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财政预算论文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本级人大、上级政府以及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于乡镇财政预算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之内需要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做预算执行的报告。但是我国乡镇政府当中,很多都是乡镇领导兼任人大的领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监督方式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乡镇财政的预算监督以及考核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二、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急需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同时这也关系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我国乡镇政府作为最接近农村这一区域的行政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能,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而我国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就是乡镇财政资金,如何从根本的制度上面解决当前我国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乡镇财政需要确定统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前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缺少统一规范的乡镇财政体制。我们要想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就需要将具体的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账、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程序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以目前笔者所在的L镇为例,当前我镇的财政体制的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基层财政由专门的财务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财务收支决策程序,不再只受行政领导主观性意志的影响。总而言之,规范乡镇财政预算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财政预算内以及预算外的资金,统筹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我国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

要想真正解决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一般而言,乡镇财政离不开具体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乡镇行政机关进行预算管理是为了更加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明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将预算支出的资金严格落实。完善并规范我国乡镇的财政预算体系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必须严格将预算与资金的支持联系起来,并且要保证资金的实际支出要符合支出规范的原则,从源头上防止部分领导干部,,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需要进一步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并且进一步缩短预算的编制周期,减少财政机关的自主财政行为;除此之外,还必须对乡镇财政预算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科学使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提高其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实现财务人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真正的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

(四)建立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责任制度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2篇

(一)预算管理手段落后,执行不规范

其一是地方政府习惯于对一部分预算的批复不完全,形成一些待分配资金,不符合预算法的现行相关规定,也降低了预算的约束力;二是对各部门年的预算批复不及时,失去了财政预算应有的意义;三是对于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用的批复未能细化到具体项目或单位,从而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四是对于结转至下年的支出核算缺乏规范性,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会将年末剩余资金全部转为下年支出,使结余为零,不能真正反映地方的真实财力。以一些地方的财政预算为例,在2012年末,当年追加预算所占比重为年初预算额的55.19%;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科目调剂为256笔,占年初预算额的16.32%。这种在执行过程中,频繁的追加和调整,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预算的约束力,导致预算执行不规范。

(二)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外部监督的效果不好,地方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缺乏透明度,导致对预算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地方财政预算的监督职能,但是由于人代会的持续时间短,而且议程较多,对于财政预算的审议一般只有两天左右的时间,由于时间的限制,人民代表很难对预算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审查。再加上政府提交预算报告较为笼统,使得人民代表也无法对预算草案展开深入的审查,弱化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管职能。另一方面,在预算单位内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当单位申请到预算之后,并没有将资金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而且,由于人民代表大会人员的限制,也无法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使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的追加、调整现象频繁,降低预算应有的约束力,使得财政预算流于形式。

(三)缺乏相应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使用财政资金“,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长久以来也是地方财政的准则,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如预算的可操作性,对预算使用的结果以及对社会效益的贡献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一些地方财政部门考虑更多的不是如何更有效、更规范的使用预算,而是如何获取更多的预算资金,从而导致很多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大,甚至会出现无用功,如一些地方搞的“形象工程”,在浪费大量财政资金同时,也没有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而另一方面,对配置和使用预算资金产生的效益没有形成科学、准确的计量和评估的预算考核制度,会导致一些地方会提留或者虚报资金,造成预算资金的浪费。

二、完善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制度

新《预算法》取消了预算外资金,将政府所有收入支出都纳入到预算体系中来,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根据新《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应该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形式,以实现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要准确反映地方政府所有的收入,包括收税收入,收费或者其他形式取得的收入,并接受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对预算外收入的方式进行改革,实现收缴分离,将预算资金逐步纳入到预算体系中来,真正实现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形式。改革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方法,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施行的基准制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年末结转。要改用零基预算,以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将预算的编制内容细化,原本的预算草案分到类级,现在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内容要细化到款级,逐步细化到项目级别,并进一步将预算草案分为一般预算草案和政府基金预算草案,将预算资金安排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避免预算资金的二次分配。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由该机构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以及支出额度标准,通过零基预算对主管部门提交的预算建议进行审核。建立预算信息数据库,由专门的预算机构根据对各预算单位实际情况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编制和管理,以便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及时详细的了解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预算编制部门也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预算编制体系,不同机构间信息共享系统,科学合理的确定各项预算指标,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减少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二)改进预算管理方式,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新《预算法》改进了对预算的管理方式,建立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并强化了预算的支出约束,规定了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准制定新的增加或减少地方收入、支出的政策,对预算的调整也做出了限制。新《预算法》为我国地方政府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财政预算的实施策略,要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执行计划包括在内。然后将预算执行计划报经专门预算机构批准之后即可施行,各机构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使用资金。为了保证各机构严格按照要求使用财政资金,应该为每一个单位建立一个银行账户,从根源上杜绝对财政资金的胡乱使用。在新《预算法》环境下,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强化对预算执行的审核,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过程管理,增加预算的约束力。预算方案一旦确定下来,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得对预算进行更改或增减,如果确实需要更改的,也要经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讨论严格按照程序来批准。新《预算法》也对随意追加预算的现象进行了限制,对此,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强化部门内部约束,严格制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方案,禁止对预算的追加或调节,维护财政预算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预算单位收到拨付的款项后,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中规定的目的使用。对于项目预算的调整,要审核其调整目的,以确定其调整的必要性,然后要经过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批准。禁止预算单位擅自对支付内容、目的。以确保预算资金能够达到使用目的,增进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稳定性。

(三)完善地方财政预算监管体制

加强地方财政预算编制过程和执行的透明度。新《预算法》规定,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内由政府财政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做出说明。地方政府应该在新《预算法》的要求下,增加地方财政预算各方面的透明度。主动公开政府预算,在向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预算草案中,将申报内容细化到“款”级科目,在必要的情况可以细化到具体项目,以便于人民代表大会对草案的审核,然后向社会公布。在预算单位内部,对预算进行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对预算单位的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完善公用经费标准,规范预算单位的公用支出,并按时公开各预算单位公共支出情况,以进一步加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民众参与预算监督提供条件,通过立法算让社会公众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地方财政预算的编制和审查过程,在相关制度方面,完善参与式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并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机制相互衔接,并对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投票、专家论证等、社会听证、公开审查、最终表决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由于人代会召开是时间、议程以及专业人员的限制,在对地方财政预算的监督效果并不明显。鉴于这一点,可以在人代会的框架下,成立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常设机构,专门负责人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四)推行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绩效的管理主对资金的支出结果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对预算资金产生的效果,从而加强政府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并将预算管理贯穿到财政预算的整个过程。在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制度,最关键的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相同的审核框架下,将预算资金投入后产生的效益和和实际操作情况纳入到对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中。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根据考核指标对绩效审核的结果,作为对单位资金预算和资金的投入的主要依据,并对资金投入效果评估的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而且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找出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意见,并实时检查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结论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3篇

(一)预算会计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预算会计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了130万人,占到了目前整个会计从业人员的1/3。同时,预算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的主管部门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加强预算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比如开设了会计专业的培训班,一些大学也开设了预算会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在预算会计领域一些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会计人员不断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预算会计的质量。另外,在预算会计领域,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础工作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目前预算会计人员之间、地区以及部门之间也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联审和经验交流,这使得核算的质量以及报表的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同时预算会计的监督作用相比之前,也有了加强。

(二)目前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目前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一些原有的会计制度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审视。首先,现行的预算会计范围比较窄,很难科学的反映出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运动状况。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总预算会计中缺少对于固定资产的反映,这就意味着用来购置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就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这显然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科学有效使用,也不利于财政的监督和科学管理。其次,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基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科学准确的反映出政府的负债情况。众所周知,收付实现制主要是以现金的实际支出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依据的,在这种记账的基础下,财政支出不仅仅包含了以现金为实际支出的部分,还包含了当期虽已发生,但是还没有通过现金来支付的一些债务情况。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一些债务很有可能被隐藏,政府的一些基本的财务情况不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因此很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结果。如政府可支配的资源很有可能被扩大,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错误影响,同时还会在政府绩效的评价中产生一定的偏差。再次,会计报告中信息缺失,缺少相应的透明度。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预算会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算会计的发展仍旧不能满足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财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来间接的传达给公众和立法机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债权和债务情况就很难得到真实而全面的反映。另外在报表编制的过程中,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不统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会计的改革思路探讨

(一)建立和支出预算管理相互适应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财政的框架逐步完善,这使得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将会以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作为界定。在实践中,一些单位不符合这显示标准,则不应该纳入到公共支出的预算范围之内,也不应该继续由财政对其进行经费的供给,对于这些单位来讲,应该逐步的退出公共预算的范畴,进入到市场,通过企业会计的方法来进行核算。对于目前不断增加的事业单位和其他的非盈利组织,则应该明确的纳入到预算会计的体系之中,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各个组织规范化的进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应当开展必要的改革,将基建资金纳入到会计单位来开展核算。

(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会计准则理论结构重要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基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原则所构筑的会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构筑完善的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的共同要求,这同时也是日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开展预算会计改革,应当强化政府的会计准则研究,尽快的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有先后顺序,并且概念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依据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开展具体的体系制定工作。

