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护士论文范文

儿科护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护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儿科护士论文

第1篇

采血技巧:临床上抽血一般多用5~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针头,套上5号半头皮针抽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方法是将一次性空针的注射针头取下,把5号半头皮针套在空针上,穿刺操作同打输液针一样。穿刺成功后,左手只需固定好患儿的肢体,右手回抽血即可。由于头皮针是软管而且长,可以随患儿的肢体活动而活动,而不会因为强行固定针头在患儿活动时刺破血管。

采血部位的选择:对于婴幼儿或新生儿采血来说,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采血需要量10ml时(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婴幼儿或新生儿静脉采血难以成功。现我科一般首选桡动脉,此位置在掌面正中外侧1/2桡关节处(是成人测脉搏处),因此位置较易暴露,患儿任何舒适卧位都可。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拳头,顺着血管走向把轻轻拉直。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以动脉搏动最强点为圆心直径>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右手示指、中指指腹。用已消毒好的示指、中指摸清动脉搏动点。左手拇指、示指背面绷紧皮肤。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在搏动点最强下约0.3cm处5°~45°角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停止进针。左手固定好患儿穿刺手,防止针头移位。右手持注射抽吸,若抽吸有困难,稍转动针头位置,直至抽吸顺利。抽取所需血量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针。棉签按压约5分以上,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延长至10分,见无出血后,再用无菌医用胶布压贴针眼,防止针眼再出血及感染。采血后,按需要分别注入所需试管(先注入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试管等)。其次是头皮颞动脉,因头皮颞动脉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可沿其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使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不易滑出,对不配合的患儿也便于固定,而且类似于头皮静脉输液法的手法及固定,易学易掌握,穿刺并发症少,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穿刺后便于观察有无供血不良及出血倾向,方便且安全,家长也易于接受。股动脉、静脉易滑动,一般不做穿刺采血,而且损伤性大,易出现瘀斑,甚至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

留置针采血:新入院的患儿需要急采血,在静脉输液时,选择较大,充盈度好、粗直、有弹性的静脉。用留置针接空针先采血后输液,可一举两得,既减轻了患儿2次穿刺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进针及潜行的角度:头皮静脉表浅,穿刺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进针过深。正确的方法是: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近似平行刺入头皮,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关键就是进入头皮后潜行的角度,要有一种挑起头皮进针的感觉才行。

采用盐水针穿刺:小儿头皮穿刺,两三岁的婴幼儿以及周围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静脉管腔细,静脉压低,血管不充盈,穿刺成功后回血慢或不回血,往往误认为穿刺失败而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又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这样的患儿可采用盐水针穿刺,方法是:输液器排气成功后关闭输液夹,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留置针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相接好、排气。选择穿刺部位后,常规操作、穿刺,感觉进入血管而无回血时,可缓慢回抽注射器,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后胶布固定,感觉进入血管而回抽注射器仍无回血时可轻注少量生理盐水,如果推注顺利,注射局部无渗出肿胀,患儿无哭闹,较大患儿自述无疼痛,说明穿刺成功,可胶布固定,连接输液管。但中间环节一定要保持无菌,同时防止进入空气。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①头皮注射时,可在额头中间发际处或两侧颞部,按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在这些位置用双手将患儿皮肤轻轻向中间挤压,可看到平行于血管走向的隆起或浅沟,血管即在其隆起或浅沟内,松开皮肤,用指尖或指腹垂直于血管走行触摸其隆起或浅沟位置,在隆起部位可触摸到隐约的血管弹性,在其浅沟部位就可摸到浅沟。这样的血管虽然不好观察和寻找,但一般管腔较粗而直,易固定。②选择手背静脉时,也可根据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或仔细观察血管的体表投影,然后左手握紧患儿手指根部及手指,绷紧皮肤,右手大拇指反复摩擦血管走向处局部皮肤或示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拍打静脉数次,力度以患儿不疼痛为标准,等血管充盈后再进针,成功率较高。③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送针长度的问题。一般的留置针要求全部送至血管内。新生儿的头皮静脉较短而细脆分岔多,临床根据情况酌情送入,送入不当,经常可刺穿血管导致失败或送至血管分叉处或位置不当,导致输液不通畅。④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分支较粗的血管,以及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其他:头皮针去掉针头可代替鼻导管做新生儿或婴幼儿的鼻前庭导管吸氧用;还可代替肛管用于新生儿或早产儿生理盐水灌肠用,也用于药液量较少的(如水合氯醛、思密达等)保留灌肠用,由于这些患儿灌肠时,所用液量较少,一般用5~20ml空针抽吸灌肠液,接头皮针,空针内留有0.2~0.3ml的空气最后推入,即可灌入所有药量。

讨论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体重轻,用药剂量也少,经常是只用一支药物的几分之几。所以儿科护士一定要不断的总结临床经验,如动脉、静脉穿刺,无痛注射,及吸取药液或稀释药物等技术。掌握这些经验与技巧(精确、娴熟、敏捷、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同时也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字儿科低年资护士经验技巧入门

论文摘要总结儿科临床工作的经验与技巧,如动静脉采血的技巧、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等十余项护理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淑娇,王华.头皮针穿刺输液不同持针手法患者疼痛程度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3,9(12):941.

