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

核算管理论文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缺乏健全的制度

当前我国《医疗会计制度》没有对成本核算更加具体的规定,使成本核算过程中没有想要的完整性,这就使得不能充分满足全成本核算的各种要求。当前我国各个医院基本上还是处于对成本核算实施的探索初级阶段,而且再加上《医疗会计制度》没有对成本核算会计体系具有非常详细的规定,致使医院在费用使用方面以及成本分套方面没有科学性,这就使得我国大多数医院成本核算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来支持,严重影响着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2.缺乏科学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定价标准

就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来说,政府对医疗服务进行统一的收费定价,政府在定价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大多数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站在社会“大福利”的角度去探讨;而我国医院的福利要求医院不能完全以营利为目的,还要尽一些社会义务,所以,医院服务收费标准在制定时基本上都是服务的成本,甚至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比成本低,这就不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医疗成本和医疗价值,导致医院一些科室在对自己“小利益”进行相应的核算时出现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医院科室发放的奖金主要是科室的总收入再减去成本后,剩余的部分再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发放,这就导致一部分科室在定价医疗服务收费低时,他们觉得就算是工作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节约成本,也不能把奖金提高上去,从而严重影响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当科室定价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很高时,医院会制订奖金封顶的方式来预防奖金发放太高,但是却对成本控制方面没有重视。所以,医院在实施全成本核算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困难才能最终实现。

3.缺乏科学的间接费用的分摊标准

当前我国医院成本核算主要分为两部分:可视成本核算和院级成本核算这两部分。在对科室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面临着分摊间接费用的问题,即后勤管理费用、医疗辅助部门间接费用以及行政管理部门费用等。以医院缴纳水电费为例来详细解释说明,当前我国很多医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实现一个科室对应一个水电表,所以,医院在缴纳水电费时,就按照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摊的方式来缴纳。当前各个医院一般都是按照人员分摊的方式来进行缴纳,这不仅会造成科室之间出现不公平的核算问题,而且还不能达到节约水电的最终目的。另外,医院在实施成本核算管理时,一般都是采用医院内部结算的方式来对各个科室收取维修费,也就是按照当时市场上的价格制定收费标准,而后勤部门在服务各个科室时,一般都是按结算价算在科室的成本中,同时这部分收入就是后勤部门收入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基本上不可能制定出一个既符合各个科室的要求,又能达到后勤部门要求的内部结算标准,进而间接费用分摊就会由于没有科学的内部服务收费标准而失去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实施产生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解决措施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医院应该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全成本核算管理有关知识,使医院每一位员工都能深刻意识到其对医院健康发展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同时各个部门、科室要做好辅助工作,全面配合医院的宣传教育工作,在财经管理方面,必须做到全面协调,积极主动的进行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好所有的机会去宣传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实施目的和方法,促使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去。

2.做好医院培训工作

医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医院各部门领导的宣讲力度,使他们都能够了解上级相应的文件精神,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上级的重要指示,从而使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法、模式以及要求,而且最主要的是对各部门、各级领导要做好对全成本核算管理在实施、模式等方面的统一认识工作,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不同意见的现象发生;机关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根据他们职责的不同,具有针对性的做好核算管理方法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对于医务部门来说,就要使员工都能够准确的了解内部价值制定标准、医疗成本的划分情况以及医保费用等方面相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对于财经管理部门,要使员工都能够详细的了解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实施方法、模式、流程以及成本核算的口径方法、成本报表数据的解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总之,医院就要根据级别的不同、部门的不同分层次性的对各个部门、级别的工作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最终确保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白全成本核算管理在医院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调动全体全功参与到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去。

3.制定内部服务价格

医院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法、协商价格法等方法来制订内部价格。在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部门的不同、职位的不同以及服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制订方法。例如,对于医疗物资类进行定价时,就要在商品购进内部价值的基础上,再加入医院卫生资源再生产、再制作、再转换等过程所消耗的物资情况进行制订;对医疗服务价格制订时,在现有服务项目物价的基础上,再加入医院的消耗进行制订。总之,医院要根据部门的不同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制订,确保所有的部门都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价格。

