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

开放教育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开放教育教学交往冲突集中表现为:开放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目标、标准与现实环境、条件和效果之间的落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教师的困惑及苦恼。

(一)来自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三要素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远程开放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具有非实时性,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因而,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目前,远程开放教育使用的某些教材由于编写周期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与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系实践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还有的教材难易程度不适中,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且跨度非常大。教材带来的困难,不仅使学员感到茫然,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常感到无所适从。

(二)来自于学生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一般是由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和而成的一种学习机制。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形式强调学员要自主学习,要求学员不仅要学习目的明确,且自学能力、自制力较强。但通过对远程开放教育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是学员缺乏学习动力。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能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学员是针对单位的学历要求选择继续学习的,而非求知。所以,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显得无关紧要,获取文凭在他们心目中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通常他们重考试轻学习,个体内在学习动力不能满负荷运行。不管老师如何降低要求,都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学员缺乏学习能力。开放教育学员由于专业基础薄弱,很少有学员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和勤于思考者,大多学员都只是消极被动的听众。课堂常会出现教师激情澎湃,慷慨激昂,而学生死气沉沉,无从应对,启而不发,一脸茫然的尴尬场面。教师自认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却荡不起“涟漪”,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实现。三是学员缺乏学习毅力。其实,在远程开放教育学员中,不论是为学习知识,还是为适应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水平,或者为混个文凭,他们都是怕被时代淘汰,都包含着与时俱进的积极精神。学生对适应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水平的知识其实是不排斥的。但面对学习中的一些客观困难,如工学矛盾、家庭负担重、计算机能力弱等,他们普遍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到课率总不能尽如人意,老师的教学热情不免大打折扣。

(三)来自于老师

应该说,开放教育从试点开始时至今日,对于辅导教师的定位是:学生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专业知识的咨询者、前进道路的鼓励者、自主学习的引路人,且多数教师对此都是了然于胸的。但不知是不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的缘故,在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本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代表,一堂课上着上着,自己就成了“唱戏”的,学生则成了“看戏”的。其实,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不仅侧重教师“教”,更应重视学习者的“学”。研究学习者,并引导学习者学会读书,学会分析,学会归纳,学会推理等,方可称“导学”。

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课堂教学中智慧的捕捉

孔子在《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教学的反思。理性分析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交往的冲突之后,于反思中,我们捕捉了一些有益于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细节和教学智慧。

第一,精彩的新课导入。新课之导入好比舞台戏之序幕、优美乐章之序曲。导入精彩,就会引人入胜,就会燃起学员的求知欲。如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学生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再比如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还有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等等。以“情”“疑”“趣”来开讲,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独具,表现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第二,以应用为目标,避开高深的理论。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26岁时就被誉为“物理天才”的爱因斯坦应邀去伯尔尼大学讲授物理理论。按照伯尔尼大学的规定,如果一门课的听课学生少于5人,就会被取消。开始时,学生们仰慕爱因斯坦的才学,纷纷来选听,他也讲得神采飞扬。可没多久,学生们发现压根儿听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上课如坐针毡,来的人也越来越少。爱因斯坦决定接受现实,向学校报告真实情况,将课程取消。一年后,他来到另一所大学讲授物理理论,但课堂上始终挤满了学生。他感叹道:“高深的理论和晦涩的语言,并不能显示水平的高低,只有讲出学生听得懂的理论,才是真正的天才。”

第三,依据“吸引教育”的理念,大胆尝试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递课程信息。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对学习者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手法不同。长久采用同一种手法进行教学,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原因之二在于教学手法的单调。依据“吸引教育”的理念,教师们可以大胆探索以下教学方式。其一,网络机房上课。如何让教室的学员都跟着老师“动”起来?教师通过网络教室管理软件,科学、安全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处理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式地完成课堂内容,不仅可以优化学习效果,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员科学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和方法。其二,将辩论引入课堂。辩论式教学是将辩论引入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是全体师生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或指定论点,形成正反两方,借用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运用所收集到的论据论证己方论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辩论把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个性亦由此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三,尝试以“学习菜单”为载体,开展自主选择性学习。时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即“菜单式”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针对教学大纲,通过调查研究先了解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然后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达到解疑、释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在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中,精心设计“学习菜单”,并以此为载体,来开展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教学中发挥合力。如此,不仅有利于创设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而且能引导学员转变学习方式,锻炼创新思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其四,适当地将讲台交给学员。从古至今,三尺讲台一直被教师占领着,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站在自己的坐位上回答老师的提问。事实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平台,我们应该让学员走上讲台。学员在走上讲台之前,会通过预习、质疑,了解课程知识点,掌握讲授内容中的疑难问题,并理清知识脉络。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则真正地承担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这全面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打破了旧的教学格局。

第四,畅想教学各环节,刷新教学关系,革新教学检测。电大教学主要包括面授辅导、在线平台学习、形成性考核三个环节。其实,有时不防大胆刷新教学关系,将电大教学“三个环节”的定位总结为三个关键词——“聚会”“平台”“训练”。改革传统的面授辅导方式和内容,让面授辅导课成为师生“爱学”的定期聚会;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让“电大在线”成为学生“乐学”的智慧平台;改革作业内容,让作业成为学生“享学”的实践园地。按照以上思路,在解决种种困惑和不足之中,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语义Wiki的功能特点和语义Wiki系统Web2.0技术和服务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方式,Wiki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知识共建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1998年W3C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提出语义网(SemanticWeb)的概念,而语义Wiki是将语义技术引入Wiki系统,将Wiki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协作性与语义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借助群体的力量不断完善知识信息的发展和更新,促进知识的不断演变和优化。Wiki系统的开放性和协作性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资源建设的团队中来,语义技术的结构化可有效促进资源的查找和重用,将这二者优势有效结合,既保证了资源建设的开展(多人共建),又保证了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有效检索和重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发使用的语义Wiki系统很多,如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SemanticMediaWiki系统、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IkeWiki系统、爱尔兰国立大学的SemperWiki系统等。其中SemanticMe-diaWiki(简称SMW)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义Wiki系统,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的Voikel等人设计开发,是一个免费开源系统,它是对MediaWiki系统的扩展。利用SMW创建的所有数据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语义Web,同时允许其他系统无缝地使用这些数据。

2.基于语义Wiki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优势利用语义Wiki来进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信息或资源以自然语言的形式建设,采用协作共建的形式,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资源建设团队或者学科专家。信息或资源经过语义标注后结构性更强,可借助本体以一致的结构进行建设和组织Wiki内容,保证了信息或资源的重用性。清晰描述信息或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导航和检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集体参与共建,减少了资源建设费用和维护更新费用。资源“建”和“用”两个过程密切整合,用户承担双重角色,使得资源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当前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资源建设成本、后期维护与更新费用、资源重复建设和资源重用率低成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机构和整体的资源建设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语义Wiki共建共享、资源重用、优化检索的思想,能够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一种新方式和新思路。

二、基于语义Wiki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方法

1.资源建设(资源共建,不再仅依赖于专业资源制作团队。OceanTeacher的课程建设领导团队与传统开放课程的建设团队是不同的,它的资源贡献者队伍更庞大,他们并不一定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但有相应的编辑权限,因为系统会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共建的思想保证了资源建设队伍的人员和活力。成员可以创建新的文章或补充改善已有的文章,通过编辑的审查和批准后便可开放在课程中为其他用户可见。在语义Wiki中,有Wiki编辑器来辅助编辑,同时资源贡献者还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地与本体对应的语法,来进行内容的编辑,如用属性名称:=属性值来表达词条的属性,用关系名称::关系对象]]来表示词条间的关系。在OceanTeacher课程中,注册用户拥有了相应的编辑权限,即可进行内容和资源的编辑,编辑者之间可以协作完成某一页面的编辑。将资源的“建”和“用”两个过程整合。在传统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资源的“建”和“用”两个过程是分离的,专业建设团队将建设好的课程提供给学习者使用,但有些项目由于对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等了解不足,而导致建设的资源并不能为学习者所接受。在OceanTeacher课程中,用户都扮演着资源建设和使用者的双重角色,将资源的“建”和“用”两个过程密切整合,两者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资源内容的可靠性保证。允许用户自主进行资源建设和编辑就有可能会出现随意修改或错误修改的现象,因此在OceanTeacher课程建设中有内容可靠性的保证措施。首先,资源贡献者编辑的内容要经过编辑审核后才能。具体过程是:资源贡献者编辑的内容刚开始是存储在个人空间,对其他用户是不可见的,尚未通过批准的内容都陈列在编辑者的个人空间中,然后要通过编辑的审阅,成果审核后,该内容将在课程中,并为其他用户可见。同时,语义Wiki中还提供历史记录和讨论页。OceanTeacher课程中的每一个文件都设置有文件、文件的历史记录和文件链接三项内容,历史记录中详细保留了文件或资源每一次的修改,管理员可以将内容恢复到某一次的修改内容上,以有效防止随意修改不可逆造成的损失。同时每一个页面文件中还包含有“讨论”页,编辑者可以将自己对该页面内容的想法或意见发表在相应的讨论页中,所有感兴趣的编辑者都可以参与讨论,共同协商页面内容的编辑。这一措施也有效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