(三)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和相应的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很少编制全面和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这显然不利于新形式下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目前每年都在召开政协和人大的会议,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是这些报告除了预算执行报告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度预算的收支情况之外,并没有完整的、详细的全年政府财务报告。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强群众对于政府监督的作用,为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应该完善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参与有利于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督促政府官员更加高效、廉洁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的和贪污腐化现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能够使得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审计报告毕竟要成为政府财务报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政府会计中应当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记账方法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渐进式改革

1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的成果,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在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大部分支出是以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的,即按国库实际拨出款项列报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一些较大的支出项目,需要按项目进度分次拨付资金。部分项目跨年度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实际拨款数小于预算支出项目所需金额的情况,按此记录和汇总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额就会使预算平衡表出现结余。而实际上由于应付未付的资金是已实施项目必需的资金,并不是真正的预算结余。由此会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并给以后年度预算项目的安排造成假象。

而这一问题会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推广更加突出。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出现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

1.2不能明确反应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年度的财政预算支出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和已经发生但是尚未支付现金的部分,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包括本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和前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这样就使得财政总预算支出中没有包括那部分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资金,于是出现“隐性债务”。隐性债务中的“隐性”,是指债务支出在当期已发生只是尚未支付现金,因而不在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中直接表现的支出部分。隐性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财政支出的低估,导致政府会计报表数据失真,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业绩的正确评价。目前“隐性债务”突出表现在中央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各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社会保险基金缺口,政府由于提供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以及地方乡镇政府拖欠公务员工资等方面。

1.3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经济分析与绩效分析,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在收付实现制下,建立在现金流量基础上的政府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大。一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下所反映的现金支付是按当期实际缴入国库数和支付数分别确认和计算收支的,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样,一些应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由于集中在本期发生,往往导致前后会计期间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多,二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是资金是否己经实际付出,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这样,因资产购置的不平衡,预算单位之间难以进行绩效比较分析,从而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其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同时还未考虑将资本投资于实物资产的机会成本,所以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政府各部门使用资本的年度成本情况。

2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2.1引入时机: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

世界上第一个对政府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实质性变革的是新西兰,从其改革历程来看,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要有系统的行政、合同、预算、投资等法律法规相配套,还要有完整的部门组织结构、清晰的行为责任划分和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规范新基础下的管理流程,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的修订,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的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看,我国从事政府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已经适应原有的简单政府会计的处理,整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强,观念还停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如果进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他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以掌握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对于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但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一定长的时间,所以从具体实务工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目前也不具有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

2.2推进方式:采取渐进式改革,实行逐步扩展与分步到位相结合的方式

综观世界各国,对于预算会计改革的推进方式和实施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步到位式,分步到位式,逐步扩展式。一步到位式,即对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转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分步到位式,即先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过渡方式逐步推进,其代表国家为加拿大;逐渐扩展式,即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项目或部分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此后再逐渐推广,代表国家为美国。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目前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同时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逐步扩展式与分步到位式相结合。具体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保持原有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先对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政府会计的局部领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第二步主要是对与促进管理和效率相关的项目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待条件成熟时,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转变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对某些会计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此外,为保证改革稳步有序地进行,在实施的部门范围上,应采取从地方到中央逐步扩展的方式。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中央政府会计和地方政府会计中一并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则工作量太大,操作也过于复杂,而且也不利于财政工作的稳定,因此较现实的做法是先在个别地方政府中试点,在实践中找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在中央政府中运用。

2.3应用程度: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领域优率先采用权责发生制

财政支出的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支出和收入相匹配,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应按权责发生制确定的支出预算数额和支出范围,在应归属的会计期间分别确认。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及其他应付未付款项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处理,以解决财政结余不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新编预算会计学[J].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3).

[2]王敏.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论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

[3]赵秋梅.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4,(12).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5篇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支出体系,本人认为应以合理界定支出范围为前提,完善部门预算、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及现代化的财、税、库计算机网络系统为配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一、构建公共预算支出体系的前提: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公共支出预算范围是指公共预算下资金分配使用的领域,它是由政府职能的范围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应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中国的特性共同决定,它至少包括以下部分:市场干不好但政府可以做得更好的领域,经济转轨时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任务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特定任务。据此,公共预算支出的范围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该领域重要包括政权建设和事业发展两部分: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部门和机构,由于国家政权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属于纯公共商品,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方式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因此,必须以公共预算拨款的形式来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下,依法成立的政党组织、政协常设机构及部分人民团体等,也由公共预算拨付资金来保证其开展活动所需的必要财力。

由公共预算供给资金的事业发展领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纯公共商品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研究单位、卫生防疫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纯公共商品具有很强的收益外部性,私人不愿或无力承担,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并由公共预算保证其合理的经费需要:另一类是提供混合商品的事业单位,如高等院校、应用基础研究单位、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特殊艺术团体等,它们提供的产品虽具有公共商品的部分性质,但其发生的耗费也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费获得部分补偿。公共预算对这类单位只是拨补其正常收入不能抵补支出的资金差额。

2、经济发展领域。公共预算安排的投资支出主要针对非经营性、非竞争性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战略影响的项目。它由以下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机场、码头、水利设施、污染治理、环保工程等:这类项目具有公用和公益性质,难以产生直接收益。二是自然垄断产业,如铁路、邮政、供水、供电、供气等。这类产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特征,难以实现竞争性经营,若由市场调节,就会降低乃至丧失配置效率:三是高风险、高技术产业,主要是重大的技术先导产业,如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政府应保证对这类产业的诱致性投资。此外,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并且农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影响,因而农业投资也是公共投资的重要内容。

3、转移支付领域。通过公共预算支出进行的收入分配调节,通常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安排。与收入分配调节有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两个基本层次:(1)公共财政体系内各级政府间转移支付。它着重解决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以及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如对收入水平较低地方的财政补助,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援助等。这类转移支付是合理配置公共资金,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公共预算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对企业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扶持和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弥补因公共定价政策造成的部分公共企业的亏损。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以社会保障为主,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收入保证、灾害救济等。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和收入来源,有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4、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任务。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发产生的,政府是市场制度的主要提供者。政府进行的每一项制度创新,即政府从外部将新的制度引入市场时,与自然演变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具有相对的突然性和利益重新分配的激烈性。虽然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制度最终会在市场经济下形成均衡,但由于其突然性和利益重新分配的激烈性,可能激发起重重社会矛盾而使新的制度无法引入市场。财政在新制度引入市场而尚未形成均衡时的任务是充分调整支出方向,缓解社会矛盾,一旦新的制度均衡形成,则可以从该支出项目下抽身而退。财政对以前的价格机制改革和目前的税费改革所做的支持,就是培育和完善市场方面的特定支出,事实证明,财政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构建预算支出体系的基础:完善部门预算、逐步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

我国过去的财政资金按功能归口管理,即将同一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预算中去,再分配给使用资金的部门。由于每个部门对应着多个功能性预算,所以产生了多头要钱,预算管理混乱的问题,也不利于考核各部门的业绩和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对市场经济下的公共预算,国际上主要有“费用论”和“报酬论”两种观点,前者是传统的预算理论,它认为公共预算是维持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拨款,至于它们提供什么服务、服务质量如何,则不属于财政的范围;后者是80年展起来的新兴预算理论,它认为公共预算是政府支付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价格和报酬,预算拨款多少取决于其服务的质和量而不是“养人”多少。根据“费用论”编制的公共预算称为部门预算或单位预算,它以部门或单位作为预算对象,按人头费和事业费分开核算的原则进行编制。根据“报酬论”编制的公共预算称为绩效预算,是90年代初出现的预算模式。它按“部门十业绩指标”公式来确定预算,分为三个环节:(1)绩:即部门应达到的业绩指标。(2)预算:达到这一指标应当花的钱,即成本,通常,这是包括工资和业务经费在内的全部预算。(3)效:通过对上述绩效指标的考核,决定实际预算拨款额度。对于达不到指标要求的应当减少拨款。绩效预算是比较科学的预算,它解决了过去难以解决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和量的评价问题,也有利于及时停止对“过时机构”的拨款,提出公共支出效率。其困难主要是指标的确定和成本计算标准。据有关文献,世界上目前有近50个国家使用或者部分使用绩效预算。

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还有一种称为“投入预算”。美国70年代末提出的“零基预算”就属此类。顾名思义,零基预算为支出基数为零的预算,就是说,它不再考虑部门,而是按政府所要做事的内容,即“事件”来编制预算。假如政府今年计划做100件事,则先编制出各自预算。若某一部门有三件可做,就获得了三件事相加的预算,若另一个部门一件事也没有,则其基数就是零,只能关门解散。实践中,零基预算有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第二种是“改良的零基预算”,即只对办事经费部分实行零基预算。人头费部分则按编制和人头来确定。我国目前的零基预算,对工程项目来说是指前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指后者。然而,改良的零基预算很难说能够提高支出效率。因为,只要公共预算中仍保留着“养人”部分,则无论采取何种预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就永远有人员膨胀的可能。零基预算的缺点是编制过程过于复杂,工作量过大,编制时间过长;有时还会出现“打井列入预算,填井也列入预算”,而总效果为零的荒唐现象。

