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1.文化显性维度

探讨文化,离不开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1921)[3]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他认为语言是一种非本能的、后天形成的“文化”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地使用自发创作的符号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交际手段。Brown(1994)[4]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Nida(1998)[5]则认为语言和文化都是符号,表达着我们在语言中所说的任何事情的含义,或者外延或者内涵,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在Hofstede的洋葱理论中,洋葱的最外表的一层象征物(Symbols)层中,就包括服装、语言、建筑物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可以借用冰山理论来解释,在文化冰山理论中,如果说冰山就是整个文化的话,那么语言就是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它反映着水面之下那一部分的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为外显的部分,但是又是整个冰山的一部分。在GLOBE文化维度测量中,House,R.J.等人将瑞士分别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受试者分两次测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正是因为语言是用来定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致”[6,7]。因此,在研究中美文化差异时,语言的差异作为文化的显性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文化隐性维度

Steers,R.M.和Nardon,L.于2006年在《ManagingintheGlobalEconomy》一书中,提出了与全球经济中的社交和商务实际相关5个问题[8],这5个问题是:(1)人们如何看待他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他们的目标是控制或掌握周围环境还是与之和谐共处?(2)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什么?个人和集体?社会如何行为?(3)权力和政权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这种分配是基于等级制与平等的概念吗?关于平等和特权的社会信条是什么?(4)为了规范行为,与其他因素,比如个人关系或不同环境下的独特情形相比,社会认为法律、法规、政策和正规程序有多大重要性?(5)人们在社会中如何安排时间来执行工作与非工作活动?人们是以线性还是非线性方式来进行工作?根据上述五个问题,可将各维度的含义进一步分析如下:第一,与环境关系: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如何看待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他们的目标是控制周围的环境还是与外部环境和现实和谐共处?第二,社会组织:指的是个人为中心还是集体为中心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基本构成是什么?个人还是集体?社会如何行为?第三,权力分配:指的是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分布。主要关注社会中权力与权威是如何分布的?这种分布基于等级制度还是平等主义?关于平等和特权的社会信仰是什么?第四,规则导向:指的是个人和社会控制机制以减小不确定性。社会如何通过成员的行为来确保可预见性?主要依赖一致应用的规则、政策、法律和社会规范来实施控制还是更多得依赖个人联系纽带和独特环境?关系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为了规范行为,与其他因素,比如个人关系或不同环境下的独特情形相比,社会认为法律、法规、政策和正规程序有多大重要性?第五,时间模式:指的是对时间和工作的安排与利用。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如何组织和管理时间以安排工作活动和非工作活动?人们以线性还是非线性方式来完成工作?时间节奏如何?

3.文化核心维度构成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的理解,可以从文化的显性及隐性角度来分析。显性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比如语言、色彩、标志、空间等,是容易被对方所感知与获得的;而隐性文化则指的是文化的内在核心部分,通常是隐藏在文化表层之下,不易被对方所感知,需要一定时间与实践的积累或者后天努力才能获得的,又称为根基文化。文化就如同一朵花,其中土地之下的根茎属于文化的隐性部分,土地之上的部分为显性部分,开出的花朵,长成的绿叶等,都属于显性文化。文化的显性特征采用沟通这一因素加以分析,其中语言属于花朵部分,可以称之为主文化;非文字语言沟通,如色彩、标志、体态语等其他部分属于绿叶,为次文化。文化的隐性特征则是从文化的核心维度来探讨,即不同文化的权力分配、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间模式以及规则导向五个层面,见表1所示。

中美之间文化差异体现

1.文化显性差异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所以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人类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沟通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因为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和人类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语言就是力量,语言哲学有个概念叫“话语霸权”,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力量。按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07)[9]的说法,人终生需要和其他人来建立合作的关系,而统治人类,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人是通过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的方式建立起来政治体制,建立起来整个社会模式等。跨国经营企业中最常见和最公开化的文化差异,就是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这些表达方式通常是通过语言、神态、手势、表情和举止等表现出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相同的文化符号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不只限定了谁与谁交谈、交谈什么、沟通如何进行,而且它有助于确定人们如何译码、他们拥有的信息的意义、条件与情景。在这种条件与情景下,不同的信息或许被发送、注意及翻译,或许不被发送、注意与翻译。事实上,我们拥有的所有沟通行为都较大地依赖于培育我们的文化。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沟通中,英语总是潜在的阻碍,对那些英语为非母语的说话者面临的挑战更大。不仅仅是因为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的区别,主要在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语法及句子结构等不对等现象。美国在华的跨国公司中,往往两种语言都在运用,但是有时候,英语使用的比例更大一些。如果英语不能够流利掌握并运用,那就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或外国独资企业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总感觉自己没有“话语权”,抢不到说话的机会,常常是自己的话还没出口,外籍员工已经先把说话的机会抢走了。因为说话是在上司(通常是外籍人士)面前表现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失去说话的机会就意味着在上司心目中得分会低,评价会差,以后加薪或晋升的可能性就缩小。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如果始终听不到来自不同文化员工的声音,也对公司无益。因为作为跨国公司,要在各地都运作顺利的话,必须充分利用本地人才的智慧。所以,沟通不畅,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而英语为非母语的说话者,往往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英语为母语的说话者,思考过程用英语进行,信息反馈到大脑时也是英语,对于英语语言之间微妙之处或者俚语、俗语的使用都能深入体会其真正含义,因此,信息总是能够被清晰而有效地传达并接受;但是针对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说话者来说,思考时使用汉语,需要表达时,信息首先需要在大脑里进行翻译转换,这期间还要受有限的词汇量所约束,等到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还要考虑词汇选择、语法转换、语气使用等等。因此,时间上就存在“滞后性”。而且由于对语言所内涵的文化背景以及引申含义等的不能达到充分理解,故信息不能总是被清晰明确地理解,有时还会造成歧义现象。

2.文化隐性差异

(1)与环境关系

掌控导向vs和谐导向。掌控导向:控制自然,集中于改变或控制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追求个人和集体目标时强调竞争,喜爱变化和不容置疑的创新,强调物质拥有是成就的标志,强调自信、积极、阳刚(男性化解决方法),倾向于以绩效为基础的外部报酬。和谐导向:与自然和谐相处,集中于生活在和谐氛围中,随自然和社会环境而进行调整,关系比成就重要,强调社会进步、生活质量和他人福利,保护传统,对改变持怀疑态度,强调经济、和谐、谦虚,强调被动、消极、阴柔(女性化解决方法),倾向于论资排辈的内部报酬。这一维度主要分为和谐导向和掌控导向。在比较中美两国与环境的关系中,分析这一维度对中美两国的差异时,主要从人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寻求改变和控制或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和谐生活入手。美国人专注个人奋斗,喜欢竞争,而中国人则重视和谐,正如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的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中国———和谐导向:被动、不积极、集中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适应环境、强调社会关联、和成就相比更看重关系、小心谨慎、对改变持怀疑态度。美国———掌控导向:决断性、前瞻性、喜欢竞争、追求个人目标、偏好于绩效回报、高度重视物质财富、变化导向。

