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

中美教育论文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农村中学一般是寄宿制学校,三年的中学校园生活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人生重要的阶段。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一种是硬件系统建设。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感染着学生的行为美,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会形成一种形式上和空间上的审美氛围,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置身于其间,可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种美感进而会产生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带给学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宿舍、餐厅、运动场是寄宿制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要让教室充满知识的味道,营造学习的美好环境;让宿舍充满温馨,营造家一样的感觉;让餐厅充满食欲,体味舌尖上的校园;让运动场充满活力,迸发青春韵动的美。让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向学生诉说美的故事,传递美的讯息,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另一种校园文化建设是软件系统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或创造美,获得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如:韵律操、广播操、田径运动会比赛让学生感受运动美和力量美,新春文艺汇演中让学生欣赏韵律美和造型美,校园歌手赛使学生领略旋律美和节奏美,演讲比赛使学生认识形象美和语言美,书法绘画比赛使学生体会流线美和结构美,成人礼、科技节等等从不同方位让学生体味美的味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实质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再现,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以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不同阶段的校园承载着不同时期人生的梦想,让中学阶段开启美好人生的一扇大门。

二、美育教育需要开发学科、校本美育素材

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以政治学科为例,传统观念中政治课教学一直强化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虽属于德育范畴,但“美”与“德”是相互渗透的。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性、思想性、时代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和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中学《文化生活》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内容。文化万花筒,展示人们生活中多彩斑斓的文化形式,体味文化感受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对美的阐释、美的判断、美的选择,这些符合了美育的特征和要求。《文化生活》的教材讴歌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美育的自然美。真正的文化创作就是人们追求真善美。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产生了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文化,这些都是人们在立足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整个过程传递了人们颂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的信息,体现了以美为中心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很好的美育素材,能够使人们感受美、欣赏美。中华民族精神和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美育的升华,从而把德育和美育融为一体。

三、加强学科教学的美育渗透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育教育;中职;美育教育;体育

一、美育教育概念

美育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人们逐步树立美的理想、培养美的情操、拥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教育,专指“艺术教育”;指的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而广义的美育教育指的是真正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当前中职学校美育教育现状

目前,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中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而美育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由于各种文化的渗透与影视传媒的宣传,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小,生活经验相对单纯,缺少健康、正确地审美观点,主要表现在过度追星、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加上青春期叛逆,过分追求和张扬个性;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正确、健康的美,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容易对人生失去原动力,容易对生活失去目标与信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盲”。“美盲”其实有二层含义,缺乏审美的眼睛;二是缺乏审美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不懂如何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更不懂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因为缺少相关专业审美知识,要说中职学生分不清生活中美与丑、雅与俗、文明与野蛮,难免有些有失偏颇。但中职院校的学生盲目的追求时尚,穿着怪异,浓妆艳抹;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盲目追究求社会上流行的“准三俗”内容,甚至以此为荣,如此种种说明职业院校必须大力改进和加强美育。

三、中职学校美育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净化内心世界,帮学生定向社会核心价值,满足学生精神和情感需要,帮助学生从价值意义上理解自身并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的塑造自己。中职学生是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大部分刚刚毕业并且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所有中职教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服装、烹饪和陶艺设计、插花、茶艺、香道等专业与美学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由于美学知识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自身素质的不足,因此,将美育课作为这些相关专业基础课,自然也是至关重要。而与美学教育看似不太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旅游、财会、物流、数控及机电类等相关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网页制作、制作宣传册时,由于对美学知识相对缺乏,就设计不出优美的、令人眼前一亮、吸引别眼球的作品来,做出网页面由于色彩搭配不合适,效果不尽人意,也不能调出令人满意的色彩图案。

四、中职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方式方法

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中职院校应重视美育教育,让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正确的美学概念,并且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完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自主自立的精神。

(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中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他们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加上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社会阅历较浅,加上好奇心强,没有升学的压力,课堂学习又相对枯燥。利用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开设美学教育来管理和约束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1.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或听讲座享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中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对他们完善职业道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2.成立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美育兴趣小组是弥补美育教育不足的“灵丹妙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活跃校园文化。兴趣小组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烹饪专业开设图案、色彩和书法课程,计算机专业开设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旅游专业开设音乐、书法、美术欣赏和美术常识课程等。3.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文艺节活动。4.参观书画展览、举办书画比赛及艺术节活动。5.外出写生、旅游活动等。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风格

