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

快乐教育论文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快乐体育思想的引进,给我国体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地启示,同时也引发了体育教育体系的全面变革。在体育教学中,以实践和情感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洽得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真谛,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快乐体育教学被不断运用体育教育中,它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整个人生中的最后一段体育课,应该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课虽结束了,但不应是体育的终结,而应是体育的新起点。

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体育教育模式的最大不足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包括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运动感受感知能力、主观能动性和自控能力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快乐,快乐体育的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的实施势在必行。由于快乐和成功都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范畴,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从体育教学中的收获与体验上的,因此快乐体育很注重让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从事学习和运动,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它在内容上做到多种选择,在方法上灵活多样,在现实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乐体育从出现至今经历了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它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教学模式,并在素质教育和教改的浪潮中继续向前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快乐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提高,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快乐体育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这种三段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相悖。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格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创建顺应时展要求的新型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学校体育教育目前停留在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快乐体育必须要走进课堂,而且还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下去。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的培养,以及学生亲身实践都对快乐体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快乐体育教育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持续性。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根据二期课改“以人为本”理念,在日常体育教学采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关键词:体育快乐

跨入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在社会健康观和体育观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所以,快乐体育思想就运用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离不开的,特别是与当前进行“二期”教育改革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的。

快乐体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追求所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会方法。它重视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运动的欲望,发展体力和智力,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教师转变观念、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已经无法让孩子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正是在“二期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且学生之间可以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制订,甚至可以参与教学进度与制度实施,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

2、树立学生自信心,敢做课堂主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课堂是他们的,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的方法教师都应该主动接受,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能品尝体育的快乐。。

二、改变课堂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1.导入新颖,气氛活跃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得到快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也乐于接受。例如:我们改变以往军事性的导入方式(小干部整队、向教师汇报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以游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孩子自由结伴按自己的练习倾向有序地进行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为练习的背景音乐,既对课堂气氛进行烘托,又能通过听觉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愉悦。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得到心理上的,同时也起到了整备活动的辅助功效,也激活了课堂气氛。

2、师生共练,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讲得好: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溶入到学生中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如:身体的接触、抚摩孩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行动感染学生,以微笑服务学生。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模仿老鹰的动作,幽默的脸部表情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练习欲望,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

3、学生自由结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同龄人进行交往是内在的心理倾向,能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做游戏是意见非常高兴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兴趣爱好相同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交流中得到快乐;练习能力相仿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练习能力不同的结伴——可以使练习能力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时感到快乐——助人为乐。这种方式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

1、多器材教学,品尝练习的快乐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形式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器械练习。一般而言,学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熟悉的、能容易掌握的运动项目,如男生喜爱足球、篮球、乒乓等一些竞赛项目,而女生则较接受羽毛球、毽子、跳绳等文雅的项目,这样学生不仅接触器械时间多了,而且运动量也同步加大,练习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自己做主,满足需求。

2、改变练习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悦。

有人曾这样说“如果教师给学生都是具体的东西,规范的东西,那么学生就没有创想了”,故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各种变化和组合进行练习,以此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在障碍赛跑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垫子、健身棒、短绳等来作为障碍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从新对障碍物的次序进行重新组合来缩短比赛的时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有的组把四个障碍物交换了位置,有的改变障碍物的形状等,在比赛中品尝创新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的练习形式,教学场面气势如宏。有思则必有疑,有疑则必有探知的欲望,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习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带来的魅力。

四、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

1、正确优美的示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正确优美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教方法。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学特点:儿童的第一信号发育比较完善,而第二信号系统发育比较迟缓,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练习动作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单杠后摆下”动作教学时。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练习,为了避免产生恐惧心理现象,教师可先进行规范、优美的示范,从方向、部位、时间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有利于学生直观模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及容易掌握动作,使他们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又有利于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多媒体的运用,体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手段更趋向人性化,其唯一目的是让学生在情绪和心理上体现独一无二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如录像、投影以及电脑等手段使学生更直接,零距离的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如2002年4月在上海同洲模范学校进行的二期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事先运用了多媒体制作,学生通过录像看到上课时的自己。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历历在目,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课堂气氛空前高涨。也培养了孩子平时锻炼的好习惯,增强了竞争的意识,知道了自己爱好运动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

3、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色彩的运用

场地器材的合理运用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它不仅体现教师资力的内涵也能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激发他们练习的欲望。课堂中教师可以把体育器材布置成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如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器材上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利用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课前产生兴奋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加锻炼。

五、建立评价体系,从成功中体验快乐

1.教师鼓励性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即用肯定、鼓励、尊重、信任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增强其参与的信心和主动性。如: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一点你一定能跳过去;你重新再做一次,改过来好不好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超越自我、战胜他人过程中享受达到目标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无法知道或体验的效果。如:在做“前平举和侧平举”的时候,学生可通过同学的评价来了解自己所做动作的到位率。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的信息来提高自己动作质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互评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培养。

3.学生自我评价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超级秘书网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让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重要实践。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心愿。但将快乐体育理念渗透到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困难:

1.1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提倡与落实了一段时间,但是,中考与高考、研究生考试这样的重大考试仍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学界影响力,只关注学校的科学文化人才培养,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在了文化课教学中。在大学校园中,学校关注科研活动,关注学生的英语证书考取,关注学生的各项技能比赛,忽视了体育教学。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学观不科学,影响了快乐体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1.2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

大学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也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与体育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快乐体育观念落实的价值。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快乐体育教学,给当代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体育教师队伍中,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更新的重要性。这些教师认为,只要他们组织学生开展运动,在体育课堂中活动起来,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标,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不能在创新型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也不能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去思考与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促进快乐体育理念落实的重点。

1.3学生体育意识的限制

快乐体育教学能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学生具有科学的体育学习观念,就会给教师更多的建议,说出自己更多的需求,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活动。但是,当代大学生没有科学的体育学习意识,对于他们来讲,自由活动就是最快乐的体育学习形式。学生没有想从体育学习中获取快乐,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活动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快乐化。

