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篇

汉语助词 误用研究 语言环境

一、引言

对日本学生来说,一般都认为汉语的汉字部分很容易掌握。其实不然,汉语汉字和日语当用汉字在写法、读法以及词义上既有完全相同的,也有很多是完全不同的。汉语对同是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学生看来像是很简单,因此有不少学生以汉语好学的心态开始学习汉语。并且,很多学生总是以日语的思维模式来理解汉语中的汉字,因此就自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用现象。经常看到的误用现象之一,就是关于助词“了”的误用。本文主要围绕助词“了”的用法与功能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助词“了”使用上的误用原因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关于“了”的用法及功能

“了”字在汉语读音上有“liao”和“le”两种读音。《现代汉语大辞典》针对“了”的解释有如下几点:(1)完毕;结束。(2)放在动词之后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3)与否定词连用。完全;全然。了无惧色。(4)明白;懂得。了然,了如指掌。(5)助词,置于句末,表过去、完了之意。在此,本文主要针对助词“了”的用法及功能进行如下的探讨与研究。

汉语中,属于助词范畴的“了”,在语法上,有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从用法上来划分,也大致有二类形式。其一是,把“了”放置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如果动词带宾语,则将“了”置于宾语前。还有一个用法是,,将“了”置于句末,主要表示事态发生了变化。或者用于判断将要发生的变化,并具有结束句子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动词带有宾语时,则构成“了”置于宾语后面的形式。

例句:

1.动词+了+宾语

・朋友喝了一杯咖啡。

・昨天看了一本小说。

2.动词+宾语+了

・斯密斯开始学习汉语了。

・我不想吃生鱼片了。

3.动词+了+宾语+了

・我看了报纸了。

・朋友在美国已经住了两年多了。

4.名词/形容词+了

・你的夫人太漂亮了。

・已经放暑假了。

三、日本留学生误用助词“了”的成因分析

日本留学生之所以误用助词“了”,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对汉语助词“了”的理解不充分,通常是先入为主,脑中大多留有的还是拘泥于对日语中“了”的文字的理解和认识,因此简单地认为汉语助词“了”也只是单纯的表现过去形式或动作的完成。当然,汉语助词“了”可以用于时态的过去,动作的完了及实现,但绝不是仅此用法。日本留学生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助词“了”的文字表面的词意,因此而产生了误用。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因不了解助词“了”在句子中置于不同位置的不同用法,从而形成助词“了”的误用。如果学生们能仔细地从句子的前后顺序,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言环境来考虑的话,我想就可以避免这种误用。

误用例句分析:

①夕べ私はビ`ルを一本んだ。/ 昨晚我喝一瓶啤酒了。

②午前中国Zを二rg勉した。 /上午学习汉语两个小时了。

③昨日空港に着いたあと、すぐ家にをかけた。/ 昨天到了机场了,马上给家里打电话了。

④彼女はたくさん喋ったあと、xれていった。 /她说很多了,就离开了。

⑤母Hは中国に生まれた。/ 妈妈出生在了中国。

⑥昨日一日中家にいた。/ 昨天一整天在了家。

⑦若いrいつも外国へ旅行に行きたかった。/ 年轻时常常想了去外国旅游。

⑧去年の夏休みによく泳ぎに行った。/ 去年夏天经常去了游泳。

⑨は二年前に大学のvだった。/ 姐姐两年前是了大学讲师。

⑩これは母Hが作ったおかずだ。/ 这是妈妈做了菜。

去年来たr、ここには高いビルはなかった。/去年来了时候,这里没有高楼。

误用句①和②的正确译文为:①昨晚我喝了一瓶啤酒。②上午学习了两个小时汉语。这两句的误用是因为这二个例句叙述的是过去的事,句中的具体动作是“喝”和“学习”所以表示和过去、完成及实现有直接关系的词语必须是动词。事实上,日语的时体都是通过动词,形容词,助动词的语尾变化来表示的。汉语助词“了”,应紧随动词,放置在动词后面。

误用句③和④的正确译文为:③昨天到了机场,马上给家里打电话了。④她说了很多以后,就离开了。以上两个例句是复句,如果说句子中的后半句是表示结果的话,那么则可以说前半句是表示产生结果的条件。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动作完成的条件,其后才产生结果,所以助词“了”不应置于前句的句末,而应该置于前半句中的动词后面。

误用句⑤和⑥的正确译文为:⑤妈妈出生在中国。⑥昨天一整天在家。⑤和⑥这样的句子,咋一看常常认为是表示过去式的句子,日本留学生们总是想办法使用表示完了的助词“了”来表述。不过“妈妈出生在中国、昨天一整天在家”这样的句子并不是表示动作的完了和实现,而是想叙述发生了这种现象和事实。其主要想表示的是母亲出生的场所,昨天存在的场所这样的主题,因此,在这样的句式当中,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动态助词“了”。

误用句⑦和⑧的正确译文为:⑦年轻时常常想去外国旅游。⑧去年夏天经常去游泳。在⑦和⑧的例句中,叙述的内容的确是过去的事情,但是从“年轻时总是想去国外旅行”、“去年夏天经常去游泳”这两句中的“总是想去”、“经常去游泳”这样的语言环境来考虑的话,就可以确认这类句子不是表示某种特定的具体动作的完成或实现,而是表示多次重复,反复发生的现象,因此像这种类型的句子不使用助词“了”。

误用句⑨和⑩的正确译文为:⑨姐姐两年前是大学讲师。⑩这是妈妈做的菜。这两个例句,是确认过去发生的,已成既定事实的句子,句中没有明确的动作性动词。因此一般在汉语句子中,使用“是”的句子,不要考虑使用助词“了”。

误用句的正确译文为:去年来的时候,这里没有高楼。例句中,“来”这个动词不是强调动作完了和实现之意,而是侧重点在于表示过去的状态,因此不使用助词“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助词“了”看似简单,但使用起来确是很难的。要想学好汉语,首先要从根深蒂固的日语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在充分考虑了所处的语言环境及背景的基础上,再灵活使用助词“了”。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使用着汉字,不过我认为因为对汉字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再加之中日文汉字当中,有很多词意相差甚远,如果没有追根刨底的精神,就很容易发生误用。还有一点是,学习外语时,了解其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了对对方国家的了解,想知道的事情也就越多,也就更想掌握对方国家的语言,因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热情。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母语迁移,负迁移,正向引导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会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根据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成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某些困难。而减少这种干扰因素和困难的方法除了避免负迁移,还可以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在中国,英语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二语言,本文就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力求正向引导的方法以减少英语学习中由汉语负迁移造成的干扰因素和学习困难。

一、汉语负迁移的原因及表现:

1.语音方面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对语音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差别较大。

首先是发音部位的不同,英汉语某些音素十分相近,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音素,正是因为这样细微的差别,容易使中国学生用汉语中的音素代替英语中的音素,比如:英语中/v/的发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英语者,容易借用汉语拼音来记忆英语造成负迁移。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其次是语音语调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一个是声调语言,一个是语调语言。在读一个单词的时候,中国学生很容易将单词自行用汉字的读法加入语调或者改变重音。在读句子时,英语语流中常常会出现连音、略读、增音、同化等形式,而中国学生也会使用汉语的读法将句子分割开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使句子失去了重读和弱读之分,变得很僵硬。语法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法很多方面不相同,这是造成汉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变化,而汉语中只会用量词修饰名词来表示复数,这就会使中国学生忽略了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变化;英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汉语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决定代词是主语还是宾语,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主宾不分;英语中的冠词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之分、句子结构中会出现宾语提前的情况、从句的使用和一些特殊句式、特殊语法现象,所有这些都会给中国学生制造困难,造成汉语负迁移。

2.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较少,但是毕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同一概念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会有不同的引申义,而同一概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a lucky dog在英语中指“幸运儿”而不含有汉语中“狗”的意思,而汉语中说“胆小入鼠”,英语用来表述这个意思时是用“as timid as a hare”而不是用“rat”等表述“老鼠”单词。这方面的负迁移主要是受语言形成时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原因的影响。

上述是汉语负迁移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原因和表现,而这些负迁移是不可回避的,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二、汉语负迁移的正向引导

1.从背景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有所了解。人文背景的了解显然会使学生在词汇概念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尽量减少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2.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有意识地使用英语到无意识地应用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这个语言环境要从口语、翻译、写作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在英语环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熟练英语的发音部位、语法规则及词汇意义,逐步在英语和汉语中建立分割线克服汉语的干扰。学生语言应用越多,语言技能就越熟练,就越容易克服汉语的负迁移。

3.加强英语文章的背诵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语言习得。背诵的文章越多,学生熟练使用英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背诵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熟练使用,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毕业论文,母语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促进其英语学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4.有目的地对容易出现汉语负迁移的众多方面逐个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论是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方面,这个工作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重复进行,以重复刺激学生记忆,即使是在非强化训练期间,也要对学生的输出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以加强学生克服汉语负迁移的意识。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实践证明,汉语的迁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促进学习的正面影响又有阻碍学习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阻碍学习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怎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减少母语的阻碍,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Rod Ellis. The Study of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母语迁移,负迁移,正向引导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会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根据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成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某些困难。而减少这种干扰因素和困难的方法除了避免负迁移,还可以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在中国,英语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二语言,本文就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力求正向引导的方法以减少英语学习中由汉语负迁移造成的干扰因素和学习困难。

一、汉语负迁移的原因及表现:

1.语音方面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对语音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差别较大。

