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地域归属感现状。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地域归属感现状。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地域归属感现状。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70-2

1 数字化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城市,也称为网络城市、智能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化城市的建设需要利用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一个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应用,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它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运行体制的一次大变革,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调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数字城市还将更好地体现出现代城市”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城市功能全面实现信息化,将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城市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

2 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意义

2.1 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稳步推进

加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依靠统一平台建设基础信息库并集中存储,实现了工商、税务、公安等十多个部门间信息的横向交换和在线服务。依靠CA数字证书,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保证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安全与可靠。开展了南宁市城市公共服务信息整合工作,将南宁市、市辖各城区的政务机构和各社区及社会服务业提供商提供的分散的政务、商务、民生等服务信息整合到城市公共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电话、传真、短信、电子邮件、语音与网页同步浏览等多种方式免费向来邕客商和南宁市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政务、商务和优质社会服务业信息。积极推进南宁市市民卡工程前期工作,按照整合城市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资源的原则,完成市民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评审,充分考虑社保、医保、水电、公交、银行等部门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需求,组织相关企业对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为下一步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程度

城市现代化程度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建设应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数字化工程的实施,可提供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行业全新的服务手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民主化程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效率;提高建设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2.3 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显著提升

加快了数字化城管系统扩容与完善工作,编制完成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扩容完善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了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信息收集和总体数据分析,依托考核评价系统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综合、科学、量化的评价;城市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对县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应用。

3 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

3.1 人们认识的误区:信息化等于数字化

在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初期,曾有一种简化的说法,数字城市就是城市的信息化。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完整的。信息可以包括很宽的范围和内容,例如新闻、消息等,而数字或数据是一种可量化的信息,它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数字城市并不等同城市的信息化,而是城市信息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更高的发展阶段。一个城市,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电话打,有网络通、有政府网站等,可以说这个城市看起来已经信息化了,但实际上以上几个方面还只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真正重要的更实质性是什么呢?是数据,是政府各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工作、是社会各界根据可靠的数据进行的自组织活动、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

对相当一部分中国城市而言,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数字化城市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前提。应当看到,是不是数字化已成为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例如,某市是一个缺水城市,如何解决水的问题需要一系列准确的数据。从水源来说,有地上水、有地下水、有降水等都要有水量、水质的准确数据;从用水来说,有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生活用水等,还要知道一个城市的蓄水能力、节约用水能力、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能力等,没有准确的数据,无法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如水价、奖惩制度,无法作出是否要从外地调水的决策,无法布置节水的要求或建设海水淡化等工程措施,无法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布局作出准确的判断。由此可见数据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政府的有关部门不能定性地工作,而要经常采集数据,提供数据,可能开始时是人工采集,进而要求自动采集,再进一步要求网络化、实时和数字化。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一些标尺、水表、电表等要进行改造,使其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采集、上网,这不仅有利于有关部门的统计,也有利于用户电子交费,促进电子金融的发展。从这个最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字化的推动作用。其他各行各业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各行各业的发展构成了数字化城市的全局。要抓数字城市首先要抓数据。

3.3 城市应用决策与紧急事件快速反应能力的问题

城市是基础设施与人口分布十分密集的地域,任何突发事件,如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或其他事件,如重大交通事件、重大恐怖活动、公共设施故障或事故、公共安全紧急救援等等,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适当,就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这种城市环境下紧急事件快速应变与决策能力的实现需要在上述两个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可靠的多层次城市应急决策模型和决策系统。许多城市在这一方面尚缺乏足够的考虑和技术准备,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正中.智能城市建设及其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6(09).

[2] 林琪.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计算机周刊,2001(05).

[3] 朱奚红.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5(04).

[4] 刘巍峻.数字城市与“数字化城建档案”,广东档案,2008

(08).

[5] 陈铭,樊龙华.推进“数字南京”建设,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教育信息化,2002(04).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务工程;实验教学;高校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愈发突出,其涉及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灾害、水环境及水资源等问题。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30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都将超过50%,2050年将有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同,主要的水问题表现在不同方面,但其相互交织,造成了城市化地区水问题的复杂性。与水务工程专业相关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如水文与水资源[2]、水利工程[3]、给水排水工程[4-5]、环境工程[6]。而水务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仍然只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支撑的实验内容,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及综合性的特点。水务工程是从城市水问题的全局着眼、顺应从多龙管水向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需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水务工程必然具有以城市水循环为基础同时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同样具有数量大、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但并不能是各相关专业实验的简单拼凑。只有从各学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核心实验综合运用并进行水务工程实验的设计,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的专业性、综合性,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在对水务工程专业十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务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以满足进行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

河海大学水务工程专业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是力求解决城市水循环中涉及的各类水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水务工程实验必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一)多元化

水务的含义是城市化地区涉水的一切事务。水务工程实验是以水利学科为基础,水务特色的水文、水利、土木、给水排水和环境等方向的综合体系,是着重解决洪涝、水资源、水环境、供水和排水等与水有关问题的实验理论及方法。而上述问题在相关各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即在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水务工程实验自然就具有这样涉及各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二)融合性

从城市水循环的整体性要求出发,制定具有现代水务工程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系已迫不及待。该体系在城市水循环基础上,将水务工程实验所涉及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较完善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水务特色的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强化水务工程实验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以及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三)创造性

目前,水务工程实验依托于各门课程的实验体系,在实验内容安排及实验的设计上,对提高学生解决城市水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不够。在完善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水务工程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城市水循环整体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将是水务工程实验应具备的必要特点。

二、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一)改革目标

水务工程实验涉及多专业的实验基础知识,具有多元化、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传统实验基本是依托各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进行,主要内容是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能力,而对各课程实验的交叉融合体现不足。因此,本文所述水务工程实验改革体现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水务工程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以全局的视角加强对城市水循环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夯实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理论基础,提高实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措施

1.强化基础性。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解决水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方法等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少或没有安排,不能使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得到拓展和补充且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水务工程不同于其他相关专业,水务工程实验自然也不能直接照搬相关专业的实验。而是结合水务工程实验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各相关学科课程实验进行改革和融合,对实验内容、方法及设备进行全面分析,精选其核心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

2.注重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步骤及内容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更待加强。水务工程实验的多元性决定其实验过程中必然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实验方案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并在实验中增加研究和探索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自然规律的习惯。

3.突出综合性。

水务工程实验的融合性特点,使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城市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专业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这正是水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解决水问题的思路。在各相关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水务工程实验的综合性。探索城市水循环过程中与防洪除涝、水资源及水环境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4.加强实践性。

水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内容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实验的应用性及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水环境及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及节水、城市水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一)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

水务工程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自成立以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水务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自然循环、人工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各循环系统之间通过水量及水质产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制约。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建设涵盖了城市河网、水利工程、降雨模拟系统、模拟下垫面、给水排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工程等。通过综合实验理解城市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包括城市水文与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三个方向,拟在不同的实验教学阶段分别为学生分配指导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种实验。第一阶段指导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性实验。第二阶段提高型实验,结合当前新理论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对实验教材中未要求的新工艺技术进行补充。第三阶段研究型实验,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主要针对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依托于城市水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实验条件。开放性实验是从问题的提出、资料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处理、问题总结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验资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开放性实验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开放性实验具体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选题的灵活性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为除正常实验教学时间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展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对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首先,实验室由相关专业教师根据科研及生产实际不定期提供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作为教学计划外的包括城市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开放性实验项目;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自拟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审批后进行实验;再次,学生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实验;最后,由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训练计划进行选题。

(三)编写实验指导用书

水务工程实验并无系统的实验指导用书,实验在各门基础课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综合性文献仍显不够,与生产实践联系有待加强。笔者拟编写水务工程实验指导用书。结合学科的多元性、融合性、创造性等特点,强化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实验指导用书内容从综合指导型实验、专题实验、研究型实验,最后到开放性实验的主要框架进行编写。水务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水利、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综合的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同样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内容需要在涉及的各学科专业课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水务工程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平台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2]张利平,夏军,许建民等.水文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1,(4).