2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渗透的方法

2.1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过于强调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活动,再讲解教材内容,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活动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将快乐体育理念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就要对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利用学校的体育学习资源展示自己的优势,对学习任务加以创造,高效完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对竞技运动的技术难度进行适当地降低,通过简化体育运动的规则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才会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接力学习时,教师让学生先做一个田径类的游戏去热身,像贴人这种追逐性的游戏都是较好的选择。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接力学习。不同国家间谍送情报的情境很适合接力教学,让学生通过想象认识到自己接力表现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自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体育学习的快乐感。

2.2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

将快乐体育理念落实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的乐教,其次需要学生的乐学。教师将一些趣味性的体育学习内容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选择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手段以及组织体育教学语言的时候,教师都要考虑到趣味性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体育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自行车、滑板与羽毛球这些生活化的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让具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获得体育学习成就感,其它学生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学科的魅力,积极快乐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来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

2.3加强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

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快乐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快乐元素。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上的变化,杜绝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心理素质以及不同体育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与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可以超越自我,那学生的快乐感会油然而生。像在引导学生进行长跑练习时,教师让女生跑800米,以坚持跑完为目标进行训练。对于男生,教师要求他们跑1000到1500米,在这中间分组,考虑男生的身体差异,但要通过计时竞争的方式开展训练,满足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不同期待,提高体育学习的快乐感。

3结语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快乐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形成融洽、合作的教学气氛,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学习过程能够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在运动过程中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快乐情感。大胆的将“快乐体育”的内容引入中学体育课堂,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快乐体育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快乐体育的施教特点

“快乐体育”是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三方面进行突破研究的。希望寻找一条新的教学模式,避免在中学塑性阶段对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成人教学模式进行宽泛的教育教学。对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学生在活泼、形象、轻松的学习环境下积极主动的接受,使课堂气氛快乐、轻松,综合归纳“快乐体育”教学应具有以下特点:

1、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体育课准备活动是学生练习的开始,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开始一堂课,使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将快乐体育内容引入准备活动,采用一些娱乐、游戏、竞技和富有开发学生思维、智力方面的游戏内容,如动作反应练习、集中注意力练习、变换队列练习等各种趣味和竞技性练习,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水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与练习兴趣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做准备活动时,应尽量动员学生参与组织活动,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引入快乐体育内容,更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学生经过准备活动即刻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2、大胆引入“游戏”内容

快乐体育施教过程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快乐的活动过程,即在体育练习活动过程,将动作练习、掌握方法、锻炼身体融合一体,将教材内容与增强体质因素贯穿其中,注意引入适合中学特点的游戏内容,以快乐的游戏形式进行课堂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节课堂的练习情绪,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动作技能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方法

1、建立以学为本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当前体育课程突出术科教学,课程内容陈旧、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为此,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与学方法上做出全面调整。新课程的确立应本着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科学化的体育课程观。在教学内容上应淡化“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树立“健康为主”、“德育优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必须走开放式的育人之路,探索新教法、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区别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能动作用中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在进行快乐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一些活动性游戏内容,如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游戏内容、方法的创新,例如在进行人、虎、枪的游戏时,其中游戏内容含义是:人使枪,枪打虎,虎吃人。如果一方出人而另一方出枪,则人胜枪。这个游戏可以让两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集中集体的智慧,事先将对方可能做出内容加以预判,进而实现战胜对方而取得胜利。经过多次反复的游戏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战术意识。这种快乐游戏效果,可以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创造性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快乐的创造者,达到快乐体育目的。

3、促进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教学过程、德育过程都无一例外的凸显人的情感发展,包括感受性、体验理解水平、情绪情感表达、交往等,体育教师同样需要这些能力去构筑一个安全、信任、轻松、尊重、和谐和鼓励学生成长的环境。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最大缺陷就是注入式“为教而教”,教学中“有形无神”,单一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锻炼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中区别对待原则。在实践组织上习惯按常规组织教学,只注重形式上的男女分班上课,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不同层次教学。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变成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

四、结束语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快乐;小学;体育;课堂

玩,是学生的天性,只有产生兴趣引发快乐,让学生去学,去体验,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快乐。

一、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像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拓运动技能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地。

在“障碍接力”中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即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趣味性。

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易产生兴趣,思想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难的意志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的形式单调,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差异分号层次,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投垒球”教学中,将学生请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个小组,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练习中,上等生成绩优秀的严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投掷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进行表扬,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进和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三、运用多种手段快乐教学

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挖掘其快乐的潜力。通常学生对慢跑、徒手操产生厌烦,如果采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加,教师注意教材安排的新颖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的快乐。

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和帮助,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改变单一的课间操,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让班主任也参与课间操,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兴趣很高,提高了课间的锻炼效果。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制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可指导和组织,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姿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等情况,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本体论;快乐体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17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快乐体育的根本就在于承认并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调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文章从体育本体论出发追溯了体育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关思考。

1 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快乐体育是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研究和实施对象。随着教育改革与体育本体论在高校的深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得到高校的认可。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主角的身份,将学生从不懂世事培养成专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都是学生应掌握的一种技能,因此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知识的传授、实践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大高校的关注,高校开始对其体育教学内容、形式进行改革。快乐体育理念成为高校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显凸显出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体育对于学生、对于社会的影响也不断提高。

2 快乐体育是人本教学的本质

人本教学提倡在教学中关怀人这一本体,体育的本质归根到底还是人本教育,需要对人加以关怀。体育具有多重功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强意志都是其重要功能。通过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学生能够提高自我素质,更早的适应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功能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体育理论不断丰富,快乐体育深化了对体育基本理论的理解,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还包括心理上的教育,文化上的教育,体现了其文体不分家的本质。基于快乐体育,才能让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才能通过体育升华人才品质。在传统的教学中,体育本体论未得到挖掘,快乐体育也未能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始终以完成课堂技能教学与完成期末考核为主,并且考核内容单一,这使得体育的发展偏离了本体,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关注人本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基于体育本体论下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也符合人才的培养模式。

