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发展现状;原因;建议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能把农业技术真正通向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新时代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强烈的工作,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工作人员要提供给农民技术服务,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知识水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开始阶段,因此要大力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利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这能给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只有对农业技术及时调整和深化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这样能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率。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人员减少,技术服务不到位

乡镇基层的编制上不能没有农业技术员,但是大量农业技术员在岗位上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其实真正地做农业工作的只有很少的农业技术员,其他的技术人员都被领导选择做了包村干部或者其它的工作,这造成了人员大量缩减。农业生产要按照农业工作计划开展,农业工作计划是由上级农业部门制定的。农业工作不仅包括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建设新农村,粮食直补,还包括上报报表、农业摸底等。由于技术人员对业务的生疏和包村工作对时间的占用,使农业技术人员很难深入到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上来。

(二)职能性特点降低

上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范围广泛,工作情况复杂,很难全面地照顾,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次数有时会减少,工作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减少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的转变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职能性降低,使他们的职能权利大大被消弱。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推广支出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镇农业站要获得发展就需要解决现存问题,摆在乡镇农业站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不够,无法进行品种的试验,无法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导致了乡镇农业站的许多工作都没法正常进行。

农业站存在的问题不仅有设备陈旧、设施不全,还有办公环境差,八十年代甚至更老的办公室设备难以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甚至没有电话和传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办公室里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的设备都没有,这会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对农民的问题做针对性解答,基础设施的缺乏使人民对先进、实用的技术的要求无法满足,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试验田的缺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失,增加了示范试验的难度,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二)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旧,更新缓慢

在乡镇的农业站之中,技术人员拥有本科学历的很少,大多数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平均年龄较高,特别是近几年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严重阻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经费缺乏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业技术推广站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不能系统地接受培训,使他们接触不到农技推广的新知识,使用老旧的知识投入实践只会使工作效率更低。农机推广人员缺乏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农业的服务效果。农技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三)管制机构设置不科学,技术推广动力不足

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站直接管理,乡镇农业站存在着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农机人员的随意调遣使农机人员的职位分配出现混乱,出现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转职”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农技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农机人员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较低,这降低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技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而不是服务上,这导致了农技人员和农业脱离关系,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受到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而进行推广,效果显然是不明显的。技术推广反馈系统的不健全和考察体系的不明确消弱了技术推广人员应有的积极性。

三、如何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站技术的推广职能

我国颁布了“三农”政策,政策的颁布使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提升,领导要强化对基层农业站的认识,要更新以往陈旧的传统农业知识,政府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阻碍农业正常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发挥基层农业站生产第一线的作用。

要想提高农业站技术推广职能需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业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检验和化验设备,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利用新设备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二是要通过实行工作任务责任制来激发农技人员的工作激情。三是要加强农业网络工程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公共平台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农业政策,及时了解新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四是要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五是要扩大经费支出,满足农技人员工作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农技人员学习意识,更新观念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企业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才,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努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技术性强,技术复杂,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能进行技术推广的工作。农业技术要想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就必须把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求,让技术人员学会对新技术进行讲解和现场示范。二是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使他们能够把对“三农”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科技兴农战略,能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只有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才能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建立可行的推广机制,发挥优势,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化成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接受挑战,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鞠芳.安徽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6).

[2]董素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

[3]张孝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视界,2014,01:395.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人员减少,技术服务不到位

乡镇基层的编制上不能没有农业技术员,但是大量农业技术员在岗位上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其实真正地做农业工作的只有很少的农业技术员,其他的技术人员都被领导选择做了包村干部或者其它的工作,这造成了人员大量缩减。农业生产要按照农业工作计划开展,农业工作计划是由上级农业部门制定的。农业工作不仅包括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建设新农村,粮食直补,还包括上报报表、农业摸底等。由于技术人员对业务的生疏和包村工作对时间的占用,使农业技术人员很难深入到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上来。

(二)职能性特点降低

上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范围广泛,工作情况复杂,很难全面地照顾,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次数有时会减少,工作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减少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的转变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职能性降低,使他们的职能权利大大被消弱。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推广支出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镇农业站要获得发展就需要解决现存问题,摆在乡镇农业站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不够,无法进行品种的试验,无法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导致了乡镇农业站的许多工作都没法正常进行。

农业站存在的问题不仅有设备陈旧、设施不全,还有办公环境差,八十年代甚至更老的办公室设备难以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甚至没有电话和传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办公室里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的设备都没有,这会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对农民的问题做针对性解答,基础设施的缺乏使人民对先进、实用的技术的要求无法满足,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试验田的缺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失,增加了示范试验的难度,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二)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旧,更新缓慢

在乡镇的农业站之中,技术人员拥有本科学历的很少,大多数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平均年龄较高,特别是近几年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严重阻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经费缺乏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业技术推广站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不能系统地接受培训,使他们接触不到农技推广的新知识,使用老旧的知识投入实践只会使工作效率更低。农机推广人员缺乏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农业的服务效果。农技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三)管制机构设置不科学,技术推广动力不足

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站直接管理,乡镇农业站存在着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农机人员的随意调遣使农机人员的职位分配出现混乱,出现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转职”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农技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农机人员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较低,这降低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技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而不是服务上,这导致了农技人员和农业脱离关系,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受到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而进行推广,效果显然是不明显的。技术推广反馈系统的不健全和考察体系的不明确消弱了技术推广人员应有的积极性。

三、如何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站技术的推广职能

我国颁布了“三农”政策,政策的颁布使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提升,领导要强化对基层农业站的认识,要更新以往陈旧的传统农业知识,政府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阻碍农业正常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发挥基层农业站生产第一线的作用。

要想提高农业站技术推广职能需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业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检验和化验设备,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利用新设备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二是要通过实行工作任务责任制来激发农技人员的工作激情。三是要加强农业网络工程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公共平台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农业政策,及时了解新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四是要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五是要扩大经费支出,满足农技人员工作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农技人员学习意识,更新观念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企业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才,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努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技术性强,技术复杂,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能进行技术推广的工作。农业技术要想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就必须把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求,让技术人员学会对新技术进行讲解和现场示范。二是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使他们能够把对“三农”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8%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保持在260万人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明显加快;抵御风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的作用明显提高。

乡镇企业工作要点

一是继续强化政策落实,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

二是继续增强职业技能,搞好农村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1年全省完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并且进一步完善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

三是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由单一开拓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全面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和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欧美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

