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任务

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第一次国内考察到广东讲改革,第二次就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考察扶贫工作。十以来,先后十余次看扶贫,多次重要会议讲扶贫,就做好扶贫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今年,按照中央的要求,扶贫系统全面学习的讲话,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扶贫改革创新的思想,科学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源扶贫的思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讲话内容非常全面,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还讲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总书记的这些深刻思想和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努力方向。在今年首个扶贫日前夕,指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总理也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在今年“两会”上宣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立下了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军令状。同志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对扶贫工作亲力亲为,多次进行研究部署。

围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扶贫系统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为抓好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研究提出了“12345”工作思路。一是坚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目标,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二是突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和区域扶贫攻坚两个重点,实行“双轮驱动”,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三是培育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扶贫工作品牌;四是处理好打赢攻坚战与打好持久战、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扶贫事权、“输血”与“造血”四个关系;五是做好建档立卡、干部驻村帮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创新金融扶贫和推动社会扶贫五项重点工作。

第二,落实千万减贫任务。为完成总理在“两会”提出的减贫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任务,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减少现有贫困人口15%的目标下达了今年的减贫计划,并明确将减贫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按照减少贫困人口15%为基点对各地进行考核。国务院将此作为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一项重点,纳入工作督查、第三方评估和跟踪审计。省里层层分解,将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县。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目前看能够完成今年千万减贫任务。

第三,落实中办25号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建档立卡,摸清底数。今年,我们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和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大力推进。目前各地已全部完成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并录入到信息系统,全国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8800万贫困人口。二是着力规范驻村帮扶工作。各地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完善,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目前全国共派出驻村工作队近12万个,派出干部40多万人。三是强化精准帮扶措施。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三大品牌,作为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措施。通过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第四,落实片区规划。目前,片区扶贫攻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片区规划落实情况总体较好。相关地方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加大推进力度。片区联系单位履行牵头责任,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履行行业责任,出台了一批面向片区的特殊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行业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认真履行协调责任,组织开展规划项目进展情况梳理,加大对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协调力度。

第五,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推进贫困县三项机制改革。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用好指挥棒,目前中组部会同我办制定的贫困县考核指导意见已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近期将印发。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念好紧箍咒,杜绝一边享受贫困县支持政策、一边过富裕县日子的现象, 目前文件已经报国务院,即将以领导小组名义下发。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打好攻坚战,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研究贫困县的退出机制,明确政策,落实责任,支持和鼓励贫困县尽快减贫摘帽。二是推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今年8月扶贫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建立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将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强化省、市两级政府的监管责任。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完善信息披露,坚持公告公示、第三方监督、扶贫对象参与,严格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去年审计发现的违规资金已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扶贫办与人民银行等7部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与财政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印发了《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支持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扶贫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各地采取建立担保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等多种形式,为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第六,推动社会扶贫。今年国务院将每年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国务院第一次召开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印发社会扶贫指导性文件,全面部署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创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副总理还亲自主持召开社会扶贫座谈会,专门听取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意见建议,共同探讨社会扶贫新途径、新办法。会后,万达集团启动了对贵州丹寨县的整县帮扶,通过5年的持续扶持,努力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社会扶贫出现新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突出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全国还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83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片区县,按照国家标准还有近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标准还有2亿贫困人口。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一般性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难。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扶贫投入大幅增加难。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落实帮扶政策,打好扶贫攻坚战,有四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一是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出来后,帮扶措施如何跟上。二是驻村工作队派驻到位后,如何发挥作用使用好。三是扶贫项目、资金下放到县后,监管工作如何跟上。四是社会扶贫工作部署后,如何落实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做好六项机制改革、十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在区域发展方面,认真实施好片区规划,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在精准扶贫方面,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

区域发展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片区规划重大项目的落地。已经列入“十二五”行业规划,符合条件的优先启动;未列入“十二五”行业规划,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十三五”行业规划。同时,探索建立片区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实施机制,定期统计、汇总、通报、协调片区内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推动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二是突出抓好贫困村整村推进。结合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在片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资源解决贫困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一个村一个村的脱贫,以点促面,促进整个片区脱贫。三是突出抓好片区政策的充实完善。行业部门尚未出台支持政策的,要根据片区的特殊困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尽快出台,力争做到每个行业部门都有对片区的特殊支持政策。将行业部门面向所联系片区的一些试点政策推广到14个片区。统筹考虑片区县和重点县,逐步做到两者政策大体一致。四是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开发。要立足片区资源优势,坚持以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片区的“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一是驻村帮扶工程。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协助村两委编制发展规划,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尽早实现脱贫。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工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生活补贴或贴息贷款,通过2-3年的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三是扶贫小额信贷工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实施特惠金融政策,提供额度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基础利率、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给予特殊支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五是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村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渠道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六是旅游扶贫工程。在全国选取2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工程,2015年先在60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增加收入、提升能力,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七是光伏扶贫工程。在6个省30个贫困县开展贫困村光伏扶贫试点,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在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支持因地制宜开发光伏农业扶贫。八是构树扶贫工程。充分利用杂交构树生产能力强、生态效果好、适应面广的特点,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贫困农户增收。九是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利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的经验,采取“1+11”创业培训模式,通过一个月集中培训和十一个月“一对一”“面对面”的创业指导,帮助学员形成创业致富能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一大批贫困村创业人才。十是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

二、提高对做好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这些年各地在旅游扶贫方面中做了不少工作。大家取得的成绩让人很振奋,探索的经验很珍贵,更加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旅游扶贫工作的信心。旅游扶贫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力强,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要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景区,变贫困为富裕。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不要苦等,苦熬,要实干巧干,扶贫部门不要坐等各方面的支持,要积极主动争取。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832个片区县重点县,主要分布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内,其中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目前发展虽然相对落后,但是生态环境很好,是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我国现有的1392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很独特,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修饰整理、梳妆打扮,都是原生态。“十二五”以来,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贵州近两年在1630个村寨开展了乡村旅游,去年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0亿元,接待人数占到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7%。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的县市将旅游目的地向贫困村扩展,连成一线,打造成片,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贵州等地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完全能够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二是发展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庆市“避暑纳凉到乡村”,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他们利用夏季山区贫困村清凉舒适的独特优势,在电视台、网络向重庆市民推出“今年避暑哪里去,贫困山村来纳凉”的宣传广告,在全市177个贫困村发展1.3万多户旅游重点户,接待能力达到了20万张床位,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同时还带动了一批高山贫困户发展高山水果蔬菜等增收项目。重庆乡村旅游之所以取得立竿见影的增收效果,就在于他们导向鲜明,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把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扶贫,重点不是建大马路、大广场、大酒店,关键是游客到农家,住得是不是干净整洁,吃得是不是健康卫生。

三是发展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从2004年开始兴办旅游产业,相继建成了休闲漂流、生态农庄、峡谷探险等项目,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等项目,人均收入过万元。进到村里,我们看到每家每户整洁卫生,村民个个待人有礼。赤溪村能够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充分表明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既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极大地改变村容村貌,提高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提升我们整村推进工作层次和水平。

三、搞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旅游扶贫工作除了旅游、扶贫部门外,还涉及到宣传、发改、财政、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国土、文化、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各省扶贫部门的同志会后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要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领导机制,把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落实,做到事事有人办、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我办和国家旅游局商定,每年搞“三个一”:召开一次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进行一次表彰,对做得好的颁发示范县、示范村牌子;每年10月,省旅游局和扶贫办联合向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报告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我们两部门汇总后向国务院报告。

二是要做好试点实施规划。实施规划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试点的成效。思路不清,就仓促搞一批这样那样的项目,试点工作必然“砸锅”。一开始就要把规划设计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抓好,重点要干什么、当前要干什么、长远要干什么都要一一理清楚、想周到,不要一哄而起。国家旅游局将组织动员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帮助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具体指导试点旅游村设计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扶贫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各省市制定的实施规划和试点方案,要报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三是要做好试点村的选择。试点关键是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在于试点村数量多少。选择试点村要围绕成熟景区和成熟线路集中选择贫困村,借助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市场资源,按照连成一线、打造成片的目标开展试点工作;要选择资源禀赋和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好,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前景好的村开展试点,条件差的村要先放一放,具备条件后再搞;村组织村干部力量较强、有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村应优先纳入。