首先是发音部位的不同,英汉语某些音素十分相近,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音素,正是因为这样细微的差别,容易使中国学生用汉语中的音素代替英语中的音素,比如:英语中/v/的发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英语者,容易借用汉语拼音来记忆英语造成负迁移。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其次是语音语调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一个是声调语言,一个是语调语言。在读一个单词的时候,中国学生很容易将单词自行用汉字的读法加入语调或者改变重音。在读句子时,英语语流中常常会出现连音、略读、增音、同化等形式,而中国学生也会使用汉语的读法将句子分割开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使句子失去了重读和弱读之分,变得很僵硬。语法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法很多方面不相同,这是造成汉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变化,而汉语中只会用量词修饰名词来表示复数,这就会使中国学生忽略了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变化;英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汉语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决定代词是主语还是宾语,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主宾不分;英语中的冠词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之分、句子结构中会出现宾语提前的情况、从句的使用和一些特殊句式、特殊语法现象,所有这些都会给中国学生制造困难,造成汉语负迁移。

2.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较少,但是毕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同一概念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会有不同的引申义,而同一概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a lucky dog在英语中指“幸运儿”而不含有汉语中“狗”的意思,而汉语中说“胆小入鼠”,英语用来表述这个意思时是用“as timid as a hare”而不是用“rat”等表述“老鼠”单词。这方面的负迁移主要是受语言形成时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原因的影响。

上述是汉语负迁移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原因和表现,而这些负迁移是不可回避的,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二、汉语负迁移的正向引导

1.从背景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有所了解。人文背景的了解显然会使学生在词汇概念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尽量减少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2.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有意识地使用英语到无意识地应用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这个语言环境要从口语、翻译、写作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在英语环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熟练英语的发音部位、语法规则及词汇意义,逐步在英语和汉语中建立分割线克服汉语的干扰。学生语言应用越多,语言技能就越熟练,就越容易克服汉语的负迁移。

3.加强英语文章的背诵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语言习得。背诵的文章越多,学生熟练使用英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背诵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熟练使用,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毕业论文,母语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促进其英语学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4.有目的地对容易出现汉语负迁移的众多方面逐个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论是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方面,这个工作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重复进行,以重复刺激学生记忆,即使是在非强化训练期间,也要对学生的输出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以加强学生克服汉语负迁移的意识。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实践证明,汉语的迁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促进学习的正面影响又有阻碍学习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阻碍学习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怎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减少母语的阻碍,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Rod Ellis. The Study of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汉语,英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

 

一、引言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正迁移,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那些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二、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二语习得指除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它可以是第二外语的学习 ,也可以是第三外语的学习。Rod Ellis 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阐述道:“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外语。母语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学习。例如 ,学习者可能不是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中 ,而是回避运用母语系统中所没有的那些规则。或者 ,还存在着语言性限制条件 ,以此决定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哪些差别会构成学习中的困难 ,从而使迁移仅在某些语言条件下产生。或者 ,学习者会将母语作为知识源 ,有意识地从中借用 ,即通过翻译来改进其语言运用。”

由此正迁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当母语和二语有相似之处 ,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有积极的帮助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而在有差别之处 ,迁移便起负面作用了 ,即负迁移(刘升民,张蓥.2003:78)。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会受到汉语的这种正负迁移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且分属不同的语系。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Fromkin and Rodma. 1998, 28 )。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由于其母语知识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必然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 ,中文拼音系统和英文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l、m、n、f、w、ei、ai 等发音。这就意味着中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好相关的英语单词而将节省时间去学好陌生的音标如 j、dz、tr 等等。再比如 ,汉语和英语里面都有[a:]音 ,所以中国学生在发 bar , car , dark 等音时就比较容易。

由此可见与目标语相似或相同的母语发音加快了目标语的发音学习进程。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英语中一些词或词组 ,secondhand(二手的), hand in hand(手拉手) , as white as snow (洁白如雪),high and low(高低贵贱的人),atall hours(在任何时候) , 跟汉语的词义比较接近 , 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容易记忆 , 这样同样可以促进二语学习 , 提高二语习得效率 , 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法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请看下面的短语和句型:Inmyopinion;Do you want ? I wishI can ;I can’t wait for。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些短语和句型就容易掌握 ,这正是因为这些短语和句型与汉语结构相似。

又如,英语和汉语的陈述句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请看下面一组句子:我是一名大学生(I am auniversity student );昨天我们举行了晚会(Yesterdaywe had a party );这一消息真让我们高兴(Thenews made us happy);他买了一台电脑(He bought a personal computer)。与汉语中正好一致。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正迁移,根据语言分析法之一的形态分类法(其根据是简单陈述句中基本句子成分—主、动、宾的放置),中、英的简单陈述句属主—动—宾型。示例如下:

中文: 我 喜欢 猫。

主(S) 动(V) 宾(O)

英文: Ilike cats.

主(S) 动(V) 宾(O)

通过分析以上中英的简单句,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基本句子成分的放置为主—动—宾型,因而它们属于同一语言类型,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掌握此句型时,则比较容易。

这些现象表明 ,每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具有合乎逻辑的共性。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比较容易,这同样证明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 ,是指由于套用母语知识学习第二语言所带来的负作用 ,从而干扰新语言的学习。负迁移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同样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 ,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 ,因此 ,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 ,于是 work 被读成了 worker ,bet 被读成了 better。

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如[θ][∫]所以 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nk][sin][sai] 。再者 ,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 ,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 ,因此 ,在读英语辅音簇时 ,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 ,所以 ,flyflai 容易被读成[f?′lai] ,little [′litl]容易被读成[lit?l] 。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 ,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 ,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其次正迁移,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语习得中 ,词汇负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词迁移现象比较复杂 ,类别也较多 ,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 ,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说来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 ,而外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级水平者 ,往往会从词义角度出发 ,把词汇对等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如:rainingchickeny(落汤鸡),heavily ill (病得很严重),some eat things (一些吃的东西)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small school (小学) ,How’s your body? (你身体怎样 ?)

第二 ,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 ,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尽相同。如上文出现的“raining chicken”,中文表达能唤起人们的同情感,在英文中却无形象联想表达 ,而用一个动词词组“soakedthrough”表示;而且 ,单独的“chicken”一词 ,中英文的联想含义相差甚远 ,在英文中“chicken”是懦夫、胆小鬼之含义 ,中文里“鸡”却表示从事色情行当的女子。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方面语法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 (S) +谓语( V )+宾语(O) ,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又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为:

第一 ,汉语为无标记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 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 ,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对英语初学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 例如:

You is my favorite teacher.

You teach our how to do a human.

She see me very happy.

第二 ,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 Chinglish的句子:There are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有许多旅游者到那儿游览)。这里学生受汉语影响 ,将 there are many tourists作为主题,visit there作为述题 ,所以出现了句法上的错误。

另外 ,英语的冠词、被动句、定语从句的用法也是容易受汉语干扰而出现错误的地方。

五、结语

由此可见,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二语习得者是十分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方面的归纳总结,能对我们正确认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二语习得者尤其是母语是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外语时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逐渐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升民,张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J]. 交通高教研究,2003,(2):78.

[2]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2006,(2 ):60.

[3]缪肖雨.二语习得中母语良性作用之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81.

[4]Fromkin V.Rodman R.Anintroduction toLanguage.Texa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二语习得 母语 负迁移

一、引言

母语一般是指本民族的语言,相对于外国语和外族语而言。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就是母语。二语习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所谓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句法结构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二语习得迁移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积极的,称为正迁移;反之,则叫负迁移。母语与目的语相近的,正迁移居多,相反,负迁移居多。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要远远大于正迁移。本文拟从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方面讨论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各种语言中语音间的差异常常是最突出的。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来自母语语音系统的干扰也是最早暴露出来的。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在音位系统上的差异,使中国学生产生语音负迁移。例如很多英语的初学者会利用汉语拼音来帮助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发音。在他们课本上的单词旁边经常可以看到“Thank you!”注音为“三克油”,“Good evening!”注音成“狗德依五您”等。这种汉语注音与实际语音差别很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英语中虽然有很多音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似的音,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音。例如,英语因素[b],[d],[g]和汉语拼音字母b,d,g在发音上很相似,但前者是不吐气的浊音,后者则是不吐气的清音。英语中还有一些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相似音的。如[θ]和[e]的发音方法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很难掌握,因为汉语里面没有齿间音。英语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则是语调语言。汉语中的声调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而英语却不同,无论把英语单词念成平调、升调或升降调,都无法改变其词义。除此之外,中国学生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还表现为增音。例如把green读成[gērin]等。

2.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负迁移也是比较突出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词义时,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汉语,然后根据汉语的意义去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结果经常出现误解。例如doubt和suspect这两个词,汉语翻译都是“怀疑”,但英语意义却大相径庭。由于学习者只注意到它们的汉语翻译,因此经常误用这两个单词。此外,一提到“看”,学习者首先想到的是英语单词look,实际上英语中有多种表达:read,watch,look,see,visit等。

在单词的使用方面,经常困扰中国学生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名词单复数形式的变化及主谓一致的问题。因为汉语里名词的单复数和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无需借助于词形的变化,所以初学者经常会写出下面的错句:“She have made a great progress at college.”