[3]匡翠萍,刘曙光,钟桂辉等.水利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4]马伟芳,孙德智,伦晓秀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考核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

[5]汪爱河,张纯,张伟.水质工程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化工,2011,(24).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一年来,我认真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按照“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做到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发挥了决策部署、统筹协调、推动落实、服务大局的领导表率作用,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执政水平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把科学的理论作为加强修养、坚定信念、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能力。坚持把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注重向实践学习与向书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决策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三是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各项工作发展的行动方针。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一)狠抓城乡建设,城乡惠民工程上新高。为全面做好城乡建设工作,把我市城镇建设成为和谐文明的新兴城镇,我委先后启动对主要公路沿线100个村规划编制、100个村屯巷道硬化、“一楼一房”建设、廉租住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0户农民建房等工作,截止11月底,100个村规划编制和巷道硬化已圆满完成;“一楼一房”已开工200个,完工199个,完成投资3169.10万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105.96%;10000户房已竣工约9399户,竣工率为94.5%,共投入资金85622万元;为1967户符合条件的申请保障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发放金额累计228.32多万元。此外,还积极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和“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截止11月15日,建好文艺舞台32个,篮球场32个,文化卫生综合室31个,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村31个。“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一度被盛赞为“xx模式”。

(二)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突破。督促完成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5)》编制审批工作。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组织了中心组团、来华投资区中心区、河西区、教育园区、城北商贸组团、城南综合组团、来华投资区南区、红水河两岸景观等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积极组织体育公园、高速路两厢、行政中心轴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切实抓好重点城建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做好重点城建项目的要求,提高xx城市形象,积极开展“桂中水城”和30栋高层建设。目前“桂中水城”工程项目中的水系布局已总体通过专家评审,江北城区水环境整治规划基本确定水量需求、水位运行标高等相关指标、中心组团(城北片区)水系景观方案设计完成第一期,文化公园、中央绿化带已进入施工阶段。此外,协调30栋高层建筑目前已经全部开工,封顶6栋,59栋正在开展相关的项目前期工作,前景乐观。

(四)房地产业稳步推进。为认真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10亿元(经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为11.5亿元)房地产投资任务,扎实做好房地产相关工作,截止11月15日,房地产总投资额完成9.23亿元,占年度任务的80.2%;销售面积43.18万平方米,占年度任务69.7%。同时,为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责我委牵头召开了两次房地产高层座谈会,解决房地产实际问题32项,提振了房开企业信心。

(五)严管建筑市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我委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加强安全巡查,排除安全隐患,建筑市场秩序稳定,安全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截止11月15日,共检查在建工程267项次,工程投资21.38亿元,建筑面积256.2万平方米,发出整改通知167份,停工整改25项;进行招标备案有61个,其中53个已完成招标工作,建筑工程招投标率达100%。

(六)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违章建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督促对违章建筑的日常规范管理和巡查,力求做到发现一起,拆除一桩。为打击部分群众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趁机抢建的现象,截止目前,累计下发停工通知572份、限期拆除通知书325份,已有效拆除违法建筑455间,约31850平方米。

(七)征地拆迁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牵头抓好西三村、市人民医院新址等处的拆迁工作,了西三村,解决了建市以来最大的拆迁难题,保障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解决了新华路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和大道两侧宅基地置换工作,两处建市以来的拆迁安置难题得到圆满解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一年来,我注重树立建规委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团结协作。一是讲政治,增强步调的一致性。摆正自己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维护建规委形象。二是讲团结,增强班子的向心力。在工作中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凡事以大局为重,遇到问题不推诿,能办的事情就尽量去做。三是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深入系统地学习了《没有任何借口》、《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两本书,认真领会危机意识下作为一名公务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谨记“两个务必”要求,慎言、慎行、慎微、慎独,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不断规范工作圈、净化生活圈、谨慎社交圈。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管住自己,严格要求亲朋眷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权属改变、城市空间规划调整和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提升以及农民市民化等一系列问题。诸多学者从改造模式(沈明亮,2014)、[4]改造策略(叶磊、马学广,2010;任佳前、刘博敏,2014)[5]和利益协调机制(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2011)[6]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和研究,也有学者从城中村居民就业(赵同芳、孙鹏,2014)[7]和生态环境建设(傅明先,2008)[8]等具体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我国不同城市的实践来看,城中村改造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否通过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价值,主要是指能否通过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空间的经济价值;二是能否建立一套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城市价值增值的公平分享和可持续分享。

以新型城镇化角度来考量这一问题,核心就是要实现城中村改造与城镇化质量提升同步,就是要通过城中村改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就是要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中村居民职业身份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并为城中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提供根本保障。

近年来新疆库尔勒市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坚持城中村改造与城市环境改善同步、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改善同步,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库尔勒的城中村改造

库尔勒市地处南疆,是新疆巴州的中心城市。库尔勒市成立于1979年,城市发展始终紧跟国家改革开放脉搏,呈现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缩影。自成立以来,库尔勒市牢牢把握住南疆铁路通车、塔里木石油大会战、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30多项部级荣誉称号,是西北地区唯一蝉联的“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疆城镇化的先导城市,库尔勒紧紧围绕“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城市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探索出“创新驱动、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2013年,库尔勒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试点城市,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58名,荣膺2013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2013年底,库尔勒城市化率达到7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已近50万人,城市进入全新、全兴发展阶段。在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库尔勒人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正朝着“建设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库尔勒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城多极、整体提升”、“大分区、小综合”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以“三山三带三组团”工程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即以霍拉山、库鲁克山、龙山“三山”为屏障,以老城区、南市区、开发区“三大组团”为龙头,努力打造空间结构紧凑、功能混合有序、景观特色协调多样的城市空间构架。

随着库尔勒市快速发展,250多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棚户区等旧城内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对旧城的改造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改造城中村,提升老城区,是库尔勒空间战略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几年,库尔勒市共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8个,新建安置小区已入住11个。其中,“三河贯通”工程结合景观工程和两个城市新片区的建设,完成了200万平方米左右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让10 000户左右的农民和居民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改善了居住环境。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作为难点、重点,通过建设市场、出租房、门面房用于出租或经营,以被征地农民、各类资产入股等多种途径,使被征地农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等稳定的收入,真正综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城市品质提升。

二、天鹅河工程实施概况

天鹅河工程是库尔勒旧城改造的重点工程。工程自2011年开始论证,2012年3月开始实施,2013年8月基本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

(一)工程论证

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前后历时一年多的反复研究论证后才动工建设。天鹅河改造工程在实施之初,库尔勒市政府就明确,天鹅河改造不是一个单纯的河道改造工程,更不是纯粹的商品房建设项目,要从城市发展战略、民生改善的高度认识工程实施的意义。具体目标包括:第一,依托实施旧城改造――天鹅河工程,显著提升发展环境、宜居环境、人文环境。第二,旧城改造,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突出“以绿为主、以水为脉、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城市发展新片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优化城市发展结构,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整体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城市文化、教育、医疗及商务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增强市民自豪感、荣誉感,“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四,征迁的农民及市民均得到就地安置,让被征地农民感到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保证征迁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库尔勒市规划委员会充分研究论证了8次,巴州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慎重研究论证了3次,并邀请国内各方面专家多次现场调查研究。通过严肃论证,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这一项目,得出了一致结论:“‘库尔勒市旧城改造――天鹅河工程’用水适度,景观规划科学,不多的蒸发量也能改善城市小气候,同时用规划建设城市景观来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安居富民和稳定的事。”

(二)工程实施

1.实施天鹅河工程,打造水韵梨城

通过“先提升环境、后开发建设”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运作方式,依托“旧城改造――天鹅河工程”,先后规划建设库尔勒市3.1平方公里“上水城”和13.5平方公里“生态城”两个城市发展新片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水脉及被长年淤积的原有水道,把原本被棚户区阻隔的老城和新城有机串联起来。

