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篇

在人类建设生态农业的诸因素中,机械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特别是机械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关系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关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决定了农村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建成。优质高产的现代生态农业要依托于农业机械化的进步。

1.1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先进农艺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切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力和畜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才能得以实施。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的手段,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施保护,抗击灾难,减小灾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不仅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1.2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措施实施和建设的保障

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大农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农业机械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农村的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代替活劳动的子系统,能提供先进的工程装备和技术,来确保生态农业措施的实施和建设,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采取先进的生产措施,都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如割灌机能进行清林作业,地膜机能进行苗圃铺膜育苗,用挖穴机可以植树造林,用推土机可以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荒地的水土保持,荒坡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节水喷灌、防洪排涝工程,温室大棚,良种育苗技术,森林和种植业的超低量弥雾植保,精少量播种,化肥精量深施等生态环保节约增效型技术,都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手段来实施。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灌溉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青贮、菌基增氧等农机综合利用技术,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机械逐渐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

1.3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农业机械化能为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农业工程装备,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如通过机械化手段施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化肥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机械化手段防虫治害,能将农药充分雾化,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机械化手段将动物粪便及时收集,再加工成有机肥,可实现废物再利用,实现生态的资源循环利用,优化生态结构。通过机械化手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使其得到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或避免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

1.4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节能高效型的农业机械,开发绿色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并促使其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这有利于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能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能促进农机经营者不断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修理、保险等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佼佼者。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1.5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大型的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1.6农业机械化对促使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装

备有机融合产生积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一项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争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热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先进科学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装备的投入,将大大优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加快城镇化步伐,并让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转移,形成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克服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让农民走向产、供、销的产业化商品经济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的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技术装备的有机融合。

2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曾经有观点将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对生态农业的作用,而且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一,是与水利化、电气化等密切联系且相辅相成的。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它壮大了现代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实现生态农业铺平道路。

2.2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许多群众存在“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为此,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使生态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创新农作制度,变偏施化肥为多施天然有机肥,变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变滥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

2.3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水是旱地农田生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利用机具调控好土壤含水,建立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是保丰收的关键。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传统旱作农业技术的升级。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是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建立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其实质是减少耕作次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风蚀,防止地表水分蒸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高产、低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要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进军,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广大农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

2.4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从农机产品价格与售后服务、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及农机发展政策层面,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4)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完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以及推广经费的运用,也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步伐。一些新式、先进的农具,必须经过推广、示范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普及运用。如水稻插秧机,我们这个地方就很少见到使用,虽然农机经销商曾引进过,但农民从未见过,不敢购买,也不敢使用。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更替而逐步实现。在原始社会,自然生态状况良好,但是生产非常落后,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简单的狩猎为生,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生态已经开始遭受破坏,玛雅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此时生产力依然落后,生活水平很低,阶级差异(农民和地主)也很大。工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产增长比较快,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物质财富的增长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代”。此时总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从人类历史演进规律看,能否实现“三生”共赢不仅是区分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试金石,也是区分农业机械化系统是否圆满实现其功能的判别准则。只有到生态文明时期,才有可能做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一切涉及到农业机械化的行动以及相关的政策、技术等都要以是否符合“三生”共赢要求、是否有利于实现“三生”共赢作为判别准则。如何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即既要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又要大力提升农业机械的全程使用效率及综合效能,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将低碳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相结合,能有效地节本降耗增效,从而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后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3~4道,省工15~45个/hm2,节省柴油约48kg/hm2,节水10%(300m3/hm2),节电4kW•h;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投入量20%左右(300kg/hm2),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可达每公顷2400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8.775kg。将低碳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有机结合,节本、降耗、增效成果将更为显著,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更能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总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2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

