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要对使用者进行充分地了解,进而为使用者设计出舒适、休息的交流空间。

1.2整体性原则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被规划为不同的区域空间,这些区域空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就需要边缘空间来进行协调解决,因此,公园绿地与其它城市用地之间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公园绿地自身的统一。边缘空间归属于公园绿地,因而在设计时要在设计思路、风格等方面与公园绿地相统一。第二,与城市外部环境统一。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在设计时要保持整体性,整体性的实现就要依靠边缘空间来协调,保证空间过渡的自然性。

1.3生态性原则

对于公园绿地及城市环境来说,边缘空间起着保护其生态系统的作用,而且公园绿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需通过边缘空间传递出来,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一定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充分利用边缘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另外需要使用材料时,要选择环保型材料或者可再生型材料。

1.4文化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公园绿地属于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部分。边缘空间起着连接城市与公园绿地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文化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文化。

1.5层次性原则

公园绿地在空间结构上应该具有层次性,体现在纵向及横向2个方面,纵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内部层次的变化,而横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中各个小的空间部分层次性。除了空间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外,景观也要具有层次性,景观植物的高低错落等就属于景观层次性的一种,因而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注意景观设计的层次性。

2不同类型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2.1与居住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在设计这个类型的边缘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居民区内的私密性要求,以免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一般来说,与居民区相邻的公园绿地使用者大多数是居民,因而设计时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私密性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便捷性与安全性要求。具体设计时,要进行必要的空间划分,以便将交通人群与休闲活动人群区分开来,可采取的形式为水体、植物绿化等。

2.2与商业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及商业人群都会集中于商业用地范围内,因此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设置出入口、休闲娱乐区、外部通行区等。这个类型边缘空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因而在边界形式上要采取绿化、辅装变化等形式。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驾车到达商业用地,因此边缘空间中还要具备足够的停车空间。

2.3与城市道路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当公园绿地建设在城市道路边缘时,很容易受道路的影响,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利用边缘空间形成隔离区,将噪音、污染等要素隔离在公园绿地之外,使公园绿地内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隔离区的设置以植物或者地形的营造为主。

2.4与城市文物古迹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在一个城市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中蕴含着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文物古迹自身具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因而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轻松、自然,使文物古迹的厚重感能够得到缓解,增强人们对文物古迹观赏的兴趣。

3结论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按年龄分为老人、孩子和成年人。老人身体的抵抗力和活动能力较低,主要白天活动,活动主要是健身、跳舞、带孩子玩、下棋、聊天、打牌、遛鸟等,舒适是他们最需要的,同时,可达性也会影响老人的活动范围。老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早晨、早饭后和下午。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去认识和发现一些新鲜事物,喜欢和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但儿童对设施使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儿童对自身状况认识不清,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其活动必须有成年人看护,同时在设计中,避免设置可能产生危险的设施;儿童对开放空间的要求主要是设置有吸引力的游戏设施。成年人,成年人对开放空间的使用主要是在上班前、下班后和节假日,由于成年人精力与身体状况较好,其能参加的活动类型也较丰富,时间也会相对较长。主要从事的活动为球类、竞技类。

2衡量公共空间好坏的标准

良好的公共空间首先要满足基本的要求,比如安全、可达性、规模尺度等等,除此之外,良好的公共空间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2.1吸引人、有活力。

活力是一个城市精神状态的象征。公共空间中聚集的人越多,空间设计的越好。如何吸引人来开放空间活动,要求公共空间必须功能多样,能从事各种活动,要求开放空间用地能够兼容一些留住人的用地类型,如商业、金融、办公等用地。金融办公大楼中的年轻人,可以在午间休息的时候来公共空间进行休息。

2.2环境优美、舒适。

在其他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喜欢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在夏季,喜欢绿化条件好、有水的地方。这些绿化、水体能够营造局部小气候,降低局部的气温,更加适宜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在冬季,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非常重要。在冬季,人们更加喜欢在温暖、无风的地方活动。

2.3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

公共空间应该做好功能规划,可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鼓励人们对规划提意见,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公共空间应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要求,尽可能丰富空间类型,使不同人群都能够在公共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吸引不同人群来此休闲娱乐。

2.4精细化设计。

良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应该对空间进行充分的推敲。虽然公共空间为了追求空间效果会营造一定的高差,但公共空间中应该进行无障碍设计,能够使轮椅顺利通行,鼓励行动不便的人群来此活动。公共空间中设施小品的设计、步行空间、交往空间等的设计都应该力求精细,考虑到人们的使用方便,鼓励人们停留。

3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来着力。整体的方面是指整个开放空间的规划布局、设计等,细节方面是指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细节的设计往往决定了空间设计的成败。

3.1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

在整体的规划布局中,公共空间首先要有一定的功能规划。老年人有经常使用的健身设施、休闲设施;儿童喜欢的游乐设施;成年人喜欢的球场、广场。除此之外,公共空间应该能够融合不同功能的城市用地类型,进一步的吸引人们来此驻留。其次,公共空间应该有良好的色彩、风格和界面设计。色彩风格的设计应该充分发掘本地特色,与当地的气候、人们的审美习惯相一致,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植物配置以本地的植被设计为主,多种植乔木灌木,避免大面积的草坪。同时,要关注公共空间四周的界面设计,使得使用者在使用公共空间的时候,能够欣赏到周边丰富的边界轮廓线,鼓励人们停留。最后,公共空间应该以场所精神的营造为目标。塑造一种城市精神,使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素质,使人们感觉到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自己有责任为的城市更加美好增光添彩。

3.2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

3.2.1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进行设计,不单纯的为了追求气魄、构图,去做轴线、图案。公共空间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营造小尺度的空间,能够吸引人来此活动、交往。人性化的设计要做好前提的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与需求,分析潜在的原因与依据,为规划设计提供支撑。同时人性化设计要做好公众参与,保证公共空间的开发规划在实施之前,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对规划提出的意见。

3.2.2地域性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引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将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添加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使我们在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的时候,还有机会去体会古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儿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财富,同时在历史文化元素的引入能够增强城市特色,缓解现代建筑的盛行造成的“千城一面”现象。

3.2.3设施

设施是指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而设计的构件,重点是游乐设施和休息设施的设计。游乐设施是吸引人来此活动的依据,老年人喜欢下棋、打牌,就应设计适当数量的桌椅,还有很多老年人喜欢跳舞,设计足够规模的场地就能满足需求,年轻人喜欢球类,就设计若干个球场,这能够吸引到附近的年轻人来此活动。休息设施同样重要,在合适的位置,如在树荫下、绿化带旁边要设置足够的座椅,同时也可以利用花坛的四周、台阶等常见的设施作为休息的座椅。

4结语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无障碍设计;规划设计

1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设计中,总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很多优雅的景观公园过于深远宁静,致使老年人迷路;许多迷人的休闲广场却有着可怕的交通干扰,致使老年人不易到达并处在危险之中,如武汉市的洪山广场。大型步行街街道充斥着过于放肆的商业广告,噪声和拥挤也无处不在。这些都是源于对老年人缺乏关注,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都考虑很少的缘故。

在政府法规中规定了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必须考虑无障碍设计原则,例如“残疾人通道”,“盲道”等,这是人性化建设城市的表现。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城市空间的建设中如何灌入“老龄意识”,却没有得到设计者的足够重视。某些城市热衷于兴建作为城市景观形象标志的中心广场,强调的是纪念性、展示性和形式美。而与老年人生活贴近的市民社区小型广场,街心公园等真正以休闲活动为目的的建设却很少有人过问。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较大,老年人的休闲场所少且选址不妥,环境不佳等问题凸显激烈。在武汉市城市道路的交汇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车来车往的马路边安全岛上,一群中年妇女一起练习健身操,这样的条件下,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交通,而且显得场合混乱。

由此可见,倡导“为老年人设计”和回答“如何为老年人设计”就显得相当迫切。

2创建适宜老年人的开放空间设计

2.1老年人公共休闲场地的设计原则

2.1.1动静结合的原则

老年活动区宜分成动态活动区、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以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太极、跳舞、扭秧歌等健身活动。活动区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如结合亭、廊、花架、座凳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动态活动区与静态活动区应有适当的距离,但亦能相互观望。

