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

中职教师论文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于2006年成立,最初专业方向开设不齐,由1名专业教师和4名文化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随后专业教师人数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语数外课程教师)。其中,女教师20名,男教师2名,男女教师比例为1︰10,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数分布见下表。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为50人,2011年学生人数增至130人。这些专业教师不仅承担有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各专业的活动指导。例如,音乐学教师要教授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主要讲教学教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由教生物的老师讲授,心理学教师要承担幼儿卫生学教学。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我国职中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师资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职中教师的师资力量明显的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开展继续教育。下面,就将针对这一课题,提出具体策略。

二、推进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1)终身学习理念。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极快,很多知识在掌握不久之后就变得陈旧,这就需要人们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才能保证和时代同步。正因如此,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整个社会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职中教师更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能力本位理念。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更加需要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本位的观念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具体来说,“能力本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能够充分彰显个人价值。但是,受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所限,目前,整个社会还是比较重视学历,而没有将能力与学历完全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职中教育界。教师们为了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福利待遇等,投入继续教育也会选择对学历的追逐。一些职中教师攻读的文凭并不是本专业所需的,与本人教学实践相脱离。这就更需要职中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能力本位理念。

2.政策法规保障

(1)制定专门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法规。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法规,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之中。而职中本身就不太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生源、经费等多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条件、时间等做出明确限定,从法律的角度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2)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我国职中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基本没有明确的资格限制,在入职之后,岗前培训也大都流于形式。而且,我国法律也没有对职中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任何限定,大多由学校自主制订入职要求,对学历、专业技能水平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职中教师任职资格进行限定,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3)完善职中继续教育监督、激励体制。我国现阶段的职中继续教育以行政指令为主导,不论是培训基地还是受训教师,都是被动应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近些年,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大都属于宏观号召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参与的职中教师希望能够将受训与直接的晋升、职称等结合在一起;培训机构则希望通过组织培训工作获得经济收益。所以,可以充分考虑两者的需求,从法律的角度建立起激励、监督机制。

3.完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体系

(1)加强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推动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有几十个,大多依托高校,中心省份培训基地相对较多,而个别省份只有一所,偏远地区尚没有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依然需要加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将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发展的空间留给基层,由各个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根据本地情况推进工作,激发其完善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管理工作的动力。让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接受市场的检验,在竞争中走向完善。

(2)加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投入。推进培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就是经费的投入,只有基本经费到位,才能提升职中教师培训基地与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个人。所以,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一部分、职中院校投入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三方面并举的经费筹集手段。其中,政府投入是支持培训基地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将地方社会发展与经费投入相挂钩,地方收入增长则增加投入,保持每年固定的增长比例。如果需要促进职中教育发展的话,则进一步追加经费。职中教师个人承担的部分以各地区教师收入水平为依据,如果所在职中效益良好则可以将这部分学费承担。根据相关研究,职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资格达标培训。如一些学校要求职中教师至少要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学历不够,所以,会参加各类自考、在职研究生等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从职业生存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应该以教师本人自行承担为主,如果所在学校有条件,也可以承担学费。第二类是技术提升培训。这类培训包括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属于行业性培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本人,也包括其工作单位,所以,原则上主要应该由所在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来负担,当然,教师也应该承担一部分。如2001年,《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进修者在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个人应该承担三分之一的学费。第三类是晋升培训。一些职中学校为了提高本校专业的竞争力和水平,需要培养一些学术骨干。而受训教师在完成培训之后,通常会得到一定的晋升。包括行政职务或是学术职务,当然,相应地,个人收益也会有一定的增长。这类培训应该由个人负担主要学费。当然,对于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来说,可以依托政策支持,广开门路,在各个渠道进行融资,这样也可以缓解各方面压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关键。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可以保证培训的水平。当前各培训基地主要是以各高校教师为主,偏重于从理论上提升受训教师的水平,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未来应该从这个角度着手,加强各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加强校企联合,介绍教师在优秀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且组织基地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总的来看,各个基地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与学科特点,开展多样的师资培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1)充分调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各职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技术、设备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展校内培训。例如可以让老教师开设讲座,对新教师进行单科专业培训;可以开办各类培训班,如计算机班、外语班等,在周末或假期,利用本校设备,聘请校外计算机教师或外籍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2)联合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对于新专业来说,职中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新专业需要聘请新教师,但是,新教师不一定会及时到任,这就需要在校内挖潜。选派教师到高校中进行专业培训,也要鼓励教师进行深造,报考研究生、第二学位等。

5.建立职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反馈制度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的理论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应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最高准则和依据。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教师继续教育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在职培训时期,主要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补偿教育,使其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90年后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心开始向质量提高阶段转移。目前中职校的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办学水平。

二、职业规划是发展举措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夏冰.中职专业课教师继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

所谓政治观念,是指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体现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其核心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政治立场是指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的根本出发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站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政治信念是指我们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和现实的看法及主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抵制各种主义道路和产党领导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政治品德是指我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素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主动接受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节俭和朴素的优良传统。政治水平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理论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和思想上不成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正确开展批评教育活动,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良好的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

所谓师德观念,是指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认知。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教。师德是为人师表的根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以,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师德观念主要包括诚信观念、敬业观念和责任观念。

1.诚信观念。

诚信是做人的首要品质,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更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和灵魂所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的合格公民。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要求其必须诚实守信。如果教师都不讲诚信,何谈诚信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各种欺诈、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种潜规则盛行,都是不诚信的表现。面对社会缺乏诚信的大环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模范,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特别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观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诚信观念。一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职业重要性。教师应当懂得诚信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的美德和优良品质,更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首要人格体现;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为学生做诚实守信榜样的意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诚信。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诚信教育。首先是理论诚信。所谓理论诚信就是对于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自己做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成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和践行者。现在,个别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持怀疑态度,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它的正确性,只是由于职业的需要,口是心非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怎么能够使中学生信服?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深刻的体悟和感受,是真正相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已。只有做到理论诚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言行诚信。所谓言行诚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言行一致,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教师就更不应该迟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得按时批改,及时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首先要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教师诚实守信的基本立足点。