三、结语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应收账款业务一般涉及资产计量与损益确认两个方面,确认计量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同时又与资金回笼、社会诚信等密切相关,因此,结合经济转型期的特点,重新审视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规范会计核算不无裨益。关键词应收款坏账贴现融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结合买方市场为主的经济环境,企业为将其生产的产品尽快销售出去,不可避免地采取降低信用标准和条件的手段以进行促销。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三角债”、“多角债”现象以及差强人意的社会诚信,又使企业面对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收回困难而陷入“两难”境地,同时,信息使用者又因其缺乏现金作支撑的经营成果失望至极,进而动摇了对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信心。为确保资产的变现,避免高估资产与利润,现行会计制度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规范,减值准备也可以作为管理当局操作利润的工具。究其原因,除信息提供者本身的原因外,也有制度规范上含混不清的地方。本文仅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了探讨。1关于坏账准备的核算1.1坏帐准备核算方法的比较所谓坏账是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因坏账发生的损失叫坏账损失。对坏账损失如何核算、是将其确认在发生坏账期,还是在应收账款产生的当期就予以估计确认,就形成了直接转销法与备抵法两种方法。现行制度统一规定采用备抵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便于信息的相互可比。备抵法下根据估计坏账的不同角度又分为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销售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是从坏账产生于应收账款的角度作为确认依据,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因其强调期末时点,难免会因期末退货提高或提高信用标准,或采用临时收回之措施使应收款项余额变动,从而使坏账准备的提取数增加其主观意向。销售百分比法是根据以前坏账占赊销的比例作为计划期赊销额的坏账依据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坏账产生于赊销而非现销。账龄分析法则是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的基础上界入应收账款历经的时间函数,按照公认的账龄越长收回货款的可能性越小的理论进行计提。个别认定法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要求对发生的应收账款与债务单位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等结合起来予以考虑具体坏账的多少。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应收账款一般包括提取坏账准备、发生坏账、确认坏账又收回、补提或冲销坏账准备等内容。除销售百分比法外,其余三种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一般与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分别相当于按总额、类别、个别计提。从计提的坏账准备与依从的应收款项的紧密程度来看,除个别确认法外,其余方法下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均不能对号入座。1.2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规定所适用的方法现行会计制度提供了确认坏账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几种情况。但确认坏账与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在任何一种方法下都会有的判断行为,后者则是计提坏账准备全额多少的问题,也只有在个别认定法下才有实际意义。制度如此规定要么将二者混淆,要么则是对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必须采用个别认定法的暗示。1.3转让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问题无论是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债务重组,制度中均提出要将其账面价值予以结转。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是其余额与“坏账准备”余额之差额。由于“坏账准备”余额在不同的计提方法下其含义有别、并非均与应收账款对号入座,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是否必须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如果必须结转,当然按照溯源原则不是不可以,但明显有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不需结转,则制度中规定的疏忽实不为宜。1.4关于秘密准备的计提及转销不按制度规定的范围或标准计提的坏账准备称为秘密准备。企业之所以计提秘密准备,是因为通过计提并在以后期转销可以打破会计期间假设,从而调节各期利润。问题是,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只有天知道何为正确。国家不可能犯以前一刀切的错误,会计服务公司在计提比例上难道比企业更心中有数吗?说到底,计提比例应是某一区域中的间距值,决非某一绝对值,制度中规定的比例从何谈起?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计提离谱,就会认为计提秘密准备,也无非是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如果不能发现则可能作为正确信息对外披露。从现有的相关法律来看,没有对重大会计差错的惩戒标准,只是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殊不知,这恰恰中了行为失真的圈套,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更喜欢对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限于以前年度利润的调整。有人提出用“棘轮”原则让会计只往前走,但那恐怕也只会顾此失彼,解决不了根本问题。[1][2][][]2关于应收账款的融资现行会计制度,对应收账款的资金融通,从出售、质押借款和贴现三个方面予以介绍,且将出售与融资平行界定,致使许多概念晦涩难懂,会计规定前后矛盾。2.1出售的概念是否恰当表面上看,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所有权和销售类似,但会计上《收入》准则中并没有包括应收账款的出售。一般而言,出售需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计算损益,而这些在应收账款结转中并不具备,甚至算不上视同销售。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本身就属于货币性资金。与其他资产交易时往往作为计量尺度予以计量,因此称其出售进而确认损益有失公允。改为转让更恰当一些。因为称其为转让才与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更加协调。2.2出售与融资是平行还是包容应收账款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转出,其目的无非是取得资金以加速资金的周转。从取得资金的目的来看,出售(假设其成立)则是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罢了。二者并非平行的关系而是包容与被包容关系2.3贴现的内涵会计上的贴现,以前仅指未到期的商业汇票通过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现行制度将其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应收账款的贴现。根据贴现后贴现银行是否具有追索权,贴现分为带追索权贴现与不带追索权贴现两种。很显然,贴现也是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带追索权贴现和不带追索权贴现实质和应收账款的转让并无二致。2.4重构应收账款融资的概念体系通过应收账款的转移、质押以取得资金行为均为融资。融资包括转让和质押。转让又分为实质转让(风险与报酬转移)与形式转让(风险与报酬没有转移)。会计核算上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权转让的核算,另一类是非所有权转让的核算,前者包括实质转让和不带追索权的贴现,后者包括非实质转让、质押借款以及带追索权的贴现。2.5实质转让是确认损益还是作为理财费用按现行制度规定,实质转让要确认损益作为营业外损益,笔者不敢苟同。应收账款的原创,必然是作为营业收入以货币性资金方式予以计量,现因应收账款的收回减少,只能作为原先确认的营业收入的抵减,不能作为营业外支出,否则明显有违配比性原则。从应收账款融通资金的角度出发,其实质无非是一种理财活动。作为理财费用似乎更合理。类似地,企业现金折扣下,会计制度规定按总额法核算,因购货单位折扣期付款而少收的现金作为财务费用确认,与实质转让并无不同。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其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当前,企业存在应收账款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差、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失,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亏。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等有关措施与规定,能够从制度层面上、责任层面上起到强化管理的作用。与此相配套的会计核算,尤其是会计确认与计量也必须予以规范。笔者认为,深入剖析应收款项的坏账核算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列报资产变现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相应准则的衔接,如债务重组;应收款项转让融资的核算界于保理理念,不仅有利于规范现行财务制度概念混杂,包容关系不够清晰的体系,而且可以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企业融资、扩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降低坏账风险、营造社会诚信。“一滴水可以见太阳”,深入应收款项的核算之研究,意义也决非浅显。参考文献1赵俊玲.论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和方法[J].财政与金融,2001(12)2李健.计提坏账准备各种方法之比较[J].上海会计,2002(6)3陈华.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新探——双重因素分析法[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3)4缪飞翔,将航程,董延安.保理业务——应收账款管理的新思路[J].商业会计,2003(1)5孟庆彬,姜丹.保理业务:企业融资新思路[J].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6杨开明.融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介绍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的功能,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详细描述系统内的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3个关键部分。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医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论文关键词: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

HIS系统、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成功开发应用后,我院又自主开发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在多年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能自动执行科室收入和科室支出核算数据归集,提供对核算数据进行调节处理,结合科室的医疗质量、计算科室奖金和发放奖金的系统。系统的应用对优化我院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系统功能及业务流程

1.1系统功能

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是以控制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目的而开发的。本系统主要包括基本核算数据字典维护、数据归集、核算业务处理及奖金发放、统计查询4个部分。基本数据字典维护提供核算科室经费号、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收入分成比例、核算项目与核算类别对照等字典维护功能;数据归集在每月月底,系统自动归集本月住院核算科室正常结算收入金额、门诊科室收入金额、科室成本支出金额;核算业务处理是对核算收入金额进行科室之间的收入分成、计算科室结余,计算和发放科室奖金;统计查询是提供核算业务相关数据查询和报表功能。

1.2经济核算数据流程

将医疗业务部门划分成独立核算单位,对核算单位编码并分配经费号,明确医院核算范围,确定核算项目类别和院内服务项目价格。在记录核算科室的收入明细时,对每一条明细都记录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的核算单位代码以及核算类别;在记录支出费用明细时,对每一条费用明细记录核算单位的经费号和核算类别。每月月底系统按开单科室、执行科室、核算类别在HIS系统提取核算科室医疗收入,根据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收入,根据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的净收入;每月月底系统按经费号、核算类别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提取核算科室成本支出。系统使用科室的净收入减去科室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参考科室质量考核、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奖金。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见图1。

2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2.1核算单位

我院实施的经济核算属于部门级的成本核算,将医疗业务部门作为经济核算对象,采用单位法。将医疗业务部门按部所、科室、实验室等建立严格的分级归口,核算单位可以是科室或科室小组,对每个核算单位都分配核算单位代码和经费号,核算单位单独安装水表和电表,医院发放对应核算单位经费号的经费卡。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核算科室的成本支出都计入到相应的经费号中,核算科室使用经费卡进行器材领物时,系统通过科室经费卡号找出经费号对领物科室计帐,系统也可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核算科室计帐,月底系统根据科室经费号汇集科室成本。在HIS系统每条医疗收入明细都记录了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代码,计算并汇总各核算科室收入。通过科室代码和科室经费号的对应关系,计算核算科室净收入。

2.2核算单位成本

服务项目定价体系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基础,医院按照院内服务项目定价原则对服务项目定价,成本核算范围包括人力成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器材费、保障服务类费、科用药、其他七类费用,系统对核算科室的各成本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计费。对器材费、科用药、保障服务类费用的被服和车辆使用费,在发生时刻、地点,系统使用科室经费卡刷卡计费;对人力成本费、保障服务类费用的水电和取暖制冷费、租赁费,月底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科室服务项目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采用直接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内,平均地分摊资产的价值。转贴对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费用、医院财务费用和医院宣传费用,只作为医院的支出,不对科室分摊,不计入科室成本,这样减少核算的难度,能更客观、科学地反映科室的收支节余状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3奖金发放

