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饰文化;传承;应用;审美情绪

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相联系,而且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相联系。它从来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并且具有民族性和倾向性。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服饰文化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大体是相通的。

一、传统服饰图案在影视中的应用

传统服饰图形强调的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不重外形的形似,而追求内在的神似,甚至用身形对自然界进行归纳夸张,从自然界中提炼最本质的东西。其造型手法与现代设计追求的是单纯、简洁形象,在影视作品的运用中尤其突出。那么将传统服饰图形中的“图形符号”运用到现代创作之中,不只是“形”的简单处理和原样照搬,而是要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形的元素,然后考虑这些元素在其造型、结构、变化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再进行新的设计和影视剧情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精神,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能充分表达作品所蕴含的理念和个性。

许多的优秀的影视创作人非常注重服饰图形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既吸收了传统图形现有精华,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师的一些构思、表现手法和技艺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将传统服饰图形用现代方法加以演绎,从而赋予传统服饰图形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新含义和视觉感染力。

《水浒传》中的史进曾以一身纹身“九条龙”获得当时名妓李师师的青睐。还有浪子燕青,一身花绣刺得好似“凤凰踏碎玉玲珑,孔雀斜穿花错落”。像许多历史长剧《贞观长歌》、《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服饰中图腾的运用非常严格,基本按照史书记载的帝王的服饰上龙、凤图形的运用,这种图腾的运用代表一定的政治意义,龙袍上绣出龙头的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代表稳坐江山的意思。而史进、燕青在身上刺龙刻凤,只是审美意义的代表。

二、影视中传统服饰审美情绪的反映

服装使人获得对自我的认知。人通过镜子审视自己,想象自己的外貌对他人的影响,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进而获得某种自我感觉。自我感觉决定着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自我感觉来自对于他人的想象,使之形成审美意识。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提出:“案衣服之始,非以为亵,而欲以蔽体,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为耻,冬则学穴居或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蔽其前,此非耻其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挑诱。”这里说的衣服的起源既不为遮羞也不为御寒,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挑诱异性。“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韩诗外传》“悦目”就是好看,这个观点强调了服饰的审美意义。《七剑》是一部以各民族之争为主题的电影,表现了一种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整部电影的服饰充满了较浓的民族风情。诸如此类的电影很多,造型师们从此类电影中汲取灵感,民族主义是个既老土却又割舍不下的主题,地域的跨度使得民族神秘的存在。电影中大多采用了褐色、灰色的组合,向观众反映了一种孤寂、冷漠的情绪体验,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很脏乱的层层包裹,这种无序和杂乱带来的却是彷徨和不坚定,而剧中高丽女人的亮色花纹的衣服,与此形成了一种对比,使得这种不安定和振荡更加强烈,整个影片的服饰一贯的灰黄色调宣扬了一种动荡的民族战争带来不安情绪。

三、影视中服饰的民族精神体现

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服饰作为影视作品的道具,在表达人物性格体现剧情背景方面有着不可抹杀的关键作用,它更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向,它在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过程中完美的展现了历史与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作为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不仅仅是装饰物,而是可见的创造力,是电影艺术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

看电影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的文化需求。好的影视作品向受众传递的不仅仅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只是传递着一个故事情节,它的精髓在于受众的精神体验。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设计如果过多的传递性与暴力的信息,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会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越来越多的日本等外来文化影视作品冲击着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很多不健康的怪异服饰着装和非法的动漫作品的出现,这会带来一种文化侵略危机,因此我们不仅要多出反映本民族文化精神影视作品的同时,更要加大力度采取对外来影视作品的监控和审核制度,来保护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精神。

对韩剧《大长今》的热播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韩食和韩服的精美了。韩国的服饰早在上世纪的朝鲜歌剧《卖花姑娘》中已有领略,虽然中国的影视大腕们对该剧的知识性问题、韩剧的引进问题和媒体的宣传颇有微词,但《大长今》所受到的追捧已说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大长今》中的料理与服饰,与主人公的形象及其人生信念是高度整一的,它给人一种纯粹、通彻的视觉美感,体现的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宣扬。比较起来,要论服饰、美食、医术和权术,中国文化的原生性,电视剧《红楼梦》完全应该超过《大长今》。在《红楼梦》中虽然不缺乏食、饰、诗、画和美人儿,但我们的编导却缺乏一个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所化成的“民族精神”来穿越这些材料,带动剧情的发展,于是片中的美食、服饰与美色成了摆设,情节成了热闹。我们如果没有华丽典雅的精神素质之“根”,如何会自然地生长出华丽典雅的语言之“花”呢?如果人物的对话缺乏与民族精神、人物、情节、意蕴的整体关联,那么作品整体的美学效果就是破碎而失败的。韩国文化曾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长今》的艺术魅力在于编导弘扬了中国儒家文化,韩国艺术家对韩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创造性激活了受众的视野。

四、影视中传统服饰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影视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正是尽其所能地去感动受众,带动受众思维的延伸,于是服饰作为影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一定要在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身的对流。服饰在影视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影视中一个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震撼,远不能止尽于用言语所能沟通的。

影视利用服饰的变换可以反映出人物情绪的变化,这种变换过 程在任何语言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影片《霸王别姬》无论从它所展现的历史人物背景来看还是从它炉火纯青的美学表达来看,都堪称是鼎世之作。非常明显,那些发着霉味儿、看上去破旧凌乱的布设、家具和小玩意儿都好像是出土文物,色彩非常的古旧怪异,而它们之所以打动我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幅久已远去的、对我们来说陌生的时空场景,一如《霸王别姬》向我们呈现的。作品中张国荣塑造的程蝶衣的形象是绝对的“千古绝唱”。这个人物似女非男,却又让人丝毫不觉得别扭,反而很自然并且投入地去品味这个角色,甚至尤感同情。油然可见,蝶衣便是属于“特殊人物”的范畴之中的。台上的蝶衣,是霸王独一的爱――虞姬,那时的她被京戏的传统衣着装扮得异常明艳迷人,众多中国传统服装与配饰集于一身,流泻下来的闪光的头饰,灿黄流苏的金线刺绣红披肩……台上的她因为是霸王的唯一而璀璨,而台下的她则因为深爱的师哥不能对自己、对京剧“从一而终”而颓废、消沉以至于献出生命,也使我们更加怀念张国荣的表演艺术。传统服饰在京剧与生活中对人物角色情绪的宣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变异

中图分类号:C958.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160-04

白马藏族是生活在甘、川两省交界处的少数族群,俗称白马人,总数过万。在特定的条件下,白马人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服饰文化,并代代相传,留存至今。然而,在传统服饰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白马人所处的环境产生变化,其服饰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本文通过对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穿戴情况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探讨白马传统服饰及功能的传承与变异现象,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一、白马人传统服饰现状

(一)在节庆活动中传承的传统服饰

目前文县白马人传统服饰穿戴人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场合集中在春节期间的各项欢庆活动中。根据穿着者身份的不同,白马藏族服饰主要分为普通大众服饰和宗教仪式服饰。

普通大众服饰中男装较为简单,以“沙尕帽”为主要标志。该帽为插有白色鸡翎的圆顶荷叶边白色小毡帽。相比之下女性服装较为复杂。老年妇女大都头包黑色布帕,身穿青黑色长衫,脚穿绣花布鞋,并佩戴手工绣制的荷包。青年女性节庆时多穿五彩百褶衣。这种衣服颜色艳丽,上下连体,下端百褶,领口、袖口及背部有花边或者绣花图案装饰,是白马人较有特色的服装。年轻女性们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穿戴黑、红底花边马甲,头戴沙尕帽或者鱼骨牌。中年女性服饰则介于老人和年轻人之间。

宗教仪式服饰主要指白马人春节期间跳面具舞时的穿戴,以“池哥昼”和“麻昼”服饰为代表。这些装扮一部分与围观群众所穿戴的传统服饰类似。甚至保留了大众服饰在传承中逐渐衰亡的某些服饰元素。同时,还有一些与大众服饰完全不同的衣服样式。

“池哥昼”队伍一般由四位池哥、两位池母和2—5个知玛组成。池哥代表男性形象,头戴插有锦鸡尾翎与彩色折纸的面具,身穿白色羊皮袄,腰系毛织腰带,其间挂有一串铜铃,身后戴山羊皮卷尾,脚上穿牛皮作底、绣着米字花纹的番鞋,扎绣花绑腿。左手持剑,右手拿牦牛尾,威风凛凛;池母头戴插五彩纸花的面具,身穿花边衣,脚穿牛皮与麻布制作而成的番鞋。知玛的性别有男有女(表演者皆为男性),是“池哥昼”中逗乐的丑角,其装扮以丑化为目的,男女皆不戴面具,脸抹锅底灰。通常男者头戴旧草帽,身穿麻布长衫(有些地方知玛身披旧床单、旧毛毯),手持破扇与拐杖,脚着旧草鞋。而女性知玛则头戴青黑色帕子,其上用萝卜皮做成仿鱼骨牌,手拿犏牛尾,脚穿破凉鞋。

