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返贫”现象

人们一般把新教师入职前的专业素养匮乏视为贫困,把他们入职后经过努力适应了教育工作视为“脱贫”,把他们在此之后出现的难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匮乏的现象称为“返贫”。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返贫”并不鲜见,而且有日渐扩大的倾向。导致他们专业发展历程中出现“返贫”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延迟滞后、农村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较差、青年教师的职业性向偏失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的缺失。针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返贫”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预防、延缓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返贫”现象,直至消除“返贫”现象。

一、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

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多种层次、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扩展理论视野、提升教育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引导价值。但是,上述培训模式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未必有现实作用,原因在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的实践问题远多于理论问题,相对宏观的政策、理论、理念的培训,不如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讨;教育行政培训大多要教师集中异地、暂离岗位,或多或少带有“权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机会就不会均衡分配给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门为青年教师举办的培训,因为涉及到学科面广、人员众多,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机制,难以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追求实效性,仍然是当前很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不该放弃的终极目标。这里的实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培训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理论认识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职业性向的发展有切实的效果。在相对“务虚”的层面上有实效;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有切实的作用,在相对“务实”的层面上有实效。前者要求“务虚”型培训应以先期调研为基础,切准教师教育理论需求脉搏,找准他们教育理论的短板,从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工作需要出发开展培训。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与转化,与职业兴趣、职业理想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培训青年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育观念的持续发展,还要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性向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后者则要求“务实”型培训应该针对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围绕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间团队建设等方面落实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事务,将培训与青年教师的校本培养结合起来,如与“青蓝工程”中的“老带新”、青年项目的扶持与调控、同事交流与合作的推进等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主题的培训、班级管理主题的培训,还是教育研究主题的培训,都应以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观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为原则选择学习和研讨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应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二、保持内隐性,行政调控青年教师的民间话语表达

青年教师培养,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行政话语;青年教师成长,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民间话语。二者话语意味表层上的对立导致了来自行政和民间两方面的偏差。行政话语掌握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控制权,其关注的问题可能与民间话语关注的问题存在差异,比如:过分凸显行政需要,强化用制度驱使青年教师承担繁重的业务;一味聚焦于“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忽视了青年教师群体的成长需要;等等。与此相对,民间话语往往作为行政系统的相对面,在不被行政话语认同的无奈中,以一种消极适应、主动避开甚至有意识拒绝的方式,在青年教师群体中蔓延开来。离开了行政力量的扶持。青年教师的民间成长方式效益低缓。

这样的现状呼唤对行政力量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行政系统作为强势方,应该主动运作引导。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民间话语的力量向学校事业发展轨道靠拢提供合适的平台、有效的机制。为避免过于强调权力影响产生的矛盾及弊端。行政力量要善于转换角色,把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话语权转变为隐性话语权,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转为引导、启发、支持、遴选的间接控制,通过资助民间团队、鼓励教师合作、提供开拓空间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爱好、特长或理想追求实现专业成长,使青年教师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并乐于将个人成长与行政愿景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民间话语与行政力量的良性合力。

当前农村青年教师的民间交流,远比官方提供的交流平台要丰富得多,如QQ群、教学沙龙、远程互助、结为民间师徒(相对于行政的“青蓝工程”中的“师徒”而言)、教师假期联盟、教育博客交流、QQ空间、专业论坛等。这些交流有很鲜明的圈子化、私人化色彩。交流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教育教学的审视反思,也有教育研究的经验心得;既有对行政系统的评价批评,也有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牢骚不满;既有闪光的思想火花、深刻睿智的智慧见解,也有只见一叶的偏激片面之词、消极倦怠的心态宣泄甚而有不合时宜的指责谩骂。显然,这些民间话语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是多重的、复杂的,行政系统如果漠视或者以“教师私事,不好干涉”的借口逃避,显然忽视了这股力量的现实作用。行政部门可以倡议某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建立民间交流组织,并提供时间空间、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支持,将民间交流逐渐导引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化。

行政管理部门对民间话语的隐性调控方式还有很多。针对学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学校发展的事项,学校可以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提供资金、人力、研究便利等方面的支撑;由骨干青年教师以个人名义举办教育交流小组、成立教学研究团队或举办专业发展沙龙,动员民间力量承担组织管理职责,青年行政领导有意识地作为成员参与,以身作则力行研究,接受团队的规约,融入青年教师群体;行政领导申请QQ账号、建立BBS论坛等,邀请青年教师参与交流、讨论;等等。这些方式、途径和平台均能为行政隐性调控民间力量提供不容易引发防范与对立情绪的机会,获得行政命令难以实现的效果。

