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刚才,***同志就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以及旅游乡镇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快旅游集镇建设等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等乡镇就如何打造一个文明、卫生、平安的旅游集镇作了很好的发言,在座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建言献策,给我们旅游乡镇开展“争创文明卫生平安集镇”提了不少好的建议,都讲得很好,我表示完全赞同。下面,我结合各位同志的讲话和发言,就旅游乡镇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平安集镇”工作,提如下五点意见:

一、要更新观念抓合力。乡镇集镇,是最小的地方经济中心,是区域性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的集散地,是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位于旅游景区附近的集镇,车流物流相对更为集中,人流人气相对更为强旺。可以说,旅游乡镇做美做靓旅游集镇,基础较好,前景乐观。因此,各旅游乡镇第一是要统一好思想。要把建设旅游集镇作为乡镇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有经营的理念,要有创新的思维。要真正激发出广大干群参与旅游集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凝聚好加快旅游集镇建设的合力。第二是要加强好领导。过去,乡镇党委政府都把集镇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并列为任期目标的一项重要政绩考核内容。这一作法值得提倡,各旅游乡镇要带头落实好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成立好集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好工作机制,明确好工作职责和权限,建立好目标管理责任制,真正把集镇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第三是要明确好目标。集镇卫生、交通、市场、镇容镇貌整治工作,集镇绿化、亮化工作,集镇人行道、下水道建设及移动、电信、电力等管网建设工作,集镇吃、住、休闲娱乐等基础功能设施建设工作等等,都必须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时限。

二、要高屋建瓴抓规划。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旅游集镇的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前景十分看好的阳光工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集镇人气将越来越旺,车流物流往来将更为频繁。作为旅游乡镇,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集镇的建设,要超前思维,长远规划;要把握趋势,乘势而动。南昌市八一大道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超前思维的重要性。1951年,南昌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邵式平省长提出建设一条又长又宽的八一大道。这在50多年前与北京长安街不相上下。当时邵式平省长的想法还招来了种种责难和非议。但是在50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尽管南昌市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人口、车辆在不断增多,但是,八一大道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还是显得十分协调。我们旅游乡镇在建设集镇时,就应该有这种超前思维的眼光,要着眼未来,编制好集镇发展的长远规划。要提早明确好集镇的服务功能设置、景点绿化布局和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娱乐区的安排等,做到功能布局超前合理,避免建设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要着眼当前抓整治。从我县各旅游乡镇的集镇建设来看,目前还普遍存在卫生环境脏乱差、镇容镇貌不整洁等现象。当前,要打造一个文明、卫生、平安的旅游集镇,首先要做的是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整治。一是要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旅游集镇街道两旁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要有固定的卫生保洁员,垃圾要做到定时收集和日产日清。要倡导和鼓励集镇居民实行袋装垃圾并定点堆放。二是要抓好集镇的绿化美化。一个绿化美化工作抓得好的集镇,往往给人以美的感受。作为旅游乡镇,其集镇的绿化率应该更高。三是要抓好交通秩序的整顿。旅游集镇由于人流、物流、车流量都相对较大,集镇车辆的乱停乱放,往往导致交通不畅,很容易给人一个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好的感觉。为此,要切实加强集镇的交通秩序管理,给进入旅游景区游客及过往客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氛围。四是要抓好占道经营现象的治理。集镇的经营秩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集镇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必须大力纠正集镇铺面占道经营、小商小贩占道为市的行为。五是要抓好各种线路的规范。目前对于乡镇集镇而言,电线、电话线、闭路电视线等往往是乱拉乱接,极不规范,有碍观瞻。这些线路的布置,要力争实现规范统一。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刚才,*同志就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以及旅游乡镇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快旅游集镇建设等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等乡镇就如何打造一个文明、卫生、平安的旅游集镇作了很好的发言,在座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建言献策,给我们旅游乡镇开展“争创文明卫生平安集镇”提了不少好的建议,都讲得很好,我表示完全赞同。下面,我结合各位同志的讲话和发言,就旅游乡镇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平安集镇”工作,提如下五点意见:

一、要更新观念抓合力。乡镇集镇,是最小的地方经济中心,是区域性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的集散地,是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位于旅游景区四面的集镇,车流物流相对更为集中,人流人气相对更为强旺。可以说,旅游乡镇做美做靓旅游集镇,基础较好,前景乐观。因此,各旅游乡镇第一是要统一好思想。要把建设旅游集镇作为乡镇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有超前的眼光,要有经营的理念,要有创新的思维。要真正激发出广大干群参与旅游集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凝聚好加快旅游集镇建设的合力。第二是要加强好领导。过去,乡镇党委政府都把集镇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并列为任期目标的一项重要政绩考核内容。这一作法值得提倡,各旅游乡镇要带头落实好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成立好集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好工作机制,明确好工作职责和权限,建立好目标治理责任制,真正把集镇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治理的轨道上来。第三是要明确好目标。集镇卫生、交通、市场、镇容镇貌整治工作,集镇绿化、亮化工作,集镇人行道、下水道建设及移动、电信、电力等管网建设工作,集镇吃、住、休闲娱乐等基础功能设施建设工作等等,都必须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时限。

二、要高屋建瓴抓规划。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旅游集镇的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前景十分看好的阳光工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集镇人气将越来越旺,车流物流往来将更为频繁。作为旅游乡镇,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集镇的建设,要超前思维,长远规划;要把握趋势,乘势而动。*市八一大道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超前思维的重要性。*年,*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省长提出建设一条又长又宽的八一大道。这在50多年前与*不相上下。当时*省长的想法还招来了种种责难和非议。但是在50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尽管*市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人口、车辆在不断增多,但是,八一大道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还是显得十分协调。我们旅游乡镇在建设集镇时,就应该有这种超前思维的眼光,要着眼未来,编制好集镇发展的长远规划。要提早明确好集镇的服务功能设置、景点绿化布局和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娱乐区的安排等,做到功能布局超前合理,避免建设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要着眼当前抓整治。从我县各旅游乡镇的集镇建设来看,目前还普遍存在卫生环境脏乱差、镇容镇貌不整洁等现象。当前,要打造一个文明、卫生、平安的旅游集镇,首先要做的是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整治。一是要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旅游集镇街道两旁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要有固定的卫生保洁员,垃圾要做到定时收集和日产日清。要倡导和鼓励集镇居民实行袋装垃圾并定点堆放。二是要抓好集镇的绿化美化。一个绿化美化工作抓得好的集镇,往往给人以美的感受。作为旅游乡镇,其集镇的绿化率应该更高。三是要抓好交通秩序的整顿。旅游集镇由于人流、物流、车流量都相对较大,集镇车辆的乱停乱放,往往导致交通不畅,很轻易给人一个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好的感觉。为此,要切实加强集镇的交通秩序治理,给进入旅游景区游客及过往客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氛围。四是要抓好占道经营现象的治理。集镇的经营秩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集镇治理者的治理力度,必须大力纠正集镇铺面占道经营、小商小贩占道为市的行为。五是要抓好各种线路的规范。目前对于乡镇集镇而言,电线、电话线、闭路电视线等往往是乱拉乱接,极不规范,有碍观瞻。这些线路的布置,要力争实现规范统一。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析;镇坪县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2

1 镇坪县旅游业发展概况分析

1.1 区位概况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东经109° 11′―109° 38′,北纬31°42′―32°13′,毗边三省,东临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巫溪县),西北与本省平利毗邻。

其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使其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一级客源市场可定位到西安、安康、武汉和重庆省会城市,但其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的瓶颈使地理区位之优势大大削减。

1.2 旅游业发展总体现状

镇坪县旅游资源的生态型和原真性保护比较好,但其发展起步较晚,其旅游业“十五”时期才正式开始启动。2007 年以前没有固定的旅游目的地,自 2007年鸡心岭景区一期工程竣工才正式对外形成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镇坪县积极呼应安康市提出的“绿色安康”旅游开发战略,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主要景区景点进行重点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系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发展旅游作为镇坪县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使得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如下表所示。

镇坪县2007―2013年旅游市场发展情况表

2 镇坪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1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镇坪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首先,镇坪县拥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河流、峡谷等资源使景点更为立体。镇坪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其次,镇坪县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镇坪民风民俗文化丰富,有五句子歌、彩莲船、秧歌、狮子舞、龙灯舞、锣鼓曲、唢呐曲、川锣鼓等民俗文化,还有庙会、特色饮食习俗等。镇坪应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历史沿革、传统民风民俗、经典传说等内容,保护文化遗产,使民俗文化资源成为镇坪旅游的又一特色。最后,镇坪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镇坪围绕“乡村游”这一主题,着力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全面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目前农业休闲旅游初具模型,如山里缘农家乐、紫荆山庄休闲度假地等农业休闲项目已初成规模。再有政府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视,目前第一批申报的美丽乡村有旧城村、小河村、宏伟村 、桃花村、先锋村、中坪村、阳安村与桃源村等。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会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概况

镇坪县现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在一些自然型景区中配套,如在飞渡峡――黄安坝景区、自然国心――鸡心岭景区、三道门森林公园形成一些简单浅层次的乡村旅游配套产品,如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初级产品,但乡村旅游所依托的道路、商业网点、环保设施、服务和管理设施等还存在很大不足,这成为制约镇坪乡村旅游的瓶颈。

乡村旅游商品虽然已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出了镇坪美味佳腊肉系列,以“葛根素”为主的绿色保健药品、饮品和食品以及名优药材、名贵草木、根雕盆景等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经营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及其特性的认识不够;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滞后,工艺水平较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少,生产“镇坪腊肉”主要为美味佳和吉元春两家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商品营销网络不健全,旅游购物设施少,经营方式单调;全县鲜有旅游商品的销售中心,各景区、景点缺乏正规的销售点,购物促销力度不大。因此,亟须对镇坪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进行深入探索。

3 镇坪县乡村旅游开发思路探析

根据对镇坪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其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可集中在生态度假、康体养生、休闲观光、人文体验、环境教育等方面,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3.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开发思路