四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把环境搞好、把办法搞多、把资金搞足、把工作搞活。扶贫部门要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扶贫资金、政策要向试点村倾斜。对未列入整村推进规划的试点村,要纳入规划。对已经实施了规划的村,要围绕村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公益项目,如路、水、电、厕所、停车场等。对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贫困户,要给予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户支持额度可适当放宽。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企业,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利率优惠的贷款支持,并可给予适当贴息。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仅靠扶贫政策推动是不够的,要统筹各方资源。国土资源部近日提出了一项支持政策,片区县土地占补平衡项目节余指标可在省内交易。大家要用好这些支持政策,优先解决试点村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是要搞好带头人培训。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明白人组织带动。2014年国家旅游局组织了3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培训了900名村官,2015年将继续开展贫困村村官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国务院扶贫办也将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中,安排旅游扶贫方面的培训班,实现试点村村村都有带头人。各地扶贫部门也要相应调整培训规划,加强旅游扶贫培训。

六是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要以规划为引领,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瞄准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特定的目标市场、目标人群,认真分析这些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国家旅游局和扶贫办谋划开展“美丽乡村游”、“乡村过大年”等系列品牌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旅游扶贫工作宣传。旅游扶贫还要注意和社会扶贫等工作结合,组织动员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来,辅导试点村旅游经营户上网入户、发展旅游电商,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帮助试点贫困村形成稳固的市场和客源。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 25 个省(区、市)2.26 万个建档立 卡贫困村、230 万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6-2018 年减少 1.26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 400 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 年减少 1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 347 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使全国 1 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 到 100 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 1 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 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

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 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 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 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 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 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 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脱贫攻坚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 衔接。

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 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 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 ,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 村旅游扶贫开发。 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 支持措施和收益 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 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 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 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

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 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 对 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

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 旅游路建设, 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 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 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 改厕、 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 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

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 渔家乐、 牧家乐、 休闲农庄、 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 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 美丽乡村、 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 策划一批采摘、 垂钓、 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 车房车营地、 帐篷营地、 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 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 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 、 “学校的实践 基地” 、 “社区的活动中心” 。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 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 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 能工巧匠传承人、 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 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 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 ,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 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 ,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 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 标识标牌。

到 2020 年全国 2.26 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 “六小工程” 和 “厕所革命” 全覆盖, 50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 组织和支持 300 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每年促成不少于 500 个乡村 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 年完成 3000 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

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 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 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 电商万村千店行动, 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 组织实 施贫困地区 “一村一店” 、 “旅游淘宝村” 、 “旅游扶贫村+特色馆” 立体扶贫, 依托村民中心、 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 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 为贫困地区 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

到 2020 年,全国建设 1000 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 ,销售产值 8000 亿元, 带动不低于 50 万户贫困户脱贫; 建设 1000 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 每年实现旅游商品 销售 100 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

组织动员全国 1 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 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 购、 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 通过 5 年时间解决 100 万左右 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

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 大学毕业生、 专业艺术人才、 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 “创客” 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 提升、创新发展。

到 2020 年,全国培育 1000 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 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

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 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

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 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

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 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 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 1000 个,资金不少于 3000 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

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 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 4A、5A 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 3 个,每 个能人带动不少于 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 2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 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

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 2020 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 1000 个、企业(合 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 1 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 5 万个,带动 80 万户贫困户脱 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

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 西部培训基地, 组建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 , 动员规划、 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 指导培训。到 2020 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 2.26 万个乡 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 10 万人。

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

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 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

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

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 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 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

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

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

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 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 游项目。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 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 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

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 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 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 年年底进行考核。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原则,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结合全县2016年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方式,突出精准发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产业带动,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大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对象及主体

2016年旅游扶贫的主要对象为:围绕县2016年5个贫困村“摘帽”、2998人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着重对5个脱贫“摘帽村”。脱贫任务分别为乡村64户268人、乡村25户100人、乡村97户515人、乡村26户134人、乡村80户424人。

三、目标任务

根据县2016年贫困村摘帽及贫困户减贫任务,为“十三五”期间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脱贫奠定基础,搭建各类社会扶贫精准工作平台。

2016年,一是依托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完善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二是依托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项目长效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旅游配套、着重培育旅游产业,大力开发民居接待、农牧家乐等旅游项目,从单一的观光游向深度复合型体验游转型;三是将贫困村和贫困户待业青年纳入全县年度旅游行业人员培训计划,以培训促进就业;四是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水平,带动贫困村旅游业发展;五是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培育壮大客源市场,提高旅游知名度。六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安多藏寨民居、民俗等旅游产品,强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切实强化资源型向产业型转化。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完善规划精准发力。科学编制《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修改完善《县旅游产业脱贫“十三五”规划》,为“十三五”期间我县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提供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为项目建设提供具体指导;编制《曼扎塘湿地景区》规划,为旅游产品开发,扩景拓容奠定基础;聘请专业团队对县旅游资源全面普查、对我县贫困村在旅游开发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为产业脱贫奠定基础。

(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局)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资16285余万元,围绕交通、电力、扶贫等领域项目,拟实施s452求(吉玛)——茸(木达)公路改扩建、河支大桥、河支至德格通乡油路、乡上村道路硬化、德格乡日进贡村道路硬化、乡村一、二组桥梁建设、农村农网改造等工程。着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旅游配套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保障。重点提升中环线道路,依托道路硬化工程,在重要节点配套设置观景点和停车点,提高村、上村、村和村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牵头单位:县旅游发展局;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两资办、县电力分公司、相关乡镇)

(三)旅游产品开发。

1.加快景区开发建设。预计投资5787余万元,重点对莲宝叶则扎尕尔措、中安多文化旅游区、世外桃源神座景区进行开发提升,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民居条件,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观赏性。拟实施扎尕尔措景区一、二期开发建设、神座“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乡查不让特色村寨建设、乡纳修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卡西村传统文化展览厅建设等项目。重点形成以点带面和辐射周边的效果,增加游客在我县各景区的滞留时间,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旅游经营项目,从而促进群众收入。(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局、县民宗局、县扶贫移民局、县两资办、相关乡镇场)

2.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工作。预计投资2832余万元,拟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新村脱贫建设、乡卡西村民族进步村落建设、乡农牧民增收创业带头人培训、乡村乡村旅游开发、哇尔玛铁穷村旅游接待、乡村旅游接待等项目。依托农村危房改造和新村脱贫建设项目,重点对乡村和乡村的旅游产业进行培育,依托莲宝叶则景区和上下宗教文化,村新建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台和农牧家乐,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村在2015年实施的旅游提升项目基础上,延伸现有栈道和再新建一处观景台,对民居接待再提升,打造民居接待户5—10户,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民居住宿、参观体验、摄影采风等项目,增加农牧民收入。从发展乡村旅游入手,对精准扶贫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发力,引导全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牵头单位:县旅游发展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两资办、县扶贫移民局、县就业局、相关乡镇)

3.产业融合形成多元旅游产品。预计投资4306余万元,拟实施油菜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阿曲河至乡植被恢复、镇周边防护林建设、镇至扎尕尔沟绿色长廊工程、莲宝叶则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多美林卡湿地公园建设、曼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物种科学研究等项目。重点在s302线通道和藏寨周边,围绕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形成,依托农畜、林业、环保等部门项目,助推景区开发建设,提升我县旅游资源的观赏和增设体验项目,增加旅游附加值。(牵头单位:县旅游发展局;责任单位: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县环保和林业局、相关乡镇、场)

(五)加快构建旅游产品体系

1.人性化设计游览线路。设计旅游推介线路和县内旅游线路套餐。依托成都、重庆主要客源市场,围绕我县周边成熟景区,深度挖掘宗教文化,设计出自驾游、朝觐游、特种游、观光游、体验游的推介线路。以县城为中心,将各景点、摄影点、寺庙、民居有机联系起来,人性化设计县一、二、三日游游览线路套餐。为旅行社、自驾游提供参考,最大程度满足游客需求。(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局)

2.融合化发展文化旅游。预计投资208余万元,拟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县级数字影院建设、莲宝叶则艺术团建设等项目。利用县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文化,重点打造“扎崇节”、“莫朗节”等节庆文化。围绕两大节庆,继续举办锅庄邀请赛、篮球邀请赛、藏棋比赛、摄影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深挖格萨尔王传说、安多藏民族及各大藏传佛教寺庙等文化内涵,将宗教文化与节庆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旅游传统节庆文化品牌。打造“秘境”晚会,丰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局、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县民宗局)

3.特色化开发旅游商品。预计投资27500余万元,拟实施玛咖种植及提炼加工、玛咖种植基地建设(加工厂)、农畜产品综合加工、优敏芭藏香加工厂等项目。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模式,依托我县丰富的中药材、畜牧、林业、手工等资源,开发生态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藏族特色饰品、文化宗教旅游纪念品。重点培育饰品、唐卡等特色旅游纪念品企业,扶持农畜林类、中药材类、民特纪念类、宗教特色类等本土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和推广。同时进行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努力形成我县旅游商品品牌,在精品购物街集中展销,探索电商销售。(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信息化局、县旅游发展局、县工商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