针对功能性预算的缺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国公共支出的预算改革目前应以完善部门预算为主,创造条件逐步推行零基预算,最终实现绩效预算。2000预算年度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所有中央一级预算单位都试编了部门预算,但只选择了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上报全国人大审议。按照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2001预算年度要编制27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并上报全国人大审议。上报内容、上报形式也要改进,要在上报原有功能预算的同时,将27个部门做成一个汇编本的部门预算一并上报,并力争在优化报送质量上更进一步。2001年向全国人大报送的部门预算,力争做到既能反映27个部门的预算全貌,又能反映出各部门不同的特点,既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安排的项目,又包括部门用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单位自有收入安排的项目,在规范和细化预算编制上做更大的努力。同时,要加紧进行定员定额和项目预算试点的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部门的定员和经费定额,改变传统的“基数法”,为实行零基预算创造条件。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建立的。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分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财政管理与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预算的需要,需要改革现行政府预算科目,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应包括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三个部分。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初步的收支分类改革应包括预算内收支,积累经验和时机成熟后将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及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有收支等都纳入政府收支分类范围。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的功能分类,反映政府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等政府职能,体现政府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支出结构和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经济性质设置政府收入经济分类和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并将各类收支充分细化,以反映政府收入和支出经济要素的构成情况。这项改革是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不仅为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财政预算改革的顺利推行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也为依法治国、强化预算监督、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打下良好基础。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在人员、技术和思想观念转化方面尚不具备全面实行绩效预算的条件,现实可行的是在公共投资领域选择试点,为最终实现绩效预算创造条件。

三、构建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的条件: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1、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现行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改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其核心是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取消各预算单位在银行多头开立的帐户,即实行”零户统管”,只有财政代表国库的账户与单位对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分为集中收入和集中支付:集中收入就是单位的预算内收入直达国库,预算外收入直达财政专户:集中支付就是单位需要的钱由国库直接拨付,人员经费(工资费用)委托银行支付,所需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由政府集中采购进行分配。集中收入是统一预算编制的要求,集中支付是严格预算执行的要求。长期以来,吃皇粮的人的工资发放是采取“年初预算切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发放到人”的松散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一方面造成吃空头现象,乱增加发放项目,擅自提高标准:另一方面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甚至被挤占挪用的问题: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账户过于分散,加上层层下拨,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产生使用效益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进工资发放银行化,由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人员编制和工资发放标准,将工资划转到银行统一发放,从而有利于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面监控,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切实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适应改革需要,财政部已经成立了国库司和支付局,一些地方也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试点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积极稳妥地进行完善,既要大胆吸收国际经验,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这项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触动一些部门的现有权益。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预算内,后预算外”等办法。目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这项改革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仅财、税、库三家的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还要使那些现有权益要相应调整的部门和单位确立改革意识和全局观念,接受这项改革。二是要在充分学习和消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办法。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改革都在进行之中,情况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学习和消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在统一的国库单一账户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处理某些特殊问题。三是要积极组织多层次试点,边试点边完善办法,为全面推开创造条件。改革试点可采取自愿参与与重点选择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推开,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一步。可在市(县)、中等城市或选择某个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为积累经验,减少震动,可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四是要妥善做好有关配套改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需要进行两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联行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财、税、库网络系统,使财、税库和各支出部门之间形成网络关系,共享资源,互相监督,提高效率。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把国库单一账户改革与财税、金融其他方面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增加合力,减少阻力。

2、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分散的政府采购方式削弱了支出政策效力,不利于发挥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也增加了采购成本,而且使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相脱离,财政监督形同虚设,为吃回扣、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所以预算执行中要强调办公设备统一采购,由政府设立的采购中心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再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费用,实现预算管理和拨款两分离的财政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强化了支出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三是初步营造了一个公平交易的环境,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但是,由于政府采购在我国实行的时间不长,下列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明显偏小,2000年初步统计仅占GDP的3%左右。所以我们要积极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政府采购支出占部门经费支出的比重

二是政府采购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政府采购涉及到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财政工作,还应当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商品性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单位缺少熟悉国际通行采购方式的采购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采购活动中时常出现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政府采购宣传及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宣传的主渠道,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培训力度,特别是对地(市)、县级管理人中的培训,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是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市场分割、歧视供应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

四是采购资金拨付办法和管理程序不规范。今后应加强对分散采购的监督管理,积极试行政府采购卡支付制度。继续搞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工作,重点研究中介机构和供应商市场资格准入管理办法等,积极做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研究起草工作。同时,对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等作出规定。

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统一预算,推行零基预算,采取国库集中收付制,这需要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相配合。统一预算要求扩大预算范围,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控制,还将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和制度外的非法收费,这势必减少各地所取得的总收人。零基预算要求“事事有预算,处处有预算”,虽说各地政府的事权可按轻重缓急进行排队,预算先保证必要的事项开支,然后再安排其它开支,但有些地方的收入连基本的开支都难保证,在预算不规范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截留、克扣或挪用甚至乱收费来勉强维持。国库集中支付虽可提高资金效益,甚至减少一些虚假支出,但国库集中支付要实行,应该有按时支付、足额支付的保证。如果有些地区预算收入不及时或不足,将对国库集中支付产生重大打击。国家目前正大力推进西部开发战略,一般的惯例是财政优惠政策要先行,虽说长远看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但目前意味着地方的预算收入要减少甚至预算支出还要增加,西部薄弱的财力能否承受得起呢?如果光有政策却没钱,要么西部的税收优惠落实不了,要么地方政府还得另外找钱,在转移支付渠道不畅通时,另外找钱则意味着现在想推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遭到破坏,使其徒有形式而没有实质。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也为了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有必要结束“过渡性的转移支付方法”,制定一套科学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它至少应规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在确定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时,国外一般都有可供参考的指标,如加拿大联邦政府对财政均等化补助总额规定不得超过GDP的1.2%,否则要相应地扣减对各省的转移支付额;韩国规定要将国税收入的13.27%作为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使用。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额也应确定一个相对指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预算执行中就可省掉一些不必要的讨价还价,地方政府的预算由于中央补助规模有规律的变动也容易确定。

其次要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对于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分配,各国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收入能力法,收入能力一一支出需求法(即综合因素法)

收入能力法:即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的差异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的依据,基本思路是把全国均等化的标准入均财政收入作为参考指标,只要人均财政收人能力低于该标准的地方,就可据此获得中央的转移支付。

综合因素法:对转移支付总额进行分配时,除考虑各地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外,还需考虑各地财政支出需求和成本的差异,如由于地区条件差异过大,各地提供初等教育的人均成本可能大相径庭,为保证各地居民能够事受到与全国平均大体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光在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方面实现均等化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对财政支出需求和成本高的地方的转移支付额。基本思路是确定地区的人均标准化财政收人和人均标准化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不需进行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支出大于收入的地方就其差额进行转移支付,如果各地的差额总数超过转移支付总额N,则按比例减少转移支付额。基本步骤为:

步骤(1)计算出全国均等化的人均财政收入Y

Y=R/M

R=tlr1+t2r2+……+tnrn

=T1+T2+…+Tn

=T

R为全国的预算总收入,M为全国的总人口。Tn为第n种税的全国总额,tn为第n种税的标准税基(即为剔除了不正常的减免或故意少征、漏征等因素后的税基),rn为第n种税的全国平均有效税率rn=Tn/tn

(2)计算人均标准化支出Ci

Ci=C1a1+C2a2+…+Cnan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一项新制度之所以能够取代旧制度,是因为新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发展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制度下产生的效率缺失,具有旧制度无法比拟的发展潜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旧体制转换下预算执行效率的变化也正体现于此。就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所体现的预算执行效率作一简要分析并对其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国库;预算执行效率

1预算执行的基础效率

1.1重新构建国库机构

依据国库改革总体方案,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的要求,地方财政重构了国库管理机构和国库执行机构(即国库处〔科〕和国库支付中心),独立于预算编制部门,具体负责预算执行控制的所有方面。之所以说重构,是因为过去我们也在实施财政国库资金管理行为,但是具体管理与执行机构不独立,直接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工作界限不清楚,相互之间的职能不明确,这种局面不足以承担新时期下预算资金的执行管理工作。

1.2完善单一账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根据地市资金的实际管理状况,地方财政部门把预算内、外资金和单位其他资金统一定性为财政性资金。为把整个资金的运作都纳入集中收付的运行轨道,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设计上,除按照财政部改革方案保留国库存款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外,还在支付中心增设了财政支付账户用以归集单位通过非财政渠道取得的其他资金,六大账户构成了地市一级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而且这种账户结构还带有普遍性。

2预算执行的运营效率

2.1现金集中的调节效率

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财政部门成功地实现了现金余额的集中化管理。一是建立了集中收入制度。清理取消了各种收入过渡账户,健全收入监缴和规范退库制度,加快了财政收入入库的进度,降低了财政收入的入库成本。二是建立了集中支付制度。最核心的是取消了预算单位多头开户,预算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供货商或收款人。

2.2支付平台的统一效率

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总分类账设立的基础上,预算执行由过去的分散支付变为现在的集中支付,按照支付方式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使资金支付处理的集中化成为可能。虽然预算资金的使用权在预算单位,但资金支付的出纳环节放到了国库执行机构,在实际运行中财政资金直达供货商,资金支付的效率大大提高,受到了预算单位和收款人的欢迎。

