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学辅导教学法与讲解法的差异;内容有:㈠在教学特点上的差异;㈡所使用教材的差异;㈢在教学环节上的差异。第二部分: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效果。第三部分: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几点思考。内容有:㈠自学辅导教学法对高中数学内容的适用性;㈡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局限性;㈢不同的性格特征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适应性。

普通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起点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不容易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我校于1998年始,首次在高中数学课使用自学辅导教材。下面,本文就来谈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进行的一些初步探讨。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与讲解法的差异

㈠在教学特点上的差异

讲解法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较突出地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其优点是能保持教师讲授知识的主动性、流畅性和连贯性,时间易被老师控制,但亦有其不足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基础条件和认识条件上的差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个性发展。

自学辅导教学法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于本世纪50年代根据控制论原理首创的程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较好地反映出在数学教学中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反馈调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㈡所使用教材的差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统编教材一般较适合于采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此套教材在课文内容、例题、习题的选择上力求精简、有代表性,故每篇课文的编写都较短小精悍。与自学辅导教学法相应的自学辅导教材由课本、练习册、测验本组成。为了让学生的自学过程能相对顺利,自辅教材的编写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的例题数目比统编教材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见多时广,帮助学生多见“典型”,培养学生学习的模仿力;第二,注意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因此,自辅教材每节课文的内容均比统编教材的篇幅长;第三,注意对一些典型问题和规律性的东西及时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第四,注意结合小步子原则,在每节课文适当的位置插入练习提示,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练习并自行核对答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第五,配套的练习册提供了比统编教材更充足的练习题,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总的来说,自辅教材的编写比较着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编写。

㈢在教学环节上的差异

讲解法一般分为新课引入、教师讲解新课、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小结等若干个教学环节。其中“教师讲解新课”是讲解法教学的核心环节。于学生而言,听讲解法的课,能连续地、流畅地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较自如地越过自己的知识盲点,因此也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由于教师一人独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导致学生由于课堂上练习机会少而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听得懂但当独立完成作业时却觉得困难。

自学辅导教学法其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回忆(3~5分钟)、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约30分钟)、教师讲解(约10分钟)等几个环节。易见,在自辅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最后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因此对知识的印象也会较为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较牢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速度、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获得满足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㈣讲解法教学与自辅法教学在备课上的差异

备讲解法课型的课与备自辅法课型的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的着眼点在于怎样让学生听得懂,而后者则着眼于怎样让学生能读得懂,这就导致两者在备课时考虑的方向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备讲解法的课,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教师本人对定理推导、例题解答过程的分析理解、例题引申出来的新变化等转换成一个个有条有理的步骤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能听得懂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这种做法,往往是将教师本人的思维过程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是相对顺利的。

备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课,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更多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来设计教案,且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自学辅导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回忆这一环节虽只有短短的3~5分钟,却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环节的备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读”的愿望,因为此时学生刚由课间休息状态回复到上课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状态较松弛。因此,课题的引入就必须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宜采用看图说话、问题悬念、直观投影、以旧引新、实验操作、课前检测等多种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在备自学辅导这一环时,要注意考虑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怎样引导学生自学?要正确引导学生,首先就必须正确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课文内容;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个性特征、智力水平、阅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等作出恰当的估计,并依此编写好适当的阅读提纲。为避免学生因阅读量大而产生厌烦情绪,阅读提纲的数量不宜太多,题目不宜过长,力求能突出重点内容、层次感鲜明、符合大部分同学的思考习惯、体现常规方法和常规思路、能帮助同学们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此外,在阅读提纲中还应对整节课的阅读范围、练习内容等作出明确的指引,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怎样辅导学生?这主要包括指导优生、辅导差生两部分内容。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作好差生的辅导工作,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存有畏师畏难的心理。故在备课时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特别照顾----在学习内容上对他们降低要求,让他们也能战胜困难,获得愉悦感;预计在课堂上,他们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哪些题目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应该怎样去引导帮助他们、这节课主要帮助哪几个同学等,这些都应在备课时有所考虑。在备讲解这一环时,除了要熟悉课文外,还必须认真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每一道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估计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讲解时做到语言准确、精炼,达到帮助学生释疑的目的。

由上可见,在备自辅教材的课时,除了要反映教师本人的思维过程外,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分类指引。另外,备这种课型,对教师的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及课堂上的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使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效果

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一年来,实验班在各次大考中各科的对比成绩如下:经过一年的学习,两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这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从表二,可以看出,使用自辅教材的两个班的其它科的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在自辅教学法中所用到的一些学习方法,如:写读书笔记、划重点、做眉批等,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的注意力、记忆力等有较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学习方法,并对其它科的学习产生了正迁移的作用。

三、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在使用自辅教材初有成效之时,亦给我带来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自学辅导教学法适用于高中数学的每一个内容吗?对一些较深、较难、较抽象的内容,如映射的概念、函数、反函数的概念,学生在自学时往往会感到较为吃力,用讲解法的效果似乎更佳。又如,当学生刚接触立体几何课程时,若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只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想象,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似乎不太有利。

第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局限性何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自辅法亦不例外,也有其局限性。事实上,自辅法主要通过模仿和记忆行为获得解决数学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和常规的解题能力确实有帮助。然而,大量的模仿性练习,似乎会使学生较易墨守成规,对非常规的求异思维、对未知领域的较深程度的探索能力显得较弱。

第三,自学辅导教学法对不同个性的同学有何影响?由表一可见,两个实验班的成绩亦有所差异。实验(6)班与实验(7)班的同学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前者性格开朗、活泼外向、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对老师的倚赖性较强;后者个性沉稳、不喜言语、喜独立思考问题、不太倚赖老师、有自己的见解。实验(6)班的个性,导致在课堂上同学间的相互议论多,依赖老师点明重点的同学多,但这却减少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降低了解题速度和学习效率,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相比之下,实验(7)班的性格特征似乎更适合于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我想,如果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实践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较好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学方法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自学辅导教学法亦然。在使用自辅教学法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最佳组合,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

[参考资料]:

1.王兴华,《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论文集》

2.林国泰,“读练辅导教学法”课题实验初探,《中学数学研究》(1999.6)

3.陈德崇、吴汉明,《中学数学教学论》

4.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开放教育思政课的面授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容。下面几种教学方式在面授辅导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答疑。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通过课程论坛或电子邮件提出的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答疑。一是启发式答疑。教师不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的、详细的、具体的答案,而应采用启发式答疑,示以方法,促其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二是讨论式答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研讨使大家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若仍没能解决问题,可开展全班同学讨论,由会的同学给予解答,若学生不会,则最后由教师解答。讨论式答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练习式答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依据面授辅导课的重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时,可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住房、道路、学校等图片分别置于同一张幻灯片中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使他们对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充分运用“案例法”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起到“导学”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典型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就某一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来龙去脉,弄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总结归纳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在应用案例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择。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先决条件。教师组织教学离不开教学目标,选择案例不能离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和相关政治理论观点。选择案例时应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案例应具有教育性、典型性、新颖性和生动性。比如在学习“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时,可选择将好莱坞电影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作为教学案例,将中外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数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实力的概念及作用。二是案例呈现。在向学生呈现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问题,在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案例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书资料等,做好讨论准备。三是案例讨论。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自由讨论、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对相应问题的结论逐步趋向一致。四是总结归纳。案例讲解、讨论等过程结束后,教师要针对课程内容,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建立起案例与理论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五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案例本身的特点,明确案例分析需要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拟订详细的写作方案,最后形成报告。通过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所学过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写好书面报告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方式的一个很好方法。