2.1.2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私密性兼备的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一是集体活动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二是小群体空间。有些老人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人一起活动,这样就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小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坐憩处。三是私密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

2.1.3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原则

老年人虽然是公园的活动主体,但混龄活动使老年人更感到有活力,社会参与感更强,因此设计上也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的需要。在老年人活动场地附近增加一些儿童活动设施,两者紧密靠近布置却有着许多好处:一是增强老年人活力,儿童天真活泼的稚气可使老年人消除孤独感。二是老年人有爱幼心理,通过与儿童多种形式接触,情感交流,对儿童智力发展以及道德品格的熏陶有很大影响。在我国,低龄老人帮子女培育第三代是相当多家庭存在的现象,也是“老有所为”的一种体现,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2.1.4无障碍设计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观察辨别能力差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周围环境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楼梯等设施使用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慌乱、紧张。因此在公园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尽管目前户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已有所考虑,但普遍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把户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简单的认为就是增加残疾人专用坡道。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所有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上。

2.2老年人活动场地的细部设计

2.2.1步行空间

(1)坡道与台阶。因为有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需要以轮椅代步,因此地面就不能有台阶等障碍物而需要用坡道解决地面的高差问题。坡道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表面不宜覆盖地毯之类的纺织物,因为一旦浸水或沾有污物后,就特别滑。为方便步行困难的老人以及轮椅使用者上下坡道使用,坡道上往往需要安装防跌落的保护设施——扶手。

(2)地面铺装。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并易于清扫的材料。像砖块、沙子及圆滑石头铺砌的路面一般容易使人绊倒、滑倒,不适于大面积铺装。老年人行走的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轮椅的轮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动。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

(3)环境可识别性设计。由于视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老年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加强环境的可识别性,在环境细部的处理上可以设计比较醒目的标志牌。在道路转折处、出入口处安排有明显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如简明的路标、导游图、指示牌、雕塑、置石、高大乔木等等来加强老年人对环境的可识别性。

2.2.2坐息空间

坐息空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座具的平面构成,尽可能符合老人们聚集和交谈的需要。一般来讲,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凹型、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内向形空间,均能促使老年人亲密的交往。这些形式的座位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另外,坐息空间的设计还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方便舒适和便于集聚交往。坐息空间的位置通常选择在大树下、园林建筑的廊檐下等。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考虑,都愿意选择一些位于空间边缘,背后有依赖物的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人流从就坐者身边穿过,而带来不必要的威胁感。

2.2.3水体空间

注意安全防护要求,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对安全要求高于年轻人,在设计时应注意老人的安全。水岸线附近应防滑、平坦、有足够的平地面积。垂钓区更为重要,水体近岸处宜浅,桥上的栏杆高度应在90cm~110cm之间。水榭平台应设置栏杆或有靠背的座位。驳岸应可采用自然式驳岸,置石与植物组合,或整形驳岸与植被护坡。尽可能保证老年人即能近水又能安全。

2.2.4植物配置

植物选择应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尽是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深秋红叶、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文学艺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2.2.5服务性设施

考虑老年人的如厕方便。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在公园活动时间较长,加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腿脚不便等原因,公园绿地中的公厕、洗手间必不可少,且要布局合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体育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乒乓球台等的配置,以满足老年人的锻炼需求。更为人性化的布局还有可考虑宣传栏或其它展出场地的设置,展放一些报纸、科普知识、老年人保健知识,必要时为可为老人搞展览互相品评等。3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开放空间具体措施

(1)政府部门应该增强积极应对老龄化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相关规划,保障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设计者也应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公共休闲环境,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改善当前公共空间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创造适合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空间。

(2)适宜老年人的公共休闲空间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规划规范法规作为引导和保障。然而,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认真地对待。因此,应把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写进规范、条例与标准,在制度层面上对此予以保障,来适应我国城市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完善建设适宜老年人公园绿地建设的政策保障。

(3)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建设适宜老年人公共休闲空间的扶持力度,公园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创新机制,按照物质利益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适宜老年人的公园。

(4)还应规范公共休闲空间的管理。开放绿地的建设,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旨在造福老百姓,但不合理的管理使得公园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因此,规范化的管理还需引起我们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4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关注设计中的老龄化问题体现了全社会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关爱,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道德准则,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我国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让“关注老年人,关注弱势群体”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孙樱.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J].资源科学,2003,(3).

[2]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3]田志峰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及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2005,(6).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

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 / }`”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 建筑开放空间的城市意义 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观察 探索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性研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要点研究 西班牙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静态游人行为的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思路探究 基于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的研究 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与场所特性分析 方形规则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的留白――公园与开放空间的价值 浅析适用于寒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伟国,邢忠.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p.12-16.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p.78-84.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p.1-13.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P.L.,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p.367-377.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D].200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p.169-176.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p.225-232.

[12]Cuthbert, A.R.,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A.R.,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A.R.,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p.293-310.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A.R.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fbe.unsw.edu.au/staff/Alexander.Cuthbert/extendedchapterone.pdf.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p.30-33.

[21]Catharine, W.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p.59-7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A.B.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p.113-120.

[26]Whyte, W.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p.9-17.

[29]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p.304-314.

[30]李文,张林,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08:p.59-62.

[31]李小马,刘常富.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J].生态学报,2009,03:p.1554-1562.

[32]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p.1647-1652.

[3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25(12):p.36-41.

[34]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J]. 华中建筑,2005,23(1):p.136-138.

[35]邓小慧,鲍戈平.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J].中国园林,2006(5):p.38-42.

[36]高琴.城市公园使用状况(POE)初探——以北京紫竹院公园为例[J].2007,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37]刘杰武.滨水区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台州永宁公园为例[D].2007,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38]张妤.哈尔滨城市公园使用情况评价初步研究[D].2006,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空间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提到:“大学是一座城市,反之亦然”。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领域中的一部分,它受城市开放空间的影响,融合大学特有的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和特例,“校园开放空间”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空间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大胆地引用或者借鉴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和设计方法。本文正是在城市空间的背景下,基于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把城市空间的相应研究理论拿来作为校园空间分析的基础。

 1 基于空间类型学的设计原则

空间类型学是一种认识方式和思考方式,而不是具体的设计操作,因此并不能为我们提出具体的空间设计手段,但是挖掘空间类型学深层思想:“共时态的多样性”和“历时态的可变性”,将其应用到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中,依然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引导,衍生了以下原则:

(1)多样性原则

校园开放空间的营造应该是多样化且具有丰富层次的,其目的是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立体的、多样化的参与性系统空间。不同类别的校园类型应对应不同形式的开放空间,我们在开放空间的研究过程中,应寻找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守护和发展其多样性,避免空间遭受破坏和削弱。尊重每个校园自身的特色,通过运用空间类型加强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传递表达,以保证校园开放空间的可辨识性。

(2)适宜性原则

在信息时代,变化将是重要主题之一,只有具备弹性的城市空间,才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地适应环境的约束与变化。校园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校园也非凭空而起。因此,空间设计中要校园的可变性、生长性预设空间,并对校园开放空间进行弹性控制与引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校园规划的灵活适应性,这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空间创新原则

校园开放空间在对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类型进行重复守护、运用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积极地组合和灵活创新发展,将原有归纳的空间类型不断更新,创造出更为丰富新颖的开放空间。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对于各种空间类型进行灵活的组合运用与自然环境特征为开放空间的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设计时,因山势借水景,“轴线”“对位”的思想被拓展到换景、借景、移景,因此山水自然与校园生活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共鸣。

2基于相关原则的校园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1)地域文化

校园开放空间追求地域文化的目的除了发展个性,还可以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体现。地理区域、区位特征、人文背景、生活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也成为校园户外空间设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安徽大学新校区设计思想中对于徽文化的继承,在其建筑特色和空间围合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成为校园特色之所在。

(2)校园文脉和精神

校园开放空间中一些历史文脉的呈现,给予使用者的往往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在时间的洗礼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和风格。在新校园的建设或者是校区改造中,既应该对自己的风格和文化精神进行继承和延续,同时也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推陈出新,跟上时代的脚步。这种校园开放空间中的新旧交替和相互影响,推动着大学校园建设不断地前进,这样的校园开放空间才有活力,才具有真正的“场所精神”,这也是空间类型学应用于开放空间的重要意义所在。