(一)美国设计类教学“市场派”与“创意派”倾向

1.受美国式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美国高校的设计类教学也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学生的作品注重细节、实用性与商业性。2.设计教学强调创意的独特性,注重设计师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追求。在美国高校的教学评估中,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对他们来说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师的独立创作精神和设计思考的过程更受重视。3.由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生活气息,学生无论在课程选择还是设计方法选择上都体现出很大的自由性。学生的设计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倡创意、实用性能与美观性的结合,强调高新科技对设计的支撑作用与跨学科的创新思维。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学院派”倾向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设计教学则较多偏重于造型、美学形式与整体艺术效果。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往往有美术学习背景,强调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艺术形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作品也更具概念性与艺术性。但“学院派”设计离市场需求和受众较远,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通常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与市场化设计鸿沟较大。

教学设备

(一)美国教学设备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由于美国的科技和材料工业都比较发达,美国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先进和人性化。多数高校都覆盖有无线网络,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和素材。除此之外,免费扫描仪、自动投币的复印机、打印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在教学楼处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美国设计类院校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相当齐全。诸如喷绘、染织、金工、木工、金属铸造、玻璃陶瓷等实验室,多数实验室都配备先进的设施器材和专门的指导人员,学生一般只要经过登记注册和教导就能使用,没有专业限制。设计类学生在进行专业创作时可以利用便捷的资源和设备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跨专业的实验空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考能力和创意思维,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此外,很多设计类院校还针对部分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独立工作室。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这一块,多数院校都给研究生安排了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自由安排空间,进行专业创作。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设备仍需改进

国内大部分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工作空间仍然是以教室、寝室为主。虽然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环境已逐渐完善,但学生在使用时仍存在很多障碍。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只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期间开放,学生在课外使用需要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此外,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在开放时还存在专业限制,实验室资源共享不足,给学生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管理是值得国内设计教学人员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

(一)美国校企合作更具稳定性与永续性

美国非常注重设计教育的校企合作,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实践环境上都给予高校大力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往往是长期、稳定、公益性的。由于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学习,美国学生的设计也往往比较商业化、市场化,更接近企业需求。如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大学(COLUMBUSCOLLEGEOFART&DESIGN)与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VICTORIA''''SSECRET)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每年为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大学提供丰厚的资金赞助和最新设计材料的供应。此外,公司还常年在学校设置“维多利亚秘密设计大奖”等多个比赛和奖项,获奖的产品设计能得到在维多利亚秘密品牌店进行销售的机会。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范唱是进入歌唱教学的开端。教师正确、完整、表情充沛地将所教歌曲示范性演唱一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样板,使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歌曲聆听欣赏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范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唤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学唱、表现欲望,树立教师高大优美的职业形象。所以教师应通过完整的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再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作品背景、分析表现手段及风格,提出演唱上的处理要求,使理性认识得到了直观感受,产生了应有的美感魅力。切忌不可范唱两句,或只说不唱,同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感知一致。

通过对歌唱曲目在审美活动中反复琢磨、识记、理解,愉悦的情绪就自然会调动学生认知的欲望,产生对演唱技能技巧的追求。所谓从易到难,就是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一步步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到声乐作品完整练习。针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先解决音准、节奏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再从呼吸、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去要求,最后达到准确流畅地演唱。声乐教学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总体把握和塑造,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感悟歌曲的风格,同时启发学生能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创造性把歌曲内容和审美意境抒发出来。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创新,不要一味地模仿,找到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声乐课应该充分利用歌曲这种饱含艺术美的情感载体,激活学生的学唱心理,使他们通过歌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首先,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范唱、教唱、艺术处理、伴奏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他们自然投入情感、进入角色。其次,在教唱过程中,要充满热情,通过歌声这一审美媒体,传递和交流情感,使声乐教学能够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审美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歌唱都是饱含深情的内心表达。“声情并茂”是衡量声乐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通过声乐教师教学投入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平等互动。寻求声乐美的开发,感受艺术美的表现,得到应有的审美教育。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般要求学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还必须具备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并按照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性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会学生掌握从事普通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能力。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涉及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知识技能面广,综合性强。音乐课必须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歌曲演唱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教育能力。