计算科室净收入减去科室成本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结合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指标,根据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自动计算出科室应发奖金。系统主要提供通过增减科室固定资产每月的折旧费,来调节科室成本支出费用,保持科室每月奖金的稳定,当某科室本月的净收入过低,系统可通过调节减少此科室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减少科室成本支出,使本月的奖金趋向稳定;当本月科室净收入很高时,通过增加此科室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加科室成本支出,使本月的奖金趋向稳定。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敏感药物用量排名、病人满意度、病床周转率、住院病人日均费用、门诊病人人次费用、高值耗材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以上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使用系统设置的权重值计算科室奖金。另外系统还设置了不同病种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控制标准,对科室药品比例超出控制标准的,其超出部分按超出数值同比例扣除当月科室奖金收入。系统提供特殊科室收入提取比例调节功能,以提高小儿科、康复科等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特殊科室奖金,并设置这些特殊科室的奖金封底功能。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仍在初级阶段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在企业中都属于核心部分,企业业绩如何完全取决于财务管理水平。物业管理行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行业,目前仍在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的突出作用认识不足,现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也缺乏完善性,实际效率不佳。

2.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建账速度缓慢,未严格根据相关的会计制度对各类账目进行分类。原始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低,用于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不齐全,常出现打白条的情况,会计资料的手续不健全,部分关键性业务缺乏必要的合同;会计科目使用缺乏合理性,未清晰的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概念;缺乏一套定期清查盘点财产的制度,或者实际存在该制度,但执行力不够。以上种种现象将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无法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全面的反映,这无疑阻碍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常作业。管理资金力度有待提高。当前,资金紧缺已经是物业管理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其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数量均十分的有限,具体项目涵盖了:启动资金、维修资金、经营性收入、管理服务费。

一般情况下,物业公司属于中小企业规模,注册的资金并不多,资金实力薄弱,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很难向银行贷款。成本核算方法太过单一。关于成本核算,公司财务部门常常是以集中核算为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相关职能部门与管理部门未参与成本核算活动中,通常是设置收支总账。物业公司的管理与服务涉及面广,一个公司可对数十个小区进行管理,服务事项众多,所以必须精细化的对小区服务成本进行管理,结合具体的项目与类别明确匹配的明细分类账、辅助核算账,以保证决策层的科学决策具有有力的依据,达到企业管理需求。会计核算体系缺乏统一性国。由于物业公司的发展时间在我国还较短,所以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公司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未充分掌握会计核算制度中规定的要求。此外,公司当前采用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不够严谨,为了在市场上更好的发展,公司应加强会计工作,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以保证财务管理水平及效率。成本管理方法滞后。传统成本管理的重心主要是实现预期的规模效益;增强与供货商谈判的能力,节约企业成本;由财务部门对费用有效控制,降低预算与开支。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关于成本因素方面未进行深入的考虑,成本降低未涉及到根源,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中,仅在企业内部实施成本管理,而对于供应与服务方面的成本管理甚少考虑,企业的市场形象与品牌效应关注的很少,缺乏有利于企业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没有一套成本管理体系。

二、强化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对策

1.对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物业公司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文件及时有效的建账,不断强化会计人员培训力度,以保证会计从业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构建并落实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在公司内部构建匹配的会计监督体系,将会计具有的监督职能作用全面发挥,认真细致的审核与稽核原始凭证,从而增强会计信息整体质量水平。

2.加强财务分析

物业公司经济收益来源渠道有:公司在向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后收取的相应费用;公司通过多样化的经营方式来实施多元化投资,以从中获取一些经济效益。物业公司要想将自身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财务管理顺利有序进行,就必须将真实可靠的信息及时的提供给客户,这就需要物业公司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充分了解,清楚特定阶段中公司具体负债及资产情况,科学合理的判断存在的运营风险。此外,物业公司还可在市场化经济发展中了解自身的资金构成情况,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地方进行使用,对成本运转有效控制,完善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务管理良好发展。

3.落实绩效考核制度

物业公司要想具有较高的竞争实力,拥有一批专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服务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关键,并加强绩效考核,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践得出,人工成本在管理成本中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所以为了保证物业服务较高水平,节约人工成本,加强绩效考核至关重要。

4.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推动资金有效运行,提高公司整体收入;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强化资金利用率,做好资金调度工作,专门款项用于专门项目,严厉禁止有挪用资金与占用资金的不良行为发生;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适当的降低应付款比例,提高存货管理水平;规避风险,收取一定的水电费押金,与保险公司、保安公司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避免资金风险与索赔风险情况的发生。

5.构建二级核算与管理制度,集中核算与分散核算并存

当前,在我国房地产的大量开发下,各类以独立核算为主的物业公司对多数独立的物业小区与项目提供了相应的管理与服务。管理过程中,这些小区与服务项目都明确强调独立进行人员、物资、服务的管理,也就是一级管理下的二级管理。此外,为了保障物业产权人的合法利益,各小区应设置专门的业主委员会,主要职责任务是实时监督小区财务状况与维修基金利息使用情况。所以要想将会计核算优势作用全面发挥,保证核算质量,精确的反映与详细记录企业资金流动情况与经营成果,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改革会计核算体制,以二级核算财务管理为主。

三、结论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除了各类经营主体和会计核算单位外,《会计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现实经济工作中,由于对会计资料的依存度不同,各部门对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等会计管理工作有如九龙治水而弱化。中央作出的营改增部署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营改增试点的实施,无论是地方主体税种还是地方财政收支都将发生重大改变。这种变化将会增强各试点地区和部门对会计资料和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二是营改增试点单位的计税方式、计税依据以及抵扣政策的衔接,税收优惠政策的过渡等等,与国家税收及税务部门管理利害攸关。税务部门由此大大地增强了法定的会计管理工作。三是营改增下一步将扩大至建筑施工房地产、金融保险行业,其纳税人之广,其会计核算层次和程度之深,其税收涉及利益之多,也必然会引起其行业主管部门重视会计工作。

二、营改增强化了经营主体的会计核算,对原营业税纳税人是一场会计革命

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核算制,企业实行会计核算带有强制性。改革开放后,企业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依法纳税、自负盈亏。会计核算虽然是法定的要求,但也是单位的自主意志。实行营改增,试点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与国家税收利害攸关,而且与自身利益攸关。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其计税方式、征税依据引起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对象、核算内容,会计政策发生变化,而企业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必将制定或修订会计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甚至调整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从而提高整体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三、营改增扩大了会计主体规模,增加了会计核算总量,推动会计工作向广度进军

