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

乡镇医保论文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齐刚 单位:河北大学人事处

目前医疗保险住院报销主要依据药品目录来区分医保报销比例,医保患者不论病情大小,住院起付金标准相同,起付金以上部分按药品目录分类计算报销比例,这容易导致部分医保患者“小病大养”,同时也让部分经济困难的医保患者对大病治疗承受不起。保定市目前采用的药品目录为《河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其中甲类药报销比例为70%,乙类药报销比例为65%。药品目录对指导医保患者就医和控制统筹基金支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为唯一报销比例依据,不能充分提高统筹基金的使用效率。城乡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相差甚远,有失公平。尽管在农村推行的是与城镇医疗保险体制不同的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农民收入、乡级财政等诸多限制,实施状况令人担忧,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是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分别设计的,造成城乡居民在参保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范围、就医选择等方面待遇不一,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偏低。以保定市为例,保定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在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住院起付金标准上不同,但住院报销比例均为70%;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外医院住院不设起付金,分两档报销,300元以内(县外医院为20000元)报销比例分别为40%、30%、20%,300元以上(县外 医院为20000元)报销比例分别为55%、40%、35%。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偏低,致使农村居民多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未发挥其应有作用。根据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险推行“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原则,这是客观经济条件所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疾病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越来越迫切需要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保障,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设计上可灵活设计,对基本医疗保险形成有益补充。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特点就是“多层次、差异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目前保定市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仅限于公务员医疗补助、大病保险等少数险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不普遍。医疗救助未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险体系的托底机制,医疗救助对象主要为具有当地常住户口的城镇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保定市目前总人口为1100万人,城乡低保户30余万人,农村五保户3万余人,救助对象占总人口的3%。随着经济的发展,低保和五保对象会逐步减少,但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尤其是重大疾病的医保患者,也同样面临应当救助而无法救助的尴尬局面。医疗救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一部分,救助功能未 得 到 充 分发挥。统筹基金筹资水平比较低,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有限。医疗保险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民广覆盖,但由于政府与个人对医疗保险的投入不足,医保统筹基金筹资水平仍然比较低,保定市目前城乡居民统筹基金使用率均在90%以上,当年统筹基金基本无结余。在整体缴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医保统筹基金无法提高和改善个人医保待遇。只有大力拓宽统筹基金的筹资渠道,才能逐步改善和提高个人医保待遇水平。

科学设计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提高统筹基金保障水平。可以改革城镇职工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范围,利用个人账户资金设立门诊报销与小型住院报销新的统筹基金,既解决了新医疗保险业务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也改善了个人医疗费用实际负担问题,由“活期”个人账户转变为“定期”个人账户,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的充分利用。适当扩大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使用范围,将门诊治疗费用与低于住院起付标准的医疗费用一并纳入支付统筹基金范畴,根据个人账户资金的划转金额予以一定比例配套补贴,不仅可以提高统筹基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同时也能控制个人账户资金非正常支出。研究设 立 疾 病 目 录 报 销 办 法,提 高 统 筹基金使用效率。对于普通疾病,一般通过普通治疗就能康复,而且花费总额不高,报销比例可以适当调低;但对于重大疾病,一般医疗费用较高,即便统 筹 基 金 可 以 报 销 约70%部 分,个 人绝对负担金额仍然较 高,适 当调高重 大疾病报销比例,可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研究制定疾病目录办法,由单一的依靠药品目录确定医保报销比例,改 革为 依据药品目录与疾病目录确定医保报销比例,这不仅 提高了统筹基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促进 了医疗 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建设,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推动居民医保制度城乡一体化是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这是均衡城乡医保待遇,促进社会公平的改革措施。对于尚不具备城乡统筹的地区,可在保证正常统筹基金支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盈余额,建立市县医疗保险基金调剂互助机制,为市县统筹管理做好基础准备。在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的基础上,建议由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工作以及医疗救助工作。卫生部门直接管理卫生机构,天然具备管理优势,统一部门管理有利于医保政策的协调和规范。大力加强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建设。医保机构应充分发挥医疗保险举办人的优势,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为广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大众化的补充医疗保险途径。有条件的大型企事业单位要主动与医保机构或商业保险公司协商合作、参与补充医疗保险建设。应对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需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险体系建设,不仅为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分担政府压力,并且帮助医保机构抑制患者过度消费和医疗机构违规收费等不合理医疗行为,通过在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环节发现的不合理医疗行为,及时弥补在基本医疗保险环节发生的漏洞,减少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整体抗风险的能力。改革医疗救助对象管理,发挥医疗救助功能。在优先对低保和五保人员实施救助的基础上,应逐步将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和无力承担个人医保费用的参保人员,纳入医疗救助的对象。对于中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家庭而言,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是难以承受的,许多家庭因无力支撑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医疗救助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扩大救助范围,为更多确需救助的人提供帮助,确保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健全发展。探索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统筹基金调剂使用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与个人的养老问题息息相关,没有健康保证做前提,养老也就失去意义,当发生医保患者无力支付住院医疗费用的同时,还要继续缴纳个人养老保险就显得很无奈。这时,对于患者而言,医疗是第一位的,养老就退居次要了。在目前整体社会保险筹资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建立养老统筹基金调剂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机制,这部分调剂资金可以通过降低个人养老待遇与补偿缴纳养老金的方式解决,以达到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更大支付比例。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乡镇 畜牧兽医 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4-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现代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浅析。

一、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实施统一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乡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

1.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乡镇公共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公共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乡镇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2.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

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乡镇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乡镇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以及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

[2]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构建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针对构建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各种见解与观点,对此本文从必要性、面临的障碍、如何实现几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得出解决此问题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医疗保障 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一体化研究现状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当全民医保已经成为既定的目标,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必然的和关键的步骤。因此,关于必要性,目前学界基本上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从制度本身的缺陷、公平和效率、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刘斌,认为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是公平性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可持续发展医保体系的迫切需要;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需要。董文勇,医疗保险制度不统一的严峻现实不仅损害了公民权利的横向公平,而且不利于提高有赖于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率。盛钢、黄东平,认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资源 日益统筹整合的背景下,实行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是必然选择.并进一步论证了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并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力求政策推行“一体化”。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障碍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具备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的经济条件,但由于长期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巨大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现有医疗保险体系自身的缺陷 加上理念不清、思路不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统筹城乡医疗保险体系建设也面临诸多障碍。最大障碍是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错误的思想认识。两大难题在于制度和财务可持续性。难点在于医疗保险法制建设不健全,强制性参保和规范性监管存在法律障碍,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到位,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经济障碍,管理服务体制不统一,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统一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存在体制障碍。

(三)如何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

1.本医疗保障一体化改革模式

郑功成等,认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方向是从多元到二元,再由二元到一元的制度安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8至2012年):建设覆盖全民的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并轨;第二步(2013至2020年):建立区域性统一的国民医疗保险;第三步(2021至2049年):建立公平、普惠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顾昕,认为在十一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运行模式和行政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维持现状,即以人群的社会身份划定参保目标,分立运作。但十二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可以打破身份限制,向全体国民开放,构成保险缴费水平不同、给付水平不同、服务水平不同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水到渠成。

王东进,也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保障制度的框架建立起来;第二步,探索各项保障制度之间衔接的有效途径;第三步,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杜长宇,多元基本医疗保险体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改革路径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到2011年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第二步,财政继续加大对两项制度补贴,提高农民的缴费比例,缩小筹资水平的差距,并最终并轨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二元全民医保体制。第三步,从2021年开始,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效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等综合因素,择机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建立全国统筹的一元基本医疗保险。

2.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切入点

一些学者以农民工为切入点,如:朱俊生,建议由农民工根据本人的经济情况和医疗需求选择参加新农合还是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制度之间建立通道与接口以便于相互转换,鼓励有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李珍,指出将外出务工人员捆绑在新农合制度内的做法给被保人带来不便,建议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在就业地区参保的机制。宋宝安,认为应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特点,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制度安排。

另外有学者以富裕地区为切入点,如:陈文玲,认为富裕地区农村可以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其他地区分阶段实现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保险制度接轨。以上三个学者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第一步应着眼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整合。

二、简要评述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分歧与争论一直影响着构建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下列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一是应在宏观性与概括性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定量研究与可行性论证;二是要注重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突破口研究与系统性研究,避免孤立地探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三是在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如何衔接的问题上,操作性不够强,研究比较模糊,缺乏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四是应重视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尤其要对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存在的潜在财务危机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如何根据经济增长和城乡差距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如何对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以及各方责任的调整给予定量分析等。

参考文献: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对一国人民的健康进行保障的一种制度和政策安排,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本文对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保障水平较低、城乡衔接机制和筹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想,并对构建的必要性和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构建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需要从加大财政对农民医保支持力度、建立医保综合平台及创新医保经办服务和筹资机制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基本医疗保障;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

【作者简介】秦绍娟、谢昆谕,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黄雅琪,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关系民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三个部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从形成至今,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在诸多领域已取得较大突破,解决了许多民生实际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最突出的便是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系所衍生出的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的问题。这种“二元”格局的形成与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发展政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总规划有极深的渊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医疗的需求和消费方面也存在不同。根据“先富带后富”的建设思路,除了经济建设方面的差异,城镇在社会基础资源和基本福利的获取上也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也包括我国针对城市和农村采取的差异化医疗保障政策,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基本医疗保障局面。如何破解“二元”格局,完善现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理论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此契机下,我国应该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构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三个部分可以看出,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障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定义,可以得出医疗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即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保险具有排他性或者竞争性。医疗保险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在提供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为了避免私人提供医疗保险的低效率,政府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使基本医疗保险产生积极的外部性,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920年,庇古提出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社会福利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指出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决定了经济福利的大小。根据帕累托改进理论,改变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会使至少一个人的效用水平和所享受的经济福利得到提高,而不会降低任何一个人的效用水平和经济福利水平,这样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改进状态。对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重新配置,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消除“二元”格局,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卫生保障中能够享受更高的效用水平和经济福利。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1998 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我国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到此为止,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仍存在缺陷。