2.敬业观念。

敬业是一种基于责任、道德或者兴趣之上的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其本质是奉献精神。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和奉献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付出和敬业。教师敬业观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虽然在现今考试体系中不是最重要的课程,初中阶段属于所谓的副科目,但它在中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教书匠,而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乐于奉献,树立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神圣感,提高从业自信心,培育爱岗敬业的观念。其次要精通业务、培养兴趣。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趣味性,只要努力钻研,持之以恒,精通业务,兴趣自然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只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及思想品德教育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学生及自己的思想问题和认知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感就会凸显出来,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增强职业信心,形成职业兴趣,养成敬业观念。

3.责任观念。

所谓责任观念,就是个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或法定义务勇于担当的认识、信念和自觉态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责任观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责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既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做到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

(三)强烈的法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及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法治观念要求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坚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遵纪守法已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公民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只有具有法治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是教师的法定义务,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懂得“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明确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懂得法治的核心是确定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高权威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懂得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特别要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再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最后,必须把教育教学行为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严禁以所谓的管教学生、提高成绩等名义,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禁止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人胜任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手段。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

(一)较强的授课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内在要求

授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也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笔者以为,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授课能力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理论修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1.理论修养。

加强理论修养,锤炼理论功底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提高授课能力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准确掌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基本理论要理解其精髓,领会其内涵,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授课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理论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涉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许多知识点,如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秋收起义,世界历史上的贩卖黑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熟练掌握这些历史事件是讲好政治理论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相对抽象、深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合与联系相关历史知识,能够使高中生拓宽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许多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渊源,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很难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教师都要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学习,及时补充缺漏的历史知识。同时,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滞在表面上,而应清楚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原因,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活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再次,教师较好的文学素养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要差一些,因此,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讲好它不是容易的事,中学生也多数认为课程内容相对空洞、抽象、枯燥,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晦涩的课程内容讲授得具体、生动,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表达水平。任课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通过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就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春意盎然,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中考开卷考试以及高考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重视民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也要求教师须具备扎实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否则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应考特点,都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讲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应该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利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高课程的文化品味,逐渐使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和最具魅力的课程。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考和高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命题的重要原则,更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与时俱进。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政治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结合起来,正确阐释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制度;平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能够给予合理科学地理论说明,对于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的大事要闻、时政热点,与教材中的抽象理论能够生动形象地联系起来;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要细心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将时事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关心时事的好习惯,提高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增强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总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特别是对于相对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如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由过去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记忆和应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趣味性、实效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持续发展的源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加强。首先,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是特殊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的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的灵魂工程师,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新课改的基本目标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和研究,探索适合新课改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再次,现代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由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各种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老师来说任务艰巨、压力巨大。为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方式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形成较强的学习和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标新立异给予积极支持。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主要通过继续深造(包括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历和学位攻读)和参加研讨会的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科学、新技术和新知识,接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始终保持与新知识同行;提高研究能力,对于中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数是教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三)良好的亲和能力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

教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关键所谓亲和能力,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所在集体心目中的亲近、和善、易于被接受的力量。良好的亲和能力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本质上是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学生只有信任、爱戴老师,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仅让学生“知”,而且使其“信”,最终达到使其“行”,这个任务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必须具有使学生相信你的能力即亲和能力。亲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格因素,同时和后天对社会的认知关系密切。教师的亲和能力主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能力,体现在对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和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和技巧上。笔者以为,教师亲和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以下努力来完成。

1.形象塑造。

良好的形象和仪态是人与人成功交流的首要外在条件。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没有严格明确的要求,但为人师表的职业使命蕴涵着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塑造。笔者以为,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保持举止优雅大方,体现文明;穿着朴素、大方、得体、端庄、干净、整洁,不过分追求新潮、时髦和暴露及过分邋遢,体现修养。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浓妆艳抹,可以适当淡妆;男教师应保持脸部和头发的整洁和干净,不要留胡须和长发、辫子。做到表情温暖、微笑自然、目光祥和;做到站直、坐正、走稳,上课时手势要适当,禁止滥用手势、无意手势和不当手势;日常交往要避免用牙齿咬东西、吃饭时咀嚼声音过大、用手指敲击桌子、当众挖鼻孔、剔牙齿、掏耳朵、剪指甲、嚼口香糖、搔头皮、打哈欠等。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态度真诚、称呼得体、语气委婉、动作恰当,特别是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力戒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这才是一个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保持的科学的审美情趣和形象。

2.态度塑造。

态度决定一切。教育是教真育爱的过程。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态度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更应该对学生具有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教师应该认识到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理由在和学生的关系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更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同时,教师的职业本质上具有服务和管理性质,学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具有是教师的客户和被管教对象的双重身份,对于客户和被管理对象应该保持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而且敏感、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因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懂得尊重是信任的前提,友善是接纳的条件,耐心是好感的基础,公正是亲近的要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友善对待他们的缺点和过失,严禁对学生进行各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真诚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认真授课,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虚心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具有教育和要求的职责,公正、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禁止出现偏爱或忽视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3.个性塑造。

个性魅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方面。虽然教师的个性特质具有先天因素,个体差异较大,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在健康广泛兴趣的培养、宽容赏识品行的形成、幽默诙谐语言的使用等方面能够获得改善,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亲和能力。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增强体质、愉悦心情、完善自身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可以与不同的学生共同参加各种兴趣和爱好活动,达到与学生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同时,教师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往往在中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宽容和赏识是合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必备的人格要素。“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宽容和赏识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中学生的过失,教师在批评教育和严格要求的同时应当拥有宽容和赏识的心态,懂得“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能够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闪光点,适时抓住成长的契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反思,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准确、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密切师生关系、提升亲和力的必须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教师的幽默诙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合作者的身份容易被学生认可,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更好地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1.金融危机前中职教师政策价值取向主体单一——政府转型