二、教学反思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审视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忽略教师发展本位,在课程实施上则注重从培训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考虑。结果造成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教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过分强调宏观理论、理念的灌输;培训的过程中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训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有鉴于此,探索一种基于教师发展本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成为一种需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训课程理念,正是人本理念在心理辅导教师培训领域内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为本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专业性表现在它是以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应用技术为工作手段,以心理辅导时间为适应条件,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到满足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本。

(二)以教师的工作需求为本

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对教师的要求产生的,它也需要突出教师自身的实践问题。基于教师工作需要选择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应对工作环境或工作本身进行分析:仔细考虑并决定心理辅导工作的构成要素,了解如何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得达到工作标准,明确心理辅导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把培训需求按优先需要考虑的顺序进行排列,决定心理辅导培训的内容。

(三)以教师终身发展为本

心理辅导培训是心理辅导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为目的,是满足心理辅导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可能只通过若干次的短期培训就能一劳永逸。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应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坚持培训课程的内容、方法与时俱进。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应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究竟需要哪些心理辅导知识、技能以及如何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培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一个行为标准并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遵循相关原则以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

(一)基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个人知识、技能需要的培训内容

1.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主要考虑心理辅导教师在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两方面知识的基础、缺失以及发展,由此设计的培训课程可能是以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也有可能是基于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指导课程。基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包括辅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基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学生的资料搜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课程。

2.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少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即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相匹配。从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技巧等课程内容;从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的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等课程内容;从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心理咨询的原则的运用、如何建立良好关系、会谈提问等课程内容;团体辅导的原则、基本技巧、基本过程以及团体辅导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课程内容。从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因素出发选择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样本抽样、观察分析、调查测量、实验设计、趋势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二)采用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表现性评估方式,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1.提供行为标准,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

提供一个行为标准,规定学习心理辅导内容后接受培训的教师应该达到的行为标准,进而探索行为标准所涉及的培训课程的各个方面。首先,要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出发,说明教师在学习完培训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能做什么。其次,要给预期的行为命名,将其具体表现描述出来,并将预期行为发生的条件或约束因素阐述清楚,进而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以农村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辅导为例,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行为标准可包括: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可以描述考试心理辅导的四大主要内容(认知转变、生理调节、行为练习、应试技巧);在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辅导教育等途径正确调整学生考试动机、矫正考试观念,指导学生从睡眠、饮食、运动等多角度积极调整、消除疲劳心态,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性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法以及系统脱敏法等方式降低考试焦虑,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为考试焦虑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治疗等等。

2.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接受培训的教师应向培训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实践的证据,检验标准是否有效导向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技能,进而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首先,搜集心理辅导教师教育实践证据,包括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心理辅导书面评论与反思等。以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为例,选择一个15分钟的连续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学片断,展示辅导教师是如何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其次,基于评价,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对教师所提供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查受训教师对培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其水平,借此,可以检验行为标准是否抓住关于心理辅导领域的有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知识,帮助培训机构确认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选择突出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

1.基于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培训内容

作为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是否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悖论:专业性课程是因为专业课没能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专业课学得太多太深,许多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心理辅导教育教学没有太大联系。然而目前,在一些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中,虽然包含某些心理辅导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和经验式的心理辅导教育。中小学教师虽然学习了心理辅导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智地运用心理辅导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很少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只有具备足够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所以,必须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重视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2.突出知识、技能的特色化选择培训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农村中小学校实际结合在一起,自觉反映农村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要求,主动适应农村心理辅导发展的趋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特色课程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特色课程应从农村的角度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为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农村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面可以用灵活的形式加以设置,在总课程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心理辅导教师应掌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孤僻自卑、性格与行为障碍、逆反心理等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培训课程学习,农村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客观地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具有本土特色。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

“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培训内容的选择确实是影响培训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协调,有机统一理论学习、校本实习与校本教研,切实保障、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一)通过校本实习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心理辅导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实习场以符合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实际工作情景,技能的形成也需要通过实习来进行。实习能够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和场所,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校本实习的环节如下:首先,结合培训目标,连接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明确教师个人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其次,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全班观摩,开展榜样模仿;再次,进行个人实践,每位心理辅导教师以本校为实习单位,分别进行个别心理诊断、团体心理辅导、会谈提问等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最后,对校本实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估。

(二)开展校本教研保障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提高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 毕业论文 三阶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56-01

将要毕业的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试验以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对大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辅导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法,以期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使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向以培养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创造型”教学转变。

1 进入课题教学阶段

通过师生相互选择,学生进入教师的研究课题,学生拿到任务书后需进行科研课题调研,若调研思路和方法正确,则可较快进入课题。此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调研,此阶段的教学可称为“一进一出”,一进:即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存有大量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学生可通过正确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查阅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一出:即走出去与课题合作者交流,进一步了解课题性质、目的和意义,增加感性认识。在深入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由“一进一出”拓宽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前沿课题,将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固化了综合性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试验教学阶段

试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有目的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试验设计与分析,简称试验统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试验统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试验进行周密而审慎的设计、实施而得到数据,二是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到客观而合宜的结论。[1]

根据试验统计的内容,将此阶段的教学分为两部分试验设计教学和试验分析教学。

2.1 试验设计教学

学生进行试验前,对试验设计思想是不清楚的,如何使他们迅速理解和掌握试验设计方法是在试验教学阶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文献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查阅文献,初步建立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试验与数理统计分析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用数理统计来分析数据,只能在试验数据满足一定条件和假设时才有效.因而在试验前就必须对试验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使其满足统计方法的要求。好的试验设计可以使研究得到满意的结果;未经审慎设计的试验得到数据多数情况人们不能置信。[1]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按照试验设计方法提出自己的试验方案后,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试验设计方法的精髓展现给学生,重点使学生明确试验设计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类型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选择的试验工具是否与问题的类型相符合。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自学与教师讨论相结合的框架下,学生理解了试验设计法就是“偷工加料法”[2]的真实含义。以固结压缩正交试验设计为例,当主因子A和交互作用B之和大于15时,他们从交互作用B入手,看哪些交互作用可省略?在试验因子不改变的情形下,争取有效地减少试验次数,而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结果。在主因子A和交互作用B之和小于15时,他们巧妙运用直交表,通过决定因子、决定交互作用、将因子与交互作用先绘成点线图、再利用点线图去选择最恰当的直交表等步骤,试验因子可得到增加,试验规模可进一步扩大。这样带有科学性、创新性的试验设计方案就更合理、更完善了。

2.2 试验过程教学

在试验设计方案通过后,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阶段学生已从简单的验证某一原理,在相同的仪器上做相同的试验等传统学习模式提高到进行一定的具有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打下较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过程。

