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基础设施不到位,食品加工环境亟待改善

乡村旅游食品加工和经营场所房屋面积不足,功能分区随意,如存在食品加工与生活场地混用,随意缩小食品加工区域等问题,极易影响食品的生产加工,造成生产场所的脏、乱、差,给食品的交叉污染带来安全隐患。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场所由于监管缺失等因素,食品加工缺少系统化的卫生防护设施和洁净的就餐环境,部分乡村旅游食品单位不具备餐饮器皿等的消毒设备。此外,由于缺少资金或服务意识、卫生意识落后等原因,部分地区存在环境卫生恶劣,以及防虫、防鼠、防尘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投入较少、设备不完备以及经营不规范成为影响当前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1.2经营者自产或外购的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

河流、土壤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激素类饲料等,都极可能导致乡村旅游经营者自产的食品原料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另一方面,在外购食品原材料也存在安全的隐患,如本地不生产的鲜活类产品,受运输条件和运输技术水平限制,在运输过程中质量难以保障。部分乡村旅游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原料采购方面还存在着把关意识差、索证意识差、进货渠道乱等问题,并缺少执行相关的食品原辅料卫生管理、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等制度,食品质量从源头上就难以控制。

1.3经营者、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卫生意识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其中“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不强。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时、应时的思想由来已久,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管理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和打造精品理念,大多数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低,并未经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食品安全卫生培训,对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引起高度重视。少部分经营者道德自律意识差,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违规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1.4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松散、防范机制不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力度弹性较大。大多数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知道,食品卫生监管是专项整治有人来、日常监管难见人。乡村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如食品经销网点分散、交通不便、执法力量有限等。上述困难往往给从业者造成了“钻空子”意识,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监管,应付检查,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日常监管往往流于表面,通过查资料、搞突击,难以实现常态化的管理,相关的处罚和整改措施难以落实。只有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会进行专项整治。

1.5食品安全监测难、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中国现有注册食品生产企业400万家,旅游食品供应企业达200万家。“乡村旅游”的景区附近往往是各类饭店云集,鱼龙混杂,既有高档的现代化饭店、也有小吃店、小餐馆、小摊位等,甚至有部分无证经营小摊贩。由于旅游者的旅游线路长,要实现对沿途食品监控存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旅游食品的供需又受到季节、随机客流变化、原材料渠道以及品种对外依存等因素的影响,每年的5~10月是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的黄金季节,这期间往往湿度大、气温高,鲜活类农产品不宜保存易发霉变质。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贮藏条件、加工环境大都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尽管有201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旅游法》,能为乡村旅游者的维权提供法律依据。然而,乡村旅游消费者的实际维权成本过高,一般表现在:维权举证难,如旅游者一般在用餐时忽视了索要发票,部分经营者甚至不提供发票;目前行业管理部门鉴定程序复杂且费用过高,消费者大多选择放弃维权;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执行力度弱;旅游区所在地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因此,一旦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合法权益,很难对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督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

2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建立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的源头追溯体系

对乡村旅游食品源头控制已经成为在乡村旅游食品监控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源头控制应首先从农业种植开始,推广使用新型低毒或无毒生物农药;在养殖方面,严禁使用含有激素类的饲料,并建立日常的监测监控体系。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为了更好地树立品牌,可以搞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副产品统一生产、包装、销售,可以引入HACCP(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的概念和方法,追根溯源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区域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赢得旅游地的好口碑。行业管理部门出台相关制度以规范旅游地的食品供应、经营企业,如食品原材料的验收、购销台账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出台相应的制度,形成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此外,严格要求从事乡村旅游食品经营企业对食品进行留样100g并放入冰箱内保存48h,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可能由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提供有样检验。

2.2在乡村旅游中引入“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基于当前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构建旅游地相关经营者与公众交互的信息平台,为公众提供网站、手机app等多模式的查询服务,使公众可便捷地获取旅游资源、相关的线路、天气、经济以及活动等实时信息,从而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及时公布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信息,第一时间告知乡村旅游消费者。及时检查乡村旅游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对于使用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企业或个人要行政处罚,并且对乡村旅游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卫生安全要进行卫生等级评定,并及时更新公布给乡村旅游消费者。

2.3设立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

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建议在区(县)一级设立有关食品安全的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在乡镇一级建立各主管部门监控协同协调机制,并在较为集中的村或者社区聘请信息员和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将由各级行业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组成,以确保各部门在分工明确、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实现协同监管,构建完善的日常监管机制。此外,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应强化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保障制度落实,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形成政府、舆论和群众等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在监管经营者的同时,对执法部门进行考核,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监督网络。

2.4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

强化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日常工作不放松,各级主管部门应经常走访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农户,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在重大节日、节庆活动前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并坚持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假日与小长假的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可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的食品经营者在旅游旺季以及黄金周等急于经营的心理,在旺季前期进行经营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开展卫生监督,对部分违法以及屡教不改的经营户严肃查处,坚决取缔,达到震慑违法的目的。

2.5树立乡村旅游食品生产单位先进典型

在对乡村旅游食品生产单位的监管中,应开展各类的创优以及先进文明活动,树立文明和优秀的典型。各级政府应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如“食品安全示范农家”等争创优活动,激发经营户规范守法运营的积极性,为公众提供优质文明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上岗体检、食品安全培训等,加大对从事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创立品牌意识,通过加强有关商标、广告等方面知识指导,引导企业注意保护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商标注册和加大广告宣传等,创立乡村旅游品牌,并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3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省、市、县、镇和有条件的村的各级主管部门均应结合地方实际编制用于本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以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进行充分的对当地特色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价。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地旅游食品资源是哪些?哪些具有开发价值,哪些已经不符合市场需要了?当地的旅游食品的生产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等。不能经济至上,忽视分析本地的发展乡村旅游优势和劣势,要做市场调研,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实现规模化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乡村旅游食品的安全生产和良好的经济收益。

3.2发展特色食品,强化基础性设施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防止过度开发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食品绿色化,引导旅游者与食品经营者对游区内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加大破坏环境的执法力度。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保护第一、发展第二”原则。督促各级主管部门在乡村旅游点各类的环境整治活动中,充分保护和展现乡村特色风貌,并同时注重满足游客需求,加大对农村生态系统保护,以减少过度开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3.3制定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退出机制

目前,由于相关行业法规并不完善,因而对经营旅游食品企业的限制力度不够,门槛过低,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笔者建议:借鉴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施行旅游食品安全质量保证金制度,让经营者在食品监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号存了根据经营规模规定的金额,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先行赔付给消费者,施行专款专用。目的就是加强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的行业自律,在经济层面上构筑乡村旅游的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对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的监管,加大对卫生条件的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经营层次和乡村旅游标准,做好预防监督关。进一步强化准入门槛,强化经营者资质、商品质量以及经营行为的监管,引导经营者规范安全管理,落实索证索票、食品源进货查验等制度,并建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对严重违法以及屡教不改的不法商户,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两手都要硬。

3.4转变食品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

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民,开展自主经营、联户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地方共同富裕。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可以尝试组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部分乡村旅游景点正向规模化发展,不少地、市、城乡镇等结合自身农业特点,与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建立大型的农业示范园。在这些园区内,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花卉等合理搭配并相映成趣,甚至还设置一些娱乐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引领企业、工商户以及社会团体等加强旅游食品的管理,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宣传、统一培训等多个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为旅游者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

3.5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构建长效宣传机制

要通过对乡村旅游的食品生产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安全管理系统化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和法制意识,不断提升其自身觉悟和守法能力。行业管理部门要引导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和卫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并尝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从业人员提升卫生知识和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当地的食品安全水平。

3.6推广旅游安全保险,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的消费主要是食品消费,因此对乡村旅游的投诉逐渐趋向于食品安全方面,以往旅游食品安全保险在中国旅游保险市场存在叫“好”不叫“座”。从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存在险种不够灵活、赔付程序繁琐等问题。保险公司和乡村旅游食品经营者可根据新出台的《旅游法》,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增加新的旅游险。保险公司可借鉴旅行社责任险,做旅游食品安全责任险。可借鉴重庆市渝中区的旅游统保制度,该制度自2008年实行,其最大特色是在中国首次将以前争议的食物中毒划入理赔范围。当在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游客一旦发生食源性中毒等事故,只要得到当地执法部门或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即可启动医治和理赔,无须司法程序。该制度的做法从保护旅游者利益出发,很人性化,符合现行《旅游法》精神。

4结语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述评;国内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109-09

旅游者个人的安全行为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旅游安全风险的规避和旅游安全管理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旅游者安全行为逐渐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十年,我国旅游安全研究蓬勃兴起,旅游者安全研究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遗憾的是,国内面向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出现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学术文献。

但是,旅游者安全行为所反映的实践问题是旅游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大量的旅游安全研究中存在不少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相关的研究成果,存在较为丰富的以旅游者安全行为作为视角或研究内容的文献。系统地梳理这些文献成果,厘清国内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内在结构,对于引领和促进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推动旅游安全研究领域的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起源进行了归纳,同时以“旅游者+安全”为关键词,对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001~2011年等近十年的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检索和遴选,并对其中涉及旅游者安全行为或行为视角下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以期能梳理出我国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进展。

1、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源起

安全行为研究在早期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分支。海因希里(Heinrich)最早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Bir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两大理论都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连锁过程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员工的安全行为对企业安全管理意义重大,与企业收益息息相关。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管理学教授加里·德斯勒(Dessler G)就在其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提出事故产生的3类基本原因包括偶然事件、不安全的环境和不安全的行为,且由人引发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将预防事故的基本方法浓缩为减少不安全环境因素和减少不安全行为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行为科学从现代安全理论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学科。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应用到煤矿、铁路、护理等领域。

与安全科学研究相比,旅游安全研究在早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旅游安全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安全事件的专题研究,比如旅游犯罪的研究。贾德和皮赞姆(Jud&Pizam)开了旅游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先河,随后学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为《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问题》一书,该书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犯罪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旅游安全研究向纵深化发展,出现了针对恐怖主义与旅游安全、政治不稳定与旅游安全、战争与旅游安全、自然灾害与旅游安全等宏观角度的研究,也出现了大量针对微观因素、基于各类旅游事故展开的旅游安全风险统计研究。由于旅游安全问题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国外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学、安全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审视旅游安全。

1999年,中国“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在掀起假日旅游热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学者开始就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保障等方向展开研究。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使“旅游与恐怖主义”再次成为研究焦点,大量文献以“9·11”事件为例展开探索。此外,教育界也开始重视旅游安全学科建设,华侨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旅游安全管理》的本科课程教育。2003年,由于“非典”(SARS)疫情的肆虐,学者们对旅游安全更为关注,《旅游学刊》2003年第4期专门开设了“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专题”。伴随着探险旅游、自助游等的盛行,安全事故发生量也持续上升,旅游安全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2003年,国内出现了首部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著作——《旅游安全学》,该著作对旅游安全的现象、基础理论、旅游安全认知、旅游安全管理、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安全实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内旅游安全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随后的几年,我国散客旅游、户外运动旅游不断兴盛,随着大量旅游事故的出现,旅游安全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也使旅游安全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标志性事件都推动了我国旅游安全研究的开展。

近十年,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投入旅游安全研究中,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更加细化和深化。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因其实践上的重要意义而逐渐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最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方式的探索上,如《旅游安全学》阐述了旅游者安全认知对旅游安全的影响。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重点由对旅游者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索转向面向特定旅游者类型的安全行为研究,比如基于市场细分、产品细分、目的地细分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旅游者安全感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旅游者的安全感知对旅游者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学者们发现,影响旅游者安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旅游过程的始终,旅游者则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安全感知度做出行为决策,高安全感知度对旅游者行为的安全性有正面影响。显然,这些研究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行为科学的导向。

由上可见,旅游者安全研究虽然属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边缘地带”,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领域所反映的实践问题是旅游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突破将引领旅游安全的实践发展,也将建构出全新的旅游安全研究体系。

2、国内近十年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述评

国内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明显受到标志性安全事件的影响和推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近十年,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相关的论文、专著40余篇(部)。这些相对零散的研究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即: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描述、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等,这也构成了国内面向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结构。

2.1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界定

“旅游者安全行为”是安全行为中抽脱出来并被冠以特定群体限定的概念。学界虽未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但是仍可以透过相关研究成果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进行解读。

罗明义指出,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包括旅游者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动机行为),并经过对信息的筛选比较做出购买决策(决策行为)、进行旅游活动(空间移动行为)及事后评价(满意/投诉行为)的全过程,这反映了旅游者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全部心理和行为过程。