观光体验者对产品的消费仅是留下几张照片。休闲旅游者则要求与景区美景融为一体,参与各类休闲项目。乡村旅游是为快节奏的城市人群缓解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其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是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乡土文化。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及建筑形式外观的设计上,可以设计一些有乡村文化寓意的建筑造型,从视觉上让游客的眼前一亮。在餐饮方面,经营者可制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给游客以味觉上的享受,也可以结合美食文化,展开一系列以绿色、养生为主的美食产品。在休闲娱乐方面,可以挖掘乡村远足、山地自行车等文化体验项目和产品。也可以借助主题乐园的构想,开发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游乐园,在其中可以设置古代的驴拉磨工具,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还可以放置木织布机及风车等各种传统农业生产用具。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及现代声像等形式介绍这些农具。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乡村旅游,感受劳作的乐趣和满足感。这些旅游产品可以打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固有模式,以当地农家客栈或民宿的农庄为短期居住点,向附近的乡村辐射。

3.2 从行到驻的开发思路

休闲旅游者以反复驻留为主,不同于观光旅游者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休闲作为一种心灵感受和生活状态,对厌倦了都市生活的游客形成一种持续性需求。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资源、河流资源、峡谷景观等资源使景点变得更为立体。镇坪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覆盖率高达83%,是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国家珍稀保护树种33种,而且现在拥有多种乔、灌木树种。山野菜种类繁多、中草药经济地位突出,中药材品十分丰富,有大概420余种,这对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全国很多省市区县在十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纷纷开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镇坪县可以以良好的环境为依托,构建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极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自由自在的乡村情感寄托地,及形成城市人梦想的田园圣境。

3.3 从小区域到大区域整合的开发思路

镇坪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要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品体系。需要做到突出独特性,展示共同性,联合发展,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给予正确认识,对资源、线路、产品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开发,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综合开发。以区域交通优势为依托,在线路产品布局上,结合周边资源和交通线路,推出不同的精品线路。镇坪地处陕西省八条精品旅游线之一的南线最南端,是“西安兵马俑――重庆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上陕西段南部的重要门户区。因此,镇坪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并充分发挥其旅游区位的优势,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独创稀缺资源,将零散分布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串联,打造独具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是镇坪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创新点。镇坪旅游的发展紧紧抓住目前我国旅游“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跨越的历史机遇,抓住当前陕西生态休闲度假产品缺乏的市场机遇,通过开发陕鄂豫旅游圈缺失的旅游产品,填补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口,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才能避开强势旅游产品的锋芒脱颖而出。

3.4 从单一旅游推进到各项设施合力并进的开发思路

镇坪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等。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规划、培训、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理顺并完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乡村旅游企业运营机制,实现农民、政府、企业三方参与,采用农民参与,政府资助,企业介入的新型合作方式,整合旅游产品,拉长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大产业拉动大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镇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坪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镇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3年)[Z].2014.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 乔拉克铁热克镇 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18-01

近年来,特克斯县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外宣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大的旅游环境条件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以阿克铁热克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1.1 景区建设方面。一是继续实施克孜勒阔拉村旅游小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建新农村建设四星级示范村,全面改善游、居、行条件,积极协调冷水鱼养殖项目等工作,水、电、房等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二是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鼓励特色农家小宾馆、饭庄发展。三是加快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实施农牧家乐星级评价和扶持政策。

1.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360万元完成12公里防渗渠建设,投入500万元实施19公里通电工程并实现入户,完成萨尔阔布村等3个村15公里通油工程,维修镇区至科桑景区、马基地等3个村道路25公里,筹集资金120万新安装自来水主管道35.4公里,投入33.6万元完成莫因卓勒等3个村5公里的电力延伸工作。完成镇村街道、巷道绿美硬化改造工作。镇区栽种樟子松等树种3950株、撒施草种400平方米、栽植万寿菊等花卉7万余株。加大部级、自治区生态村创建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将生态建设融入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城镇化建设等各方面。

1.3 农家特色体验方面。2014年新建家庭牧场10户,新增养殖示范户3户;新建克孜勒阔拉村红土地哈萨克羊育肥养殖小区1座。分别建立1500亩的苜蓿、青储玉米种植基地,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建设良种马配种站一座,引导牧民与德瑞骏发公司签订回收协议,组织配种母马60匹,定胎47匹。结合生态乡镇建设,新增造林500亩,补植2万亩,四旁植树16万株;狠抓示范园建设,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推进示范果园精细化管理。大力发展高产小麦、玉米、甜菜优质高产作物,巩固一批绿色和无公害蔬菜设施基地和庭院经济示范户。种植经济作物4.2万亩;继续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全镇特色种植达到1.5万亩;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

2 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潜力

2.1 区位优势。乔拉克铁热克镇地处特克斯县西南,距县城16公里处,乡村公路可达喀拉峻、阔克苏水电站、克孜阔拉温泉、琼库什台、九曲十八弯、科桑森林公园、塞克草原,连接特昭公路,交通条件极为便利,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乔拉克铁热克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支撑基础。

2.2 生态环境好。特克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大陆温凉性山区气候,无严寒酷暑、无干热,相对湿度67%以上,空气洁净,负氧离子含量高,无蚊虫、无污染,多年平均气温为6.4℃,年平均降水量为402 mm,降水充沛、水系发达,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2天。经济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工矿企业较少,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发展没有长远规划。目前,乔拉克铁热克镇旅游还在初试运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全镇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整合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的问题,资源组合效益不明显。就目前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牧家乐规模效应不明显,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带动的难度比较大。

3.2 旅游开发模式与当前发展需要不适应。目前乔拉克铁热克镇旅游开发属于初级阶段--纯自然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其他的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乡村旅游还未开发。并且没有表现出特色,缺乏文化内涵,旅游设施配套不够齐全,开发才起步。

3.3 旅游开发档次较低。表现为接待能力不足,规模较小,都以农户、牧民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很多从事旅游接待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表现在旅游服务,接待层次、接待能力和水平层次比较低。

3.4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自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素质与现代乡村旅游服务要求不相适应,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环保意识也与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差距。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够,旅游基础设施、娱乐设施、购物环境、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相当滞后,不能满足发展乡村旅游需要。

3.5 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文化内涵不丰富,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都各自为政,没有协作意识,导致旅游服务互补性、共生性差,深度不够,市场营销理念滞后。

4 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4.1 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过去,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因此,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酒店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旅游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4.2 拓展思路、科学规划,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体系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载体,要推进乡村旅游的新发展,结合“访惠聚”活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旅游村为龙头,以乡村旅游带为支撑,以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部级生态乡镇”和“自治区级生态村”的申报力度,力争获得批复,并争取项目组织实施。

4.3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

推进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的原则。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进行多方面扶持和服务。加大投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重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先解决道路交通及旅游景点沿途建设,对村内主要道路,群众联户路等实施硬化。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适应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从政策上激励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把乡村旅游发展纳入生态环境建设扶持范围,多渠道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贴息贷款。及时研究制定农牧家乐管理服务的有关规定,在旅游部门登记、宣传并组织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从政策机制上鼓励推动乡村旅游的新发展。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阳镇;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划分有36种不同分类依据和分析视角,其中张华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为依据,将新农村发展模式划分为:资源开发型、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生态农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第三产业带动型、养殖业、劳务经济、体制创新带动型等。其中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乡村旅游在欧洲发达国家可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在我国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各国政府十分强调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多元化、扩大就业率、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很多关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中未突出乡村旅游的主导作用,二者研究脱节等。本文主要以大阳镇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内容,对大阳镇进行实际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分析其优势条件,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大阳镇选择乡村旅游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合理性分析

结合《中共尧都区委、尧都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大阳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实施旅游带动战略、逐步发展苹果、核桃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发展公益事业和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如果把苹果、核桃等第一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模式,从长远看它的发展潜力没有旅游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大,而且大阳镇“农家乐”中的苹果、核桃采摘旅游项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如果以工业企业为主导模式,位于大阳镇的华德冶铸有限公司和志强钢铁有限公司,由于铁矿石原料供应紧缺、水资源的匮乏、市场需求的日益下降,要想通过扩大它的规模去带动大阳镇新农村建设是行不通的。大阳镇在新农村建设各种战略模式中,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模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水电、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阳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具备以下优势条件:

1.政策优势。我国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在“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中,国家旅游局要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07年6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通知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

2.区位优势。大阳镇在行政上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管辖,包括34个行政村,总面积102.37km2,北与洪洞县相连,西北同段店乡接壤,西南与县底镇相邻,南与贺家庄乡为界,东北接古县,东南接浮山县。而这些相邻地区,洪洞县有“大槐树祭祖园”、“广胜寺”、“苏三监狱”、“万圣寺”等旅游资源、贺家庄乡有“桃花会”、古县三合村有“天下第一牡丹”旅游资源,这些相邻景区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带动了大阳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量的大小,必须有一个邻近的经济与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城市作为客源地。大阳镇离临汾市中心仅17km,并且有临浮路与市区相连。临汾市现有60余万城市人口,为大阳镇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资源优势。大阳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资源禀赋高。大阳镇旅游资源种类有“生态游”、“农家游”、“红色游”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集“三游”于一镇。其中“生态游”的资源有尧陵景区、涝河与洰河水库、古贤生态园;“农家游”以丰富的苹果资源为基础,已在上阳举办了两届苹果采摘旅游节,坡子村举办了两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大阳村举办了物资交流大会,北郊等村组建了本村的威风锣鼓队;“红色游”的资源有东堡头元帅槐、官雀战役纪念馆、尧陵抗日学校遗址及张家庄抗日政府所在地遗址等。总之,大阳镇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阳镇具有深厚的尧帝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尧陵为例,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2006年05月25日,尧陵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尧陵景观修缮和重建是尧陵景区修复工程的核心工程,也是首期工程,总投资达6000万元。此次修复是尧陵历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根据总体规划,到2012年尧陵景区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以后,总投资将达到4.6亿元,景区总面积将达到10km2,成为临汾市乃至全山西省集游、购、娱、吃、住、行六大功能于一体,规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游景区。