四是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切实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已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的基础上,支持惠民农业担保公司全面开展融资担保工作,积极向银信部门争取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配合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搞好企业融资和上市的培训工作,提高我省农村二、三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水平。

五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农业部举办的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9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进一步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百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支撑的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农产品加工业工作要点

一是积极协调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建设监测预警体系,搞好农产品加工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监测和预警体系,制订农产品加工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建农产品加工监测分析预警网络体系、指标体系和数据交换体系,组织监测分析、专题研究和定期汇总,编制年度报告,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评选”工作。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提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按照《全省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评选工作方案》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评选工作,打造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和知名度。

四是启动玉米烘干和贮藏项目,抓好玉米等农产品产后储藏和加工。针对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严重、影响质量安全的现状,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要求,将在我省实施玉米烘干和储藏项目,研究总结玉米产后保管措施,控制和减少玉米等农产品的损失。项目成果将在全国推广,目前有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2011年下半年将在部分地方实施。

五是强化协作配合,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服务体系建设。以工作体系化和体系网络化为目标,建立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调合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同市(州)、县(市、区)管理部门的工作联系,形成职责明确、上下互动、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

休闲旅游农业工作要点

一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2011年规划建设1~2条精品线路。

二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的评选推荐工作。按照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部分县(市、区)参加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的申报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今年发展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1~2个。

三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按照中国旅游协会休闲旅游农业分会的要求,搞好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评定工作。同时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星级评选工作,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十二五”期间将评定100户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今年根据“评定办法”评选20户左右三星级以上企业。

四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的培训工作。我省休闲旅游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2011年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和中国旅游协会休闲旅游农业分会将举办1~2期休闲旅游农业专题培训班,请有关专家对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岗位技能培训,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是在我市上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乡镇企业正处在调整、转型、提升新阶段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分析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强化乡镇企业指导服务职能,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首先,我就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企业工作,为现代农业、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讲两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点,乡镇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农为本,贴近农业,服务农民,扎根农村,为现代农业、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总书记反复,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形势下,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群众依托农业和农村资源,在农村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这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

近年来,乡镇企业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乡镇企业与“三农”的天然联系没有变。

一是从乡镇企业概念看。大家知道,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异军突起”,在80年代后期曾一度占据国民经济的“三分天下”,在*年出台了《乡镇企业法》。但目前有少数人认为,乡镇企业这个概念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以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代替了。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问题就是简单地把乡镇企业理解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而乡镇集体企业绝大多数已完成了改制,所以得出乡镇企业过时了的结论。大家知道,乡镇企业包括“五个轮子”,是个综合性概念。如果将乡镇企业理解为农村区域内的企业,则作为农村二三产业主体的乡镇企业永远不会过时。

二是从乡镇企业发展历程看。乡镇企业萌芽于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农业合作化以后的农村集体工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要有一个大发展”,社队企业逐步融入我国国民经济格局中。*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号召,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把联办企业、户办企业都包括进去。从演进过程看,从社办工业,到社队企业,再到乡镇集体企业,再到个体户、家庭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再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到现在的农村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形式,乡镇企业脱胎于“三农”,又反过来反哺“三农”,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三农”的土壤里了。

三是从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特点看。经过近些年的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出现了“一减两增”的好趋势,就是“减少了与城市企业的趋同性,增加了与小城镇产业发育的关联性,增加了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企业配套业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农村市场,与城市产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直接参与城市企业辐射过来的企业建设,发展相应的产业、产品,从与城市企业平面化竞争向立体式分工转变。这些都促进了乡镇企业与“三农”的关系更加贴近,联系更加紧密。

四是从今后乡镇企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看。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承担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艰巨任务,是城乡之间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共安排了1.4亿左右的农民就业,在当地就业的就占7*以上。从我市情况来看,20*年底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4*人,占当地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我市农村仍有2*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每年还会新增近*人。这些劳动力的就业很大程度要靠发展乡镇企业来解决。因此,在今后推进现代农业、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乡镇企业所肩负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既然乡镇企业与“三农”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非农化,而是要“农业化”,就是要围绕“三农”,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我国一些地方的实践看,农产品加工业这块要比农业大得多。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全部劳动力的3.*,而为农业服务的接近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在45左右(粗加工以上),我市在48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国在30左右,我市只有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我国为1.1:1,我市仅为0.7:1。农产品资源都在农村,乡镇企业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天然优势。今后,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产品竞争力继续增强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要重点发展为农服务的企业。实现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需要面向“三农”的服务业要有大的发展。实际上,面向“三农”的服务业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因此,乡镇企业不仅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民生活的、适合农村特点的连锁配送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各类服务业。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产业,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规模化、有品牌、“叫得响”、带动力强的产品和产业链条。

三要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因此,安排农民就业是乡镇企业以工哺农的主要方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大力扶持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创办企业,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业和与规模企业配套的产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创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搞好职工技能培训。

四要重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为乡镇企业发展公益事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起来了,理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反哺“三农”。要通过直接出钱出物出力等方式,投资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包括修路建桥,兴修水利,扶贫帮困,助学济困,兴办医院、学校、影视场所等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设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产业基础。

总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就是要高举“农”的旗帜,强化“农”的色彩,突出“农”的特色,拓宽“农”的路子。

第二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乡镇企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乡镇企业发展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年,我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近4*人。乡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农村几项重大改革进展顺利,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民改善生活和农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带来的国内需求逐步显现出来。三是党的好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在指导思想上,中央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布局上,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阶段上,中央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发展方略上,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战略目标上,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策措施上,中央明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连续下发三个1号文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这些都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空前良好的氛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从企业自身发展看:一是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职工不足*,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5;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些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二是企业发展结构不协调、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及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育滞后;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产品、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等等。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导致乡镇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达到一定水平和素质要求的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继续低成本扩张较难。二是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正在增加,继续依靠资金、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作支撑、靠扩大外延来拉动这种粗放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三是wto过渡期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不可逆转,不仅乡镇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国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要加快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形成联合创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加快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依托国内外市场和资源,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合理利用外资,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并进行消化吸收和改造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可以到境外投资办企业。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治理污染项目,发展企业内循环、产业内循环和区域内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要注重劳动保护,加强安全生产,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指导服务,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农业部门,特别是乡镇企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把对乡镇企业的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形成支持乡镇企业、尊重乡镇企业家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努力打造乡镇企业服务平台,构建乡镇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把创新寓于服务之中,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构建“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企业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