1.学习掌握歌唱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爱好唱歌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歌唱自然成为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音乐审美的规律进行歌唱教学。少年儿童的嗓音音域、变声期嗓音保健、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常识及音乐欣赏的内容等等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练就过硬的范唱本领。如前所述,范唱是声乐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尤为重要。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教师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很快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范唱,同时重视学生单独演唱能力的培养,从集体辅导到个别指导,从单独自己演唱到上台面对众人演唱,有步骤地进行独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合钢琴伴奏课的学习,练就学生边弹边唱的本领,这种能力不仅用于范唱,对于教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是地方分权制。联邦政府由于对全国的教育没有直接的管理权力,因此长期未设独立的部级教育行政机构,只在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里设教育总署。联邦教育总署的职能主要是服务。由于国际斗争和国内协调的需要,联邦政府于1979年10月将教育总署从卫生、教育和福利部中划分出来,单独组建了联邦教育部,负责统一处理联邦政府教育政策和经费问题。联邦教育部的成立,表明教育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趋于集中,但由国会通过的教育部设置法特别强调:“有关教育的权限及任务,继续由州和地方学区所设置的机构承担。”因此掌管美国教育行政大权的是州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美国的教育行政以地方分权为基本特征。虽然学校教育是州的法定职责,但许多州把大部分管理权都委托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即学区)行使。具体管理初、中等学校。

2.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省级政府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实施工作,包括制定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组织对本地区义务教育的评估和验收;建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基金,对县级财政教育事业费有困难的地区给予补助等。县(市、区)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等。乡级政府负责本辖区义务教育的落实工作。由此可见,美国教育体制突出的特点是各州各校拥有很大的教育自,各州各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色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政府没有统一的要求。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一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二、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比较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它不仅是学校教学工作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而且在教师成长、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涉及诸多方面,比如班级规模、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等。

1.美国基础教育教学管理

现代有关教育研究表明,班级规模的大小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因素会产生影响,8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服务公司有关班级规模研究的结果显示,班级规模在25~34人之间变化时,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美国基础教育实行小班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美国基础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会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或以讲授的形式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相反,他们会灵活运用教科书,并在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个别差异、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侧重于诊断问题、改善教学,评价内容为全面的质量评估,重视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估。

2.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管理

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由于受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多则达60至70人。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部分中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尝试,但班级授课制仍是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科书的指示,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解读,并以讲授的形式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同时利用分析法、综合法和归纳法对教材上的知识或问题翻来覆去地进行讲解。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受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都以考试成绩为主。导致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对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及创造性思维关注极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一部分极具特殊天资的学生被埋没。不同的班级规模、教学方式、评价机制造就了学生不同的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而美国教师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信心。

三、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共同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时形成的社会关系、教学关系、人际关系。并在这过程中,形成以教与学关系为主的交往关系。但是,师生关系不仅仅存在于课堂内,还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因为教育活动不局限在学校内进行。因此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人们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地位的认识,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教育主导价值的不同追求。

1.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

受“尊师重道”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注重教师单方面的主动作用,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干预和控制,关注的是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了解。因此,师生关系淡漠、疏远,缺乏民主、平等与和谐。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权威并操控整个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较少。教师仅仅充当传道、授业的角色,很少考虑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情感需求,教师在私下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都是围绕考试成绩这个话题进行,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与防备,导致其不愿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心声,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不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难以构建平[6]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

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及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所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观影响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探讨与学习,在意见不统一时,双方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共同进步提高。在课堂外,美国基础教育教师非常注重与学生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困难。而且美国基础教育教师更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与学生常常在课堂内外探讨人生目标、理想,互相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轻松愉快的聊天过程中师生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差距不断缩小,学生勇于向教师倾吐自己的心声并乐于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师生像朋友一样,关系融洽。

四、结束语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Internet(互联网)CERNET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校

美国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访问中国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互联网和教育决定了人类的未来。"钱伯斯说,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点的网络教育,在这场大潮中更是首当其冲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早几年前就指出网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发展网络,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此,教育部开始着手实践怎样将互联网与中国教育结合起来。1995年开通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便是几年来教育部采取的典型举措。

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网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比较两国网络教育的异同,寻找两国网络教育的差距,并探索为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以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服务,实乃当务之急了。

一、中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国防与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国国防部加强了计算机的研究,其结果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APPANET。APPANET问世之后,便陆续有企业、高校等机构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当中,但进展比较缓慢。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之后。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计划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向全美国人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

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始采取行动。最有影响的是"网络日(NetDay)"活动。第一个"网络日"(1996年3月9日)开始时的计划是一天之内把加利福尼亚州12万所学校全部联上网,到现在为止,在"网络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并联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纲领。该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投资预算政策,美国的企业界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3的投资都投在了信息技术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世界上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能开展网络教育。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开展网络教育。其标志便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第一个建起网上大学。同年,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教育网站--101教育网站正式开通,随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学教育网站。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首次阐述了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

