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

专科教学论文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而在实际教育中,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练好专业技能就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文化课程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类课程,学生普遍在初中的基础就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所以,随着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科学师资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对这门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学生最初不能很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向教务科老师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使我茅塞顿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教的应试模式,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文化课程,同样要从技能教育入手,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他们的所学能有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比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为什么吃鸡蛋有营养等等这样的生活常识,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用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既不能太抽象难懂又得让小朋友弄明白。所以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尽量避开生涩的方程式及元素符号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多以实验,实例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使他们更容易于接受和掌握,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问,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文化底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单从文学修养一个角度来判断,而是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衡量:习惯养成,知识广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无时无刻都与自然打交道,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见到的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百宝箱”,打开来应有尽有,能够帮他们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诸多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难问题。如幼儿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提出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如在一次语言教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幼儿问:“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妈妈长的不一样?”“青蛙在春天时产卵,卵又会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又变成了小青蛙了吗?”所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教师是必备的。同时幼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幼儿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给幼儿讲一些寓言故事,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月亮里为什么有兔子和仙女?等等,看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但有时却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以寓言故事为例:很早以前,有一位又饿又可怜的乞丐倒在路边,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就对乞丐说:“请你把我烧一烧吃了吧!”说罢,就自己跳到了火堆里去了。那位乞丐在“啊”的一刹那间,就变成了神仙,他抱起兔子跑到月亮上去了,从那以后月亮上就有了兔子。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还继续给幼儿讲这种故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给幼儿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以启发幼儿: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产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如果不掌握全身系统性疾病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极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其次,中国很多地区的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人们缺乏口腔保健意识,有些边远山村的人民甚至认为牙齿问题不算疾病,有病不医,导致牙体缺损或较早脱落而影响生活质量[4]。因此,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医学生应肩负起宣传口腔健康的重任,指导人们进行口腔预防保健。

2提高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向非口腔专业医学生介绍较熟悉的领域,多联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临床医学系学生,可以重点突出口腔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对医技系的学生,多联系影像和检验的知识,口腔检查和治疗均离不开影像检查,强调拍片对口腔医生开展诊疗活动的重要性,无论拔牙还是根管治疗,都需要为患者拍摄X线牙片;正畸和颌面外科治疗前都需要为患者做血液检查。以此引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拓宽医学知识面。

3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教学重点应与口腔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分,根据学习目标重点介绍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症状及处理方法。比如,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和标志不需要重点讲解,应重点介绍面部形态标志与颜面部审美的关系,通过自我观察及互相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又如,牙周疾病的重点可以强调导致牙周病的不良习惯等病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再如,可重点讲解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急救处理知识,如颌面部伤员担架运送时的,颌面部出血时有效的止血方法,牙脱位后再植前的保存方法等等,便于学生在遇到相同情况时清楚应作何种急救措施。现代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生活不规律,多数学生可能会存在颞下颌关节不适,可以重点介绍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因和治疗原则,学生会对此内容更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此外,应该适当增加口腔卫生保健一章的教学内容,讲解如何选择漱口水、牙膏和牙刷,怎样漱口,刷牙的正确方法等卫生保健知识,利于医学生今后随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通过教学侧重点来引导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专业的基本知识。

4教学方法对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科学的影响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传统板书式教学方法更新颖直观[5]。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抽象,口腔疾病专业性强,凭空讲述口腔专业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图、声、像三维材料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在介绍一些临床操作时,视频及Flas的加入使语言难以表述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什么是根管治疗,以往学生只能依靠教师对课本文字的解释,难以理解,而采用动画示教,根管治疗的步骤一目了然,生动鲜明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介绍口腔卫生保健,单纯讲述什么是牙膏、牙刷,如何刷牙平淡无奇,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牙刷与牙齿的位置关系及旋转动作,轻松掌握刷牙的动作要领。再如介绍漱口方法之前,我们尝试利用影视剧作品中漱口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漱口的观念,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教学效果显著。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传统被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述恒牙的名称以及牙位记录法,教师在示教之后任意选择某几颗牙齿,请数名学生回答该牙齿在口内的具体牙位,或者在黑板上写出该牙的牙位记录式,举行一个随堂竞赛,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确。教师还可以采用病例引导的形式,先以图片向学生展示某一种疾病的典型特征,再通过引导形式使学生总结出引起该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加深记忆。

5利用教具进行教学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文字描述晦涩,单纯依靠图片示教,平面形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可以购买示教模型交给学生近距离观察,理解并记忆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血管的解剖结构。牙齿分类繁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离体牙加深对不同种类牙齿的理解和记忆。注重实践能力教学: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无法深入掌握基础知识[6]。可以通过设计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记忆。但是对于非口腔专业的医学生而言,不应像要求口腔专业学生那样注重临床操作,而应着眼于对口腔疾病的诊断和得出治疗方案。因此在安排实验课程时,可以模拟临床中接诊病人的程序,引导学生对给出的病例进行详细的病历信息采集和规范的口腔检查,通过分组讨论,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并列出正规的治疗计划。

6论文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为科研机构和更高层次的教育单位输送进一步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科研型人才,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主要从事审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和物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也在日益翻新,社会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和方法手段都在迅速变化,知识老化的周期在缩短。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尤其是实务部分,可能在他们毕业时就已经过时。因此,现在的高等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綜合素质。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精髓,领会专业知识的应用原理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具有创新性思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世界。毕业后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中新的问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审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通俗地说就是: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审计的本质、审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手段,领会审计法规对保证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审计法规、审计管理体制与审计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还要求学生在未来审计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自主地进行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优质地完成未来将要承担的审计任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长期任务。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善于启发学生创新性能力