3.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这样的中国式英语让老外颇为费解。由于中国的初学者对英汉句法的客观差异不够了解,往往会受到汉语句法习惯的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句法规则,从而产生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在低年级学生的英语表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错误的表达:“Read books can increase my knowledge./I’m very like you.”等。但是在英语中,动词原形不能直接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用法中还有很多不同于汉语的概念,比如动词不定式、动词过去式、分词、动名词等。动词不同的形式起着不同的作用。

此外,中国学生还容易受汉语影响,出现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错误。汉语句子中的连词往往是成对的出现,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尽管……还是……”,但是在英语句子中像这样的连词都是单个出现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Because I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so I can not go shopping with you./Though it is very hard,but I never lose my heart.”这些都是受汉语影响而产生的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现象。

另外,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只求达意;英语句子成分都有其独立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汉语的习惯顺序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英语则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中国学生因为对英语的句法掌握不够熟练,在表达新的意义时,他们就依靠已掌握的汉语的句法知识,从而导致了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4.文化层面上的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由于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语用错误。在这种负迁移中,语言形式本身并没有错误,语音标准、用词和造句符合语法规范,但由于文化差异,使用场合不同,常常会引起交际误解。一般来说,这种负迁移有两种表现。一是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例如,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涵义就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红色观”,当《红楼梦》被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时,引起英美读者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被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另一种是语句不合语境而产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问候、致谢、建议、邀请、禁忌与隐私、对称赞的回答等方面。

三、结语

中国学生一般都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的,他们的思维已基本定型,他们的各种知识都深深地打上了母语思维的烙印,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从而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对语言的正确掌握。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杨金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清岛教育学院常报,2002.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汉语,英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

 

一、引言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正迁移,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那些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二、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二语习得指除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它可以是第二外语的学习 ,也可以是第三外语的学习。Rod Ellis 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阐述道:“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外语。母语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学习。例如 ,学习者可能不是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中 ,而是回避运用母语系统中所没有的那些规则。或者 ,还存在着语言性限制条件 ,以此决定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哪些差别会构成学习中的困难 ,从而使迁移仅在某些语言条件下产生。或者 ,学习者会将母语作为知识源 ,有意识地从中借用 ,即通过翻译来改进其语言运用。”

由此正迁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当母语和二语有相似之处 ,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有积极的帮助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而在有差别之处 ,迁移便起负面作用了 ,即负迁移(刘升民,张蓥.2003:78)。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会受到汉语的这种正负迁移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且分属不同的语系。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Fromkin and Rodma. 1998, 28 )。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由于其母语知识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必然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 ,中文拼音系统和英文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l、m、n、f、w、ei、ai 等发音。这就意味着中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好相关的英语单词而将节省时间去学好陌生的音标如 j、dz、tr 等等。再比如 ,汉语和英语里面都有[a:]音 ,所以中国学生在发 bar , car , dark 等音时就比较容易。

由此可见与目标语相似或相同的母语发音加快了目标语的发音学习进程。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英语中一些词或词组 ,secondhand(二手的), hand in hand(手拉手) , as white as snow (洁白如雪),high and low(高低贵贱的人),atall hours(在任何时候) , 跟汉语的词义比较接近 , 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容易记忆 , 这样同样可以促进二语学习 , 提高二语习得效率 , 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法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请看下面的短语和句型:Inmyopinion;Do you want ? I wishI can ;I can’t wait for。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些短语和句型就容易掌握 ,这正是因为这些短语和句型与汉语结构相似。

又如,英语和汉语的陈述句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请看下面一组句子:我是一名大学生(I am auniversity student );昨天我们举行了晚会(Yesterdaywe had a party );这一消息真让我们高兴(Thenews made us happy);他买了一台电脑(He bought a personal computer)。与汉语中正好一致。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正迁移,根据语言分析法之一的形态分类法(其根据是简单陈述句中基本句子成分—主、动、宾的放置),中、英的简单陈述句属主—动—宾型。示例如下:

中文: 我 喜欢 猫。

主(S) 动(V) 宾(O)

英文: Ilike cats.

主(S) 动(V) 宾(O)

通过分析以上中英的简单句,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基本句子成分的放置为主—动—宾型,因而它们属于同一语言类型,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掌握此句型时,则比较容易。

这些现象表明 ,每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具有合乎逻辑的共性。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比较容易,这同样证明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 ,是指由于套用母语知识学习第二语言所带来的负作用 ,从而干扰新语言的学习。负迁移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同样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 ,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 ,因此 ,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 ,于是 work 被读成了 worker ,bet 被读成了 better。

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如[θ][∫]所以 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nk][sin][sai] 。再者 ,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 ,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 ,因此 ,在读英语辅音簇时 ,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 ,所以 ,flyflai 容易被读成[f?′lai] ,little [′litl]容易被读成[lit?l] 。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 ,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 ,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其次正迁移,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语习得中 ,词汇负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词迁移现象比较复杂 ,类别也较多 ,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 ,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说来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 ,而外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级水平者 ,往往会从词义角度出发 ,把词汇对等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如:rainingchickeny(落汤鸡),heavily ill (病得很严重),some eat things (一些吃的东西)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small school (小学) ,How’s your body? (你身体怎样 ?)

第二 ,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 ,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尽相同。如上文出现的“raining chicken”,中文表达能唤起人们的同情感,在英文中却无形象联想表达 ,而用一个动词词组“soakedthrough”表示;而且 ,单独的“chicken”一词 ,中英文的联想含义相差甚远 ,在英文中“chicken”是懦夫、胆小鬼之含义 ,中文里“鸡”却表示从事色情行当的女子。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方面语法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 (S) +谓语( V )+宾语(O) ,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又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为:

第一 ,汉语为无标记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 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 ,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对英语初学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 例如:

You is my favorite teacher.

You teach our how to do a human.

She see me very happy.

第二 ,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 Chinglish的句子:There are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有许多旅游者到那儿游览)。这里学生受汉语影响 ,将 there are many tourists作为主题,visit there作为述题 ,所以出现了句法上的错误。

另外 ,英语的冠词、被动句、定语从句的用法也是容易受汉语干扰而出现错误的地方。

五、结语

由此可见,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二语习得者是十分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方面的归纳总结,能对我们正确认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二语习得者尤其是母语是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外语时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逐渐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升民,张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J]. 交通高教研究,2003,(2):78.

[2]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2006,(2 ):60.

[3]缪肖雨.二语习得中母语良性作用之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81.

[4]Fromkin V.Rodman R.Anintroduction toLanguage.Texa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日语汉字;正迁移;负迁移;转换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母语干扰而造成学习者在语音、语义、语法甚至语用方面出错的现象在所难免,使得母语的负迁移无形中被放大。然而语言的诸多共性又决定了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一、日语汉字中母语正负迁移的表现形式

通常人们会认为,作为日语汉字的发源国,中国人在日语学习中汉字的运用与掌握具有一定的优势。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来看四组词汇:

①“年”“月”“日”

②“”“”“骨”

③“邪魔”“丈夫”“娘”

④“”“”“”

首先,无论从书写还是从词义上,我们都很难辨别第一组的“年”、“月”、“日”,其究竟是日语汉字还是汉语,于是在学习这一类词语时,我们除了要记住其发音外,无需另外记其词义以及书写。这一类的日语汉字,我们把它称之为汉语的“同形同义词”。另外,第二组词汇“”、“”、“骨”,其书写方式与现代汉语的简体书写方式略有不同,但在其词义保持绝对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大致遵循了古代汉字的繁体书写方式,这对于一般的汉语母语者而言,学习这一类我们称之为“异形同义词”的日语汉字仍然占有相对的优势。到了第三组“邪魔”、“丈夫”、“娘”,虽然书写上无论是繁体还是简体都在中国汉字的范畴内,但其词义却分别是“打扰”、“坚固、健壮”、“女儿”,与汉语的解释千差万别。甚至还会出现第四组“”、“”、“”这一类汉语里面不存在的完全自创的和语。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根据母语迁移研究中分别对于正迁移与负迁移的定义――即母语与二语相似并促进二语习得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而两种语言相异并阻碍二语习得的称之为负迁移――上述四种形式中,第一组与第二组毫无疑问属于母语的正迁移,而第三组和第四组则归属于母语的负迁移。

二、在日语汉字中母语的正负迁移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那么,以汉语言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汉字的掌控真能如此简单的遵循这一迁移原则来避重就轻从容应对吗?下面我们将有意识的选择一些由日语汉字构成的日语词汇,以没有日语学习经历并且母语为汉语的对象进行试验,根据调查试验结果来分析讨论在日语汉字中促成母语的正负迁移的因素,并分别讨论其中可能出现的异化与不稳定因素。

调查实验人数:47人

调查实验对象:无日语学习经验的年龄为15至39岁的社会各界人士

依据调查试验结果所做出的分析:日语汉字对于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所产生的正负迁移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调查实验具体内容:请实验对象分别对下列出现的日语汉字词汇给出自己的中文理解和解释。

第一组: ①青春 ②海洋 ③去 ④家具

第二组:①快刀乱麻 ②生活 ③生日 ④行 ⑤青信号

第三组:① ②不便 ③色 ④手 ⑤ ⑥段 ⑦勉 ⑧用意 ⑨束

第四组:①金 ②酢豚 ③ ④ ⑤

第五组:①大 ②格好 ③案内 ④欠席 ⑤言 ⑥残念 ⑦残 ⑧出 ⑨芝居 ⑩介 ?除夜 ?心配 ?先 ?当番 ? ?名前 ?火曜日 ?荷物 ?番 ?人出

第六组:①腹(い) ②料理 ③一番 ④空港 ⑤ ⑥友 ⑦配 ⑧弁当

由于不限制被调查人对于同一词汇的理解和解释的多样性,所以可能会出现多个准确率数值,在此我们取其中最低与最高的两个极端值。调查试验结果如下:

图1

1、形成原因的调查结果

结合图1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正确率最高,其中第一组更是达到了100%。从词汇原来的组成来看,第一组都是由构词和词意与中文能完全达成一致的日语汉字组成,即使有与现代汉语书写上明显不一致的词汇,例如“③去”,但由于当代中国人对于繁体字或者类似繁体的汉字仍然具有相当高的辨识度,所以这一组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不难理解。