现在薛堡寨人每年正月十五还有跳“麻昼”的习俗。“麻昼”也称“十二相”,表演时由两个池哥在前领路,两个小鬼紧跟其后,最后面是六个生肖面具。薛堡寨“麻昼”中的池哥的服饰与“池哥昼”中池哥的服饰基本相同:小鬼头戴面具,面具相貌与池哥类似,面部表情狰狞。跳舞时小鬼身穿白衬衣,外套黑色花边马甲,腰系红色毛织腰带,腰间系带穗长条状荷包,腿上绑“白缠子”(即缠在脚踝到膝盖的白色绑腿)。头戴猪、鸡、龙、虎、牛、狮面具的生肖所穿服装颇似戏曲服装,上衣为红、绿、蓝、黑等色的绣花锦缎,下裙为红、黄、蓝、绿、粉、紫等色的一色裙子,左右手中各拿一条红绿黄三色布条叠加而成的彩带。

在传承中,知玛和小鬼的衣着还保留有一些大众服饰中几乎消亡的元素。为了丑化知玛,白马人总会给他们穿着一些“过时”的服装。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女性都不戴头帕了,其传承正日趋弱化,而女性小知玛头戴布帕无疑是对这一传统习惯传承方式的补充。再如以前白马男子日常服饰之一的麻布长衫,现在即使是在节庆期间,也很少有人穿戴。而某些村寨的男性知玛却穿着麻布长衫走家串户。虽然穿在知玛身上的麻布长衫略显破旧,但从服饰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却弥足珍贵。此外,白马人以前穿番鞋,并在小腿上裹棉、麻或毛缠绑腿,现在即使在春节期间人们也多穿球鞋、胶鞋与皮鞋。而番鞋、绑腿却被“麻昼”中的小鬼传承下来了。

(二)白马人传统服饰的变异现象

服饰在传承过程中,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的转变等原因而发生变异。早在清代,白马人的服饰就曾发生过变异。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曾记载文县番民“近亦多有效民间服饰者”,而光绪版《文县志》也说白马人“富者衣服与汉同”。寥寥数字,却透漏出白马人服饰变异的诸多信息:至少在《皇清职贡图》成稿的乾隆二十八年,白马人服饰就开始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产生变异。但是这种变异只存在于白马人中为数不多的“富者”群体当中,规模较小,属于“萌芽”状态。大部分白马人服饰则依然保持传统,即男性头戴沙尕帽,佩戴短刀与弓矢。女性穿镶边大领褐衫,系八寸宽腰带,结辫并佩戴“珊瑚玛瑙”等头饰以及“重两许”的大银耳环。

当代社会,白马人服饰发生了剧变,日常生活中白马人多选择穿戴现代服饰。而其传统服饰的传承则是通过在节日庆典中穿戴完成的。而在传承过程中,传统服饰仍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变异。

目前,每逢重大场合,很多白马男子,要么直接穿西装或便服,要么选择穿戴简单的藏装。这种藏装通常为常见的藏舞演出服,据当地文化局白马人班某讲,男性穿此类服装的情况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的,衣服多为外出打工的白马人从甘南、四川等地购买而来。至于传统服饰中的长衫、番鞋、麻鞋等服装以及烟袋、牛皮沙袋和药葫芦等配饰已经很少有人佩戴了。

女性服饰的变异现象更为复杂。《皇清职贡图》和光绪版《文县志》都曾记载白马女性有佩戴珊瑚、玛瑙等昂贵装饰品的习惯。然而,当代白马女性节庆期间则喜欢佩戴鱼骨牌与沙尕帽。白马女性用红线将7-9枚圆形鱼骨牌串接后固定在辫好的发辫上,并将带有鱼骨牌的整条辫子盘在头上,鱼骨牌恰好绕额一周,而辫稍处珠串等物垂在右耳侧。由于佩戴简便,现在更多年轻女子穿戴传统服饰时喜欢佩戴沙尕帽,并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加以各色装饰,使得白马女性头饰丰富多彩。

与头饰多样化相反,白马女性耳饰和服装在传承中则日趋简化,某些服饰甚至已经衰亡了。光绪版《文县志》中有白马女性戴大耳环的习俗。而当代白马妇女依据个人喜好选择佩戴耳饰,很多人甚至没有佩戴耳饰,传统白马人饰品中的大银耳环已经在传承中衰亡了。鱼骨肚兜是未见于清代文献的传统白马女性服饰之一,目前在民间还有个别人家保存着老人留下来的这种周边绣花、中间缀有方形鱼骨牌的肚兜。但是春节期间几乎所有女性都不佩戴鱼骨肚兜,可以说鱼骨肚兜在传承过程中也走向了衰亡。以前,成套的白马女装包括上衣、下裙、外罩大褂,以及短衫、马甲等,目前很多青年女性在节庆期间仅穿一件百褶衣。此外,百褶衣本身也经历着日趋简化的渐变过程。旧制的百褶衣上边缘处及背部精美的绣花图案已逐渐被几何拼布纹样、机制花边等逐渐代替。总之,白马人传统服饰在现代环境下传承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二、白马人传统服饰功能嬗变

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服饰作为白马人文化的产物与载体,具备满足白马人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实用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

白马人传统服饰具有身份象征、强化规范、信息承载、伦理教化、族徽象征等社会文化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传承过程中白马人传统服饰的这些功能亦随之产生变异,根据变异的程度可以分为消亡、弱化、保持、增强四种类型。

(一)消亡了的身份象征功能与强化规范功能

传统白马服饰的身份象征、强化规范等功能已随着白马人社会生活的变迁而逐渐消亡。传统的白马人社会是一个贫富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白马人这种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在其传统服饰上也有所体现。光绪版《文县志》记载白马人“富者衣服与汉同。余则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笠如盖,以鸡翎插之”,可见清末白马人传统服饰具有很强的身份象征功能。而通常穿戴五色衣服、戴沙尕帽的多为白马人中的普通大众。而在大众群体中,传统服饰的一些部件同样具有这种区分贫富的身份象征功能。张映全曾多次撰文,提及以前能够系上长达三米多的羊毛腰带者为白马人中的富裕户。

白马人传统服饰不仅能够体现贫富差别,还能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白马人赋予男性某些穿戴特权上。以前沙尕帽只有男性可以佩戴,而在“池哥昼”、“麻昼”等各类面具舞中,也只有代表男性形象的池哥面具能插锦鸡尾翎。白马人借女性穿戴禁忌来强化白马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这使得其传统服饰因而具有强化规范的社会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乎所有白马人的日常服饰已完全现代化,无论贫富,皆“与汉同”。伴随生活水品的提高,毛织腰带不再是富裕户的象征,所有白马女性只要选择穿戴百褶衣,都会系上红毛腰带。此外,节日期间女性佩沙尕帽的情况在白马人中已习以为常。白马人传统服饰身份象征、强化规范的功能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已消亡殆尽。

(二)日益弱化的信息承栽功能

传统白马人服饰有很强的信息承载功能,透过服饰可以了解到白马人的及其与周邻其他民族之间的关联。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白马人传统服饰的信息承载功能正在随着服装工艺的简化以及穿戴人群的缩小而日趋弱化。

如前文所述,早期白马妇女会在百褶衣、鞋垫等衣物之上绣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包括日月星辰、动物花草等内容,反映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制服装对这些纹样的简化,传统服饰对于白马人的承载功能已有所弱化。

目前,白马人中老年人还有包头帕、穿长衫、裹绑腿、穿绣花鞋的习惯。与藏彝走廊其他民族的服饰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体现出白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共享的特质。然而,中青年人已经很少穿戴上述服饰,受众群体范围的缩小使得传统白马人服饰承载多元文化的功能日益弱化。

(三)保持不变的伦理教化功能

传统的白马人服饰具有伦理教化功能。池哥与池母是白马人心中的神,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形象,而知玛相传为白马女性与外族通婚所生的后裔。在“池哥昼”仪式中,知玛服饰的丑陋与池哥服饰的威严、池母服饰的华美形成强烈的对比。白马人正是通过池哥、池母与知玛服饰的差异告诫族人,血统纯正的白马人男性会如池哥一般英武雄健,女性则像池母一样华美优雅,而一旦与外族通婚,生下的孩子则会像知玛一样衣着破烂、丑态百出。因此千万不可与外族通婚。