(一) 保障水平较低,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建立至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资料显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从2009年的21937.4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648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也从2009年的18209.6万人增至2012年的27155.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也从2009年的94.2%上升至2012年的9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医疗保险的保障人数逐年增加且保障覆盖率也得到了提高。目前医疗保障实现了“广覆盖”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医疗保障体制的缺陷,使得城乡居民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农村居民能享受的医疗资源就更少,“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于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看病贵”又成为了另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 相关人员医疗保险关系存在转移衔接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由于现行的三个医疗保险的对象是依据人群划分的,即分别是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当被保对象的身份发生改变时,应该参加相应的保险,但由于相关的衔接机制不完善,使得被保人员的身份转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还存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明确他们应该归属于哪种保险体制,一方面有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三种保险中的任何一种,这样他们就不能够享受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相关福利,带来了社会不公平的问题,严重的是可能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秩序;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工既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参加了新农合,这就会加重政府负担,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机制有待完善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不同的参保对象,设计了不同的筹资和补偿标准。在三种保险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筹资标准是最高的,报销比例也是最高的,目前已经超过7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家庭缴费的基础上政府对每人每年提供一定的补助,报销比率约为50%;新农合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参保的,政府提供一定标准的补助,报销比率为30%~40%。虽然农村与城市地区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条件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差别的筹资和报销机制有利于发挥激励作用,但是这样也会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群体之间的公平。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键因素。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型城镇化成为发展的目标,这是一种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证。城乡协调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社会保障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就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新型城镇化奠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二元”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利于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使农民难以充分地享受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保险运行管理的统一,重复补贴和不能享受补贴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负担、节约了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能够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收入的提高,促进农村建设和发展。

(二) 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原则

立足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城乡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在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过渡,解决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障互通以及参保人员身份转移接续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在提供的过程中应该追求公平。二元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会扩大城乡居民享受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不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要突出公平。

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城市地区的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农村地区,不管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医疗保障等方面农村都处于劣势地位,这样就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行使其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相应阶段和社会结构等情况采取具体的政策,不能操之过急,倘若一味追求构建的速度,可能就会造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相关问题,从而损害居民的切身利益,最终导致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标相悖的结果。

四、政策建议

城乡分割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打破这种格局,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行统一机制、统一管理,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能够顺利地转移续接。

(一) 加大对农民医保的支持力度,提高医保水平

在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广覆盖”的基础上,需要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尤其加大财政对农民医保的支持力度,使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镇地区,农民的收入和支付能力较城镇居民低。新农合自2003年实施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扩大其保障覆盖范围,以期达到全覆盖。因此各省要巩固和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建立财政对资金投入的动态增长机制。在保持现有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增强其保障能力,缩小新农合保障水平与城镇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为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 构建包括医疗信息咨询、服务和监管的综合平台

管理成本较高和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瓶颈。实现城乡医保信息互通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参保人员信息共享,当参保人员信息发生改变时,在网络上进行相应的信息更新,完成医保关系的转移,但是医保基金不需要转移。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简化转移续接的手续,而且降低了相关机构的管理成本。为了保障医保信息的时效性,应该定期对信息进行维护更新,以杜绝重复参保等现象。考虑到参保人员文化水平的差异,应该建立信息咨询平台,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参保人员提供医保的信息咨询服务,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对医保相关事宜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另外,为了规避医保运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需要构建监管平台,使城乡一体化的医保系统运作更加公开透明。

(三) 创新医保经办服务和筹资机制

机制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在降低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务。建立垂直的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机制,简化传统的医疗救助程序。繁琐的救助程序会导致部分人为了减少“麻烦”而不参加医保,这样不利于医保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再者,对于农民来说,经办服务机制的创新利于其最大化地享受到医疗保障的福利。至于筹资机制的创新,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医疗保障的改革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参与,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这些团体和企业相应的政策补助或税收减免,同时把筹资宣传的重心偏向从事过较多公益事业的团体和企业,力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五、小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医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保障水平不高、城乡衔接制度存在缺陷和医疗保险筹资机制等问题,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分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此外对构建思路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构建过程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最后,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了构建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从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筹资和监管等机制。

参考文献

[1]翟绍果,仇雨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1):90-93.

[2]代英姿.医疗改革不能忽视国有医疗资产的优化配置问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另一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16-19.

[3]封进,李珍珍.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9,(4):103-115.

[4]韩琦.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问题研究——以吉林省敦化市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

[5]李雅琳,杨青青.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1,(37):306-310.

[6]袁萍.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及统筹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0.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新医改情境下,乡镇卫生机构“医防分设”模式与政府“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的基本制度设计的体制冲突,再次引起对其政策去向的思考。“医防分设”模式运行后,农村三级服务网络结构和相关领域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并使卫生体制形成一些明显的特征。其与新医改精神的对接,可有不同的政策方案组合。以现存体制特征和政策优势为起点,从理论层面理解“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的理由,并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可能更有助于定性推导“医防分设”模式政策终止、调整或延续的政策去向。

乡镇卫生机构“医防分设”模式,主要是针对当时“医防一体”模式积重难返的现状,提出的一种改制模式。这种模式以由政府办乡镇的公共卫生机构承担预防保健和管理职能,和以民营化的乡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为特征。医改大讨论已从人们的视线淡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申政府应“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在新一轮医改情境下,“医防分设”表现出的体制冲突,又重新摆在决策者的面前。本文以曾被评论为找到“政府”和“市场”最佳接合点,是实现卫生服务“帕累托最优”可能途径的江苏省如皋市“医防分设”实验模式为案例,对其“医防分设”模式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回顾,分析运行后卫生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变,以及运行多年后形成的体制特征,并讨论在新一轮医改情境下,“医防分设”模式可能的去向。

1江苏如皋“医防分设”实验模式简述

如皋市为江苏省南通地区的县级市,现辖19个镇、2个经济开发区、333个行政村,面积1 47 7km2扩,总人口140. 92万人。2001年,由于当时面临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危机,南通市和所辖各市(县)政府酝酿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改制之初,如皋市坚持“卫生防疫不能卖”,“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不能卖”,优先考虑公共卫生的理念,采取政府办乡镇卫生所后,再将卫生院民营化的“医防分设”的方案,制定了《如皋市乡镇防保体制改革的方案》、《乡镇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乡镇卫生所《首批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办法》等配套办法。各乡镇卫生所2001年7月起正式对外办公,卫生院改制从2001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改制后,形成地理位置呈三角形的市立医院和两所公立中心卫生院,与47所民营乡镇医院共存的医疗服务格局。乡镇卫生机构则表现为公立卫生所和民营乡镇医院的“医防分 设”模式。

改革后,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人力度, 医院民营化后卫生资源也迅速增加。政府工作重心 向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医疗市场监管、医防整合和新农合制度建设转移,同时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思路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医防分设”特征的宏观卫生管制体系。

如皋的实验模式,从以优先考虑公共卫生为起点,到以整合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思路,总体上体现了在市场改革背景下较为稳妥和清晰的改革思路,做法和经验曾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陈家应等学者,也对包括样本县如皋在内的、以设立独立卫生所为特征的南通市卫生服务体系做过研究。

2医防分设后的卫生体制特征

“医防分设”对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枢一乡镇卫生院的改革,使原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运行数年后相关领域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演变。这些演变也使“医防分设”模式较“医防合一”模式,在卫生系统体制特征方面具有了一些明显的差异。

2.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结构变化中枢的变化使原先的三级网演变成两张网:即以“市级医院一民营乡镇医院一村级卫生机构”为层级的“医疗服务网”和以“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一乡镇卫生所一村级卫生机构”为层级的“预防保健网”。在预防保健网络,形成一个从市卫生局经公共卫生机构,由乡镇卫生所(卫生监督分所)向外部延伸的监管体系,县乡村三级的垂直关系明晰。而在医疗服务网内,各市场主体相互独立,关系模糊。卫生所与民营医院表现为监管和整合关系。

2. 2相关领域功能的演化改制后,政府将对原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投人,全部投人分设后的卫生所,保障了卫生所运行的事业费。如皋市2000年投人于全市乡镇卫生院的事业费为420万元,而2009年投人卫生所531. 51万元。卫生所不仅承担预防、保健职能,而且承担政府赋予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设的卫生所使三级网中的枢纽功能得到恢复,关联重建,新的网络结构关系激活。

改制后的乡镇医院均注册为民营非营利医院,定位仍是基本医疗服务,均为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民营化的医院利益诉求空间增加,纷纷增加投人。改制前,2000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97台,2009年民营乡镇医院达11 505台,增长22倍。民营医院在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发展更高层次的服务,服务能力超过原乡镇卫生院的定位。

在乡镇卫生院已民营化的状况下,如皋市以整合的思路,突破体制性障碍,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 系。依托镇卫生所和辖区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一2006年,整合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22家。独立设置的卫生所以更多的精力,致力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恢复与建设,以“六位一体”为理念建设高于村卫生室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网底得到全面升级。