3大学校园营造公共开放空间中出现的问题

(1)公共空间缺失

大多数中小学校校园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矗立有塑像,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对我们来讲最熟悉,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使每一位学生难以忘怀,大门、入口广场、塑像,几乎成了我国学校的标志。遗憾的是,众多学校校园除了主入口广场外,内部公共空间处理的却比较潦草,规划者考虑的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校园内部公共空间要么景观单调、呆板,要么场地狭小局促,有些学校因为用地紧张甚至内部几乎极少公共空间,没能注意公共氛围的营造。

(2)“失落的空间”过多

其特点是:设计者原本试图营造空间的某种氛围,希望人们认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营造出的空间并不能吸引人,场地被白白浪费。校园内失落的空间有多种:其一是尺度非人性化,如在狭小的场地上设置公众性强的空间,这种小尺度空间使人局促不安,当其尺度小于人心理安全与隐秘底线时,该空间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其二是非文化空间,如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其三是矛盾空间,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等。

(3)公共空间不适应

即原有的公共空间难以适应如今丰富多彩的当代校园生活,例如,当代校园生活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量猛增,在校内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或建筑入口,商家的广告及各式海报铺天盖地,而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路段或入口的交通功能,忽略了信息功能,没有预留驻足观看的空间,至使通行的人流与观看的人群发生干扰,这使信息的效果大打折扣。公共空间的不适应成为校园生活丰富性的羁绊。

4空间类型学研究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将重心逐渐转向内涵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灵魂与核心。这种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对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强新老校区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校区在建设初期,大多着力于校园基础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应的载体和氛围难以配套跟上,导致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缺失。此时如果很好地借重老校区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迅速有效地进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在于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富有学校特色和体现学校精神的、令人引以为豪的校园文化,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同时结合新校区的区域环境、文化氛围等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提高和创新,实现新老校区校园文化内在的融合性和一体性。

(2)创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独特性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中体现出的校园精神的表现形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是整体统一的,也是具有唯一性的。只有对校园文化精神的不断继承与发展,不断结合自身实际对大学精神进行阐述和探索,才能强化校园文化精神的独特性,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推动学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

(3)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谐主题的深化

一座大学校园的公共开放空间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时代选择,其散发出来的韵味呈现了这所大学的风貌和个性,具有非常明显的精神特征。不同高校的校园由于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等次类别等的不一样,开放空间中表现的文化精神不完全相同。这种独特而相对稳定的校园开放空间文化不断陶冶着师生的言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不断演进。我们在校园开放空间中对于这种校园中潜在的文化精神的追求和继承并发扬光大,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的一致性以及和谐相容性,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主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促进大学校园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规划,2002 第 5 期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村庄规划与设计;乡土文脉;村庄空间

1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应该要能将村庄规划成为广大农民理想的生产园地、舒适的居住家园以及放松的栖息场所。其主要内容包括:

1.1 村庄空间格局及形态的营造:应设计出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序列丰富、朴素大方、自然舒适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村落空间格局。

1.2 村庄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设计能营造出自由平等、具良好秩序的生活,以及营造合理的社会环境。

1.3 村庄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设计能激活各种形式农业生产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4 村庄自然环境的维护:通过设计,能合理控制新农村发展,保护农田,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目标主要有:(1)随着社会发展满足村民对经济条件、环境及生活区的需求,并能在可持续的自然环境中受益。(2)建立一个统一的以本土文化为公共领域基础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图1)。

图1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

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3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村庄设计内容主要有:生态风貌特色、开放空间系统、空间脉络布局、重点景观节点、乡土文脉、人文活动体系等设计。

3.1 村庄风貌特色设计分析

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特色:如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等。中国的乡村风貌瑰丽多姿,其风貌特色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包括有:(1)村庄本身的自然环境;(2)村庄独具特色的自然形态,也就是其空间布置形式,包括村庄的多种不同的布局形态、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脉络形态等;(3)村庄的物质组成要素,如村庄的建筑要素,由其组成的旧民居聚落、历史文化遗迹景点仍与新时代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农村文化景观特色的最重要部分。

3.1.1村庄选址位置

从中国南方现存的众多古村落选址位置可看出,古村落选址或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而且设计为开窗见山、槛外是水。即使在平原地区,许多古村落也是溪水穿村(傍村)而过,成为村庄的重要自然构成要素。

3.1.2 村庄布局

村庄的布局,具有如下特点:

(1)依山傍水,靠近自然环境。我国传统的都城是方正规整的布局形态,而村庄却与山群、溪流融为一体,即使是人工的建筑房屋,其屋顶曲线也是与山际线巧妙融合在一起。

(2)大小聚落均是聚族而居,民宅结构严谨。如岭南的古村落,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以此中心环围营建(图2)。

图2广州沙湾古镇岭南传统建筑风貌

(3)具有象征意义,意境高远。我国传统的古村落普遍多采用象征手法,一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考察完中国建筑后,他曾经感慨说:“中国城乡中建筑在田庄中的住宅,常会给人一种宇宙图案的感触,一种节令、方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3.1.3 村庄的建筑风貌

传统的村庄建筑特点与村民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其所属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及组织模式,村民的传统观念更是反映在传统建筑物质环境上。影响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包括:乡土文脉、地方特色、社会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风水理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影响因素彼此融为一体,呈现在传统建筑文化载体上。

3.1.4 村口特色

村口既是村民进出村落的出入口,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村庄聚落的盛衰荣败。现今众多村庄的村口,已成为常用来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例如庙会举行、戏剧出演等,甚至还作为小型商品交易的场所。村口特色是影响村民获取记忆村庄的重要要素之一,村口设计好可以大大提高村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此外,村口的环境面貌也会影响到村庄的整体形象。由此可见,村口形象是由村庄整体建筑风貌特色、整体布局特色等相关环境共同建立而成的主题形象。

3.2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设计与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应将开放空间的概念引入设计中,运用图底手法,能较好地对村庄建筑空间结构形态作分析,剖析出属于人们共有的生活空间形态和品质。村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而成的结晶,需要更贴切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很有必要建立村庄开放空间系统。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主要有:公园绿地、休憩活动场所、交通道路用地等。具体包括:村口开放场地、村庄绿地、村内道路系统、池塘、溪河、湖泊、荒地、农林山地等。

3.3 村庄空间脉络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对于村庄空间脉络需要重点分析其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等村庄要素的构成。

3.3.1 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重点主要在于村庄公共活动开放空间的组织。在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及图底关系手法,能更好地对进行系统分析,取得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法。譬如江南村落空间脉络与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常呈现出水围村(或村包水)的空间布局。可见,在村庄空间布局中水是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次是村庄巷道、院落空间的应用,弯曲有序的巷道和灵活分布的院落,两者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体空间,构成了村庄空间系统的网络。

3.3.2 村庄景观轴线

村庄传统景观轴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村庄空间及其结构上传统景观轴线是村庄传统文化复兴理念的体现。

村庄景观轴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形体与村庄的关系,都必须和村庄轴线的时空维度和整体形态形成正向叠加。通过强化村庄的绿化空间,包括风景林、绿色廊道、绿化带等配合村庄建筑形成和完善村庄景观轴线。

3.3.3 村庄视线通廊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村庄视线通廊,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如村口与公共活动空间之间,可以通过绿化区、公共活动场地、设计标识等要素结合而营造出一条主要视线轴。此外,可以充分运用我国以往园林中的造景手法,来建立村庄水景、山景与主视线通廊之间的联系,使村庄景观与大自然环境形成理想呼应。

3.4 景观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景观节点设计应重视保护村庄传统景观节点,充分挖掘村庄原有的景观资源,确定村庄主要节点,包括村口、公共活动中心地带、祠堂周边修复改造、转角位建筑等,创建具有本土地方风格和浓郁传统特色、优美自然景观、良好生活空间的宜人居住环境。

3.5 村庄文脉的分析

农村聚落的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历史年代都会在村庄发展与演变中遗留下属于自己的轨迹。因此,保留村庄的传统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就等于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村庄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景观。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在村庄内建造了很多具有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及巷道,这些都是维持各个社区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村庄的历史环境及其住区,又把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环境及住区起到精神纽带作用。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乡土本身的建筑特色,保存乡村空间的回忆,是真正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及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村庄历史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应该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有效发挥其中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城市理论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传承村庄的历史文脉。

4 总结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及手法进行村庄规划时,必须注重村庄的风貌特色,必须对村庄的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重要景观节点、开放空间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和推敲,并且要能传承村庄发展的历史痕迹和文脉,保证规划后村庄景观风貌具有历史延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富更. 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3) .