4.生态优势。大阳镇污染性的厂矿企业极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阳镇有耕地4763.2hm2、园地442.4hm2、林地969.7hm2、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20.3hm2,分别占到总面积的40.3%、3.7%、8.2%、2.7%。镇内农田、果园、林地、河流水库构成了甜美宁静的乡村景观,如2010年,大阳镇建成了2000hm2优质高产粮食基地、533hm2的红薯基地、1233hm2优质苹果生产园区和400余hm2的核桃种植,其中发展苹果采摘的上阳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06hm2,占到了上阳村总面积的95%。大阳镇发展了经济林、用材林、风景观赏林共160hm2,完成了尧陵旅游公路沿线、环镇西路35km通道绿化工程,在上村、郭行等2个村完成三北四期造林工程53hm2。涝河水库库容0.596×104m3,集灌溉、养殖、防洪、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水面微波粼粼、四周绿树林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本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条件。

从以上的大阳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优势条件分析入手,应把“旅游强镇、旅游富民、建设旅游新村”作为大阳镇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确立其“乡村旅游主导型”的新农村建设整体定位,发掘当地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居民从农业人口逐渐转型到旅游服务型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新民居,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建议以帝尧文化为底蕴,以乡村旅游观光为载体,打造 “大阳镇乡村旅游”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模式。总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本镇新农村建设主导模式是合理的、可行的、长远的。

二、大阳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目前,大阳镇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大阳镇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其次,对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不清。再次,大阳镇发展旅游的道路、餐饮、住宿、商业等配套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此外,农民缺乏相应知识和能力,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大阳镇乡村旅游开发层次低、产品质量低、消费单一,服务不规范、综合效益不高、旅游产业价值链还没有建立起来,资金运转困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阳镇新农村的建设。张静峰(2007)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同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对策和建议:乡村旅游及其资源开发要规划先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乡村旅游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和品牌;发挥乡村旅游的脱贫致富带动功能。结合以上内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1.旅游规划先行,带动沿线村庄发展。对大阳镇乡村旅游要制定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规划。从而保证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总体规划对乡村旅游做出方向性的引导,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在今后十年内全面树立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两河两景生态游”、“一线五村农家游”、“一树一馆两址红色游”,即以洰河水库——古贤生态园——涝河水库——尧陵景区为旅游线路的“两河两景生态游”带动上陈、古贤、郭行、北郊四个村的发展;以上阳——涝河——上村——太平——北郊为旅游线路的“一线五村农家游”带动这五个村的发展;以元帅槐——官雀战役纪念馆——张家庄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尧陵抗日学校遗址为旅游线路的“一树一馆两址红色游”带动东堡头、官雀、张家庄、北郊的发展,其中重点发展郭行村和北郊的尧陵游、涝河游、上阳村的苹果采摘、古贤生态园和官雀纪念馆精品旅游,从而形成以线连村的旅游产业网络,让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大阳镇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主导龙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规划作为针对性的专项规划,能够保证本镇乡村旅游具体的开发和保护措施的实现,能够保证旅游规划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保护乡村景观、建立生态文明新村。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脱离了这一特性,乡村旅游便名不副实。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厌倦了枯燥、乏味、紧张、冷漠的城市生活,便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乡村优美的自然山水、淳朴的民风、轻松的生活,于是回归乡村、在绿色的田间追逐嬉戏、在林中摘果捕蝶、在高山之顶高歌、在河畔看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微波凌凌,这是城市人的真实想法,所以大阳镇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应避免“三化”(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三化”是一种错误的开发建设方式,如把旅游景区的篱笆墙用厚厚的钢筋混凝土覆盖起来,乡村小道变成了水泥路、农家小院建成了整齐划一的商铺,因此在大阳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应注意保护旅游区乡村景观的原生态。对农民原有的土屋、水库、尧陵、苹果林等乡村元素,在保障其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可以让游客在果林里采摘,体验树下摘果的乐趣,在土屋院落可以摆设传统的石质磨面器,可以让游人增长知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实现“乡风文明”。为了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村集体会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或开展各种培训,以期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道德和法制观念都得到了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自觉保护乡村景观。总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大阳镇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3.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乡村经济结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乡村就业率。旅游业是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在内的综合性产业,也是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大阳镇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农业、工业及交通、通信、餐饮、住宿、零售、娱乐、医卫等的发展。如在农业方面,大阳镇准备开发特色农产品,苹果品种以中晚期短枝型红富士为主,适当发展嘎啦等中高档苹果,发展SOD蜜、高硒等优质商品果、核桃品种选择为辽核一号,提升苹果和核桃品质,此外做好农产品包装和携带方面的工作,促进农副产品品牌化和商品化,增加农业收入。在工业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投资环境,从长远看会促进大阳镇工业的发展。在交通方面,2011年已完成了镇内连接主要景点的12km宽尧陵路的建设,计划5年内建立从市区到旅游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专车和设立专门的旅行社,提高旅游效率,此外还计划把干路路面拓宽至15m,支路为8m,巷路为4m。在餐饮方面,准备在大阳镇镇内建立小吃一条街,而在景区配备农家小吃。在住宿方面,在涝河沿岸建二层别墅区及农家小院体验住宿。在商业方面,每个景区在不破坏景点的前提下建立专门的商业区。此外发展乡村旅游也会带动大阳镇新农村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并对农民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实施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推行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对“星级农家乐”的农户给予1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并颁发证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4.开拓旅游市场,增加游区农民收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感情化色彩去无根据的开发旅游、去做旅游规划,我们首先应对大阳镇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对大阳镇的旅游资源、客源、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研究评估,利用一些方便有效的方法,如SWOT分析,组合分析,名义组技术的应用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开拓,加大对大阳镇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树立大阳镇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做到临汾市区人人皆知,吸引游客到大阳镇旅游消费,从而增加旅游区农民的收入。

参 考 文 献

[1]陈润羊.新农村发展模式分类述评及其对西部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1(6):42~43

[2]张华,卫玲.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0(6):155~157

[3]王雄瑾,陈守辉.新农村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1(8):18~20

[4]Hohn holz J.H.Agritourism - 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

-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J].Applied geography &

development.1994,36(3):113~126

[5]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9(1):92~96

[6]Oppermann 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7]李加林,李菁,童亿勤等.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2009(7):229~233

[8]张静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33~7234

[9]陈华林,罗云米,王远会等.城郊型观光果园规划设计探讨[J].南方农业.2010,10(10):51~55

[10]张颖.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11]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21(4):496~499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要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就必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统筹发展,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旅游发展思考。从近年的旅游趋势来看,对于旅游的目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具有自然优势资源的乡村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异,造福一方百姓的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协调、优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三就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发展需求,必须通过“个性”旅游产品开发,形成有自己独特气息的旅游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三)*旅游开发带来新机遇。*集团开发的核心地位于*乡*区块,距乡政府所在地的*村较近,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带动效应非常大,根据专家分析,能直接带动的行业有14个,影响的行业有47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将是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走的是山区的绿色产品、绿色品牌、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带动的将是山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村自身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发展新路子。*乡是个移民大乡,发展工业的空间狭小,*村发展生产,增加村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接轨县里发展思路,把握自身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是*村的一条新路子。

二、生态旅游小集镇建设功能布局定位

*乡生态小集镇建设的思路概括为“一心二轴”,即以乡政府所在地的*村为中心,以沿紧*库区、沿53省道为轴来建设。通过几届政府的努力,打造出一个“绿色村落、休闲农家”的品牌,探索出建立欠发达地区移民和谐村落之楷模点。

(一)农村社区型景观休闲村落。所谓农村社区型景观休闲村落,就是选择和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山青水秀的农村村落,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整理、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新型的农村社区,具备比较现代的配套服务设施,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服务的农村社区。而农村社区型景观休闲村落能引申出农村社区型景观休闲产业。所谓农村社区型景观休闲产业,是指以人的休闲生活、行为、需求为目标,以发展农村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社区主题、社会体育、社区文化等。乡政府所在地*村就具备了建设农村社区型景观休闲村落的条件,只要我们用心去建设,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院落溶溶月,青草池塘处处蛙”,村在果树中,屋在花间下,远看果树成林,俯看花似海的新农村社区。

(二)历史风情村落。*原是*边上的一个重镇,风景秀丽,商船南来北往,一派繁荣景象。这里留下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如*以及抗战时期的炮台、战壕等。实施*乡生态旅游小集镇建设,必须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显示小集镇的美丽和历史底蕴,进一步扩大*的知名度、美誉度。因为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不是旅游的帽子,不是旅游的外表,而是渗透到旅游的“血液”、“骨髓”里去的。

(三)木制玩具文化源。*乡是*木制玩具的发源地,早在*年6月,*农机厂本文来自木车间就在全县率先更名*玩具厂,从事木制玩具的生产和研发,期间走出了像何家父子(*、*、*)这样一大批对*木制玩具发展起了举足轻重影响的带头人。实施旅游小集镇建设,可以把木制玩具文化渗入,设置木制玩具手工作坊、木制玩具展厅、木制玩具会所等,以展示*木制玩具发展史和木制玩具文化。

(四)水上街市。智者乐水,乡政府所在的*村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是人们理想的抒感场所。在湖边建设古代码头和吊脚楼,灯光点点,竹排成片,小船悠悠。试想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泛舟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江风渔火,夜半钟声,这是何等的享受。

三、实施生态旅游小集镇建设的有利因素

(一)国家积极的扶持政策。中央提出了“二十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省委、省政府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把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全省“十一五”经济发展一个新的突破口,一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十一五”期间发展旅游的氛围是非常好的,在政策上也将给予更多地倾斜。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把*建设成为集生态休闲、水上游玩、名俗风情、产业观光于一体的浙西南休闲度假胜地。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到若干意见》,以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我们建设生态旅游小集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

(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区块高速公路出口的预留,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已突破。*集团来*乡*区块旅游开发,这为*乡与*集团携手,依托*集团走向全国创造了条件。*乡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全乡有部级生态公益林9.1万亩,水域面积1.5万亩,特别是乡政府所在地*村,三面环水,呈半岛状,景色十分迷人。还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如婺剧、出台阁、操磉、抛木毽、天后宫、寺廊、古钟以及抗战时期的炮台、战壕等,其特色明显,开发价值不可估量。