天鹅河原为棚户区内一条干涸的臭水沟,为疏浚河道,从2012年3月18日起实施河道治理改造,至2013年8月2日正式建成通水行船,历时16个月。共修缮自然生态式驳岸河道约16公里,建成约20公里长的游步道系统和10公里自行车道,河道两侧各留5~15米绿化带,绿地面积增加近2250亩,景观与亮化工程同步配套规划实施。原来的臭水沟消失了踪迹,呈现在百姓面前的是天鹅入城的美景,天鹅河成为梨城的城市新名片。

2.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城市文化设施

2012年,同时启动民生工程,在天鹅河两侧“上水城”核心地段分别实施了库尔勒市民中心和库尔勒展示中心,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2014年还启动了库尔勒健身中心。

该三大中心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房产交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城市规划展示馆、档案馆、民俗博物馆、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场、台球室、健身器械区、形体舞蹈区、乒乓球运动区、跆拳道、武术、拳击训练场等。

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整合、盘活了文化资源,着力提升城市内涵,实现了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和良性发展。

坐落在天鹅河畔的库尔勒汇嘉时代的时代星街购物广场,是集吃、喝、玩、游、购物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该项目提供1万余个社会就业岗位,同时为百姓提供方便、舒适的娱乐、购物空间。

3.结合旧城改造,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11~2013年,库尔勒市不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旧城改造项目以实施天鹅河工程为重点,河道清淤改造、生态工程、园林小品、道桥、基础设施及农民安置棚户区改造紧扣“惠民”主题。旧城改造中,农民安置以“就地安置”为原则,通过“拆旧建新”对旧城区进行综合改造,城镇化率达73%,极大地提升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为改善老城区交通拥挤,优化道路交叉路口,改建了港湾式公交站点。此外,还加大了对照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三)工程成效

天鹅河工程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功能人居环境宜居工程、品质提升工程、社会稳定工程和重点民生工程。

1.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天鹅河工程的建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生态瓶颈。以绿为主,以乡土树种为本,注重对原始生态树种的保护。“上水城”、“生态城”建成后,绿地和水系共增加3320亩,城市人均绿地由10.09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以上。

景观生态提升的同时,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河道畅通,游船穿梭,老百姓实现了能在西部城市中心乘船游览观光的梦想,“乘船游梨城”成为城市“新名片”。全市水系与绿化带有机融合,步移景移,船在画中。融山、水、林、路、城为一体的整体设计,把城市建在公园里、森林中。如今,库尔勒市已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一个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

2.妥善解决了就业安置问题,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结合景观工程和两个城市新片区的建设,对250万平方米左右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进行改造,让10 000户左右的农民和居民迁入商业及基础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政府还给每个拆迁户安置配备了一间门面房;被征地农民一次养老保险,政府补贴60%,农民退休后每月可领600元至1200元的养老金;农民创业就业,政府免费培训技术。这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社会稳定工程。

3.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天鹅河工程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打造了环境,筹集了资金,带动周边300万平方米的商务文化中心及房地产业的建设。利用“上水城”、“生态城”促进建设城市新的多个“增长极”,创造了良好招商引资平台,吸引了大量商业网点和房产业。

4.有效优化了路网结构,交通拥堵得到显著改善

为缓解交通拥堵严重的问题,高起点规划实施旧城道路建设。旧城与周边路网紧密延展联系,大力推进次主干道与小区路网的建设,提高道路网密度,形成整体有机路网体系。对道路交叉口进行优化,扩大转弯路面宽度、增加转弯车道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道路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和安全系数,有效的疏导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

库尔勒市旧城改造――天鹅河工程,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为建成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找准了定位,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天鹅河工程的经验启示

天鹅河改造项目的成功,对推动库尔勒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和谐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其他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新鲜经验。

(一)规划先行,充分论证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等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谋定而后动。首先,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科学设定价值目标,即必须明确通过项目实施需要达到的目标。库尔勒在项目实施之初,明确了改善环境、提升功能、完善配套以及改善民生四方面的目标,为整个改造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指明了方向。具备条件的城市,还可以提出项目的考核指标,明确用地集约程度、民生提高水平、生态改善状况的具体指标及其目标值。其次,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科学论证。相关部门和专家组的论证,必须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项目风险和收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必须充分考量,并设计科学机制确保各方公平参与城中村改造的收益分享。最后,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设定合理的推进时间表。鉴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复杂性,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项目推进计划,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不搞一刀切,不激化社会矛盾,确保项目平稳推进。

(二)服务战略,支撑发展

一般来说,城中村改造和更新,涉及的建设用地较多、建筑体量较大,是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因此,城中村改造项目,不能就改造谈改造,必须从城市发展全局的高度,服务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库尔勒市以“三河贯通”统领天鹅河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建设城市综合体和市民活动中心,将这一项目实施作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契机,对提升库尔勒城市品位、建设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城中村改造当作纯粹的房地产项目。房地产商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很难承载城市发展的公共利益。实践表明,单纯地产导向的改造模式,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大,改造的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即使勉强改造完成,也难免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三)生态优先,美化环境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统领下,生态文明将成为城市发展的“硬约束”。在人们的印象中,城中村是脏乱差的代表,因此生态环境改善应当作为城中村改造的核心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努力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使用。在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建设紧凑型社区。第二,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一步到位地布局基础设施,提升城中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甚至高于原有城市建成区,确保这一地区不会因为低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导致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第四,适当提高这一区域的公共绿地比重,或在这一区域布局重大城市生态设施,如库尔勒在天鹅河改造的同时实施“三河贯通”工程,完善了城市水系。

(四)民生改善,持续保障

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确保项目实施能改善其就业、收入、居住和生活状况。库尔勒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城市土地价值大幅提升,为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库尔勒为居民统建住宅改善了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加快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并通过门面房分配彻底免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库尔勒做法的成功在于:首先,必须通过环境改善提升土地价值,统筹考虑城中村改造后的土地利用性质与开发容积率,适当提高商业用地比重,努力实现改造中的资金平衡,并为居民就业预留空间。其次,构筑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始终将居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协调好居民、政府和开发企业关系。最后,要为当地居民融入城市、转变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条件。对居民而言,他们不但要考虑当期收入,还要考虑长远发展,因此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社区文化建设都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任佳前,刘博敏.基于策略导向的城中村发展经验与借鉴[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9):46-50.

[2]顾朝林,盛明洁.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J].人文地理:2012(5):20-24.

[3]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5):62-68.

[4]沈明亮.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分析[J].山西建筑,2014(8):28-29.

[5]叶磊,马学广.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优化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0(4):16-19.

[6]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5):62-68.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银行业 支持 城镇化

一、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与我国城镇化建设内涵

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城市化(urbanization)概念。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定义,归纳总结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深层体现了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变迁。

(一)城市化理论比较综述

一是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代表人物有JHVonThuen(1826)、AWeber(1909)、WChristaller(1933)、ALosch(1939)等。该理论把城市看做一种社会生产方式,通过集聚社会各种物质要素,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是结构理论。主要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阐释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代表人物有刘易斯(WALewis)、费景汉(CHFei)、拉尼斯(Ranis)、乔根森(DWJorgenson)、托达罗(MP Todaro)等。刘易斯最早建立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费景汉和拉尼斯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转换理论,农业部门的隐蔽性失业劳动力支持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城市的发展。乔根森在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托达罗认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不仅取决于城市与农村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的高低和由此作出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形成中心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一种支配与从属关系,通过分析中心地区和地区之间要素的流动规律来解释城市发展的过程。代表理论有佩鲁(FPerroux)1955年提出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AJFridmann)1967年提出中心—边缘理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形成中心区和边缘区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机制;缪尔达尔1957年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循环累积论);赫希曼1958年提出不均衡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把有限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产业中,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更高阶段的平衡增长。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内涵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分布广泛,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来实现城市化面临诸多困难,而发展小城镇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非农化是一种现实选择。因此,我国城市化范畴包括建制市和建制镇,即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三大方面。

