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成本;中外比较

世界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人类经济和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从16世纪初意大利的简单簿记到19世纪会计的迅速发展,一直到现在构成了现代会计的基本框架。同样,环境会计的出现也带有这种客观必然性。

1.环境会计和环境会计的产生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是以多种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社会学,经济资源学和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环境成本范围的确定、分配和计量以及如何正确披露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货币价值形式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历史进入20世纪,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以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从而直接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开始逐渐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生态学家开始探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1987年,联合国世界经济和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我们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讨论并建议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世界各国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由此出现了“环境会计”的理论,并逐渐构成了现代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环境成本在西方企业中的会计实践

90年代初期,鉴于西方环境保护的压力,西方会计理论界逐渐开始展开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并逐渐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得到应用,在西方企业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会计实务的是环境信息的披露,即以环境报告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逐渐涉及到环境成本的界定、核算和披露标准的制定研究,目前正处于此阶段,进而延伸到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最后的目标是对环境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

2.1环境成本的界定

目前,西方各国政府及会计机构还没有制定统一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准则,但对于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问题的结构和难点一般都有共同的认识,以美国联邦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或证券交委员会(SEC)为例,二者作为对西方会计标准制定和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机构,目前对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还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因此美国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范围的界定基本上是根据企业自身对环境成本管理的需要而设定的,虽然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会计实务过程中都应用完全成本法(TOTALCOSTACCOUNTING,简称TCA)和生命周期法(LIFECYCLEACCOUNTING,简称LCA)思想,相对传统财务会计来讲,环境成本的范围界定远远大于传统会计对成本的理解。各企业在环境管理的会计实践中一般参考美国环保署(EPA)的《全球环境管理动议》(GENII)的权威分类方法,环境成本的范围按会计确认的难度分成以下几层。

2.1.1常规运营环境成本(即传统中的会计成本概念)。包括:环境资本(设备)投入成本,材料成本,环境管理活动中的直接人力成本,原料供应成本。以上成本能够直接分配到有关账户中。

2.1.2隐藏成本。这类费用以前一般在管理费用中集中列示,不能给管理机构提供足够的环境成本信息。包括:①运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指依据有关法律约束而必须发生的成本。如:环境行为通知、通告费用,报告费用,监测、实验费用,研究、模型费用、环境损害的补救费用,档案保管费,环境管理人员的计划、培训费用,环境标签费用,准备费用,保护性设备费用,医药护理费用,环境保险费,财务保险费,污染控制费用,有害物溢出处理费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费用,废物处理费用,税费。自发主动发生的费用:社区公关费及延伸费用,自发的监测、检测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环境审计费用,供应商的认证费用,保险费用,可行性分析费用,环境补救费用,再循环使用费用,环境研究费用,生态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费用,绿化费用,其他环境项目费用,财务支持费用等。②生产运营前发生的前置成本:由于环境保护的目的而发生的选址费用,生产现场准备费用,达标费用,研发费用,环境工程和执行费用,环保设备安装费用。③生产运营后发生的后置成本:关闭及退出费用,存货环境处理费用,关闭后续关注费用,厂址后续监测费用。

2.1.3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费用。包括未来依法律必须追溯支付费用,未来可能必须支付的罚款,未来的排放控制费用,未来补救费用,设各损坏维修成木,人员伤害补偿费用,法律费用,自然资源破坏,其他经济损失。

2.1.4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公司的公共形象成本,公司与以下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成本:与顾客的关系,与投资者的关系,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与专业人员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借款人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立法、管理当局的关系。

2.2环境成本的核算

由于环境成本计量本身复杂性,以上分类的应用的难度较大,即使在西方环境会计研究比较完善的国家里,企业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程度也参差不一,根据美国环保署(EPA)发起的调查显示,调查的公司中有71%的公司在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法来对环境成本进行记录,但部分公司把环境成本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合并列示,只有不到10%的公司,直接将环境成本分配在其明细科目中。在西方企业的会计实务中,一般是将环境成本归入一个汇总账户,然后按一定的方法再进行分配。环境成本的分配方法由于各企业的环境管理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西方会计理论界现在对成木管理发展了一种称为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的理论研究,这种办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产品形成作业过程中的各种作业的成本,再归集到相关科目,因此对成本的分配比较准确。环境成本的计量和分配也开始运用此种方法,即对企业制造过程中的棍流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最终得出单位产品的环境成本,由于作业成本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环境成本并没有固定的分配模式。

2.3环境成本的披露

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在西方企业中的实践比较早,并已发展出三种不同的披露形式:

2.3.1这也是比较早的一种披露形式: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由于这种披露方法的灵活性,直到现在,这种披露形式还是西方许多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主要披露形式。2.3.2是以欧洲和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方法,这种披露方法主要是以企业环境会计报表的形式,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披露项目分为:①生产运营成本。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污染控制成本(污染防止费用,依法交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②前延、后延成本: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③环境管理费用:环保人员的工资费用,ISO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培训教育费;④研发费用⑤社会公共费用: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⑥环境损害费用: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费用等六类。2.3.3企业以环境报告的形式来对本年度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这种披露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比较容易给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接受,缺点是披露的内容描述性的文字较多,缺少财务数据来支撑,内容不够详细。

以上是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的范围界定、计量分配和披露形式的一些研究,总体来讲,这些研究还是停留在具体会计操作实务的水平上,还没有达到形成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阶段。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实践利用此时间差,完善理论研究,参与国际会计标准制定的工作中,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3.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在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颁布并修改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及以后相继颁布的《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保护法》,并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污染者负担的环境保护政策。这些宏观控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管理,但总体来讲,对于企业的会计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中,因未能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直接的后果是国内各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时对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管理机构目前,国内企业中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部门却不能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给财务会计部门,环境成本的会计信息来源不明,环境成本的范围和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未建立一套系统的环境信息系统,对环境成本的范围和内容未进行有效的界定,而这正是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披露和管理的基础。

3.2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因受国家环保法规的约束,企业按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一般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还远未形成环境成本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集和分析,更不用讲上升到利用这些会计资料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地步。比如:企业支付污染费造成的环境成本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所发生的成本如何比较,如何优化环境管理,如何进行投资项目的环境决策。

3.3环境成本的核算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未规定企业在其会计报告中披露环境成本的内容,因此,在会计披露中,环境成本一般含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既不能看出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体成本的比例,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即使在企业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虽然会计准则中的披露准则要求披露对企业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比如,或有负债等,但其罗列的事项未包括企业的环境成本的影响。

3.4环境成本的资本化

对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的问题,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都未涉及,由于成本资本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管理的绩效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好坏,因此,对于一般的成本支出,会计准则都规定了成本资本化的原则。企业在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也往往直接用其他成本(如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原则,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这样简单的处理并不妥当。