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又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即人对影响安全性的外界刺激经过肌体做出的理性的、符合安全作业规程的行为反应,最终是经过人的动作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人的安全行为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差异性、可塑性、受安全意识调节等5个特征。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一种主观行为,包括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危险、风险或不安全因素与安全行为联系密切。危险作为安全的对立面,其意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员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它同时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这对矛盾在斗争过程中因某些瞬间突变发生的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职业安全卫生词典》将风险定义为“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的可能性”。《西方经济学大辞典》指出,不确定是风险的必要条件,并且风险还取决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旅游活动中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因而,旅游活动中的旅游风险具备了风险的一般特征,刘春济和高静指出其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这使得旅游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根据这些文献的观点,可以将旅游者安全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规避风险或不安全因素、摆脱危险的行为反应,以达到保护旅游者自身或保护旅游资源、设施等旅游活动载体安全的目标。这里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狭义的概念仅指“保护旅游者自身”这个部分,本研究也就是基于狭义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展开。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显著特点表现在不确定性、差异性、可塑性和受安全认知的调节4个方面。它是相对于不安全行为而言的,安全是相对安全(可以容许的风险程度),而不是绝对安全,因此,旅游者安全行为是使旅游者达到相对安全状态的行为反应。

2.2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研究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与旅游者不安全行为研究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界更习惯于对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和描述,这一点明显地反应在文献数量上。学界对旅游者不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形成了普遍共识,认为旅游者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旅游者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其中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由明知有危险仍然采取的不安全行为和追求刺激、高风险的不安全行为两方面构成。

揭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具体特征具有直接的策略意义,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的安全决策行为、出游前的安全准备行为、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行为等方面。

吴必虎等在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感知时发现,安全感知度不同,大学生旅游者在出游距离、交通方式与出游组织形式等的选择上也不同。高安全感知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近距离和陌生感适中的目的地,事故率更低的飞机等交通工具,与家人、朋友或单位同事等平日较为熟悉的人同行。这些旅游决策行为都是旅游者出于旅游安全考虑的相对安全行为。此外,还有避免到因犯罪率高或政治不稳定而闻名的旅游地、老年旅游者选择有可靠医疗设备的旅游地等。充分的出游前准备是保障旅游活动安全的必要前提,如选择合适的旅游设备、装备,预备常用的急救药品,了解熟悉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等。王健民从自驾车旅游和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应做好相应必要的设备、知识和心理准备工作。较旅游前的安全决策和安全准备而言,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涉及的影响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王健民从宽泛性的防御措施和常规旅游的安全防范两个角度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范向丽和郑向敏总结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专门梳理了从女性旅游者的角度提出的安全预防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则根据青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3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学界一直试图厘清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认为这是进行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关键点。总体上,这些研究主要从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

内部影响因素即旅游者自身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能因素、观念意识等5个方面。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危机认知。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也会影响旅游者的危机认知,决定其是否能正确地看待危机事件,进而影响旅游者的危机应对行为。同时,旅游者的健康状况、身体机能等生理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者能否应付恶劣多变的环境或天气。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必然伴随着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在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两个方面。由于兴趣、气质和性格等的差异,旅游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如焦虑、冲动、盲目自信、麻痹大意等消极心理,认真、谨慎、细心等积极心理,以致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识过程)等心理过程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旅游者行为上的偏好,并影响旅游者在风险或危险面前的应对能力。吴媛媛在研究背包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如果缺乏出游经验、应变能力和急救、逃生的知识能力等技能,很可能因无法及时自救而遇险。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者的安全观念意识极大地影响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在出游前是否做充分的安全准备受旅游者的安全观、安全意识影响,旅游事前准备如旅游装备、常用和急救药品等设备准备和了解文化背景差异等的信息准备的缺失使旅游者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安全性,酿成旅游安全事故。旅游者正确的安全观和强烈的安全意识将正面引导旅游者在旅游前和旅游中各环节的安全行为。影响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观念意识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安全认知。吴必虎、安辉等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地质环境、气象环境)、社会环境(旅游地环境负荷、社会治安、卫生状况、居民好客程度)和经济环境(旅游市场规范度)。旅游环境的特性变化对旅游者在遭遇危险时是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策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使得旅游者的特性或安全性也随之发生变化。管理因素又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安全认知、专业技能)、设施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管理部门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游客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运用的科技手段不够先进等管理漏洞可能引起管理失误,而管理失误又会加剧和加重旅游环境和旅游行为的不安全性。

内外部因素结合对旅游者安全行为造成综合影响也是常见的现象。张金俊和吴招华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者安全行为,认为“规则”和“资源”作为行动者内在的认知和对外在的支配力同时影响旅游者的安全实践。一些学者在研究团队旅游时提到,由于许多旅游团队多为临时组织而成,旅游团队内部往往人心不齐,领队的领导能力、团队之间的协调性和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线路设计等旅游团队内部组织问题使得旅游者更易因旅游利益受损而导致个性失衡、情绪失调、角色失范,从而产生内部冲突行为,甚至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不能理性应对,引发安全事故。

2.4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研究

旅游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论证,对于旅游安全管理的研究也并不少见,但真正关注到旅游者行为安全管理的却是少之又少,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论述更是凤毛麟角,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综观文献,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依据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地社区、旅游者等不同执行主体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或措施。依据旅游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同环节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和提出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控制系统、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旅游安全保险系统;基于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事(事前、事中、事后)、物(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等)三要素进行安全管理等。

此外,谢朝武根据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分类将管理责任具体到关联的部门、组织、机构,构建了分类管理的管理路径,使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细化。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张健华和余建辉研究发现,游客违章行为会给游客自身带来安全隐患,旅游景区有必要对游客违章行为进行管制。谢朝武指出,旅游团内部冲突可能引发行为主体的外在对抗行为,旅游团的操作者可通过心理预测、心理协同、亲合调适、冲突转移机制对冲突行为进行缓冲调试。

2.5 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2.5.1 基于市场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细分市场行为一直是旅游行为研究的热点,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亦是如此。文献主要集中在对青少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大学生旅游者、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

杨瑜归纳分析了造成青年旅游安全事故的3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基础层、诱因层以及影响层),并根据这3个层次的因素提出相应的事故防范和安全保障措施。吴纪滨和郑向敏分析了老年旅游的不安全因素。吴必虎等对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感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感知对出游决策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力。郑向敏和范向丽对近20多年来研究女性旅游安全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从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不安全旅游行为、安全事故、安全预防4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范云峰从女性旅游安全需求人手,探讨了女性旅游者的安全忧虑、对旅游安全的感知与期待,以及旅游安全对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2.5.2 基于旅游产品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一些高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背包旅游、探险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等,其较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而言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这些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具有更特殊的表现特征,这使其成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自助游一直是近年旅游者热衷的旅游方式,背包旅游作为主要的自助游方式也成为研究热点。吴媛媛认为,背包旅游者几乎都是面对信息和环境的不完美处理者,在背包旅游过程中,当地向导(在背包旅游团队中有时并不存在)和旅游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背包旅游者在遭遇危险时,是否能够感觉和认识到危险,进而能否避开或降低危险。在探险旅游方面,邹统钎分析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主体认知的关系,周忠凯、刘天虎等学者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目的地的安全保障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构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以最大限度降低探险旅游者风险,减少探险旅游者旅游安全事故。杨建朝等对冰雪旅游地游客安全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张鑫进一步从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冰雪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谢朝武则对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了系统的研究,从管理角度分析了高风险旅游项目的风险成因,认为环境风险因素、旅游项目经营者、从业人员、安保条件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都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安全构成威胁。

2.5.3 基于目的地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许多学者专门从山地旅游、都市旅游、岛屿旅游等不同类型目的地出发来研究旅游者安全行为,并认为差异性的目的地往往伴随着差异性的安全行为。郑向敏在其《旅游安全概论》一书中以一个章节的篇幅专门分析了都市旅游安全、滨海旅游安全、岛屿旅游安全、湖泊旅游安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的表现形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各目的地的安全防范、控制与管理。

2.6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从文献的学科背景来看,学者们对学科方法的使用较为丰富。大部分文献运用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安全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者安全行为进行研究。也有学者将一些学科基础理论应用于研究之中,如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研究中就较为多见。此外,张金俊和吴招华使用了结构化的理论分析视角,并据此认为3类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会改变旅游者的不安全现状。显然,这些文献所基于的方法论背景反映了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学科背景。应该看到,基于安全学和安全行为科学的方法论来从事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这反映了安全行为学科背景下的学者较少关注旅游领域的安全问题。

就文献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来看,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在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定量研究的趋势不断强化。例如,肖爱连和吴孝政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两种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旅游者因素的旅游线路安全评价模型。林明太、陈金华等人使用了交叉频次分析法来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感知态度进行统计测量。李峰尝试性应用试验控制法来进行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谢朝武等则采用聚类分析、最优尺度分析等综合性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户外拓展旅游者的风险预期和风险感知。

3、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展望

旅游者安全行为虽然是一个尚待系统展开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展现出清晰的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等方向是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学界综合使用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探险旅游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当前,在国内外的安全、灾害研究中,应用风险评估理论来分析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视角、新趋向。风险评估理论有助于决策者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技术和政策。联合国环境减灾署(ISDR)、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欧洲Trustnet和英国国家消费理事会(National Consumer Council)等国际、国家机构都对风险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予以重视,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风险评估的概念、流程和模型。在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已将风险治理列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风靡全国,但由于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导致人员伤亡事故频发。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模型,探讨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

一、探险旅游及旅游风险的定义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个人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探险体验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殊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旅游风险的定义

旅游风险是指旅游者在探险旅游行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安全风险,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旅游行程以及旅游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条件。探险旅游风险包括旅游地本身的风险,会因区域、文化、季节、路线、气候变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探险旅游的特征

(1)选择性和主题性

探险旅游要保证探险旅游者的体验真实性,都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原始的、未开发的旅游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只限于有特殊探险爱好、较好体力、较高技能的旅游者;探险旅游花费高,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探险旅游的体验主题性强。探险旅游在具有原始自然的和具有独特文化的旅游地环境中进行,旅游目的地保存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原始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这些能带给旅游者特殊的探险体验。

(2)探险性和新奇性

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探险因素,使游客能展示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满足游客的探险、求异、体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乐趣的愿望。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所设计的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个点、每个节目安排都有新颖性,使游客每天都有“惊险惊喜”。

(3)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的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在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得到体现的喜悦。探险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探险体验方式。通过接受挑战,战胜各种困难,体验各种经历,旅游者可以获得特殊的体验惊喜和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达到“高峰体验”。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等)。

(4)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跳伞、太空探险等的专业技能。在探险线路安排上要体现特定旅游生态环境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对和谐的要求,旅游行程松紧相济,既保持旅游者的体力,又要对其身体或心理极限有一定的挑战性。必要时还要帮助旅游者排除存在的危险,保障旅游者的安全。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5)冒险性与安全性

冒险体验在探险旅游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冒险性将会导致对游客体验的刺激性降低。因此,要使游客获得惊喜“高峰体验”,就必须要保证探险旅游的冒险性,保障游客的安全,让游客在“绝对安全”的探险旅游中获得“绝对惊喜”的体验。

二、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近年来,沙漠探险、冰雪探险、山地探险、洞穴探险等探险旅游受到中青年旅游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时尚。但探险旅游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专业性强的活动。对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在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探险旅游,引导中国探险旅游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鉴于此,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设计风险管理模型(见下图),来探讨探险旅游的风险战略管理。

该模型由“风险管理评价、风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风险战略管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低保持组成。

1.风险管理评价

在探险旅游组织以前,探险旅游企业要对探险旅游目的地、探险旅游资源、探险旅游旅游者、探险旅游行程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只有对探险旅游的风险进行通盘的考虑与评价,探险旅游企业才能决定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才能保证探险旅游的安全,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如通过风险评价,细分市场,设计出不同个性化的探险旅游线路。

2.风险战略管理

风险战略管理由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低风险管理等四个管理决策系统组成。

(1)风险规避管理

风险规避管理,要求探险旅游企业在组织探险旅游前,把风险控制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之内,理性考虑风险因素,考虑到俱乐部的人力、技术装备、线路设计、后部供给、救援能力等资源情况,要考虑气候变化、社会稳定等因素。绝不到一些超出企业人力、资源控制的危险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同时,还要求旅游企业在设置旅游线路时,增加对实际线路的实地踩点考察,增加探险旅游产品方案设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2)风险减轻管理

旅游企业要实施成功的风险减轻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领队人员队伍建设,选择有专业资格、受过专业训练、经验技术丰富、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员作领队。在探险旅游中,领队的经验、技术、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险旅游中的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安全性。例如,在高山徒步探险中,领队要根据队员的身体适应情况,来决定登山的高度和宿营地的安全。

其次,培训和挑选探险旅游者。在旅游者预订探险旅游时,旅游企业一定要通过网站、宣传册等资料,让每位旅游者了解探险旅游的所有要求和情况,掌握必要的探险设备应用、应急和自救等探险技能。旅游企业要根据旅游者的探险能力、身体情况,决定其能否参加探险旅游、参与何种探险旅游。

再次,同探险游目的地的旅游接待企业和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社会救援条件,为探险旅游的顺利、平安进行增加保障。

(3)风险转移管理

转移风险或转嫁风险是探险旅游企业在实施风险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探险旅游企业要投保探险旅游责任险。通过投保,旅游企业将经营探险旅游的风险合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事故出现后的赔偿等经济压力。其次,探险旅游者投保人身意外险和其他保险。旅游企业要通过典型案例,让旅游者认识到探险旅游的风险性,强制旅游者购买户外探险类保险。再次,通过合同特殊条款,与当地探险旅游商分担风险。