三、凸显文化性,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并建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学校的建构无疑为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设了一条通往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道路,许多教师带着热情投入学习活动,理论视野、理论深度都有所拓展,但是很快学习热情消退。农村青年教师出现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把普遍性的教育理论用于指导真实情境中的教育实践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需要教师能够处理理论未涉及到的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处于积累期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一要求难度较大,容易打消教师的学习信心;群体性的理论学习共性鲜明,过于丰富的理论信息形成了“混沌效应”,使青年教师丧失了自主反思的机会,以致产生茫然和无所适从感;非团队型的、松散型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内在凝聚力的形成。

上述情况提示我们,仅有行政倡导的学习制度与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更为深层的动力和长效的支持力。向前延伸一步,行政系统就必须思考学习文化的构建问题。学习型学校对青年教师能够产生长效推动力是基于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基础上确立的共同愿景,它可以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意志力,并获得持续的动力。愿景可以是关系学校整体发展的,也可以是每一小学习团队的,还可以是青年教师自主确立的。不管哪一个层面的愿景,都要有引领青年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潜在功能。如果不重视以共同愿景作为导引,不仅教师的学习行为是短暂的,而且学习引发教师的思考也是不系统的。

一旦愿景得到确认,学习型学校的文化建设就要考虑塑造青年教师开展学习的主体心态和主体行为。青年教师的学习心态、学习行为是通过眼界、情趣、取向和交流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教材使用和对农村的适用性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面向农村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推动农村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倾向于埋头勤学、深入思索,有些青年教师以做导学、以学促做,有些青年教师善于思辨能够高屋建瓴……无论哪一种行为方式,只要能够围绕共同愿景,带着推动教育实践、改善教育行为、提高专业素养的心态、精神,就蕴含着青年教师的价值追求,就蕴含着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显然,塑造这样的学习文化,需要学校领导具备高瞻远瞩的眼界、开放博大的胸怀和奖掖青年的魄力,以鼓励青年教师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学习。

四、鼓励开拓性,让青年教师拥有教育“试验田”

作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思想观念及其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深度和力度。在这一改革历程中,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模式的影响,教学反思、同伴合作、专家引领的观念深入人心,其倡导的专业发展实践模式也被青年教师身体力行。但是,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隐藏其中。一是一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对课程改革移植、吸收、借鉴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术语、新说法奉若圭臬,忽视了本土概念的创生,制约了自身的观念创新、思想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二是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在试验区开展改革试点,推出成熟的课型、经验后逐步推广,继而扩展到全国范围。各类教学比赛与成果展示推出的成功范例成为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学习借鉴的范本,教育行政、各级专家常常用与“成功课型”的距离远近、与课改主流话语价值取向的贴近程度来衡量青年教师教学是否合乎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是否成功。长此以往,被主流话语认可的课改经验笼罩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自上而下的权威压倒了青年教师探索的自主性和勇气,行政手段的推进局限了青年教师独立改革实验的空间和可能。一句话。宏观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作为未来力量的主体,其个人思考、个体试验、个性提升的权利被忽视了。三是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年教师,“试误”的机会对他们走向成熟是不可或缺的,但对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功利性要求剥夺了这些机会。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在农村小学像我这样被选入英语教师队伍的不在少数,我想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没有精力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教师流失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里教师,很难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以往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农村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很难抽出业余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又因为继续教育比较注重理论考试,许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被动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意义不大。而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存在个人差异,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单一式、统一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模式,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获益,提高专业水平。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四、结语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1.从对课程的理解方面。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对课程意义的传播。不同教师保有不同的课程视界,面对相同的教材内容截取的课程信息和教学需求就不同。经调查,农村九成以上的科学教师是非科学教育专业背景出身,而且只是兼教科学课程,因此,他们习惯于运用主要任教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视界来理解和解释科学课程世界,科学课程是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复杂性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真谛,运用理解原有学科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限制教师对多元化课程的理解和认识,75.62%的教师表示不能全方位挖掘课程信息,加上科学课程又是副科,教师们大多疲于应付,追求知识数量而忽视质量能力。