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创新,在于教师的知识创新以及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思想的火花。审计专业教育创新的第一要素与灵魂是教师,知识可以从书本和电化教学设备中学到,但是如果学生缺乏与高素质教师的交流,不经过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创新思维是很难学到的。一个好的教师胜过1000台电化教学设备。教师要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要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善于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钱伟长先生说:“在高等院校里,不是科学家,就不会是个好教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你如果不知道科学前沿的最新突破,不知道科学前沿的最新命题,那只能教会学生硬记硬背你那本一成不变的讲义了,不知何谓‘新’,怎么可能去‘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教师的治学态度、进取精神,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每项内容都有过一番深入的研究,讲起课来才能“轻车熟路”,容易抓住重点,做到深入浅出,并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把学生引入创新世界。我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把教师授课和歌唱类比。《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讲善于歌唱的人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这类教师在讲解时能做到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涵义深远。

审计这门课,如果教师不能对审计法中每一条规定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有深刻地领悟,不能对每一种审计方法的根本原理有着透彻地理解,讲起课来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最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只能跟着死记硬背,谈不上去发挥、去创新。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就能讲得有板有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审计法条文以及审计方法与经济运行机制和会计实务的对应关系,学生会感觉到学得津津有味,并深刻理解。今后即使经济政策或会计方法发生变化,他们也会懂得审计法和审计方法也应该怎样做出相应地调整,即学生已经有了创新性思维。从多年走过的教学之路,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对一门知识的掌握,学过多遍不如教过一遍。为了教好一门课,教师必须站在比教材所讲知识的更高层次上去深入研究教材中每一项内容的细节问题。例如,讲到无形资产审计时,注意审查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时入账的区别,学生以前会计课上都学过,两者一个进“其他业务支出”,一个进“营业外支出”,但忘了到底是哪个进“其他业务支出”,哪个进“营业外支出”。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他们无形资产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讲出一些,但承认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再提醒他们无形资产特点中有一条“无形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无形资产是为使用。不少学生马上领悟出转让使用权则是企业的“业务”,而出售(即转让所有权)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所有权的转让属于“营业外”,应该进“营业外支出”。

三、课程设置要重基础,课堂教学要重案例

随着科技、经济和审计学科自身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数量和复杂性都以极快的速度膨胀,这使得审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在重深度、重广度、重技术三种方式中做出选择。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一到单位就能“干事”的要求,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地强调技术教育的覆盖面,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纳入教学内容,而忽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基本的、重要的原理认识肤浅。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业后进入角色可能是比较快,但由于基本理论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比较差,看问题的透彻性不强,往往干不了“大事”,只是一种数据处理型人才,很难成为高级人才,会常常面对新问题,新变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当然,在现今社会条件下,不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在理论深度与应用之间有个合理选择。事实上,对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想在应用方面掌握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应用问题是在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才是可靠的。

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审计人才,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重视审计理论的深度,力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把握,授之与渔,而不是授之与鱼,发挥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能力与应变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使用案例,不能空谈理论。一方面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当然讲好案例,对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审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教师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偏低,会计、审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2)普遍存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三类教师格局,不同类教师之间知识互不通晓;(3)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脱节。而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讲案例时,只能讲好课本上的规范性内容,不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结合会计、财务以及社会实践充分展开课本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性思维。为了克服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1)学校每年能组织部分教师轮换到有关审计部门或事务所去锻炼;(2)打破一个教师一直教一门课的局面,适当进行中青年教师轮流但任相关课程的教学。

四、倡导发现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上课最忌讳的是缺乏启发性,特别是使用电子课件讲案例时,不能刚提出一个案例,很快就放映出处理结果,应该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找出其中的弊端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才公布最终结果,让学生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例如,我在讲解财务审计中遇到这样一个小案例:某工厂有一个车间上月应发奖金3560元,但该车间兼管财务的统计员在厂部财务处报领了6530元,后来厂部财务处在汇总该车间工人上月实际产量时,发现该车间上月奖金多领了,该车间统计员解释自己当时填写报告单发生了笔误。问该车间统计员的行为算不算贪污。我没有直接讲出谜底,而是让学生讨论。开始有部分学生认为该车间统计员的解释是合理的,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该车间统计员虽然有故意的嫌疑,但没有治罪的充足理由。然后我又问学生,在厂部财务处追查之前,该车间统计员是否应该发现自己错报了,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如果该车间统计员开始不是故意,那么在发完每位工人的奖金后也会发现钱多了,而主动退款。因此该车间统计员的行为完全是贪污。

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通过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实验课的开设以及教师本身的素质等方面分析目前体育高专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目前状况,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策略来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体育高专新开设的专业和市场的需要。

体育高专目前的招生面临很大的困境,新生报到率越来越低,因此体育高专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扩大生源,不被市场淘汰。广西体专在办学特色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2008年的招生简章中除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练习等传统专业外,还加入了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和管理等新的专业方向,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好地和市场接轨,前景非常看好。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涵盖了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和康复等众多三级学科,它不仅是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还具有很强实用性[1。在体育高专整个大的专业改革形势影响下,如何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体育高专新开设的专业,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目前状况

运动人体科学在广西体专是一门综合必修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和探究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选用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材过于理论化。目前广西体专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主要是《运动生理学》(卢昌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运动解剖学》(卢义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体育保健学》(赵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些教材理论的知识太多,和实际结合的知识较少,缺乏和市场需求的接轨,导致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没用,缺乏学习喜好,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易让学生系统地去理解和完成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教学目标,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人体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没有应专业的需求而进行专门的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目前广西体专已经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练习、体育保健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大同小异,没有针对性。2008年还将开设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和管理等新专业,这些新的专业假如不尽快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那将会导致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实验课开设的内容过于陈旧简单,没有实训内容。实验课开设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解剖学中一些器官的熟悉以及生理学的心率血压测量,还有保健学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复苏。没有开设到学校、康体中心、健身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4.大部分教师的人文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广西体专的教师通过到外省重点体育院校进修,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人文科学知识较贫乏,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少授课技巧,教学气氛不活跃;而且因为高专的学生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思索,亦没有深入各地调查学生们就业中所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没有将教学和市场需求良好的结合,这是目前体专人体科学教师的一个弱项。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尽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教学大纲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灵魂所在,只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才能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顺利贯彻落实[2。