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的“低碳化”。传统理念将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作为农机化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机装备水平越高,其农业机械化发展得越好。事实上,农机装备水平高表明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资金投入多、使用成本高,不利于低碳农业机械化和低碳农业的实现。此外,单纯追求农机装备水平还可能导致农机具配置不当甚至闲置,使得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事实上,早在2004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已达到3.15kW/hm2,而此时的农机化程度仅为32.7%。照此推算,如果实现全面机械化,平均动力需要9.6kW/hm2;而户均耕地规模与耕作习惯均与我国相近,且已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的韩国,其农机装备水平仅为4.95kW/hm2。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农机装备水平过高,且说明农机具有效利用率低下。由于我国实行分田到户,一些农户家里各种小型农机具一应俱全。这种配备方式带来如下问题:一是购置成本高,有效使用率低;二是缺乏专业的维修和保养,机具不配套,损坏、浪费、油耗高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小型农机具功能单一,易产生重复耕作现象,不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因此,应逐步改善农机具配套的合理性,以大中型、多功能、技术先进的农机具逐步替代微小型、功能单一、技术落后的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的“低碳化”。此外,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配备结构的同时,还应大力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针对我国国情,可通过大力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发展农机合作社和专业性的作业组织等),把农户的分散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走农机资源共享、共同利用的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这也恰好符合“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深刻内涵。即低碳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机械在全面实现节约化、低碳化设计及制造、使用与更新废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通过农机作业委托、农机互助共享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力争用最低的农机总投入和装备水平获得最大的农机化产出效益。农业机械低碳化与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提出,旨在提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低能耗、低排放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制造,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探索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以实现农业机械化资源在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等层面的最优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尽快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目标。

3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作者拟从农机全生命周期优化管理的视角提出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现途径。

1)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农业机械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实际上是遵循农机全生命周期低碳化的理念进行农机产品的科技化创新,这完全符合农业机械低碳化与低碳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低碳农业、低碳社会的宗旨。众所周知,农机制造业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在缺乏制度约束和问责机制的前提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诉求的农机厂家自然地以追求农机具本身的功能性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无意甚至有意地忽略掉农机产品的节约化和低碳化,致使各厂商在将各类制造资源转变成为农机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产地环境。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是一种有效平衡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一些知名农机企业(如JohnDeere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实施“3R”或“5R”原则是实施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

2)实施农业机械的仿生设计与仿生制造。

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课题组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认为:工程仿生是实现农业机械低碳化的有效技术和路径之一。研究发现土壤动物非光滑形态特征规律,建立生物非光滑脱附减阻理论,发明仿生非光滑脱附减阻设计方法、成型技术和测试技术,研制出系列仿生非光滑犁壁,形成针对水田与旱田(黄土和黑土)等不同土质和不同牵引机型的3种系列多个品种犁壁,脱附率约90%,与相同曲面形状的普通光滑犁壁相比,可降低阻力6.6%~12.7%,节油7.2%。量化分析典型土壤动物爪趾构型特征规律,揭示其切削土壤的高效节能机理,发明深松铲参数化设计方法,研制出仿生减阻深松铲。关于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问题,目前尚需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壤洞穴动物降阻机理的深入认识;二是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机理的深入揭示。应集中在土壤洞穴动物的降阻机理和农业机械耕作部件的仿生降阻机理两个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原始创新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宏观仿生降阻表面与土壤洞穴动物微观降阻机理相结合,实现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由“形似”向“神似”发展。

3)实施全面的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

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是通过农业机械的低碳化设计、制造与使用,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通过耕作方式的变革和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环保、高效、可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整洁、舒适、可持续,进而实现整个农业、农村的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实施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需要控制好3个关键节点:一是能源、资源和有毒物质的减量化,实现源头控制。该环节要求农机设计中遵循低碳化理念,农机制造原材料采购中对所用原料的环保性进行整体控制,确保农机产品的绿色属性。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过程控制。在农机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产地环境管理,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工艺来尽量减少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三是对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回收以及环境的有效治理,实现末端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要尽快、尽可能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保证产地环境安全。

4)构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鉴于我国农机化标准体系始终不健全且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现状,按照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的要求,需做如下调整:过去只注重农机设计的技术标准,而忽视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标准化体系;过去只注重农机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作业标准,而忽视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排放标准,应认识到低碳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加强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排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过去只注重专业技术体系构建,而忽视交叉综合体系构建,必须从农业生产的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水、土、气)要素综合考虑,构建基于“良田、良种、良肥、良水、良法、良管”六位一体的交叉技术标准化体系;过去只注重硬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忽视“农机标准化体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将强制性标准和作业标准、安全标准推广到田间地头需要研究。