(三)深厚的群众基础。*乡是个移民大乡,受移民因素的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恶劣,历年来,村民们发展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主要靠上级部门的补助和扶持,但发展相对落后,村民增收依然缓慢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完全改变。广大村民意识到,只有消除“等、靠、要”的思想,自我千方百计地寻求项目发展生产,边“输血”为“造血”,才能彻底消除贫困。同时,外迁相当富裕的移民以及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本地玩具老板,都有着一种回报家乡的情结。所以,当乡党委、政府提出实施生态旅游小集镇建设的发展思路时,不管是本地村民,还是玩具厂老板,都纷纷响应,并且热情高涨。

四、生态旅游小集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基础条件较差。现在保存完好的具有本地乡村特色的的乡村多位于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景区所在地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生产力落后、智力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百姓生活条件较差、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总之,这些地区处于经济区位落后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较差。

(二)村庄基础设施较落后。一是居住建筑陈旧。日照、通风、防火等要求并不完全满足,一些已损建筑物影响了村庄的面貌。并且由于村庄规划滞后,缺乏规划的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房屋层数、间距等均未得到控制,没有完全符合村庄的布局格式,使整个村庄建筑格局极不协调;二是道路交通和公共配套设施亟需改善。对外交通,省道通过村口,但是村内无公共停车场;村庄内部道路狭窄、杂乱,宽度只有1.5—4米左右,公共配套设施缺乏,村内道路状况较差,并且没有专用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

(三)当地百姓思想观念亟待转变。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普遍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对旅游开发缺乏主观能动性,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也缺乏保护和宣传意识。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珍视乡村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乡村独特的渔港、木制玩具文化。并且要在旅游的发展中学会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乡村主人的身份时时处处维护景区的形象,展示自身的形象,展示景区的良好形象。

五、实施生态旅游小集镇建设的措施

(一)做好编制规划。规划是龙头,规划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委托的编制单位应是资质相对较高、创意相对较好、工作认真负责。只有这样的编制单位编制出来的规划,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发展。在规划中,要明确产业布局。特别要围绕*中心村重点做好发展文章,明确几大板块开发主题。待树立品牌后,再在农家乐发展基础上较好村庄筛选一批,进行深度开发,确立*新农村建设先行地位。

(二)充分调动当地百姓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必须改变过去当地百姓被动参与,没有机会参与的状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本文由21世纪写作秘书网首发居民积极性,引导鼓励当地居民融入到景区的开发管理之中。具体包括:

1、资金扶持。给予当地居民小额低息贷款支持。鼓励当地居民开办投资小、见效快的家庭旅馆、农家餐厅之类的民俗旅游,经营旅游纪念品加工、生产、销售等商业活动

2、技术扶持。技术扶持应围绕旅游业与服务当地乡村开展。定期向当地乡村居民传授适于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改善当地生态条件,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小集镇旅游发展建立绿色生态基地,也可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绿色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红绿结合,实现以乡村旅游感召市场,以绿色旅游丰富市场的并行发展格局。

3、知识扶持。社会保障部门与职业教育培训部门应坚持常年义务为村庄的旅游业从业者提供规范化的职业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旅游服务规范、卫生标准、旅游常识、商业知识等,增强当地百姓参与集镇旅游的参与能力。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2.奋斗目标。通过3-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发展规模,逐步形资源、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发展乡村旅游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的同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子,确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2.坚持全面推广和示范引导相结合。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在示范点建设上,要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带动和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在利用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

4.坚持把加强服务放在工作首位。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提升服务层次,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工作重点

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把发展乡村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紧密协作,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齐抓共建。

1.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各乡镇要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建立乡村旅游资源目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编制好《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体现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形成特色。

2.加强乡村旅游业行业管理。县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和《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经营乡村旅游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抓好乡村旅游试点工作。在前两年发展的“农家乐”中选定3-5家作为示范点。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加强对示范点的指导,帮助规范服务,提升档次,使之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改善乡村旅游环境。要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卫生等方面的项目资源,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彻底解决乡村脏、乱、差等问题,着力塑造乡村新风貌,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5.各司其职,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设置、旅游接待等各方面、各环节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指导和帮助制作广告宣传牌,拍摄电视风光片,编辑优美精致风光画册和制作宣传光盘,展示乡村的人文景观、农家情调,吸引游人的关注和向往。劳动部门要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规范、当地民俗文化和乡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历史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挖掘,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

四、扶持措施

1.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各乡镇、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规划、建设、培训、宣传促销等方面予以支持。

2.在资金上给予扶持。鼓励部门、企业、个体户,以股份合作形式参与开发建设,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农户的信贷扶持,提供优质服务;县财政从旅游发展基金中切块支持,实行以奖代补。

3.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倾斜。在农村沼气建设、乡村道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向乡村旅游景点倾斜。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6-04

Research on Township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Industry Convergence Angle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LIU Dong

(Institute of Arts , 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method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ownship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was analyzed.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wnship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提升城镇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观光旅游的双重特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文化内涵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重点分析乡镇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途径、意义和作用,以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作为实例,探讨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期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框架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相互渗透,建立新的产业链,从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2]。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整体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化,传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被技术革新所削弱,只有不断引进、吸收、整合、优化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和商业理念,并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转化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才能不断提升整个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创意为发散点,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又能为地方旅游增添新的内涵和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补性融合,扩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影响能力,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追本溯源,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是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它是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优势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产物,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将地方文化进行整体包装,形成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基于旅游产业的融合性和辐射面,以文化特色为轴线,将地方传统优势工业、农业、商业、地产以及人文景观进行有效整合,可形成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新型旅游架构,给旅游者以不同的体验,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以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例,特色文化为先导可以丰富整个旅游园区的内涵,奠定旅游产品的文化基调,打造园区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提高整个园区的客流量,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丰富的客流量又可为当地房地产行业和传统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协同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3]。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应做好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夯实旅游园区的文化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文化融入到相关行业和产品中,并纳入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产业链。

1.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通过旅游项目拓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其成功的根本就在于整合文化与经济产业的能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不同产业由于自身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与旅游产业关联方式的不同,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途径也各有差异。一般而言,资源整合渠道主要包括资源优势整合、技术优势整合、功能优势整合以及市场优势整合[2]。

不同产业的资源优势各异,基于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加全面,如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整合等。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所决定,不同产业或产品具有不同的市场调动功能,整合不同市场的旅游资源能够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民俗文化节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能够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它的引入和融合能够给旅游业带来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投入,更需要其他资源的不断投入,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带与协调作用,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成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

1.3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

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3个方面来衡量。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首先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会进一步加大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文化旅游产品融合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同时借助地方民俗文化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不同层次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如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最短缺的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生态环境和精神解放,需要和谐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文化旅游业另一个重要效用就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将传统农业、工业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环,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都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共赢。只有将当地传统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地方乡镇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和流转,才能够持续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方乡镇及其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

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路径

中国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园,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城镇旅游多集中在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各种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文化类旅游产品投资较少,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呈现以资源为导向、各自为政的状况,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乡土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大大影响了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形成多样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优势,从而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本研究以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为例,剖析我国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路径。

2.1 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发展方式的协同融合

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充分调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用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文化特色的主线,围绕文化创意开发合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和文化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明确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交叉点、产品的交会点以及产业的互动点,寻找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立体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旅游业的单维性[3]。周窝音乐小镇隶属于河北省武强县,是我国西洋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制造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开发建设周窝音乐小镇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尊重现有民居的历史价值,保留小街小巷风貌,依旧建旧、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彰显北方民居特色。同时,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旅游产业园区中,依托周窝乐器产业良好的基础,以拓宽延伸产业链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了德国GEWA和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两家知名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对墙体立面、重要设施、村镇夜景、街角节点等地方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将都统一在以乐器、音乐为主题的符号中,着力突出了乐器制造的产业特色,让人们体验、享受独特的乐器文化。

2.2 联合周边产业链,有效整合不同产业资源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通过优势资源替代或互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应充分调动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乡镇文化作为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农业和工业,创新原有产品体系,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图1),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的产品形式,拉长整个产业链。在联合周边产业时,要有整体思维才能够充分调动其他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整体宣传、整体开发、整体促销等统一手段将产品的开发、发展和销售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系统中,与文化特色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整个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应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主题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周窝音乐小镇的建设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将本土居民分期分批迁出,将原有民居统一包装,建设了以各类乐器展览功能为主的博物馆16个,以各类商业经营功能为主的门店80余个,以餐饮住宿功能为主的旅社200余个。同时,结合乐器之乡、木版年画发源地的特点,打造一座民风古朴、原汁原味,集吃、住、行、娱、购、游一体的旅游景点。同时,周窝音乐小镇还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麦田音乐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狂欢,将音乐制造、音乐旅游、音乐演绎完美结合,借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2.3 协调统筹,完善和提高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加强协调配合职能,形成相互协同、相互搭台的保障机制,做好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4]。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和政府部门,这要求当地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联合协作机制,共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讨论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工作,使其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周窝音乐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政府部门的直接协调统筹,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的发展步调,使乐器产业、音乐文化节以及生态农业能够协调统一发展。另外,当地政府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原有民居的保护,通过租赁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将小镇民居转租给音乐人,将现代音乐文化与周窝传统音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发散点,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文化创意特色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产业的单一性和旅游业的片面性。产业功能范围不断拓宽,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各个层次的需求,为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3 地方乡镇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融合的资源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体。在发展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地区现有资源,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 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行业联动协调机制

多头领导是管理中的大忌,也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涉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干预,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产业融合效应[5]。目前,我国打造文化旅游概念的乡镇不在少数,但资源整合不到位,分管部门各行其道,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统一部署,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旅游、工业、经济、城建等协调机制,制定符合产业大局的整体方案,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3.2 挖掘乡镇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含量

无论产品形式和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乡镇特色文化的途径非常广泛,包括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国际旅游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加强对旅游规划的重视,更多地引入国际或国内先进文化元素,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重视对旅游产品的细节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提升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产品创新效用;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3 创新商业模式

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弄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制定商业模式的关键,只有相关产业都能够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分享收益,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商业模式可以参考国际上成功项目的开发模式,针对大型主体旅游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专长,由专业文化公司、大型旅游投资集团、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投资组建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综合运营产业园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合作共赢。同时可以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边界,推动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3.4 重视旅游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

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是制约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创意园区、大型文体活动、创意建造以及大型展览等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这对地方旅游产业的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必须能够有相应的条件让旅游者获取更好的体验[5]。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横跨多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当不断开拓思路,促进文化产业向旅游业和传统产业延伸。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中心日益向大中城市聚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经济改革、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地方乡镇在此轮发展过程中则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还有人力资源的持续输出,乡镇后续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道路,更是地方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从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文建,陈 琳.产业融合框架下的农业旅游新内涵与新形态[J].旅游论坛,2009,2(5):704-708,716.