在此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多,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注重试验策略,在试验中筛选主要因子,找出最佳生产条件,并在试验中证实最佳生产条件有再现性。在试验因子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试验结果没有与自己原来的设想一样而感到困惑,这时启发学生分析各因素的效应及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对试验结果进行解释筛选主要因子,使学生明白了判断筛选主要因子是否成功可进行变异数分析,若出现了显著因子且这些显著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在70%以上则认为筛选成功。此后学生在采用多水准试验找出最佳生产条件时,会主动进行试验分析,当变异数分析中不出现显著因子时可得出成本低、质量好的最佳生产条件。由于此阶段试验误差由随机因素造成,各因子皆不显著,因此每一因子的各项水准均可使用,即可达到成本低廉且又容易控制的目的。随之再作一批样品看是否为最佳,在试验中证实最佳生产条件有再现性就是较容易的试验阶段。

试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教学不再强调是否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尤其是对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推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实践过程。

3 论文撰写教学阶段

此阶段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内容是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论文框架,正确应用规范性、科学性学术语言,按照论文标准完成写作。教学中首先由师生互动,在讨论中学生思考了论文的阅读对象是哪些人群?论文的目的及主题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考虑论文题目。要明白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的区别,学生在对比不同论文题目的过程中,理解了好的论文题目应尽可能的直接点明主题,即应尽可能包括研究问题的主要关键词,又要兼顾简明扼要,避免繁琐。在建立论文体系时,通过论文结构大纲将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按顺序排列。在论文内容撰写中要求学生对所做试验内容细化到别人可以按照论文中的方法重做的程度,使试验成果具有可重复性。当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时更要引导他们注重旁征博引,分析论证,注重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论文结尾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该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就是前仆后继的过程,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后人继续研究的铺垫,这样科学研究才能一步步地进行下去。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反复修改、润色,使达到语言表达准确分析归纳合理,论文细节符合要求。

4 结论

进入课题试验论文撰写三阶段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思维创新性,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策略,培养了学生论文写作以及规范科学性学术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学前教育是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专业,女生多男生少,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很多学生都是从头开始学起,而女生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较差,抗挫折能力不强,这会对她们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她们对本专业的看法和态度。另外,高考失败使她们内心自卑,高考填报专业时的盲目和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让她们对现在的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同时大学校园环境赋予她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使她们失去前进方向和学习动力。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

二、加强并创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

(一)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学生已经厌倦了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院地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因此将延安精神贯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便显得格外重要。我们通过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培养了她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定期组织学生到八一敬老院做义工,给老人们送温暖,学生在和这些老红军、老八路交流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了很多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打鬼子和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组织学生参观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旧址和宝塔山等,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有了深切了解,尤其是主席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如此多灿若星河的不朽作品,更是令她们肃然起敬,在社会、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当下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每当学生入党时,组织她们到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广场进行宣誓,这样重温党的宗旨,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加强并创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

1.加强并创新班会课。高职主题班会是在一定背景下,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或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的内容可由政治教育模块(包括政治方向、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突发重大事件等内容)、思想教育模块(包括价值观的澄清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等)、品德教育模块(包括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等内容)和生活教育模块(包括规章制度、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组成。主题班会分为三个环节:点明主题、展示主题和深化主题。主题的点出要简洁明快,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角色,乐于参与活动。主题的展示要充实有力,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论证,这是主题班会的主体。结束时要深化提炼主题,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并贯穿她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要想开好主题班会,辅导员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对班会节奏的准确把握,此外,班会主题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针对性,辅导员需要善于搞好调查研究,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班会的主题内容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会与自己是有密切关系的,才会关心并积极参与班会活动。大一新生刚入校,要开展入学教育(介绍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的就业情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和安全教育等)。大二的时候,要开展职业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风气,掌握“为人师表”的各种理论和技能知识,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在班会课上开展了演讲比赛,每周日晚自习由五名学生进行演讲,每人演讲五分钟,演讲完成后由辅导员进行点评。通常她们在演讲前都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并查阅很多资料,这明显提高了她们的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演讲到精彩处,台下同学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在点评时也会适当鼓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三的时候,要开展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班会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在工作与升学之间选择、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等方面。

2.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引领加强班级学生管理。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及其配套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奖学金资助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评为校级一等奖学金的学生;励志奖学金资助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的学生。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班级管理实际效果。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对激励贫困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一项“软指标”的资助项目,评定自由度较大,涉及学生较多,容易引发各种矛盾。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把握助学金申报的基本条件,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行为。辅导员应建立助学金评选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将班级卫生制度、考勤制度、参加课外活动和诚信等相关情况与助学金挂钩,这样不仅完善制度,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另外,基于助学金的评选,可以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监控机制,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所约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3.以各种活动、大赛为依托开展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需要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激励学生,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必要适时举办各种活动、大赛,一方面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时间观念、集体意识等)。比如,一年一度的素质拓展技能大赛注重培养学生的仪容仪表、坐姿站姿、精神面貌等;还开展了“我爱我家”宿舍、教室装饰大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用心装扮宿舍和教室,并拍下装饰过程中一些精彩的画面,做成PPT演示文稿参加大赛,通过比赛大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技能水平。另外,针对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的现象,我们结合声乐专业课举办了声乐大赛,要求所有班级学生参与活动,内容形式不限,通过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举办了讲故事比赛,要求故事内容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才艺,从而让她们认识到讲故事也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在毕业生离校之前组织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技能汇报演出,邀请各知名幼儿园的园长前来观看,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通过组织和督促学生参加类似活动和比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班辅导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引言

小班辅导教学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施行分级教学。采用该模式教学,教师可以做到针对各级学生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量身打造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和内容,同时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使其充分利用我们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在课外进行适于自己的水平、且有针对性地大量听说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等不利因素。本文针对小班辅导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意识的问题,试图探索基于小班辅导课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率的课内外合作的学习方法,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助其成长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格专业人才。

一、背景分析与现状

随着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出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人才的方向要符合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课堂教学与在校园网上运行的英语教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涨尧学:2OO2,2OO3)。2004年以来,工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根据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在全校开展的多媒体读写课和独特的自主听力课的基础上,设立了1O人以内的小班辅导课,再配以30多门与英语语言与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形成了完整的新型课堂体系,构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我们已取得的成就包括:

1.实现学生自主听力:学校于2006年配备了880个座位的先进多媒体教室,全部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全天开放,供外语课堂教学及自主学习使用。学校在语音室建立了自主学习系统,将听力课安排在多媒体语音室授课。语音、文本内容及答案编人语音室自主学习系统,供口语考试和学生上机自主学习听力使用。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以及自己实际水平与需求进行上机学习。

2.普及小班辅导课:学校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lO人以下小班辅导教学新模式。学生每学习一个单元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口语面授辅导一次,每次为1个学时,当一组学生接受辅导的时候,其他几个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平均每两周面授辅导一次,其余课时为自主学习时间。

3.广泛多元的学习资源:学校采用的多媒体自主学习系统和校园网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相关资源:文本、音频、视频应有尽有,学生可按自身兴趣和需要点播各种学习资料。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人性化的因材施教模式逐渐成熟,并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它是适应新时展的教学模式,随着现阶段教学改革在高校中的深入,正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以自主学习为依托,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得了显著提高;小班辅导课和多媒体读写课相辅相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英语水平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先进的语音实验室和自主学习系统进一步解决了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教师无法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水平进行教学的难题。

