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现状

1.1源头环节

通常,农产品种植是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源头环节,其种植质量对整体供应链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种植仍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埋下祸根,引发社会潜在食源性疾病,威胁公众身心健康[1]。

1.2生产环节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食品生产市场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产质量与生产环境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小规模、技术水平低、管理混乱等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生产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

1.3流通环节

当前,我国食品流通体系较为标准、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国家投入力度较大,市场回报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食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现为食品运输机械设备专业水平低,大多为干线运输,湿度、温度、运输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食品质量;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采用非专业运输方式,运输操作不符合标准流程,缺乏专业的运输设备[2]。

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中央政府应集中监管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执法环节,以法律威严约束食品安全。首先,应统一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立法,有效规范质量安全供应链。鉴于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有218项[3],涉及食品安全生产、运输等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统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关部门应统一管理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再次,我国立法、执法部门应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也在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相关人部门应统一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安全质量检验标准,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从行业角度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解决同一食品监管标准多重化问题,引导食品企业尽早适应国家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与检测标准。

2.2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力度

我国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备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组织协调力度。食品行业协会是一种处于食品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自律组织,有效沟通政府、市场与企业,协调食品供应链多方利益。中央政府应联合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为食品行业协会合理监控食品安全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应不断提高食品行业协会的自律意识,提高其服务意识,指导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发展食品产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再次,食品行业协会应自觉提升协会综合价值,引导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的领头、示范作用。当前食品行业协会仍存在规模小、数目少、现代化水平低[4]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全面覆盖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质量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食品企业应认识到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均对企业食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完善供应链管理制度。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严格筛查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问题,保证从原料采集到成品运输销售,每一环节均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安全标准,创新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流通环节中的问题。同时食品企业应重视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员工对食品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企业自身检验能力,健全食品生产管理体系。

3结束语

食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业以及食品行业协会应协同合作,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加大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为人民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质的食品消费环境,推动我国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丽纯.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7(36):8-9.

[2]黄彩霞.食品供应链环节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J].现代食品,2017(17):43-45.

[3]热比亚?吐尔逊,宋华,于亢亢.供应链安全管理、食品认证和绩效的关系[J].管理科学,2016,29(4):59-69.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我们发现,已出台的这些制度主要的是在规范与突发事件有关的信息管控问题,更多涉及的是应急处置,更多是体现在信息管理中,系统地常态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办法措施则不多见。按照管理学中的概念,信息管理,亦即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信息内容、信息机构及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区别于单纯“信息整理”的地方在于将信息视为资源的一种。信息作为资源至少具备稀缺性和增值性两大基本属性。当前社会信息冗余现象严重,但巨大的信息集合中相对高质量、高价值的信息依然处在稀缺状态;另一方面,对于信息的有效整理和科学利用,可以挖掘出信息额外的使用价值。所以,我们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数据信息视作一种资源,进行精心整理、合理配置,并最终有效利用实现增值的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应从其信息生产、搜集整理和传播利用来定义,微观上包括相关信息的获取及有序化存储等;中观包括相关信息的、传播、利用、交流、反馈及信息服务、产品推送等;宏观上包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机构、信息系统、信息体系队伍及其运行机制的管理。由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仅在于信息,还包括诸多的其他信息管理环节,以及信息机构、信息系统、信息队伍及管理机制的构建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仅仅在于应急处置,而是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安全消费及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的互通和利用。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信息内容

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信息对象内容,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科学管理的基础。根据普遍化的信息定义,信息是负熵,由基础数据按一定规则组合而来。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可以产生若干信息,作为生产者应该构建或形成哪些信息,以便展现其良好生产行为、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监管部门作为一个执法部门,需要提供或获取哪些信息规范生产、监督违法、指导消费、展现监管绩效、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消费者放心消费应该关注哪些信息,从什么渠道获取自己关心的信息;社会公知专家应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面对媒体、指导消费、科学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们的初步研究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涉及生产者、监管者、销售者和消费者4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涵盖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不同的责任主体在不同环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及监管、科学研究等)存在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集合。从这4个主体来看,不仅有各自在农产品生产、监管、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也有各主体自身需要关注的信息。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其归纳为生产加工信息、监督管理信息、营销消费信息及安全科技信息等4个大类。生产加工信息是产前-产中-产后进入市场销售之前的整个生产链的有关信息,包括产地环境信息、农业投入品信息、生产过程信息、收获屠宰捕捞信息、产品初加工信息、产地准出及贮藏运输信息等。监督管理信息包括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措施、标准制修订、监督整治、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以及执法监督管理情况及其队伍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营销消费信息包括包装标识信息、经营销售信息、市场管理及供求信息、消费者信息等。安全科技信息包括安全生产科学理论技术信息、风险评估信息、科技创新队伍能力建设信息等。这4大类信息包涵的各个信息板块还包括进一步细分的信息单元,在此不予赘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管理需要对这些信息实时监测,全面掌控,科学分析,分级利用,才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及利用的几点建议

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业界的普遍共识。结合近年来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网络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和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及利用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以资源意识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一种资源,更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革命性,最核心的生产力。但任何资源只有经过有效获取、科学加工和有序管理,才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才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以对待资源的意识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搜集分析、深度加工和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可供传播利用的信息产品,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的潜在价值,促进政府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预判风险隐患,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管理成效。如今信息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亦需要直面大数据环境的挑战。信息数量急剧放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质量日益恶化,大量的无用信息、虚假信息、反复炒作的过期负面信息等充斥各种信息渠道,加之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速快捷,虚假、负面信息的传播极大地妨碍了社会公众对正确信息、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所以,在当前情况下强化资源甄别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同其他资源一样,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信息资源占有者的利益关系如无科学合理的制度协调,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就会困难重重。在某种程度上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就是要解决信息资源不对称问题,需要寻找相关方利益平衡点,构建公平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生产、消费共享机制,实行科学的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简言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研究开发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解决资源不对称难题,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

(二)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广义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等,整个管理过程涉及人员、设备、资金、技术支撑等多方面的组织和协调。我们在顶层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要有一个长期的制度性安排,必须构建一个持续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重要的是要着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搜集、分析系统,要解决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从哪儿来,如何识别、获取以及谁来获取、谁来分析研判及如何分析研判的问题。从上文谈及的4大类信息来看,涉及从生产到消费链条中的诸多环节,各个环节常常又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譬如包括纵向的产地环境监测、作物种植、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投入品生产及管理、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贮藏运输、经营销售、食用消费及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科学研究及标准制修订等部门,横向的农业、食药、食安、质检、卫生、工信、工商、商务、公安等部门,这就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取增加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需要有一个统筹协调的制度安排,要有一个专门的信息监测搜集、分析研判的机构队伍体系。尤其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获取体系建设值得高度重视,应在各地农业信息中心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点设置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搜集部门(岗位)并配备适当的信息获取技术条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搜集及分析研判工作须专人专职,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实现常态化的信息主动获取、分析、预警及利用,避免被动的应急灭火以及信息失真、失信、失灵、失控的情况出现。