由于营业税的纳税人所占比重大,改征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要求进一步提高,试点企业纳税人规模和会计核算总量扩大。营改增改善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将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加快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将促进了服务业加快管理模式调整和组织结构更新,势必增加新的纳税人,从而增加会计核算主体和会计核算总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稳定,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52.4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户同比增长98.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也增长七成以上。这些新增的纳税人和会计核算主体不仅增加社会会计总量,而且也增进全社会的先进文化。

四、营改增促进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会计管理向深度进军

(一)营改增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应改变

营改增后收入入账原则和方法发生较大变化,收入需要按适用税率计算并扣除销项税额后予以确认,同时,进项税额也在列支成本时剔除,这就要求企业会计核算时准确的对不同税率以及不同业务行为的应税销售额和进项税额进行核算。

(二)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流程直接影响流转税负的轻重

企业在经营决策,签订合同,采购、销售取得发票等环节的不同安排都将会影响企业税负,纳税人提供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应税服务,应该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因此与会计管理相应的企业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必将得到加强。

(三)营改增促进企业完善成本管理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一)工序成本法

1987年哈佛大学RobinCooper教授和RobertS.Kaplan教授提出工序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

他们认为,在销售多种产品的公司里,决策层进行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本信息已经严重失真,根本原因是适应十几年前业务核算的会计政策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更为糟糕的是,没有可以替换的信息警告决策层他们使用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扭曲的。十几年前,大多数公司产品种类少,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构成,能够轻易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按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不会使成本信息发生较大的扭曲。目前产品种类和市场渠道大量增加,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市场营销、推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按照传统会计政策的方法,以不断减少的直接人工成本为标准分配不断增长的制造和管理费用,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他们认为,工序成本法能够成功替代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主要理由是,任何公司在生产产品时都有工序,在各个工序上所有的制造和管理费用都是可分的和独立的,容易追溯到单一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中,所以应按工序确定产品成本。他们以一个水利阀门制造商的例子证明了工序成本法的作用。水利阀门制造厂是一个多产品公司,大约门销售产生了80%的收入。更有趣的是,60%的产品产生了99%的收入,而花费管理者大量精力的另外40%的产品却只产生了1%的收入。显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对于该制造商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设计产品成本系统一是要准确收集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精确资料;二是分析各个产品使用非直接资源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三条重要原则:1.应向昂贵的资源集中;2.重点放在不同产品或产品类型中存在重大差异的资源;3.应特别重视需求类型与传统分配标准完全不相关的资源。原则1要求进行资源分类,保证新的成本系统可能使产品成本存在重大差异;原则2和原则3则最大可能地辨别被传统系统扭曲的资源。对于工序成本法而言,以劳动工时、材料数量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己不能满足需要,追溯产品成本应遵循从资源到工序、再从工序到产品的过程。

(二)国外银行业的实践

就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外银行已经开始利用工序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如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据了解,新加坡华侨银行从1997年开始推行工序成本法,其做法是先从电脑部门做起,成功一个部门再向下一个部门推进,逐步推广到全行,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我国银行业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设想

国内部分银行也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其产品成本分配基本沿袭了传统会计政策分配方案,核算较为粗糙,处于起步阶段。为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资料,笔者认为,银行业应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国际同业的做法,采用工序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鉴于各银行己按照财政部以及央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准确核算和提供各类费用支出资料,为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必要脱离现有核算体系开发设计一套全新的:工序成本法核算系统。

开发设计成本核算系统应包括以下工作:首先,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产品分类标准。目前对银行产品定义较多,如将产品定义为“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的、可以为客户带来收益或客户可以用于消费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银行直接提供给客户的赚取实际的、名义的、潜在收入的服务”等。对银行产品的分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美国的银行管理学院和生产力中心确认了31种产品,而《银行世界》杂志认为有250种产品。因此各行应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定义产品并进行分类。各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经办各类产品,应承担提供本部门产品类别和细分的工作。开发小组在汇总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类别后,确定产品分类表,如可以将产品粗略地分为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大类再根据要求进一步细分,如存款可以按照期限、款对象等进行细分。银行产品分类越细,产品信息就越详尽,但会相应加大工作量和投入,因此产品分类并非越细越好,应以满足决策层对信息的需要设定划分标准。

其次,明确产品业务流程和定义工序。业务部门应按照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制定各项产品业务流程。组成业务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可以被视为工序。将某产品的业务流程划分为多少道工序取决于决策层对产品成本准确度的要求。产品成本准确度要求越高,业务流程就划分得越细,工序就越多。相应地,分配标准就越多,工作量和投入也会增加。因此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合理划分工序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某一产品的工序并不局限于一个部门,往往会涉及到若干个不同部门,如发放贷款就会涉及到信贷、风险管理、财会、电脑等部门。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人员多的现实情况,建议由总行建立统一的产品分类、业务流程和工序构成标准,避免各分支行自行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资料缺乏可比性,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第三,设计产品成本归集标准。这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和重点。银行产品成本分为能够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的间接成本,需要建立统一的分配标准分配产品间接成本。由于不同的分配标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以各产品使用资源的程度作为标准。例如,电脑部门向各个部门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服务费用支出追溯到各工序时应以提供服务的时间或日常维修的次数作为标准。由于不同的分摊标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利益,建议由各部门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后确定。

第四,按照工序归集产品成本。将各道工序上的成本汇总归集,得出产品成本资料。由于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数据和不同分配标准,仅靠手工进行数据处理无法满足核算需求,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该系统不仅要拥有处理现有产品成本信息的能力,而且应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成本核算问题。一般来说,开发、设计一套工序成本核算系统需要9到36个月的时间。

工序成本法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从直观概念分析,活期存款利率要明显低于定期存款,往往认为活期存款成本比较低,如当前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26个百分点。但利用工序成本法归集成本后,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是:虽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即工序构成是一致的,但是营业部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应付经常发生的活期存款存取款业务。若以营业人员花费在两种产品上的时间为分配标准,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明显要高于定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例如,营业人员一天工作7小时,可能有5小时花费在活期存款业务上,而只有2小时花费在定期存款业务上,那么,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将是定期存款的2.5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银行内部所有部门,大量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如业务部门制定产品分类和业务流程、各部门参与讨论成本分摊标准、电脑部门开发系统等。因此,决策者的支持和协调、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保证。

第二,产品成本核算系统的开发、应用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应用中要根据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因此取得有效成本数据需要相当长时间,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建议,在遵循工序成本法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由粗到细的方法确定产品分类和划分工序,即先由产品大类入手,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细化产品分类,循序渐进地取得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1.基本核算,与企业的核算方法类似,可以将高校的各个院系比作各个生产车间。按照这种分派方法,主要核算步骤可以如下进行:

1.1教学费用的计入问题。

可以将所有的费用划分为教学费用和非教学费用,教学费用即与教学有关的费用,非教学费用即与教学无关的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福利和工资等,教学费用应当列入教学成本,非教学费用则应排除。

