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大学生 政治参与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问题的凸显

(一)大学生成为网络舆论参与主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3.03亿,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其中的主要部分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网民比例约为51.8%。此外,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的《2009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博客作者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占38.3%。可见,无论网民还是网络舆论参与,在校大学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就像罗马尼亚青年学专家罗森·马耶尔所说:“一代新的青少年正在出现,他们的文化符号特点是:过早地在向完全成人状态过渡时期就要求较少的保护,早在学习阶段就表现出享有完全的参与权愿望,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要求推迟到以后再去满足。”然而,大学生在现实中却并不具备网络舆论参与主体的能力,因此也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生成为最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

大学生由于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网络娱乐应用水平,因此他们最可能成为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一方面,网络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影响源,不断介入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过程,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丰富和深化大学生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同时,在思想和观念的交锋中引领大学生正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万象,促进其对学习价值、生活价值及人生价值等的追求,从而为大学生“三观”的选择起到了评判、督促、调节等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网上大量不良信息严重干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尤其是当前一些纷繁芜杂的舆论,贩卖西方一些不成熟的理论或自由主义等思想,以华丽的辞藻和标新立异的观点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奇、“叛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念的偏离,而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可能被放到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讨论,进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场”,错误的“舆论场”又使得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对校园的稳定与和谐造成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论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高校网络舆论工作处于瓶颈期。为引导和规范高校网络舆论,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同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社教政[2004]17号)明确要求高校网络舆论参与主要阵地——高校论坛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使高校网络舆论成为仅限于校内交流的平台。在此之前,高校网络舆论拥有众多的用户,影响力由高校辐射到社会。实行实名制之后,取消了校外用户的注册权,校园网络舆论成为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高校网络舆论陷入发展瓶颈时期。二是高校忽视了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作用。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在网络舆论工作中,大多数管理职能部门都是以管理者身份引导或管理网络舆论,却忽视了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作用。三是同于媒体和大学职能的限制,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大都居于舆论的弱势地位。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及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政治关切度、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表达能力。随着社会关注和成长需要而愈加广泛,但其声音传载的力量和话语权威却相应弱化。因此,如何应对强大的网络舆论,培养大学生成为健康的网络舆论参与者,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从而推动民主治校,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意义

第一,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需要。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根本没有明确的限制,网民自己担任把关人角色。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国籍、年龄、专业和知识水平,人人都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事件的讨论。“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是]993年美国画家斯坦纳的漫画,形象概括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零门槛特点。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积极参与,可以提升网络舆论的文化品位、言论质量及观点的深刻性,对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教育的需要。网络道德认识是一种虚拟认识,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道德品质构成要素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坚定性、稳定性、情感性、意志性等特点。网络语境环境下,道德信念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能树立网民高尚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网络语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民道德信念的迷茫。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过程中,不断针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慎独、发问、思考乃至寻求到真相,从而理智地选择相应的、体现公平与正义的、能维护网络道德正常发展的道德原则,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义务感及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高校文化符号重构的需要。文化具有传承性,然而,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前喻文化”,即经验文化或老年人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为“后喻文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通过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后喻文化”概念,即人类发展将进入以子女,以年青一代为楷模的“青年亚文化”时代。其特征是:“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交流看法的社会中。现代化的通信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无疑,社会的文化传递机制在今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新浪大学生网站的一名网民写道:我们是不同寻常的一代人……我们敢于挑战一切而不会在乎旁人的冷漠和白眼,因为,我们是2l世纪的大学生。大学生是网络舆论创作、使用和传播的主体,并将之渗透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享受着“火星文”“碎片化”的消解权威的快意。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研究,对掌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及高校文化符号的重构都有长远意义。

第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网络舆论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由观念等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化。网络是平等的,舆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民主参与和现代平等、自由观念的培养。通过网络舆论参与,大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意,掌握社会思想倾向,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促发大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发言的习惯,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能力的对策

(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认知结构

网络舆论认知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中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媒介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们对媒介的了解和控制程度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科技主宰下的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提到:“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构建。那些传递到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评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标准和参照。”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舆论认知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网络舆论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进行网络舆论素养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二)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

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加强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平台设计是促进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局域网建立了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log、BBS、E-mail、QQ、Wiki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那么在此基础上应该合理地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平台。它能让同学们感到就像一个网上校园,每一个网友都是常见面的同学,在这里开博客,比在谁也不认识你的校外网玩儿更有成就感。日前,该校许多学生关闭了自己在校外网站社区开设的微博,转而投向校同网的怀抱。当然,各个互动平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网络舆论参与的环境,但是,各个平台也都存在不足之处,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发展的网络支持平台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舆论参与实践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网络舆论参与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使之既是高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又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广泛吸纳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到校园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网络舆论,利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议程设置,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园地,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其次,让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通过校园网站教师指导,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宣传技术,掌握网络舆论参与的主动权,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氛围,使网上有更多更强的正面声音,通过网络给更多大学生有益健康的东西,以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鼓励大学生从线上走入线下,开展与网络舆论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教育及社会效应。如2010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研究生结合专业优势,关注时事热点,从“人肉搜索”“网络诽谤”“网络救助”等敏感话题人手,开展了题为《web2.0时代的民意表达》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实践成果作为校2010年同名学生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备选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此外,近年来教育部及各高校纷纷开展的师生博客大赛,也受到师生欢迎。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2篇