结合这次会议,在这里也一下信息统计工作。

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业务,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是乡镇企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只有信息统计搞准了,才能做到情况清、方向明,才能扎实有力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才能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好务,为基层和乡镇企业改革发展服好务。因此,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乡镇企业部门必须从大局出发,提高对信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充实统计工作力量,稳定统计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对乡镇企业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指标体系,创新调查方法,推进信息统计现代化,使之适应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四是进一步拓展乡镇企业信息统计的服务功能。信息统计工作不能局限于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汇总,还要加强统计分析和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主动参与经济指导,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五是进一步加大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的支持力度。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是一项法定性和基础性职能。要加强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投入,将信息统计工作列入年度经费开支计划;在配备统计工作设备、保障统计工作经费上给予有力支持,加快办公自动化步伐,切实提高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1、乡镇企业增加值:确保完成:15.00亿元,增长16%。

2、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7.9亿元,增长14%。

3、乡镇企业实交税金:确保完成:0.87亿元,增长15%(参考数:2007年为0.7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缴税4800万元。

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确保达到4.9万人,增长4%。

5、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达到1043元,确保增长8%。

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6800万元,增长25%。

7、制药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13000万元,增长30%。

二、乡镇企业业务工作目标

1、指导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企业试点工作。

2、实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认证和ISO、QS或HACCP认证工作,争创省级名牌企业。

3、指导企业新建技改、扩建工作。

4、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药。

5、切实做好煤炭生产管理工作。完成煤炭产量50万吨以上。狠抓电厂异地技改中的配煤基地建设工作,全力推进乡镇小煤矿新建、技改、扩能工作,依法关闭资源枯绝、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矿井;切实抓好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新工人培训、老工人复训持证上岗率达100%;严格矿长资格证管理,依法维护矿工合法权益。

6、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重特大事故控制在0起以内。乡镇煤矿死亡人数控制在4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4人以内。认真指导煤矿企业做好煤矿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完善支护、瓦斯、探水、通讯、通风、防尘等系统建设管理。

7、切实抓好乡镇企业污染源普查,完成“两湖”保护工作中的责任目标任务,指导企业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兼顾地方政府、矿山企业、矿区群众三者利益,认真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整治工作,积极化解矿群矛盾,构建和谐矿区。

8、配合相关部门依法打击、取缔无证非法开采的行为。

9、组织协调做好电煤用煤、民用煤等相关工作,参与和协调相关部门整治煤炭经营秩序。

10、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寻找产业支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开展调查研究,抓好乡镇企业生产运行服务与协调,确保全市经济运行发展。

三、工作措施

遵照*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乡镇企业改革与调整“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化升级。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意见。清镇市的乡镇企业要把紧紧围绕农民就业增收作为开展工作的主题。一是着力抓好乡镇企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作为乡镇企业在新阶段发展的重点,使乡镇企业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二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壮大县域经济相结合。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矿冶、煤炭、建材、医药等行业,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使乡镇企业成为清镇市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挥乡镇企业对聚集生产要素,形成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乡镇企业成为小城镇的产业支撑。四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通过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向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方向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乡镇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要有大解放

1、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发展乡镇企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乡镇企业系统的干部职工而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就是要树立坚持发展乡镇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乡镇企业。

2、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求索。全市乡镇企业系统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不移地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全市乡镇企业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努力探寻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核心,把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作为已任,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根本,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繁荣农村、支持农业、富裕农民和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主力军,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改革要有新思路。

1、在科学发展上要有新思路。要坚持走发展成长型企业与发展产业型企业并重,以发展产业型企业为主的路子。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乡镇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要按照着力打造“五大基地”(生态畜禽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特优果蔬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优质烤烟基地)和全力建设“十大项目示范区”(鲜奶、商品肉牛养殖、杂交猪繁殖、特色家禽养殖、生态渔业养殖、地道中药材种植、生态无公害特优果蔬、优质高蛋白玉米种植、花卉苗木、优质烤烟)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发挥乡镇企业靠近原材料基地的优势,重点支持一代食品、大发养鸡、大兴饲料公司、清镇黄粑、贵州一家人油脂有限公司清镇分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已经完成GMP改造的8家制药企业投产达产,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食品工业和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医药工业。规范和健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定单农业,指导农村建立专业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指导农民建基地,进市场,从而带动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产业,引导其走产品规模化,产业聚集化,加工园区化的发展途径,用集约发展的模式,解决加工业生产工艺落后、品质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把清镇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成既能富民,又能兴清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清镇市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之一。

2、要在非均衡推进上要有新思路。要坚持走扶优扶强之路。能源、矿产品、冶金、化工、建材等是清镇市的优势,要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必须整合电力、煤、铝资源优势,做强做大铝工业,把铝工业做成清镇市的优势产业、核心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全力支持清镇市配煤基地“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清镇电厂异地技改、铝厂建设项目、煤化工项目、兰花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年产100万吨水泥等项目的建设,使其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用大项目带动大提高,用大提高带动大发展,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3、要在落实政策到位上要有新思路。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清镇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跟进性措施,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平台。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用工作实绩,争取市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乡镇企业发展再添新活力。

(三)、工作要有大跨越。

1、经济指标要实现大跨越。要坚持把用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好”服从和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好”,用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快”服务和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快”这一主线贯穿在全部工作的始终。明年,我们要在今年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乡镇企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长、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部分增长、乡镇企业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等九大指标上力争实现新的跨越。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1、乡镇企业增加值:确保完成:15.00亿元,增长16%。

2、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7.9亿元,增长14%。

3、乡镇企业实交税金:确保完成:0.87亿元,增长15%(参考数:2007年为0.7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缴税4800万元。

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确保达到4.9万人,增长4%。

5、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达到1043元,确保增长8%。

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6800万元,增长25%。

7、制药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13000万元,增长30%。

二、乡镇企业业务工作目标

1、指导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企业试点工作。

2、实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认证和ISO、QS或HACCP认证工作,争创省级名牌企业。

3、指导企业新建技改、扩建工作。

4、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药。

5、切实做好煤炭生产管理工作。完成煤炭产量50万吨以上。狠抓电厂异地技改中的配煤基地建设工作,全力推进乡镇小煤矿新建、技改、扩能工作,依法关闭资源枯绝、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矿井;切实抓好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新工人培训、老工人复训持证上岗率达100%;严格矿长资格证管理,依法维护矿工合法权益。