广西体专2008年共开设体育教育、运动练习、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和管理五个大专业,其中运动练习和社会体育专业还分为篮球、武术和跆拳道、体育舞蹈和健美操、警体保安和高尔夫五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不一样,我们在制定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时要根据专业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的特征,突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例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大纲制定上应该以儿童少年为主线,重点进行儿少运动解剖生理的教学,和儿少生长发育特征紧密结合,运动保健方面的教学应该以儿少的营养卫生、体育锻炼卫生、中小学体育医务监督以及常见的儿少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为主要内容,在大纲中强调到中小学如何进行体育医务监督和儿少常见运动损伤处理等实践的内容;而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运动人体科学大纲的制定上应以把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原则,在运动解剖学上重点以运动系统为主要内容,把握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的结构,重点把握肌肉在体表的投影,对骨骼、肌肉要能准确的定位,保健学的内容上则重点强调运动损伤、运动按摩概述、运动处方和运动疗法,为其在专业按摩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纲要强调到康体中心、体育医院和康复医院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总之,大纲制定一定要结合每个专业的特征,紧密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自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文件和依据[3。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有了明确的教学大纲,假如没有好的教材落实实施,就如空中楼阁,水中明月。陈旧落伍的教材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

体育高专的教学时数较少,因此要求教学内容要精练和实用,现用的教材内容冗长、面面俱到、简单笼统并有交叉重复,已经不能适应体育高专目前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根据专业特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的内容删减和增加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处于学科前沿的知识是教材编写的两个重点。我们在编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时应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要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精选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把解决实践活动新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融入到教材中,保证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基础上有更多的实用性。例如在给运动练习专业学生讲解《柔韧性练习的生理学原理》这一内容时,可添加目前比较前沿的PNF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相互的练习和实践,让同学们将这个练习方法用在平时的日常练习中,争取较好的训学效果。再有,在教材的编写中可添加多媒体教材的编写,比如肌肉的讲解、运动损伤处理和按摩实践等录像制成教材,增强教材直观性和趣味性。

3.构建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靠理论课的状况,调整实验内容,删掉一些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的实验内容,合理配置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并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先在实验室进行人体体质测试的实验,然后再让他们到健身中心对进行健身的不同人群设计体质检测的项目,并且进行体质的检测和建立健身人员体质状况档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把实验和实训紧密结合。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按摩推拿的实验外,还应该布置到体育医院、康体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训,使理论、实验、实训三结合。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把握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体系中将实验、实训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实际新问题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指出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4”和普通教育相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发展高专体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关能力。

(1)实践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方面。高专教育应该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现代高专教育的一大特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区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正确布置两者比例比重,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融入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要主动走向社会,深入学生就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社团等实际的需求,理论教学和实际结合等方面的要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要求高专教师不循规守旧,总能以新思想、新观念对待教学实践。高专教师应做到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向,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善于解决一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新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上不断有所创新。高专教师要能为学生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的氛围,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公关能力。公关能力表现为一个人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5。良好的公关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教训研结合,职业岗位培训、学生实验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和社会紧密相关。因此,高专教师要面向社会,正确、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中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向,把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把握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努力。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高专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和体育高专整个大的改革是息息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要紧紧跟随着高专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的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不断修正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摘要:

[1李秋萍.人体运动科学学科建设若干新问题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摘要:41-42.

[2高维伟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保健推拿》课程改革的阶段探究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摘要:73-75.

[3黄山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改革的探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摘要:129-131.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体育专业“术科”的特点,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基本单元,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各单元确定的主题知识点为学习目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后便进入到下个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好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科学研究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通过研究所获的证据而进一步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构建科学观念、体会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事实上,在本质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二、“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体育教育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鉴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体育与健康型中小学体育人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技能并重,并能胜任教学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亟需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体育方法学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训练方法、锻炼方法、保健方法、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密切关系实践活动,这也侧面反映了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上缺乏所需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传递文明的人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最有用的能力可谓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把之前“讲课就是灌输知识”的观点转变为“学习教学方法”的观点.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劳动行业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必须把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健身的方法作为重点,而不是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及自由去探索课程所具备的的知识,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多的方法学知识,养成终生学习无止尽的习惯。

2.术科的单位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身是一种科学活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训老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趋势,也将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后,老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研究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确可以促进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得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所教科目的第一线,提高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学工作以前的“经验型”向“教学和研究模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意识强,教学不断反思研究,努力探索规律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研究探讨,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

3.体育专业的术科教育课程教学时间缩短,提供了客观条件为术科“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发展。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际,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再完全按照竞技体育模式继续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那么多时间,使我们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改变的实际情况,迫使我们对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习方法,如何应用理论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嘴,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验进行自我比喻,使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育的连续性,以弥补减少的时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

三、结语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美国的医学教育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无大专、中专以及成人教育类型。其教育结构完整且连续,主要由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部分组成。学历教育是采用传统4年制方式,课程设置为两段式,即基础和实习2个阶段,第1、2年为基础课学习,第3、4年为临床课的见习和实习,同时完成临床课的教学。2年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要参加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的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Ⅰ,通过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结束后要参加以临床专业知识为主的USMLEⅡ考试,通过后才可申请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的专业培训,参加综合性的USMLEⅢ考试合格后取得行医执照。美国医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以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训的必需知识、技能和态度。专科化培训是在毕业后进行,且专业数量较少,专业面宽。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育等。现在大多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方法。