[2]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 2002,(01) .

[3] 葛丹东,华晨.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 城市规划, 2010,(06) .

[4] 赵荣明. 成都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区规划设计;空间的连续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learn useful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marching sens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residential privacy level "two" the thinking mode,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t space" and "space", describes the use of the two 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design method of organiz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public space, and an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applied to residential planning.

Key words: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patial continu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现代居住小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弊端

G·费德(德,Gottfried Feder)1933年在《新城市》一书中,提出了日中心、周中心、月中心的居住行为活动特点,即所谓“日常生活圈”,并形成与之相应的居住区空间组织理论,即根据居民交往单位的层级使居住空间形成有组织的层次结构,表现为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结构。另一方面,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的是可防卫空间理论,即私密层次说:居住小区一般有由数个组团组成,连接组团的交通轴及中心绿地为公共空间,供小区使用;组团围合的共用空间供组团居民使用,称为半公共空间;楼间、通道、楼梯为半私密室间;最后为居住私密空间,这种从私密到公共空间的四级划分也是居住区设计的重要依据。由此,居住空间从私密单位居住区可分为五级,除去私密单位,西欧、前苏联、日本与我国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四级构成单位,并建立起一套完

整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佩利(美,C·Perry)的“邻里单元”理论以生活设施的服务半径与居住者利用范围的关系所设定的空间分级构成,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上述理论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理论在多年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弊端,主要在于居住区被人为地作条块划分,各级公共空间和绿地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看似功能系统有组织,而实际产生空间环境无秩序,作为小区中公共活动的核心部分,组团和组团之间的空间及道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外,建筑及空间具有的心理、文化及社会性因素被忽视,传统上作为人们聚集、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街道、广场只是通道和空旷的草地,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居住区缺乏传统聚落所具有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加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管理部门对组团绿地、集中绿地的苛刻要求;开发商对条型建筑的依赖、对建筑间距的吝啬;居民对人、车分流及朝向均好性的追求,使居住区空间形态日趋单调和雷同。近年来,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竞争加剧,上述理论教条己被冲破,居住区理念正走向更加多元、开放,尤其趋向重塑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方向转变,而公共空间的系统组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以连续的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设计思路

彼德·史密斯(美,Peter Smith)博士在《都市化生活魅力》中指出:历史上的空间缩影了“相关联空间”的概念,其特征是它那一连串的空间关系,被街道的一缩一放而联系在一起。G·特瑞姆莱特(英,George Tremlett)在《住宅布局概论》中对居住区优良的空间品质作了三点概述:(1)视觉的变化,趣味与特性;(2)空间的界定与认知;(3)借空间产生“行进中”的感觉,而达成以上要求的唯一方法即“借重在一个接一个不同品质的空间渐近改变”。

今天,有两个因素制约了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组织:一方面,基于安全因素,我们今天的小区都是封闭式的,居住区与城市空间分离,空间系统没有“通过性”,这一点是造成城市空间缺乏传统街道魅力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也许会有一天封闭小区会与城市连成一体,小区内的道路、绿地、广场会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无论是欧洲街区型住宅,美国郊区型社区还是中国院落胡同,传统居住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即空间私密系统“二级化”特征。

此外,一个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当今多采用条型多层住宅,相对于街区型、院落式住宅,难以产生真正的围合感,当体量、长度相似而方向相同时,空间更加单调,在没有“行进感”、序列感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变化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或缺乏认同感,私密的层次难以区分,与我们俯看总平面那些结构、层次、系统分析图的感受差距甚远。其实,也许我们不必将居住小区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而采取“二级化”思考方式,即:不同形式的住宅以道路、绿地、广场相联系,汽车、自行车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将开放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形态并将一系列室外空间“编排”起来,使人感到趣味、愉悦;也许庄严、也许神秘、也许意外或惊讶。卡梅罗·塞特(奥地利,Camillo Sitte)在《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一书中提出:对于学习过去的事物以及我们已丧失的艺术性传统是迫切需要的。根据艺术的各种原则从事城镇规划,对于传统的各种编排的杰作,必须合理地由一理论上的了解所替代。

三、以连续性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创作实践

现以某居住小区规划为例,说明上述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的一些手段和方法。该项目用地为600m×200m 的长方形,出入口在东西两端,单体建筑为条型多层住宅,如果按以往小区规划原则设计,小区大体上可分为五六个组团,北面三个、南面二三个,中心为一个大花园,在几轮草图方案讨论中,上文提出的分级与层次系统设计的通病总是避免不了,组团形态过于孤立呆板,绿地开放空间系统视觉封闭,开发商提出景观开敞、通透、布局灵活,增加认知感,强调单体视觉均好性等要求不易满足。最终放弃了以往驾轻就熟的设计方法,学习、借鉴传统城市空间特点,将组团概念转换成“等量空间”与“变量空间”两个部分,利用城市设计理论中的“图—底”(Figure and ground)的关系组织住宅空间。

在总平面设计时,设计人引入等量与变量空间概念,并采用图—底关系分析方式,即将“等量空间”与“变量空间”作为互为图—底关系进行空间形态的设计与编排。上述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表现为以下特点:

1.小区私密系统空间呈现“二级化”

首先,在设计中不刻意制造人、车分流及分级道路系统和绿地系统,而是利用图—底关系将“等量空间”之外的“变量空间”作为主视觉空间,主视觉空间又反映了主道路系统,“等量空间”反映了小区较安静、私密的部分,“变量空间”则反映了较公共、开放的部分,呈现出具有传统城市居住模式相类似的“二级化”空间特征。其结果是空间关系与交通组织同时也与私密层次系统产生了高度的统一。

2.“经”与“脉”的整体空间系统

公共空间形态被设计为类似树叶的“经”与“脉”,“经”、“脉”相通,“经”作为小区的交通干线,又是主要带状视觉通廊。设计时将集中绿地的面积分摊在带状空间中,由于是在原本楼间距内增加了公共空间,所以在有限的公共绿地条件下,创造出更为开敞的空间环境。经验证明,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东西向长的用地中,小区最终的容积率达到1.2,比起以往多层住宅小区,在如此高的容积率下,空间显得十分开阔、通透。在带状主视觉通廊的几个节点向南北两边的楼群中插入纵向次视觉通廊,这样,开放的空间连在一起,相互借景,也是产生空间开敞感觉的主要原因。

3.经过“编排”的,具有行进感的小区主视觉空间

主视觉通廊的线性空间加强了“行进中”的空间感觉,三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广场结合空间的一收一放,视景在路径上多次改变、转换,局部采用弧形建筑,增加空间的表现力和引导性、使之更趋活力和动感。带状“变量空间”有效地改变了条型建筑群缺乏变化和行进感的问题,每一段空间的变化使下一个空间产生了“不可预知感”。对于居住空间,这种变化和不可预知感是产生认同、认知的重要条件。彼德·史密斯在阐述传统城市空间产生魅力的原因时指出: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惊讶对精神健康是很重要的”,这不只意味着各种事物应保持着变化,这些变化应是不可预知的。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控制要素;规划法律体系;规划实施;弹性控制

前言

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套控制和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体系,它们控制的内容各有侧重。城市设计通常以控制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为主,但在现行规划法规中并没有被赋予相应的法律地位,本文探讨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体,以弹性形式增加若干城市设计中重要的控制要素,将两者控制内容和优势相融合,使其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同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和可控性。

1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别

城市设计通常指以城市整体或某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结合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并且对规划功能分区、街区的界面、建筑形体间关系、建筑色彩、公共空间、景观处理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它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别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为地块性质、范围、道路、管线、配套设施、容积率等,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的三维空间性的系统设计。

