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

网络管理论文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节点的网络管理报文将和PGN、数据长度一起发送。网络管理报文的类型都可以通过标志位来识别,此标志位是网络管理CAN数据帧数据场的一部分。表3定义了网络管理报文的基本参数。表4定义了网络管理CAN数据帧的数据场的格式。以PD2014车型仪表为例,其网络管理报文格式见表5。

2直接网络管理策略

网络管理策略规定了节点网络管理报文的时序流程,其目的是建立和维护节点之间的联系。网络管理策略只是提供网络的状态信息,而不同状态的控制方法由应用程序负责。网络中各个节点状态见表7,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见图5。1)睡眠状态当睡眠条件满足时,节点需要进入睡眠状态。通过对Ring报文中的:“Sleepindi-cation=1”和“Sleepacknowledge=1”来切换到睡眠状态。睡眠协商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图6):①睡眠条件满足后,下一个要发送的Ring报文中的位Sleepindication置1;②当Ring报文在逻辑环中传递一周,并且所有接收Ring报文中的位Sleepindication都被置1,那么最先发出Sleepindication=1Ring报文的节点发送Ring报文,并将位Sleepacknowledge置1;③所有接收到Sleepacknowledge=1的Ring报文的节点停止发送任何应用报文,所有节点进入到睡眠状态,启动定时器TWaitBusSleep,在TWaitBusSleep期间,没有网络启动条件发生,当TWaitBusSleep后总线进入非激活状态。2)网络启动每个节点的启动顺序都一样,见图7。图7表示了节点A发生了本地唤醒之后的网络启动顺序。①在tNwStartupLocal,A时间,节点A能够接收数据。为了唤醒网络上的其它节点,节点A发送激活报文。此唤醒报文开始了节点B和节点C的初始化。只要节点A没有接收到其它节点的CAN协议应答,节点A的CAN控制器将重复发送激活报文(总线负载为100%),直到被别的节点应答。②在节点A第一次发送激活报文之后的tNwStartupRemote,B时间,节点B能接收应用报文。节点B接收激活报文,同时CAN控制器进行应答。节点A的CAN控制器停止重复发送激活报文。③节点C比节点B的启动过程要慢。它没有接收到节点A的激活报文,在节点A第一次发送的激活报文之后的tNwStartupRemote,C时间,节点C也可以接收应用报文。④节点B在tNwStartupRemote,B时间,节点C在tNwStartupRemote,C时间分别发送各自的激活报文,但是这些报文不影响网络的启动行为。⑤tNwActive,A时间之后,节点A从网络启动状态转移到网络激活状态。这是节点A最早可以发送应用报文的时间,因为至少在此时,所有的节点能够接收应用报文。此时,节点A允许发送包含导致网络唤醒的信号信息的应用报文。3)激活状态在激活状态下,节点主要在“逻辑环”中进行Ring报文的接收和发送。4)跛行状态跛行状态表明网络通信存在故障。进入跛行状态的前提条件:NM报文发送失败;在TMax时间内没有收到有效的Ring报文。当以上情况的发生使得网络管理计数器NMRx-count、NMTxcount的数值超过各自的阈值NNm-RxLimit、NNmTxLimit时,节点进入跛行状态。跛行状态下,节点以Terror周期地发送LimpHome报文,使得网络上的所有节点仍然能够监听到它。接收到LimpHome报文的节点应更新自身网络的LimpHome配置。当总线进入睡眠或接收到任意一条NM报文后,LimpHome状态结束。

3PD2014车型CAN网络管理测试

PD2014网络管理测试主要包括:3轮台架测试,2轮labcar集成测试,2轮在车测试,1轮EMC测试,4轮道路试验。每轮测试包括间接网络管理测试和直接网络管理测试。间接网络管理测试包括网络启动性能测试、网络停止性能测试。直接网络管理测试包括正常网络管理通信测试、网络唤醒和睡眠测试、电源电压情况测试、网络启动测试、网络关闭测试、跛行状态下节点收发能力测试、网络管理配置测试。下面以直接网络管理中的睡眠测试为例,介绍网络管理台架测试的方法。1)测试设备笔记本电脑PC,CANcardXL(包含CANcab),插接件若干(DB9转接头、OBD-DB9转接头等),120Ω终端电阻(2个),可调电源。2)测试环境①如果待测节点未集成终端电阻,则电路需要连接图8中“1”和“2”终端网络;②如果待测节点集成了120Ω的终端电阻,则电路只需要连接图8中“1”终端网络。3)测试步骤①CANoe建立3个具备网络管理功能的虚拟节点;②启动CANoe,使虚拟节点在线;③本地事件触发DUT通信;④CANoe监测总线报文,查看DUT是否和虚拟节点建立稳定逻辑环;⑤满足DUT睡眠条件;⑥等待2000ms;⑦CANoe监测总线上的报文,查看DUT是否发送网络管理报文将“SleepIndication”位置“1”。4)评价指标DUT发送SI置1的Ring报文。

4结论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问题。由于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知识要求很高,我国目前并没有充分重视制度以及法规的制定,或者法规比较落后,已经与当代情况不相适应,或者即使有新的制度但是只局限于比较形式化的规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因此很多时候在实践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没有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问题。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盲点以及漏洞,使得很多不法分子有威胁网络安全的切入点,主要包括病毒的入侵、木马程序的潜伏、不正当手段介入网络、高频率信息的干扰等。

第三,外力侵害。我国很多的网吧、机房不具备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主要外界侵害包括自然的灾祸以及周围环境侵害等,自然的灾祸指的是自然的灾祸,如雷电、洪涝灾害、火灾、电磁泄露等;周围环境侵害包括断电引起数据、设备损害问题和噪音问题导致的数据高误码率等。第四,用户意识不高。很多用户在进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对于密码、权限、口令等私密的东西没有保护好,随意泄露,或者没有及时修补一些网络漏洞和补丁,黑客可以找到攻击点。除此以外,还存在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素质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存在的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第一,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用户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对于密码、权限、口令等比较隐私的东西,用户要保护好,不要随意泄露,对于网络漏洞和补丁,要做到及时修补,不要给有心人有机可乘的机会,进行数据备份,防止突发意外事故发生之后,数据的丢失,保持数据完整性,做到能够及时恢复系统,减少延误损失;

第二,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自然等各种外力侵害的防范。在网吧以及机房等公共场所,首先要安装空调,控制室内温度以及湿度,防止温度以及湿度过高,造成网络瘫痪。其次要装好相应的防止雷击的措施,多进行建筑检测,尤其注重电源、网络传输线等的防范措施,最后是防火措施要做好。各种装修材料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防火的,保持室内通风,放置好防火器等设施;

第三,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问题的研究,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强化对病毒的检测以及清除,加强防火墙的建设,发挥防火墙的作用,做到限制服务访问、防止无权限的外部网的入侵、统计相应的网络流量并进行适时限流等,进行网络入侵检测,一旦发生这些情况要及时的制止。要加强检测、扫描以及评估漏洞,减小安全隐患;

第四,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已有的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一些过于形式化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要缩小范围,提出其操作的细则,对其中有不适应现展的规则进行修正以及改善,使其更能与当代网络发展相适应,对于没有及时建立的法律以及法规,要及时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及发展;

第五,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实施安全加密。主要有非对称以及对称密钥加密的方法,主要原理是应用一些算法,将转出的信息转换成代码和密文,当密文传到接收者手中,又通过相应的配对解密技术,解开代码以及密文的内容以及信息,确保信息只为特定用户接收,防止不必要的泄露;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多网融合的技术实现主要包括信源、信道以及终端方面的创新:首先信源方面,随着我国信源编码标准、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多网融合提供了技术管理发展的理论技术支持;其次在信道方面,多网融合的基础就是网络的发展,网络是多网融合的中介,网络的接入网和传输网承担着上层业务,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网络宽带提速实施工程,网络运营商积极推行光纤用户到万家计划和推广双电网改造工程,这些网络提速工程为多网融合提供了网络支撑;最后终端方面,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多网融合提供了终端平台整合与统一,比如苹果公司开创的APP产业环境,Android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为多网融合运营商提供了快速进入与自主定制的机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下载需要的应用软件。当然多网融合作为一种新发展网络技术,要实现多网融合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问题:

1.1兼容性问题。多网融合的实现,是通过多网融合管理系统平台对多网的功能进行统一管理,但是从当前网络结构现状分析,多网融合存在着网络兼容性问题,以“三网融合”为例,三网融合存在着宽带化不统一的问题,计算机网络采取的是分组传送技术,这样网络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分组数据丢失、抖动等问题,无法实现语音和视频信号的稳定性,而广播电视网采取的是单向广播方式,无法实现与网络平台的整合,满足不了互动业务发展。

1.2缺乏成熟的网络可视化技术。随着多网融合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网络运营商为了实现多网融合,需要不断的添加各种新设备、新业务,为此多网融合信息管理平台需要及时的了解网络拓补结构图,以便根据相应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根据现在的网络拓补图分析,其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多网融合的可视化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对多网进行完整的网络拓补结构视图。

1.3网络综合管理技术不完善。多网融合都是建立在传统的运营商运行管理模式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他们基于不同的网络运营模式,其管理方式也就必然会不同,而多网融合则是对不同运营商进行业务整合,这就需要不同的运行商改变各自为主的运营管理模式,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技术,而这方面受到传统思想、人员专业技术以及资金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多网融合综合管理技术还不完善。

2、多网融合系统的管理需求

2.1多网融合的系统结构。为满足不同网络用户的需求,多网融合平台必须要完成以下功能:用户终端在异构网络中的切换、支持媒体流与终端的适配。因此多网融合控制平台应该具有多业务协同触发控制、异构网络注册和接入控制、资源调度、终端群管理、移动性管理等等。同时也要保障多网融合平台要具有适合各种网络资源的接口和各种服务接口。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多网融合系统的要求分为: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和终端层。

2.2业务控制面结构。①业务控制面结构。业务控制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主要包括用户侧、IP网络侧,策略控制以及业务控制侧。②业务控制面功能。业务控制面的功能主要是对具体的业务进行控制,为实现这些业务需要外部服务器提供相应的功能,根据具体的功能,我们可以分为:注册模块、群管理模块、媒体控制模块、SIP模块、短信管理模块以及呼叫控制模块。用户侧用户终端群IP网络侧,策略控制策略控制路由业务控制服务器业务控制侧