2.资源应用和共享层次结构导航,快速定位目标资源。Se-manticWiki平台上学习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是可重用的、属于学习内容模块的、以独立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块,通过将学习材料组织成学习对象的形式可以获得课程的层次管理结构,其中最底层为原始的学习材料,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等;第二层为学习对象;第三层为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单元组成整门课程由于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通过语义标注(与后台本体相连接)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清晰明确,利用这一优势提高了导航和检索的有效性,更充分提升了资源的可用性。OceanTeacher课程首先有课程内容的导航模块,包括背景与介绍、学习资源、最新视频、培训课程、Wiki格式等几个部分,这也相当于课程的几个学习单元。而学习资源部分又以导航树的形式呈现不同的资源,利用导航树用户可以更快速定位到所需要的资源。支持语义检索,提高检索的有效性。语义Wiki中支持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查询语言的扩展也支持更高级的语义检索。语义技术通过RDF、OWL等描述语言对资源进行标注和结构化描述,因此能通过查询语言的扩展,如使用标准查询语言(如SPARQL)提高数据检索的有效性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在OceanTeacher课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的添加自定义查询,撰写和执行自定义查询,得到查询结果。此外,课程还提供关于所有页面近期修改的查询,用户可以随时通过输入页面名称来查询相应页面的更新情况,有助于页面内容的更新和管理。遵循知识共享协议,让资源更有活力。资源开放所带来的创意传播和再创造与版权所有之间的矛盾,一度成为互联网时期亟待解决的一对矛盾,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Commons)的诞生顺利解决了知识产权与资源开放之间存在的这对矛盾。O-ceanTeacher课程的内容全部免费开放,遵循知识共享协议。而该课程中承载数字图书馆的SemanticMediaWiki平台和承载开放课件的Moodle平台也都是开源软件,均属于开放资源范畴,因此也都遵循知识共享协议。知识共享协议在保证课程资源开放性的同时又保证了资源版权,让大家更积极地参与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同的创意传播和协同创新梦想。

三、结束语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从现实情况来看,远程开放教育的入学教育进行的参差不齐,收效甚微。归根结底是对入学教育的认识不够,没有引起电大系统和学校层面的足够重视。现如今,入学教育的任务往往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或各学院自行组织完成,有的甚至把入学教育工作直接推给班主任。即使在进行入学教育时,也只是要求学生“尽量”参加,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左右,导致学生参加入学教育的出勤率不高,积极性不强,难以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

1.入学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组织统筹目前电大的入学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处或是各学院负责,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有限。有的地方或是个别学院认为新生第一学期会开设《开放教育学习指南》这门课程,没有必要再进行入学教育;有的地方或学院开展了入学教育,但多为“走过场”。入学教育没有引起电大系统领导和校级领导的足够重视,缺乏从中央电大到下面电大和各学校层面的系统组织统筹,这样造成入学教育工作分散、时间短、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全局性。

2.入学教育缺乏严肃性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应该具有严肃性,甚至强制性。电大的入学教育应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这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尽量”参加入学教育,从主观上就没有把入学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远程开放教育的一切教育活动“尽量”参加的习惯,远程开放教育或是电大给学生以松散、无规矩的第一印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以后在电大学习中的态度或学习习惯,更会使学生形成随便、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3.入学教育内容缺乏与本学校具体实际的联系从现在入学教育的情况来看,入学教育内容多数是介绍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的历史、电大系统、什么是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开放教育的考试与毕业、开放教育网上学习环境等,这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这些没有与实际相联系,更为具体的、和学生学习过程息息相关的内容我们多数情况下忽略了。入学教育应该更具体和更具实操性,比如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了理论知识讲座外,应该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熟悉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网上平台,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及时得到解决等,以及安排学生参观校园和认识相关处室的位置等等。

4.入学教育时间过于仓促电大的入学教育多为两课时的时间,据了解普通高校的入学教育短则两三日、长则一两周,普通高等教育作为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育形式,入学教育时间反而比我们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电大的入学教育时间长的多,这实在令人费解。试想电大的入学教育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能把学生在两年半学习中将会遇到的问题一一解答吗?再加上电大的学生将会面临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两课时的时间能够让学生理解、接受和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吗?这显然远远不够。因此,电大的入学教育只能比普通高校的入学教育长,决不能比之短。

二、措施

1.入学教育应纳入学校层面乃至电大系统层面高度重视、系统统筹入学教育应该受到电大系统、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在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中的特殊意义。改变以往由学生工作处或各学院临时、仓促开展入学教育工作的现况,把入学教育工作纳入整个电大系统和整个学校层面进行系统统筹。从入学教育的前期准备到后期实施,从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到内容编排,从入学教育的方法手段到教育形式等等,这些都要一一经过精心设计,做到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入学教育要提前一学期做准备工作,计划安排要充分详实;入学教育内容要丰富多样、全面系统,应涵盖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环境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规划职业生涯等;入学教育形式应以面授为主,逐步引导学生适应“无面授”的自主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入学教育的方法手段应该灵活、多样,通过专职教师讲授、专家讲座、与优秀毕业生座谈、参观校园文化和网上校园文化等,使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学教育要注重实效性,班主任或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沟通,对学生在入学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或建立解答渠道进行解答,及时向学校反馈入学教育情况。

2.制作针对本学校的具有指导性的《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具有指导性的《学生手册》,但首要的问题是先编制针对本学校的指导性的《学生手册》。《学生手册》不要简单重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开放教育学习指南》中的内容,《开放教育学习指南》针对的是全国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学生手册》应该注重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两者可以同时成为入学教育的内容,互为补充。《学生手册》的内容应该包括:校园各个与学生有关系的部门的平面图,如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财务处等,使学生了解学校相关部门的职能和布局情况,方便学生就读期间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和遵守哪些行为准则;学生入学后学费应该分几次缴纳,每一次交多少,在哪交;每学期考试的时间是几月份,关于考试纪律及违规作弊是怎么规定的,开卷、半开卷、闭卷的区别,考试时需要带些什么,考试地点在学校的什么位置等;形成性考核作业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及重要性,纸质形成性考核作业和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的区别及注意事项;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法等等。学生通过《学生手册》可以了解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相关规定,可以尽快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流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确保入学教育的时间性、实效性和严肃性电大的入学教育往往只有两课时的时间,这么短时间的入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远程开放教育学习需求,我认为电大的入学教育应该开设一学期的时间,系统安排入学教育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入学教育应该以面授的形式开始,逐渐过渡为入学教育“无面授”辅导的形式,面授为主,辅导为辅。开始的面授一是为了使学生完成从以往的“纯面授”到现在的“无面授”的过渡,二是是为了教学生今后如何在“无面授”的远程开放教育形式下更好的学习。所以面授为主的入学教育既是学习方式的过渡又是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方法的传授。入学教育还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而非是现在所要求的“尽量”参加,学生必须参加入学教育,确保了入学教育的严肃性,乃至电大教育的严肃性。

4.入学教育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大的入学教育不能脱离远程开放教育背景,更不能脱离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入学教育对象既不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不是某种职业学校的学生,而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有其特点:学生大多为成人,虽然有工学矛盾、学习的信心不足、学习基础差等劣势,但成人学生一般有较强的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往往能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具有坚韧的学习毅力,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成人学生大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正是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最好的基础。通过入学教育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讲解,使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对学习的劣势和优势,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习空间的远程性远程开放教育的首要特点就是学习空间的远程性,学生可以不受教室、学校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远程的手段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教师在网上教学平台中上传、各种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学校、家庭或单位任一地点,通过网络登录学习平台进行远距离地阅读、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与互动,摆脱了传统教育对空间的限制与要求。

(二)学习途径的多样性远程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与途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习惯和现实条件,自主选择包括面授教学、在线学习、协作学习或混合式学习方式在内的各种学习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成为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最乐意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而面授教学、协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的作用。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去选择所学内容,把握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四)学习基础的差异性远程开放教育其教育对象的民族、年龄结构、社会背景都具有差异性,既有刚毕业的学生,又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员,还有领导干部、科研工作者,甚至也有下岗失业人员,不同的经历使他们的政治信念更容易受不同思想的影响,这对远程开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有的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有的是为了获取学历学位,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就业或再就业,还有一些是借此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和学习动机使得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素养,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也成为远程开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开展所必需面对的现实和需要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载体,以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以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为支持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无疑是提升远程开放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质的必然路径选择。

(一)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远程开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同样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道德观念的冲突、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会不断地对学生产生冲击和影响,给学生造成思想的困惑和精神上的困扰。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学习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材和学习材料的编写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并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认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和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做到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和自己奉行的理想信念。

(二)创建“党建思政网”,注重文化熏陶,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创建网络学习平台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我校通过创建“党建思政网”来加强文化的引领和熏陶,通过网络阵地中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与深度参与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使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具有理论性、时代性,又具有实用性和吸引力,网站建设汇集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教师、网站美工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等多方人员参与建设,创设了“通知公告”、“时政要闻”、“理论在线”、“电大新闻”、“文化园地”、“电大风采”等栏目,通过“时政要闻”和“理论在线”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社会热点和时事要闻;通过“通知公告”和“电大新闻”这两个栏目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重大活动和工作动态;在“文化园地”中开展如“文化沙龙”、“开放论坛”、“互动社区”、“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电大风采”这个栏目中展现电大毕业生的风采,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对在校生发挥感染人、教育人和激励人的作用。通过以上各栏目和功能,使学生喜欢上“党建思政网”,愿意登录,并会经常登录,从而发挥“党建思政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创建虚拟学生社区通过创建虚拟学生社区,注重虚拟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活泼向上的文化氛围,让虚拟学习社区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在社区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社区中创设与学生生活戚戚相关的活动板块,如讲座安排、如何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试过关秘籍,如何获取你想要的资料等。通过虚拟学生社区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虚拟学生社区中,化解部分学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人生困惑。由于虚拟学生社区具有开放性、实时性和隐蔽性特点,因此,学生在社区中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出现,从而消除真实社会中的各种负担和顾虑,将完全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在社区中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困惑。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后,可以为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生之间由于具有天然的群体归属感,所以通过学生间相互的交流与引导,对消除心理困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枯燥

就目前而言,开放教育英语教学还只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很多英语教师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的阶段而忽略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静态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对学生的语法教学,令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而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继而导致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

1.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而且开放教育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学习模式变得松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有很多学生以前英语底子较差,对英语学习根本无从下手,尤其是在开放式教育模式下,对教师讲授的知识难以消化和理解,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3英语教材衔接差,教学实效性不强

