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大多都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讲及划重点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往往并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反而令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在这种枯燥的学习氛围下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积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与特点,并引导其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无限发扬,以及还要鼓励学生多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焕发出热情与活力,而非如过去般死气沉沉。

2.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得以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它担任着信息传递的使命。其次,在人类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语言是将其内心的心理表现与生理活动转化为外部交流语言的工具,它是对人类思维的反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语言交流锻炼其思维及表达能力,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的重要前提,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促进其智力的提升与发展。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则是保障学生掌握语言、合理应用语言的前提,是奠定国民教育、传承我国文明、延续母语的重要表现。因此,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始末。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传递人文风貌,提高整个民族语言文化水平的重要职责,它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与价值特征,属于传统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汉语言文学自身专业特点来说,它关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重视语言教育的实用性,但其适用表现并非体现于实际应用的部分,而主要在于精神概念的影响方面。汉语言文学教育并非直接注重经济效益创造的学科,它更为注重社会效应。伴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神话与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正迈向与社会文化相交的轨道中,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三、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一)教学目的一致

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均在于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属于语文教育,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汉语言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精神面貌及文学素养的培育,而语文教学重点则在于突出其工具性特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与鲜明,要求所创作作品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及其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透过语言能够感受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事物的性质等。而生动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灵活性与动人性。但汉语言文学教育同样是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并将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其重点目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若脱离了基础的语文教学,则无法满足普遍性教育的需求,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专业程度差异

相较语文教学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专业性知识与内容,一般设立于中专、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强调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与汉语建立深厚的情感。而语文教学,除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功能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放性思维能力。(四)在强调人文关怀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无论是语文教育抑或是汉语言教育,均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求文学进入学生的心灵,发挥文学渲染与洗涤作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洋溢着人文与理性的光辉。两者均重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与情感的丰富,关注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对接

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建立开放的教学观点,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关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以开放的目光迎接现代文化的融入与交流,实现语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适量地注入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而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同样需要添加新时代开放理念与意识的教育,实现教学理念的对接。

(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对接

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还需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教师作为教学的指代者,展开开放式的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采集更多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节目、教育频道、课程录像等,为学生组织更多教学资源片段,围绕语言课程教学内容,纳入更多符合课程性质、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使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强化,实现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对接。

(三)现代技术指导学习的对接

当前在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开放式的远程教学模式,将课程的开展与现代技术的应用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与现代技术运用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在导学方面的能力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提升明显。包括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系统操作等,自动化程度较高。为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技术方面的对接,必须在广大中小学内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放式教学,为日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思维能力的对接

语文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勇于实践与具备创新精神的符合型人才。细化两者的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为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教学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绝大部分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都是“就业为向导”,这无可厚非,然而,不少的高职学校太过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技能,而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这导致汉语言文学在高职学校的教学地位下降,并且一部分高职学校还未曾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

1.2不够健全的课程结构体系

创建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目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这亟需更加深入地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要素,不然,就较难体现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综合效益,而提高人才质量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力就仅仅是空谈。为此,在新的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师创建比较健全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就变得非常迫切,只有如此,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最终促进课程的优化设计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学的综合效益。

1.3教学模式太过传统

在高职的汉语言文字教学中,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常常是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这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不够灵活,这跟实际的教学需要不相适应。当然,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不少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却不注重输入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这使得学生常常是走马看花。

1.4教材与考试存在的缺陷

相对来讲,汉语言文学的教材知识较为死板和固定,跟社会热点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在考试的过程中,常常设置比较多的客观题,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学校领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高职学校,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大部分学生感觉只要学会了专业技能,就无所不能,这样的思想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学校的领导需要充分地认知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不管是在设计教学方面,还是在建设文学课程上,都需要做出严格的要求,并且贯彻实施,不可以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2.2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持续地健全课程结构体系,从而保持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创建学生道德理论基础与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视角。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是说能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效益,而是能够创造难以通过数字进行统计的社会效益。我们应当以优化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形式,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合理,只有创建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可以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进而提供理论根据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和优化。在建立和健全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设置课程的核心是学生汉语素质的提高,建构课程应当尽量地给学生创设足够大的学习空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结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综合效益提高,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2.3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关键方式是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仔细地思考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探究语言的深层规律。像是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课堂出现一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气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这让学生在持续地探究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且在师生的一起学习中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2.4重视教学的实用性