接着来看第二组。首先第二组答案的最高准确率为98.17%,仍然保持在了相当高的一个数值上。我们发现,这一组词汇与第一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构成与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明显不一致,却又极度的相似。例如“①快刀乱麻”、“③生日”,它们分别于中文的“快刀斩乱麻”、“生日”只有一字之差,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出现前者的表达方式,但是常见词汇的一字之差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准确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有些联想会出现偏差,例如“④行”、“⑤青信号”。但由于多数对于“④行”的理解还是偏向“飞”与“机”的组合、“⑤青信号”还是会把“青”与“信号”分开理解,再加上对“青”的理解也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此类的偏差值不大。比较大的变数在于“②生活”这类词汇上。同“⑤青信号”一样,“②生活”也是很自然的分开成“”与“ 生活”来理解,但是相对于“生活”的单一定义,“”这一单词在中文里面可以有更多想象与组合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完全没有日语基础的同一个被调查者,在这一题的回答中会有“实际生活”这种与正确答案相一致的回答,也会同时出现“实在的生活”这样的联想。这个是造成61.34%的最低值出现的主要原因。

第三组的结果比较有意思,它与第一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从结果上,它也是保持在一个数值上,不存在最高值与最低值。其次从词汇的组成上,也是保持让当代中国人能一眼就看懂的几乎一致的构词,但是它与第一组的准确率的天差地别也正是源于此。“③色”、“④手”、“⑥段”、“⑦勉”、“⑧用意”、“⑨束”无一不是有相对应的中文解释,但却与原本的日语汉字要表达的背道而驰,对于没有日语学习经验的被调查者而言,没有答对的可能性。而其中“①”和“⑤”由于在它的实际运用有明显的偏向性,所以对于也不算错误的但却不常用的解释暂时不归为正确答案一类[1]。所以造成“②不便”成为这一组中唯一拥有一定正确率的词汇。

然后是准确率降到最低的第四组,这一组里面甚至出现在准确率为0%的现象,原因在于,这一组出现的日语汉字在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汇中不存在。稍微有点辨识度的是“①金”、“②酢豚”中的“金”与“豚”,但由于存在于词汇中,所以准确率不高。

现在我们来看词汇量最大的一组:第五组。总体来说,第五组中所出现的日语词汇,其构词从汉语的角度来看,与第二组是一致,都是不被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而不相同的是,同样是不常用的构词方式,第二组只是缺斤少两,大意能够联想,而第五组则完全颠覆我们原本拥有的认知。但由于词汇中出现的单字本身是我们熟识的,再加上例如“④欠席”、“⑩介”、“?除夜”、“?先”、“?”等词汇,比较容易联想到正确答案,所以准确率仍旧就第四组而言要高些许。

最后无论从构词还是词义性质上都与第五组很接近的第六组。单独分成一组的原因,我们从被调查者对于“②料理”和“⑧弁当”这两组词汇中看出些端倪。可以说这两组词汇已经深入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年龄层偏小的被调查者在回复的时候诧异的表示,“②料理”这个词难道不就是中文吗?而对于“①腹(い)”“③一番”、“④空港”、“⑤”、“⑥友”、“⑦配”等词汇,被调查者如果是平日会频繁接触到与日本相关的文化或产业,或者是对台湾这些受日本文化影响颇深的地区[2]比较了解的人群的话,回答的准确率也是很高的。

2、影响母语的正负迁移形成的因素

根据上述实验及其调查结果,本小结将尝试分析那些或明或暗的影响着母语的正负迁移形成的因素。

首先关于正迁移。影响正迁移的因素相对较为简单,在这里把它分为以下两种:

①与中文词汇的构词相似度高且词意高度一致的日语汉字容易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形成正迁移。例如:

青春 海洋 去 家具 快刀乱麻 生日 不便 等

①“反哺现象”成就母语的正迁移。这些和汉字构词一致,但其意思的出处却并非源于汉语的日语汉字,反而是不加修饰地把日语汉字拿来直接使用的现象。例如:

腹(い) 料理 弁当 等

另一方面关于负迁移,在这里我们尝试着将其成因归为以下三种:

①与中文词汇的构词相似度高但词意完全相反的日语汉字容易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形成负迁移。例如:

色 手 段 勉 用意 束 等

②“拆字逻辑”造就母语的负迁移。所谓“拆字逻辑”,就是对于母语为汉语的我们而言,例如“格外”、“美好”这样的普通词汇,重新排列组合后变成“格好”这样完全陌生的构词出现时,我们条件反射会先用“拆字”的方式,即分别解释“格”和“好”,这样会分别产生“格外”、“格格不入”、“出格”以及“美好”、“好样的”、“好事”等等的解释,最后再在各自的解释条中按照我们以拥有的词汇体系,以最合理的形式去联系它,这样就会形成“格外的美好”等答案。例如:

生活 行 青信号 空港 大 格好

欠席 残念 残 除夜 先 名前 人出 等

当然,其负迁移的概率还会因为词义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和事实所产生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联想而有所不同,例如像“青信号”这一类的词汇。虽然根据“拆词逻辑”,它本身会被分成“青”和“信号”来理解,但由于“青”所能组成的或者是联想到的词汇结合到“信号”来看,不仅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而且更有明显的倾向性的联想,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对于“青信号”这一类的词汇的解释,负迁移的痕迹相对较轻。

③发散性联想引起的负迁移现象。如果说“拆字逻辑”还是停留在拆开重组的阶段的话,发散性的联想就是“拆字逻辑”无法获得成功之后的产物,例如:

火曜日 荷物 番 当番 心配 介 案内 言 出 芝居 一番 友 配 等

在此次被调查的对象中,对于这一类的词汇均表示出无从入手,这一类也是被填入“不知道”、“不清楚”等回答最多的词汇。而在有限的有效回答中,我们会发现,唯一能够成功的把这些词汇解释成文的渠道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联想。这其中可能会有谐音的联想:“芝居”“之前居住的地方”、“当番”“当天翻盘”;也会有只取其一的解释:“火曜日”“太阳”、“荷物”“荷包”等等,这一类词汇的准确率毫无疑问是非常低的。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对于“介”这一类词汇,由于它本身的构成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介绍”,所以这一类词汇的准确率反而是非常高的。

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除了以上总结的关于影响正负迁移的几种因素外,其中却仍然不可排除的藏有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整理如下:

对于因为受母语的正迁移的影响,把“不便”理解为“不方便”之后,就真的能够在实际会话中不出任何差错吗?

已经属于负迁移的“色”等词汇真的仅仅因为我们容易理解错而只能归属于负迁移吗?

没有归属的“酢豚”等词汇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产生迁移现象吗?

上述问题涉及到母语的正负迁移之间互换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这也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3.2.2006.4.

[2] 赵海燕.母语的正迁移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2006.

[3] 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6卷.5.2003.9

[4] 袁玲丽.母语迁移与二语词汇习得[J](哲学社会科学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9.

[5] 刘登祥.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04).

[6]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

[8] 岳彩虹.浅析母语在日语学习中的正负迁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8篇

现代汉语是高校语言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当前英语学习的背景下,汉语语法的学习反而受到了英语的影响。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背景下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现状进行描述。

汉语作为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使用,而学校英语的学习始于小学甚至更早。可见高校学生的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时间长短差不多,而且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要求以通过英语四级作为学习目标。在初步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但是英语学过一段时间后会反过来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迁移”。

“迁移(transfer)原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新知识的获取所起的作用或影响。它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已有的知识对即将获取的知识产生促进作用时,就发生了正迁移;反之,就发生了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可见,迁移是由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而产生的。此外,迁移还可以根据其他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学习者是否自主自觉地利用迁移,分为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根据学习者是否有计划地进行迁移,分为显性迁移和隐性迁移;根据迁移的范围可分为理论迁移和实践迁移;根据发挥作用的范围大小分为个体迁移和集体迁移。本文重点研究负迁移,母语汉语对初学英语的中国人有负迁移,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讨论的。但是当英语学到一定程度时,同样会反过来影响汉语学习,对汉语产生干扰,可以称为反迁移。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有几篇论文,而且还是从语音方面考虑的,没有从语法方面考虑。因此,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表现及应对策略

1.英语对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呈现的特点

(1)不发生在输入和输出阶段。原因在于:其一,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对汉语的影响较小,而且母语汉语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在思维过程和交际过程中很难受到英语的影响。其二,学习目标不同,英语学习强调的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地使用英语。而汉语学习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重在解释汉语现象中的“为什么”。由于学习目标的不同,英语学习对汉语表达的语法方面没有影响,有影响的是词汇方面,会在汉语表达的同时偶尔使用英语词汇。

(2)发生在词法而不发生在句法学习中。语法可分为词法和句法,研究的内容各不相同,词法研究的是词的构词、词形变化和词类,句法研究的是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主要是词法方面,而不是句法方面。因为英语的句法结构非常复杂,有非常丰富的形态,而汉语中较少,再加上母语自身的作用,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较小。

(3)语法方面的迁移会集中在汉语和英语相似之处,对不同的词类不会产生干扰。对汉英中共有的常见词类,如,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等易发生迁移,对不共有的,如,冠词、语气词不易发生干扰。

2.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的表现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涉及了对比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本文在承认英语学习对汉语学习负迁移的背景下,对其中的语法错误进行了有效分析,也就是将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相结合对语言迁移进行研究。汉语没有受到英语的影响而产生一种中介语,因此,不使用中介语的理论进行分析。汉语语法学习的反迁移主要集中在词法方面。词法包含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和词类。在词的构成和词形变化方面,汉语和英语完全不同,形成负迁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本文就考虑词法学习的反迁移。