(六)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继续坚持内外营销相结合的宣传营销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精心策划、创新方式,以新媒体宣传为重点,注重宣传的系统性、目的性、技巧性和组织性,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宣传营销。力争2016年度接待游客55.7万人次,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4.4亿元,增长29%。(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局、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县电视台)

(七)规范行业管理

预计投资55余万元,拟实施乡村旅游、农牧家乐、宾馆管理、酒店服务、中式烹饪、行业管理等培训,预计全年举办8期专题培训班,培训700人次。重点将贫困村“摘帽”村乡村和乡村贫困人员纳入培训,计划培训200人次,为两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人材保障。通过培训让旅游管理、行业技能、服务人员等得到充实,不断适应我县旅游发展需求,促进贫困人员就业。(责任单位:县就业局、县旅游发展局)

(八)依法治理旅游市场

通过日常巡查和专项治理等手段确保旅游安全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建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大依法治旅力度,确保旅游安全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富有成效。(牵头单位:县旅游发展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商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安监局、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县消防大队)

五、组织保障

(一)深化思想认识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旅游行业领导干部、职工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精准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

作为旅游部门,依托发展县“特色旅游”这一支柱产业,要做好产业脱贫各项工作。要成立县旅游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指派专人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及时与县扶贫部门沟通,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保障工作经费,提高工作效能。

(三)强化责任落实

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相关要求,按照社会扶贫各项工作安排,要按照分工,与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发挥自身职能和旅游行业优势,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加大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帮扶力度;要搭建有效平台,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四)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学习宣传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措施,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扶贫济困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正能量。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县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大化瑶族自治县根据25号文件精神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按照《实施方案》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工作提上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精准,又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任务艰巨。如何因地制宜,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大化县政协秉承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脱贫致富出力的旨意,组建了精准扶贫考察调研组,带着上述这一问题,深入县内部分乡镇、县扶贫工作部门等开展调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又到云南省富宁、师宗、会泽、富源等县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诸县扶贫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很受启发。

一、大化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一)全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大化县属老、少、边、山、库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全县共有16个乡镇,158个村或社区,总户数94867户,总人口为46.15万人。建县以来,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科学决策,通过扶志、扶智、扶技,又从财力物力上大力帮扶,全县贫困人口从建县初的32人,减少到目前的9.87万余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全县的贫困人口指标是118702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2.44%;贫困村指标是74个,占全县46.8%)。

(二)目前全县扶贫工作动态

1.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建立稳固长效增收机制

该县坚持围绕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广西大水面养殖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2015年新增网箱养殖1002箱,投入资金230万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共投入资金1048万元,扩大种植核桃17000亩、两性花山葡萄2454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1400亩)、高产高效桑园1250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700亩);发展珍珠李种植84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480亩)、油桃种植760亩(板升乡种植)、旱藕种植145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1005亩)。项目覆盖贫困村43个、面上村14个,受益贫困农户3194户14373人。

2.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集中解决特困区域贫困问题

该县抓好六也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已竣工97个,累计完成投资7965万元。继续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开发扶贫,已完成投资20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修建屯级道路26条;完成产业扶贫项目5个,覆盖贫困村39个,受益群众2686户12180人。

3.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继续实施201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67万元,完成新建屯级砂石道路29条38公里,升级硬化屯级道路8条8.1公里,累计完成总工程量90%。二是做好2015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2015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1.4万元,计划新建屯级砂石路14条16.3公里,升级硬化屯级路20条17.3公里,人饮工程1个,项目覆盖31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443户6912人。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升级硬化项目已报县人民政府进行招投标,民办公助的14条砂石道路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并已全面开工建设。

4.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

该县按照自治区扶贫办的要求,全力配合发改部门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主要任务:一是认真审核搬迁对象是否属于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组织开展扶贫移民搬迁摸底调查工作,将符合搬迁的贫困户信息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四是调查研究搬迁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及在原迁出地的产业发展项目;五是组织开展贫困户实用技术和短期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2014年554户2715人的名单确定审核工作,其中42户709人已迁入大化镇达悟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三)开始着手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自今年7月份开展此项工作

作以来,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从工作经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环节上精心安排和部署。目前,全县各个乡镇正按照国务院、自治区、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完成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资助2014年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学本科学历教育扶贫生231人、高职、中职学历教育扶贫生52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281.85万元。三是扎实做好5321结对帮扶工作,强化定责帮扶到户,建立健全贫困户精准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重点发展核桃、山葡萄等增收产业。

二、致贫原因分析

精准把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消除病患。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该县目前尚存的近1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限制致贫。全县各乡镇偏僻的山区村、屯群众,因土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力低下,脱贫致富门路少,因而造成贫困,未能尽快脱贫。

(二)部分农民素质偏低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十一)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近年来,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乡下迁城里、山上搬山下、山里搬路旁等模式,取得了成功。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建设,全力推动达悟村等8个乡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确保完成1.78万人的搬迁任务,使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十二)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师资力量;再次,要健全和完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关爱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就业65432制度,确保全县目前14574名在校贫困生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读得起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通过教育扶贫,缩小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县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大化瑶族自治县根据25号文件精神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按照《实施方案》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工作提上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精准,又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任务艰巨。如何因地制宜,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大化县政协秉承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脱贫致富出力的旨意,组建了精准扶贫考察调研组,带着上述这一问题,深入县内部分乡镇、县扶贫工作部门等开展调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又到云南省富宁、师宗、会泽、富源等县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诸县扶贫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很受启发。

一、大化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一)全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大化县属老、少、边、山、库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全县共有16个乡镇,158个村或社区,总户数94867户,总人口为46.15万人。建县以来,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科学决策,通过扶志、扶智、扶技,又从财力物力上大力帮扶,全县贫困人口从建县初的32人,减少到目前的9.87万余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全县的贫困人口指标是118702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2.44%;贫困村指标是74个,占全县46.8%)。

(二)目前全县扶贫工作动态

1.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建立稳固长效增收机制

该县坚持围绕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广西大水面养殖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2015年新增网箱养殖1002箱,投入资金230万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共投入资金1048万元,扩大种植核桃17000亩、两性花山葡萄2454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1400亩)、高产高效桑园1250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700亩);发展珍珠李种植84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480亩)、油桃种植760亩(板升乡种植)、旱藕种植145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1005亩)。项目覆盖贫困村43个、面上村14个,受益贫困农户3194户14373人。

2.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集中解决特困区域贫困问题

该县抓好六也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已竣工97个,累计完成投资7965万元。继续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开发扶贫,已完成投资20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修建屯级道路26条;完成产业扶贫项目5个,覆盖贫困村39个,受益群众2686户12180人。

3.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继续实施201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67万元,完成新建屯级砂石道路29条38公里,升级硬化屯级道路8条8.1公里,累计完成总工程量90%。二是做好2015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2015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1.4万元,计划新建屯级砂石路14条16.3公里,升级硬化屯级路20条17.3公里,人饮工程1个,项目覆盖31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443户6912人。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升级硬化项目已报县人民政府进行招投标,民办公助的14条砂石道路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并已全面开工建设。

4.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

该县按照自治区扶贫办的要求,全力配合发改部门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主要任务:一是认真审核搬迁对象是否属于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组织开展扶贫移民搬迁摸底调查工作,将符合搬迁的贫困户信息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四是调查研究搬迁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及在原迁出地的产业发展项目;五是组织开展贫困户实用技术和短期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2014年554户2715人的名单确定审核工作,其中42户709人已迁入大化镇达悟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三)开始着手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自今年7月份开展此项工作

作以来,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从工作经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环节上精心安排和部署。目前,全县各个乡镇正按照国务院、自治区、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完成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资助2014年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学本科学历教育扶贫生231人、高职、中职学历教育扶贫生52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281.85万元。三是扎实做好5321结对帮扶工作,强化定责帮扶到户,建立健全贫困户精准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重点发展核桃、山葡萄等增收产业。

二、致贫原因分析

精准把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消除病患。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该县目前尚存的近1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限制致贫。全县各乡镇偏僻的山区村、屯群众,因土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力低下,脱贫致富门路少,因而造成贫困,未能尽快脱贫。

(二)部分农民素质偏低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十一)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近年来,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乡下迁城里、山上搬山下、山里搬路旁等模式,取得了成功。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建设,全力推动达悟村等8个乡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确保完成1.78万人的搬迁任务,使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十二)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师资力量;再次,要健全和完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关爱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就业65432制度,确保全县目前14574名在校贫困生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读得起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通过教育扶贫,缩小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贫困