1人口城镇化

根据Clark(1951)以西方国家的大城市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存在以下定量关系:

其中,D是城市居民的人口密度,d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D0表示城市中心,b是人口密度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的变化率。随着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增大,城市边缘区域人口密度也增大,城市边缘距离中心半径也相应在增大。

人口城镇化主要源于人口的外生式增长,包括吸聚型、扩张型、新兴型三大类。吸聚型是指城市空间规模不变情况下非城市人口进入,引起总人口增加;扩张型是由于城市自身扩张,在空间上向非城区延伸,从而把非城市人口吸纳在内,如“城中村”;新兴型城市是指由于新建小城镇,带动城市人口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城镇化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阶段(见表1)。

表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城镇化阶段划分

2经济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为非农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农业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推进了第二、第三产业战略调整升级进程。同时,工业与服务业的升级发展,也能反哺农业新技术、新要素、新能量,助推其现代化进程,三次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国民核算统计年鉴》,城镇化水平提高与产业机构高级化相伴而行,工业化对城镇化水平起决定作用。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发展的巨大潜力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社会城镇化

随着人口、经济的城镇化,城市规模和外观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人际关系、思想文化乃至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即社会城镇化。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城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电气暖供应、公共场所设施等。

二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生活环境、消费水平、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居住条件等。

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包括“两高一剩”行业治理,水资源、大气、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与保护等。

综上分析,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者共同组成中国特色城镇化。

二、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实证分析

(一)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实证模型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与回归方法相比,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的,通过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建立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有效克服“伪回归”缺陷,比单方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而且当存在非平稳变量时,VAR模型还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建立带有控制变量的VAR模型,既反映了非平稳变量的内在关系,也研究了控制其他因素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深化及中长期贷款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K阶VAR模型可以表述为

(二)实证检验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要客观地评估金融支持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程度,首先要科学地选取参与实证检验的指标。同时,由于我国数据统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指标的定义尚不完善,一些统计口径在过去进行过调整,导致同一数据不同期间的数值不可比,因此在选取指标时要特别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下面分别对衡量城镇化和金融支持的指标进行选取,并通过熵值法确定社会城镇化率的权重。

1衡量城镇化的指标

按照上文对城镇化的分析,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三个方面来考察。人口城镇化指标可以采用较为权威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即人口城镇化率(PU)。

而经济城镇化方面则重点考察我国产业结构,即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EU)。

对于社会城镇化而言,其内涵较为丰富,穷举较为困难,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重点讨论以下两个指标: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反映城市建设步伐。上述两个指标加权平均后得到社会城镇化率(SU)。

为了更为合理地确定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的权重,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该权重。

熵是衡量数据中所含的信息量的指标,通过计算数据离散程度反映数据中的信息,数据的差异越大,熵值也就越大,数据中所含的信息量越少,反之,熵值越大。熵值法就是通过计算数据的熵值得到指标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设k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对象,得到的原始数据矩阵如下:

2衡量金融支持的指标

以往学术著作中,有使用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衡量金融发展指标的,但该指标仅反映了金融部门的资金配置能力而没有考虑筹集社会资本的能力。本文借鉴更多学者的思路,使用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之和除以GDP作为金融相关率的近似指标,以FIR表示。

此外,由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放中长期贷款,因此本文使用中长期贷款增速(PL)反映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3控制变量

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非常复杂,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地理环境、国家政策和户籍制度等。本文重点选取GDP增速(YG)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人民银行数据,为保证数据前后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6年至2011年。

本文实证模型如下:

(三)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实证检验过程

1ADF平稳性检验

对各项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2)。

表2

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上式表明金融相关率(FIR)、中长期贷款增速(PL)都和人口城镇化率(PU)、经济城镇化率(EU)和社会城镇化率(SU)之间均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

但方程(5)中,金融相关率的协整系数大于中长期贷款增速的协整系数,意味着金融深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大于中长期贷款增速的影响。这一结论说明金融深化不但作用于城市,也对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放于城市和工业部门,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

方程(6)中,中长期贷款增速的协整系数大于金融相关率的协整系数,意味着中长期贷款增速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大于金融深化的影响。由于经济城镇化率是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指标,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对经济城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

方程(7)说明金融深化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大于中长期贷款的影响,中长期贷款对社会城镇化的支持作用略显不足。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金融体系对城镇化进程有支持效应,但是对城镇化不同方面的支持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相比于GDP增速,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作用效果相对不足,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还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作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押品和担保,在整体市场征信环境不佳和银企信息不对称情势下,面临高额融资成本,融资渠道不畅;二是作为承载社会城镇化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具有公益性、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成本回收期长且运营模式由政府主导缺乏市场性,导致建设投资资金长期不足,与强劲增长的投资需求形成鲜明反差;三是作为承载经济城镇化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由于农村市场要素流通体系不完善、配套改革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改革步伐缓慢,农业产业化、集群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业服务介入程度也较低。

三、银行业支持我国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建设总体战略设计。在银行体系层面,建立健全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地方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服务半径全覆盖的机构体系,同时强化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的业务合作。在业务服务体系层面,根据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金融服务需求,研发设计贴近我国国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在综合管理层面,银行业建立健全以经济资本计量与经济附加值考核为核心的正向激励城镇化建设机制,同时建立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建设成效评价改进机制。

(一)银行业支持人口城镇化路径选择

人口城镇化的核心是促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对此,银行业支持人口城镇化路径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逐步培养农村居民金融意识,银行建立健全金融知识公共教育宣传体系,增进农村居民对现代金融产品、服务内容、功能的了解和对金融风险的识别;第二阶段按照产品服务功能由简单到复杂,为农村居民设计渐进式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如初期提供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快捷便利的金融工具,着重解决农村居民支付结算效率问题。中期可提供汽车、房地产等消费贷款,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对有闲置资金的农村居民提供理财投资渠道,帮助其实现资产增值;长期可提供个人经营性贷款,为有创业需求的农村居民提供孵化启动资金。

(二)银行业支持经济城镇化路径选择

着重需解决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融资与农业产业集群化融资两大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

一是在机构层面,应发挥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主力军作用。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及结构较为匹配,具有地缘、人缘等优势,能及时了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并利用自身经营机制灵活特点,及时提供适宜的产品服务。

二是在管理机制层面,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特点及财务信息质量不高难以进行信用评级的问题,银行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在信贷审批时综合考虑“三品”(人品、产品、抵押品)、“四表”(电表、水表、工资表和银行对账单)、“五度”(信誉度、风险度、忠诚度、贡献度及发展潜力度)等定性、定量因素,取代依靠公开财务数据进行信用评级方法,建立起中小企业动态、立体的评价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根据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经营特征及生命发展周期特点,强化银、证、保合作,研发专属中小企业产品。在银行信贷层面,完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大力发展仓储抵押贷款,继续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扩大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覆盖面。在银保合作层面,积极发展信用保险和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在银证合作层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着力推进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健全私募融资制度和风险投资制度,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待条件成熟后进行上市融资。

2农业产业集群化融资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唯一可行路径是先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化策略,即通过选择确定在农业生产、加工、运营、销售全产业链环节中,有技术、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先导,大力支持其优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辐射示范整个行业实现现代化。在支持农业产业集群化融资方面,银行应以龙头企业为点、以农业全产业链为线、以服务农业现代化为面,选择以下支持路径:一是构建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通过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二是搭建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在信贷方面,主要包括围绕产业链融资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围绕高新技术转化农业的中长期技术设备贷款、围绕“走出去”战略的出口信贷以及围绕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予以信贷支持等。在融资层面,为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及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等提供操作方案,并实施具体运作。在财务管理方面,为企业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资讯服务,同时为企业设计现金管理方案,对闲置资金设计理财投资方案,促进资产增值。