2.3信息监控的实时效率

预算资金的执行监控是国库管理和执行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财政部门能够掌握各支出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即购买的商品或劳务、付款时间、付款对象等,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使财政部门有条件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杜绝不合理支出,保证了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

3预算执行的行为效率

3.1制度管理效率

制度既是对行为的概括,又是保障实践活动的基础条件。通过借助制度的力量约束管理行为,保证事物发展的各项因素向有利于提高行为效率方面转化。改革初期,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有效地规范了预算执行程序,确保了国库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平稳推进。各级国库执行机构也针对内部运作,制定了员工行为准则、廉政制度、保密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在额度审核、支出受理、收入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既督促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又规范了中心资金收付运作,在制度约束下提高财政收支的质量效率。

3.2人力资源效率

一项效率制度的推行主要还是依靠执行者的素质和战斗力。各级财政部门在重构管理机构的同时,短时间内都成立了一支组织放心、作风优良、素质较强的国库队伍。国库具体执行机构(国库支付中心)都处在国库改革的最前沿,队伍建设要求较高。在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行政机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从细微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精干的队伍、扎实的工作、优质的服务构成了优良的软环境,在推进国库改革、保障预算执行,特别是弥补改革初期由于制度不到位、程序不完善造成的诸多工作不便起到了积极作用。

4预算执行效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需要健全。按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要求,财政部门应首先清理取消单位原来自行开设的银行账户,这是国库改革的切入点。

(2)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需要完善。没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靠手工操作保证资金的运行效率,实施国库改革是不可想象的。从目前支付系统运行的情况看,一是集中支付系统在计划管理、资金支付、退票管理等环节还需要简化程序;二是完善软件中针对单位自有资金收支、现金管理等方面的处理功能;三是目前国库集中支付与非税收入、部门预算、财政统发工资等多个系统软件之间没有接口,大量工作重复劳动,需要拓展集中收付系统平台,对预算执行收支管理软件进行整合。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7篇

一、利用政府外债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政府外债

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所举借的,再由财政部、转贷银行或其他转贷机构向地方或部门转贷的债务。目前,财政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各项改革措施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方向迈进。公共财政充分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品”的特征,以市场失灵为界限,在克服“市场失灵”的同时,合理引导资源配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作为首都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要积极、合理、有效地提供“公*品”,就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筹集、配置资金,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投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加,但是,仅靠现有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对大量建设资金的需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建设的依赖程度很大,而公共工程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投入。这样,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伴随着财政改革。如何缓解这对矛盾?发行国债当然是一条渠道,而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加强财政合作也是缓解矛盾的一副良方。因此,为合理提供“公*品”,进一步开拓筹资渠道,积极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财政合作关系。

截止到1999年,仅世界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324.6亿美元,约折人民币2694.2亿元(资料来源:《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管理》,主编金力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P21);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8l.5亿美元,约折人民币676.2亿元(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业务政策与程序》,主编金力群,经济日报出版社,P257);利用外国政府贷款458亿美元,约折人民币3801.4亿元(资料来源:《外国政府贷款工作实用手册》,财政部国债金融司编著)。对我国需要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市利用政府外债贷款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其中大部分已建成投产。政府外债贷款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资金流向。除外资贷款金额外,由于贷款项目的实施,还将带动大量国内配套资金,从而可以通过对外融资,引导国内其他资金流入公*品领域,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平均国内配套资

金与外资的比例约为1.5:l。通过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来引导国内资金流动的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

2.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基础事业的发展。北京市利用政府外债贷款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例如,北京世界银行环境治理项目、节能项目利用世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环境改善项目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利用日元贷款北京城市铁路项目等等,为首都的水源保护、大气治理等环境改善和公共交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3.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百业待兴,北京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利用政府外债贷款为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及时、有力地提供了资金支持,起到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赢得建设时间和加快发展速度的作用,使政府外债贷款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重要的筹资渠道。

4.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政府外债贷款在设备采购中引进了国际竞争性招标的办法,在土建工程中引进了招投标的竞争机制和施工监理制度,实行了一整套合同化管理制度等等,使企业在利用政府外债贷款的同时,引进和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如,世行节能项目倡导实施节能措施新机制,同时提供项目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总结推广技术援助以及帮助建立有效的节能信息传播系统,提高了节能管理水平。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政府外债贷款项目下,通过聘请国外专家管理。咨询及派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管理人才,使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利用外债资金对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将外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为维护国家外债的信誉

切实加强外债管理,健全外债统一规划、严格管理、职能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合作、高效运转的“借用还”管理机制,防范财政风险,规范外债管理模式,应将外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

1.分类管理。为落实外债“借用还”管理机制,维护政府信誉,切实履行还款和担保还款责任,推进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项目类别进行了分类管理。财政部门根据还款责任,将现有外债贷款分为三类,第一类项目是由政府作为借款人的外债项目,由财政部门承担还款责任;第二类项目是政府部门担保的外债项目,由项目单位承担还款责任,由出具担保的部门承担担保还款责任;第三类项目是上述以外的其他类项目,由项目单位承担还款责任。按照项目类别分别落实还款责任:第一,作为由财政还款的第一类外债项目,还款资金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第二,作为政府担保的第二类外债项目,由项目单位承担还款责任,如不能按期还款,则需由政府履行担保责任,并安排资金垫还欠款;第三,作为政府部门不提供担保且由企业为还款人的第三类外债项目主管部门应给予关注,并给予积极的协调;第四,对于按协议应由政府落实配套资金的外债项目,由借款单位(部门)所对应的主管业务部门将项目配套资金纳入预算安排,以保证外债项目的顺利实施。超级秘书网

2.编制预算。

(1)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将《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需市财政承担配套、还款和垫款资金预测表》送交局内有关业务处室进行核实。

(2)各业务处室对《预测表》中的情况进行认真核实,对需调整之处,提出具体调整意见后,将信息及时反馈外债管理处室。

(3)根据各处室反馈的信息再对《预测表》进行调整后,召开有关业务处室会议,向局内有关业务处室发送《北京市外债项目需市财政承担配套、还款、垫款资金情况预测表和说明》。

(4)局内有关业务处室根据以上预测表和说明的要求落实应负责安排的配套、还款和垫款资金。

3.建立偿债基金。作为财政部门,应主动提高防范外债风险的意识,提高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在财政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会议上,金立群副部长再次强调指出,“各地财政要建立偿债准备金并完善其管理制度”。为维护政府信誉,防范财政风险,我们认为应尽快研究尝试建立偿债基金,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分散和减轻我市的债务负担,避免财政风险的积累。同时,通过建立和运作偿债基金,可使之滚动增值,从而扩大政府外债还款资金来源,防范财政风险。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8篇

(一)积极推进预算项目公开

国务院《决定》强调,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全面公开,既包括中央也包括地方预算,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预算都需公开。预算项目的全部内容,除依照保密法属国家秘密事项外,其他内容都需向社会公开。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有其必然性,因为预算公开本质即是政府行为透明,以利于社会监督,保证依法行政,保障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践中,应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实施步骤,积极稳妥推进,不断完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要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和部门预决算。除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部门预决算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而且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要以推进预算公开为核心,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将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要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建立严格报告制度,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要完备财税基础信息,健全全国性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财政及相关信息共享机制,以提高财税管理效率和发挥辅助决策功效。

(二)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根据预算法,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是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法规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预算法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同时,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还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国务院《决定》要求,要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同时,要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成为一种制度,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做好基金结余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可持续运行。

(三)改进预算管理控制

1.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衔接,以增强财政政策前瞻性和财政的可持续性。为此,要研究编制3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着眼于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等;推进部门编制3年滚动规划,完善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按轻重缓急排序项目,实行滚动预算;提高财政预算统筹能力,各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要与3年滚动财政规划相衔接,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等。2.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政策逆周期调节需要,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此,一般公共预算审核重点应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即要强化支出预算约束,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支出预算,应重点报告支出政策内容;预算执行如需增减总支出,须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批。收入预算则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科学预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因宏观调控需要可编列赤字,通过发行国债予以弥补;经国务院批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可编列赤字,通过举借一般债务予以弥补,债务规模要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批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政府性基金预算按以收定支原则,根据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编制;经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可举借专项债务,债务规模要纳入限额管理并经报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收支平衡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应根据需要优先保障某些重点支出。陆续取消一些领域专款专用规定,统筹安排经费、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二是加快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应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各级预算支出应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通过功能分类反映支出方向,通过经济性质分类反映支出用途,以全面反映政府支出,利于审查和监督。2.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遵循规范、公平、公开原则,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转移支付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依法律法规等可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用于特定事项。当前,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其规模和比例,明显增加对老少边贫地区转移支付;同时,大力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规范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并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此外,要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支持各部门按有关规定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五)清理优惠规范发债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各级征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组织税收收入,严格减免税管理,强化税收入库管理,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相衔接的考核体系。二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收益共享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加强非税收入分类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三是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部门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各地区、部门要清理规范已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考核问责和违法惩处等。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一是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经国务院批准,省一级政府可适度举借债务;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二是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债务分为一般和专项两类,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三是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限额内举债,须报批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举债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并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四是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财政部根据债务率、偿债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债务风险并进行风险预警。五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并明确责任落实。