贫困是对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表现为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总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是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还有约7000万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老少边乡村地区。

(二)旅游扶贫

考虑到旅游资源富集区与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合性,我国将旅游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旅游扶贫指的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现阶段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因此乡村旅游扶贫将是旅游扶贫的主要主攻方面。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标志着乡村旅游扶贫经过3年的试点总结,正式上升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

(三)旅游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受限于扶贫的大背景,在我国旅游扶贫实践中贫困人口的利益被长期忽视,行动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区域层面,导致旅游扶贫目标偏离,精准度较低。在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将精准扶贫理念应用于旅游扶贫实践,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成为业界和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使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二、川西藏族村落区的贫困现状

川西藏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西部,以高山峡谷和高原为主, 属于高寒气候区;区内人少地多,以藏族人为主, 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该地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泸定县除外) 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共31个县,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全区人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因素,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还有490多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

第一,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川西藏族乡村地区主要以蓄牧业为主, 二、三产业比重偏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因素致使该区草场严重退化、畜牧业生产能力低、经济增长缓慢。且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经营管理粗放,草场保护建设严重滞后,冰雹、霜冻、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严酷,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依旧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化的现状。

第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川西藏族地区当前有壤塘县、黑水县、小金县、石渠县、理塘县、色达县、德格县、甘孜县、木里县9个贫困县。其中凉山州仍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72个贫困村、13.2万户贫困户、50.6万贫困人口。而且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率较高。

三、川西藏族村落旅游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条件好

川西藏族村落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神秘的个人与民族信仰,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绘画,形成了以雪山草原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的旅游资源体系,具有浓郁的原生态性、多样性和神秘性的特征,区内不仅有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海螺沟部级森林公园,卧龙、贡嘎山、辖曼部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贡嘎山、四姑娘山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品位高,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开发可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2、破坏少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别是交通条件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正是这一原因,使得丰富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民族文化被保存下来。

3、独特性好

川西藏族地区是康巴藏族、安多藏族等藏族牧民的聚居区,不仅具有浓厚的游牧气息,也饱含细腻精致的藏族文化。该区域有着古文化遗址、红军文化、格萨尔文化等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及民间建筑、踢踏、弦子、歌庄、藏戏、书法、藏画、雕刻、泥塑、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文学艺术等民俗风情。民族性、文化性,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优势所在。

(二)劣势

1、可进入性差

川西藏族地区由于区域范围大、景区分散、地形复杂,交通困难问题一直难以根本解决。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该区交通的建设力度,但也只是改善了外部交通条件,内部的交通条件仍然很落后,内部各地区交通不便、行路难已成为制约川西藏族村落旅游业发展的阻碍。

2、人口素质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川西藏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是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其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思想观念守旧落后。某些历史文化的消极方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安于现状鄙视先进的生活价值观。第二,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川西高原的文盲和半文盲率高于四川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管理体制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凸显起来,这又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机会

1、政府政策的扶持

西部大开发政策不仅给西部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还带来了先进的观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成为国家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正当四川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展开之际,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崭露头角,值此川西各地区也纷纷出台精准扶贫计划。此外,川西各州人民政府为了加快该区的开放开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外来投资者享有税收优惠、在土地使用权方面享有特别待遇等等。

自2009年起,川西藏族地区各州政府大力推进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建设为重点的牧民定居工程,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2、逐步完善的交通条件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317、318国道和313国道及部分省道进行建设,使得川西大部分县市公路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各村落及州府与成都联系更加便捷。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四川将完善100个自驾车营地、100个汽车旅馆等自驾游基础设施建设,5个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同时,随着红原机场在2014年8月份的正式通航,川西高原目前已经拥有亚丁机场、九黄机场、康定机场等5个机场,大大缩短了川西地区与成都、重庆等地的来往时间。

(四)威胁

1、自然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

川西藏族地区处于生态脆弱地带,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扶贫效果,一旦旱灾、雪灾等灾害发生将直接把通过扶贫政策而脱贫的人们再度卷入困境。由于缺乏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一味地开发利用而忽视保护,造成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将影响该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

2、扶贫资金利用率低

受自然、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川西藏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收入匮乏,由此导致旅游扶贫资金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资金严重露出。有的贫困地区把扶贫资金挪作他用,例如用于发放公务员的工资、建楼等,除此之外,还有贪污腐败现象。再次,多部门管理扶贫资金。扶贫资金由多部门进行管理,各部门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决定,各自为政导致相互之间合作不协调,出现问题又互相踢皮球,最终影响了扶贫的效率。

四、川西藏族村落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精确识别

要降低川西藏族村落的贫困水平,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推进藏族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必须首先对川西藏族村落的贫困现状、贫困原因进行精确识别,形成全方位的认识体系,才能建立科学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川西藏族地区范围广、情况复杂、村落分布疏散,旅游扶贫的四种类型(乡村旅游扶贫、藏区旅游扶贫、红色旅游扶贫、灾后重建旅游扶贫)都有囊括,近年来在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2012年,阿坝州建成102个灾后重建精品村寨,有1480个农家乐,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680人。截止2013年底,仅阿坝州累计完成投资6320.6万元,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及若尔盖班佑村、巴西村等“体验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的民族村寨。截至2014年底,阿坝州已完成20多个旅游精品村寨建设;甘孜州启动了国道318线19个美丽新村建设。

但是,在对川西藏族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当地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异化”或消亡,藏族民风民俗民居民情逐渐汉化,旅游吸引力减弱,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二是在旅游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缺乏正常和通畅的渠道表达他们的意愿,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旅游扶贫实际上仅停留在了概念层面,远没有成为现实。

因此,川西藏族乡村地区今后应进一步拓展旅游扶贫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更多地关注贫困农牧民获取利益和发展机会的途径。

(二)精确帮扶

旅游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开发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科学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示范户

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原则选择旅游扶贫示范户进行策划,其它农户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学习参与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形成“我户+表户”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川西藏族地区不会形成“旅游飞地”,旅游收入不外泄。

2、生态环境整治

要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政策,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农牧民生活和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首先针对社区农牧民和旅游经营者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确保各种保护生态文化环境的措施能严格执行。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要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

3、准确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1)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川西藏族村落地区的旅游开发应围绕原生态藏家民俗风情,进行主题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强对该地区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研究,为产品开发寻找科学和文化的根基。二是要充分突出藏族生态民俗文化要素本身的审美功能。可通过观赏、聆听、参与等途径,引导游客从理性方面和更深层次上加强对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感。三是要突出民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促成旅游者走进民俗文化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建立体系化的民俗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

(2)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川西藏族村落地区开发出“一主多辅”的旅游产品体系。“一主”即一个生态民俗风情主题产品,“多辅”是指丰富主题产品内涵的其他观光、生态科普、休闲度假、文化探秘、专项科学考察、康体保健、森林探险、宗教修学朝觐、体育健身、节庆等辅助旅游产品。这个主辅结合的产品体系是形成川西旅游品牌,保证区域旅游大发展,最终实现脱贫的重要保证.

4、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培养与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村级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村级组织强则发展快。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本土藏族文化,培养本土人才。在发展初期积极引导、培训农牧民与旅游市场对接,鼓励牧民发展藏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与经销等。

5、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建设特别是区域内的交通,人畜饮水建设和牧民新村建设。解决农牧民的出行条件,饮水难问题,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并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并举的目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精确管理

如果后期没有强有力的管理监督措施落实扶贫措施,即使扶贫措施再精确也不能保证扶贫的效果。因此川西藏族村落的精准扶贫必须进行精确地管理:

1、组织协调到位。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协调处理好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综合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联系相关部门开展贴息贷款帮扶措施,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会保障,充分发挥金融与市场的作用,引导扶贫资源、资金向贫困组、贫困户聚集。

3、筹措资金到位。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牧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村寨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脱贫致富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工作。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4、项目监管到位。会同乡纪委、财经所监督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形势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按照党中央加快老区发展的有关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减贫150万人,是历史上减贫力度最大、老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7.7%。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我省提出的“一个希望、三个着力”要求,其中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省进一步凝心聚力,对革命老区振兴开展大调研、大谋划、大举措,打响了以“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

(一)大调研,广维度剖析扶贫攻坚难题。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统一安排,34位省级领导分别深入到38个重点扶贫攻坚县中的定点扶贫联系县,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并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结合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5000余个定点帮扶单位分别深入3400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对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特别是对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和结构、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必须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综合帮扶,重点是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切实做到精确制导、定点清除,全面实施滴灌式精准扶贫,并切实落实各级相关部门行业扶贫责任,加大行业扶贫力度。