(2)社会组织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相信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个人认同,集中于实现个人目标,制裁加强独立和个人的责任,以合同为基础的协议,倾向于低语境交流(直接、坦率)和个人决策。集体主义:以集体为中心,相信通过集体成员取得个人认同,较之个人权力相比更愿意保持社会和谐,集中于实现集体目标,制裁加强集体规范的一致性,以关系为基础的协议,倾向于高语境交流(间接、敏感)和集体决策。这一维度主要分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主要强调了个人和组织的作用:社会关系强调个人权利和责任还是小组目标和集体行为。如前文所述,集体主义是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关键时刻,“舍弃小家为大家”;中国人具有妥协甚至中庸的民族性格;讲求以“和为贵”的统一与和谐,善于运用平衡、协调解决冲突和对立;重视伦理与道德,讲究等级秩序;推崇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鄙视个人主义和享乐思想。而美国的社会文化以个体为基本单位,在美国,人们强调自我与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控制力等。中国———集体主义:以集体为中心、主要对家庭和组织忠诚、集中于集体目标、加强团体规范一致性、倾向于保持集体和谐,关系定位协议、高语境交流。美国———高度个人主义:个人先来、坚定相信个人职责和控制力、加强个人责任、对他人低信任度、协约关系、低语境交流。

(3)权力分配

等级制度vs平等主义。等级制度:中央集权制,相信权力在社会中是按照等级分配的,相信最终权力的归属和继承在机构内部,强调纵向组织和专制与集中,强调领导者地位,接受权威,不愿意质疑权威。平等主义:分散集权制,相信权力在社会中应该相对平等分配,相信最终权力在人民内部共享或经选举,强调横向组织和参与决策,强调谁是最合适的,拒绝或怀疑权威,愿意质疑权威。这一维度主要分为等级制度还是平等主义。主要关于社会中的权力分配:一个社会中权力是等级制分配的还是更平等和参与形式的程度。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是儒家学说,而三纲五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尽管现代社会有时出现少数“子为父纲,妻为夫纲”的现象,君为臣纲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文化是巨大而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距离和等级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处处规范着人的行为,并引导着人们的奋斗目标,即向更高的等级奋斗。而美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与人的平等是美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例如美国小孩对于长辈的称呼一般就是直呼其名,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在中国则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将是不孝顺、不懂事、大逆不道的。中国———等级制:权力大小与等级相关、政权居于制度中、强调垂直组织、偏好专制独裁决策、强调谁是领导、对权力高度尊重。美国———适度平等:对民主原则和平等权利的强烈规范、偏好参与决策制定、基于水平选人、拒绝专制独裁、愿意质疑权威。

(4)规则导向

规则本位vs关系本位。规则本位:个人行为应该很大程度上受规则、法律、正式政策、标准操作程序和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并遵守的社会规范制约,强调法律合同和保存细致的记录,破坏规则的容忍度低,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标准。关系本位:尽管规则法律很重要,但是在运行和强制执行中受重要人物或特殊环境影响而需要灵活性,强调人际关系和信任,不重视对记录的保存,破坏规则的容忍度有节制,决策经常取决于主观标准。这一维度主要分为规则本位还是关系本位。主要关于规则的相对重要性,行为受规则、法律、正式程序的规范还是受其它因素比如独特的环境和关系的影响的程度。正如前文关于中美两国文化特征里面所谈到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重视关系的国家,人们习惯于依赖“关系”来得到自我的利益,而在美国,人们依靠规则、法律,强调彼此的合约,尊重合约和约定,对美国人来讲,世界是由事实,而不是概念组成的,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由事实开始向理论发展。美国人更热衷于搜集事实和数据,更看重经验和观察的方式。中国———关系基础:在社会水平上,中国广泛使用规则和政策来降低不确定性;在小组水平上个人交流和关系更重要,规则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影响力人物的控制。美国———规则基础:使用规则和政策来降低不确定性、高度需要确定、做事依靠书本、打破规则低容忍度、强调法律合约和记录、客观决策。

(5)时间模式

单一时间取向vs多重时间取向。单一时间取向:线性时间,对个人任务连续性关注,对工作、计划和职责履行专一,精确的时间概念,守时,以工作为中心,对工作和组织承诺,工作与私人生活分开,工作方法集中耐心。多重时间取向:非线性,多个任务同时关注,对工作、计划和职责履行交互进行,时间概念灵活,经常迟到,以人为中心,对人和人际关系承诺,工作与私人生活混合,工作方法有时不集中耐心。这一维度主要分为单一时间取向还是多重时间取向。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时间感知与任务,关注人们对于一次完成一件任务的线性时间还是同时完成多件任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自然,回归过去,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此外,“性本善”论也使中国人容易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美国文化中的时间取向属于很典型的单一时间,时间计划性强,不易改变,随意性很弱,只有在极大地意外事件,比如地震、恐怖袭击、突发的事故等难以预料的情况下才有所调整。美国文化中对时间的安排比较明确,针对要点,比如,在学校,教授们往往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都做好了下学期或下学年的时间安排,有时甚至精确到小时,若是要跟教授探讨会面,提前几个月都可以预约。与中国人的“经验(经历)驱动”相反的是美国人的“计划驱动”,美国人不太习惯像中国人那样花许多时间在回顾过去上,但他们对制订计划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展望未来,对未来作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因为未来才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中国———适度多重时间取向:同时关注几个目标、非线性方法、相对时间概念、工作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耐心、个人关系强有力的承诺。美国———单一时间取向:线性组织工作活动、高度工作集中、不耐烦、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活着是去工作。

中美文化重叠现象分析

在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时,还要注意文化发展的动态特征,尤其是文化“重叠现象”的产生,因为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事实上,在各种文化中都会发现文化之间动态变化的差异。比如,人们习惯于将美国定位于高度个人主义国家,将中国定位为高度集体主义国家,但是,也有许多集体主义的美国人,同样,也有很多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因此,在文化中,就容易产生“文化重叠”现象。“文化重叠”现象指的就是在两种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其本身原有的独特的特征已经逐渐不明显,取而代之的则是文化的融汇现象,比如,一项针对青年中国经理人和美国经理人的工作价值观定位的两阶段调查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集体主义倾向上有很强的一致性,中国大都市的高管人员的价值观可能持有与美国高管人员类似的价值观,但仍旧在文化上看重家庭安全(嵌入性)和尊重上级(层级性)[10]。这些研究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文化的动态发展特性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表明文化重叠现象已经在如今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并且继续发展,并且不仅仅存在于个人主义倾向与集体主义倾向的研究中,同样的,关于时间取向问题,许多国家都是单一时间取向和多重时间取向的混合体,中国也是如此,也在逐渐由多重时间取向过渡到单一时间,并且两种时间取向相互影响。由此可见,文化重叠现象属于动态发展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文化也处于不同的相互变化、相互影响之下。首先,文化价值观和信仰是人们做决策时的核心,人们根据价值观采取行为,价值观就是他们认为和相信重要的东西。其次,文化价值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文化价值观也在随之变化,中国社会如此,美国社会也是如此,但是,这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因为人们在儿童时代所接受的价值观比较持久,但随着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不断增加,视野不断扩大,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变,之前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图1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例,形象地表现出中美文化重叠现象。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电影;“中国梦”;“美国梦”;文化差异