(六)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9篇

绩效预算管理是指以绩效目标为指导、以项目成本为尺度、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新型预算体制,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加强绩效预算体系的研究和运用,不仅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升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和缓解各级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正式提出建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因此较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的问题:

1.预算绩效目标不明确

虽然国务院每年的预算编制和发展规划给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提出了总体的绩效目标,但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科学的对总体目标进行细化,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缺乏明确的目标,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的基础。再者就是绩效目标的不合理,由于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在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必须要分清主次,由此便十分容易导致绩效目标出现偏差,一旦此时上级财政部门无法科学的对各部门绩效目标做出修改和调整,就势必会影响到绩效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

2.预算编制体系不科学

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就是财政预算编制的不透明,一般都是由各部门领导和财政部门领导协商后进行编制,这种情况下的预算编制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对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再者就是预算编制方法上一般都使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过度依赖上年度的预算编制,因此在国家调整政策、财政支出方向等情况下难以保证其合理性,最终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科学。

3.绩效监管体系不健全

绩效监督管理体系是保证绩效目标顺利落实的关键,同时也是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财政单位往往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使绩效目标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受到严格的管控,同时当出现预算执行错误事件时也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十分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信息难以实现动态化、透明化的公开,而社会监督机构、财政部门、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情况也是造成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因素。

4.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首先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存在着“重产出、轻效率”和“重成果、轻成本”的形式主义作风。而在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上,一般都是由各部门、单位财政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十分容易出现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而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仍然停留在静态评价和局部评价上,对于日益重要的财务信用、环境服务等内容没有及时的更新。

5.绩效预算配套措施少

一是对于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宣传严重不足,是导致各部门对绩效预算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二是相关改革不够深入,如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收付制度等,对绩效预算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三是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省份没有设立单独的绩效预算管理部门,为绩效预算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影响。

二、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问题的对策探讨

1.准确设立绩效目标

财政绩效目标的设立必须严格的基于国务院每年颁布的预算编制和国民社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基础之上,然后由各部门自行确立相应的绩效预算计划,交由部门领导和上一级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要科学的对各单位绩效目标进行调整和修改,审核完成后再列入部门预算、制定预算编制、下发各单位执行。同时,各单位绩效预算计划中必须包括绩效目标、完成方式、具体分工、资金需求等,上级单位的审核内容中必须包括绩效目标的可行性、绩效指标的科学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等。

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有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两种。零基预算就是完全抛弃上年度的资金额度和费用项目,从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预算期内的各个项目和资金量进行逐一审议,在总体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滚动预算则是细化预算区间,根据上一时间段的预算执行情况来对下一时间段预算编制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分配和提高管理人员的投入产出意识,但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协调好各单位间的相关利益。

3.全面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管

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动态考评制度,绩效评价报告中应包括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执行差异的定量分析、对缩小差异的有效建议等内容。通过定期上交绩效评价报告实现绩效评价的动态监管,能帮助执行主体与各级管理人员实现及时的沟通,使管理人员对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能够有效的进行监督和管控,对于已经出现的预算偏差,各单位也能够及时查明原因并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积极的引入外部监督,通过社会机构的力量提高监管的质量。

4.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上一定要将产出指标、效率指标、成本指标、有效性指标、成果指标等置于同等的重视地位,从而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提供基础。而在绩效评价的层次上可以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制度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个层次上进行全面的细化,将项目绩效落实到每个岗位的每个人之上。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要进行有效的扩充,例如可以增加财务信用、财务报告、投资效益、优先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质量等,通过多个维度的评测提高整体评价效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5.重点完善绩效预算配套体系

一是要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通过将各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为财政部门的下年度预算编制和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提供合理的依据。二是全面强化绩效管理意识,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加强绩效预算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有奖征文等方式加强行全社会对行政绩效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同时也为绩效预算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整合数据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开发出一套包含内部指标库、专家信息库和第三方评价数据库的网络信息系统,保障评价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和全面性。

三、结语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是乡镇人大实质性监管缺乏,有时流于走形式、走程序,主要是为政府支出完善手续提供服务,缺乏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乡镇财政部门事中监管不到位,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和管理,听之任之。三是市级财政部门监管缺乏时效性。市财政部门对乡镇预算监督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审核时的事前监督和预算执行后检查时的事后监督,对乡镇预算的安排、指标使用等情况缺乏事中监督,从而使得乡镇财政的支出行为有效约束不足。

二、原因分析

1、乡镇预算管理意识比较淡。一是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是编制、执行是执行,预算执行不受年度预算约束,有预算的可以不执行,无预算的可以追加执行,没有将经人代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当作具有法律效力去执行。二是单位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随意性,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财政补助资金年初已核定,缴存财政的资金归单位所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对财政部门管理存在抵制情绪。

2、乡镇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力比较差、收支缺口大是导致预算编制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的直接原因。乡镇财政需要安排的支出项目多、金额大,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可用财力却有限,不能满足其支出需求,为了避免违背《预算法》规定的乡镇财政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要求,乡镇财政只能按照“先急后缓”的办法以收定支,人为减少支出预算。

3、年度预算执行中调整变动多。一方面由于乡镇单位预算编制不准确需要进行调整,但更主要是由于年度执行中上级下达的项目配套支出、新增支出较多,加之本级财政年度增加的项目支出,也是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的重要原因。这些支出年度编制预算时无法预料,但大多涉及民生或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无法回避,必须实施。

4、财政预算监管不到位。一是预算监管的体制机制不顺,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部门主要是乡镇人大和财政部门,而作为处于基层的人大和财政部门,监督的效果自然难以到位。二是乡镇监管部门缺少顶真碰硬的勇气,存在做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

三、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加强乡镇预算管理既是《预算法》赋予的法律要求,也是加强乡镇财政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现实要求。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和单位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变财政部门管理为单位部门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2、强化财政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要强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要严格预算执行,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要加强预算管理,乡镇及单位支出严格按预算办事,并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确保支出与预算指标的一致性。要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预算管理,改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项目资金当年下达、当年实施的办法,项目资金年度申报、论证、批复后,建议安排在下一年度组织实施,并列入下年度乡镇支出计划,以便乡镇编制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年度执行中上级不得要求乡镇新增项目配套支出。对当年上级出台政策或本级安排增加支出的,也应从下一年度执行,避免年度执行中增加支出,给乡镇资金安排带来矛盾。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1篇

1.财政预算规范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管理模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些改革改变了财政资金的流动和管理,如果政府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对财政预算执行常规审计,是很难达到实质性效果的。而且,政府不能仅仅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而忽视了使用效率,这与审计方法息息相关。目前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倾向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行状况,没有将资源配置与广为职能相关联,而且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理念没有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导致财政预算执行工作中效率底下,效果不明显。

2.财政支出管理的需要

如今我国形成的财政政策对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我国的财政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建立了一套相对规范稳定的增长机制,我国的财政预算规模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逐渐扩大。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被挪用、占有、滞留的情况,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缺乏监管等,有损于国民经济和人民利益,不利于政府工作的执行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加强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在当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中引入绩效审计,能够及时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预算资金运行情况,从而调整预算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问题。

3.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明确了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国家公共基础建设的重要保障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审计工作要加大对预算资金的监督控制,积极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实际发挥其在预算资金执行工作中的效用,提升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而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社会领域的难点也反映到了预算执行上,审计部门也要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重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对预算资金执行过程中重点项目和领域的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制衡作用,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提高财政预算绩效审计水平的策略

1.加强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这方面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绩效审计的原则、标准、方法,绩效审计的评价和反馈以及结果和跟踪等,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只有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才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同时,还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吸收他国优秀理论,提高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水平。

2.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

完备的法律法规对于绩效审计的执行具有基本的保障作用。我国在财政预算执行中实行绩效预算仍处于初级阶段,还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绩效预算的重要性不断突显,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在《审计法》中明确对绩效审计含义、内容、对象的规定;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相对较为成熟的准则制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和程序。

3.规范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和绩效审计体系

财政预算执行工作中的绩效审计是适应财政管理需要的,对于财政支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不规范问题加强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进行工作,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和调整审批程序,完善预算执行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机制,以保证预算执行的规范化。同时,也要完善绩效审计体系,强化绩效审计准则,加强内部监督控制,推动绩效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更大的财政预算规模。

4.明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在财政预算的绩效审计中,评价标准的确立十分关键,每一项财政支出都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政府需要在审计准备阶段就开始明确评价标准。为此,审计机关要搜集财政预算资金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的审计机构,分析不同审计目标,建立相应的合理的科学指标。同时,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重点考察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效果和经济效益,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指标,优化绩效审计效果。5.建设高素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队伍开展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拥有完备的知识理论和相应的应用技能,还应具备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在绩效审计的队伍建设方面,必须优化人员结构,更新审计观念,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同时,要定期对在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经济管理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此外,还应吸纳其他相关专业人才,促进审计人员构成多元化和审计队伍的发展壮大。

三、总结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帐户;预算会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自本世纪初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效绩评价,以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等。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是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单一账户。

一、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

1.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的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实行部门预算可以正确反映一个部门的资金使用全貌,加强对投入产出效果的测量,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透明度,有效地抑制腐败等。可以说,实行部门预算是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重中之重。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