3 快乐体育是教育的整体目标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部分,以教育为框架的体育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与德育、美育和智育相对应的整体教育,其二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数学、语文等相提并论。教育具有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应保持一致。体育既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目标就应与其它学科保持一致,并做到共同发展。不同的是,体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体育中对于身体素质、技能的要求不可却晒,这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快乐教育强调学生本体论,强调对学生的关怀,这其中就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与基本技能完成,这与文化课以及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在那最终目标上均保持一致。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完成体育的基本职能,还要相应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的基本教育职能在于“身体”,但快乐体育的本源要求其不仅要关注身体本身,还要适当的关注心理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才是体育本体论,也是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基本目标。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快乐体育理念的实施依然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体育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还应针对现状作出适当的调整。

4 总结

体育本体论下,快乐体育思想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快乐体育的提出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实践证明,快乐体育理念对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快乐体育理念,但由于对于理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理念的深入过程中存在误区,因此导致体育的教学效率不高。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要发挥体育的积极作用就要从培养者自身出发。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探究了基于体育本体论下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在未来这一理念将更加深入的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育的趣味性,强调体育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确保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水泉,毛振明.快乐体育论的源头.体育与科学,2014,(3).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学校体育;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快乐体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认为是“寓教于乐”,终极目标包含“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之内涵。

1 快乐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快乐体育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是针对学生的体育厌学而提出,为适应终生体育思想而发展起来,作为一种理论和教育思想。

1.1 快乐体育思想是指终身体育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快乐体育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其核心是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1]。快乐体育既重视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身体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能力、个性、心理素质和各种优良品质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以学生学习作为教育的基点,注意采取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方法、内容,使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1.1.1 从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知和情意两大系统构成的[2]。在人进行各种活动中,两大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也不是仅由认知系统实现的,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情意系统的参与,并由被称为内在的动力因素的情意为媒介来实现的。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独立存在,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精神需要[3],而体育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生理与情感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快乐感和喜悦感,体验到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积极情感,进而激发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

1.1.2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运动使脑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肾上腺素加速分泌,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1]。大脑皮层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各种暂时的神经联系容易建立,体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从而使体育学习,包括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多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在多维审视的基点上,注意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在体育教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快乐体育的基本核心是力求使体育教学达到“乐教乐学”这样一个较为完美的境界。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感情投资”、创设情境为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紧张而有序中学习知识,增长才能。锤炼意志、培育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将肉体上的苦转化为情感上的乐,这就是“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在意志上主张勤学,反对怠学。

1.2 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追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力的增强[3]。传统体育教学早在50年代起,继承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系统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三中心: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不能与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接轨,在课的结构上,采用“三段论”的模式;教学组织上强调集体化、统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形式,从而使体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等弊端。目前,学校体育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本主义”思想逐渐向学校体育领域渗透,“自主”锻炼和“康乐”体育曾成为学校体育教改的热点[5]。并引发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与改革,以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快乐体育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

1.3 快乐体育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辩证的关系。在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学生学习目标不仅应与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以及运动技能基础相吻合,更为重要的是与学生心理上享受运动乐趣的水平相一致。一方面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能力和个性倾向性、个性发展水平往往在于是否有水平学习体育,以及有体力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和怎样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本身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体育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性、娱乐性、技巧性、时代性强的体育素材选入到体育教学内容。如旱冰、街舞、攀岩、有氧操、跳绳、滑板、独轮车等形形的运动形式组成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地民族特色发展民族项目,如踢键、空竹、斗鸡、央歌等,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宏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吸收改进加以利用。当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符合“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综旨。

2 古今中外“乐学”的教育理念和理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春秋时期就在我国教育上立足:其理论基础是孔子的“和为贵”、“乐学”以及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系统论的原理。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斯卡特金指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6]。而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对于发动机。愉快会使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机体的活动能力和耐受力增强,运动技能在大脑皮层中以条件联系易于建立,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以来自模仿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体验(特别是儿童少年)。快乐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对于学习者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除,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区别于成人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人们显得更为重要。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著有大量关于“乐学”的论述,是现代乐学理念的源泉,是直接构成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教育基础。近年来,现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快乐体育与实践的发展。

2.1 体育的固有特征之一是娱乐性。游戏是人类追求开心和放松情绪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由于游戏是一种自发、自主、自由、自我的活动。它是与人们日常非现实意识相联系的活动,而且活动的结果在活动之前是不知道,不确定的,所以游戏具有很大的魅力。游戏论的这些基本理念奠定了快乐体育的基础。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动力来自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来自对游戏中乐趣的追求。快乐体育能否实现是主要取决于预定过程能否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如果运动的性质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心理,或因运动的单调、乏味,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个体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结果就是一种负担;而采取快乐体育的教学,运动的性质符合学生心理,他们的情绪常常变得高涨,心理得到满足,行为变得轻快,目标容易实现,结果就是一种快乐。

另外,快乐体育与手段论的教学对人体作用的变化,是导致人的情绪、欲望、行为和目标形成一个因果链的变化[6](见图1)。

(图1)教学方法、情绪、欲望与目标的关系图

2.2 快乐与乐趣的关系。快乐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乐趣(兴趣)则是能使人产生愉快情感体验的特性。例如,游戏活动能使人愉快,这就是快乐,而产生快乐的原因在于它的趣味性(特性),这就是乐趣(兴趣)。游戏是快乐练习法的一种[7],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所学的技术和提高技能,在游戏中学习掌握、运用所学技术、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逐步达到学中有乐,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容易激起学生乐趣(兴趣)的练习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快乐体育作为教学手段,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 快乐体育教学理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快乐体育教学是近几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理念下形成。其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身。

快乐体育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单调呆板,教师单向控制教学的局面;遵循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趣味性”“灵活性”;对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主动学习体育动机的激发,更有效地发展个性和培养体育能力;重视每一个不同运动所具有的独特乐趣,并可以愉快地从事运动学习的这种体育,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强调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行为和体育学习的快乐感,喜悦感,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