纵观中美电影,“梦想”始终是一个不老的题材,因为追逐“梦想”不仅是人们对生活的希冀,更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影片《阿甘正传》,到《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完美地演绎追逐不断变化的“美国梦”。中国影片《集结号》《中国合伙人》等也反映了中国电影所要表达的“梦”精神的文化内涵。电影作为特定的文化产物,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各国的电影中。因此,从几部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好莱坞影片中的“美国梦”精神

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来到马里兰,“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1931年5月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的《美国的史诗》一书,使得“美国梦”一词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随后,美国人把篮球队命名为“梦之队”,把好莱坞命名为“梦工厂”,把它的新一代大型客机波音787命名为“梦之机”,“美国梦”俨然成为 “一个国家的梦想”——在这个梦想中,每个人根据其个人能力或成就,都有机会过上更好、更富裕、更充实的生活。

“美国梦”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因为它是每个美国人秉持的信念。广义上的“美国梦”代表了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而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由此可见,“美国梦”是在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它承载着美国人对成功的期冀,对生活的追求。在“梦工厂”电影中,这种理想也一直被追求者,实现着……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等6项大奖。影片形象地描述出一个身带“残疾”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一路向前,跑入大学,跑入橄榄球明星的行列,跑进白宫……直至成为百万富翁,不断进取的态度,吸引了不少观众,也引起了强烈的震撼。阿甘的故事被很多人看作是“美国梦”的缩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会选中哪一颗。”《阿甘正传》的大热,很大程度因为它是对“美国梦”的绝佳阐释。他的经历让所有信仰“美国梦”的人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阿甘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个人主义的完美演绎。

《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取材于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即将破产、家庭破碎的落魄阶层人士,如何坚持不懈地善尽父亲责任,奋发努力成为股市交易员,最终奋斗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成功之际,主人公Chris Gardner的一句“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燃起了无数青年的梦想激情。《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讲述了来自于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团体的高中新生之间的故事,身为篮球天才的男孩 Troy 并没有排斥众人的希望,也没有放弃追求的梦想,成为一个快乐自信的人。Gabriella 的智力超群,在大家的鼓励以及信赖中,将学习和兴趣很好地兼顾。Troy以及Gabriella的形象塑造,生动地体现出鼓励机会均等、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是 “美国梦”实现的核心要素。

二、国产影片中的“中国梦”精神

自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一词后,现今不但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其实,远在强汉盛唐时代,中国也有“梦”,但那是不明确甚至模糊的。自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于是一个富国强民的“梦”逐渐清晰起来,其差别仅在于:百年前的中国人因贫弱只能做“梦”而已,今天的中国人却因渐趋强大看到了“梦”的希望,于是“中国梦”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梦”中体现的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物质、经济领域,同时也存在精神领域,这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在全球化态势中,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担当生产和传播“国家形象”或“国家文化形象”的使命。中国的当代电影,无论是古装武侠题材所力图呈现的盛世帝国,革命历史题材表达对现代民族国家之独立的渴望,还是都市剧情题材中对于现代化梦想的追求,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然而,“中国梦”更多层次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之梦、群体之梦,可以说是关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的理想和梦想。这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小梦汇聚而成的大梦。《集结号》《建国大业》《中国合伙人》这些新世纪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大片中,分别从不同角度的人物塑造中,构建出时代赋予的不同的“中国梦”的文化面孔:

《集结号》是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题材的电影,这个故事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深厚而丰硕的民族文化内蕴”,《集结号》体现出革命时代一个投身革命、参与革命、献身革命的普通战士的成长过程,同时力图使人们坚信,在集体梦想的基础上,一切个体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应有的回报的,这是新时期的“中国梦”精神的体现,是个人的“民生”之梦借助于国家而得以实现的真实写照。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借鉴了新东方发展史的有关创业传奇的商业片,讲述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影片自2013年5月17日上映以来,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导演陈可辛试图通过中国现当代一些小人物的奋斗史,从主人公孟晓俊“美国梦”的破灭到另一主人公成冬青“中国式”努力的成功,来展示个人拼搏、团体合作以及对梦想的执著,在现代“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的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文化差异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透过表面的东西我们看到背后的本质,同样是美好梦想,甚至表面看上去都有点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电影中的“中国梦”注重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注重个人的自由快乐

管子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电影《中国合伙人》在成东青这只“土鳖”和孟晓骏这只“海龟”的故事交织中,体现了一个通过集体的努力实现的集体主义梦想。然而《美国队长》《肖申克的救赎》《与狼共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影片中反映的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美国自建国起走的就是一条务实的道路,就是简单追求个人富裕幸福,所以个人成功以及自由快乐的合力构成了国家的强大。

(二)电影中“中国梦”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于兹养于兹,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对这块热土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传统中国人的国家观念自成体系。从电影《大漠谣》中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到《林则徐》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不说明了民族孱弱,国力不兴,就无个人尊严,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国人对国家,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因此,“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同样美国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但美国的多民族来源于移民,人们没有乡土依恋,缺乏民族观念,自然也就只谈个人的成功。从“西部片”《与狼共舞》到著名的谍战大片《谍影重重》中,主人公都象征着一个勇敢坚强的拓荒者,向荒野迁移,与蛮夷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辟蹊径,铺设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满着冒险精神和独特活力。因此,“美国梦”更依赖于个人理性和个人意识的发展,注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的保护,个人的成功成为“美国梦”实现的最终目标。

(三)电影中“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集体力量,“美国梦”更注重个人努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句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梦”的意识是集体的意识,“中国梦”的力量是集体的力量,“中国梦”的实现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中国梦”更强调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无论主人公孟晓俊的个人能力有多么的非凡,但在梦想实现之际离不开的依然是同伴的信任与集体的力量。

从《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勾画得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追求以及拼搏。由此可见,“中国梦”是个人依托于群体力量,而“美国梦”是群体依托于个人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梦”精神是国家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的核心。电影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承载着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态各异的文化元素。中美影片中对“梦”精神的阐述,反映着中美价值观念的根本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中,美国电影对“美国梦”的理解以及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梦”精神都在发生着变化,但“中国梦,民族梦,复兴梦”的中国式梦想灵魂与“自由、公平、正义”的“美国梦”核心从未改变。电影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 Cullen Jim.TheAmerican dream:a short history ofan idea thatshaped a n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78.