到了近现代,西欧国家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而我国成体系的课堂教学设计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开始采用。上海市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课堂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指课堂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又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发展趋向,但讨论式教学法不是被削弱了,反而进一步强化。讨论式教学法在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

有的讨论课很热闹,学生也很积极开展,但课后却让人感到很肤浅。有的讨论课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们只是讨论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课堂较为沉默。怎样才能上好讨论课,决定讨论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成功的讨论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生在讨论课堂上的安全感

所谓学生在讨论课堂上的安全感,是指在讨论的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没有窃窃私语的现象,特别不要有嘲笑或讽刺发言者的行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感到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在攻击性和保守性两个方面。攻击性表现在攻击不同意见者,不参与或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保守性表现在发言的观点没有挑战性,讨论问题没有深度,讨论课堂气氛沉闷。

创造和保持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在讨论课成功的前提必备条件。这里的安全感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心理和情感状态的安全感。尽管有的同学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什么样的课堂情况下都可能 “畅所欲言”,但大多数学生在没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中是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怕自己被别人嘲笑,脆弱的神经不能得到保护。所以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讨论课的成功。作为老师,必须在在讨论课堂上时刻注意: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讨论课堂现场的气氛。讨论课的语气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当然没有必要对其他同学的观点都表示赞同,但必须尊重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讨论课的成功是基于对不同观点的理解,没有这种尊重,讨论课堂就变成了聊天会或带着个人偏见的吵架会。对于学生来说,讨论课的两个重要目标是如何理解他人,能够让他们的观点受到挑战。让学生学会用和谐协商的方式争论。

二.学生在讨论课堂上是否真实参与

学生真实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参与者发表的观点是与其他参与者的观点紧密联系,并且参与者的发言是以尊重其他同学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没有真实参与课堂讨论体现在不参与和表面参与两个方面,不参与的表现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走神,同学之间很少有互动,表面参与的表现是学生只是单纯的谈话、无依据的发言、重复引述专家的话。

我们应该用以下方法识别学生是否真实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们参与讨论是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吗?讨论是围绕中心议题吗?发言者是不是在不同观点间转换,而没有深入文本?发言是不是仅仅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对同学观点的回应?所以学生的真实参与表现在他们在讨论课堂上有深思熟虑的发言,有彼此尊重的积极互动。

三.学生在讨论课堂上的发言是否有挑战性

学生发言的挑战性是指参与者的发言体现了所讨论问题的复杂性,并且能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所讨论的问题和文体要有很强的挑战性,既能使理解力强的同学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又能使理解很差的同学不至于理解不了。作为教师,要保持这种问题的适宜性,要能控制全体同学的相对理解程度,不能顾此失彼。要判断讨论课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判断: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人数,发言的观点是否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当讨论陷入僵局时,能否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思考。讨论课所有对话的中心,是否围绕文本中的观点。

四.学生在讨论课堂上是否占据主导权

所谓在课堂上占据主导权就是指课堂上的讨论始终围绕着对中心问题的理解,并且大多数的关键问题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缺乏学生主导权的讨论表现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学生被动参与,参与讨论的情绪不高或讨论问题的水平较低。还有一种混乱状况就是讨论呈现的是一种缺乏纪律的争论,辩论时情绪容易失控,有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在一个成功的、由学生推动的讨论课上,学生们会担负起主要的工作,通过彼此辩难来理解文本中的观点,直接引用文本中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然,作为辅导者的老师并不是要全然置身事外,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进展缓慢时教师必须考虑合适的梯度予以点拨,使讨论步入正规。

识别课堂讨论的主导权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是谁提出的最关键问题,讨论课的方向是由谁决定的,讨论课的完整性由谁负主要责任。以上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学生。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3篇

2006年1月学校教代会正式定义了以“问题引入、主动参与、互动生成、生动发展”为特征的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即它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引领下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并在阶段性的教学评价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多年来通过全体教师的探索、创新“参与式教学”在省内乃至国内已有名气,参观学习者蜂拥而至。如何使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缠上常青藤,使之教学常态化,直至引领教学,值得每位宜外物理教师探索研究。