(4)低风险管理

风险没有转移出去,但旅游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也是很低的,例如针对探险旅游的装备设施损坏的风险。对此,探险旅游企业一般采取低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信息反馈

旅游企业通过多途径来获得信息反馈,如领队总结报告、旅游者问卷调查、网站探险论坛、探险经历的读物等,来进行风险信息反馈管理,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探险旅游中管理不完善的地方,提高探险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风险管理反馈为风险评价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三、建立旅游资源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在加强探险旅游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探险旅游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探险旅游资源风险评级制度。第一,派遣探险专家组分赴各地调查探险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类别划分;第二,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由此划分出各自的风险等级,对外公布,让探险旅游爱好者有所参考,在选择相关活动时,可以视自身条件而定,减少一定的轻率性和盲目性;第三,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出台探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评定探险旅游资源的标准和开发探险旅游资源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探险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规模,使探险旅游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四、建立健全探险旅游救援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体系,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探险旅游者的安全,更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是为在探险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所提供的紧急救援而构建的体系。主要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直接参与到现场救援中的部门,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居民(事故发生地)、旅游组织单位、医疗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消防部门等等);

2.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间接参与到救援事故中的部门,如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和旅游地在安全救援中的作用。特别是事后理赔、舆论监督、信息传递和及时援助,这四个部门相互作用,能够减轻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五、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制度和相应法制

第一,完善户外探险的保险制度。完善保险制度,丰富保险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旅游者保险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等。第二,政府积极加强对探险旅游组织者的监管、建立国家救援机制。将“保险”和“救援”结合,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应规章制度。第四,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建立探险旅游执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探险旅游特殊技能教育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Callander Marie,Stephen J.Page. Managing risk in adventure tourism opertions in New Zealand:a review of the legal case history and potential for litig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03,24:13~23

[2]Cavlek Nevenka.Tour operators and destination safe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29(2):478~496

[3]陈 华:在我国环境恶劣地区开展探险旅游的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许谨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

[5]张传统:体验经济――探险旅游俱乐部未来发展模式[J].山西师大学报,2007(6)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章】长沙地区旅游服务机制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湖南长沙旅游公共服务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本文以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公共服务(含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总结了国内外发展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的一些可行经验和做法,回顾和分析了长沙旅游公共服务 3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对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构建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政府工作人员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现行的管理体制对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与有效管理均有一些制约作用,这在行政体制变革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

第一,发展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要突出政府主导的,突出公益共享性特点的,用科学技术为引领龙头的,事先严格标准规划的原则。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务、旅游公益服务等为一体化的服务与管理系统。

第二,需要重点建设长沙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这是旅游公共服务活动中吸引游客萌发来长沙旅游的事前营销事务活动;游客来到长沙后,如何便捷咨询到游客需要的旅游信息,这是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的事中服务功能;游客离开长沙后,如何利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行人文问候,以便产生口碑营销功能,这是其事后功能。可以说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是开发长沙旅游公共服务的纽带与桥梁,也是建设智慧长沙旅游的基础与关键。

第三,需要突显旅游公益服务特征。现时的长沙旅游公共服务过程中,游客普遍反映某些知名历史文化景点门票价格过高,景区周边商业化痕迹太重,甚至出现欺客宰客现象,这是服务欠缺公益性特征的表现,需要及时调整与修正。

第四,需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长沙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无论从旅游行政管理还是旅游市场经营的角度,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第五,旅游公共安全管理永远是重中之重。旅游地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因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责任者除了可能违犯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外,对于地区旅游的营销危机将更是致命性的打击,这必须通过政府严密监管、防范与责任到人。

第六,因疏于管理,有一年被国家旅游局对长沙湘江桔子洲景区降级,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在自媒体上更是甚嚣尘上。这种不良事例的出现,一般主要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没有到位的原因所致。

无论未来如何变,均应相信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以及管理体制的建设,在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长沙稳步推进旅游强市的步伐下,以及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只要根据长沙市自身的条件不断深化行政体制、管理机制改革,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优化与提升旅游行政服务及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监管职能等法制建设,健全与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标准化体系,重点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以及行政监管的社会环境,必将使长沙市的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囿于本人理论功底较为浅薄,难以运用更为全面综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在很多问题的论述上仅只能限于皮毛,留下不少遗憾,尚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研究水平才能对本研究课题作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Um S, Chon K, Ro Y. Antecedents of revisit inten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3(4):1141-1158.

[2] Wang S. Innovation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mechanism of wisdom tourismbased on neural network.Boletin Tecnico/technical Bulletin, 2017, 55(20):82-89.

[3]Gao X. Construction of Wisdom Tourism and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ocialScience. 2017.

[4]Ristic N, Lukic B, Filipovic D, et al.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sprecondition of econom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 case study municipality ofnegotin. Glasnik Srpskog Geografskog Dru?tva, 2013, 93(3):145-157.

[5]Thompson K, Schofield 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transport performance and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Journal of TransportGeography, 2007,15(2):136-144.

[6]孔建. 宁波市江北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宁波大学,2017.

[7]管祥灵. 张家界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8]张文秀. 伊犁地区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感知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6.

[9]陈静. 古镇型景区旅游公共服务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10]徐凌子. 黄山市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16.

[11]杜源源. 辽宁省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2]张苗. 云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13]余海宇. 沈阳市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3.

[14]陈其林,韩晓婷.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定义、分类依据及其类别.经济学家,2010,(07):13-21.

[15]刘卫东. 当代中国公共产品供需选择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3.

[16]吴志成,李金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视角与实践.政治学研究,2014,(05):111-124.

[17]刘柳,赵媛.浅析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旅游资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12-13.

[18]封萍萍. 大珠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19]梁晓梅. 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0]雷燕燕. 民族节庆活动中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感知、旅游满意度及游后行为意向影响关系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7.

[21]李爽.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8.

[22]裴圣军. 萨缪尔森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23]刘志铭. 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

[24]朱慧芳.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失败说.经贸实践,2018,(06):23-24.

[25]何池康.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6]邢晓玉. 公共景区门票价格规制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7.

[27]朱慧芳.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失败说.经贸实践,2018,(06):23-24.

[28]朱雯.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理论探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6):182-183.

[29]霍丽娟.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西安市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5.

[30]朱东国,蒋晓煜.湖南省红色旅游开发研究综述.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3(02):160-167.

[31]余求根. 长沙市现代旅游业发展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2]殷韵洁. 长沙市旅游产业园建设条件评价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湘潭大学,2015.

[33]周璨.全域旅游背景下长沙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浅析.科技经济市场,2017, (07):67-68.

[34]刘晨. 北京市智慧旅游建设可行性及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35]记者 叶向挺 实习生 沈莉. 杭州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烙上国际化印记.杭州日报,2010-07-20(A07).

[36]李敖婷,王卫则.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2):126-128.

[37]陈小梅. 陕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8]胡强.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方法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9):51-53.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主体安全;事故因果连锁模型;事故要素;管理失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旅游业作为一种新的现代社会生活和企业经营方式,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今天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旅游业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旅游安全问题,尤其是旅游主体即旅游者安全事故的客观存在,除了直接冲击旅游企业和脆弱的地区旅游业外,还将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国际关系。加强旅游风险防范,保障旅游主体安全,是我国旅游业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旅游主体安全问题的类型

旅游安全问题应该分为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媒介安全、旅游客体安全。旅游主体安全即旅游者安全,社会影响最大,最易受人们关注,主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军事文化冲突:恐怖主义、宗教冲突、战争等与政治不稳定互有联系,很难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但无论是以上哪种冲突,都将严重制约甚至摧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政治动乱也会带来同样结果,如2011年埃及政治动乱。

2.交通事故:主要的交通事故包括道路交通事故、水难事故、航空事故、缆车等风景区交通事故。我国的交通事故一直居高不下,不仅使人们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同时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如2011年台湾阿里山小火车翻车事故。

3.犯罪:从犯罪性质看,可分为侵犯财产类犯罪、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等;从犯罪形式看,可分为计划犯罪和机会犯罪。犯罪给旅游主体带来的创伤巨大,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旅游安全问题,如2010年菲律宾马尼拉市21名香港游客被劫持事件。

4.突发的自然灾害:常见的骤发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塌陷、地裂、崩塌、滑坡、泥石流、暴雨、洪水、海啸、气旋流、沙暴、尘暴、有毒气体污染等。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虽然是危害巨大的不可抗力,但也可通过科学预警和灾害预案降低损失,然而每年因这类因素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如2011年日本北方大地震。

5.火灾、爆炸:火灾和爆炸往往会带来重大人员伤亡,这类安全问题很多都是人为因素引起或者人力可以避免的,然而管理的疏忽大意、设备的老化失灵、通道的拥堵闭塞,使这类事故时常发生,如2008年9月深圳市龙岗舞王俱乐部火灾。

6.疾病:包括动物伤害、登革热、食物中毒等,轻者会扫了旅游者和同伴的兴,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这类事件除了游客对环境的不良反应和饮食习惯不同引起的之外,多由于卫生部门监管不力,导致餐饮场所爆发问题,如2011年三亚庚丙隆餐厅食物中毒事件。

7.游客自身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游客喜欢挑战自我,刻意追求刺激增加风险,对目的地环境、气候不了解,都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虽然没有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大,但是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同样会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产生负面影响或威胁生命安全,如2009年重庆潭獐峡漂流事故。

8.管理欠缺或失误造成的安全问题以及其他原因:主体安全问题还可能是由于管理部门监管不严或欠缺所致,如旅行社的不负责任、景区内防护设施的不完善或疏于管理等。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不到位或者监管不力,致使很多旅游地或景区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类问题,如2011年广西灌阳千家洞旅游区旅行者失踪事故。

二、旅游主体安全事故成因浅析

为研究旅游主体安全事故成因,采用事故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关注于事故的直接原因——人(旅游主体)的不安全行为和物(旅游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管理混乱。

1.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旅游主体的不安全行为

旅游者往往十分缺乏旅游安全的基本常识,并且容易刻意追求刺激增加风险。如造成19人死亡的2009年重庆潭獐峡漂流事故:漂流旅游属特种旅游活动,但包括组织者在内,参加漂流的旅游者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普通老百姓,很多人没有任何漂流工具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在场的旅游者中,没有人提出行程中的漂流地点是否具有安全漂流的许可,也没有人质疑此次漂流的设备、保护措施是否安全;在当天天气明显恶化的情况下,包括组织者在内,也无人阻止漂流活动的继续,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不稳定因素导致旅游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一切旅游活动的目的地,都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而旅游环境若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则表现为旅游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旅游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和社会环境的不安全两大方面。如前文所述的,自然环境的不安全包括火灾爆炸、突发的自然灾害、疾病等;社会环境的不安全包括犯罪、政治军事文化冲突等。

3.旅游行业安全管理混乱

(1)旅游风险分级制度空缺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产业。然而旅游风险分级制度却一直处于真空状态。这使各地政府对当地旅游资源风险情况了解不明确,导致往往只有在发生旅游事故后或接到求救电话后,才知道具体情况,这时再紧急构建应急预案和救援方案为时已晚,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期。因此,为避免管理混乱,政府必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制定统一的旅游风险分级制度,使政府能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风险有所认识,并可促使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防范。

(2)旅游安全救援系统仍需加强

旅游安全救援就是为在旅游活动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提供的紧急救护和援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则是为实施旅游救援而建立的体系。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旅游安全救援机构,部分国际性救援机构也在中国开展相关业务,现有的某些机构客观上起到了旅游安全救援的功能与作用,如统管全国安全生产的国家安全质量监督局、全国假日办、国家旅游局质检所,中央电视台旅游节目和综合新闻节目的旅游投诉电话等。但是现阶段我国旅游安全救援系统中,如救援的指挥单位、不同救援部门间协调、救援设备的更新换代、救援人员的培训等诸多方面依然还存在问题,总的来说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比较落后。虽然在零星的重大旅游安全事故中出现过旅游安全救援案例,但真正的“旅游安全救

援”尚未到来,旅游管理的各方还需继续加强救援系统的建设。

(3)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管理一定要严格,这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最重要的责任。例如在漂流旅游目的地,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监督景区对安全隐患逐一进行排查:清除河道旁松动的岩石、崩石等山体危石,防止出现飞石意外伤人事故;对景区中哪里属漂流区域、哪里禁止漂流有明确划分,并对禁止漂流的区域要有醒目的警示,并设卡、巡查;保证定时清除水域中的暗礁、水底树桩等妨碍船只正常航行的物体,减少船只颠覆的可能性等。然而,每年在全国各地漂流景区,事故屡有发生,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责任不能推卸。而三亚食品安全问题、嵩山少林寺景区乱象、各地旅行团强迫购物等各种事件,都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的体现。