二、教学策略探索

以自主学习为依托的小班辅导课与传统的口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口语课班级规模大,且仅在课堂进行对话、演讲、讨论等活动;小班辅导课不仅班级规模小,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原则、环节、教师角色等教学策略方面也做出了改革,其在教学策略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原则的转变——采取分级式的教学策略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原则体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是采用分级教学:小班辅导课总体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在初级阶段教学内容要具体,不要太抽象,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还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英语最基本的句型和习语、惯用语,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此外,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初级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背诵,掌握一些公式化的固定表达法、记住许多现成的口头话语,对能编制出创造性的言语、弥补第二语言规则的不足以及摆脱交际困境都是必要的。

中级阶段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人际关系、个性特点、生活习惯、趣味爱好、生活经历、体育运动等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把故事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等等。

高级阶段亦可称为创造性阶段。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比如子女教育、养儿防老、青年人思想状态、国际热点问题等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等。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小班辅导,学生是主角,但教师的作用又必不可少,如何将小班辅导课上好一直是几年来教师们探索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让学生学得实、记得牢又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小班辅导教学这一新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角色转换,努力构建—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教学结果的检验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作用如同导演指挥全局,学生是演员,是戏剧的直接参与者、完成者,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和动力所在。教师要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指挥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备、材料和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适应语言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排除母语干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对教师来说,应重视那些妨碍交际的结构与时态错误,个别单词发音不准等现象则不必太在意,特别是学生在自由表达时不宜过多纠正、打断,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速,甚至会使一些学生害怕出错而羞怯,从此不敢再用英语交流。小班辅导课上很少张嘴甚至不敢张嘴,这才是学生需要克服的;至于英语语音问题则属于自主学习范畴,学生可利用自主学习资源来模仿母语者的发音或自学正音教程解决。

(三)教学思路,环节的转变——自主学习与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小班辅导与自主学习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在小班辅导模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班辅导的前提。学生需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每单元规定的视听学习内容以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才能有准备地参加小班辅导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上小班辅导课必然要遵循四个环节——检查(checking)、督促(monitoring)、练习(practicing)、提高(improving)的八字方针。

检查(checking)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验收。教师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考察,比如,听写、提问、复述等等。听写可以听写预先布置学生自学或者复习的单词、短语以及表达方式;口述、单词竞赛或卡片提问(制作中英文卡片,置于黑板或分发给学生互相交换提问)的形式均可。提问与复述则是对自主学习内容的复习,针对自主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进行提问,不仅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杜绝课前抄答案现象。同样,对某篇资料或对话的复述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和表达方式。

督促(monitoring)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回顾。该环节在具体授课上体现为prepareddialogue,preparedpresentation,preparedQ&A等形式。教师在前一节课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作业,对话、演讲题目或思考题,需要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对话题目与形式可参照外研社《新视野视听说教程》中每单元models后面的练习题;演讲与思考题根据所辅导的内容或相关内容拟定。该环节的训练是对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一种变相督促,即使学生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完成所有自主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准备作业来学习重要知识。

练习(practicnig)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巩固。该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上,即兴演讲(on-linepresentation)、课堂讨论(discussion)、群体游戏(games)等等。即兴演讲难度稍低于preparedpresentation,时间不宜过长,两分钟左右为宜。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小班分为两个或三个小组,每组由学生自己选出小组长(或轮流担任)组织讨论、做笔记并作为代表概括发言。团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受到有益的同伴压力。团队的杰出表现可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归属感正是通过这种结伴或分组活动来获得满足的(Donald1985)。讨论题目应在所学内容上有所扩展,第二册第八单元是Crimedoespay,那么课堂讨论题目就可以是Whatisyoumpinion0ndeathpenalty?DoyouagreeOFdisagreewithit?Why?群体游戏的形式则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学习需要决定选择某一种游戏活动。比如,在辅导Bewareofads!这一单元时,选择若干创意广告供学生解读,对率先回答正确者予以奖励。

除了必须做到的以上四个环节,在具体教学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小班辅导课拉近了师生关系,教师的精神面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这并不是在强迫一个文静内敛的小女人变成一位泼辣前行的女将军,也不要求所有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都变成幽默诙谐的喜剧大师,每位老师都有自身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其次,适当地使用教具。恰当的教具不仅不会干扰学生注意力,反而会增强学生兴趣和紧迫感,比如沙漏、定时器等。在缺乏多媒体支持的情况下,教具往往会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第三,大量重复的练习是外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我们强调英语能力,强调学习效率,但不能忽视适度的重复练习。学生在非目标语言环境下学习,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预习、复习、强化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英文思考方式。若想让枯燥的机械练习变得有趣味,则要在方式方法上多下工夫。最后,钻研教材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世界每天都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了充分利用教材’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资料是有必要的。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高校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变。每个社会时期,都会产生有相对特色的社会风气。当大学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时候,学生的心理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一方面他们更积极向上,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学习文化知识并锻炼各种能力。这种思想和身体紧绷的状态下,就会顺应出现抑郁、狂躁、自闭等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当然,大学生本身心理的敏感和脆弱也是出现这种不良心理的原因之一。大学与高中学习与生活状态的不同使得学生心理出现一种不安的感受,在他们寻找自我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些阻力,而这种日积月累的阻力便成为他们不健康心理因素的罪魁祸首。大学生这种不稳定的心理表现是需要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安全感才能得以改善。接受和承认是良好情绪的表现,而勉强确是问题的起源。对于学生内心脆弱和敏感产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种种压力的激增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将一个人的正常神经系统摧毁。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整个思想和心理是受大的环境所影响,积极、乐观、有爱、自信以及充满希望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简单化的思考模式同样也是大学生心理单纯的一个明显特点。大学生思考问题普遍趋于简单化,这是他们生活阅历简单的特性。这种大范围的特性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影响较重。如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时,往往考虑欠缺、容易激动,紧接着便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身心的和谐,并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乐观属于大学生较好方面的心理特点,也是平衡不良情绪的良药。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心理,以至每位学生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认识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种个体化的心理表现成就了不同的学生性格。

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事务的前线,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工作。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思维控制着人的心理,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辅导员在深入学生团体时,要注重引导个体对事物正确化得认识。当然,大学生自大、敏感、脆弱、简单化得心理特点,可能会把一些矛盾进行不必要的隐藏,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不仅仅要做的是援助,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待一些事情,如何解决身边的矛盾,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心理辅导就是一种心理疏通和教育。教会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懂得适时做事,是他们走向社会前必修的功课。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灵的指明灯,肩负着教育事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辅导员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身做到自尊、自强、自爱。高校教育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着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此学生所面临的各项挑战也与日俱增。辅导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也因此不断的在提升。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深入学生,辅导员要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用自己的真心来对待学生。大学就如同一个家,学生出现的任何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中缺乏的安全感。辅导员作为学生身边的心灵导师,要及时消除学生们的疑虑,为他们创造公平、有爱的校园环境。教育本以育人为本,育人则以德育为先,德育为以心育为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辅导员应尽职尽责的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用专业化的态度和技能完成学生心理的各项辅导工作。

结语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辅导员自身特殊性影响了在临床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学校的行政人员要处理很多行政性事务,参加学校的行政性会议就占去了不少时间,每个辅导员都有200人左右的学生,在处理学生的事务性工作方面也相对较多,因此,辅导员往往关注教学团队工作就比较少。久而久之,就自然被认定在临床专业教学团队之外。辅导员在知识构成上具有多样性,非临床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临床知识缺乏,而临床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由于长期不接触临床,动手机会少,也会造成兴趣点不在参与临床教学方面。由于工作忙,学习机会有限,造成科研能力的欠缺,从而也限制了辅导员参与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有辅导员队伍不是太稳定,辅导员转行,转行政比较多。也给其有效加入团队建设带来不确定性。