本文选取一些词语,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名大一学生进行团体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星期一”为名词,在“今天星期一”这一句法结构中,72%的学生认为它是名词,28%的学生认为是动词,其余与此类同。汉语名词的词类划分受到英语的影响不大,有少量学生因名词处于谓语和定语位置将其误认为动词和名词。动词的词类辨析明显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因为英语中动词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变成动名词可作主宾语,因而受英语影响。学生对动词词性的断定错误较多,形容词也是如此。英语中的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加上ly副词标记后可作状语,而汉语中形容词没有任何形态变化,可作任何句法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区别词这一词类在英语中没有,所以不会受到英语的干扰,但是汉语英语中的形容词与此类词功能相似,所以会误判,其实区别词是从形容词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类别,汉语中的副词与英语中的副词的功能基本相同,因而不会误认为其他词。汉语中只有个别的副词可以作补语。数词的判定也受到了英语的影响,有17%的学生将其界定为冠词,“初一”这一词的特殊性易被人误认为名词。代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基本不受英语的干扰。叹词也表示一定的语气,但有些学生将其误认为语气词,这不是受英语的干扰,因为英语中没有语气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实词比虚词更易发生负迁移。一方面是实词易作多种句法成分,判断往往根据句法分布判断词性时易受英语的干扰,而虚词不作任何句法成分,另一方面,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汉语虚词小类仅有4个,较易判断。(2)实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易发生负迁移。原因在于英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形态不同词性也不相同,做的句法成分也相应不同。(3)英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的词一般不会发生反迁移,如冠词、定冠词。对于汉英中都有的一些词易发生负迁移。

3.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的应对策略

(1)加强中英语法比较,强调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法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二者的比较,巩固所学的汉语语法知识。

(2)多做练习。语法本身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语法理论的理解,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因此,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如若出现错误,再进行复习、练习,加深理解。

(3)进行研讨型教学,而不是技能型教学。高校汉语语法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汉语语法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深刻理解汉语语法规则,将其与英语语法相区别,摆脱英语对汉语的干扰。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学习的背景下,现代汉语作为母语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进行改革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自身要掌握西方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西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习得中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特别是英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并指导实践。在教学方法上,要侧重比较教学,以英语作为参照,比较二者的不同,最终区分英语和汉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语言理论。语言迁移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本文运用这些理论具体调查分析了英语语法对汉语的反迁移,主要表现在词类方面,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判断形成干扰,最后经过具体调查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江佳慧.西部民族高校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9篇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负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受该文化的影响。以颜色词为例,虽然世界上表示颜色的词论文联盟语只有数百个,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得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引起的联想和蕴含的意义也不甚相同。虽然在英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中,基本的语义和内涵是大体一致的,但其由于文化背景产生的引申含义的差异也十分的明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词语在目的语语境下的引申意义,否则就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引起双方的误解甚至是分歧,从而造成文化的负迁移现象,从而影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文化负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持不同语言的民族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作支撑,所以从本质上说,翻译又是一项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转引自张晶晶 王治江,2009:157) 。在翻译过程中总不免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而使之不自觉地转换入另一种文化当中,翻译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迁移”。关于翻译中“文化迁移”这一概念,邵瑞珍指出,“迁移源于心理学与物理学)发展为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相互影响”(邵瑞珍,1997:218~235);翻译学借此定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相互选择、摄取、处理,以及所产生的深远文化影响,或者说,是由于翻译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李继民,2007:37)。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双方交流是否成功,关键要看翻译后的文化迁移的影响好坏,故按文化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来分,可以将其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通过翻译的作用,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很自然地被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在目的语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的同时,源语文化中的信息也在翻译过程中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得到增值和传播。翻译中的正迁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对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提供好的影响,因此这这里就不多加赘述。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翻译不当或者文化差异引起一些误会,造成文化的负迁移,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要充分了解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是掌握好翻译过程中迁移度的前提,是各国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2.1 文化负迁移概念的引入

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现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有效传递原有信息的情况。发生负迁移时,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不能准确地在目的语中体现出来,信息减损超过了一定的阈值,造成了信息的变异和歪曲。目的语读者不仅不能准确完整地了解源语文化内容,反而会对其产生误解,从而造成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正迁移失败,或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破坏与玷污。负迁移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现象,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多加注意,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负迁移带来的误解。

2.2 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

要想充分了解负迁移的影响必须要了解产生负迁移的因素,简单地说,翻译过程中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是因为两种语言背后的蕴含的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这在英汉基本颜色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所持的态度以及产生的联想,形成一定的距离和差异,他们所表达的语义往往不同或不等值。其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大大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严钦霞,2003:22)。具体可将翻译过程中产生文化负迁移的因素分为三类:

首先,是因为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以英汉互译为例,虽然在英语和汉语中,大部分的词都是可以相对应的,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往往因为情景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英汉语背后的一些文化内涵发生不对等的现象。如表示“汉语中红色的词语有四十多个,英语中则多达一百多个”(包惠南,2001:128~129)。

其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各项素质不同。在翻译活动的信息传递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译者既是原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译作信息的发生者,在文化信息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会受到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继而会影响译者的个人素质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以及译者翻译作品的动机、态度,“译者心目中的读者乃至个人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等因素,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译者的表现”(曹合建,2005:86)。例如:英语中的“yellow boy”是“金币”的俗称而不是“下流的小男孩”;汉语中的“黄”在英语中则是“blue films”。

另外,社会习俗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也是造成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重要原因。因为,虽然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基本认知是大体相同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时其内容和表现形也有所差异。如果这些差异没有得到译者的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便会导致误译或信息的大量减损。从而会导致目的语受众的误解,产生文化的负迁移。例如:曾有人将“白象”这个商标直译成“white elephant”作为英语国家的商标,但由于在说英语的国家,white elephant 多表示一些大而无用的东西,故就被消费者认为该商品不好,而鲜有人购买。

3.负迁移的认知过程与体现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在同一情景下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同。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理解也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引发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将会对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要想尽可能的避免英汉互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出现,必须要了解认知过程中文化负迁移是如何产生的已经负迁移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3.1负迁移的认知过程

翻译学中的“认知”这个概念是从语言学中衍生过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的形成不是随意组合形成的而是由认知制约的。kellerman(kellerman,1977)提出学习者拥有一种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y)。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激发或限制学习者进行迁移正是这种心理类型而不是各种语言之间的实际距离。kellerman认为,学习者拥有一套心理类型学感知。正是这种感知,而不是实际距离激活或抑制迁移的产生。同样的,在英汉互译中,原文内容要通过译者的理解进行转换,成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译文呈献给目的语读者。目的语读者总是根据自己对母语的习惯理解以及母语背后的文化支撑去理解译文。因此,好的翻译要达到源语读者对原文的认知理解和译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理解基本一致,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文化的迁移跟两种文化支配下读者的理解是分不开的。经过转换后,译文势必会因两种文化的不同发生一定的文化迁移。当译语读者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所理解的译文内容同译文所要表达的源语文化内涵,以及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不一致时,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使译语读者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进而产生误解,则说明文化迁移阻碍了交流的进行,即发生了文化的负迁移。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流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总是伴随着翻译的进行,因此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迁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避免负迁移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转贴于论文联盟

3.2 负迁移的具体体现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所占的数量大体相当,其赋予某一种颜色的内涵也大体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其文论文联盟化内涵也各不相同,故而在具体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做到‘入乡随俗’,进行得体和有效的交流”(程慧,2010:149)。因此,作为译者更要了解颜色词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从而对英汉颜色词的差异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是做好英汉互译的前提。本文以英汉颜色词互译时产生的负迁移现象为例,从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英汉互译时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对颜色词的表达的认知过程,以达到在翻译时避免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的目的。

(1)what's wrong with you? you are looking green.

译文:你怎么了?脸色看起来很苍白。

在英语中,green除了表示基本的颜色之外,还可以来形容人因为生病而面带病容的状态。因此,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在看到原文的时候即会明白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方“面带病容”。然而,在汉语中的“绿”则并不表示病态,而常常表示生气甚至是不好的尴尬状态。如果不加转换地将该句直译为“你脸都绿了”,则会引起汉语读者的误会,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这样就会因错误的认知而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相反,在汉语中病态常常用“面色苍白”来表示。译文用“脸色看起来很苍白”,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这样就避免了负迁移的发生。

(2)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译文:he is green with envy at see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在该例句中,汉语的“眼红”有嫉妒的意思,因此汉语读者在读到原话时明白它表达“嫉妒”之意。而在英语中,表示嫉妒用“green”来表示而不用“red”。因此,译文将它转换为“green with envy”就能避免英语读者的错误认知,从而避免了文化负迁移。

(3)my fin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and got pinched black and blue.