2.3承载面终端节点管理。基于不同网络发展历程、管理模式,本文中分析的多网融合承载面终端节点管理主要是对广电网络向融合网络演进过程的终端节点管理技术。随着广电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此以能够满足对系统故障进行报警,并及时查询关键参数并对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的CMTS/CM终端管理系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基于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多网融合都加入了SNMP网络管理协议,其主要包括:网络管理系统、被管理设备以及调制调节器。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含义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DavidPorter著,Routledge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Inter-netCulture。

第二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成形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研究步入正轨,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描述已经基本成形,对其复杂陸和多维度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者大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它所开创的种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能性,也对其弊端忧心忡忡。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焦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TizianaTerranova著,Pluto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NetworkCul-ture:PoliticsfortheInformationAge。

多学科学者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化研究的视角得以扩展,人类学、社会学、人种学、语言学、妇女运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了不同切面的剖析。同时,简单、易操作的万维网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大批出现,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批判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发表了大量专论,对网络文化的构成有了更多的认识,网络文化的真正研究已经到来。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BrianJohnHilton,ChongJuChoi,CarlaMillar合著,TraffordPublish-ing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TheGlobalSilkRoad:Globalization。IslamandtheCreationandDistributionofKnowledgeUsingtheIntemet。

学者开始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研究网络文化的构成。与前两阶段的研究都是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实体加以论述不同,新的研究则把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大环境,把网络文化现象放在了更大的语境下,试图发掘更加复杂、更加有价值的东西;注意网络中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分析了网络与它的用户之间的界面上的技术设计过程。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

根据网络文化的3个逻辑层面,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将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等3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

(1)虚拟性。从外在形态上来讲,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在网络产生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生活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当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人们的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

(2)符号化。网络社会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符号构成了网络的全部内容。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经把人类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网络中,人可能因沉湎于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能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符号,在符号的面具下会忘记了真实的身份,忘记了现实存在的责任和道德约束。

2、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1)匿名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2)广泛性。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上网的费用也越来越为平民所能接受,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参与成为了可能。

(3)时效性。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4)多样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几乎具备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传播方式的功能。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实现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输信息,而且还形成了具有网络特色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为某固定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3、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

(1)平等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认为,西方社会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2)交互性。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西方网络文化与信息霸权主义

美国学者BrianJohnHilton等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促进了全球化。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地球村”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

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范围和内容,使得彼此在地理、心理和语言上相隔甚远的人们在基本的人类交往准则的基础上,得以共同分享各种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而互联网采用统一的协议给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统一的交往规范,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属性。

但是,互联网络在减少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人类信息环境、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与对抗。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有益于相互吸纳,但也会发生碰撞,各民族文化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文化冲突存在可能性的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动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告别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谁能夺得信息和文化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控制权。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关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ehegemony)理论。现主要用来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文化工业,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传播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想象的国际格局的控制权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文化技术以及西方国家的新闻、电影、电视娱乐形式。这些文化形式起着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的全球传播工具的作用,系统地剥夺着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优先权与文化前途的控制能力,以及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国际信息领域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网络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全球性的交往可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却也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互联网的创始者,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上绝大多数输出信息来自于美国,这些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语是网上的主流语言,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非英语国家使用互联网的范围和能力。这些都使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不但没有通过网络得以解决,反而扩展成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国际信息秩序,文化帝国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垄断、网络文化攻击、网络语言霸权等方面。

四、结语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工程设计领域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自80年代以来,工程设计行业CAD的应用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大部分设计单位已抛掉了图板而由计算机辅助完成设计,其中部分设计院的CAD应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不少院已达到人手一机并接近100%的CAD出图率。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设计院的深入和普及,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在这普及推广CAD应用的10余年里,很多工程设计单位都积累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和电子图档,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它们的积累构成了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这些电子信息分散在单个的PC上,无法对其共享和利用,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检索和查询,由于缺乏管理,久而久之变成了电子垃圾,反而影响了日常生产。各设计院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电子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其质量规范体系必须与国际接轨。PDM(ProductsDataManagement)产品中的工作流程控制模块,以其严格的工序审核和制约,可为实施ISO9000提供有力的工具。

工程设计部门已开始从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重整、优化企业内部的设计工具,对设计过程进行重整,以便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但面临如下问题:

随着电子存贮的各种图纸文档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浏览和查找这些电子图档?

改型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和已有的图纸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如何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

设计变更时,如何利用图纸的版本策略来跟踪设计,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如何应用计算机将全面质量管理或ISO9000质量标准有效地贯彻到设计流程中去?

如何对设计流程进行规范和管理?如何加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间的交流和协同?

如何将大量历史资料归档,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逐步积累,建立通用件、通用图库?

如何有效地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的均衡、调整、评估?

如何有效地对项目及分项目的进度进行跟踪、调整?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网络,并且要有相应的网络应用软件。

2工程设计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各设计院建网工作的关键是方案选择,要从网络的传输介质到面向用户的应用系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包括:综合布线子系统、计算机网络子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图1)。

在这个网络系统中,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为网络提供可靠的传输介质,使之具有高度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能支持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网络子系统则在布线系统的基础上,为高层的应用系统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为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网络平台。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子系统是网络的基础,只要满足一定的数据传输带宽,满足网络的管理要求即可,它们具有与一般企业网络相似的要求;但是,最高层的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应考虑生产和管理的需要,满足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

图一:网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2.1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为了满足网络对于带宽、管理、扩充和灵活应用的要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拟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它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网络布线用五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光纤,每个用户节点与网络连接…,这里不去详细讨论。

2.2计算机网络系统

考虑到整体目标和目前的发展趋势,网络可采用10Base/100BaseT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拟用WindowsNT或Novell作为网络系统软件,并采用相应的网管软件和防病毒软件。本文也不作具体讨论。

2.3网络应用子系统

为了满足工程设计部门的特殊要求,上海交通大学金维计算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针对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引进了PDM(ProductsDataManagement)技术来开发有关的网络应用软件,一般来讲,PDM是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的技术:

l与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部件信息,结构配置、文件、CAD档案、审批信息等;

l与产品相关的所有过程,即对这些过程的定义和管理,包括信息的审批和分配。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一)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

在网络出现之前,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广播、报纸和电视为主,这些传播工具相对于网络而言,被称为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传播,由传媒主体将新闻传播给受众。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像广播电台,对于没有收音机的受众而言,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同虚设;报纸的新闻对于没有订阅报纸或者文盲而言也形同虚设。电视传播打破了这些局限,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受众都能及时看到新闻,很多人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错过了收看。互联网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人手一部的情况下,一些突发新闻有的作为新闻出现在手机上,有的作为朋友间的谈资被朋友间互相传播。和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相比,互联网还有互动的效果,一则新闻流传之后,被不同的人评论,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广播的声音,报纸的文字和图片以及电视的视频这些特长都集中在一起,给人声图文并茂的特点,也加大了新闻的可信度。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由记者、主编和编辑组成,记者还分为文字和摄影两种。他们将采访来的新闻整理后交给编辑,经过核对无误才被刊登在报纸上,或在电视播出。而网络传播,常常是某个网民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用手机拍下照片,加上简单文字,用微博的形式发在自己的微博里,就这样通过不同的网站传播开来。随着时间的影响不断扩大,更多的人关注这件新闻,因而新闻不断被补充,从碎片式变成完整式。它不仅改变了传播生态,还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使传统的传播权利从专业机构下放到普通民众手里。除了对传播者的工作有冲击之外,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也有积极意义,一些事件突发现场,网民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成的重要资料常被电视台采用,增加了新闻的真实度,一些网民随手拍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刑事案件或者治安管理方面还被当作重要证据使用。

(三)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受众的最大影响是丰富了新闻内容,由于网民分布在不同的社会岗位,大到政府部门,小到公厕,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的事件都能被作为信息到网络上。无论是社会大事,还是生活小事,都能引起人们关注。在传播方式上,网络新闻不是主动地向受众推销,常常是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搜索而来,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互相讨论。在传播效果方面,网络传播减弱了媒体舆论导向。传统媒体中的舆论主要由精英层掌握,一些专家学者对新闻的评论常常能左右舆论导向,受众只能随着专家的思想进行探讨。但网络传媒由于是互动性的,允许受众参与讨论,受众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造成舆论导向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效果。这样更加鼓舞了受众的参与,因而一件小事在舆论作用下,也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比传统传媒受众多,影响大的特点,一些人为了达到被人关注的目的,就利用网络的传播进行造假,网络称之为“博眼球”。网络新闻传播失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色情泛滥、侵犯个人隐私、误导舆论导向。

(一)虚假新闻

网络上的虚假新闻主要以明星“被死亡”、“创作新闻”为主。一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微博人气,喜欢危言耸听,将大家熟悉并喜爱的明星“死亡”信息拿来爆料,像大家熟悉的六小龄童、成龙已经在网络上“死过”好几次了。有些人由于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类明星的消息,突然爆料说他们因病去世,确实能引起大家的注意。2013年爆料的“六小龄童在浙江慈溪医院去世”,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消息被大量转发。这样不仅戏弄了受众,也对明星极不尊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有一些假新闻是夸大其词,造成恐慌效果。2015年6月爆出的“僵尸肉”,原因是查获了一批国外进口的过期冷冻肉,但在网络上被说成“70后”、“80后”,弄得人人自危。还有一种新闻是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像前两年的女孩喂乞讨老人吃饭,看上去很感动人,后来发现这只是在表演,属于“创作新闻”。

(二)色情泛滥

一些网民利用网络传播低级趣味,喜欢在地铁、公交上拍下男人猥亵女性的视频,情侣间亲热的视频和图片上传,目的是揭露猥亵者,看上去充满正义感,其实长时间偷拍这样的视频并上传,自己也不高尚。也有一些人看见一些色情视频就唯恐天下不乱,进行转发,造成恶劣影响。2015年7月中旬发生的“优衣库试衣间”视频就是这样的恶意转发。一对男女在试衣间亲热属于不雅行为,但者和转发者更是不雅的制造者。