白马人之所以如此排斥族际通婚,主要是由于白马人长期以来在人口数量上相对藏彝走廊边缘地带的其他族群来说一直处于劣势,一旦与外族通婚,则白马人固有的文化,甚至白马人将融合于其他族群当中。正因为如此,在白马人的传统观念中总是排斥族际通婚。目前,大部分白马人依旧实行内部通婚,白马人传统服饰的伦理教化功能仍旧没有改变,是传统服饰诸多功能之中最为稳定的一大功能。

(四)增强了的族徽标识功能

沙尕帽向来是白马人的标志,具有族徽标识功能。《皇清职贡图》中称白马人“男帽插鸡翎”,而光绪版《文县志》也有白马男子“带毡笠如盖,以鸡翎插之”的记载。目前在白马人传统服饰整体呈现现代化的趋势下,沙尕帽的族徽标识功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增强了。

每逢重大场合,例如春节期间举寨欢庆表演“池哥昼”、“麻昼”,跳圆圆舞、迎接火把时,参加青年男女婚礼时,以及出席各重要会议时,白马男子不管是穿戴普通藏装还是现代服装,都喜欢佩戴沙尕帽,以显示其白马人的族群身份;而在男女平等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穿戴传统服饰时选择佩戴沙尕帽,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沙尕帽具有的族徽标识功能。沙尕帽从过去仅能被白马男性佩戴到今天成为所有白马人族群身份的主要标志,其族徽标识功能比起以往则大大增强了。

三、白马人传统服饰传承与变异的特点

传承与变异是服饰文化的两大特点。在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服饰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变异,而面对不断发生变异的服饰,人们仍旧尽量保持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色。白马人的传统服饰在传承与变异当中,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服装制作现代化与服饰商品化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下,白马人用自制的织机将麻线、羊毛线纺织成衣料,并手工缝制衣服、腰带、绑腿等服装。而在商品经济下,白马人大都直接购置衣物,会使用传统织布机的人越来越少。新制的传统服装的衣料和裁剪过程都体现出现代化特色。据文县文化局白马人班某介绍,现在缝制传统服装的衣料大都是市场上购得的成品,而缝制时也都依靠缝纫机提高生产效率。以前纯手工缝制一件衣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用机器一次可以做好几件衣服,用不了几天就能完工。

伴随着服饰生产与加工的现代化,白马人的传统服饰的商品性质也日益增强。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下,白马女性会在农闲时节缝衣绣花,供自家亲朋好友穿戴。这种服饰是凝结每位女性智慧的劳动产品,不具备商品性质。目前文县的白马村寨中,大体上一个村庄只有3-4个人会缝制传统服装,会刺绣的妇女人数略多一些。白马人如果需要准备传统服饰,则需要出钱请这些能够缝制传统服饰的人帮忙制作。通常一件机器制作、手工绣花的服装在两千元左右,而一顶普通的沙尕帽则在两百元左右。传统服饰从原料购置到加工缝制再到成品产出的各个环节,都有流通与交换,并且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白马人传统服饰的商品化特征已非常明显。

(二)传统服饰礼服化

基于现代服装的诸多优点,多数当代白马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穿戴现代服装。而每当举行婚礼仪式、参加民族传统活动、欢庆传统节日时,白马人又纷纷穿上传统服饰,以前的日常服饰因而转化为节庆礼服。

在日常服饰向节庆礼服的转化过程中,传统服饰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而文化象征功能却增强了。当传统服饰被作为日常服饰使用时,它的主要功能为御寒保暖、辅助生产等实用功能。而当这些实用功能被性能更加卓越的现代服饰代替时,白马人传统服饰的文化象征功能则凸显出来。作为社会文化的外在表象,人们穿戴传统服饰可以最为直接地表达自己族群所代表的文化。白马人在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穿戴具有自己群体特色的传统服饰,不仅能够在视觉上渲染喜庆的气氛,使得自身与本部落传统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意识地穿戴传统服饰,白马人将自己特有的文化信息展现给外界、传递给下一代,实现文化上的交流与传承。

(三)男性服饰变异大于女性

白马人传统服饰,不分男女,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异。从整个白马人服饰文化变迁的过程来看,男性服饰变异的程度远远超过女性服饰。从人口比例上来看,目前节日期间选择穿戴传统服饰的女性人口要多于男性。而从传统服饰的穿戴状况来看,男性除了头戴沙尕帽之外,很少穿着其他的传统服饰。不仅如此,一些白马男子还穿上了从甘南、四川等地购置的藏袍,男性传统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白马人传统女性服饰在传承时则产生相对较小的变异。虽然服饰整体日趋简化、面料日益现代化,但传统白马人服饰的核心特点,即不同于其他族群服饰的形象特征未曾改变。

造成男性服饰的变异性大于女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白马人传统服饰的演变方式的差异。女性服饰的变异,多属于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能动性变异。女性服饰在制作过程中选择现代化原料以及工具和工艺都是对原有传统服饰的一种主动改进:在对外交流中,来自外界的强势文化以及社会主流文化对白马人传统服饰的影响是导致男性服饰彻底变革的主要原因。在对外交往中,白马人不得不通过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习俗来适应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传统服饰也随之产生变异。由于男性承担相对较多的对外交往活动,男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要远大于女性,因而白马人男性服饰的变异要远大于女性。

(四)地域象征性服饰衰落,族群象征性服饰复兴

白马人传统服饰有很强的符号象征性,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地域象征性服饰与族群象征性服饰两类。在白马人传统服饰体系中,头帕、绑腿、刺绣等服饰,与周边其他民族服饰习惯极其类似,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而鱼骨牌、沙尕帽则是白马人特有的服饰,是区别于白马人和其他群体的重要标记之一,具有很强的族群象征性。目前,在节日期间,大部分人只穿西裤和新式皮鞋,仅有“麻昼”的小鬼保留绑腿的习俗:在白马女性中,包头帕者多为老年人,而鱼骨牌和沙尕帽则是实际穿戴和广泛宣传中白马女性服饰的典型代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服饰整体趋向现代化、传统服饰文化象征功能增强的情况下,代表地域特征的服饰部件正在随着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的降低而逐渐衰落,而代表族群特色的传统服饰则伴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受到白马人的高度重视。

四、白马人传统服饰变异与传承原因分析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在很多人看来,体现“中国概念”的服装设计是最能突出作为一个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显著之处,然而什么是“中国概念”、这一概念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本文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当下国内服装设计界在“国际化”和“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和困境,通过具体的服装设计个案研究,分析了服装设计定型化的危险,将服装设计中的“中国概念”看作一种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在当代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的重建、关照与建构。

关键词:

中国概念 服装设计 权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46-03

“中国概念”作为国内服装设计领域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与设计元素,体现了这一概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对于“中国概念”的具体含义、表现手法、文化内涵及其与权力建构的关系,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设计界却都始终没有定论。基于此,本文将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出发,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服饰文化中的权力建构及其与“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内在相关性。

1 “中国概念”服装设计的定义与现状

有学者认为,“‘中国概念’,既有中国也含世界,既有历史也有现代,其内涵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中国的‘神’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则包括中国的历史、现代与国际时尚流行趋势两个方面。”“‘中国概念’符号则可分为三个部分:特有地域的‘自然符号’如领土领海、气候、人种、黄河、泰山等;偏于精神性的‘文化符号’如汉字、儒学的表征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特殊状态的‘无形文化符号’如古琴、昆曲、年节、语言思维等。”

那么服饰设计中的“中国概念”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服装设计。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中国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此外,“中国概念”应该是一种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在当代设计艺术语言之中的重建、关照与建构。体现“中国概念”的服装设计符号也不能“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定位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

2 服饰文化中的权力建构

在众多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中,文化与权力是其核心主题。“在文化研究看来,权力和权威分布与社会之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形构与权力形构,而解释这些权力结构便是文化研究的核心主题。”谈到权力与政治,服装设计似乎与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与“传统”意味着什么,是怎样塑成的又为何如此7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服装设计和秀场文化中权力建构的追踪与透视。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所预见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因而,在整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包含着复杂的多重的含义:既表现为对话、沟通和交流,也表现为竞争、对抗和征服。“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对话、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实际上是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之间的一场基于综合国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角逐而来的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较量。”较量必分高下,那么谁能够被代表?谁在言说?如何言说?谁是沉默无声的?尼克,库迪( Nick Couldry)在《走近文化》 (Inside Culture)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并认为文化研究即是在与权力的关系中思考文化。