2城市设计法律定位

两者所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的方面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国内规划界也逐渐对城市设计渐渐重视起来,逐步通过这种空间系统性控制方法指导规划设计的落实。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的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或者说法律没有对城市设计赋予法律的意义和具体技术的定义。《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因为城市设计难以有效和规范的开展与实施,同时因为缺少法律的支撑,城市设计终不能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样予以落实,无法有效引导城市在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等方面有序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是不同的主体对地块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进行开发而形成的。不同背景的开发商是城市开发里的主体,房地产的开发又是城市开发中重要的形式。所以开发商尽可能地追求高利润,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指标条件框架下,将以各种方式去达到尽可能高的利益,所以这样必然会造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没有硬性规定的诸如建筑色彩、景观环境、街墙①,贴线率等控制要素的缺失,最后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将是杂乱无序、缺乏联系,无法真正达到城市规划的目的。

3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考虑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法律的效力,控制指标大多具有强制性,是指导城市规划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如果另外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效力,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两套标准与流程进行管理,将可能造成实际操作时管理难度增大,规划审批变复杂以、编制难度上升、调整程序繁琐等问题。所以笔者建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体,在其基础上以非强制性内容的方式增加若干城市设计中主要考虑的要素,使两者有机的融合,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城市发展。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体系中增加如下的弹性控制要素的建议:(1)、开放空间,提倡在地块用地红线内建设全天候的公共开放空间,弥补高强度开发中造成的缺乏地面公共空间的情况。此类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地块内部场地、建筑内部首层开放空间、架空层及屋顶花园等形式实现。(2)、建筑间口率②,通过该要素控制高层塔楼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互相不遮挡,同时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3)、街墙连续度与贴线率③,通过此要素控制沿街建筑面的连续度和规整程度。鼓励形成整齐、连续的界面景观,鼓励建筑底层宜提供零售、餐饮、展示、休闲娱乐等商业、文化设施。(4)、建筑风貌,包括建筑风格、形式、材质等,通过此要素控制和引导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想象。(5)、街墙退界区④,鼓励在形成较为活跃和宽敞的步行开放空间,宜结合建筑底层设置公共服务功能,提供餐饮、休憩、展示等设施。

如果地块的开发者在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满足上述的弹性控制要素的内容,将得到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开发者按照规划的引导进行开发,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和城市空间。(上述要素具体的控制体系及奖励机制需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及地块功能性质制定)例如在用地红线内(除建筑退界区)为城市提供永久性场地开放空间,无条件为公众使用时,该用地建筑密度可适当提高。

4结语

笔者认为将城市设计的要素加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控制体系中是为了加强两者的衔接及从各方面指导城市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景观、宜人的开放空间。使地块开发迈向更高水平,并鼓励营造更多更丰富的公共空间。从法规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暂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无法通过从城市设计的方面知道城市的开发建设。基于这点笔者提出了上述建议,希望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能有机融合。

注释:

①街墙:指街道两侧地块内的沿街建筑立面。

②建筑间口率:地块一侧基地面宽与同侧高层建筑面宽之和的差值与该侧基地面宽之间的比值称为建筑间口率。

③贴线率建筑有效贴线界面的垂直投影长度(贴线率计算长度)与规划贴线基准长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计,不保留小数。

④街墙退界区:建筑红线与对应一边道路红线之间的距离区。

参考文献:

[1]王世福.试论城市设计的作用[J].规划师,1999,16(5):112-115.

[2]戴冬晖.试论城市设计的设计特征与管理特征[J].华中建筑,2009,27(05):133-135转139.

[3]陈宇,朱忠东.基于法规体系角度下的城市设计作用和地位探讨[J].中外建筑,2010,1:79-80.

[4]权丹.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硕士论文,2009.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Abstract: China's urban open space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garden, due to the lack of particularity of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hilosophy of open space, leading to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rban open space, such as lack of a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human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andards of living, the industrial period of open space planning trends and the direction of deepening human more and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open space for the community to watch, but also for human use. In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and urban open space for analysis, explor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Key words: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在农业社会,园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主体,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帝王为首的上层社会,一般来说中国的古典私家园林开始于魏晋时代,当时社会动乱,文人雅士们想要寻找一处安静之所以脱离尘世的烦恼,因此古代的园林从创建开始就具有封闭性特点。到了工业社会,由于新兴阶级的产生,园林不再是上层贵族阶级的专属品,它开始为社会大众服务,由于人们在工作之余需要有轻松休闲的娱乐空间,所以园林逐渐演变成开敞的公园和绿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有许多要求,它不仅要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供人参观,也必须供人使用,让群众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要点

商业利益充斥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中,一般投资者会将其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城市开放空间分布不均、规模过小,它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无法满足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必须在各方面体现出其人性化的特点,从数量、规模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合理分布开放空间

当前城市开放空间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不少地段格外拥挤,不少地段又过于空旷,因此在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上必须从整体出发,控制其数量及分布。首先城市开放空间的数量的确定必须与当地的人口密度与空间的实际作用相符,在满足微观、中观层面的群众需求后才能确定其总量,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后再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地理环境对其总量进行调整。在开放空间的分布上应当从城市整体机构入手,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交通状况、城市特色等多方面因素,对开放空间的分布地点进行合理规划,使所有开放空间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布均衡的网络体系。

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规划与城市各大系统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城市防灾、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等,这些系统贯穿整个城市并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体系,任何一条线路的破坏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从整体规划层面来说,城市开放空间必须同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当下比较典型的形式与方式有以下几种:环绕式,环绕式就是指开放空间围绕着城市发散开来,这样既能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又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嵌合式,嵌合式是指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穿插,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会对开放空间的发展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核心式,核心式同环绕式相反,城镇群体围绕着开放空间发展,各城镇之间以绿色缓冲带的形式间隔开来,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大城市规模,并解决居民工作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带形相连式,在这种形式中开放空间与城市群体的侧面相连接,能够保证城市群体侧面的开敞。在开放空间的规划中,必须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开放空间系统战略方式,保证开放空间系统的连续性。

体现人性化规划理念

城市开放空间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人,利用人的行为或者社会活动启发规划设计灵感才是正确的规划方式。首先,规划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机--环境”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开放空间中各个设施设备的实际功能,了解群众娱乐活动对设施设备的尺寸要求;其次规划者还需要分析开放空间中不同层面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在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中,不同使用者的心理状况与行为会有很大区别,如老年人与儿童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要求有很大区别,在安全保障、色彩、文化氛围等层面都有较大差异;最后开放空间中必须体现出人文关怀,人类对活动环境的需求大致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方面,在物质上必须达到设备齐全、安全方便、轻松舒适的标准,在精神上必须从色彩、材质、肌理、尺度上体现出对人的情感信息。当城市开放空间的位置、设施设备、形态布置等同周边环境形成完美结合,并在一花一草、一桌一椅中体现出人性化理念,那么该空间便拥有了大众亲和力,群众才能真正在其中体会到娱乐的。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子系统,是对城市居民开放的、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场所,城市开放空间由广场空间、绿色空间、步行空间、亲水空间这四个部分组成,本小节分别从这四个部分对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城市客厅——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整个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建筑物与道路组合而成,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活动场所。广场空间的设计必须遵循三个要点:平衡原则,在广场的设计中各个方面必须和谐一致,诸如公共性与封闭性、繁复与简单、变化与限定等,各种元素只有和谐一致才能给群众展现出一个和谐温馨的娱乐空间;场所感,广场的设计倘若同当地人文条件、社会习俗结合起来,就具有了较高的可识别性,群众在广场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多样性原则,人类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不仅能够满足群众的娱乐活动需求,更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城市之肺——绿色空间

绿色一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绿色是大自然、生命的代表,绿色空间能够给人带来视觉、心灵的享受。绿色空间的设计主要有四大要点:见缝插针,城市绿色空间直接同民众接触,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是设计绿色空间的灵感源泉,因此绿色空间不仅要在总量上符合需求,在分布上也需要合理,能够为不同阶级、年龄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回归自然,绿色空间的设计应当尽量使用乡土元素,使其能够反映当地的人文特色、乡土特色,使群众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推陈出新,绿色空间的设计同样也需要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永远单调如一的绿色空间无法吸引群众的眼球;寓教于乐,绿色空间不只是供人类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场所,在绿色空间中群众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大自然的美妙、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城市之脉——步行空间