[2] 斯蒂芬尼·福勒.美国人[M].韩顺,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41.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美两国由于不同语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 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 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 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就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不同语境文化产生的深层理论和现实根源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行为的准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推理模式、评价规范、道德标准,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对立面的和谐和相互渗透, 即对立中的统一, 美国文化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斗争转化, 即统一中的对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后来的董仲舒“以类和之,天人和一”成为“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美国人则将世界万物对立起来:工作对娱乐,成功对失败,好对坏。由于美国人容易对事物作两极化的思考,所以很难使他们接受第三种,而不是用两种范畴思考问题,由此,形成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

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言语观。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以群体和等级为纽带的东方人际关系是一种互补 (complementary) 与垂直 (vertical) 的关系而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际关系则是一种对称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关系。群体取向还包括他人取向,表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集体牺牲个人。他人取向表现为“人言可畏”,中国人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想,在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强调“以和为贵”。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据说渊源于15 世纪的文艺复兴,由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发扬光大,强调隐私权,自由至上和标新立异等等。

3. 经济发展: 中国属于农业国, 民众安土重迁, 彼此相互熟知, 联系密切, 有着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形成“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工业国,人口迁徙量大,速度快,加上“个人主义”和“隐私”观念,使人们相互之间不易培养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语言来表达,由此形成“低语境”文化。

四、高低语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异

1.间接的表达方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的境界,以群体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维护群体和睦,注重伦理道德,推崇尊老爱幼。中国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内向的集体性格。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5]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其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综合的基本特征,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把握对象,故认识中的模糊色彩比较突出。在表达方式上,则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赖于文字或条约。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在各杂志上所登广告的广告词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给人一种天上人间融于一体的意境。广告内容虽与商品、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依赖富含文化内涵的构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语言编码,展现民族的哲学观与价值观。

2.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它强调以个体为核心,注重个人作用与利益。美国人体现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倾向于认识的细[6] ,追求确定、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依据美国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信息传播中对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国高,并且文化标识不如高语境传播明显。如美国一家邮递快件公司COLOR DIRECT为其服务推出的广告词“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过邮局邮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吗?) 简洁直白的一个问句将其快速、安全、包罗万象的服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甚大,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那么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际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在交际时最好能做到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组织语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更好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际学[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81.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4

[5]阮恒辉. 广告运作实务[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文化时间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有时比语言更直接。像其它价值观念一样,时间观念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存在差异。本文对比研究中美时间行为差异:中国人的过去观和美国人的未来观;中国人的长期取向和美国人的短期取向;中国的圆式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并存,而美国人属于线性时间观念。本文旨在研究时间行为所反映的中美深层文化方面的差异,即价值观、人生观等。

关键词:中美 时间观 文化差异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观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直接影响。霍尔(Hall)认为,时间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差异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约会时,美国人要求守时,而对于中国人所说的“不见不散”感到困惑,这是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在时间观念上的体现。儒教思想对于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重视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所以更重视交际参与者而不是约定时间本身,因此允许各自掌握时间的相对灵活性。而美国人准时观念与他们的信仰有关,他们高度重视时间,认为准时是和其他人交往成功的关键。

二 过去观和未来观(Past-oriented & Future-oriented)

时间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时间及如何使用时间。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探讨文化和社会现象时,认为存在着3种时间心理:过去观、现在观、未来观。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社会,而美国人则是未来观。

1 中国人的过去观

过去观的文化注重旧式生活,喜欢回顾历史,在社会伦理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和长者的尊重。中国人崇拜祖先、循规蹈矩、重传统、重家庭、重年龄、重经验,这些都和过去有关。中国人喜欢反思过去,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人过去观的形成,源于传统的儒教思想和中华5000年的悠久历史。

孔夫子的思想遗产是中国人的思想精髓,影响了中国人的过去观。在《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儒教思想崇尚孝道,尊重长者。中国人认为年龄是智慧的象征,当年轻人处于困境时,他们愿意请教长辈,长辈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受益匪浅。尊重传统、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如阴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老人节”。

中国是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民族,中国人传承5000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人们的过去时间取向。中华世纪坛是中国献给全世界和21世纪的礼物,也体现了中国人重温过去的时间观念。世纪坛的世纪大厅设有题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环形浮雕壁画,它融汇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篇章,每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向我们走来。这里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殿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延续。每个画面都激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受到鼓舞。

2 美国人的未来观

美国历史较短,没有太多可以回顾。美国人多为未来取向,着眼于可预见的未来,是近期的未来。他们认为现在的努力与未来的成功紧密相关,为了明天的幸福而在今天刻苦的工作和节省。大多数美国人对于其他国家浪费时间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总是朝前看,所以难免会想到死亡,他们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有限,表现出对时间的高度重视。

在电视剧和电影的制作方面,中国的历史片和美国的科幻片反映了心理时间取向的文化差异。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成为拍摄的主题,如中国的历史剧《成吉思汗》、《武则天》、《汉武大帝》、《西楚霸王》、《三国演义》、《大明王朝》、《雍正王朝》等,如中国的战争片《甲午风云》、《红河谷》、《地道战》等。美国的“未来战士”和“超级英雄”题材成为美国大片的看点,如 《2012世界末日》,《终结者2018》,《未来战警》,《未来世界》,《月球》等科幻大片。人们总是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影视人物,重要的相似点就是心理时间取向。具有未来观的美国人喜欢科幻人物,而具有过去观的中国人关注历史人物。近几年,尽管美国科幻大片深受有些中国年轻人的喜欢,但很多中国人表示欣赏不了好莱坞的科幻片,看不懂在演什么,片子无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他们更倾向于国产影片。

三 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

1 中国人的长期取向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因此中国人关注事物的长远发展是很正常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长期”可能是百年、千年甚至无限期。实际上中国人生活在古代的过去和遥远的将来,与美国人的短期未来不同。中国人对遥远将来的预见就像对待过去一样具体清晰。孔夫子教导人们目光深远、坚持不懈,大多数中国人不安于现状,习惯制定长期目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制定长远规划,造福后世子孙,如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等。中国的上一届政府总理朱基曾被香港的报纸称为“赤字总理”。在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新华社记者提问当年中国的财政赤字3098亿元,这对下届政府有没有影响?朱总理回答如下:

“……我国这个赤字不是用在弥补经常性的预算方面,没有把它吃掉,而是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本届政府已发行的5100亿元国债,带动了银行资金和其他资金,一共完成了2万亿元的工程。包括建成公路25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00公里……”

可见中国政府的远见卓识,中国上一届政府留给本届政府的不只是债务,而是2.5万多亿的优质资产,这些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将长期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美国人的短期取向

虽然美国人是未来取向,但他们对未来的看法是有限的,是可预见的未来,不像中国人关注遥远的未来,甚至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美国人的未来可能是2个月、3个月,几星期或几天,最多是10年、20年。

流动性是美国人短期取向的重要体现。大多数美国雇员所关心的是个人发展,而更换工作是提升和加薪的最有效途径。很多美国雇员不关心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决策。美国的外派经理的外派任务一般也是短期的,通常是2年。短期工作不足以学习所在国家的语言,也无法融入该国的社会生活。美国人这种短期时间取向对于国际商务活动具有消极影响。美国公司也没有长远计划重用归国者,归国者的异国学识和经历往往成为他们晋升的障碍,被美国主流社会所不容。而中国人目光深远,海归派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短期取向已影响到美国产业的长远发展。大多数美国公司每季度都要上交财务报告,供政府、银行和分析家使用,所以美国人习惯于短期思考。美国人关注短期利润,不注重产业的长远规划。美国一些主要产业,用于新工厂建设和新技术研发的开支是有限的,汽车产业尤为突出。“底特律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近年来没有满足美国消费者喜好的畅销车型,产品线充斥大排量车型。在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中,“三巨头”受到重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汽车业必须实行全面改革,开发新的节能产品,降低高昂的运营成本,建立更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司运行体制。到2009年6月,只有福特幸存下来,可见美国对汽车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美国人的将来往往是不久的将来,短期内不能产生既定效果的计划,在美国人看来便是一种失败的计划。