回到对服饰文化的思考中,回答尼克,库迪的几个问题,得出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前行的中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间发生了严重不对等,整个民族在文化对话中丧失了话语权,其中包括在断层中迷失徘徊的服饰文化。袁仄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说“传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有千年农耕文明和众多少数民族的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服饰文化,而这也一度成为制约当代服装设计师的弊端。余英时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文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短促,而且是以急迫的功利心理去‘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余英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描述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情况不无相似,在西方服装体系中匍匐前行的中国服装设计一方面在寻找与“国际化”的无限靠拢,一方面又难以舍弃“中国概念”这张王牌,将自己置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

以祁刚为例,他的设计语言关键词是“结构”、“华丽”、“艺术”,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一方面是工艺多用提花印染、喷绘、手绘、刺绣、盘绣、珠绣、再造肌理等;材质方面坚持以丝绸、蕾丝、高支棉、丝羊绒、丝麻纱线、皮草、水晶、珠饰、金属、羽毛等材质进行多样组合;结构上除“X”形、“T”形、“S”形外,多以里外层透的多层次、层叠和褶皱来强化对廓形的追求。另―方面,“诗情画意”也是祁刚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体体现在服装往往是水墨画印制的面料、晕染的中国画色彩等,而舞台布景和秀场中的表演也每每出自祁刚本人的编排。故此,通过“中国概念”的艺术载体将结构的高级定制礼服呈现出来的这种表征方式,也成为了祁刚设计的理念和标签。在这样“交织”的情感下,祁刚的作品展现出犹如万花筒般的纷杂。在他的秀场中可以看到类似唐朝世时妆的夸张妆容、庞大的龙形配饰、宏大的罗马战场场景、唯美的花前月下古装表演,显示出“文化混搭”的边缘化特征。(图1-图4]

将中国民族与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一句“经典台词”想必是前些年流行的一个口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口号一度成为引领各行业走向国际的制胜法宝,在服装设计领域亦是如此,然而却多少带有些自我催眠的蒙蔽性。

首先,这带有明显的定型化特征。“民族”显然成为了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标签,以及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话语,即包含民族文化也包含传统文化。民族情结令很多设计师囿于这种束缚,认为不继承传统就无法创新,从而不能冲破定型化的思维模式。两届“金顶奖”获得者,中国FDI指数最高的服装设计师张肇达擅从风格主题、造型结构、纹样色彩等方面展现本人对华夏文化及自然风光的热衷。张肇达重视民族文化和旅行,他认为做设计一定要走出去,被旅途中所见到的与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的异域景观所触动,从而有感而发的进行设计。他曾说过自己设计的三要素是“裁剪、肌理、色彩”,从他“不受滞碍的画笔泼洒”和叠加的三要素中,不难得出“张肇达作品”的特有形式。融合东方灵感与立体廓形,使他的服装设计作品更像是时装画的衍生品。(图5)

霍尔认为,“定型化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定型化是对差异加以简化、提炼并使差异本质化和固定化的结果;二,定型化应用一种‘分裂’的策略,通过排他的实践,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维持―种既定的秩序;三,定型化倾向于在权力明显不平衡处出现”。将设计“固定”于民族的设计师张肇达,寄灵感于旅行,在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情怀激发下做了将近10年的“民族”系列,以繁复的肌理和浓郁的色彩表达心中被广袤中华大地激发所带来的设计激情,并且在每一季的秀场中展示的作品数量颇丰。然而,自2009年以后,张肇达逐渐不再单独自己的设计作品,转而与其他设计师合作,开始着手于一些商业品牌的运作或是索性开始画油画、办展览,虽然成绩斐然,然而他在个人品牌服装设计上的表现不禁令人感到一丝对于民族情怀“固定化”的担忧。

其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还带有一定的边缘化特征,即“在权力不平衡处出现”(霍尔语)的边缘化。这一口号带有积极性,试图颠覆“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在人们心中的定型化特征,然而却暴露出没有摆脱定见的自相矛盾的二元对立结构。这―观点的基础是承认和赞美我们的民族存在,强调积极却没有取消对立,民族一世界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用更激进的方法说,民族就等于世界的话,那么世界等于民族吗?世界又等于全部国家吗?世界究竟是谁在言说的世界,是不是仍是西方言说的世界?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换句话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甚至可以看作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味追求以至于对民族的一种否定。改变这一自我边缘化的心理首先应当做的就是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结构,放弃对民族符号的刻意追求和对国际认可的一味向往,因为每一个受中华文化影响,在当代教育中成长的中国设计师做出的就是中国设计。

3 “中国概念”该走向哪里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衣以章身”;服饰美学;现代服装设计

1 有关课题内容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的研究非常之多,如杜书瀛先生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就目前来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杜先生的《李渔的服饰美学》一文中,他深入分析了李渔的服饰美学思想,同时提出了“与貌相宜”几个方面的含义。张志春先生在《中国服饰文化》中谈“衣以章身”,谈到人与衣服的几层关系,深入细致。其他一些学者也在不同的著作论文中提到李渔的服饰美学。汪开庆的《李渔的服饰审美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中,提出“衣以章身”的命题,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另外,邵卉芳《李渔服饰思想论》、钱水悦的《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等,都提到了“衣以章身”这个命题,提出了一些李渔服饰审美观的原则和方法。

纵观国内学者历来研究可以看出,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李渔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不乏对李渔服饰美学的研究。但是除了杜书瀛先生以外,其他的学者只是在谈论李渔美学思想的时候涉及服饰仪容美学,但未深入探讨,大多数是列举了李渔服饰美学思想的一些观点和审美原则,加以延伸,并未研究李渔服饰美学在现代服装尤其是女性服装审美中的一些启示。作为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部分,服饰美学也应受到更多重视。本文拟从李渔服饰美学思想入手,以“衣以章身”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李渔服饰美学思想对现代服饰搭配的启发和指导价值。

2 衣以章身审美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李渔“衣以章身”的审美思想与现代很多服装设计思维和审美标准是一致的,同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原则有深刻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2.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每当人们谈论服饰,总要谈论起服饰与人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大家谈论服饰的不在少数,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讲究和谐合礼,《墨子》则有“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实用主义审美观。李渔谈论服饰,提出“衣以章身”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他说:‘衣以章身’,请晰其解。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可以彰显一个人是否贤良淑德的内在品质。人是穿着的主体,但衣服也绝不是附属品,人和衣服的关系,是不能分出一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李渔始终把身放在主体地位上,认为身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即使是同一件衣服,穷人和富人穿上,亦能彰显出贫富来。同时,李渔所说的“身”,并非形体之身,而是有形神兼备的意思,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李渔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是对服装功能上的要求,更是要服装能够反映出一种人文精神和服饰文化。例如,传统的民族风格、自然闲适的田园风格、夸张时尚的街头风格等,也形成了许多设计思潮和流行趋势。另外,对特殊群体服装的设计也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2 与人相称的美学思想

李渔在谈论女性服饰审美的时候讲道:“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这和他“衣以章身”的原则是一致的。表面看来是衣服和人体的关系,衣服是为了突出形体之美,实则是衣服和人的内在的一种联系。相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有一个装饰适度的问题。李渔讲到“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的典故,强调任何的美都有一个度,否则是谈不上美的。简洁适度是许多设计师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款式。例如,香奈儿著名的“小黑裙”,展现独特的女性韵味,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全球女性梦寐以求的选择。适度装饰,摒弃繁琐,并非是简单简化,今天的许多服装华丽刺眼,乍一看觉得赏心悦目,仔细看来没有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关怀。人穿上衣服,就好像被束缚了,被繁琐的装饰禁锢了,哪里还能谈论美感呢。李渔一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强调人的品行心性制约着整体形象的境界,而不是服装引导穿者的气质。

另外,李渔讲到妇人之衣,即女性服饰的审美观。提到洁雅宜,不推崇过于华丽的服饰,认为女性服装的美是与面色、体态、气质等相得益彰的美,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美。那么如何才能与貌相宜呢,就是相体裁衣。相体裁衣是实现与貌相宜的方法。李渔说:“相体裁衣之法,变化多端,不应胶柱而论。”[1]大概有三方面,即面料、色彩和裁剪,和我们现在说的量体裁衣大致相同。这里,李渔对青色甚是推崇。他讲到皮肤白的人穿上青色更显得白,年轻人穿上更显得年轻,他的这个运用色彩心理来掩盖缺点创造美感的概念在当时应该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今天的设计师和制作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Augusta Bernard的裙子,斜裁工艺,腰间十几条针形褶,顺着纱线丝绺捏合,塑造身形却藏而不显,款式简洁,却异常合乎女性身材。