政策分析中的一个突出困难是发现指导政策决策者恰当的价值观。根据前人研究结果,世界各国因各自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国情不同而出现三种宏观教育决策模式: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与地方均权型。中央集权型是把教育领导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教育宏观决策体制上,法国、荷兰是较为典型的教育集权制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是地方分权型的教育宏观决策国家,不存在典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均权的教育宏观决策,但英国是相对均权型的教育宏观决策国家。我国也属于中央集权型教育宏观决策国家,教育宏观决策模式则是政府议程,即由“国家决策机构或领导人提出大致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而后成立方案领导小组,小组授权政策研究机构或综合部门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起草政策方案;再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反复磋商、修改、审定决策方案,最后由决策机构批准执行”⑦。但是,受全球化的加剧、WTO要求成员国放开国际教育市场以及近20年来技术劳工市场的全球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教育宏观决策机制都有所松动。比如,法国“许多管理权从中央下放到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⑧,而我国教育的宏观决策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政府议程逐渐转向公众议程,这一转化在我国职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尤为突出。过去,我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也“是在计划经济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权利相对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条件下形成的,决策体制比较单一,行政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决策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权的唯一主体,决策者几乎包揽了决策过程的所有环节,使得决策组织在制定教育发展目标、处理与教育组织的外部关系,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⑨例如,中职教育因与高等教育不对接,其毕业生无法实现社会的垂直流动。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生产实践,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影响仍然是升学教育而不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如此长期发展,就导致目前中职教师政策存在问题,如中职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操作经验,在“黑板上开机器”并继续进行职称晋升。

在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机制从政府议程向公众议程转化的过程中,决策主体发生了变化。温明丽认为:“教育决策乃透过行政管理或经营,以决定并落实教育计划或方针的过程与结果。决策是行使权力的重要内容,不仅覆盖有形的组织、制度、行动与法令规范,也包括抽象无形的权力、理想与价值判断。”⑩进入WTO前,教育政策的决策主体是国家领导人或政府部门,其政策价值取向是政策制定者的价值选择标准。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发展出现转型变化“,碳排放”计入经济发展成本,低碳经济对我国政府决策的价值取向有所限制;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对我国政府单一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可以说,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由政府议程被迫走向公众议程,政府机构外的大众传媒、公众、非政府机构、企业行业是公众议程的主体。这些公众不仅有本国公众、NGO组织,还有跨国企业。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发生多元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以提高政府议程的开放性、民主性为基础。

2.中职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主体间关系的表现——政出多门

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校。虽然中职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主体是政府,但政策主要来自两个政府部门,由教育部负责前三类学校的教师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出台技校教师政策。由于部门利益造成政出多门,导致“我国由于在职业教育证书体系上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由教育部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放。不同种类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在内容上要求不统一,证书认证过程也互不相认,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方面,教育部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培训政策产生了利益冲突。教育部门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学校学历教育外,还应包括职业培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大职业教育局面。虽然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入TVET的新提法体现和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但这种新提法代表的是价值取向主体是谁、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沉淀。

3.中职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困境——对教师与技师的信念分歧“

双师”定义众多,本文认为“双师”中等职业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具有钟摆特点。斯蒂文森在《伦理学与语言》中认为,价值分析的第一个目的是澄清“公正”与“应当”;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伦理判断的一般方法。我们分析中职师资政策的价值取向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两把尺子:一是分歧;二是一致。分歧的刻度有“信念分歧”和“态度分歧”。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价值取向的“信念分歧”。在描述意义时,我们注意到语言规则的作用,每个个别的单词都如同一个完整的句子一样,具有影响认知的倾向。词语的排序同时说明了价值取向的先后,由于词语排序不同而产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例如,牛奶——奶牛,语法——法语,鸡蛋——蛋鸡,牙刷——刷牙,校企合作——企校合作,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斯蒂文森把上述这些情况称为“信念分歧”,是“是”与“非”的分歧。在这类事例中,“一个认为P是答案,另一人则认为非P或某个与P不能共立的命题是答案,各自都可以在讨论中努力提出一些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借助较新的材料来修正自己的观点。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信念分歧’”。使用“信念分歧”这个工具来分析相同政策下不同主体的答案。关于中职教育教师政策,在中国内地目前有两个政府部门出台政策,一个是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中职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政策;另一个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有关技校、技工学院的师资政策。教育部的教师政策信念是“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对象是“教师”,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技校、技工学院的政策信念是“技术教育”,政策对象是“技师”。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兼职教师成为中职教育师资的一个来源,“大陆在引入具有行业经验和产业实践能力的技能专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时,大多会遇到学历、职称、身份、编制等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致使他们的教师资格认证、待遇等难以得到落实”。对年轻的兼职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歧视。由于受教师政策和编制的限制,兼职教师多为退休人员,在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步伐加快的世界职业教育趋势下,没有掌握科技前沿的新技术,也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从而限制了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

尽管“理实一体”课程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实习指导的能力,但教师并不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也不了解市场顾客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是如何在企业里研发、生产的。此外,对教师与技师认知的不同,也是中职教育缺乏实习指导教师的原因之一。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曾经被认为是基础课,如果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教师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主,势必导致教师仅在教室传授技能,缺乏模拟企业环境的演练。虽然学校加强了实训教学,教师的工作地点也从教室搬到了实训大楼,但这种教学空间的转换并没有脱离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造成了“双师”型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困境。

陈运春认为,无论是国家(政府)、商业(企业)还是个人所做的环境决策都是在环境价值观指导下的价值“选择”,人们在“选择”中都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这种选择强调国家(政府)、商业(企业)和个人在决策中应该理清“是”与“应该”的关系,并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价值取向是关于愿景的问题,思考为什么做,而不是执行问题,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由于中职教育教师政策所面临的复杂性信息和不充分信息,加上国际劳动力分工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迫使决策者做出的价值取向决定就存在一个时间限制模型,使得我们思考问题的根源在何处。我们必须区分价值,从而追求“合理的价值观”。中职教师不仅要熟悉纯粹的技术科目,而且要知道那些影响技术并被技术影响的全球性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和环境力量,重视学生的技术学习、实习和创业机会,让学生与企业家广泛接触,从而具备企业认可的素质