一、参与“物理参与式教育科研”习惯化

学校物理组有创办初的4名物理教师发展到如今有40多名的庞大科组,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他们参与不同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适应参与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的开始阶段。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的前提是其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基础。刚接触“参与式”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成无意地想到,为什么要使用“参与式”教学,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有哪些优越性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让每位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参与式”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主动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寻找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为此,教师查找相关“参与式”教学的文章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对“参与式”教学研究较深的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新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然后,教师仅仅参与一次或几次科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物理教研组应该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并使教师参与“参与式”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实质上教学和科研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基础,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

二、“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化

“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的提出,是受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启发。费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或者“复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地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它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己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程序和一套能与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手册。根据“文化自觉”理论,笔者尝试把“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理解为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参与式”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自己物理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理论,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参与式”教学理论,这种理论是怎样来的以及它的理论特点、旨趣,并能知道这种教学理论将会对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产生怎么样的效果。而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化,不是某个物理教师或者某些教师的自觉而是大部分或者全部物理老师的自觉。

“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蕴含了三个方面内容,都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契机。首先,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对为什么要学习“参与式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回答是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的内涵之一,这自然表露出“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回忆在过去使用的物理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并与“参与式”教学作比较,并对之产生质疑。质疑的过程就表明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观念开始动摇,为使之转变成接受“参与式”教学观念带来了前提。为了解决问题或挫折,有迫不及待地学习新的理论――“参与式”教学理论的冲动。其次,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是批判学习的过程。在“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的含义中已经渗透了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的特点概括及理论旨趣追求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一种反思的眼光,寻求“参与式”教学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动力、优点、与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有什么不同以及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差异,会产生教学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主观的条件。再次,一个教学模式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是创新学习过程,教师将所学到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检验效度,并改造变成自己的东西。当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时,就会极力“拥护”“推广”“参与式”教学。

三、“参与式教学交流”经常化

从当前文献看,对“教学交流”的内涵研究还很少见,可见让“参与式教学交流”经常化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笔者尝试把“教学交流”描述为在参与式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物理教师与教师的交流或与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此“参与式教学交流”定位为物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物理“参与式交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理教师通过教学交流,思想能够得到碰撞,思维能够得到启发,使新进教师教学观念能够得到改变,并带来符合参与式教学的行为。我们的做法是新进教师一定与参与式教学能手结为师徒。每位徒弟每周听课节数不得少于3节,而师傅不得少于1节,每月徒弟上汇报课,而师傅上展示课,同时还利用物理组备、公开课议课对物理参与式教学进行研讨。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教育改革;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8-01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践和反复试验、鉴别、筛选,我初步摸索到了一条路径,并将其概括为“参与和研讨”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主旨是,将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文科人才的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学习自,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参与、讨论、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提高现代文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文学人才。

一、全方位的参与教学过程

现代文学这门课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通过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赏析,让学生获得对现代文学史的大量感性认识,开启阅读视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学习现代文学史,任务是让学生对现代文学发展获得一种“史”的认识,并全面熟悉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式上的地位,掌握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规律。三是对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探讨,这既是基础课的延伸,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要全面掌握现代文学这一庞大的体系,并系统地加以研究,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人才来,靠教师单方面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任何一方的积极主动参与,都会给教学效果留下许多遗憾。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二者至关重要,不可偏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兴趣和爱好是学生求知的引路人,一切不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都不免流于形式而归于失败。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最感兴趣、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学习研究,并促其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二、开放式的体验教学内容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通达一切文学作品幽深精微之处的一方邮票。教学中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供感观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获得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便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从而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加深对学习的记忆和理解。

现代文学课是一门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地参与体验的课程。只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思维,路子还是很多的:名篇的欣赏、名著的阅读、片段的朗诵、角色的扮演、话剧的演出;一场报告会、一个专题讲座、一回文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一次书评影评;组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校内校外活动,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调查,走出课堂,走进作家的心灵,走进作品人物的生活场景等等。这一切,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悟、体会认识。

运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可以创造一种更丰富的体验。在完全没有电脑的学习环境中,必须以人工方式实现体验的设计和实践,即使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和热情,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布置教学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行性。CAI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阅读到最好的讲义,听到最优秀教师的讲授,不懂的地方还能反复听、反复读、反复看,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确实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讨论式的讲课方式

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中,最难处理的是文学史发展规律、线索与评析作家、作品两者的关系。文学作品是构成文学史的基础,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又是现代文学教学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从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上下功夫。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体认,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掌握文学史,从而使难以处理好的关系得到圆满的解决。由于文学的特殊性,对许多作品的体认往往见仁见智,因此讨论式的教学法在鉴赏作品时得以广泛运用。很多时候要把功夫下在课外,如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阅读名作、观赏名片、查阅资料、整理材料,独立思考,形成观点;然后按兴趣小组,分组讨论,各自亮出自己的观点,开展争论;最后每个小组选择有代表性观点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做局外人,要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当讨论出现僵局时,及时点拨,或抛砖引玉,或提出新话题,打破僵局;当讨论形成对抗时,站出来适度缓解紧张气氛,作出评点。这是一种互相观摩、学习、借鉴的学习沟通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过程。