目前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内容性较强,对知识的运用存在一定的缺陷。英语教材衔接不够好,很多教材不单独分专业,只是一味地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根本学不到实用的知识,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就某个专业而言,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目的无非在于了解自身专业的相关专业英语资料,须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的能力,但在课堂上,教师忽略了知识与实际的关联性,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工作后难以熟练地使用英语交流。

1.4教师团队建设薄弱

开放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的教师团队却难以胜任目前的英语教学任务。很多开放大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师资力量不足,多数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师的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缺乏,这都使得授课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二、开放教育英语教师团队建设对策

2.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层次

要加强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建设就应该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基础层面优化教师团队的年龄及职称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教师团队建设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将师德建设放在建设的首位。

2.2加强团队学习和教学交流

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同时能够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进行开放教育,不断进行网络技术与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远程教学的能力,为有效完成专业教学打好基础;教师还应该应该努力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定期进行高水平的教学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开放教育技术培训,等等;教师应该对前沿科学知识进行更多的了解,以便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不断促进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更好的发展。

2.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开放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与交流;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实际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2.4完善团队教学评估监督机制

开放大学应该进行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自主培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不同水平人才的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学术竞争力以及整体素质,使得教师团队建设可以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的趋势下也必将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英语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能够很好地统一,才能不断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三、总结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网络教学已经进入到关注质量这一网上教学开放教育论文特殊阶段,而开放教育作为中国远程教育中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办学形式,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网上教学有效性探究上面。提高网上教学的有效性应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探索和实践。

1.1改善网络环境,优化网上教学平台

积极探索新技术,打造基于云服务的网络教学基础设备,为开放教育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经济的网络教学环境,是提高网上教学效率与网上教学资源应用效果的前提条件。高效的网上教学平台,在功能上要体现适应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宁波电大当前校园网拥有70多台各类PC服务器,1000M局域网,100M电信专线出口和1000M宁波教科网出口,为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提供了相对可靠、畅通的网络环境,但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关键时间点上,由于同时上网学习的学生多,网速明显下降,甚至会出现“卡”的现象。为此,学校应本着“以应用推动建设”的精神,建设和完善务实有效的网络教学环境。首先是通过优化原有网络教学设施来提升校园网硬件性能和运行的可靠性;其次是通过全面升级双向视频系统,支持大用户量并行运行,实现跨平台运行,高清视频传输;第三新建支持跨平台视频点播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多终端的学习体验;第四优化开发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和应用,不断优化各教学系统之间的无缝整合,如在线系统和双向视频系统应用对接,实现动态获取和显示课程列表,并实现动态添加学习者,并打开客户端直接进入课堂;建立参加课程信息表,记录用户参加视频会议的数据,又如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在电大在线系统和课件学习系统之间新增“宁波电大微课程”模块和教师后台管理功能。

1.2注重网上教学资源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宁波电大在开放教育试点初期就提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遵照“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适用为主,分步实施”建设指导思想,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学校网上教学资源数量多种类丰富。但就质量来讲,专业之间、课程之间良莠不齐,很大部分课程网上资源只是教科书的翻版,是以电子教案、课件和练习等形式累积呈现,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反应在使用上就是适用性不强,使用率低,效果差。所以提高资源的质量是每个网上教学责任教师必须要思考并努力改变的任务。首先,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定位要准确。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学习需求以及虚拟空间中师生关系等,既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及需求。其次,资源建设要注重实用性,开放教育多数是成人在职学生,他们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对于纯理论的内容比较畏惧排斥,所以在资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突出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养,用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在资源的呈现上,要注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学习资源,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三,通过动态化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即通过师生与学习系统的交互或通过资源点击使用情况,动态地调整资源的内容和资源的组织结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适应性和时效性,能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第四,针对学生在宽松自主学习环境中容易“迷航”的现象,加强对资源使用的“导航”,在各类繁多的资源中,能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快速自主选择所需资源,节约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3鼓励引导、检查督促、评比奖励,促进学生上网学习

首先是鼓励引导,学校、责任部门、辅导教师和班主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是检查督促,班主任定期地检查学生上网学习的次数与时间并反馈给学生和课程辅导教师,技术支持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远程学习平台的跟踪监控功能,提高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监控效果。上网学习次数和时间纳入形考成绩,督促学生参与上网学习和交互。最后是评比奖励,为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想方设法激活网上学习氛围,使网上学习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可定期开展网上学习评优系列活动,如每月或每学期开展“网上学习之星”、“网上学习型班集体”、“网上学习优秀组织奖”等评比活动,树立上网学习的先进典型。

1.4健全网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网上教学有效落实

科学的、全方位的网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网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监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要以国家教育法规政策、各级电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定为依据,需要学校、部门、各类教师及学生共同关注,积极配合,通过教学检查、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反馈、竞赛评比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从而有效促进网上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确定质量监控职能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网上教学质量监控由督导室、教务处、信息与资源中心及各教学单位共同完成,督导室和教务处负责制定网上教学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采用抽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质量、应用情况、网上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等。检查形式包括在线检查、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信息与资源中心负责网上教学资源维护和使用等数据的采集和反馈,建立平台数据月报制度,将各类数据反馈给教务处和各教学部门;各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课程网上教学情况的日常督查,随时了解和把握本部门专业和课程网上教学的总体情况。其次要有完善的网上教学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网上教学规章制度,明确网上教学工作规范,制订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是开展网上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维持网上教学秩序的行为准则,还是学校内部各单位及各类教师工作职责的依据。第三要及时采集、分析、评价、反馈与调控教学信息。通过教学检查及平台自有的跟踪记录采集网上教学信息,实时掌握各课程网上教学运行动态,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评价,合理分析教学质量,准确掌握影响网上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并不断加以改善,对经过汇总处理的教学信息与质量评价结果,及时通过工作会议、教学信息反馈单、教学检查情况通报等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调控和改进网上教学工作,使网上教学工作始终处于高效状态。第四要有严格的奖惩激励机制。网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要对教学责任部门及部门领导的考核和评优产生影响,更要与课程责任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奖优惩劣,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总结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当下中国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改革与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变革转型,等等,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电大发展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到了转型。可是,电大转向哪里,是转向开放大学吗?然而,开放大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大学,我们似乎还并不很清楚。国家开放大学严冰副校长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的问题,就是说,电大转型不是从一所大学转向另外一所大学,而是指电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面临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包括电大教育服务对象的新特点,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性、公平性等,建立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基础之上的开放大学,应该以一种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式应对新的教育形势,即电大转型是一种发展方式的变化,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那么,电大教育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高等教育,到1998年高校扩招从而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教育部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40%。国际上通常认为,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大众化阶段的中后期。此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发展速度明显要慢下来,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能力和教育水平受到相应制约,再加上社会对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普通高等教育势必从规模扩张回归到质量提升上来,走内涵发展之路。回过头来看电大,电大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策依赖性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性、辅,进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电大从对精英教育的补偿阶段到对大众高等教育的补充助力阶段,这段时期电大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所以电大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定位于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任务是对在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的补偿与提升,“在职成人”也因此成为电大教育的标识。然而,随着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普通高中升学率大幅提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多层化、公平化,电大教育的受众主体——在职成人的年龄结构、从业结构、岗位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年龄主要集中于18~25岁,从业领域集中于第三产业,学习者从业岗位以普通工作人员为主。相关研究还表明,电大学习者的学习动因不仅仅是学历提升,首要目的是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就业和谋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电大教育必须重新思考其价值取向,重新定位,电大系统转型应该从政策依赖型转向用户依存型。用户依存型与政策依赖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展方式的变化。一是电大教育要走向市场,不再是普通高校教育的同质化追随;二是电大教育要主动适应学习者,而不是让学习者适应电大;三是电大教育要把平民确定为服务对象,依据平民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状态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把平民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作为价值取向和质量评价标准。电大教育的中心工作依然是教学,30多年的电大教育实践表明:“面授+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得到较广泛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两个课堂,一是基于实体学校的“在校课堂”;二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课堂”。至于这两个课堂如何混搭,谁多一些谁少一些,要视客观条件、课程性质与内容、学习目标与要求而定,不能一刀切。对此需要重点探讨的是:这两种课堂如何构建以及怎样组织实施才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看来,这是长期困扰电大教育的瓶颈问题,同时也是事关电大教育或者说是开放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二、基于知识理解的开放教育“在校课堂”

“在校课堂”即是以组班形式由主讲教师在课堂授课教学。凡是学校都有在校课堂,问题是远程开放教育需不需要在校课堂?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电大系统中曾引起不少的争论。理由是:电大实施的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学习、网上学习,因此不应该有传统的面授课堂。笔者认为这是对“自主学习”极大的误解。我们的实践表明:“自主学习应该是主动而有主见的学习,包括自主选择、自主识别、自主控制以及自我培养的学习。”电大进入用户依存型发展阶段,不能还像政策依赖型阶段那样,习惯于设计一些标准让学习者去达成、去适应,适应了就是远程教育,不适应就不是,而不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与选择。这有悖于自主学习的逻辑,也不符合开放教育宗旨。当然,电大系统现在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电大的面授辅导课堂是必要的,各级电大应重视面授辅导教学。接下来的问题是,开放教育应提供什么样的面授辅导或者说是“在校课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开放教育学习者与辅导教师对“在校课堂”的期望。有学者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认为,能够理解知识是最大的帮助,其次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辅导讲授课程知识,其次是学习方法传授。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提供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作用,其次是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学生更想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教师更想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和教师的认识都没有错,但存在偏差,无视这种偏差的存在自然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我们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材质”,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教学用的“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如果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同时很好地实现两者的诉求,作为教师应首先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知识理解诉求,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事实上,依笔者从事电大课程教学20多年的经历,也确实体验到电大课堂教学经常面对的两难选择,不得不舍其后者而保全前者,这是电大课堂教学的特点使然。广州电大在2013年针对来自企业的电大学生做过一次“你要求电大为你做什么?”的项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学习时间方便”;其次是“课程教学有针对性、效果好、好过关”;再次是“教学支持一站式服务”;最后才是“学费可分期、可融资、可减免”。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电大“五统一”的教学制度设计,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基于知识理解的教师主讲模式是开放教育“在校课堂”的有效模式。基于知识理解的教师主讲课堂,与普通大学课堂相比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课程内容要点,以学习知识为中心,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辅以直观实用的多媒体技术,高效达成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实现考试过关目标。简单地说,电大教师要具备让学生听得懂的能力,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痛苦”,作好学生的“知识厨师”,把不好吃但有营养的东西,变为既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教师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更要具备高效驾驭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及艺术。这些能力的具备因人而异,很难统一标准。根据笔者从事电大“离散数学”课程教学10多年的经验,以下课堂教学规划及讲授方法,相对而言,较切合电大的课堂实际。