(二)大谋划,多层面明确扶贫攻坚目标。

根据2020年扶贫开发目标的战略部署,针对全省贫困问题的实际,我省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进行科学谋划,明确了“233”目标和路径。所谓“2”:就是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目标。到2018年力争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县脱贫摘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攻坚成果,贫困县全部退出。所谓“3”:就是确保扶贫对象实现三个发展目标。一是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到2018年底,轻度和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和50%左右。二是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另一个“3”:就是聚焦着力点打好三场攻坚战。即:着力加快增收步伐,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着力提高救助水平,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活条件,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

(三)大举措,全方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今年上半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专题汇报,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部署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超常规举措。一是新增10亿元投入三大扶贫攻坚战。主要是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省级已有每年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58个县每县1000万元基础上,对25个贫困县每县增加1000万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并新增1个亿支持58个县以外的产业扶贫。我省产业扶贫主要着力实施“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措施,按照选准一个优质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创建一个部门帮扶新机制的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另外,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着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并结合中心镇和中心村安置,帮助扶贫对象“挪穷窝”;加快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重新识别确定2900个贫困村,在“十三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等投入力度。二是统筹180项配套政策支持精准扶贫。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省直共23个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包括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农业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和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共有180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六项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划对接机制、责任分解机制、投入增长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等六项工作机制,主要是用好考核扶贫实绩的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市县综合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扶贫责任的落实。四是构建五级联动格局夯实扶贫攻坚组织保障。全面加强精准扶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并落实各级部门“十三五”新一轮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确保对每个贫困村全覆盖,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切实发挥精准扶贫“管道”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认识乡村旅游扶贫的现实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起到了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旅游景区。

(一)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被誉为“红土地”,当时革命根据地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现在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土壤没有污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多样化的产品,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乡村旅游扶贫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

去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启动了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其中确定我省21个县(市、区)各1个贫困村作为2015年先期启动实施,试点资金每个村100万元已下达,各级扶贫部门正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推动试点工作。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形式,乡村旅游扶贫同样要在精准扶持上见实效。因此,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

一是要保障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破解“扶富不扶贫”难题。发展乡村旅游,当地群众主要是通过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开展接待服务,或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但现实情况是能够领办这些项目的往往是村里的能人大户,而目前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这些项目,政策的红利自然也就大多由这部分人享受了。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参与发展的资金和技能,大多只能通过打工或参与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旅游扶贫的优惠政策主要由工商企业和能人大户享受。要破解这种现象,必须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必须支持贫困人口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编制旅游项目,要专门设计有贫困户适合参与经营的小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

二是要支持贫困村纳入景区发展规划,破解“景区不带村”现象。从全国的旅游扶贫试点看,景区对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开发,缺乏针对性的措施。我省要在这方面取得实效,必须在编制规划时,注重发挥景区经营企业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经营景区的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由他们参与制定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解决“景区不带村”的问题,建立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江西省;扶贫;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76

江西“十三五”规划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扶贫,打造脱贫攻坚新样板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思路和新方法,是江西五年决战小康的重要抓手。江西是著名红色革命老区和全国较大的特困片区,一直以来发展实力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优。截至2015年底,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对江西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这些贫困地区人民实现不了小康水平,那也是属于不完整的小康,强调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随着扶贫开发不断深入,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留下来的是贫困程度更重,扶贫开发难度更大。“十三五”规划对我省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扶贫工作的特点、掌握规律,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1强化基础支撑先行

一是贫因精准,分类施策。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精准识贫,通过程序步骤,对贫困户逐一进行摸底排查,瞄准贫困户的具体信息以及致贫原因,建立清单台账,针对原因对症下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村以及贫困户的特点实施脱贫方法精准扶贫。按照“十三五”关于精准扶贫的整体规划要求,做好详细的计划安排,将脱贫任务不断精细化、具体化,责任落实到人,并对其进行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确保精准脱贫。二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如电力、通讯、水利设施等薄弱且老化,交通不方便,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等是致贫障碍,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等硬性设施条件,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推进村庄整治,以贫困自然村为重点建设对象,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变贫困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把贫困自然村建成村容整洁、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村风文明的新农村。四是移民搬迁扶贫。要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对我省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的5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转移,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大力帮助扶贫对象彻底摆脱恶劣生产生活环境。

2探索教育扶贫新路子

一是扶贫必先扶志。要凝聚人心、自力更生、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引导群众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去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这样才能断穷根、富长久。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有些困难户,并不是因为没有劳动能力和致富门路,而是不愿去谋事,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明显。从以前的扶贫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地方视扶贫为简单的给予金钱和物质上的救助,这样是永远断不了穷根。精准扶贫,要先扶起贫困群众的志气,鼓起勇气,下定决心,鼓足干劲,自主脱贫。二是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要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实施雨露计划、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等扶持措施,对扩大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对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学生资助、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扶贫。三是技能扶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劳动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创新发展实际需要,必须通过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采取生活补助和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未能升学和就业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参加2至3年的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门技能,来引领带动、促进脱贫,切实做到培训一人,带动一户脱贫。四是转移就业扶贫。加强就业服务指导,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发放岗位信息宣传资料、开展就业招聘行动等,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劳务对接平台。

3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

江西总体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人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使得贫困群众难以脱贫致富。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应从江西各地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资源和把握产业特点,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合理有效确定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发展方向和重点,精心制定规划,切实采取措施,争取带动群众积极主动融入到特色产业发展中去,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一是生态扶贫。江西省生态环境良好,要想守住青山绿水,必须要严格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和发展相协调,大力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生态产业,不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挖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比如江西芦溪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把好“造血”关,制定财政奖补措施,扶持发展“一粒米、一蔸菜、一棵树、一片茶、一个果、一朵花、一头猪、一只羊、一条鱼、一羽鹅”的“十个一”特色产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菜单式”等扶持模式,统一种苗供应、统一肥(饲)料供应、统一预防免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买销售,让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二是“互联网+”产业扶贫。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打造“互联网+农户信息、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农户需求”的三位一体物联网,通过电商平台助力贫困户将自己的农牧产品和手工产品走出去。加大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大数据战略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乡村旅游扶贫。旅游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乡村旅游是当前人们选择休闲的热点,乡村旅游也有助于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探索适合当地发展并富有乡村特色旅游来推动精准扶贫重要意义。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精心规划、科学定位,夯实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大宣传,提升旅游知名度。比如国家贫困县―莲花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可以实行乡村旅游与花卉游相结合,充分发挥众多花色资源优势,突出荷花,推出油菜花,利用杜鹃花、梨花、桃花,在不同季节举办不同花节,将莲花“花”色游推向高潮,将莲花打造成全国最佳赏花基地;实行乡村旅游与红色、古色资源(莲花一枝枪纪念馆、花塘官厅、高洲秋收起义行军部队旧址、棋盘山三年游击战旧址、路口古民居以及良坊民俗陈列馆)相结合,将莲花打造赣西红色游圣地;实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坊楼江山村、六市海潭村、良坊冲头村)相结合,改善环境,挖掘特色,把莲花打造成新型乡村游基地。

4金融“造血”,聚焦精准扶贫

农村贫困地区农业经营制度不完善,扩大生产的资金来源不足问题成为脱贫的最大障碍。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户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发挥财政金融和商业金融互补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金融+财政+保险”、“金融+企业+农户”、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金融扶贫模式,发挥强大的‘造血’推力作用。要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用活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聚集社会资本,助推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用好存量投入,充分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5做好保障服务,实施兜底性扶贫

一是建立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档案,对因病致残的贫困群众,通过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救治等进一步加大对特困群众救助力度。二是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对农村低保对象中无收入来源、依靠自身条件无法改变生活状况的群众加大倾斜力度。三是推进慈善和社会救助。强化民政、残联、妇联、红十字会组织慈善救助的职能,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完善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政策,引导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和企业设立社会救助扶贫公益基金、组建慈善救助机构。四是完善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6强化社会合力参与扶贫

扶贫开发是一种对贫困地区的深厚感情,是全党人民共同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度能承担起责任。社会力量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生力军,精准扶贫要进一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合力,完善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效率,集中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一是注重上下联动和驻村帮扶作用的发挥。积极与帮扶部门联系沟通,形成了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协力推进的工作合力,帮助联系村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为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计划,并积极联系协调,确保了帮扶措施的落实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二是挖掘并激发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参与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的潜力和活力,实现社会帮扶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比如吸引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尤其是致富返乡带头人创办的企业,由先富带动后富,以真情实感和实际效益带动当地富裕。三是及时总结提升各级各地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好模式、好典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

[2]江西省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Z].2015.