第2篇

【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护士素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对护士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1]。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本,以满足患者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非常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要面对患儿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儿科护士素质的需求笔者浅谈几点心得。

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1.1护理理念的转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与推进,护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变化,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变化,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对护理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就得随之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尤其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儿科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感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热爱护理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要富有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患儿家长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因而,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2增强服务意识在儿科护理除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在设置应以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壁上挂置儿童喜爱的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床上的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惧心理,此外,还要设置患儿随时便捷与护士的联系设备。其次,护士还要扮演着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角色。善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摸、搂抱,善于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再次,增加丰富人性化服务项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或是自作的小礼物,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专业素质提高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可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如护士参加社会举办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增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护理查房、业务研讨等动态学习,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际经验;另外可通过进修学习,课题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掌握新动态、新观念、新发展、新成就。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实际工作的,实践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理论知识唯一的标准。每天护理工作中,首先护士长、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做好对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分析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培养护士对患儿分析评判思维的能力。同时责任护士经常与医生沟通共同讨论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另外,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2.2心理素质提高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心、恐惧心理不仅要具有耐心,承受心态,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对医护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多年来工作养成在病房巡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每一患儿及家属的变化,仔细分析他们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每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都会诚恳和蔼与家属说:我们将会尽最大努力,尽情患儿的痛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等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护患处在和谐欢笑之中。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人文修养、善于沟通

沟通是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一重要环节。因而,护士语言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儿科护士的护理工作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首先要尊重患儿与患儿家属,面带微笑,口有尊称,言语亲切和蔼流畅文雅得体,口齿清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更应注意“非语言”行为的沟通,如护士的礼仪与服饰,走路的仪表等方面的信息,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抚摸等,都将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护患非语言交流效应。是与小儿进行无声的交流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护士清洁整齐的着装、和蔼可亲的笑容,亲切诚恳的态度,都可使小儿产生安全、信任感。同时,护士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正确应用倾听、触摸、空间效应,引导交流的技巧,以提高工作效果,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信任的护患家长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做到既有情感又有礼数的艺术和护理娴熟技能。

第3篇

作者:黄艳 潘莉 王媛

一般来说,评估模型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南针”,在实践中,要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量化评估内容,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的评估才更具有科学性、可测性和适用性,儿科试用期护士反应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对培训的反应来评估培训效果,这也是培训活动针对性的体现。从表1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总体满意率大部分在85%以上,这表明大部分的试用期护士对此次培训的内容设计、带教老师、培训的条件及所挑选的内容比较满意;不同学历层次的试用期护士对有关培训内容的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有关培训内容可满足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需求。该层次的评估是培训活动最容易进行,并且在目前医院培训评估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儿科试用期护士学习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将新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评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笔试,对技能进行操作考核。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培训,操作考试的合格率高于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成绩并无显著提高;这一方面与操作在短时间内就容易掌握,并且在临床中反复使用有关;另一方面与试用期护士刚从学校进入临床,只重视角色的适应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有关。

儿科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估此层次的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后一段时间的行为进行评估,了解试用期护士是否在临床实践中用到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是通过受训人员本人的感受以及调查他的同事或领导等来了解受训人员培训后的改变,从而评估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对于试用期护士来说,此次培训的实用性也体现于此。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经过培训后基本完全能完成前两项,这可能与前两项经过培训后比较容易做到有关。带教老师对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价与其自我评价的比较在5、7、8、10、11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好于带教老师的评价。这就要求带教老师针对这几项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加强培训。

儿科试用期护士结果层次的评估这是培训评估中较重要的部分,也是实际操作中较困难的部分。尽管如此,还可以采用一些定量的指标,如工作完成率、出错率、优秀率等,本研究采用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和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培训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并无明显改变,这一方面可能与研究对象还处于试用期,而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试用期护士为好好表现,接受培训后主动承担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护士接受了培训,有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带教老师分配了比培训前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病人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5]。可以看出,培训后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护士接受培训后自觉地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运用到护理操作中,从而使护理更加规范,加强了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