2.政府采购

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作。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按国际规范一般应以竞争性招标采购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实行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应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的招标制度。招标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竞争性的招标来引导财政资金的使用,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所有财政资金实行竞争、择优、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采购,杜绝财政资金使用的浪费和腐败,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3.国库单一账户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到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进行监控的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它是市场经济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财政收入管理,解决财政性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的弊端而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集中支付。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所有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单一的国库账户和一个总分类账系统进行收支核算,收入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对财政资金余额实现现金管理。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部门单位开户混乱的问题,而且增强了财政部门库款调度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实施效果,从而有利于实现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财政收入将直缴国库单一账户,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目前收入缴库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真正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对于在预算范围内的合理支出,财政资金拨付一次到位,不需经过层层划转,有利于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需求,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财务收支程序规范化,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度高,制约机制更加完善,可以对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资金使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

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作为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三者环环相扣,为了合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预算会计制度重新进行审视,以达到制度的衔接。

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随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预算会计环境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1.部门预算对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不再有遗漏。其中,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真正反映综合预算。因此,预算会计的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与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不能真实、客观、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而这与部门预算所要求的细化性、完整性相违背,故无法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绩效管理”是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趋势,预算绩效评价是有效衡量、改善现代公共事业单位绩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它将有助于控制支出总量,实现支出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并在技术上有效地使用预算资源,最终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支出效果。而对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最终还要归于对部门预算和绩效评估、衡量和追踪上,其不仅要求预算会计客观地反映政府的投入,更在乎与这些“投入”相应的“产出”,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不利于“绩效管理”的实施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超级秘书网

2.政府采购对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政府采购资金运动就成为了预算会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因此,也就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部门)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另外,会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价值流转和资金及实物流转的脱节。政府采购物品的价值按转账通知流入、流出单位,但货币资金却不实际进出单位。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办法。现行的操作办法是按照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的领拨关系确定的,按照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由于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因此,应按照实际支付的“采购合同价”确认本级财政支出,即财政支出的决算也不需要层层上报,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还要改革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即采购品使用者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据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入库情况入账,在报送会计报表时既要提供资金的收支情况,还要提供采购品的到位情况,从资金和实物两个方面报告,并与采购部门的结果核对。

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又一次面临改革。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的商品和劳务一律由政府采购部门集中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步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将以财政直接拨款的科目为基础。因此,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采购实体)会计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地方政府制定中长期预算的基本原则

地方政府制定中长期预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国民经济计划协调原则。中长期预算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相一致,同时财政措施和政策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项目支出滚动预算的编制应符合政府的方针政策,符合部门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公共财政改革方向。

2.财政收支合理增长原则。编制中长期预算时,财政收支要有一个合理的增长比例。财政收入要与GDP增长相适应,财政支出控制在合理的增长区间。

3.动态管理原则。中长期预算的编制应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对已经完成和根据政策变化、形势发展需要调整的项目,在编制下一个滚动计划时进行调整。

4.绩效导向原则。要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及使用结果的效率与效能,形成预算前、中、后进行评价和评估的机制。

5.透明度原则。财政政策公开,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项目与金融公开,以利于社会的监督。

二、地方政府中长期预算的基本内容

省级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地方政府在预算年度(3—5年)内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分析;财政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中长期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原则及政策说明;预算年度收支安排及预算收支平衡;预算年度重点项目、法定支出安排及预测;本级生产建设和事业发展支出的项目预算;政府性基金收支中长期预算;全省3—5年度总预算;中长期预算中其他需重点说明的事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的编制程序

(一)编制机构。

1.鉴于中长期预算与年度预算、财政发展的密切关系,中长期预算的编制应由财政部门主司完成,由税务部门、国资委、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统计局及行业主管部门等配合完成。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清楚,程序严格,并与年度预算的编制相结合,与年度预算编制周期一致。

2.财政部门是统一管理中长期预算的行政部门,根据法定的预算管理职权,具体负责审核编制地方政府中长期预算草案、批复中长期预算和决算、组织和监督中长期预算的执行。财政部门内部各有关职能机构对中长期预算管理分工如下:

——预算处统一负责具体编写中长期预算草案,根据财力和平衡情况提出各项目专项支出限额,起草行文批复中长期预算,审核并起草行文批复中长期预算调整事项,管理中长期预算总指标,对财政主管处提交的项目进行总的排序,并制定中长期预算的有关滚动安排。

——预算编审中心具体负责中长期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负责管理中长期预算基础信息采集及数据库,制定正常公用经费滚动系数标准的方案,审核个人经费和公用经费预算建议计划,审核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及管理财政预算项目库,审核整理中长期预算,编制中长期预算文本。

——财政主管处:财政部门预算处、经济建设处、行政政法处、教科文处、社会保障处、农业处、涉外经济处等按照各部门职能分工,对相关部门预算实行对口管理。审核中长期预算专项公用经费及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专项支出建议计划,并对项目进行排序;指导、参与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专项项目的审核论证,审查编制项目预算;审核部门后二年的预算计划。

3.税务部门、国资委、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统计局等部门对财政部门预算编审中心提供地方政府税收、经济增长、经济形势预测分析材料。

4.预算部门负责整理编报本部门的滚动预算。

5.专家论证会,机构设在财政厅,由主管财政的省长主持。财政、税务、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二)编制方法。

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滚动预算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规划一项目预算法(PPBS)。这一预算编制法打破了部门界限,是针对支出项目而设计的预算方式。规划一般着眼于政府长期的目标,项目建立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部门长远规划和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立若干年度支出项目,建立最优和次优目标,并制定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项目成本(预算)。规划一项目预算制度突出了政府的长期目标,通过投入一产出分析来确定最优和次优目标,然后分解这些目标,并将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机组合起来,提出各年度的实施计划,并根据行动计划来规划多年预算。

2.趋势外推法。根据地方政府财政经济政策发展趋势,依据财政收入预测、财政运行评价、财政风险预警的分析预测,结合上一年度的财政运行情况,对下一年度财政收支进行调整和修正,并编制后2—4年的财政预算。

3.比例限制法。对财政收支进行预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收入、支出总额限定为GDP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规定本年收入和支出相对于上年或基准水平的变动幅度。

4.零基预算法。按照影响项目支出的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支出需求。

5.项目库法。对专项公用经费及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支出实行项目管理,编制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三年滚动项目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项目要按省财政厅统一要求编制项目预算建议书,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不予安排。项目预算安排要建立科学、规范、民主、透明的论证和决策机制。

6.专家会议法。组织专家对各项目进行论证、排序,按排序来确定项目预算的优先顺序。

7.绩效预算法。在对项目按照政府职能如经济、国防、教育等进行业绩分类的基础上,并考虑各职能部门的方案或计划,从最终产品成本及目的来衡量和评估其业绩,以确定所需资金。

(三)编制程序。

中长期预算编制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度,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逐级审核汇总。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并遵循“三上二下”和“一采集,二论证,一形成”的程序。八个阶段是:采集信息、布置预算编制、编制预算建议计划、财政审核、征求意见和编制部门预算文本、专家论证、编制并上报预算草案、批复预算。“三上二下”和“一采集,二论证”程序是:

一采集:财政部门布置编制工作,采集信息。于上一年12月1日财政部门协同税务部门、国资委、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统计局及行业主管部门,收集多年度经济形势发展预测分析、财政收支预测分析和财政计划安排基本原则等信息。

一上:预算部门于3月上旬向财政部门报送中长期预算收支建议计划和单位基本情况(预测分析材料)。

一下:财政部门根据财政发展规划、上一度财政运行情况和预算部门中长期预算收支计划,编制年度预算草案和中期财政计划框架,于8月份向各部门下达编制财政三年滚动计划指南、预算建议计划初步审核意见。

二上: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编制指南和本部门发展规划,编制本部门的三年预算,修改预算建议计划,报本级财政部门,并逐级汇总上报。

二下:财政厅预算审核中心将部门上报的三年预算,根据测算的财政收支情况,编制中期财政计划框架,于10月上旬下达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征求意见。

三上:省预算部门和市财政部门于10月15日前向省财政厅反馈预算文本意见;财政厅将反馈的预算文本意见提交给专家论证会。

一论证:财政厅与专家论证机构讨论阶段。财政厅就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和中期财政计划框架召集各部门进行讨论协调,修改后,由论证机构讨论协调。

一形成:编制中期财政计划草案阶段。由财政厅根据各部门的意见和论证机构结果,在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对项目加总排序,形成最优组合、最大社会效益的项目库,完成中长期预算草案。

二论证:专家论证会对中长期预算草案进一步论证,对项目库的组合、项目规模进行讨论,由财政厅进一步调整修改,形成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滚动预算(讨论稿)。

四、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的决策程序

1.法律效力。中长期预算具有法定的约束力,是规范政府收支的法律条文。中长期预算中当年的预算就是年度预算,与现行的年度预算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决策程序。第一步,财政厅将形成的“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滚动预算(讨论稿)”提交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决策,并提出决策修改意见。第二步,财政厅根据省级政府的决策修改意见,对中长期财政滚动预算进行修改或调整,再提交省级政府。第三步,省级政府将《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滚动预算草案》提交省级人大。第四步,人大讨论和审批预算阶段。人大在讨论年度预算时,要同时讨论省政府提交的中长期财政预算,并以此作为审议年度预算的必要参考材料。