6、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重特大事故控制在0起以内。乡镇煤矿死亡人数控制在4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4人以内。认真指导煤矿企业做好煤矿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完善支护、瓦斯、探水、通讯、通风、防尘等系统建设管理。

7、切实抓好乡镇企业污染源普查,完成“两湖”保护工作中的责任目标任务,指导企业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兼顾地方政府、矿山企业、矿区群众三者利益,认真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整治工作,积极化解矿群矛盾,构建和谐矿区。

8、配合相关部门依法打击、取缔无证非法开采的行为。

9、组织协调做好电煤用煤、民用煤等相关工作,参与和协调相关部门整治煤炭经营秩序。

10、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寻找产业支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开展调查研究,抓好乡镇企业生产运行服务与协调,确保全市经济运行发展。

三、工作措施

遵照*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乡镇企业改革与调整“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化升级。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意见。清镇市的乡镇企业要把紧紧围绕农民就业增收作为开展工作的主题。一是着力抓好乡镇企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作为乡镇企业在新阶段发展的重点,使乡镇企业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二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壮大县域经济相结合。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矿冶、煤炭、建材、医药等行业,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使乡镇企业成为清镇市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挥乡镇企业对聚集生产要素,形成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乡镇企业成为小城镇的产业支撑。四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通过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向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方向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乡镇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要有大解放

1、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发展乡镇企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乡镇企业系统的干部职工而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就是要树立坚持发展乡镇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乡镇企业。

2、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求索。全市乡镇企业系统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不移地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全市乡镇企业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努力探寻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核心,把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作为已任,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根本,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繁荣农村、支持农业、富裕农民和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主力军,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改革要有新思路。

1、在科学发展上要有新思路。要坚持走发展成长型企业与发展产业型企业并重,以发展产业型企业为主的路子。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乡镇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要按照着力打造“五大基地”(生态畜禽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特优果蔬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优质烤烟基地)和全力建设“十大项目示范区”(鲜奶、商品肉牛养殖、杂交猪繁殖、特色家禽养殖、生态渔业养殖、地道中药材种植、生态无公害特优果蔬、优质高蛋白玉米种植、花卉苗木、优质烤烟)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发挥乡镇企业靠近原材料基地的优势,重点支持一代食品、大发养鸡、大兴饲料公司、清镇黄粑、贵州一家人油脂有限公司清镇分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已经完成GMP改造的8家制药企业投产达产,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食品工业和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医药工业。规范和健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定单农业,指导农村建立专业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指导农民建基地,进市场,从而带动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产业,引导其走产品规模化,产业聚集化,加工园区化的发展途径,用集约发展的模式,解决加工业生产工艺落后、品质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把清镇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成既能富民,又能兴清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清镇市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之一。

2、要在非均衡推进上要有新思路。要坚持走扶优扶强之路。能源、矿产品、冶金、化工、建材等是清镇市的优势,要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必须整合电力、煤、铝资源优势,做强做大铝工业,把铝工业做成清镇市的优势产业、核心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全力支持清镇市配煤基地“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清镇电厂异地技改、铝厂建设项目、煤化工项目、兰花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年产100万吨水泥等项目的建设,使其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用大项目带动大提高,用大提高带动大发展,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3、要在落实政策到位上要有新思路。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清镇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跟进性措施,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平台。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用工作实绩,争取市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乡镇企业发展再添新活力。

(三)、工作要有大跨越。

1、经济指标要实现大跨越。要坚持把用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好”服从和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好”,用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快”服务和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快”这一主线贯穿在全部工作的始终。明年,我们要在今年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乡镇企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长、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部分增长、乡镇企业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等九大指标上力争实现新的跨越。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7篇

全州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优化乡镇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于发展的原则,结合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海西州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将原来的41个乡镇调整为35个,撤并6个乡镇,精简14.6%。同时,以构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的乡镇体系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7个乡撤乡设镇,拓展中心城镇发展空间,以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乡镇类别划分上,根据我州乡镇区域面积大、但辖区人口少、经济总量小的特点,参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县及乡镇分类的标准的通知》(中编办[1993]17号),创新乡镇分类标准,适当调整有关指标值,将人口单位和经济指标单位由大变小,并将土地面积单位指标由小变大,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将35个乡镇划分为一类乡镇13个,二类乡镇5个,三类乡镇17个,以此作为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

(二)明确界定乡镇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五大职能,各地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和廉洁高效政府为目标,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二十字”方针,确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职能。主要有七项:宣传、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和建立农村牧区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乡,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和政策。同时,结合乡镇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等实际,进一步细化乡镇具体职能,突出乡镇的新职能,如工业类型镇,突出加快城镇化具体职能,工业化进程,提升社会事务服务功能的职能;农业类型乡镇,突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职能;牧业类型乡镇,突出了加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等职能;城乡结合型乡镇,突出围绕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发展,加强城镇管理,搞好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做好劳务输出服务等职能。

(三)理顺县乡村关系。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关系,县级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乡镇则主要负责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乡镇工作实行综合、一次性的年终目标考核管理,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对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按程序依法登记,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执法职能上划县政府主管部门。坚持村社事务“民主决策”的原则,取消乡镇干部“包村包片”的做法,放权于村社,尊重村社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益,提高村级自治功能。

(四)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按照乡镇类别和“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乡镇领导兼职、交叉任职。

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593名,比机构改革前的627名减少34名,精简5.4%。乡镇领导职数一类乡镇核定7名,二、三类乡镇核定5名。考虑到个别乡镇自然条件艰苦,服务半径过大、乡镇干部轮休的需要及人口数量大、扶贫任务重的实际,对1个一类镇、一个二类镇领导职数各增加1名,2个三类乡镇各增加1名。全州乡镇(冷湖行委冷湖镇除外)共核定领导职数213名(含德令哈市街道办事处14名),比机构改革前的257名减少44名,精简17.1%。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建设,增强基层公安、司法队伍力量,将乡镇机构改革中预留的34名行政编制置换为公安专项编制29名,司法专项编制5名。

(五)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和职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类别和撤并乡镇的实际合理设置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职位,除在人口数量较大的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四个镇各设置一个党镇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内设机构,只设综合性职位。

在职位设置上,根据组织建设职能设置了党政综合事务联络员、组织宣传、团委、妇联等综合职位;根据发展经济职能设置了农业、牧业、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统计财务等综合职位;根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设置了民政、科教文卫、人事劳动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综合职位;根据维护稳定的职能设置了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综合职位。同时,制定了职位说明书,明确了职位职责。