2.3 和谐自然的审美观念

穿衣,说到底是人和衣服和谐自然的关系。李渔有一个比喻:“常有不服水土之患。”[1]衣服与人是否自然和谐,就好像人是否服水土一样。服装是一个层积的审美境界,衣服与人的气质,相互磨合,相互适应,是一个过程。如果一蹴而就,就很容易出现“沐猴而冠”的笑话。当代社会,这样的审美观念也是毋庸置疑的。结构与人贴合,色彩与人相宜,人与衣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每个人独特的气质展露无遗。这里,还涉及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李渔讲到云肩的例子,既能保护衣领不沾油渍,又能起到装饰效果。又如百褶裙,虽然优雅却浪费布料,并不方便。和谐自然,其实就是与人相称,与貌相宜,服饰与人看上去相辅相成,不蹩脚,就是服饰审美的最高境界了。

3 结论

“衣以章身”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衣服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境界。衣服和人的关系一直是辩证统一的,尽管李渔始终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他服饰美学思想的主干,无论服饰多么的变化无常,它始终脱离不了人的躯体。穿衣吃饭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毕竟是身体与衣服亲密接触。舒适自然,才是穿衣服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正是现代服装服装设计师认真思考并追求的一个境界:“什么是服饰美应该遵循的原则”,从五花八门的世界中剥离出来,找到衣服最原始、最自然的形式。当然,这并不是提倡我们穿朴素简陋的衣服,而是要以这样的精神理念为指导来进行设计。“衣以章身”所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渔(清).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M].沈勇,译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7,30.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广西;少数民族;保护与传承

面对现代化经济的冲击,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从政府到专家学者,以及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下来。作为地处广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利用地域优势,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教育纳入其中。近几年,我校服装专业将民族服饰研究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特点,不断强化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1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现状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遭受现代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与挑战,大部分已经逐步不为穿用,仅仅用作博物馆的展品以及用来吸引外地游客,之所以面临目前的状况,与现代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不同于以往封闭的生活,人们之间的交流越发的密切,许多民俗一代一代的淡漠下去,作为本民族的一些特色也在相互交流中被同化,更有一些逐渐被遗忘。另外,随着工业化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面料在市场上能够轻易买到,而且面料品种繁多,穿着舒适易洗,大家都会选用市场上的面料,这样就更加强化了民族服饰的同化性。一些古老的工艺濒临失传,在少数民族旅游区,以前每家每户的织机也都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再者,民族服饰的结构已不适宜目前的生活条件。民族服饰的构造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比如坳瑶的短裤,之所以及膝,就是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而裙装又不适宜翻山越岭,但是在山林中行走,又不可避免地被蚊虫叮咬,为了保护腿部,就产生了绑腿。在当代生活中,这些恶劣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改善,就没必要再进行繁琐的服装制作了,物品一旦没有市场,就开始逐渐的淡化,如果不加以保存,就会逐渐消亡。

然而,少数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随着我国服装业的转型,中国制造已经逐渐的淡化,本土品牌开始发展,民族服饰开始复兴,大学教育中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我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近几年,我校服装专业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不停地探索,在教学设计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理论教学设计

在理论教学方面,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这门课程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的接触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任课老师为我校多年从事民族服饰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骨干教师,教材也是我校老师多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编写而成。通过该门课程,学生将掌握广西少数民族的种类以及分布,重点学习民族服饰的文化和工艺结构。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创作。大三下学期,开设了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学期开设,是因为学生该阶段已经具备完善的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制作、款式设计、服饰配件制作等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民族服饰进行复制和创作,同时也把结构制图及款式绘制等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如图1,是学生复制白裤瑶男上装的结构图,图2最终成品图。民族服饰工艺文化在上课时会请一些民族工艺传承人来校授课,或者带领学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现场学习。图3为学生在金秀观摩盘瑶的织锦过程。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对少数民族进行复制,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进入大四以后,民族服饰与创新是大学期间所学的最后一门民族服饰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选择某个民族,首先进行复制创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为最终的毕业设计作准备,如图4为学生利用瑶族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我校服装专业除了专门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以外,还与科研相结合,比如在大三上学期所开设的“壮欢研究(服饰)”,就是在全院“非遗”研究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旨在培育学生“非遗”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些民族服饰做出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我校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学生的民族服饰传承意识,同时融合结构、工艺、设计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服饰的同时也加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2.2 实践教学设计

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实地考察学习。首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看到大量的民族服饰文化,老师得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我院每个学期针对教师都设有少数民族采风环节,寒暑假也鼓励老师深入三江、融水、柳城、金秀等富含“非遗”的村落进行田野考察,因此,专业教师都掌握着丰富的一手教学资源,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路线。比如在大二广西少数民族课程结束时,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调研,加深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除了服饰调研,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四年下来,服装专业的师生已经掌握了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在课外,更是鼓励学生能够将民族服饰设计元素发扬光大。比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民族服饰创新设计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去,鼓励学生申报相关项目,开展工作室等,并且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广西少服饰设计传播开来,在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比如作为2015年全国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民族衣缘――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设”,是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以民族服饰设计制作为主题的项目,该项目拟建立一产品独特、时尚、服务高效、运营成本低的互联网销售平台,为广大爱好民族风的消费者提供民族服装、配饰等各方面的资源,并通过这个平台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 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教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作为地处广西柳州的服装专业,应该运用地域优势,将民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作为办学特色,为当地培养弘扬发展民族服饰的专业人才。从我校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将民族服饰文化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有一定效果和作用的,毕业后留在广西从事民族服饰设计工作的学生,在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民族服饰文化在我校的应用教育,乃至整个广西有服装专业的高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式不够多样化、缺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专业精品课程以及地方民族特色服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等。[1]

总之,地处民族聚居区的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努力探索,办出特色。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衣以章身”;服饰美学;现代服装设计

1 有关课题内容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的研究非常之多,如杜书瀛先生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就目前来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杜先生的《李渔的服饰美学》一文中,他深入分析了李渔的服饰美学思想,同时提出了“与貌相宜”几个方面的含义。张志春先生在《中国服饰文化》中谈“衣以章身”,谈到人与衣服的几层关系,深入细致。其他一些学者也在不同的著作论文中提到李渔的服饰美学。汪开庆的《李渔的服饰审美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中,提出“衣以章身”的命题,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另外,邵卉芳《李渔服饰思想论》、钱水悦的《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等,都提到了“衣以章身”这个命题,提出了一些李渔服饰审美观的原则和方法。

纵观国内学者历来研究可以看出,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李渔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不乏对李渔服饰美学的研究。但是除了杜书瀛先生以外,其他的学者只是在谈论李渔美学思想的时候涉及服饰仪容美学,但未深入探讨,大多数是列举了李渔服饰美学思想的一些观点和审美原则,加以延伸,并未研究李渔服饰美学在现代服装尤其是女性服装审美中的一些启示。作为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部分,服饰美学也应受到更多重视。本文拟从李渔服饰美学思想入手,以“衣以章身”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李渔服饰美学思想对现代服饰搭配的启发和指导价值。

2 衣以章身审美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李渔“衣以章身”的审美思想与现代很多服装设计思维和审美标准是一致的,同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原则有深刻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2.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每当人们谈论服饰,总要谈论起服饰与人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大家谈论服饰的不在少数,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讲究和谐合礼,《墨子》则有“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实用主义审美观。李渔谈论服饰,提出“衣以章身”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他说:‘衣以章身’,请晰其解。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可以彰显一个人是否贤良淑德的内在品质。人是穿着的主体,但衣服也绝不是附属品,人和衣服的关系,是不能分出一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李渔始终把身放在主体地位上,认为身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即使是同一件衣服,穷人和富人穿上,亦能彰显出贫富来。同时,李渔所说的“身”,并非形体之身,而是有形神兼备的意思,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李渔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是对服装功能上的要求,更是要服装能够反映出一种人文精神和服饰文化。例如,传统的民族风格、自然闲适的田园风格、夸张时尚的街头风格等,也形成了许多设计思潮和流行趋势。另外,对特殊群体服装的设计也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2 与人相称的美学思想