(4)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2010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法院公布《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旅游者在自行安排活动期间遭受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经营者未尽到必要的提示义务、救助义务,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司法机关应予以支持。但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法规主要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如《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1990)及《实施细则》(1994),《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1993),《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1997)等,这早些年制定颁布的法规、条例,一方面在现实中往往缺乏实际操作性,另一方面未能涵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带有冒险性的新兴旅游活动项目,如蹦极、攀岩、各种水上运动、冰上运动、滑翔、热气球等,致使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盲区和漏洞。因此,改善旅游安全,健全我国旅游法律法规是必要环节。

(5)旅游风险教育缺失

旅游风险教育,是指针对旅游消费者、社会公众及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的旨在培养和强化旅游风险意识、提高旅游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的一项教育活动。旅游风险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安全认知水平,而且可以增强防范、化解旅游风险的能力,直接有助于降低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这不论是对于公众旅游安全利益的保障,还是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旅游者及一般公众而言,是培育公众科学旅游精神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步骤,也是公民生存技能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专项消费教育又是一种社会性教育活动。然而,我国当前针对旅游者及社会公众进行的旅游风险教育却严重匮乏和滞后,甚至很多旅游者在旅游出发前都从未听过任何旅游风险教育的内容,旅游风险教育的在我国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6)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内容亟待更新

我国公民想从事旅游行业工作,只用通过国家组织的导游考试即可,在国家旅游考试大纲中,旅游安全的内容所占比例极少。因此,在对旅游从业员工的培训中加强安全教育十分必要。针对不同的岗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应该组织并开展不同的旅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如应通过培训增强景区从业人员的旅游安全意识,提高旅游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通过培训和考试,使索道、观光电梯、游船等游览设施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保证严格执行安全运行制度;通过培训旅游管理人员,建立景区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行业统一巡查的旅游安全制度,基本形成旅游景区系统由上至下、从行业管理部门到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体系,保证景区安全有序运营。然而,当前我国景区的在人员培训问题上,大多未能形成自己适合的一套培训体系,再加上景区工作人员的流动,更加无法保障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满足旅游安全要求。

4.结论

由因果连锁模型可知,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不安全的旅游环境、不安全的旅游行为、不安全的环境和行为在同一时空交叉相遇三个条件。我们可将以上三点称为旅游事故“三要素”,当三要素凑齐时,可能发生旅游事故,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阻止旅游事故的发生。但最后的控制环节——管理的混乱和失误,最终使用旅游事故发生,并进一步发展为旅游主体安全事故。

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安全,旅游安全既是旅游活动的保障,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通过上述对旅游主体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不难看出改善我国旅游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而随着我国出境人数的日益增加,我国旅游安全问题已由国内旅游安全问题为主,逐渐转为国外旅游安全问题集中爆发,更需要我国旅游政策、法律、经营、外交部门共同加紧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使我国迅速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06.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地;安全氛围;安全态度;安全行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2-0104-13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2.015

引言

近年来,我国涉旅安全事故盗考吧送鋈耸居高不下,涉旅安全事故形势依然严峻。从不同区域来看,华东地区涉旅安全事件远高于其他地区,华中、华南等地区也是涉旅安全事件多发区域;从事故类型来看,以旅游交通事故、登山探险事故、涉水溺亡事故等3类事故为主[1]。旅游交通事故发生次数最多,导致的伤亡最为严重。涉水溺亡事故中,沿海城市和滨海、岛屿旅游景区因强热带风暴、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游客安全的影响较大,损失严重[2]。从事故原因来看,人为因素导致的涉旅事故灾难最多,其原因主要为旅游者安全意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偏低;旅游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不够,违规或不当操作;以及司机的疲劳驾驶、超速驾驶,交通路况差等[1]。这反映了旅游地安全环境、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应引起深入反思。

以往学者们针对旅游安全事故致因,较多研究认为“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不安全的旅游环境、不安全的旅游行为以及不安全的环境和行为在同一时空交叉相遇”[3],“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人员?机械设备?环境?管理”4要素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4]。后续的研究转向对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及机理进行分析,而对于旅游环境、旅游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探讨。因此,本研究尝试探索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

滨海旅游地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地类型,海滨独特的地理位置、纯天然的岛屿资源和环境,备受游客青睐。但滨海旅游地特殊的区位和环境,所产生的自然灾害性事件也常现报端,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盗窃、犯罪、购物欺诈等社会治安问题也愈加严重,如三亚“宰客”、鼓浪屿 “天价菜”的旅游遭遇。随着现代媒体对旅游安全事件的频繁报道和广泛传播,游客的呼声和舆论的发酵,滨海旅游地安全事件成为旅游安全管理不可回避的显性难题。媒体频频报道的旅游安全事故,揭示了旅游地人员、管理、环境、设施等不安全氛围给自由行走的游客带来的恐惧,游客人身、财物受到损害,也不禁让游客质疑,这样的旅游地安全吗?然而,每逢节假日、“黄金周”,事故多发的滨海旅游地为何依然游客蜂拥而至、络绎不绝?由此,本研究探索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寻找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的中间“黑箱”,以此对当前旅游地安全氛围不佳,但游客依然产生了选择旅游体验的安全行为的研究问题做出科学解释和理论回应。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旅游地安全氛围

安全氛围的概念最早由Zohar提出[5],而后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安全氛围的概念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于工作环境的安全认知或信念;二是对同事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的知觉;三是在企业内,一系列可被员工认知的关键要素所组成,这些要素能够反映企业安全文化属性以及安全管理现状[6]。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的安全氛围及其影响维度,属于组织的安全氛围范畴。旅游地是一个聚集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利益集团等多个利益相关的组织,旅游地也是一种集旅游资源、旅游活动项目、旅游地面设施、旅游交通和市场需求为一体的空间复合组织。旅游地是一个组织系统,也就必然有它的安全氛围,但旅游地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氛围还存在差异,主要有:(1)从主要对象上看,企业的对象一般是被统一安全培训过的员工,而旅游地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且充满个体差异的游客。(2)在组织环境方面,企业环境对于员工而言较为固定,是一个惯常环境,而旅游地环境相对于游客而言是一个非惯常环境。(3)在安全氛围载体方面,企业主要以其内部的物质环境、安全制度以及管理员为主要载体,旅游地则不仅包括旅游地自然、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同时,旅游地的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以及游客自身也成为主要载体。(4)从安全氛围营造方面看,企业员工对安全氛围的认知依靠安全培训、安全检查、演练,而游客对安全氛围的认知主要靠旅游从业人员告知、旅游地标识系统提示、安全员提醒,以及游客之间的安全行为感染等。(5)在安全氛围营造动力源方面,企业主要由管理员与员工一起营造;旅游地安全氛围营造者主要是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等。本研究认为旅游地安全氛围是整个旅游地环境的综合,由被游客认知的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以及旅游地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在场的游客的安全行为所组成的,能够反映旅游地当前的安全状况和旅游地安全管理现状,是独立于游客的感知和理解而存在。

关于安全氛围的影响维度,Zohar最早提出了8个影响因素[5],Brown和Holmes认为安全氛围包括3个影响维度:管理层关注程度、管理层采取的措施和员工的风险认知[7]。Cooper和Phillips研究认为企业安全氛围有管理者安全态度、员工工作压力和安全培训、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的社会地位、工作场所风险、对安全人员和安全委员会的重视程度等维度[8]。Willianson等探索总结出安全氛围由处事态度、对风险的认识、积极的安全参与、个人安全动机等构成[9]。Cooper和Phillips将安全氛围分为员工安全培训、管理层的安全态度、工作环境的危险水平等7个维度[10]。杜学胜对矿业企业安全氛围研究,得到了4个安全氛围因子:管理层的安全承诺、员工的安全培训、员工的安全参与和员工的安全意识[11]。可见,安全氛围的影响维度尚未形成一个较统一的划分,现有的影响维度也难以阐释和测度安全氛围,但大多涉及人、环境、管理等因素。本研究基于系统安全理论提出的系统安全事故涉及4个要素:人员、环境、机械设备和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的生产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管理因素,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因素,但却是重要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4],因此,旅游地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施因素以及管理因素共同构成旅游地安全的氛围,旅游地安全氛围包括人员安全氛围、设施安全氛围、环境安全氛围、管理安全氛围4个维度。其中,人员安全氛围具体由旅游地管理部门对游客安全的态度、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及安全监督行为、游客及居民对旅游安全的态度等内容构成;设施安全氛围包含旅游地游乐设施设备与游客防护用品是否齐全与先进等;环境安全氛围包含旅游地游乐场所自然与人文环境,如购物环境、乘车环境、社会治安环境、用餐环境及住宿环境的安全;管理安全氛围由现场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1.2 游客安全态度

Freedman提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3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12];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与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意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12]。据此,安全态度则指对安全问题具有的心理倾向。安全态度包括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3个维度,其中,安全认知,主要指安全主体对安全的特性、本质、规律、规章以及活动对象、手段等知识、技能和法规的认知[13];安全情感是指人类对安全问题的感受与评价,它表现为热爱安全工作、仇恨违章作业、向往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遗憾安全知识欠缺、满意安全防护设施等的心理体验、心理活动[14];安全意向,就是人们预计遇到安全问题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它可以反映人们的安全意识水平[14]。本研究认为,游客安全态度是游客对旅游地环境整w(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的安全认知,对旅游地安全产生的具有价值判断和感彩的心理倾向,是对旅游安全的重要性进行估量后所产生的较为稳定的某种看法或意向。鉴于Freedman态度理论,本研究认为游客安全态度包括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情感和游客安全意向3个维度。游客安全认知是游客对旅游地某一安全对象(人、物、环境等)的特性、本质、规律、规章以及活动对象、手段等知识、技能和法规的认知。游客安全情感是游客对旅游地某一安全对象(人、物、环境等)的感受与评价,即对人、物或环境等所作的情感判断。游客安全意向是游客预计遇到旅游安全问题时,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它可以反映游客的安全意识水平。

1.1.3 游客安全行为

Borman等认为,安全行为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与事故有关的有意识的行动综合,通过一系列行动最终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15]。同理,游客如果缺乏经验、应急、救助、逃生等技能,很可能因无法及时自救而遇险[16]。因此,可以认为游客安全行为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遵守旅游地管理制度与章程,规避不安全及危险因素,主动参与旅游地安全环境建设。在安全事故中进行自我救助时,也能对其他游客进行救助,并最终达到保护自己及其他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行为。

关于安全行为的维度,Neal和Griffin[17]、张江 石[18]、蒋丽和李永娟[19]、刘素霞[20]等人认为安全行为包含两个维度: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安全参与行为指员工参与安全讨论、应急演练活动等的行为;安全遵守行为指为了维持工作场所安全个人必须执行的关键活动,包括遵守操作规程、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等。Griffin和Neal、张桂平认为安全遵守是员工为了维持工作安全而进行的活动,而那些自愿的安全行为,被称为安全参与的行为[21-22]。游客安全行为理应包括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两个维度。游客安全遵守是游客在旅游地进行旅游体验活动时,遵守旅游地安全管理规章和守则,依照安全须知,规避不安全及危险因素从事旅游活动的行为。游客安全参与是游客在旅游体验活动,不仅保护自身安全,而且还参与旅游地安全管理和安全氛围的营造,如通过对其他游客的帮助、引导和建议,在遭遇旅游突发事件时能积极参与应急救援等行为。

1.2 研究假设

1.2.1 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

自从企业安全氛围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研究的重点一直关注安全氛围结构的探索以及与安全结果指标之间关系的检验[23]。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讨论安全氛围与安全绩效的关系。孙峻等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环境和安全意识对员工安全行为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24]。而管理层承诺对营造安全氛围起主导作用,并通过工作环境和安全意识作用于员工安全行为。刘海滨和梁振东研究表明,安全氛围通过影响不安全行为意向,进而影响不安全行为[25]。吴建金等发现,个体安全认知感在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26]。依据“刺激?态度?反应”理论,当游客进入旅游地,便会受到旅游地安全氛围这个环境变量的刺激,旅游地安全氛围中的人员安全氛围、设施安全氛围、环境安全氛围、管理安全氛围都会影响着游客的安全认知、安全情感以及安全意向,并最终促成游客安全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1.2.2 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

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没有得到非常严格的实证证明[27]。但现有的许多态度预测行为和行为意向的模式大量存在于消费领域的研究,如周应恒等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影响了购买意愿[28]。Kim和 Littrell采用Fishbein研究证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纪念品的购买意愿[28]。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安全管理中,员工面对所在企业的规章制度,都会有自己的评价并且形成自己的态度,有些员工认可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其在行为方式上就会自觉遵守。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游客安全行为必然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游客的安全观念意识被研究表明会极大地影响游客安全行为。吴必虎等研究发现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安全感知影响了出游决策行为[29]。邹统钎研究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主体认知之间的关系[30]。谢朝武研究认为环境风险因素、旅游项目经营者、从业人员、安保条件及游客自身安全意识都对游客的旅游行为安全构成威胁[31]。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1:游客安全认知对游客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情感成分在态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态度转变的关键,而行为倾向是伴随认知、情感而发生的,因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态度的本质就是人们对态度对象情感的强烈程度和趋向[32]。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2:游客安全情感对游客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如果能够正确地测量行为意向,就可以非常精确地预测大部分的社会行为[33]。在对行为研究的各种理论中,理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个体对特定行为的意向越强,表示他越有可能执行该行为[34]。因此,旅游行为意向指的是游客要采取旅游行为的倾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3:游客安全意向对游客安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理论模型构建