四、论文式的研究活动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5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文章从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个环节,探讨了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并指出运用参与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地理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0-03

参与式教学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探索的课题之一。作为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许多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都尝试着将参与式教学与课程体系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也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政治地理学”课程,进行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2]。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唱“独角戏”,表面看好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积极性,但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处在一种被动和无奈的状态下,缺乏学习的真正动力和兴趣,其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外在性需求,而漠视了学生的内在性需求。

参与式教学法加强了对学生的内在激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是独立的认知主体,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学生不应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作为一个能动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需要调动和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归属感、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式教学法既能满足学生外在性需要也能满足内在性需要,在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显著改善。

(二)契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就是一个思想僵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它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是不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善问”的能力,让学生在探讨、研究中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契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是否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在社会上立足,乃至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代社会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能的培养,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科研中形成合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一言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的习惯,增强自主合作意识。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有裨益,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的政治性、综合性、历史性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紧密联系全球的政治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政治地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归纳起来,这一过程由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部分组成。

(一)课前准备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对授课对象的状况有所了解,尽快读懂学生,让学生在没有正式上课前就参与教师备课。(1)了解学生。教师课前先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摸清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和课程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目标。(2)布置任务。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确定适合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讨论的主题,把这些内容在开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对每个主题相关材料进行梳理,准备发言提纲、讲稿,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就参与到教学的准备活动中。(3)关注时政。“政治地理学”是理论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学生利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等现代信息手段,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

(二)课堂参与

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地理学”课堂教学阶段主要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展示、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用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国家的空间特征这一章,涉及国际法规定领土变更的几种方式,笔者用钓鱼岛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得出无论从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制度,还是当代国际法上条约的效力、无效和解释制度、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制度以及国际强行法的效力和意义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结论[3],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际法虽然规定领土变更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国家领土可以根据几种变更方式随意变动。国家的领土必须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才能变更,否则就是侵犯国家主权。此案例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比教师直接进行理论传授更有说服力。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应结合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围绕国内外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讨论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逐步深入地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马汉的海权理论时,提出探讨问题: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国家战略有怎样的影响?海权在中国国家安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人写发言提纲。小组成员课下查阅资料,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本组观点。各组推举1—2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其程序是:各组先陈述观点组组之间再自由争论教师的点评总结。在讨论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不作范围限定,教师也可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启发学生作多角度的思考:如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阐释马汉思想的来源;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受到马汉理论怎样的影响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发表观点并不是“盖棺论定”,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又有生生之间多边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学生在讨论中交流了思想,强化了参与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若干个选题,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大约7人左右,选题由小组抽签决定。例如在学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布置若干问题:(1)如何评价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2)如何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3)根据中国地缘形势,分析中国的地缘战略?(4)如何重新认识“心脏地带理论”及其战略意义?(5)从地缘关系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及中日冲突?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在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在分析讨论资料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学生在课堂中通过PPT做主题发言,展示小组研究探讨的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只是担任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求最佳答案。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角色转换。在“政治地理学”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挑选难度不大的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来讲授,让学生担任教师,登台讲课。例如首都和核心区这一节内容,笔者让学生以古都北京、南京、西安为例,讲解影响首都定位的因素。学生要想讲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讲稿和课件。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对学生讲课情况及时进行点评总结,给出成绩。这种角色转换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讲和学”的快乐和满足,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气氛也有促进作用。

(三)课后参与

1.专著研读。课后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上完课并不是学习的终点,需要用课堂的延伸——专著研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先列出20多部经典文献,如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科恩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读其中一部,并撰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学习了基本原理后,具备了对现实政治地理问题进行探究的理论基础,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先由教师列出论文选题方向,学生再根据兴趣选取其中之一,拟定具体论文题目,撰写课程论文。这种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社会科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挖掘网络资源。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课后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国内外优秀的时政新闻类网站,引导学生独立了解时政要闻;推荐学生观看优秀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如《大国崛起》《深度国际》等;利用QQ群、E-mail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政治地理学”课程内容复杂,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课程中合适内容进行尝试。内容过易或者过难,都会影响参与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简单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和现实联系紧密、学生关注度高,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诸如民族与民族主义、综合国力、行政区划、地缘政治学的各家学说等,才适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二)不能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面上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下降,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教师需要扮演课前策划者、课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后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等多种角色,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参与式教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高,对教师学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课堂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参差不齐,自律意识有强有弱,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少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搭便车”现象,甚至会有极个别的学生成为“看客”。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参与程度高,收获大;而那些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参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掌控力,随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应多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更新师生双方的思想观念