1.2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也制约了辅导员在团队建设中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往往容易导致两张皮现象,思想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脱离思想教育。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上完课就可以离开,至于学生有什么要求,学生对专业课有什么反应就很少过问。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着眼于安全,稳定等粗线条的教育,担负着消防员、管理员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对于专业知识教学的关注。在学校的管理中,专业老师属于系部管理,而辅导员属于学生处管理。两个部门对于这两部分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工作重心也是不同的。专业老师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而辅导员的要求主要是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搞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有时在工作安排中还有可能出现互相冲突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辅导员在团队建设中的位置。

2发挥辅导员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2.1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上发挥辅导员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优秀的医生,而这个医生不是仅仅具有专业技术的机器人,而是热爱医学事业,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良的医德医风、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愿为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的人。这样的目标意味我们不仅要重视老师和学生的专业技术储备,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的目标意味着我们关注点不能仅仅限制在单纯的专业老师队伍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关注点仅仅限制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这要求团队的建设者要有更宽阔的眼光和思路,要改变教育方面教学与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和不足。另外,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要了解和深入学生实际,而在这个方面辅导员是强项,是辅导员可以发挥其作用的地方。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大部分辅导员都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心理咨询能力,有了辅导员的参与,教学团队在对于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技巧的运用方面就会更适应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在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建设的互补性方面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临床医学团队也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成员的挑选要兼顾多种专业领域、技能、性格,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补性和合作。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社会人文、统计心理等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而这些多学科、多门类的需求不是仅仅专业老师能做到的,这就需要发挥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有许多担任辅导员工作的老师是学校的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同时在学生调查反馈统计方面能发挥其他专业课老师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3在探索新的临床教学理念方面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社会及医学在发展,临床医学也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临床医学团队建设需要突破旧的思维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医学前沿观点的尝试,重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等的新的教学理念渐渐走进教育改革的探索中。社会发展对于临床医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的临床思维能力,关爱病人,病人至上的理念,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我们的老师加以引导、培养,而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管理理念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临床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共同探索新的临床教学理念,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小孔的父母在镇上做小本生意并常带朋友到家中打麻将,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习情况,若有人投诉其子女,小孔的父亲则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脑就暴打,经常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而祖母对其溺爱、一味迁就。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祖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孔养成自由散漫、有暴力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他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在平时和小朋友们的交往中不管大小事,他都以拳头相向。但是,长期在父母如此的教育下又产生一种极其畏惧的心理,也就是说小孔形成了欺软怕硬的双面人格。在学习上,不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潦草,成绩差,易冲动,自制力差。下课常在走廊、操场上奔跑,和同学相处时经常骂人、打人。

二、积极进行家校联系

知道小孔的情况后,我积极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如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失当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终生遗憾。我与他们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量少打骂,多讲理。我的观点基本得到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在交谈中其母亲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与同学打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使孩子改正错误,家长不要偏袒孩子,而应让学校教育解决,否则孩子可能有恃无恐,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父母积极配合,一改以往在学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时也使该学生明白,通过暴力途径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后来我经常与其父母通过电话或“校讯通”联系,了解小孔在家情况,反馈他在校情况,出现问题一起解决。

三、软硬兼施,强化正认知

因长期受批评,家长训斥打骂,同学厌恶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极就越制造问题,以至招致更多指责,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应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多争取契机点亮其希望之火。针对他打人、欺负弱小的现象,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心平气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误;更多的我会严厉批评,严格按照我和小孔原来协商好的方法去处理。我为他特意设了个文件夹,他一打人就要写检查,然后收进文件夹,经常和他一起点数检查的份数,因为到了一定份数是要到派出所的,这多少对他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从而帮助他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攻击严重时,我会适当使用“冷冻疗法”。针对他内虚的特点,他怕别人都不理他,特别是怕老师当众批评他,当他一天之中多次无端打人的情况出现,我会以他不接受老师教育为由当众点名批评,并私下希望同学配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策略,家长也会配合),让他切身体会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渐减少了攻击行为。

四、适当进行模糊性教育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 优势 困境解决途径

《普通高等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简称《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第一课堂和直接平台。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破解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一、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

(一)依据充分,职责明确。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学是符合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央层面文件的指导精神和具体规定的。

(二)了解情况,因材施教。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对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基本概况和个性特征等都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这有利于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契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如学文科的同学和学理工科的同学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在上形势政策课的时候针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归纳布置作业。辅导员可以让文科的学生通过小组组队表演诗歌朗诵、手抄报、小品等方式进行;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提倡创作电子杂志、绘画和手工模型等更符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思维习惯的方式,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融教于管,注重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课外活动开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知识的自觉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能够充分地发挥寓教于管的角色,在日常管理中自觉地把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融人到对第二课堂的活动指导和日常管理中。如形势政策课中,南海争端问题的内容较为抽象,辅导员就可以指导学生党到军营、舰艇、训练场中去开展参观交流活动,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性教育。同时,辅导员在第一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的问题作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思考,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把握动态,及时调整。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大学生的辅导员一般都相对固定,是在大学期间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者,有便利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能够及时检验学生所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对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思路,致力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进而实现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二、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一)操作性的指引不明确。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另一个作为专门、具体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思政理论课队伍建设意见》)却没有把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授课资格、课时、课程内容等基本内容予以明确。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平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所辖老师的课程安排没有操作性的指引,作法不一。

(二)职称评审边缘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这两门课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往往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研部门所辖老师担任,辅导员只能担任一部分《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许多辅导员拟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时经常遭遇到的难题是课时严重不够。这是因为其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形势政策课课时量极其有限,远远不能够满足评讲师的系列,且会制约高一级别职称的评比。

(三)教学任务确定性模糊。

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不是属于辅导员的一项必须的工作在实践中并没有达成共识。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较,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更像是一项兼职的工作。在许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辅导员的工作体制往往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白天坐班制。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般只能在晚上进行。致使辅导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四)教学安排被动特征突出。

辅导员在实践中往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后备师资力量,而在课程的安排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一般都是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所辖教师。这种被动的课程安排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位辅导员每一学期都有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机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制约了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时,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实行的统一排课,往往使辅导员所担任的教学对象不一定是自己日常管理的学生,不利于辅导员利用日常管理的优势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另外,课件的制作和考试的方式、内容也统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实行划一的确定和操作,不利于辅导员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对学生实行针对性强、富有有实效性的教育和考核。

三、解决途径

(一)明确教学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严格依照《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把辅导员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中,并依据《思政理论课队伍建设意见》中关于师资方面的要求选取、培养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的常规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对于辅导员中级(含中级)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业绩,而对于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主要看教学水平和科研力量。对于辅导员而言,评定为中级职称的一般已经从事专职、一线的辅导员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年限,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实务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中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因此,对于中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应该给予其担任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支持和扶助。同时,这也是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能够最终实现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副教授和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必由之路。