城市步行空间主要向社会提供两大功能:交通、娱乐,机动车交通剥夺了城市的街道的大部分空间,人类仿佛已经习惯了汽笛声的喧哗,忘却了步行这种原始交通方式。步行空间的设计原则要根据其功能来确定,不同功能效用的步行空间需采用不同的设计原则,例如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必须体现一定的商业氛围,休闲步行街的设计则必须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总体来说,步行空间的设计原则是根据人类的需求而定,在设计时必须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日常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在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本、整体协调、地区特色等原则。

城市之源——亲水空间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同时也给人提供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水还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以水造景是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法,也是亲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现代城市中的亲水空间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之外,还必须具备具备一定的容客量,为游玩者提供宽敞的休闲娱乐空间。不同形态的亲水空间能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水景大致分为四类:瀑布、溪流、水池、喷泉,水景类型的选择必须遵循开放空间整体的设计原则,同周边环境相符,可以说亲水空间的设计要点主要有整体性、人性化。

总结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辖区之外存在的开敞的空间实体,是人类同社会、自然实现信息、能源交流的重要生活场所,开放空间包括草地、湖泊、森林等场地,也包括广场、街道、公园等空间,开放空间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城市开放空间是起源于原理,但是它同园林设计有较大不同,城市开放空间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因此其设计规划中必须体遵循人性化、整体化的规划原则,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为社会大众提供最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芳.论城市的开放空间——兼论邻里公园的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6)

[2].陈帅.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J].中外建筑.2009(7)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实验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是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进而更好的反战起创造力。

1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的意义

1.1 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验证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而目前高校教学的课时分配还是处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态,往往一门计算机课程只有8-16学时的实验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计算机开放实验的开设,能够补充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实验的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1.2 增加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传统上是按照学校教学进度统一安排上机课程,而没有课程的时间实验室往往处于闲置状态。计算机开放实验的开始能将这些限制时间充分的利用,增加设备的利用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往的高校学习中,学生在课外由于没有老师的指导,即使自己能主动的进行实验练习,但在碰到复杂问题往往难以解决,时间一长就会对课程的实验操作缺乏信心,从而缺少了学习兴趣。开放实验能够给学生一个在老师的辅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老师能在学生实验出现难题时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让学生逐步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2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的现状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对学生开放使用。目前开放实验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①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实验项目进行延续和补充。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师根据课程或科研项目的需要,提出实验项目,供学生自行选做。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③创新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环境,自己设计实验题目,教师给出部分建议和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2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存在的问题

①开放实验的时间问题。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的开设,在时间上受到教师的空间时间、学生的空闲时间、计算机实验室的空闲时间三方面所制约。实验的开放解决这三种时间之间的冲突。

②实验项目设置的问题。开放实验项目的设置既要和课程紧密结合,又要能够吸引学生进行选作,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放实验项目的设置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③学生知识结构的问题。由于开放实验是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进行试验,从现在的教学情况看来,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选择了自己有兴趣的项目,但做的时候发现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习,因此很难完成实验。因此在开放实验的选择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存在了制约的问题。

④提高学生选课兴趣的问题。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面临全新的学习环境,每学期不但有必修的理论课、实验课、任选课的学习,还要参加丰富多彩的班级、学生会、社团的各类活动。那么如何吸引学生选做开放实验也是目前有点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中问题的解决

高校的计算机开放实验的开课过程,通常都是在每学期教务发出开放实验的开课通知,由各实验室提出开放的实验项目申请。教务审核后,进行统计,安排上课时间、地点、实验人数等相关事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选课。之后,根据选课的结果,各实验室开展开放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实验室要做好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实验人员的签到,考核方式的制定、实验成绩的统计和上报。

3.1 解决计算机开放实验中时间冲突问题

开放实验的时间的设定,应该由实验教师根据自身的空余时间结合开放实验室的空余时间给出开放的时间段,每个实验项目最好有2-3个时间段供学生选择。选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选课,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间冲突。

3.2 解决计算机开放实验中实验项目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有效实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3 解决计算机开放实验中学生知识水平结构的问题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水平结构的不同,在是实验项目的设置上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的项目可供选择。另外,在较复杂的项目选课时,应该增加说明文字,如该课程的先序理论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学完这些理论课后才能选修该实验项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4 解决计算机开放式实验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

除了在项目设置上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外,还要对选修的学生进行一些奖励措施,如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成绩计入期末成绩,创新性实验完成的出色,可有老师推荐在学校科研立项,并给与一定的资助等。计算机实验室还可以在开放时提供空间,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实验室提供必要的软件、网络等的支持,在最大的程度上为学生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开放实验的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慢慢的融入高校的教学中,各学校对这种新模式都在不断地摸索和改革中,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善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和管理,最大程度上发挥开放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欣,范良忠,舒振宇. 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 .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8).

[2]裴雯,金秋 .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讨论[J]. 教育与职业,2011(30).

[3]孙小权. 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4).

[4]雷燕. 开放实验的教学体会[J]. 广州化工 2013(11).

[5]秦雯 .如何构建计算机开放实验机制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8).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ISAS;S-ISAL;教学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51-04

一、引言

2003年开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与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合作办学,引进了NIIT的课程体系,其中有一门课程叫ISAS,教学形式一般是以5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专题报告,从组织、分工、计划到信息检索、组织材料、完成文档、展示课题成果、评价、总结等,全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指导贯彻始终。

ISAS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一些能力: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文档处理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007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院各专业中推广使用ISAS教学模式,在全院开展了ISAS教学比武竞赛活动,让ISAS教学模式深入每位老师的教学活动中。

2009年开始,职教新干线信息化空间教学平台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式地运用,ISAS教学模式与空间网络平台紧密结合,诞生了S-ISAL教学法。

二、S-ISAL教学法简介

S-ISAL的英文全称为Space-based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Learning,即基于空间的信息搜索与分析学习。其中,S-是指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学习云空间,ISAL是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的ISAS教学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以学习为中心(即L)的教学方法。

S-ISAL教学法基于个人学习空间,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信息搜索与分析为手段,以交流互动为基本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以答辩评价为成果分享与展现形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采用具体的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逐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塑造自身的个性。

S-ISAL运用网络学习云空间教学平台展示教学成果,呈现师生通过群组、文章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的全过程。

三、S-ISAL教学成果空间呈现

要将教学成果在空间呈现,首先需要设计栏目。互联网栏目设计的基本规律要求栏目的设计要保证其下资源可增长性,每个栏目都活跃,要避免僵尸栏目(即内容无可增长性栏目)。另外,分析、选题、方案设计需将过程展现出来,如将第1版、第2版等过程文档保存至相应的空间栏目。根据这一规律,再考虑分层设计思想,在教师及学生空间均应设计相关的栏目,展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及成果。图1和图2所示为参考栏目设计。

1.教师空间栏目设计

教师栏目设计均以课程为单位,将课程的相关资源存放在相应的栏目中,可建立课程名称的三级栏目。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或每学期开展S-ISAL教学的资源均存放在这个栏目中,可保证资源的可增长性。

图1所示栏目说明:(1)“导航设计”栏目中存放课程的S-ISAL导航;(2)“分组选题分工”栏目存放学生分组、选题及学生分工表;(3)“S-ISAL教学资源”栏目中存放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的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参考;(4)“成果分享”栏目存放学生的学习报告、视频片段以及答辩、评价、总结等文档。

2.学生空间栏目设计

学生栏目设计均以课程为单位,在各二级栏目下设计课程名称的三级栏目。每个学期的S-ISAL学习成果均展现在该栏目下。

图2所示栏目说明:(1)“导航设计”栏目中存放小组的S-ISAL演示导航;(2)“选题与分工”栏目存放团队成员的空间地址链接、选题及学生分工情况表;(3)“信息搜索与分析”栏目中存放各成员在信息搜索与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主要资源;(4)“学结”栏目,小组长存放学生学习及演示的视频片段,所有小组成员在该栏目中保存总结文档。

四、S-ISAL教学操作流程

S-ISAL教学法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分组选题分工、信息搜索分析、集成分享、成果展现等4个环节。

(1)分组选题分工。首先以自愿原则让学生提交分组名单,教师要非常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如组织能力、专业能力、演示文稿制作等因素,合理调配小组成员,确定分组情况。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结构、与课程相关的新技术、行业/企业标准等确定选题范围,学生团队自主初拟主题,再通过课程教学团队讨论确定选题。小组讨论确定各成员的分工情况。