3.预算审查和批准。各级预算部门审核并汇总编制本级本部门3—5年预算建议计划。各级财政部门审核本级3—5年预算建议计划,并逐级汇总上报编制中长期预算草案。省级政府审核省级财政厅报送的中长期预算草案,并向省级人大提交中长期预算草案。

中长期预算的当年预算按年度预算的法定要求报省级人大审查和批准。后2—4年预算按要求报省级人大审查、备案。省财政厅根据省级人大批准的中长期预算审查决议,当年预算依照年度预算,批复部门预算,并向组织征收预算收入的部门下达收入计划。后2—4年预算作为法律文件,约束指导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

五、地方政府中长期预算的执行和监督程序

1.地方政府中长期预算执行。中长期预算由省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当年预算执行依照相关预算管理办法执行。后2—4年预算的执行在于指导年度预算的编制,约束政府行为的运作,保持财政措施及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展。同时,后2—4年的预算有些可以调整,有一定的灵活性。

2.预算变更。预算执行中确需进行的预算变更,属于预算调整的,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调整预算;其他不属于预算调整的预算变更事项,要按规定权限和程序予以变更。

当年预算变更遵照相关预算管理办法变更。

中长期预算调整是指经省级人大批准的预算,在执行中因出现下列情况引起预算的部分变更:年度预算需要变更的,相应地后两年也需调整;上一年预算执行发现重大问题的,在后两年进行调整;项目库需要调整。对于以上规定的情形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省财政厅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列明调整预算的原因、项目、数额及有关说明,提交省级政府审定后,提请省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

3.预算评价。当年预算评价要遵照相关预算管理办法进行评价。建立预算前、预算中、预算后的评价体系。预算评价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定量评价体系。

4.预算监督。中长期预算的当年预算监督要依照相关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监督。省级政府财政厅应当依法接受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编制、执行的监督。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财政预算 实验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33-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预算、政府会计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部门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财政部门需要的不仅是有较高财政理论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有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人员。而从当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来看,毕业生虽然都系统地学习了财政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现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更有待提高,财政学毕业生离财政部门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我国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从已开设的实验课来看,国内高校开设的财政实验课程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有些重视财政业务流程实验,有些重视理论研究方法的教学,有些重视财政收支效应的计量分析。而且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少,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财政实验室,财政实验软件不仅较少,且也难以符合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由于政府预算作为财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到的财政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范围较广,开展实验教学的难度更大,所以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性的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加快改变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现状,深入探讨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切实提高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技能型、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财政学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目的

财政学本科生虽然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政府预算的内容有所接触,但普遍缺乏对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业务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对财政实务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为了让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对财政预算过程有更全面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加强对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通过财政预算的实验教学,使得财政专业的本科生能够模拟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和审批的实践操作流程,增加对预算单位、财政预算部门、国库支付中心以及人大财经委业务的了解,强化学生对财政预算业务范围以及财政资金从申请、批复、拨付和清算等全过程管理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财政预算业务实践的印象。

其次,有利于提高政府预算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财政预算理论知识教学的质量。通过财政预算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体验预算单位、财政预算部门、国库支付中心以及人大财经委在预算编制和审批业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激发学生对财政预算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财政预算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财政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再次,由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财政预算业务的处理过程,身临其境地按照财政预算实务要求处理业务,锻炼基本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预算单位、财政预算部门、国库支付中心以及人大财经委相关人员的角色扮演和讨论,加强对财政预算基本定额和项目支出编制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实地参观或实习,增加学生对财政部门等实践工作单位的了解,让学生们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及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为将来求职与正式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当前财政预算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财政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没有课程实验,基本上都没有设立独立实验课和专门的财政实验室,多数高校仅开设财政综合实验一门实验课。而且,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很少,财政实验软件不仅较少,且难以符合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财政实验教程和实验指导书也较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体验都较少。

首先,财政预算实验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有待提高。作为财政预算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财政预算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政府预算实践经验。受高校偏重科研观念和长期忽视实验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财政预算实验教学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很多教师从事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的意愿不够强烈。各高校对财政预算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重视也不足,师资力量在职称、学历(学位)层次上普遍不高,整体上缺乏实践知识。导致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学历虽然高,但由于任教后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财政实务研究。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未能与财政部门、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未能对年轻教师提供财政业务实践机会。这使得专业教师整体上缺乏财政预算实践知识,难以从实践上对学生的财政预算实验加以指导。

其次,财政预算软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目前许多实验教学主要通过软件操作来实现,这些教学软件提供了学生们了解实际财政预算实务的环境和操作平台,在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中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很多软件仍难以适应现实的教学需要。有些高校直接使用财政预算部门的工作管理软件作为教学实验软件,这些软件开发本是瞄准国内财政预算部门的管理需要,实战性虽然强,但是很多功能在教学时都用不上,学生要在短时间掌握也有较大的困难。有些教学实验软件虽然是专门针对高校财政预算实验课程而开发,但由于软件设计公司研发人员缺少财政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在实际的软件研发过程中对一些实验内容采取删繁就简的原则,使得教学软件设计过于简单,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大多数实验软件所提供的实验还仅是属于简单模拟操作的范畴,要达到真正的实验教学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实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财政预算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只要求学生能在计算机上模拟预算单位、财政预算部门和人大财经委的一些常见的预算审批流程业务,而且业务范围窄,对学生考核的要求低。学生在实验中还难以对财政预算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和所有的资金往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很多财政预算的实验教学过于程式化和固定化,学生在实验中受到的限制较多,学生们对实验教学内容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不能拥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提问、讨论以及相互交流,更不用说能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尝试和自我表现,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们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仅仅局限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模式可能已难适应当前的财政预算教学目标,开发涉及多个预算相关单位和多层次业务综合性的模拟实验,以及增加学生在实验课外的角色扮演、讨论时间,才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财政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创新性运用。

最后,学生缺乏与财政实践部门的对接。当前,各高校都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在课堂外进行的社会调查、单位见习和参观、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和状况进行系统的思考。财政预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应该打好财政预算理论知识的基础外,还必须要有财政部门的实践经验才能对这门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大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时基本上是在“一言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当“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和讨论的时间极少,学习中基本上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少高校能够创造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到财政预算单位去参观、见习和毕业实习,了解真实的预算编制、申报和评审的过程,以及体验公务员的真实生活。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们很好地掌握财政预算理论知识和为适应现代社会而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三、改进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的对策

针对目前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构建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财政预算软件适用性、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和加强学生实地体验的财政预算实验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技能型、综合性和创新型财政学专业人才。

首先,教师要加强与财政预算部门接触,及时更新知识,为实验做好准备。针对教师对财政预算实验教学意愿较低的现实,高校需要改革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评价制度,尽可能平衡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从制度上吸引优秀教师从事财政预算实验教学工作,改善财政预算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状况。鉴于财政预算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征,财政预算实验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内容需要反映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参与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的教师需要抽出时间,多参与财政实务工作的研究,多做一些与当前财政改革前沿相关的研究课题。高校也需要加强与财政部门、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单位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年轻教师提供财政业务实践机会,例如选派教师去财政预算部门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人大财经委的预算评审工作等,加强教师与财政预算编制和评审部门接触。只有通过与财政预算部门的对接,实验教师才能及时更新财政预算实践知识,更好地在财政预算实验中对学生的实验加以指导。

其次,提高财政预算教学软件的适用性,全面反映政府预算编审的流程和要点。目前大部分财政预算实验平台只能进行一些财政预算管理流程模拟的演示性实验,这对学生了解预算单位财政预算的编制、“二上二下”编审流程和相关财政预算单位的工作职责是有效的。但是,现有的财政预算实验软件模拟操作,忽视了财政部门与相关财政预算单位间的业务往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熟悉财政预算业务流程,使学生难以对财政资金的来往有清晰地理解。软件开发公司需要对现行的财政预算实验流程进行改善,增加预算单位、国库支付中心和银行的操作等,强化学生对财政预算业务范围以及财政资金从申请、批复、拨付和清算等全过程管理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财政预算实务的理解。有实力的高校可与专业软件公司进行联合开发,或者与其他兄弟高校进行联合开发,以集合各方的优势,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投入力量,搞好实验软件的开发工作。从事财政预算实验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加强与教学软件开发公司进行沟通和交流互动,使得软件开发商能及时更新现有实验教学软件系统,提高实验教学软件系统的适用性。

第三,通过财政预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过于程式化和固定化的电脑模拟财政预算实验,学生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不仅感到枯燥和乏味,还难以对财政预算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和所有的资金往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实验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在实验课外的角色扮演、讨论时间,例如,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预算单位、财政局和人大财经委的人员,“预算单位”的人员按照当年的预算编制指南编制部门预算,“财政局”人员进行初审,“人大财经委”进行审批,分别让他们对部门预算编制的情况进行讨论,特别对基本定额支出的合规性和项目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预算规模进行辩论。通过学生们的角色扮演、讨论,既可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通过对部门预算实际问题的解剖,加深学生们对财政预算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的协作精神。