(三)侵犯个人隐私

网络上一旦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些网友在谴责的同时,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深度挖掘。这种深度挖掘,如果用在对贪官的揭露上,还有正义感。但有些个人信息也被挖掘出来了,像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违章变道被打,结果发现女司机违章变道已经多次,因而女司机由开始的被同情转为被谴责。一些人随即进行人肉搜索,将她的家庭细节都曝光了。同样,在“优衣库试衣间”视频爆出后,男女主人公的个人隐私也被暴露。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当,但在这次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个人隐私被曝光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四)误导舆论导向这几年,我国有很多事件由于不断被暴露,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像我国屡次出现的老人跌倒后,别人好心扶一把,反而被老人讹诈,说对方是肇事者。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跌倒的老人如果和旁边的人发生争执,那都是老人想讹诈,在“碰瓷”!2013年12月,北京街头,一个老外骑车撞到一位中年妇女,拒不道歉还骂人。这段视频上传后,很多人在没了解事情经过的情况下,就主观地认为是中年妇女在“碰瓷”,在讹诈!一边倒地谴责中年妇女,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2015年5月发生的“庆安枪击案”也是舆论导向偏颇的现象,警察开枪击毙了闹事者,引起了一系列猜测,上访、封口费、腐败案都被牵扯进来。这样的舆论导向偏颇也有积极意义,对我国一些单位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监督作用。

三、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本文作者】:张学文周浩明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前言

自1997年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全国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网络上的文学;在“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选之后,随着网络上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网络文学”这个范畴方始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内。发展到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一些经典的著作都在网上有着电子版本);当然也是网络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有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书本形式传播)。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尚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的要素还有许多不成熟、不稳定有待于发展的地方,对网络文学的诸多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甚至于对“网络文学”的概念还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网络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的现象,与社会中的人是分不开的。在以往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活动主体的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那么,网络文学一种新的文学传播媒介,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这种影响对文学本身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其是否改变了文学的本质?这些问题,各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各有所说,尚无统一的定论。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主要探讨网络传播媒介对文学接受主体的影响,并对此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网络成为传播媒介,使得网络文学,本质中审美的要素下降,娱乐性的成分上升。在本文中,笔者在讨论网络主体的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将网络文学的接受者和传统文学的接受者作简单的比较,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网络文学接受者特有的心理特征,重点探讨网络对网络文学接受者造成的特殊影响。

一相关范畴问题

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网络。从原始社会阶段“诗乐舞”一体的文艺活动产生以来,文学活动系统中,传播媒介总是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文学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传播媒介在文学互动上的特点来看,文学的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几个阶段。应该说,每一种主导的传播媒介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口头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面面相授传播的。这样,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这种方式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创作、传播自己的作品。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影响。因此,远古时代的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保存下来。进入纸张传播的阶段后,由于文字的使用,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创作权利和自由。同时出版的审查制度,也使传播媒介成为权威机构的垄断工具。但是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有机会欣赏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本的出现使得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书本文化至今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文学活动。电子传播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字,音,画,多媒体的多种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没有了以往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的审查制度,没有特殊的原因,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第二,接受者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书本阅读,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环境对接受者的心理和状态等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第三,网络上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流活动增强。网络的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QQ、E-mail、BBS等网络工具与创作者进行交流。

网络文学接受主体。这里我们谈论的文学接受者,不光是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也不仅仅指那些文艺理论批评家们。这里的文学接受主体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网浏览网络上的文本的广大网民。

网络文学的范畴。尽管网络文学的范畴在学界尚无定论,在这里我们讨论的网络文学,有着我们讨论的范围。在这里,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网络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具有网络文学特有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创作立场的“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二网络主体的整体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的、时尚的技术工具,其使用的主体必然是趋向于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12月31号),中国网民共有7950万,其中男性60.4%,女性39.6%;未婚的占到56.8%;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利是82.2%:18岁以下为18.8%,18-24岁为34.1%,25-30岁为17.2%,31-35岁为12.1%。其中,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3.5%,高中(中专)19.3%,大专27.4%,本科27.1%,硕士2.2%,博士0.5%。网民的职业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前两位,分别是29.2%和13.7%。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77.6%。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以男性、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据网民的大多数。

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人们面对多变、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会感到迷惑、失望、压抑。年轻一代由于学业、工作的压抑更是显得抑郁、浮躁、情绪化。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年轻人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束缚,尤其是经济、政治的束缚。网上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网上的语言,行为也是十分直白的。

网络对文学接受者的影响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以前,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中,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通常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往往把目光聚集于作家和文本上面。自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出现以来,读者对整个文学活动的意义才被注意到。人们才开始研究读者的阅读对文学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同传统的文学接受者相比,网络文学接受者面对网络时,其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不一样;(二)阅读环境的改变;(三)有一个能够与作者进行方便交流的平台——网络。

接受者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的不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虚拟性,没有以往的审查制度,这就使绝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原来只有作家和少数文学修养比较高的人才能发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创作者的群体增加了大量的普通人。这样,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了。但是,在网络文学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网络”。网络和传统作家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以往传统作家的创作,往往都是基于自身审美情感的凝聚,对世界和自身生命的独特关照。当这种审美关照与自身的心灵相撞击,激起创作的火花,创作的欲望产生了。这时候,作家的审美情感积聚到了饱和点,使之感到不吐不快,然后选取适当的形式予以物化。这时,作家审美情感的物化产物——文本就产生了。作家的创作是基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生命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审美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最重要的要素。审美价值在文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是一个价值的复合体,比如审美价值,政治上的价值,娱乐价值等等,其各种价值因素依据作品内容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因此各种价值彼此也并非都处于并列的位置。文学活动的特性正在于文学总是探索并表现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并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可感的形式记载了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丰富的的精神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无疑是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没有了审美,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而大量的网络并不是为了追求审美,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游戏、玩乐的态度。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虽然有人承袭着传统的路数,但更多的人却是在抒写着“自我”、“本我”、“真我”,抒写自己的“心情故事”:他们通过一个虚拟的名字,在亦真亦幻的电子世界渲泄着被日常生活所压抑了的个性与郁闷;或是通过扮演以实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以求得在虚拟世界中的象征满足。当年被誉为“网罗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宁财神说,他的写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影响他人的需要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这也从一方面表现了一些网络的创作心态。

网络的这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像传统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审美性。因此他们的文本几乎不会有什么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们所抒写的大部分都是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社会知觉上,网络与传统作家就有着明显的不同。社会心理学上,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传统作家处于出版的审查制度和个人名誉的考虑,他们对世界的知觉往往是经过审美过滤的,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加工后表现出来的。而大部分的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完全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多是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因此,网络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实的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知觉,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网络上的文字趋于情感宣泄化,过分的强调某种而丧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诗性自律。如果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那就是前些时间风靡一时的“木子美日记”。网络日记本的风行,也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木子美日记的出现,反映了在当前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上的转变。人的种种本性以及这些转变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面得以暴露。反映这种由于社会变革所引起焦躁,压抑的典型情绪的审美表达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疯狂的暴露个人隐私,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引来了乐衷于窥视隐私的人们的追捧,这一点却是不敢恭维的。

阅读环境的改变。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总体地位下移,这就使网络文学不仅有“阳春白雪”的东西,更有了许多“下里巴人”的,甚至是龌龊的东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为接受者的阅读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这就使接受者在阅读时面对的总体对象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学具体的阅读环境的改变,体现在两点。首先,以往的阅读环境基本是书本阅读,但是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阅读。这一改变对网络文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一,电脑阅读极大地增强了接受者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接受者不需要通过第三者作为中介(以往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或书店的销售人员,自己的亲人,朋友等等),就能够直接阅读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东西。这种环境下的阅读与传统环境下的阅读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是接受者的社会角色在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阅读者的阅读动机的变化——以往传统的书本阅读的追求审美性和娱乐性,变成了补偿性的、娱乐性的动机。虽然在书本阅读的环境下,有很大一部分接受者也是为了消遣的目的去阅读,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文本还是经过出版社编辑们挑选的,其相对于网络上的文字来说绝对是更具审美性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扮演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做出对自我行为的调解,决定自我在互动中的行为。角色扮演一般组成的结构如下:角色承担者,角色行为目标,互动和互动过程所处的社会情景,角色行为规范。从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对各种角色的发生发展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从儿童出生开始,儿童就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扩展,开始不断地进行,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过家家、盖房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周围的环境规范慢慢地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过多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子,男性等等。儿时的那种扮演的欲望,在诸多的社会规范的束缚下被压制,慢慢消失。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又唤起了我们的这个欲望,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时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与平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迥异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生活的角色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进行自由地转换。

在网络生活中,年轻人更倾向于扮演一种不同于自身社会角色的“虚拟角色”,在虚拟的ID下,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又会对自身本来的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现实中的形象进行颠覆。最典型的角色转换就是男女性别互换。当然绝大部分的这类情况是出于玩乐的态度,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心理疾病的缘故。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网上滔滔不绝的人等等。这里有一个“双重人格”的问题。其实这里的双重人格问题并不是指那些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的现象,确切地说是因为存在状态的改变,现实中的自己,网络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自己心目中的自己,这些既独立又统一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多元化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所受的束缚已经太多,他们往往需要按照自身的社会规范来表现自我。这样,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我相比,往往处于受压抑的状态,使他们感到窒息。因此当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追求自由的天性,使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娱乐,游戏,去释放自己受压抑的心灵,去补偿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失去的东西。最近第十三次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多数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6.2%;其次是休闲娱乐,有32.2%。在这样的网络存在状态下,网民们在上网的时候,他们是来放松的,休闲的,来找回现实中迷失的自我的。所以即使在面对网络上的文学的时候,他们就不是想着接受文学中美的熏陶,把文本的审美性放在第一要素;而是更看重文本的娱乐性,看文章是否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网上,有两种文章十分流行:一种是婉转伤感的情感表达型,另一种就是无聊搞笑型的。这一点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很大的关系。网络文学中的色情和暴力因素固然跟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有关,也是由于网民对现有社会规范突破,叛逆心理的追求造成的。比如“木子美日记”事件,木子美的日记之所以受到大量读者的吹捧,这跟一部分读者网络面前放纵自我,满足自身的窥私欲有关。