(三)银行业支持社会城镇化路径选择

社会城镇化关键在于高效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这取决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和效能性。我国近十年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值仅为6%左右,占GDP比重年均值不足3%,二者均未达到合理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佳比重为10%~15%,占GDP的最佳比重为3%~5%。。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进程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每增加1元,GDP就增加2元,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明显,但建设资金长期以来存在的瓶颈问题亟待多方共同破解。

一是分类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方式。第一类纯公益性项目,如城市道路、桥梁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等;第二类低收益项目,收益不能完全补偿日常经营费用和维修费用,如公共园林、绿地建设项目等;第三类一般收费项目,如城市供水、供气系统建设,轨道交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此类项目收益扣除经营及维修费用后能部分覆盖投资;第四类是收益能够全部覆盖投资的项目,如收费道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等。前两类项目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并配以固定的税费收入加以保障,可适当发行地方债(发行量控制在地区生产总值的2%以内,余额控制在地区生产总值的20%以内),后两类应以政府投入项目资本金为先导,走市场化融资道路。

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化融资体系。间接融资工具包括银行信贷资金、信托资金、租赁资金、保险资金等,直接融资工具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募集资金、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民间融资等。

三是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应针对项目特点,分别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PPP(公私合营)等模式,既解决了资金来源不足问题,更是在特许经营期限内,引进了经营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提升了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战略发展历史时点,为延续深化改革红利、稳妥解决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引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的现实选择。银行业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没有固有模式可遵循,唯有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模式,在推进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实现银行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德温·S米尔斯:《城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

[5]蒙荫莉:《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效应分析》,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6]约翰·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三联书店,1997。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三项政策”的政策机遇和优势,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主线,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束缚水务系统干职工手脚和阻碍水务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凝聚系统干职工智慧和力量,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积极的作为,从容应对城市转型对水务工作的新挑战,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保障。

二、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观念大转变,以观念大转变推进发展大转型”的要求,认真开展大讨论系列活动,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思想观念明显更新

一是适应城市转型要求,制定水务工作科学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能力有新的提高;

二是按照城市转型要求,用好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抓好水工程建设,机遇把握能力、政策执行力和实践操作力有新的提高;

三是围绕城市转型和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水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继续加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

2、服务思路更加明确

一是围绕新兴接替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建设更为高效、廉洁的水行政环境,打造更为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二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这一根本,切实加快推进水务民生工程建设;

三是围绕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努力加强城市供水、防洪、排污等工作,以优良的城市水环境助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目标,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河道采砂、水源保护等工作,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3、水务发展活力更加彰显

一是抓紧抓实重大水务工程建设,为城市转型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二是继续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应转型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适应转型要求的新的体制机制;

三是大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保障水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城市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四是开创更好的资本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省资金支持,不断完善水务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增强资本运作能力。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水务局“我为城市转型作贡献”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罗铭权担任组长,纪委书记许文龙、副局长吕志辉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吕志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红丽、黄春玲、陈张勇同志为办公室成员。

四、主要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化内涵,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突出特色;贴近实际,突出实效”的要求,扎实开展好三个系列活动。

(一)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板报、标语和机关网站等载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1、制作“水务人为城市转型作贡献”专题板报。要求局机关及局各下属单位制作一期专题板报,刊载活动开展的有关情况和优秀研讨文章。人教科负责局机关板报制作,并对下属单位板报制作进行督促检查。

2、悬挂宣传标语。局机关大院、各水库管理局办公楼及主要进出路口悬挂一至二副宣传标语,市供水公司机关、水厂及各营业网点各悬挂一副宣传标语。此项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由局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

3、局机关网站实时有关工作信息。信息编撰由局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由防汛办负责。

(二)研讨活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组织发动广大干职工深入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形成一批水务服务城市转型的理论成果。

1、开展领导班子中心组专题学习活动。将有关城市转型的政策、重要论文、先进经验列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在11月中旬组织一次中心组专题学习。此项工作由人教科负责。

2、举办一期科级以上干部研讨班。在中心组学习结束后,安排2-3名班子成员或外请专家教授对局机关及局直单位科级以上干部进行授课,并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11月下旬开班,研讨班集中学习一天。此项工作由人教科负责。

3、开展一次“水务人为城市转型作贡献”论文评比活动。10月下旬,编制学习研讨提纲,并发至系统全体干职工,要求各单位学习和个人自学,并组织论文撰写。12月上旬,开展全系统论文评比。此项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三)推介活动

评选一批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发展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发广大干职工参与热情,进一步兴起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

1、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即将开展的“十大民生工程”评选活动。由水管科负责。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坚持以完善的设施、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致力打造绿色瓷都、宜居瓷都。现将领导班子二年来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廉洁作风述职工作汇报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廉洁作风述职工作汇报一

二年来, 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领导班子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民生工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完善的设施、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致力打造绿色瓷都、宜居瓷都。现将领导班子二年来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凝聚力

领导班子以增强凝聚力为目标、以提升驾驭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强化理论学习。班子成员自觉注重理论学习的经常性,注重业务知识结构的改造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在学习方式上,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研读相结合、分散调研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班子成员以开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的有关论述,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领导班子在改革与发展中把握大局,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提高大城关品位的思考》、《提升**市政建设与管理水平》等调研文章,进一步突出了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注重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根据每个班子成员的能力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工作量大致均衡,责、权、利相互统一。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了局务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局务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重大决策、人事变动等重大问题上,都召开专题会议集体讨论研究,广泛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既发挥了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才能,也有效促进了班子的内部团结,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执行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情况反映制度,将民主生活会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摆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战斗力

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职责职能的发挥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机关办事效率,实现市政公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年来,新、扩建城市道路5.4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74.4公里,道路硬化率达95.2%;

新增路灯817盏,城区路灯总数达8312盏,亮化率95%以上;

新建排水沟5.5公里,城区排水沟总长64公里;

新建排污管道及旧管网改造收集支管网10.3公里,城区排污管道总长28.8公里;

新增供水管道15.1公里(DN100以上); 新增供气管道6.6公里,燃气管道总长达73公里。

1.坚持项目带动,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施瓷都广场景观工程、坪埔自来水改造工程、城区污水管网二期工程、凤池宝美滨溪公园等县重点工程和龙浔山公园改造、夜景亮化工程等其他市政建设项目40多个,完成投资9500万元。

2.注重污水收集,全面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完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一期工程,污水处理厂顺利投入运营,扎实开展配套管网二期工程。污水处理率提升至75%,提前二年完成省下达的污水处理目标。二年累计处理污水600多万吨,全面完成省市县下达的COD减排任务。

3.突出绿色主题,园林绿化档次不断提高。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绿化质量。二年来,城区增加绿地面积9.22公顷,城区绿地面积达246.12公顷,绿地率达27.97%,绿化覆盖面积达298.35公顷,绿化覆盖率33.9 %,人均公园绿地达7.21平方米。

4.加强环卫保洁,城区市容环境明显改观。新建公厕及中转站一体清洁楼9座,城区现有水冲式公厕20座,垃圾中转站21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全面落实环卫岗位目标责任制,日清运城区生活垃圾125吨,日清运城区工业垃圾95吨,日清运城区粪便3.5吨,城区中转站垃圾日产日清,全日制保洁浐溪水面。

5.做好供水供气,民生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坪埔自来水厂改造工程完成地质勘探及评审、征地、施工图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并正式动工。加快改造和延伸供水管网,累计安装DN100以上供水主管道15.1公里。二年来,新增自来水用户4880户,城关自来水用户达26718户,城关地热水用户6801户。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燃气管理条例》,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确保燃气行业健康发展。2008年,液化石油气供应3000吨,天然气供气1883万立方米。

6.开展家园清洁,农村环境卫生有所改善。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的通知》(闽政文〔2006〕359号)精神,围绕“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乡镇环卫机构队伍健全,村(社区)配有卫生保洁员,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工作目标,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扎实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8个乡镇、56个村庄的垃圾治理通过省、市检查验收。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免疫力”