(三)不断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信息利用就是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新媒体时代,信息呈分散化、碎片化和海量化特征。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筛选出来,构建信息砖块,并按照潜在用户的需求特征、权限范围和政策导向等维度分别形成信息产品,以便交流分享、预警防控。通过一系列分析加工优化,形成信息产品之后,就要构建适当的渠道和模式,比如文献服务、报道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和网络服务等等,开展信息服务,以充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品也是商品。信息产品商品化是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之一,有利于提高信息产品生产的针对性和效率,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商品的效用。一个时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被当作民生福利产品、公益性产品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很高,信息纷繁复杂,鱼目混杂,很多信息并不被公众所接受。很多免费的信息制作相对粗糙,缺乏科学性,真实程度不高,也很难让公众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也应该是商品,政府可以购买,普通消费者也可以有偿消费。因而,通过精心制作的信息产品应该有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应适度建立有偿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信息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充分利用,将其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服务。

(四)组建高质量研究团队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内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越来越多。根据CNKI的数据统计结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研究界的关注度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与2014年直接相关文献在CNKI中的检出数量分别为146和194,分别较前一年增长了5.80%和32.88%。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部级农业科研院所、院校为研究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研究体系。我们的研究团队多年来持续跟踪关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从舆情信息管理的角度对这一方向有所研究。但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当前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研究的创新团队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优质团队甚为少见。近年来虽然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从研究成果的科研影响力角度上来看,还不是很显著。在此背景下,要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组建专业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学科团队,加强在信息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应用两个层面的科研投入力量,尽快积累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边界,聚拢拥有专业化研究才能的创新人才,树立学科领域内的标志性成果。同时,还需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产学研”循环链条,在加强相关研究工作的同时,扩展团队在教学和产业转化中的职能,将研究成果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依法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中心作用,即所谓的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辐射状”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地位,教与学缺少交流与互动,很难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任职能力的培养,因此,不适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理念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状况和课程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4],形成有反馈的互动模式。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体现这种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

2.基于学科的应用性特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食品专业的本科学员。这些学员学习的专业课主要是微生物、生化、食品化学等基本原理,走上岗位之后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生产工作,大多数人未必从事实际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食品生产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而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作为学员本科期间唯一一门专业类管理课程责任重大。由于学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教员需要从案例出发,加深学员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5]。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际中换位思考,即逐步培养他们从研究者和决策者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6],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把案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线,使学生处在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境遇。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案论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达到阐明基本原理,强化理论学习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促使学习者把实际情况与有关的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充分的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2.教、学互动。案例教学法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尤其是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因为抽象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7],提升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中的实践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思想、目的的分析,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中应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实现“以案论理,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的。

1.案例素材的收集、甄别。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收集、编写相应的案例材料。通常,可以通过3中方式,获得案例所需的材料,第一是原始素材,即由案例编写者通过对实际的调查,了解、收集、甄别相关案例素材。第二是二手资料,即已经存在的文献资料。第三是网络。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在国内外经典管理学教材中搜集案例,更重要的是要搜集现代食品企业实际工作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诸方面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编写案例。最后,由教员建立案例库,以备需要时调用。

2.问题设计。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分析,教员还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例如在讲人为差错这一章时,根据实际工作,选择不同类型的人为差错,然后设计了几个逐步递进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思路“:这些人为差错的后果是什么?”“它们可以归纳为哪几种类型?“”人为差错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人为差错从根本上说完全是维护者的责任么?”“从设计角度可以怎么样避免人为差错?”“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如何预防人为差错?”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人为差错的类型;人为差错的原因;墨菲定律等,通过引导学员积极的讨论,在潜移默化地向学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影响质量的因素具备多样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影响其电力工程的质量因素有很多。比如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设计阶段,其设计文件的详细性与正确性直接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在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施工设备的运作、使用材料的质量、施工操作方法、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时天气条件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电力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需要对其施工全部环节实施严格质量控制。

1.2电力工程质量具备波动性电力工程项目与工业产品相比,因为不具备固定的生产工艺、生产线以及稳定的生产环境,而且其生产设备也不具备成套性,所以无法像工业产品那样具备稳定的生产质量。另外,电力工程因为具备不同的施工类型,所以具体的施工环节要求标准是不相同的,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具有波动性。

1.3质量检查不具备拆卸性电力工程项目在完工后对其检查时,不能像其他产品与设备那样进行解体检查,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决定了电力工程必须在施工过程加强质量的控制,以防止工程完工后质量检查的难度。

2电力工程存在的安全管理缺陷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电力工程随着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增加,相应地出现了许多的安全事故问题,究其本质就是项目的安全和质量不符合标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开展电力工程工作,往往因为过度追求施工的经济效益与速度,导致对施工项目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不具备健全的施工项目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对于大多数的电力施工项目来说,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其管理工作缺乏责任性与实效性,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实到施工现场的具体工作中去,导致现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大多数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掌握与控制施工中出现的违规行为,给施工过程留下安全隐患。有些施工企业只重视其眼前利益,看不到安全管理会带来的长远效益,这种片面性与短视性管理观点,使得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导致电力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3关于改善电力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策略

3.1关于改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为了确保电力工程能够在安全管理下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3.1.1实施科学与合理的工程安全预防措施。电力工程通过加强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安全事故。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在具体施工环节,应该使电力施工工作人员的操作标准规范化与严格化,使其操作符合技术标准与安全标准,避免出现操作上的失误与违规而造成的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应该使其安全生产实现管理上的完善,通过采取科学与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此外,应该确保施工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通过标准化的作业指导流程来规范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施工单位必须实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以及实效性,建立电力工程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管理的效率。实现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还必须让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参与现场施工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过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掌控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来解决,通过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来有效预防安全隐患或事故。

3.1.2确保安全责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体制,以确保施工工程的安全性。通过明确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与权限,将其落实到他们的工作中去,以确保生产人员能够建立起“安全第一”的生产意识。施工单位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提出相应的要求,规范其安全操作标准。此外,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分析项目施工特点,制定出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施工工作中去,以引起施工人员对安全重要性的注意。

3.2有关改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涉及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部环节,为了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必须控制工程施工相关环节的质量,以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3.2.1严格管理施工设计环节质量。在设计电力工程项目时,应该对电力市场基本需求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分析项目地点以及施工的可行性,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效益。此外,应该使项目计划的施工任务书完善,使其能够满足投资环境以及国家规划的要求,而且设计出来的施工方案,必须对其具体的施工技术、工艺以及程序实施严格的审核,通过严格与规范的质检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2.2严格管理施工环节质量。严格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首先需要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有效地对其进行质量的控制,确保工程的质量。在电力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操作等。所以,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施工环节中的施工材料质量,通过设立专门的施工材料采购部门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其次,提高施工环节的质量水平还必须规范施工人员,使其操作符合相应的操作标准与操作流程,对施工人员出现的偷工减料等违纪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确保电力工程每项施工程序的质量。