2.从教师的教学定位看。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身份定位与规范课程的过程。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及要求教师扮演的课程角色,不同教师的现实自我与课程的教学规范之间存在大小不同的差距。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科学活动与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载体,农村教师生活在相对比较闭塞的地域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适应以做中学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其中更为细微的教学原则与要求不能灵活运用,譬如学生的前概念转变(49.86%,百分比代表不能灵活运用的教师百分比,下同)、课堂问题的提炼(40.53%)、知识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53.47%)、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64.23%)、探究过程的把握(60.37%)、学生问题如何转化为教学课题(67.18%)等,这些教学知识的较多欠缺使得53.84%的教师们产生自弃心理,教师自我的身份感脱离了科学课程的自身功能定位。

3.从发展资源的角度讲。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外在资源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75.93%的农村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教学设备与实验用品等非常欠缺,自己动手为学生设计制作实验用品的潜能又有限,科学课程的教学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50.64%真正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属于培训“专业户”,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培训完却没有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从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所依托的外在的信息与现代技术基本限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深入研究,只有四分之一的所属的区、县有配备专职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但仍需要对基础培训与学科教研活动组织的真正落实下番工夫。总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以及提供给教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实质性地影响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从教师专业自主来说。

教学成就感与自我被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成功的教学使教师个体得到学生、校方及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后,教师服务他人和支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就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进行专业发展的动机也就不断增大。反之,就会削弱其发展的积极性,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自主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统计,校方领导受科学课程的副科地位及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而对科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成为教师个体能否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最大的影响因子,77.24%的科学教师激发不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能动力,认为在该门学科上下工夫属于“吃力不讨好”,提高支配他人的权利应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从调查中看出其中49.06%的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享受着”简单、粗糙、低水平重复的教学,只有20.65%的教师因动机来源明显,希望得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欲与愿望很大。

5.教师群体的归属感看。

提高教师的群体归属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之一。科学教师群体的归属感包括教师与所在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教师与科学学科团体之间的“融为一体”。教师的归属感越强,教学责任心就越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就越积极。反之,就会削弱其工作情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难度就会增加。与所在学校之间的关系方面,73.85%的农村教师期待自己的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办学地位与工作氛围,77.04%的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制订、规划、实施整个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而不是搞学校“话语霸权”;与科学学科团体方面,93.02%的教师认为学校内部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学科教学共同体,甚至单枪匹马的不在少数,其余忙于其他主科的教学任务,所谓的教研活动只流于形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培训等方面,有54.82%的教师近乎没有。这样,教师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微弱,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就会比较低,教育部门及学校所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就较难以实现。

6.从教师的期望回报讲。

教师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愿意从事其专业发展的最现实和最根本的动机。根据投资学理论,教师所得到的期望回报超出其投资成本的话,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很强。反之,就会瓦解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对农村科学教师来说,影响他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职称角度来说,80.03%的教师属于兼职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上将不会给教师带来正职学科教学上的更专业、更精深的教师素养,得不到自我“事业高升”道路上的收益。第二,从教师教学工作量上来讲,一节好的科学课,需要充分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材料包括易耗品或者可累积品),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义务劳动来完成,75.82%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的教师认为投入与回报比例失调。第三,从家长、领导等外部支持方面来讲,以家长、领导为主的外部力量只注重评价体系,与主科明显造成评价等级差距,而忽视科学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79.13%的教师感到不公平进而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消极情绪。

二、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以上对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调查与讨论,结果不容乐观,总体上呈现出盲从、倦怠的负能量,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先进教育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具有此科学意识的未来文明人的艰巨重任,农村科学教育又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软肋,必须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机制,才能保障农村科学教育健康、科学成长。

1.教师自我对科学学科认同感的提升。

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学知识等方面的认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它可以促使教师认清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教师自我对学科的认同感,需要从激发教师的学科认同意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三方面入手:

(1)在学科认同意识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自我认知意识比较单薄,意识决定行为,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角色、学科使命、学科行为等方面进行批判反思、理性分析、创新与超越后才能自明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身份,不断调整、改进、建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在学科认同情感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存有信心低迷体验、强化积极情绪有限等心理反应。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目标的达成、科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都需要纳入积极的情绪情感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才能保障学科认同的形成过程有效、顺利。