5)实施全程农业机械化的脱物质服务与绿色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宜快速推进。解决耕地细碎化与农业机械化矛盾的可行办法主要是大力建设农机服务体系,以农机合作和专业化服务来替代当前广泛存在的农民“自购自用”。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的脱物质服务与绿色经营,以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来促进农业机械低碳化发展,树立“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理念。通过“PayPerUse”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机制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绿色经营与生态服务体系,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机化道路。国内实践表明,通过农户购机自用向专业服务经营转变,农机动力配备有望降低30%~50%,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成本,且有助于提高农机资源的配置水平,提高农机化作业的标准化程度,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从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

6)构建和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机“4S”体系。

农机“4S”体系是集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为一体的农机特许经营模式。对于这种新型的“一条龙”农机经营服务模式,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农机产品的运输、销售、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实现定位追踪,进而提升农机销售商的库存管理水平,实现快速供货、适时补货,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提高效率。农机4S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机供应商送货的可靠性和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其对农机用户的服务水平和效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事实上,当前我国大量分散在农户家里的农机不仅使用效率低,且维修保养也难以跟进。由于操作技术、油品质量等原因,造成农机具3大件的过早磨损,实际功率平均值只有额定功率值的85%左右,使用5年以上的拖拉机功率一般要降低10%以上。大量农机具运行状态不佳,缩短了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增加了农户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农机4S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分布于广袤农村的大量农机具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实现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

7)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LCA)建立全程农业机械化的碳排放测度体系。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从中找出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启示:一是农业产业化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三是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法制、推进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各异,因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应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政府发展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有较大进展,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

(一)农业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各地大搞农业机械工业。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从而基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了包括农业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体系。到1980年底,全国各省、市(地)、县均设有农业机械管理机构,每个县均有农机修造厂,50%的公社和20%的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维修点,公社农机管理站4.31万个(占全国公社数的80%),形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网络,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及时、方便、可靠的服务。

(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业机械动力很少,仅18万千瓦(见表1)。到198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746万千瓦。每万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农用载重汽车13.5辆,灌溉动力机械570千瓦。

(三)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

1949~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种植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析,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6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达到24.7%,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达到15%(见表2)。1980年农用动力中,人:畜(头):机(千瓦)的比例,从1965年的100:18:4.6变为100:16:47,畜力相对减少了11%,机力增加了10倍以上。总体而言,到1980年,机械拥有量中的不少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等指标都比原定目标相差甚远,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落空

(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001至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见图1)。

图1:农业机械装备对比

论文之家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见图2)。

图2:小麦、稻谷、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对比

论文之家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

经过农机行业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耕作机械业已具有了很大的规模,并拥有了种类较为齐全的产品系列,能较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用户的要求。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机化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费不足、研发能力薄弱。前几年当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低潮期时,一些农业院校和理工大学里的农机院系相继缩编与转向,使得坚守农机研发这块阵地的人员越来越少,造成农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薄弱。与此同时,部级农机研究单位由于受到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制约也难以有所作为;农机企业特别是耕作机械企业因规模小、利润低,大多数也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因此导致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日益被弱化;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失去了基础;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滞后。而新的种植技术与耕作方式所需耕作机械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滞后,又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二)我国耕作机械的技术、产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单一机械技术与国外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的差距;二是我国手动、半自动机械技术与国外全自动、遥控、信息化技术的差距;三是我国中小型、单一功能与国外大型、联合与复式作业机械的差距;四是我国初步替代人工作业机械与国外作业高质量和操作舒适化的差距;五是我国普通机械制造工艺装备与国外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进装备的差距;六是我国单一钢铁材料与国外金属、塑料、橡胶以及特殊钢材的差距。