政府通过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和卫生系统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市场等领域的监管。2009年经由乡镇协办的卫生行政执法立案数达490起。卫生所在医疗市场监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3“医防分设”模式运行数年后卫生体制特征网络结构关系和功能的演化,使“医防分设”模式运行数年后的卫生系统体制特征,与“医防合一”时相比有明显差异:政府办卫生所使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易于体现;医院民营化的体制使医疗服务的提供更具效率;政府更有精力致力于网底建设,在卫生服务提供上通过整合和购买服务得以实现;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上则需要强有力的管制。这些特征显示,在“医防分设”模式下,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更有利于公共卫生均等化目标的实现,而通过整合、购买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可能更是一种有效途径,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有一种走有管理的市场化道路的倾向。

3“医防分设”模式的去向讨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办医原则”,“政府要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乡镇卫生院”制度设计要求,与现实存在的“医防分设”模式发生体制冲突。在新医改的政策情境下,如何对接有不同的方案组合。现从现行体制出发,在理念上定性推导,对可能会有的不同的政策选择进行探讨。

3.1政策方案的不同组合单纯从是否对接总体制度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政策方案。

3.1.1政策终止回购民营医院,撤并乡镇卫生所,重建乡镇卫生院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复旧。这种方案需要政府足够的财力和决心,同时要付出数年改革的学习成本和积沉成本,已有的政策优势可能会丧失,原有的政策问题可能会重现。体制复旧的代价巨大,但它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体制冲突问题。

3.1.2政策调整保持现行模式,控股或租赁民营医院,实现对民营医院的介人干预。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设想,实际运作几乎不可能。

3.1.3政策调整保持现行模式,政府增办基本医疗服务,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类似建一个小的公立体系。政府付出的财力相对较少,但能实现体制上的对接,同时保持原有政策优势。

3.1.4政策延续放弃体制上的对接,实践有管理的市场的市场化道路。这条道路,管制将成为关键,而购买服务成为整合的基本形式。

3. 2不同政策去向的选择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路径依赖;同时,政策去向必须以政策效果为前提。所以,讨论政策去向必须在判断现行政策优劣的基础上,以现体制为起点,推导新医改情境下的可能的改革延伸思路。

政府办好乡镇卫生院的理由,首先应该是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医防分设”从实施的必要性探讨,到初步效果的评析,正是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责任上,有其独到的政策优势。从保持这种政策优势角度,“医防分设”模式具有政策延续的理由。

对“医防分设”模式质疑,可能便是民营化医院基本医疗的提供。公立医院的两个历史责任之一,就是保证群众医疗服务的经济可及。政府必须办卫生院以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制衡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又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类,理论上而言,公立医院和民营非营利医院可以归人一类。非营利医院和公立医院只是投资主体不同,而它们在运作模式上是类似的,都有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同时对营利性医院医疗费用起到制衡作用。所以,如果通过一定手段达到使非营利医院保证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那么即使没有公立的乡镇卫生院,这种模式显然也能存在,而使政策延续。

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医防分设模式已经实施数年,已经形成了民营化的格局。当地从政策磨合到形成秩序,已经付出了相当的学习成本,形成了不同于“医防合一”的卫生系统运行的宏观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办好卫生院,显然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现实背景是有区别的,而且所面临的政策问题也已不一样,新的政策问题可能是医疗服务的管制问题。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在新医改情境下,乡镇卫生机构“医防分设”模式与政府“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的基本制度设计的体制冲突,再次引起对其政策去向的思考。“医防分设”模式运行后,农村三级服务网络结构和相关领域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并使卫生体制形成一些明显的特征。其与新医改精神的对接,可有不同的政策方案组合。以现存体制特征和政策优势为起点,从理论层面理解“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的理由,并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可能更有助于定性推导“医防分设”模式政策终止、调整或延续的政策去向。

乡镇卫生机构“医防分设”模式,主要是针对当时“医防一体”模式积重难返的现状,提出的一种改制模式。这种模式以由政府办乡镇的公共卫生机构承担预防保健和管理职能,和以民营化的乡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为特征。医改大讨论已从人们的视线淡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申政府应“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在新一轮医改情境下,“医防分设”表现出的体制冲突,又重新摆在决策者的面前。本文以曾被评论为找到“政府”和“市场”最佳接合点,是实现卫生服务“帕累托最优”可能途径的江苏省如皋市“医防分设”实验模式为案例,对其“医防分设”模式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回顾,分析运行后卫生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变,以及运行多年后形成的体制特征,并讨论在新一轮医改情境下,“医防分设”模式可能的去向。

1江苏如皋“医防分设”实验模式简述

如皋市为江苏省南通地区的县级市,现辖19个镇、2个经济开发区、333个行政村,面积1 47 7km2扩,总人口140. 92万人。2001年,由于当时面临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危机,南通市和所辖各市(县)政府酝酿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改制之初,如皋市坚持“卫生防疫不能卖”,“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不能卖”,优先考虑公共卫生的理念,采取政府办乡镇卫生所后,再将卫生院民营化的“医防分设”的方案,制定了《如皋市乡镇防保体制改革的方案》、《乡镇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乡镇卫生所《首批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办法》等配套办法。各乡镇卫生所2001年7月起正式对外办公,卫生院改制从2001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改制后,形成地理位置呈三角形的市立医院和两所公立中心卫生院,与47所民营乡镇医院共存的医疗服务格局。乡镇卫生机构则表现为公立卫生所和民营乡镇医院的“医防分 设”模式。

改革后,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人力度, 医院民营化后卫生资源也迅速增加。政府工作重心 向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医疗市场监管、医防整合和新农合制度建设转移,同时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思路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医防分设”特征的宏观卫生管制体系。

如皋的实验模式,从以优先考虑公共卫生为起点,到以整合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思路,总体上体现了在市场改革背景下较为稳妥和清晰的改革思路,做法和经验曾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陈家应等学者,也对包括样本县如皋在内的、以设立独立卫生所为特征的南通市卫生服务体系做过研究。

2医防分设后的卫生体制特征

“医防分设”对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枢一乡镇卫生院的改革,使原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运行数年后相关领域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演变。这些演变也使“医防分设”模式较“医防合一”模式,在卫生系统体制特征方面具有了一些明显的差异。

2.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结构变化中枢的变化使原先的三级网演变成两张网:即以“市级医院一民营乡镇医院一村级卫生机构”为层级的“医疗服务网”和以“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一乡镇卫生所一村级卫生机构”为层级的“预防保健网”。在预防保健网络,形成一个从市卫生局经公共卫生机构,由乡镇卫生所(卫生监督分所)向外部延伸的监管体系,县乡村三级的垂直关系明晰。而在医疗服务网内,各市场主体相互独立,关系模糊。卫生所与民营医院表现为监管和整合关系。

2. 2相关领域功能的演化改制后,政府将对原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投人,全部投人分设后的卫生所,保障了卫生所运行的事业费。如皋市2000年投人于全市乡镇卫生院的事业费为420万元,而2009年投人卫生所531. 51万元。卫生所不仅承担预防、保健职能,而且承担政府赋予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设的卫生所使三级网中的枢纽功能得到恢复,关联重建,新的网络结构关系激活。

改制后的乡镇医院均注册为民营非营利医院,定位仍是基本医疗服务,均为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民营化的医院利益诉求空间增加,纷纷增加投人。改制前,2000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97台,2009年民营乡镇医院达11 505台,增长22倍。民营医院在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发展更高层次的服务,服务能力超过原乡镇卫生院的定位。

在乡镇卫生院已民营化的状况下,如皋市以整合的思路,突破体制,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 系。依托镇卫生所和辖区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一2006年,整合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22家。独立设置的卫生所以更多的精力,致力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恢复与建设,以“六位一体”为理念建设高于村卫生室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网底得到全面升级。

政府通过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和卫生系统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市场等领域的监管。2009年经由乡镇协办的卫生行政执法立案数达490起。卫生所在医疗市场监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3“医防分设”模式运行数年后卫生体制特征网络结构关系和功能的演化,使“医防分设”模式运行数年后的卫生系统体制特征,与“医防合一”时相比有明显差异:政府办卫生所使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易于体现;医院民营化的体制使医疗服务的提供更具效率;政府更有精力致力于网底建设,在卫生服务提供上通过整合和购买服务得以实现;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上则需要强有力的管制。这些特征显示,在“医防分设”模式下,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更有利于公共卫生均等化目标的实现,而通过整合、购买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可能更是一种有效途径,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有一种走有管理的市场化道路的倾向。

3“医防分设”模式的去向讨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办医原则”,“政府要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乡镇卫生院”制度设计要求,与现实存在的“医防分设”模式发生体制冲突。在新医改的政策情境下,如何对接有不同的方案组合。现从现行体制出发,在理念上定性推导,对可能会有的不同的政策选择进行探讨。

3.1政策方案的不同组合单纯从是否对接总体制度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政策方案。

3.1.1政策终止回购民营医院,撤并乡镇卫生所,重建乡镇卫生院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复旧。这种方案需要政府足够的财力和决心,同时要付出数年改革的学习成本和积沉成本,已有的政策优势可能会丧失,原有的政策问题可能会重现。体制复旧的代价巨大,但它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体制冲突问题。

3.1.2政策调整保持现行模式,控股或租赁民营医院,实现对民营医院的介人干预。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设想,实际运作几乎不可能。

3.1.3政策调整保持现行模式,政府增办基本医疗服务,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类似建一个小的公立体系。政府付出的财力相对较少,但能实现体制上的对接,同时保持原有政策优势。