观念的更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因此,需要师生双方转变观念。对学生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没有达到“为什么”的问题层面。要想实现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要转变,从心理上做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准备,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学习活动的“配角”,而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而言,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更不是解释知识的权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更好地思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同时,面对参与式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敢于尝试和探索,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五)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参与式教学法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政治地理学”课程成绩的考评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充分运用考试与考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等多种手段,通过试卷、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讨论、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态度和能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在课上参与教学的综合表现,也反映课后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的撰写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6篇

县卫生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多种多样,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举办了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

一、领导重视.县卫生局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卫东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程思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日常活动工作。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设6个单位论坛,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设7个片区论坛,单位论坛和片区论坛分别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积极参与,要求每位职工结合垫江卫生工作实际,特别是结合本单位实际,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卫生新高地和川渝东部区域性卫生中心”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撰写论文和演讲稿。

二、层层筛选.6个单位论坛和7个片区论坛分别对职工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评分,在350多篇论文中评定出39篇优秀论文推荐给卫生局,再由卫生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收到的论文进行评分,推选出14篇论文进行公开演讲比赛。

三、公开演讲.2009年3月31日下午2:00在县中医院六楼会议室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青年人才论坛演讲比赛,14篇初选论文的撰写者(演讲者)在演讲大会依次进行公开演讲。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党政领导、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部分中层干部,卫生局机关全体职工250多人观看了演讲比赛,并邀请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三组、县委研究室、县府办、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县卫生局等部门的七位领导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整个演讲比赛历时4个多小时,演讲天才英姿展现,优秀论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评委们客观公正的评比,评选出了5篇优秀论文和5篇参赛论文,现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励,并将14篇参赛论文装订成册,巩固实践论文成果。

四、成效显著.县卫生局通过组织这次演讲比赛,经过层层组织发动和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据统计,共收到500多条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了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爱学习、勤思考、谋发展、献良策的良好氛围,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的好评。在现场观摩的部分职工说:象这样的活动很好,很有成效,既丰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涵,又激发了全系统职工爱学习、谋发展的工作热情。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路径与对策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当前,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共同主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教学路径选择上,应将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途径、多方式的实践教学系列模式。

(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通过举办适应课程内容要求的课堂讨论、观看录像、即兴演讲、模拟法庭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录像、课堂演讲等。

1.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讨论课上既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自始至终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积极发言,并对课堂讨论进行画龙点睛、切中要害的总结分析,及时修正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效的课堂讨论,既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能起到明辨事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活跃气氛的作用。

2.观看录像。录像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直观素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每门课安排2-4学时的录像课并纳入授课计划。观看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就片中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要求学生在每次录像课后写出观后感。

3.课堂演讲。教师给出演讲素材,要求学生到讲台前围绕所给素材进行讲演,每次仅限2人,每人不超过3分钟。课堂演讲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便于他们加深对教材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校园实践教学模式

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是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校园实践教学包括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

1.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展开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部门通过加强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院系的通力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征文比赛、网络主页大赛等,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协作、锻炼能力,加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形成,而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距离拉近,在大学生心中鲜活、生动起来,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2.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渗透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提倡并帮助学生办好社团内部刊物,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把社团办得有声有色。社团每次主题活动都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住时政热点精心设计,使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与学生自觉自主的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社团逐渐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园。

3.举办专家讲座。为扩大学生校园实践的信息量,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作理论和形势政策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当地发展规划及当地的现状、发展前景,让学生进一步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使学生增强对家乡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向学生介绍当前重大理论前沿问题、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系统掌握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社会为课堂,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社会实践既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志愿服务等。

1.参观访问。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访问活动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所谓参观访问,是指大学生在任课教师的直接带领下,去革命老区、工厂、农村、部队、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地方参观学习,以获取知识或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参观访问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当前参观访问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升华理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围绕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开展调查活动,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调研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实践教学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社会调查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保、企业管理、财政税收、交通、市场、诚信、农村改革、留守儿童、扶贫、农村社会保障等进行社会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不但全面真切地了解了国情民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

3.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各种公益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勤工助学等;在学雷锋日等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开展道德宣传、文艺宣传、普法宣传、环保宣传等;开展扶贫助弱、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卫生服务、便民服务及文明共建、文化共建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实践教学活动能有效开展和顺利推进,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创建实践教学基地

创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战略依托,有了这个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经常性、持久性和规范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要坚持教育性、典型性、多样性的原则严把质量关。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的革命胜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图书馆、文化公园、歌剧院、美术馆、心理协会、琴棋书画中心等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与落后地区建立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与残疾人联合会、捐赠站、救助站、福利院等建立社会服务基地;同时也可以把学生的实习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使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成为他们了解国情和社会的窗口,更成为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最深的社会实践。