3.5环境成本的审计风险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上市公司独立审计的规定也越来越明确和规范,但是,作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的独立审计准则却对关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环境成本审计范围、方法、内容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标准等方面却未加任何规定。在审计具体准则中虽然有关于注册会计师必须利用专家和助理人员,以减小审计风险的规定,从这方面来讲可以认为是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的审计过程中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此笼统、简单的规定确实使注册会计师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增加了审计风险,也加大了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距离。

3.6环境成本的预、决策

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系统,使得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既无法预测环境成本的数额,又缺乏合理的财务评估方法,使得项目决策出现偏差。同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不能合理地分配环境成本,使得企业的各产品的成本扭曲。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控制处于后端控制的状态,从而反过来使得环境成本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各种现状也和国内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较低有关,如:企业环境管理和会计系统的信息大多数尚未建立,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提高的问题,但对企业会计理论研究来讲。首先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理论体系和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4我国实行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披露及管理的借鉴

根据以上对西方各国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加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环境成本的界定、分配必须有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的支持,环境成本的会计记录过程相当繁杂,如果企业的会计实践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那是不能胜任的;其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西方企业会计经过对环境会计十几年的研究,还停留在尚未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地步,这足以表明会计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企业的会计实务的检验。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要建立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系统,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电子化硬件方面的投入,尽早建立环境成本信息记录系统,同时,又必须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上提供支撑。结合我国环境会计方面的实践,在我国企业实行环境成本会计披露及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应借鉴:①明确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中的成本范围的界定、计量分配、和会计披露形式。②对环境成本资本化提出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③对注册会计师在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独立审计中涉及的审计范围、风险判断、审计过程和方法提出明确的规范。④环境成本管理在项目投资分析和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蕾,任洪岩。《大气污染防治法》作重要修订。中国环保产业,2000,(10):20.

[2]TalalAbu-Ghazaleh.金融服务与环境:会计专业。产业与环境,2000,(1):32.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1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

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

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

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

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从宏观来看,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致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缓慢,理论研究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微观来看,虽然目前大多上市公司与外资企业中,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管理会计的运用相对较为普遍,但在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远远不足,存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空白。“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014年1月29日,国家财政部“财办会[2014]5号”文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京东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日新月异商业模式的诞生,日渐激烈的企业竞争,传统的财务会计已逐渐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兼备财务及优化企业管理功能的管理会计越来越被企业广泛应用, 企业期待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时代变迁,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现代管理会计主要涉及全面预算管理、价值链管理、战略管理、成本控制、绩效管理等。本文将以京东商城为例,重点探讨京东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一、 价值链管理的定义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主要用以在企业所具备的众多资源中寻求并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而这些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1]

价值链将企业生产经营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涵盖企业生产、营销与销售、进出货物流、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性活动则涉及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价值链分析的意义是通过把经营活动分解成有价值的作业,并分析价值变动差异的原因及各项作业中的关系,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把握价值链上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有效控制成本,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而京东从崛起到不断发展壮大占领电商中领头羊的地位,个中原因离不开其合理应用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并牢牢把握了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

二、  京东商城管理概述

2014 年5月22日,京东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据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艾瑞咨询的数据,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2015在中国自营式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为56.3%。线上销售商品包括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在线旅游等12 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商品。

谈及京东的管理模式,京东集团总裁刘强东在演讲中曾披露过京东的“倒金字塔”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四个层级,分别为团队、供应链、关键的业绩指标、品牌。[2]请看以下简图:

第一层,基础层,企业管理的基石为团队。基础层管理的最高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最大作用,实现员工高效协调一致的工作目标。第二层,系统层,是指引公司日常经营的系统流程,核心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大内容。基础层和系统层的共同作用效果则决定了“成本与效率”是否具备领先优势。而这些优势则可以通过第三层,关键业绩指标来体现。例如单位快递成本是否低于竞争对手、存货周转率或资金周转率是否优于竞争对手等。只有实现“成本与效率”的领先,才能取得“产品、价格、服务”上的优势,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实现第四层,品牌的终极目标。综合京东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分析,在这四个层级中,京东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三个层级上,旨在通过对系统层之中的价值链的整合及有效管理,紧紧抓住价值链效率和成本控制两条曲线,不断优化关键业绩指标,降本增效,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京东的一系列做法印证了其试图通过协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面降低成本的经营理念。

三、  京东商城完善价值链管理,全面降低成本

一般来说,从京东发送商品到客户收货这一动态价值链条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采购环节—— 销售环节—— 配送环节—— 支付环节—— 反馈环节。京东将成本管理全面嵌入到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优化价值链管理,全面降低成本。

1. 采购环节

(1)利用流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京东能成为电商行业巨头,其中一大原因是其有竞争力的价格。利用越来越大的流量优势,京东在与供应商谈判中占领上风位置。逐年稳健上升的毛利率可以表明随着规模的变大,京东逐渐提高了其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根据京东历年年报数据,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11年的94.55%下降到2017年的85.98%,毛利率从2011年的5.45%上升到2017年的14.02%。影响营业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采购成本的降低。

2015年6月,京东提出延长日用百货类供应商的账期,根据商家提供的邮件显示,京东商城要求从2015年5月起将原有合同中约定的45天账期延长至60天。账期是一个零售业的普遍问题,账期无论对于电商还是供应商都意味着现金流。大流量是京东跟供应商博弈的筹码,在具备一定的规模以后,京东把握了自己的优势,并借此转换成利好的现金流。

再者,京东,采取直接从厂商处进货的方式,越过了批发商、中间商等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进一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

(2)高效的库存管理,降本增效

京东的库存管理工作十分井然有序,有固定的操作流程。需要装卸的货物在大门等货运汽车停下后边装边卸,工作人员随时给需要进入库房的标上入库记录。仓储中心重点根据货物体积大小分库存放。功能板块分割有序、有存入区、仓库中心区、物品存放区、高价值物品区、保温区、待发货区、扫描区、包装区、退订区等。所有出入库记录、订单收发等都有信息化系统管理。

仓库中,商品按照字母A-P的顺序依次摆放,而出库员的总订单也是依照A-P的顺序排列下来。出库员拿到订单后,按上面的排序从A区到P区顺次取货,恰好绕着仓库走一圈,不会走回头路。出库员一次要为20种订单同时取货。出库员将选出的商品放在推车上以后,分拣人员按订单分拣,之后完成校验、开票、包装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这种系统化的操作流程,大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3]