1.课堂教学设计的“情景规划法”任何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教师事先都得规划,即备课。现代企业管理领域有一种新型的战略规划方法:“通过分析新生事物的驱动力与限制因素,找出其中关键的不确定因素,开发出可能出现的若干情景,从而更好地应对潜在的挑战。”这就是“情景规划法”。其要点是把自己的战略放到不同情景中进行测试或推演,继而优化、改进其战略选择。电大的“在校课堂”,学生来校听课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限制因素是什么?业余学习,到校上课时间很宝贵;关键不确定因素是什么?担心课程考试不过关。那么,我们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以“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笔者经过测试与实践得出“二八选择”课堂教学策略,即“花100%的精力,只讲80%的重点知识,达到80%的理解程度,得到64分的考试效果;而不是花100%的精力,讲授100%的全方位知识,只达到60%的理解水平,得到60分的考试效果。”比如,“离散数学”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必修统考课程,4学分,正常课堂教学应为72学时,笔者经测试与实践,只用25学时即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生到课率达90%以上,统考合格率达90%以上。

2.“以教导学”的讲授法如果把教学过程分为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以及教学交互的过程,那么,“以教导学”突出的是教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引导者,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接受教师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慢慢地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师是主体,强调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认知主义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把握以下原则是有效的:一是“讲史求源”。即讲知识的背景及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讲知识的演变史及问题的形成过程。知道来自何处,才能明确走向何方。二是“以简御繁”。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把简单的、基本的知识构成要素讲清讲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点和局限,主题少一点,学生会学得多一点。三是“情景合一”。把学生生活经历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多种情景,从不同情景、案例中寻找同一论题的证据和论证。比如“离散数学”课程,学生网上评教最多的评述有:“很喜欢您讲的课”、“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现在第一次对数学有点认识,您的讲解生动而容易理解,现在我觉得数学并不难学了”、“现在数学课的课堂气氛很好,学了不少有趣的知识”、“邹老师激起了大家学习特别是数学的兴趣”,等等。从学生这些评述中可以看出,“离散数学”以教导学的教学效果是好的、成功的。

三、基于知识点的开放教育“在线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仅从教育的任务和类别来讲,把电大教育统归于开放教育,甚至把电大就叫“开放大学”可能更合时宜些。当然,笔者在此无意探讨电大的称谓问题,作为电大教育工作者,更关注的是电大教育或者说开放教育的“远程、网络、在线”课堂到底是怎样的?为叙述方便,在此把这些课堂统称为开放教育“在线课堂”。

1.什么是“在线课堂”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在线课堂”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来说,“在线课堂”首先应该有教师的教,比如说课程视频;其次应能满足学生在线个性化的学;最后应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所以可以这样说:“在线课堂”就是学生在线接受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练习,实现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与“在校课堂”强调课堂里的教不同,“在线课堂”突出的是学的过程。因此,只要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在线课程都可认为存在“在线课堂”或者说就是“在线课堂”。比如说,国家开放大学的“电大在线”平台课程、网络课程、MOOCs、视频公开课、微课……我们自然会问,既然拥有这么多种类的“在线课堂”,有没有一个可供推广应用的有效范式?答案是“困惑!”。国家开放大学的“电大在线”平台,从开通运行到现在已有10多年了,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可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课程模式“一头热”。单纯地把线下学习的教学文件、教材等文本资源,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源搬上网,没有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对所有学习者进行的是毫无自主选择的、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二是教学过程“想当然”。习惯于居高临下、命令式地要求学习者,“你要去看、你要去学、你要去练、你要去测、你要去互动……”师生多数时候都处于被动应对状态。2003~2010年间,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有学者通过对其中3582门本科类、高职高专类课程的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的能访问率不高、视频资源质量欠缺。

2、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在线课堂”如上所述,开放教育“在线课堂”应该说已经丰富多彩了,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以罗列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提供方的思维模式跟不上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总是习惯于“高大上”“短平快”“自上而下”的中国特色思维模式,缺乏“市场化”“用户体验”“自下而上”的互联网思维。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方便、快捷,更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互联网思维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关注用户体验并持续改善;二是能把一个很贵的东西做得很便宜,一个收费的东西做成免费,一个很难用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三是勇于自我否定,敢于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四是能够网聚人的能力,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现今大学生已是离开网络就无法生活和学习,我们的“在线课堂”,如果无视他们的体验、不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不适应他们的学习习惯,肯定会被他们“拍砖”的。因此,开放教育“在线课堂”的设计与建设必须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上,按照互联网思维模式,遵守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简单方便原则。即在线课堂的组织结构清晰明了、教学布局简单合理,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拓展什么,依类分区,互不干扰。二是以学习为中心原则。即“在线课堂”的教学内容突出以学习为中心,各模块功能是什么,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达到什么要求,等等都要有针对性的明确标识与引导,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本)的选取以及知识点的确定要与学习者的驾驶能力相匹配,必须、够用即可。尤为重要的是“视频讲解”或者说“视频课堂”,其时长、语速、动画、PPT等相关教学要素的使用,与在校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值得研究。三是一站式服务原则。是指“在线课堂”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视频讲解、学生的作业训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能在一个账户下直达目标,一站式完成。

3.一站式“在线课堂”案例“在线课堂”的建设与使用在开放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各级电大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线。至于社会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试水在线教育更是风起云涌!形势所迫也好,内在驱动也罢,总之,电大系统要实现向用户依存转型,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化建设适合自身用户需求的“在线课堂”是当务之急。广州电大基于50多年的电大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电大发展特点,于2013年决定:依托校本部教育资源,依靠校内知名教育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信息技术支撑,成立“广州电大实验学院”,开展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与行业、企业及工会系统等合作,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助力职工成长发展,提升开放大学为企业职工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办学和教学能力。采用“全网络在线学习”模式,开展现代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并已于2013年秋季启动,首批招收学员1500多人。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严谨、有序、顺利;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员、教师、学者、专家、领导的普遍认同和称赞。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主持开发了“经济数学12”课程的“在线课堂”建设与教学辅导,体会颇深,总结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简单明了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整体划分成三个区:一是中心主体“学习区”,分为“基础学习(20分)”“难重点学习(80分)”“拓展学习(选修)”三个模块;二是左侧辅助“学习指引区”,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和学习工具项目;三是右侧辅助“师生交互区”,主要包括教学答疑与在线辅导项目。学生进入课堂,学什么、学多少、做什么,一目了然。二是基于知识点的视频讲授。视频讲授是该课程的核心,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按教材章节编排顺序,精心选取必须、够用的知识点,依线性结构组织方式,视频从“点”(知识点)开始讲授,依次进入“面”(节),再到“块”(章)。每个知识点配有“巩固练习”,每个知识块配有“模块测试”,与平时线下学习习惯一致。全课程共设130个知识点(讲),46节(课),每个知识点讲解视频时长不超过15分钟,所有视频覆盖该课程5个学分的全部内容。三是积分鼓励的一站式支持服务。课程在每个学习发生点(包括观看视频、完成章节练习、模拟测试等)都设有计分功能,学生完成学习,网络就即时完成打分并提示,借此积分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取得该课程形成性考核(30分)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求得课程辅导老师、班主任、技术支持员的及时帮助。

四、结语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很多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机械僵化,在学习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对于网络资源中的期末复习模拟试题及历年中央电大考试试题,往往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突击记忆,以争取较高的卷面成绩。背诵和记忆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也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机械记忆,如果对试题稍作简单修改或变化,就茫然不知所措。而且很多学习者以考试试题与题库资源的重复率和相似度衡量教师水平,以最终的卷面成绩衡量和评价自我学习的全部过程,这使得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对开放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导学需求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自己近几年的导学经验的总结及与学习者的沟通,对当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学需求分析如下:

(一)网络操作技能

学习者要想了解并适应网络学习环境,就必须具有网上学习的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网络操作技能。开学初,学习中心都要集中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网上操作的能力。例如入学时如何登录网络导学平台,熟悉每个标题菜单的作用,选择学习课程,进入课程论坛,收发电子邮件,完成和提交作业,下载资料等。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习者熟悉并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强调学习者要亲自上机操作,使其掌握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和应用技能。

(二)学习动机

开放教育学习者需要持续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然而远程学习者普遍学习动机不明,学习目的功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获得文凭。这种学习动机降低了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者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者只有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质的学习目的。

(三)学习氛围

开放教育学习者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是学习者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启发探究、观点表达、情感交流等内容和途径所感受到的一种感召力和影响力,这种力量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更加快乐。要营造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就需要导学教师、班主任在指导学习者学习时更多地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习者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共享知识信息,增加感情交流,增进友谊,从而减少孤独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最终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和群体意识。