[3]刘清荣,刘忠林.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老区建设,2015,(20).

[4]李国治,朱晓芸.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1).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我局对口扶贫XX村,扶贫户数XX户,人口XX人,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济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2015年,区委按照上级要求决定实施为期三年的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区审计局、街道等单位进驻XX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推进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拟定扶贫项目建设。

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扶贫对象的意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局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对象实际情况和愿望,初步拟定了扶贫项目。

3、强化理论,精心组织,开展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

为进一步贯彻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要求,结合我区乡村旅游实际,区全区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班隆重举行。会议邀请到教授重点就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与方向、乡村酒店管理作精彩演讲。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区各乡镇(街道)、各旅游企业、农家乐业主共计140余人参加培训。

三、存在问题

发展旅游必须具备许多配套条件,与社会各行业密切相关,并有赖于相关行业的支持,缺少了这种支持,旅游将难以健康发展。缺乏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较为偏辟,因此,资金问题、旅游资源存在较大问题。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旅游扶贫

2015年1月,在调研云南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调研贵州省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影响下,进一步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为顺应这一趋势,各民族地区根据特有的资源情况发展旅游扶贫模式已提到日程,给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 。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发达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社会成本低,有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以上,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是个具有民族风情的民族聚集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台江县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况,属于部级贫困县。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和台江县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特色,先后出台了《贵州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台江县旅游业“十二五” 期间发展成果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台江县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台江县旅游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一、台江县贫困现状分析

由于台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地形复杂多样,多以高山、盆地、河谷、喀斯特地貌为主,因此限制了台江县的经济发展。多年以来一直属于部级贫困县。全县辖2镇6乡,63个中心村,3个社区,1个居委会。全县目前尚有部级重点贫困乡镇5个,贫困村93个(51个中心村),贫困户11434户,贫困人口4.39万人(如表1所示),贫困乡镇发生率62.5%,贫困村发生率59.62%,贫困发生率28.78%。

另外,台江县地处卡斯特地形,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形复杂多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单一,造成了贫困地区众多。梳理了2015年台江县各乡镇级部分地区经济指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在GDP收入方面,2015年台江县GDP收入25.24亿远低于凯里市(213.9亿)和全国的(677亿);分别是凯里的11.8%,全国的3.7%。因而可以看出全县GDP收入水平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是凯里的28.4%,更是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吸引固定资本投资的能力差,进而加剧了全县的财政收入困难。农村居民收入,台江县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凯里市(8856元),是全国的57.9%,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县乡镇中排羊乡的居民收入最低,是全国的45.6%;仅台盘乡农村居民收入(6810元)高于全县(6613)平均水平。因此总的来说台江县到2018年完成全部脱贫摘帽的任务还很艰巨,利用本县原有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扶贫是必然选择。

二、台江县发展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资源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台江县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其中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台江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两大特色。

1. 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该县境内有保存完美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依托台江国家森林公园、红阳万亩草场、百里原始阔叶林画廊形成的红阳景区、玉龙潭景区和南宫景区三大生态旅游景区。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有着寒武纪时代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及博物馆,境内有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翁你河漂流户外运动、被称为“人间仙境”的百鸡山及白水洞瀑布画廊、嬉水长廊“姊妹湖”等自然景区。地形的复杂性造就了台江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2.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台江属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中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8%,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诸如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施洞独木龙舟、苗族服饰和刺绣等。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苗族鼓藏节民族节日,每年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县政府还重点打造了6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目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项,36个中国传统村落。另外,人文景观也是台江旅游的一大产品,如反清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遗迹、遗址,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古代军事重镇施洞古镇。目前该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二)政策优势

“十二五”期间,台江县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方面,不断出台新的政策,通过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抓紧抓实100个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通知》、及州6个20工程项目相关的文件精神。台江县制定“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的目标,坚持旅游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台江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台江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苗韵枫情・温泉水城规划》等规划,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化。为全力打造成为“农文旅”一体化的精准扶贫和脱贫发展示范县奠定基础。另外,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是旅游扶贫发展必不可少的举措,为此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与台江县政府签订了《政银合作协议》,大力支持台江发展县域经济,如重点支持台江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以及种养殖业、特色产业、旅游商品开发等涉及民生的相关产业和项目。这些政策上的优势为民众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 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台江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加大民族特色节日品牌和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和打造。通过有实力有资质的旅游品牌打造公司对中国贵州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二月二敬桥节、牯藏节、吃新节、元宵“舞龙嘘花节”等传统民族节日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和包装,形成品牌效应,打响知名度,从而起到吸引各地游客的作用。

(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夯实旅游扶贫发展基础

拥有完善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是旅游扶贫的硬件基础。当前台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各个旅游景点区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特别是旅游产业发达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具有旅游特色的城镇提质扩容,培育特色中心集镇,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旅游品位。在完善交通设施方面,推进交通路网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如加快环雷公山和“西施”线路规划和建设,完善旅游公路沿线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模式,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使得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相结合,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入村进寨工程。加快完善特色乡村村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

(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台江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旅游行业进行培训,重点提升旅游队伍素质。一是提升旅游行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特别是提升旅游行业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水平,重点对组织领导干部培训,如参加全国旅游统计、旅游执法、旅游业务知识提升等方面的培训。积极组织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星级饭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业务知识的培训,举办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不断增强其管理、旅游业务水平;二是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针对旅游行业服务人员需开展涉及农家乐旅游策划与经营、旅游景区景点餐饮服务标准规范、旅游接待服务礼仪规范等内容的培训,诸如开展旅游创业、宾馆服务员、农家乐培训班,进行授课,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OL].中国经济网,2015-08-04.

[2]国家旅游局局长.实施旅游扶贫 助力全面小康[EB/OL].新华网,2015-11-06.

[3]曾瑜皙,杨晓霞.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4]王弘,靳慧t,贺立龙.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近年来,在省、市、县的正确领导及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安化县马路镇立足扶贫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创新思路,强基础、调结构,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采取扶志、扶智、造血、解困等联动措施,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倾力实施各类开发扶贫项目,着力完善扶贫基础设施,调优产业结构,努力让全镇贫困人口得到实惠,力争稳定脱贫、有序致富。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几年来,全镇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走出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马路镇基本情况

马路镇位于安化西部柘溪库区资江上游沿岸,地处全国特殊贫困地区武陵山区,由1995年撤区并乡时的马路镇、马路乡、岳溪乡、湖南坡乡和2005年撤乡并镇时的苍场乡“四乡一镇”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480平方公里,新一轮行政村合并后下辖25个村、1个社区,共487个村民小组(居委会),现有11 977户45 144人,是革命老镇、茶叶重镇、库区移民大镇和山洪自然灾害多发乡镇。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 818户6 534人。2014年脱贫257户1 042人,2015年脱贫204户770人,2016年脱贫273户1 047人,三年来共减贫2 859人,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 675人。

聚焦“六个一批”

深化精准扶贫举措

自中央、省、市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马路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扶贫工作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六个一批”总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工作举措为:

一是汇聚社会力量,驻村帮扶精准扶贫。协调全县力量,将各级各部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选派到驻村帮扶工作第一线,进一步加大驻村帮扶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力度。2015年,马路镇确定整体推进村(2015年~2019年)8个,4个村被确定为2015年~2017年度整体推进村,各驻村帮扶队分别从组织领导、项目规划、工作方案、结对帮扶、基础工作、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落实扶贫政策。渣洋村为市委组织部扶贫联系点,其余为县级联系点,各村都编制了项目规划,已经实施推进。另外4个村为下一轮整体推进村,其中已经有2个村被纳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实施整体推进试点村,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目前,国家开发银行项目编制规划完成,已经进入项目施工阶段。

二是变“输血”为造血,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茶产业是我镇的传统优势产业,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培育壮大茶企业,大力发展茶园面积,鼓励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茶园及从事关联产业。2016年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工作组扶持渣洋村新建茶园面积200余亩,湖南坡茶业、八角茶业、六步溪茶业、云上茶业、千秋茶业、碧丹茶业帮助渣洋村、洞山村、管坪村、碧丹村等贫困农户,免费发放茶苗,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租用贫困户山林开垦茶园。采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万元对重点产茶企业、合作社共开发茶园1 070亩。企业通过提供优质茶苗,按照每年市场标准收购,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销售问题,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的帮扶方式让贫困户长期受益,从而真正实现了贫困户的精准脱贫。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旅游扶贫。马路镇旅游资源丰富,安化云台山已建成为知名的茶旅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由此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带动了更多的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我镇正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思路、新亮点,其中马路溪村成功申报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渣洋村、六步村地处六步国家自然保护区,可以发展漂流、观光茶园、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马辔市村等库区涉水村,可以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坐落在云台山上的云上茶业公司已成功带动该村43户166名贫困人口脱贫,取得典型示范效应。

