,膘情好,繁殖体况适宜,在妊娠前期(1~40d)给予稍高的营养,是为了有利于胚胎的着床和多坐胎,日喂配合饲料1.25kg;妊娠中期(4l~90d)胎儿生长发育缓慢,不需要较多的营养,日喂配合饲料l kg,即可满足营养需要。妊娠后期(91~114d)则截然不同,由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母猪还要为大量的泌乳做贮备,需要大量的营养来供应,此时日喂配合饲料量提升到2kg,才能满足胎儿迅速生长、母体充分泌乳的营养需要。

4.妊娠母猪科学管理技术

妊娠母猪科学管理的中心工作是保胎防流产,其次是防止过肥与过瘦。

4.1保胎防流

妊娠母猪应单圈饲养,有利于定时定量饲喂.避免相互咬架和拥挤而发生流产;防止惊吓,不打冷鞭,不棒打头部和腰部;不急追猛赶和跳跃壕沟;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不投放强酸或有毒的青草野菜;填充料中粗纤维不超标。妊娠的中后期禁止实施强制性的打针或灌药,治疗用药时可采取口服的药物随料口服;防疫注射疫苗要避开在妊娠中后期进行;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产前彻底消灭体表寄生虫;寒冷季节注意防寒,炎热季节要注意防暑。

4.2防止过肥或过瘦

实践证明,妊娠母猪过肥要比过瘦造成的恶果更加严重。调整日喂饲料量,日喂饲料量要灵活掌握,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消化吸收功能的不同,日喂饲料量应有所差别,当出现过肥或过瘦迹象时,通过调整日喂饲料量及时解决。论文参考。但要注意母猪临产前3d减去原日喂饲料量的1/3.产后3d加至原日喂饲料量;保持每天有一定的舍外运动量,运动可以减肥,也有利于胎儿正常生长发育,舍外运动以目由运动为主,场地平坦、安静、清洁卫生。

养猪场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传统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不断加快,生猪饲养业正逐渐从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过度,规模化养殖特别是小规模养殖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要趋势。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猪饲养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如何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以及选择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养殖农户最关心的问题。

一、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必要性

1.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降低市场风险的必由之路。随着猪肉供给能力的稳定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城乡居民对肉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波动频繁,养猪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家庭零星分散饲养所固有的劣势使其很难获得正常的生产利润。只有逐步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营销体系,增强与其他市场主体间的经济联系和对等谈判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抵御变幻无常、突如其来的市场风险。

2.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改善农业环境功能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需要干净、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传统养猪模式只注意生产不注重环境,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的无处理排放或在种植业中的简单利用,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发展规模养殖,可以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将养猪产生的粪便、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利用沼气池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又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有助于降低单位饲养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在既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动力、劳动力)下使有使用价值的实物或服务产出最大化,或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物质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最小。规模化经营可以大量采购原料,节约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规模化的采购和销售可以增强经营者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谈判的筹码。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可以使猪场的土地、设备、能源、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4.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改进养殖技术、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被社会关注,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程,只有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才有能力建设标准化的生产条件、科学化的生产管理组织、规范化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有利于经济技术职能部门对其提供品种改良、环境监控、产品检测、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因此,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既可以改进养殖技术,又可以提高生猪产品的质量。

二、农户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分析

按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总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两部分构成,但为了体现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即耗费与补偿的统一,本文认为生猪养殖总成本项目还包括环境成本。即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三部分。

1.生产成本。

(1)直接费用。生产成本中直接费用包括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等。其中仔猪进价、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间接费用。生猪养殖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管理费、销售费和财务费等。

(3)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作价两部分。

雇工费用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工和合同工)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给雇工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短期雇工的雇工费用按照实际支付总额计算;长期雇请的合同工(一个月以上),先按照该雇工平均月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等)除以30天计算得出其日工资额,再根据其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劳动天数计算得到其雇工费用。

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公式为:

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家庭用工天数

其中,家庭用工天数是指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按照标准劳动日折算的天数。家庭用工天数=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8小时;劳动日工价是指每个劳动力从事一个标准劳动日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理论报酬,用于核算家庭劳动用工的机会成本。

2.土地成本。土地成本是指生产者为获得用地的经营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租金或承包费。成本额按实际支付额计算,承包期内一次性支付租金或承包费的按年限分摊后计入,以自有土地经营的按市场价格折价计入。养殖场地用于多业或多品种经营的,租金或承包费应先按各业分摊,饲养业应分摊部分再按产值或饲养数量在个品种之间分摊。不在承包场上饲养的品种不要分摊租金或承包费。