3.1 快乐体育在教学理念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快乐体育教学观以学生兴趣,情感式教学为切入点,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可能地表现个性。通过身体锻炼,获得生理上,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快乐,并努力由此展开对学生地体育文化修养和体育意志的培养。它在注意“体”的发展同时,也注意“心”的养成,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随着受体育运动权利的意志的建立而得以升华[8],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的归宿。体现出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价值,从而理解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和现代人素质架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终身体育观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9],技能与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包括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健美、体育欣赏及体育评价等多种要素,发展体育能力,是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愉快生活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注重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激发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养活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体育观。

快乐体育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生命的长度和更要拓展生命的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因此使学生在观念上对体育运动的意义能够主动接受,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就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推进,是义务教育和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物。

3.2 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兴趣培养,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杜威说:“兴趣是生活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显示最初出现的能力。”快乐体育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和擅长的活动项目,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展开学习。

快乐体育教学观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古人云:如其予鱼,不如予渔。“我们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树立民族意识,造就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10]。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依靠正面教育去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自尊和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良好评价,是造就学生自信的关键因素。

快乐体育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从“人”的本质出发,积极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且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领悟自己做人的尊严,并由低层次的快乐体验逐步向那种经过自己努力后获得成功的高层次快乐感升华,而成功后的快乐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也是塑造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今后面对挑战和竞争必备的坚毅品质。

4 结 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当然也喜欢新颖的、娱乐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先进而和谐的教学思想,寓素质教育的内涵于其中,同时保持传统的精华,改变了其中的弊端。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自我发展始终是一种自主行为,但并不完全脱离体育教学规范和指导的自发,而是一种规范与快乐选择,指导与愉快活动交互作用,相互融洽的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同时,快乐体育也直接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对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万凤 试论快乐体育 体育文化导刊[J],2002.6:58-59

[2] 赵洪等.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思想刍议.重庆师范大学学报[J]. 2004. 1:70-72

[3] 曹卫.体育文化的渗透与人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导刊[J].2003.10. 48-49

[4] 王艳云.李春生.论现代体育教育观.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2006.2:89-90

[5] 李桂玲. 试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改革 四川体育科学[J] 2004 年第 2 期

[6] 王志家. 健康体育教育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方法学浅探.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01.2:35~36. [7]毛振明.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首都体育学院2002.1

[8]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育科学[J],2004.1.

[9] 郝红忠等.对快乐体育在我国实施的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2006.2. 20-21.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由来已久,自该理念在我国体育教育界应用以来,取得了广泛且明显的效果,“快乐体育”理念在我国的应用,也产生了我国体育教育自身的特色。体育本体是指体育教育本身是以教育为其宗旨的,基于体育本体论,“快乐体育”是体育本体教育的一种工具和方式,帮助推动体育本体教育的发展。本文重点着眼于讨论在体育本体论视野之下,应当如何理解与认识“快乐教体育”理念、“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应该如何发展与推动。

关键词 体育本体 快乐体育 运动之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开始不断引进外国的技术和理念,以结合我国国情应用,来推动我国科技、经济、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开始引用参照了西方的一些体育教育思想,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其中“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便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西方教育理念引入。但是基于体育本体而言,体育教育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因此“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从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一、体育本体论下的“快乐体育”

(一)什么是体育本体论?

体育教学本体论,从字面也可看出这是在讨论体育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它是一切体育教育的基本,是对体育教育的理念、思想、行动的规范。只有基于体育本体论的支持之下,一切其他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判断以及教学方法才会更为准确和有效。就如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曾经说过:“应注意把体育教学目标与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区别。”

(二)“快乐体育”教学理念

“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方法,最早在二战之后的日本和德国发展传播。该教学理念旨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之中,除了获得身体的锻炼之外,还能收获深层的心理和成功感。学生通过“快乐体育”教育,更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更加能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育之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从而达到终身参与体育实践习惯的目的。

(三)体育本体论下的“快乐体育”教育理念

基于体育本体论,体育教育就是其本职的工作,而其他的体育教育理念都是其辅助工具。我国引进“快乐体育”理念以来,基于我国国情,对“快乐体育”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我国的体育教育。总的来说,体育本体教育本身是快乐与不快乐并存的,而“快乐体育”教育则是更多地想让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收获心理的快乐和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本体与“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其实一直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

二、“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作用

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为辅助手段发展体育,证明“快乐体育”教育的存在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意义,而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体育本体的根基。

(一)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体育本体的本职工作就是“体育教育”,它更多地着眼在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重要性。在“快乐体育”这一教学理念之中,则更加注重学生这一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依托之一就是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的兴趣不能被重视,就无法使学生保持其自觉学习的机动性,学生也无法从教育之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感。教师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只能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才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故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重视。

(二)帮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本体本来就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活动。教师本身需要用自己的才能、品德、运动技能引导教育和影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的兴趣被老师激发,那么学生才更加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快乐体育”旨在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之中获得快乐的感觉,这便十分有助于学生和老师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学生本身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收获快乐

体育本体教育的目标即是使学生获得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快乐体育”则在教授体育的同时,又更倾向于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激发学生在运动项目选择和运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例如:智力、心理素质、德智体美等。

接受“快乐体育”教学的学生,他们更加乐于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一旦他们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就会对运动产生更大的乐趣,这样就提升了他们运动的机动性。而运动得越多,他们收获的快乐和满足感也会越多。

三、如何发展“快乐体育”教学理念

(一)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正是旨在贯彻这一概念。学生不喜欢体育教育,多数是因为体育教育很辛苦,反复同样的训练枯燥乏味,让人提不起精神。但“快乐体育”如果能很好地推行,便可解决这一问题。教育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其实体育是十分有趣的,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老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开发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处在一种“角色情景”之中,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营造一种充满乐趣、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收获到快乐和满足感。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古语有云,教学工作应该做到有教无类,这也就是说老师在教授之时要做到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在体育教育之中老师能够注重践行这一点,那么“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必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个体体质、兴趣爱好本来就有差异,这注定了每个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和喜爱的体育运动是各不相同的。