(二)确保经费投入

经费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参与的学生多,范围广,工作量大,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交通费、通讯费、食宿费、场地费、门票费、资料费和外聘人员讲课费等费用。没有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的投入,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1]各高校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方案,按照学分和学生人数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监督环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可以有效检验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督促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成果、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这三个因素给出实践环节的成绩。在评判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研究论文或调研报告成绩时,把学生自评、学生学习小组互评、教师评分结合起来,按学生对该成果贡献的大小进行评定;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跟踪记录、实践接待单位的证明及反馈评价等进行评定;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如口试面谈、演讲辩论、分组讨论与小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等方式。这种综合考核能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更全面的了解,使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更全面、客观、公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可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时间确定性、参与全员性和管理规范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高校应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来,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使其享有和理论课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时间、场地、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保障,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切实把实践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8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1)通过对所调查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任课教师的访谈,70%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是来自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生是从新闻及其他方式了解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16%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了解。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2)学习效果也有许多不尽人意,老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式方法方面确实需要创新,75%的调查对象认为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传统、死板,在实践性方面做得有所欠缺。将近79%受访者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方式直接影响他们上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不过同时也有65%受访者认为通过授课老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解对他们认识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3)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平飞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面临学生上课纪律性不强等问题,但是学生对于国家当前战略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等方面还是基本可以掌握。”可见,虽然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自我约束等仍存在问题,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对学生自身思想的提升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成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和理解不足。所调查的学生中能准确掌握或按照具体文件描述的占8%,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占28%,知道的并不多的占48%,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不了解的占16%。总的来说,当前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较好的准确理解仅占3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了解或者知道不多的占了64%。(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不够明显。认为十分有作用的占25%,认为有作用、对自我行为有约束的占40%,认为有一些作用的占27%,认为没作用的占8%。这表明大学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学生基本能够从课程中转为实践,约束规范自我,不过可以看出,仍有部分同学在接受课程教育后,并没有认识到达到课程应有的效果。(3)教师授课方式和水平以及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等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课上手机使用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所有制约因素的40%、25%和20%。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这些因素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应着力解决主要的问题。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改进措施

(一) 改变创新现有的课程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学师资水平。(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涉及的专题式教学也有差异,这就给高校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挑战,像《近代史纲要》的专题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任课老师大多按照大纲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讲解较少。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织现有的教学队伍进行适应性学习,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封闭、单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制作相关专题的精美课件、设计相关的课堂讨论专题、结合案例、就某些问题展开分组辩论等等,比如: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主题的课程,要求写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内容准确详实。根据调查,写论文每个教师都要求完成,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交上去就没有下文了。教师应该在每班可选取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几篇论文,在教学中进行点评分析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双方的交互性,争取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实现创新。

(二)着重实施实践性教学,创新实践形式。(1)参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教育基地。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领导、各级学生参与,走出教室、学校参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教育基地。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且要求每位参观的学生要认真撰写总结报告,重要的是让他们向全班学生谈谈参观的体会和感想。通过这些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有关的体会和感想,可以直接感染其他学生。(2)邀请有一定影响力、感染力的的学者、专家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在较大的场合组织学生参与。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礼堂举办的关于反腐倡廉、国家安全的专题讲座就是非常好的举措,同学们通过新的方式来学习,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唐文利(196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馆员。(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项目编号:11BKS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8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课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逐步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从而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的过程。[1]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使人民大众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接受、更好地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所谓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具体形式,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时效性特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基本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脱离实践,理论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课堂讲授,注重单纯的概念化、理论化的政治传授,强调灌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注重实践性,通过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感悟生活,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从而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是以时代需要为终极目标。[4]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尤其讲求时效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要反映现实社会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使大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极大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性教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1.集中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集中实践活动指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时间、地点和经费,每年寒暑假由学工部和团委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参与面广,活动集中。小组活动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学生自身专业,以5-7人为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按照教学场地的不同,可采取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取以体验式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以社会调研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采取以体验式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采用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广西师范大学实践性活动设计的形式有:

(1)开展人物专访活动。要求学生拟定访谈专题,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访。如著名企业家、文化名流、政府要员、劳动模范、英雄人物、部队军人、平凡百姓、博士、教授、校长、学校书记、检察官等。

(2)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如访问福利院、聋哑学校等并为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实事;参加扶贫帮困“手拉手”、“一助一”活动;参加环保植树绿化环境或维持社会公共交通秩序或修缮社区公共设施等活动并做好记录。

(3)参观考察。如法庭观摩活动,参观庭审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真正体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魅力。可采用以社会调研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带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考察改革开放成功的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如广西师范大学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考察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桂林漓泉啤酒厂、桂林高新开发区、恭城生态农业、“印象刘三姐”表演村等进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课题调研等。