[2] 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152-160.

[3] 黄细嘉,周 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促进我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本着工作出特色,队伍建一流的宗旨,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经济大幅提升。现将我乡上半年各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12年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农业稳乡、生态立乡、科教兴乡、工业强乡、旅游活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农业为主,以旅游业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基础稳固,优势突出,结构优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和格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七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3%以上,计生、综合治理工作进入全县一类行列,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一个新的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集镇建设

集镇整体搬迁是我乡发展史上难得的一次机遇,也是提升我乡集镇品位的一个突破口,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库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按照打造xx后花园的工作思路,高标准、高定位、高质量地稳步推进新集镇建设步伐。

三是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电站大坝到乡卫生院处公路的路基改造,预计8月前完成水泥硬化工程。集镇供电、供水工程也正在逐步完善,排污管线、垃圾站场、绿化、亮化等建设工程也正在规划中。

三、稳定工作

木洲村的稳定工作一直是乡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早在2006年,县政法委就提出了“木洲稳,修溪稳、修溪稳、xx稳”的维稳口号,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xx乡所面临的严重的维稳工作压力。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切实解决疑难、遗留问题为切入点,把矛盾纠纷、群体患事件消除于萌芽状态。

2、积极协同业主做好木洲村沿河水土流失的赔付工作。因木洲村二期护坡未启动,造成沿岛护坡高程过低,每遇泄洪,必使岛上部分地段受水侵袭,水土流失严重,群众意见也较大。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及时与业主协商,对群众的受损部分给予了经济补偿,并表示及时予以启动二期防护工程。

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切实转变群众思想观念。

先后启动实施了村内道路的硬化工程、引水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并通过县建整扶贫工作组的进驻,积极实施柑橘品改、蔬菜大棚、农家乐等项目建设,让木洲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把心思从蛮要工程当包头转变到了实实在在搞开发上来。

目前,全乡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四、其他各项工作

1、农业方面

重点一是抓好征溪口村750亩的国土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完成500余亩;二是抓好龚家湾村450亩葛根种植培育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完成280余亩;三是抓好库区网箱养鱼,目前全乡已有网箱824口,扶持网箱养鱼专业户82户。

2、旅游休闲业

试点起动旅游休闲业项目,充分挖掘我乡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库区旅游休闲开发为依托,抓住大洑潭电站库区开发和清波浪新集镇建设的有利契机,增强新集镇与库区发展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旅游开发“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开发,重点抓好以木洲大坝为点,沿木洲至龚家湾、木洲至黄埠库区游的“一点两线”建设,乡党委、政府在财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奖励“农家店”和“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同时组织邀请发改、旅游、规划、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或专家来乡实地考察,为我乡的旅游规划及开发工作献言献策,按照将我乡打造为“xx后花园”的总体思路,使旅游业成为壮大我乡财政、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五、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干部、干部与干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性开展谈心活动,营造了一个团结有活力班子队伍和风清气顺的工作氛围。二是要秉着“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开展“建功创业”活动,倡导岗位建功,积极鼓励干部创业。整顿作风、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抓好村支两委班子主要成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6.8”洪灾受损情况

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及时启动防汛预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加强汛期值班制度;二是加强汛期预警措施的落实;三是积极排查、消除灾害隐患;四是组织开展抗灾生产自救活动。

七、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1、按照“先稳定,再发展”的思路,重点做好全乡的稳定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2、按照打造“xx后花园“的思路,重点加快新集镇的建设步伐和后续管理工作,完善集镇功能,确保新集镇年底前初具规模。

3、按照“保类进位“的要求,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年初所定目标的实现。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60-02

继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全域旅游作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后,在2017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而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则指明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其思路与全域旅游异曲同工。可以说,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以全域旅游带动三产的升级和融合,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和路径。

一、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对接

1.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概念

伴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景区景点旅游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在当前我国的旅游结构中,非景点旅游占比达到80%,住宾馆饭店的游客比重也越来越小,全域旅游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全域旅游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是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它是指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铡⒄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将区域内的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及社会的共建共享,用旅游业来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1]。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美丽乡村,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2]。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现宜居的乡村生活,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实现文明的更新,融入现代化的进程。

2.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全域旅游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火爆,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发展迅猛,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全域旅游的综合发展理念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强有力的推动,每一个村庄都可以在本村内整合资源,将三产融合,带动本村集体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建设美丽乡村,也是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佳途径。

二、芜湖市乡村旅游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芜湖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美丽乡村游成为旅游新热点。

1.规划引领、财政支持,统筹乡村旅游的发展全局

芜湖市政府通过统筹协调,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各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为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基础性建设,建立了旅游休闲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和项目库,入库项目为在建及新建旅游休闲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入库项目27个,项目估算总投资81亿元。内容涵盖旅游公共服务保障、重点景区建设、旅游扶贫、红色旅游发展、贫困户乡村旅游“三改一整”、新兴旅游业态培育、旅游创业创新和绿色旅游引导等8大工程领域。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也有多种途径,既有社会资本独立或参与建设的项目,也有中央预算内资金、旅游发展基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还包括地方政府独立建设项目。同时,芜湖市还着力建立旅游休闲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加强服务指导,及时督促检查项目落实,促进旅游休闲重大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2.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塑造乡村旅游的个性特色

芜湖市各乡镇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打造“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取得实效。

2.1凸显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路线。目前,芜湖市3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以小格里森林公园为主打,建设生态之乡;芜湖县六郎镇北陶村水系发达,打造“水上慢城”的名片;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将村俗与革命旧址相结合,突出红色文化旅游。芜湖市也设计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主推一日游,分别突出生态采摘、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主题,各有特色,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

2.2以点带面,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芜湖市通过集中优势发展特色景区来带动周边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扩大乡村旅游的覆盖面,同时,着力挖掘各村落的村居文化或宗族文化,扶持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深加工产业,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升级为文化旅游,从单一的景点扩大为旅游区。南陵县的丫山是省级地质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国家牡丹园”,南陵县通过丫山举办的中国(南陵)江南牡丹文化旅游节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目前在国标委下达的《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中,全国共立项33个县(市、区),南陵县顺利获得部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立项。芜湖市繁昌县以有“皖南张家界”之称的马仁奇峰为核心,将周边的繁昌窑遗址、谭震林将军故居等景点串起来,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和多个各有特点的民宿,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了慢谷旅游度假区,并获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成为芜湖市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芜湖县则发挥水道纵横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湾址镇绿荣山庄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以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芜湖市虽然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上成绩亮眼,但也存在不少隐忧。如何趁着全域旅游和1号文件的东风补齐短板,以全域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统筹,建立适合全域旅游时代特点的现代旅游治理机制

旅游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乱象,且旅游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财力投入、多方协调等,乡村旅游也不例外。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难题需要多部门合作,联合出台相关政策,集中各类资源,才能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鉴于此,近年来,旅游行业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1+3”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应运而生,其中“1”是指旅游发展委员会,“3”分别是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工商旅游分局,一些地方在“1+3”基础上,积极摸索和创新,形成“1+3+N”多种模式。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域旅游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就要求政府的管理应从过去部门单一管理过渡到综合管理,因而要更好的推动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政府须统筹协调,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够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旅游委,有效缓解综合产业和综合监管与原有体制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2.支持与合理引导乡村旅游的投资,注重社会资本与地方资本的联合

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投资的热点与焦点,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投资为3000亿。但旅游投资要理性发展,中央1号文件中也明确了从原来的直接引入外来社会资本,到注重社会资本与地方资本的联合,关注地方适应性,避免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乡村旅游的布局规划,协调投资资金的流向,要保证各乡村发展的均衡性,还要保证发展全域旅游的各环节都有资金投入,不能出现短板。政府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不但更切合地方的实际,也是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推进。

3.继续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的生态特色

乡村旅游以绿色、生态取胜,但其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是有目共睹的。政府应通过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在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管网宽带覆盖、停车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同时,要继续强化乡村旅游的生态特色,建设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切忌一味求大。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建设的规模要控制,建设的质量则要高标准,提升乡村旅游质量的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

4.优化布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串联盘活全域乡村旅游

首先,充分挖掘乡村独特内涵。根据各村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其次,特色要鲜明。各村镇要聚焦自身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再次,政府要合理布局,避免相邻村镇发展方向撞车,对条件相似的村镇要再次细化。最后,由点到线到面,盘活乡村旅游。从原来单个景点或单一旅游方式向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体转变,趋向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精品旅游路线的开发,串联成片,激发全域乡村旅游的活力。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

5.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强化品牌意识,形成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业片区化布局,统筹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按照分区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规模经营的要求,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鼓励各产业主体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申请相关资质审核、进行质检及QS认证、对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将品牌做大做强,以品牌促销售,放大乡村绿色生态的吸引力。

5.2壮大新业态,释放产业链的旅游价值。我国乡村旅游的产品目前主要为农家乐、度假村、休闲农庄等形式,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可从民宿、市民农园、乡村旅游农庄、乡村旅游度假村四种产品形态着手,在基础观光、采摘基础上加大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向着农产品牌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同时,要延伸产品业态,打造休闲、康养、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更好地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