重视改革教材,以及优化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设计教学课程方面,能够设置一部分文字编排、简历设计、应用文写作、名著鉴赏、读者赏析、写作实践等一系列较强实用价值的汉语言文字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因此,教师的讲解应当注重实用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跟社会相适应。教师的备课应当积极、认真、充分,把握跟课程有关的新内容,从而对教学知识进行设计,使得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根据课程发展目前形势下的崭新高度思考课程的基础,设置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重视编写活页讲义,对各个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体现集体任课及时的力量,大家共同备课,一起获得提升,有效地统一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教学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文提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活动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高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提高专业应用性教学水平。

3.设计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较好的普及。正确运用情境教学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则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人格,开创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局面,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可执行性的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情境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根据本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设计一些模拟场景,例如新闻采访,现场招聘等,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三、总结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与一般的语言教师相比,要求更高。他们不仅要讲授语言,还应承担传播文化的任务。基于此,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起正确的语言文化观,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以文化为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文化知识的传授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该语言的文化;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导入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2、随时充实自我,了解并熟悉中外文化。“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传授给学生丰富、正确的文化知识,自己当然要先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既传承文化又紧跟时代。在充实本国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外汉语教师还要涉猎和了解一些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因为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必须将汉文化和他们自己的文化相比较。只有这样,他们才易于接受汉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汉文化。

3、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过去,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往往偏重于对语言知识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授。我们认为,应将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等放在文化背景下教授,也就是说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将该词的表面意义、搭配意义、句法功能以及感彩分布将给学生。先让学生了解词的表面意义,进而通过引导和比较,让学生了解词的搭配意义、句法功能以及感彩等深层的内涵意义。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这种带有文化意义的介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该词的用法,而且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此外,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将文化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技能训练成为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模拟交际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一举两得。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已经引入教学之中,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向学生更加形象地讲解文化。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幻灯片、录像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学生展示和介绍汉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等,这种直观教学比枯燥乏味的单纯口头讲述要好得多,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实践并重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遵从传统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转折,开始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要求教师依然是主导,学生变为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重视。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如何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以得到切身感受。比如要教授购物方面的课文内容,上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课前作业———让留学生亲自去超市购物。这可以使留学生能直接感受在中国的超市购物时应怎样称呼、怎样询问价格、怎样付款等等。此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中国人购物时的惯用语。首先涉及到中国的称谓文化,超市的工作人员可以称之为售货员,或更为亲切地称之为大姐、大哥之类,使其年龄、性别而定。其次是询问价格的几种说法,以及付款时用语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内容就已经有了切身体验,学习起来更容易。通过类似的实际性操作,留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在不同的语言氛围中了解各种表述的语用条件,这种训练对于整个汉语学习乃至专业学习都是受益非浅的。

(三)贯彻各种教学原则,使之有机结合

将各种相关的教学原则贯彻到文化教学之中,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

首先,贯彻整体性原则,就是将语音、词汇、语法等放在文化背景中教授,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使二者融为一体。例如,教师在讲解成语“生龙活虎”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该成语的表面意义,还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龙文化在中国的悠久历史。

其次,贯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程度等,确定不同的文化教学内容。例如初级阶段的学生汉语知识有限,对他们进行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遍的常见的文化现象,主要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交往方面常用的语言形式。比如:称呼、问候、问路、打电话、购物、告别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交流用语,以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这时可侧重引导教授一些深层次的汉文化内容,如避讳语、禁忌语、委婉语、歇后语等,向他们介绍更多的习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习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以便他们能很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