(六)整合规范事业站所。根据精简机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事业站所。结合实际,各乡镇均保留了畜牧兽医站和林业站,并更名林业站为林业环境保护站,整合并按流域设置水务管理站。撤并乡镇农机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组建为农牧业经济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牧业、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撤并乡镇综合站、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广播站),组建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劳动就业培训、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机构改革后,全州乡镇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卫生院)93个,比机构改革前的151个减少48个,精简32%。核定乡镇事业编制612名。比改革前的622名减少10名。

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中,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水管站三个事业单位实行以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党团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年度考核和干部任用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通过实行双重管理,以解决乡镇事业单位“看不见、管得着”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七)规范上级派驻机构。对上级派驻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现状不变。为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海西地域面积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和外来人口增加等实际,改革中全州新设10个乡镇公安派出所。同时 ,根据省编办、省司法厅确定的海西州乡镇司法所设置数,设置乡镇司法所30个。

(八)加强乡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根据改革的要求和上岗工作的需要,我州制定和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并以县为单位分类组织开展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重点就政府职能转变之后乡镇干部干什么、怎么干,事业站所如何发挥职责,搞好技术服务以及农林牧水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乡镇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乡镇工作人员意识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岗前培训,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九)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是这次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为做好竞聘上岗工作,结合海西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定岗工作的意见》和《海西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以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实行以县为主,按照总编制不减的原则,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符合条件的上岗,不符合的待岗培训。公开竞争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共82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竞争上岗,其中公务员286名,事业单位职工540名;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97名,其中公务员283名,事业单位职工514名;考试考核不合格未能上岗的29名,其中公务员3名,事业单位职工26名。

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岗位设置、全员竞聘上岗等工作,全州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程序。按照青海省人事厅统一制定的《青海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内容,乡镇事业站所514名上岗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 至5年的聘用合同。

对落聘人员,按照《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采取对基本符合退休条件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在分流期内达到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离岗、鼓励分流人员辞职自谋职业、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创立社会中介机构、下派到村社任职或挂职等办法进行分流。鼓励分流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

(十)建立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一是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职责,凡属县级职责的行政事务,不再推到乡镇,使乡镇有时间、有精力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切实为乡镇“减压松绑”;二是县对乡镇工作每年度进行一次性综合考核,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三是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德、能、勤、绩”标准和工作指标及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和农牧民群众满意度为内容对乡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奖罚依据;四是成立了乡镇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小组,考评小组由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对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定期考评,作出评价。

海西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和上下联动是推进改革的保证。机构改革前期,州、县(市、行委)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共海西州委常委会3次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次听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对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给予指导。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会议,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乡镇机构改革各阶段的工作,加强对全州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特别是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海西指导工作组每到改革关键时期,及时深入州、县、乡镇进行调研和指导,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重要指示,有力地保证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是推进改革的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中,州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就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情况、听取乡镇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乡镇改革方案中,明确了“一乡一策”的指导思想,要求乡镇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做统一标准,给了乡镇一定的自。同时要求各地正确理解“一乡一策”的内涵,不能曲解为各自为政,制定的改革方案不能背离省上的要求。严格按省州机构设置、编制与领导职数核定等改革要求制定改革方案,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严守改革的“两条底线”,在职能确定上体现了不同特色。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根据全州乡镇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但存在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和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实际,我们强调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乡镇职能转变和优化人员结构。据此,将“不以减人为目的”作为工作基点,将改革的目标和重心放在了乡镇职能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和全员竞聘上岗方面,在保证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同时,增强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事业站所技术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是推进改革的保障。改革中,州综合改革办公室制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定岗、人员分流、人员培训、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和人员聘用、干部纪律等一系列意见、制度和办法、确保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按要求、有步骤、依程序规范运作。

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依然存在体制障碍。由于乡镇一级在县乡管理体制中始终处于执行者的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如果仅仅是乡镇一级职能发生转变,而县以上政府依然沿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那么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最终将反弹到以往的工作状态。

(二)配套制度和措施有待不断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促进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事业单位功能作用发挥的绩效考评机制尚不够完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三)乡镇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学历较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培训工作滞后,专业知识老化,能力素质不高,需要强化培训,提高其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农村牧区纵深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上下联动深化机构改革。把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同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结合起来,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继续探索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方式,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提升。推进县级机构改革,认真解决县乡两级职能转换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农牧区运行体系。

(二)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完善编制、人事、财政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确保乡镇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两道“底线”。

(三)健全乡镇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乡镇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起促使乡镇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乡镇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长效机制。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8篇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投资新型乡镇建设。七是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新型乡镇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平等择业、充分就业机制。凡在镇驻地及园区从事二三产业、有稳定职业、固定居所的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八是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加快新型乡镇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四荒”资源、林权、水域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支农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在各个主导产业链和专业村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社会治安服务网络等。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9篇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__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__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__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__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__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__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

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0篇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投资新型乡镇建设。七是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新型乡镇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平等择业、充分就业机制。凡在镇驻地及园区从事二三产业、有稳定职业、固定居所的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八是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加快新型乡镇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四荒”资源、林权、水域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支农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在各个主导产业链和专业村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社会治安服务网络等。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1篇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计划,总结交流我市上半年乡镇企业工作经验,部署下半年工作。这次会议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内容丰富,任务很重。张局长对今年上半年的乡镇企业工作作了全面客观的总结回顾,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二个县(市)的代表作了有代表性的典型发言,省企业局胡局长传达了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并对我市乡镇企业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会议开得很成功。与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大家回去以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贯彻落实,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下面我就乡镇企业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乡镇企业为农村奔小康作出突出贡献

1、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推动我[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我市农村31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生产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农村经济以农为本的旧观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从1978年到20__年的27年间,我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0.73亿元发展到353.2亿元,增长484倍,年平均递增30以上,这是我市经济史上的奇迹,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大作用。农村经济中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量的80以上。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31。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7307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39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为农村提供支农建农资金490万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8.08,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5.78。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8.08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农业、农村和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贡献越来越大。

2、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的繁荣作用尤为突出。去年我市乡镇企业产值超过5亿元的乡镇22个,比上年增加11个。超过亿元的村有15个,比上年增加9个。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乡镇和村的崛起,迅速改变了当地面貌。凡是农村稳定、政策落实好,无一例外都是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方,它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有目共睹的。乡镇企业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代表着农村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富革命性的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农村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正如总书记1998年4月21日在考察江苏乡镇企业时指出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正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中起着龙头、支撑和主力作用。因此,实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必然的选择和方向。