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有教无类。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发掘学生擅长的和兴趣所在的,不要一概而论。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尽量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更加注重推动其学习体育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既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体育个性,又能够得到锻炼并在其中收获满足。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学生学习,只不过是把学习当作一件任务去完成,从中并不能收获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功感,时间久了,反而还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情况就注定了在教学工作之中,老师要不断改变老师为主导,学生服从这一思想观念了。

在体育课上,往往也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就照做,但这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并无益处。现在,在“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老师更应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还可以更好地和老师沟通自己适合那些体育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再会只把体育学习当作任务,而是会作为兴趣和享受了。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提高,“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被引入我国,并在各个学校进行拓展。作为体育本体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在我国还有很长的实践之路和适应期要度过。本文对体育本体论视野下的“快乐体育”理念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内涵,并提出体育本体论是以体育教育为中心的这一观点,更好地以创新的手段推动发展“快乐体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谢莉娟,王晓东.中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的经验识别[J].财贸经济.2014.12:75-86.

[2] 罗永义,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105-111.

[3] 古玖新,李新晖.将快乐融入体育教学中――浅谈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2:171-175.

[4] 张维兴.让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走进体育课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148.

[5] 王晓琴.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6:169,172.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快乐体育;体育教学;实施原则

1、快乐体育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1.1快乐体育的定义。快乐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或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一词的提出大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文化源头看,快乐体育无疑与原先的“自然主义教学”理论有关,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对原有体育教学的反思中,它由国外引入。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施是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体现了对当时某些僵死、被动式教学的纠正,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领会快乐体育的一些共性要素。首先,快乐体育重视运动的体验;其次,快乐体育以体验运动为契机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运动的兴趣;最后,通过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1.2快乐体育产生的背景。快乐体育萌芽于20世纪60――70年代。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快乐体育是以通过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来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1)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时代的产物。(2)人们喜欢向多样化发展,不喜欢整齐划一,喜欢符合自己的情趣和个性发展。(3)反映了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价值关系。我国学校体育传统的教育模式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重智主义教学流派。重智主义教学流派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实施成人化、公式化、刻板化的教学,为此严重压抑了青少年活泼开朗、爱玩爱动的天性和本能,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反感心理较为普遍,因此传统式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观有较大的落差和明显的错位,并对教学主体产生负面影响。

2、快乐体育的内涵

2.1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则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同时,它不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上的障碍,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教育影响,并对教师所教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最终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

3、快乐体育的特征

3.1快乐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2快乐体育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3.3快乐体育教学观念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是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4快乐体育教学方法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快乐体育方法的基本要素

4.1环境优化:“硬环境”美化、协调;“软环境”(人文因素)健康和谐。

4.2情感驱动:(1)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2)教师应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3)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4.3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论的原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与学诸要素之间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与互补,以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使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得以放大、增值。协同教学要求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教法有机统一,其突出特点是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在形式上强调“学习过程自组”。

结束语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在理解了快乐体育的涵义并且掌握了快乐体育的实施原则后,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快乐体育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主动体育 快乐体育 教学模式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入调查、分析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最高规格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中央7号文件如同体育事业的及时雨,带给久旱的学校体育的甘霖,带给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机遇,具有划时代意义。近几年来的教学模式改革也随之进入新一轮,快乐体育和主动体育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1.问题的提出

快乐体育是一种教育方法,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指的是深层的心理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

“快乐体育”一词的最早出现是1979年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上。受德、日两国“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开放,学校体育教育也不断学习吸收国外的新思想,在毛振明教授的带领下,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寓教于乐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从学生兴趣入手,发展学生身体,健全学生运动人格,丰富学生体育情感,固化学生体育爱好,养成学生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快乐体育教育思想。

“主动体育”模式本意是打破“教师说,学生练”的被动性,是一种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情感体验,依据体育学习的情感体验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构建教学过程结构的模式。“主动体育观”是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教学改革中,相对于某些僵化、被动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想。为达到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既懂得原理,又懂得技术,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能力。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期刊相关快乐体育和主动体育教学模式的论文50余篇,以及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理论专著数十本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2.2 实验法。2011年春季,随机抽取我们学校2个班级进行4个月的实验,试验组50人,采取快乐体育和主动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对另外50人是实验对照组,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2.3 访谈法。访谈所有参与“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相结合教学模式实验的50名学生和实验对照组50名学生,提出相关针对性的问题,从态度、上课效果以及锻炼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访谈,得到最直接最客观的第一手资料。

2.4 逻辑分析法。本文在对实验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探索出快乐体育和主动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态度。从实验实施的过程看,“快乐体育+主动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组有90%的同学态度积极,能够很好配合老师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出谋划策,不断的体育教学和学习的新想法和实施方法,不断提出新的游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活跃体育课堂气氛,为整个教学过程增添活力,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3.2 学生参与程度。在整整4个月的教学实践中,实验组有80%--90%的同学参与整个教学实验,仅有少部分同学因为个人生理原因或者有事不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对照组在前半学期,参与快乐体育的教学热情较高,有80%左右的同学参与教学实验,下半学期,参与热情普遍下降,只有50%左右的人愿意参与到实验中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半期没有显著差异,下半学期有显著差异。

3.3 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是指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实验组86%的学生学习效果良好,10%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只有4%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对照组60%的学生学校效果良好,10%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30%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3.4 学生锻炼效果。学生锻炼效果是由学校体质监测中心进行的数据统计得出。我们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质监测,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2次测验,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得出锻炼效果结果。

实验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所下降,坐位体前屈指标保持较好。如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31厘米,100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3.51秒;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3.01厘米,80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3.23秒。

对照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较多,坐位体前屈指标稍有下降。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1.53厘米,100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3.65秒;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3.72厘米,80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3.48秒。