二、后金融危机中职教师政策价值取向主体间的关系

如果说“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应然状态,那么行业指导缺失和企业参与的长效机制匮乏就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实然状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走“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存在两个障碍:一是行业指导的缺失;二是企业在中职教师师资培养培训方面参与不积极。行业企业技术的变化是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主要动因。技术变化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开发以及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日本企业的经验显示,投入R&D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企业迟早倒闭;等于3%,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大于5%,企业才有竞争力。技术研发属于企业机密,企业都把研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出于企业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校企合作只有行业协会可以全面掌握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业协会缺失,中职教师的企业实习难以收到实质效果。随着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传播、实践、改进,技术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各国行业协会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作用随着其研究与指导能力的逐渐提高,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的硬实力上。行业协会以其专业性为基础,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广泛搜集质量评估信息,研究并制定客观、合理、公正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对职业教育进行客观的质量测评,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这有利于克服单纯由学校组织或政府评估产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实现对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实时跟踪监控,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政策出台的路径依赖是导致价值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职师资政策的价值取向定位不明确,教师顶岗实习的意愿是否被企业接受,取决于教师政策的决策主体选择正确的政策工具。由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技术不同,企业的寿命各异。研究表明,全球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50岁,中国境内的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岁,跨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12岁,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8岁。企业为了生存,更需要实施战略管理变革,这是因为企业的生存前提假设由稳定、可预测的转变为不确定、长期不可预测的。进入WTO后,“蝴蝶效应”使得中国企业经营的大环境更为严酷。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中立关系、竞争关系、偏害关系,即一方受抑制,一方无影响;有寄生关系,即小企业依靠大企业生存;有偏利关系,即一方有利,一方无影响;有原始合作关系,即双方有利,但互不依赖;有互利共生关系,即双方有利,并互相依赖。中职师资政策要渗入何种类型的企业和部门,就需要重新审定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发展观,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技能型支持产业的过渡。

三、结语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

随着我国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随之而来的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巨增,招生规模扩大,老职业技术学校的扩建,新职业技术学校的上马已成蜂拥之势,以我校为例,招生人数由过去的几百人,巨增至今年招生两千多人,但随之而来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已是职业技术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怎样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怎样合理使用师资力量,这是一个系统而的问题,下面就我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使用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例如:近两年我们学校机专业和机械加工、数控机床专业招生人数增长较多,我们就安排一些年轻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引导他们向计算机专业转行;安排一些机械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数控机床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安排一些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有效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应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二、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内部师资培训挖潜毕竟有限,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向外界吸引人才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工作:(1)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我市原有各类企事业技工学校三十余所,每年都有部分教师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2)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普遍反映这部分教师讲课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条路子走得很对很巧,几年来通过这条路增加了一批“双师型”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3)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讲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条路子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这方面的教师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这方面的教师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同样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是这样,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一定要立足实际,考虑自身办学能力和固有的师资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引进教师也要向这方面倾斜,而不是大量地新开设专业,这与已经有丰厚积累的学校进行竞争,不仅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反而会因为有限的师资和物资被转移和分散,原有优势难以发挥甚至被削弱,进一步丧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虚拟财产,难以发挥作用。

四、师资队伍应建设注意德智体美全面

在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强化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的同时,学生德、音、体、美育方面的师资也得随之加强,这对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则单纯的职业技术会使学生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健康成才,反而会使单向发展的技能教育失去丰富的内涵,单一的技能教育难以进一步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的激烈,加上社会上一些偏见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中职生就业层次的降低等诸多因素,导致中职学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许多中职生认为读书无用,“厌学”心理严重,很多是被父母逼到学校来把年龄“混大”,只要不犯大错就行。

中职生源质量下滑,引起中职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下降,曾经颇受社会青睐的中专教师这一职业也失去往日风光,中职语文教学愈发边缘化。学生难教,工作成就感缺失,现实离当初的理想距离似乎愈来愈远。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亲眼目睹周围的同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工作倦怠。如何坚守当初的职业理想?我认为只有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提升教师的责任感

《百家讲坛》里的曾国平老师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学生可以原谅老师没有水平,但不能原谅老师没有责任心。”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的公开课,备课很不充分,PPT课件还没有做完整就敢在公开课上使用,授课时甚至需要现场询问学生补充资料,完全无视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应。这样的课程如果是个可有可无的课也就罢了,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专业课,那就误导了不仅仅是一个班、一个专业的学生。

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我的秘诀就是“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平时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学生的朋友,以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教学,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他们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

语文能力的提高重在“说”与“写”的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每天到任课班级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等,有多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参加市里的作文竞赛、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赛并获多种奖项,教师的责任感,使许多厌学的孩子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学习。

二、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学生中传播,这就使我们中职教育面临一些新的课题。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修养、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和迎合学生,过多地讲一些时髦的甚至是媚俗的话题,内容随心所欲,有些话题甚至有违师德。也有一些老师,尤其是我们这样中老年教师中的某些人,脸上常年保持苦大仇深或平板严肃的表情,上课好像老僧念经,始终一个语调,一个姿势,学生不打瞌睡才怪。

我也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乍听不紧不慢,细忖却是别有洞天,他能在谈笑风生中渗入大量的知识要点,并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而学生也能在这种愉快甚至幽默的氛围下爱上老师、爱上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强调生源差、学习习惯不好,而采用或强制性的、或迎合式的教育方法,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学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学生能否在轻松愉快又饶有兴趣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教师的阳光心态、人格魅力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中职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具有知足、达观、感恩的心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爱心、充满活力,具有幽默感、精力充沛,让自己的内心不断感悟、成长。

三、提升专业技能,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从事职教工作的头几年里,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上课时很卖力,也很有激情,滔滔不绝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学生或者茫然或者干脆在睡觉,而我虽很陶醉但并不能吸引学生,授课效果自然不理想。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认真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广泛涉猎各类教育文献资料,并把平时教学中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高要求。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是中考落榜的学生,缺乏自信和进取心,学习热情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客观上,当前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员工有大专以上学历,就业形势和压力导致多数人认为上职业学校没有前景,不少家长在思想上不重视,漠不关心。这样,导致许多学生主观上认为前途渺茫,选择了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得过且过、无心向学,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挫败感。上述问题使得职校课堂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而课堂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职新教师经验不足、课堂管理方面训练较少,对课堂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少课堂管理、调控的能力和教学机智,他们普遍感到课堂管理困难重重。课堂管理的失控会使新教师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新教师如何走出困境是中职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首要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了解,结合自己一年多的教学体验,发现新教师存在以下的管理误区。