3.1.4政策延续放弃体制上的对接,实践有管理的市场的市场化道路。这条道路,管制将成为关键,而购买服务成为整合的基本形式。

3. 2不同政策去向的选择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路径依赖;同时,政策去向必须以政策效果为前提。所以,讨论政策去向必须在判断现行政策优劣的基础上,以现体制为起点,推导新医改情境下的可能的改革延伸思路。

政府办好乡镇卫生院的理由,首先应该是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医防分设”从实施的必要性探讨,到初步效果的评析,正是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责任上,有其独到的政策优势。从保持这种政策优势角度,“医防分设”模式具有政策延续的理由。

对“医防分设”模式质疑,可能便是民营化医院基本医疗的提供。公立医院的两个历史责任之一,就是保证群众医疗服务的经济可及。政府必须办卫生院以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制衡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又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类,理论上而言,公立医院和民营非营利医院可以归人一类。非营利医院和公立医院只是投资主体不同,而它们在运作模式上是类似的,都有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同时对营利性医院医疗费用起到制衡作用。所以,如果通过一定手段达到使非营利医院保证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那么即使没有公立的乡镇卫生院,这种模式显然也能存在,而使政策延续。

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医防分设模式已经实施数年,已经形成了民营化的格局。当地从政策磨合到形成秩序,已经付出了相当的学习成本,形成了不同于“医防合一”的卫生系统运行的宏观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办好卫生院,显然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现实背景是有区别的,而且所面临的政策问题也已不一样,新的政策问题可能是医疗服务的管制问题。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农合;城镇医保;一体化

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包括医疗保险所包含的对象、缴费方式、给付模式以及筹资方式等等都高度相似,这为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一决议内容,为我国实现全面医保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目标指导。所以,在新时期,相关机构和工作组人员要着说开展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手段不断促进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形成。

一、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理论概述

近年来,我国相对发达地区都已经开展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建设,包括天津、成都、厦门等将近四十个城市进行了基本医疗制度的城乡统筹。很多试点地方都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组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且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当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过程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并不等于统一。并不意味着城乡居民的待遇水平和管理体系一样,而是要辩证、全局和联系地看待问题,综合考虑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并且坚持社会正义以及社会救助公正的理念开展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

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期背景下,积极开展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一体化并非是盲目的,突然的和片面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包括当前医保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相似之处等等,是以这些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来实施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建立,充分保障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兼顾了城乡不同的发展状况,更加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权益者。

1.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的弊端

当前,医疗保险是根据二元制进行设计的,这种设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性原则,在客观上对我国不同身份的公民进行了区别对待,依据就是城乡居民的户籍和身份不同。导致人们参保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城镇居民只能选择居民医保,农村村民只能选择新农合。而这两者之间的缴费标准、给付金额以及报销限额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性,不利于城乡和谐统一发展。除此之外,两者的管理部门也不一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的医疗保险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而农村新农合是由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尽管他们的管理职能、内容以及性质相同,但是却导致了权利、职责形成分割的局面,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工作效力大大减弱。

2.两者的缴费模式具有同质性

积极开展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两者的缴费方式具有同质性。保险的本质就是“互助共济”。但是前提是需要受救助者提前加入这个体系。而不管是新农合还是城镇居民医保的都是按照“投保自愿”的原则,并不是以人们的农业或是非农业身份来决定。这种缴费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也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合一体化提供给了更多的可能性。

3.支付模式的同质性

所谓支付模式的同质性就是两者都采取了“大病统筹为主”的支付方式。主要是针对人们的大病或是大额的医疗费用以及住院医疗费用进行救助,在补偿机理上,采用的是“大数法则”。因此,支付模式的同时性也为两者的整合统一提供了可能。

三、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探究

1.加强户籍改革,消除身份差异

当前,身份差异是阻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个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仍旧采取户籍来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导致各种社会保障均出现二元结构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一切的社会保障都必须要以人的身份作为重要参照依据,从而导致了制度的不平衡。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着重深化户籍改革制度,打破城乡居民的藩篱,建立统一的、平等的户籍制度,才能够更好地为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2.“权利、职责”统一,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当前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分属不同机构管辖的局面,要着重促成不同机构之间形成合力,实现“权利、职责”的合二为一。实施机构合并统一管理的背景下,不仅方便群众办理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机构相关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同时,还能够建立统一的基金收管、存放以及支付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基金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让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工会以及医保基金委员会形成相互监督的局面,保障医保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3.实施强制缴费政策

笔者认为,在现当代社会,疾病已经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难题。因此,每个人都参加医疗保险有利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互助体系,还能帮助人们转移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医保的缴费方式应该借鉴车辆的交强险经验实行强制缴费模式。这种方式更能够提高人们的缴费意愿,将公民的医保缴费法定化,充分发挥法律和公职部门的职能,使医保缴费更加规范化,更有利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构建。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背景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是时展的必然需求,更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者,相关各部分应该形成合理,不断促成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一体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吴伟平.推动新农合与居民医保二险合一构建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J].社会保障研究,2009,05:28-33.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8篇

新医改自2009年4月6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进入深入改革阶段,新医改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对乡镇卫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就目前形式来看,作为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山区,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形式严峻,所面临的挑战巨大。我想就我个人的观念,从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1 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的正面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1.1 医疗保障体系建成

通过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全面启动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职工医保等医疗保障制度,通过试点、全面实施——逐步完善了医疗保险的筹资和补偿机制,使医疗保障体系制度日臻完善,其覆盖面逐步扩大—几乎是全国90%以上人群。通过保障体系的建立,确定了乡镇卫生院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提供机构的地位。

1.2 确定了乡镇卫生院的性质

通过新医改的不断实施,医改制度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在医改中扮演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中的中枢纽带角色,尤其是《重庆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文件出台,确立了乡镇卫生院性质为公益一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而对今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模式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空间。

1.3 改善了乡镇卫生院服务条件

通过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搞入。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比如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有所添置,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由原来的土石结构平房新建成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而且面积较以往有较大面积的扩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添置了新的医疗设备,如:B超机、心电图机、X线摄片机、心电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等,从而改变了以前乡镇卫生院靠“老三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面貌。

1.4 人员结构有所改善

通过新医改,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国家对各级医学院校的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增添进乡镇卫生院从事医务工作。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在岗人员在职培训活动,对现有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使乡镇卫生院中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医疗技术有了显著提高,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1.5 一系列卫生制度逐步建立

通过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在不断的建立和日趋完善之中。如:基药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考核方案等制度日臻完善,通过实施,对医疗卫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新医改,我们不能单纯的、一味的就说医改是成功的,或者说新医改是失败的,我觉得,新医改是有许多成功的方面,以上是我个人以一名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的眼光来看待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正面促进作用发表的几点看法,当然,由于个人所站的角度受局限,新医改还有很多没有列举的优点。

2 新医改对基层卫生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2.1 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追究其原因,我个人分析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2.1.1 乡镇卫生院对绩效工资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绩效工资制度执行不严

绩效工资作为一项新制度,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再到乡镇卫生院,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乡镇卫生院由于理解上存在偏差,实施力度上存在差异。有的乡镇卫生院在制定本单位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时打了折扣;有的卫生院年初制定了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但是在年终工资结算时,没有按照本单位制定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执行;有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制定本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一味的只给职工发了平均工资,吃了大锅饭,严重的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2.1.2 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绩效工资的实施

中央在制定绩效工资的同时,并没有制定配套的、明细的财政支持绩效方案,因此地方在执行绩效工资制度时得不到财政的强有力支持,使绩效工资执行受限。

2.1.3 绩效额度与改革前职工工资额度存在反差,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医疗是一个特殊行业。其风险较高,其行业要求万无一失;工作压力大,无论病情轻重,都关系患者生命安全;工作没有白昼之分,也没有节假日可分。因此,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略高于教师等同级别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而目前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低于同级别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2.2 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给乡镇卫生院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2011年1月26日起,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了基本药物0差率销售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带来了负面影响。

追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两方面:

2.2.1 实施基药制度后药价虚高

自基药制度开始实施、采取交易平台药品采购,基药实行0差率销售,药价应该有大幅度下降,但药价不降反升,追究其形成原因,我认为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有这样几点:A、乡镇卫生院药品采购人员业务不熟,同种药品,交易平台中有便宜的品种,也有较贵的品种,由于采购业务不熟,便宜的没采到,贵的反而采购的较多。B、药商不正当竞争,药商有利可图的药品容易采购,赚钱不多的药品不容易采购;贵的药品品种容易采购,便宜的品种不容易采购。C、药品网络交易,多个商家供货,配送不方便,比如说,某乡卫生院在同一个定单中采购了甲公司10个品种的药品,采购了乙公司2个品种的药品,甲公司距本乡卫生院较近,乙公司距本乡卫生院较远,那么甲公司为这个乡卫生院配送了10个品种的药品,而另外2个品种的药品乙公司不愿意配送,该乡卫生院的这2个品种药品长期缺药。

2.2.2 改变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用药习惯

基药品种减少,许多临床医生用药不习惯,许多患者也不习惯,不理解基药制度,不理解医疗机构,有的患者发牢骚说:“简单的药就买不到,现在的医院(指的是乡镇卫生院)不是医院了。”因此,基药制度的实施,给乡镇卫生院的形象造成了影响,基本医疗服务业务量明显下降。