2.开题指导和全程指导相结合

开题指导指开学初要求每个教师对实践性教学都要提供详细的计划,做到科学安排。首先组织学生制订实践性学习方案。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就要求学习小组(以4~5人为宜)围绕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研究兴趣,确定本学期实践的选题。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选题要紧扣时代主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组织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选好论文题目后,要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全程指导指在整个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全程跟踪,包括活动前要帮助学生制定实践活动计划及开题的指导,活动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活动后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在指导过程中,可通过面谈、书信、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5]

3.点评交流与总结表彰相结合

交流点评是实践性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点评交流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的1-2周进行,可以在班级由教师进行综合总结评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汇报,每个实践小组简要陈述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及收获,教师对每个实践小组给予相应的点评,及时总结实践活动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加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通过点评交流,不仅让学生分享到不同的实践成果,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真正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达到真知、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如广西师范大学在课程结束前两周,进行实践性性学习成果汇报、提问和点评。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上进行汇报展示,接受教师的提问和答辩,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和打分。学生汇报实践成果的形式灵活多样,有的实践小组派1名代表上讲台陈述成果;有的实践小组利用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有的实践小组采取表演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有的小组利用手绘漫画形式进行成果展示等。总结表彰一般由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组织,实践活动结束后在全校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通报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4.教学计划与教学考评相结合

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依据,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目标,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整体性、目标性、针对性、系统性、可行性原则,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有序、有效进行。制度化的实践教学考评是监督和改进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调动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因素。要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要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实践成果的质量综合评价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占总评成绩的30%~40%为宜。如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5%。

参考文献:

[1]吴学东,余茂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95.

[2]吕卓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切入点[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2):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64-2

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原则

1.1 整体规划

从大局出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因素,进行整体设计。

1.2 全员参与

在学生层面,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在教师层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学生内心。

1.3 有机融合

1.3.1 思政课三门课程融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2 思政课部与其他部门融合

思政课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有机融合起来,在工作计划、活动安排与开展等方面互相通气,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3 课内与课外融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思政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工部、团委活动有机融合,用理论指导实际,通过实践增强对理论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3.4 形式多样

摒弃单纯的说教,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校内外实践多彩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参与中,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

1.3.5 贯穿全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施,不局限于高职高专所要求开设的三门思政课程,而是所有教育教学中都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局限于某一年级,而是涵盖学生三年的学习全过程。

2 教学与实践内容

2.1 内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它从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也是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国家和社会层面是个人层面的环境保障。

2.2 学习宣传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核心价值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宣传教育: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理论水平;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国梦”主旋律;③深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精神教育,为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奋斗;④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明是非,辨美丑,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思想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尚。

2.3 实践活动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打造学校品牌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分院、社团特色,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行为践履。

2.4 行为规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履以及日常价值观表现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评比考核中之中,使“三个倡导”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并内化成学生的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行为。

3 教学与实践步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贯穿三年大学生活,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有机融合,形式多样。

3.1 宣传发动

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后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网络空间、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全校园。校学工部、团委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协作配合,做好集中学习教育的前期准备。

3.2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

目前很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教学与学生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一方面思政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活动缺乏足够了解与参与,影响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各院系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很多,如有思政教师参与和理论指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有效。

3.3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注重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提高教育实效;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

3.3.1 课堂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内在联系,如三门课程中关于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主理论体系、国家形势发展等方面本身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教案与讲稿的编写、课程考核等方面要突出强调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案例、视频素材的选取等方面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2 主题班会或讲座集中学习探讨

利用主题班会或讲座,采取集中学习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3.3.3 校园环境熏陶情操

①主题板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着重于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法制、纪律观念,诚信意识等,通过理论规范学习、典型事例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使学生自觉树立文明形象,遵守校规校纪,诚信参与奖助学金评定、考试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守法公民。

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电子屏等,树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评选“感动校园学生人物”、“校园励志之星”等,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创先争优”先进分子等一起进行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与倡导。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用先进的事例鼓舞学生。

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空间,在网页内容上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通过创办网页加强教师理论素养,同时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与空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氛围。

3.3.4 文化活动形成共鸣

①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比赛,以“文明校园、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以随手拍或自编自导自演等为主要形式,知荣明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志愿者。本活动同时也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大部分学生参与,表演道德情景剧,作为模块实践任务列入课程考核。

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比赛,发动所有学生参加,通过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评选出获奖作品并进行装裱和大范围张贴,既发展了学生爱好特长,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风貌;又营造高尚的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时刻处于“核心价值”的潜移默化熏陶中,用学生作品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更有说服意义。