3.5 学生教学评价。学生教学评价是指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整体评价,也就是常说的学生评教师,实验组90%的同学认为快乐体育+主动体育教学模式很好,教师组织效果好,学生效能感高。对照组64%学生认为教师组织较好,学生效能感较高,30%的学生认为教师组织不好,学生效能感差。实验组和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

4.结论

4.1 “快乐体育+主动体育”实验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明显高于快乐体育对照组。

4.2 “快乐体育+主动体育”实验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快乐体育对照组。

4.3 “快乐体育+主动体育”实验组的学习效果比快乐体育对照组好。

4.4 “快乐体育+主动体育”实验组的锻炼效果比快乐体育对照组稍微好些。

4.5 “快乐体育+主动体育”实验组学生教学评价明显比快乐体育对照组高。

4.6 “快乐体育+主动体育”教学模式比单纯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段先义.对“主动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EB/OL]

[2]芦秋菊.怎样让体育教学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J]

[3]朱庆福,韩世臣.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关系探析[J]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快乐教育;国民快乐幸福;快乐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02-01

0 引言

快乐经济学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以人的快乐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支持下,结合行为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构筑经济学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强化了经济学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其理论框架是从人自身的主体性出发,扩大为人与对象平等的“互主体”思想,并最终将经济发展的价值尺度归结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快乐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政府开始关注国民快乐幸福指数,人们开始反思人生真正意义,学术界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学的种种弊端,而教育界开始正视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的人文关怀。那么,快乐经济学带给现代教育哪些启示?人类追求快乐幸福,需不需要教育的引导?快乐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如何构建快乐教育体系?这便是本文需要探索的问题。

1 思考一:快乐经济学带给现代教育哪些启示

21世纪,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开始深入思考自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快乐经济学启发人们,追求快乐幸福是生活工作的必然要求。而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一需要的变化,转变理念,丰富内容,拓宽思路,给受教育者提供精神和心灵上的愉悦,使受教育者从容、自信、快乐地面对人生与未来,使受教育者获得感知快乐幸福、获取快乐幸福并创造快乐幸福的能力。

快乐经济学促使人们反思传统苦乐观,快乐教育则启发人们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幸福观。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苦乐观代表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主流的苦乐观。儒家文化讲苦感,倡导克己、安分,抑制欲望,主张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我们常常听到诸如“苦中作乐”“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之类的词,就是其思想的形象体现。凝神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中暗含的苦涩味道,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苦乐观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及追求快乐的话题,谈乐被认为是伤大雅之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言乐视为不正经,把休闲娱乐理解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加以指责。快乐经济学认为,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提倡快乐幸福地生活与工作,无疑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具有启发意义。

2 思考二:快乐需不需要教育

“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自然而发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本能驱动下的快乐幸福只能说是低层次的。人类具有的思维是其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根本特征,表现在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方面就是善于主动积极地探索各种方式方法,以求得更高的价值。教育就是人类有目的的提升快乐幸福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快乐幸福不需要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没劲”“工作无意义”“心情郁闷”,还有很多人业余生活极其匮乏,即使有休息时间了,却因为无所事事,虚度美好时光。这种空虚郁闷寂寞难耐,实际上是缺乏体验快乐、追求快乐的能力。

3 思想三:快乐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快乐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人类快乐的许多非财富性因素,能够用一个更加广泛的指标体系替代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GDP,并且告知人们快乐对财富的反作用。基于快乐经济学对影响人类快乐幸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快乐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六大方面:①正确的财富观,辩证分析财富与快乐的关系,强调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②和谐的家庭观,重温幸福的婚姻家庭对于快乐幸福的重要意义,强调人间真情的伟大;③积极的职业观,正确面对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寻求工作意义,体验工作乐趣;④公平的社会观,客观分析。理性对待社会中的人、事、物,忌愤世嫉俗,忌消极堕落;⑤科学的自然观,以仁爱之心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感受快乐:⑥豁达的人生观,客观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快乐教育内涵丰富,总体思路是让人们从审视人性美的角度看待幸福和快乐对人生的意义,快乐教育则指向和贴近影响快乐幸福的每一个因素。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 快乐体育源于我国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包括得到人体健康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等的快乐。

关键词 快乐体育 起源 优缺点

一、快乐体育的起源

快乐体育源于我国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它最早出现在1979年第24届“全体研”东京大会上。它引入中国有将近20年时间了,是由包昌明先生在1985年首先倡导的,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我国两次召开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并由毛振明、包昌明、姜允哲在内的一些体育工作者大力倡导后,快乐体育才真正得到我国学校体育界的重视。它是在否定体质锻炼和技能学习的枯燥乏味的基础上流行起来。快乐体育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兴趣方面是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通的。但是否应使体质和技能的目标由显性转为隐性是值得讨论的。许多学校对这种新的教学思想进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推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起了的积极作用。

二、快乐体育的优缺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快乐体育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快乐的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感到快乐”就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要让孩子会运动,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运动。这点正是快乐体育有别与其他教学思想的根本所在。但现在,这一特点却成了快乐体育最受争议的地方,有人认为:快乐体育只强调培养学习的直接动机忽略了学习的间接动机。而我认为正因为有这一特点,快乐体育才有存在的价值。快乐体育是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而存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此,快乐体育也强调间接兴趣的培养,即:“终身体育”。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中往往大家很难把握好这一点。怎样做才能把快乐体育的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呢?我认为应多从理论课入手,尽可能的建立一套快乐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

快乐体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因此,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注重“主动学习,愉快发展”。

(三)循序渐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快乐体育并没有违背体育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它有着“具有一个享受运动--挑战学习--创造改进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是给学生一个现有水平上充分享受运动乐趣的时间,即不是一开始就学新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复习,而是提出在现有水平上自我创新的要求。重视学习过程中创造和改进学习技术,由于学生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开始学习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每个孩子自己决定进度的,所以有利于解决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学生通过确立目标,自我观察,互相观察分析,自己归纳去认识与把握学习的全过程,理解已学会的技术与新学技术的联系,以及自己的身体与运动技能和新学技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身心协调发展