3.2.3严格管理竣工环节质量。当电力工程竣工后,应该做好最后验收环节的质量管理,检测电力工程的质量并对电力工程相关环节的施工资料、图纸实施有效的保管。项目质量控制人员,应该对每一项施工项目中的质量进行检查与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符合标准,通过掌控施工实际情况,为日后电力工程的整修与维护提供基础条件。

4结语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的8个血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我院2014年血源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核查。

1.2方法

通过血库工作规范对我院2014年血源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核查,通过核查结果完善和健全相应的血源管理制度,对各血液采集点的血源质量进行把关,建立配套的供血管理和安全使用流程,并对血源管理中的漏洞进行分析与整改。具体的措如下。严格控制献血者病毒检查:在各个血站,对于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过程应该严格按照检验标准,选择身体健康的群众进行血液采集,已经检测过(血液健康)的优先献血。全程根据《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相关规定展开检查,对献血者的心肺功能、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筛查,献血证的证件必须齐全。从源头上控制血源。做好采血环境的卫生防疫工作:根据卫生管理规定对医疗器械和采血环境的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进行全面的消毒。所有血液采集时使用的棉签、毛巾、注射器均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后集中处理。血液的采集按照流程进行,先消毒后采集。做好血液的储存与管理:在血液采集后立即放入冰柜,运输采用专用车辆,车辆里必须配备血液冷冻冰柜,对冰柜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测定,必须要达到血液保鲜的冷冻标准。血液监管人员需要定期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查,保证血液的新鲜以及质量。血液标本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能给患者使用有问题的血液。提高血液样本的化验检测技术:在血液才几点具有配有有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配套检验设备,血液的采集点设备配置需要逐渐完善。在医院内采用互联网技术对血液的采集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新,提高和完善管理的水平。对于卫生部规定的ABO与RHD血型定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一共6项实验室检测的所有相关实验程序,从样品条码录入、加样体积、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到结果报告等全部的环节全部采用计算机来完成,这样能有效避免人工操作误差的出现,同时也保证血液筛查过程不会发生失误的情况。应用血液白细胞过滤检验技术:因为血液中的白细胞会对献血真产生较多的影响,特别是输血过程中,极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而白细胞的质量变化会导致献血者体内的非溶血性反应、免疫系统反应和血小板标准出现各类不同的情况,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般的情况下,血液采集后24h内必须采用冷藏的方式进行保存,这就使血液中的部分白细胞出现活性丧失的情况,但是白细胞基质内已经存在的病毒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都其他相关血液的成分,这就会极大影响到血液的正常使用情况。因此医院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对坏死的白细胞基质进行滤除,如果出现了不能滤除的白细胞基质部分,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清理,避免遗留在血液中。

2结果

对本院的血源和供血进行安全规范管理后,血源管理中配套流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保障了医院的供血安全。

3讨论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建筑成本和信息管理出现的问题

建筑业在成本的管理的思想上比较落后,建筑业在控制产品的成本上的范围有所狭窄,它只是将生产消耗的费用算到了成本管理方面,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其他的非生产的部门所花费的成本问题,比如在设计产品过程中的费用消耗……因此,建筑业在成本管理上过于局限,认为成本的管理也只是是一些专职人员,但是全员却没有参与到其中,因此,导致许多资金都浪费了。这样的成本管理会大大浪费建筑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利益有极大的损害。另外,对于建筑业的成本信息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很快,但是目前还是处于学习阶段,因此,在一些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一些企业也不例外,但是建筑业对于信息的管理的技术水平不够,关于信息管理的软件的开发远远跟不上现在企业发展的进度,因此,在信息的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2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的问题

对于人们来说,建筑就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也是关键所在。建筑单位在建设工程质量起的是主要作用,当然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上就有一定的责任。建筑的原材料的质量差也会导致建筑的质量问题。由于建设工程企业为了保持利益的最大化,它也会对原材料的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要求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在施工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只是重视最后的成品的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从而使建设工程看不到它本身的缺点,因此,不能进步更快。而且建筑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会导致在施工的方面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还会影响工作进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拉低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其实除了施工单位和建筑部门本身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问题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我国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其实现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并不是统一完善的,大多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条例,但是它只是适合局部地区,还有就是我国建设工程发展的极为迅速,工程建设方面的变化也十分迅速,因此,现在的法律更新的速度很慢,远远不足以满足这样变化迅速的市场。

2对建筑管理的思考与探究

2.1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

现在的建筑管理管理机制跟不上发展迅速的建筑业的脚步。因此,建筑业也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和建筑的质量管理,使成本更加全面化,除了生产成本还应该将非生产成本也加入当中,以减少出现成本的浪费的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质量问题的管理,要想在建筑的质量上他有明显的提高,企业自身就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实行建筑管理责任制,虽然不同的分工的工作重心不同,但是在管理方面的核心其实是一样的。建筑企业要明确建筑管理责任人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建筑管理行为,制定建筑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因此来加强责任制的可实行性。除此之外,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建筑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工作氛围,从而加快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完善建筑的内部管理。当然在建筑企业内部一定的规章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严厉的管理中有不乏人性化的一面,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2对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管理

另外,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企业应该多引进一些技术人员,多培养一些技术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养成的同时,要树立执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设立一些经验交流会,邀请一些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演讲和培训,使工作人员对建筑监督管理的概念更加清晰,还可以在施工单位的内部进行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加强工作人员的联系,是他们的工作更加协调,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高素质、高专业的人才团队来使建筑工程更加完善。企业还可以做一些策划,建立一些制度,来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就会间接提高了建设工程。在监督管理的方面,还可以多创新出新的管理技术,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支持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监督。因此,加强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强政府对建筑质量的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在建立一个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系统具备以下几种功能:

(1)该系统能够快捷方便地检索与煤矿安全有关的文献与条款,且能够随时查询各部门的奖惩、排名情况,从而为煤矿企业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方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情况。

(2)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让人易懂,这样就能使得该煤矿企业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且能够简单操作。

(3)开发的系统简单易变,能够随着各种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并时常处于一个比较活的状态。

(4)该系统具有安全储存、检索以及管理各个部门的文件资料,能够做到随用随取。在设计系统的同时,还应该考虑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