3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困境十分突出

3.1 人才配备脱节

我认为,一个乡镇卫生院应该具有一至两名群众信任,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医生。一个乡镇卫生院只要具备了那么一至两名在医技、名誉上老百姓信得过的医生,那么该卫生院无论是业务开展也好,公共卫生开展也罢,就比较容易,反之没有,就不好开展工作。

我认为,一个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有一班配套的医技人员。目前形式,许多乡镇卫生院人员结构不合理,许多乡镇卫生院有内科医生,就没有外科医生;有心电图检验技术人员,就没有化验员;有执业医师,就没有执业护士和执业药师;有妇科医生,就没有公卫科医师。从而降低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3.2 设备简陋、设备操作人员不配套

作为目前乡镇卫生来说,我觉得一个标准乡镇卫生院至少应该配备X线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仪、普通手术床、简易呼吸机等基本设备。可是许多乡镇卫生院以上设备紧缺,有的卫生院有设备,但是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有的卫生院有操作人员,缺泛操作仪器。设备容易配备,可是人才短期无法解决,这是乡镇卫生院当前发展的瓶颈。

3.3 新医改制度不健全

新医改虽然建立了若干卫生制度,但是在新医改深化阶段,尚须完善的制度还有很多,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对新医改的终极目标应该有一个界定,目前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不知道医改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医改究竟能改成什么样?乡镇卫生院人员究竟能在新医改的制度下得到多少阳光雨露??????????------乡镇医务人员心里没有底。在乡镇医务人员心目中始终笼罩着一层对未来不确定的阴霾。

4 基层医务人员对新医改的期盼

4.1 进一步完善医改制度。

根据中国当代医疗形式,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医改方案,加快新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工作。基层医务人员最迫切想要看到的是——医改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和对群众健康促进有多大。

4.2 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

距不完全统计,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教育、卫生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而中国小于4%。教育、卫生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第一次医改时把医疗卫生商品化,促使医患关系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加大卫生投入是新医改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4.3 加速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近几年的医改过程中,国家加大了人才培养人度,但就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还很大。我认为除了国家先前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外,各县也可以采取加速人才培养策略,比如说利用县级卫生学校对在职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思想建设。利用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环境对下级卫生队伍培养,实行“上派下挂”。采取下级向上级医疗机构派送大量人员进修培训,一方面缓解上级医疗机构病员曝满,医务人员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也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了技术人才。再比如说,上级医疗机构与下级医疗机构结对子,不定期派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对下级机构进行技术支持,派出技术骨干到下级医疗机构短期执业等方式,加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一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缓解基层人才紧缺状况。

4.4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辅助检查设备添置。

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房屋添置,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添置,但是医务人员值班所住房屋还有待于进一步增添。医疗设备(如:化验设备、B超、心电图等)也需要进一步增添,不但要添置设备、设施,而且要在添加设备的同时增添设备、设施操作技能。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员配置。特别是省及以上行政主管部门在学校培养卫生人才时要注重各种专业适合社会人才需求,县级人事和卫生主管部门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聘用时重视专业人才合理分布,从而改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配备不合理现象,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缺状况。

4.5 健全医疗风险保障制度。

诊病、治病要求从业人员万无一失,目前状况,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很大,动不动医疗纠纷,医疗赔偿,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从业环境差,技术相应较落后,设备、设施简陋,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正常发挥,很多医务人员不是不想看病,而是不敢看病,这样的现象如果长久持续下去,将使我国的医疗技术倒退,因此在新医改的深入阶段,健全医疗风险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4.5 做到统筹兼顾防治并重。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因素

农村的卫生工作是我们开展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工作要点,其发展的程度以及落实的有效性则关系到农村生产力的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稳定,从长远来说对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身体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乡镇卫生院可以说是我国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重要枢纽,而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问题,也就是切中了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命脉。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针对乡镇卫生院的相关评价较多,然而各种评价并没有能够更好地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动力机制,总结原因主要的出现在财务管理的正确把握方面,可以说,分析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财务管理因素,对于更好地完善我国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机制来说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一、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概述

与资源利用有关的目标实现程度被称为是绩效。而绩效评估则是指通过数理统计以及运筹学的方法,运用既定的指标体系,参考统一的评估标准,依照相应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评估,针对企业在一定经营阶段内的经营效益以及经营者业绩,做出科学、公正、客观与准确的系统评判。从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角度,可以将乡镇卫生院绩效界定为发挥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实现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以及管理职能等相关功能定位的程度。因此,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就是以所界定的机构绩效为重要依据,联系包括效益、效率、效果、质量、满意度以及反应性在内的相关内容,从而构建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多种维度针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

二、 当前影响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相关财务因素

(一)财务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从当前情况来看了,乡镇卫生院出现了普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会计科目的运用也不够合理。这直接造成了会计核算监督的相应职能无法发挥出来。比如说个别乡镇卫生院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内容不符,可靠性与真实性无法保障,甚至还出现了“打白条”的现象。此外,相关的财务管理机制也缺乏规范性。比如预算缺乏刚性,预算机制不健全等等。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的乡镇卫生院的预算管理仅仅是纸上谈兵,缺少执行力。这一局面的产生与个别领导的过度主观和预算机制没有能够做到事前研究以及事后评价有很大关系。

(二)在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平不够

当前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综合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遗憾的是尽管有些卫生院不断加强了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但相关人员仍然因为专业水平限制而无法达到实际要求。

(三)乡镇卫生院的经费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国的乡镇卫生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特别是卫生院的实际收入因为药品折扣与回扣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药品核算收入与实际不符。并且乡镇卫生院主要面向的服务人群多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经济能力普遍不高,所以有大量的乡镇卫生院在财务方面都存在医疗欠费导致的大量应收账款不到帐。

(四)必要的内部考核与外部监督不力。

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内部财务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奖惩力度也不够,这直接导致了相关财务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并且在考核中仅仅以医疗业绩为主要参考,严重缺少对于其他经济指标的综合考察。与此同时,相关上级卫生行政机构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缺少第三方的独立核算机构对财务账目进行有效的审计。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提升绩效评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首先要把新农合基金全部纳人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建立内部稽核制度以及亲属回避制度。要设立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职位,保障出纳与会计不由一人兼任。还要根据卫生院的详细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固定资产、卫生材料以及药品等要进行妥善的转账管理,此外,卫生院还要进行统一财务收支。对于私设小金库行为要严查到底。

(二)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内部考核、外部监督机制与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切实地促进药品的折扣、废止药品以及库房的有效管理。妥善解决医疗欠费的相关问题,积极设立专项追缴欠款的制度与部门。其次,对于院内的财务管理检查必须要长期严抓不懈。此外,相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还要不断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责任意识。

(三)重视会计监督

乡镇卫生院的主管部门以及医院的领导与会计人员必须对财务管理和监督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第二要科学处理会计监督同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并要落实在制度和行动上。此外还要侧重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互审制度,充分交流,继而通过整改从整体上规范使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促进财务管理向法制化、正规化发展。

(四)加强乡镇卫生院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综合素养

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机构要尽量配备那些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财会人员。要定期开展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运用多媒体设备,鼓励在职人员通过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网站收听专业课程,自行汲取专业理论知识营养,特别是对会计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要保障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不仅关系到乡镇卫生生院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影响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巩固与发展。所以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说,我们都必须要加强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只有稳固了财务的根基才能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才能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拓红.日本医院医疗质量评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6): 49- 52

[2]袁兆康,刘勇,周小军,等.乡镇卫生院租赁制改革效果的综合评价[J].卫生经济研究,2004(7):21-24

[3]蔡志明,陈春涛,王光明.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基于对建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有借鉴作用的述评[J].中国医院,2005(09)

[4]张从丽. 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估[J].现代医药卫生, 2004(19):2071-2072

[5]王嵩.论我县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现状及改进对策[J].市场论坛,2009(08)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公平 城乡医疗保障 政府主导

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概述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是“3+1”的结构,“3”即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是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是城镇居民中就业者,由职工个人和企业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也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保费由个人全部承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是城镇居民中的未就业者,个人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缴费,各级政府给予补助;“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

公平理论对城乡医疗保障公平性的启示

(一)平均主义学派公平理论启示

平均主义的最早的描述来自于孔子的《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顿”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上古社会人人平等的部族生活的眷恋和“乌托邦式”的向往。

如果借鉴平均主义公平理论,医疗卫生公平强调的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强调享有的医疗卫生保障在经济数量上一定要相等。经济数量相等与机会平等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混淆的界定词,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绝对的均衡或者平均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资源与生俱来的稀缺性,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实力,远不足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平均化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

虽然不能保证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受到绝对数量上公平的对待,但是平均主义公平理论也有其值得借鉴的优点,即,政府主体应该尽力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医疗保障服务和资源之间的差距。与其追求不科学的、绝对的平均,倒不如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因地制宜,制订出相对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老百姓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二)自由主义学派公平理论启示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以其政治哲学名著《正义论》系统阐述了公平正义理论。罗尔斯认为,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必须确定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全社会都能够严格遵守的正义理论,这一理论社会大众都能够认可并且通过订立契约来达成一致。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所有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其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必须做到,获得最大利益的群体必须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公共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平等。

根据罗尔斯公正观点的第一个原则,我国所有合法的中国居民,都享有和其他人同样的与基本自由体系相类似的权利和自由,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障服务系统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从2011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过去五年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居民、8.35亿农村居民。由此第一个原则基本满足。第二个原则,使人联想到社会弱势群体。从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的状况来看,弱势群体的规模较大,主要包括贫困的农民、城市失业的贫困人员、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中大多数弱势群体者来自农村。因此,为保证医疗保障制度使得这一弱势群体获得最大利益,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水平也必须考虑在城乡医疗公平在内。