班子成员都能坚持廉洁自律,模范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踏踏实实地做事,较好地维护班子的良好形象和威望。一是加强教育,筑牢防线。深化党风廉政教育,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收看“廉政建设访谈”节目和反腐倡廉电教片,从正反两方面教育,筑牢班子成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每年都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作了廉洁自律的专题讲座。二是健全制度,规范行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健全礼品登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工程招标等廉政制度,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所有市政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招投标有关规定,全部按程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三是公开政务,接受监督。坚持“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通过政务公开栏、公开意见箱、办事指南、投诉电话等形式公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工作,把群众关注的工程设计、招标、材料采购等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积极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年来,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市政公用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城区范围逐年扩大,建设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道路、园林绿化、夜景工程、中转站、公厕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三是城市管理工作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普遍存在着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以及破坏城市公共绿地、偷盗市政公用设备等现象。对这些问题,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领导班子将以改革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领导班子将坚持以好的形象凝聚人心,以好的作风推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勤政廉政为民,为建设绿色瓷都、宜居瓷都而努力。

廉洁作风述职工作汇报二

市国土资源局以效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提供优质高效用地保障

今年以来,市国土资源局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发展总体规划》为契机,以效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民生、定格局”五大任务,以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面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积极主动服务,全力以赴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用地保障。按照“一切工作围绕项目展开,一切工作服务项目建设”的思路,把列入全市“保增长、定格局”十大重点建设工程67个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生命线,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服务和保障。到目前为止,高栏港和机场高速公路用地预审已获得省国土资源厅批复,高栏港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全部完成,机场高速公路征地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港珠澳大桥用地预审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复;

通用飞机公司基地项目和巨人软件项目已供地;

澳门大学迁建用地收地工作已完成(补偿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配合辖区政府完成中信湾东桥村拆迁、竹银水库、唐家后环围、广珠城际轻轨埔仔村整体搬迁,协助制定长隆项目新旧村拆建工作方案,完成了**大道南湾立交至**大桥段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目前正协商拆迁补偿。

二是改革体制机制,提高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征地拆迁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实行征地工作监管与实施分离。着手修订我市目前施行的《**市青苗附着物拆迁补偿标准》,解决补偿标准与现实情况不符、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在横琴设立国土分局,探索横琴分局真正行使市一级审批权限。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市关于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的规定》,抓紧完善由政府牵头,包括国土资源、纪检监察、公安、规划、城管、林业、工商、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的联动遏制机制,形成共同监控、齐抓共管的土地执法监管新局面,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

三是明确责任和目标,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工作。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不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土地后备资源复垦整理,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开发耕地工作,促成各级政府达成开发补充耕地共识,指导、协调各区按时间进度倒排工作计划,抓紧完成专项规划并上报市有关单位备案,认真落实测量、与承包户的谈判、各方利益分成、签订有关合同等工作,确保10月31日完成项目实施,第四季度通过验收,顺利完成省下达开发补充耕地3000亩任务。积极联系异地购买一定的耕地指标,增加耕地储备,为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提供占补平衡服务。

四是积极研究政策,推进主城区旧工业厂房改造工作。我市主城区目前工业厂房、建筑物及设备陈旧,安全隐患多,土地产出率低,已不符合当前城市发展要求,改造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为此提出了主城区“退二补公进三”、实现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战略性转变的部署。积极引导主城区旧工业厂房退城进园,对腾出的土地进行规划再造、重新开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为打造“香洲服务”品牌提供政策支持和用地保障。

五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围(填)海造地试点工作。作为省围(填)造地专题试点城市,认真制定《**市推进围(填)海造地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各区按照未来城市发展和项目用海要求,按照科学可行的原则逐步开展围海造地,确保围出来的土地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我市城市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六是深入挖潜,加大园区土地整合和闲置土地清处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对全市工业园区(片区)实行并、转、撤,逐步形成“4+4+1”园区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园区土地清理整合特别是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研究制定闲置土地和空置厂房盘活和委托镇(街道)管理政策,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用地保障,发挥园区闲置土地的最大效用。

廉洁作风述职工作汇报三

**油田作为集团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先进单位,为进一步巩固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在认真完善廉洁文化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廉洁文化建设常态机制。

**油田本着廉洁文化常抓常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廉洁文化“六进”活动载体,丰富廉洁文化“六进”内容,促使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日常化、具体化、实际化、群众化。

**油田围绕廉洁文化进班子,同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着力开展“三带头、三保证”活动。即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廉洁文化相关理论知识,保证廉洁理念实践化;

带头落实廉洁文化建设责任,保证反腐倡廉工作日常化;

带头树立廉洁从业良好形象,保证廉洁自律经常化。

围绕廉洁文化进机关,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廉洁型机关相结合,着力开展“三讲三问”活动。即讲责任,问工作任务是否完成;

讲热情,问服务对象是否满意;

讲纪律,问廉洁承诺是否履行,树立机关优质高效、服务一流形象。

围绕廉洁文化进基层,同贯彻执行《员工守则》相结合,着力开展“三个教育”活动。即倡导“自我教育”,抓好“警示教育”,深化“示范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班组、进岗位,把廉洁文化融入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让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增强岗位人员廉洁从业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围绕廉洁文化进合同(项目),同贯彻执行《内控制度》和《**油田49项业务监督办法》相结合,着力开展业务招标“三公开”活动。即公开招标内容,从源头上预防暗箱操作;

公开招标程序,确保招标规范运作;

公开招标结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围绕廉洁文化进社区,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美化环境建设相结合,着力巩固“三个亮点工程”。即巩固廉洁风景线工程,继续充实完善廉洁文化一条街、“清风路”、公园、长廊等设施内容,设置廉洁警示标志,渲染廉洁氛围,彰显文化感染力;

巩固社区文化特色工程,组织社区离退休干部职工成立廉洁文艺宣传队;

巩固廉洁家庭示范工程,设置廉洁公示栏,通过月评,将廉洁家庭标榜于众,宣传家庭廉洁,弘扬社区新风。

围绕廉洁文化进家庭,同“十佳百优廉洁勤政人员”、“十佳百优廉内助”评选活动相结合,着力开展“三送”活动,构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即送助廉理念进家庭,促使领导干部配偶当好“廉内助”,管好自家人,树立好家风;

送助廉方法进家庭,通过召开领导干部配偶助廉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推广助廉好做法;

送监督办法进家庭,通过与领导干部配偶签订《家庭助廉责任书》、《“保廉洁、促和谐”承诺书》,督促和约束领导干部配偶承担家庭助廉责任。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服务业 城市化 工业化 产业结构 武汉

一、引言

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城镇化被列为“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五大战略之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仍把城市化作为六大发展战略之一。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后,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之一,并指出其核心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作为一个重要动力源,必须加以重视。如哈佛大学的德怀特・H帕金斯(Pagincin,2001)所言:“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急需研究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本国和全球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然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城市资源、环境、交通、贫困、犯罪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并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一样受到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持续稳定的快速城市化阶段。从1978年底到2007年底30年时间里,中国城镇人口增长了4.2亿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上涨至2010年的47%,预计2025年将达到59%。

城市化中的服务业由于集聚效应而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会不断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在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并且近年服务业的贡献率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2001年服务业贡献率达到48.2%的最高水平,之后曾一度下降,2003年服务业贡献率仅为38.1%,之后几年略微增长,2008年服务业贡献率仅为42.9%。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直不高,常年低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00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为13%,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拉动仅为5.5%,可见我国的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一直没有很大的提高,并没有像很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一样,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服务业逐渐替代工业,成为主要的增长动力。

中央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并明确表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经验也表明,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是城市的发展主要动力。武汉市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武汉市的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关系不仅有利于武汉市经济的发展,更是从理论上为新型工业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相关文献回顾