(三)制造和装备技术落后,生产集中度和产品科技含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老牌的农机企业负担日益加重,由于日益暴露出来的弊端,使农机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结构散乱,分散严重,生产集中度低,这无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也限制了企业装备和制造技术的提高。生产的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形成更高的附加值,也就提高不了经济效益。

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我见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对服务业不断增强的依赖促使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农民追求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超额利润的冲动越来越强。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也会出现三大发展趋势: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农机服务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适应WTO给我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政策、投入和科技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创造一个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优化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一)政府大力推进农机化

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要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12亿,补贴区域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补贴机具种类增加到7大类24种,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逐渐扩大,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县均投入规模扩大,适当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提高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配套法规及地方法规建设,逐步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和科技攻关等扶持发展政策。

(二)农机企业要在农机市场上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论文之家

农机企业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主动权,必须依据市场营销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合理地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努力目标。尽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改进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采取强强重组,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提高整体竞争力。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为模式,全方位推动农机工业的发展。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发展。遵纪守法,遵守WTO组织原则,有理有节,以诚信待人。

总之,加入WTO后,农业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指导实践,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加入WTO对农机行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尽可能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适应变化,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强抓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生产力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努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6篇

1.1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

我国丘陵山区的比重较高,山区的坡地比较多,地块小并且分散,因此导致山区的交通不便利,经营的规模小,使得用于农业的机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这就给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及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受山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以及耕地面积少的影响,套种的作物较多,对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作用。

1.2经济基础

山区的经济基础比平原的经济基础差,人民的人均收入也相对较低,因此导致的农民购买力也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程度较低。如果农民的收入较低较缓慢,农民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这就导致了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

1.3农民素质

山区道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条件艰苦,导致了山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农民的素质整体提高相对困难,再加上现在打工经济的迅速发展,青壮年男子多外出打工,留守山区的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留守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4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

山区的基础设施比平原地区薄弱,灌溉设施不完善,地块小且作物套种导致了耕种及收割的机械下田作业和转移困难,因此普通的平原地区的机械在山区并不适合,而适合山区的机械少,品种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山区的需要,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2.1建设和完善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体系

政府要鼓励生产制造商对适合山区的机械的生产,放宽对其的政策。要鼓励山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建设稳定连续的政府购机补贴政策,增加总的投资量,扩大补贴的范围,要推进农机法则,将国家有关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山区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山区支教教师的待遇,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2.2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的地形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的薄弱也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重视适宜于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整治和场库棚的建设,并把乡村的机耕道的发展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建设项目中,使山区的农田条件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环境得以有明显的改善。还要提高农机监理,农机安全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并提高执法能力,改善装备的条件和完善技术手段,推进农机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3结语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7篇

在选择合适的测算模型之后,就应进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收集工作了,这一环节的工作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2]。农业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农业产量除了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自然天气的好坏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因此模型变量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变量进行选取时,应该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可能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对于那些影响相对比较小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2数据的处理

2.1计量范围不一致

一般来说,数据计量范围不一致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数据的统计方面,不能有效确保统计量涉及到的内容是相同的,另一个是指数据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数据失去意义。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不应该直接拿来使用,因为粮食的产量指的是这一年的收成情况,而统计年鉴指的是年末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2.2时间增量的长度选取

一般来说,对于模型的计算,我们用差分计算法来代替微分计算法,这样更加方便计算。然而,一旦出现时间增量长度较大的情况,我们就不能忽略高阶增量对计算造成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时间增量的长度应该尽量的选取较小值。

3测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3.1变量和统计数据的选取

变量和统计数据的选取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粮食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可以通过选取农业的总产量、总产值和农业的利润来实现。其中,农业利润难以测算,因此我们一般选取农业的总产量和总产值。第二,土地投入。土地是生产粮食的根本,没有土地谈不上粮食生产。一般来说,土地的投入量多少我们用粮食的播种面积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可以很好的反应出土地面积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三,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投入的多少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只能根据农民的人口数量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计算。具体的测算方法为,依据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来推测出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具体数目,并依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推算出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村人口数目,依据此方法推测出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准确性相对较高。第四,农业机械投入。一般来说,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衡量农业机械投入的相关资料和依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农业机械生产的总动力这一指标来反应出农业机械投入的多少。第五,化肥投入。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化肥,化肥的有效投入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因此化肥投入量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六,有效灌溉面积。灌溉面积的大小可以有效衡量粮食作物的抗旱能力,对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浇灌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灌溉面积的大小也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因素。