结合以上的理论基础和和提出的研究假设,运用“刺激-态度-反应”理论模型进行理论推演,本研究构建“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态度-游客安全行为”的理论模型(图1)。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项发展

本研究涉及的研究变量包括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行为以及游客安全态度。研究变量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借鉴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使用的成熟的测量量表,结合本研究对象和目的进行了适当修正。调查问卷包括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态度、游客安全行为测量题项以及社会人口统计特征题项4个部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

旅游地安全氛围的测量工具是参考Zohar提出的安全氛围测量量表[3]。安全氛围量表尚未存在统一的细分维度,但基本涵盖了“人员-机械设备-环境-管理”安全氛围4个方面。人员安全氛围题项包括“该地居民不会排斥外来游客、该地导游在导览前和游览过程中会提醒注意安全、该地景区(点)保安人员能够及时制止/警告游客的危险行为、该地游客之间有时会相互提醒注意安全”等。机械设备安全氛围包括5个题项,例如“该地旅游安全警示标识随处可见、该地酒店都有灭火器和安全出口标识、该地随处都可听到广播在播报景区相关信息、该旅游地水上游乐项目都配有救生衣及救生圈等设备”等。环境安全氛围包括5个题项,例如“该地商家明码实价没有遇到欺诈情况、该地没有听闻有游客被打/被盗或被抢情况、该地用餐后没有出现海鲜中毒情况、该地酒店住宿条件比较潮湿/蚊虫多、该地没有听闻有游客晒伤情况”等。管理安全氛围的题项包括“该地很多海上游乐项目都是私人承包的、该地海上游乐项目都配有救生员、该地旅游交通工具(车、船)没有超载情况”等。

游客安全态度测量工具参考了态度理论[12],将游客安全态度设置成“游客安认知”“游客安全情感”“游客安全意向”3个维度,游客安全认知的题项包括“我了解擅自游入非游泳区可能带来的危险、我了解脱离团队独自游玩可能带来的危险、我了解雨天户外游可能带来的危险、我了解野生动物对人类可能的伤害、我了解野外旅游需要准备一些自救物品”等;游客安全情感包括“如果我在旅游地不慎受伤会不由自主地慌张、如果在旅游地遭遇抢劫我会去追回被抢物、如果遇到旅游地人员拥堵/排队时间长我会烦燥以及参与探险游乐项目时我常常会玩得兴奋过头”等4个题项;游客安全意向包括“在旅游地遇到困境我一般是在无可奈何情况下才求助、在旅游地遇到困境我总是怀抱希望能找到解决方法、在旅游地遇到困境我会毫不犹豫寻找各种解决方法”等3个题项。

游客安全行为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参考Neal和Griffin[21]、吴建金等[26];张桂平[22]、胡艳等[35]的安全行为测量量表,包括安全遵守与安全参与两个维度。游客安全遵守包括“我遵守导游要求遵守的一些安全行为规范、我有时会提醒我的伙伴或其他游客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我根据旅游地安全标识牌内容对景区进行游览、参加刺激性游乐项目时我会根据工作人员的安全示范进行游玩、参加海上游乐项目等活动时我会按要求做好救生防护准备”等5个题项;游客安全参与的题项有6个,例如“在旅游地遇到困境我会报警求助、在户外旅游遇到困境滞留时我会保存食物备用、在户外旅游遇到困境滞留时我懂得如何避寒、在户外旅游遇到阻碍时我会放弃游玩原路返回、在户外旅游遇到困境滞留时我努力宽慰我的同伴、当看到其他游客遇到危险情况我会尽力帮助他”等。

2.2 数据收集

本研究调研地选择海南三亚和厦门旅游地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选择海南三亚和厦门作为样本点搜集数据主要是因为两地近年来曾有过“天价海鲜宰客”“游客与商贩打架”等负面新闻见诸报端,网络传递出的游客在旅游地的旅游经历和遭遇,揭示了旅游地的安全氛围。但在携程网口碑榜中,三亚则是榜上有名的游客最想去的旅游地之一。因此,调查该地的样本数据可以解释旅游地安全氛围是如何影响游客的安全行为。调研采用随机拦访的方式,主要以三亚和厦门各景区景点作为调研地,获取本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

本研究在小颖境跏疾馐灾后,经过对小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的问卷题项,再进行正式样本数据收集。正式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了无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到84%。样本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在性别方面,男性占48.1%,女性占51.9%。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下的受访者较少,仅占0.8%,18~24岁的年青人占35.3%,25~35岁的年轻人较多,占42.9%,36~45岁、46~55岁和56~65岁以上的分别占10.3%、5.4%、4.4%,66岁以上人数较少,占0.8%。受教育程度特征中4.4%的受访者是初中以下文化,14.3%的受访者拥有高中或中专文化,28.4.0%的受访者拥有大专文化,本科文化受访者占45.4%,7.5%的受访者拥有研究生学历。在出游方式方面,通过旅行社组团的占40.3%,散客自由行的占59.6%。总体而言,从调查的正式样本数据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看,样本具有代表性。

3 结果及分析

3.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1.1 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值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发现旅游地安全氛围测量题项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48、0.700、0.728和0.844,游客安全态度测量题项的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89、0.810和0.754;游客安全行为测量题项的2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17和0.871,均高于0.7的标准,且各题项?总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35,信度较为理想,说明各指标均通过了信度检验,各测量题项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内部一致性。

3.1.2 效度检验

在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使用的测量题项均来自较为成熟的测量量表,且经专家意见修改,并经过初始测试修正,说明测量题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于建构效度,则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予以检验。检验发现:旅游地安全氛围测量题项的KMO值为0.866,大于0.7;巴特勒球形检验值为4967.096,自由度为153,显著水平均达到0.000;游客安全态度的KMO值为0.859,大于0.7;巴特勒球形检验的值为3698.972,自由度为78,显著水平均达到0.000;游客安全行为的KMO值分别为0.868,大于0.7;巴特勒球形检验的值为3964.722,自由度为55,显著水平均达到0.000,各维度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高于0.5,说明各测量维度的相关系数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明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3.2 研究假设检验

3.2.1 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测量的检验

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测量模型的建模原则,构建由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游客安全遵守和游客安全参与构成的结构模型。采用并采用AMOS 17.0软件对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以及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同时检验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作用的验证结果如表1所示,主要路径如图2所示。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看,χ?/df=1.815

3.2.2 游客安全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检验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安全遵守、安全参与)影响关系的中介效应,依照以下3步进行分析:

第一步,以旅游地安全氛围为自变量,以游客安全遵守橐虮淞拷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是否存在显著,若显著,继续进行检验。第二步,以旅游地安全氛围为自变量,以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第三步,以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和安全意向为自变量,以游客安全遵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和旅游地安全氛围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同时观察旅游地安全氛围的回归系数的差异,进而判断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由表2显示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步回归模型中,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遵守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β为0.325,p值小于0.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在第二步回归模型中,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p

采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对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参与影响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第一步回归模型中,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β为0.325,p值小于0.001;在第二步回归模型中,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p

依据以上分析,计算得出中介效应的作用结果。其中,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情感和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94(0.383×0.245)、0.081(0.347×0.234)和0.056(0.227×0.246),同时,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情感和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之间的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0.289、0.250和0.172。而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情感和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35(0.383×0.092)、0.100(0.347×0.289)和0.009(0.227×0.038),同时,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情感和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0.074、0.211和0.018。

从游客安全态度中介效应分解情况可以发现游客安全态度的3个维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行为(安全遵守、安全参与)影响关系的中介效应、总效应以及中介效应的相对作用大小。显见,游客安全认知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行为的中介作用相对于游客安全情感、游客安全意向两个维度的中介作用都较大;而游客安全情感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行为的中介作用相对于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意向两个维度的中介作用都较大;总体上看,游客安全态度的三维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之间中介效应的作用大于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作用。

3.2.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利用AMOS 1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检验,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如表1所示,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路径系数均在p

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的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之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4、0.48、0.3,p

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来看: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遵守行为之影响路径系数为0.04、p

在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部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游客安全认知对游客安全遵守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4,p

综合游客安全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可以验证研究假设“H2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成立。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本研究以海南三亚和厦门旅游地的游客问卷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滨海型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的结构效度分别进行检验,验证了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均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总结归纳出旅游地安全氛围包括人员安全氛围、设施安全氛围、环境安全氛围和管理安全氛围4个方面内容;游客安全态度由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情感和游客安全意向3个维度构成;游客安全行为由游客安全遵守和游客安全参与2个维度构成。

(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与游客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部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通过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发现,游客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遵守、安全参与行为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游客安全认知相对于游客安全情感、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行为的中介作用都较大;而游客安全情感相对于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行为的中介作用都较大。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检验结果显示: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遵守行为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游客安全遵守行为指为了保护游客个人人身、财产安全所必须执行的关键活动。在对旅游地的回访调研发现,游客对旅游地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景区安全警示与安全提醒经常视而不见,不论是立在景区门口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还是散放在具有安全隐患点的警示牌,还是导游或景区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醒或建议,多数游客在旅游地仍然无法做到安全遵守。上述结论与在企业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影响关系研究,如叶新凤认为安全氛围对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6],存在差异。

(2)实证结果表明:游客安全意向对游客安全遵守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安全意向对游客安全参与行为具有负向影响。根据态度三元论,游客安全意向越强时,游客越可能会遵守旅游地安全规章制度。但当游客安全意向越强时,游客安全参与行为却可能越弱,这貌似与态度三元论的原理不符。但根据旅游者行为学理论,态度对象的属性对人们形成旅游态度而言,就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寻求的基本利益。换句话说,人们认为某一个具体事物的属性是否重要,与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有关[37]。游客安全参与行为是对安全环境建设的一种主动参与行为。游客安全意向涉及游客个人安全,而游客安全参与,则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地环境安全的建设及其他游客的安全。因此,当理解了获益是人们旅游和决策关心的东西时,游客安全意向对游客安全参与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也就合理了。

4.2 实践启示

本研究通过探索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旨在通过研究结论引导旅游地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实践。

(1)针对旅游地安全氛围较差,但游客安全情感或安全意向很高的情况。利用官方网站或景区电子屏幕,实时监测并滨海旅游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信息,以及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旅游警示信息,引导游客安全游玩、防范风险。从目前来看,滨海旅游地设施氛围对旅游地安全氛围的作用却相当有限,尤其是设施氛围中的标识牌系统,游客常常对旅游地的标识牌视而不见。因此,在游客安全情感或安全意向很高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旅游地安全设施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进行引导。安全标识牌对每一个类型的景区都是传统和常见的,但在滨海旅游地,旅游安全事故多发易发,标识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标识牌设计时,可设计仿真的危险物放置在安全标识牌周围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如内容为“注意有蛇出没”的安全标识牌上可缠绕一只仿真蛇。内容为“风大浪急、请勿游泳”的警示牌,可搭配台风呼啸或海浪拍打海岸的音响效果,音响效果应与标识内容相呼应。

(2)针对旅游地安全氛围较差,游客安全情感或安全意向很低的情况。重视现场安全人员的配备。滨海旅游地,随时都可能发生游客私自下水游玩或进入危险海域的情况,同时,滨海旅游地常常多山,山海美景吸引更多的游客攀爬拍照行椋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在游客安全情感或安全意向偏见的情况下,应考虑在游客旅游全过程,增加景点安全讲解人员,增强游客对滨海旅游地易发事故特点的了解以及安全防范知识的学习。增加景区安全监督员,针对游客不遵守旅游地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制止和安全引导服务。端正游客安全态度,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旅游者的安全态度一直是旅游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历来的旅游安全与突发事故案例表明,应对当前一些变幻莫测、难以预料、无规律可循的旅游突发事件的关键是游客本身的安全态度、防范技能与自救能力。滨海旅游地因特殊的安全环境,更需设置一个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每天定时组织游客(志愿者)参与安全演练和安全培训,这对营造旅游安全氛围和引导游客安全态度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探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虽然研究结果支持了部分研究假设,但依然存在诸多研究不足:首先,在本研究量表设计中,主要参考国内外企业员工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的成熟量表,成熟量表本身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因企业安全氛围测量量表仍不成熟,本研究虽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4个维度,但还有待量表的开发和验证。其次,对游客的调研数据属于横截面数据,因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准确性。旅游地安全氛围是一种环境变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旅游业具有淡旺季特征,淡旺季的旅游地安全氛围以及游客安全行为都是有差别的。因此,需要未来进一步收集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此外,本研究的调查地点只选择了海南三亚和厦门两地,本研究的测量量表以及研究结论在运用、推广到其他类型的旅游地安全氛围研究时,还值得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heng Xiangmin, Xie Chaowu.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Study(2016) [M]. Beijing: Soc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6: 123; 148. [郑向敏, 谢朝武. 中国旅游安全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23; 148.]