四 圆式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Viewing Time Linearly or Cyclically)

霍尔(Hall)认为,时间和空间存在着某种契合,这就产生两种时间观,即线性和圆式两种观念。他还认为:东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时间观念,西方人属于线性时间观念。

1 中国人的圆式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

东方人根据对自然周期运转的观察,如月份和季节的周期轮换、农业生长周期、劳作更迭周期,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观念,即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在中国,圆式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并存。中国的一些佛教徒相信生命的轮回,他们的信仰影响他们的时间观。从唐朝开始,佛教思想影响了许多中国人。尽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佛教徒,不相信人会有来生,但他们相信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如“昼夜更替,季节往复”等,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能再次出现。这种圆式时间观念在很多古诗中均有体现: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岭外音书绝,终冬复立春。(李频《渡汉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还有些中国人受儒教思想影响具有线性时间观。儒教思想重视历史,回顾过去可以指导现在和未来,因为过去的事情与现在息息相关。他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孔子将时间比作流水,时间的流逝就像流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时间是线性的前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 美国人的线性时间观念

以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则认为时间有起点,它或者在创造万物的上帝那儿,或者从创世纪开始,它也必有终端,它伴随末日审判而到来,即也在上帝那儿结束。这样,时间就是一条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的直线,单向地持续运动,时间在前进、流逝。美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线性思维、线性习惯、条块切割的思维。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种可以人为地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的东西。在英语中,time 可与这些动词搭配:buy(买)、sell(卖)、waste(浪费)、lose(失去)、make up(补偿)、measure(计量)等。

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有起点和终点。受线性时间观的影响,在乘公共汽车或买东西时,美国人会自觉排队,插队的人会被瞧不起。在中国,售票处被围得水泄不通的现象很常见,最后到来的人可能挤到前面先买到票。美国人看到此现象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线性思维方式,时间就像通向未来的一条道路,人们沿着它直线前进。线性时间的顺序1、2、3或A、B、C是美国人所遵循的。

五 结语

中美时间观差异是价值观差异的反映。受儒教思想影响中国人喜欢回归过去,5000年灿烂文明让中国人的思想得到升华,中国人形成了过去时间观;中国政府和人民具有远见卓识,关注事物长期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属于长期取向;在中国,圆式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并存,分别源于对自然周期的认识和儒教的思想遗产。美国科幻大片是美国未来观的写照,由于历史短暂,美国人着眼可预见的未来,而且美国人相信现在的努力可以增加未来成功的砝码。流动性是美国人短期取向的重要体现,短期取向已影响到美国产业的长远发展;美国人的思维习惯造就了线性时间观念。

参考文献:

[1] Hall,Edward T &Mildred Reed Hall 1990,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Germans,French and Americans,Intercultural Press.

[2] Joseph E McGrath 198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ime:New Perspectives,The Publishers of Professional Social Science.

[3] 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200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谈判;策略

中美之间经济和贸易往来使得商务谈判成为必然,但是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误解。Greet Hofstcd (1994:5)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the collection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human group from another”。他这种“心灵软件”使得每个人都是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使得人的行为举止受其文化制约,而文化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予以体现。从另一方面说,这就限制了人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对于国际商务谈判而言,对于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准备不足以及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影响其顺利进行,甚至不欢而散。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商务谈判在双方经贸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中美在语言沟通、价值观、谈判风格差异的比较来分析其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谈判。这样有助于谈判者预见谈判的进程,及时调整谈判策略,最终达到圆满的协议。

1 语言沟通的差异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在商务谈判中,中国谈判人员感情内敛,不喜欢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种表现会使己方在谈判中陷于不利之地。中国谈判人员也不喜欢轻易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看法的方式也比较含蓄,其间接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非语言要素如眼神、手势、沉默时间的长短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因素,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很重要。另外,中方谈判人员子啊谈判桌不喜欢激烈的冲突,也不喜欢直接了当地拒绝对方,而倾向于注重和谐,保全双方的“面子”。除此之外,因为中国是高度注重上下级等级观念的国家,对许多谈判细节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中方人员谈判风格非常正式严肃,也比较严谨保守。

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总体而言,美国人大多性格外向,直率热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人员喜欢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向于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对“是”与“否”有明确理性的界定,即使对对方所提出的建议或条件不能接受,也倾向于毫不隐晦、不加含糊地直言相告,而不喜欢拖泥带水、模棱两可的回答。面对冲突时,美方谈判人员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倾向于公开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喜欢积极为自己辩护,往往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美国是高度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国家,对等级划分的概念不强烈,所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更倾向于非正式和平等的关系。

2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胡文仲2003:20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

2.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美国,独立、自由、和个人平等的观念非常浓厚,他们交流方式比较注重现在、自我和实际行动。在美国文化中,本人可以代表公司作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利。

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方谈判成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比美方复杂,甚至真正具有决策权的人却不是谈判组成员。在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组通常要将每一个阶段的谈判结果向上级汇报,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议,这些意见再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延长了谈判时间,美方对此也十分失望,认为这种谈判者不过是errand boys(跑腿的)。这种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几千年来孔子思想的影响,它促进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因此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再就是总的来说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或自不高的情形。

2.2 一元的时间观和多元的时间观

美国是一元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和财富。谈判中充分利用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他们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到了结束时间时,无论任务完成与否都应该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工作安排。美国人非常守时。他们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有不同分项的任务,在谈判时他们严格按照时间段将安排的任务依序完成,然后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此外,美国谈判者喜欢速战速决,他们习惯于在谈判中直奔主题,清楚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要求和意见,并希望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

中国是多元时间取向的国家。中国人在使用时间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支配时间;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讨论多个主题;结束时间到达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则将继续对议题进行讨论,不希望时间限制、妨碍任务的完成,对时间的长短也不会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与美国谈判人员相比,中国谈判人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注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他们会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相互介绍、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方面,因此谈判持续时间比美方长。

3 谈判风格的差异

在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不同国家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在商业谈判中预测对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决策。

3.1 对争执与沉默的态度差异

通常在谈判中,美国人会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如威胁、警告等,甚至以提讼宣告谈判破裂或者发出最后通牒相要挟,这往往使谈判对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认为受到了侮辱。对美国人来说,谈判中交流信息是相对直接的,如果从对方得到的信息含糊不清,他们会感到不愉快。他们推崇争执,认为争执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谈判中美方多是直言快语急于求成,在谈判中常说“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不要拐弯抹角),“Get to the point ”(开门见山),“What’s the bottom line?”(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交谈中最忌讳沉默,一旦交谈中出现间断和停顿,马上会插话填补,因为沉默使他们感到不安和窘迫,他们认为沉默预示着出现麻烦或有所隐瞒或拒绝。

而在我国,人们常根据隐含的意思和话外之音去理解信息传递者的意图。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孔子的“呐于言而敏于行”,“和为贵”,因此中国人提倡多听少说,三思而行,认为多言是破坏和睦,造成冲突的祸根。这种交流方式是与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分不开的,目的是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维护和睦,照顾各自的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会避免公开争论和冲突,用谨慎的不显眼的微妙方式解决争议。在我国,沉默,根据语境和情景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你说得对,请继续说下去”、“我正在考虑你的问题,让我想一想”等等。人们对于谈话中暂时出现的间断和停顿可以理解和接受,并从中判断讲话者的意思,并把沉默作为说服的手段之一。