2法国医学教育

法国医学教育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之前,要先通过法国会考,取得就读资格。其学制分为6年和11年,分3阶段完成,每阶段都有严格的会考制度。第一阶段(第1年)为医学预科阶段,仅有20%的学生可通过此阶段会考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第二阶段(第2~6年)学生完成全部在校医学课程学习并参加全国会考,有50%的学生可通过考试,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只能作为全科医生或进入实验室、私人诊所工作。第三阶段(第7~11年)作为专科医生培训阶段,学生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培训,使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法国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临床实习及教学工作,在第2学年就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第4~6年完成全部临床课程的学习,医院每周专门为学生开设“临床常见疾病诊治与鉴别诊断”课程,讲解典型的、特殊的临床病症和临床诊治经验与技术等,使学生对某些临床疾病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3德国医学教育

德国医学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11]。德国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无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淘汰率高。医学教育学习时间最长,连实习在内至少要修6年(12个学期)后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即可毕业,在校学习分临床前期(第1~4学期)和临床期(第5~12学期)两个阶段,临床前期要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无具体专业划分,在临床前期课程学习结束时参加第一阶段国家医师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申请第二阶段考试。临床期共学习8个学期,主要进行常见病临床培训、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及具体的分科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二阶段国家医师考试,全部考试通过后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毕业后教育是德国医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为注册医师必须先进行18个月的实习医师工作,实习工作结束后获得官方认可,方可独立行医,但也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至少6个月非手术科室或者至少6个月手术科室的临床工作。18个月注册前培训结束后可申请一个全科医师培养项目,经过2~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且考试合格后颁发全科医师证书。要成为全科医学必须经过4~8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方可授予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取得专科医师称号。继续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持续终身,一般由医师协会组织实施和管理,其根据各地医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每年制定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执业医师要求参加多种学习,累计学时发给证明。

4国外医学教育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借鉴

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开办的老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教学一直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大多采用“三一制”教学模式,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专业课、一年临床实习。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对全疗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满足中国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需求,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较低,使他们执业资格受限。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尝试。

4.1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起点较低,学生只需通过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后就可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较少,思维方式不够成熟。因此,必须增加人文课程教育,由于专科层次的学制仅3年,就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机会,以及在专业课的讲授、临床实习过程中融入人文社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将人文知识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融入社会的技能。

4.2医学基础教育扎实

国外医学基础教育至少需2年时间,而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仅0.5年,内容压缩极少,导致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后劲不足、发展受限。因此,在重视临床实践的同时应加强基础医学教育,争取做到“早基础、强基础、反复基础”。首先要将基础课程进行多课程融合,避免知识重复与遗漏。例如:将解剖学与组织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等。此外,在后续的临床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基础课程进行强化教育,如增设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等课程或讲座。其次,可聘请临床专业课教师来承担基础课教学,既可让学生较早接触临床,也有利于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融合。为保证实施效果,可设立课程综合教研室,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实施课程整合,并对新课程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4.3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的医学院校均有自己固定的附属教学医院和基地,其中实践教学部分是在医院进行,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术水平的医生带教,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而中国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中各专科学校绝大多数无直属附属医院,致使学生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存在较多问题,很难保证医学专科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快推进专科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对非直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加强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重要。此外,大胆探索院校联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深度合作办学,如:(1)实行“1+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课教学,后2年在医院进行临床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教学。(2)聘请临床一线医生承担专业课的教学,鼓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参与毕业实习生的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3)对毕业实习生实行双导师制,即医院带教老师和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4)在学校建立仿真医疗环境,设计标准化患者,以临床病例为蓝本,训练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在以后的实习或临床工作中尽快适应角色。

4.4具有严格的医师考核与注册制度

国外的医学教育都实行非常严格的考核筛选制度,因此,中国专科层次医学教育也必须加强考核制度,在基础课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不能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课学习结后进行一次专业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通过后进入医院实习。在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最后一次的毕业考核(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这样对学生的3次严格的考核,有助于解决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低通过率的问题。

4.5建立较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1)生源质量不高

专科院校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都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进入专科院校的目的是继续“专升本”,最终完成本科学业。专科院校的学生整体英语能力较低,在英语基础、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给专科英语教学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是厌恶英语学习的问题,导致专科英语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另外,专科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被动情绪,很少有学生会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英语学习计划,甚至连教师布置的预习、复习内容都很难完成,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专科英语教学效果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英语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特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往往还是基础的语言能力训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其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无法将这些特点展现出来,也就达不到英语课程教学的标准。

(3)专科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当前很多专科院校采取分级教学模式,以对专科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补充、更新,例如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推荐多种课外读物和自学教材等等,但英语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专科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与本科教材是一致的,教材的内容设置与学习难度与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情况不符,缺乏实用性强、难度适中的专科英语精品教学教材。

2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相关内容阐述

交际语言教学方法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法。这种语言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Hymes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交际能力四个方面的认知理论,这四个方面认知分别是可能的交际形式、可行的交际心理、得体的交际语境以及交际实现。交际语言教学方法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通过目标语言进行真正的互相交流。将交际语言教学方法运用到专科英语教学中,目标语言就是英语,而专科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英语的有效交流。通过交流方式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是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与过去传统的讲授法相比,交际语言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交际语言教学方法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教师和学生要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认同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交际语言教学要充分地体现相关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要符合社交、交际的实际情况。另外,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自身在模拟场景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具有流利、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学生要积极配合相关场景的布置和开展。

3交际语言教学方法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1)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