[2] Zheng Xiangmin, Xie Chaowu.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Study(2013) [M]. Beijing: Soc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3: 23; 283. [郑向敏, 谢朝武. 中国旅游安全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3; 283.]

[3] Zhang Xilin.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in tour security accidents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23(4): 542-546. [张西林. 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 经济地理, 2003, 23(4): 542-546.]

[4] Wu Ying, Yang Yongjun. Discussion on the accident causing theory [J].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7, 14(1): 87-89. [伍颖, 杨用君. 事故归因理论探讨[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7, 14(1): 87-89.]

[5] Zohar D. Safety climat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0, 65(1): 96-102.

[6] Lu Bai, Chen Pei, Fu Gui. Research and design for the safety climate’s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1): 47-50. [陆柏, 陈培, 傅贵. 安全氛围调查问卷的研究与设计[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1): 47-50.]

[7] Brown R L, Holmes H. The use of a faetor-analytie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an employee safety climate[J]. Model Accident Analysis Prevention, 1986, 18(6): 455-470.

[8] Cooper M D. Phillips R A. Validation of a safety climate measure [A] // Annua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Birmingham: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C]. 1994: 3-5.

[9] Williamson A M, Feyer A M, Cairns 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safety climate: The role of safety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J]. Safety Science, 1997, 25(1): 15-27.

[10] Cooper M D. Phillips R A.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behavior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4, 35(5): 497-512.

[11] Du Xuesheng. Research on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Coal Mine Safety Culture [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10. [杜W胜.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化建设研究[D].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12] Hou Yubo. Social Psychology[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112-113. [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12-113.]

[13] Zhang Yi. Safety cognition: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relevant variables[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11, 27(12): 1139-1142. [张一. 旅游安全认知:内涵、结构及相关变量[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12): 1139-1142.]

[14] Wen Xingzhong. Civil Aviation Pilot Occupational Safety Consciousness Research [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08. [文兴忠. 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初步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15] Borman W C, Motowidlo S J.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n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A] // Schmitt N, Borman W C.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71-98.

[16] Wu Yuanyuan. On the security of backpacking tourism [J].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9, 31(S1): 53-56. [吴媛媛.背包旅游安全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1(S1): 53-56.]

[17] Neal A, Griffin M A. A study of the lagged relationships among safety climate, safety motivation, safety behavior and accidents at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level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91(1): 946-953.

[18] Zhang Jiangshi, Fu Gui, Liu Chaojie, et 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afety climate and behaviour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24(2): 15-18. [张江石,傅贵, 刘超捷, 等. 安全认识与行为关系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4(2): 15-18.]

[19] Jiang Li, Li Yongjuan. The role of safety motivation in safety performance model: A multilevel model fro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0(1): 35-44. [蒋丽, 李永娟. 安全动机在安全绩效模型中的作用: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1): 35-44.]

[20] Liu Suxia, Mei Qiang, Zhang Zanzan. On the evolution of workers’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in 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Systems and Management, 2012, 21(2): 275-282. [刘素霞, 梅强, 张赞赞. 中小企业员工安全遵守行为演化路径[J]. 系统管理学报, 2012, 21(2): 275-282.]

[21] Griffin M A, Neal A. Perceptions of safety at work: A framework for linking safety climate to safety performance, knowledge and motiv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0, (5): 347-358.

[22] Zhang Guiping.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 safety climate on organization safety performance [J]. Softy Science, 2013, 27(4): 61-64. [张桂平. 组织安全气候对安全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13, 27(4): 61-64.]

[23] Liao Junfeng, Zhou Fa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afety atomosphere [J].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2012, 18(3): 75-78. [廖俊峰, 周帆. 安全氛围研究回顾与展望[J]. 人类工效学, 2012, 18(3): 75-78.]

[24] Sun Jun, Yan Sen, Du Chuny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afety atomosphere on the safety perform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14, 14(2): 60-64. [孙峻, 颜森, 杜春艳.建筑企业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及实证[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 14(2): 60-64.]

[25] Liang Zhendong. Intervention of the miner’s unsaf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machine-environment-management system[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4, 23(4): 20-24. [梁振东. 人-机-环-管系统管理视角下的矿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干预对策研究[J]. 中国矿业, 2014, 23(4): 20-24.]

[26] Wu Jianjin, Geng Xiulin, Fu Gui.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afety atmosphere to employee safety behavior based on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method [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9(3): 80-86. [吴建金, 耿修林, 傅贵.基于中介效应法的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3): 80-86]

[27] Wu Mingzhe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Study on Implicit Attitude [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4. [吴明证.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8] Feng Jianying, Mu Weisong, Fu Zhetian. The review of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buy [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11): 7-9. [冯建英, 穆维松, 傅泽田.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06, (11): 7-9.]

[29] Wu Bihu, Wang Xiao, Li Mimi. A study on perceptive evaluation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on travel safety[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1, 12(3): 62-68. [潜鼗, 王晓, 李. 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2(3): 62-68.]

[30] Zou Tongqian, Chen Yun, Hu Xiaochen. Study progress 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adventure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 86-92. [邹统纤, 陈芸, 胡晓晨.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 2009, 24(1): 86-92.]

[31] Zou Qiaorou, Xie Chaowu. Tourist safety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7): 109-117. [u巧柔, 谢朝武.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源起与国内近十年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13, 28(7): 109-117.]

[32] Wu Dayong. Study on shift work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J]. 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2008, (2): 77-79. [伍大勇. 对组织管理中态度转变工作的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 2008, (2): 77-79.]

[33] Luo Xiaoguang, Liu Yu.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permarket customer repurchase intention [J].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11(6): 84-88. [罗晓光, 刘宇. 超市顾客重购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9, 11(6): 84-88.]

[34] Wei 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mpirical Study on Educational Games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Players [D]. 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1. [魏婷. 教育游戏参与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5] Hu Yan, Xu Bailong. Intermediary effet-based analysis of effects of enterprise safety climate on safety bahavior[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4, 24(2): 132-137. [胡艳, 许白龙. 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 24(2): 132-137.]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云南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08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坚持旅游投诉电话*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08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08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2008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200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局从成立以来只安排有人头办公经费,其余费用一事一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很被动,希望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下拨管理经费,保证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积极投身到这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现结合实际,对我县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 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 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 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 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xx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 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 坚持旅游投诉电话(5814896、96927)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 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 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 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xx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 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xx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 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 20xx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 20xx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 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 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 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 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 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局从成立以来只安排有人头办公经费,其余费用一事一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很被动,希望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下拨管理经费,保证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积极投身到这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现结合实际,对我县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 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 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 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 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xx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信访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 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 坚持旅游投诉电话(5814896、96927)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信访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 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 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 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xx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 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xx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 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 20xx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 20xx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 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 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 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 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 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局从成立以来只安排有人头办公经费,其余费用一事一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很被动,希望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下拨管理经费,保证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旅游活动中必然被考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宏观旅游行业和微观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发展,于是旅游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问题顺势成为学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对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成因、发生机制、原理及事故预防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早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述。在综合国内外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再结合对近年来多个典型旅游案例的研究,笔者将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表现梳理如下:

一是我国旅游企业的预防工作未做到位。安全事故潜伏在旅游活动中的任何地点及时间,它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这种安全事故隐患有可能会发生在所有旅游活动中。如都发生在2011年的“台湾阿里山小火车翻覆事故”、“温州动车事故”及“江苏宜兴竹海景区滑道事故”等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是我国旅游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缺乏、制度不健全或是落实执行不到位。追求效益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但如果旅游经营者仅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尽可能地减少安全管理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国内许多的旅游企业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日常安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及责任的落实,旅游经营秩序混乱,对工作人员的从业资质、经验、技能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到位,最终导致走不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怪圈。

三是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和旅游企业对其不安全的行为控制不到位。在整个旅游活动的构成中,旅游者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国内很多旅游者对自身安全防范的意识非常淡薄,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自己买了保险就能“万无一失”,事实上,保险规避的是经济风险,却丝毫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三、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

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

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四)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文化很重要。文化是最能够深层次改变人和事物的,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宽泛,如前所述,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无论是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设立,还是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强化与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所有的这些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在进行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用文化来感染员工,让员工从本质上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思想战线,2011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管理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66

1引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求是继生理需求之后人类第二个基本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大众化生活方式之一,随之而来旅游安全需求也就成了旅游社会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旅游产品安全也成为影响旅游决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安全事件随着旅游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产品安全问题不仅使旅游者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损害旅游地和国家旅游形象,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原因,使得发生旅游产品安全事件可能性更大,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旅游产品安全以及做出相应积极有效对策对于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旅游安全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旅游安全研究、非传统旅游安全研究、其他旅游安全研究三个方面:传统旅游研究主要按照旅游六要素分为旅游饮食安全、旅游住宿安全、旅游交通安全、旅游娱乐安全等;非传统旅游安全旅游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危机、旅游风险、旅游保险、旅游伤害事故;其他旅游安全研究包括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安全、专项旅游安全问题研究等。

国内旅游安全的研究主要分为旅游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旅游安全认知研究、旅游安全保障与评价研究、其他旅游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3民族地区旅游特点与旅游安全的关联性分析

3.1区域性文化差异与旅游安全

西部民族地区因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生活习俗、行为方式等与内地具有较为明显差异性,同时也成为其民族旅游资源的特色,因此很多旅游者追求这种区域文化差异性而到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但如果双方差异性过大,旅游企业又刻意追求迎合旅游者的需求,而不考虑到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甚至出现对民俗风情的歪曲和亵渎,伤害了民族地区人民的感情,引起当地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很容易将这种愤怒感和不满感转移到旅游者身上,导致旅游服务态度变差,甚至会引起旅游者与当地人民的矛盾和冲突。

3.2自然和社会环境与旅游安全

西部民族地区因其气候、地形等特点导致雪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对较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安全,此外民族地区很多景观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很多山峰、岩洞十分险峻,较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与自然环境相对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环境也容易引起安全问题,很多地方都是多民族共存,民族关系的隔阂、民族权益分配、民族地区贫困不均、民族意识淡薄、民族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差别、宗教活动的冲突、社会治安等都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像新疆、等地,就出现很多宗教极端分子出现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民族稳定和社会发展,对于旅游安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3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与旅游安全

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西部民族地区一般来说交通闭塞、医疗、餐饮等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瓶颈严重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很多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外部环境恶劣,也非常容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民族地区卫生条件差、医疗设施不完善、通讯设施较差等基础设施问题也阻碍了交通事故的有效救援,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安全和健康,不利于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4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现状

4.1安全意识淡薄

关于安全意识淡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方面,推至整个旅游业都存在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国家旅游局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国内外经济的复苏,良好的内外部条件都极大增强了发展旅游业的自信心,但同时也导致了整个旅游业缺乏旅游安全的危机意识,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会造成恶劣影响和人员财产损失。

4.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旅游安全法规主要是由全国性旅游安全法规、地方性旅游安全规章、其他相关法规。虽然这些安全法规大体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但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因其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等独特性,一般普遍性法规又不完全适用于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者对于参与性、探险性等特殊旅游项目的热衷,导致西部民族旅游对应安全管理措施的弊端很大程度上得到暴露,因此建立健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安全法律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4.3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滞后

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滞后是危害旅游安全的重要隐患,很多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景区设计不科学合理、资金投资不够、日常维护与保护不及时等,导致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求。像每年旅游黄金周,广西桂林漓江精华段游船供不应求,大大超出了其游客运输能力,游客排队几个小时等候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大量的游客导致游船经常超员超载,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件,甚至可能发生游客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服务不到位,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件,很难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抢救,进而导致旅游安全事件升级。

4.4安全事故认定、反馈和处理有待加强

一般来说,很多旅游者甚至包括很多旅游景区在内都对于旅游安全事故责任归属模糊不清,只是简单的认为旅游安全责任属于旅行社和旅游者本身之间,因此一旦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对于旅游者、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的责任认定就含糊不清,责任承担、赔偿份额就存在很多争议。另外,很多民族旅游景区害怕旅游事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影响其旅游业发展,故意隐瞒事故真相,使得后续处理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下去,同时使得这种事故重复发生的概率也大大上升。

5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管理与对策

5.1旅游者:增强旅游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旅游者的行为是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直接因素,因此旅游者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旅游安全的严重性,提高旅游安全意识。西部民族地区因其气候、文化、、生活习俗的差异性较大,因此旅游者应该首先对于旅游地的一些社会、自然环境情况做大概了解,旅游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准确领悟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文化、习俗等,但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民族地区文化,尽量做到入乡随俗,减少、避免由于文化、信仰、习俗等差异而引起的纠纷和矛盾,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要小心谨慎,注意自我保护,减少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5.2旅游企业: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预警、防范工作

旅游企业要通过旅游基础安全知识讲解、责任规范、安全能力培养等来将旅游者安全至上、安全事故处理、安全责任追究等安全思想和理念灌输于旅游从业人员,并通过日常安全教育技能等培训来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此外,旅游企业除了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外,更应做好旅游安全预警和安全防范工作,在旅游前和旅游过程中,要及时预报旅游目的地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性天气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使得旅游者提高警惕,减少旅游事故发生。在旅游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告知旅游者安全注意事项,比如不准翻越围栏、注意安全警示牌等,最好能够针对不同旅游活动设定合理安全的游客活动范围和空间,最大程度地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5.3旅游管理部门:加强旅游安全宣传,健全相关旅游安全法律法规,规范安全组织管理工作

旅游管理部门宏观上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诸多旅游安全事故,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旅游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旅游者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潜在危险的了解,提高旅游者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旅游管理部门要从法律上保护旅游安全,为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安全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和帮助,约束旅游者各种不当的旅游行为。虽然,国内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旅游方面安全法规,但是西部民族地区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很多旅游安全法规方面仍然是空白,法律法规的不规范进而导致了安全组织管理工作的不规划,这些都是连锁反应。所以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健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安全法律法规,规划安全组织管理工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4旅游设施与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与提高旅游服务,改善旅游安全环境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和旅游服务滞后是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在偏远山区、经济、交通等相对落后,所以当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民族地区交通条件、住宿条件、通讯条件、医疗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其旅游服务能力,为旅游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改善旅游安全环境,不仅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而且也提高了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一举两得,同时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帮助。

6结论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因其独特的民族旅游资源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其区域文化差异、自然和社会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使得旅游安全问题也伴随着它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Walczak,Monika Reuter.Putting restaurant customers at risk:unsafe food handling as corporate viol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4,23(1):313.