3.2所需的统计数据

根据以上提出的六个变量,我们应该确保所需的数据统计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能反应出粮食产量的真实情况,才会有利于我们下面的计算工作顺利开展。

3.3对数据进行测算

根据前文提供的相关数据,我们就可以开展测算工作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确定,根据有关的公式,计算出相关变量的弹性。然后我们应该计算各个变量的增长率,一般来说,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对变量的增长率进行计算,一种是几何平均数法,另一种是环比增长速度算术平均法。一般来说,几何平均数法的算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失去准确性。因此,几何平均数法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来说,环比增长速度算术平均法不仅算法简单,而且更加不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推荐此种方法。

4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的贡献结论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8篇

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更要偏重于实用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也要与企业保持密切沟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简单说,是应用型人才,不是学术性人才。

2构建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2.1教研活动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和分享

教研研究往往以活动为中心,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是教研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教师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以往的教研活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题研究,满足于茶馆式的泛泛而谈;缺乏整体规划,基本是每门学科进行自己的教学研究,缺乏整个专业的群体意识。为此开展教研活动就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

2)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所以教研活动就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让教师能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

3)开展专题报告。学院每年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举行专题报告,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最新知识,发展趋势等。使用学生对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2.2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特点,以主干课程为重点,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范围和具体内容,合理设置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确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具体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然而,实践环节并不是零散的教学单元集合,只有将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构成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习时间占1/3,生产实践占2/3,理论实践交替进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课程实验、基本工程能力实习、基本专业设计能力实习等实践内容。结合课程学习需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包括:物理实验、机械原理实验、电路测试实验、电子线路设计测试实验、微机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汽车拖拉机测试实验、机电一体化实验、农业机械学实验等。基本工程能力的实习内容包括: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等。基本专业设计能力的实习内容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等。

2)企业联合培养环节。在企业联合培养环节,学生需要完成专业实习、企业实习与专题设计、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实践内容。所有内容以企业联合中的真实科研项目需求为背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通过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如售后服务部门、测试部门、研发部门等)分别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并定期轮换部门完成实习。专题课程设计题目来自于企业技改项目,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与试制,并测试技术指标,撰写专题设计报告。

2.3教学评价

在农业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实行淘汰制培养,这就要求有恰当的培养效果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注重应试指标,注重定量检测,忽视定性评价或分析,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尤为不利。因此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灵活的、综合的评价方式,以保证学生有更宽松的自我发展空间。

1)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由平时考核成绩和课终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应提高平时考核成绩所占的比重,如核心骨干课程的平时考核成绩可占60%以上。

2)理论课程平时考核成绩由课程习题、课程论文、课程心得、课程讨论、读书报告、课外实践等综合考核成绩组成,课带实验课程的平时考核成绩还包括每次实验的成绩;单列实验课的平时成绩由每一次实验的考核成绩组成。

3)理论课程的课终考核包括闭卷、开卷、抽题答辩、案例分析、上机考核、口试、课程报告、课程论文等形式;单列实验课程的课终考核包括闭卷考核、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形式。原则上,课终考核的理论部分以闭卷笔试或上机考核为主。

4)教学实习考核成绩由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结、实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成绩组成。

3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1综合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当对其有用的信息转换为知识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既没有规定的教材,也没有规定活动场所。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创造空间。例如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4年)的主题为“幻梦课堂”;内容为“教室用设备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整个比赛的题目贴近生活,都是同学们上课时要用到的工具。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时,要求学生对日常课堂进行观察,同时对未来课堂的教学环境和状态进行想象,设计出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和实用的机械装置。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要求提供完整的设计说明书和主要设计图纸以及作品的实物样机或放缩的实物样机;这要求学生需要把平时学习到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制造工艺等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理解,运用,最后转换为实际加工的实物。整个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选题、学习、制作、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得到体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出课题,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求出问题的结论。