2系统模式开发

目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系统采用的事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B/S模式,该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在安装和使用时更为简便。当煤矿企业在安装系统时,不需要在不同的位置安装不同的程序,只需要安装通用的浏览器,打开浏览器就能够查询所需的信息,这样就简化了安装,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降低操作的难度,并能简单实现信息的。过去的C/S模式相对于现在的B/S模式,C/S模式要求煤矿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且这种模式无法实现信息的工作,这不仅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计算机能力的培训,还降低了效率。而现在的B/S模式只要求员工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3)该模式还能简化系统的开发。B/S模式只需要将系统所需要的功能转移到Web服务器上,使得每个用户都能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查询和使用各类资料。

3设计系统的流程

(1)先给需要使用系统信息的用户注册一个独立的属于个人的账号以及密码,然后由管理整个系统的管理员对每个账户的权限进行设置。

(2)对不同部门进行权限管理后,生产部门的管理者能够利用自己的权限,将每个规划都上传到系统中,让每个员工能够清楚每个月取得的成效。

(3)将生产规划到首页,让各个生产部门的领导者能够浏览与自己任务相关的信息,然后将任务分配给各个工人去工作。制定一个合理的检查时间,及时对工作动态进行检查。针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最后将记录的信息保存在系统中。

4开发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要注意的问题

(1)提高对建设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在建设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系统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而加强工作人员对保障煤矿安全的重视,让工作人员随时做好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准备。同时,让员工认识到在煤矿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可能地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2)处理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建设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同时,明确分配好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还要明确安排好分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带动他们积极建设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在每一个工作岗位,安排合适的专业人员,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运作效率。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工程;系统设计

当前各行各业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非常便利,很多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相继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然而以前这些工作都是利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例如人工操作中很多错误难以避免,而这些失误很难被人发现,后续改正中也面临很多困难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安全质量监督中以后,人工操作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不仅使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了保证,同时还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因此在很多包含地下管廊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都需要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以全面了解施工情况,提升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1.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高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但基础建设工程工作量非常大,如果这些工作还需要人力完成,那么将会在工作中面临很多麻烦。而建立信息系统辅助办公,不仅以上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还能减轻人员的工作量,整个工作流程都变得非常简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无疑为网络信息辅助系统办公的实现搭建了一个有利平台。它不仅能使工程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同时工作效率也会显著提升。此外,如果开挖深度在3m或3m以上,工程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周边环境,这类工程都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2.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地下管廊又称“共同管沟”,就是把市政、电力、通讯、燃气、供水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的地下隧道。在本次研究中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侧重于监测地下管廊安全情况的监测,具体来说对系统设计工作提出了如下几方面要求:(1)规范性、标准化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主要以规范性、标准化为设计基础,因此规范性与标准化是该系统的基本设计要求。相关检测机构及ISO/IEC17025均向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提出了基本管理要求,在检测机构中该系统的应用相当于引进了整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科学、规范检测结构运作管理模式的建立。(2)实用性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下,各质量检测与管理机构都要严格按照建设部门提出的要求,走出一条介乎社会化与中介化的发展道路。所以在信息化时代中要想达到信息化、服务化的要求,不仅要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环节之间紧密配合较好的完成,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更加简单、便利,从而将整个系统的实用性有效地发挥出来。(3)先进性计算机信息技术本身就体现了先进性特点。该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能实现全面监测工程施工情况,如基坑水平位移、高程沉降、围护机构受力分析、周边水位、水压等方面的实时安全监测,通过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收集和智能分析,便能及时掌握了解地下管廊的施工质量并对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发挥作用。要作出准确的施工措施方案和指令,就必须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智能软件,为地下管廊等工程施工提供安全监测数据支持和依据。当然管理系统技术革新、信息更新等工作都必须满足工程建设发展要求,这也体现出了它的先进性特点。

3.系统设计

(1)技术构架设计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工作人员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两类角色,从整体上来看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不同层次,视图层、业务层与控制层。设计开发利用MVC设计模式来完成。按照系统功能模块将视图层进行系统界面划分,控制层主要实现对整个系统操作过程的控制,在控制系统的过程中利用相关类展开管理;业务层需要进行一些具体操作,将系统基本流程操作完成,此外,还利用JSP语言进行系统设计。该系统包括系统登录管理、企业卡号发放管理及基础信息管理等相关业务,通过以上三个不同层展开业务设计,最终实现系统设计中所有功能流程。(2)系统功能架构本次研究中提出的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监督管理工作设计为基础的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提供便利,系统内容包含很多方面,例如系统登录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等,这些部门又可以划分成很多细小的部分,通过具体模块分析来完成整个系统设计的工作。(3)详细设计1)登录管理功能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情况,在该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中,应特别重视系统登录管理这一环节,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是用户进行系统登录,用户登录该系统后会看到系统概要界面如图1所示。对于系统登录功能,首先由用户对调用文件的请求进行发送,然后接收到文件请求之后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会返回到系统登录界面,这时需要用户按照口令填写一些内容,当用户名与相关口令填写完成之后,根据相关逻辑类进行数据库的查询,待查询成功后返回到相关信息,最后回到用户系统登录成功界面[1]。2)企业卡号发放管理功能设计该部分设计是指发放企业卡号,由相关部门管理企业卡号,然后发放卡号。卡号发放管理需要针对企业卡号发放的过程进行管理,具体来说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卡号发放管理类对企业卡号的方法进行管理。3)许可证管理功能设计许可证管理是指企业人员及信息审核,有了许可证管理这一环节,企业相关证件的审核将会更加方便。在许可证审核过程中如果企业信息与证件是合格的,即可通过审核;如果其证件与信息存在问题,那么必须立即将其“打回”,由企业重新填报信息。在整个许可证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该系统的实际情况填写相关信息,在身份验证成功之后,系统会自动返回到信息填写的界面之上,当信息填写完之后进行逻辑类调用,填写成功即可返回到信息填写成功界面。然后对企业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待企业通过审核之后提交审核结果。4)基础信息管理功能设计企业基础信息管理在所有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该工程主要包括对企业的单位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等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在管理基础信息时,首先应由用户发送填写基本信息的需求,然后对其请求进行处理,当请求处理完成后返回到基础信息填写界面,由用户填写相关信息,待完成填写之后将填写的这些信息写入到数据库中,信息写入成功之后,系统会自动返回填写成功信息,在信息处理完成之后回到基础信息填写成功界面。5)人员信息管理功能设计该部分管理工作需要录入企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具体包括人员信息、身份证复印件、上传照片、添加学历信息等。在企业人员信息管理工作中,首先应验证人员的身份,然后由企业人员填写用户信息,调用逻辑类、信息入数据库完成之后回到填写信息界面。调用业务逻辑类,将数据信息写入到数据库中,写入成功即可返回修改成功信息,显示出修改成功的界面。

综上所述,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设计道路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凭借其自身的优点被应用于系统设计及实现之中,充分满足了当前工程发展规模扩大及发展速度加快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与进步,使其不断朝着高效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MVC模式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系统设计得到了优化,监管效果明显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价值的最终实现。