当然,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间的知识更是难以计数。作为中国人,很多知识也并不知晓,所以要将这些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交际,这种教学不等同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侧重于和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通过对汉语言专业传统理论课程的实践改革,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问题在于课堂课程实践效果往往具有零散性、短期性,因此,应该建立一种长效性的素质培养模式,将零散、短期的课堂实践效果进行延展和深化,组成一条横贯大学四年始终的实践教学主线。燕山大学文学与传播学系自2001年起,就推出“中文专业‘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在素质培养模式的长效性建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方案具体如下:

(一)五十部名著(包括文学理论类、哲学类、文学作品类)

即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共八个学期)阅读中文教研室指定的5—7本必读书目。考核目的: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养。考核办法:由专业教师定期参照读书笔记进行基本考核,其成绩作为“‘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最后考核的参数(20%)。写够50部书的读书笔记者合格,否则不合格。第一学期开始考核,第八个学期之前考核完毕。

(二)二百首诗词(包括古代诗词,现当代、外国诗歌)

即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共八个学期)背诵中文教研室指定的25首诗词。考核目的: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养。考核办法:由专业教师定期进行现场背诵考核,其成绩作为“‘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最后考核的参数(20%)。能够全部背诵者合格,否则不合格。第一学期开始考核,第八个学期之前考核完毕。

(三)五十篇文章(包括文学类、新闻类、学术类文体)

即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写作(共八个学期)6—7篇文章。前四个学期以文学类作品写作为主,后四个学期配合“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科研实践训练程序和其他应用性强的课程,以学术类和新闻类的写作为主。考核目的: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考核办法:由专业教师定期进行考核,其成绩作为“‘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最后考核的参数(20%)。写够50篇者合格,否则不合格,能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者考核计优。第一学期开始考核,第八个学期之前考核完毕。

(四)一场大型汇报演出

即要求全体学生在“‘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的考核中期(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自行组织大型的汇报演出,或演、或唱、或舞,以专场的形式汇报“‘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中的所学。考核目的:增强学生的写、说、演等的综合能力。考核方法:由教研室教师集体进行考核,其成绩作为“‘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最后考核的参数(40%)。此方案分年级、分阶段实施,可操作性极强,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将能力的培养孤立化或简单化,或停留于阶段性效应或一般“课外活动”的层次,而是融合在专业理论知识的逐步学习与提高之中,形成一种比较全面的、持续的、渐次深入的过程。在“‘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推行的14年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读、说、写、演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例如,2001—2005年5年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在包括省级在内的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各种样式的文学与新闻作品120余篇(占学生比例的48%)。2004级白幸等10名同学获得权威文学月刊《人民文学》首届“新人杯”作文大赛奖。2001级范瑞宾获得河北省文学院征文二等奖,并被中国校园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文坛之星”称号,同时他的长篇小说《玩着笑着哭》由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009级陈金龙获得2011年“河北省大学生青春原创征文大赛”一等奖。2001级刘妍获得“2003中国小姐风采大赛”“河北省总决赛冠军”及“最具才智奖”,并获选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比赛,表现超群。2003级刘纯等组织成立燕山大学话剧团,在学校并到部队演出经典话剧《雷雨》,受到广泛好评。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策略氛围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发展”。其本质是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采取各种手段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想学,并乐于学习。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品质,也是真正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教育培养具有个性健全和人格独立的人才,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才。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种非技术的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尤其需要如此。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燕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全体教师参照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文献,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力图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实践训练,创造出一套富有专业特色的教改研究体系,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演促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丰厚的文本资源,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教师会鼓励学生将本课程的经典篇目改编成话剧或歌剧,并排演。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学生曾改编了经典剧目《西厢记》,并全部用昆曲形式演出,在校内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再如,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中学生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创作了话剧《妻妾成群》,并在2010年的“‘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汇报演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经典篇目的排演,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了其积极研读原著的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既很好地体悟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语言表达、心理等综合素质。

(二)以问促思

“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是实践型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在文艺理论课程中,教师在课前都会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拓展了学生在课前、课堂思考、讨论问题的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慢慢使学生消除了对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隔膜,并且在思考和创新中,培养了良好的素养。再如,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教师会利用课外时间,通过QQ谈等方式及时将学生问题公开解决,或者设置一个问题进行网上集体讨论,在对问题的深度探讨中引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三)以比促赶