2000年,是中国网络教育阔步前进的一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表明了教育部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的领导权。不久,教育部批准了1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紧接着,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范围扩大到31所。旋即又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9、10月间,部分新试点院校相继开通了网上大学。10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自此,中国的网络教育开始加速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中国教育将因网络的深度介入,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美网络教育的组织方式

美国的网络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几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1、传统教育增强型

这是当前美国最普遍的一种网络教育方式,是在传统校园教育基础上增设网络教育课程而形成的。在这种方式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由学校正式录取的。学生要注册学校常用的课程,由同一学校的教师授课,全职或花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种方式的教育与在校教育的区别是,学生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主要靠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它特别适合校园外的全职或兼职学生。

2、学校联合型

这种方式的网络教育是由两家或多家学校联合办学,共同管理来开展的。在这种方式下,多家学校联合起来开设全国、全州或地方性的网络教育,但各学校保留自己的学位和学分授予权,而不移交给联合体。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这种形式普遍采用。

3、经纪人型

这是一种由学校和有能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其它组织如企业等通过签约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中,其他组织作为经纪人,学校只负责传送网络教育课程,而不授予学位、学分,学位、学分的授予权归签约的其他组织。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在美国常用来进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4、虚拟学校型

虚拟学校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等技术创建。虚拟学校能提供传统学校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学习,它一般归传统学校管理。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由于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巨大,当前较少采用,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将是最有前途的一种。

中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短短几年,网络学校出现了很多。然而,由于学校缺乏运作经验,加上教育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管理,网络学校良莠不齐,网络教育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鲜明的几种组织管理形式。大致说来,中国的网络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举办型,其特点是对教育理解深刻,教育资源丰富,这种形式当前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企业举办型,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投资力度大,但教育资源不丰富,对教育理解不深刻。至于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联合举办的网络学校,目前在中国比较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庆幸的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网络教育的组织管理方面,中国加快了改进的力度。今年7月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便预示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很快走向规范化组织和管理的道路。

三、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模式

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网络教育中存在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1、讲授型模式

网络教育中的讲授型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

其学习地域可以无限广。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式,通常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同步向学生传送,在Web页面中,内嵌表单等程序,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另外一种是异步式,通常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WEB页面,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等终端浏览这些页面,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个别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基于网络的CAI课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在网络上应用CAI课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各种CAI课件以资料库形式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另一种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等跨平台语言编写的CAI课件;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3、讨论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BBS系统,由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建立相应学科的主题讨论组,学生登录网络,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或讨论;另一种应用得较广泛,利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方便,且具有超媒体特点的WWW网络,在WWW的平台上实现讨论学习。

4、探索学习模式

该模式一般是事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些适合特定学生对象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一般同时提供大量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另外,也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美国,五种教学模式应用得都比较广泛。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太深,前两种教学模式应用较广泛,而后面几种教学模式则很少应用。但近年来也有这方面应用的例子,如由全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主持的DISCO试验项目和COMTOWN试验项目。中国的网络教育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次跳跃性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重新理解、构架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努

力探索网络教育的新模式。

四、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效果

网络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加速推进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和成长。它最终会使人类的教育方式得到一次彻底的革命和解放。

网络教育下,教育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这是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下,学生多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跨区域的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依托传统学校的前提下有效组织学习资源,可节省师资,更好地发挥教师、教材的优势;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时、迅速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使多种观念得以沟通和交流,可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借助因特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变换学习的主体,教师既可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教育别人,又可作为一名学生,从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而网络教育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网络教育能节省传统教学方式的多项开支,没有校园的学校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优势,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美国的网络教育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一个网络学校都是由许多相关的教育部门或公司建立,而各网络学校之间又有非常广泛的联接,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无论你想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你完全可以到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既有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又有专门针对师资培训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还有其它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信息等。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各门各类学科和全套的服务设施。

其实,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校企结合和"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正是因为校企优势互补和"人"在整个系统运行中认真、负责、创造的工作,才使美国的网络教育拥有了众多优点:良好的交互反馈机制;严格的课程制定和课件编写体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制;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联合机制;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另外,美国所有的网校都蕴涵着一个同样的机理:"宁缺毋滥",永远将质量摆在第一位,而不盲目建网。