李渔在谈论女性服饰审美的时候讲道:“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这和他“衣以章身”的原则是一致的。表面看来是衣服和人体的关系,衣服是为了突出形体之美,实则是衣服和人的内在的一种联系。相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有一个装饰适度的问题。李渔讲到“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的典故,强调任何的美都有一个度,否则是谈不上美的。简洁适度是许多设计师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款式。例如,香奈儿著名的“小黑裙”,展现独特的女性韵味,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全球女性梦寐以求的选择。适度装饰,摒弃繁琐,并非是简单简化,今天的许多服装华丽刺眼,乍一看觉得赏心悦目,仔细看来没有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关怀。人穿上衣服,就好像被束缚了,被繁琐的装饰禁锢了,哪里还能谈论美感呢。李渔一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强调人的品行心性制约着整体形象的境界,而不是服装引导穿者的气质。

另外,李渔讲到妇人之衣,即女性服饰的审美观。提到洁雅宜,不推崇过于华丽的服饰,认为女性服装的美是与面色、体态、气质等相得益彰的美,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美。那么如何才能与貌相宜呢,就是相体裁衣。相体裁衣是实现与貌相宜的方法。李渔说:“相体裁衣之法,变化多端,不应胶柱而论。”[1]大概有三方面,即面料、色彩和裁剪,和我们现在说的量体裁衣大致相同。这里,李渔对青色甚是推崇。他讲到皮肤白的人穿上青色更显得白,年轻人穿上更显得年轻,他的这个运用色彩心理来掩盖缺点创造美感的概念在当时应该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今天的设计师和制作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Augusta Bernard的裙子,斜裁工艺,腰间十几条针形褶,顺着纱线丝绺捏合,塑造身形却藏而不显,款式简洁,却异常合乎女性身材。

2.3 和谐自然的审美观念

穿衣,说到底是人和衣服和谐自然的关系。李渔有一个比喻:“常有不服水土之患。”[1]衣服与人是否自然和谐,就好像人是否服水土一样。服装是一个层积的审美境界,衣服与人的气质,相互磨合,相互适应,是一个过程。如果一蹴而就,就很容易出现“沐猴而冠”的笑话。当代社会,这样的审美观念也是毋庸置疑的。结构与人贴合,色彩与人相宜,人与衣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每个人独特的气质展露无遗。这里,还涉及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李渔讲到云肩的例子,既能保护衣领不沾油渍,又能起到装饰效果。又如百褶裙,虽然优雅却浪费布料,并不方便。和谐自然,其实就是与人相称,与貌相宜,服饰与人看上去相辅相成,不蹩脚,就是服饰审美的最高境界了。

3 结论

“衣以章身”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衣服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境界。衣服和人的关系一直是辩证统一的,尽管李渔始终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他服饰美学思想的主干,无论服饰多么的变化无常,它始终脱离不了人的躯体。穿衣吃饭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毕竟是身体与衣服亲密接触。舒适自然,才是穿衣服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正是现代服装服装设计师认真思考并追求的一个境界:“什么是服饰美应该遵循的原则”,从五花八门的世界中剥离出来,找到衣服最原始、最自然的形式。当然,这并不是提倡我们穿朴素简陋的衣服,而是要以这样的精神理念为指导来进行设计。“衣以章身”所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渔(清).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M].沈勇,译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7,30.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结合具体诗词例子分析,在翻译选择适应论的指导下,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服饰词汇的英译从“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原则中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次进行译文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从该理论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等多维度转换对我古代诗词中服饰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整合适应度较好的英译,“选择适应论”为诗词中的服饰词汇提供了准确的译法。

关键词:翻译选择适应论;三维转化;服饰文化

1.选择适应论视角下的翻译概述.

翻译选择适应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根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理论——生物进化论,推理分析出人类语言翻译与生物界的共同之处随之提出“翻译选择适应论”。该理论原理为与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环境一样,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一个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生态环境。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一方面是“多维度适应”;另一方面是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适应性选择”,即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要强调的是译者中心论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意地翻译,而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即侧重“三维”转换:也就是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交际视点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服饰文化

服饰表现着人类特有的智慧,它是穿在身上的文化。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开发和认识自然的方式不同,相异的历史背景使得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服饰文化,。郭沫若先生说过两句话:“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另外服饰文化在自我表达上可以做到“依民族主义而生,因民族主义而变”。中华民族的壮大,和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民族精神有着很大关系,服饰文化在其中展现出的生命力辅佐于民族主义的发展,在维护一统的形式格局下精简、添加,形成时代的既定格局。中式服饰习惯于呈现“天地崇拜”,讲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和谐、包容、内敛等审美情愫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都能毫不吝惜地表达在服饰格律上。同时,注重对称,是中国传统审美取向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因儒家“尚中”的思想发展而起,也借用了道家顺应自然,由“镜像”而映射出对称的心理图景。儒家中正、道家恬淡,服饰文化在其中反映出气韵生动的整体宽松结构,飘逸俊雅的审美气韵。

3.从选择适应论视角研究服饰翻译

如何准确的传达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精神和表达民族服饰审美,笔者认为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由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理论——生物进化论所提出“翻译选择适应论”这一崭新的翻译视角来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将从翻译选择适应论的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三个切入点应用具体的有关服装的古诗词来具体分析翻译方法。

3.1服饰翻译时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在翻译古诗词中的服饰类词汇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译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服饰词汇本身所赋有的民族特性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准确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多重意义,应首推情景描述法准确还原服饰所展现的意境美。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先袂飘飘举,犹似霓赏羽衣舞。表达的是,杨贵妃乌去发髯半偏着,看起来刚刚睡醒的样子,花冠不整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清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好像当年在宫中跳起的霓裳羽衣舞一样。在邢全臣译《用英语欣赏国粹》.中:Her.hair.undressed,she.seemed.just.awake.from.her.slumber.Her.corona.dressed.askew,she.came.to.my.reception.Her.sleeves.in.the.breeze.were.waving.gently,As.if.she.were.still.dancing.for.his.majesty.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中.:Her.cloudy.tresses.were.awry,Just.summoned.from.her.sleep.Without.arranging.her.flower.headdress,She.entered.the.hall.The.wind.blew.her.fairy.skirt,Lifting.it,as.if.she.still.danced.The.Rainbow.and.Feather.Garments.Dance.

在邢的一文中描述性较强,而译文所表达出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美体现的程度远远不够,而在译文中关于服饰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够全面。在杨,戴的翻译版本中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美但在服饰文化内涵方面也需在语言方面增加描述。像“花冠”和“霓裳羽衣”这两个典型突出唐代服饰特点的服饰名词应该在译文中具体描述因而从语言维度来体现翻译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以达到给读者准确还原意境美的最佳效果。

3.2.服饰物翻译时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翻译是应该充分还原文化内涵用解释或加注释的方法还原文化内涵。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我要把菱荷裁成上衣啊,把荷花编织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在杨宪益、戴乃迭版《离骚》英译中:With.cress.leaves.green.my.simple.gown.I.made,With.lilies.white.my.rustic.garb.did.braid.Why.should.I.grieve.to.go.unrecognized,Since.in.my.heart.fragrance.was.truly.prized?在许渊冲译《离骚》版本中.:I'll.make.a.coat.with.lotus.leaves,oh!.And.patch.my.skirt.with.lilies.white.Unknown,I.care.not.if.it.grieves,oh!.My.heart.will.shed.fragrance.and.light.

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在《离骚》中作者屈原用荷叶,荷花制衣来表明自身内心和品质的纯洁与芬芳,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用在高雅的诗形式来感化楚怀王,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在翻译这两句是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从荷叶荷花制衣的描述中体现作者想表达出的自身内心和品质的纯洁与芬芳,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上面的两个译文版本来看,杨,戴的译文将代表纯洁的荷叶荷花与作者自身成长紧密联系使读者容易理解荷叶荷花的品质就是作者自身的品质,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精神层次的实质。

3.3.服饰翻译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教授认为,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充分还原作者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从两句白居易的两句诗“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出自〈琵琶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版本是That.his.blue.coat.is.wet.with.tears.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版本是:.It.was.none.other.than.the.exiled.blue-robed.host.这里读者就有必要了解在唐代青衫和黄衣、白衫是有讲究的,可不能随便乱穿,唐代和解放前的延安一样,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马虎不得的。在唐代,一品至三品的官员,穿的是紫色衣服,这些人是绝对的高官;到了四品以后着装颜色就有区别了,四品是大红色,五品是浅红色,级别不同,不仅体现在着装上,更为重要的是享受的特权和俸禄也大不相同。在译者翻译的同时应该添加注释或在译文中描述到“青衫”的官员等级来充分体现原著作者所表达的当时心中郁郁寡欢和仕途不得志的境遇。“blue”一词本身在西方文化中代表忧郁的精神状态,所以将“青衫”一词翻译为"blue.coat"时读者就也能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郁郁寡欢的心情。所以从交际维度的选择适应来看,用含有西方文化色彩的特定词还原服饰名词具体内涵是正确传达服饰文化内涵的正确途径。