1.新教师与学生亲疏关系把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放任或过于专制

新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由于经验不足、不能把握分寸,这种优势往往因把握不当而变成劣势。新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朋友,当成弟妹,心肠软,缺乏要求的底线,对学生放任自流,民主意识过强,宏观控制不力,不能主导班级的良性发展。这样,导致学生主体意识过于强烈,甚至出现教师被学生主导的情况。不少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很友好,很和善,从不批评学生,相信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但是有些学生得寸进尺,认为新教师好说话,完全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使得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有些新教师,在从教之初都会倾向于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相信学生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但受到残酷的现实冲击之后,往往求助于强制的管理手段,严厉地训斥、控制甚至惩罚学生。这种方法可能会给课堂管理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效果是暂时的,依赖于教师严厉的控制,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和敌对情绪,造成课堂气氛的不和谐和师生关系的紧张。以上两种方式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课堂。课堂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是加强对学生的控制。中职新教师跟学生的关系,既不宜过于亲近也不宜过于遥远,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

2.新老师过分看重学生成绩,秉持分数至上的原则,甚至过分较真

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对学业不太重视,他们选择上职高大多是为了顺利取得毕业证,更多地考虑到就业。中职新教师意识不到学生的这些特征,过于看重分数。在课堂管理上,认为主要任务是教学,把注意力集中于课本、练习,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在教学内容上,挖空心思地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学生,使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不得不超负荷地应对;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教学技能而一味闷头讲课,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缺少课堂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中职学生更加厌倦学习,觉得上课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造成课堂上出现一系列的违纪行为。这种教学方式,把应对考试作为课堂管理的利器,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适应当代中职生的需求。中职新教师要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不应过分地较真成绩,而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课堂纪律才会好转。

3.新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忽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进行预设和预防

笔者在一次英语公开课上,亲历了这么一起教学案例。任务是完成屏幕上的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完后举起了手。过了一会了,另一个小组的同学也做完了,举起手说:“老师,我做完了,我是第一个做完的。”于是,刚才先举手的同学就火了,喊道“:明明是我先做完的。”后面其他组的同学也争先恐后地加入,课堂陷入一片混乱中。于是,老师便严厉地训斥同学们:“别吵了,再喊就给我站起来听课。”此后,学生倒是安静了,但是,课堂气氛再也调动不起来了。没有对问题进行预先假设和防范,最终会破坏课堂气氛,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的课堂管理,不是在处理课堂问题时能发挥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方法,而是在问题产生之前,就能采取预防性应急措施,对学生及时地启发引导,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未发生之前,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

二、全面了解学生,提升教师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管理好课堂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结合一年来的教学体验,笔者认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新教师要全情投入,理解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科学地教育引导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的剂,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能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才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才会乐意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带怎样的班,无论学生是优中劣,态度是否端正,教师都要待之以爱,不能随个人情绪、喜好、利益来选择。老师的爱心不仅表现在学生有困难时关心、帮助他,更要悉心了解他的心理,尊重他的个性,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把爱倾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新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尤为重要。笔者班上有个学生,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不怎么关心孩子,动不动就打骂,学生形成了叛逆的性格,课堂上总是不能安静下来,而且爱捣蛋。笔者经常找他谈心,从心理上疏导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不久,他便开始信任老师,课堂上再也不捣乱了。新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和爱心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心灵的世界。尤其是教育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定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强烈的爱心,善于调动个人的教学艺术,灵活宽容地处理。

2.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立好规矩,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青春期学生的特性是好说、好动、好问,教师要和学生约法三章,赏罚分明,比如上课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违反了规矩就要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如果教师没有事先立下规矩而直接采取惩罚措施,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最终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在一次英语课上,大部分学生都迟到10分钟,原因是学生上一节刚上完体育课,下课时跑去超市买水解渴了,因而耽误了上课的时间。由于学校运动场地较远,迟到现象基本上每周都发生,这位老师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在那节课给学生拖堂拖10分钟以示惩罚。此举遭到学生的强烈不满,学生开始与那位老师对抗了。有序的课堂规矩,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那位老师在惩罚之前并没有事先说明,学生突然面临这种毫无心理准备的惩罚,必然无法理解老师的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给学生立下课堂规矩。

3.新教师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问题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

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不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都有不同,他们要达到同一标准所经历的时间、途径均会有差别。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实施适合不同知识水平、不同个性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其次,针对大多数知识水平接近的学生进行施教;最后,对于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提出个别要求。课堂上,笔者自始至终坚持因材施教的三大原则。英语语法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课程,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中职生来说,要想掌握好语法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摸清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接着,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始对症下药,课堂上尽量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笔者尽量放慢速度,把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与学生形成互动,不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知识水平对部分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基础扎实的学生,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并推荐好书;水平低的学生,要求他们从单词、语法开始掌握,逐步深入和提高。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这个班的成绩由最初的倒数第一跃升为年级第二名。

4.新教师要关注课堂的动态,懂得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看待每个问题,教师应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评判,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批评。无论是哪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能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中职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一群弱势群体,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到了职业学校后更注重教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为老师,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都不宜过多地批评与责骂,要从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先表扬后批评,让学生得到肯定与鼓励,进而改掉不良习惯。比如,某个知识点老师讲过许多遍了,但学生还是不会做,老师应该这样对学生说:“再仔细想想看,答案就出来了。”切勿不耐烦地说:“这个问题我不是讲了几遍了吗?怎么还不会呀。”教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塑自信。