中国的网络教育,高等教育部分发展很快,并产生了有影响的一批网络学校,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已有好几百所,但真正在教育界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办学者经济实力与办学宗旨的局限,以及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水平、网络带宽、传输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网校基本上没能摆脱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因而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办学模式而言,网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

到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网络教育的特色。

象美国那样,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中国的网络教育才能有真正的突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网络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产业,一方面要求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营销策略。说到底,这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网络学校应当立足于产业化的道路。网络学校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一定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产业模式,这是网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在这方面终于有了进展。如科利华公司与北师大附中合作开通的"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上学校"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当然,美国的网络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着很多缺憾:如缺少理想和完备的在线考试机制;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国民在泛滥的信息面前变得麻木和弱智等,这些,都是美国以及中国在开展网络教育中应该加以足够重视的。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国家要振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面临即将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职业、继续教育。要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光靠现有的教育规模很难胜任。因此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及全国四大网络,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它可有效地缓解中国

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四大网络特别是CERNET为主的全国主干网络系统已经建成,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组成的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费用的逐渐下降,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已成为时尚。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全国上网计算机数有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达到一千六百九十万。这些都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中国,网络教育会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使人们终身受益匪浅。

当然,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洞察网络教育的优势,更应对其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迈向21世纪的网络教育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网络教育,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的对策,克服以下常见的倾向: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重现代轻传统,把网络教育的负面影

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如此,中国网络教育的明天必然是一片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余胜泉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4)

2、《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王锂平林春秋《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3、《美国教育技术现状掠影》刘雍潜《中国电化教育》(2000.7)

4、《当前国内网校建设状况的调查及思考》胡小勇张川《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教育;高校教学

在目前的高校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在具体绘画技法上对学生的指导,而忽略对中国画的审美教育。这就使很多学生在面对一张中国画作品时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审美并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绘画养分,进而导致学生在之后自己进行创作时不能分清什么样的创作才是精彩的作品,对自己的绘画创作也没有信心,没有具体的创作方向和头绪,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只有首先使学生明白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才可能使他们在今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把这种美继续延伸和表现出来。陆俨少先生在《画语录》中曾说过:“学画要做到四个多,即:看得多、听得多、想的多、画的多。”笔者认为,陆俨少先生的这段话道出的就是学习中国画的几个关键要点,即“看、听、想、画”。其中,他把“看”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听”和“想”,而把我们平时上课时候最注重教授给学生的“画”放在了最后,这也正说明了在学习中国画时“看”——也即对中国画审读和审美的学习及提升的重要性。以笔者自身这些年的高校教学经验来看,“看”是目前在高校中国画课堂教育中较为薄弱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而这个“看”具有深刻的含义,更确切地说可以称之为“读”——当我们面对一张精彩的画作,我们不能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般对绘画匆匆地一眼带过,而是要对画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慢慢体会其中的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画,慢慢地以中国画的专业视角分析画面,要找到画面审美的可取之处,这其实也正是对画面进行审美的过程。

一、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笔墨”

西方绘画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渗入对我国现在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在学生进入高校前对美术方面的学习统统是素描、水粉、速写,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也往往开设有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绘画的基础性课程学习,之后才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顺序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语言、观察方法,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程,可是也往往会使学生先入为主地全盘接受西方绘画理念,不能把所学西方绘画理念为画中国画服务,甚至影响和阻碍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在高校国画教学中,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白,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对所描绘物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画是我国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它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和理念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审美形式。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画笔墨关系的认识。中国画是一种以水墨来表现物像的绘画方式,它以毛笔蘸水和墨在宣纸上通过用毛笔的笔锋、笔肚、笔根配以中锋、侧锋、逆锋、轻重、提按、顿挫、转折等动作来创作。中国画的笔墨,不但注重对自然的刻画,也注重对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和笔墨自身的变化气象的表达。它追求的是一种“笔墨心象”。所谓“心象”,即在物体没有出现在绘画者眼前的时候,绘画者心里对该物体的印象和体会。这种笔墨绘画方式,追求的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再现,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它追求的是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意象,这就使中国画的笔墨有了极为灵活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画家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笔墨关系进行绘画创作。如宋代的徐熙和黄荃,同为花鸟画家,可是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却完全不同,徐熙的画面笔墨关系富丽堂皇,而黄荃的画面风格野逸洒脱,所以才有了后世“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说法。又如明代的徐渭,他的画笔墨酣畅淋漓,恣意纵横,表现了他一生的命运多舛。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歌、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造诣,被称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可是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却屡屡受挫,考了八次也未能中举,在生活中也是多有磨难,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在绘画艺术上的风格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画面笔墨豪放,他的泼墨写意花鸟画自成一家,如他的《墨葡萄图》,画中的水墨葡萄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是以不同大小、浓淡不一的墨块组成,不求形似,风格疏散,更题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诗句,表达了画家的失意和落寞。清代“四僧之一”弘仁的画面笔墨高冷孤寂,苍劲整洁,他的画面善于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画面荒凉孤寂,显示了他与当时世事的格格不入和性格中的清高之气。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历代传世名画,仍是“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笔墨气象,画中笔墨变化灵动,在宣纸上渗化发挥,所画物像充满生机,这正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之处。