3.2 对合同的态度

美国人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可靠的方法是依靠法律。他们特别看重合同,认真地讨论合同的条款,而且特别重视合同违约的赔偿条款和合同适用法律。其谈判队伍除包括商务谈判人员、技术谈判人员和财务谈判人员外,还有法律谈判人员负责合同文件、合同中各项条款、保险和法律解释的磋商。一旦在执行合同条款中出现意外情况,就按双方事先同意的责任条款处理。因此,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对于合同的讨论特别详细、具体,以便在执行合同中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各种问题。

而中国文化是注重关系的,中方谈判的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达成的协议是双方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一种框架。谈判被看做双方建立友谊和共同开始工作的象征,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的互利合作的开端。中方并不象美方那样严肃地看待合同。如果情况有变,他们通常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提出改动意见,这让重视合同条文的美国人怒气冲冲,认为中方谈判者无法理喻,对于美方来说,合同是神圣的,是具有约束力的。而中方往往认为合同真正履行之前,一切都不是最终的。

4 结束语

中美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无论是中国式的还是美国式的谈判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我们应熟悉对方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避免中国式谈判模式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增加对谈判对方行为的可预测性,从而在谈判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Hofstede,Greet.1994,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 London:Harper Collins Business.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1篇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广告语篇的亚体裁之一的旅游宣传册成了外国游客了解我国旅游资源与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旅游产品和潜在消费者之间交际的重要信息载体,但目前在文化领域对其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本文首先对中美旅游宣传册进行对比,研究了两者的差异,随后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探究旅游宣传册中的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从而为更加合理、科学地建构中国旅游广告语篇和相关的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中美;旅游宣传册;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60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37—03

收稿日期:2014—09—16

作者简介:高慧青(1988— ),女,山西五台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文化。

孙乃玲(1966— ),女,甘肃甘谷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文化。

旅游业作为实现社会繁荣、推动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地位毋庸置疑;而旅游宣传册作为预览美景、了解概貌的窗口,正逐步成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营销手段,本文中的旅游宣传册仅指景点介绍宣传册。对于旅游团来说,在宣传旅游景点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当地的文化,抓住当地人们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吸引潜在的顾客。本研究将对中美旅游宣传册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的差异,从而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探究原因。

一、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

1980年,霍夫斯泰德出版了巨著《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后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他的理论的补充,总结出了衡量价值观的五个维度:

(一)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的是在社会中成员们倾向于以个人或是集体来定义自己的程度。

(二)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对于“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美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原因,注重权力的约束力。

(三)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中的成员对于风险和未知性的容忍程度。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的观点和行为,运用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四)男性主义/女性主义:指的是社会成员对于“决断力和物质成功”或“感性和人际关系”的偏好程度。

(五)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指的是社会对于短期收效或长远效果的偏好程度。

本研究将用Hofstede的前三个文化维度理论,即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来探究中美旅游宣传册中的文化差异。

二、旅游宣传册概述

旅游宣传册是一种大众读物,其目的是让读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在获取充分信息的同时了解旅游景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旅游宣传册的景点介绍在语言表达上准确、通俗,有利于不同阶层、背景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营销手段,不仅要提供一些重要的旅游景点信息,还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使其读者成为潜在的客户。

三、语料收集

本研究从旅游宣传册网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美旅游宣传册各15篇,旅游景点涵盖山脉和峡谷、河流和湖泊、城市和城镇、博物馆和公园以及具有特色的一些景点(如黄鹤楼)等五个范畴。

15篇中国旅游宣传册中介绍的旅游景点分别是:五台山、峨眉山、九寨沟、千岛湖、西湖、东湖、青岛、丽江、珠海、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中国古动物馆、黄鹤楼、东方明珠电视塔、西双版纳。

15篇美国旅游宣传册中介绍的旅游景点分别是:Grand Canyon、Diamond Head、Historic Steam Railroad、Mississippi、The Gulf South、Niagara Falls、Chicago、New York、Florida、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Disneyland、Cheyenne Frontier Days Old West Museum、Golden Gate Bridge、The Pentagon、Lombard Street。

四、语料分析

通过对所选语料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中美旅游宣传册中对旅游景点的介绍主要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信息:地理位置、气温、历史、历史遗址、自然景观、当地风俗、文化、当地特色、服务设施、名人。除此之外,有些景点介绍中还会用名人代言来吸引潜在顾客。下面将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阐释:

(一)五台山,雄峙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总面积367平方千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地理位置)

(二)独特的石灰岩地质构造,浓密的原始森林,高原爽朗的气候,该有的,都有了,于是有了独一无二的九寨沟。(气温)

(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饮情怀,流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历史)

(四)千岛湖风景区内山清水秀,江水清澈碧绿,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自然景观)

(五)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充满着东南亚风情的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当地风俗、文化)

(六)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入口处矗立着一块长9米、厚1米、高1.05米、重35吨的整块汉白玉,上面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中华世纪坛”五个金色大字。(名人)

(七)You can find many remnants of the Old South in many places,especially in the region?s historic cities,such as Natchez,Mississippi,where plantation homes are plentiful and blooming gardens abound.(历史遗址)

(八)Then head for Downtown Golden where you will find amazing adventures,delightful discoveries,splendid shopping and delicious dinning.Bring your family and out of town guests.(服务设施)

(九)This spacious land of cotton welcomes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its thick,hardwood forests,rolling horse country,rocky foothills,and camping along meandering rivers.(自然景观)

(十)The luxurious beaches,lush Everglades,Kennedy Space Center and world famous Walt Disney World are just a few of the travel and tourism attractions that boom in the sunny state of Florida.(当地特色)

通过综合分析所选语料中中美旅游宣传册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可以得出表1:

注:表格中的0指上文中提到的十个信息量在中美旅游宣传册中一个都没有出现,1指在旅游宣传册中出现过其中一条,以此类推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73.3%的中国旅游宣传册中包含两个或者三个信息量,而在美国旅游宣传册中只有47.3%包含两个或三个信息量,一个信息量也不包含的比例高达33.3%,由此得出结论:总的来说,中国旅游宣传册比美国旅游宣传册提供的信息量要多。这也验证了Hofstede的维度理论,中国是一个高规避型的国家,人们总是试图减少生活、工作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冒险,害怕失败。中国旅游团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这一心理,尽量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减少人们的担心;而美国恰好相反,其是一个低规避型的国家,人们喜欢冒险,敢于挑战未知事物,因此,美国旅游宣传册中提供的信息量较少。

除了在信息数量上有差别外,中美旅游宣传册中名人代言所占的比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15篇中国旅游宣传册中有13篇提到了名人,而在15篇美国旅游宣传册中只有5篇提到了名人,由此可见,中国旅游宣传册中使用的名人代言比美国旅游宣传册中使用的名人代言多。这验证了Hofstede的另一个文化维度理论,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的国家,人们对高地位、高权力的人群非常崇拜,中国旅游宣传册编写者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大量运用名人的名字、行为来吸引旅客;而美国是一个低权力距离的国家,人们认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只有上帝才享有至高的权力,他们并不会对名人或者成功人士产生较大的崇拜心理,因此,在美国的旅游宣传册中引用名人自然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

除了权力距离文化维度之外,Hofstede的另一个文化维度理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可以用来解释中美旅游宣传册中名人代言使用率的差异。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人们崇尚个人独立,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并不会在意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而中国正好相反,人们更注重和谐,通常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在他们眼中,集体归属感要比个人存在感更重要,中国消费者更易于跟随群体,追赶社会的主要潮流,名人或者成功人士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一个特定群体的代表者,因此,中国旅游宣传册中对名人的引用会对吸引旅游者起到非凡的作用。

五、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在中美旅游宣传册中包含着类似的信息量,但其概率有所不同,希望这能为中美旅游宣传册编写者提供一定的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外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外国游客也在不断增加,中国旅游宣传册的英译也变得必不可少,英译时,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对宣传册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Hofstede.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1983(13).