(三)功利主义公平理论启示

英国的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发表的《政府片论》中,对功利主义社会公平观点进行了纲要性的阐述:主张从人的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来确立社会道德公平原则。功利主义者通过对人性的考察和对事实的描述而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边沁指出,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应该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主义公平理论的最大原则,是边沁的社会公平理想,也是他立法改革的目标。

功利主义公平理论认为判断行为是否合于社会道德公平,应以行为后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人们的快乐或减少痛苦。从该角度来讲,医疗保障的初衷基本上是满足的。但是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主导方―政府,在实施这项制度的时候也存在着资金困难的问题。新型医疗政策并非只带给农村居民好的实惠,故,公平的医疗保障机制所作出的决策也应该将功利公平主义合理成分考虑在内。

(四)市场主导的社会公平理论启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模式的主要特征即私有制,人人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它揭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在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运行中,无需对其过程产生不公平的质疑。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不发达,医疗保障市场并不能如人所愿地发挥较大的潜力和作用。首先,病症诊治是当前新农合功能最强的一环,也是自愿与合作原则下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虽然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年不完备、设施陈旧、人员匮乏及费用高涨等影响,但毫无疑问,病症诊治仍旧是各地合作医疗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即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卫生防疫是当前农村医疗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在医疗保障基金并不丰厚的现实条件下,医疗服务必然倾向于病症诊治,而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防疫,则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结果。

其实,自初级农村合作医疗解体以后,各地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而当前各地推行的新农合制度基本没有涵盖防疫功能。

解决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不公平现象的政策建议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成医疗卫生公平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最大程度的实现,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要遵循从城市市情和农村乡情、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统筹而不统一、多方共同参与等原则。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中央政府要坚持实施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政策导向,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改变重城轻乡的医疗保障政策,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汇通,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突出实现了社会公平、保障了农村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更能够缓解由于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和由此产生的矛盾。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一,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第二,加强农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和再培训。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等与全国医生的标准还相距较远,需要提高其医疗水平。第三,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有条件的中心村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中心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带动村级卫生整体医疗水平。

(三)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应着力构建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工作制度,改善乡镇卫生医疗设备,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制度,以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落实城乡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工作站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合作管理等方式,使对口支援及巡回医疗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见成效,从而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

今后政府应逐步设立《中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法》、《农村医疗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机构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和救助对象、救助基金使用范围和受益人资格条件、发放标准和补偿办法等。通过立法,明确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从根本上指导和监督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而确保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权威性和高效性。

(五)多渠道筹集农村医疗保障资金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仅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农村医疗保障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广辟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医疗保障资金:一是深入调查,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二是政府应广泛吸纳社会捐助,社会捐助资金扣除必要的日常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之后,按固定比例归入省级财政掌控,再按各县实际参合人数所占总体比例相应划拨给各县,进入到新农合基金中的风险基金部分,作为对困难农户的二次补助之用;三是吸纳合格标准的民办医疗机构加入到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制度构架还是组织运行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助,这已经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中反复得到验证。因此,政府应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出资扶助、运行监督和部门协调等环节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盼.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卫生经济,1988(11)

4.王延中.试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

5.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6.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12)

7.赵曼,吕国营.关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8.崔惠玲,李彦敬.我国卫生费用投入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1)

9.尹力.我国卫生总费用的走势和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9(18)

10.李玲.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医改[N].文汇报,2007(12)

11.闫菊娥,张静.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分析[J].卫生软科学,1998(6)

12.张鹭鹭,胡善联,魏颖,傅征,李刚,吴明.区域内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公平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5)

作者简介: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药品会计 乡镇医院 药品管理

药品是乡镇医院进行诊断、救治、预防以及保健的重要物品,是乡镇医院进行为患者提供正常服务、诊治的基础保障。乡镇医院在日常运作中对于药物的消耗量都比较大,并且在乡镇医院的各项消耗资金中占到相当大的一部分,药品的保持、运用以及管理等都是乡镇医院会计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这部分的管理,直接影响了乡镇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日常医疗服务。因此,提高乡镇医院的药品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提高药品存储的质量,减少药品的损耗,提高乡镇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药品购入、摊销、保存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药品保管制度以及会计核算制度,保障乡镇医院的正常运作,是乡镇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一、现代乡镇医院药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医院没有正确认识药品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对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也就是对内部进行控制,其能够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利用以及统筹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减少医院的消耗费用,实现经济利益的有效保障。就现阶段的乡镇医院中来讲,大部分乡镇医院仅侧重于医疗水平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薪酬管理、服务管理以及科研管理等方面,而没有重视到药品管理的重要性。保障医院的医疗服务正常运行,必须加强对药品的购入、使用以及回收处理,而这些工作需要通过药品会计加强医院内部控制进行,若医院没有进行良好的内部控制,会严重影响药品管理的治疗,并且增加乡镇医院出现医疗风险的机率增加。

(二)没有认识到药品保管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影响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药品被广泛用于医院中的各个工作中,例如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以及消毒等方面的作用,可以说,药品管理是医院进行正常运营中的基础保障。而部分乡镇医院没有认识到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部分药品进行盲目购买,并导致药品的积压、浪费等现象,并且对于药品的购买没有做好相关的会计记录,导致后期的会计核算中出现许多漏洞,也使得药品的管理成本增加,使得医院的经济受损。

(三)药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药品管理对于医院进行内部控制具有深远的影响,需要对其提出实际可行的改善方案,并针对药品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在大部分的乡镇医院中,内部控制水平不高,可以说比较简单,只有一两位员工对药品进行管理工作,可以推断出医院对于药品管理的不重视,同时进行药品管理的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不能够对药品进行妥善的保管与存储。

(四)没有计划的购买药物

药品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医院内部控制工作,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药品管理措施,来保障药品的完整以及使用性,减少药品的损耗。部分医院对于药品采购毫无计划,对部分药品进行大量采购,并且容易导致浪费的现象。对此,需要进行专业的分析与规划后才能够进入采购,并保证采购药品的合格性,减少医院资金的浪费。

二、药品会计对药品管理的价值分析

药品管理需要对药品进行账物相对,并且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中有相关规定: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或单位资源的完整以及利用率,并且保证实物与会计信息相符。利用医院的内部控制对药品进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有效、可靠的管理措施与机制。通过药品会计对药品管理的控制,能够对药品使用的各项类型进行分离,对药品的使用环节、相关的凭证、会计记录、会计报表以及账本等进行核算。在药品购入、使用、销售以及保管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从建立医院药品会计管理体系进行药品管理。

要重视药品的实物与会计凭证的填制,在药品的资金管理以及药品的购入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改善。对于药品进行有计划的购入,并且对验收入库的药品进行严格的会计管理,无论药品费用有无付款,都需要将其记录入档,并且做好相关的明细账。对于没有付款但已经收入药库的药品可以进行付款处理;对于审判手续不合格的药品进行补办处理,并且规范药品的验收和核算缓解。对于药品会计核算需要在每月底进行,并对药品资金消耗的各项收入结构记录下来,做好会计分析,若其中出现资金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交处理。

三、提高药品会计在乡镇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完善乡镇医院药品会计核算机制

首先需要转变药品管理人员的观念,做好相应的药品记录。在医院进行采购药品前需要做好采购规划,并且在购入合格的药物后要对药品进行清点、核算,并填制统一的药品验收入库表,并将药品购入的单价、名称、单位、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记录下来,然后由财务部门对药品的消耗资金进行付款。药房、药库在添置药品的时候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并且做好实物与账目的明细表,定期对药品核对账目、保存量、查实账本以及药品的核算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完善乡镇医院药品会计核算机制,有效发挥药品会计在乡镇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作用。

(二)完善乡镇医院药品会计核算管理系统

完善药品购入、取出药库的填制系统。将医院药品的消耗从购入到验收入库,再到日常储存药品的消耗、药房的卖出、各科室的消耗情况以及患者的药品消耗等方面的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并且填制表格,将药品从药库、药房、科室以及病人之间使用的情况进行记录,并签好相关负责人的名字可以当做会计的凭证,能够有效发挥药品会计在乡镇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作用,对药品的消耗、转移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并且监控其损耗情况。将药品购入的原始凭证以及购入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填制并做好账目的登记,可以从账目中观察药品资源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

将药品管理作为会计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在加强药品核算机制的情况下,加强药品购入、消耗、保持等方面的实物保持、报表填制、会计核算以及财务分析等方面工作,对药品会计人员进行责任制管理,将乡镇医院的药品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药品会计人员关于药品管理的技能培训,保障药品会计的核算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药品的管理进行对账,避免手工帐中出现重复核算的现象。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创新医院药品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对药品购入中的债权债务核算、摊销、成本费用等经济业务进行严密的计算,预防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耗。

四、结束语

药品会计能够有效提高乡镇医院药品管理中的效率,有效发挥会计核算制度的实用性,并且提高药品保管的质量,有效预防医院的经济利益受损。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乡镇医院中的药品管理问题,然后分析了药品会计对于药品管理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提高药品会计应用与乡镇医院药品管理中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卫红.论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在药品管理中的实施意义[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93-94

[2]段永芳.药品会计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3,(20):59-60

[3]林娟.小议药品会计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8):384-385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2篇

如今,已走过20多年的全国医改,正值爬坡攻坚的关键时期,而关乎乡村百姓就医问药的现状仍然是三农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什么?