译文: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英语习惯用black and blue 来描述某个人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但在汉语中却用“青一块、紫一块”或“又青又紫”。为避免因文化负迁移造成的错误认知,在翻译过程应该依据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对源语表达的颜色词做出适当的调整。

(4)冯眉卿再也耐不住了,脸色发青……

译文:feng mei -ching seemed unable to contain herself any longer,her face was pale……

汉语中,常用“脸色发青”来表示恐惧、生气等情绪,而在英语中,表达恐惧感时则常用用to go/ turn pale ,或to be pale。因此,为避免认知上产生偏差,英文译文应该用“pale”来表示“脸色发青”,而不能仅仅为了文字上的对应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引申含义。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因为英语和汉语的文化不同使得颜色词表达的内涵以及读者对它们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对应的地方。因为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在母语文化背景下对其引申含义的认知的结果,因此,在以跨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翻译过程中,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因文化负迁移而引起的错误认知。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0篇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20世纪中期兴起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概念,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而产生的一种现象。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具体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如果某个英语结构在汉语中有对应结构,在学习中就会把汉语的这一结构直接转移到英语中去,从而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如果汉语中不存在与英语某一结构对应的结构,或者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就会出现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叫干扰(interference)。提出负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Robert Lado。他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的一种主要障碍。他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学习外语的难易,关键在于把本族语和外语进行比较。”而“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母语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时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要套错。”某些研究还发现,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犯错误的51%来自母语干扰。因此,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语用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语言差异,而中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习惯处于强势,母语不可避免地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汉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

二、语言层面的负迁移

1.语音迁移(phonological transfer)

用母语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母语迁移的最直接表现。语音迁移比词汇、句法和语篇迁移更普遍。语音迁移是由于母语的发音和感知习惯被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的,因为学习者创造的目的语的语音体系会受到其发音习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首先,英语和汉语的音素并不完全对应或者不对应,英语的某些音素在汉语中则没有,例如/v/,/j/等。其次,在语调和重音方面,母语的干扰也很明显。汉语是声调语言,属于调韵声体系,有阴阳上去四声,讲究抑扬顿挫,声调有区分汉字的意义,汉语句子也靠语调来辨义。而英语是语调语言,属于元辅音体系,以重音为节拍。汉语的音节之间清晰,声母(辅音)本身不明显,整个字的读音很紧凑。英语音节的音素和拼合过程明晰,但音节和单词界限不清。中国学生读英语句子没有轻重之分,往往一个调,从而影响了句子意义的表达。此外,绝大多数汉字的读音以清晰、易辨元音结尾,英语则有辅音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连缀结尾的情况。由于受汉语元音、尾音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读英语单词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上一个元音尾音,如把英语字母m(/em/)念成/emu/。

2.词汇迁移(lexical transfer)

从词汇的角度来讲,汉语对英语引起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词汇的形态标志

形态标志的作用是构形或构词。在语言类型上,汉语属分析性语言,而英语是曲折语。汉语构词和构形通常是一致的,而英语构词和构形两方面是分开的。受汉语影响,有的学生会漏掉英文构形词缀,出现语法错误。

(2)词义不等同

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往往认为每一个汉语词汇都能找到一个对应的英语单词,以为英语词汇在内涵、外延等方面完全等同于汉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语词和汉语词在意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完全对应,它不仅表现在词的同一义项的内涵差异上。”大多数词义并没有一一对应,即使有些英语单词与汉字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其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内涵意义也会存在很大差距。另外,一个单词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词可以有多种意义,因为它们的语义场不吻合,会出现交错、空缺等形式,这方面的差异最容易引起负迁移。例如propaganda一词虽然常译作“宣传”,却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而汉语中的“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这个词常与方针政策、知识、道理等连用,含有褒义色彩。

(3)词语搭配

词的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从与它相结合的基本词的意义中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意义构成的,是必须与别的意义搭配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意义。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些词虽然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相同,但其搭配意义可能不同。当中国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词语时,便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母语中与这个词语相对应的某一个词语,进而将两者等同起来,造成使用上的偏误,如“锻炼身体”是“build up one's health”,“而不是body”,“学知识”是“acquire”,“而不是learnknowledge”。其次,出现词汇搭配负迁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学习时,把记忆词汇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割裂开来,只记住词汇的个别意义,而不注意其搭配关系。

3.句法迁移(syntactic transfer)

句法是指语法中联词或句的规则,即词汇这种符号之间的关系。虽然传统的语法理论把英语和汉语归属为主语――谓语――宾语(SVO)语言类型,但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有很大差异。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文字无形态变化,多数情况下,句与句之间意合连接能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主从或并列关系主要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表现出来;句子各个意群、成分等通过内在联系贯穿在一起,很少用连接词,因此汉语句式简洁,结构松散。而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单词间有时态、语态、人称等多种形态变化,句子常以主谓宾结构为中心,用各种从句、短语进行扩展,各类从句、修饰语的使用使句子结构错综复杂,纵横交错。英语强调的是句子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因此,英语常用丰富的连接词(连词、关系词、介词等)来表达句际关系。

句法形式受到母语干扰的现象还表现在主语的负迁移上。按照美国两位语言学家李纳(Charles N. Li)和汤普生(Thompson)提出的一套新的语言类型学,汉语是注重主题(topic-prominent)的语言,英语属于注重主语(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主语和主题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主语是相对谓语而言,是句法学里的概念,是从词与词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角度说的。主题对述题而言,是语用学里的概念,是从表达的角度说的。主题是谈论的中心,它是确定的,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主语则不一定处于句首的位置,也不必是确定的。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主要为主语突出型,主语是句子的中心,一般情况下,句子必须有主语,而且主语必须明确,即使没有主语,也要出现不起语义作用的“虚位”或“假位”主语。汉语注重主题,主题并非一定是句子的主语。例如:

制造飞机时,空气阻力问题得仔细考虑。

中式英语:Air resistance must give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规范英语: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汉语句为无主句,空气阻力是主题,而不是主语,真正的主语已被省略,所以,英语句得用被动式结构。

三、非语言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1.思维负迁移

美国学者卡普兰(Robert Kplan)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迂回的、环绕的,类似一种涡轮线。汉语受综合思维的影响,具有螺旋型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在文章上表现为作者围绕着主题绕圈子,从不同的观点来说明主题,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英语母语使用者的思维受到分析思维的影响,属于线性模式,往往由点到面,在段落的开始直接点题,观点鲜明,读他们的文章就好像跟着作者从主题的引入到正文,最后到结论,作者传达信息的方式是直接的、明确的。日本学者把美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比喻成“桥式”思维方式,认为作者在组织和表达其思想时,犹如在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就像平稳地走过一座桥。日本学者的论述与卡普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两种思维方式写出的文章不免大相径庭。

2. 文化负迁移

文化和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必然使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个性色彩”。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从而出现汉语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负迁移。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语言教学专家C.C. Fries (1945)和Robert Lado (1957)就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注意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

文化迁移可以分为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表层文化迁移中研究最多的是词汇文化,包括在另一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的词汇;有着很强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词汇;取自古老的传说或宗教、历史故事的成语和俗语;流传久远、意义深刻的谚语和警句;礼仪性的、客套的话语。美国的《时代》周刊曾经把尼克松访华说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yssey的古城特洛伊(Tory)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过程,而Odys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的意思。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这里Odyssey的含义。又如,比喻事物迅速大量涌现时,在汉语中用“雨后春笋”来表达,而在英语中则为“like mushroom”,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生长,春雨过后,蘑菇生长得很多。

深层文化迁移触及到的是某一种语言包含的文化、社会价值的迁移。由于社会文化价值属于心理层次,所以这些价值观念对具体话语的影响并非直接明了。在众多文化因素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敏感的。由于受到五千年来儒、佛、道家学说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基本是整体、集体本位,而西方国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追求自由平等、主张冒险与探索精神,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多是个人本位,他们的语言、思维的立场和出发点是自我,从自我出发来设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互助和依靠,重视集体的作用,注意保住“面子”;西方人比较注重自立,突出个人,注重隐私,喜欢个人竞争,讲究实际。这些差异无不反映了由社会、政治、历史因素造成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

四、迁移理论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1.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曾说过:“经验证明,可以从教学过程中除去母语,但却不能从学生的头脑中把母语除掉。”本族语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它应当成为学习外语的良好助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翻译作为教学手段

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汉语的翻译,用直接法教学,在实践中很难展开,所以汉语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2)用汉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英语的语法规则

(3) 解释抽象的概念

2.减少负迁移

按照对比分析的理论,通过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分析等步骤,对汉语和英语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能帮助学生作出有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英汉语言系统差异的敏感性。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中指出的: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对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等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学习英语。

(1)进行英语语言知识的技能训练

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中,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做到正确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克服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语言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词汇、句法、语篇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有效的训练,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等,来巩固英语的影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熟练,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目的语的信息和知识。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应用语言的能力。

(2)加强背诵

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背诵,可以增强语感,促进语言习得。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 (1978)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将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的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促进其语言习得。

通过背诵,可以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如动机、自信、焦虑等可影响习得所必需的输入。为此,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我国学生十分熟悉背诵这种输入方法,因而乐于接受。这样,就能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促使学生积累输出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词汇和语法,对英美文化重视不足的情况,使得学生无法跨越自己的文化局限去理解另一种文化。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英语教学中要导入文化教学已逐渐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1篇

一、三语习得相关理论研究

三语习得研究主要在探讨三语习得特性以及多语际影响等方面。Odlin(2001)指出:三语习得中学习者之前已掌握的两种语言都会对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Cenoz等(2001)指出:首先,在三语习得早期,一语起着工具作用;二语起着供应者的作用,二语在三语的话语发生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第二,如果学习者最近使用和接触二语,那么该语言更容易被激活。第三,二语的熟练程度越高,对三语习得的影响越大。认知心理学里把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称为语言迁移。对新的语言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反之起妨碍作用的为负迁移。

二、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在英语专业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二外日语课程,从零起点开始,属于习得早期。学生每天都有英语专业课程,平时大量接触英语。英语熟练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大多已通过英专四级考试)。根据三语习得理论研究结论可知:首先,在日语习得早期,汉语起着工具作用;英语起着供应者的作用,英语在日语的话语发生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第二,因为英语专业学生最近使用和接触英语,所以容易被激活。第三,因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的熟练程度较高,所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也会比其他学习者大。在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中汉语和英语都对日语有影响。既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求学生掌握日语的初级基础知识和初级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特别重要的是掌握自学日语的方法。但现实情况是,二外教学普遍不受重视,学时有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不如英语,导致学习者不能将其在二语英语学习中用到的所有成功策略转移到三语日语学习中,教学效果不佳。

三、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的启示

结合三语习得理论和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得知,教学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利用对比教学法,合理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