5.新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中职课堂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教师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当或者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也会引发课堂纪律问题。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欠佳,有时候教材内容往往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目前,我校2013级各个不同专业都采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教材,但是各专业学生总体的英语程度不同,专业侧重点与对英语的要求也有区别。课堂上,新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为了同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其专业特色,教师可以增加学习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比如,会计和电商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可以在课堂上多讲些较有难度的知识点;汽修专业学生基础较差,但对汽车结构、品牌等会比较感兴趣,可以穿插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词汇,如进口汽车品牌名称、发动机部件的名称等;计算机专业则可以补充电脑零部件、网络常见英文等。围绕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课堂教学要坚持“学有所用”的原则。新教师首先要配合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学生个个不同,内容课课迥异,没有哪一种教学流程或方法是万能的;每一节课,都是对新教师的一次挑战,新教师讲课要结合学生实际,力求有变化、出新意,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转换,做到永远备新课、上新课,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三、恪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与课后的教育相结合,优化课堂管理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体育教师的品德行为主要体现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与生活中,体育教师以身作则,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职业品德会促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自身的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迟到早退等现象,无打骂学生等现象,对学生以及工作均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工作与一般学科的教学工作最大不同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其学习的目的性并非指向学科知识,而是指向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及动作示范的模板,均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可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身体素质,通常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身体素质越强在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也会越强,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越有利。当前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偏弱,在进行动作示范,或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技术水准。对身体弱的人,首先,不宜从难度大的项目入手;其次,贵在坚持,坚持经常,最好不间断,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要自觉,也要有毅力,如果对这些运动有兴趣的话,就会好坚持得多。我认为,这类运动是适合所有人的,也适合长期选择的项目。长时间坚持体育运动会使身体素质逐渐提高,逐渐使身体素质较差的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三、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指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学科研究的能力。体育教师进行的学科研究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发现的教学规律、新的教学方法,并撰写成文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参考,对于提高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具有一定意义。在众多体育教师的集思广益中会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并撰写论文,也会促进体育教师职称的评审,有利于自身的晋升,可以看出进行体育学科研究既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又有利于自身。当前部分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科研素质相对较差,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并不注意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审视,从而在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错过很多优秀的选题,这对于我国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不利影响。当然体育教师也不能将全部身心用于体育科研工作,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学校体育教学、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等主要工作。

四、结束语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对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福建中职体育教师在社会地位,薪酬福利,考核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满意度不高。因此,学校管理者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等方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以有效提高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效。

前言

体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中职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在中职体育教育管理中,工作满意度主要指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作报酬、福利津贴、进修晋升和人际关系等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工作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此外,它还将制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既可以增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优化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28所中职学校共计120名体育教师,向其发放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为94份。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满意度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地位的满意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的教师对自己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示很满意,选择较满意的占1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29%,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较不满意的占36%,选择很不满意的占8%。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学校体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中职学校生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体育教师,其工作的重要性、做出的贡献往往不被重视和认可,甚至不乏偏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既有赖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自身形象;也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可与接受。

2.2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学校考核情况满意度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活动的依据,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基础。如能正确评价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调查表明,73%的体育教师认为现行的学校考核办法不合理或者相当不合理,认同学校考核的仅为21%(见表1)。学校考核涉及了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考核办法的合理与否,无疑将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完善考核办法,积极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促进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公正与合理,真正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导向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通过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社会地位。

2.3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薪酬与福利满意度从统计结果看,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的期望比较高,只有2%的教师认同现在的工资状况。而且这2%的教师都是高职称教师。96%的体育教师认为工资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5%的教师持无所谓心态(见表2)。据双因素理论,对教师的激励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工资、薪酬属于保健因素,一般不会直接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然而,还必须注意到,虽然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今年的物价上涨,房价飘升,加之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缺乏社会认可和重视,相对于中职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收人而言,体育教师的平均收人还较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收人有较高的期望值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对工资收人的期望其实就是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这种需要完全可以影响其行为。在对福利方面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体育教师对福利情况不太满意,认为单位福利津贴分配方案需要进行改革。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当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学校应充分考虑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人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4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培训进修满意度调查发现,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单位的培训进修情况并不是很满意。持满意态度的只占总数的13%,高达58%的教师表达了不满,其中有16%的教师处于很不满意的状态。35岁以下的教师有87%表达了对培训进修制度的不满。近年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跟教学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的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副主任杨铁黎教授,针对当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也曾大声呼吁,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和体能的培训。有针对性的进修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开发其潜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学校管理者应该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加大培训进修力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此外,研究发现,在上下级关系方面,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较多认为和上级领导关系一般(52%),认为关系非常和谐的只占了10%a。研究结果提醒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是新时代的人力资本,是自己的朋友和亲密伙伴。管理者应改变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注意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领导者的赏识和尊重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激励。

3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目前,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地位不太满意,对学校对体育学科的考核认可度不高,希望薪酬和福利津贴方面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对培训进修方面不太满意。针对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这里有体育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着社会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原因。为此,有必要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应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法》《体育法》等政策法规,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与体育教学放在适宜的位置;尊重体育教师的教学等工作;在考核评定、业务进修等方面,一视同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机制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随后,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在我国《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也已把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列为一项重点工作,而师资队伍建设正是中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确保质量的重要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

世界各国及地区在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叫法上各不相同。美国主要是社区学院,英国主要是多科技术学院,德国为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我国的台湾地区则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

西方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早,在师资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对它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进行研究,对我国中职高专的顺利发展和有效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国内现状

依照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目前的师资状况,现阶段“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已基本达到统一,即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正处于探讨阶段,尚无统一的、科学的定义。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中职院校师资的主流在中职高专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张扬中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研究的价值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教师,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办学的特色,只有具备了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

三、研究的目标

“双师型”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以及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上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建设体系。

四、研究内容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针对职业教育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情况,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我国职教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综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强调"双师型",认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从教学和生产两种不同的岗位来强调"双师型",认为职教教师应既能当教师也能当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极低,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技能鉴定要求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均衡发展,所以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五、研究假设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我们计划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爱生敬业、善于教学、勤于反思、勇于创新、协作共赢的教育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团结守纪、自主自律、尊师爱校、勤奋刻苦、协作共赢的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营造一个公正和谐、科学民主、责任诚信、兼容并包、协作共赢的学校文化教育管理氛围。

(二)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方法多为实证研究,对目前中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是研究的视角普遍集中于学校范畴,针对中等职业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缺乏区域性和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研究问题。

三是研究的问题大都停留在操作性层面,如教师聘任的具体办法、教师考核等,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但重复研究较多;且研究深度不够,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

四是研究的范围多为普通职业院校,较少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缺乏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角度专门研究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更缺乏根据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定区域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六、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组织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全面理解教育原则与人的发展规律,在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解决与服务于现代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力争经过努力,结合教育管理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几方面的研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并与学生的发展完善形成和谐统一。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即事前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调控和修正实践活动,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健康进行。为了保证措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观察研究、问卷法、实践研究和统计研究。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行,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方式。