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要在交际语言教学方法中明确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交际语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从过去的教学内容教授者、课堂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积极转变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引导,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运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等,在各种模拟场景中练习听、说、读、写、译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要将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入到交际语言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针对专科院校学生基础薄弱、沟通交流能力有限的现象,教师应当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在词汇学习方面,可以根据词汇特色融入场景,通过大脑风暴进行词汇记忆。在学习新课的时候,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课文导入介绍,让每一个小组都对即将开始的新课发表看法和讨论结果;定期举办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将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用英语讲给全班学生,然后就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文化内涵、事物现象等展开讨论。迷你情景剧也是交际语言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对名著、影视、戏剧中的相关场景进行情景再现、创新表演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地展示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交际语言教学课堂能够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交际语言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话剧竞赛活动、外语辩论会等,在训练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3)注重专科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交际语言教学方法对专科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言素质,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的内涵,能够有效地指导交际语言教学活动。因此,要注重专科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师在交际语言教学活动组织、活动预测和效果评价、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实际案例研讨和交流学习等方式,发挥教师在交际语言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4结语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1.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理解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世界上大多采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公众舆论研究所米勒教授的科学素养评价体系,认为科学素养应包括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2.教师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知识是指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学校科学课程和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理念、认识、方法、原理、法则等教师知识,它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发展性。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四大要素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博雅知识。小学科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即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具有的科学学科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所应用到的最主要的知识内容。本体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科学方法的知识、科学本质观的知识和科学史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依据或原理性的知识,在类别上分为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在教育实践中生成的具有自我特点的一系列知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特定年级学生的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理解;科学课程独特的课程特点;学生理解科学的水平的知识即学生的学情分析;学习评价方面的知识;学科科学方法与策略等。博雅知识是指应该具备可能不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的、但属于人类发展中指挥结晶的知识。只有具备广博知识和高雅气质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这四种知识中,博雅知识是基础,本体性知识是内核,条件性知识是方法,它们共同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3.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能力。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就是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特征,知道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必须掌握哪些相应的科学教学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这种能力。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调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是有关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措施等设计的总和。教学实施与调控能力是指课堂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在教学中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把教学中发生的未能预见到的情况和问题变成教育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能力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甄别和纠正误解,为改进和调整教学提供指导。评价能力包括语言鼓励性评价一指导性评价的能力、语言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能力、学习历程即学习成绩的总体性评价的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存在的问题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整合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能力结构,即对自然科学有关知识有整体、综合的认识和理解,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有所了解,同时还应掌握跨学科的专业技能,以及适应综合学科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科学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技能。但目前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小学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师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小学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科学素养总体偏低,分布不平衡。

首先,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各级教育部门、小学甚至教师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对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没有较明确的要求和期望,学校也没有对科学教师进行严格挑选,老师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不注重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其次,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具有地区不平衡性。无论从行政概念还是地理位置来看,经济、教育和文化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职业期望不同,给予的培训与激励的机会不同。最后,职前教师与职后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显著。职前教师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比职后教师低。职前教师对新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掌握较好,但在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方面有所欠缺。表明职后科学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科学素养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反映出了教育的弊端:偏重知识的传授,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

2.教师知识储备单一,继续获得知识渠道狭窄。

随着高中文理分科的高考方式和大学教育的专业化、独立化,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全面是目前师资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教师培养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等都只考虑到理科分科的独立严谨,但是对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考虑不够,使得科学教师不能够联系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相关现象进行学习,不利于科学地理解和应用。其次,多数教师职前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但受到实践经验缺乏的限制而无法理想落到实处,而职后教师理应是知识结构完善和优化的最好时机,但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和管理不够,使得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家培训、教育科研、教学观摩等无法实现。因此,职前教师的职业理想随着工龄的增加发生磨蚀,职后教师的知识面不能得到有效拓展,造成了教师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3.探究教学能力不足,执行课程设置标准受限。

首先,教学能力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没有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就不能形成整体的科学观,不能够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整合。其次,教师探究教学能力不足。科学课程的改革目的是打破分科的明显界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亲自发现困难并克服困难。最后,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深刻体会课程设置的标准,准确对科学课程进行定位,就不能很好地执行、设计、开发和创造良好的科学课堂,实施成功的科学教学。

三、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对策

1.强化科学素养的理念,公平分配各类教育资源。

首先,加强素质教育理念,重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虽然科学课程的边缘地位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教师不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主动提高科学素养,为知识经济将要带来的科学课程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其次,国家应正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在小学科学课程的体现。加大对边疆和农村地区的资金和人才投入,通过科学振兴区域教育,科学振兴区域文化,科学振兴区域人才。最后,增加职前教师的实践机会,加大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学统一的原则,增加职前教师的实践、实习机会,使学生的职业理想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通过学术培训、科研交流和思想教育等方式更加巩固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并不断缩短职前和职后教师的素质差异。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教师的培养机制。

完善和优化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机制,涉及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实现等诸多方面。应有意识地统整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既有各分科知识独立严谨的结构,又有其融合性。应当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并增加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对于在职科学教师知识的完善与优化,需要专家培训、教育科研、教学观摩、网络教研等有效途径。具体的完善与优化策略,就是认清学校目的,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分析,基于学习者先前的观念和经验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调和。

3.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培养师生的探究教学能力。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1线性代数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分别从教材、课堂、学生和教师四个方面对工科类院校线性代数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教材方面,全国各大院校所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多数工科院校使用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教材,一部分使用其他类型统编教材,还有一部分院校结合自己学校情况自编教材。因此,不同类型学校选用的教材可能会有难易程度、理论深度及内容覆盖广度等方面的差异,但就基本内容而言是大同小异的,重理论轻应用的特点一目了然,工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容基本都覆盖到位,只是不同学校对各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罢了。课堂方面,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二者结合得好,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得不好,往往会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都丢失,反而又得不偿失。线性代数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数学课程,传统的板书教学往往会拖延课程的进度,使得任课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不能把每个知识点讲得过于透彻,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花大力气去研究课堂教学。学生方面,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笔者的经验是,同学们对线性代数前半阶段的课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且充满期待,但是进入理论性较强的后半阶段时,一部分同学开始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再往后学习,有的同学开始掉队甚至放弃继续学习这门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在一些班级有时不止是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课堂讲授知识反应良好,课下提问和作业反馈的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方面,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所要学习的课程知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一名教师经常要琢磨的问题。教师的现状往往是如何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知识讲完,每个课堂上都是老师把本堂课的理论知识和盘托出,经过无数次讲述的理论肯定是再熟悉不过,然而学生却未必能欣然接受,往往一堂课下来可能收获甚微,教师或许还欣喜自己赶上了教学进度。