三、对开放教育中导学教师现状的分析

经过近几年导学教师的努力,大部分导学教师都能适应网上导学。以新疆电大导学平台为例,网上导学主要包括教师介绍、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教学辅导、作业讲评、模拟试题及网络实时答疑等教学活动。从新疆电大2014年春季学期导学教师的考核情况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导学教师责任心不强

部分导学教师工作职责不明确,缺乏责任心。例如实时论坛答疑等网上教学活动通知学习者不到位、不及时,致使学习者无法按时按要求参与,严重影响网络导学、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导学教师只能通过教师群通知学习者相关事宜,如遇班主任或相关老师不在线,就无法通知学习者,导致参加实时论坛答疑等网络教学活动的人数较少。这归根到底是导学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二)网络操作技能不过关

目前个别导学教师导学平台运用生疏,上网操作不熟练,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无法对学习者进行正确、必要的示范和引导。同时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网络操作和应用问题也无法回答和解决。正是因为技能不过关,就会使得工作的效率大为降低,也会阻碍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因此,网络操作技能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网络导学理解不到位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更新是导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开放网络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导学教师长期重复使用相同的教学资源,很少进行更新,很少追踪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也很少关注学习者对于网络资源的理解程度和需求信息。导学教师给出的网络资源只是静态的文本,即只给出了结果,但没有可以帮助理解的过程。换言之,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导学教师对于网络导学的理解还不到位,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开放教育教学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四、对网络导学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对网络学习者及导学教师现状的分析,本人通过近几年的思考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学习者和教师两个角度对增强开放教育网络导学的实效性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习者角度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议学习者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及“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自已的兴趣所在或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和课程。此外还要了解开放教育学习的模式及特点,要切实学会基础网络操作与应用知识和技能。第二,要转变观念,适应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网络信息技术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学习者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收集、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学习者将要学习的网页设为自已的主页,以便于日常上网时打开网页就会有相关学习信息的提示,以此督促学习者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传播和交流信息。通过QQ群、微信群、电大学习平台积极参与互动,遇到问题要有求助意识,不要“孤军奋战”。特别是要积极参与导学教师组织的实时答疑活动,因为导学教师会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集中回答学习者的诸多疑难问题。因此,学习者最好带着问题来参与,老师在点拨重点、难点的同时就解答了学习者的疑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网络互动教学的效果。

(二)导学教师角度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1.入学动机不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工作岗位都对职工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岗位的学历要求让开放学员时刻感到下岗或转岗的威胁,这种威胁经过转化就变成了对文凭的需求,迫使一大批不符合学历要求的职员必须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员在入学时十分清楚自己的入学动机,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需求选择专业。目前,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就明确标注学历要求,却对具体的专业不作要求。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也不重视,仅仅是因为开放教育的“低门槛”,方便其获得一纸文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员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入学,仅仅是因为周围有人来读书,自己跟风,或者家里人希望他们来读书,经济条件又允许,所以报名接受开放教育。学习动机不强,明显的内驱力不足,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的,也极大地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效果。

2.专业了解不清目前

很多学员都是通过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或者经熟人介绍接受开放教育的。一些学员仅仅希望学历上有所提升,但对于具体的专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并不清楚。在专业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员所学的专业在毕业时根本无法体现作用,多年的学习,仅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提升。此外,有些招生单位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虚化了一些专业优势,弱化专业劣势,让一些学员对于专业情况发生混淆,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些情况,最终会导致学员的流失,让学员对于开放教育产生不良印象。这既不利于学员的自身成长,也不利于开放教育的后续发展。

3.学习过程无序

开放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为其实现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没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性不强,学习动机较弱,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对于其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利。而与全日制高校相比,开放教育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授课方式,更使得在学习过程的控制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对于意志力不强,目的性较弱的学员来说,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有时候是事倍功半的。对于初期对专业了解不够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转换专业的要求。

4.专业转换不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作变动或者其他原因,会要求进行专业转换。学分制也是开放教育得以吸引学员的一个原因。但出于专业设置角度考虑,有些专业课程的学分是不能随着专业的转换进行抵扣的。这就会产生在转换专业时,有些课程还需要补修,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而在专业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5.毕业去向迷惘

由于开放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在职人员可以学习时限内(8年),采取不离岗、不离家的自主学习,所以,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员,多数是在职人员。但很多获得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文凭的学员,在毕业后,却无法像入学时预期的那样得到提升或者转岗。获得文凭,却无法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改变工作或者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也使得一部分学员对毕业后的去向感到茫然。

二、开放教育学员的职业规划建议

1.建立入学前专业分析帮助体系

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学员产生入学动机的时候,帮助其认真分析自身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其选定专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为了解,也可以帮相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点与需求。帮助学员更快的融入学习之中,更好的适应开放教育。

2.建设入学初各专业体验环节

宋彩凤在其论文《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保持研究——以北京电大东城分校为个案》研究中提出: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学生注册入学的第一、二学期是学生保持的关键期也是“危险“期,它直接决定学生后续的保持情况。如果经过了入学前的专业分析,在帮助学员确定了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在读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专业),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增设不同专业的体验环节,让学员再深入了解不同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了解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坚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保持率,避免学生的流失。

3.引入学习过程学情分析模块

开放教育各专业之间的保持率差别较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保持率较高,对基础和抽象思维要求高的专业学生保持率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情进行分析,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和侥幸心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学习,促进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法律、财会等专业,要加大对学员实践性的辅导,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学习指导,得到专业提升。

4.搭建不同专业学分互通平台

为保证专业特征,即便开通专业转换平台,但对基础课程方面也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对于进行专业调整的学员,如果能在学分方面也进行调整,保证学员在相近专业调整后,免修某些学分,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不同专业的学员搭建互通平台,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专业变换要求,降低退学率。

5.实行毕业后职业跟踪反馈机制对于毕业生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以人为本,探索和充实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而是要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要使之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能够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小到要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推行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充实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力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帮助学生不断改正和完善自我的道德情操与思想灵魂。与此同时,负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应及时发现开放式教育的漏洞与局限性,紧密依据教育的现实情形,不断改进、丰富和创新开放式教育的内容要点,搞活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备独立人格、思想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四有”新人。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局面,充分将课堂教育的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极大的自,会更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关系,学生们也会彻底转变观念,由过去“对思政教育厌倦”变为如今“愿意接受思政理论教育”,从而清除学生主动学习的障碍。在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充当一个引导者,而学生们则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大胆破除灌输式的教学套路,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的主流。一般而言,教师先布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力促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全过程中大放异彩,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推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得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开放式教育教育决不能停留于表面,在不断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转变教育模式的同时,必将要求开放式、多层次的教育评估体系与之相配套。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可以分支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这是最基础性的评价,因为没有理论做支撑的行为将是不自觉的,因而也是不可能长久的。第二层次,是对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学理论的实际践行状况的评估,这是实践性的评价,是对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的考量,是知与行的切实统一。第三层次,是需要评估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是否具备在复杂的现实条件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否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始终坚持“跟党走、爱祖国、尽全力、做贡献”的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对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评估,是最高层次的评估,也是终极评估。这三个层次的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是统一和递进的关系,步步深入,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际践行的各个阶段落到实处。

二、创新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绝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相应的变化。开放式教育不是让学生无限制地对问题进行夸张、绝对化、极端化的分析与理解,而是旨在开拓学生认知客观事物的眼界,并以开放式教育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鉴于此,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及时发现开放式教育的漏洞与局限性,紧密依据教育的现实情况,不断改进、丰富和创新开放式教育的要点与实施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时,知道怎样将科学的、先进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彻底打破空洞化、死板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及思想政治任课老师应将人文关怀与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工作当中去,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打造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文化,“润”育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种持续、稳定、系统、活跃、开放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优秀的创新文化“润”育创新型人才。从人才成长环境的角度看,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组成高校创新文化。高校创新文化重在建设,只有通过文化建设形成精神、环境与制度三个层面相互影响,内在动机、外在环境与制度文化相互推动,个体的创新需要、群体的创新热情与制度的创新引领相互作用的浓厚创新文化。另外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课任课老师要有带头创新、教会学生创新的育人意识和教学方法,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教师在建设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中的模范作用;最后,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深入开展开放式、创新型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形成以创新为荣、创新为本的学术导向,建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四是创造鼓励创新、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舆论环境。以此坚定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与政治方向,搞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备独立人格、思想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四有”新人,最终顺利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结语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自1999年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共计69所。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同生共存的两类教育形式,均以在职成人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但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他们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过程中同时催生的产物,诸多学者和一线实践者对两类教育形式认识模糊,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因此,对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厘清和辨析,有助于搭建衔接两类教育形式的桥梁。

1.概念辨析

开放教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开放教育泛指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教育方式开放、教育环境开放等。狭义的开放教育则特指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形成的开放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新型的常规教育形式,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网络教育同样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育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浏览各类学习资源,在没有教师有计划地连续指导情景下,同网络伙伴进行交流的学习。狭义的网络教育则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组织的对学习者有明确培养目的、主要依靠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目前我国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均是定位在狭义层面,是依据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培养对象均是面向成人,尤其是以各类在职人员为主。

2.办学模式

开放教育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共同参与,各级地方电大具体实施的多级合作办学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相对而言,网络教育则是依托普通高校自身资源,由网络教育学院和校外学习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对学生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服务。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开放教育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参加实时及非实时网络教学辅导,还可以参加由当地教学点组织的面授辅导及小组学习等。中央电大、省电大以及教学点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专业实施方案等实现导学、助学、促学的高效整合。网络教育则是学生完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学习活动,包括:院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含视频与文本)进行在线教学与辅导,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通过网上讨论与网上论坛实现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

4.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网络教育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师来自于院校自身,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的完整性。而开放教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基础以及行业需求等,从全国各地聘请教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据中央电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纸质教材、音像视频资源、多媒体资源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则是根据自身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二、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