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充分开拓、挖掘第二课堂的空间。针对办学的实际条件,我们会定期聘请众多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士,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并且发动本系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文学大讲堂”,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除了上述常规的学术性活动之外,我们在第二课堂空间中以大量的精力设计了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文学沙龙、读书报告等环节。事实证明,这直接启发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比,学、赶、超,从而加快了学习的进程。例如,一年一度的“张永琛文学奖”的评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潮,在互为竞争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三、树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必须由过去的那种单一型的中文专才培养,转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由过去的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向高素质、多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燕山大学文学与传播学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完成对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例如,每年的“‘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大型汇报演出全部都是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从多功能活动场地的联络到音响设备的租借,从服装道具的准备到舞台布景的搭配,从海报广告的宣传到观众的引导入席等,都是学生在征求专业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自行策划筹谋。汇报演出的节目也全部是由学生自编、自导完成。例如在2003级的“‘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汇报演出中,学生自编了舞蹈《弟子规》,自创了话剧《中文系女生》和《时间砂》,改编了经典话剧《等待戈多》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2001年起,在十四年的“‘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大型汇报演出中,燕山大学文学与传播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共原创了20部话剧、6部相声、13支舞蹈,改编了经典文学篇目18部。除了创新能力之外,我们还重视对学生创新情感和人格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例如,配合“‘五二五’读书写素质培养工程”,我们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到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地区采风,在社会调查和采风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对社会深刻的体悟,也促使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传达出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2003级刘纯曾在暑假期间骑自行车从乌鲁木齐至西安采风,历程3000千米,以实际行动诠释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环保”这个时代主题的理解。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分    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鹿邑县分校

姓    名:梁 如 冰

学    号:1641001254306

指导教师:张 光 明

完稿日期:2018年5月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梁如冰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语境,品味词语,挖掘语言的深层意蕴,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让文学作品成为语文教育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文学教育  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文学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均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教育理念注入中学语文教育中。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认读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学教育新理念。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特点,主要表现有:

 1、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多义性与不确定性特点。

语文主要由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组成,其教材内容也多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其自身文学修养的高低事关对文学作品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可见,文学教育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奠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性。 

 2、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文学教育则是在对语文教材内容阅读与理解基础上,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识的拓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人生,为后期进入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而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开展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并且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文学发展的兴衰关系到语言文学的兴衰,对于语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细腻、优美、微妙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足以引起读者欣赏与共鸣。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其次,对于文学来说,其具有显著的认识功能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过程,并且其内容承载着人类先进文明的历史。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不但是鉴赏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而且也是自我构建与自我发展的重要过程。可见,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在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明确规定,而由于文学作品自身具有审美特性,这使得实施文学教育成为语文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塑造美的心灵,唤醒沉睡的潜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人的个性和谐而完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可以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提高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只有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启智、育德、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有效实施语文教育。目前,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趋势,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推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的影响力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文学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精神奠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语文课程教学,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各种定位的观点中,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居多,这也与新课程标准传达的精神一致。文学教学的内容包括:文学史基础知识、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及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底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抒发和谐世界之人类的美好理想,尤其在人文素养培养上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 