[2]Bente Halkier,Lotte Holm. Shift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food safety in Europe:An introduction[J].Appetite,2006,(47):127133.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旅游形象;武夷山;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1.006

一、引言

网络既是旅游信息来源,也是旅游感受、评价的交流平台。由于博客、主题帖、微博、游记、网络评论等网络文本交流形式包含大量旅游过程信息[1],因此旅游者多数通过查询网络文本来获取旅游地信息,并由此形成对旅游地的第一印象。许多学者尝试将网络数据用于旅游研究,其中,网络文本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外学者通过网络文章的旅游形象传播问题,如Andsager、Echfier、Echtner、Reilly、Tapachai等[2-6]以网络文本为研究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并把网络文本中的高频特征词用作衡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依据旅游者共享的网络文本来进行相关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形象传播研究:杨杨[7](2013)利用高频特征词统计、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两岸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差异;王亚奇[8](2013)则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网络文本进行高频特征词分析以此来获取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的旅游者感知。(2)旅游者满意度研究:朱峰[9](2006)等以艺龙网的网友评论为研究样本,研究旅游者对饭店服务质量的偏好与评价;李龙梅[10]等(2011)以游客网络点评为样本,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者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肖雪[11](2012)提出饭店网络口碑会对顾客价值产生影响,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顾客满意度的相关影响因素。(3)旅游者行为研究:赵振斌[12]等(2011)从背包客的网络游记入手,研究其旅游行为特征;肖安明[13](2012)通过研究旅游者对在线点评信任的影响因素来研究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积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有助于提升旅游者对目的地满意度和忠诚度[14],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有利于提高游客的重游率[15];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它成为目的地营销的重要内容[16]。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内容分析法,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UCINET软件对旅游者的网络文本进行分析,提取旅游者综合感知的武夷山旅游形象,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案例地选取与数据获取

(一)案例地简介

武夷山作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素有“奇秀甲东南”之称。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山之雄,但是游客接待量却都不如这些景区(2011年黄山、桂林、泰山的游客接待量分别为274万人次、330万人次、459万人次[17])。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与武夷山旅游相关的网络文本,便于从中分析旅游者对武夷山旅游形象的感知,以探究提升武夷山旅游形象和吸引力的途径。因此文章选取武夷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

(二)数据获取

文章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研究资料、数据:百度、Google等知名搜索引擎;携程网、驴妈妈旅游网、游多多旅游网、到到旅游网、大众点评网、同程网等旅游门户网站;新浪网、新华网等知名网站旅游频道以及武夷山吧等旅游虚拟社区。经过筛选,共得到1662条网友点评,其中好评1473条,好评率88.63 %(见表1),共搜集到189条负面评论。

表1 各个旅游网站获取的武夷山旅游评论数据

网站 评论数 好评数 好评率

游多多旅游网 1237 1085 87.71%

大众点评网 174 161 92.53%

到到网 158 142 89.87%

驴妈妈旅游网 31 28 90.32%

驴评网 26 24 92.31%

同程网 22 20 90.91%

携程网 14 13 92.86%

总计 1662 1473 88.63%

三、武夷山景区旅游形象探讨

(一)武夷山景区形象高频特征词分析

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挖掘软件提取的描述武夷山旅游形象的36个高频特征词(频次出现在前36位),详见表2。

表2 武夷山景区形象高频特征词

特征值(频次) 词性 特征值(频次) 词性 特征值(频次) 词性

武夷山(608) 名词 山水(92) 名词 丹霞地貌(39) 名词

漂流(350) 动词 印象大红袍(91) 名词 文化(39) 名词

九曲溪(291) 名词 天游峰(85) 名词 夏天(38) 名词

风景(276) 名词 景点(78) 名词 再去(35) 动词

好地方(187) 名词 山清水秀(77) 名词 厦门(34) 名词

竹筏(178) 名词 空气(71) 形容词 艄公(31) 名词

漂亮(152) 形容词 好玩(65) 形容词 遗产(30) 名词

茶(144) 名词 自然(65) 名词 桂林(29) 名词

值得(142) 副词 爬山(59) 动词 大王峰(25) 名词

大红袍(104) 名词 难忘(53) 形容词 服务(23) 名词

旅游(101) 动词 导游(51) 名词 管理(22) 名词

景区(101) 名词 一线天(49) 名词 玉女峰(18) 名词

首先,分析高频特征词的词性。高频特征词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为主,名词主要是旅游地、景点、旅游环境、旅游产品等事物,有28个,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7.8%;形容词主要反映武夷山环境氛围、景观风貌和游后感受等旅游形象特征,共4个,占11.1%;动词表现了游客在武夷山的旅游活动和重游意愿,如在九曲溪进行“漂流”,对于天游峰、虎啸岩等进行“爬山”活动。对于重游这一想法,很多旅游者明确表示会“再去”或者是“有机会还会去”。

第二,从频率最高的10个特征词来看,“武夷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奇秀甲东南"之称,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西湖之美、泰山之雄,是旅游者提及最多的词汇。“漂流”体现了武夷山的最著名的旅游体验活动之一,很多旅游者都是慕名而来。排名第3的“九曲溪”是旅游者进行漂流的场所,是武夷山的精华所在。位列第4的“风景”展现了武夷山是以风景优美、山清水秀著称,入选联合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对其优美风景的最佳肯定。排名第5的特征词是“好地方”,“好地方”多为旅游者在感受和深度体验了武夷山整个度假区之后的综合评价,体现了旅游者对整个旅游活动的满意以及对武夷山的喜爱。排名第6的特征词是“竹筏”,是进行漂流活动的必备工具,竹筏的高频出现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旅游者对于“漂流”这一旅游活动的喜爱与印象深刻。“漂亮”作为排名最高的形容词排在高频词汇的第7位,这一形容词显然是对武夷山秀丽风景的高度评价,也是吸引广大旅游者的主要因素。“茶”排名第8,是武夷山最重要的旅游购物产品,茶也是武夷山的一页旅游名片,是武夷山人的文化底蕴所在。而“值得”作为高频特征词中唯一的副词排名第9,这显而易见地表现了旅游者对于武夷山之旅的满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游客感知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质量。排名第十的是“景区”,景区这一词是武夷山多个景点、多项旅游活动的综合,体现了整个旅游过程中行程的丰富性。

第三,根据高频特征词总体情况,将武夷山旅游形象归纳为三大主题:(1)优美的风景和旅游景点(武夷山、九曲溪、风景、好地方、景区、大红袍、山水、天游峰、景点、山清水秀、一线天、丹霞地貌、大王峰);(2)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空气、自然、夏天、文化、遗产);(3)丰富的游客体验和高度的游客满意(旅游、漂流、竹筏、茶、印象大红袍、爬山、导游、服务、艄公、漂亮、山清水秀、值得、好玩、难忘、厦门、桂林、再去、管理)。

(二)武夷山景区形象高频特征词语义网络分析

将提取的描述武夷山旅游形象的36个高频特征词进行两两共现分析,提取共现频数前10位的高频词(表3)。高频特征词两两共现频率较高的大部分均与武夷山共同出现,只有“风景、漂亮”这组高频词“脱离”“武夷山”。从两两共现的结果可以看出提及武夷山旅游者便会想起漂流、九曲溪、竹筏、茶、大红袍、丹霞地貌等内容。

表3 高频特征词词两两共现分析

高频特征词 频数 高频特征词 频数

武夷山、漂流 244 武夷山、风景 101

武夷山、九曲溪 207 武夷山、山清水秀 85

风景、漂亮 127 武夷山、空气 74

武夷山、竹筏 117 武夷山、大红袍 69

武夷山、茶 114 武夷山、丹霞地貌 68

如图1所示将36个高频特征词两两共现分析的结果导入UCINET软件,生成高频特征词的语义网络图。语义网络分析可以描绘游客感知的武夷山景区旅游形象,形象地呈现出各高频特征词之间的关系。从上图可以看出,武夷山景区形象的高频特征词以“武夷山”、“漂流”以及“风景”为中心簇布,主要词簇包括:“竹筏”、“九曲溪”、“天游峰”、“印象大红袍”、“山清水秀”以及“漂亮”。武夷山的漂流与风景是武夷山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竹筏”等6个词簇则是其传播中最相关的特征。

图1 武夷山景区形象传播的语义网络图

(三)武夷山景区形象的消极感知因素分析

文章将搜集到的189条负面评论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分析,采取逐级编码登录,将负面点评进行分类整理,挖掘提炼为5大核心类,12个二级子类,详见表4。

表4 旅游者对武夷山负面评论逐级编码过程

一级编码

(开放性登录) 二级编码

(关联性登录) 三级编码

(核心式登录)

没什么深刻印象,徒有虚名(19)爬山太累(4)景点大同小异(3)大红袍不好喝(3)大红袍茶树让人失望(2) 个体差异(16.40%) 旅游体验

(42.91%)

夏天过于炎热,容易晒伤(16)人多,太挤,看人海(15)由于天气原因错过景点或者景点不漂亮(4) 客观因素(18.52%)

商业化过于严重(14)人多后景色不和谐 景观破坏(7.99%)

服务稍差,导游、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17)软件让人心寒 服务意识(9.52%) 旅游服务

(22.75%)

景区门票价格偏高(8)买票困难,散客很难买票(6)管理非常差(4)有黄牛票(2)景区内出现假货(2)野导很多、退票效率不高、白色污染 景区管理(13.23%)

宰客现象严重(20)景区内东西价格昂贵(10)

茶叶价格水分大(2) 财产安全(16.93%) 旅游安全

(17.94%)

治安不好、护栏没有维修,有安全隐患 人身安全(1.01%)

饮食环境,质量差(11)餐饮管理十分差 食宿问题(6.35%) 旅游设施

(10.58%)

旅游配套速度跟不上,设施陈旧(5)

景区内很难找到详细地图,标示模糊(2) 服务设施(3.70%)

大红袍至水帘洞景点没有厕所 厕所问题(0.53%)

交通欠发达,不太好(4)区间车价格不菲(3)

接送车辆不够 交通环境(4.23%) 旅游环境

(5.82%)

环境不太好(3) 生态环境(1.59%)

注:一级编码括号内数字为该点评出现的次数,没有标注则只出现1次,二、三级编码括号内数值为问题所占比例。

从上表4中可以看出:在所列5个核心类属中,“旅游体验”类消极感知因素所占比列最高,为42.91%。旅游体验所蕴含的需求结构是构成旅游竟争力的重要因素[18],而且旅游者越来越倾向于深度体验旅游模式。因此,如何在原有旅游活动基础上丰富旅游者体验成为弥补武夷山旅游短板的首要问题。在所登录的负面点评中,部分问题是缘于旅游者的个体因素,如个体的体质、旅游阅历及旅游态度等。部分问题由于天气、游客流量过大等客观因素造成。例如天气原因使得九曲溪水位急涨,无法漂流;针对这样的客观情祝,景区可以通过完善气象监测系统和预告系统来预先告知旅游者,以避免旅游者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而导致旅游体验满意度降低,同时开通紧急退票窗口,提高办事效率,协助旅游者挽回损失。此外,武夷山景观遭受破坏主要由于商业化过于严重,影响整体环境以及景区旅游者过多,影响了景观和谐等因素造成;开发者和管理者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景区,使商业与旅游资源形成一个良性的整体;同时将旅游者人数控制在景区可接待人数和环境容量范围之内。