1.2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于对上述线性代数教学现状的详细分析,可以对当前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总结。课堂教学仍然偏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系统理论的讲解,对线性代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重视不够,现行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重公式推导,轻数值计算,教材大多忽略了概念、原理和模型的实际意义。每学期开始都有同学问起学习线性代数的作用,老师的回答总是很笼统。往往学生学完线性代数这门课程后,只会套用解题,并不知道线性代数在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又恰恰又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2线性代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工科专业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是案例教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强调学以致用,即是学到的东西有什么用,如何加以应用。目前线性代数的教材和教学仍然侧重理论,没有将其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难免让老师讲起课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晦涩难懂,一堂课下来双方都感觉相当辛苦,实际效果又不理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个现状,那就需要实施案例教学。在工科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科专业应用型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学会应用或许更重要。

2)将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融入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中加以讲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抽象知识的来源,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与工科专业实例相结合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为数学建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总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很好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枯燥乏味、动力不足及缺乏应用实例等方面的问题,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线性代数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仅仅认识到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实行案例教学,这里根据笔者的经验,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搜集实施案例教学的材料,也即是与线性代数相关的工科各专业应用案例。其次,需要详细的归类整理,也即是决定搜集来的材料打算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给学生。这一步非常重要,没有整理的材料可能会白费心血。最后,整理好的材料如何应用于教学,也即是怎样做才能很好地为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服务。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环,接下来提供几个可供参考的办法。

1)最有效的办法是自编教材,将实际案例融入到各个章节的理论教学当中去。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和信任度比较强,编入教材的要比没有编入教材的被重视程度高得多,因此将实际应用案例编入教材,体现出理论和应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方便学生随时参考。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存在经费不足、课时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

2)将归类整理后的案例教学材料融入到电子课件当中去,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具体方法:可以在第一次上课前集中展示说明线性代数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可以每次理论课上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实例。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存在覆盖面窄、学时不足等问题。

3)将归类整理后的案例材料装订成册,给学生每人一册,方便学生自学。缺点是课堂操作不便,并且会给学生增加经济负担。

4)将归类整理后的案例材料通过邮箱发给学生,包括Word格式的案例材料和Powerpoint格式的课件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在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案例教学搜集更多材料,充实案例教学材料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不具有纸质材料的优势。

5)“因专施教”,根据专业分类整理材料,针对不同的工科专业实施相应的案例教学。简言之,以上方法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取长补短,以便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提高线性代数的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1.1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由于儿科专业的特殊性,亚专业分科细致,培养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往往需要比成人临床医学更多的时间。从目前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来看,由于取消了儿科全日制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学生由于在学习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和实习时间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毕业后还要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面对目前如此高的社会需求,在儿童专科医院工作的儿科医师,长期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医疗风险高,加上与之不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等原因,流失现象日渐严重。此外,临床工作压力大,势必影响教学时间和质量,给儿科的实习医师带教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带来负面影响,缺乏稳定的补给源,最终导致儿科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1.2医学教育的高要求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儿科医师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都设立在儿童专科医院内部,这就要求儿童专科医院提供直接的临床轮转教育,开发新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来满足新的教育环境要求,尝试新的考核制度来满足规范化培训要求等。传统的儿科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需求,加上儿科病人的特殊性,某些疾病发病有季节性,导致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的临床病例见识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儿科学的教学质量。此外教育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素质、教材等的限制,教学中的个人经验和书本知识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在现代医学模式中,不掌握一定程度的循证医学知识,将影响自我探索的主动观念、解决问题的后备支撑力量等,这样很难使医疗技术有所突破和创新,医学教育效果也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2优化资源,改革医学教育

2.1充分利用医院病源资源

儿童医院亚专业分科细,专科特色突出,在医教研各方面发展迅速,与综合医院儿科发展困境相比,专科化诊治是儿童医院巨大的优势,也成为医院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这一巨大的优势不仅吸引了大部分患儿和家长,成为儿童就医的主力军,也成为儿科医师成长的心中殿堂,儿科医学的发展必将从这一殿堂起航。从目前的医疗体制来讲,专科化医院是医疗模式发展的趋势,儿童专科医院模式可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儿童健康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病源资源丰富,这是医学教育,特别是毕业后临床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病种多样化,疑难和危重病例的临床教学将会使儿科医师的培养大大加速。另一方面,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缺乏是年轻医师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充分利用病源资源,进行医患交流技巧和素质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师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学会在交流中发现临床问题,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效杜绝医疗纠纷的产生,这将对一生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2.2稳定教师队伍,加强人才建设

教师队伍人才是医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目前儿科医师匮乏的局面下,如何稳定教育队伍人才是医院开展医学教育的前提。首先应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认识和理解儿科现状的前提下制订改善资源配置政策,合理配置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保证儿科医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教育。另外应加大医学教育培养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在医院内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由于高医疗风险、高负荷工作和低报酬,长期工作和收入不匹配必将导致儿科医师的心理发生改变,影响儿科专业的择业,导致人才流失。儿童专科医院应争取政府投入,在医院内部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保障经济待遇的情况下,让儿科医师在医学教育的征途上同时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分流和转行,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儿科医师队伍充实儿科医疗资源,从而保证医学教育的后备力量。

2.3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逐一学习临床各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临床和基础不能有效联系,有研究显示,传统教学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华西医院临床医学院于2012年已开始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样的教学体系将临床和基础有效结合,能提高八年制学生的学习技能。目前儿科专业还未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将需要医院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编写,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此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视频反馈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asebasedlearning,CBL)、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综合改革等都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教学改革尝试。