6.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旅游+”、“互联网+”等行动

6.1搭建平台,力促农村电商发展。以“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精准服务”的思路,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宽带和无线wifi的覆盖率,其次要制定政策促进电商和乡村产业的深度合作,再次要引进或创建电商品牌,引进电商人才,最后是完善集聚、孵化、培训、公共服务、物流等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买卖网络化。

6.2推进“旅游+”,构建旅游全域化。将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和多元创新,将旅游的功能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旅游注入新的元素,将旅游从产业发展的高度去整合资源,有力的推进了全域旅游的l展。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大部分农民的小康问题。但是,农村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城乡差距却不断拉大,在城市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实现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混乱的、自发状态为有序合理的组织状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西安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太乙宫镇作为西安市的南部重镇,为了更好的指导太乙宫镇的城镇建设,亟需对其现有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进行功能重组,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实现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

2.项目概况

2.1 项目背景

太乙宫镇位于长安区南部,东与王莽乡为邻,西与石贬峪乡及王庄乡接壤,北与王曲乡及樊村乡相连,南靠秦岭山脉,属长安区管辖,全镇面积60平方公里。它既是连接关中陕南的咽喉要塞,同时也是西安建构旅游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城镇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2 现状分析

太乙宫镇镇区位于镇域中部,距西安市25公里,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0.9平方公里。本次规划范围确定为北至上湾村,南到环山路,西接上寨村,东临西柞高速,规划用地面积共计2.24平方公里。镇区内现状以村民住宅用地和初级服务设施用地为主,但规模小,没有形成系统,现状建筑以低层为主,建筑质量普遍陈旧。镇区内服务设施集中于环山路以南,西太路两侧,商业服务设施类型单一,给水、排水等市政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3.“生态、人文、经济”三位一体的规划思路解析

3.1 规划思路生成

太乙宫镇镇区规划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自身特点的分析、周边资源的利用,确定了“生态、人文、经济”三位一体的思路,即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教文化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上位规划中的发展定位

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的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中,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沿“米”字形综合交通干道形成了四条轴线呈放射状向外发展,辅以环山路两侧的生态轴,逐步形成点轴状城镇布局框架,而太乙宫镇就属于沿秦岭北麓环山路生态轴上的关中百强镇之一,亦是重要的旅游度假型小城镇。

(2)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a. 交通联系便捷畅达

太乙宫镇距西安市25公里,数条公交线路直达。秦岭环山公路与西康高速路穿镇而过。辖区设有途径高速线路的出入口,是西康高速在秦岭北麓第一个公路“口岸”。此外,环山公路秦岭北麓已全线贯通,沟通了西康高速公路、西汉高速、108国道等6条国道及主干线,使得太乙宫镇的交通区域位置优势明显。

b. 文化古今交相辉映

太乙宫镇得名于翠华山。翠华山又名太一山或太乙山。自秦汉唐时起,太乙宫、翠华山就成了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至明清时已成为人们祈祷祀神之地。而时至今日文化气息浓厚不减的太乙宫镇,坐落着一所全国著名的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它的存在给有着千年历史的山区城镇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

c. 旅游资源景致独特

太乙宫镇周边生态资源丰富,秦岭山脉横亘于辖区的南部,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长安寺院围绕其周,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d. 经济特色新颖鲜明

太乙宫镇所引进的陕西嘉艺现代高科技生态园林、翠华山旅游公司、长青苑绿色农庄、申氏饮流园等项目独具特色。多种农业经济模式的引入,为太乙宫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规划思路解析——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在“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规划思路指导下,镇区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产业﹑科教文化﹑生态环境为主体,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构建,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系。将太乙宫镇建设成为集生态整体旅游、古今文化同乡、“口岸”经济带动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型城镇。

4.规划路径与规划内容

遵循“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规划思路,规划提出“四个充分、三个结合”的规划路径,即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充分发展口岸物流,充分体现本土特色;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教相结合。

4.1 充分体现太乙宫镇地方特色,系统梳理镇区功能分区

规划充分利用镇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分期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规划手法,为老镇区注入新的现代化功能元素。规划将镇区分为两轴四象限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以西太路为主的旅游配套产业发展轴及以西柞高速出入口所对的规划路形成的城镇风貌展示轴;第一象限的居住综合新区,充分挖掘各组团现有的用地潜力,各组团按规定设置配套设施。第二象限的文教医疗区及第三象限的文化旅游服务区,考虑太乙宫镇不宜发展生产性工业,而应以三产为主,在环山路以北的西太路两侧布局文化娱乐、商业集贸用地,在西太路西侧一类居住用地内沿街布置商业用地,以发展对外的度假,餐饮、娱乐为主导的旅游服务业。第四项限的商贸物流区,结合交通优势地位,充分利用西康高速在秦岭北麓第一个公路出入口,布局仓储物流用地,充分发挥口岸经济的带动作用。

4.2 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功能布局和重要节点设计

规划充分利用和挖掘用地内及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生态自然资源,设计游览路线、视线通廊、门户节点,进行景观及视线控制。通过规划手法的运用,以不同植物、小品、铺装在环山路上形成两个门户入口空间及景观绿廊,严格控制开敞空间及视线通廊内的建设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人文和谐”的理念。

5. 结语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襄樊市协同发展总体思路模式选择

襄樊市下辖3县、3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万人,乡村劳动力180万人。作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之一,襄樊市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同时也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优势。适逢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同步发展至关重要。

一、协同发展总体思路

遵循既要“宜于人类生存”又要“促进生态平衡”的思想,立足于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吴必虎与林峰的相关游憩休闲地带划分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把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定位为: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短期来看,离城区距离较近的乡镇(25公里以内)是优先发展区域,可以在开发旅游吸引物的同时,多发展农家休闲、娱乐、餐饮;距离较远乡镇可以适当在景区周边发展农家餐饮,但主要应以农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生态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荆山生态旅游区。确立总体思路的基本依据如下。

1.襄樊市版土界限

襄樊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其平面版图略呈平行四边形。其东线北端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与随州相连;南端止于宜城市流水镇马头村,与钟祥相接,两端直线距离约109.5公里。西线北端起自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与河南相连,南端止于保康县马桥镇,与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相邻,两端直线距离122.8公里。辖区南北纵距最远两端点,北端为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南端点止于南漳县东巩镇苍坪村,两端点直线距离约157公里;东西横距最长两端点,东端点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最东端,西端点至于保康县马桥镇最西端,两端点直线距离约228公里。襄樊市城区几乎位于版图的中心。

2.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将襄樊市建设成为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科考等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富有魅力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力图形成“一心、一环、三带、六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心”指城市景观核心区;“一环”指环襄樊市区的城市近郊游憩带;“三带”指三国文化旅游带、大荆山生态旅游带、汉江风光旅游带;“六区”是指根据襄樊市行政区划范围,将其划分为谷城县旅游区、保康县旅游区、南漳县旅游区、枣阳市旅游区、宜城市旅游区、老河口市旅游区。

3.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同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6.4%;全市转移农业人口5%,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农业与非农业比值由4:6提高到3:7;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等等。期间工作重点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畜牧业、粮食生产以及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结构;通过一县一品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质小麦、水稻、油料、棉花、蔬菜、有机茶、食用菌、林果、畜禽、花椒等基地;坚持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标准化技术,提高质量安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扩大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

二、指导性原则

在上述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有必要确定系列原则用以指导实际开发活动。下面根据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预防性地提出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基本根据开发战略制定思路的顺序),期望能引起注意。

1.绿色发展原则

该原则充分体现了“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思想。强调在同步过程中,应具有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绿色保持、和谐共处等相关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具体开发实践之中,从而最终实现农村持续进步并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主导市场原则

旅游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开发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普通产品可以运到消费地以方便消费,而旅游产品需要旅游者移动到产品所在地消费,它不会主动去适应市场,而要市场去适应它。另外,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垄断特征,可以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基于此,从长远看,在核心旅游产品开发时,只有树立“主导市场”观念,才能设计开发出能引导市场潮流的旅游产品。而那些市场主导的短、平、快项目,只能作为辅助项目开发。

3.差异化原则

差异产生距离,产生美;也只有存在相对差异,才会避免千村一面,出现要素流动,发生合作;也只有具有独特魅力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态。这就要求在发展模式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异,你异我优的思路,尽力避免出现同类同质化现象,以个性取胜、特色取胜。

4.文化筛选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同步协调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前期或中期应进行优秀文化评价筛选活动。在同步发展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文化冲撞并不一定力量均等,强弱势文化冲撞几率更大。这种情况下,必须遵循文化筛选原则去保护弱势文化之中的精品。

5.惠农原则

乡村旅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以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惠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旅游,以是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之一。

三、同步协调发展模式选择

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中等城市,面对众多优质及潜在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以及“中国乡村游”的大好形势下,找出一条合适的同步发展路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通过城市带动、景区、明星城镇、特色村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可以有效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1.城市带动型

这是因为城市郊区相对其它农村地区具有突出的发展比较优势。第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很早就明确提出,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远近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而郊区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的菜篮子,为城市服务。第二,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认为大中城市周边200公里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高频区;而林峰19根据城市居民消费特点,对周边地域消费特点作了划分,并认为该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是一项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旅游形式,城市居民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景观具有临近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城市近郊游憩带,可以抓住有利形势,加大郊区(距离市区25公里以内)旅游的开发力度,带动郊区发展。

2.景区带动型开发模式

大部分景区尤其是自然名胜风景区一般位于农村或城市郊区。但由于这些旅游目的地形象很好,加上政府对其重视,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良好,可进入性极佳,客源长期稳定。依托这些著名景区,可以实现景区、农村、农民三方受益:首先,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可以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最后,能够进一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于襄樊市而言,隆中风景名胜区、谷城薤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南河小三峡、南漳水镜庄、香水河景区、保康野花谷景区、枣阳白水寺景区、宜城楚都皇城、老河口梨花湖滨水景观等都可以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点)带动周边地区,以及乡村旅游发展。