从快乐体育的发展轨迹来看,他最初是反对“身心二元论”的产物,强调从人的情感入手,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仔细剖析“快乐体育”这四个字,可以发现其重心还是在“体育”上,“快乐”是体育的强调部分。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体育老师走了极端要么只重生理,不重心理,要么只重心理,不重生理。出现偏差的原因就在于基层体育工作者对于快乐体育的课的内容选择上把握不准,简单的认为快乐体育就是单纯地加入游戏,或减少原来普通课的内容和强度。要学生心理健康,“快乐”做到了。要学生生理健康,“体育”做到了,而要把“快乐体育”放在一起,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五)重快乐体育,轻健康第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的一些学校体育研究者、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没能及时有利地借助“健康第一”这把尚方宝剑,推动学校体育不断发展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却被“健康第一”捆住了手脚,“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中心与主题。更有甚者,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现象。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转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它所追求的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情境。在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不论教材等条件,盲目“引导”学生“一乐了之”,忽视学生主动寻找乐趣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予以修正。

参考文献:

[1] 赵立.浅论技能学习、新学习理论与快乐体育[J].体育教学.2002.1.

[2] 毛振明.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学习指导形态[J].学校体育.1985.6.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快乐体育依据实践特点

八十年代末期在体育教改实验的一些会议上提出“让体育课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之后,迄今“快乐体育”的教改实验已进行了近二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试图从认识论的视角对“快乐体育”作了概要的总结,以期推动教改实验的深化并以此向同行们请教。

1.“快乐体育”的内容和特征

我们所谓的“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地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培养,以教师“乐教”、学习“乐学”为中介,达成学生体育教学的主动学习,愉快发展。

“快乐体育”是从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空间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整体效益的,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变革、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参与状态的变化,并在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里要强调指出“快乐体育”的含义决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片面理解,“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意志上的勤学苦炼,而且还是勤学苦炼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就是“寓教于乐”,这当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以苦为乐,乐此不疲则是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情能够持之以恒,进而得以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快乐体育”的学习活动特征可以这样概括:

①把体育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②把体育学习活动中内在的乐趣和丰富的情感视为学习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

③能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适宜的方法支配和调整自己的学习与炼身行为;

④能将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学习行动自主、自为,显现创造性。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人的地位明显确立;

⑤个性受到尊重,并能得到充分发展;

⑥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社会化进程得到明显体现;

⑦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保持良好情绪,并能不断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与快乐的成功体验。

2.“快乐体育”提出的依据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性过程。在体育论上,是以主客体统一论为基础,认为“人体运动和人的其他活动是人作用于其他物质的结果,而运动是以人自身的活动,即运动的‘细胞’――动作――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体物质变化和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过程。倡导“快乐体育“的依据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证:

第一,快乐、主动的学习行为是教学过程集约化的反映。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是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自觉主动的认识与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也应该学生主动的体育学习过程。

第二,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是现代教学论的一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首要的是认识活动,但在进行认识活动的同时,必然会有情感的伴随。现代教学论主张从认识论为主转向情、知论、实行认识过程与情、性过程的统一,把学生快乐的学习情绪提到应有的地位。

第三,愉快的学习是教学工作的美好境界,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趣爱学、越会学,才得学得好,学而不厌。愉快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美好境界,也是教师工作的美好境界,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极是。

第四,娱乐性是体育的固有特征之一,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作为体育基本手段的运动具有“玩”的特性。“玩”是人为了娱乐而产生的自发行动。如果没有乐趣,运动就不可能成立;如果让学生去从事失去“玩”的特性的体育,那将是十分痛苦事,其体育学习亦不能成立。我们还认为,欢乐应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人生所追求的光明的精神境界。没有欢乐的生命将会枯萎,没有欢乐的生活是一片黑暗,没有欢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不可能取得体育之功效。所以,我们大声呼吁,要快乐的体育课!

3.“快乐体育”的实践特点

3.1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要结合,实行体力、智力、品德全面发展。

3.2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3 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结合。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4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3.5 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优化。

4.“快乐体育”的实践意义

经过二十年来“快乐体育”教改实验的机会,我们认为,“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践引起了下列一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

4.1 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并重的人格教育,这是体育教育观的更新。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 文章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快乐体操如何进校园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有利于创建新型体操体制,使体操真正实现管办分离,有利于构建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利于拓展我国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快乐体操”如何进校园的研究,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保障我国体操后备人才梯队的有序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相关部门在制定“快乐体操”进校园的政策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快乐体操 校园 困惑 对策。

一、前言

我国竞技体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那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健儿,他们在世界大赛中争金夺银,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然而,近年来,竞技体操后备人才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国家女子体操队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面临断档,可以使用的运动员严重不足,在九月举行的亚运会体操比赛,以及十月份举行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勉强凑够6人双线无间隙连续作战,以至于队员疲态百出,突显出后备人才的严重不足。

为尽快改变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经认真调研认为,国家竞技体操的发展应搭建新的体制和运行模式,希望逐步建立起新型的体操发展“四级模式”。第四级为校园快乐体操和快乐体操俱乐部,这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平台。所以“快乐体操”进校园的提出是我们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的产物。

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对“快乐体操”如何走进校园的研究。其现实意义在于:有利于创建新型体操体制,使体操真正实现管办分离,有利于构建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利于拓展我国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快乐体操”如何进校园的研究,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保障我国体操后备人才梯队的有序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相关部门在制定“快乐体操”进校园的政策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二、国内外开展“快乐体操”现状

2014年初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召开了两次快乐体操发展研讨会,吸纳了中小学校、基层体校、私营俱乐部、公司、器材厂家等社会各方代表参加,边探索,边行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试图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快乐体操进校园的推广之路。

2014年7月举办了首次三级和四级动作“快乐体操”教练和裁判培训班,来自基层体校、幼儿园、体操俱乐部和推广公司等近400人报名参加。为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于2014年12月在广州花都区举办了首届全国“快乐体操”赛,共有来自40个幼儿园、小学、俱乐部和少体校的360多名小运动员参加,80%为业余水平的小朋友。比赛收到了热烈反响。