3、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加快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市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广大农民从农业文明带入工业文明,从村落文化带入城镇文化,并创造出自已特有的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平均每年有一万多人(次)的乡镇企业职工接受学历教育或培训,使他们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及先进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市场,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民政优抚、村容改造等各项社会性事业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还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劳动大军,涌现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企业家和具有现代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名厂长(经理)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优秀乡镇企业家和全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我市首次评选的闽东改革开放十佳人物中,我市乡镇企业系统就占了一半。我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我们自已培养评聘的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就有4865人,其中中级职称1716人,高级职称128人。乡镇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企业精神,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不少企业家踊跃捐款给“希望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

目前,我市农村、农业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如农村城市化缓慢,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业主要靠家庭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

;农业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市场不通、信息不灵,尤其是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等等。在农村,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农民的利益。当前,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最根本性的问题。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1、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乡镇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力量。乡镇企业是大农业和大工业的交集,是中国农民发展经济的成功创造与实践。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市相当一部分农民结束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养鸡生蛋换油盐”的典型农民生活。农民的富裕化离不开乡镇企业,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离不开乡镇企业。当前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进程中,有人提出的“过时论”“替代论”和“无用论”是对乡镇企业的错误理解和判断,干扰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所以,在当前新一轮创业中,如果不做好乡镇企业这篇大文章,将是短见的没有作为的。

2、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最佳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机遇,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安排下岗职工8482人,比上年增加358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于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又将出现一个新的增长高峰,而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那么,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向乡镇企业去,向小城镇去。也就是引导和支持农民脱离一产,进入到二产和三产。乡镇企业吸收农民进厂、务工经商、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

3、实现农业产业化,离不开乡镇企业。农产品的增值,既不能靠简单数量增长来实现,也不能靠“倒买倒卖”来实现,而必须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这个载体就是乡镇企业。通过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实现农产品增值的长期效应。

去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2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39,培植了一批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生产、加工、营销型的龙头企业群体,特别象福鼎海鸥、天湖,福安城湖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实力明显增强,带动能力增大,市场辐射面广。因此可以说,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就是农民进一步致富的基础。从目前看,我国农副产品加工的增加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0.8:1,而发达国家是3:1,这既表明我们的差距,也表明我们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所以说,乡镇企业完全可以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大显身手。

乡镇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要不断壮大乡镇企业规模,提升乡镇企业竞争力。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此来破解“三农”问题。所以,乡镇企业工作不是可有可无,不是短期任务,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长期的发展任务,应该不断强化。乡镇企业工作大有作为,我们必须树立坚定信心,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

三、新时期对乡镇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从事乡镇企业工作的同志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开创乡镇企业新局面。为此,必须做到: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作为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冲破一切有碍于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一切落后于时代的经验做法,变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努力加强机构队伍职能的建设。当前部份县(市)乡镇企业局和乡镇企业站人员反映,由于管理费取消后,一些企业站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无法解决。市委陈书记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并作了批示:“这是一个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不少县(市)政府如福鼎、寿宁、霞浦、蕉城等已经着手准备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各县(市)政府要从有利于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妥善解决好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上来,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把创新寓于服务之中,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构建乡镇企业社会化服务的体系。

加强领导,要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改进方法,为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做企业做不到、企业需要我们做的事。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重点优先的保障。各级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要求。尤其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为完成国内外定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给予重点保障。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为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他们工作的正常运转。从事乡镇企业工作的部门要找准自已的位置,把握住工作的关键,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营造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气候,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改革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要试图在一个短时间里它有什么样的跳跃,经济发展跳跃是偶然的,持续稳步地发展才是正常的。

2、抓好规范市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目前市场不规范的问题还很严重,要加强整顿和规范,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来说,不按市场规则运作,最终受损害的将是企业自身。假冒伪劣让个别企业得利,但危害的是整个行业,它使同行业利益大面积受到损害。前几年,发生在古田的“硫磺薰银耳”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今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假奶粉案件,经过国家及省、市三级调查组分别进行严密和严格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市柘荣县方舟乳业有限公司涉及“阜阳奶粉事件”。该企业为浙江苍南人创办的,已潜逃的有关涉案人员,公安机关已经抓获或正在全力缉拿。在这次调查中,也发现了我市另有4家企业所生产的奶粉个别或部分指标不合格。

乡镇企业必须加强市场规范。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小企业常常是弱者,政府管理部门要为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法律帮助,引导小企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已,使弱者变成强者。要 帮助小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

3、抓好技术创新工作,促进乡企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今天,乡镇企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特别是许多乡镇企业素质不高,人才缺乏,实力较弱,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竞争乏力。狠抓技术创新,促进乡镇企业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是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选择。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和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持久发展。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我市乡镇企业目前最缺乏的是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要采取激励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到我市乡镇企业工作,并与企业内部人才培养选用相结合,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形成一支稳定的技术创新力量。及时选送科技人员到科研院所进修深造,促进科技人员知识更新。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作价入股,或实行科技股、优惠股、奖励股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采取与科研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家、科研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科技人才为企业效力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我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据调查,我市乡镇企业28万从业人员中,80以上是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还是文盲,只有2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对一些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慢,加之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易于满足,不敢冒风险,致使一些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科学技术难以在农村推广,必然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加快发展。

4、抓好制定规划,扶持龙头企业。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区域资源优势,选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出本级政府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良种培育、引进、试种、技术推广工作,强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

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依托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建设粮油食品、果蔬、食用菌、茶饮料、畜禽、水产品、竹木工艺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促进全市初步形成若干个大的特色经济带、经济区,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全市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择优扶持培育100家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其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产品的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加快引进⒃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5、抓好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全市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其中市内各地转移5.5万人,市外劳务输出1.5万人,为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强领导,完善工作网络。没有成立机构的县(市、区)要尽快成立,已经成立机构但没有真正开始运作的县(市、区)要尽快充实人员,发挥作用。二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农村劳动力动态情况。三要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供需见面会。四要加大培训力度,全年计划培训各类农民工6万人次,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五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清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切实解决一些企业,特别是建设领域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以及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

6、抓好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重大、特大事故不断发生。4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从已经发生的重大、特大事故中吸取教训,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各企业领导要从讲政治、保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经常研究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狠抓责任制的落实,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