3.名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

名镇建设带动是指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特色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进一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实现同步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1)拥有较雄厚的实力可以从长远考虑,自行论证开发,实现开发本地化;(2)开发本地化,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3)名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襄樊市目前具有这样条件的乡镇如谷城石花镇、枣阳市吴店镇、南漳武安镇、宜城郑集镇、老河口仙人渡镇、保康马桥镇等等。这些乡镇或以经济见长、或以历史文化见长,皆可以作为特色乡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

4.特色村落建设促进模式

襄樊市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系列非常典型的新型村落,如:历史人文型新村――枣阳市火青村,生态环保型新村――谷城县堰河村,资源开发型新村――保康县尧治河村,艰苦创业型新村――保康县堰垭村,旅游带动型新村――南漳县鱼泉河村,休闲农庄型新村――樊城区郭岗村等等。把这些特色村落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产业非农转变进程。

5.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目前,襄樊市已初具规模的农村特色产业有保康反季节蔬菜、荆山山区茶叶、老河口水果、襄阳朱坡草莓、程河柳编等。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会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Z].襄樊政发[2006]33号

[2]襄樊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xftjj.省略/gb/2005.htm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按照“核心板块引领,观光大道相连,山水田园映衬,风情小镇点缀,优美乡村交融、生态产业跟进”的总体思路,以“山水县,创意田园”为主题,唱响“张载故里”、“青铜器之乡”,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谋划,着力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实施“五大配套工程”,健全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聚集发展要素,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形成鲜明特色,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2、发展目标:到2016年,总体形成“县区一体,山水同城”的县域大旅游格局。建成1个部级张载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太白山部级旅游产业新区和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2个5A级景区,创建西部兰花休闲观光生态园、扶战役烈士陵园2个4A级景区以及多个3A级景区。全县旅游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5%和40%以上,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左右,旅游业收入占服务业总收入的40%以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县GDP总量的40%以上,成为集生态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旅游胜地和部级旅游强县。

二、打造“三大旅游板块”,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1、打造太白山部级旅游产业新区。按照“谋划大区域、创新大体制、资本大运作、建设大景区、内外大招商、谋求大发展”的思路,集中抓好太白山(含红河谷)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太白山欢乐谷、太白山马术俱乐部、太白山野生动物园、太白山旅游飞机场、太白山地质科考博物馆、汤峪欧式风情小镇综合改造、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温泉体验中心(龙腾温泉小镇)等十大工程,力争到2016年把太白山旅游区打造成集观光旅游、避暑休闲、拓展训练、激情娱乐等为一体的国际化人文生态旅游新城、旅游文化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区和世界级山地温泉度假目的地,年入园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

2、打造全国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以法汤路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为轴心,以打造全国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为引领,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特色园区”,覆盖横渠、槐芽两镇,即:西部兰花休闲观光垂钓生态园、青化万亩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太白山百果园、蒙牛现代牧业园、横渠红提葡萄观光采摘园;同时,其他各镇也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五个一”工程,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休闲农业观光园。把农田变成旅游车间,农民变成旅游产业工人,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到2016年,把我县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3、打造渭水之滨5A城市旅游综合体。以渭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照宜居宜商宜游宜创业的要求,高标准打造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规划建设水景生态区、体育健身养生区、历史文化展示区、高档娱乐休闲区、酒店别墅住宅区、企业总部经济区等六大区域。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打造成展示县地域特色,凸显生态水景文化效应的旅游胜地。

三、实施“五大配套工程”,为旅游发展搞好服务

1、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深度挖掘张载关学思想文化内涵,扩建张载祠,规划建设张载关学研究学院,打造部级张载文化旅游示范区;以齐镇悠久的商贸历史文化为支撑,实施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再造“关西名镇”,创建绿色文化名镇和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度挖掘扶战役文史资料,着力打造全国著名、全省一流的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以青化十字山为主体,挖掘宗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宗教文化主题公园;依托葫芦峪古战场等历史古迹,挖掘三国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传承户剧种,创作推出《坞神韵》大型文化旅游主题演出,展示独具魅力的“县印象”,让游客畅游县,读懂关中。

2、实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包装策划推出县域两日游、三日游、七日游等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线路,扩大旅游消费;加快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到2016年底,建成一批上档次、有规模的星级酒店;深度挖掘关中饮食文化,开发县菜系,各镇以主干道路为重点,积极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庄和星级农家乐,打造坞美食天堂;以太白山旅游区和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和超市对接,在旅游干线建设农产品购物超市和旅游商品专卖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全县都是大景区、人人都是导游员”活动,加强对干部职工旅游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推广普通话,不断提高全县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3、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鲜明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把猕猴桃、冰葡萄、秦宝牛肉等特色农产品,策划包装成旅游产品;把太白酒、农夫山泉等企业生产车间升华成旅游景点,增强游客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和购买力;利用我县底蕴深厚的民间工艺艺术,大力开发独具县魅力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发挥我县“青铜器之乡”优势,深入挖掘西周青铜器文化内涵,开发以青铜文化为主的文物旅游产品。

4、实施生态旅游观光道路工程。按照“对接外部大交通、连接县内各景区、建设旅游大网络”的思路,全面建设生态旅游观光道路骨架网络。高标准完成西宝高速、310国道、槐汤公路、姜公路等主干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规划建设关环线西延伸段、法汤旅游专线、渭河滨河大道、汤旅游观光大道等4条生态旅游观光道路工程;积极组建旅游汽车服务公司,开通县城至各景区(点)之间旅游公交专线。

5、实施水系景观工程。按照“做大水产业,做强水文化”的思路,围绕“九水绕坞”远景目标,打造以渭河、汤峪河、霸王河、东沙河、西沙河为主的5条黄金水道,加快河流治理步伐,保护河流沿岸自然景观,规划建设河流湖泊和沿河水系经济体,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特色水产业,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休闲垂钓基地;引渭入城,启动实施滨河湿地大型水景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加快石头河水文化博物馆建设步伐,积极实施渭惠渠渠首恢复工程,做足做活水文章,为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四、工作措施

1、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按照“高点定位,全域谋划,点面结合”的要求,坚持“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统一,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统一,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统一”的原则,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旅游规划机构,高标准编制《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三大旅游板块”和“五大配套工程”相关专业规划。同时,积极搞好规划的衔接,将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规划互通互融,有机结合。

2、强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力开发我县旅游资源。探索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实现优质旅游资源要素与国内外战略资本的有效对接。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条件成熟的旅游项目,可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直接进行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旅游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精心包装一批吸引力强、效益高的旅游精品项目,瞄准大企业、大财团,主动推介招商,以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推动旅游发展。成立县旅游开发投资集团公司,加大全县旅游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力度,确保每年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投资不少于5亿元。

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企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营销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广泛开展以派出机构、目标城市推介、演艺团体营销、媒体广告宣传为主的国内营销和以电子商务推介、国际旅行社互动宣传为主的国际营销;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大型节会营销活动,争取主办、协办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在县内精心策划富有特色、影响深远、文明向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力争“年年有盛事,月月有节会,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收入”。

4、加大政策扶持。县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投入不低于3000万元,并根据财政情况逐年有所增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财政、交通、发改、林业、农业、水利、建设、环保、扶贫等部门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每年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增长不低于20%。实行土地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旅游项目优先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先供地。同时,对新办旅游项目、开发生产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重点企业,三年内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突破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旅游突破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设在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突破旅游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各镇、各部门要把支持旅游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全面抓好突破旅游发展工作任务落实。各镇要组建文化旅游管理办公室,落实工作人员,负责“全县是景区,乡镇是景点”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保护旅游资源,落实旅游规划,创建本辖区星级农家乐,把文化旅游触角延伸到基层。同时,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全县突破旅游统计指标评价体系,每年细化分解旅游突破发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各镇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对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没有完成任务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按照“核心板块引领,观光大道相连,山水田园映衬,风情小镇点缀,优美乡村交融、生态产业跟进”的总体思路,以“山水,创意田园”为主题,唱响“张载故里”、“青铜器之乡”,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谋划,着力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实施“五大配套工程”,健全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聚集发展要素,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形成鲜明特色,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2、发展目标:到2016年,总体形成“县区一体,山水同城”的县域大旅游格局。建成1个部级张载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部级旅游产业新区和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2个5A级景区,创建西部兰花休闲观光生态园、扶眉战役烈士陵园2个4A级景区以及多个3A级景区。全县旅游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5%和40%以上,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左右,旅游业收入占服务业总收入的40%以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县GDP总量的40%以上,成为集生态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旅游胜地和部级旅游强县。

二、打造“三大旅游板块”,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1、打造部级旅游产业新区。按照“谋划大区域、创新大体制、资本大运作、建设大景区、内外大招商、谋求大发展”的思路,集中抓好(含红河谷)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游客服务中心、欢乐谷、马术俱乐部、野生动物园、旅游飞机场、地质科考博物馆、汤峪欧式风情小镇综合改造、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温泉体验中心(龙腾温泉小镇)等十大工程,力争到2016年把旅游区打造成集观光旅游、避暑休闲、拓展训练、激情娱乐等为一体的国际化人文生态旅游新城、旅游文化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区和世界级山地温泉度假目的地,年入园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

2、打造全国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以法汤路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为轴心,以打造全国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为引领,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特色园区”,覆盖横渠、槐芽两镇,即:西部兰花休闲观光垂钓生态园、青化万亩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百果园、蒙牛现代牧业园、横渠红提葡萄观光采摘园;同时,其他各镇也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五个一”工程,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休闲农业观光园。把农田变成旅游车间,农民变成旅游产业工人,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到2016年,把我县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3、打造渭水之滨5A城市旅游综合体。以渭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照宜居宜商宜游宜创业的要求,高标准打造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规划建设水景生态区、体育健身养生区、历史文化展示区、高档娱乐休闲区、酒店别墅住宅区、企业总部经济区等六大区域。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打造成展示地域特色,凸显生态水景文化效应的旅游胜地。