(3)在学科认同行为方面,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同感最终会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表现出消极、应付的行为,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是双向的实践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会影响教师是否会主动地、深层次地开展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也会在实践问题中不断重构、内化,从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与成长。以上教师的认同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培养需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的落实与提升。

2.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要使教师能合格地投入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发展外,必须综合考虑问题,通过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主管部门等为专业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努力借助外部因素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表现在:

(1)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视频、讲座、办班等多种形式,为提高科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而努力;

(2)发展制度的保障,需要主管部门下决心利用法规、政策(如考试制度、证书制度、职称制度等)约束使得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稳定、有序地进行;

(3)管理机构的统一,需要从教师的任职、升职、发展、业务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构必须有一致的培养和发展标准;

(4)物质待遇的配备,农村大环境总体还比不上城市,需要加大教师们的住房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关照,农村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拥有真正的归属感;

(5)社会环境的配合,农村开展科学教育有其劣势也有其优势,通过循环播放科普影片、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向农村人说明科普的重要性,创造农村爱科学的氛围,尤其家长要支持科学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模式。

进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必须符合农村地方特色、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认证机构(一般由大学研究者和优秀的教研员来承担)来验收教师的发展情况并与教师评职称紧密挂钩,本着农村教师专业自救、外部机构支持的总体原则设计了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分布广、地域形式复杂,最现实的发展模式是激发教师个体的意识,实现教师自我教育。具体途径有: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教育机构要录制一套供农村教师个体发展的视频光盘,内容包括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农村教师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的现场实况等科学教师教好书必备的知识光盘配套给农村教师学习,学习情况由校长监督、落实。最后,教师要录制一节结合光盘知识所上的科学课与学习感悟供认证机构检验并作为评职称依据。

(2)进入城区小学实习的发展模式。城区小学师资力量较强、实验活动配备较好,是农村教师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好场所,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城区校长要从工资待遇、教学任务、岗位填补等方面协调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就近到城区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习,向城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他们从讲座、培训、自我反思等方面积累来的教学经验,期间做好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并有一次参加市级以上科学课程教学比赛的经历。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教师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梳理和总结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水平,推动校本课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要深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策略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里,我们依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依据实践内容与对象对理论的反思,分析一下在校本教研中的开发者及教师的重要作用。

一、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重要性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校本教研的理念,这有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应当在明确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在目前的客观条件下又能怎样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独特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两点:一是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桥梁和手段;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极需要正确的教育哲学、办学目标、教育宗旨的高层面指导。不过,学校的办学理念之所以具有方向性,是因它具有三个特点:宏观统领、中观具体、微观可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由此可见,没有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也难以深度进行。明确了校本教研的教学理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

从开发主体中的校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看,教师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师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论文的格式,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呢?对校长而言,应该履行的职责在于:确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领导能力、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

在开发校本课程必需的所有条件当中,教师的认可、支持是最重要的。任何教育变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无法成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断明朗的过程。

二、提高教师素质级能力的对策

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还存在相当多的不利于自身开展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校本教研的健康开展,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校本教研的方向,促使其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提倡学习,激发校本教研的参与热情。学习,对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支撑的。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因为时代飞速发展,知识在快速更新,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充电”,使自己在新课改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然而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一种“只教不学,不思上进”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倡导学习,使教师认识到“学习是研究性教师成长的保鲜剂”,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才能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实质、作用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学习也是研究的基础,教师们只有通过学习,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相互补充,相互提高,校本教研才不至于在浅层次上徘徊。因此,我们要极力鼓励教师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教师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和报刊杂志,让教师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互动交流。它以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如针对多数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困难问题,英语学科组的老师可以共同相讨对策论文的格式,每个人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又如,在期末复习前,各学科组的老师也可以共同讨论,提出最佳方案,争取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时,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师在反思中弥补“遗憾”,改进教学。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实现自我超越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把它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直面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不管是现场诊断和案例剖析,还是课题研究,都要以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立足点,通过分析和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解决存在的困惑或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可以促进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中小学教育教研基础[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旷明.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6.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1.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2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1.3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

2.2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2.3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3结语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2.培训形式多样化

第一,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它注重在探讨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第二,专家引领教育方式。让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专家们的示范以及在专家提供的新的理论指导下,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的学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完成培训科目,最后通过考试而达到目的。第四,送教下乡模式。由相关部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让一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的乡镇上对教师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使当地教师便捷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第五,远程培训模式。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培训对课堂的生成、构建、发展、探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探求,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3.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