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从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习到知识,独立学习、终身学习,是使知识到能力转化过程缩短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循证医学等观念,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努力创新,不断发现新的最佳医学科学证据。因此,探索有效的儿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会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此外,目前全国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建在儿童专科医院,是医学生方发达国家,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也仅有70%左右,即有30%的误诊率。所以对于医生而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非常不现实的。更何况在我国现阶段,约600万医务人员要维护13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有的医生一天要看上百位患者,要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难度可想而知。承认医生会犯错,并不是盲目地纵容他们的错误,而是需要各方面的理性的正视、协调努力。媒体与大众,患者和家属等都应该多面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疗效的不确定性、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得失。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其正常运作有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完美表现,而医疗过程不是在重复生产流水线的简单操作。医生负荷过重、门急诊事发现场混乱、医疗团队成员沟通不足都有可能使得医疗体系百密一疏,埋下潜在错误的根源。有关医疗纠纷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果把医疗过失过分放大,丑化医生形象、将其视为不可饶恕的问题,动辄索赔打杀,那么这种扭曲的制度势必引起职业倦怠、造成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激化。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社会在变,大学在变,学生也在变,教学方法也需因之而变。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常谈又常新的课题,涌现出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理论成果。通过对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检视和分析,笔者认为现有理论成果存在两个方面的片面化倾向。要么是过于宏观,无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操作应用;要么是只关注微观细节,理论基础薄弱。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政治学与行政学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感受和体会,来讨论一下大学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性路径。

一、呼唤大学之道:走向教研相长的融合之路

大学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超越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也为未来开新路。没有学生,大学便缺乏生机和活力,也难以获得持续的声誉和发展。如无学生,大学不仅将混同于科研机构,也将失去大学精神中最为宝贵的成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这正是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为现代大学所确立的大学精神支柱:实行学术自由,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衡量一所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为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即学生是否优秀。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追求个人成功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因此利兰德?斯坦福夫妇建校时确立的首要宗旨便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并使其具备独立成功的素质。如何培养出??秀的学生,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大学有多大、经费有多少、科研量是否名列前茅,最为关键也最为直接的是教师如何教。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可见,教学方法的成功对于培养优秀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曾出现过轻视本科教育的现象。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将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要么出版,要么死亡”曾一度成为教师工作的基本信条,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兴趣。有研究者指出,改变教学方式是比教学内容改变更为困难的事情,因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习惯中所坚持的教学方法会形成固定模式,这将使得教师抵制学习新技巧和新方法[1]。轻视教学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外界压力和大学自身逻辑发展驱使下,美国大学开始被要求回归大学之道,呼吁其关注本科教育质量,并被要求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德里克?博克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正是这一时期的集中产物。美国大学曾经遭遇的痛楚,正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公众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普遍存在着焦虑。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成为一种共识,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其专业化程度,也有赖于专业课教学方法的革新。这是因为“专业课程是学生在高校获得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提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的主要训练项目”[2]。

二、失去灵魂的卓越:忽视教学改革,问题丛生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现实操作中却十分难以把握。哈佛学院前任院长Harry Lewis教授在他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指出,教学本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许多现代研究型大学在追求科研贡献的过程中,却忘记了该任务的重要性,迷失在了对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追求之中,这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3]。当然,在中国大学中“失去灵魂的卓越”不仅体现在重科研轻教学;还体现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等方面。教学工作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最为核心的使命。

1.教学目标:难以实践与操作的宏观理想

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活动而设定,其带有预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从而构成了衡量教学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尺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努力方向。对此,布卢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文科与理工科不同,理工科可以让学生掌握自己能直接操作运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而文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体现在知识层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观念上。这就增加了文科教学的困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培养目标采用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手段方法把知识海洋下面的冰山揭示出来,这一点迈克尔?波兰尼的意会知识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政治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政治常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解读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政治意识和鉴别能力。知识的记忆理解目标容易达成,但是能力的提升就很难操作。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在知识的考试过程中,都无法体现出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换言之,目标难以实践,口号多于行动。

2.教学过程: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双重缺失

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和方法上。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整天忙于把自己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将无法更新知识,也没有闲暇和精力去吸收新知识,而探索真理需要独立意志和专心致志[4]。这道出了大学教师职责的平衡之难。没有发现,没有理论,教学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花架子;没有方法,高深的理论便无法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事科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但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制,使得教师无法顾及教学,科研和教学脱节。有些教师善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探索,却没有科研支撑,无法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现有的教学模式仍存在教师教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现象,是一种将学生视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方法。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造成的。教与学、教与研的分离和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的学生有没有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判断?有没有独立追求知识的能力?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没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这都值得拷问。

3.课程考核:被扭曲的知识记忆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文科学生要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即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表现为对研究范式的深刻体会。由此课程考核就应侧重考核学生的基本能力。但现行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多以闭卷考核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内容偏重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局限于教材、笔记、老师指定范围和重点,对专业知识背后所体现的能力考核普遍不足。

4.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人才特征

生产过程有问题,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质次难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失业有如“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就是大学按照现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学生“滞销”。社会普遍反映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表现为许多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学习能力不足,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职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我行我素,为我独尊,与人相处困难。

三、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型人才培养

忽视教学,也忽视教学方法的变革,将会给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周远清教授所言:“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5]在新的?h境中,大学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21世纪大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我们怎样教学生?就此笔者谈谈如何将教学改革的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

1.强化素质

任何一门课程或学科均有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范式。学生首先应该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踏踏实实加以记忆理解掌握,夯实基础。有些老师和学生喜欢走极端,强调实践教学,就忽视理论。由于文科的特性,所学基本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学生觉得理论无用。但试想没有理论做基础,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只重思维,不重基础,有可能就是小聪明。