3.2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科技创新活必须有相应的场地、设备等物质条件,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否则,学生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校每年开展“科研兴趣小组”和“创新实训项目”两项活动。通过学生的组队,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进行调研,完成申报书,学校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的答辩,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性的项目,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指导下,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在项目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撰写论文,申请专利等,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心。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9篇

在试验示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机具选型、选择试验示范点、签订示范合同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总结验收这五个工作阶段。

1.1机具选型

项目通过论证后,即可着手进行机具试验选型工作,选型必须注意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做到动力配套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使用安全,价格合适等。若无合适的作业机械,可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机械加以改造或研制新的机具。

1.2选择试验示范点

试验示范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检查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树立样板,示范全区。

1.3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推广单位和示范单位要签订试验示范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活动,约束各方。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农机化推广实施方案,必须加强同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合,要使实施方案真正体现出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1.4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1.5总结验收

总结验收的目的在于对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进行总结评价,确定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2农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管理

2.1实施程序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实施技术组织准备阶段、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和项目总结阶段。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如下:项目实施技术准备阶段包括:选择实施地点、任务分解;签订合同;进度时间管理;建立项目组织机构;人员组织与培训;资金、物料筹集;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区发动宣传;实施场所条件准备;新技术对比实验准备。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包括: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资金物料配套投放;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推广;原始数据记录、记载及资料整理;检查与监督;项目整理。项目总结阶段包括:测产、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项目效益评价;技术总结,项目工作总结;撰写验收或鉴定技术文件;申请成果鉴定;项目资料存档。

2.2选择实施地点及推广面积分解

选择实施点及任务分解的必要性。一是部、省下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大范围、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少则几万亩、几十万亩,多达几百万亩。选择实施地点的原则:以乡或县(市)为基本的实施点;在实施点划定的项目区应集中连片,田块平整,便于机械作业;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具备,即要求路通、水通、电通;有一定的机械化基础;农民自愿参加计划实施;当地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并愿意给与资金配套;承担单位技术较强,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2.3建立项目实施机构

建立项目实施机构的目的在于发挥项目主持单位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综合功能,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行政领导,为项目实施起到组织保证作用。项目实施机构体系一般由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生产应用单位共同组成。对大面积大范围跨地区项目按行政区划分地、市、县、乡(镇)层层成立项目实施机构或协作组。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实施所在地区的农机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依据项目实施难易程度确定领导小组参加单位以及成员名单,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推动,组织发动和协调,定期检查,解决配套资金保证物资供应。项目技术组。以承担项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组长由推广单位分管业务工作的站(所)长或室主任担任,成员主要由推广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各项推广技术工作。项目协作组织。项目协作组成员由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的主要推广人员组成。协作组织职责是制定工作方案,统一技术经济指标及进度要求,制定测产验收办法,负责落实任务、组织检查、考察参观、经验信息交流、办示范点、现场验收、评比等工作。

2.4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主要推广任务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实施地点;工作进度安排;组织管理措施;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组,明确其职责分工;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要以项目合同为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合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中任务指标应与合同提出的一致,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实施方案要被应用单位接受执行。拟定一个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且要反复修订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草案)拟定之后应交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讨论研究,并听取应用单位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批准执行。

2.5项目检查与监督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0篇

推动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作用,农业机械化部门要关注农业机械和技术新动态,积极了解和钻研新技术,把新技术、新机械及时有效的推广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机械化部门要致力于旧机械的完善和更新以及新机械的研究和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供给得以实现。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并结合发展目标与科技需求,对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问题从源头得到解决。所以只有以科技为先导,才能带动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2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农业机械化工作者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机械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着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落实是否到位,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大力培训实用人才,才能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还需要优秀的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人才的支持,大力培养农业机械化的实用型人才,严格推荐农业机械化的标准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机械化科技的人才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得以迈进的重要需求。作为农业机械化部门要致力于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吃苦,爱岗敬业的农业机械化团队。在实际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各地农业生产区域至少要有一名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骨干,并在每个区域进行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培养与学习,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准。