早期的文献多从整体上研究城市化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钱纳里等人1975年在《发展的型式》一书中选择了由27个变量定义的10个基本过程,运用统一的回归方程,对100多个国家的约2万个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型。得到的发展模型显示,人均GDP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相关,当人均GDP低于300美元时,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差异不显著,当人均GDP高于300美元时,城市化率开始高于工业化率,并且这种差距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大,同时服务业逐渐代替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他们认为“一个联系均衡的国民经济中,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劳动力的平缓移动为结果”,并进一步指出,“除了把城市化看成是生产结构变化的结果以外,还必须把它看成是某种程度上分散的发展过程”。B-C.刘(Ben-Chieh Liu,1974)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比较了经济基础理论与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盖里、秋和藤原(Ghali,Akiyama and Fujiwara,1978)年通过建立简单的柯布―道格拉斯式的城市部门生产函数,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解释了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布拉德福德和凯莱基安(Bradford and Kelajian,1973)则对累积因果效应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Singlemann(1978)研究了工业化国家从1920―1970年间的劳动力转移情况,结论发现,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能够使经济得到增长,其别是流向服务业部门的增长最为明显,因此这些工业国家的劳动力也都向服务业趋于集中。他的研究发现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他首次明确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很多文献也开始研究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李建英(2002)研究了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得出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基础的结论。江小娟(2004)研究了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敏(2006)对英、美、巴西和韩国等国家的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关心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出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关系的一般经验,并对中国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过去回顾、现在问题和未来前景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影响其关系的数理模型。郭文杰(2007)采用了中国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分析得出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张自然(2008)根据中国1978―2006年的年度数据得出城市化对人均服务业的增加值有正向作用且强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对城市化的反向作用。近两年的文献对于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更加注重于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大多文献都将关注点从全国转向了省市地区。高来斌(2010)、杨胜刚(2010)、张文剑(2010)、钱江(2009)等分别对吉林省、湖南省、成都市、浙江省的服务业和城市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多采用的方法是定性分析配合统计数据。

本文通过研究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计量方法,对武汉市――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城市和“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三、武汉市服务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可将城市化发展划分为三阶段,而对于各个阶段特点的认识,比较各种资料,大多数学者认为以下的划分方法和各个阶段是比较符合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见表1)。

2009年武汉市的城市化率为64.75%,已经快跨过表1的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接近后期阶段。同时2009年服务业贡献率为50.40%,服务业从业人数为48.98%,也处于表1中显示的40%向60%增长的阶段。但是从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城市化发展已经接近后期阶段,而服务业发展还处于中期阶段的前半段,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的服务业发展是否能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得到了很好地促进呢?针对这一问题,仅通过定性的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判断是不够的,因此应通过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1、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选取的是1995―2009年武汉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使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率(Urba),使用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贡献率来表示服务业的水平(Serv),考虑到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的情况,按照计量经济学的原则,采取自然对数的方法对原数据进行处理得到LnUrba和LnServ。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水平的数据均是时间序列,为避免“伪回归”,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本文采取ADF检验方法,使用Eview6.0对LnUrba和LnServ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1可知,武汉市的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水平序列都是I(0)过程。

3、Granger检验

由于序列平稳,且都是I(0)过程,不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可以使用OLS方法,对LnUrba和LnServ进行回归,设定其回归方程为如下形式:

LnServ=?琢+?茁LnUrba+?滋

通过回归得到方程中的系数重新代入方程:

LnServ=-0.0227+0.8404LnUrba

这表明武汉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同城市化水平有着长期动态的关系,但是这只是从数量上进行分析得到的,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见表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实证结论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武汉市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相互关系,由于数据满足I(0)过程序列平稳,并对其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在0.05的置信区间上接受了LnUrba不是LnServ的因,拒绝了LnServ不是LnUrba的因的假设。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Granger因,城市化水平提高不是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因,即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进入武汉市,是武汉市近年来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进入武汉市的就业人口大多数没有进入服务业部门,更没有带动武汉服务业的发展,因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反过来带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2、武汉市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武汉市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服务业的发展缓慢,滞后于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武汉城市化的速度过快与服务业拉开了距离。这一点在2003―2006年期间反映特别明显,2003年武汉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50.9%,之后便连续4年下滑,降到了2006年的49.4%,2007年才开始略微上升,而与此同时武汉的城市化率却提高了3个百分点。可见武汉的城市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但是这些人的进入只是提高了武汉的城市化率,没有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城市化中后期不仅是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主要发展动力的过程,是一种城市化与服务业互相促进发展的过程。1996年纽约市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达到80.3%;1999年伦敦集中了英国15.4%的就业人口,其中85%就在服务业。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往工业化后期迈进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还在进行中,经济发展还是过多的依赖制造业,相比之下对服务业的重视就不够。经济学最基本的公式告诉我们,经济的增长需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架马车,但是出口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国际市场影响,投资虽然能取得高回报但同样也产生了大量泡沫,只有消费才是经济增长最稳定的动力,而服务业正是促进消费的主要产业。

武汉市同很多传统工业城市一样,由于服务业还未完全发展起来,无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还是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过于低廉的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带来了廉价的原材料,减少工人食品开支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于是大大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牺牲农业促进工业发展,仅重视工业发展,仅以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城市化发展的时期是十分有效的。而现在武汉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了服务行业特别是基础服务业的水平,相对水平较低的服务必然伴随着相对工业部门来说的低廉服务价格、人们相对较少的日常服务业支出,于是武汉市成为了一个低收入、低消费但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目前武汉的服务业类似于之前发展工业时期牺牲的农业。但是工业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这种动力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断下降,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城市能够提供的劳动岗位完全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必然导致“贫民窟”等城市问题的产生,工业终将无法负担庞大的城市继续前进。

对于过度城市化的城市会产生高额的城市管理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以及城市维稳成本。首先城市管理成本是指城市的日常管理费用,如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成本、政务开支、文教卫的投入和管理成本、社会保障支出等费用,而这些费用都会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上升而增加。2009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910万人,同比上涨13万人,而城市实际增加的人口数量还要加上之前提到的隐性流动人口,这些新进入的人口同时加重了武汉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全年自来水平均每天实际供水量268.1万吨,同比增长3.9%,全社会用电量310.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56.76亿千万时,同比增长1.1%。社会保障体系也同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2009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加职工210.30万人,同比增长3.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09.18万人,同比增长10.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07万人,同比增长9.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6.24万人,同比增长18.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7.91万人,同比增长14.7%;同时在园幼儿人数13.72万人,同比增加了1.19万人。虽然以上数据并非全部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导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武汉城市人口的增加对武汉市日常管理费用的影响。其次污染情况也会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上升而加剧,污染的治理成本也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之一,虽然政府花费了大量资源整治了城市污水和城市生活垃圾,整治率同比分别提高了9.1%和3%,但是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仅77,同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7分贝,增加了0.3分贝。最后由于武汉市工业化阶段还处于发展中期,工业化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过度城市化必然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更显突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部门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维护社会治安,另一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为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市民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武汉市2009年全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4.95亿元,同比增长28.2%;经济适用房建成面积为133.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经济适用房投入费用为59.47亿元,同比增长20.7%。以上三点都显示了武汉市在过度城市化的情况下承受了大量的负担。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城市化飞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向城市特别是一线迁移,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是符合经济规律也是能够提高资源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都曾经历过过度城市化的阶段,过度城市化问题对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过度依靠外资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这些国家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少数一两个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首位度畸高,整体工业化水平却严重不足,城市能够提供的劳动岗位完全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必然导致“贫民窟”等城市问题的产生,并且类似“贫民窟”等城市化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根治。如墨西哥、圣保罗、加尔各答、孟买以及排名第十位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些城市,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被大面积的贫民窟所包围,城市发展受到过度城市化问题制约停滞不前,这种典型的过度城市化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目前武汉市的过度城市化问题并没有这些城市如此严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历史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所深受折磨的“城市病”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努力发展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快发展的工业化水平来对抗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才能避免陷入过度城市化的恶性循环中,真正做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而实现武汉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1+8”城市圈更是促使武汉向国际大都市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世界上这些大都市发展的失败案例也在提醒我们,一旦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化进程只会将城市推向几乎不可逆的困境之中。因此,只有将城市的发展重心调整到服务业,重视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才能使武汉市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发展。只有服务水平和服务价格提高,工业部门对服务业部门支出比例的增加,劳动力的工资随着日常服务业开支的增加而增涨,进而提高武汉市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武汉市的内部需求,从而带动武汉市的经济增长,并且这种动力只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37)。)

【参考文献】

[1] Singelmann Joachim.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1920―1970[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83(5).