1、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文学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比以前有所增加。(2003年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72%)语文课本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教材上的这些文学作品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文学作品和正确引读名著,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2、提高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文学教育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由于它的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所以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但是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教“,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教师给学生传递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僵化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无非是讲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家风格、基本常识、中心内容、主题思想、结构形式、情与景的关系、表现手法 分析 思想内容,分析艺术形式等等,甚至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叙述(描写、塑造)……表达(提示、表现、抒发、赞美、批判)……”,我们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用(这些常识性、技术性的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是说不能用这些呆板的内容去代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师不应该在“教”的过程中给作品贴上“标签”,再教学生“辨认”,因为这些毕竟还不是文学教育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而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东西硬塞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文学教育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学生长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就会在文学思想、文学知识、文学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文学教育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致,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一个人物人性的形成,人格的完美,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民歌和英雄传说,都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基本上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哲学、科学文化等,它是那个特定时期的缩影。因此,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具体生动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个性、情采和审美特质的真实反映,是他们的思想结晶和灵魂雕塑。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鲁迅的冷眉热肠,钱钟书的幽默博学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寄寓着他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时候,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他们美好的或丑恶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点上深化和升华了自我本性。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教育家们都很重视运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五、提高文学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前成熟,在许多方面有赖于教师引导、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感情最纯真、记忆力最好、对世界充满渴望和向往的阶段,是思维活跃的时期,学生应该在此时学到最美的文化和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孤立的从记叙、说明、议论类的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言,这种收获是有限的,也是枯燥的。其实, 学生完全可以在文学这个感情释放的空间里去了解、掌握、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汉语是最富有美学色彩的语言,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更是优美怡人的,它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进行语言教育的最好蓝本。远如《诗经》《离骚》、先秦两汉散文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近及现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语言艺术的高峰,值得我们去揣摩运用。学习这些作品,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有许多优秀的应用性文章就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如《祭十二郎文》、《谏太宗十思疏》等。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优美的文学意境,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语言形象,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进行文学教学时应摒弃定格好了的框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像、再创造的空间。提供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把握文学教育的特点,利用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情感熏陶、审美训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健全学生的人格,大胆放手,让其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传统的文学教育理念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学习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主动辅助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除了承担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理论和技巧,使之娴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较有艺术味地传达个体生命的各种见地的责任之外,更要肩负起对学生灵魂的洗礼和跃升的重任。

 

 

注释: 

[1]骆怡龄.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07,(8):2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2]刘跃夫.定格式分析不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3]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坎龙.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体系构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5]郭惠宇.文学教学呼唤教师的文学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6]周圣荣.中学文学教育复兴的背景与困境[J].语文教学之友,2002,(7). 

[7]范玉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M〕.现代语文,2004.

[8]刘真福.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单元修订说明[J].学科教育,2003,(5).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现状;思路

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是人们交流、工作的基础,如今已逐渐走向了世界,被许多外国人民所学习与应用。汉语言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代表,同时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汉语言文学授课的实效性。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与复合型的趋势,要求其不仅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而更多的是要求其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在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功能有机结合。

二、汉语言教学方式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单一

汉语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门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实践中,如今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单一、缺乏创新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授课主要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备课与授课的重点都在课本上,对于课本上的字、词、句讲解的比较清楚与详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先进的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获取知识更加的快捷方便。在单一教学模式下进行的汉语言课程,已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热情,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依靠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真正魅力。

2、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 ,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德、学、才、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知识贮备扎实、口才较好、文笔过硬、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因此,汉语言学生的教学在给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可以选择具有创新型的主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具体思路

1、内容创新

汉语和汉字根源悠久,历史长远,起到维系文明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使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应用到汉语言文字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因为受到历史、区域、文化差异所影响,不规范用语、错别字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里面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数种课程,作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全面的内容改革创新。

2、实践强化

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就业后的作用,可以把教学重心放在读、写、说几个方面,所以教师有必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强化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招聘练习,以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自我简介与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手段,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

3、德育结合

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在教学时如果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同我国应用式人才培养目标相龃龉的。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时,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应用、创新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传统文化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思路,把教学推到德育层面。例如:教师在讲解《大学》这本著作时,可以把为人子,止于孝当作专题。让学生体会到孝道对于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意义。

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与时俱进,解放思路,将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精髓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社会、贡献社会做好应有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才忠.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3(4).

[2] 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汉语言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

前言

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言,其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特色的一种结合,通过完美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美[1]。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学术载体,是我国古老民族的文明建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2]。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3]。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5]。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有一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很多教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到了实际教学的时候,则收到的效果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6]。教学理论固然重要,却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收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理论,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前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并且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5.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中职院校的一门重点学科。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的时候,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该方向的研究,会更为完善,关于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岑玲.亲近文本加强理解 注重实践提高能力DD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参与性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5):15-16.