3加强农艺与农机的完美结合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农业机械离开农业技术也无法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只有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农业机械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应用效果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农业机械的研发要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保证两者的完美结合度。再者在农机研发时还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农业技术特点,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也要了解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便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4加强农机推广方式的创新

加大与各部门协作力度要致力于培育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依法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促进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手中,变农机大户为种粮大户,变合作社为家庭农场。要大力彰显农机合作社在提高农民机手组织化程度方面的优势,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在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要想解决好农机推广效果不佳的问题,农业机械化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一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5搭建农机推广综合服务平台

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购机难、培训难、维修难”的问题新建集农机推广、经营、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技术检测、信息咨询、新机具展示演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平台,组建区级维修中心,为农民机手提供农机维修服务。利用示范基地平台,为农民机手提供技术培训。利用示范基地平台,加大对农业机械实施安全监管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考核发证,提高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机车技术性能的检测,保证机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通过完善示范基地各种功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购机难、培训难、维修难”的问题。

6结语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已经不断投入应用,也不断扩大了运用范围,但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农民的思想进行了改变,政府也对农业机械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程度,也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财力、精力和管理。然而综合国力决定我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技水平也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难以得到更为深入、全面的发展。另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相较从前虽然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从数量、品种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诸多机械设备相较发达国家依旧有着较大的差距,不够先进的机械设备带来的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地区性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在地域上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不到快速的提高。

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前景

2.1电子监控技术运用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极为快速,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虽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科教兴国等众多国策的不断落实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电子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技术,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对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做出最精确的监控,保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员的绝对安全。另外,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全方位的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当前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农用电子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检测作物生长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作物的自身生长情况,能够更好的实时了解作物生长以及性状情况,带来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型芯片等各类电子监控技术的使用,更是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2无人化操作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人化操作在各行各业中均已投入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的研发作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等各类无人化操作更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范围、难度也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当前农业生产相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更为复杂以及更高的操作难度,甚至很多已经超过了人工所能够完成的基础操作,因此,机器人等无人化操作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机器人的使用也能够使得农业生产操作更为精确,减少人工操作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技术依旧不够成熟,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定能够成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流之一。

2.3向着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我国出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道路的提出也提示广大农业生产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要注重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对农业进行精准化生产,并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控制,对检测出的问题提出最科学的解决对策,全面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以及确保农作物生长以及今后长期的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中能够充分确保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趋于智能化、科技化的同时,保障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重要方面。

3结论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广东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耕地面积312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025万hm2,荒草地面积57万hm2。山地占全省面积31.7%,丘陵占28.5%,台地占16.1%,平原占23.7%。目前的机械化作业情况为:机耕面积3264.63km2,机播面积117.39km2,机电灌溉面积1745.08km2,机械植保面积1264.61km2,机收面积1310.92km2。农业机械化方向主要以水稻生产、园艺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牧水产生产为主,特色优势现代农业机械也已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414.2万kw,农业机械化投入经费为245944.98万元,经营效益1321730.28万元。表1为2011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分类统计信息。广东省农业机械主要以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水产与园艺作业机械为主。

2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广东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条件和农业结构,其中地形条件决定种植结构的组成,广东地区的农业结构主要由种植业(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水产养殖业、禽畜养殖业等组成。因此统计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区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结论

(1)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以种植水稻、蔬菜、水果、园艺花卉等为主,建有相当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园区,农业生产技术手段与经营方式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今后要利用国内外市场的有利条件重点推进园艺产业、池塘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效运作区域。

(2)汕尾、揭阳、汕头、潮州农业较发达,近年来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农业机械推广已由平原地区向边远山区推进。进一步的发展重点应以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

(3)湛江、茂名、阳江属于季节性干旱地区,水稻耕种面积较大,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有一定的规模,水产养殖、畜牧以及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农机化技术水平也逐步推进。另外应重视发展水果、蔬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4)韶关、清远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农机的消费从以前单一的拖拉机逐渐向丰富、先进、适用的新型农业机械转向。加工粮食的分离成套设备及油料作物成套设备,薯类加工与茶叶加工等设备的使用量陆续增加。此外该地区有的特色产品如茶叶、竹笋、菇菌、果品、药材等机械设备也都有新的发展。