[2] Robert N. Gwynne.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M].London:Routledge, 1985.

[3] A.H. Amsden.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J. Vernon Henderson. Urbanizatio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2,17(1).

[5] Sukkoo Kim. Immigra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Urba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1820―1920: Factor Endowments, Technology and Geography[Z].NBER Working Paper No. W12900, 2007.

[6] Xiangzheng Denga, 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lle. Growth,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 land expansion of Chin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63(1).

[7]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毕业论文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破路,明天挖坑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三)是要坚持连续性。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工作总结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四)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五)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水**融、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相关规划搞好衔接。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留学生论文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市规划法》修订工作,以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第四,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毕业论文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破路,明天挖坑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三)是要坚持连续性。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工作总结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四)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五)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水融、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相关规划搞好衔接。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留学生论文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市规划法》修订工作,以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第四,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第15篇

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城市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鉴于现代化国际化都化对城市经济的巨大辐射作用,政府开始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同时为投资者形成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工商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监督市场环境保证公平竞争,促进各市的主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对工商管理如何发挥其职能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作了论述。

二、本论

1.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首先得弄清现代化与国际化在概念上的差异,正确把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1.1现代化城市。城市的现代化直接变现为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和管理的水平,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文明的历史积累,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城市的先进水平。要实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就必须要满足以发展经济作为基础的条件,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建设其它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升级和完善其它硬软件。所以,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水平。

1.2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是以空间角度和地理位置作为标准来评定城市的,所谓的国际化就是指以经济作为雄厚实力,与他国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有物资、人员、信息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并形成了某种联系和往来。而要实现城市国际化,就必须提升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使城市经济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同样的市场整体。

1.3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可以说城市现代化是向国际化的过渡,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城市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相比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的范围更广、更具有覆盖性,其空间概念更大,城市功能也就越完善。而就影响力来说,国际化城市在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与知名度上更胜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经济实力超强、交通网络辐射面积广、第三产业发达等特征,某些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也是世界金融中心和信息通讯中心,对世界经济和信息具有控制力。

2.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国际化大都市是指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服务功能强大,对世界和地区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作用。国际化都市作为经济、文化或者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对比其他城市发展程度,其城市结构的优化程度及经济发展指标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是因为国际化都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等特征。同时,又以优化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产业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更加活力化和更具竞争力。

2.2能够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设施水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国际化都市也被称为服务之城。它的特点之一便是服务行业在经济收入中的比重较高。这就要求国际化都市的建设要以高度的服务为目标,以公平的竞争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提高国际化大都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2.3能够提高市民素质。国际化都市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关注人民身心的和谐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都市的建设正是在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相互团结协作的和谐生活理念。

2.4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反映,是城市向外展示的名片,是城市具有鲜明特征的真实写照。如前面所讲,国际化都市对市民素质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不仅反映在经济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文化等内在需求来支撑,这才是一个国际化都市的重要标志。

3.工商管理职能服务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作用。为认真落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都市,要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切实做好服务于国际化大都市工作,积极进行城市改革发展。深化工商管理对提升服务大都市的水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政府从经济策略作出的决策,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的新形势和机遇,工商部门在城市建设中树立大都市的意识,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服务的态度,进一步做好了引进外商投资、提供企业发展机会的工作。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发挥其职能,鼓励外商投资、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大都市科技、产业、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更新执法理念,创新监管机制,转变职能,创造工商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都市建设的水平,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以服务为中心任务,打造服务型工商。

3.1落实服务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工商管理服务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条,扩大了服务范围。在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突出了主导作用。落实工商部门的服务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在引进投资项目和项目生产等各方面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提高了办事效率,做到以诚信促进城市发展。工商管理因为建立了重大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节奏,从而更加方便客商的投资。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人性化服务,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并加强了与投资客商的协调能力,做到政策落实到位,服务办事到位,为都市化的建设引进资金。(3)帮助企业拓展发展渠道,扩大规模经营。工商管理加大了对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提高融资效率。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效应,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改制重组,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3.2提升服务职能,维护市场秩序。(1)工商管理以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行为中维护重要商品,保障秩序稳定,确保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食品消费安全。认真解决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和谐调解、解决消费纠纷问题,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发展的新环境。(2)加强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加大对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坚决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维护商品市场秩序,为大都市建设发展提供保障。(3)工商管理发挥其引导职能,引导企业发展广告的功能,大力开展树立城市形象的公益广告活动,为城市都市化的建设塑造无形的名片效应。同时也要加大对广告市场的监督,严格做到规范合法,促进国际都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1)工商管理利用自身的服务网络,立足于大都市的建设,加快工商信息化的建设。在坚持“服务于大众,招商引资”的办公宗旨下,通过提高工商网络的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城市的发展情况,提高城市知名度,树立城市在国际都市化建设中的良好形象。(2)建立了窗口型服务方式,完善了企业和市民办事的措施,明确落实了责任机制,面向公众信息公开化,便于群众查询信息和办事,提高服务效能和工作透明度,实现了国际都市中服务规范化的标准。

3.4健全保障机制,服务大都市建设发展。(1)加强工商管理部门的组织领导。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形式,成立领导小组抓企业帮扶工作,组建专门工作小组抓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工作。采取对位帮助,进行全程服务,自觉维护政府信誉,全力服务于国际化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以国际化的长远眼光培养行政干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市场化意识。同时培养各种商务型人才,学习商务谈判知识和商务礼仪、掌握外向型经济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提高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外交公关能力和运用市场化法则破解难题的能力,使干部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工作方法更加符合大都市建设要求,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工商管理如何做到服务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学习型工商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的理念,围绕提升履职能力做文章,各部门必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增强服务国际大都市的本领。以国际化眼光培养干部现代化思维方式、市场化意识,学习现代商务礼仪、项目运作谈判技巧,掌握外向型经济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现代社会管理知识与技能,提高宏观把握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外交公关能力和运用市场化法则破解难题的能力,使干部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工作方法更加符合大都市建设要求,建设政治、业务、作风“三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为大都市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1、广泛抓宣传工作,达成共同意识。以舆论造声势,让群众了解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任务和意义,自觉形成人人关心并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掌握各类企业的登记信息和监管队伍,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大力开展舆论宣传活动,深入进行动员宣传工作,发动群众,让群众了解国际化都市建设的意义,树立共建共享的意识。

4.2、树立工商廉洁的社会形象,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市场监管,以强化市场准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使国际化都市建设更贴近实际。同时通过大都市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积极开展市民道德实践教育,做好日常基本行为的引导工作。

4.3、处理好各种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务实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基础。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就必须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作基础,同时软件设施也非常重要。工商管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首先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拉近城乡距离,让城市经济和谐发展。深化城乡文明建设,切实做好城乡经济文明在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其次要处理好外商与本地经营者的关系,在不断融入资金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为外商投资者们解决困难,使他们能够放心投资于本地的经济。

4.4倡导人性化执法理念。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严格依法行政,文明和谐执法,依照法定程序、法定内容实施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进一步提升工商行政执法效能。贯彻执法亦可如水的管理理念,注意采纳执法相对人的合理诉求,努力营造内和外顺的监管执法环境。

4.5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预防职务犯罪,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检查、考核考评和责任追究,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态度蛮横、办事推诿、故意刁难办事人员以及“三乱”行为,树立工商机关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