三、实施“五大配套工程”,为旅游发展搞好服务

1、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深度挖掘张载关学思想文化内涵,扩建张载祠,规划建设张载关学研究学院,打造部级张载文化旅游示范区;以齐镇悠久的商贸历史文化为支撑,实施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再造“关西名镇”,创建绿色文化名镇和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度挖掘扶眉战役文史资料,着力打造全国著名、全省一流的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以青化十字山为主体,挖掘宗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宗教文化主题公园;依托葫芦峪古战场等历史古迹,挖掘三国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眉户剧种,创作推出《眉坞神韵》大型文化旅游主题演出,展示独具魅力的“印象”,让游客畅游,读懂关中。

2、实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包装策划推出县域两日游、三日游、七日游等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线路,扩大旅游消费;加快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到2016年底,建成一批上档次、有规模的星级酒店;深度挖掘关中饮食文化,开发菜系,各镇以主干道路为重点,积极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庄和星级农家乐,打造眉坞美食天堂;以旅游区和渭水之滨城市旅游综合体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和超市对接,在旅游干线建设农产品购物超市和旅游商品专卖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全县都是大景区、人人都是导游员”活动,加强对干部职工旅游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推广普通话,不断提高全县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3、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把猕猴桃、冰葡萄、秦宝牛肉等特色农产品,策划包装成旅游产品;把太白酒、农夫山泉等企业生产车间升华成旅游景点,增强游客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和购买力;利用我县底蕴深厚的民间工艺艺术,大力开发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发挥我县“青铜器之乡”优势,深入挖掘西周青铜器文化内涵,开发以青铜文化为主的文物旅游产品。

4、实施生态旅游观光道路工程。按照“对接外部大交通、连接县内各景区、建设旅游大网络”的思路,全面建设生态旅游观光道路骨架网络。高标准完成西宝高速、310国道、槐汤公路、姜眉公路等主干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规划建设关环线西延伸段、法汤旅游专线、渭河滨河大道、眉汤旅游观光大道等4条生态旅游观光道路工程;积极组建旅游汽车服务公司,开通县城至各景区(点)之间旅游公交专线。

5、实施水系景观工程。按照“做大水产业,做强水文化”的思路,围绕“九水绕眉坞”远景目标,打造以河为主的5条黄金水道,加快河流治理步伐,保护河流沿岸自然景观,规划建设河流湖泊和沿河水系经济体,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特色水产业,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休闲垂钓基地;引渭入城,启动实施滨河湿地大型水景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加快石头河水文化博物馆建设步伐,积极实施渭惠渠渠首恢复工程,做足做活水文章,为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四、工作措施

1、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按照“高点定位,全域谋划,点面结合”的要求,坚持“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统一,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统一,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统一”的原则,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旅游规划机构,高标准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三大旅游板块”和“五大配套工程”相关专业规划。同时,积极搞好规划的衔接,将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规划互通互融,有机结合。

2、强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力开发我县旅游资源。探索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实现优质旅游资源要素与国内外战略资本的有效对接。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条件成熟的旅游项目,可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直接进行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旅游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精心包装一批吸引力强、效益高的旅游精品项目,瞄准大企业、大财团,主动推介招商,以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推动旅游发展。成立旅游开发投资集团公司,加大全县旅游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力度,确保每年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投资不少于5亿元。

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企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营销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广泛开展以派出机构、目标城市推介、演艺团体营销、媒体广告宣传为主的国内营销和以电子商务推介、国际旅行社互动宣传为主的国际营销;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大型节会营销活动,争取主办、协办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在县内精心策划富有特色、影响深远、文明向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力争“年年有盛事,月月有节会,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收入”。

4、加大政策扶持。县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投入不低于3000万元,并根据财政情况逐年有所增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财政、交通、发改、林业、农业、水利、建设、环保、扶贫等部门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每年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增长不低于20%。实行土地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旅游项目优先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先供地。同时,对新办旅游项目、开发生产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重点企业,三年内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突破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旅游突破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设在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突破旅游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各镇、各部门要把支持旅游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全面抓好突破旅游发展工作任务落实。各镇要组建文化旅游管理办公室,落实工作人员,负责“全县是景区,乡镇是景点”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保护旅游资源,落实旅游规划,创建本辖区星级农家乐,把文化旅游触角延伸到基层。同时,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全县突破旅游统计指标评价体系,每年细化分解旅游突破发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各镇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对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没有完成任务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乡镇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6

Analysis about the Path and Pattern of Brand System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Langfang

SHAN Fu-bin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path and pattern, it was building the brand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of Langfang. The path was to cultivate the industry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pattern included five types,there were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high-tech,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the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special towns and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brand system; path; pattern

廊坊市作为环渤海区域内重要城市之一,优越的区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基础,多元农业、特色村镇、农业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工艺品等 [1],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经过多年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已渐成规模。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精品项目少、重游率低等问题[2]。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廊坊市乡村旅游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提高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有力支撑廊坊市“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必须走品牌化建设分道路,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1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 培育了一批效益良好的龙头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廊坊市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龙头项目”。例如,永清县杨家营绿色采摘村、瓦屋辛庄文物古迹赏析村、三河市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区、安次区金丰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等。这些龙头项目主题鲜明、文化品位较高,在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1.2 构建了以休闲为核心的功能体系

在廊坊市打造“京津第一休闲空间”总体概念的指导下,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休闲渔业小区、民俗村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康体娱乐、民俗感知、餐饮住宿等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选择空间。

1.3 能够有效对接京津大城市游客的需求

廊坊市作为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的“后花园”,与京津两大城市紧密相连。随着京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充分接近自然的空间来缓解压力。廊坊市正充分利用了空间区位优势,以丰富的旅游产品与优质服务,积极吸引京津城市游客。

1.4 与现代农业生产实现良好地协同互促

廊坊市作为北京、天津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为丰富两大城市的“菜篮子”提供了良好保障。廊坊市区域内的瓜果、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在为京津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观光体验业务,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有效融合、互促。

2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旅游品牌的实质是给游客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承诺,它是建立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域的独特性之上的。狭义的旅游品牌是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品牌;广义的旅游品牌,则包含单项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公共性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等[3]。笔者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应该包括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以及相匹配的农产品品牌等。

构建旅游产品品牌要充分注重整体观念,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面展开。其中,文化植入与突显特色是保证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效果的关键。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旅游地品牌需要立足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进行定位,树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乡村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品牌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农产品。通过知名农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3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3.1 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基于大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通过文化创意、农业科技与现代服务的有效融合,将其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内以现代都市休闲功能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有效集聚、科学利用的示范区,引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

3.2 品牌体系建设的目标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要基于产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的品质,全面提升产业价值水平,构筑以农、林、牧、渔产业为基础,集观光采摘、操作体验、度假租赁、康体娱乐、科普教育、示范推广、会展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传统优势农业和生态环境禀赋,融合区域社会历史、产业传统、民俗节庆和农业文化,借助主题创新、经营创新、景观创新、产业融合创新、活动创新,培育产业优势。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品牌化发展,使廊坊市乡村旅游业成为集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就业创业的平台,促进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4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1 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实现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基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以打造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为核心[4],以京津地区城市居民的特色需求为出发点,强化特有农业资源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利用,完善现代化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保障体系[5],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水平。

4.2 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路径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培育竞争力是对产业内在发展能力的提升,是产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内在支撑[6];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是产业外在形象的体现,是对游客的有效吸引。

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制定科学制度,引导与扶持相关主体参与产业的品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强化经营主体对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利用能力。通过政府科学驱动、保障体系完善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特色旅游吸引物能够有效吸引游客,保障经营主体获得收益回报[7]。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打造,需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基础,依托特有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文化,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开发。特色旅游吸引物要给旅游者带来直观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促进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

5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模式

5.1 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模式

廊坊市城区内、三河市内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展开,提供观光、体验、科普等服务。这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以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体系为辅助,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采摘、科技体验、租地耕种、农业节庆、技术交流、农产品展销、农庄餐饮等业务,吸引都市白领、青少年,满足大城市的居民需求[8]。

5.2 与旅游景区相互配套的模式

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香河县等地区内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博物馆、自然景观等景区。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发展。此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重在强化农家乐、娱乐休闲、体育俱乐部、健康运动、农史展览、民俗收藏、手工艺品展销等业务,与旅游景区之间形成相互匹配。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促,凸显乡村旅游的生态优势与优秀文化。

5.3 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模式

在廊坊市安次区、永清县、三河市等村镇内,拥有大量的葡萄、梨、桃、西瓜、蔬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也是打造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模式之一。此类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农业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双产业链相互驱动”[9]。即以精品果蔬品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借助旅游品牌,扩大优质产品销售。

5.4 以特色农业文化为支撑的模式

廊坊市拥有胜芳镇花灯、固安屈家营音乐、文安武术,永清扎刻与剪纸、三河豆腐加工工艺等传统农业文化。依托传统农业文化,也是一种建设乡村旅游品牌的模式[10]。开展吹奏音乐会表演、舞蹈花会表演、传统手艺表演、民俗展演、创意产品制作等活动,配以文化产品销售,让游客对农业文化获得深刻体会,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5.5 以特色村镇为载体的模式

廊坊市胜芳镇、高楼镇、?t阳镇、南营镇、辛庄村、杨家营等村镇,或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或是以现代化新型农村为特点,或者拥有难得的田园风光。以这些特色村镇为载体,也可以有效塑造产业的品牌。在保持村镇原有特点的同时[11],辅之以风情民俗、田园风光,发展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游、民俗体验游等业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度假场所。

参考文献:

[1] 李艳.京津冀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4) :114-116.

[2] 李海桐.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5(6):5-6.

[3] 黄其新.区域旅游品牌化的驱动因素与战略组织――兼谈武汉市推进旅游品牌化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5(3):57-58.

[4] 王婉飞,单文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德清县乡村旅游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101-104.

[5] 邱玉华,吴宜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1):101-104.

[6] Charles R , Brent J R.旅游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5-175.

[7] 方世敏,周荃,苏斌.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71-77.

[8] 周晋.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信阳胡店乡村旅游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6):88-90.

[9] 肖晓.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