阅读环境的第二点变化是,电脑阅读比书本阅读更容易疲劳,而且还有不菲的上网费用。在网络上,大概有四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第一种就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文章,这种文章大多是拼凑而来,毫无新颖性,读者在读到开头的时候也能够预见故事的结局,这种文本一般是低于读者的审美水平,读者一般都不会去选择;第二种是与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水平相当,以故事性的侦探、爱情、悬念小说为代表,这种作品读起来不会费什么力气,又能引人入胜,享受到阅读的,这是大部分读者选择的对象;第三种类型的作品其审美水平会高于读者的水平,读这类的文章,读者会感到有点吃力,但是在阅读之后,自身的水平会得到提升,也会得到审美的熏陶;第四种就是其审美情调与读者的自身的审美格局不相符合,比如习惯于现实主义的读者在面对后现代的作品就会感到不适应,接受不了,就是这个原因。在电脑阅读这样的条件下,年轻人一般不会去选择语言精辟深刻的文章。他们更倾向选择第二种的,通俗的、结构明了的大众型文学。这样,接受者在选择阅读对象的时候,审美期待也发生了改变。读者更倾向于选择那种娱乐性较强的作品。同时,这种选择会通过文章的点击率反映出来。同时,点击率也会影响着读者的选择。在读者进行选择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和理解也是有选择的,只有那些能够吸引他们的作品才会纳入他们的视野,这时候追求娱乐的兴趣会影响他们的选择,同时文章的点击率也是读者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今天商业化时代,点击率将决定网站的存亡。那些娱乐性的作品因为有着较高的点击率,又会促使一些网络进行这方面的创作。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的圈子,更加导致娱乐性作品的流行。

此外,在网络文学接受的时候还有一个接受度的问题。战国时期楚宋玉曾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徽,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①这里讲的就是一个艺术接受度的问题,在当代,高雅文学,先锋作品,通俗作品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传统的书本阅读,由于面向全体的读者群,各种类型也相对齐全。而网民的年龄阶段也集中于35岁以下,在这样的年龄阶段,由于其自身审美素养的问题,网民们对高雅文化的接受也是很有限的。相反,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接收就显得更为容易一些,他们也更倾向于接受这样的文学作品。

网络传播媒介为接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传统的文学中,普通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以往,一般是文学批评者的意见才被人们所重视。诚然,文艺批评者的意见更具有专业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为深刻,对创作者的创作也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读者的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好”或是“不好”的声音也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当然,一些著名的作家会有大量的读者与他们写信交流,或是一些嗅觉敏感的读者会根据时局适时地写信给编辑部,进行评论;或是在生活上与作家进行交流。但是大部分的读者,由于信函的时间延续性,滞后性,他们一般不会跟创作者进行交流。更何况,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读者为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进行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声音很少为创作者所知;创作者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作品的销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为读者接受,更不用说,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但是,在网络文学的活动中,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BBS、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

社会心理学中,沟通是人们交换思想、表达情感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际互动、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形式。就建立、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言,人际沟通能满足人的三种社会心理需要: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表达感觉的需要。当网民在网络上交流时,这时候他的需求不会是基于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他们主要是出于表达感觉的需要。他们只是直白地宣泄出自己的感情,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社会规范的束缚。这种沟通环境下,读者的信息反馈往往是从自身的好恶,出于娱乐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想要进行带有自我意识的纯粹的文学交流。

在另一个层面上,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也真正实现了读者和创作者的互动,这就是文本创作的开放性。有这样的例子,作者提供一个开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链接,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发展模式、结局。甚至,读者还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中,作者提供一个开头,由不同的人进行创作,读者在阅读完前面的情节后,也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中。这样,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达到了一种真正的互动。但是这也使文学活动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在里面,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审美的要求,而是想着怎样才好玩以及情节的设置。

就个人的意识而言,接受者在网上是一种文学意识,在网下又是另一种文学意识。应该说,这两种意识是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是具有弥散性的,即在一种状态下的心理情绪会影响到其他状态的心理情绪。所以,一个人的网上文学心理情绪很容易影响现实中的文学情绪。事实上,现实中的心理情绪也会影响到网上的情绪,但是由于人们在网上的情绪更具有自由性,其影响力较之现实中的情绪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一个人网络的文学意识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他的概念中,文学的娱乐性的成分会超过审美的因素。这种感觉是从网上慢慢弥散到现实中去的。

结语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网络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网上的虚假信息、不健康的文化垃圾也很多,学生的身心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不良的网络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后果。虚拟网络中,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发表的一些恶意中伤,破坏社会和谐,恶意诽谤的文字,学生不辩真伪,容易跟着瞎起哄,他们的单纯被坏人利用,最终导致人品及道德水平滑坡,丧失自己远大的理想及抱负,终日沉迷于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受中,用金钱来衡量一切。有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牟取暴利,宣传色情,暴力,沉沦等刺激学生眼球的文化垃圾,使学生从中难以自拔,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这一切对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网络游戏成瘾,学生缺乏集体主义感,人际关系不会处理,整天夸夸其谈,以自我为中心,总想超越他人,而网络游戏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追求心理,他们认为在网游中获得的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现实中受挫或不如意的人。他们在网络中寻求快乐,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在这种虚幻环境中,使学生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上网成瘾已不再是不可思议。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长此以往,不仅花费大量金钱,时间,还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此种情况引起高度重视。

与人相处是门艺术,需要时间的投入,而学生陷入网络,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慢慢就会形成自我封闭,导致脱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就会紧张,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学不会与人共处,就会影响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从而影响校园班级的建设。学生们现在学习压力很大,需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减压。如果上网成瘾,学生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课外有益身心的活动不感兴趣,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作为学生管理者,许多人对网络领域还不甚了解,不具备较高的网络水平,导致学生管理者缺乏与学生沟通的人格魅力及亲和力。在这种形势下,必定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针对以上情况,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辨识能力弱,故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控制文化主题是当务之急,多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加强学校网络中心建设,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对已有网瘾的学生也不能粗暴对待,通过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了解沟通,提高自身的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有效防止不良事件发生。现代社会的学生管理者,要改变观念,调整策略,讲究实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完了教育中的问题,拓展新的教育领域。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网络,为培养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郭华单位:西安市卫生学校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进,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但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变成少数人的特权;虚拟空间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网络在实施直接民主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和政客对选民的操纵;在网络时代,一种由技术专家产生的更为隐蔽的权力集中现象已悄然降临,以至于可能在未来造成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

[关键词]网络空间;民主;危机;信息自由;虚拟空间;网络政治;技术控制

每一个新媒介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夸张的宣传,伴随着对其即将展现的乌托邦未来的猜测登上世界舞台的”(1),网络空间(Cyberspace,也译为赛伯空间)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开放性、互动性所带来的自由与平等感,使其与人类的民主化理想产生了天然的联系。因此不少人认为,网络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复兴带来了曙光。

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因素。西方现代哲学在对科技与文明之关系的认识上,历来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分野。也许我们还很难对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功能做出一个断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技术也不可能自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那种“只有技术才可以解决由技术带来的问题”的观点,有时过于天真,因为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技术和科学不是独立的可变因素,它们是某个社会体系和某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2)。

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

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进,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络空间这一没有疆界的巨大的信息海洋,任何垄断和封锁信息的企图几乎都不可能。即便对部分境外网址实行封杀,而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服务器登陆,信息封锁效果相对微弱。

信息传播的个人化,是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网络传播特点。网络最令人激动的地方,莫过于个体获取、发出信息的自由性和交流的互动性,世界似乎尽在你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的手中。因此,少数人垄断信息、控制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由此带来的网上言论自由似乎也就不言而喻。在网上,BBS、新闻组、聊天室等言论场所人人都可以登堂入室,BBS更像张贴大字报的公共场所。在BBS上,人人参与加上由匿名性带来的无拘无束感,“使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经济能力的限制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3)。一些学者已经把BBS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和哈贝玛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挂上了钩,认为“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传统媒介仅仅是一种理想,而BBS使理想成为了现实;借助于BBS,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已经出现(4)。

网络传播上述三大特点使“人们在这里不必阅读来自一个信息源的信息,不必说一个话题,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一句话,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5)。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必然带来社会权力的分散和公众参与社会能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托夫勒,还是数字化专家尼葛洛.庞蒂,都曾把“分权”视为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质,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发展成为昨日黄花。

但是,由技术所作出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一种可能。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技术的延伸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权力的延伸,尤其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权力能否得以延伸首先取决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能力能否为他提供享受新技术的可能。技术上或理论上的平等,决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那种“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才俊,还是引车卖浆者流,Internet都向你开放,BBS都向你放”的欢呼,难免有点天真。即使在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新技术使用上的差距:“在为数四分之一的最富有家庭中,62%的人家拥有电脑。但在四分之一最贫困的家庭里,仅6.8%的人家拥有电脑”,美国不同种族群体之间在拥有家用电脑上的差异也十分突出(6)。美国学者已经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创造了一个新的、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者和未受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素以人人平等著称的美国,在经济上的不公正已经超过了阶级界限较分明的欧洲社会”(7)。电脑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穷困者,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完全不相等,其结果是为数不多的前者将会与后者迅速拉开距离。在信息决定一切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分层将完全取决于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事实上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而且信息差距所造成的个体知识沟的扩大,将导致社会紧张因素的增加。(8)

放眼互联网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差距同样十分惊人。互联网上40%的网民在美国,87%的信息是英语,美国人在网上的声音比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得多(9),于是网络的民主更像是美国人的民主。尽管在开放的互联网上,有可能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全面繁荣,但事实上,目前业已形成的严重信息落差,也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殖民现象,使网络最终沦为美国意识形态施展霸权的领地,“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仍然只是一个理想。