(三)实施步骤

立项开题阶段:制定“双师型”教师教学可行性研究的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初步研究阶段: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新一轮学生管理队伍组织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有效教育管理模式的校本课程培训为主,举办教育管理人员的上岗培训,并进人初步研究阶段。

深入研究与材料综合阶段:组织课程专家和教研人员深入学校,重点就校本德育选修课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及时调整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材料综合阶段:收集课题研究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完成“双师型”教师教育机制建设的论文结题。

结题鉴定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将“双师型”教师机制建设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运用到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并加以推广,真正实现打造精品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湘苏.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黄献红;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刘义;职教师资“双师型”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中职羽毛球课教师教学表达艺术进行探讨与分析。中职羽毛球课教学表达艺术主要有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语言艺术(包括教学语言与肢体语言);二是示范艺术(主要包括学生视角、教学辅助技术及正反示范艺术等)。中职体育教育同样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教师认识、研究,并提高自身的教学表达艺术对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有积极性作用。

一、前言

教学艺术的含义具有时代性。近代以来,人们逐渐从教学的科学性相对立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艺术,认为教学艺术是特定教学价值与特定教学方法的统一。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教学艺术的共同属性,同是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图像、音响等手段,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表达,而教学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实现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展现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基础课程,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将体育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并明确在三年制的学校中,一至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中职学生一般是在初中毕业后进人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年龄约在巧岁左右,是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影响最重要的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所经历的事物均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中职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培养自身的教学表达艺术,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与形象,有利于改善与提高教学质量。羽毛球运动具有羽毛球有快、准、狠、稳、多变的技术和战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要突出速度、力量和耐力。羽毛球课程一直是中职综合体育课最受学生喜欢的项目之一。面对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羽毛球教师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水平,特别是表达艺术水平,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来回应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中职羽毛球课教学的特点

羽毛球运动所需场地、设备比较简单趣味性强,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均可进行,运动量可控性强,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上除了少数平时或考学之前接触过羽毛球之外,大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水平都是要从握拍开始教起的;同时也发现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讲多练”,并设计多种练习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术灵活运用。另外,从经济上说羽毛球运动也比较经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对运动所需器材的准备都不是太困难。

三、中职羽毛球课教学表达艺术内涵

(一)语言表达艺术

1.教学语言的运用。语言艺术,是一项教学基本功。在体育教学时,讲究语言艺术,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学会动作,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闭。体育课教学中,讲解是通过语言刺激听觉器官,准确揭示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教学讲解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通过良好的发音、明晰的语调、准确的术语、果断有力的教学语言,可以迅速组织调动队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人学习状态;通过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的讲解,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在大脑中反映出动作的结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指导自身练习。羽毛球课教学中,讲解时语言必须精炼、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技术动作要领编成易懂易记的“口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肢体语言的运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态语言是指“在言语行为过程中传递交际信息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非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分支。从体态语言的作用和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体态语言是一种非语词传播或非言语的交际,包括了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以此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解、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中职羽毛球课教学中,辅助性语言合理的运用,使体育教师讲解能声调抑扬顿挫恰当、节奏适宜、速度适中、富有情感。手势语可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手势是指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信息,在整个体态语言中,手势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它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表示方向、情意、象征等含义。例如,在羽毛球课堂练习过程中,学生动作完成出色,教师可以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摆出“v”形或者翘起拇指指向学生,表示对学生的祝贺和鼓励。

(二)教学示范艺术

技术动作的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方法,它是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的动作结构、要领和方法。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还能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

i.教学示范要考虑学生视角。羽毛球课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示范时要注意示范速度以及学生的距离和视角。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技术的示范力求从不同角度、以慢速和正常速度示范,务必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正确的印象。例如,平高球、吊球、杀球等基本技术,采取正面、背面、和侧面以慢速、正常速度示范。个别方向,路线变化较为复杂和动作技术,宜采用背面示范。例如,羽毛球基本步法结合手法练习时,适宜采用背面示范。镜面示范的特点是学生和老师动作两相对应,如徒手手操,教学宜采用镜面示范。羽毛球课教学示范不论远近,均应以学生看清为准。教师处于以学生为底边的顶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示范。此外,还应考虑阳光等围环境因素,不要让学生面向太阳或干扰物多的环境,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示范要有参照物和辅助手段。正确、熟练的示范动作能让学生一开始既能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在羽毛球课技术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可以结合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cai技术)应用于羽毛球课教学,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系统先进的声音与图像压缩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存储、传输和提取大量图文、声音、影像的教学信息。由于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处理都是数字化的,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高质量的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和特效处理,使真实素材的一体化达到实而完美的程度。羽毛球任选课传统教学中,有一些技术动作比较细腻,有些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有时需要重复的进行技术动作示范和理论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cai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3.注意错误动作示范的选择与表达艺术。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一些主要技术都是由若干环节构成的,每项技术都有其主要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这些主要环节被称为“关键技术”。如羽毛球正面上手击球,按动作结构划分,包括:准备姿势、移动、选位、迎球、击球,其中击球就是关键技术。对关键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完成动作的质量。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要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概念;而示范易出现的错误动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分辨自身动作的正误,以及两种动作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避免、纠正错误动作。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正误示范对比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议

1.中职羽毛球教师需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羽毛球技术复杂、变法多样的特点决定了中职羽毛球课教学是一项技术、技巧含量很高的工作。因此,教师的语言讲解艺术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语言不能只是对知识作一般性介绍和转述,也不能只是对教学难点作一般的解释,而必须将教学语言艺术化,将复杂、抽象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

2.中职羽毛球教师需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中职羽毛球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肢体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原则,提高教学水平。中职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喜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诙谐、幽默,又不失严肃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会使教师在体育课上表现出众,游刃有余。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3篇

记忆与联想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如,幼儿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凭借印象进行创作,而认知是印象的主要来源,此时幼儿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大部分学者也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过研究,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儿童画的创作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记忆与想象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影视作品以及图片、视频,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这些场景的现实性,通过记忆与想象结合的方式构思作品。这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潜力,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如,作品《丰收》的画面呈现了一位渔家女孩晒渔网的情景。画家采用装饰、拼接和夸张的手法,采用渔民生活的各种材料,用柴杆和铁丝做草木树叶,用蛋壳做鱼,用沙粒纸铺成沙滩,为观者呈现出渔家女孩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此作品的创作理念就是记忆与联想的结合。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结语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中职名师所应具备的素养

(一)不断奋斗进取的素养

作为一个名师不能够只将眼光放在当前、不思进取,而应该要不断的努力进取,获得更高的成就。不断的奋斗进步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道德实践与示范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因为经济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要消除这些代沟就必须要不断的发展自身。

同时作为一个中职名师不能改在理念、知识体系以及对新的教育目标的理解上落后于人,而理念、知识体系的更新、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都需要去积极进去。但是作为中职名师,肯定是身处教育第一线,基本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更进一步呢?