学分互认,来源于英文“CreditTransfer”,指的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对于院校来说,学分互认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优化整合、统筹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部分学校扩招后师资、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并使院校能够聚集优势资源打造自身特色与品牌。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院校的课程组合已经不足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学分互认有利于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渠道。由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化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正在积极开展学分互认的相关探索。

1.合作开设专业与人才培养

在开放教育启动时,中央电大为了充分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了与普通高校合作开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探索,截至2012年,已经开展26个本科专业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建设专业课程、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对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实现了专业层面的整体学分结果互认。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初步探索了学分互认规则,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要求、学位英语要求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等,比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课程须达到约定的平均分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须达到约定的等级或分值。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各院校的专业要求不同,学分互认具体规则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免修免考”

“免修免考”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通过国家承认学历的其它教育形式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低于现修专业被替课程的要求,可以按有关规定对现修专业中的被替换课程进行课程学分替换(即免修免考)的认定方式。针对此类方式,中央电大和多数网络教育学院均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文件,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在“免修免考”的认定类型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基本保持一致,包括:(1)按毕业专业(国民教育系列)免修免考课程。比如: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免考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等;(2)按学历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已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各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并参加开放教育第二专业的学习者,其所学原课程(6年有效)达到现行同等(或较低)层次专业培养方案对该课程要求的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入学前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可免统考并免修全部统考科目的课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3)按单科结业证书免修免考课程。(4)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单科课程。比如,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及以上证书者,可以免修免考本专科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5)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入学前已取得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教学计划中属性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实施方式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都是依据其所制定的相关规定,采用学生申请、院校审批的方式进行。开放教育的学生提出申请后,报经地市级电大分校(教学点)、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审核批准,采用分级审批的方式开展。网络教育的学生则是到学习中心提出申请,经学习中心初审合格后报经学院进行审核和办理。此外,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免修免考”的认定范围、学分认定量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般来说,凡教育部承认学历及相关证书等均可以进行认定。但由于各教育类型的社会认可度存在差异,部分院校进行了特殊规定,如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明确指出电大、函授夜大、网络试点院校课程取得的成绩不能进行相关认定。在学分认定量方面,各个院校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央电大规定“统设必修课程免修免考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统设必修(不含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的35%”;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规定“办理免修后累计认可的学分不能超过本院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的50%”;东北财经网络教育学院要求“申请免修课程学分累计不得超过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20%”。

3.“学分当量替换”

“学分当量替换”这一概念是在中央电大与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以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组织和实施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中首次提出的。它以承认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开放教育学生以往获得的非学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级别的技能大赛证书和相关学历证书等,经过严格认证后,根据其与对应的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折算为一定的课程学分。比如,对于获得“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通用能力培训结业证书”的学生,在修读工商管理专科时,能够免修《个人与团队管理》(必修)、《资源与运营管理》(必修)以及《首都职工素质课程3》(选修)三门课程,共分。该项目以“学分当量替换”为桥梁,探索了对学习者正规及非正规学习后的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办法,拓展了“免修免考”以课程为认定单位的学分认定办法。

4.课程共享

跨校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学分互认的常见方式。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若干网络教育学院探索了以学平台进行课程共享的方式来推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网络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组织制作优质网络课程、文字教材等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其成员单位的学生来说,则可以修读该中心平台上所提供的共享课程,并能够得到相应的课程学分。与传统高校的跨校选修课不同,网络教育的教与学过程完全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因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共享课程的探索实现了两校及多校之间课程学分互认。

三、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结合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从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已开展的学分互认探索来看,尚存在以下若干不足:

1.缺少开展学分互认的理论基础

目前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探索多是基于现实需要所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学理界,关于学分互认的标准、学分互认的类型等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结论。由此导致在学分认定以及学分互认的开展过程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即使对于各院校制定并已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免修免考等),也难以形成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应用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2.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学分互认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事实上,由于制度体系、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各类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壁垒。对于同时起步、共同发展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也毫不例外,虽然二者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二者之间关于学分互认、资源整合的推进并不理想,甚至存在有意停步不前的情况。

3.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开展学分互认的:一种是院校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规定学生能够进行课程学分互认的要求以及实施方式等;另一种则是院校单方面制定对其他教育类型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认定的制度文件,继而进行实施执行。但整体来看,这两种方式均属于个别、自主、无序的实践行为,缺少操作层面上统一的要求和流程模式、规范,由此导致学分互认实践工作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4.学分互认的范围还较有限

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来看,参与学分互认的院校还很少,能够进行学分互认的课程也较为有限,甚至很多课程学分还停留在单向认定的层面上。此外,无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学生,大家对学分互认的认知依然欠缺,一系列深层、细致的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对策

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是我国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两类较为特殊的教育类型,能够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提供样板和案例。结合“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推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需重点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1.深化学分互认的理论探索

对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来说,教与学过程的相对分离导致其课程的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以及学分衡量与认定方式等均与传统课程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已有学分互认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讨适合远程教育的课程学分互认标准及规则,能够有效指导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学分互认实践。

2.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比西方及日本、韩国等,无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远程教育,我国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分银行的建设等方面等都相对落后。学分银行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衔接各类教育,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动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进程。由于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教育体制的复杂性,目前多数的探索并未突破地区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先期引领并切实推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可为我国国家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坚实基础。

3.构建学分互认的操作规程

明确、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学分互认得以在实践中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学分互认能够持续、稳定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中,需要转变目前单一、个别化的校际实践思路,探索开展学分互认的稳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包括学分认证标准开发流程、学习者业务办理流程、认证单位业务办理流程等。

4.建立学分互认的激励机制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当前教室物理空间的变革开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而截止于19世纪末的教室的标准化进程展示了一种专门形态的教室物理空间,这一物理空间体现出一种工厂取向。由于教育普及以及对教学效率的需求,教室的建筑空间被扩大,而且教室通常为长方形、秧田式固定的学生座位,黑板在普通平民学校得以普及。这一教室空间不仅随着教育国家化的浪潮逐渐成为国家形态教室物理空间的范本,在工业化以及后工业化的浪潮中更是成为全球化潮流中全球教室物理空间的模板。然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现代知识型逐渐为后现代知识型取代,顺应知识型的转变,后现代教室空间注重结合多样性的文化与知识,呈现出教室建筑与布局的多种样态,造就了物理空间的多样化。

(一)教室建筑空间多样化

20世纪起,教室建筑空间由狭长的长方形大教室进行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罗伯特•欧文便提出了小班化教室的概念。这一教室空间从学生听课效果出发,将工业化时期的工厂化教室建筑空间在面积上缩小,这同时意味着班级规模的缩小。第五届国际学校建筑及露天教育会议对教室最多容纳人数作出如下规定:幼儿园为25~30名,小学初级班为30名,小学高级班为30~36名。除了次要房间和分组学习用的房间外,每个儿童至少有2平方公尺的教室面积。教室物理空间也一改狭长式的教室物理空间,将教室空间转变为其他多样的形状。联邦德国德新式学校的教室被设计成为正方形或是近似正方形,以便学生活动的开展。这一设计在50年代的美国、英国、瑞士等也较为流行。展现了一种新式的教室空间。这一教室中附有并未隔断的分室,在形状上呈现L形,这使得教室可以方便地化为两个大小、性质不同的房间,通过座位等灵活的划分,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效果,富有布局弹性。同时,这一形状也为座位编排的转换以实现教室的多种功能提供可能性。另外,教室也可以呈现出不规则形状。在Geschwister的学校中,设计师在教室单元中将教室空间设置为不规则形状。其中不仅安置教学空间,还有衣帽间、工作坊等。

(二)教室空间布局多样化

1.电化教育引入

教室20世纪初期,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普及,幻灯作为最早的电化教育设备进入教室。这一设备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虽然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与黑板无异,但事实上,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介,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进行运作,从而在课堂上节省书写的时间,达到更高的效率。随着电视在家庭中的普及,20世纪50、60年代,闭路电视课程开始在学校中出现与推广。学校中的闭路电视不再仅仅是作为像幻灯一样的简单的教学工具存在,而成为教室与外界的一种连通方式,是教室空间的一种延伸。一方面,教室中的电视可以作为校园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另一方面,电视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得电视课程在学校教室中出现成为可能。正当电视与电视课程在教室中如火如荼上演的时候,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于20世纪末酝酿并在教室中发挥功效。由于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在二战期间的改进与20世纪80年代因特网的形成,计算机网络在教室中逐渐得到应用与推广。1995年8月,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圣•约翰港市的太空海岸中学已经完全联网。在这所学校中,300台苹果电脑使80个教室都能联通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传递。现在,计算机与网络已经迅速在全球教室中普及。通过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软件,在拥有计算机与网络的教室中,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校内可以通过“内联网”获得与共享信息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校方甚至是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

2.教室集团的发展

20世纪之前的教室空间,不过是单一进行教学的一个长方形建筑,这一空间内部在物理空间上并未作出区隔与拓展。随着20世纪的来临,当人们开始从学生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考量后,教室空间内部开始作出区隔。这一变化首先从为小组学习讨论这一学习形式而设置的公共空间开始,进而发展到取消班级区隔、年级区隔的教室集团,形成了教室物理空间布局的多样化。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教室群的概念,在这样的学校中,教室的设计突破了固定班级甚至是年级的障碍,将儿童以群体方式进行呈现。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布的市1972年建造的健康山学校,设计师对教室的设计概念一改美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盛行的“开放平面”的大面积室内空间,设计出一系列高度多样化的,适合不同类型活动的空间。这所学校将教学单位划为幼儿园至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三个部分,分别安置在三个教室群中。“每个教室群由六个灵活限定的班级区组成。教室群的不同区域可在建筑上以不同方式划出空间范围,例如,改变楼面高度、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区别、课桌及固定家具的布设、可移动教学设施的布置以及大范围不同色彩、不同材料和不同装饰的并置,等等。每个教室群的核心,是一个小型的、与整个学校的中心机构协同运作的教学材料中心。这种安排使学生能够参与最适合其程度的学习进程”。