也许传统媒介在网络新纪元的角色转型,是我们在思考未来网络民主时最需关注的问题。那种认为由于网络社会个体可以平等地参与传播,于是大众传媒技术特权崩溃、权威沦丧的观点,近乎痴人说梦。近几年美国几大传统媒介的动态举措就很能说明问题。凭借资金、技术、专业人员、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实力,传统媒介以绝对的优势抢滩触“网”;1996年美国“电讯法”的出台引发了新旧媒介与电信业之间连横合并热潮,使得以宽带技术为基础“三网合并”(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大汇流”预言将成定势。西方学者理查.莫尔在《民主与网络空间》一文中提醒人们:未来宽带、综合、全球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所有大众媒介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因此目前美国四大广播电视公司——时代华纳、迪斯科、通用电器、西屋电器业已形成的全球性信息垄断体系将在未来的网络空间得以延伸(10)。如此一来,传统媒介在网络这片全新的、更为肥沃的土壤里,其特权和权威非单没有崩溃、沦丧,而且依仗其全球化、商业化操作,“世界财富组织”严厉的版权保护之下,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空间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在这种情形之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般个体用户作为信息源的力量与上网媒介作为信息源的力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网络用户之间的平等只是逻辑推理上的平等,上网媒介在内容、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加上个体用户选择权威媒介信息的心理,使得个人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成了操作权,“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一样”。表面上看,从传统媒介向受众“推”信息到用户从网上“拉”信息,确实提高了个体的自由度,“但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你选择的信息来自他那里,不论根据需要或兴趣选择哪条作为你的个人头条,都渗透着上网媒介的意识形态。”(11)因此,自由市场理论和全球化民主的神话可能又成泡影。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

20世纪初面对工业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弊端,美国思想家李普曼产生了对公民民主的忧虑。其主要思想有两点:一是对“媒介环境”这一“间接现实”真实性的质疑;二是对媒介环境下大众理性的质疑,于此提出了他对公众民主的不信任感。李普曼对媒介环境及公众民主的思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下的大众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产生集权主义的温床(12)。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网络环境”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

与李普曼眼中大众媒介的“环境”不同,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兼容的体系,它既保存着建立在专业理念基础之上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包容了绝大部分完全由个体参与、互动的“虚拟空间”,后者无疑是网络最富特征之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虚拟的交流正是网络空间平等与自由的基础所在,网上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并存所呈现的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大都得益于此。但恰恰在这个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有时不仅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是一个可以被彻底解构的东西。由于一切与现实社会身份、地位有关的个体表征都可以被掩盖起来(这也是电子空间最刺激的一点),于是自我和他人、男人和女人、事实和虚构、真相与谎言的界限被消弥殆尽。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曾尖锐地指出,在网络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核心的自我,在每个人的头脑之外,也从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现实”(13)。更重要的是,当信源不明时,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消解。“事实上,发送者是什么人,这本身就是任何信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确定对该信息相信到什么程度”(14)。因此网络的虚拟环境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

“相信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可靠的信息,也即接触到真理的表现形式——信息”。这一信念是支撑民主的“大梁”(15)。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可扩的信息”仍应源于对真实的忠实和对现实的肯定。但是在虚拟空间,当事实与虚幻的界限被彻底消弥之后,最终遭怀疑和贬值的不仅是真实本身,而是公众对真实的信任,这种信仰危机无疑会极大地动摇民主的“大梁”。

其实,在高科技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视觉化信息的信任。当玛丽莲·梦露与林肯总统拥抱在一起,当阿甘的手与肯尼迪总统相握时,人们在惊叹数字化技术的鬼斧神工之余,也不仅对真实性本身产生了疑虑。在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经过处理的数字化图像有可能进一步瓦解真实。1998年5月,印尼发生严重排华暴行后,当地一些华人向有关机构和人士的电邮地址反复发送了身着印尼军服的暴徒蹂躏华人妇女的照片,并号召所有收件人接力传送。这些照片对世界范围内千百万网上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但后来有印尼读者指出这些照片实际上反映的是印尼军人在东帝汶的暴行。由于在印尼也确实出现了类似事件,所以这一“张冠李戴”虽然有悖真实,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这一时间已足以提醒我们:对于虚拟的视觉信息,人们是否应该彻底打破现实生活中“眼见为实”的基本惯例。不难设想,在未来的网络空间,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音频、视频信息定会大型起到,幻影将成为网上一族栖息的家园。到那时,我们面对的将不仅仅是所有视觉表象的贬值,而且是它们所反映的现实的贬值,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危机“将会对西方民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16)

[page_break]

李普曼对民主的危机感,还源于工业社会下大众的非理性及由此带来的传播的可操纵性。网络时代的公众会不会比工业时代的大众更富有理性,这是一个悬而未知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你需要一杯水,可你面对的是海洋”的网络空间,在你的目光会因为太多的信息而变得迷离,你的思想会因为太多的声音而变得困惑。看看眼下,因特网上已经存在着420多万个可进入的站点,仅与美国网络公司Yahoo的链接站点就有75万个(17)。未来站点数量的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信息大海的局面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形之下,事实、真相和真实的呼声都可能被淹没,而且一切又都显得真假难辨。有西方学者已经断言:网络空间不足以形成理性的交流(18)。是“表面上拥有无数信息却失去了理想,把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拱手让给技术专家甚至电脑本身”(19),思想操纵也就顺理成章。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有着重要的“雷达”功能和“协调”作用,社会准则和有关事物如何运作的事实也由此而来;而网络空间的“航标”究竟在哪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虚无主义的网络文化也可能给民主理念带来威胁。虚拟空间对现实的解构,其实也就抹杀了真实世界对伦理、道德等一切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界定。事实上,目前的网络空间不仅成了人们娱乐、消遣、发泄、寻求精神慰籍等逃避现实活动的家园,而且“当真实世界用各种检查制度和权衡措施把住邪恶之门时,人性中的所有恶魔,却在极短时间内跳到赛伯空间里重新开张营业”(20)。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探讨”赛伯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他个人在BBS的漫游经历。在他的笔下,美国的网络言论空间一片乌烟瘴气,污秽不堪,充斥着裸的色情、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以及极端的无聊和荒诞布景。由此,这位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忧虑:“赛伯空间的创建者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精神理想国,或者说建立一个人们以诚相待的试验性世界。可是他们发现,自己眼前呈现的反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抽象空间。”(21)这种道德虚无主义的网络文化崇尚的是绝对的自由,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否定,这种文化的滋长无疑会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美国政治学家本.瓦顿伯格认为,民主的“首先是价值问题上的”(22),如果网络的虚拟空间是一个没有善恶之辨的人类精神的沉沦之地,因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空话,因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政治文化,更准确地说,创造一种普遍支持这些理想和实践的文化,民主就不可能维持”(23)。

三、网上政治与直接民主

网络发展、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于联线政治后,它必然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段,增进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首先,“政府上网”极大地保证了公民对政策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监督,加强了政府本身的服务意识,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19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副教授B·比姆贝尔博士曾主持了一项题为“网上政府与政治”的研究,分析因特网对美国政治生活和公民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因特网确实加快了公民、组织、游说者和其他专此人员了解政治和参政的速度,加快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并帮助公民更方便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等。(24)

其次,网络技术可以产生新型的网上议会与网上选举,可以极大地扩大公民的参政面,大大增进了公民参与社会的热情。在美国这个率先跨入网络时代的国家,人们已经看到这方面的可喜变化:几年前,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市政厅”,它通过一个双向的通讯系统,使居民可以经由电子设备真正参与地方计划委员会的政治会议。他们在家中按一下按钮,就马上能对地方分区、建设高速公路等提案进行投票表决,还可以参与讨论,发表广播演说。目前,日趋完善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加完美地实现这一过程,并把范围无限扩大。在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计划中,一个更为健全的“电子公所”将是未来“电子化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25)。

在西方,代议制被认为是“间接民主”,是民主的“半成品”;而完全由公民自治的民主机制被称为“直接民主”。美国宪法奠基人之一麦迪逊(J·Madison)曾对“直接民主”和“共和政体”作了区别,认为前者是一种公民集会和亲自管理政府的制度,后者是大多数人通过“代议制”表达自己意志的制度(26)。在大部分西方历史上,“直接民主”自然地被限定在小村镇的集会中,而网络空间为打破“直接民主”规模、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技术可能。麦克卢汉就曾预言:“随着信息运动速度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27)于是,以前只能在小国寡民状态下实施的直接民主,未来可以在广袤的网络空间全面展开。

但是即使从目前看,网上政治仍有不少值得怀疑之处。首先很难确定单靠技术能否真正解决公民参与政治兴趣低落问题。《电视民主》一书的作者奥特顿曾观察了纽约1976一1977年就各种电视提案进行的系列投票情况,结果发现,最初有10%的选民参与投票,但在新奇感消失后,这种参与降到了1%(28),网上选举、网上民意测验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命运。即便技术能解决公民投票率低下的问题,我们仍需要对麦迪逊曾警告的“直接民主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引起足够的警惕。麦迪逊认为直接民主制度所产生的“党争”使一些公民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永久的和集体的利益”,从而产生“多数人的暴力”(29)。由于网络空间发达的通讯手段很容易产生所谓的“电子政党”(或称“电子院外集团”)(30),网上的直接民主机制是否适用,就很成问题。

网络政治活动还极易导致政客对选民的操纵。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之间所发动的一场网络战,揭开了信息技术时代政治竞选的面纱。利用人工智能和一系列新软件,候选人的技术幕僚们不仅能在网上获知登记选民详尽的个人资料,而且能预测出最有钱的赞助者、最易说服的选民和最有希望投票者,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政治公关宣传和一对一的游说(其中包括发电子邮件和网上交流)。共和党候选人福布斯的竞选负责人科尔认为,这种网络政治活动改变了竞选的整个特性,他形象地称之为从使用“霰弹”时代到了使用“子弹”时代(31)。由此所导致的政客对选民的刻意迎合和有效操纵也就不言而喻,而且表面上看纵的选民反而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因而这种网络政治活动更具欺骗性,其对民主制度的危害也更大。

四、技术控制与集权主义

“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32)其实,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成为政治、经济权力的争夺中心,不仅原有的社会强权会插手其中,新的社会势力也可能破土而出。网络时代民主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危机,是以操纵信息为基础的权力游戏和计谋,它可能衍生出形形、变相而隐秘的政治控制手段。