第一,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这样便于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第二,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第三,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尝试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试行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

4.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们的知识、观念必须更新。无论是老教师或是新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来达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继续教育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5.政府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

政府应转变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创新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村小学数量占全国小学份额较大。在这样的一个背景条件下,决定了我国在教育方面,不可忽视对农村小学教学的研讨。因为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误差,导致疏漏了农村小学教学的地域特点。我们现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征,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创新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这是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急切需求,也是公平教育的需求。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况

随着我国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建设,农村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理论和教育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农村的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脆弱部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教师更新信息较慢且数量较少,导致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接受培训,仅局限于相互的听课与交流,缺少对教学模式的探讨。根据教学改革的展开,农村小学的教学模式有了细微的变化,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却没有发生深层次、实际性的变化,教学模式也没有得到延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缺乏系统的分析,对整体知识的互相联系、新旧、难易区分不清,分析不透切。

2.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材特点不一致,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材中所有的内容。这种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培育人才的困难。为了全面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现在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

改变农村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新情景。无论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学生,课内还是课外,小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式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观念都在转变。随着农村小学落实课程的改革,一部分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了使小学生自主、科学的学习,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们采取“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步出发,借鉴古代中国的语言学、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理论,创设典型背景,激发小学生炙热的情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可以提升农村小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让农村小学生可以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为其它学科教学奠定和拓展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我们提出了以下有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1.生活展现的教学模式。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观察某一场景,小学生作为主动观察的客体。教师同时进行语言描绘,将一个鲜明的画面展示到小学的面前,让他们独立感受文章的内容。或者是以实物背景为中心,设置必要的背景,建构一个以演示为特定的教学模式。

2.图画、音乐表达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画将语文课文中所用语言描写达到的内容再现出来,将语文课文内容形象化。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音乐将感人的文字,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浓厚的氛围。把语文课文内容与音乐、图画相结合,可以使农村小学生在听觉、视觉相互渗透,起到眼睛与耳朵互相得到强化、补充的作用。

3.表演体会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这时的课文内容将从课本中跳出来,展现在课堂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角色行为动作、语言浮想联翩,真切的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内涵。这将促使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4.语言描绘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传统且极其常见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将这种模式得到一定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将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相结合,教师不仅要有序的进行传授,还必须引导小学生边听边看,边看边想,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还可以提升整体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渲染一定的氛围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使得思想情感得到体验。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培训、交流,思想教育观念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将先进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实际的教学模式,这导致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活动的模式是学校教学的基础与中心部分,把握好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模式本身是教学理论的实践形式,它直接指导着教学活动,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端口,是承受教学的一切,包含着教学的所有方面。

参考文献:

[1]撰:《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上海.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制约因素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既是我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能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鉴于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农村中小学体育意义重大,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关系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未来。在此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定西市通渭县30余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学13所,小学18所。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藏书以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检索等途径,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农村体育教育等方面的20余篇资料,搜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及学术论文,为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依据和指导。

(2)观察法:对通渭县30余所中小学进行不同时期的观察,为本文找到直接的论据。

(3)访谈法:通过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生进行交谈得知,学校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教学。

二、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我县农村学生家长,甚至相当一些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水平不太高,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学校、家长体育观念落后

在我县农村,“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阻碍我县农村体育发展。包括大部分教师在内,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社会和教育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体育及其他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各学校间的考试竞赛成为制约我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开展的最大障碍。

2.体育教学缺少财政保障

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学校更多地将财政放在重点学科上,使体育成为冷门课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实施落后。多数城镇学校拥有较好的塑胶跑道、篮球馆,甚至有健身房等相关的教学配套实施,但在我县农村中小学,泥地跑道一遇到雨雪天,体育教学就不得不中断。

(2)师资力量落后。财政不足,学校无法招聘更多的体育教师,甚至都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需求。在我县很多农村中小学,由其他代课教师兼任体育教师,教师的体育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够强,因此,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3)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的落后。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由于上述“软硬件”的限制使学校体育课堂陷入困境,严重限制了教学实效性的落实。

三、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端正体育态度,把学校体育摆到正确的位置

体育教育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道德情操。各级领导应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一项利在国家、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通渭县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教师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师资的互动与共享。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量大,因此福利待遇必须有保证。如评优、晋级职称、进修学习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同等待遇,并给予恰当照顾,特别要给予女体育教师特殊照顾。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对通渭县中小学体育发展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的多方面调查,是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以通渭县三所农村中小学为个案进行研究,且选取通渭县学校体育的一个中间环节研究,对促进当地中小学体育发展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2篇