最后,通过让学生实地体验,进一步感受财政预算部门的工作。从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技能型、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来看,仅仅让学生们在实验室的电脑上模拟财政预算业务流程是不够的,高校财政预算实验教学课程应该融实验教学、角色扮演和预算单位实践为一体,而不应该停留在对财政预算流程简单的模拟上,应该在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因而,高校应该加强与财政部门、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单位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到财政预算单位去参观、见习和毕业实习,了解真实的预算编制、申报和评审过程,让他们对财政预算单位的实务操作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能了解到财政预算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及体验公务员的真实工作,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和发现自身的不足,回学校加强学习补充财政预算单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学校也应安排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心理辅导,使学生们在预算单位见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能达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理论与技能的融合以及自身与社会的融合。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21102)]

参考文献:

[1] 彭锻炼.财政模拟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及其完善[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95-98

[2] 申韬,岳桂宁.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73-76

[3] 姚维保.财政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48-52

[4] 赵宝廷.财政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9):47-52

[5] 曹艺.《预算会计》课程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研究[J].大家,2012(5):57-58

[6] 赵海超,赵海香.论高校教学实习在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7):101

[7] 刘莹,庄晓燕.对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软件的几点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111-113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Tucson;财政透明度;财政预算

1 Tucson的财政预算透明平台与文件

Tucson财政信息主要反映在以下文件中:历年财政年度的执行与评估;财政年度的预算估计、更新和讨论;财政年度Tucson各部门预算,分别由消防、警察、公园与娱乐部门等部门提交提议,市长和理事会研究会议讨论;财政年度改善性资本项目,由市长和理事会研究会议提议;财政年度城市经理推荐预算概述,包括改善性资本项目,由市长和理事会研究会议进一步讨论;Tucson财政年度推荐预算。财政预算与审计主要监督财政活动,解决操作问题。Tucson财政预算与审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财政预算,协同审计,前一财年预算发展,债券状况报告,前一年度预算,总体估计收入和支出,市长和理事会,独立审计和绩效评估委员会报告。

除了国家法律和城市,政府财政官员协会(GFOA)于2012年12月提出综合金融政策,市长和理事会将采纳这些政策,用于指导总体财政规划和管理。Tucson市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培育和支持持续的财政实力和稳定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形象和信誉,确保公民、债券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对整个城市的财务状况充满信心。财政政策保护委员会的决策能力独行其是,委员会的决策不受金融问题或紧急情况的影响,其具有重要的、独立的政策行为能力。对于财务报告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文件中:全面的年度财务报告(CAFR);Tucson补充退休系统(TSRS CAFR);月度财务报告;单一的审计报告,其主要是提供财政年度联邦拨款支出情况。

2 Tucson财政预算透明特点

Tucson市财政预算与审计办公室是财政预算透明与效率的最基本保证。预算与审计办公室与市长和理事会、城市经理、市有关部门一起协调运行、监督资本预算,审查城市部门和流程来促进服务改进并解决一些操作性问题。Tucson市财政预算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调整,使得预算精准。财政预算与财务报告都受到严密的监督与审计,得到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行政机关精简,行事效率高。

2.1 网站资料详尽,维护更新及时

Tucson市财政预算与审计的资料详尽、更新及时。在网站主页的八个板块中能详细地了解Tucson财政预算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在预算主页体现Tucson市2014年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资料:这里最主要的资料是推荐预算报告,其次是2014年财政预算讨论,还有一些及时更新的关于预算讨论的PPT、PDF文件以及公共安全和公园演讲。

2.2 协同审计

Tucson市财政预算受到协同审计的监督。图1体现了Tucson财政预算与内部审计划分以及各自的资金支配情况。协同审计能快速地识别和解决财政预算等操作问题。协同审计促进关键性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协同审计提供一个系统使部门服务交付、成本问题得到早期预警,并且跟踪重要的财务信息,改进服务交付和减少成本,确保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Tucson市协同审计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收集与筛选部门数据,利用图表分析部门服务水平;二是提供当前财政年度和以前期间财政数据,并以季节性或周期性方式提供历史数据;三是利用图表分析、监控部门服务能力趋势,如果发现有潜在的下降趋势,内部审计将标识和记录原因,并提供纠正措施,每个部门将及时回应审计建议,最后形成季度总结报告。

2.3 人员的调整体现了财政效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Tucson政府员工按照一定预算标准进行调整。2014年财政预算为4917.55,比上一年度减少20.2FTE (full-time equivalent)职位,一个FTE等于每周工作40小时或2080小时/年。Tucson市FTE在2006年达到了历史高峰6042职位,这比2014财政年度多了1124职位,而2014年财政年度职位数几乎回到了1995年的水平。衡量城市财政效率主要用每1000人口中政府员工的职位数。过去10年,每1000人中政府员工的职位数从历史高峰2006财政年度的11.2逐渐减少到2014财政年度的9.6。

2.4 Tucson税费的调整

Tucson财政收入的税、费调整是财政透明的重要体现。Tucson主要调整城市财产税,其属于主要物业税,主要用于有限资产评估,这部分收入用于一般用途;而辅助物业税用于完整的现金价值评估,这部分用于支付债券本金和利息。2014年合并后的物业税率每100美元增加0.1665美元评估费,也就是一个价值10,000美元的房屋物业税将在2014年上调16.65美元。Tucson服务性收费通常是影响多数居民使用政府服务的费用,其包括垃圾收集和处理服务费用以及水系统维持成本的服务和水系统的使用率。水的费率增加必须获得市长和理事会批准。2008年经济衰退造成了Tucson市政府职员位置下降到1995财年水平。为了保证应有的服务水平,2014年政府必须培训与提高员工一线服务能力,通过内部调整与组织效率提高,保证关键性的服务得以有效的提供。

2.5 财政的监督

Tucson财政预算得到了州与市立法委员会的监督,法律要求它必须向公民提供评论预算的机会。以社区优先和政策推动为框架,市长和理事会首先审查城市经理的推荐预算,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审查期间举行公众听证会来获得纳税人的意见,最终由市长和理事会修改预算和物业税。

公众听证会: 市长和理事会召开公众听证会,为公民提供机会表达他们对预算和房产税征收的意见。通常在每年4月下旬举行的市长和理事会会议之后,第一个公开听证会召开,主要评审推荐预算。采用初步预算之前,5月初将举行另一个研究会。采用预算之前,5月下旬将举行第二次公开听证会。5月下旬还要举行关于税收征收的公开听证,讨论初步物业税征收问题。

2.6 财政预算效率

Tucson将整个市分为八块,每个单位负责一部分资金运作,按照不同的比例支配资金,如图2所示。预算程序在可支配收入条件下,监控一年中财政资本的运营并调整预算。预算工作是按照联邦、州和地方法律来完成。内部监控主要的工作是审核、评论、成本研究、调查、特殊项目研究并对部门绩效进行衡量。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在独立的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审计人员为城市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并提高城市管理的操作性。在整个市长与理事会以及财政预算与审计部门一共设置的位置为57,其中市长与理事会一共设置了43个位置,这包括市长是7个位置,每负责片是6个位置,一共是6片。预算与内部审计一共有14个位置。2014年市长、议会和内部审计职位数57与整财年政府全部职位5000相比,仅约占1%,可见Tucson市财政运作效率很高。

3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Tucson政府财政透明度是很高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预算制作、修订、审计体现了连续性、完全性。政府所有的活动和收支都全面、细致地体现在预算文件中,没有任何遗漏。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监督预算的执行,使公众获得信息并参与预算的制定、修改与监督。市长与理事会安排详实的预算修改与听证会时间表,审计部门一丝不苟审查监督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公众积极地参与预算修订、提出意见并得到相当程度的采纳与重视。

第三,信息的可获得性便捷、全面、系统。基本上近些年的文件资料,包括修订文件在网站上能方便地获得,不需要调查者或研究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索。另外政府尽其所能让公众读懂这些文件,并通过不同的角度体现预算,让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了解、领会政府资料。

第四,政府的财政信息通过财务报告披露,通过财务报告了解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收支执行结果。网上的财务报告连续性强,更新快,每月财务报告都已经更新到最近的前一个月。

第五,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的及时、连续。预算报告中,每项收支和活动都列出3年的数字:财政年度的预算数、前一年度的预算数和修订数以及再前一年的实际数。Tucson市做每两年以后的预算: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其预算基本准确可行,除了2008年以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的巨大下滑,2008年的Tucson市财政预算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第六,Tucson的财政预算精准,公众参与度高。预算日历详细而且通过调研与网上资料分析,财政预算的制定与讨论严格按照财政日历来执行。在每次修订与讨论中都有公众的听证,公众积极提议或者参与预算修订。在网站上每个小小的提议都能得到政府的关注。财政预算与审计步骤详实,计划表可靠,按照计划表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 JunPeng, ShulianDeng, the Study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Fiscal Transparency: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the Reference to China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9,(1):159-174.

[2] Alt, J.E., D.D. Lassen and S. Rose. 2006. 'The Causes of Fiscal Transparency: Evidence from the US States', IMF Staff Papers, 53, 30-57.

[3] http://cms3.Tucsonaz.gov/budget.

[4] http://Tucsonaz.gov/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