“依靠传播技术获得的自由和以同等的技术予以的控制,是一种身影关系”(33)。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管理条例,对组织或个人入网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信息的流通实施技术上的监管。一些国家还对网上言论实行较为严厉的管制。尤其对各种电子论坛,可以通过多种公开或隐蔽的技术手段,以限制言论。本人了解的手法就有以下几种:注册登记制、敏感词过滤、预审制、警告、删贴、封ID、查IP地址、改为只读文本等。有了这些技术手段的保障,网上的言论自由度仍掌握在政府和具体管理人员(如站长、版主等)的手中。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超级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足以实现记录人们所有行为的可能性。人们的每一笔电子消费,每一封电子邮件,每一次信息查询甚至私人电话,都能被电脑忠实记录,这使得权威当局监视和控制社会的能力空前强化。言论控制和集权主义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失。

再精密的机器,其操作者也永远是人,而且机器越精密,操作难度越大,权力也就越集中,操纵手法也就越隐秘。在网络时代,一种由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产生的更为隐蔽的权力集中现象已悄然降临。托夫勒曾指出,计算机时代的信息、数据库、统计模式都控制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手中,政府上层所作的几乎每一个决定都来自“计算机专家操纵过的‘真实’”,而且其操纵手段比起保密、泄密这类传统的信息手法来,显得“更加微妙而隐蔽”。因此,托夫勒担心:所谓的“人工智能”加“专家制度”,很可能是一个“对民主具有重要影响的深刻过程”(34)。

在信息超载现象日益严重和技术日益复杂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将出现这样一个新兴的权力阶层既手握行政权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凭借这双重优势,可以发挥巨大的政治能量。荷兰学者E·舒尔曼就说过:“利用计算机的给予和结果,计算机专家们(例如,如果他们卷入政治决策之中的话)就可以为政治家们制定法律,因为后者并不控制所需的信息。民主制在这样一种计算机统治中就变成了一种怪物。”(35)当未来电脑网络更加普及时,通过网络的国情普查、民意调查和投票选举必将得到广泛应用,于是,决定国计民生的政治决策权也就轻易地旁落技术专家之手。一旦如此,任何一个信息、数据、统计模式、操作程序的改动,或对信息、数据的把关,都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有可能是未来民主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外在网络社会,高层官员和公众之间往往隔着一大堆抽象的信息和数据。信息太多意味着解释信息变得比简单地搜集信息更重要,而高层官员的信息解释仅为他们的政治操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些不利于现有制度的重要事实,可能被掩埋在层层推理所得出的抽象数据和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之下。于是,在这个事实和真相本来就远离公众视野的网络时代,集权主义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方向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类使用技术的手段能不能与发明技术的手段一样的高明和理性。在《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中,荷兰哲学家E·舒尔曼为未来之路指出了一个方向:“人们必须用超越主观的规范性原则来约束自己……这些规范将不允许技术发展僵化为一种计算机统治,而是将为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社会提供可能性,使得个人可以享受对于一种健康的民主制来说极为重要的自由和责任。”(37)

注释:

(1)郭镇之“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三”《媒介技术与传播政策》,《现代传播》1999,第6期。

(2)《未来学家托夫了勒谈未来》,《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第12期。

(3)闵大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3期

(4)参见闵大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合刍议》和DouglasKellner“Inellectuals,theNewPublicSpheres,andTechno-Politics”,ScienceNumber41-42Winterl997。

(5)李河《得乐园失乐园》P5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8)参见W·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P82,华夏出版社,2000。

(7)、(18)、(26)小施莱辛格《民主有未来吗?》,《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8年第5期。

(9)、(19)、(25)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第4期。

(10)RichardK.Moor“DEMOCRAYANDCYBERSPACE”.

(11)、(33)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2)参见张汝伦《思想与批判》,P546,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13)、(15)、(16)、(20)、(21)、(32)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P45、P167、P167、P71、P7l、P152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4)、(30)、(34)A·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P304、P401、P313新华出版社,1996。

(17)《如何对付“信息爆炸”和“信息垃圾”》,“天极网”。

(22)BenJ.Wattenberg“ValuesMatterMost”,P393,WashingtonD.C.:RegencyPublishing,1996.

(23)罗伯特·达尔《论民主》,P58,商务出版社,1999。

(24)参见《信息高速公路与两个文明建设:政策的思考》P41,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7)M·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P23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8)《民主和科技》,《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2期。

(29)参见李强《自由主义》,P2l6-2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针对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需要具备统一的管理标准,做好网络安全管理落实工作,同时消除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的产品。除此之外,还需要洞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效率及价值作用的基础上,使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供保障依据。

1.1层次化网络管理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与网络系统复杂程度的逐渐提高,网络管理技术一时间也无法满足为管理的完善提供保障依据。为了使对信息获取、筛选的不便以及数据源缺乏认证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会朝向层次化网络管理技术发展。主要是基于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增加中介管理者,从而实现分层管理。以网络管理第二版中的远端配置及安全性为基础,对网络管理协议的第三版进行强化。无论是网络位置,还是计数器均得到有效强化。另外,对于管理信息库而言,能够对管理信息库变量实现追踪,进而对其变化过程做好详细记录,并把记录信息反馈给管理者,从而使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全面实现层次化管理。

1.2集成化网络管理技术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通用管理信息协议,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没有被得到推广及使用。对于网络管理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即需保证网络刮泥协议的简单化,然而在具有复杂化特点的网络管理中加以处理还有诸多缺陷。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便会朝集成化网络管理技术方向发展。从而为网络管理技术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以此同时在保护目前存在的网络管理技术的投资方面作用也非常显著。这主要是依赖于集成化网络管理技技术汲取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两者之间的精华及优势,在有机融合的情况下,便实现了有效共存及互通。

1.3智能化及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智能化的实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之一。实现网络智能化方面的管理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将多协作和具有分布式特点的人工智能思路灌输进网络管理过程中,以此让网络管理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强化,与此同时使互操作性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也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计算机网络实现分布式管理同样具备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能够以网络中存在的数据点以及数据源为依据,进一步对所需数据进行采集,对于网络中具有的拓扑结构是无须多加考虑的。另一方面,以网络为途径,能够实现对多个控制台数据的采集及监控。除此之外,分布式网络管理当中节点间是能够实现相互链接的,数据不单单局限在一条传输渠道上,从而使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2结语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由于沿公路无序开发及建设,还容易导致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以及路政管理之间出现矛盾,从而导致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法乱修或者乱建问题,进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新的穿城镇路段,不可避免的会加重行人对于道路过往车辆的横向干扰,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集市贸易占用了一部分公路,使得交通出现严重阻塞,也降低了公路的运输效益。加上当前国内无论是涉案人员、过路群众还是当地百姓,均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未能够高度重视起路政管理的重要性,因而自觉报案率及举报率均较低。

二、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及作用

(一)网络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网络化是指构建一个贯穿市、县、乡、村四级的路政管理网络体系,以公路局为核心而开展的,主要负责工作目标的制定,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还积极组织路政管理文明示范乡、示范镇以及村委会等的评选互动。县级方面,主要以政府为核心领导,构建起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网络小组,其他部门单位,如法院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城建部门等均作为协助单位,其他相关沿公路的乡负责人,需要担负起网长的职责,其他的各个经营业户负责人则充当起网员。除此之外,各县公路局作为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成员单位,还必须积极承担起具体工作的开展以及执行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负责组织网长以及网民确立任务目标责任书,以达到监督任务完成的目的;积极组织评选优秀乡、村以及户的活动;对于辖区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应当积极向路政管理网络小组以及市公路管理地区进行定期的汇报,指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给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网长的主要责任是联合公路部门对于各个网员单位实施必要的考核以及指导。网员的主要责任在于对于辖区范围内全部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教育,积极做好辖区范围内高速公路路产的保护工作,严格监督在辖区范围内是否存在新增违法建筑,在公路和公路用地内是否出现了违法占用现象,观察门前卫生是否干净整洁,监督边沟排水是否通畅,同时在辖区内发生的所有的损害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都应当及时的向县公路局路政大队进行报告。

(二)网络化管理的作用

1)大幅度提高了高速公路路政事案的查处率。通过严格而全面的网络化管理,市、县、乡、村四级分工明确,采取层层管理,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各个乡、村以及户均能够从思想上重视起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爱路护路的热情也会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参与到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队伍中,从而达到了公路群防群治的良好效果。大大的降低了相对人占用以及损害公路的几率,达到了保护公路的目的,同时也使得路政案件查处率得到显著提高,大幅度提升了路产损害赔补偿费的回收率。2)大幅度减少了违法建筑的出现。公路两侧的违法建筑,一般来说都是由乡以及村两级许可后而建设起来的,这种方式和公路路政管理中明确规定的建筑控制区内禁止出现新增违法建筑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但是在网络化管理中把这些的被管理人全部吸收到了管理人的队伍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自觉性,督促自身不再从事违法建设活动,并能够对于他们的违法建设互动进行积极的制止,从而起到了防止控制区内出现新增违法建筑的问题。3)改善了公路陆域环境。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占用公路进行打场晒粮、摆摊设点或者从事集市贸易等问题都成为国内公路路政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沿公路乱堆乱放,严重阻碍了交通的正常运行,采取网络化管理后,沿线的各个乡及村负责人全部参与到了管理中,承担起各自辖区内的管理任务,从而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大大改善了公路的行车环境。

三、结束语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1.1系统管理

在气象网络体系中需要规范的制度管理,其中在网络设备中,进行配套的资料存储,存储使用介质软盘或光盘,对系统文件与资料进行实时备份,以便于系统故障甚至崩溃时能够制作急救盘防止数据丢失,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较常用的备份是通过系统或者第三方软件进行GHOST备份,但是GHOST数据备份在系统硬盘内,一旦出现硬件损毁无法进行软件数据恢复,因此需要准备多种备份方式;系统残余文件是系统软件在工作后的多余数据,无用且会占用资源,长时间的工作以及庞大的数据信息处理会加剧磁盘碎片与残余文件的堆积,因此需要定时对残余垃圾文件进行清理,优化系统运行速率,保证稳定良好的运行状态。

1.2数据文件管理

气象网络的工作离不开时时刻刻的气象数据采集,采集获得的数据通过专门的分析推测得到预测结果,大量的数据才采集过程中产生,因此需要根据数据类型与内容进行归类,从而防止数据使用时间过而使得数据无序堆积,文件分类要求根据测报业务进行有层次的区分,不同气象天气的结果需要符合数据进行提炼,因此将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方式相同数据的重叠与占用,同时建立索引以便进行单项数据检查。