因为,乡村农民偶有病患仍然不得不自偏僻的乡村辗转到遥远的城市,他们诸多的就医教训促使自己更愿意“舍近求远”,更愿意相信大医院的医技水平,他们宁愿倾家荡产,为了健康与生命而不惜奔波在长长的路上。发生在乡村的、很多这样的个案聚焦了这样一个信息:城市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医院“门可罗雀”。

这不是乡镇医院的悲哀,也不是乡村医生的悲哀,透过桎梏的雾霭,循着一条理性的视线,乡村百姓就医过程中历尽的艰辛将会浓缩到几个沉重的字眼中――乡镇“缺”医。

乡镇医院真的缺少医生吗?在全国各地,一直坚守在乡镇医院工作岗位上的数十万医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长年累月地奉献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这让“缺医”的断言失去了支撑力。实际上,乡镇不缺医生,而是这些医生缺少行医的制度空间,他们没有一个法律上的身份。尽管,乡村医生时刻想“做百姓身边的好大夫”,但尴尬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可信指数”的滑落。另一个现实是,在我们国家,医疗卫生领域绝无人才短缺之象,诸多有着医技理论、受过专业教育的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正茫然不知去向。一方面,他们在医疗体制外徘徊,一方面,农民望眼欲穿,如何缓解这种错位之痛?如何才能把那些具有医疗理论基础的医学学子吸引到乡镇去,并让他们积极地为周围的农民健康服务?如何才能在没有取得国家医师执业资格的情况下,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生执业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在乡镇卫生院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医生,须取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经注册取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后,方可从事医疗活动;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须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医疗活动;而在村医疗机构中已经取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资格的,以及“村改居”后,原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进行管理,不再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由此可见,现行的两部法律,在调整“国家医师”和“村医”的身份时,忽略了乡镇医生这一层面的医疗人才。这实际上是一种政策的“盲区”,缺少一种处于“过渡”或者“缓冲”性质的执业身份。与此同时,一旦这种按照城乡属地的原则,让一部分人完成“国家医师”的身份飞跃之后,这些人的上升通道迅即打开,“麻雀”变“凤凰”,乡镇的待遇过低以及城市的优越条件会马上让这些医师寻找到与自己身份相应的平衡点――诸多医生沿着资格的轨迹渐渐转移到大城市的现象就是明证。鉴于上述原因,把“乡医”作为一种行业准入政策和“国家医师”与“村医”之间的政策补充,具有立法上的必要性。

从以上制度层面来说,医生拿到医师资格证书后,就是合法行医;没有这一纸证书,就是非法行医。对于很多乡镇医生来说,这是道无法逾越的高门槛,即使是在现实中已经成为许多乡镇医院的技术骨干、诊疗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甚至一些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人,仍因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在政策上长期处于“非法行医”状态。

那么,有无可探寻的路径?

1999年5月1日起施行、至今仍发生法律效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六章第四十五条有如下表述: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由国务院另行制定管理办法。根据这一条法律规定,为解决农村乡镇医生问题,相关部门就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另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而让这些医生无奈的是,“另行制定管理办法”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十余年过去了,这个濒临农村医疗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群体以及他们无数年的生存状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们守望的春天能尽早来临吗?

好在,有关业内人士早在数年前就出发了。现任河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的刘宏兆曾在2006年就提出了“乡医”理论――执业医师资格为“A照”,村医执业资格为“C照”。二者之间增加一个“B照”,即“乡医执业资格证”,或者把“C照”纳入“B照”统一管理。按照这一设想,获得“B照”的“乡医”,只能在全国范围内县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医疗机构流动行医。他们不具备国家执业医师(即“A照”)的资格,这样就确保了乡镇医疗队伍的稳定。

基于这种理论,2007年4月,国家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组织召开了“乡镇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就刘宏兆所提出的“乡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河南省辉县市沙窑乡卫生院、当了20多年院长的申林山介绍说:“我们卫生院有医师执业资格证的就我一个人。按规定,没有医师证的不允许参与临床工作,但是,农民有病了,你又不能袖手旁观。在这种情况下,内科医生也得干外科医生的活,甚至还得看儿科、妇科……我们院里有两名素质较高、在周边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的年轻医生,但连考了两年医师证,都没有通过,县卫生局知道这个情况后,就给予优惠政策安排两人外出参加培训,如果这两名医生一走,我们医院就得断档、关门……”

这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参照,推及其他乡镇医院,大体类似。

有关专业人士称:我们作为农业大国,应该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指导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乡镇医生执业制度,放宽渠道,让按现行人才政策尚未及时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证书的基层医疗人才获得乡镇医师执业证书和乡镇护士执业证书,使其在指定的乡镇区域内按规定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这些来自多方面的声音无不在求证同一个结果:明晰乡镇医生医疗卫生职能的法律身份,提升乡镇医生服务于乡镇医院的职业归属感。

在2010年、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乡镇卫生院改革和乡镇医生的资格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言和思考。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都从多角度、多层次助推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要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任务。“村、乡镇、县这三级网络,乡镇卫生院是连接上下的中枢,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分重要。”

时光流逝,不舍昼夜。制度的弥补往往是在社会关注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之时。刘宏兆的“乡医”理论被社会各界呼吁了多年之后,终于被有关部门操作于实践当中。

2009年5月,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卫生厅推出优惠政策,规定本科以上毕业生如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可享受“专项编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省委组织部和卫生、人事、财政、机构编制、教育等部门分别在培养经费、编制、工资等方面落实具体的优惠政策,对于引进和定向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引进和定向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由省卫生厅提供国家规定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对于定向到中心卫生院以外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等医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核定专项编制,工资由县级财政部门给予保障,服务年限满6年者,保留身份和待遇。对于定向到中心卫生院以外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全日制专科生,凡取得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的,工资由县级财政部门给予保障,实行岗位管理。

优惠的政策还有,对于定向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其职务工资向上浮动一档。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8年的,其浮动工资从满8年的下月起予以固定,国家规定的正常调资、升级不受影响。

河南省的这种做法无疑为乡镇医生开辟了一个政策上的通道,同时,也探索出了新时期关于乡镇医生的管理模式。

2010年,国家卫生部出台了“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方案”,在方案中,诸多文字与刘宏兆的“乡医”理论如出一辙,比如,“针对乡镇卫生院在岗行医但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单独考试。该考试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统一组织,单独命题,单独划定合格线,考试合格发给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执业”、“取得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执业地点限定为该乡镇卫生院”、“在报名所在乡镇卫生院执业满5年后,可以变更到本县其他乡镇卫生院执业”等等。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3篇

基层反映:当前乡镇(街道)卫生院存在问题需重视 

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推进,各地乡镇(街道)卫生院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医改新机制运行仍不完善,存在着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技术人才缺乏。以马龙区为例,全区共有乡镇(街道)卫生院10个,医务人员231人,本科以上主治医生17人,缺编11人。从运行情况看,人才短缺现状没有改变;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大,但乡镇卫生院人员没有相应增加。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实。按照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其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三是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分级诊疗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是指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先对患者进行首次诊断,根据病情,对一些无法确认及危重的病人转移到相应的上一级或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上级医院处理疑难危重病人,并对治疗后护理简单,病情稳定的患者转移到乡镇卫生院进行继续治疗和康复,这既确保了医疗服务质量,又减少费用,可缓解大医院压力,充分发挥乡镇卫生资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既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节约医疗社会总成本的重大举措。目前医疗诊治存在普遍现象是:本应承担疑难危重病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承担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在实际诊疗中,乡镇卫生院收治病人少,上级医院收治病人多,且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比率在逐渐减少,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基层卫生)仍然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尚未明确等。”可以说医改新机制运行不够完善是普遍存在的。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人力资源薄弱。乡镇(街道)卫生院较县级、省市医院生活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吸引人才,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农村居民有病到县城或者省市医院看病,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资源闲置浪费,收入难以提高,这又导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形成不良循环。二是政府补偿不足不及时影响乡镇(街道)卫生院正常运转。政府提出坚持放管结余,应当保障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是如何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在医疗卫生中的责任比例,这成为医改当中的难点。在基层,尤其是县级财政收入保障水平不高、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补偿往往不足,有时不及时,这也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正常发展。三是乡镇(街道)卫生院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教育培训管理不严,人员技术提高有限;绩效考核管理不严格,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基本药物管理不完善,乡镇(街道)卫生院药房基本药物有的价格不便宜,部分常用药有时送货不及时,甚至没有供货。 这导致有些常用药在卫生院买不到,老百姓就抱怨,不高兴,对卫生院信任度降低。四是医患者信任度降低,分级诊疗制度难落实,根据医疗保障理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考核侧重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尽管为增加收入乡镇(街道)卫生院仍然重视基本医疗,但基本医疗能力有弱化趋势。这使得群众对乡镇卫生院信任度降低,小病也去上级医院,分级诊疗难落实。

促进乡镇(街道)卫生院发展的意见建议: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制度,制定“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把乡镇(街道)卫生院人才培养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考虑,加强对卫生院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学习制度并进行考核,学习后的考核作为职工奖惩的内容之一。采取招聘、返聘、轮岗等多种形式引进合格人才,充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上级医院定期派出一定的医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出诊,并培养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把医务骨干培养当地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当成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基层培养并留住人才。二是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政府支持应及时足额,将推行药品零差率导致乡镇卫(街道)生院的收入差额部分补齐。对于经常性收支差额应根据乡镇(街道)卫生院前三年的经营取平均数,再结合物价波动给予合理补助,且应随着每年物价波动进行调节。国家承担基建,设备以及日常运行费用等,并随着社会发展相应提高。同时,加强政府顶层管理设计,将条块化的惠民政策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若能将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使群众能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所掌握的身体信息采取不同的健身娱乐方式,使健康与日常生活娱乐结合更紧密,会使政府惠民政策起到事办公倍的效果。三是将农村居民对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满意程度应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医护人员和群众关系和谐发展。乡镇卫生就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有些医患矛盾并非由于技术存在瑕疵,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好,信任度低的原因。只要用心去做,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去做,就能为促进乡镇(街道)卫生院进一步发展,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4篇