[2]蒋继华.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12):25-26.

[3]王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之策略浅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30-31.

[4]杨靖,崔乃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才智,2012,(01):25-26.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前言

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言,其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特色的一种结合,通过完美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美[1]。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学术载体,是我国古老民族的文明建设,其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2]。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3]。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专业的学生,文化特点鲜明,教师应该向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评价,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5]。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原有的教学目标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老师的目的,也是学生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所以,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变应试教育的劣势,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之。

另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有一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很多教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到了实际教学的时候,则收到的效果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6]。教学理论固然重要,却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收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理论,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前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并且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适应新的问题的发展需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不是通过某个人的一些努力就可以达到改进的,是需要所有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共同努力、探讨,在长期的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升华的。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该学科的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优化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7-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汉语言文学在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国家十分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并不十分完善,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包括教师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学生方面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汉语言文学的素质教学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依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②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书籍、报刊、杂志及点子刊物等,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前人的研究经验与优秀理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法,就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尽心分析阐述,使阐述更为具体化。

1.3文献综述

王晓云(2014)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出,语文作为各项学科的基础需要引起教师以及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当体现人文关怀意识与情感,使自己的课堂充满人情味;李华(2010)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中指出,汉语言文学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国际化。

2.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阐述

2.1教学模式僵化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模式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汉语言教学发展的早期是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随着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以及主动学习能力的增强,这种模式实际上束缚了学生思维广度与宽度的扩展与延伸,并且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2教学方法单一老套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了多样的教辅工具与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然而很多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逼着学生背诵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东西。久而久之,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学习与理解。

2.3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上课之前,教师们往往会计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结束后应当达到的效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预期与实际教学成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当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拆分讲解之后,学生并不能掌握住重点知识,对于难点知识,很多学生连理解这一层面都做不到,更别说运用了。

3.汉语言文学的优化教学策略

3.1教师方面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以及自己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独特魅力,进而让学生爱上自己,爱上汉语言文学课堂。

教师应当学会使用先进的教辅工具以及教学仪器设备,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散文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朱自清散文诵读的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随后通过播放一小段有关朱自清的视频介绍来引入课程的学习,最后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本篇散文的写作手法与技巧。这样一来,一节生动形象的汉语言文学课堂就呈现出来了。

3.2学生方面

作为学生,首先要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因为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悠悠上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对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与内在气质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紧密配合。

4.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摸索其中的规律,遵循规律进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优化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密切配合之下,教师的讲课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师生间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使课堂的气氛更为的融洽,使课堂质量极大地提升。然而,在调查中却发现,在多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乏良好的互动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成为了影响课堂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多数的教师基本是按时到课堂上课,下课即离开教室,而在课堂上,有的老师只是将教案讲授一遍,没有在意调节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也没要多加考虑,导致课堂完全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是否认真地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这些情况,教师都很少主动去掌握,而只是自顾自地在讲台上讲授,由此就相当于默许了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的事,而使得教师的讲课内容被不同程度的忽略,最终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还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被浪费掉。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以生为本,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教育部门和高校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加以重视,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地制定汉语言文学教育规划。在传统的教学规划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过于的重视,而对于学生听课的主观学习感受、学习兴趣,以及课堂上的心理活动等等却往往忽视,而最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在制定新的教学规划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特点,划定合适的范围。从而在尊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制定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习激励机制。此外,在制定教学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发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中的兴趣点,并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规划中使这些兴趣点成为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有效支撑,从而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地融洽,还可以将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环节。

(二)运用多媒体积极开展师生课堂互动讨论。计算机多媒体已经在各专业课堂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师生课堂互动讨论。具体来讲,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特点,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影音视频方面的优势,制作新颖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板书进行授课,这样就能更加容易地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境,使学生接受度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专门开设多媒体课堂讨论课,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分组分别安排不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制作主题多媒体课件,进而在互动讨论课堂上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观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对于多媒体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