[2]G.Hofstede.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3]汪漾.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对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美文化;价值观;家庭教育;交际

一、比较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

中西方对待成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在电影的开始,许大同获得了公司颁布的最佳游戏程序设计员的荣誉。当他被要求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时,他特别提到要感谢公司的领导与他的同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式获奖感言――在这种感谢的场合下,人们通常会提及到别人对自己成功的帮助。在中国,人际关系扮演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自己亲戚或朋友的帮助。因此当获得成功后,人们一定会感谢自己的亲友,尽管也许亲友只是起到一点点的助力。中国人很少会表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出色能力和辛勤工作。然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更多的喜欢赞扬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努力甚于同事和上级的帮助。

二、家庭教育冲突

2.1中美家庭教育浅析。在中国,当小孩犯了错误,父母多会采取打骂来教育惩罚。中国家庭的教育以严格著称。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孩子教育的古话:“打是亲,骂是爱”以及“黄金条子出好人”。另外,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教育都成为了问题。近几年,随着电视媒体的曝光,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在中国,长辈对晚辈在肉体上进行一些惩罚是一种普遍行为。长辈们通常认为这会有助于晚辈们的思维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但在西方社会里,这种行为恰恰是被强烈禁止的。任何侵犯儿童的行为在西方国家都会看做是非法行为。电影里,许大同为了表示对自己美国朋友的尊敬,从而当着朋友的面惩罚了自己的儿子:他十分生气的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家,会被看成是家长给自己不良教育找的一个台阶下,但在美国朋友的思维方式里,这种打儿童哪怕是自己孩子的耳光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暴力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美国,父母从来不会为孩子犯了错误而体罚他们。美国父母不认为体罚孩子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任何正面影响。正确的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修正问题,而不是依靠打骂来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这样只会错误地引导孩子。另外在美国,对孩子进行体罚是犯法的,将小孩独自留在家也是违法的。

2.2中美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的原因浅析。中美父母的教育理念充满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他们个人的财产。他们认为孩子隶属于自己,因以此孩子只能在他们的看管下健康成长。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充当了改变与决定孩子命运的角色,这种关系明显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然而美国父母是公平的,自由的看待他们的孩子。美国小孩自打出生,父母就认为他们是独立的。他们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他们更多的是培养和孩子平等交流以及平等看待孩子的思维和想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父母更喜欢给予他们指导与帮助。因此,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差异。

2.3电影《刮痧》反应出的家庭矛盾。在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可以体现由于中美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的家庭矛盾。当方大同的爸爸待在警察局的时候,方大同的妻子在工作而无法去警局接大同的爸爸回家,大同只有自己亲自去警局接父亲。当大同去警局接到父亲后,他打电话给妻子,而大同的妻子得知大同是独自去接父亲,而将孩子丹尼斯独自留在家里的时候,夫妻爆发了一场不小的争吵,从这场争吵中,我们也得知在美国将小孩独自留在家里是犯法的。

2.4中美对于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简析。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美国的文化关注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的文化关注的是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因此个人主义直接的反抗是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义。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在人际关系的看法上不仅是不同的,更是对立的。这就是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也是电影想要讨论的。在《刮痧》中,当大同的妻子珍妮在医院里生下了丹尼斯的时候,大同由于工作繁忙而没有陪伴在妻子的身边。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这是由于集体主义要重于个人主义,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为了大家,牺牲小家”。但在美国社会,这种行为却是不可理解以及难以接受的。这种中西方的价值观冲突不仅仅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也是对于人际关系看法不同的冲突。

2.5在电影《刮痧》中反应的亲人矛盾。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与载体。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强调家人间的爱与和睦。中国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所以在电影中,当美国儿童福利局控告方大同虐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方大同的反应是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他对妻子说:“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难道还需要证明什么吗?”在大同的思维里,孩子的问题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其他人所能够干涉的。在中国,孝心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美德。电影里,方大同欺骗法官说是自己为孩子做的刮痧,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在中国人看来,方大同的做法尽管没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由于他是出于孝心,因此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是根本无法理解这种中国特色式的孝心的。

三、结论

不同的国家,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家庭观,价值观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突出。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可以通过交流、观察以及沟通来跨越这种文化的沟壑。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西方国家出现文化上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这种冲突将是我们应好好研究的一项课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3篇

一、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英美文学的形式和作品中,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或者英美文学中存在的特殊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鉴定英美文学,从而得出英美文学差异的具体表现。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可以将文学评论的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在英美文学评论体系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一个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品读与鉴赏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评论英国着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着名文学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时,评论家们就需要对这两部文学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学表现风格和形式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理解与鉴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性的评论方案,从而为提升其鉴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较于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评论的层次更加鲜明。文学评论家们对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基础,也是英美文学综合评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评论家们要想完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就需要对作品从背景、时间、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文学评论。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文学评论之间的最大差距是英美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特点。因此,文学评论家们要将评论的着重点放在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属性上,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

二、评论视角选取策略

1、时效性策略

时效性是文学评价家评论视角选取策略考虑的首要策略,其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论家要想达到英美文学评论可以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的目的就需要把握时效性策略和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保障。时效性策略研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以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属性和作品特色作为时效性策略的研究重点,以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目的。因此,重视英美文学评论的时效性是推动英美文学评论得以快速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英美文学评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2、差异化策略

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文学样式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也是区分文学作品差异的主要方式。针对文学评论体系中的文学作品差异认识,评论家需要正确把握差异性策略在文学评论体系中的应用原理,把提升英美文学评论质量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提高英美文学评论水平、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整体效果、帮助文学阅读者正确理解文学内涵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家要以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作为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差异性策略,从而为英美文学评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的语言,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英语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工具,也是传达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主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现形式、抽象概念表达方面极具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浓厚想象力。英美文学评论家就需要利用英语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髓,为文学阅读者们提供简洁、华丽、通俗或者高雅的评论与见解,帮助文学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内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了和文体风格。

英语与汉语一样,在表达文学思想内涵方面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造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元素有很多,主要包含谚语、典故、俗语等。谚语、典故、宗教的不同,一方面造成英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使英语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他国家理解别国的文学作品含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英语是英国的母语,国家在传承与发扬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英语文化的“正宗”结构和表达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虽然正宗的英语表达形式会给文学评论家和文学阅读者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造成英国文学作品没有美国文学作品的随意洒脱。其原因是作家在表达语言时严格遵循英式英语的正规表达结构,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庄严”色彩。