农村小学 体育教师素质 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人们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从当前农村小学学校的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参与教育改革缺乏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8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是复员军人或其他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年纪偏大的教师,因而有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他们深感知识的落伍对教学的不利影响,亟需更新观念和充实知识,但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缺乏改革创新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已不习惯于改革创新和在认识结构上进行过多改革。

二、重塑和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内容

1.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教育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新世纪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马列主义、哲学、进化论等方面的知识,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抑、执着的追求、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有关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较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广泛的活动兴趣爱好,情感丰富、深刻而又富有理性,意志坚强,工作热情稳定、积极进取,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等的能力,对本职工作有创新的理想和行为,以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

2.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建设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识传授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也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知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播的主要是以运动知识和技能知识为主,因而其知识结构应首重专业性。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农村体育教师首先要在熟悉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基础课中各类教材的教学法、练习法、裁判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专项课中至少一项的运动理论和技术技能;其次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娱乐体育的项目,才能搞好本职工作。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接纳新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知识容量;二要适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尤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三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体育、戏剧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

教学能力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是体育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搞好教学设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本班整体情况了解,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课要达到的目标的差距、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确定体育课内容的范围、深度以及教学目标。其次,明确教学步骤、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的高低、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采用自评、他评、互评来评价本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加以反馈,对本次课的设计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农村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开发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内容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方法。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研意识,才能够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够以科研的态度去审视学校体育对学校及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价值。因此,农村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化教学科研所需的工具,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很好地分析问题及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撰写出学术文章、论文及课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重塑、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以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促进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丹.体育教师职业成熟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

[2]黄文仁.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3-04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3][4]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其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数字化鸿沟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抹平差距,实现教育平等,而是要求从实际出发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须立足既有条件,积极主动地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农村教师不能等待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再去发展能力,而是要通过自主的能力发展带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4]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

[作者简介]吴龙(1964-),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逻辑教学;吴海峰(1962-),男,辽宁开原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管理与培训;胡久江(1963-),男,江西新建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江西南昌33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JY232)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56-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我国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约有一亿多学生,六百多万教师,广大农村教师支撑着中国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他们是基础教育的脊梁。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省,总人口四千四百余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0%,据调研统计,至2009年,江西省普通中小学校有10914所,农村中小学校9922所,占90.9%,普通中小学校教师有335902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23481人,占69.9%。调研还显示,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接受现代信息和继续教育机会少,专业发展缓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必然需要。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相对单一枯燥,说教灌输,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相脱节,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有必要讨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革新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模式的研究既是理论层面上科学的求真,也是工作操作层面上的务实。模式是在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总结、提炼、加工,突出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范式,它可以被模仿、推广和借鉴,可以使人们面对复杂的事物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而实施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系统论角度看,它主要由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管理等构成。模式分析现在被国际、国内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加强模式革新的分析,将能够使我们有效把握培训的本质,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培训工作过程中,认识培训发展规律,解决相似条件环境下的实际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和总体素质两大突出问题。就江西省而言,一是农村中小学,30~40岁这个年富力强阶段的教师数量普遍偏少,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二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与城市学校比较,小学教师专科学历以上的低于27%,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上的低于31%。2010年我们对江西省资溪县、安福县、南昌县10所农村学校的400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是,能够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仅为15%,绝大部分教师在县乡培训,其中还有26%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现在培训存在的前三位问题是: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培训计划一刀切。他们最希望的培训形式是教学观摩、案例分析、集中培训、专家讲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培训以行政推动、机构参与、教师被动参加为主。统一的培训计划,使培训缺乏针对性,想来的来不了,形成了培训供给和培训需求间的矛盾。统一的培训形式,以培训者为中心,单向灌输,使培训易走过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缺乏。统一的培训内容,使培训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形成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倦怠。

如何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真正体现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培训者的主导地位,构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从事培训工作者必须要研究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理念指导