位列第二的消极感知因素是“旅游服务”。主要由于武夷山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缺乏、人员素质和服务效率等因素引起,景区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不足:散客买票困难、出现黄牛票、管理不善等。提升旅游体验度,不仅要丰富旅游体验活动,还要关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景区管理秩序。加强景区管理,加大监察,根除黄牛,打击野导,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排在第三位的消极感知因素是“旅游安全”,其中主要包括“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旅游者反映的主要财产安全问题是宰客现象严重,景区内价格高得离谱、茶叶价格水分过大等;旅游者反映的人身安全问题主要是治安不好和存在安全隐患。对于财产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大查处,杜绝虚假、不规范、不诚实经营,严厉查处宰客现象,还旅游者一个安全的购物环境;在景区管理方面,管理者必须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时刻把旅游安全这一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融入到各项工作中;针对治安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巡查,保证旅游安全。

“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在负面评论中所占比例较小。需要指出的是,武夷山餐饮被许多旅游者诟病。很多旅游者提及武夷山饮食不合胃口,太辣、用餐环境太差。旅游者可在用餐之前进行询问,避免饮食口味不合;相关部门应为旅游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用餐环境。旅游者也有提及一些设施陈旧、标识不够详细、生态破坏的问题,这需要景区管理者加强监察与巡视,排查安全隐患,对旅游设施维护、更新、保养,同时兼顾生态破坏问题。

从二级子类所体现的因素来看,客观因素、个体差异、财产安全和景区管理排在前四位,所占比例均超过10%,这必须引起景区方面的重视。针对于天气、游客流量这类客观因素,景区必须加强监测,给旅游者一个正确的引导;个体的体质、旅游阅历及旅游态度等也是造成的个体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宰客现象、景区内购物价格过高则需要景区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相互合作,加强管理,打击不法商贩,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是景区亟待改善的相关管理问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分析

文章以旅游者贡献的网络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UCINET软件,得出高频特征词及其语义网络关系,对负面评论逐一登录,分析旅游者的消极感知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促进武夷山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1)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提取描述武夷山旅游形象的36个高频特征词,并将其归纳为优美的风景和旅游景点、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丰富的游客体验和高度的游客满意三大主题。根据网络文本分析,风景、环境与游客体验三大主题成为旅游者感知武夷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区形象营销方面,可重点突出此三大主题。同时,继续深度挖掘旅游者网络文本中关于此三大主题的负面评论,对此进行优化提升。

(2)通过高频词的语义网络分析发现武夷山景区形象的高频特征词以“武夷山”、“漂流”以及“风景”为中心簇布,主要词簇包括:“竹筏”、“九曲溪”、“天游峰”、“印象大红袍”、“山清水秀”以及“漂亮”。漂流、风景、竹筏、九曲溪、天游峰则是通过旅游者网络文本反映出的武夷山景区的精华所在,为众多旅游者所向往。因此,在天游峰、九曲溪以及竹筏码头等地需要进行人流控制,对旅游者进行疏导与管控,加强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体验度和满意度。

(3)旅游者对武夷山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因素可分为5个核心类属和12个子类。武夷山景区在旅游体验、旅游服务、旅游安全、旅游设施以及旅游环境等5大方面存在不足。景区应完善资源组合,深度开发体验项目,提升旅游体验;对景区内外的服务乱象进行整治,提升员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形成优质旅游服务;注重旅游安全,推行诚信买卖,加强设施设备巡查,对旅游设施进行实时维护和保养;改善景区环境卫生,完善各类服务网络,优化旅游环境。

五、结束语

依据网络文本,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和UCINET等软件进行高频特征词提取与语义分析,得出旅游者感知武夷山旅游形象的三大主题:风景、环境以及游客体验。而“竹筏”、“九曲溪”、“天游峰”、“印象大红袍”、“山清水秀”以及“漂亮”等则是三大主题的具体体现和高度概括。文章还归纳提炼出旅游者感知的负面形象并提出优化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今后对于网络数据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文本,更可以拓展到旅游图片、旅游音频、旅游视频等材料;对于分析工具,多借鉴运用被国外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的CATPAC,WORDER,HAMLET,NVivo7.0和Atlas.ti等软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苗学玲,保继刚.“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8): 48-54.

[2]Andsager J L,Drzewiecka J A.Desirability of differences in destin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401-421.

[3]Echfier C M.The content of Third World tourism marketing: A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6):413-434.

[4]Echtner C M,Ritchie J R B.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3,31(3):3-13.

[5]Reilly MD.Free elicitation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for tourism imagination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8(3):21-26.

[6]Tapachai N,Waryszak R.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beneficial 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selec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9(8):37-44.

[7]杨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差异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3): 49-53.

[8]王亚奇.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喀纳斯徒步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 13-15.

[9]朱峰,吕镇.国内游客对饭店服务质量评论的文本分析一以e龙网的网友评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5): 86-90.

[10]李龙梅,王晓峰,王俊霞.基于网络评论的兵马俑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32(6): 70-81.

[11]肖雪.基于顾客价值的饭店网络口碑营销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2.

[12]赵振斌,党娇.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J].人文地理,2011,(1): 135-139.

[13]肖安明.酒店虚拟社区中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

[14]Chi C G Q,Qu H.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destination image,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4):624-636

[15]Creuves N,Skinner H.The importance of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 to UK rural tourism[J].Marh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10,28(4):486-507.

[16]黎浩,昌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62-65.

[17]接待人次数据的比较参见“中国旅游白强景区”排行榜(2011).[DB/OL]http://.bqjq/.该榜单由”中国旅游总评榜组委会“(其成员为全国22家主流媒体).

[18]龙江智.旅游竟争力评价范式:反思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 26-39.

Research on Tourist Images of Wuyi Mountain from Web Text Analysis

YIN Jie;ZHENG Xiangmin;DONG Binbin

(Hua 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二、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灾后重建;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22-05

Abstract: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ory has a wide range for us to explain,it provides a certain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tourism value and builds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system, travel decisions in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disaster areas to get rich,the rich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service of virtual sex also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research.The article will further expla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irtual economy i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urism.

Keywords: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一、引 言

广义虚拟经济是指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总和。它是一种立足于人类生活,面向人的全面需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1]。广义虚拟经济的产生,来自于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而来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心理需求就会显得尤为迫切[2]。而旅游给人提供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的满足感。如今,旅游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范畴,这是由它所具有的特征决定的。首先,主要要素不是土地,资源或劳动力,而是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其次,旅游给人们提供的产品是特殊,无形的体验。尽管旅游产业是实的,但其提供给消费者最终产品是虚的,这更加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其本质而言,广义虚拟经济是立足于价值再造,创造和交换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商品经济,是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大增加的经济[3]。广义虚拟经济是从人的精神需求出发,分析产品的信息容介功能,总结了价值进化及其发展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4]。旅游业是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部门[5],可以开发的虚拟价值是无可限量的[6],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研究的心理需求,注重泛媒体的参与性、文化与生产的关联性,将传媒作为基础设施,将文化作为基本的原材料,将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7]。然而,旅游决策是指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大量的信息进行取舍,从而做出计划并付诸实施。综合旅游决策概念的共有特征和旅游的概念,从个人角度来说旅游决策就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旅游有关的信息,提出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把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旅游决策不像个人旅游决策那么简单,它指的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决定,即旅游政策[8]。旅游政策是以政府为核心的旅游公共管理机构为确保旅游产业的正确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决策以及具体实施等途径,平衡并协调各旅游相关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优化旅游公用资源的公共管理行为和活动过程;也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政府为实现旅游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各种指导方针、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总和[9],是为达到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并确保旅游者正当权益的目的而制定的一整套综合性的政策体系[10]。汶川地震后四川具备了推出灾害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灾后旅游可以成为灾后重建的载体,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11]。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立足灾后重建的情景,考察雅安灾后旅游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广义虚拟经济的应用。

二、雅安地区情况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雅安,总的说来,雅安是一个生态资源禀赋特别丰富,城市生态建设发展较快的休闲旅游城市,同时,雅安在2013年经过7.0级重大自然灾害,经历了灾后重建。政府的对旅游发展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就为我们研究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旅游政策逻辑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一) 自然地理情况简介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图1),东边连接着成都、乐山、眉山等重要旅游城市,西边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接凉山州,北邻阿坝州,以山地为主,是成都平原向高原过渡的地带,是著名茶马古道的起点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结合、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入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雅安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3.1%,植被覆盖率达8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空气质量达一级标准,具有“天然氧吧”之称。气候湿润怡人,常年气温在14到18摄氏度之间,降雨多,民间有“雅安天漏”的说法,被称之为“雨城”。素有具备最优良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的区域之一。

(二) 社会经济状况

雅安辖区共有2个区、6个县,分别是: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面积15314平方千米,人口153万左右。2015年,是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三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雅安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502.58亿元,增长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完成灾后重建项目1949个,完工率90.2%;累积完成投资646.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9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1亿,增长10.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318元,增长8.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195元,增长9.9%。雅安特别注重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雅安强市、富民的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对雅安市的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雅安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递增。计划在2016年达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旅游人次2000万的目标。

(三) 旅游资源及发展情况

雅安市旅游资源禀赋较好,拥有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这里有以碧峰峡、蒙顶山、大渡河峡谷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同时,拥有多处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3.1%。雅安具有的历史文化是雅安旅游的重要一块,拥有汉文化、茶文化、三雅文化、熊猫文化、红军文化等多种历史文化,众多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相互交织形成了现在雅安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满足了不同阶层游客需求,很大程度的促进着雅安旅游的发展。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雅安的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雅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举办四川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后,又相继被评为全国青年最佳旅游目的地、生态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省十大快乐城市,2007年开始举办一年一次的国际熊猫电影节、2008年推出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开展熊猫故乡行宣传促销活动等。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全市拥有5A级景区碧峰峡一家,4A级景区有上里古镇、安顺场、东拉山大峡谷、熊猫古城景区、周公山温泉、蒙顶山、云峰山景区、金凤山景区等13家,全市旅游收入节节攀升,到2015年已经占GDP的30.3%。

三、 震后雅安政府旅游政策分析

2013年4月20日又再次遭受了7.0级的芦山地震的破坏,这是雅安有史以来遭受的范围最广、破坏程度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雅安市8个县(区)全部受灾,死亡人数196人,受伤人数11470人,造成经济损失1693.58亿,是芦山、天全、宝兴三县2012年GDP总和的21倍,仅芦山县经济损失就达到了851.71亿元,是其全县2012年GDP的41倍,此次自然灾害使雅安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直接导致2013年雅安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79.65亿元降到70.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比第一次出现下滑,相比2012年减少了3个百分点。此次灾害对雅安旅游的影响超过了汶川地震,但是在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年雅安市综合旅游收入增长到108.6亿,增长53.6%,2015年继续保持40.2%的高速增长。

芦山地震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响应积极的开展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这次灾后重建最大的特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不再指挥灾后重建工作,而是依照2009年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救灾法》以及2012年修订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由四川省政府负责灾后重建工作,党中央及国务院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样环境下2013年雅安结合自身的情况迅速的编制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开始旅游的灾后重建恢复工作,该规划的编制工作由雅安政府根据本市实际灾区情况和自身发展诉求编制而成,明确了雅安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灾后重建的背景下继续重提“红色文化”、“熊猫文化”、“茶文化”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精品旅游区,构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旅游带”、“川西民俗文化旅游带”、“高山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带”的文化旅游整体布局,尤其是“熊猫文化”是地方的特殊,最后,形成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采取之前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来进行旅游业的恢复重建工作。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也为了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出了“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理念,发展生态农家乐、休闲养生等农村乡村旅游,以实现乡村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在党的十会议报告中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雅安在这样的环境下重新提出 “国际化区域性度假城市”的理念,提出了“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政策工具,挖掘整合公共文化、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统筹灾区生态、文化、国土、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等要素,推进区域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政府因地制宜地选择题材,打造真正的差异化情境,并辅之以一些现代工具和营销技巧,给灾后的雅安地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创收的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是广义虚拟经济提倡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和谐发展观念。

四、结论

本文总结整理得到了雅安在芦山地震之后时期内政府旅游的政策话语逻辑,发现在庐山地震灾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灾后重建旅游的恢复效果和对经济的恢复情况使我们认识到灾后旅游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构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旅游带”、“川西民俗文化旅游带”、“高山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带”的文化旅游整体布局,不仅仅有利于旅游者对雅安文化的了解、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当地居民的业余文化的丰富,精神层面的满足。同时,雅安政府需进一步根据因地制宜以实际为根据,找出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的优势资源,给与其大力支持,这样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8(5):1-15.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J]. 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1):1-8.

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 3) : 66 - 71.

李庆雷,暴向平,肖洪磊.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中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新探[J].旅游研究,2015,7(2703):10-16.

李庆雷,暴向平,肖洪磊.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中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新探[J].旅游研究,2015,7 (3) : 10-16.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 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5-442.

吴秀生.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 ( 2) : 16 - 23.

汪伟全, 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5): 294-296.

张俐俐.地方政府管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探险旅游的界定

1.1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commercial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探险旅游的特点

2.1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et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et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et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e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et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et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