1.2教学费用的分类。

教学费用又可以根据用途分为直接教学费用和公共教学费用,主要划分标准为:能够明确是由于某院系学生来承担的费用就是直接教育费用,不能找出费用直接承担者的费用则是公共教学费用,对于公共教学费用应当归入公共费用项目中,之后可以根据有关的支出方法来分配支出费用。通过这种类似于企业核算的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核算汇总,条理清楚地反映各种教育成本的具体状况。

2.高校教育成本现状。

2.1教育成本升高。

据有关部门的科学统计得出,大约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大约是2万元人民币,对此,大家争论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成本的预算偏大,也可能是因为教育成本中包含了医疗、食宿等各种非教学费用,当然,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的消费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于高等教学的教育成本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统一。在当今,各种物价飞涨,教育成本也毫无例外的在提高,不止我国的教育成本,世界各地的教育成本都在普遍的升高。对此社会有关专家并未发表反对意见,似乎教育成本的升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多数高校开始扩招学生,教育逐渐走向规模化,按照经济理论,教育成本应当降低的,教育成本升高是一个违反常规的现象,其中原因等待我们探究。

2.2高校成本升高的原因。

高校成本升高已经时很普遍的现象了,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准确控制成本,高校结构复杂、除了必要的教师外有很多不必要的职工,另外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详细说来,高等学校并不是盈利性的学校,并不去为了计算盈利多少而核算成本。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误认为成本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就会越高,于是主动增加教育成本的投入量,最终造成高校内部资金的利用率很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教学内容不再单一,对于学校的配置也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对会计计算基础的挑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确认对象包括经营性收支和事业性收支,其中前者的确认以却则发生制为基础,后者的确认已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是现金收付实现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这种基础上的财务信息的质量不高,会影响高校财务的真实情况。高校事业的收入和支出只有现金支付部分,表现不出学校的财务部门中应付未付和应收未收的部分,使这部分财务不能及时的得到反映,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虚假的资金现象。第二,年终的信息结余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结余。这种情况下的核算,虽然已经安排了预算,由于多种原因,当时不能支付而造成的结余,是实际上实施项目必要的资金,并不能真正当做事业结余,容易导致结余不实。学校收费都是一次性收取一年度的费用,收支因果可能无法走入正轨,结余也将出现不实。第三,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无法正确核算,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现金收付实现制下,实际收入和记录时间不一致时,只能反映现流入的现金量。综上所述,现金收付实现制并不能保证高校的成本和运行结果,需要进行积极的制度改革,采取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会计计算基础,以顺应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提出的多重要求。

三、对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挑战

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呈现出大众化与国际化特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例如,教育成本一直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及投资人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效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也面临挑战。教育成本实际上需要由会计提供,为此,高等学校基于成本核算需求需要设立专门的会计科目来准确、系统的计算、核实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参照各项支出进行详尽的划分或罗列,这便要求教育成本的结算需要真实、有可比性并具有系统、一贯性。鉴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与挑战,教育会计制度需要具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计算周期及成本核算范围等,这些细节方面的规定、设置与运用会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制度系统性,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面对新的发展需求与挑战,高等学校需要建立系统的教育成本约束机制,还需在原有编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核算制度,以为目标成本的准确核算提供参照性指标。

四、对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的挑战

高等学校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地区,充足的人才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发展状况,换言之,人才在高等院校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不可估量。现阶段,高校中使用的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仅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范畴,还对无形资产的购买、转让、转增、对外投资等环节进行了简单规定,原有制度并未对高等学校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方法进行明确规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与大众化,高等院校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需要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本战略观,加强人才开发、管理与使用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并建立全面覆盖的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体系,为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全面获取提供制度与体系保证,还可充分突出人力资本方面的显著优势。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智力、知识与技术被视为生产第一要素,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源,其利用价值(于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明显超过劳力等有形资产。新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在校老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教师培养已经成为院校投资的一大领域,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与核算工作效果。鉴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部分高等学校斥巨资培养、招募人才,甚至是抢夺人才。学校引进人才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效用,以为教育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部分学校为确保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尝试将人才取得的成本资本化为人才资本。

五、结语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科研成果的全部成本应由科研专项经费、人员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人员经费是指课题组编制内的科研人员和应分摊的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其他经费是指课题组在项目研发周期中应分摊但超过间接费用额度的费用。纵向课题的专项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的[2011]434号文《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将科研专项经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为: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纵向课题的人员经费和其他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的支持和事业收入的补充,超出专项经费间接费用预算指标的部分无法分摊计入独立核算的项目明细账中。横向课题的专项经费来源于社会层面和企业的研发委托合同,开支范围较为宽泛,支出限定较少,符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即可。大多数横向课题允许支出部分人员经费,超出专项经费的支出由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补充。无论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超出专项经费的支出金额都无法记入项目辅助明细账中,但这些人员经费和其他经费却是构成科研成果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的方法和路径成为当前实现科研经费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二、科研成果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纵向课题的专项经费实行独立核算,项目结题时需要经过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但由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的限制,使超出专项经费的支出金额无法纳入结题项目的财务决算中,导致了科研成果价值构成的不完整,使科研成果转化时价值评估的依据不合理、不充分、不准确。科研成果转化的实现需要经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中间试验的小批量生产、具备经济规模的扩大生产和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中间试验阶段基本上是由科研单位在实验室或实验车间完成的,科研任务期间大多为2~3年,有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期甚至会在5年以上,科研项目辅助台账的核算需要覆盖整个研发过程,任务期限越长,核算难度就越大。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为科研成果的全成本核算提供了平台。

三、科研成果全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新会计制度中部分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财政部针对当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实际需要,于2013年12月30日了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变更了部分会计科目,规范了核算范围和使用要求。其中涉及科研专项经费收支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有:“科研收入”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承担科研项目取得的收入,不包括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按项目任务的性质分为纵向课题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非科研收入”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承担非科研项目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收入、学术活动收入、科普活动收入、试制产品收入、教学活动收入等。“科研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承担科学项目研究活动发生的各项科研支出。包括为开展科学项目研究活动而产生的科研人员经费和项目直接费用。“非科研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除科研支出以外的其他项目支出,包括技术支出、学术活动支出、科普活动支出、试制产品支出和教学活动支出等。“支撑业务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为支撑科研活动发生的各项不能直接计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的其他辅助科研业务支出,包括支撑业务人员薪酬、技术平台运行、公用仪器运行维护等综合支出。期末,将支出额分摊转入“科研支出”和“非科研支出”科目。“行政管理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科学事业单位统一负担的工会经费、诉讼费、中介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税。“后勤保障支出”科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包括科学事业单位为提供后勤保障发生的由单位统一承担的水、电、煤、取暖等各类公用事业费、物业管理费、绿化费、房屋及公用设施维修费等。“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科目分别按照“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分级核算。