2. 销售环节

(1)电商经营模式,压缩经营成本。

通过内容丰富、人性化的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京东为广大消费者创立了一个虚拟的综合百货超市。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消费者就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敲击键盘点击鼠标,随意浏览选购自己心水的商品。这样的网络销售模式,不需经营线下实体店,也就大大地节省了店面租金以及后续一切相关的维修维护、营业员工资等固定费用。并且,实体店面通常面临着选址不佳、经营不善等风险,而网络销售模式则可以避免这些风险。相对于经营实体店而言,电商经营模式的成本无疑是更低的。当然,京东在信息化技术、系统支持与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必定不低,但是只要把网址和客户端做好,同一个网址同一个客户端则可以服务数以亿计的客户。基于客户流量的单位经营成本将会随着京东越来越大的规模继续不断降低。

(2)塑造口碑品牌日,精准营销。

借助于自身的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京东会及时有效地将商品信息传达给客户,并利用促销专场、抢购活动以及送代金券等方式来激发客户的消费欲望。众所周知,每年6月为京东店庆月,在店庆月京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大型促销活动,以“火红六月”为宣传点,其中店庆日6月18日是京东促销力度最大的一天。2017年618,京东针对每位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为消费者打造定制的专属界面,不同消费者看到的商品、店铺、清单、会场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让货找人”。 [4] 截止2017年6月18日24点,活动当日累计下单金额达到1199亿元。与2016年天猫双11当天的交易金额仅仅差了8个亿。利用网络平台的营销策略更加简单易行,精准有效,没有浪费任何不必要的资源,确保每一分经营成本都花在了刀刃上。另外,利用云计算及大数据,京东可以有效地记录消费者的搜索记录,并推送展示相关商品。这种客制化的商品推广及展示,可以快速吸引住消费者,大大地提高了下单的几率。

(3)不断完善客户管理制度,降低客户维护成本

京东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建设卓越的客关系,与客户建立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黏性,降低企业的隐形成本,京东指定了一系列完善的会员制度,以培养客户忠诚度和鼓励额外购买。京东按照用户累计消费金额及其在网站上的活跃程度,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注册会员、铜牌会员、银牌会员、金牌会员、和钻石会员,不同等级的会员将享受到不同的服务,级别越高享受到的服务越优越、越全面。例如,金牌会员可享受满59元免运费,而其他级别的会员包邮标准为消费满79元。除此以为,金牌会员还可以享受VIP电话专项服务等。通过这种完善的会员制度,京东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忠实客户。

除了完善的会员制度,京东在售前售后客服上都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售前咨询包括电话、网址留言或者发送邮件等。客服人员回答问题后,系统将自动发送评价请求给客户对客服人员的表现进行评级。京东会在后天对客服人员的回应速度、相关评级等进行考核。售后方面,对于未使用并且不影响二次销售的货物,京东承诺7填无理由退换货。如果是i因为产品质量欠缺,可以延长至15天,如果超过15天但是仍在保修期内,京东会结合商品具体情况进行修理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来保证客户免收损失。完善的退换货政策给客户提供了保障,鼓励客户放心购买。这些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的制度,实则是京东利用目前配备的资源,借助信息化系统,维护客户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3. 配送环节

  京东的物流配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略布局,力求最低成本配送

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一样,京东在建立初期也采取了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其合作伙伴包括申通、圆通、顺丰和中国邮政等公司。这种外包物流的模式对于成长初期的京东来说某种程度给予了其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精力,但是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张、电商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对客户体验重视度的增加,京东逐渐发现,第三方物流模式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弊端。于是从2007年起,京东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布局,着手建设自己的物流体系。截止到2017年,京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9个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亚洲一号”,263个大型仓库,覆盖全国的2000多个区县。配送模式包括211限时达、次日达、极速达、京准达、夜间配五项,不同城市不同的订单可指定不同的配送服务。这种既快又准,还可以定制的配送服务,大大提高了客户体验满意度。经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在全国各地战略性部建仓库和物流中心,合理进行物流网络布局,尽量减少配送环节的无用功,以最低的成本进行配送。

(2)利用自建物流资源,树立品牌形象

通过自建物流体系,京东不仅能够亲力亲为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且利用规范用语、统一人员的服装和工具、品牌logo宣传等方式巧妙地将品牌宣传工作融入到物流服务之中,轻松地完成营销过程,在客户中树立品牌形象。自建物流体系加强了京东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力度,通过合理规划物流成本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弥补前期巨大的资金投入。

(3)适度引用外包物流,优化物流成本结构

随着京东业务逐年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而在偏远城市的乡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其小额的业务量又难以支撑庞大的运营成本,处于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京东采用与当地第三方物流或生产商合作完成配送。现阶段,京东形成了以自建物流为主,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为辅的混合物流配送模式。相比于自建物流体系,外包物流放松了企业自身对整个物流配送过程的把控,可能会受到外包物流公司运营风险的影响。若外包物流公司的某一运营环节出现了问题,影响商品的送货效率和服务质量,将会招致客户的不满。为此,京东依据信息记录和经济实力谨慎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并通过动态合同,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来控制外包物流风险。由于物流本身具有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京东在二线和三线城市销售业务量的扩大,其对第三物流合作伙伴的议价能力将会提高,从而进一步削减外包物流成本。除此之外,外包物流能使京东回归自身的核心业务,将企业的资源集中投放到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京东不过度投入自建物流造成资源浪费;适度引入外包物流但严格把控服务质量,不拉低整体服务水平及客户满意度,使整个物流成本更合理完善。京东为物流配送整个布局不仅是为了快,更是为了切入到产业链、价值链的环节。这是京东独特的价值链整合模式,是以产品流管理为战略核心,以现金流管理为系统支持,以信息流管理为资源整合方法的纵向非一体化在线零售业态,具有业务闭环、平台开放和长期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这种混合式的物流配送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又能在成本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点,符合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要求。

4. 支付环节

在成立初期,京东并未意识到缺少自身支付系统的危害。前期主要是通过与支付宝、财付通的合作来实现网上付款功能。但在2011年、2012 年,京东相继终止了与支付宝、财付通的合作,并通过收购网银在线,着手打造自身的支付系统,京东此举更多地是避免受制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的场景、便捷的服务,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移动支付。顺应时代变迁,京东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自建京东白条、京东钱包等支付方式。

(1)自建支付体系,掌握核心数据

   第三方支付公司往往掌握电商企业的机密信息,譬如交易量、资金流向、退换货率等,自建支付体系使得京东将这些核心数据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大数据是进行分析的必要基础。掌握核心大数据,对客户群体进行系统分析,例如该客户的消费水平、偏爱的商品类型、退换货的比率,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推广,提高购买率。