1、语音语调方面

整个汉语元音舌位图框架要稍大于英语的,而英语的又大于日语的。日语元音发音时双唇微启,发音部位靠前。口形自然,变化幅度小。学生容易受汉语或英语影响,发音时口形过大或过圆,发出的元音不太标准。日语辅音中存在清音和浊音的对立,学生容易受汉语影响,误以为是汉语辅音里清音送气与否的对立,而把浊音读成汉语的不送气清音。但是在英语辅音中存在相同的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规避汉语的负迁移。

日语是音拍语言,每个假名包括拨音“n”,发音长度都为一拍,而汉语和英语中的“n”是和前面的音素组成一个音节共占一拍,因而学生易把拨音与前面的假名约音成一拍,缩短了发音长度。老师应引导学生避免汉语和英语的负迁移。

汉语和日语都属于“高低重音”,而英语则属于“强弱重音”,因此可以借助汉语的声调知识来帮助掌握日语的声调。汉语的声调其高低变化是在同一个音节(字)内部实现的,每个音节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共5种。日语的声调其高低变化则是在音拍与音拍(假名)之间实现,每个假名的声调分为高调和低调。在一个单词中:第一个假名和第二个假名的声高一定不同 ,音高下降后就不再升高。日语的相对音域(语词内部高低变化的幅度)比汉语窄。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2、文字词汇方面

日语的文字包括汉字、假名和罗马字。

日语里的汉字来源于汉语,所以有些汉字和汉语的简体字或繁体字写法相同,如“大、?恪钡龋?给学习带来便利。

日语里的假名也来源于汉语,日本人依据汉字草书创造出平假名;依据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创造出片假名。有些假名与其汉字原型很相似,如“あ(安)、イ(伊)”等,可作为记忆的依据。

罗马字外形与英文字母一样。日语的罗马字标音类似汉语的汉语拼音和英语的音标,给学习带来便利。虽然三者有很多字母及拼写规则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完全混淆。学生易按照汉语和英语的习惯把日语的辅音“r”错误地发成翘舌音。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和英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日语词汇分为汉语词汇、和语词汇、外来语词汇和前三者的混合语词汇。

汉语词汇来源于汉语,所以有些和汉语的简体或繁体词汇写法相同或相近,且意思也相同或相近,如“中国、??樱ㄔ硕?)”等,容易理解记忆。但还有些和汉语的简体或繁体词汇写法相同或相近,意思却大相径庭,如“丈夫(结实)、手?(书信)”等,学生容易望文生义,错误使用。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外来语词汇中英语来源的占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熟悉英语词汇,所以很有优势。但有些英语单词转化为外来语后意思有改变,如“マフラ?`”在日语中意为围巾;其原型“muffler”在英语中却意为消音器。还有日本人自行创造的所谓“和制英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原型,如日语中插座为“コンセント”;而英语中插座却是“outlet”或“socket”。 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3、语法方面

按语法形态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英语属于屈折语,日语属于粘着语,特点各自不同,因此不易混淆。

日语靠附在表示概念意义的词的前后的助动词和助词表示语法关系。其中助动词和英语里的助动词某些用法相近,助词和英语里的介词某些用法相近。日语里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关系与英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关系相近。日语里的动词、形容词、助动词有形态变化以及存在时态的概念等语法现象和英语相似。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法。

4、文化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日文化相互影响,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是礼仪之邦,追求仁义和谐;日本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这些相似之处有助于掌握日语里敬语、授受关系等语法现象。

日本和英国同为岛国,生产生活受大自然影响较大,因此习惯用自动词(不及物动词)、被动态等非主观意志表现;而中国人有“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思维,因此习惯用他动词、主动态等主观意志表现。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规避汉语的负迁移。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 英语学习 翻译 影响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2-01

从二语习得理论可知,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向迁移能促进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而负向迁移不仅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还容易导致错误的语言认知,尤其是在翻译学习中更为突出。英语翻译作为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转换,在母语规则的影响下易产生负迁移,造成语义混淆或错误。为此,本文将从英语翻译学习实践中,对母语负迁移的表现进行分析,为再现英汉原文风貌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一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1.负迁移在不同背景文化翻译中的表现

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性对于翻译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在思维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相异性,而这种文化差异性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往往受到汉语民族语言结构特征的影响,从而将汉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翻译中,产生混淆或错误。如汉语“挥金如土”译为英语时“spend money like water”,之所以用“water”代替“earth”,缘于英国作为岛国,其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犹如中国汉民族生活的大地一样。再如对于“a white day”的翻译,不能表达为“白色的一天”或“白色恐怖的天”,而应该翻译为“吉庆的日子”,其原因是西方对白色理解为圣洁美好的意思,而中国却以红色作为喜庆的颜色,白色只是丧礼上的颜色,由此而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语言翻译的不同。

2.负迁移在词汇翻译学习中的表现

词汇是表达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来说,其所包含的意义与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样以英语翻译为例,中国的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习惯于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单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翻译时往往因母语文化的影响而造成词不达意或用词不当。比如我们在翻译词汇teenager时,其英语所代表的含义是13~19岁的青少年,而非10岁左右的孩子。又如在翻译red meat时,从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从颜色上来划分肉类只是在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同样对于汉语中的“仁义”“阴阳”等词,却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单词对应。再如在翻译“盐水”时,不能用“salt water”,而应该用“salt solution”,对于一张好看的电影票,不能用“good tickets”,而是应该用“good seats”;由此可知,对于母语负迁移在词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词汇的概念差异性,以及所指代的范围大小等不同,并受其风土文化习俗的影响较大。

3.负迁移在不同语法翻译下的表现

在英语句子结构变化中,语法形态的变化往往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而在汉语学习中,却没有繁复的形态变化,多以对话双方的意会来传递思想。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如果直接以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直译,则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如在翻译“尽管今天的天气不是太好,但我们还是想要出去”时,就容易翻译成“Although the weather is not good,but we are still want to go out.”由此,就陷入了关联词语套用的错误中。同时,在句法结构上,英语强调紧凑,而汉语则在句法逻辑结构中更胜一筹。在翻译“有许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时,如果按照“There were 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来翻译,则忽视了句法结构与语序排列的差异,正确的翻译应为“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ttended this meeting.”另外,对于英语句子中不同时态动词的表达,其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单复数词尾变化等,都与汉语缺少对应的联系,因此,也是母语负迁移中常犯的错误。

二 应对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有效对策

从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来看,结合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从负迁移的影响上来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规避对学习者的干扰与阻碍。一是从英汉词汇的学习中,比较其含义的差异性,如东西方民族人文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性,从而从“求同存异”中来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感知,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二是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上来比较,充分理解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三是注重整篇句意分析,切忌断章取义,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做好段落间句子结构中的指代关系与连贯性,从而增强抵御母语负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3篇

迁移负迁移翻译

一、在词汇方面

由于所属的语系不同,也注定了汉英翻译中两种语言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还有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语中的词汇和汉语中的词汇也不能完全对照。所以这种在词汇上的差异往往给我们的汉英翻译带来一些困难。而且在汉英词汇上,有词义相同,词义相异,还有词义缺失。词汇相同说的是有的词在英语中有,在汉语中也有,比如说,fish这个词,在英语中有鱼的意思,在汉语中也有鱼的意思。词义相异是有的时候我们汉语中的词的词义和英语中的词的词义不同。如jade一词,在汉语中它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高贵或者是富有,而在英语当中,它的意思则是用来形容放荡不羁的女性。词义的缺失,比如说,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是英语中没有的,以上这些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尤其是词义相异,和词义缺失部分。

二、语法迁移

母语的负迁移也体现在汉英语法上的差异上。汉语是一门语法比较简单的语言,很多时态上的明显标志不如英语中的那么复杂,比如说,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方式是:be+v.ing形式,例如:

SheiswatchingTVonthesofa,now.而汉语中多用一个“着”就可以表示现在进行,上句在汉语中的体现则为:现在,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而且在英语当中的现在进行时,有时也可以表示一般将来时,这在汉语中表现就不如英语中明显。又如,过去时的表达:在英语中为动词的过去式,又有其相应的变化。例如:

ShewatchedTVonthesofa,yesterdaynight.而汉语中用“了”就可以表示,过去时态了。她昨天晚上看了电视。一个“了”就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在这个方面,汉英翻译时,也是要特别注意的。

三、数字翻译上的迁移

众所周知,汉语中数字的进制词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而英语中的进制词只有hundred,thousand,million,billion.这在翻译中就容易产生翻译错误。还有在汉语有虚词的存在,比如说,三的倍数,有一句成语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在这里的“三日”并不是我们说的“threedays”,而是表示有一段时间——“aperiodoftime”的含义。又如,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话说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这里的“七十二”指的也不是“seventy-two”的意思,而是表示很多——somany之意。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负迁移现象对我们翻译过程的影响。

四、对策

以上提到的几个关于汉语对英语汉英翻译产出的负面影响是比较普遍的。对于这一点,我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翻译,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这是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具备的基本条件。

加大知识的摄入量。多阅读些有关西方文化,地理,历史,文学,经济,政治等的书籍,在看中学。

培养自己对翻译的兴趣,只有对翻译的工作产生兴趣,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它。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负迁移现象给我们带来的障碍,也要广泛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自己的翻译素质,努力克服这种文化负迁移给翻译者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陈斌.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2]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J].科教文汇,2007,(12):184.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母语负迁移 写作教学 初中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是指母语对英语、原有英语知识对新学英语知识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称为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语法关系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初中生长期处于汉语语言学习环境中,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较大。他们往往会因为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语法、语篇等方面的错误,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为了突破这一初中英语写作的瓶颈,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纠正对策。