3.3.5 校外实践拓展

①继续加强和改进“三下乡”活动,拓展服务时间和范围,打造学生社会服务平台,树立学院文明形象。

②继续加强和改进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爱心教育、学民共建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五个基地挂牌并长期联系,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学校与社会协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抢占网络这块阵地。“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必须主动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办独立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网站为教师教育、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参与参与消息和论坛维护,并创新栏目,提高吸引力。

4 总结提炼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施要求和步骤,认真总结,及时总结。

4.1 例会小结

通过召开教研活动会和工作例会,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待人、日常行为、遵章守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活动成果。

4.2 年度总结

每学期末或每学年度末,每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撰写调研报告,汇报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内容为分析分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施情况、展示过程参与,汇报工作成绩,总结先进经验,研究问题对策。各个部门撰写部门教学实施活动年度总结,总结提炼本部门的特色典型、先进经验,反思不足并提出改建建议。

4.3 表彰考核

表彰典型: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教师和学生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对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逐步形成分院特色、部门特色,共同打造学校品牌,将经验、成果和典型事例列入员工绩效考核、学生操行评定和部门、班级考核。对于组织、参与不利以及产生负面影响的要帮助、扶持、改进,不以考核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共创良好学风、校风、社会风气为归宿。

4.4 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活动不应只看作任务,而应视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的契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活动中部门与个人要以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为目标,以提升育人水平打造学校品牌为目标,要通过课题、论文、工作制度等积极总结提炼经验,摸索规律,探索新方式放方法,形成一批典型经验、研究成果,及时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好典型、好做法,提炼特色与品牌,积极探求构建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1篇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2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4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5结语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3篇

首先,在思想方面:

全年我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神,能积极参加学院党委及支部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认真系统深刻地学习了党的《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等有关书籍及资料,并认真听取了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斌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等教育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在个人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及工作质量等方面提高了一定的水平。上半年本人能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各位同事能和睦相处,工作认真、踏实,积极进取,时刻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在工作方面:

1、共青团工作方面:上学期,本人主要参与组织了迎接**级新生报到服务工作,组织学生参与了学院校庆五十周年系列活动及参与策划筹备组织了学院“辉煌五十年”校庆文艺晚会,组织开展了庆祝院乐团成立十四周年系列活动。本学期,本人主要参与组织了“志愿者服务月”系列活动、“讲文明除陋习”整治校园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学院第二十五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及期间安全服务工作、纪念“五四”运动总结暨表彰大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及“激情飞扬”大学生文艺汇演等工作。

2、管弦乐团工作方面: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上半年来共接收新团员57名,团员毕业34名,开除团员6名,现有团员92名。全年共完成基础乐理知识授课60余次,约合140个课时;组织演奏技能训练386次,约合400多个课时;训练新曲目12首,组织乐理知识、演奏技能考核28次。参加院内升国旗仪式4次,大会奏乐10次,校内文艺表演7次。去年9月底,组织乐团学生分别参加了学院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师生书画展”开幕式、校庆纪念石揭幕暨活动中心落成剪彩仪式、学院50周年校庆庆典大会及学院“辉煌五十年”校庆文艺晚会等校庆系列活动的文艺演出;10月中旬,组织学生参加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国防学院杯”职工技能大赛开幕式器乐表演活动;11月下旬,举办了院乐团庆祝建团十四周年文艺晚会活动。今年3月底,组织南北校区学生在余下文化宫举办了“学院青年志愿者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4月上旬,参与组织了学院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开幕式暨校园歌手演唱会;4月中旬,组织学生参加了学院第25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6月初组织学生参加了“激情飞扬”大学生文艺汇演等活动。

3、工会工作方面:去年10月,参与组织本分会会员参加了学院工会举办的教职工篮球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今年“三八”节,参与组织本分会会员参加了学院工会举办的庆“三八”趣味运动比赛活动;5月上旬,参与组织本分会会员参加了学院工会举办的教职工乒乓球比赛;6月中旬,参与组织本分会全体会员开展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登山游园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广大教职工的身体素质和凝聚力,也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各项活动都组织得比较成功,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及会员的一致好评。

再次,在个人荣誉方面:去年10月份,本人创作的歌曲《我在默默为自己喝彩》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校园歌曲创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发表于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国——音乐创作与实践》一书中;11月,原创歌曲《常来常往》发表于杂志《黄河之声》**年第11期中;今年年初,本人的原创歌曲《新疆第一窖》发表于由香港名人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歌手喜爱的歌》第十一辑中;4月底,本人的原创歌曲《爱心奉献》在中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举办中国第五届群众歌曲创作大赛中荣获银奖,并发表于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神州歌海》一书中。

最后,在缺点与不足方面: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今后还要加强学习,多看书看报,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2.组织工作能力自本人感觉不太满意,今后还要多向学生管理部门的各位老师学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3.专业知识欠缺,还需多学习业务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第15篇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XX级博士生26人、XX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