(2)支付系统关联多样功能,增强用户黏性

为了刺激更多的使用京东自建支付体系,京东几年来推陈出新,让京东钱包具备支付功能的同时还支持理财、保险、信用卡等功能。通过开通京东钱包里的小金库,用户可以购买理财产品,提高理财收益的同时资金还可灵活安排,随时购物支付。京东钱包里的保单功能支持用户购买保障险、车险、意外险、人寿险等。

5. 反馈环节

京东价值链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馈环节。每笔订单完成后,购买者可对此次购物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商品、物流、客服等。通过奖励京豆的方式鼓励客户积极评价,带图评价晒单将获得京豆奖励,订单金额越高的评价,奖励京豆越多。最终京东会在网页展示该商品好评率。

(1)直观的评价信息,降低客户维护的隐形成本

对于每样商品,京东都会直观展示商品好评率及详细的评价,客户可简易浏览,深入了解其他用户对商品的评价。由于同一页面包含不同规格的多样商品,京东推出查看评价的新功能,客户在选定自己想购买的商品后,通过选择“只查看当前商品”就能筛选出锁定商品的相应评价。这种便利有效的新功能总能带给客户惊喜,提高购买率,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维护客户的隐性成本。

(2)全面反馈信息,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

京东的评价系统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商品本身,还包括快递包装、送货速度、配送员服务态度等星级评级。这种全面的反馈评价,京东可了解企业运营的现状以及客户满意度。对客户指出的投诉或建议,能有针对性地整治,思考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四、京东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启示

京东通过对价值链上游各个节点的有效管理,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成本与效率的领先,使得京东以平价利薄的产品、优质快捷的服务体系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了企业的隐性成本。而实行价值链上的全面成本管理,需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1)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

电商企业必须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量庞大的数据库,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预测消费者喜好,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隐性成本;利用数据搜索和分类等工具分析消费者浏览记录及购买行为习惯,实现即时库存管理,带来库存成本的降低;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自建支付体系,节约资金成本。

(2)即时库存管理是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的前提

库存管理是基于价值链全方位管理的首要环节。库存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销售环节、配送环节的运作效率。即时库存管理不仅有利于电商企业将存货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减少企业资金占用,达到降低库存成本的目的,同时也是完善价值链下游节点成本管理的必要手段。

(3)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的核心

物流成本一直是电商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基于价值链全方位成本管理的成功与否。电商企业应当认清自建物流体系和外包物流二者各自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物流体系,优化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三版:217页

[2].陶赟.京东发展趋势分析[J]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而言,主要基于资金运动的主线,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涉及到资金的预测、控制、分析等,以期对资金情况进行有效整合和调节,达到最好的资金利用效果,有效促进资金的流通,并适当监督和管理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当前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财务管理价值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筹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等,其中财务管理价值观念的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价值,还涉及到相关的风险与收益和证券估价,教学内容繁杂且范围广。

(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不同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是依托于传统会计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对象主要是内部管理当局,职能主要是向这些机构提供相关的内容,以推动企业计划、评价、控制的有序进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效力,达到最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也比较多,涉及到成本性态分析、经营决策、变动成本法、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经营预测、标准成本法、投资决策、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存货控制、作业成本法等,其中经营预测也包括很多方面,诸如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等,都属于经营预测的范围。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成本会计与以上两门学科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指的是生产费用的会计,这部分会计不仅包括常规意义上的产品生产的总成本而且涉及到单位成本的核算,简单而言,就是成本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形成的一个信息系统旨在提高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生产经营的整体规划,业务经营的有效控制,业绩审核的有效评估等,总之,就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经济类相关会计内容。当前高职院校中,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如下几类: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报表分析、成本考核等。

二、三门课程内容重复的原因及三门课程的内在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界限模糊

成本会计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源于工业革命的革新作用,成本核算成为企业发展和会计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会计门类,在成本预测、成本分析和控制、成本决策等方面日臻成熟,新的社会环境又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成本会计逐步涉及到价格、资金、利润方面,管理会计顺势而生,体系完善,管理科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从成本预测到成本考核,从成本控制到成本决策,缺一不可。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极为相似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管理由于其研究对象比较类似,产生了明显的内容交叉和重复。财务管理这么课程,针对的是企业的资金流动,管理的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价值运动,反映在教材中就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的课程内容。管理会计,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也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分析,以货币为代表。相似的研究对象折射到教材内容上就会产生较多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但是二者的侧重有不同,财务管理侧重于以资金为主的实体性运动,管理会计侧重于以资金管理为主的管理活动,不会涉及到资金具体的筹集和后期的供应,可以说,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一个信息系统,能够为财务管理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和有价值的资金信息。

(三)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都涉及到成本问题

虽然,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有较少的内容重复和交叉,但是由于我们独特的财务经济活动,使得财务管理也包括成本管理,因此成本控制和成本预算等问题成为二者重复度较高的部分。但是,仔细辨别二者是可以进行区分的,成本会计侧重于成本,重在成本的管理,因此研究的多是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财务管理侧重于资金,重在资金管理,因此研究的多是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资金的分配等。

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学科层次及定位

高职院校要想解决三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重复,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微妙联系,并从细节和层次出发,进行明确的区分。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并列,同为第一层次会计学科

从会计学理念来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是平行的,属于同一等级的,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较多的交集,但是,必须要将二者区分开来,二者无论是本质还是研究对象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主要管理企业资金的筹备、资金的投资、资金的收益、资金的分配;会计学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提供相关的财务经济信息,管理资金运动相关的经济活动。从研究对象而言,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是物质流领域,主要负责资金的预测、资金的控制、资金的分析等,属于职能性管理的范畴;会计学的研究对象信息活动,属于货币和资金运动为代表的信息流领域。

(二)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分支,属于第二层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平行,同属于会计学领域,是会计学的缺一不可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始于1952年,接下来就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不同企业中广泛应用开来。对于我国而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条件,管理会计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作出正确的资金决策,而且能够有效地实施资金管理,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发展,一个完善的会计体系必定包含两个部分:服务于外部管理的财务会计,服务于内部管理的管理会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成本会计隶属于会计信息体系,属于第三层次

成本会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离不开管理,成本会计涉及到的成本预算、成本记录、成本分析等都依托于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且服务于企业的正常管理,为企业的内外部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核算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核算的结果对于资产的消耗和收益的高低都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整合三门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的设想

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三门课程存在较大的交叉和重复,如何避免重复?如何保证三门学科的完整性?如何有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三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

财务管理应该以资金运动为主,重点关注相关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注重财务决策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不忽视资金的筹集和投放。管理会计应该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重点关注经营决策,注重经营活动的相关预测和决策。成本会计应该以成本核算为主,重点关注企业的彻成本核算。

(二)三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措施

1.成本会计的课程内容设置,以成本核算为核心,以费用成本分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报表为重点,将成本预算、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的相关内容归属到管理会计体系。