三、“快乐体操”的理念及推广模式

“快乐体操”目的是让孩子们快乐地参与体操活动,其教学内容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锻炼过程讲究游戏化和自觉性,器材设备确保安全性和多彩性。

“快乐体操”的推广模式为主要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体操协会的名义进行推广,全面推动快乐体操进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和商场等。推广的目的是扩大体操锻炼人群,为成立体操俱乐部做准备,最终目标是让将来遍布全国的体操俱乐部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

四、“快乐体操”进校园的困惑

(一)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近些年来,由于新课改的出台,各类试图打开学校大门的传统文化项目繁多,不过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各种“进校园”的项目都不可避免的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初衷相去甚远。在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下,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综合素质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文化、艺术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课程有的已经变相被异化,有的甚至早就远离校园。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制约“快乐体操”课程的发展

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内容的丰富,特别是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难美项目和其它新兴的毽球、花样跳绳、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在课程体系中的开展,在“快乐体操”的推广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对新兴项目那么强烈的兴趣吗?

(三)人们对开展“快乐体操”活动的认识差距(见表1)

首届全国快乐体操赛于2014年12月在广州花都区举行。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参加比赛的有来自40个幼儿园、小学、俱乐部和少体校的363名小运动员参加,但是来自广州的代表队占所有代表队的32.5%。并且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中,只有12个省派出代表队参赛,占总体的35%。而幼儿园代表队占总体代表队的37.5%。从比赛现场和比赛结果可以看出专业代表队与业余代表队同台竞技,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结果显而易见。

对观看比赛的家长采访中,我们了解到:1他们对首届全国快乐体操赛到底是一个表演节目还是一个比赛项目存在困惑;2“快乐体操”能否真正的让孩子一直练下去,担心此项目会不了了之;3.学校让孩子来参赛的目的不纯,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才来比赛的;4.部分家长让孩子参加快乐体操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参加此次比赛。说明了大众对体操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竞技体操的层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快乐体操”的宣传和开发力度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四)校园缺少资金投入“快乐体操”项目

据了解,一套“快乐体操”基本器材大约需10万元左右,再加上场馆设置、场地保养、教师工资等,一个学校启动“快乐体操”项目大约需要30万左右,这30万从何而来?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而拥有一套完善的“快乐体操”场地设施,是开展“快乐体操”最基础的保证。

(五)政策保障能否紧跟“快乐体操”的发展速度

虽然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最近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快乐体操”的政策文件,但政策未落实的实际问题仍然困扰着“快乐体操”的开展。

(六)学校体育老师是否能胜任“快乐体操”教练员一职

快乐体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与传统体育课和传统的体操训练课完全不同。学校体育教师能否领会快乐体操的理念,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否对体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以及是否具有体操创新能力的知识储备,等等,也是大家关注的实际问题。

(七)教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否步调一致,协同统一

从“快乐体操”的初步开展实际情况看,教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一方面,由于体育、教育分属相互独立的不同系统,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和矛盾的暴露。由于“快乐体操”项目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发起的,就目前来看“快乐体操”更多的是由各个地方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老师来推广,推广到更多的地方是幼儿园,其次才是俱乐部,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更多的关注。这种现象导致了资源、人才的极大浪费,非常不利于活动开展,这个致命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快乐体操”项目进校园的速度。

五、“快乐体操”进校园的机制

(一)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应该制作一个突出快乐体操新理念的宣传片,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在宣传快乐体操的同时,消除人们对于体操项目锻炼的偏见和误区。同时,宣传快乐体操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实现从小参与过快乐体操运动的孩子,长大后更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打造“快乐体操”新理念的体育课

学校的体操课程,更多地应抓住儿童、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规律与特点,更多地激发青少年对体操练习的兴趣。“快乐体操”新理念体育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体操技巧,而是让他们能够体验和了解不同环境下的体操运动。

(三)举办赛事活动,普及“快乐体操”

学校应主动与体操管理中心或体操协会联系,申请难度小、规则易、奖项多的赛事,目标定位在推广、普及快乐体操,提高全民认识,改变人们对体操的负面影响。并且给孩子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鼓励更多学校和儿童参与到“快乐体操”的锻炼中去。

(四)教育管理部门要为“快乐体操”进校园提供便利条件

虽然“快乐体操”项目的发起者是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但是“快乐体操”项目要想真正的走进校园,与教育部门的支持是必不可分的。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领导作用,并且政府应该给予相关支持,帮助各个学校的“快乐体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快乐体操”发展规模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少年,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寻求快乐体操教育课程内容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将快乐体操的健身教育功能贯穿到中小学的教学、育人课程中。

(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快乐体操”教学能力

学习快乐体操教学、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更新教员的知识结构与执教理念。体育老师有一定的体育或舞蹈相关的教学基础和经验并按照学大纲积极认真地进行“快乐体操”教学,使大多数孩子实现或者达到相当程度的运动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六)加强学校“快乐体操”教学经费的投入

只有在合理场地配套设施齐全的前提下,快乐体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参与到“快乐体操”课学习的过程中,才能重新认识快乐体操。快乐体操教学经费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六、结论

(一)坚守“快乐体操”进校园在中国体操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体操如果没有实现青少年的普及,就不能改善体操后备人才短缺问题,应大力弘扬、发展、壮大校园“快乐体操”项目。

(二)坚信“快乐体操”进校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快乐体操”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广大青少年通过体操锻炼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具有体操天赋的苗子,为我国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三)妥善解决影响“快乐体操”进校园的各制约因素,出台强有力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使“快乐体操”进校园能顺利进行。

(四)因地制宜,大力改革“快乐体操”教学、训练、比赛的方式,使“快乐体操”在体育教学、体操后备力量培养、全民健身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鹿志海,王文生,杜利坤.中国体操“亲民化”与“娱乐化”发展前景探索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4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