(二)新会计制度下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的设置只有严格地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依据收入支出相关性原则,科学地设置会计核算体系,合理地使用会计科目,才能准确有效地实现科研项目全成本的准确核算。科学事业单位课题经费收入的确认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跨年度纵向课题专项经费到账时记入“预收账款-纵向课题”科目,跨年度横向课题专项经费到账时记入“预收账款-横向课题”科目。年末,根据当年专项课题的支出金额确认当年的专项收入。专项支出的直接费用在总账体系中的“科研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明细科目根据支出的性质和经费预算进行分类核算,专项支出的间接费用在总账体系中的“支撑业务支出”科目下归集后根据课题经费的预算额度进行分摊。同时,在辅助账核算体系中按照项目名称进行归集,实现科研项目的独立核算。科研人员经费的支出主要由基本薪酬、绩效工资和奖励绩效构成,编制内科研人员基本薪酬的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经费和事业收入,绩效工资的来源为间接费用中的绩效额度,奖励绩效来源于横向技术收入的结余。因此,从人员经费来看,只有间接费用绩效额度内的支出金额可纳入项目辅助账的核算体系中,而基本薪酬和奖励绩效都没能在科研项目的辅助账中得以体现。科研项目的研发离不开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支持,因此从全成本理论的角度来看,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也应当根据费用产生的性质按照适当的系数匹配到本会计年度各项在研科研项目的成本中。

四、科研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搭建

实现科研成果的全成本核算有几个关键的环节,一是要对科研专项的直接经费进行正确的归集和核算,二是要对专项经费的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三是要对科研人员经费、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进行科学的配比,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末,通过管理系统中的经费管理模块实现科研项目跨年度的成本核算。

(一)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构建科研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是项目管理模块、经费管理模块和成果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审核、立项、变更、报告和结题,实现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经费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经费的预算、收入、支出和决算,实现对资金、合同、发票和资产的核算管理;成果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科研成果的录入、检索、统计、转化和维护,实现对科研成果的价值管理。

(二)科研项目信息资料的共享科研项目的管理环节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科研、财务、采购、保管、统计、产业和审计等部门,每个环节对科研项目的信息存在不同的需求。只能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搭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人员、设备、数据和成果的信息共享,才能快速满足各个管理环节对科研项目信息的需要,确保科研项目管理和核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确性。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体现财务部门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本构成的科学性要求企业必须在内部实行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基于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专业人员能够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本的的加权计算,来合理构建企业的资本组成架构,为企业获取更多利润提供可能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完善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对市场起到准确的预测作用,还能够将市场信息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基于市场风向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对企业运作各环节的监督,并通过考核来保障施工企业各工程项目的完成,以及对企业行为操作进行规范。

二、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施时间有限,基础薄弱经验不足

由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引入时间有限,所以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都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较为零散,而这样的项目特性也就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其内部工作人员对相关业务不熟练,而内部工作衔接也不完善。除此之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力度不够,没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而财务部门内部各项工作不能如期完成,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渗透到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

2.管理理念僵化,员工认同度低

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行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与成本核算工作时,除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外,还需要以市场动态发展为依据,使管理理念能够与时俱进。而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员工的大力配合,为其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无论是专业化的财务部门员工,还是涉及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普通职工,首先都需要对财务工作有足够清醒的客观的认识,避免主观上的排斥对工作开展的拖延。当前,财务管理理念的僵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措施缺乏人文关怀,对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在这样的体系之下难以形成对工作开展的认同感。

3.施工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欠缺财务预算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发展相比,拥有其独特的突出矛盾,即行业成本审核管理缺乏有效机制。财务管理能否真正发挥其预算审核作用,与财务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着重要联系。当前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职权不明的现象,而财务管理当前的滞后性以及财务预算工作的欠缺,都极大地阻碍了财务管理效用的发挥。财务体系的不健全还体现在企业本该进行的常规财务审核工作没能得到开展,而财务管理工作所制定出来的措施也缺乏实施的力度。除此之外,企业欠缺财务预算工作,难以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很好的管控,导致了其经营与管理两方面都难以提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财务预算对于企业而言,起着导航的作用,能够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而财务预算工作的欠缺,一方面难以很好地预测市场动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三、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是由企业的盈利性质所决定的,在科学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体系之下,能够为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内部各部门的成本、费用以及收支等达到合理管控,才能够促进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运作主要分为经营与管理两大方面,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有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企业在施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与控制,通过财务预算、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计划的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方面,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完全满足企业发展对其作出的岗位技能要求。

2.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吸取先进经验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首先需要在全企业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从制度上保障财务政策与措施的力度。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需要设立专职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职位,在内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人力优化,保障主管人员都能够在措施落实上发挥作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相较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我国的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需要在起步阶段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如国外企业建立起的与财务管理配套的薪酬管理以及“一岗多薪”体制,为我国企业当前的冗员现象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3.强化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规范成本预测,并制定出明确的项目目标。成本预测工作是在项目开展之前就需要进行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责任化的管理机制强化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并能够有效规避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资金浪费现象。其次是要做好项目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对项目的建材采购、施工进度以及相关的机械成本费用与管理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并通过强有力的过程监督,保障企业咋项目施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优化的必然选择。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员工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技能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定要保障各部门工作信息与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同时要用长远的眼光和控制措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管理学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成本核算的缺失和缺陷,提出了全新的就业成本核算理念;对就业成本的项目划分、账户设置及核算方法,给出了新颖的操作模式,对于我国数以万计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筹措足够的资金,保证企业可持续生产和经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生产和运行,所以资金筹措工作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需要企业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制定合法合理的实施产生经营的资金方法。建筑企业还需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有风险,需要企业充分考虑风险之后再做出决策,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建筑企业也要在施工之前参与经营决策,尽量避免遭遇损失等,以此维护企业的利益。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要协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随时对方案中的不足进行修改。依据已有的经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制定有助于企业经济利益提高的经营决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施工效果,间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果。

二、提高经济核算的准确率

1.经济核算的内容

首先是核算产品。在企业进行施工时,还要分析、对比、记录实际施工量、建筑施工面积、建筑安装量、产品质量以及合同完成情况等。并且细致考核建筑产品的价值、工期等因素,对企业施工计划的完成量进行检查,并对社会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其次是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在企业进行施工时,经济核算中最基础的核算时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损耗,核算生产过程中损耗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费用等,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总成本进行整体反应。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施工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确保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次,核算资金。企业资金核算指的是监督、记录、考核完成生产任务占用的资金,以企业施工周期长的特征为依据,提高资金的运转速度合理利用率。