2.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设置都要体现预算管理,这是有必要的重复。但是,财务管理要侧重于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管理会计要侧重于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等。

3.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体现投资管理,但是投资管理的侧重点有不同。财务管理侧重于证券投资,管理会计侧重于项目投资,但是二者都可以采用时间价值的内容。

4.传统管理会计中,涉及到的存货资金的安排应将其明确划分到财务管理的领域。

5.责任会计更应该归属于管理会计,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就不必要显示这方面的内容。

五、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1.1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制度的建立健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各项制度还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现代企业的规模得不到进一步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也不够健全,企业中大多采用均摊法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方法大致是将企业总成本加上管理费用除以产品数量得到单位成本。由于这种方法核算出的结果并不能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相符,导致企业无法准确得知产品的成本组成。例如,企业生产产品的同时也会出售半成品、原材料、废品和残次品并以此获利,但是实际的会计成本中并未将这项收益加入销售利润中,反而将这些销售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加入成本中,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价格,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1.2成本管理制度落后

当下,我国大多企业成本核算都是针对单个产品进行核算,但是却没有将不同的产品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核算,不能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这种个体化、单一式的成本核算并不能达到最后的成本控制效果,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联系。现代企业生产产品都是批量化的,成本核算只从单个产品来核算成本,不能准确核算出批量产品成本,无法准确控制企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成本管理脱节,对成本管理控制的精准度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果要进行反复的核算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1.3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存在误差和局限

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为,成本管理只是少数核心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工作,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应参与成本定价和费用管理。但企业中往往存在的现状是,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不懂产品技术、生产流程,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靠单纯的经济学手段进行定价,与生产实际脱节,使得核算不准确。再者,管理层认为,降低成本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却忽略了如果过分地降低成本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这就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中把握一个“平衡度”,让成本和质量可以达到平衡;同时,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如果将产品、技术、质量、成本控制统一联系起来,能够让成本控制更加客观,这就能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使得企业获得更高利润。

2会计成本管理的改革方法

2.1企业应灵活应用多种企业成本计算的方法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应根据自身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品种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一般以产品的品种为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明细账目,一般以月为周期定期进行核算;分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生产企业,以产品的批次或订单为对象,设置明细账目,多数按照每一批次完工时的生产费用计算该期成本,一般以月为周期进行核算;分步法,该法主要用于多步骤生产企业,以产品和生产的各个步骤为计算对象,设置账目,一般以月为周期定期进行核算。

2.2改善会计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因此,建立一个连续循环的成本管理体制,将会计成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有机地融合起来,该项措施的切实落实尤为重要。现如今,企业成本的降低不仅仅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还应在节约行政开支上下功夫。企业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奖励成本控制好的部门,惩罚控制不好的部门。

2.3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该是企业所有部门、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事情,绝不应该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事情。准确核算产品的成本需要采购部门、生产车间、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在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才能从实质上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

3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会计工作怎样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论文摘要:实现目标成本问题在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未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必将影响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一、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困难 目标成本是对完工产品的要求,它是一个静态指标;实际成本是在产品完工入库之后计算出来的,它是一个实际结果,也是一个静态指标;两者得出的成本差异是静态差异。这时的计算和分析,并不能消除已形成的不利差异,改变已完结的过程状况,所以静态的成本计算和静态的比较,不能保证目标成本实现。要保证实现目标成本,必须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消除不利差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随时计算出过程的动态差异,其次是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而动态差异是根据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相比较得出的,也就必须对生产过程计算出动态实际成本。同时,将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只有这样,二者才能比较,得到动态差异。因此,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是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在目前,会计理论界还未对动态实际成本与动态目标成本的比较进行研究,如果不解决此问题,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就成为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一个难题。 二、随时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企业能保证生产目标实现,是因为设置了调度人员,调度人员通过建立调度台账和对生产过程实地观察,随时将实际生产进度与目标要求进度相比,就能了解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的差距。从而采取措施并进行协调,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不利差距的影响。汽车司机之所以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是因为装置了里程表,通过里程表,能随时将实际行程与目标要求的行程相比较,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行程状况,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达到目标要求状况。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是看得见的状况还是看不见的内涵状况,只要能将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相比较,就能在执行过程中掌握达到目标的状况。将实际状况和目标状况相比较的关键就是比较装置。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比较也是如此。但由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会计人员不能像汽车司机那样,只需将实际行驶里程(即实际动态)输入里程表,而目标要求的里程是根据行驶时间和预定车速计算出来的,形成动态目标,然后将目标要求的里程与实际里程相比较,求出二者的差异。而会计需要将动态实际成本和动态目标成本同时输入会计装置。 根据会计核算的特点,随时掌握实际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不能离开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全面反映每一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都是根据资金运动在经济实体中的特点、形态、作用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户。账户既然能对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如原材料、应付账款等)从增加和减少两方面进行反映,那么账户就能对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进行反映,因为动态目标成本和动态实际成本是成本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它同时也是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设置会计科目是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三、目标成本的转换 会计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只是观念的产物,不会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也就不会发生会计业务,无法将观念的目标成本输入会计科目,登记账户。然而,当我们把目标成本转换成资金后,就从观念的变成现实的,它将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使会计必须进行业务处理,设置科目,登记账户。它的转换过程如下: 会计部门为了实现目标成本,必须按目标成本预算出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同。 生产投入的总费用=单位目标成本×总目标生产量生产总资金=单位目标成本×生产批量×生产周期÷投入时间间隔期一年的生产总量不可能一次投入,而是分期分批地投入,形成不断投入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资本成本会计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曾经引起长时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现行财务会计实务是否应该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通过对稳健性原则、主体现念、债务资本与权且资本的界限、成本观念和利息资本化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财务会计体系中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不仅是可行的而五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 权益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会计 计量 资本成本会计(Accountingforthe Cost of Capital)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曾经引起长时间的热烈论争,但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如何对资本成本进行核算,未涉及其较深层的理论问题,而且论争之焦点集中在现行财务会计实务是否应该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尤其是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相关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现代公司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为依托,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求达成共识,推动资本成本会计尽早付诸实施。 一、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与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Conservatism PrinciPle)作为一项修订性惯例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它曾经对财务会计实务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要旨在于:如果某项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挑选时,应当选用对服东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比如说,对资产的计价,如果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的话,就应该选用较低价格入帐;如果是对负债的计价则相反。但是,“对于费用与其迟确认不如早确认,而对于收入则与其早确认不如迟确认”①。一句话,稳健性原则要求“宁可预计损失和费用,而不可预计收入”。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利息汇总”帐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确认了权益资本的收益。这种在收益实现之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现行财务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因为: 第一,权益资本成本帐务处理的过程,一方面确认相计量了权益资本成本,而另一方面也确认和计量了留存收益。它既确认和计量成本(费用),也确认和计量留存收益,其结果对股东权益总额并没有什么影响。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公司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存货(即产销完全平衡,实现零存货),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当期净收益必然以相同的数额减少,而这减少的数额不就是记入“留存收益”帐户贷方的数额吗? 相反,如果公司既有固定资产,又有存货,这时,权益资本成本要在固定资产、存货和销售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当期有一部分权益资本成本转化为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成本,只有由销售成/1担的这部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当期的费用与当期的收入配比,由此得到的净收益自然小于记入“留存收益”帐户贷方的数额。但是,如果我们从持续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和存货成本的权益资本成本部分最终会转化为销售成本,从而与某期的收入配比。这样,在某个特定的期间,留存收益总额还是不变的。这与不同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不影响整个使用期限的利润总额道理相同。 第二,如果把稳健性原则表述成“某项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挑选时,应当选用对股东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的话,那么,应该说,违背稳建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会计而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因为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下,当期的净收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利润两部分。把本应属于成本的部分作为净收益,显然高估了当期的净收益。就当期而言,这能说稳健吗? 第三,根据实现原则,收益只有实现才能加以确认。这一点我坚信不疑,但是,我认为资本成本会计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与实现原则无关。因为它影响的仅仅是成本和留存收益,顷与收益概念无关。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收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首先,当前我国工业企业以小型加工业为主,商品趋同的前提下,不能建立品牌效应,而主要消费者对价格变动十分敏感,中、小型工业企业价格因素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给企业加强市场竞争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其次,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有利于维持企业利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自己的利润空间,提高产品价格、降低企业成本才可以使企业有足够的营运动力,但是提高价格意味着失去客户,所以有效成本管理、开源节流,制定合理的价格才是企业生存之道。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管理落后。