本阶段一般要求在教师空间分组、选题设计、小组分工等相关的文章后加评论,体现学生分组选题分工的交互过程。结果及过程性文档保存至教师的“分组选题分工”栏目中和学生的“选题与分工”栏目中。

(2)信息搜索分析。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及各自子论题协作完成资料的搜索、分析、讨论、过滤、归纳、总结。

本阶段一般要求在空间群组相应主题中展开讨论,体现交互过程。将重要的阶段资源及成果发表于学生的“信息搜索与分析”栏目中。录制讨论学习的视频片段并发表于小组长的“学结”栏目中。

(3)集成分享。根据前一阶段搜索与分析的资源形成报告,如演示文稿等,在课堂进行现场演示、答辩与评价。

本阶段一般要求将小组报告发表于学生栏目“导航设计”中,录制现场演示的视频片段并发表于小组长的“学结”栏目中。

(4)成果展现。S-ISAL教学活动完成后,要求每位学生书写个人总结发表于学生的“学结”栏目中。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报告、视频片段以及答辩、评价、总结等文档发表于教师的“成果分享”栏目。

五、实施S-ISAL教学法的其他因素

实施S-ISAL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题及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协同探究的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另外,实施S-ISAL教学法还包括实现条件、适应边界、评价等其他因素。

1.S-ISAL教学法的关键

(1)选题

S-ISAL教学法的选题十分关键,讲究系统性、广泛性、挑战性和前瞻性,用意在于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并且通过分组选题分工、信息搜索分析、集成分享、成果展现等几个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信息搜集与分析、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S-ISAL教学法的选题先由教师提供选题范围,学生团队自主初拟主题,再通过课程教学团队讨论确定,按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S-ISAL教学活动。为确保选题的实用性,可去企业征集选题。

(2)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

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也是S-ISAL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应该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另外还需向学生传授信息的搜索技巧以便快速获取所需资源。

2.S-ISAL教学法的实现条件

(1)必须有个人学习空间

S-ISAL教学法基于个人学习空间,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有个人学习空间。

(2)必须有学习资源

要保障学生能顺利地搜索到资源完成任务,必须在空间展示课程资源,教会学生搜索的基本技术,如搜索的关键字、搜索技巧等。

(3)有联网设备和网络

学校需要提供带有网络的多媒体教室,或者带网络的机房,或者手机、PAD等能联网的设备及网络。

3.S-ISAL评价

S-ISAL评价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专业,考核与评价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如市场营销专业,对演讲技巧的考核要求较高;软件开发专业,对团队合作考核要求较高。因此,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考核做具体的要求。S-ISAL总的评价规则如下:

(1)过程+结果评价;

(2)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3)以学生作品为核心评价,如调研报告等。

推荐的考核评价指标有报告(或演示文稿)的总体感觉、内容覆盖面,课堂演示的主题知识性、演讲技巧、团队合作、空间交互、时间控制等。考核评价还可以从分组选题分工、信息搜索分析、集成分享、成果展现等环节来进行,使评价贯穿全过程。

4.S-ISAL教学法的适应边界

S-ISAL教学法适用于内容很丰富、没有标准答案、表现方式多样化等教学场景,不排除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强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探索S-ISAL教学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建议课程以大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大作业即可采用S-ISAL教学法。

5.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1)资源搜索技巧必不可少;

(2)学生合理分组很关键;

(3)挖掘选题的深度和广度,确定主题、划分子命题要把关;

(4)睿智的点评很重要;

(5)要有比较强的教学管理控制能力;

(6)鼓励学生创新演讲方式,如向同学们提问、插入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6.交互要求

(1)在教师空间建立群组,每个S-ISAL小组发表一个主题帖,分工、搜索、分析、讨论全过程在这个主题中展开。

(2)在公布的分组、课题文章后加评论以展开选题及分组讨论。

六、结束语

S-ISAL教学法是在2013年年初湖南省教科院职业教育博士后工作站职业教育专题讨论班上提出,通过多位专家激烈讨论后形成的。经过一学期的教学试点实践,效果很好。授课教师表示按照这一教学法的基本思想组织教学,思路清晰,对学生的考核有据可依,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普遍反映在专业知识获取和搜索技能、资源收集与整理、演讲与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一种教学法包打天下,S-ISAL教学法应该逐渐变成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创新式地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去。比较好的做法是一门课程的考试除安排传统的考试外,安排1―2次大作业,每一个大作业均采用S-ISAL教学法,或者使用S-ISAL教学活动代替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参考文献:

[1]王键.S-ISAL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296493, 2013 -2-13.

[2]刘洪宇.基于ISAS课程学习模式移植的S-ISAL教学方法创建及推广价值[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208373,2013-1-25.

[3]谢泉峰.S-ISAL:一种基于空间的信息搜索与分析学习教学法[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333399,2013-2-19.

[4]符赛芬.浅谈S-ISAL教学法推广与应用误区[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226048, 2013-1-29.

[5]教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讨论班首期讨论纪要[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223609,2013-1-29.

[6]陈翠娥.ISAS教学法陈述[EB/OL].http:///blog2012.aspx?bid=14195199,2013-1-23.

[7]陈翠娥.教科院博士后工作站讨论班第2期发言稿[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231282,2013-1-31.

[8]李琼.关于ISAS教学的几点思考[EB/OL]. http:///blog2012.aspx?bid=14196717,2013-1-23.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Abstract] Urban waterfront op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urban construc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Providing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to the residents and so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How to improve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ory waterfront open space designed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now facing designers.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 滨水开放空间 环境行为研究 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Key words] City open space;waterfront open space;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Jinhuacity

一、引言

城市滨水区的开放是城市重点开放的区域,是城市意象和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又是城市开放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给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如何利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提高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来更好地满足使用需求,已成为现今设计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金华市滨水开放空间进行研究,通过运用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访谈法等环境行为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现场实地调察、访谈和问卷、了解不同地段、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从人的行为心理入手,在使用者的行为研究中,寻求环境――行为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滨水开放空间环境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以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作为设计的评价要素,试图对滨水开放空间建设的得失进行总结,对金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归纳滨水开放空间环境特征,可为今后的其他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设计及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框架

1.基本概念

芦原义信所定义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齐藤纯一的《公共性》中论及公共性空间指:“不受任何时间所限、向所有人开放、允许不同活动的空间环境。”[ 齐藤纯一.公共性]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城市滨水区是说“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相互辉映,成为一体,成为独特的城市用地”。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域面向城市居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具有独特的场所特征。

2.研究对象

金华市区位于东阳江、武义江和金华江交汇处。三江六岸是金华主城区最主要的自然景观带,规划通过江、堤、园、路及环境小品建设成三条人工与自然相融的绿色轴线,体现出山抱城、城依水、水映城的山水城市景观特色。“三江六岸”可分四个片区,十五个区段。“四个片区”分别为江北片区、江南片区、江东片区和白龙桥片区,建成后有绿地面积为 309 万平方米。自 1995 年以来,根据分片实施。本研究主要范围为金华市主城滨水开放空间。

金华市主城滨水空间主要有婺州公园和八咏公园组成,这一地段处于城区中心,全长1700米是江北片区3200米沿江景观带的核心地段,是金华市主城区优美的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是金华三江(武义江、义乌江、金华江)六岸的重要景观带,与在建的燕尾洲区域和五百滩区域一起,构成金华城市景观系统的绿核,规划设计对于反映金华市的整体风貌和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金华市城乡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金华市城乡建设志]

3.研究方法

环境行为学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action)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和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

本研究以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环境行为学理论

滨水公共空间概况――>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统计分析――>结论

反馈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之一,在问卷调研中首先对问卷的内容设置进行精心的编排,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对问卷调查的对象进行分年龄段,分不同性别等进行分类,便于统计和范围广泛。同时结合访谈进行。重点的访谈有助于或者更多的信息,访谈的内容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文化教育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在过程中尽量避免专业术,力求使更多的获得使用者的客观感受。通过问卷和访谈,从而了解使用者对滨水开放空间的真实感受情况以及评价。

2.行为观察法

在环境行为的调查中,行为观察法是指我们对特定环境场所与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直接的观察与记录,并对这些数据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来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指导环境场地规划设计的依据。在具体的行为观察过程中,经常采用观察与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摄影、图片、表格、以及数据统计等。