2.经济核算基本的方法

首先是会计核算,指的是以企业资金和物资的收支变化以及经济活动状况对经济的价值形态进行客观反映。其基本预算单位是货币,通过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全面以及系统的计算,进而准确编制会计报表。其次是统计核算,是指以会计核算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现阶段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客观反映。以统计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研究,将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的全过程和综合结果进行真实的体现,还能以统计核算数据为依据对当前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3.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首先对经济活动的内容进行分析。针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以及个体单位,综合分析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一要分析其生产状况,主要是分析产品的完成情况、材料的供应情况、材料的损耗、机械设备的施工状况等。第二以工程造价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工程造价的整体,、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费。第三,以产出利润为依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利用的形成情况、利润的分配情况、分析利润的综合水平等。经济核算活动应用的主要分析法是比较法和平衡法。比较法作为经济核算活动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实际数据和计划数据进行比较,也就是对现阶段完成的实际数量和原来完成的数量进行比较,了解完成计划的情况,将问题原因查明,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平衡法指的是以四柱平衡理论为依据分析经济指标。

三、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责任成本管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哪个部门负责控制成本,就由哪个部门管理可控成本。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生产特点,结合工程标价的构成和成本发生的区域,分别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预算、定额、财务、会计管理,以确定的成本和目标利润,有效控制产生的成本费用。第一,企业一定要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并将其纳入工程成本费用管理的范畴。还需进行前瞻性的管理,对工程成本费用的形成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另外,也要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避免成本超过预期。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有可能不能依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需要将项目分包出去。此时需要对分包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以收入为依据明确指出,以责任成本为依据进行工程招标。企业最好选择良好实力、信誉以及员工素质的单位,以此支出最小的质量成本。企业要以工程进度为依据,对材料成本以及外委加工进行控制,还需在材料消耗定额的指导下严格执行材料消耗计划,避免材料回收,并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将材料堆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在搬运、仓储以及摊销过程中产生耗损。最后以分包合同为依据结算工程费用,一定要在有关质量部门验收工程合格之后,再由经营部门结算其实际完成的工程量。2010.10.28~2013.9.26,富豪商业大厦(合同总造价共2,800.00万元),笔者主持了该项目的投标工作,并参与了项目管理。该项目被评为2012年“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第二,对质量成本和安全费用进行控制。当前,良好的质量信誉和增加质量成本是其占领建筑市场的重要措施,企业项目经理指导完成质量进度控制系统的构建,准确分析和预测可能影响质量以及进度的某些因素,不仅创造社会价值给企业,也大大降低支出的质量成本,同时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对安全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公司、项目经理部和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或者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并由个人责任人和班组承担责任。还需确保投入足够的资金到安全设施中,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避免带来的损失超过安全投入,也避免带来过大的影响。2011.12.30~2012.10.12,开平市梁金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工程(合同总造价共2,254.74万元),笔者主持了该项目的投标工作,并参与了施工管理。该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江门市优良样板工程”,2013年度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第三,充分合理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具有远见的制定工程进度的计划,促使其尽量契合变化后的施工条件,还需实施动态控制。依据变化的情况实施项目,并不能影响总进度计划,然后对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调整,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也要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工程。因此,项目经理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企业经济管理可以以正规标准的科学管理为基础进行理性化的管理,促使企业以标准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严格控制运营成本,严格要求质量监测。只有制定好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正常运行经济管理活动。标准的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企业管理人员行使权利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表现出不正当行为。理性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方面的运行规则,避免企业由于主观因素产生不合法或者合理的经济活动。

四、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

管理需要正确的“管”。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具有约束性,并且以人为中心,这是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针对性、可行性以及稳定性,确保制度执行的公正、严格以及连续。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管理艺术进行管理。并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员工的责任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以此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建筑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改成股份制,也建立了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可是还不能明确职责,以合理科学的工作制度推动企业发展。这需要企业规范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治理结构,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五、结束语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实行成本核算 增强医院竞争力 论文摘要: 随着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 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医院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潮流中将是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医院必须适时更新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实施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手段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生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结合我院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科室成本核算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竞争 辽宁省人民医院是一所以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诊疗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面对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苦练内功,挖掘潜能,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成为医院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自1999年我院开始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 参考 。 1 基础工作我院在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之前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1.1 广泛宣传,提高职工对成本核算工作的认识 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亲自挂帅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由财务处牵头着手进行操作,设立专职核算人员。通过召开中层领导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向职工宣传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让职工认识到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不能把成本核算简单地理解为医院进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通过成本核算,合理调整奖金分配,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益,减轻患者及国家的负担,同时也使医院的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1.2 做好基础工作,确保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 1.2.1 人员培训 在提高职工认识的基础上,分部门、分科室举办了成本核算知识讲座,所有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及部门负责人均参加了讲座。同时,对核算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使其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核算 方法 都了如指掌。 1.2.2 清产核资 对各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4个方面的 内容 。 1.2.3 基础数据核对登记 对各核算单位占用的房屋面积重新测量登记。为各核算单位安装水表、电表、中心供氧流量表等计量设施,做好水、电、氧气等基础数据的记录。 1.2.4 合理制定内部服务价格 包括消毒、洗涤、维修、加工等内部服务项目的价格。 1.2.5 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医院物资、材料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科室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为保证业务收入与成本核算数据配比的合理性,成本核算数据及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升级了门诊住院收费系统,药品及物资均实施了 计算 机管理。 2 核算工作 2.1 确定科室成本核算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病区、门诊及医技科室为科室成本核算对象,统一全院各部门的统计口径。 2.2 核算方法 2.2.1 科室收入 将科室收入分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两大类,总的归属原则如下:(1)直接收入:是指由一个科室自行完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100%计入各科室。包括:床位费、材料费、护理费、诊查费、特护费、输氧费、处置费,以及由本科室自己完成的 治疗 收入、本科心电图收入等。(2)间接收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科室共同完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按一定比例分别计入各有关科室。包括:检查收入、手术收入、麻醉收入等项目。药品收入不计入科室收入。(3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成本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即通过成本核算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及日常管理的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企业面临的产品制造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差异很大,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提供的成本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论文,内容如下: 对我国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 我国企业成本核算采取何种模式,是会计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仍然采用制造成本法,有人主张采用作业成本法,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笔者认为,采用何种成本核算模式应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企业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既有制造成本法存在的空间,又有作业成本法生存的环境,因此,我国企业应采取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并行的模式,即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中小型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这种做法的理由。 一、制造技术环境 我国企业产品的制造技术环境差异较大,一方面,一些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各环节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数控机床等),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数量锐减,直接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由于采用先进制造技术而导致材料采用率极大提高和废品率极大降低,这些都使得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下降;相反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由于采用大量先进生产设备而导致折旧费、维护费等剧增,同时制造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因科技进步而相对缩短,这些都导致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大提高。据统计上述企业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比例已达到1∶5,甚至高达1∶10,更为严重的是发生的大量间接费用与通常采用的业务量分配标准关系越来越小或根本没有关系。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所计算的产品成本严重脱离了产品的实际消耗。作业成本法改变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模式,将传统的间接费用按车间汇集,按生产量标准(例如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分配改为按作业成本库汇集费用,按作业分配,这种分配方法是与现代制造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所以说作业成本法能较好地适应这种产品制造环境,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成本信息,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又比较落后,它们普遍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产品生产工艺简单、设备落后(有的小企业甚至采用四五十年前的设备)、产品种类比较少、科技含量低,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费用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各项间接费用,在传统的产品制造技术环境下,制造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基本符合产品的实际消耗。从国内制造技术环境看,两种成本核算模式具备各自的生存环境。 二、产品生产管理方式 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的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对产品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企业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地确定产品销量,根据销量确定产量,进而确定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合企业自动化的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和现代化的物料运输系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零存货”。而采用的“零存货”生产模式决定了企业每个生产环节的在产品(半成品)都必须是合格的,否则转移到下一生产环节便会引起生产秩序的混乱,这种情况下每一环节都加强了成本管理,从工艺上讲,高级的现代制造技术能够自动检测不合格品,一经发现废品设备自动停止产品生产,从管理上讲,通过对所有生产线上的员工实行责任制管理,每个员工从思想上都树立了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成为现实。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采用,企业产品生产实现了单元化,每一个制造单元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地生产一些性质、样式较特殊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大型、特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具备了实行作业成本法所必需的产品生产管理模式,因此作业成本法适合于大型、特大型和高科技企业。 成本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即通过成本核算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及日常管理的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企业面临的产品制造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差异很大,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实际上是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财政部、卫生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区域性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的医疗机构性质,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音准会计制度》,结合医院的特点,于1998年11月颁布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新制度明确了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新的《医院财务制度》明确医院实行成本核算。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1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医院注重经济管理,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解决了住院难、看病难、手术难三大问题,医院的办院条件也得到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医院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弱化,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加之材料物资价格的上涨,物耗升高,一些医院为了经济效益,出现了多收费,乱收费、多开药等不良行为,使社会医药费用负担过重,超出了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现状可以综合归纳如下:①医疗服务低成本收费,国家补偿不足,其他补偿渠道不畅,医院等靠要思想严重。②医院管理者和职工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对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的主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医院成本费用意识淡薄,卫生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情况严重。③医院经济核算责任制与成本管理不能有效结合,成本核算不实,信息失真,医院潜亏严重。④重复购置大中型医疗设备,设备购置不考虑成本效率,致使卫生资源利用率较低,使医院成本加大。⑤医院自有资金不足,补偿不到位,依赖负债经营,集资、借贷负担的利息支出增加,加大成本费用。⑥医院私收费、私卖药,收取回扣等待业不正之风及财务管理不善,使医院收入流失,造成成本费用增加。⑦院长负责制不够完善,短期行为严重,只负盈,不负亏,只注重经济收入和医疗质量考核而忽视成本考核。⑧医院业务量下降,人员膨胀,人浮于事,医务人员有效工作时间减少,人员经营支出连年攀升,奖金居高不下,导致人员费用支出增加,医院成本加大。⑨先进的科技在医疗中的广泛运用,一次性用品材料的普遍使用,以及大量进口药品及新特药品,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在医院临床的使用,使医疗服务成本费用增加。住院条件、就诊条件、医院环境美化等使医疗服务成本增加。因此,只有深化医院改革,加强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找出成本管理的关键点,才是提高医疗效益的关键。