作者:刘公海 单位: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港航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猪肉检疫本来就是一个监管猪肉品质的有效措施,但是就农贸集市或者乡村猪肉销售点而言,猪肉检疫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尽管作用。因为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出有无检疫印章的猪肉。更何况大部分被调查者将猪肉在专销区单独摆放或悬挂或是将猪肉放在冰箱里保存销售。消费者买肉时相信的是经营摊贩持有的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必须得在激素添加和滥用药物的问题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猪肉产品是否含有激素或者其他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都是民众就猪肉市场品质问题的关心热点。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把关就是提高肉类产品品质的实质所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对生产者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肉类产品频发的品质问题在于欠缺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检疫制度。虽然相关监管机构与大部分养殖户都投入了大把精力在动物的疫病的防治上,而且大部分养殖户也确实是认真执行了疫病防治的相关标准,肉类产品的检疫举措也正拓宽影响力。可是上述措施仍然无法取得理想成效,这就需要政府机构的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措施必须往科学性和实质性发展。就实际的养殖过程里,大部分的养殖户,特别是散养式养殖户都是进行非专业的疫病防治,而不是向正规的畜牧兽医部门求治,由此也折射出肉类食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基于此,在农村的基层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疫病防疫机制。严格管制乡村肉类产品的生产与贩售过程。如今,政府机构就生猪的宰杀与贩售都需要进行检疫步骤,意在提高市场监控效果,增强肉产品的品质问题。同时还得避免乡镇的生猪宰杀机构成为单纯的检疫盖章的地方。必须得发挥出生猪屠宰制度和检疫标准的实质效果,将生猪贩卖的经营模式变得正规化。出台死猪的有机补偿措施,同时严格控制病死猪的回收处理。在目前市面上猪肉的销售过程中,病死猪肉与品质合格的猪肉混淆在一起售卖,甚至是进入一些餐饮店铺或者肉类制品的加工行业,这个问题的监管是极具难度的。由于对病猪、死猪的屠宰加工很难做到现场控制,导致病、死猪肉会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流入市场,应尽快建立回收补偿机制,真正地从源头上控制,杜绝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加强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猪肉生产现状及质量安全研究的概述,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建设方面是: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关于猪肉品质安检的今后发展以及制度完善过程,国内的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学习欧美国家的成功模式。同时依照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国内的肉类产品的监管模式与检疫措施。相关机构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沟通与合作,将猪肉市场的品质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高效、严谨的法规与执行规章,使国家相关法规在基层得以恰当的诠释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猪肉质量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政府必须提高肉类产品的质检标准,同时加大扶持政策的推广力度,创造具有实质效果的猪肉质量查询体系,让养殖户增强产品安全意识,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全面的了解猪肉产品的质量情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猪肉产品质量查询体系的创建阶段,政府机构应当积极发挥补助扶持政策的优势,提高人力、物力与资金的投入,积极拉动养殖户投入到安全生产这一过程中来。为猪肉质量查询体系的打造和发展保驾护航。待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并产生实际收益时,农户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对政府支持的依赖会逐渐减小,从而实现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发挥其风险监控及责任明晰的作用

1.关于标记制度的实施必须得有实质性的经济基础,尽量避免数量庞大的数据统计,以此保证查询体系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生产信息标记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如生猪的耳标佩戴问题,必须得从幼猪就开始佩戴,直至离开生猪饲养这一环节才可以摘落,所有的信息记录都得从该环节开始的部分一直到彻底结束,才能算一个完整的周期。身份标识和相应的生产经营记录为各环节的产品进入下一环节的必要条件。2.质量安全的监测制度。监管部门在实际的生猪养殖检验过程中,必须得严格参考猪肉质量查询体系的客观标准。借由产品监测数据的实质分析,第一时间公告质检结果以及对养殖企业的相关评分措施。同时,扩大企业信用记录的社会公开程度和认同程度,使信用等级不够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对生产者的约束和激励。3.质量预防措施。增强监管部门就肉类产品出现质检问题后处理与调控能力,以及质量预警措施的及时性:增强肉产品所有相关环节的及时反应能力,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问题产品的回收问题。4.质检合格制度。严格控制猪肉产品的审核过程,认真把好肉产品流入市场的每一道关卡。在生猪的养殖、宰杀检疫以及市场销售中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执行,并且把质量安全查询体系和必要的检疫措施作为产品可以流向下一步骤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对饲料中添加的激素或者其他药物也必须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执行标准,从根本上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5.责任记录制度。及时更新数据中心各环节的相关生产经营记录,尤其重视供应链中各安全关键点的责任记录。监管部门可以据此明确各环节的责任。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工程建筑项目的灵魂,是整个工程管理系统的基础。在对一个项目施工时候,通过对施工各个阶段和整体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外因素进行实施监控,从而依据项目在不同阶段的施工要点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整体项目质量安全的提升。但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受到人员施工,材料设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加上对质量的评判缺乏一定的严格明确指标,质量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庞大而复杂,只有不断加强施工监督,实施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技术控制,走出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安全管理之路,才能让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的意义

1.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整体的安全素质的迅速提升,有助于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工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业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可以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质量安全战略管理机制。推进企业全面进步。

2.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举措。近些年来,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工程中各种安全伤残事故日渐频繁,触电,高空坠物砸伤,墙体破裂坍塌等等各种安全事故给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质量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工程企业适应新时期下,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有助于推进建筑企业长远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劳务人员数量大幅下降,建筑工程施工逐渐朝着机械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实施质量安全管理体制,能够使得建筑工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重视力度不够

(一)缺乏强有力统一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首先是施工单位内部,缺乏统一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很多时候,施工的安全管理都是靠着一些管理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的常年积累的经验,各种安全措施的实行也是靠着一些管理人员的临时安排,没有能形成统一的安全管理控制规范,其次,社会上缺乏对项目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监督机制,使得施工单位的安全控制工作难以透明化管理,很多安全法律法规难以落实到实处。

(二)对质量安全管理控制的重视力度不够

项目工程的管理人员对项目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因而不够重视,只是全力想办法提高生产的效益和施工的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因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其次,施工人员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素质安全意识薄弱,有时候会出现操作失误或者是不按规定操作,从而发生各种安全事故。

2.企业对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安全资金投入不足

伴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化,很多工程企业都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一切从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出发,因而,一定程度上,消极对待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从各个方面,找各种原因削减对安全防护装置,安全维护,安全培训等方面的费用,大幅度降低工程安全投资资金。在购入一些安全防护材料和设施的时候,为了价格低廉,不管这些防护材料是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使得在工程中,个体防护,洞口防护等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工程企业对安全资金的投入不足,这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管理举步维艰。

四.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 提高对施工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树立安全施工管理意识