2气象网络系统安全隐患分析

气象数据信息量巨大且平台共享较开放,其信息流动也是庞大的,气象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网络非法攻击的与时俱进,基本的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互联网形式,安全漏洞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互联网在发展中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其对立产生的安全漏洞随之产生,然而对立面的产生,才能更好的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在气象网络中常见的安全漏洞也是互联网网络的普遍问题:1)非法数据占用是常见的攻击手段之一,利用了互联网数据的共享性,极易产生攻击效果。开放式的互联网导致气象网络数据传输中容易被第三方获取、拦截、篡改,第三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同时也对网络资源进行了非法占用,阻碍了其他数据资源的传输,降低网络通信质量;2)WEP协议属于基本的保密协议,虽然能够阻挡低程度的非法访问,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较低级的保密协议无法完全保障用户数据,WEP密钥的回复较为简单,进行少量数据收集、分析,就能够解密WEP密钥,影响整个气象网络安全;3)地址协议(ARP)攻击。第三方非法用户操作,通过非法访问进行网络监听,截获并篡改数据信息,利用信息物理MAC地址,对计算机发送错误的伪ARP答文来欺骗主机,导致正确的信息无法到达目标主机出,形成ARP欺骗,妨碍气象工作的进行;4)AP端攻击是对气象网络造成损害巨大的攻击方式,AP服务为数据发送提供资源,非法用户则通过不停对AP服务资源进行转发,反复占用,消耗资源,使得AP无法对其他端进行服务发送,影响气象数据的传达。5)计算机病毒是在计算机数据在非网络传输中,通过U盘等物理硬件从用户端进入攻击网络设备的攻击方式,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中计算机所携带的木马、病毒等通过计算机的交叉使用感染,顽固性较强,目前针对计算机病毒的手段主要还是以防御为主,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通过病毒库监控警报防止感染的发生。上述对气象网络攻击主要是针对较基本漏洞,对于较高级的攻击手段而言,不仅仅针对网络端口服务信息的截取与篡改,高级攻击者通过锁截获的信息,打破整个气象网络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阻碍各县、市气象网络数据的传输,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气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3.1软件维护

从深层次安全角度出发,气象网络操作系统与气象网络数据库是安全保护的重点,在非法攻击以及病毒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增加保密协议,以及数据地址隐藏来提高安全性。一般在重要数据的访问中用户身份认证是在一定访问条件下控制非法访问的有效途径,对敏感数据的访问进行授权,提高保密性。针对上述气象网络攻击形式,保障网络环境安全性,在针对以下各方面进行维护:网络加密,对网络用户进行单独授权并允许访问,提高加密等级,使得密钥无法被完整收集,破解难度成倍增长;其次,针对物理MAC地址进行过滤。办公网络的单一性,可以通过将气象网络工作计算机的物理地址进行统一收集,过滤其他计算机,杜绝了在工作网络之外的设备访问,并市场检查地址内容,通过物理地址的唯一性防止更改后的MAC地址混入;最后,由于气象网络的专业性,可与生活网络隔开,通过双线网络,形成内部网络,隐藏内部网络数据,只有在特定的内网中才能进行气象网络的操作。

3.2硬件维护

气象网络站点一般使用大型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与处理,并长时间运行,服务器设备的稳定工作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10—35℃,温度差太大容易影响电子元件的电阻率与使用寿命;气象网络设备工作室的湿度也常稳定在30%—80%,机房空气湿度过高会导致设备内部电容器短路,造成系统瘫痪影,根据气象服务站点所在地气候特点调节机房环境,保证工作正常运行;在断电时,大型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无法正常工作,需要通过UPS(不间断电源)进行稳压,预以保证数据及时保存,方式数据丢失以及设备损坏,UPS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充放电测试,避免长期不工作导致蓄电池活性下降,工作寿命缩短,因此当非工作日时,将UPS放电处理,负载放电,当剩余电量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时,进行充电,如此循环。

3.3操作管理

气象网络服务器组一般处于全天候工作状态,需要实时捕捉卫星所传递的气象数据,并进行分类存储,时间精确到分钟。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一般规定减服务器重启次数,即使是在例行维护中,关机之前也需按规范操作将相关数据进行保存,防止数据丢失,按照正确操作顺序关闭服务器,例如,先保存数据、关闭服务器,再关闭显示器。但是在重新启动气象服务器网组时,由于其他办公设备功率不同,大功率设备在启动时由于电源接通瞬间产生较大的电流,容易对其他弱电系统造成损害,因此需要在重启时优先打开大功率设备;根据气象数据正点传输存储与数据记录而决定服务器重启时间不应设置在正点时刻,避免正点时刻数据的丢失;在气象网络是,确认网络电缆的接头是否稳定,由于在电缆在拔插过程中会产生瞬间电流影响计算机电路主板,在一定条件允许下,可以在电源处接入继电保护装置。

3.4防雷防护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网络公司进入市场有非常明显的劣势。首先,网络公司的历史背景很复杂,各地有局台网合一,有网台合一,也有台网分离和局台网分离,从业人员身份迥异,利益割据明显,非规模化的现状导致采购、研发、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等成本居高不下,是限制网络公司发展的最大掣肘。其次,从襁褓中走出来的网络公司从业人员居多,大多数人员依然是事业身份,在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积累,体制机制方面也跟不上现代化的节奏,问题很突出。尤其在互联网思维充斥市场的新时代,如何跟上市场节奏、挖掘用户需求、落实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都显得非常困难。最后,在网络公司内部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意识还不够,用户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很多的网络公司并没有明确,服务承诺也经常是一纸空谈,而且很多网络公司并没有用户服务承诺。不仅重视客户关怀、改善服务的意识转变对于走上市场道路不久的网络公司是困难的,而且培养出来意识,更加需要实践与创新的勇气,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落实。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具有两面性,优劣往往共存。正因为能够看到劣势,网络公司就有了改进的方向。正因为有时代的变革,网络公司就有了转型发展的机遇。可以看到,传统的网络公司在不断地蜕变,例如:多个省份完成了网络整合和组建省级网络公司;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成立;多个省份的网络公司已经研发互动电视,创新电视新业态;建立市场化的营销体系成为网络公司的共识;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推动企业发展;采用互联网思维来扭转观念等等。虽然网络公司的转型在持续地发生,笔者仍然感到还有一些方面被遗漏,那就是质量管理。从网络公司的行业杂志、网络上的公司动态以及创新等各方面来看,都很少有提到质量管理这一名词。质量管理很重要。首先,质量管理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不断地发展,先后出现了TQM、ISO9001、6sigma、卓越绩效等很多管理工具和相关理论,近几年国内也有多所一流大学开设了质量管理专业。目前,全球有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等同或等效地采用ISO9001标准,约有100万个以上的企业和组织贯彻实施,并取得ISO9001认证证书。我国也有近20万个企业和组织通过ISO9001认证,极大提高我国相关行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通过ISO9001认证的网络公司也有一些,例如江苏吴江、山东临沂、甘肃天水、江苏省总台城市频道和电传中心、江苏丹阳电视台、江苏苏州等。其次,质量管理与互联网思维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质量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强调用户满意和持续改进,互联网思维也是提倡用户体验,并通过快速迭代来实现。快速迭代是对持续改进加上了时间要求,那就是极致的PDCA循坏。极致代表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时间,即快速;二是符合,即严格执行。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指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许多公司不再把价格竞争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质量作为竞争的首要因素,以增强顾客满意,占领市场,获取最大利润。转型或者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络公司可以从贯彻ISO9001标准开始。

2ISO9001简介

ISO9001为组织提供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确保其增进顾客满意,同时也提供了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以及PDCA的科学方法。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与PDCA的科学方法是国际优秀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于各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八项基本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PDCA分别是:P(Plan)是指计划,具体来说就是清楚业务环境以及顾客的需求之后,来针对改进顾客满意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当然,这一切行动计划要与公司战略以及政策相一致。D(Do)是指实施质量或管理的行动计划。C是指(Check)紧盯着目标来监督和测量这个过程和操作,然后报告结果。A(Act)是指制定持续提升顾客满意绩效的措施,即持续不断改进。

3ISO9001极致贯标的探索

极致贯标是基于符合性的前提下快速实施各项措施满足各项要求,要求有3点:符合八项基本原则,符合PDCA,符合标准的内容要求。通过研究和探索一些网络公司的做法,总结出一些认为优秀的重点例举如下:

3.1总要求

ISO9001的总要求核心是识别过程、确定标准、确保资源、控制和改进,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持续改进。总要求的落实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涉及范围大、要求专业深。大多数公司的解决方案是找咨询公司进驻一两个月或者一年半载来梳理流程和建立文件,然后移交给公司。弊端很明显,三五个月后主要问题就发生了,实际情况和总要求距离越来越远,例如文件无人更新、流程没有人改进、执行力不到位、质量问题频发生等。总的来说,咨询公司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短期行为,对企业来说是长期的行为。参考众多企业的做法,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条必须在公司内明确以下工作,统一管理和提供资源。

(1)确立专业的流程管理职能。

流程管理应归属于职能部门,并建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其工作范围涉及公司所有部门,主要职责包括流程的识别、分析和改进,流程的固化和电子化,新流程的开发设计,流程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流程优化等。如果把流程比做人体血脉的话,流程管理者就是把脉的医生。此外,流程管理是为了企业满足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因而这种流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需要被优化。

(2)确立专业的文件管理职能。

同流程管理一样,建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这里的专业是指不仅仅对文件进行格式、排版以及文本实体的存档管理,还包括文件的组织、汇总和编制,以及文件的培训、落实跟踪和实时修订。在企业内部形成严格执行文件的氛围,遇到变化应及时通知文件管理职能部门,对相关的文件进行修订。上述两个职能要求很高,除了要具有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企业较为全面的业务内容,并对公司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3.2管理职责