基层反映:当前乡镇(街道)卫生院存在问题需重视 

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推进,各地乡镇(街道)卫生院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医改新机制运行仍不完善,存在着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技术人才缺乏。以马龙区为例,全区共有乡镇(街道)卫生院10个,医务人员231人,本科以上主治医生17人,缺编11人。从运行情况看,人才短缺现状没有改变;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大,但乡镇卫生院人员没有相应增加。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实。按照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其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三是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分级诊疗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是指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先对患者进行首次诊断,根据病情,对一些无法确认及危重的病人转移到相应的上一级或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上级医院处理疑难危重病人,并对治疗后护理简单,病情稳定的患者转移到乡镇卫生院进行继续治疗和康复,这既确保了医疗服务质量,又减少费用,可缓解大医院压力,充分发挥乡镇卫生资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既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节约医疗社会总成本的重大举措。目前医疗诊治存在普遍现象是:本应承担疑难危重病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承担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在实际诊疗中,乡镇卫生院收治病人少,上级医院收治病人多,且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比率在逐渐减少,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基层卫生)仍然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尚未明确等。”可以说医改新机制运行不够完善是普遍存在的。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人力资源薄弱。乡镇(街道)卫生院较县级、省市医院生活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吸引人才,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农村居民有病到县城或者省市医院看病,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资源闲置浪费,收入难以提高,这又导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形成不良循环。二是政府补偿不足不及时影响乡镇(街道)卫生院正常运转。政府提出坚持放管结余,应当保障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是如何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在医疗卫生中的责任比例,这成为医改当中的难点。在基层,尤其是县级财政收入保障水平不高、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补偿往往不足,有时不及时,这也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正常发展。三是乡镇(街道)卫生院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教育培训管理不严,人员技术提高有限;绩效考核管理不严格,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基本药物管理不完善,乡镇(街道)卫生院药房基本药物有的价格不便宜,部分常用药有时送货不及时,甚至没有供货。 这导致有些常用药在卫生院买不到,老百姓就抱怨,不高兴,对卫生院信任度降低。四是医患者信任度降低,分级诊疗制度难落实,根据医疗保障理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考核侧重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尽管为增加收入乡镇(街道)卫生院仍然重视基本医疗,但基本医疗能力有弱化趋势。这使得群众对乡镇卫生院信任度降低,小病也去上级医院,分级诊疗难落实。

促进乡镇(街道)卫生院发展的意见建议: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制度,制定“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把乡镇(街道)卫生院人才培养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考虑,加强对卫生院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学习制度并进行考核,学习后的考核作为职工奖惩的内容之一。采取招聘、返聘、轮岗等多种形式引进合格人才,充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上级医院定期派出一定的医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出诊,并培养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把医务骨干培养当地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当成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基层培养并留住人才。二是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政府支持应及时足额,将推行药品零差率导致乡镇卫(街道)生院的收入差额部分补齐。对于经常性收支差额应根据乡镇(街道)卫生院前三年的经营取平均数,再结合物价波动给予合理补助,且应随着每年物价波动进行调节。国家承担基建,设备以及日常运行费用等,并随着社会发展相应提高。同时,加强政府顶层管理设计,将条块化的惠民政策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若能将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使群众能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所掌握的身体信息采取不同的健身娱乐方式,使健康与日常生活娱乐结合更紧密,会使政府惠民政策起到事办公倍的效果。三是将农村居民对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满意程度应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医护人员和群众关系和谐发展。乡镇卫生就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有些医患矛盾并非由于技术存在瑕疵,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好,信任度低的原因。只要用心去做,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去做,就能为促进乡镇(街道)卫生院进一步发展,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乡镇医保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37-02

乡镇卫生院在农村的公共卫生的建设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同时它在农村的卫生服务网络中也担任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卫生服务网络的中心枢纽。乡镇卫生院的作用是县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这些医院所不可取代的。在农村的公共卫生建设里,乡镇卫生发挥着许多功能。

1.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功能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中心就是确保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给居民们提供综合的基础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其基本功能主要有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承担公共卫生管理等。

2.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卫生院的布局结构问题。经研究表明,乡镇的服务范围过大,从而增大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提供基本公共卫生的难度,因此,群众所享受到的就医基本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程度就不一样了。所以,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进行整顿。

2.2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定位问题。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卫生院的定位问题:①基本医疗的服务范围非常不明确。我国跟基本医疗服务的相关规定,虽然里面已经包括了农村的医疗卫生的服务要求,但是了在医学的领域里,因为非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没有非常的严格界限的,在对患者的治疗里,患者的病情是唯一可以根据的。所以呢,基本跟非基本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分的。从广义上来说呢,非基本医疗服务其实就是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其他的所欲非基本医疗服务。所以这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基本医疗的范围就很难把握了。②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不是很高的,所以非常需要提高与改善其服务质量。③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不平衡。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水平两极化区分比较的明显。有些服务范围广,服务人数多的卫生院利用获得的经济效益,增加人员,引进医疗设备,扩大自身的规模,逐步发展成为比较先进的综合型的医院,同时也具有了非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了。但是有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受到城区医院的影响,流失了大量的病源,业务量也不断减少,同时自身的职能也在弱化。

2.3 农村卫生院缺乏技术人员。首先是基本的医疗人员的不足,比正规医院的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低。然后医疗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医疗人员趋向老龄化,缺乏一些年轻的元素。最后就是人才资源的分布的不均衡,基本的医疗服务能力比较弱,不太能够满足预防保健的服务。

2.4 农村的看病难问题。农村的村民由于受到看病贵以及看病难等因素的影响,其解决的难度非常大。首先是农民的收入比较少,还有医药费的普遍上涨以及医疗资源的配置的非常不合理。从而导致村民的住院率以及门诊的就诊率比较低。

除了以上四点问题,其实乡镇卫生院还存在着卫生院机构的编制管理问题以及其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等等问题。

3.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的功能定位

3.1 组织实施功能。其实乡镇的卫生院对政府在公共卫生这一方面起到了参谋以及助手的作用。乡镇的防治实施与应急处理方案,从建立工作机制到防控疫情措施制度,这些都是在领导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签订责任状,使疾病防控中心与医疗救治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努力使乡镇的卫生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而这些都是卫生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实施的。

3.2 管理协调功能。突发公共卫生的这种事件的应急措施的处理会让许多部门都能涉及其中的,但是这些应该都由政府统一指挥和负责的。关于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其实都有自己发展的一个规律,这些规律不会因为单位的性质或者归属而改变。所以呢,应该由政府统一指导,卫生院参加,跟其他部门相协调,对村里的卫生所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的以及高效的应急的处理机制,从而能够使防控工作能够保证很顺利的进行。

3.3 技术指导功能。一般公共卫生的工作的开展其实都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所以,防治的科学性是很重要的。有关部门有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而且是通过专家的论证才得以执行的。因此乡镇卫生院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基层的防治工作上同时也作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3.4 信息的管理和传递功能。其实公共卫生的建设是可以通过准确、及时、快捷以及通畅的信息网络来加强的。要完善与巩固村、乡和县的三级疫情的信息网络。并且要有专门的人负责。同时还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一些法律知识的培训。各乡镇的卫生院都要有传真机一些装备,使有些突发的疫情能够完整、及时与的上报给上级卫生院。

3.5 医疗需求替代的功能。乡镇卫生院一般的只能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一些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地方病等,提供给村民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了能够使村民的就医需求得到满足,应该采取一些提高救急的能力和服务的质量、改善服务的态度和行医的条件等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使患者得到满意。如果一些技术达不到水平的,可以外请其他的技术人员进行手术。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大医院的一些治疗效果。尽最大的可能让村民的健康得到很大的保证。

3.6 健康教育和促进功能。健康教育的宗旨:大力的普及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知识。能够让群众都能积极地参加与支持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通常可以通过出动宣传车、发一些宣传资料或者开培训班等方式来对村民宣传教育一些防控措施。使村民的健康意思能够得到提高,把自身的不良卫生习惯改掉。让村民养成一个讲卫生、讲科学以经济有病就医的好习惯。

3.7 投入及物资储备功能。为了能够保证应急的一些设备、救急药品、设施、医疗器物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当政府财力的投入不足时,乡镇卫生院应该尽最大努力的拿出资金用来投入到疫情的防治上。

3.8 监督与管理功能。乡镇卫生院应该要对农村的食品卫生、乡镇一些企业的职业病、环境卫生以及学校卫生进行监督,同时对农村的自来水管理要做到无害化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改善农村的公共卫生的状况。

4.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的公共管理的好坏对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秩序的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卫生院必须要把经济危害能够在最小范围里得到控制,要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些都是卫生院所不能推卸的责任。乡镇卫生院不仅仅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是承担社会的责任的。

参考文献

[1] 蒋日平.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职责与经济政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4(05).

[2] 杨俊.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08).

[3] 张宜民,尹世玉.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