2医院成本管理的必然性及意义

2.1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和加强成本管理是医疗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开放,民营、合资、外资等不同形式的医疗机构准入医疗市场,现有的医疗机构倍受冲击。谁不降低运行成本,谁必将被市场淘汰。有文章指出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是医院运行困难的原因,同时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调查结果表明,同级医院阑尾炎手术的医疗成本相差数倍。因此,医疗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优胜劣汰势在必行。只有加强成本核算,才能区分是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政策性亏损还是医院管理不善造成的经营性亏损,使医院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1.1控制和审核费用支出,提供经营决策依据。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必须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加强审核力度,规范支出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在安排支出时,能够保证重点,尤其是要使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支出保持合理比例,使医院的支出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资源浪费。并可根据全面成本核算,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决策者了解到通过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2.1.2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院优质高效低耗。医疗收费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医疗经济效益与医疗费用挂钩,实行成本核算,可以促使核算单位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具有竞争力。病人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是以自身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这种满意不仅仅是要求诊断快、疗效好,还要环境美和耗费少,合理地耗费已逐渐成为衡量医院质量的要素之一。医疗收费由政府统一定价,因此医院提高效益的重点只能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员和仪器设备闲置。

2.2医院成本核算的意义

加强成本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干部职工成本费用意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节省费用支出,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由外延规模型向内涵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管理向集约经营管理转变;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物质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为利用经济手段考核工作质量,实行经济奖惩,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医院、个人及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有利于医疗服务成本的测算;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拓宽医院筹资渠道;有利于开展项目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单病种成本的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可以有效地促使医院以较少的成本投入,取得较好的医疗服务效果,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如何切实做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

医院作为独立经济实体进行成本核算,其开展成本核算的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3.1先行调研,制定政策

成本核算是一项涉及全院职工切自利益,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为了能够使其有序地进行,必须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包括学习其他医疗单位的先进经验、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广大职工的意见等。在此基础上,由职能部门参考相关政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并经院党政联席会议和职代会讨论通过,确定院院、科两级成本核算的试行办法。

3.2领导重视,统筹安排

从此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成立了院成本核算领导小组,院长亲自负责,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有关的工作,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求各有关科室和部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做好。实践证明,没有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全院的统筹安排,要想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好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3.3广泛宣传,强化培训

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单靠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全体干部职工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一方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宣传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和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分批对全院中层干部和科室核算员进行强化培训,使其掌握成本核算方法,为实行成本核算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技术准备工作。

3.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成本核算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实行成本核算时,应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的长远全盘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分步骤实施,切忌急于求成。我们的做法是先在临床科室实行,取得经验后再在医技及其他科室和部门推开,结果表明这一做法是稳妥可行的。

3.5针对问题,不断改进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各家医院一般都是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实施。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使成本核算不断完善和合理。我院在成本核算的前期运作过程中,由于在科室结余的提成和管理费用的分摊上考虑不够全面,对科室和职工的利益考虑欠周,影响了科室和职工的积极性。后期通过对成本核算方案进行不断的整改,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成本核算还没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目前多数医院将核算重点放在大型医疗设备、药品和科室核算上,虽在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很多医院的成本核算停留在计算科室的收支上,院科两级核算多是“一切向钱看”,导致临床医生过多关心他们的经济收入,而忽略了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切实解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一是医院管理层对成本管理作用认识不够,成本意识不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单纯讲求经济效益,将成本核算引入歧途;三是我国尚未建立更高层次的医院成本会计制度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用变动成本法进行医疗项目和病种成本核算,分析它与以往核算结果的异同,不断摸索经验,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进一步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审计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文贞,秦永芳,陈英.医院成本核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

[2]邢斌.医院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实践和作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