ISO9001在管理职责中强调方针意识、顾客为关注焦点、目标策划、职责权限与沟通以及管理评审,这是一套严密的逻辑程序,从关注顾客为出发点,策划经营以及业务等各项目标,然后确定职责和权限,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来实现目标以增进顾客满意,整套程序以管理评审作为控制措施。为了落实管理职责,作为需要增进用户满意的企业,采取以下方式较为有效:

(1)以书面形式明确顾客需求、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统一管理。

具体工作可以详述如下:书面明确需求可以采取市场调查、亲身体验、内部研讨以及资料查阅(如法律法规等)方式进行提炼,书面明确方针可以采取内外征集方式进行评选确定,书面明确目标可以采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综合两者的方式进行确定。管理采取PDCA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各司其职,不排斥变化,上述管理工作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并确立其职责目标。ISO9001标准要求企业确定顾客要求并予以满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大多数企业很难做到。顾客需求可以有薄薄的两三页,也可以有厚厚的几大本,有公司按产品分类叙述,有公司按功能分类叙述,这是有区别的,因为按产品分类叙述是从用户角度,按功能分类叙述是从内部分工角度。两者的内容一致但作用不一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都很重要。在服务业做得比较好的诸如顺丰速运、海底捞火锅等企业,其迅速成长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用户要求,增进了用户满意。一旦掌握了用户要求,那么发展是必然的。质量方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般而言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与战略保持一致并支撑其实现,引导内部员工的工作方向。质量方针应注重宣传和引导,在企业内部公共区域要明示,必要时要对员工进行教育。质量目标应分解到每个人,每个人每个单元每个部门都要有目标列表,目标应是从日、周、月、年以及中长期都要有,设立目标可以采取SMART原则。对上述3项内容还要实施有效统一的管理。有人说,管理可以不需要懂具体的;管理员说:规定好了,各部门不做是他们的事,我没有责任。这是无效的管理。职位名称中有“管理”两个字的,就要明确管理的定义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人、管理事物、管理技术和管理资源等都一样,管理就要管得住、理得顺,这样才有效。从另外一个角度,管理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企业设定的人财物管理是被动管理,因为这些是必需品,所有部门都会主动找上来;而设定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岗位管理等不是必需品,缺了少了照常转,就需要管理者主动找上去,所以管理的方式和措施会有较大区别。无论需求、方针还是目标的管理,有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集和确定,能够形成文件并在组织内外达成一致的认识,共同有效地使用,这些文件一定是与用户满意最相关最直接的诸如服务承诺、服务规范以及产品规格、技术规范等;另一方面是内部需要专人评估上述要求是否得到持续满足、跟踪并追踪措施效果,以快速迭代为目标,推动用户需求、方针以及目标的满足程度逐步提高。因此需求、方针和目标的有效管理应当是所有与之相关的工作都能得到实施,出现偏离都能有措施并落实。当然,企业要注意所有带“管理”岗位的职位一定要明确其管理的对象和范围。

(2)以书面形式明确职责、权限和沟通,并统一管理。

职责、权限在大部分公司都有人事部门进行专门处理,并有很多专业的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形成部门、岗位说明书等文件资料。经过多家公司的比较后,发现容易存在的问题是走形式,很多职责并未得到良好的落实,同时缺乏监管,职责权限实际上发生了变更和调整,相关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及时知情,以至于无法对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职责权限做相应调整,最终导致职责权限管理混乱。沟通需要专门管理起来,一般来说,沟通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在实施ISO9001时,沟通的制度、方式、内容和职责要明确,确保内部沟通正常有效,可以采取会议、宣传栏、内部刊物、声像和电子媒体、内部调查表、建议书、文件等多种形式。沟通需要人员专门研究和评价内部沟通的现状,确定最适合的沟通体系,促进企业发展。

(3)按要求建立管理评审程序。

管理评审要求最高管理者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核心要素是最高管理者、策划的时间间隔,对于管理评审的要求,ISO9001标准有详细的输入输出要求。

3.3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要求企业确定和提供所需资源,并对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做出一些具体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管理,资源是必需品,没有资源干不了任何事,因此所有部门都会向公司索取资源,公司必然会采取管理措施对资源进行管理。而ISO9001标准提出具体要求都是非常基本的,是必需的一些要求,因此没有更多的难度。做得好的企业应当是:

(1)有详细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有年度用人计划和培训计划,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并有效实施。

(2)有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并有完善的维修保养计划,有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并有效实施。

(3)有促进员工工作效率,打造事半功倍的工作环境,例如谷歌的升降台、百度的咖啡点等。

3.4产品实现

ISO9001严格按照PDCA以及过程方法来处理产品实现过程,策划是总要求,是P环节,策划的内容中又包含PDCA的要求,大PDCA套小PDCA,一环推一环,持续提升。产品实现过程包括市场调查等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然后输出到设计和开发,再输出到采购,最后输出到生产和服务环节,是从顾客到顾客的一个闭环过程。通过控制监视和测量设备,从而控制全过程的核心环节,具体如下:

(1)产品实现的策划

网络公司应重视产品策划,并投入资源。产品策划的结果可以是质量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确定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实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要安排专门的部门或岗位针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进行专业的研究和再改进,过程当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应由策划者负责组织解决,过程的符合性由执行者负责承担,符合性以外的例如适宜性、有效性等问题由策划者负责承担。因此,策划者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

(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确定和评审产品有关的要求以及与顾客有效沟通是此过程的重要内容。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电视信号接入服务、内容提供服务、维修服务等所有收费的内容均为产品或服务,均要明确顾客需求并进行定期评审,以确定需求符合实际。企业应在服务提供前对服务要求进行评审确认,并形成文字材料。要形成适合本行业的评审体系,例如法律法规、顾客明示或必需的要求、组织的要求、产品目录或广告等。与顾客沟通主要目的是使顾客能够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并能够咨询和购买,建立合同关系,能够有反馈和投诉渠道。

(3)设计和开发

这个过程就是将要求转换为产品、服务、过程或体系规定的特性或规范。包括策划、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认以及更改控制7个环节。ISO9001标准对这些环节有详细的要求,可以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公司可执行的标准,形成规范标准,加以实施和保持。

(4)采购

采购过程强调两点:一点是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采购产品进行必要的验证活动;另一点是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

(5)生产和服务提供

生产和服务提供是按照策划的要求,在设计和开发确定了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要求,给出了产品接收准则,采购过程采购了产品原料或器材设备之后重要环节之一。ISO9001对这个过程给出了过程控制、过程结果确认、标识和可追溯性、顾客财产和产品防护等5个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些要求,必须逐条不落地转化为公司设计和开发的输出之中,形成文件并有效实施。

(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ISO9001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主要在于校准和检定,以确保产品或服务提供符合规定的要求。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在初次使用前确认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确认的典型方法包括验证和保持其适用性的配置管理。

3.5测量、分析和改进

测量、分析和改进是PDCA环中的C和A所描述的检查和采取措施持续改进两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保证产品和服务提供符合规定要求、体系符合要求、整体效率在持续不断地提升。在ISO9001中,这一部分价值最高,有效实施会对持续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同时这部分在市场灵敏度、市场转型等关键时期会发挥重大作用。例如监视和测量要求对顾客满意进行监视和测量,这一点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如果深入持续保持这个手段,就好像企业在市场中生长了灵敏的触角,可以随时保持灵敏的触觉,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市场先机。

(1)监视和测量

ISO9001规定4个方面的监视和测量,分别是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以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对于网络公司而言,应采取有效的顾客满意度调查、顾客投诉分析、用户流失原因调查、顾客表扬等方面进行综合监测,以全方位了解产品或服务提供的质量反馈,反馈市场需求变动。内部审核是标准要求必须的管理活动之一,对体系进行必要的审核是确保体系正常运行的手段,内部审核已经形成正规动作。过程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主要区分在环节不一样,过程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之前,好比是半成品的监测,产品是指提供之后。半成品的检测反映出的是过程的有效性。对网络公司而言,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包括信号从前端到用户家终端各物理链路的信号监测和人员的工作标准,产品的监测包括用户反馈的及时处理以及监控人员的视频监督。

(2)不合格品控制

对于网络公司而言,不合格品控制更多的是风险防范,做好应急处理,重要节点采取双路由。重点控制有:网络安装不符合的控制,网络线路维护不符合的控制,网络日常维修不符合的控制,传输机房不符合的控制,客户服务不符合的控制,外购件及工程项目等不合格的控制;信号传输不符合的控制。

(3)数据分析和改进

数据分析和改进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的体现。具体而言,要求网络公司建立各级各类报表,并要具备数据分析人员,提供各级领导决策依据。数据分析的管理应集中统一于公司层面,建立强而有力的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的能力。从顾客出发,从经营出发,从质量出发等各方面建立适宜的报表体系。持续改进是永恒的主题,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偏离策划的要求,就要相应制定预防或纠正措施,针对出现的不合格要纠正并制定纠正措施。数据分析和改进既是具体的要求,也是意识上的要求。在工作中任何环节,从事何种工作,都要贯彻数据和改进的意识,努力挖掘数据所带来的价值,努力寻找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做到极致。

4管理水平提升的衡量标准

(1)经营业绩的提升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更好的收入和利润在市场中长期生存下去,向质量要效益已是全球企业的共识,其核心归根到底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质量效益是指由于改善和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改变产品质量结构及提高工作质量所带来各种效益。如因优质服务而优价、因优质服务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因优质服务而改善客户结构、因优质服务而增强资金周转等。优质的质量可以降低很多隐形成本,例如会议成本、采购成本、沟通成本、加班成本、人才流动成本、岗位错位成本、流程成本、停止资源成本、企业文化成本、信用成本、风险成本等。

(2)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率

ISO9001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流程要求,转化成公司各自实际的规范,加以有效实施并进行监测和持续改进,这是良性的循环体制。按照标准的要素设定部门以及安排岗位,策划、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PDCA以小环推动大环,制度和流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效率的测量可以通过核心流程的出错率、流程的时间跨度测量来证实。往往严格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规范性导致部分流程时间加长,随着不断的优化,总体而言,效率是不断提升的。

(3)用户满意度、投诉数量、不合格率和品牌认知度

ISO9001标准对监测有要求,转化成可操作的指标有用户满意度、投诉数量、不合格率和品牌认知度等。通过这些指标的量化,可以获知极致贯标所带来的成效。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