当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落后,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理解在于降低成本,而这种成本的降低,不是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以利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为前提,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当前每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取得市场占有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了解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不只是运用偷工减料降低成本,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工业企业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不仅关注产品生产成本,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产品的市场效益。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落后。

随着我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成为其追赶国际市场的绊脚石,同时,许多中小企业闭门造车,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核算方式,显然这些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禁锢了企业管理层、财务员的创新思维,导致企业财务结果不具有可比性,没有现实意义。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

我国工业企业没能设立专业的成本控制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预测、分析、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多数的成本数据来自于财务综合成本,成本管理指标主要有:总贡献、生产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对企业成本进行重点管理,因此,企业不能及时得到需要的数据,不能对成本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就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如:成本管理存在盲点,认为卖出产品就可以持续生产,然而当企业生产的产品边际贡献为负值时,就会给企业带来负担,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缺少真实的成本信息。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只重视材料,而过于忽视人工成本、售后服务等投入,导致企业成本核算数据不全,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正确被评价,鉴于成本核算方法不当,使企业不能实现有效成本管理,而企业为了达到目的,在财务数据做假,隐瞒企业亏损现状造成企业虚盈实亏。

三、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成本管理理念。

工业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运营成本、设计规划、产品成本关系不够明确,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企业成本的构成及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建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在全体员工宣传全面预算控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认知企业的财务特征,共同参与到控制经营成本中,有效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优势,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二)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信息化管理。

做强工业企业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支持,完善、健全的信息化成本管理,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将企业成本管理放到首要关心的问题,正确认识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

(三)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的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强化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科学运用企业运营资金,留存合理比例的资金,作为企业正常运营的流动开支,但是,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会过分重视投资,而轻视项目精细化分析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因此,工业企业采取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筹划企业资金成本,降低产品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一、生产成本管理的涵义.

所谓生产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在企业管理中,生产成本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企业把成本作为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营者纷纷采取降本增效的企业管理方式,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的现实意义.

成本管理在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优化。加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

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必然也将致力于这一点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也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成本的因素是众多的,要做好成本管理不仅仅是针对直接成本,而是要针对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企业实际来做好成本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在市场竞争中配合企业取得优势.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就需要采取多种战略举措,这些举措通常需要成本管理给予配合。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成本降低也就使企业的产品定价更低,从而为企业在价格方面争取优势。

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能够使企业在投入有限的经济资源及原材料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三、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所处的环境和现状.

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当前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尤其要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企业管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涉及资金 方面的问 题共有三点:一是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二是应收账款压力大;三是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主要形成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起步晚,基础差,但发展的速度快。目前,我国约有1200多万家企业,其中957万家是中小企业。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8年6月底中小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仍然较小,其中小规模、低层次、非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占到了总数的80%,平均每户的雇员人数不到15人,注册资本也只有100万元左右。中小企业在遇到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时应急反应慢,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重、融资难等困难,加之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成本管理意识,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进行企业管理,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内部成本控制效率低。当前,我们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以产量来衡量成绩的阶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很多企业重视生产产量,忽视成本,未能建立起成本责任制度。这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只有广大职工一心一意将产量提高,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在企业所生 产的产品 供不应求时,这种思想尤为突出。这使得企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成本的提高,资源和原材料的浪费。其次,由于受到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仅执行一级核算,未建立成本责任中心与成本相关的考核指标,未形成全面的日常成本控制体系。这就导致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和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而对投入缺乏科学控制,在产品的原材料领用上审核不严格、物资设备消耗量增加,虽然产量是提高了,但成本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则可能造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严重后果。最后,还有一些企业内部未能形成整体的成本意识,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人员片面地认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属于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无关。这些观念的存在都导致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低效率。

2.生产成本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有待改善。现代成本会计的七个职能,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这七个职能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履行好这些相应的职能,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成本管理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未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即便是事后反映,也难以达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3.生产成本会计核算不健全。首先,成本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仍然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上,没有树立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其次,计算机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作用。这样做的后果一是数据资源传递较慢,存在资源的浪费;二是不利于形成有机联系的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分割;三是财务软件仅满足财务会计要求,不能充分反映成本管理信息,从而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创新;四是,多数中小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内部财务管理缺乏岗位激励和监督机制。

4.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大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从企业内部治理来看,中小企业管理者通常出现一人说了算的现象,为了美化企业对外形象,任意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也可能无法调动职工的企业向心力和工作积极性。

四、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观念上树立现代生产成本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成本责任则体现以人为中心的观念。首先,企业领导应加强自身管理素质、财务及企业管理知识的提高,在将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的同时,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注重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车间的成本管理,通过管理加宣传的模式,逐步使广大职工群众人人关心成本,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主动节约各项开支,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成本责任制。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传统的依靠理想信念来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发展。要使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并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协调与控制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责、权、利相结合体制,奖罚分明的物质激励措施,来规范和约束广大职工群众,最终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后,根据企业实际,加强责任会计制度的监理,通过责任会计的设置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实施责任监控和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分权管理,逐级授权,层层负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明确权责范围,使各生产部门始终保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

(二)采用科 学先进的 生产成本 管理方法.