(5)梅州、河源以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的种植为主,地形上主要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较大空间。另外要以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和畜牧业为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机安全生产关系着农机化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的投入,解决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实际困难。结合福州市的实际情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监理机构、职能的法律地位,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农机安全管理。

二、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

第一,发挥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如当地报纸、有线电视,广播、互联网广泛开展农机宣传工作,扩大农机安全宣传覆盖面。手机短信方便快捷、费用低,县农机监理所可利用手机、小灵通群发系统,在重要时期给有机户与机手发送农机安全短信,提醒农机手关注安全,使他们提高警惕,自觉遵守安全规章。第二,各级农机监理部门结合农机作业特点,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活动要突出“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主题,采取图片展览、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品、文艺表演、现场广播、有奖竞答、咨询等形式,向农民机手、农机户、学生、群众讲解农机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等农机相关政策、农机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科普等常识,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机应急救援和事故防范能力,使广大群众、学生积极关注、积极参与农机安全生产,让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安全发展”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强农业机械驾驶员培训考核

第一各地农机部门领导要重视农机检验员、考试员培训、审验工作,要严格把关,对农机检验员、考试员遵纪守法情况、日常工作情况和技能水平情况进行严格考评、审查。第二要整改农机驾驶员培训,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培训人员要耐心讲解。严格考核,杜绝作弊行为,严格执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各科目考试内容与评定标准,考试合格才能发证,每年还要进行审核,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和驾驶技能。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在很多乡镇中,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即便是确定了相关体系,但是也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三农服务这一块,网络化服务更是匮乏,农机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了服务水平与农机服务现代化水平不相协调,从而极大的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2农机推广的对策和创新模式

2.1全面提高我国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实现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农业推广退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推广模式,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财务培训以及在职培教育的方式,推进人才素质的提高。要积极开展培训,鼓励他们自学,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最为重点,并在新型农机具操作技术方面的推广力度,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队伍整体素质。

2.2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农业机械化服务是促进农业推广的基础,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充分依靠其优势,拓宽其服务区域,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有效的进行产业结构配置,从而实现管理与经营的一体化模式,现阶段,我国要以乡镇为中心,展开农机服务网络,建立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

2.3加快农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结构还有待优化,要应该向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开展,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特色化的有效方法,将粮油生产向着经济作物、畜牧业的全方位方向转型。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实现的速度,农业部门就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尽快对农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农机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和农畜产品生产的重点环节以及瓶颈环节来进行,加快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投资少。见效快、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经济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要坚持大、中、小机具相结合,走质量、效益并重的路子。

2.4加大农机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各级乡镇中,政府应该给予物力以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这个时候,可以采取银行贴息以及低息贷款的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推广,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将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缓解,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第15篇

1多种所有制经济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又增添了更多的通道,不仅仅包括着国家投资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包括着;个人投资建设以及集体经济等等多种投资渠道,不同形式的投资机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逐渐的由“国有体制”走向了“民办所有”。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农用拖拉机的数量每年都呈现增长的态势,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保有数量成倍增长,彻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人力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模式,逐渐的,我国的农业化发展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使得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以及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机械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证明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代表我国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了提升。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可以在有限的农耕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达到了提高生产量的目的,与此同时,也改善饿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2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免受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我国大部分农耕土地都处于“季风区”气候条件变化莫测,我国利用了现代化的农业对农田进行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上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更打破了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限制。例如:水利设施可以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温室大棚生产可以抵御寒潮霜冻的危害等等。在近几年来,更是引用了农用飞机撒药防治虫害的措施,更是很大程度上抵御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生产。

2.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与劳动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往往机械化生产是人力所不能代替的。一个机械的生产效率可以与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力所比较。这样一个人控制机械生产其余的劳动力就可以参与到其他产业与行业中去,这样,农业机械化生产就可以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生产力,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仅可以起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更多的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