3.座位编排多样化进入

20世纪,教室中座位编排已经不再仅仅是19世纪工厂取向教室中的秧田式,出于学校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教室座位排布形成了多种样式。20世纪至今,国内外较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有行列式座位编排(rowseating),我国学者通常称为秧田式,圆桌型编排(tableseating),又称为“圆桌式”,另外还有马蹄型、半圆型等。秧田型座位编排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现代教室空间的主要形式。这一座位编排方式将学生座位排成一个整齐的矩阵,横成行、纵成列,每个学生都是矩阵中的一个原点。20世纪之前,出于对经济的考量,这一矩阵更是由整齐的桌椅构成,座位之间通常并无通道,学生之间十分拥挤。圆桌型座位编排又称席明纳(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始自德国的哈雷大学,这一制度彰显了集体追求知识的意念,在19世纪的德国,已经成为培训大学精英的手段。20世纪,随着教育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的转变,圆桌型逐渐在各级学校教育的教室中流行开来。马蹄型座位编排是一种群体学习方式。在这种座位编排中,学生座位被编排成一圈圈马蹄,教师处在马蹄之中,学生围绕教师。虽然这一教室编排方式中,教师仍占有重要的角色,但是较秧田型座位编排方式,它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

二、多中心化与开放化

当前教室社会空间的变革现代教室社会空间体现出一种强制性,即教室中传递的知识的性质、组织方式等对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等的制约和规定。首先,师生交往体现出单一中心的特征。这一特征指教室空间在师生交往中展现的以教师为单一中心的特点。教学类似于工业生产,教师是生产者,学生是产品。以教师为中心,按照程序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其次,师生交往具有封闭性的特征。这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窄化以及排外性。交往的窄化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要以教学与学习为目的和内容而进行交往,忽略了作为其他的交往。排他性主要指师生、生生交往中局限于本班级成员,而排斥其他班级的成员。知识转型使社会关系包括教育中的关系发生转变。在教室社会空间中,现代社会所体现出的强制性特征被减弱,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获得较现代社会更大的自由,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师生关系呈现多中心化,学生间交往更加开放化。

(一)师生交往空间的多中心化

后现代教室为在其中进行的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使教室社会空间多中心化。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新的座位编排模式一改现代教室空间的固定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暗示出一种去中心化。虽然后现代时期座位编排呈现多样化,但新的排列方式较传统秧田式总体上都体现出对学生“学”的关照。如马蹄型座位编排关注参与合作,在这一座位编排方式中,“参与立足于每一个人,他(她)的经验、热情、投入、好奇、智力风格、思维特质都成为课程资源;合作意味着这是一个群体的学习、群体的生活”。其次,幻灯、闭路电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为教室中教学内容展现提供了新的媒介。这一媒介的出现将教室空间予以延伸。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得以利用这一教学媒介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呈现,使得课堂更为活跃,师生交往更为顺畅。另外,闭路电视与计算机网络等的出现将教室与外界进行连通,将教室空间进行延展,它不再仅仅是教师手中的粉笔与固定的黑板,它可以独立对内容进行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它创造出教室中的另一个中心点。

(二)生生交往空间的开放化

后现代教室空间在座位编排、教室形状、集团空间等的变迁上都促进了学生更为开放和广泛的交流。后现代教室空间利用教室形状为座位的灵活编排提供了可能性。如L型教室空间的设立是为了教室桌椅编排的改变以利于学生的休息、阅读与写作活动。教室空间的改变,使得教室不再成为单一的教学空间,而是集教学、活动、休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义空间。这一改进是在教室原有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以学生为出发点,综合考量学生在教室生活中所开展的教学、休息等各种活动及其需要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活动与相关情境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室功能集合,并结合建筑形状与座位编排,将整合后的教室功能展现在固定的教室建筑中。这一改进最终使固定的教室通过座位编排的更迭展现出功能的多义性。教室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出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而且促使学生之间多渠道的开放交流。集团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教室空间功能多样化之后对生生交往具有重大意义的又一举措。50年代以前在教室中分隔出的作业室与劳动室,是对教室最早进行的物理意义上的分隔。这种分隔创造出一个学生专属的空间,这一空间是区别于作为“教”的存在的空间,成为独特的作为“学”的空间,体现出对学生“学”的关照。而“学”的空间的出现,事实上为学生交流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学生不再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得以脱离座位的限制,与班内的学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另外,70年代教室群的出现显现了一个跨年级的开放空间,这一空间不仅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地进行班内交流的空间,更是提供了一种纵向的交流机会。由于教室群在年级内部甚至是年级间区隔的取消,教室群内部呈现一种开放性。而群内部众多空间的共享,为不同年级学生创造出一个跨年级的微型社会,为教室群内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

三、总结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JiTT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分为五步:一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二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向辅导教师反馈;三是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四是创设“积极主动”课堂;五是开展“难题”探究活动。这是JiTT模式下每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把JiTT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引入开放教育,结合开放教育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出JiTT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应用于开放教育的JiTT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六步:一是开设第一次面授导学课,即“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二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向辅导教师反馈;三是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四是创设“积极主动”课堂(第二次面授辅导课);五是开展“难题”探究活动(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小组活动);六是巩固提高(第三次面授辅导课)。相对于全日制教学的JiTT模式,开放教育的JiTT教学模式设计是“宏观”的,即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是针对整个学期的设计。JiTT教学模式的核心都是师生之间建立一条“反馈链”,通过“反馈链”,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反馈给教师,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并创设学生需要的课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宏观”设计的JiTT教学模式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开放教育相对全日制本专科教育有所不同:一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同,全日制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开放教育学生自学能力差;二是辅导频率不同,全日制大学生每门课程每周至少能上一次辅导课,片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问题都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而开放教育学生每学期极少碰到教师,自主学习开始到第二次辅导课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中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自学能力差,辅导不及时,这些直接导致“自主学习”任务不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不能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形成“反馈链”,致使后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变成了“摆设”。所以,JiTT教学模式理念要成功应用于开放教育,一定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二、促进“自主学习”的解决方案

微视频,即播放时长只有5到20分钟的视频。目前,在基础教育、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都有微视频的成功应用案例。微视频可以吸引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传统课堂的情境体验。基于微视频的微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成人学生个体差异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挑选适合的微视频学习,而且,这种“短时”的微学习也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原本开放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从教学大纲、课件到辅导资料、在线作业,以及课程讨论区、聊天室等。可是这些资源和论坛根本没有“人气”,原因是不符合现代年青人的应用习惯。网络环境下,能够提供课程资源和师生交流的除了电大在线,还有邮件、论坛、博客、QQ和微博、微信等。相对电脑而言,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因为其简单、方便和随时随地而更受年青人的青睐。相对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微信(微信群、朋友圈)更是在应用中独占鳌头,它提供了语音、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量于2013年底已经超过了6亿,而且数量增长的速度有增无减,20岁到30岁的年青人是它们的“主力军”。可以通过微视频、微信构建一套自主学习的“助学”平台。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特别是自主学习辅导和监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每周的学习任务,提供相关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建立微信群和朋友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和难题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文本”或“语音”等方式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教师可以实时或非实时提供文字或语音的个别化辅导。利用微信建立起教学中的“反馈链”,学生可以得到及时辅导,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选择地监督某些“掉队”学生,使得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展。

三、教学模式实施的保证

把JiTT教学模式应用于开放教育中,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促进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采用新的解决方案,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相关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不断努力和探索。要保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的营造

对于出现的新鲜事物,年青人总是更容易接受,而微视频、微信等不是所有教师都会用。对于教师,需要集中培训,以保证每个参加开放教育的教师都会录制微视频、微课件。同时,可以把微信等教学中用到的辅助工具写入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确保每个教师和开放教育新生都会用,营造出一个教与学的“微”环境。

2.高质量微视频的制作

由于微视频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所以微视频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分解学习内容,把课程精心制作为5—20个主题教学微视频。MOOC时代,网络上各类公开课、精品课程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辅导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筛选,下载并整合一些视频,以便提供最佳的教学资源。

3.考评制度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把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参与网络讨论的次数、发言质量等都量化纳入课程考核中。合理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被“逼”着参与学习、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觉(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四、结束语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1.学生学习观念的自主化

随着开放式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生在开放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能有效改善传统上依赖教师、课堂和班集体的学习模式,并转变到靠自己、课外和学习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上来。开放教育强调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及进度等都可以由学习者自主安排,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克服学习的盲目性。通过自主学习,即通过文字教材的自学,音像教材的收听,录音、录像带、VCD光盘或者DVD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课件)的收看和网上教学信息等方式,转变学生参与开放教育的态度和认识,使其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自身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以适应21世纪社会竞争的需要。由此可见,开放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自主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有可能对学生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2.学生自觉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在开放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极易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出现问题。尤其是在目前来看,很多学生面临的困惑就是在学习时间如此紧张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工作和学习,以更好地消除工学矛盾。因而为了体现自主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不会因为自身基础差、所开设的课程不利于自身的学习以及远程学习难以掌握学习的重点等而放弃学习,而是应在自学过程中面对多种困难敢于挑战,通过多种方式寻求困难解决的途径。如遇到学习技术上的问题时,他们可以找同学交流与帮助,找辅导教师进行辅导,也可以进入形成性测评系统中“孟老师论坛”提问求助,还可以通过BBS网上论坛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由此可见,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会自觉参与到问题求解的过程中来,并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个人主体意识,更加自觉地追求自我完善,更加追求自我提高的目标。