相较于英式英语而言,美式英语在表达结构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完全遵循英式英语的传统文化,在美式英语结构改革方面加入了创新元素,使美式英语充满“叛逆性”和“革新性”。另外,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没有英式英语那么浓厚,人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没有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开放、随意,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美国文学评论的特色是自由、创新,与英国文学评论相比,美国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促进美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继承英语传统文化与坚持自由开放、创新的评论体系之间挣扎。英国文学评论创作手法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遵循浓厚的宗教色彩向创新的创作表现方向发展,从思考历史文化向思考人性力量方向发展。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评论体系中的不断变化表明文学家和评论家在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相关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后现代文学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向独立、个性、自由的文学方向发展。作为英国文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体系中具有引导作用。文学是文学评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英美文学评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英美文学研究结构体系息息相关。在文学价值方面,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构建一个独立自由、共性与个性并存、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评论价值体系。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文学评论

前 言

英美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著作,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文章展现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写作风格进行评析,从而为以后的英美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依据并且提高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不同的表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与特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不同时期涌现了创作风格不同的著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拜伦等。英国文学做早的时候多以诗歌形式展现,以后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多样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一种浪漫理性的风格。英国文学作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国文学史主要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主要有马克吐温、狄金森、爱默生、惠特曼、海明威、庞德等人。美国文学因早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何美国独自自主意识的增强,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脱离于英国文学。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独立意识被激发,再加上大批优秀文学家和作品的出现,让美国文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并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

二、英式与美式英语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心脏,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躯干。语言这一载体能够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英语,英语能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艺术性和象征性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英美两国的英语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国家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用的语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炼、汇聚而成的,英式与美式语言的差异无疑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特点、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式英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说它击沉了传统英国文化的遗产,是英语正宗。一直以来英式英语在文学评论中呈现出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很多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显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顾忌其英语正宗的地位和对传统语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过于锋利和大胆会亵渎了英式英语的传统地位。

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从英国语言中衍生而来的,但是由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虽然语言的核心没有改变但是美式英语充满了创新和不同。与英国语言不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国文学评论的保守而言,美国的文学评论则更为自由、大胆、创新。美国文学评论的这种特点无形中激发了作家的激情,促进了整个文坛思想的开化与前进,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后来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挣扎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挣脱传统文化影响之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宗教主义到逐渐荒诞的创作手法,都体现了该阶段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传统与挣脱传统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莎士比亚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无形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挣扎在复仇的道路上,对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很好的展现出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自身及其文学评论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走出现状的全新的审视与反思使英国文学评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方向前进的。

文学评论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对于美国文学评论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对美国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受其殖民地历史因素影响,其文学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极大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会逐渐发展成独特的一支。美国文学评论也是特立独行的完整个体,其虽携带英国文学的基因,却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四、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人本主义。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比较保守,究其原因与英国资产阶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分不开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说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义进行一种宣传,人本主义是要实现人类的和谐、自由、与爱,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束缚。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观点的作品的评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认为社会要快速发展是离不开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创新是完善社会的必要条件,人本主义观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显得太过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会发挥其作用。

同样是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就显得比较激进。前文提到过,美国的文化历史不像英国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包袱。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渲染了文化氛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轻轻松松的状态。

结束语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独创性,而英国文学评论虽略显保守却是更加具有传统性的。英美文学评论的差异与英美文化的差异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开讨论的,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更是深远的。英美文学评论虽各有其特点,但是却都是无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王巍.英语语系下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作家,2010(03):12-14.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影响;分析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世界文坛的绚丽多彩,使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大潮下,对在世界文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英美文学评论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最为深刻和广泛的当属英美文化差异。世界文坛的绚烂性和多元化离不开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文学评论的内容包括戏剧评论、诗歌评论、影视评论、小说评论和散文评论等。加强对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有利于对英美文学正确的、合理的作出评论,促使文学评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英美文学及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概述

通常,文学评论与文学自身是相伴而生的。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艺术结晶,是英美文学的文艺性的表现形式;而英美文学评论则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英美文学的深刻剖析与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广泛而深刻的。同时,在探讨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时,应该站在对英美文学发展史了解的基础之上,故而,对英美文学发展时进行简要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1.英美文学发展史概述

英国历史悠久,其文学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从盎格鲁 撒克逊时代的史诗到中世纪文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到十八世纪的新古典文学,之后又迎来了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相辉映的时期,进入二十世纪,虽然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逐步降低,但其对于世界文坛发展仍是举重若轻。由于受多元化社会大潮的影响,当下英国文学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对于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的英国文学而言,美国文学的历史是较为短暂的。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建国至南北战争,其在文学上较多的模仿之前的宗主国英国,文学成就较少。但自南北战争结束后,奴隶制度废除,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在十九世纪末突破了英国文学的藩篱,开启了一条具有强烈的美国特色的自主发展的道路。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逐步提升,甚至发展成了世界文坛的执牛耳者。

2.英美文学评论发展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通过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的实践活动,旨在研究英美文学的内在规律,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其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文学作品的形式分为散文评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等等。其对读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学作品主旨,提高读者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文学作品创作者掌握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了解旁观者的建议与意见,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英美文学的繁荣发展,英美文学评论也在蓬勃前进,进入辉煌时代。受多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时至今日,英美文学评论可谓发展的十分成熟了。评论手法的多种多样,评论思想的日益革新也是英美文学评论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语言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时,英式英语作为英国文化的嫡传正宗,极大的保持了英国良好的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方面英式英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表现英国的文化传统。可能是语言方面的原因,多数文学评论家从潜意识里发出对古老语言的崇敬与膜拜,而总是十分小心翼翼的评论英国文学作品,在使用语言方面十分的谨慎、小心。相对于奔放创新的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显得十分中规中矩,缺乏张扬创新的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传统有关系,因此可以说是英国的民族传统在很大成上影响着英国文学评论。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和近代较大的移民国家,其语言使用的仍是英语,但受当地印第安文化影响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者影响,越发的脱离英式英语的藩篱。同时,美国作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其几乎没有任何历史遗留问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一个新生体。这些反映在文学评论的语言使用层面上,文学评论家则无须小心翼翼,显得十分张扬,且极具个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家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

2.人本差异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一种理念,它体现了人类价值、本质、地位和使命。虽然,英美文化传统中都极力的推崇人文主义思想,但由于二者的发展历史、实际情况不同进而决定了对二者的文学评论中人本主义的表现不同。在英国的文学评论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趋于保守的,这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其文学评论较多的表达的是禁欲主义和神权思想。相对而言,美国文学发展时间较短,受世界多种优秀文化的影响,且美国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没有任何历史遗留问题,在之后的发展中又形成了自由、民主、创新的文化创作氛围,所以其文学评论极具民主、自由、创新、冒险的特色,其文学评论思想较为激进。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文学评论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评论者自身的素养;一个人的个人阅历、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英美优秀文学评论造成一定影响,其中由于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化差异对评论的影响最大。但通过以上的一番论述,不难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占主导作用的。同时,英美文学评论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胡元潮,阮江军,杜志叶,阮羚,杨帮华,普子恒,姚璋.刍议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J].英语广场,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