总之:鉴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服饰所带有的浓厚民族色彩,想要准确的翻译出其所被赋予的内涵对于翻译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它要求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语用场景、作者意图,从语言、交际,审美等多个维度比较完整地转换原文的内容及交际意义。因此依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会有助于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古代服饰时在各个层面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译者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丰富的民俗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出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诗句以便于准确传达民族服饰文化。(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杨宪益,戴乃迭.古诗苑汉英译丛.唐诗.外文出版社,2003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唐代;宫廷乐舞;艺术特征

华梅教授曾在《人类服饰文化学》中说道:“人在不拘一格地吸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并未完全摒弃己原有的传统。这样才使得唐代在各个领域中,形成了一种颇具异邦色彩但又不失本国情调的独特的光芒四射的时代风格”。唐代乐舞伎服饰作为中国服饰中的一个分支,其不但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代特征,还能从中看到乐舞文化在唐展、兴盛、衰落的过程。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曾集中整理了魏晋以来盛行的清商乐以及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增为九部乐。唐初因袭隋制,并在九部乐基础上制定了十部乐,自此《十部乐》形成。其中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本文把《十部乐》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其服饰艺术特征,分别为唐代本土乐舞《燕乐》《清商乐》、“胡汉交融”的《西凉乐》、唐代四方民族乐。

1 唐代本土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燕乐》和《清商乐》两部乐舞皆为唐代本土乐舞的范畴,《清商乐》是华夏民族传统乐舞,有着“华夏正声”的称誉,同样其服饰形制也是由传统形制遗传而又延伸出来。而《燕乐》是唐代新乐,是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新制的乐舞部,因此《燕乐》部的服饰特征,加能体现出唐代乐舞服饰和世俗服饰的现状。

《燕乐》服饰以袍服搭配F的组合形式,而《清商乐》则是上襦下裳的形制组成。但从这两个乐部的服饰形制上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尽管两者都属于唐代本土乐舞,但其乐舞服饰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在《清商乐》乐工服饰上有着一定的争议,通过文献资料上查找记录着其服饰形制为F褶搭配平巾帻的形象,但与唐代出土的壁画和一些实物资料对比之后,发现唐代乐工并不都是着F褶服的样式,而是服以与舞伎相呼应的襦裙样式,在具体形制上与舞伎有着一定的区分。出现此现象,综合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因素:首先,乐舞的内容决定了其服饰的整体风格;其次,《燕乐》舞伎为男子,而《清商乐》舞伎为女子,所以在服饰搭配形制上不同;再者,《清商乐》是传统乐舞的延续,其服饰是在延续之前服饰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唐代服饰风格,而《燕乐》是唐代新产生的新乐舞,其服饰风格与唐代当时的服饰风格一致。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其服饰形制上本来就不是传统的华夏风格,而是多文化的合成体。《燕乐》与《清商乐》虽说都是大唐本土乐舞,但是其服饰形制却不尽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服饰的基础形制,都是唐代最普遍的世俗服饰样式。总的来说,虽然两乐部的服饰搭配形制各异,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唐代燕乐服饰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2 “胡汉交融”的《西凉乐》乐舞服饰的艺术特征

“西凉”是汉魏以后,在甘肃西北部与东晋想对峙的一个汉族地方政权。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先后有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多个民族占据过这一地区。据“西凉”的地理位置、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西凉乐》的乐舞服饰在保留自己西凉地区的特色基础上,其风格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中原地区的服饰风格;二是西凉地区的西域各民族服饰为体现的服饰风格。但是,《西凉乐》服饰记载的官方资料比较少见。舞蹈有《方舞》和《白舞》,但白舞的舞姿及服饰已遭损毁。

《西凉乐》的服饰由于其地理等因素,其服饰也顺应了此风格。据考证《西凉乐》乐舞伎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褶下F服的组成形式。《西凉乐》的乐伎和舞伎虽然都以F褶服为基本形制,但在其款式细节及配饰搭配上则有较大的区别。乐伎的服饰形制符合南北朝以来的F褶服与平巾帻相组合的形制,并通过考证确定其F服为大口F样式。而舞伎的服饰区别于乐伎的服饰在于舞伎为女子,其F褶服为女款搭配样式,具体体现在舞伎的头饰是戴着玉钗的假鬓,通过与北朝的女子F褶服组合形制的对比,得出两者都是头戴假鬓。

由此看出,唐代《西凉乐》乐舞伎服饰不仅延续了北朝胡族F褶服的样式,还结合了唐代汉人的服饰风格。比如义髻和五彩接袖的搭配,呈现出了胡汉交融的特点。大唐本土乐舞呈现出了特殊的服饰搭配形制,同时也充实了唐代乐舞服饰,让乐舞服饰在大唐的历史中彰显奇光异彩。

3 四方民族乐服饰艺术特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政权多变等因素致使民族大迁移,民族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相互吸收与融合,因此各民族的乐舞文化也同样得到了融合。随着隋朝统一,乐舞文化也得到了整编制定了“七部乐”,到唐代太宗时期组成完整的“十部乐”。四方民族乐舞文化中,其中有五部为西戎胡乐,分别是《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还有两部为东夷及南蛮《天竺乐》。十部乐是宫廷乐舞,用于国家燕飨,我们可以看出四方民族乐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置。

四方民族乐都非大唐本土乐舞,其服饰形制都是源于其本国服饰形制,然后经过融合后形成了新的风格。可将四方民族乐从地域上分为西戎、东夷、南蛮三地乐舞来分析。据考证,西戎五胡乐部的服装面料和色彩与邻国具有相似性,服装的面料色彩会相通。同时发现无论是西戎五胡乐,还是东夷高丽乐及南蛮天竺乐,它们的舞伎和乐伎的服饰色彩都是具有共性的,分别为绯色和黄色。再进一步的对比可以发现,不仅是服装色彩具有统一性,其他服饰要素也具有统一性。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款式上,舞伎都是以F奴搭配袄服、靴子,裙襦配F,袈裟搭配行缠的样式,乐伎分别为皂丝布头巾搭配袍服及F或者襦F,大袖襦配大口F的样式;其次,服饰面料上,以薄厚丝、棉布、等为主,服饰纹饰主要有联珠动物纹样、豹点纹山云、团花纹等。综上可以发现,各乐部的服饰差异取决于各乐部的风格差异,同一乐部下,舞伎的服饰比乐伎的服饰更具有代表性。

4 结语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化交流,但音乐和舞蹈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懂得欣赏,就可以融入其文化中。唐代的乐舞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而造就这鼎盛繁华的现象,也是因为有外来乐舞文化的融入。外来文化成功的融入大唐,并产生了大量不同款式、不同风格、不同穿着方式的服饰,为唐代服饰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杨咏.古长安唐墓壁画中乐舞伎服饰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 ,它以一种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 ,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问的涵化、融合 ,民族服饰自身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每一个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艺术传统等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服饰不仅能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也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

我国有 56个民族 ,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 ,作为 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服饰文化,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已被近、现代中国人接受并认可 ,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 的典型代表。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在文化、礼仪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满族服饰元素已成为中国服饰乃至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一、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 、发展和变迁 ,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

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 “中式服装”。

(二)礼仪性表现

开放政策使我国各行业对外交流活动el益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尤其是女性的旗袍;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标志性特点

国际问文化 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 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

(四)流行的体现

因为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

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发展的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 ,服饰 式样 、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 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 ,而是对 旧式样 的更新 ,对 旧观念 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一)阶级等级的消除

清王朝的一般官员上朝时要穿补服 (即官员的朝服),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①补服就是在前后心处补一块有多处纹式 的外褂 ,补子又分为 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 以各种鸟兽 图案作为品级的徽识 ,清朝 《会典》规定补服图案文武官员官阶不同。现代服饰中补子则没有了阶级意义,演变成补花 图案 ,成为现代 中式服装元素。

“龙、凤”图案表现了帝、王、后、妃至高无上的尊荣,在清朝时期,只有帝王与帝后的衣服上方可以绣上龙凤图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龙、凤”图案已没有了阶级等级的限制,现代人认为龙凤是富贵权利的象征,所以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团花图案题材很多还沿用龙凤图案,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 )中西结合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 、简洁、轻松、 自由的风格。