(二)名师需要“博学知服”,拥有健全高尚的职业人格

社会上虽然没有对名师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却认为名师有许多的不能,有很多不能够碰触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中职名师”应该博学,拥有牢固宽广的学识体系。一名中职名师,不仅仅能够在自己所教授的专业领域有着高深造诣,同时对于其他技术类课程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一个“中职名师”,要能够在相邻的知识领域拓展自己的课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各种为教学服务的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趣化教学;能够理解学生并适时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中职名师需要足够的创造力与魅力

作为一个中职名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与魅力,能够让学生喜欢。名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灵气,能够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魅力,深深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模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每一位“中职名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他人不同,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也会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中职名师”通过创造力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课堂、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职名师”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他们。

二、如何进行名师素养教育

(一)素养教育必须要深挖教学特色,丰富知识内涵

要成为一个名师就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深挖、发展,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内涵,使得自己能够达到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特征。

首先,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如果与自身的个性特点相违背,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其次要有着积极改革与创新的精神,对教学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素养教育不断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

要形成名师素养,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让自己能够在教学中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以及教育技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让他们去进行积极的模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三)素养教育要不断自省

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的名师相信与已经被后人封为圣人的孔子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圣人都需要“三省吾身”,要想成为名师的我们更应该自省。我们要断的自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课堂教学组织上还有那些不足之处?课堂上是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是否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通过不断的自问来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

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第15篇

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1课程目标的开发忽视培训需求,表述模糊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它既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中,课程目标是以培训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某某培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国培课程方案为例。其培训目标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熟悉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其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流派;拓展本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本目标针对的对象是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使其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专业带头人与教育教学专家,进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家。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培项目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些定位过高,理性太强的培训目标一般难以实现。参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能力提升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在需求上是不同的。而当前的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目标过份依据社会需求,忽视了中职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二是目标的确立主观性太强,培训需求分析缺乏梯度和层次;三是培训需求分析有许多属于无效的需求、同质的需求,造成培训目标中存在不必要的培训与重复交叉的培训。

1.2课程结构的开发单一,缺乏内部的逻辑性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之分。课程的实质结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形式结构影响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培训基本上是国家培训课程—统天下(教育部指导性课程异化为指令性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必修理论课程过多,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开展不够;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不足;同时,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也不够重视。国培课程方案基本都是分为四大板块: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企业实践活动和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形式上课程设置兼顾了教育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量的课程是关于教师通识方面的内容。再观察课时分布: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为80学时、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为160学时、企业实践活动为160学时左右、分组研讨为与教学演练为80学时,这体现了职业教育技术性技能型特色,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具体看小的课程安排,如“企业实践活动”在160课时里大部分都是以观摩为主,真正动手实践的少之又少,对于这么重要的模块是极不合理的,而“新会计准则解读”虽然很重要,但是单独占40课时,就未免太多了。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培训方、受训方以及实践单位工作日程的影响,实践课程各模块之间机动性大,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这些都是今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中应该加以关注的。

1.3课程内容的开发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

过于理论化的教学,虽然具备一定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但是受训教师觉得与他们的教学实际距离太远,学习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模块也基本都停留在专业的理论之上,技能操作训练培训很少能达到熟练的级别。企业的实践课本来是非常具有实践锻炼的一个模块,但因时间的限制,以及企业本身的机密性,教师很难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岗位中,所以实践课也基本流于形式。

1.4课程实施方法传统,模式单一

职业教育主要传授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实际上就是岗位操作技能,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教授,而且许多默会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的[3]。所以职业教育有很多特色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可是在中职师资培训中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虽然安排了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这个模块,包含有座谈、分组讨论、演练、观摩和比赛五种形式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动嘴不动手”。课程实施方式过于强调学员对预设课程的适应,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够,忽视了学员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当前中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学历层次和专业发展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因此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与实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多样的课程。

2.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策略

通过对上述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和研究,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加以应对。

2.1转变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观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通过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引导教师做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教师职业的信心。其次,专业教师要把在职教育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增强在职教育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在职培训的课程开发中来,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观、教师价值观、师生观等得以更新,帮助教师建立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以提升其专业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2根据教师培训需求确立课程目标

专业教师的培训目标是工作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包含:了解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能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能把握教学节奏能独立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一个详尽的课程目标,很可能导致培训不符合教师的实质需求,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既取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又取决于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时,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近年来就业市场发展表明,中小企业是中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的主体,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是中职教育的具体目标。其次,必须进行会计职业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分析。进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在职培训课程内容的就更具针对性。通过调研可知,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除了具备会计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开发中应根据这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教师在职培训的课程目标。

2.3加强在职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培训的内容应具备实用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差异性的特质。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是指针对教师受训前的实际教学能力状况,根据其能力的差距来设计培训内容,使受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的实践性是指坚持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突出培训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让教师获得熟练的实践能力;培训内容的研究性是指在培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探讨式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研讨和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学,使受训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高效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的差异性是指要考虑到因区域性发展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应预先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师的需求,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培训计划或组织形式。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应结合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重点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应该参与培训内容的设定,根据本行业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基准设计课程,让教师的实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实现培训的有效性。

2.4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过程,是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中心环节。职教师资培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以受训者的教学能力为基础而构建的,而如何达到这种预期课程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内容,只有按照培训教学规律和会计专业的内在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培训教学,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完成教师在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培训课程的实施应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培训模式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又可能包含若干项目,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受训教师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启发将问题加以解决。采用这种培训课程的实施模式,培训单位教师的教学与受训教师的培训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的,因而受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即可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从而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会计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要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其实践能力。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