3.多元化的集体教学

在开放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本原则,主要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将集体的面授和辅导排斥在外。因而在学生加强自学的前提下,作为教师还应开展一定的集体性面授和辅导,这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欣然接受自学与面授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主要就在于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集体面授和辅导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应按照排名的顺序进行重难点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讲授,接着为辅导答疑,最后是作业讲评和集体讨论。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在诸多的学习方式中,集体的面授与辅导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由此可见,“在开放教育中,采用传统的单纯的文字面授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而应满足集体教学的多元化,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开放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二、开展开放教育的根本性保障

1.构筑科学教学资源体系,为开放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开放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具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因而必须致力于科学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特点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客观整体地反映出来,最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学资源建设要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及时更新拓展或补充网上教学资源。

2.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支持服务

在有效性学习中,教师要了解开放教育教学理念,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修养,丰富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努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使教学的组织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3.设施、信息支持服务

继续增加投入硬件建设上,努力提供完善的现代化助学设备和场所,以满足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求,其中包括建设多功能的图书馆、实验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各种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在课件使用、上网学习、免费提供音像光盘以及场所等自学辅导资料方面,尽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好的环境。在设施上支持学生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满足各类硬件的需求。在信息上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的传递没有障碍,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要求,及时反馈和有关该专业的内容设置、课程要求、学习任务、教学进度、专题活动、在线解答等有关信息的内容,以保证在校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科的各类情况,做好课前、课后的准备工作,了解学习动态。

4.督学和管理支持服务

为了有效保障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以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督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督促和帮助学生,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分析,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平时的作业和辅导中,应及时对作业进行批示,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及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效果与正确率。而且,可以巩固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督促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有效学习。在教学管理方面,改革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采取改良的管理方式。在教务管理方面,尽量给学生提供课程注册、学分认定、学籍管理、证书颁发以及收费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与咨询,从而更好地提供和谐的育人氛围以及周到热情的服务环境。

三、结论

开放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现在谈论教师教育的热点是两个问题: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即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即除了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师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养教师。对这两种转变,有人赞成,有人保留意见,虽说不上反对,但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我想就这两个问题发表点看法。

一、历史的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培养下一代活动的教育存在。但是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现在大家愿意把它称为教师教育,包括了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此本文不作论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大家公认的第一批师范教育机构是法国拉萨尔(LaSalle)于1681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H.Francke)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至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早期师范教育的特征是:一是水平较低,往往是初等教育毕业以后经过短期培训就去担任小学教师;二是专业性不强,由于教育学、心理学还不发达,因而教师缺乏专业性培养。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欧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学院或并入综合大学,或自身扩大为综合大学。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有的研究工作者把世界师范教育绝然分开为两种类型,即封闭型和开放型,或者如英国詹姆斯·波特报告(JamesReport)中所称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其实教师这行业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由于以往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几乎任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当教师。所以重视教师工作的发达国家都设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考试等方法来认定教师资格。即使如前苏联以定向型为主,有师范教育体系,但仍有15%左右的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大多数国家都是在综合大学培养。例如法国,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资格主要由综合大学毕业生通过教师会考而获得。

由此可知,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分析一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转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二次大战以后大批复员军人涌入高等学校,许多师范学院由此而扩大为州立大学。其实师范学院依然存在,不过是存在于综合大学之中,有的称为教育学院。西方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两个层次的教师:一是本科生,培养小学、初中教师;二是接受其他学系的毕业生,经过一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为高中教师。

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教育的水平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性也是逐步提高的。与其他职业不同,不是一开始就是高水平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也在提高。

(2)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3)高中阶段的教师的培养始终是以开放型为主。即使设有专门师范学院的国家,也不是全部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培养。

(4)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得很晚,如果从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国师范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中就有师范学堂和师范馆;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是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把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前者属于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属于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1902年又在京师大学堂内创立师范馆,招收科举时的举人、贡生、廪生、监生和中学堂毕业生,修学3年,毕业后择其优异者给予中小学堂教习文凭。以后至辛亥革命前,几乎各省都办起了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优级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两级师范学堂。癸卯学制规定在初级师范学堂内可设简易科,以解决当时初等小学堂教师的急需。至1949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12所,在校师范生1.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师范生15.2万人。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向苏联学习,师范教育实行三级制,即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培养初中教师;高等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高中教师。在职教师进修,小学教师有各县设的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师有各地区、市设的教育学院,高中教师则有各省的教育学院。这个系统50年来培养了千百万名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系统50年如一日,没有多大变化,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首先,这个系统设定的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低水平的。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资格设定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师定位在专科水平上,在世界范围内是偏低的。特别是第二次大战后,各国教师教育都逐步升格,小学教师一般都在专科以上水平,中学教师,包括初中教师都在大学本科以上水平。我国教师水准定位较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人口基数大,要在短期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师的缺口太大,教师水准定位低一些容易达到合格的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逐步调整,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教师的水准调高,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

其次,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落后。20世纪后50年是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50年。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知识总和的90%是在这50年内创造的。但是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50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对培养教师至关重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几十年来也有很大的突破,但很少反映到师范院校的课程之中。

第三,师范教育在我国不能说不重视,历次教育决定中都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教育部(国家教委)也召开过多次师范教育会议,但是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却有偏差。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师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另一种观点是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当教师。由于有这两种观点,长期以来对师范教育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就是对师范教育认识不同的反映。从1958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口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对向综合大学看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确想摘掉师范的帽子,把师大办成综合大学。但按我的理解,绝大多数师大的教师并不是不想培养教师,而是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我国虽有培养教师的独立师范教育系统,但历来都不排除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当教师。“”以前,许多北大毕业生进入了中学教师队伍中。于是社会上就有一种舆论,认为北大的毕业生有后劲,即是说,开始的时候师大的毕业生教得好,因为他们懂得教学方法,但几年以后,北大的毕业生摸索到教学方法以后会教得更好,因为学科知识比师大毕业生学得多学得扎实。师大的老师就不服气。有人就说,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优秀青年不愿报考师范,师大新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北大要低50到100分;同样都是四年学制,但师大学生需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过去叫教材教法),还要教育实习,当然学的学科知识就没有北大的多。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高,科研、经费等都得不到领导部门的支持,师范大学的广大教师有一种不服气又自卑的心态。于是向综?洗笱Э雌氲玫叫矶嘟淌Φ闹С帧N嗽谘Э浦渡媳雀叩停淌逃淖ㄒ悼纬毯脱盗繁谎顾醯阶畹偷悖逃迪坝伞拔母铩鼻暗?2周压缩到现在的6周。可以说,今天我国的师范教育,学术性、师范性都不高。让这样的师资水平在21世纪里来推进素质教育,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当然不排除广大教师都在勤奋工作,为素质教育做贡献,而且不少教师做出了成绩。但从整个国家的教师队伍的总体来讲,不是说没有问题的。

三、几点建议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表现在:

(1)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教育基础,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迫切要求师资水平的提高。

(2)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已经有条件来调整教师教育的结构。

(3)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进入了小康社会,已经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准,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这样的迫切需要,也有这样的可能。

(4)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也为教师教育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因此,教师教育要抓住当前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教育的认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没有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一行专业,不是有知识的人都能当好教师。不能用50年以前的眼光来看教师教育。由于50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教师的专业是知识增长得最快的专业之一。有了这种认识,才能真正把教师教育摆在应有地位。

第二,稳步地将三级师范转变为二级师范。这种转变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有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城市,可以一步到位,小学教师也由大学本科生担任。但即使是这些城市,也不是所有教师都一步到位。有的同志主张保留中师的模式,不要取消中师,因为中师比较重视师范性,培养的师范生受小学的欢迎。这不是理由。小学教师由师专或师院来培养,不能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师专和师院要单独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教师的特点,吸收中师培养模式的优点,而不是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

第三,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有利于利用一切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综合大学文理科的毕业生不可能全部去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以来都有一部分进入教师队伍。但是过去没有明确他们也有培养教师的任务,因而他们不重视教师的专业训练。20世纪50年代综合大学曾经设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知是哪一年取消的。今后应该在综合大学中恢复教育专业课程,才能有资格培养教师。

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师范学院的领导感到一种压力或者困惑,不明确师范教育要向何处去。其实转型的最本质的特征,不是培养机构的转变或者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提高。这对师范院校是一种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入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教师教育既要加强学术性,又要加强师范性。50年代后期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都实行过五年制,应该恢复。使学科专业学习能与综合大学的水平拉齐,教育专业训练能加强,特别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要有三个月的时间。延长学习年限,就有一个工资待遇问题,这可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改善。

第四,要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可以设主修和辅修,鼓励学生跨系科选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今天的教师既要在所教的学科上有深厚的基础,又要了解更宽广的知识领域。要改革和完善教育学科课程,设立多门选修课,把最新的教育理论介绍给学生。要让学生早日接触孩子,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是一种应用专业,要多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用信息化来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第五,尽快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就要有资格证书保证。教师是一行专业,就不是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够担任,只有经过教育专业训练,考检合格者才能有教师资格。这也是确保教师崇高地位的保证。

第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现在职前培养是由师范院校担任,在职培训是由教育学院承担。虽然师范院校大多设有成人高校,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但都是学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仍是职前培养,真正在职继续教育却很少。教育学院本来是提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但也在办学历教育。完全把事情弄颠倒了。教师在职进修主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或者为了知识更新,或者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从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来看,教育学院却不如师范院校,因而大多数教育学院事实上承担不了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任务。应该把教育学院并入师范院校,实行职前和在职教育的统一。目前是管理体制阻碍着这种合并。

第七,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这是为中小学教师专门设立的研究生学位,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招生4年来,专业逐年增加,现在已涵盖中学所有学科,将来在适当时候还将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已录取7478人,我们计划在“十五”期间,授予学位能突破5万名。这件工作需要得到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有些地方和学校支持不力,他们怕影响学校工作,不愿意送骨干教师出去学习,这是一种近视的看法,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