针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程建设单位要形成足够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不断培养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将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施工施工企业内部还应建立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中责任机制,通过责任机制,明确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主体的具体权责,为工程职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管理

原材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要素,其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形成的一个重要基本因素。工程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构配件等,这些均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一)要严格质量标准,加强对各种原材料和工程构件的质量检测。严格原材料和各种工程构件,配件的入场机制,对各种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原材料,构件,配件,不准进入施工环节。比如,在水泥和钢筋的入场时候,要对合格证做出细致鉴定,并要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质量合格才可以投入工程施工。

(二)要做好试验检测工作。在实施工程分项施工的环节要加强对各个施工分项的试验检测,如果有分项难以符合工程质量标准,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集体分项其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调整施工工艺。并采取有效施工措施,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作出及时处理。要坚持从试验后的数据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仅仅凭借经验做出决策。

3. 加强政策引导,认真做好建筑工程一线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要把加强一线施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将必要的安全培训考核作为进入工地务工的前提条件。一般,对一线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按两个层面进行:强制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质量安全基本要求;自愿性培训,即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同时,应严格实行建筑施工企业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

岗制度,未持证者不得上岗,严禁私招滥雇和违法分包现象。另外,还应大力组建多工种、多专业劳务分包企业,使建筑企业结构分类更趋合理,真正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级正三角形分布。

4.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要坚持多级质量安全控制,多层次的质量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企的质量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质量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整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并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管理控制,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既可以更好的实现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又可以很程度的推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的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施工规范,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少斌 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质量的控制与安全管理[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8年22期

[2]蒋永辉 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期刊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 -2010年14期

[3]王明铁 浅议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 [期刊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 -2010年27期

[4]张国栋 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建材发展导向》 -2011年4期

[5]凌志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 -2010年23期

[6]林家韶 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1年9期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流程化改造;改革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7.15.029

1 引 言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对现行的政府管理体系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政府质监部门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安全发展的最重要的模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它是市场经济公平有序地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各行各业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的基础。但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时间短,政治经济体制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就存在着基础薄弱的问题,不管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技术人员的水平都远远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随着BPR理论的兴起和传入,我国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环境必须对其管理流程进行新的思考和创新。这种创新是针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质量安全标准、质量安全成本、质量安全流程进行最基本的、最彻底的、效果显著的改革。传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更倾向于边界清晰的组织管理,每个职能部门及其成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但是新的创新改革则是把这种传统的有边界组织管理推向一种更自由更契合的无边界、无缝隙的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改革的结果是破除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旧的,将其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功能和衔接的重新划分,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加顺畅,构建出合理高效的网格化组织机构。

2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省质检委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职责:一是对工农业产品,特别是食品、医药卫生用品等具体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二是对国家文化教育行业的引导、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国家安全的控制以及国内国外经济贸易的监督等;三是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建设、环境生态平衡的监理、各服务行业等与国民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有关的各个领域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督规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手段是通过法律法规严格约束以上各个领域的安全建设,通过规范的计量安全方法和严谨先进的技术安全手段使得省质检委所负责的各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严谨化、可靠化。

其次,质量问题是所有社会经济产品生产和发展的命脉。任何企业和单位,无论是生产有形的产品,还是提供无形的服务,都存在一个质量的问题。质量控制是企业抢占行业市场最有力的手段,就长久发展而言,质量是它的生命力。但是在传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下,现有的市场企业并没有达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我国的质监系统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和漏洞。抛开企业本身的质量监控意识不谈,仅分析现有的国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它就存在着诸如:管理机构分工过细、结构臃肿、层次较多、责任交叉、行政效能极低等问题,根本无力全权监管整个市场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

最后,整体来说,现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在整个社会中口碑非常差,缺乏必要的信誉。究其根本,则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省质检委的管理工作存在地方干预的问题。因为省质检委部门的特殊性,整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的模式。省级要求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把好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关卡,但是推行到地方进行具体执行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政令误差。地方政府不能把促进地方经发展与上级传达的政令和谐统一起来,致使地方纳税大户得到庇佑,其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肆无忌惮地流入市场。第二,省质检委的体制矛盾导致质量安全管理机制运行混乱。食品、医药、卫生和农林牧等各个部门存在交叉和冲突,在遇到权力执行问题时各个部门互相争抢,但遇到责任承担问题时则会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干部素质不够,受中国国情影响严重,“人情案”和“关系案”层出不穷,行政策略出现偏颇,惩处责罚有失公允,进一步导致市场安全质量问题横行。

3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路径的理论研究

关于省质检委下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改革,本文所提供的一种创新路径为管理流程改造。所有政府部门的管理流程都是一种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整个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把行政管理成本转换成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省质检委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就是借鉴现有的企业流程创新方法,以公众需求为主要参考、以服务质量为工作重心、以打击力度为改进方向,对省质检垂直管理体系进行彻底的、完全的改造和重组,以高效率、严打击、重规范为改造重点,争取在质量安全管理监督的过程中让社会公众满意。彻底抛开传统管理体系一味注重职能分工的管理结构框架,把关注点放在质量安全管理流程的分工上去,把每一个流程的环节都当作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整体来看,建立一种新型的上下级关系和部门内部关系体系,改变体系责任划分,把只对上级负责转换成对公众负责,形成一种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互相协调的整体业务流程体系。摒弃各自部门追求利益忽略部门效能的传统模式,更多的是对公众需求负责的部门间相互平等的新型管理模式。必要时可以通过省质检委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来实现一个公开透明的公众监督应用体系。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路径的理论拓展。与其他的发达国家实例相比,本文提供的关于省质检委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路径的理论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行政服务审批改革和管理流程改造三个方面。在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层面,如何打破省质检委这样的政府部门惯有的人为的职能分工和上下级辖制使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得到完全的重组和优化是其理论研究的重点。在行政服务审批改革层面,如何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化成以公众需求导向为中心、从无流程管理结构配置转化成无边界、无缝隙的并联式流程型管理体系则是其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创新性行政服务审批组织结构以顺应民意为工作重心,在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的情况下,采用单一的行政服务窗口,充分发挥体系协调能力,把原本的职能分工转变成统筹合作。在管理流程改造层面上,综合以上两点,简化管理结构、降低审批流程环节、严谨质量监控措施、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办事效率。

4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路径的实施步骤

现有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想创新、突破、完成管理流程的再造计划,必然需要重新构筑自身的行政价值理念,将系统的政府职能划分转换成流程分工、引进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来提高部门的执行力和透明度。