(二)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切实改革工作作风。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列举了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要逐一对照检查,哪些方面不够的要认真整改,结合机关效能建设,补缺补漏。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做到深入、细致、扎实,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和下发文件要高度重视,坚决贯彻,措施要到位,责任要明确。坚决纠正“口头重要、行动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作风。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乡镇农机管理;问题;对策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乡镇农机站是农机化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是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机技术宣传推广、修配服务、安全生产管理和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等工作的主力军。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农机化实施、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做好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好乡镇农机站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农机站的人、财、物、事“四权”全部下放到乡镇,明确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体,县市农机局负责业务上指导。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农机管理站形同虚设。为了切实加强对乡镇农机站业务指导,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站工作职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1加强乡镇农机站的建设的信心和管理

乡镇农机站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农机推广培训、农机技术普及和农机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托,担负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在农机化工作中的方针政策。因此,加强对乡镇农机站的业务指导工作,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县市农机局要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抓好对乡镇农机站的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管理。要因地制宜,肩负起农机化安全监督管理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运用的双重责任。要认真贯彻农业部精神,确保乡镇农机站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技术、有实体。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对乡镇农机站的业务指导,关心和支持乡镇农机站的建设,配合各乡镇政府切实履行主管职责。

1.2强化农机队伍建设

县市财政已将乡镇农机站编制内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市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县市、乡镇财政为乡镇农机员缴纳好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强化乡镇农机员的工作责任并实行量化考核。一是要争取县市政府将乡镇农机化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二是要加强乡镇农机站规范化建设。

1.3加大农机资金投入

要继续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支持乡镇农机站开展农机具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工作,支持发展农机大户,扶持壮大农机企业;要在深化乡镇农机站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以县局为龙头、基层乡镇农机站为骨干,农机大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要按照市场规律要求,积极推进基层农机服务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增强乡镇农机站发展的内在动力。

2.做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机械的拥有量快速增长,农机监理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监管面越来越广。如何管好用好现有各类农业机械,确保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乡镇农机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2.1政府应重视与支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宣传,把党和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等法律法规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对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农机监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大自我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法规与条例,积极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促进相互理解和支持,为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强化农机监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的建设是做好整个监理工作的前提,要有一支过硬的监理队伍,从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方面都要加以考虑,而乡镇农机人员作为兼职农机监理员,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教育、考核,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2.3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理网络,以点带面,实行全面监理

农业机械量大、面广、作业分散,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农机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乡、村农机安全监理网络。着重抓好村级农机安全示范村的建设,为农机安全监理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2.4做好流动检查

田检路查是农机监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经常性和不定期的检查,对那些不懂法、不守法或屡教不改,甚至明知故犯的违章机手起监督、震慑和强制作用,做到惩戒少数,教育多数,更好地配合、促进整个监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检查,对安全意识观念薄弱的地区,起到强化管理、深化宣传教育的作用,同时对安全隐患区域或路段有所了解而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真正实现源头管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做好农机服务管理工作

目前,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而且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加上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1各级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调控

针对农机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根据产业“两法”的有关规定,落实国家对农业服务企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投入,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增加后劲。各级农业(农机)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规范农机作业市场,切实保障农机化服务组织的利益和健康发展。

3.2积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典型,大力兴办“龙头”服务企业

重点地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树立和培育典型,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群体。

3.3加强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要稳定、充实、完善现有服务组织,改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建立完善的县、乡、村、户4个层次的服务网,增强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新型服务组织;加强农机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行业应全方位开拓市场。

4.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 乡镇农机部门应该明确目标,履行职责,抓住重点,强化自身素质,认真做好农机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地促进乡镇农机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保证农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施意见.

[2]刘开顺.抓好农机安全生产是一种政治责任[J].中国农机监理,2008,(04).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乡镇建设 农机管理 服务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19-02

一、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在乡镇建设中的作用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业,若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然而,农业的发展必然依靠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依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有机载体,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途经。在我国,乡镇农机站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它是我国最基层的事业单位,是为广大乡镇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依靠。在基层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部门就是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管理服务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定位,找准工作中的着力点,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重心有所偏离

在我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工作包括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农机进行维护管理,进行相关农业生产的安全宣传、教育和检查监督,引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并对新的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农民群众的农机技术提供培训、指导和服务,以及收集传播和更新农业生产的相关讯息。从工作职能方面看,过去乡镇农机服务站的工作重点是对农机的维修管理和负责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主要任务则是统计年度或者季度报表。乡镇农机站正逐步失去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中许多的工作人员被政府常年抽调,农机服务站的日常业务工作在有些地方基本不开展。

2.农业技术力量短缺,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现有的工作人员普遍出现知识层面不高、以老龄工作人员为主、多数乡镇农机站甚至人员紧缺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院校相关专业停招,没有对口的知识量丰富的专业毕业生;二是基层政府不重视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乡镇农机站站所人员出现只出不进的管理现象;三是缺少经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待遇低,缺少基本的工作经费,基本没有接受农机技术培训的机会。

3.基础设施较差

大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基本上只是借住政府的办公室且办公设备陈旧。农机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没有基地,缺乏技术指导服务。

4.农机管理条件差

本文根据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走访调查,发现因为农机管理不当致损的现象严重,许多仍在年限内的农机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在缺乏管理场所的情形下农机被雨淋上锈,因为没有及时维修而损坏,导致农机无法正常使用。

5.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得不到政府的重视

在农机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可是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在采购器械、农机试验等方面的工作无法实施。

6.农机站只重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农机站的服务范围很窄,总体工作没有活力,缺少农机合作的相关组织。农机站平时的工作中,只重视对农机的管理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意识。

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应对策略

1.针对地方实情,全面重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

勐拉乡是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的农机大乡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机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农业机械走进了千家万户,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机员”,特别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又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服务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针对这一基本情况,可以得出勐拉乡农业依靠机械的程度较深,对农机的管理服务工作自然更应该得到重视,在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对策。

2.加强农民对农机操作的技术培训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新的农业生产设备。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减少机械事故。其次,还要加强购机服务指导,对机械类型进行介绍,指导农民买合适的耕作农具。定期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宣传工作,建立农机化信息服务组织,成为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3.提高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对农机服务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增强农机管理服务队伍,促进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4.加强乡镇农机服务部门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一是完善农机服务部门工作分配制度,把分配到每个人员身上的任务细化,明确人员分工以提高农机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制定考核制度,根据人员具体的分工任务,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农机服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实行奖惩结合。