1.终身学习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将继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基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接受教育培训,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承担未来教育工作的任务。因此,教师培训模式革新必须着眼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存在许多特殊性,体现在学历不同、水平不一、培训经费缺乏,职业倦怠较严重等方面。因此,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实要求,而且要思考它们的潜在要求,同时,还要研究他们未来发展的要求。在模式的选择上,要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尊重城乡教师实际差别,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选择,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好,通识知识和个性需求结合好,培训学习与自我反思结合好,实施按需施教,差别性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3.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在“科教兴农”的理念下,依据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农村中小学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农村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要成为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基地、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普及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农村实用技术,能提供农业知识咨询服务。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应该心系“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培训模式革新必须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三农”服务的本领。

4.开放培训的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者如果还沿袭封闭老套的培训模式,必然会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拒绝。开放培训要求我们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及兴趣特点设计和组织培训,依据农村的实际条件、环境的差异等实施培训,增强培训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体现应有的生命力。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的选择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系统,面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定环境,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为培训效果服务的,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但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培训模式是随着培训地域、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的,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形成开放互动的多元化新模式,使模式的运用能体现教师主动、能动的原则,让教师达到最大发展,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助推剂。

1.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网络远程培训模式主要是以网络为平台对教师开展培训活动。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2000年我国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文件中明确指出:“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校校通”工程已为实施全员性教师培训提供了可靠保障。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培训学习的灵活性、自主性,扩大了培训规模,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难以统一集中培训的困境得以缓解,有效地解决了工学间矛盾;而且在培训方式上突出学而淡化教,做到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中心,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层次差异带来的多元化需求,给予学员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开放性、有助于弥补农村培训资源缺乏、培训师资水平偏低的弱点。2006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农村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计划”“西部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计划”等国家培训项目受到农村教师的普遍好评,也为各地开展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提供了示范。

2.课题驱动培训模式。课题驱动培训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教师或教师群体为主体,在培训院校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校发展和自身特点选择并确定研究方向,以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模式。模式中的课题研究体现了研训一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的思想,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模式中的合作强化了培训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密切培训院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联系,使培训院校的发展更加扎根于基础教育的土壤,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专家的引领,能在培训研究过程中寻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入点,在问题的研究探讨中获得专业发展,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课题研究驱动培训活动,为各个层次的老师铺设舞台,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有事可做,有助于诱发、加强和维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就动机,消除参加培训的倦怠,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观摩交流培训模式。观摩交流培训模式立足于教学现场,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展示教学和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并通过专家的评议、同行的研讨交流互动,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目的的实践模式。也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中小学教师对口观摩研讨,交流互动,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提高。观摩可以在校内、校际间、区域间等不同范围开展,其灵活的选择性便于农村学校交流的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展示教学利于专家、同行通过对课堂教学严谨客观的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有效地加以诊断,并在相互研讨交流中,得出改进的方法策略,实现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的目的。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不仅可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在与优秀教师相互平等、相互交流和共同研讨基础上,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体意识,促使“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4.跟进指导培训模式。跟进指导培训模式是建立在贴近农村老师、贴近农村教学实践的培训理念上,以农村教师的需求为方向,采取多元培训方式,促使农村教师自我提升的培训模式。跟进指导通过自我研讨和团队研讨结合、专家指导和教师间交流结合、专题研究和及时诊断结合等,在专家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走进课堂、走进问题的基础上,不仅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学习选择性差、针对性弱的问题,使农村教师平时有问题有人问,自我发展有人指导,实现了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5.案例专题培训模式。案例专题培训模式是依据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形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出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提炼形成专题,通过培训教师对专题范围的资源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案例实施培训的模式。该模式的案例教学运用将推动多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农村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解决农村教师实际需求、疑难问题和困惑,如为“三农”服务,可在深入农村调研基础上,结合地区农村发展采集真实案例,设置“农业技术”专题开展培训。

6.顶岗实习培训模式。顶岗实习培训模式是以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置换为基本形式,对农村教师进行脱岗培训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极大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师无法脱岗参加培训的现状,并通过系统培训,促进农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素质,达到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师范学生通过在农村学校实习可以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该模式是师范院校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师范院校熟悉农村基础教育,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好地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教研、咨询等多样化支持服务,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师范院校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发展成败在教师。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革新,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必须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月郎.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校本培训 研究 反思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农村教师”并含“校本培训”为检索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212篇相关学术文章。以研究内容、发表时间和研究对象等为依据,对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萌芽发展期、反思建构期和深入探讨期三个阶段。

1.萌芽发展期(1999-2004)