首先,重新构筑自身的行政价值理念。要求省质检委的工作人员能够克服长久养成的工作模式和习惯,忽略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抛却“官本位”思想带来的体制僵化,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优化规范化、远离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权力之争和责任推诿,一切以“人民的意识”为中心,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促进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其次,坚持从政府管理层面进行整体改革,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化改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技术监督职能转换是整个管理体系变革的重点和根本,必须重新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要点,实施无边界、无缝隙的相互协作互有关联的流程化分工,加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宏观调控和把握。在现有的省质检委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调整产业政策,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和质量监控之间的关系,规范质量安全管理的流程、改善中央质量安全部门和地方质量安全部门、地方质量安全部门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地方质量安全部门和地方经济发展大户之间的关系、建立高效率、高配置、结构合理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再次,引进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改革发展的新手段。将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透明化、规范化和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能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不仅节省公民办事的时间,提高效率,还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使整个质量安全管理的流程更加清晰、公开和透明,有利于整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流程化改革创新和建设。

最后,提升省质检委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改革的执行力。所有政策的改革和推行最终都将落实在执行力上。关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方案的推行,其一可以落实在责任追究上面,前期的传统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本身责任划分不够明朗,此举一方面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为改革撕开一个切入点。其二则可以落实在省质检委的公务员考核上面,把年终考核转变成过程考核,一方面符合流程化分工的特c,另一方面能够随时推动改革的发展。

5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方案推行的阻力

第一,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官本位”思想向“以民为本”转换并不容易。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改造计划要想顺利地实施必然要打破传统。第二,政府体制的矛盾非常突出。省质检委是政府组织部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所以也存在着政府机构惯有的矛盾,职责划分不明、领导权力交叉、监督力度不够、地方干预过大等。第三,职能转变实施困难。现有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涉及非常多的部门和企业,各部门之间权责不统一是一个方面,要想充分划分职能、进行流程化改革要触动的不是一方的利益,必须突破这种桎梏才能彻底变革。第四,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技术障碍。在本文所提供的质量安全流程化改革和创新方案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但是把流程再造的改革推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电子政务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勇.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实践的探索[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杨福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体制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安全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标准化理论的应用优势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凸显。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纷纷开始将标准化应用到其管理中,尤其是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中,标准化理论的应用最为全面。而质量安全管理中由于应用了标准化理论,使得企业的生产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说,将标准化理论应用于质量安全管理中,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引用标准化理论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1.1 应用标准化可以有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力度,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引入标准化,可以使得生产的规模和性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企业的生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优化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就企业产品的出口来说,所要出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才能够顺利的实现出口。而要想使得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就需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将企业产品生产标准进行全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够为进口国家所接受,以保障产品出口的顺利。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保障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统一的标准,优化工艺流程,在每个生产环节上都要进行规范化处理,每一生产工序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来进行工作,只有保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生产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赢得人们的信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1.2 有利于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有益循环。标准化的应用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了目标,只有质量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平稳发展。标准化的应用不仅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标准化理论贯穿质量安全管理的始终,将标准化理论全面的融合到质量安全管理中,有利于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有益循环。另外,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应用标准化,不仅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完善标准化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几点对策。就我国目前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来说,标准化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想有效保障企业生产的质量安全,就需要不断对标准化理论的应用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完善标准化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2.1 完善法律来对标准化管理进行有效的保障。我国针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也颁布了诸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所建立的法律和法规初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在初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项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中的不足也逐渐现象出来,其无法有效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要想加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水平,就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标准法律体系,利用法律来实施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以服务便民为宗旨,优化质量安全管理,从而使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这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将形成有效的推动。

2.2 提高工作的标准意识,加大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力度。要想使得标准化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先要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意识,使得企业能够对标准化的重要性做到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相关部门可以顺利的开展工作,从而推动企业的大力发展。另外,要注意加大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力度,使得标准化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展,提升标准化管理的有效性,利用标准化来实现对企业相关机构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能够利用标准化来对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有效的制定,保障企业员工的待遇,合理的对企业的发展经费进行安排,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水平。

2.3 健全体制,提高标准化质量安全管理的执行力。要增强标准化质量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必须优化管理工作流程。通过构建合理、适用的安全标准体系,发挥系统论中的系统优势,不但能够对性质、功能各异的安全标准进行有机组合,切实指导质量安全管理建设,还能够为确定未来相关标准的发展趋势,为安全管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规范基础。

2.4 引入ISO标准,推进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用标准化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领域,是一种科学实用的管理方法模式。在经济发展中,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为顾客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标准化理论应用于质量安全管理中,利用标准化来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推动企业经济的进步,同时也利用标准化来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循环,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就我国目前企业安全质量管理现状来说,标准化的应用还具有明显的不足,要想使得企业的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从而使得标准化的应用可以发挥出其最佳的效果,进而为企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忠海.实施标准战略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J].交通标准化,2010(24).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复杂性;三维结构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049-005

一、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既关系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甚至牵动农产品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放眼全球,从德国二恶英毒饲料污染到美国单增李斯特菌事件等质量安全危机时有发生;在我国,从“瘦肉精”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从“三聚氰胺”到“海南豇豆事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繁曝光。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此起彼伏,不仅使消费者感到震惊和担忧,还导致了农产品品牌受损、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相关行业遭受毁灭性冲击。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潜伏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供应链环节,由于链条长、环节多、主体分散及监管力量薄弱等客观原因,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必然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酝酿和爆发过程,具有难预测性、突发性、危害严重性、时间紧迫性及公众关注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极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信任度日益降低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进行了多维度探析,基于近十年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证分析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揭示农产品初加工环节要素施用量不当,深加工环节人员环境不卫生等潜在危机[1];指出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强调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事前控制[2];认为建立一个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环节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对物理、事理、人理等系统要素进行整体统筹、使之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可见,相对于工业产品而言,农产品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同时流通渠道复杂、利益也涉及农户、农企、政府等多方主体。相应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牵连多行业、多部门,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需要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供应链关键节点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是一个由若干相互作用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应采用系统方法论进行分析。本文运用三维结构模型,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系统复杂性,剖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二、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系统复杂性特征

复杂性是系统固有的客观属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构成要素众多,过程前后承继,参与主体相互协作,系统处于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外部环境当中。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具备复杂性特征,表现为要素复杂性、主体复杂性、过程复杂性和环境复杂性(图1)。

(一)要素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成是一项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可能源于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生产加工、流通仓储、营销服务和消费等基础环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市场管理支持环节。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育种到包装的每一要素,众多要素可概括为农产品、硬件和软件三大类。其中,农产品是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物质载体,硬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设施设备,软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技术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必须纵观全局,追根溯源。

(二)主体复杂性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牵涉多要素和多环节,必然要求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调动多方主体参与。除农民、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消费者等直接利益相关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主体还包括政府、协会、媒体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主体具有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决策和协同协作,应做好利益协调以提高管理效率。