5.增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增大对农机站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工作条件。组建农机服务队,不断壮大农机部门整体实力,增强对农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并且将全乡的农机大户进行整合,组建农机服务协会,对农业机械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全乡农机优势互补,减少因重复投资所带来的不必要资金损失。与此同时,农机管理站还应指派相关人员到外地引机来服务本乡农民,完善对乡镇农机的维修、管理及更新,从而提高全乡农机作业水平。

6.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机站监管力度,重视农机站的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促进政府、企业及农民代表之间的合作,从整体上提高全乡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从政府力度、部门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体系建设,强化其管理职能,增强其服务意识。

四、结论

农机化工作的重点要依靠科技兴农,而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则是推进农机产业化的基础。因此优化农机产业结构,加快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成为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重大任务。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角度,重视乡镇农机站的作用,落实国家在推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三农”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机站的管理体制。把乡镇农机服务站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增强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4篇

3月15日,省农委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业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2013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主要工作,安排2013年乡镇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事宜,安排部署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事宜,安排部署全省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管理先进企业评选工作、全省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星级企业、示范县、示范点等申报评选工作,安排部署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会上,各市(州)及长白山管委会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相关负责人分别对本地区2013年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汇报。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秘书长林质彬、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副站长曲景伟分别对休闲旅游农业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进行了说明。

省乡企局局长马成武对2013年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说明。2013年,全省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要达到6700亿元,同比增长14%;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6%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75万人以上,同比增长3.8%;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13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乡镇企业发展方面,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合作、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创业等工作,推动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为依托,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并重,加快技术创新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根据区位、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以“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等四大区域为重点,加强科学规划,实施分类指导,引导规范建设,强化部门合作,突出公共服务,丰富和拓展休闲旅游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设“创业杯”奖和组织奖。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为“创业杯”奖参赛单位;各市(州)、县(市、区)和长白山管委会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为组织奖参赛单位。通过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统筹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促进“五个体系”建设,一是特优新产品开发体系建设;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三是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四是企业家队伍体系建设;五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抓创业促就业,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壮大县域经济。乡镇企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工作,要明确制定乡镇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原则,明确专项资金适用范围,组织专项资金申报,组织专家确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向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上报扶持项目,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全省农民工创业和就业工作要根据农业部和人社部《关于推进农民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了解农民创业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针对性更强的措施,逐步创建农民创业示范区,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农业部举办的有关展洽活动,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提高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经贸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抓好全省10个先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依据资源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化集中区域,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着力打造一批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特色鲜明、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搞好省级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评选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百强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方面,根据农业部《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马铃薯和果蔬产后贮藏加工设备和设施的能力,减少产后损失、均衡市场供应、平衡淡旺季差价、延长加工周期、提高品质和等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行动要按照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部分县(市、区)继续参加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的申报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今年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5个。乡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及蓝色证书培训项目,全省安排培训与鉴定7500人,要求各工作站按2∶1配套原则,力争完成1万人次。(省农委乡企局 供稿)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抓老园增效益、抓幼园提信心、抓新建上规模”的发展思路,以推广普及苹果标准化管理技术为核心,围绕秋季苹果树管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果农应用科技水平,推动全县果园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召开县级大型培训会1场(次),召开乡(镇)级大型培训会24场(次),全县培训果农达到10000人次。成立4个培训工作组,以16条苹果产业带涉及的重点村组、果业大户及各乡镇(中心社区)苹果技术服务队为培训主体。同时,由县果业办技术员与乡镇果业站技术员组成技术指导服务队,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未培训的村和苹果产业带外的果农进行培训指导,达到培训全覆盖的目的。

三、时间地点

(一)培训时间:8月20日至9月5日。8月20日召开全县秋季苹果树拉枝暨摘心现场培训会,8月21日至8月23日,由县委副书记杨宏兰,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刘建忠,县政府副县长黄华,县农业局局长臧光廷带领有关专家组成4个培训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中心社区)召开现场培训会。县级培训结束后,由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乡镇苹果技术员等组成培训工作小组,对未培训的村和苹果产业带外的果农进行培训。

(二)培训地点:在苹果产业带、重点村组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地块内。

四、培训对象、内容及方式

(一)培训对象。各乡镇(中心社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乡镇果业站技术员及从事果业技术服务的所有人员,县果业办全体技术员。各乡镇(中心社区)所有有苹果园村组苹果技术服务队成员及广大果农。

(二)培训内容。幼园的拉枝、摘心、疏梢、防病、杀虫、灭鼠等管理技术;挂果园苹果去袋、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

(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解答技术咨询与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成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重点以现场会培训和集中培训为主,县级培训工作要入村到组;乡村两级培训要入园到户。同时,要做到边讲边实践,切实提高果农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培训安排

本次培训先召开全县培训会,各乡镇(中心社区)培训由4个培训工作小组组织开展,每乡镇1天,安排1-2场(次),主要采取理论与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培训。

第一组:由县委副书记带队,县果业办主任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顺宁镇、保安镇、纸坊中心社区。

第二组:由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带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金丁镇、旦八镇、吴堡中心社区。

第三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带队,市果业局加工流通科科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双河乡、永宁镇、义正镇。

第四组:由县农业局局长带队,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栽培科科长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杏河镇、张渠中心社区、侯市中心社区。

8月21日培训纸坊中心社区、吴堡中心社区、双河乡、张渠中心社区,8月22日培训顺宁镇、金丁镇、永宁镇、杏河镇,8月23日培训保安镇、旦八镇、义正镇、侯市中心社区。县级培训结束后,各乡镇(中心社区)自行安排乡村两级培训,必须于9月5日前全部完成。

六、工作要求

(一)此次培训时间长、任务重,各乡镇(中心社区)及各有关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局及相关单位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中心社区)也要及时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包村领导为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的落实。各乡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任务,切实将培训工作落实分解到村、到组、到地块。

(二)各乡镇(中心社区)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培训会准备、组织协调及配合等各项工作,主要领导要深入一线指导督查工作,分管领导、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及苹果技术员具体组织实施。同时,要做好培训情况记录、农民技术服务队人员建档及工作总结等。

(三)各乡镇(中心社区)培训工作要坚持以动员和培训果农为根本,以帮助果农提高实际生产能力和解答疑难点技术问题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讲解各项技术操作要求,切实提高果农对技术规范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