(二)细化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定。

学校层面的教务部门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排课、时间安排和形式权力下放到学院,即由教务处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研部门在教学大纲、师资培训、质量监控、科研平台搭建和考核等宏观层面进行统筹、监督和促进。目前,高校中学科差异和细分程度不断增强,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文科以及理科的专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如果继续实行全校课件统一、试卷统一的作法,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失去针对性和动态性。因此,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间和场地,使辅导员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寓教于管、以教促管。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集中、系统、规范接受社会先进性、文明性、进步性思想教育的群体,大学在校期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责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在大学当中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骇人听闻的弑师事件、凶杀事件、泼硫酸等事件都向高校教育者,以及全社会发出了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的警号。这些也深刻表明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辅导员应该积极地通过寓教于管,在学生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注意观察、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然后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重视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代特征鲜明、主题深刻、教学手法多样等特点。目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也已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特点。辅导员应该与其他专任教师经常性开展横向的交流并实现资源共享,如法学院关于一些社会上典型案例的收集可以为全部学院的备课资源;信息学院收集的视频或者设计的课件背景也可以成为公共资源;外语学院提供的外文参考资源或者外国的电影、视频也可以相互参考使用。同时,教师教学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教师侧重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善于互动引导,有的教师侧重逻辑思维严谨训练。经常开展这些经常性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发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队伍的互补优势,也能为建设合理科研梯队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2]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 实践困境 对策分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又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模式。

但这一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实践难以展开或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1.兼职辅导员的职权定位模糊,导致具体工作无从下手。

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周济部长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中已有明确要求。但是,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权责,至今仍停留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讨论层面,尽管大家的意见总体上趋向一致,但一直没有形成法规层面的、明确的、统一的文件规定,或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意见。

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思政教师没有“合法”的身份介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开展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阻力重重。由于缺乏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职权的明文规定,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师介入他们的日常活动是越俎代庖,并从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反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大学生产生的反感,导致教育和被教育双方很难形成发自内心的无缝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水到渠成。同时,这种反感情绪导致的消极对待,甚至抵制行为,不仅削弱了思政教师开展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使得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而且会由事及人,由人及物,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二,由于没有职权的明文规定,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理直气壮。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在兼职辅导员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规定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名正言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大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大受影响。

2.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双方各自为战,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

从思政教师开始兼任辅导员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机制,即融双方之长处,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是国家出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初衷。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却是两条线、两张皮。专职辅导员依然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亲力亲为,这样的结果是:一,各专职辅导员工作疲惫不堪,而且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角色的神圣感也被疲惫不断吞噬,工作的激情和使命感逐渐丧失。二,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由于专职辅导员的全面推进,导致兼职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独立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思政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难以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得以发挥。同时,专职辅导员的全面介入,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兼职辅导员的权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艰难。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才是对他们进行课外管理的合法和权威人员,在专职辅导员的衬托下,本就没有职权规定的兼职辅导员,其开展工作的身份的“合理和合法性”,更加遭受学生的质疑和抵制,使工作的进行雪上加霜。

二、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对策分析

1.各院校结合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兼职辅导员的职权,疏通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渠道。

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经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数年的讨论,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各院校可以立足实际,予以借鉴。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侧重于三个层面:一,思想教育的深化。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总结以往辅导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兼任辅导员制度流于形式,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现有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等,基于多数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格局,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1]如此,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和理论特长,注重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从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努力使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优势所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特殊性,即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理想信仰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思政课教学活动对思政教师来说是一种信仰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思政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且必须认同这一伟大的事业。所以,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本能地负有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三,心理健康教育。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当前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因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产生心理上的偏激或扭曲。当前社会的发展成就与矛盾并存,处在心理敏感期的大学生,对社会矛盾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成就。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思政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较专职辅导员的另一优势,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思政兼职辅导员职责所在。

明确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职责,思政教师开展工作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活动的全部。而单纯作为教师,我们虽然应该关心学生,但如果不断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则需要各院校赋予一定的“权力”,如此,则可名正言顺,引起学生的重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于兼职辅导员工作权限的问题,是实践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立了负责制,才能为兼职辅导员开拓一块工作的平台,才能让思政教师找到自己耕耘的土地,才能使思政教师肩负的兼职辅导员的职责落实到实处。因此,各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考虑本校学生工作格局,以及专职辅导员分工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月活动、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学生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活动等一些思想文化类活动,交予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同时,在学生的学期评优考核中,要体现思政兼职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建立这样的负责制有以下几点好处:一,从责任角度更加明确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使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容易落到实处。二,有责任就有动力,就可以调动思政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三,更容易发挥思政教师在专业和学识方面的特长,形成专兼职辅导员优势的互补。因此,只有明确规定了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才能使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顺畅自如。

赋权就等于赋责。明确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确定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就清楚地界定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权所在,这是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前提。

2.建立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兼职辅导员的特长。

首先,明确各自的分工,确立各自的主阵地。关于专职辅导员基本职责,现已有明确规定,那就是,以管理为主线,包括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此点在上面已经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才能抓住各自工作的重心,使学生工作的开展合理、有序。

其次,专兼职辅导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必要的交叉,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兼职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专职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日常组织管理,为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兼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可以邀请专职辅导员一起进行;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也可征求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双方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完成辅导员的职责,真正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3]

此外,为了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有效实践,还必须对完善相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思政教师在编制上属于教学系列人员。具有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实行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必然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教师的考核中,有必要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折合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量,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去做好兼职辅导员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使其得以有效实践,对于各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辅导员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05-03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以技能学习为目的,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教学手段、途径和环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体系与思政课教学体系严重脱节,德育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致使思政课教学绩效和德育工作实效整体不高。因此,探讨政治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与制度保障,构建能够同时发挥政治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比较优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于缓解高校思政课人员配备不足、辅导员出口单一、提升思政课以及德育工作实效性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以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为中坚的理论教学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两条腿”,共同支撑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思政课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战略问题”。[1]

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推行。经过近10年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探索,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必要环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始突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为中坚的理论教学体系,逐渐与以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融合,政治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领域。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发展比较狭窄,辅导员队伍流动性相对较大。虽然近年来党委政府逐渐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辅导员更多是作为“办事员”与“消防员”处于高校教育与管理体系的底层,在“人生导师”的魅力光环与“学生公仆”的现实之间挣扎与徘徊。大体上,辅导员在高校内的职业发展有三个方向:被提拔进入行政管理岗位;转入教学岗位;做职业化辅导员。第一个方向由于岗位有限,以及来自“学而优则仕”的教授们的竞争压力,专职辅导员提升为高校中层领导需要提升学历或者职称。就第二个方向而言,辅导员专业荒废多年,如不提升学历或者职称从事专职教学会力不从心。第三个方向,大多是学历或者职称无法提升,既不能提干也不能转岗者,职业前景充其量成为正处级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造成很多人因为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太多而觉得辅导员没有意义,同时由于辅导员职业出口狭窄又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过渡性或者临时性工作,辅导员队伍难以真正稳定。

如能理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无疑既为辅导员搭建了施展才华做大学生人生导师的价值平台,又为辅导员开辟了职业发展的新途径,十分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辅导员将管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学科归属感和事业成就感,提升他们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而达到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辅导员承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可利用倒逼机制促使他们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提升德育工作技能与水平,使其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相得益彰,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从而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保障。