行为观察法通常有叙事型和检验表型两种:

行为观察法在实际运用中有叙事型和检验表型两种:叙事型观察法是指对原始的环境行为活动状态进行再现的一种模式,强调再现观察者看到的具体环境行为情况,对特定的环境行为进行记录;检验表型观察法按照时间取样,采用的是相当孤立的分类观察模式,按照特定时间,对特定环境行为模式进行记录。

场所环境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不同的场所环境往往出现特定的环境行为模式,我们进行行为场所观察的意图是了解:(1)行为场所的存在情况;(2)使用者对场地的利用;(3)不同年龄与性别人群之间的关系;(4)空间形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时,环境行为还与时间有一定的联系,在特定时间内往往存在特定的行为。

3.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对场所实际情况的一种重要的量化评价方法,利用通过调研手段搜集的数据和表格,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环境场所与人的行为心理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对大量的调研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整理,通过数据之间的公式推导得出有用的分析结果。统计分析法可以把各种错综复杂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来掌握影响环境行为的场所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具体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用信息。

三、结论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如何将城市滨水资源更好的为使用者共享,需要深入研究分析不同使用者真实需求。在对滨水开放空间的利用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才能够实现。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运用行为观察和问卷访谈等方式对金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分析探讨,力求结论可以更加的客观和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70

【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齐藤纯一著.公共性【M】.岩波书店,1995.

【4】金华市城乡建设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金华市城乡建设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201-207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电话、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

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

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弹性景观空间;时间;流动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形式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谈到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说到空间设计,空间环境是人生存居住的载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大,对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对环境空间的营造还是停留在对功能的要求上,很少对空间形式、人的行为空间格局及未来发展的轨迹有很好的把握,一项成功的设计一开始就应该把握好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开展一项设计任务要以未来人的行为为轨迹为出发点,是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预先的计划,把未来看成现实的直接结果,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又充满着未来”。基于这些本文去探讨和论述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既具有弹性的流动景观空间设计。

二、弹性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初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包豪斯,它的设计核心就是功能决定形式。所以大多建筑、景观规划是以功能决定形式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形成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但这种极端强调功能的设计思维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过分强调功能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另一种空间形式来打破这这种呆板,沉闷的空间,就慢慢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动态空间。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作品中最为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概念。整个建筑物立在一个基座上主厅是由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来支撑一片薄薄的平屋顶,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纵横交错,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这些案例都为后来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好的居住环境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随着居住区绿化、城市公园等绿化景观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满足里人们的需求,但越来越多的的绿化景观设计趋于同质化,特别是空间上的处理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有些好的案例在景观空间处理上做的比较好,但久了人类具有天生的“喜新厌旧”的本性就出来了,那些一成不变的空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厌倦,如果在景观空间的处理上多些变化,营造趣味、流动的空间形态那么就使得整个景观效果更加贴近人的心理感受。基于这些引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空间形式的可能,如果有一种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人在这过程中又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并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样就打破传统空间形式一经确定就不能再变动的空间模式,那么就种空间形式就用弹性流动空间来做定义。这种灵活的弹性空间处理方式,更适应于我们把握未来的各种可变的因素。1942年唐纳德发表的《现代住宅的现代园林》,文中提出景观设计师必须理解现代生活和建筑,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之间的严格划分,运用隔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克雷(Dan Kiley)在1955年设计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也非常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花园中的树干好似建筑中的柱,而绿篱又好似建筑的墙体。不光在现代园林中,其实在中国尤其是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古代的造园家和工匠们早就开始熟练运用流动空间来创造优秀的设计作品了,尽管当时他们没有明确的提出流动空间的概念 。“步移景异”、“虚实互生”,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正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园林景观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似乎是对这个概念很好的诠注。

通过对西方现代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都强调了对空间的营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中的“意境”,是中国园林中的精髓。也体现了流动空间的某些特点。通过中西外对景观空间上的各种处理延伸到弹性流动空间的设计,就是在空间的营造中把时间的概念及人的行为要素融合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下面通过几点具体的设想来探讨弹性空间设计的可能性。

三、弹性设计的可行性设想

1、植物的生长在其载体的向导下所形成的弹性空间

其实在这方面在园林景观里运用比较广泛,这些作用特别在空间的转折,过渡或突出某重点空间的比如一些交通的要塞和关节点,有些空间中的起始点、转折点、重要的视觉中心等常常在这些地方放置植物,显的特别醒目,而且起到装饰作用。目前阶段人们研究园林空间绿化往往只停留在植物绿化的本身对空间的辅助作用,没有深入把其看成当作空间形式来看待,这里所论述的也算不上研究,因为也具有片面性,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发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既植物在空间环境景观中随时间的变迁生长从容产生一定的空间形式,这个空间形式的创造主要要把握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依靠的载体,因为这个载体对植物生长要具有导向性,这个一性质也是这种弹性空间设计的关键。在园林里常有移步换景,应景生情的感觉;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效果,如果植物在原先设计上就考虑其在生长的过程,也就可以考虑植物生长其载体的设计,这样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其载体的导向形成另一种空间形式,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种过程,这样它的载体就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呈现不同效果,让人致身其中,感受其变化的空间。

2、时间推移形成人的行为轨迹

人的行为随时间的变迁在某个空间的载体上形成行为轨迹,形成行为轨迹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变化的、趣味的、流动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的设计就好比储蓄罐存钱的效果;当每天存一个硬币,今天存的跟过了十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存的所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空间和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储蓄罐就好比环境空间的载体,存硬币的过程就好比时间在储蓄这个空间载体上留下的痕迹,储蓄罐这个空间的载体是不变的,但一天天的硬币的存入,使之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趣味性的空间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不仅如此,人在存硬币的过程也是非常开心,有意义的事;多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空间形式设计也是本论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

3、光线与光影的关系产生的意境空间形式

照明是空间环境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已往人们对光的研究也非常深入透彻,利用光营造环境空间气氛的列子到处都有,但利用光照营造另一种空间形式的却很少,大家都知道在绘画的时候,光照所产生的明暗阴影是表现物体的立体,光和影两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立体空间效果,从而让我联想到在景观空间中如果巧妙利用光和影两者的关系是否就可以产生另一种空间形式,太阳光时刻是在变化的,物体的影也随之不断变化,关键是如何组织物体 使它随光线的变化其产生变化的阴影与物体本身产生特定的关系,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形式,在一家麦当劳的门头设计中,就很好利用光影变化所产生的景观效果,大家都知道麦当劳的标志是一个M型,在设计时把M字体平放,这样就相当于M字体正对着阳光,这样的投影就产生一个M的标志,它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在每个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形状的M字体,从而引导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去消费不同的东西,这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把这样的形式引入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那么会给人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全新视觉享受。

4、室内景观空间家具隔断的多重设计

现代室内景观空间的设计必然用到隔断、隔墙等构件。当前的室内隔断大多是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从基本上起到解决空间分割的作用,但这种设计的做法没有深入到把隔断当成一个单体的空间概念来看待,而仅仅只把它当做使用功能这个层面来对待,如果把隔断设计看成是一个单体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加上人为的参与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假设做一个居住空间的隔断,设计一个比较精致的,可存放东西的立体隔断,在这个立体隔断中设置许多镂空,这个镂空的设计要具有时间的向导性,比如是个具象造型,这个隔断首先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用来区分功能,二是用来存放东西;比如这房子的主人,今天去买了个罐子放在镂空里,随着时间的变迁原本镂空格子被慢慢填满,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如此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让人感到新奇。

四、弹性空间设计的价值

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空间形式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本文所论述的流动景观空间是对传统空间形式的一种突破。景观空间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空间形式上的创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运用重复、节奏、韵律、特异等构成原理进行综合组合,形成新的空间形式,当然形式的创新是对空间形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无论怎么样新颖的造型结构,一经确定一般就不会有所改变,久而久之人们对这样的空间会产生厌倦,而本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正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做设想的,这种空间形式设想的理论是空间形式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时间变化的过程种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空间形式,而这个过程本身对人具有吸引力,这样的空间形式打破传统的空间模式营造一种真正的流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祥生,现代建筑墙体、隔断、柱式设计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

[2] 刘先觉.密斯·凡·德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 2001,(1).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