(三)过程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遵循周期性发展的动态规律,包括潜伏期、触发期、危险期及消退期四个阶段,这些阶段前后衔接,不可分割。相应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危机管理链条长、时间跨度大,危机管理前后阶段、管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为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必须针对前后各阶段的危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环境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危机管理存在于一定的资源禀赋、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中,环境变化对系统产生反复影响和作用。资源禀赋环境是土壤、水体、空气和投入品等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素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环境指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假冒伪劣投诉制度、农产品危机信息制度等,其为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提供监管依据。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培育及宣传媒体舆论的监督及导向等。科学技术环境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成果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和网络化共享,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性、维护农产品竞争的有序性。

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1前言

本质安全源于按GB3836.1-20__标准生产,专供煤矿井下使用的防爆电器设备的分类,防爆电器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等种类,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特征是其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即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也就是说该类电器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而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本质安全型企业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该模型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

事故是由于客观上某些不安全因素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些意外情况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事件),具体表现为人的正常活动暂停或永久停止,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的产生是由于存在于生产、生活或生存系统中潜在的人、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再由于管理中人的失误——人与环境的非正常接触、使系统中能量失控,发生了能量异常转移,而造成人、物、环境的损失。

事故的特征来源于人们对事故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事故与一切事件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消除过程。事故是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因素的多元函数。研究事故的理论随着人们的认识主要发展有事故致因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系统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

2.理论基础

H.W.Heinrich事故法则提出;死亡︰重伤︰轻伤︰无伤事故的发生概率比例为1︰29︰300。有人统计煤矿顶板事故的规律,死亡︰重伤︰轻伤︰无伤为1︰12︰200︰400。因此,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从控制事故前期即消除隐患。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环境的不安全条件2)物(机)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4)管理的缺陷如图1

生产作业过程

物的不安全状态

管理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环境不安全条件

事故隐患

发生事故

图1事故致因框图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平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它有别于管理的刚性,是企业安全的“土壤”。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它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稳定功能。

3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

建立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事故“可能预防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继承原则”,提出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如图2。方形模块框代表其执行必须具有钢性、强制性且有局限性,圆形框代表具有弹性、无限性。框的包含表示功能的弥补和强化。

3.1设备和机具本质安全化

即选用的设备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安全可靠性。可以定义为“剃须刀”理论,传统的剃须刀刀锋暴露,需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理发师操作,极易划破脸部,后来在刀片两边安装上夹具,操作变得简单,对人的伤害程度受到限制,但稍不注意仍有造成伤害的可能,现在的电动剃须刀,刀片外加上细致结实有弹性的安全网,刀片与皮肤之间有隔层,很难划破皮肤,既是“傻瓜型”又是本质安全型。如果职工使用的设备和工具都具有这种性能,就可以弥补人的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3.2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即生产场所设计确保职工的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可以描述为“桥”理论,过独木桥人很容易掉下去,全凭技巧和胆量、运气,如果是现在的桥面宽阔、护拦高大的钢铁大桥,行人不必小心翼翼,不论是跑还是跳也不会掉下去。

3.3人员的本质安全化

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即有想(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会(安全技能 专业岗位知识)、能(能遵守制度 能创造安全环境 能正确操作设备),要加强培训和思想法治教育,提高职工素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的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的较大改善,人的失误引起的伤亡事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如航空事故,60年代大约20的事故归结于人的失误,90年代达90。所以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人的参与也可弥补人的不可靠性。

3.4生产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管理本质安全化

设备和机具

本质安全化

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人员本质

安全化

图2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

是控制事故的决定性和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措施,就目前而言,设备和机具的本质安全化受科技、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本质安全化程度和发展在各行业、不同企业不均衡;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受成本、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大;人的本质安全化受职工的文化程度、技术等影响较大,不同企业更不相同。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依靠管理的科学化可弥补以上要素的不足。传统的安全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被动性、事后性、经验性;现代的安全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从危险源辩识入手,通过系统的分析、预测、评价,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是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程度。把戴明循环管理法即PDCA循环法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即是近年来不断成熟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核心,让企业安全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均留下管理的“痕迹”,注重过程控制,实现管理无缺陷。实践证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事故几乎都是管理因素造成的。

3.5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的发展经过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育人三个阶段,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升华和最高层次,是理性的、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是一个深层次的人因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体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使职工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维护企业的安全形象。

4实践应用

徐州矿务集团 公司20__年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目标,并在旗山煤矿开始试点。该矿年产量180万吨,90年代曾发生过两起重大事故。为全面扭转安全被动局面,建立长效安全机制,在对矿井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按照结构模型,分五大模块组织。

4.1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提高设备和机械的安全可靠程度

成立技术专家组和攻关小组,系统地评价关键工序装备、关键工艺水平,运用系统的方法,实行分步实施。采煤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机械化产量由75提高到97,顶板事故降低到0,在总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减少一个工作面,人员减少200余人。掘进工艺改革以煤巷锚杆技术为主线,钢支架投入大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使用效果也不好,新技术新装备配套完成后,掘进效率、工具可靠性、支护强度等方面大大增强。在生产大系统上重点实现自动控制,主副井提升、主皮带运输系统实现了PLC编程控制,主要关键部位实现多重保护和远程可视化监控,同时建立了安全监测系统。

4.2以工程质量标准化和环境文明创建提升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

煤矿井下以环境差,缺少安全感让人感到下井危险,旗山煤矿以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工程质量与工资挂钩。建立样板化头(面),从静态达标发展到动态达标,每月制订规划,每周动态抽查两次,工程质量的标准化又要求职工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环境的脏、乱、差不仅体现职工的文明程度,而且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开展设备摆放、材料上架、线路吊挂等环境标准化,积极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斜巷运输事故是煤矿多发性事故,轨道安装质量和“走钩走人”是造成事故比较集中的原因,按标准安装轨道和道岔杜绝矿车掉道,安装各类闭锁保护装置防止放大滑,安装人行车减轻职工体力。

4.3注重职工培训的方式多样性和效果可溯性,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建立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专业工种送省级培训中心专业培训,一般工种矿培训中心培训,确保每一位职工必须持证上岗。抓好班前十分钟、每周安全活动、月度安全大课等日常安全教育,并进行动态随机抽考,提高实效。建立职工安全电子档案,年初设定分值,违章依据轻重扣分,安全知识掌握不好扣分,扣完不允许上岗,重新学习培训。同时对专业工种技术性岗位职工开展拜师学技,选树专业工种带头人,技术高低与岗位工资挂钩,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安全基本技能和安全意识。保证职工能分析判断危险源、会消除危险源,能保护自己也会保护别人,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4.4科学管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现安全管理无缺陷

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首先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保证制度无漏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显现制度执行的刚性,通过考核体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态度。建立“以责任为中心”的管理模块,推行层次管理,形成“事事有人管、有落实、有考核,人人有事干、有责任、有监督”的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PDCA的闭合控制。

建立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按照层次和责任实行安全滚动风险抵押金、管理绩效考核抵押金,质量标准化考核奖励办法等全方位奖罚体系。

4.5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