四是实施雨露计划,倾力助推智慧扶贫。2015年,我有47名贫困学生受到扶贫助学工程资助。2016年度,有130名贫困学生向国家雨露计划网申请了资助。雨露计划是落实助学就业的专项扶贫工作,也是“六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今后将进一步发动宣传,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雨露计划”,接受国家资助。同时加大对贫困农户“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五是稳步推进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逐步实现安居工程。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支持确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危房改造和分批分期搬迁。2016年我镇完成了54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切实解决住房安全问题。2017年申报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66户1 059人,我镇将进一步做好规划,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易地搬迁的政策,有效解决因生存环境造成贫困、制约发展的问题。

六是推广农村金融扶贫,着力破解贷款难题。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全面铺开小额信贷,落实有效的贫困农户小额信贷措施,切实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困难。马路农商银行、苍场农商行在各村挂牌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站,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实行了信用评级,对授信贫困户都进行了张榜公示,2016年共发放金融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50万元,帮助他们用于发展种养殖等产业,大大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问题。

七是深入落实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健全民政救助,及时安排发放救灾救济款物;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扎实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2016年共发放城镇、农村低保资金1 136 209.2万元,供养五保户338人、特困人员450人。全年实现脱贫1 262人。

精准扶贫工作给马路镇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是各类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和精准落实,给马路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就是我们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最大的机遇和动力。随着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持续推进,国家和省、市、县对精准扶贫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了很多含金量极高的多领域、多门类精准扶贫政策。马路镇作为典型库区贫困大镇,正迎来利好叠加、大有作为的“时间窗口”,多项扶贫利好政策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同时,国家计划在“十三五”即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马路镇已进入项目的笼子,城镇升级指日可待。特别是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以及社会保障兜底等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精准扶贫政策,既给全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福音,更极大地带动了全镇产业发展、旅游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喜人。

二是日趋浓厚的社会帮扶氛围,吸引优势资源不断汇聚。政府搭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扶贫网络平台,全社会重视扶贫参与扶贫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中远海运集团选派优秀干部任严家庄村第一书记实行驻村帮扶,益阳市委组织部对口帮扶六步溪村实施整村推进,安化县委组织部对口帮扶云台山村,全镇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与县直部门结对帮扶,全镇所有党员干部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包扶的贫困户。镇属一批企业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积极投身“村企共建”,一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成为扶贫济困的爱心人士。还有一大批立足本地发展壮大的能人大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扶贫开发中同样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这种浓厚的社会扶贫氛围正是全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肥厚的土壤。这些优势资源将成为助推马路镇今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催生了贫困对象强烈的自主脱贫愿望。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最终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坚决“扶志”精准“扶智”,扶贫举措才更有威力,扶贫成效才更加持久。马路镇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脱贫致富的梦,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愿望就是扶贫工作主体对象的一种强烈的内生动力,也是扶贫工作的希望所在。几年来全镇深入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以及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效,让贫困户看到了希望,他们从以前的“要我脱贫”到现在豪壮地喊出了“我要脱贫”的响亮口号,脱贫的动力和信心进一步增强,正是这种内生的动力被激发出来,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

四是通过深化“大扶贫”理念,带动全镇发展思路日渐清晰。这几年,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坚持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大力发展茶产业、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等,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同时,坚持“旅游带扶贫”路子,进一步抢抓精准扶贫政策机遇,特别是立足将马路镇作为安化县旅游特色景观集镇进行定位打造的契机,科学定位,倾力发展集镇建设。以扶贫为龙头,以“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生态立镇、旅游活镇”的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精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变化

一是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财政支出85%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全年农村公路日常养护里程达257公里,解决了“行路难”;开通了村广播、移动基站、网络通讯,解决了“通信难”“传播难”;规范了镇卫生院管理,全面实行新农合,解决了“看病难”;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解决了“上学难”;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完成惠及全镇5个村2 900人的农村饮水提质改造工程,解决了“饮水难”。“信息惠民、宽带乡村”及太阳能新型能源建设逐步在各村得到推广。借助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机遇,全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是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凸显。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全镇茶产业、旅游业、林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得到升值,资源优势开始转变为经济优势。2016年,全镇茶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11家,跻身全县工业强镇行列。特色产业方面,2016年新建茶园基地3 000余亩,全镇茶园面积突破3万亩,并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茶产业新模式;以当地竹笋、蕨菜等为原材料的山山食品有限公司全年销售总额突破1 500万元;以玉竹、厚朴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 200多亩。茶旅一体化进入快车道:成立了云台4A景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云台山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开发与保护;总投资约880万元的云台山英雄公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实现了开园迎客。3A景区龙泉洞带动经济效益明显,全年共接待来自益阳、长沙、常德等地区的游客达4万余人,创造效益400余万元。

三是“美丽乡村”逐渐形成。汇集茶旅一体化优势,持续推进云台山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树立“农村城镇化”“田园公园化”的理念,打造了六步溪部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与此同时,通过着力引导村民规范建房,做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开展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抓好水面垃圾清运和河道保洁,做好乡村公路、屋前房后、公共区域的清洁美化等措施,全镇“美丽乡村”逐渐形成。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一、背景与意义

地处腹地,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系中的等五大山脉,这类区域地域偏僻,气候高寒,耕地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存状态已被改变,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亟需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一方面,受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处深山区的贫困区域虽延缓了发展进程,却保护了生态资源,留下了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本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城镇居民追求自然、追求绿色、追求健康、追求原生态成为一种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为贫困区域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新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以推动,为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是《大》热播产生的生态旅游效应,为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外部环境。电视纪录片《大》在央视的连续播出,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大的人文、山水、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讲述了大对、对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绿色的新形象,引起了世人对这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的神奇和向往,掀起了全国生态游的好奇和热潮。

二是“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为旅游扶贫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大旅游发展规划》,作出了围绕“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千里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实施以旅游业突破发展为先导,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为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为旅游扶贫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精心打造了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漂流、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走出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以“最美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节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率先突破发展的思想共识。

二、思路与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区域脱贫致富步伐,以“旅游”为抓手,探索一种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以“生态”为抓手,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途径,以“生态旅游”为平台,探索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实施对象。围绕全市及县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将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从事旅游产业且具备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确定为旅游扶贫行动的实施对象,使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真正在旅游扶贫行动中得实惠。

科学设定内容。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着眼于发挥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找准旅游产业开发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合理设置实施项目,实现“旅游”与“扶贫”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突出增收重点。坚持在旅游与扶贫的联动开发上做文章,着力打造一批村容整洁、绿色生态、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村庄,新建完善一批风格各异、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的移民安置点,大力培养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产业专业户,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借助生态旅游尽快脱贫致富。

强化项目整合。适应“大扶贫”工作格局,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的理念,加大扶贫项目内部捆绑和涉农项目外部整合力度,优先将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信贷扶贫、互助资金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项目向主要旅游景区集中摆放,尽可能将涉农项目向景区及周边辐射区域统筹安排,做到科学布局,内外结合,重点突破,优势互补,合力推进。

三、目标与任务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的目标是:从到年,在全市建设10个旅游扶贫移民小区,打造100个生态型村庄,发展农家乐经营1000户,扶持旅游产品开发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400户,建成10个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使10000户贫困农户依托生态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一)移民小区与农家乐集群建设。围绕旅游景区建设,着力将扶贫移民与旅游移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将景区扶贫移民列入“百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年度计划和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移民小区建设要立足于发展农家乐集群,坚持融入景区、服务旅游、体现特色、注重发展的原则,依托景区自然、人文环境,科学规划选址,合理设计户型,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建成融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移民小区,吸引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使农家乐经营服务成为移民小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稳定增收来源,确保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富得快。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已建景区移民小区的完善和提高,一手抓具备扶贫移民安置条件的景区移民小区的规划和实施。重点要完善提高商南金丝峡景区庙台子村,溶洞景区村、村,县镇村等4个移民小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新建区镇村;县城村,巡检镇路街村,镇新华村、村,沟村、村;县月日村;县镇村;县乡村;镇镇村,镇村,乡村;县镇村等14个旅游扶贫移民小区。