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 “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 ford在 2004年为ysl rive 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 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 、扣袢系结等,结合时尚元素设计的服装华贵、自由、洒脱而前卫。

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们的欢迎,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设计师要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②地组合中国满族服饰元素,比较东西方差异,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使中国元素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完美结合。

总之,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 “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 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满族传统服饰;变迁;满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7-01

一、满族传统服饰概述

满族传统服饰的变迁不仅与时代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生产相关,同时取决于民族历史、、文化观念等,故其传统服饰充分展现和继承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其民族文化的缩影。通常,满族传统服饰具备两个鲜明特征,即实用性和审美性,如形式多样、用于御寒的毛皮衣服,自创的马褂、旗袍、荷包、箭袖袍服等服饰将满族的骑射风格彰显的淋漓尽致,以及基于审美视觉的头饰、旗谢、首饰等。但是在不同时期和阶层中,其传统服饰的外在和内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发展的变迁。

二、从满族传统服饰变迁分析满族文化

(一)极为推崇传统服饰

满族对自身传统服饰的极为推崇从侧面反映出对服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如在《清实录》中有所记载:……朕试设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配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再如于崇德三年七月下达礼部的圣谕:有校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该历史资料证明,利于抵御寒冷、骑马作战的传统服饰具备很强的实用性,皇太极在位期间,坚定不移的固守传统特色,对衣冠原状甚是肯定和推崇,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可见当时满族就服饰文化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基于民族优越感的传统服饰和文化的保护,因其政策、制度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故这一明智之举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二)文化保护下的坚持

自满族入关以后,其政权日益扩大,同时在汉族等民族文化的冲击之下,其文化观念逐渐变化,但在固守本源的影响下,满族服饰中依旧保留了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如最具满族民族特色的皮裘服饰,无论是肃慎、挹娄,还是女真,均以兽皮制作御寒服饰,诸如“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等史料予以了相关记载(但忌用狗皮)。但当入主中原后,虽然依旧崇尚皮裘服饰,但其材质、样式、功用等有所变化,而且出现了等级分化,强化了审美功能;再如服饰制度也保留了个别的民族特色,像在顺治四年的服饰制度中记载的“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幼童亦如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可见满族在汉族文化的冲击下,满族仍然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与保护,此外沿袭女真的满族发式也彰显了民族精神。

(三)高度认同出现松动

满族对传统服饰的肯定虽然贯穿于发展始末,但并非一成不变,如扳指儿不再是射箭的辅助工具,而逐渐发展为首饰,箭袖服饰的御寒功能逐渐丧失,而是以礼服配饰的形式用于行礼,荷包也不再局限于存放食物,而成为装饰用品等,可见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生活需要,满族对传统服饰的高度认同有所松动,其内容随之调适与改变,但其只是合理的舍弃了部分民族文化,而传统服饰的核心内容并未改变,文化体系也依旧存在,如针对,满族妇女将耳环作为辟邪保平安的灵物,素来盛行佩戴,而插柳的服饰习俗则表达了对满族子孙的美好祈愿,根据满族女子的服饰颜色、发式、头饰等依旧可以辨别其是未婚还是已婚等。

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满族对传统服饰的态度变化间接反映出其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当满族对传统服饰高度推崇时,意味着对外来文化的极力排斥,甚至是打压,这一态度可从剃发易服、禁止缠足等统治政策中得以体现,而这主要源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毕竟盲目的文化排斥必将走向衰落,故在入关之后,满族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排斥外来文化的观念有所弱化,逐渐加强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并基于先民服饰特征,结合汉、蒙古等民族的服饰形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其文化体系自然随之建立,如因明确划分了服饰制度、服饰颜色的等级,促使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其审美功能、佩饰要求的强化促使服饰功能多元化,与此同时其材质逐步统一,样式不断丰富,充分体现了满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文化特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满族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文环境因素的刻画和积淀,基于对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认知其民族文化,因此满族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我们应加以合理的保护,进而为弘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借鉴。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多种多样,如何借鉴民族服饰图案来增加服装设计的艺术感和价值,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拥有了较高的借鉴能力就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服装灵活地应用不同类型的民族服饰图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对借鉴这个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严禁直接将服饰图案应用到设计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服饰图案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创新,再加入现代的设计手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服饰图案的作用。

服装设计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借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谈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元素。让学生在互动谈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少数民族背景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有效应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和前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服饰图案上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这些背景文化与自己设计的服装结合在一起,增添服装的艺术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背景文化:首先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大致的了解,再展示国内知名设计师应用民族服饰图案的例子;其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到云南、甘肃、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服饰图案背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是增设理论课程,服装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魅力。

三、营造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

学生要想真正灵活应用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时不刻处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中,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在《图案设计》等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对原本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创新。学生首先收集各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设计思路,再利用变形、提炼等方式进行再创造,最后是将创新过后的服饰图案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创新、以及应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借鉴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加入到服装设计中,鼓励学生在原本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在平时的设计中加强民族服饰图案的应用,才能提高借鉴能力和设计能力。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体现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70-01

一个民族的服饰主要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都会对服饰的形式和结构产生影响。从理论上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进行研究,会对朝鲜族的服饰魅力有更深体会。

一、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和服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体现分析。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征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在艺术特征上比较突出。朝鲜族服饰当中所绘制的各种图案,都代表着朝鲜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朝鲜族的传统服饰中,色彩以及图案的应用不只是其文化的象征,也是对其以及哲学思想的体现。[1]朝鲜族人们对真以及美的追求,在传统服饰上也有呈现。朝鲜族的服饰艺术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也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朝鲜族鞋的造型方面分析,其比较独特化,有着“勾背鞋”的称号,最为突出的就是鞋子的口很浅,可以露出脚面,方便穿脱。鞋子的后面也像前端一样微微翘起,但不及鞋尖翘得那么高。鞋子的鞋帮口处和前后缝合处都用色彩鲜艳的缎面做条形的装饰。这样的设计不但给鞋子容易磨损的地方多加了一层保护,让鞋子更加结实耐磨,而且还增强了鞋子的装饰性与美感。

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在服饰的样式上也有着鲜明的呈现,从服饰的款式上来看,朝鲜族人对素白色的服装比较崇尚,被称为“白衣民族”,对心灵的纯洁等方面有着追求。朝鲜族的服饰色彩根据东方五行说,以青色、紫色、黄色、白色、黑色为主形成了自然颜色的概念,这也是朝鲜族人民酷爱自然颜色的民族特性。[2]从朝鲜族的女性服装上来看,在服饰美方面能够从外观线条以及布料和纹饰的图形色彩进行体现,以白色为主的服饰能够对朝鲜族的风土民情得以鲜明体现。

(二)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地理位置就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个省份,在延边地区的地域特征比较突出,朝鲜族的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服饰上也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服饰的颜色上比较淡雅以及素净和轻盈。[3]由于受气候特点影响,其主要以长袍为主,袍服长的到脚踝,短的及膝,在材料的使用上,冬季采用毛棉毯材质,夏季采用丝布绸麻材质。

二、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审美和发扬途径

(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审美分析。从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审美角度来看,在外在形式美上有着追求。传统的服饰是直线以及曲线的变化,这是其重要的服饰文化特点,所体现的是饱满的体积感。在对线条的应用上是自然流畅的,能够体现出优雅的外形。在内在形式美方面,主要就是从精神形象上在服饰层面有着体现。朝鲜族对自然比较崇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外形美以及内在美都比较重视。不仅如此,在材质美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呈现,提取天然素材,在服饰的制作中加以应用,跟着季节的变化在对材质的追求也和自然相契合。通过天然的材料制作的服饰,在体积感的造型上就表现得比较突出,能够形成比较贴身的造型,这样就在传统服饰廓形上有着多样化呈现。

(二)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发扬途径。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进行发扬,就要注重服饰文化特征的呈现,从而力构建服饰文化传统的发展空间。通过节日活动来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进行积极的构建,满足大众的服饰文化需求,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服饰的进一步发展。[4]还要能树立创意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注重将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观念的形成,通过高级的材质以及高端的工艺,对文化产品自身的价值进行不断提高。不仅如此,还要能充分注重将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产业化中加以应用,在创意性的产业定位接触市场方面加强重视,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朝鲜族传统服饰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的特征以及审美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朝鲜族的文化,朝鲜族是爱好和平以及生机勃勃的民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朝鲜族传统服饰要依靠文化的力量,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服饰上加以呈现,这就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黄国鑫.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张梦罗.论对传统图形的继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5).

[3]黄鼎奇.传统图形与现代礼服设计[J].艺术教育,2015(12).

[4]赵琦玮.谈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