1999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首提校本培训的概念,并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如肖成全分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实施可行性[1];侯正安则研究了在以县为主背景下,如何保障、评价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2]。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及国内城区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反思建构期(2005-2010)

自2005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专题研究。这期间的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对早期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试验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开始逐渐由最初的可行性探究,转入对培训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为构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寻找理论基础。如有的学者开始从“远程教育”或“三级教研网络”的视角探索构建新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着力从反思和建构两个方面探索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新策略。

3.深入探讨期(2011至今)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热情。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如有学者以“从关照群体到关照全体”为主题探索了校本培训的八个发展方向[3];有学者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校本培训模式,提出了5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当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模式建构阶段,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二、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内容分析

1.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曾诚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类、政治思想类、教育理念类、实践技能类、教研科研类和现代教育技术类等六大板块,认为政治思想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灵魂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背景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基础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支柱课程、教研科研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重点课程[4]。有学者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进行层级式分类,强调根据全体教师的共性和个性,设置“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自我研究教学、教学评议、教学研究等几个层级“菜单”[5],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菜单”。

2.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目的和作用的研究

(1)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

学界普遍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以农村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从知识、技能、理论、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二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学校发展。校本培训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以解决学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的研讨,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都立足于客观实际,着力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人力资源,以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会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并且帮助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教师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并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通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提升教学和沟通技巧,真正将教学转化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使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校本身的研究和再认识过程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校相关管理决策,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应对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发展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三维一体”的互助合作式培训、教师反思诊断式培训、教师的开发研制式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网络式培训、教师的自我发展式培训等[6];有的学者从教师的需要层级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达标式”“提高式”“研修式”[7];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的实际过程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自修一反思式”等[8];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采取的媒介进行分类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分为“媒体资料培训模式、空中课堂培训模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等[5]。

4.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内容和教师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校本培训未能形成培训合力,效率低下,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目的[9]。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到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中,校本培训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表面的适应教师需要,“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10],农村校本培训仍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层面,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表面文章,并没有深挖校本培训的核心内涵,严重限制了校本培训功用的有效发挥。有的学者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并没有契合教师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问题”[11]。农村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涵盖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内容,以此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但现有的校本培训并没有“急教师之所需“,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在实践中未能起到好的效果。还有的学者从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作为校本培训主体的广大农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农村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个人工作精力、个人意愿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往往不愿意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培训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农村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5.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措施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应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形式、职责,并有相应的考核、评估等。有的学者从文化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学校内要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促进教师自主自动地参与校本培训,改变校本培训的外在强迫性。有的学者从服务保障方面入手,认为应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个舒适的良好环境,并提供培训所需的相关器材。还有学者提出因校制宜和校际互补保障,建立独具特色适合本校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并且应追求校与校之间结对,学科互补、资源共享等。

6.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评价机制提出了“三级评估制度”,即每年末,先由学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进行逐一检查评估,再由乡镇教育办公室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情况作专项评估检查,最后市教育局组织专人对各乡镇校本培训年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9]。有的学者提出培训基地负责人组织统一考核。还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应大规模的展开,其评价应由学术研究的鉴定转入行政督导评估,主要包含自我模糊评估、定性定量评估、远期高层评估等三种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采取客观公正、积极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如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学生评教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学校等。

三、对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反思

1.重视实践探索,忽视理论建构

现有的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忽视了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证研究是了解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但这种调查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体系进行,没有理论基础的探索只能是限于表面的分析,很难实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索。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应着力探求其理论基础,构建起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体系,以保障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有“理”可依。

2.重视国内经验总结,缺乏国际视野分析

现有的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内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国内现有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对国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了初步探索,尚缺乏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在做好国内经验总结等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力国外先进经验的“移植性”研究。

3.重视共性研究,忽视特色探索

现有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提出某一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方法、内容,很少有专对于某一区域或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路健⒅贫鹊鹊难芯俊O钟械难芯浚大多集中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缺乏地方和学校特性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别,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间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别,各区域和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自然有不同需求,理应各具特色。相关研究在关注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关注区域和学校间差异性,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的有效设计与有效实施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

[2] 侯正安,孙建业.县级区域全面开展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3] 白晓明,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对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4] 曾诚.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5] 张榕玲.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6]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7] 金辉.增强校本培训实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8] 吴淑芳.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课程适应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9] 马冉冉.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7(3).

[10] 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11] 姜平编.解读校本怎样做校本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