3.环境成本。生猪饲养的环境成本指生猪养殖给周围地区的环境造成污染,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形成的成本。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应当进入生产成本的范围。生猪饲养过程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表现为负效益的环境价值,即农业环境资源的消耗。而环境资源的消耗需要得到补偿,这就需要支付一定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方法。由于计算方法和数据获取方面存在难度,一般成本分析中没有将环境成本作为成本要素来对待。

从一般生猪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最重要、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通常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生产成本的构成中,90%以上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很小,人工成本的比重因养殖规模而异,散户饲养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而规模化养殖的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土地成本因不同获取途径而异,目前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不大。环境成本目前在养殖总成本中的地位还不足以凸显,但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环境成本将是今后养猪成本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1.生猪养殖规模的界定。生猪饲养规模是以肉猪饲养头数确定的,根据不同的饲养头数范围,我国的生猪养殖方式分为分散养殖、小规模养殖、中等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类型。生猪散养与小、中、大规模养殖的划分数量标准本文以2010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养殖业规模划分标准为基准。生猪散养是指在一年内平均存栏生猪头数在30头以下(包括3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小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30~10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中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100~100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大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组织形式。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人将存栏量较少的养殖方式称为小规模养殖或将无规模的养殖统称为小规模分散养殖,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不具有严格意义的科学性。

2.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关联性的实证分析。本研究通过抽取云南省楚雄市具代表性的100户养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得出不同养殖规模的生产成本。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大规模饲养同等重量的每头生猪具有最高的的生产成本,原因是大规模饲养具有最高的仔猪进价、最高的精饲料费、最高的医疗防疫费和最高的死亡损失费,从而使其具有最高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农户散养饲养每头生猪生产成本在四种饲养方式中处于第二高的水平,中等规模生产成本处于第三高水平。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生产成本为最低,原因在于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物质与服务费用位于第二低的水平,人工成本位于第二高的水平,而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选择

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土地因素、区位因素、养殖效益、当地政府政策等等。本研究仅从成本方面来分析农户养猪适度规模的选择影响因素。单从养殖成本来看,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的选择依据应该是选择成本最低的规模。

分析表1数据可知,农户散养每头猪生产成本总计为1275.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54.4元,间接费用17.37元,人工成本203.68元,人工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散养家庭用工折价高;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188.7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88.8元,间接费用27.17元,人工成本69.30元,土地成本3.53元;中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3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50.11元,间接费用35.15元,人工成本46.33元,土地成本2.54元;大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84.83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64.2元,间接费用53.27元,人工成本64.7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8元,土地成本2.54元。

综上所述,从生猪生产成本来看,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散养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中规模养殖模式,中规模养殖模式成本低于大规模养殖模式。所以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的生猪养殖模式主要选择小规模养殖比较适宜,在逐步壮大发展后再向中等规模养殖转变。

五、政策建议

1.产业扶持政策应优先向规模化养殖户倾斜。相比较而言,规模化养殖企业生猪的商品率几乎达到100%,而散养户的商品率不到50%,可见对市场供应贡献大同时受市场波动影响也较大的是规模化养殖。为稳定生猪产业的发展,政府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应将规模化养殖作为重点,各种补贴、保险、技术指导都应优先为规模化养殖企业服务。这种政策效应也会起到引导散养户向小规模养殖逐渐过渡的作用,促进养殖方式的转变。

2.大力发展和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可以将分散的养殖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提供标准化的统一服务,解决好养殖过程中一般养殖自己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了养殖小区,入区养殖户通常都要扩大养殖规模,走向专业化经营。各地政府要在畜牧业发展规划中对养殖小区建设进行部署安排,畜牧业管理职能部门要组织动员经济技术力量投入养殖小区建设,要为小区的建设经营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技术标准,协调处理好小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合理规划养猪用地。散养户多为利用闲置资源搞养殖,处于副业生产的地位。如果发展规模化养殖,需投入的资源会成数十倍增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养殖用地问题。现行农村土地被农户小块分散占有,许多养殖户找不到土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政府应将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有预见性地安排养殖用地,并作为农业用地对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养殖用地的规划安排,一要远离居住区,不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影响;二要远离水源区,不污染水源;三要不占用耕地。实务中可选择将养殖小区建在村庄的下风向,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公共设施方面要达到用电保证,道路便利,水源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