(二)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村庄打造。围绕建设“生态式家园,田园式村庄”,着力将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捆绑,流域治理,板块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在全市旅游景点及其沿线周边已建和在建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面实施以“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以“四改一推”(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以提高村级班子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逐步将贫困村打造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居美化,生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态旅游村庄,为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全市建成10个集中连片、成效明显、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重点在牧护关--市区景区--丹凤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商南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商南城周景区--白浪三省石观光区的绿色文化旅游长廊沿线;终南山公路隧道--柞水牛背梁森林公园--石瓮溶洞及附属东西甘沟景区--凤凰古镇--镇安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山阳月亮洞、天竺山自然保护区—漫川古镇及金钱河、乾佑河、旬河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山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环线;抚龙湖--玉虚洞--香山溶洞--老君山--佛山景区沿线;包茂高速柞水营盘至镇安青铜段;沪陕高速牧护关至商南富水段;银武高速麻池河至漫川关段选择确定100个贫困村实施生态文明村庄建设,其中镇安县25个村,县、县各17个村,区16个村,县、县、县各15个村。

(三)资金信贷与旅游产品开发。围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扶贫效益,着力将扶贫资金投入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两轮驱动”的思路,加大扶贫信贷投入,为开发和经营地方土特产品、民俗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景区特色纪念品等生态旅游产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促使旅游产品成规模、创品牌;加快组建景区互助资金协会,大力扶持一批从事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村、专业户,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积累、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收购、包装、加工,扶持10家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培育4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350户个体工商户。

(四)雨露计划与从业人员培训。围绕建设集中连片、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的农家乐集群,着力将“雨露计划”培训与农家乐经营户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在景区大力开展文明礼仪、农家烹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农业观光等方面技能培训,扶持和引导贫困农户发展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观光园、农家采摘园、农家鱼塘、农家作坊、农家茶馆、农家药膳等生态旅游配套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形式,促使农家乐有特色、上档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就近创业。要以旅游景区内的旅游扶贫移民小区、生态文明村庄为重点,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内容,集中培训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2000人,扶持发展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1000户,使景区贫困户实现由贫穷迈向富裕的跨越式发展。

四、组织与管理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扶贫行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将旅游扶贫行动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不断推动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确保工作富有特色、富有朝气、富有新意、富有实效。

(二)科学编制计划。各县区要准确把握新阶段生态旅游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认真编制旅游扶贫行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逐级明确工作重点和措施,做到总体思路清晰,目标任务合理,工作措施有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市扶贫局、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务局、文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旅游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局,具体承担计划制定、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等日常性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确保旅游扶贫行动稳步有序推进。

(四)紧密协调配合。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将旅游扶贫行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新抓手、新载体,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推进景区及沿线周边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庄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扶贫行动整体效果。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 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贵州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研究 爨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的思路与措施 整合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文物在旅游事业中的独特作用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提升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品质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打造柏杨河乡旅游品牌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晋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及开发思路 浅谈自贡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荆州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途径探讨 开发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对策 探析海南会奖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潜优势研究 豆沙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研究 家乡的旅游资源的优势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融资路径选择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 基于旅游电子商务的肇庆旅游资源网站的研究 基于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Z].旅发〔2016〕121号.

[3] 百度百科[DB/OL].http:///item/.

[4] 邓小海,曾亮,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5]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乐昌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振兴发展的起步之年,乐昌市委市政府带领着全市人民发扬红军不怕艰辛、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奔康。

突出产业培育 发展实体经济

乐昌市委书记陈向新在今年初的全会上表示,乐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粤湘开放合作先行区、粤北门户城市、韶关城市经济圈重要板块为发展定位,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加快乐昌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工业,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广东省和韶关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乐昌市提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生物保健等传统产业,壮大新型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同时,乐昌市加快规划建设“两园一心”,打造特色园区:扶持东方锆业做大做强,推动磷酸钙等项目建设,逐步打造“中国锆城”产业园,依托乐昌丰富的竹木资源,规划打造乐昌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加强与阿根廷中国南部商会等国际商会沟通合作,规划建设中国(乐昌)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陈向新书记表示,乐昌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南、中、北部划分重点种植基地;二是打造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结推广梅花镇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建设经验,打造区域性优势农业品牌,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三是推广“互联网+农业”,加快推进九峰镇互联网农业小镇试点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办电商平台,引导农户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四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以梅花镇百臻生态产业园建设为带动,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加强与珠海农控集团沟通对接,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落地建设。

整合资源,发展大旅游。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大南华、大丹霞、大南岭、大珠玑、大马坝 ’旅游圈,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有机融合,努力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为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乐昌市加紧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大旅游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强旅游项目和配套建设。同时,深化与珠海九洲控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打造重点特色旅游品牌;充分运用“互联网+旅游”模式,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区域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方式宣传乐昌旅游,提升乐昌旅游知名度。

与此同时,乐昌市还特别注重整合周边资源,规划推出一批旅游示范线路,打造集文化、生态、农业、旅游为一体的若干主题旅游片区,构建“一圈三线多区划”旅游新格局。

健全流通体系,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今年初,乐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抓紧城区商圈和镇村商业网点规划,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加快专业市场及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广货网上行”,扶持农村电商发展,推进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建设。同时,依托“两高一航”交通枢纽和粤湘毗邻的区位优势,建成集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城南新区现代物流园;借助临近韶关丹霞山机场的区位优势,推动“七一五”地块商贸物流城项目建设。

强化“造血”扶贫 加速致富奔康

据乐昌市扶贫办主任黄邦辉介绍,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中,乐昌有3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5362户14661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专题讨论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目前,全市各驻村工作队、驻镇工作组在完成精准识别基础上,深入调研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制定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年度计划和帮扶规划,各相对贫困村、分散贫困户帮扶工作有序开展,村内村外统筹顺利推进。

产业帮扶。乐昌市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品”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选准主导产品,扶持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贫困地区“一乡一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镇(街)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及措施,发展扶贫产业。

电商扶贫。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有利于促销费、扩内需,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目前,乐昌市与京东集团建立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关系;并实施村村通光纤和4G网络入乡进村工程,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配送物流,促进农产品“上线上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致富。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

**年,特区围绕精准扶贫“六个一批”任务目标,整合扶贫资源、优化扶贫机制,出台了《**区精准扶贫政策》,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被动式、粗放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实施“五大工程”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加快移贫。借鉴外地易地扶贫搬迁经验,通过“一申请一评议两签字”对搬迁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再“聚焦”;通过层层签订军令状,逐级落实各部门帮扶责任;通过整合资源,组建专业队伍,实现了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年,全区完成异地扶贫搬迁70户204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个,分散安置点12个。截止12月26日,特区易地扶贫搬迁建**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年度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实施产业扶持工程带动脱贫。将扶贫产业发展放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通过政策激励、能人带领、多轮驱动,促进了扶贫产业发展,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出台了《**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养殖到户奖补标准》,全区整合产业资金5566万元,帮助817户发展致富产业,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合作社+农户”、“能人+农户”等产业扶贫帮带模式,培育农业合作社20余家,初步培育金沙坪种养基地,紫霄旅游基地,鲁家寨茶叶基地等六大产业扶持示范基地,带动72户278人实现脱贫。

三是实施医疗救助工程杜绝致贫。将避免农村居民因病致贫作为特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在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上下功夫,在降低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上做文章,着力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年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升到70%,起付标准由1.2万元降低至0.8万元,年封顶线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实现了全额资助参合。截止12月底,共有参合精准扶贫对象累计住院报销765人次,新农合累计补偿163.7万元。

四是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推动减贫。特区坚持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覆盖特区所有贫困户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272名贫困学生建立了贫困资助台账,发放资金14万元。“泛海计划”11人,每人5000元,共资助5.5万元;“金凤计划”2人,每人3000元,共资助6000元。**年第一期“雨露计划”27人已经享受补助40500元。

五是实施政策兜底工程遏制返贫。特区坚持兜底思维,践行综合施策,织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救助政策之底。一是认真落实按户保障、差额补助制度,开展多维度调查,符合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助范围,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依法救助,以户保障,精准脱贫。二是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年,特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标准、分散供养五保标准分别提高25%、60%、25%。全年为全区267户457人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26万元。三是对精准扶贫对象开展大病救助。全年实施医疗救助232人次,落实救助金93万余元。

二、**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打算

**年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特区将在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的工作方法,综合施策,整体推进,优化工作机制,实现脱贫2329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03户599人。

一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一是进一步强化办事处、村的主体责任,完善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制度,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落实情况开展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三是健全扶贫开发工作督查约束机制,加强资金审计、检查,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安全。

二是继续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结合特区“旅游+”战略,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健康养生”“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等旅游新业态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地从旅游经济发展中获益。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鼓励贫困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产业发展项目,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是深入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公共平台,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每户培养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大力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落实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提高资助补助水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