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在各个阶段应控制的重点工作,如在事前要抓好生产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通过预测、决策和计划来指导日常生产;事中要抓好生产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加强对原材料和相关成本控制;事后要抓好生产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注重不断反思总结,达到逐步改善的目的。科学的生产成本管理包括培养企业管理者生产成本控制的系统观念,在生产成本控制中引入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结合企业实际,对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对这些主要因素的核算。另外,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及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的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使企业整体的优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三)加强生产成本会计核算.

首先,会计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树立起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意识,建立健全会计账簿,不断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与本行业其他企业之间应进行一定的交流,更为全面地分析成本构成,采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其次,企业应恰当地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平台来进行产品成本控制,使企业内部形成有 机联系的 成本管理系统,使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财务会计要求,还能够充分全面地反映成本管理信息,最终提高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此外,中小企业应明确财务部门职能,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企业 财务管理 的相关规 章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来规范成本控制工作,通过制度来约束行为,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

(四)通过激励机制创新成本管理新模式.

生产成本 管 理 主 体 要 由 生 产 成 本管理机构向全员生产成本管理拓展,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生产成本管理文化。企业领导应提高自身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建立各部门、各职位、各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以及会计部门独立核算和内部牵制制度,通过培训与教育模式使 员工在工 作中从技 术方面、操作方面做好成本控制,使广 大职工群众真正关心企业的成本。

1.改革生产一线关键岗位或控制点的用人机制,通过有效可行的举措实现人尽其才、合理配置。时刻关注员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自由和发展的空间,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从而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义进行了探析,深入探讨了企业做好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义,从而提出了新时期下会计专业人员应当具备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职业能力。笔者作为当代会计专业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研究,总结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具备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的素质要求。 【关键字】成本 定额 责任 职业 当代,各个行业中企业都面临着残酷竞争,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成本领先。企业的产品、工程、管理应当设置为成本项目,按项目组织高效益的生产、施工、管理流程,达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实现项目成本最小化和项目质量最优化,最终使企业获得良好的效益,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义 1.1能够更新管理层的成本管理理念。 大部分企业管理层与劳动层相分离,企业的基层所获得的成本资料一般在当期生产完毕以后,由成本会计人员根据生产出来的情况计算分析提供,既全部都是事后信息。建立的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能够将成本预先具体分解到各个部门,管理层能够在成本发生之前,将预先设计好的成本任务落实,并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加以控制,最后查看项目的实际成本和预算之间的差异。这种将项目成本预算、并核实、控制的过程,能够更新企业管理层的概念,由事后成本控制转向全面的过程成本控制。 1.2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节约意识。 当前,在严峻竞争压力下,许多企业已经严格资源使用,力求在同行业中寻求成本领先,但在具体落实措施及效果上并不理想。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主要由会计部门负责成本工作的会计人员完成,将产品、工程、管理的成本资料完整计算并及时提供,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成本核算与管理。 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将成本任务分项目、分步骤层层分解到具体的部门、人员,每个部份都各有各自的成本任务。从普通生产一线员工来看,对每个产品生产出来耗费的材料、工时等都有一定的定额;对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人员来讲,每个作业员工对工程物资的消耗和工程进度都有定额;对管理部门来说,对部门任务、费用消耗都有标准。各部门对自己实际耗费与分配的定额或标准相对比,就有利于各级人员对自己的成本控制项目明确差异,增强人员节约意识,将消耗定额降到最低。 1.3有利于成本责任的分析与考核。 将企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项目化,具体落实到部门、人员,有利于进行成本分析与考核。如材料供应部门,采购员根据定好的采购计划,对每件材料采购价格、负担的采购费用,及时组织材料、辅件的供应,保证生产或施工的正常进行,同时防止停工损失。单件材料负担的实际采购成本力求最低。如果某企业同时有若干个采购员,将其采购成本与预算制定的材料成本核对、采购员彼此之间核对,差异立刻显现,避免了采购过程中的浪费行为。企业对超支的员工,应当视为未完成项目成本任务,给予一定的惩罚;反之,对于节约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 1.4有利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 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除了普通日常财务核算以外,要求对企业生产、施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熟悉每一个生产环节或施工领域。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将企业的成本项目具体进行预测、分析,对相应的部门和人员的成本定额进行制定,对过程中的成本按预算及时计算差异,落实成本控制,最终计算出项目成本及差异并进行分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自由普通的财务核算人员向企业管理人员转变。 2、以项目为导向成本核算与管理对当代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2.1更新观念,由核算者向管理者转变。 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推理要求我们会计专业大学生更新观念,要求自己以管理员的身份关注企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应当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实时分析,特别是关注以下问题:(1)作为未来的会计,关注对产品成本的构成项目是否合理?(2)项目成本节约的弹性空间能否继续拓展?(3)项目的定额是否应当进行修订,如何修订?(4)企业的成本能否进一步压缩,是争取成本战略还是技术优势?(5)会计模拟实训过程中的成本报表分析,能够从中发现的企业成本管理漏洞是什么?(6)压缩成本使企业的利润是否有拓展空间,是否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2.2拓展视野,由单一会计向经济类综合人才转变。 以项目为导向的成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2篇

成本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 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 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 I)是MRP Ⅱ的前身。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 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企业成本管理落后

当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落后,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理解在于降低成本,而这种成本的降低,不是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以利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为前提,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当前每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取得市场占有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了解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不只是运用偷工减料降低成本,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工业企业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不仅关注产品生产成本,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产品的市场效益。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落后

随着我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成为其追赶国际市场的绊脚石,同时,许多中小企业闭门造车,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核算方式,显然这些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禁锢了企业管理层、财务员的创新思维,导致企业财务结果不具有可比性,没有现实意义。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

我国工业企业没能设立专业的成本控制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预测、分析、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多数的成本数据来自于财务综合成本,成本管理指标主要有:总贡献、生产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对企业成本进行重点管理,因此,企业不能及时得到需要的数据,不能对成本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就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如:成本管理存在盲点,认为卖出产品就可以持续生产,然而当企业生产的产品边际贡献为负值时,就会给企业带来负担,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四)缺少真实的成本信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只重视材料,而过于忽视人工成本、售后服务等投入,导致企业成本核算数据不全,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正确被评价,鉴于成本核算方法不当,使企业不能实现有效成本管理,而企业为了达到目的,在财务数据做假,隐瞒企业亏损现状造成企业虚盈实亏。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成本管理理念