(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其基本动因在于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相比思政课理论课教师而言,辅导员具有年龄小、精力旺盛、综合素质强、更了解学生、具有更多实践教学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辅导员年龄较小,与学生心理差距小,基本无代沟,可以借助朋辈优势提升思政课实效性;辅导员入职门槛较高,高校一般会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强者担任政治辅导员,这样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大优势;辅导员成天与学生打交道,更了解学生,更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更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辅导员队伍同时也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平台不断拓展,教学方式不断多样,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三)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国家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仅有理论说教,没有实践感知的德育难以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学术界已经注意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仍然局限在课堂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并没有充分融入德育要素。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学生“认知”与“践行”的脱节问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不仅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关乎高校德育工作的大局。可以与思政课理论课专职教师形成互补的是,辅导员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管理活动中的生动事例和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践行上下工夫,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辅导员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主体

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系统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涵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辅导员没有必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压力,辅导员队伍成为了高校维护校园稳定的主力军,用一票否决的考核利器把辅导员绑在维稳战车上面,不允许辅导员分心去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理论教师分属不同部门,缺乏横向联系,难以建立起紧密协作、互相配合的协调互动机制

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最重要的队伍,发挥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骨干作用。但是他们归属不同部门,思政课的教学责任单位是社科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内部二级教学单位,而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责任单位是学生工作处与团委,是高校内部行政机构,两者同为校内正处级单位,职能上各自为政,互不负责。这实际上造成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机构和以学工部、校团委、专业院系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分别占有的局面。即使有着共同的实践育人总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由于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不同又缺乏沟通合作,使得思政课教学机构很难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管理机构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很难与思政课教学机构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对接起来,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2]

(三)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一

从专业背景来看,高校各院系配备的辅导员在专业背景上大多与本院系相关专业相同或相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为数甚少,绝大多数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也缺乏系统的在职培训,对思想政治理论难以深入了解和彻底把握。

(四)辅导员配备不达标,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事务性工作较多,学生管理考核中又有诸多的“一票否决”,致使辅导员工作压力大,难以有时间对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承担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高校在“双定”后,选择管理编制的辅导员不需要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不需要也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所以,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会面临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的问题。

(五)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较难达到精准

课堂讨论、课内视频、课内情景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些形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理论课教学沉闷乏味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达到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理论课教师不愿意把实践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大致有这样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难以有时间组织课堂外耗时耗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担心学生走出课堂的安全问题;三是实践课工作量难以计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课既安排了理论课,又安排了实践课,但是给教师们核算课时量的时候,只统计理论课课时。辅导员参与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同样难以计算,由谁负担相关经费更是一个难题。

三、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坚力量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且实效不高的可行途径,须在“德育为先”理念支撑下,整合资源,科学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社情、校情的参与模式,构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真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组织保障制度

树立大德育观念,确立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生多师少的困境,思政课大多采取大班教学模式,理论课授课教师必须面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难以实施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全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没有隶属关系,难以单独推动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其他二级学院等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学校层面,成立权威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纳入管辖范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应该亲自挂帅、亲自负责。“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3]

(二)沟通协调制度

在学校成立的领导小组中,应该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组织协调。在进一步明确学工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院系的职责的基础上,统筹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工作,保障辅导员与思政课理论教师的互动合作,加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制度,统筹协调,发挥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和特长。这样一定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形成常态性的沟通机制,就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绩效考核与学生日常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与协调。

此外,还要通过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通过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兼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社团、参与主题班会等活动,推动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协作配合,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优化。[4]

(三)考核评价制度

一是要改变思政课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主要依托于期末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均存在重考试成绩、轻现实表现,重知识考查、轻行为养成,重课堂传授、轻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辅导员参与实践教学后,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要把学生的现实表现、行为养成、社会实践等因素纳入考核,真实地检测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辅导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绩效考核。把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与效果纳入辅导员年终考核体系,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工作日志、学生评价以及实践创新活动成果为基本考核依据,引入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互评机制,全方位考查评估辅导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绩效。

(四)激励约束制度

要建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准入制度,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辅导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并建立平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辅导员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考核合格的,应该按照不低于理论课课时津贴的标准给予课时津贴,并在职称评定、教育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待,以鼓励辅导员潜心研究、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全面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注 释 ]

[1] 张天俊.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 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2006年7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在选拔任用上缺乏专业化,致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能力下降,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开始下滑,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落后,这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顺利实施国家战略任务,就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大多数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跳板。

在高校,庞大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教师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育管理论文,并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式提到议程上,对于辅导员在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甚至作为高校的多数部门将辅导员归为“打杂一族”,可以挥之即来,挥之即去,凡与学生有关的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喊上辅导员,一天下来,辅导员常常疲惫不堪。尽管辅导员如此付出,但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便却远不及专职教师,这种“高付出、低收入”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将辅导员职业看作是一个临时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从事大量的边缘性工作论文格式范文。

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学生日常管理,前者是主要方面。但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随着队伍的扩大而加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3]。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辅导员从事工作的重心往往由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偏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公寓部门等处室随时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往往必须是随叫随到,造成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大事小事都要找辅导员,学生的事事都离不开辅导员,使得一些本该由这些行政职能部门所作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由辅导员代劳,辅导员没有任何回驳的余地。在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思想开导者,又是学生的“勤杂工”,而在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在高校扮演者“保姆”的角色,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从事与学生无关的杂事、琐事,真正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提用于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习的时间了。由于长时间大量从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整体思想理论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水平的提高。

3.辅导员选拔任用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有两个渠道:一是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担任;另一则是通过招聘校外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些辅导员并非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岗前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而这些培训往往是粗略的,不系统的。作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辅导员学生管理理论水平的下降。在具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从老辅导员获得的间接工作经验教育管理论文,还不足以弥补辅导员工作理论和经验的缺口。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大多由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担任,在各方面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但随着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就迫在眉睫。各高校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一,通过各种培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立场;其二,辅导员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工作本领,同时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其三,要定期安排和组织辅导员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其四,辅导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在选拨辅导员时,中共党员应优先录用。辅导员队伍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的完成[3]。

2.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有效开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论文格式范文。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4]。由工作的泛化到专业化、职业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化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宣传、资源、工作三个方面进行支持和帮扶。宣传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板报、校报等宣传工具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立场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列入高校建设的正式议程;资源支持表现在学校的一切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的投入,保障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辅导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同时可以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支持表现在院系分管的领导要多关注、多支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在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对他们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要及时进行开导和帮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信心。

3.加强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的完善

完善保证机制,一方面要从政策进行保障,就是指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一致性,享有同等待遇教育管理论文,同时彻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在学校进行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评定职称时,学校要明确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这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要从实际行动上进行保障,多数高校虽制定了完善的辅导员保障机制,但在制定后往往置之脑后,或在操作过程中置辅导员的利益于不顾,因此,高校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之后,一定要随之制定配套的督促措施,保证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的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扩招后导致的各种问题,高校体制改革,学生就业方式转变等等所有新情况、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5]。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必须在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深入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5]杨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2006年7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在选拔任用上缺乏专业化,致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能力下降,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开始下滑,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落后,这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顺利实施国家战略任务,就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大多数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跳板。

在高校,庞大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教师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育管理论文,并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式提到议程上,对于辅导员在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甚至作为高校的多数部门将辅导员归为“打杂一族”,可以挥之即来,挥之即去,凡与学生有关的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喊上辅导员,一天下来,辅导员常常疲惫不堪。尽管辅导员如此付出,但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便却远不及专职教师,这种“高付出、低收入”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将辅导员职业看作是一个临时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从事大量的边缘性工作论文格式范文。