一、强化各种句型的训练,减少语法错误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江浙地区的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吴语的后置用法,如副词后置于动词、定语后置于名词等,常常与英语中的后置用法混淆,增加了写作中的错误。为此,教师应强化以下5个基本句型的训练:(1)主语+谓语;(2)主语+谓语+宾语;(3)主语+系动词+表语;(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通过句式结构的分解训练,让学生逐渐养成句型意识,注意习作中的“主”、“谓”、“宾”等一一对应。

此外,教师还应强化学生的复合句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熟练使用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提高学生遣词达意的准确性。由于复合句的句型相对复杂,教师在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可引导学生先写出相关联的句子,再加入疑问词、关联词等组成一个完成的复合句。例如定语从句的练习:It’s a problem. The problem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加入关系代词that后组成定语从句: It’s a problem that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同时,在用到careful consideration时,教师应把它与当地吴语文化中的定语后置于名词“考虑仔细”作对比,以引起初中生的关注和重视,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二、增加英语课外阅读量,减少语篇负迁移

初中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往往使用汉语打腹稿,并采用汉语作文的格式和写作风格。然而,汉英两者之间的语篇布局有较大的差异。汉语习作往往不直接进行主题的论述,而是以迂回、隐伏的方式间接论证主题。而英语语篇模式则多呈直线型,即以主题句开头,后接例证句,最后收尾,直接明了地开展论述。为了避免这种负迁移现象,英语教师应跳出教科书的框架,在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适合初中生英语能力水平的英语杂志、报刊,建立“英语角”,并引导学生对英语书刊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内容的材料进行阅读学习,增加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和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初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关注地道英文的语篇模式、衔接手法以及写作风格等,掌握连接词、关系词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文体的行文风格。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摘录名段名句,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创新,减少语篇的负迁移影响,以实现英语习作的可读性和地道性的提高。

三、组织英语语言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认识

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初中生们要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首先就要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和习俗的认识,并把它与当地的吴语语言文化进行对比,明辨两者之间的异同。教师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们创造认识和体会英语语言文化的条件。其中,播放各类具有浓厚英语文化意蕴的电影、组织有关英语语言文化的辩论比赛、邀请外籍教师举办英语文化讲座是常用方式。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不仅生活气息浓郁,而且参与度广,有利于英语文化逐步渗透到初中生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接受英语语言的熏陶并逐渐改变语言思维习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减少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教师们应充分重视和认识母语负迁移现象,加强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的对比教学。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纠正措施,通过强化句法训练、组织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让他们逐步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切实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徐峰,陆正荣. 沐浴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教育,2010(01).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 语言 思维 母语负迁移现象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同的语言及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必然导致语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存在为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供了可能。母语负迁移既体现在对二语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二语输出的产生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学习者的写作中。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难克服,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和学习。因此,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关系出发,探讨母语负迁移现象,讨论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的启示。

二、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背景

语言与思维是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大背景。汉英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人们的思维也不同。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碰到不同的语言和思维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语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时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信息符号的表征和外壳,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符号系统的反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语言概念的探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语言的定义和分类多种多样。其中语言谱系分类法较具权威,它将世界上的众多语言分为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相去甚远。

2.思维。

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属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相对的稳定性;思维的隐含性和思维的民族性。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3.语言与思维关系。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思维到语言走向的关系,大量的语言实验和生活事例说明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思维,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邓炎昌、刘润清认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柏拉图认为,思维就是无声的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Humboldt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构成工具,是一种主观的存在,是世界观的体现,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无法分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 Whorf认为,语言决定世界观,影响思维。

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来探究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英两种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形成原因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迁移现象是许多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ESL学习的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学习新的知识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知识、旧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是客观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何以存在,笔者将从以下四点来论述。

1.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汉语强调整体集体观,而英语强调个体观。由于这两种价值观的差异,使得汉、英的思维模式也不同,即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统一”、“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体优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趋向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社会追求个性,坚持“天人相分”,认为整体由个体构成,因此西方人在思维时往往先个体和局部再整体和全部。

汉语句子:这棵树的叶子很大。

英语句子:The leaves on the tree are big.

很明显在上述两句中,汉语先说整体的“树”,再说个体的“叶子”,而在英语则相反。这两个句子充分说明了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2.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指汉语中不存在的一些英语语言现象。空缺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认知世界过程的必然产物。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时候,往往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对比和联想,但是当ESL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中没有的、从没碰到过的语法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与困惑,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2.1词汇空缺。

David Crystal认为,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用来描写某一事物、表达某一特定概念的词,在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词的现象。胡文仲认为词汇空缺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

以下各例可以看出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对ESL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例1:“skyline”一词表示“以天空为背景城市的轮廓”。但是中文中却没有对等的词汇,而要用很多词来说明一个单词。

例2:“salad”一词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自然也就不存在这个词,于是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在汉语中也没有对等的词,于是根据发音译了过来。

例3:汉语的“大姐”、“二哥”、“堂弟”等常用作称谓语,而英语缺乏相应的表达法。汉语不仅分长幼、性别和排行,还分父系和母系,而英美人兄弟姐妹之间打招呼一般直呼其名。

2.2语法空缺。

英语中有冠词、分词、动名词、名词的单复数、不定式、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等,不胜枚举,而这些在汉语中都没有。以下略举两例来说明由于语法空缺造成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例1:英语中有主格“I”宾格“me”,而汉语只有一个简单的“我”。于是ESL学习者在表达“我”的时候,“I”和“me”不分或乱用。

例2:“Jack lives in Beijing.”这个句子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其中的动词在原形的基础上有了变化。但是在汉语里动词是没有变化的。因此,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受母语的影响,经常忘记英语句子中的动词变形。

3.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

汉语重主题,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题(topic)+述题(comment)。汉语中主语往往不是至关重要,常常省略。例如“北京,去不去?”其中“北京”为主题,其余部分为述题,而主语“你”却被省略。在汉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句子没有主语(张光明,2001)。深受这种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写这句时,容易写成:“Beijing, go or not go?”

英语重主语,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上句中的句子英语应为:“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明显。

四、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表现

1.词汇负迁移。

1.1汉、英词汇构成不同。

丁言仁的《英语语言学纲要》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一个母亲纠正女儿说英语的“十七”。女儿说“ten seven”,母亲纠正说“seventeen”,可是无论母亲如何努力,小女孩就是学不会。作者的观点很明显:思维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语言的学习,不能揠苗助长。在此例中,小女孩很明显会说单独的“十(ten)”和单独的“七(seven)”,但是要表达英语的“十七”时,受到了母语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说成了“ten seven”,就算母亲提出正确的说法,但小女孩仍然很困惑。这就是由于汉、英词汇的构成不同而引起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2词义错位。

词义错位是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不对称。ESL学习者总是力图在英语的词汇里寻求汉语词汇的一个完全相等的对应,但是词义错位现象的存在,使学习者徒劳无功。

例如:“我爷爷喜欢喝酒。”很多ESL学习者都将这句话表达成英语:“My grandfather likes drinking wine.”这句话值得商榷。问题出在一个“酒”字。在汉语句子中,只是说我爷爷喜欢喝酒,但到底是什么酒,并没有说明,可能是白酒、黄酒,也可能是啤酒、葡萄酒……,而在英语句子中的“wine”特指葡萄酒。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单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酒”。

2.句法负迁移。

2.1汉语句法松散,英语句法严谨。

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靠“悟”,句法松散,语义含蓄,层层铺开,“不太重视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汉语的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层次清楚,多而不乱,但一般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来表达”(张治国,2004)。汉语的句子结构如同竹子一样一节节地延伸。例如:“你明天不去,他们会生气的。”

而英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句法严谨。无论句子多长也只有一个主句,一个从句或若干从句,一环套一环。英语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过渡词,由这些词搭建的英语句子就像一棵大树。句子中的主句就是大树的主干,各种从句、短语及独立结构则是大树的树枝。例如: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they’ll get angry.

2.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王力先生曾提出:“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翻译理论家Nida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意合是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可以意会出来,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如:“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等于他们没死。”(《夜》,叶圣陶)

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例如:“Well,they want you to take good care of Big Baby,because he is them;If Big Baby is all right,it is as good as if they were alive themselves.”

3.语篇负迁移。

汉语语篇结构呈螺旋形,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型。在汉语段落中,常常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而是习惯于迂回式思维,主题句可有可无,段落的中心思想由读者来体会。而英语段落是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辅以论据,论证过程逻辑比较严密。

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隐伏性的特点。深受这一思维的影响,他们写出的英语文章,即使不存在遣词造句问题和语法等问题,也没有地道英文所具有的味道。王墨希先生通过对180篇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得出有66.11%的作文“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直接说明,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予暗示或明示”。

五、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

1.渗透英语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脱离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文化”这一概念,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逐步消除学生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培养中英思维差异意识。

从词汇、句法和语法等各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汉英思维差异意识。人们对于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近或相似的东西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较排斥。中英文化在思维上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对于ESL学习者就必须要对比分析汉英两者语言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对于英语的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中英思维差异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否认母语的次要地位,相反,在这一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更要依托ESL学习者的母语优势地位。桂诗春指出:“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在ESL学习中,母语及其经验是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系统,是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母语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切实把握输入与输出能力,从而促进外语水平的有效提高。

3.重视英语语篇模式教学。

英语多用非此即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直线型,而汉语多用亦此亦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螺旋形。这两种迥异的语篇模式对于ESL学习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模式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存在的差异,并进行适时强化,逐步训练学生把握英语语篇的能力,从而消除母语负迁移。

六、结语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在ESL学习中存在着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具体表现,并适时提出消除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因此对于ESL学习者来说,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进行有效、高效的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