工业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运营成本、设计规划、产品成本关系不够明确,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企业成本的构成及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建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在全体员工宣传全面预算控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认知企业的财务特征,共同参与到控制经营成本中,有效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优势,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二)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信息化管理

做强工业企业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支持,完善、健全的信息化成本管理,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将企业成本管理放到首要关心的问题,正确认识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

(三)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4篇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医药行业的政策法规,旨在通过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整改和指导作用。这两项制度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院成本控制与管理模式,对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医院长期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新的制度还尚未完全解决传统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缺漏,医院成本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一)成本核算机制尚未完善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医院的综合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医院的经营成本核算管理还没有具体、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缺乏系统、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再加上医院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到位,因而导致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不高,这也是医院迫切需要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指导、规范和探索。

(二)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加强

从目前我国众多医院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来看,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都接受着国家财政专项补贴,医院运转经营压力不大,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并不明显,使得众多医院对于成本管理工作这一块缺乏重视,从而导致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并不健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复杂和困难化,传统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很难做到对医院整体财务活动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因而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难免出现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医院成本管理效益的下降。

(三)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存在缺失

大多数医院都更为注重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被纳入后勤管理模块的财务会计工作则很难受到院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因而从总体来看医院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这也是众多医院财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的原因之一。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和对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认知和掌握不足,医院财务工作和成本管理工作质量并不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势必导致医院效益低下,运营困难,因此,从财务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财务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举措

做好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大块,即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医院成本核算应采用“算为管用”、“算管结合”的工作理念,双效结合发挥成本核算对医院经营效益的监管和促进作用。

(一)完善医院成本核算机制

之所以进行成本核算,就是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原始依据和数据基础,因此,医院的成本核算机制一定要健全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医院需要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充分考虑医院当前的管理现状,由成本核算人员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每个科室的成本进行核算和总结整理,根据不同的核算对象选取相应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对每个科室的收支情况进行统一规定和细化管理,最终形成成本核算控制业绩报告,确保成本核算机制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二)落实医院成本管理体系

落实成本管理体系是财务会计制度下实现医院长期发展的要求和保障,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有利于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营管理,医院要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为基础,并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医院成本内容进行精细测算,在创新医院成本管理结构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对医院的财务会计风险进行规避,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成本管理的法制性和规范性,使医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

(三)提升会计专业人员素质

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性是影响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障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医院应当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提升原有财务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前提下,吸纳更多优秀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作为医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当然,财务人员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财务管理理念,加强对成本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服务。

(四)推进医院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日渐广泛,为各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应该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研发更高效、智能、精准的财务核算软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益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准确、高效的数据信息,切实完善和优化医院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5篇

1.1目标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供电企业的财务会计中,目标成本管理主要采用任务式、控制式,尽管这两种管理方式方便量化和实施,但不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员工极有可能在完成目标成本后就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并不采用任务式、控制式的目标成本管理,他们更鼓励员工尽可能地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支出,以提高经济效益。

1.2设备目标成本管理不合理

设备目标成本管理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上盲目节省成本,导致设备的磨损速度加快,实用寿命降低。二是在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不断地浪费企业资金,无法有效区分哪些设备是不用更新的、哪些零部件是可以继续实用的。总的来说,导致设备目标成本管理不合理的深层原因还是供电企业浅析供电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韩俊彪(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河南许昌461000)资源意识的淡薄,无法充分认识到设备、零部件也是企业的资源。

1.3企业考核不合理

企业考核不合理主要说的是成本管理目标的考核不是根据当年的经营目标,而是与往年的平均水平进行的比较,以两者差距大小来验证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效。目标成本管理与预算目标相分离的现象是当前我国供电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继续改进的地方。

2.加强供电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策略

2.1创新目标成本管理思想和思路

目标成本管理的初级形态是通过增加电力产品的产量而稀释电力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运输、营销等成本,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实现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经济的繁荣,电力产品的数量上和种类日益丰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思路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由于消费水平的提升,用户的关注点开始由价格的关注转向质量,而盲目地扩大产量、压缩成本不仅会影响到用户体验,还会影响到质量。而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中,用户更愿意购买一个用户体验好、产品质量过硬的产品,尽管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定价更高。所以,应创新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思路,寻找一条能同样提高成本支出效率的道路。

2.2注重目标成本管理的最佳方案的制定

成本支出包括:研发成本支出、生产成本支出、管理成本支出、营销成本支出等,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在充分考量研发成本支出、生产成本支出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数量制定成本管理计划,然后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成本的监督和控制。而随着现代目标成本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开始注重管理成本支出、营销成本支出的控制,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对某一项或多项成本进行增减以尽可能增加成本收益。成本的支出不再是盲目地压缩或无尽的投入,更注重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3将目标成本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发展

成本管理不仅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消耗,如人力的消耗,生产材料的使用及机器设备的磨损,还关注由于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部门的工作不协调、领导权威失灵、信息和指令失真、企业与市场衔接不合理导致的成本增加,这不仅涉及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还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市场扩展部、企划部、采购部门等,所以企业若想提高成本控制效益,应把成本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中,根据市场经济形势,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引用,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手段,极可能从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组织结构中进行成本控制。总之,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关注生产成本,它应关注所有可能或潜在涉及的成本支出,全面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成本支出效率。

2.4加强对时间目标成本和售后目标成本的控制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时间就是金钱是一条至理名言,它属于潜在的成本支出。因为对供电企业而言,若能降低生产时间和电力产品周期,那么就有可能尽可能快地投放市场,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继而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中应注重时间成本的控制,减少从研发到生产至投入市场的周期,避免本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以至于影响到成本投入收益的提高。为了提升电力产品的附加价值,企业往往会在售后向客户提供服务,以帮助客户解决购入产品后能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各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往往会加大售后服务的投入,随着成本的持续增加,售后成本控制也开始成为目标成本管理关注的对象之一。进行售后成本控不仅有利于对售后阶段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管理,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售后服务。

2.5增强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认识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中,企业主要通过节省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原材料的费用支出、避免资金的浪费、防止事故的发生、资源的统筹规划来实现成本的控制。从某种程度来看,以上方法都能实现目标成本的控制。但也应认识到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但是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并不只有压缩成本,还有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企业的综合效益提升了,成本效益自然就会增加。通常情况下,综合效益提升的幅度只要超过成本支出提升的幅度,那么企业的成本效益就会提升。

2.6有效地节约和规避企业成本

除了常规成本外,还应节约管理成本、维修成本等,这也是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方法。企业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成本支出,实行零缺陷管理方法,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节约和规避企业成本应遵循事前的预防、及时补救的原则,避免问题的蔓延,避免扩大成本支出。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