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学生日常管理,前者是主要方面。但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随着队伍的扩大而加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3]。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辅导员从事工作的重心往往由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偏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公寓部门等处室随时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往往必须是随叫随到,造成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大事小事都要找辅导员,学生的事事都离不开辅导员,使得一些本该由这些行政职能部门所作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由辅导员代劳,辅导员没有任何回驳的余地。在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思想开导者,又是学生的“勤杂工”,而在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在高校扮演者“保姆”的角色,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从事与学生无关的杂事、琐事,真正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提用于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习的时间了。由于长时间大量从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整体思想理论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水平的提高。

3.辅导员选拔任用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有两个渠道:一是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担任;另一则是通过招聘校外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些辅导员并非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岗前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而这些培训往往是粗略的,不系统的。作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辅导员学生管理理论水平的下降。在具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从老辅导员获得的间接工作经验教育管理论文,还不足以弥补辅导员工作理论和经验的缺口。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大多由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担任,在各方面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但随着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就迫在眉睫。各高校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一,通过各种培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立场;其二,辅导员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工作本领,同时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其三,要定期安排和组织辅导员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其四,辅导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在选拨辅导员时,中共党员应优先录用。辅导员队伍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的完成[3]。

2.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有效开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论文格式范文。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4]。由工作的泛化到专业化、职业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化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宣传、资源、工作三个方面进行支持和帮扶。宣传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板报、校报等宣传工具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立场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列入高校建设的正式议程;资源支持表现在学校的一切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的投入,保障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辅导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同时可以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支持表现在院系分管的领导要多关注、多支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在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对他们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要及时进行开导和帮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信心。

3.加强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的完善

完善保证机制,一方面要从政策进行保障,就是指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一致性,享有同等待遇教育管理论文,同时彻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在学校进行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评定职称时,学校要明确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这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要从实际行动上进行保障,多数高校虽制定了完善的辅导员保障机制,但在制定后往往置之脑后,或在操作过程中置辅导员的利益于不顾,因此,高校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之后,一定要随之制定配套的督促措施,保证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的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扩招后导致的各种问题,高校体制改革,学生就业方式转变等等所有新情况、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5]。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必须在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深入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5]杨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探索 ;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38.095

1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以黄河科技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为例表现为:无职级占20%,初级占45%,中级占35%,整体职称普遍较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占41%,硕士学历占59%,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在不断提升;从来看,主要是省级一般期刊,高质量期刊极少;从主持课题来看,主持校级课题人员占29%,主持过省市级课题的占12%,大多数人员基本上处于参与课题研究“挂名不出力”状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科研意识逐渐增强,但在面对科研课题时仍显无能为力。产生上述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1 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时间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八项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内容可归纳为: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为重点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以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咨询;以落实规章制度、解决实际困难为重点的学生事务管理[1]。24号令要求辅导员管理好学生的方方面面,通过辅导员深入学生吃、住、学的一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经济、学习、就业、交往、情感等方面的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辅导员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的科学研究中。

1.2 高校辅导员缺乏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发问题并积极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日常学生事务中,面对的部门非常多,大多时间都是在处理事务性工作,琐碎繁杂。这就影响了辅导员进行科研的意识;有部分辅导员认为带好学生,不出问题就行,没有必要进行科学研究;也有辅导员习凭借过去的经验解决问题,却没有意识到提升科研能力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长此以往,辅导员对科研的失去了兴趣,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2]。

1.3 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选题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撰写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等。因为辅导员搞研究申请的课题大多是和学生工作相关的心理、就业、思政、资助等相关内容,对于这方面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做起研究要相对容易。而非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研究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很多专业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更别提做好课题研究了[3]。大部分辅导员表示自己在申报课题、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数据时感觉很吃力,不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科研能力的缺少,严重阻碍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培养。

1.4 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氛围

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相对分散,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加之繁重的工作任务,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缺少在一起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辅导员的各类培训中,更多关注的是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辅导员科研上的培训和指导。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自发、散养的状态,从事科研时往往在单打独斗,研究方向分散不成系统。这样的氛围直接导致辅导员科研意识的缺乏,科研成效也不高。

1.5 高校辅导员科研成果有待提升

科研成果的质量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直接体现。部分辅导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部分停留在校级成果水平,市级成果就很少,更别提省部级和中部级的,大多数成果都发表在省市级期刊上,质量不高。从辅导员科研的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对学生事务工作现象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从辅导员科研成果的质量上看,表现为实践应用性不强,难以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没有创新性,推广和应用的价值不高。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高校辅导员理论基础不扎实,不能对科研选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上分析体现,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升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质量。

2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对学生事务工作规律的探索和掌握,决定着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对辅导员提出科研要求,倡导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术研究型转变,提升科研能力,是切实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需要[4]。

2.1 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培养辅导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辅导员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掌握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规律,具有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科研选题,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分析判断力、预见力和决策能力;科研收集和运用文献,有利于辅导员信息处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科研调查研究,能锻炼辅导员的组织协调和语言沟通能力;最后,科研写作论文,又能显著地提高辅导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培养辅导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

2.2 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成效

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征,辅导员面临的教育对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辅导员工作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新局面。对于大学生思想呈现新的变化特征,仅凭满腔的工作热情是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让辅导员带着思考开展工作,成为“思考的探索者”,会提高在各项工作中的主动性,激发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成效。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更加需要紧跟新形势,分析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工作的方法,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需要在常态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实现自身的成长。辅导员在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把工作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总结出规律,进行理论升华,在具体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打造为既精通学生事务又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专家,在工作和发展中呈现和谐统一,从而产生幸福感。

3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需要强化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通过建立稳定的职业发展机制加大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

3.1 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

通过科学研究正确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减轻辅导员负担。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德广教授倡导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工作、学习、研究”的六字方针,即围绕日常工作而努力学习,对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再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科学研究的指导使辅导员轻松地完成日常的繁杂工作,为继续科学研究指导日常工作提供时间的保证。

3.2 增强辅导员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新问题,并对这些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解决的过程就是辅导员的科研意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面对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还有陷入情感、网络等诸多现实问题,还需要处理和解决个性迥异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多样问题。因此,具备科研意识的高校辅导员能够将实践经验进行积累,通过思考、分析,解决学生琐碎事务中的新问题,把思考、解决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形成科研成果指导日后工作。科研意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3.3 培养辅导员科研能力

高校辅导员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占领理论高地,才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才能够将日常繁杂工作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条理化,更好地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首先,结合专业加强培训,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五花八门,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马列主义的学习指导,强化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能力。其次,开展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的讲座。进行科学研究首先从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到结合课题选题,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对课题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价值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成果,强化辅导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积累资料,增加经验,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申报课题和撰写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明确辅导员职业角色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和科学研究,承担思想政治专项科研课题。落实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学校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推动辅导员积极参加科研、和课题申报的进程。逐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有更多精力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4 结 论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是一种创新性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教育效果和工作效率。不断增强创新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辅导员必须树立学习意识,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勇于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从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文俊.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7):56-57.

[2]沈慧.年级组模式下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思考[J].学理论,2013(12):342-343.

[3]吴庆云.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