如何夯实基础?首先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弄清基本内容,老师就基本知识答疑解惑(基本知识点确定为考试内容之一)。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不拘泥于教材,又不游离于教材”,学生课外阅读要广泛涉猎学术经典和专业前沿。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把专业经典和本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列成书目介绍给学生。这对学生的理论构建和把握学术动态有很大帮助。为使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每次课前5分钟,要求一位学生向其他同学做一个书评,把自己最近看的书介绍给老师和同学。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最好是选择晚上抽出3个小时左右开读书会,一个学期进行3至4次,内容为本专业经典原著。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学期以后,学生就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提升了专业化素养,更打开了知识视野。

2.引领思维

教师对自身的定位要准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包办者。大学课堂应该是理性思考的场所、理论探讨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若干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练习思维。只重基础,不重思维,有可能就是书呆子。所以学生应该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只唯实,善于理性思维,敢于形成己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老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随时抛出有争议的小问题组织小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小组根据上课时坐的位置临时形成。第二,开展全班大讨论。每学期选择几个与实际和专业联系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大问题进行大讨论,如“我看两会” “党政关系”等。大讨论要提早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写出发言提纲,课前进行小组讨论。一般以宿舍为小组,课上各组代表报告本小组讨论情况与主要观点,全班开展大讨论。大讨论时,强调宽松的学术氛围,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力求准确表达思想,必须陈述理由、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辩论,不仅学生之间相互辩论,也欢迎师生之间“唱对台戏”。为使这一做法落到实处,开学前就预告一道期末试题,即“这一学期本门课你不赞同老师讲解的或教材中的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实践证明学生为了期末考试,上课很认真,教材也吃得很透。最后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成为教师科研课题。

课上时间有限,大家言犹未尽,课后学生有时间可以自愿留下来继续谈,也可以告知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欢迎大家聊学,还可以告知教师的QQ号或邮箱,教师可以建QQ群或讨论组欢迎大家网上聊学。作为课堂操练思维的延伸,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经过讨论聊学后,鼓励学生将思考的成果写成学习笔记、心得,规定写3至4篇,鼓励多写,教师也可以要求写成期中论文。一句话,正如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所言“读思谈写,文科不难”。

3.注重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是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文科专业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界提出很多观点,如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等。办法想了不少,但是效果却不佳,文科学生毕业后要么不能说、不会写,要么能说、不能写,要么能写、不会说。既能说又能写的人不多,还会办事的人就更不多。针对学科特点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调研,掌握实例。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多做调查,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掌握实例。教师从书斋中走出来,走进社会,走向田野。由“书斋模式”转变为“用脚做学问”。教师无时无刻感受着实际,教学中就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抽象的理论。

第二,学生调研,撰写报告。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做一些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假期调研。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调研。暑期调研可以和专业课考核相结合,调研成果撰写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占本学科成绩一定比例。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给予支持,允许学科成绩到第二学期开学录入。调研后,组织学生研讨会,把调研心得、调研见闻介绍给其他学生和老师。对于优秀调研人员和调研论文,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三,引进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人员定期开展讲座。聘请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员做实践方面的讲座,还可以聘请他们做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形成稳定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应该从重视科学教育,改变课程设置、运用多种途径等方面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准幼儿教师”是指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统称。根据所在学校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科层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有就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文章中将这些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或“准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文章中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具备较扎实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

“五四”时代陈独秀曾经述说当年平民百姓科学思想的不足:“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阁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今天我们放眼看去,应当承认,上述科学知识层面的欠缺虽有所改善,但科学精神的匾乏仍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另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限的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多注重对知识结论的学习;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机械记忆、忽视思考存疑;很少实践探究式学习等。科学学习的本身是很有乐趣的事,但由于各项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再加上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致使不少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枯燥感和排斥感,削弱了学生本应有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基础薄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除个别院校文理兼收外,绝大多数只招收文史类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造成学生文理知识结构的不对称。此外,升学利益的驱动,文科学生对数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往往“无暇顾及”,虽然他们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均是各自范围内一些分立、具体的概念和规律,对自然界一般性、统一的概念、原理重视不够。对于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常识,他们在中学阶段更是较少系统学习。至于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中学阶段更是涉及不多。她们虽然已顺利考人大学,但是,文史类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较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及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一)重视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更多的是科学兴趣的培育。一个缺乏科学兴趣的老师怎能唤醒幼儿的科学兴趣呢?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史类出身,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文科,有的是因为理科基础薄弱,有的则是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再经过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人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科学兴趣小组和科学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科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高专及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文理渗透,面向学生增设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科学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如自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国外许多先进大学奉行的都是“通才教育”模式,即大学科学教育课程应覆盖所有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应接受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基本科学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提高科学素养,其开设方式主要通过开设科学教育必修课。

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课程的比例很少,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分布在第一、二学年,课时量也不多,到了第三、四学年的课程体系中,有关科学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甚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学前专业主干课程和技能技巧课,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课程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可以把科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一方面,可以建构一种文理融合的课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可以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课程)中,把科学、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可以安扫浓社会研究课程中学习。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校的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在多途径中开展科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组织各种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普讲座

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科普论文评奖活动等,对提高其科学素养很有帮助。第一,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如阅读现代科技方面的书籍,可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空白。很多科普读物,都是科学发明的开拓者或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的著作,既有趣,又很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第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与“艺术性本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科学教育最适合发展儿童的探究本能,教师要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在学校期间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组建各类科学兴趣小组。如“天文兴趣小组”、“数理爱好者协会”、“自发组织理论讨论会”、“摄影爱好者协会”、“环保兴趣小组”、“机器人研究会”、“家用电器小发明小组”、“现代通讯研究会”等等。科学兴趣小组可以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变成现实。发动兴趣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废旧或容易得到、价格比较便宜的材料或工具,自己建立实验室,自己管理,这比实验室开放更切合实际。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搞研究,在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施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在教学成绩的评定上应该灵活、科学而多样化。这是一种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乐.学右所长.学有所用。

2、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可以通过组织系列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在继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紧跟时展步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切实加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科技场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科技活动场所和科普宣传画廊等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坚持培训与宣传相结合,研究和探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科普发展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