二、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线条”

其次是对中国画线的审美,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线条和欣赏线条。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绘画表现手法,它不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在对中国画的审美中,线所表现的形式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衡量标准,它不但要流畅、简洁,还要有粗细浓淡变化,有疏密组织关系,有虚实繁简安排,要能连续交错、浓淡穿插,它不但要塑造物像形体,更要表现物像的质感和阴阳,所以画面中的线条要有笔力,也就是常说的力透纸背,同时,线条要有自身的气质,要有速度和情绪,要在画面中和谐统一。如《八十七神仙图卷》,其线条生动地表现了诸仙的形象,线条不但圆润流畅,更是变化多样,丰富而不凌乱,对女仙面部和五官的刻画,以及身上衣服和头饰的绘制都相当精妙,它把中国画中对线条的审美完美地展示了出来,线条自身的飘逸流畅、抑扬顿挫,都诠释了中国画线条的审美。

三、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构图”

再次是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意识的分析画面的构图,要学会“读构图”。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的构图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有很多规矩和定律制约,而是为画面整体和绘画者表达情感服务的。如中国画构图上用的是散点透视,是根据不同需要把站在不同立足点看到的事物和绘画者自己想表现的事物有序的组织在同一幅画中,它表现的物像常常是超过真实而带有绘画者精神追求的,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画的构图还有极具特色的卷轴、立轴、扇面等样式,但不论哪种构图样式,都讲究章法,画面通常要考虑整体的“置陈布势”,而不是一边一角的慢慢堆积,中国画的构图有一个全局观,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宾主有序,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中体现。正如明代顾凝远在《画引》中的论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等。”中国画的构图,还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并且注重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对“诗情画意”的表达,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具体的绘画技法,更要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当代中国画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虽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使中国画呈现出更多的新风貌,但对于高校学生这个中国画学习群体,必须要坚持对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学习。作为高校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尤其是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通过“读笔墨”“读线条”“读构图”这几方面来了解中国画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把握传统中国画绘画审美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绘画新面貌,探索自己绘画的创新之路。

作者:代国娟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艺术学

参考文献: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读吟诵;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审美教育是以塑造全面发展、健全个性为最终指向的情感教育,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内在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关德育和智育手段”。

一、研读

研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要求学生直接阅读原文,不使用参考资料。在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再结合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思考。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比如诗歌教学中的阅读一般要以诵读的方式进行,诗歌的抒情性和独特的节奏韵律决定了诗歌的咏歌特征。诵读可以营造气氛,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气势、韵味、风格以及情感表达,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小说的阅读方式可以选择默读,这样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默读时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思考问题,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戏剧的阅读原则上可以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的分配由学生在课前自己选择、自由结组。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保证课上朗读的效果。散文的阅读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古典散文的阅读可以像诗歌一样诵读,现代散文则要根据文体风格加以区别对待,抒情性的散文也可以以朗诵的方式进行。像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平和恬淡风格的言志散文则必须注重静默品读。当然课堂阅读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易产生疲劳,如果对于同一种文体采取同一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多样性的原则,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也要变换阅读的方式。比如同是话剧,古典戏曲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现代话剧就可以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吸引学生通读原文。而小说的阅读,则可以根据选文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将精读、略读有机结合,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整体感知选文的主旨。

二、讨论

因为学生的气质、个性、经历、美学兴趣等方面因素的不同,故他们在审美接受中的领悟效果也因人而异难求统一。学生这种带有较多主观成分的审美见解,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正如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他们需要把自己对美的理解通过讨论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开展讨论交流时,教师应就讨论内容首先给学生适当作一些补充介绍,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有助于讨论的进行。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选好专题,启发学生用审美的视角,在同一审美范围内展开讨论,相互切磋。文学审美教育除了品词析句式的重点赏析外,还应以文学的形象性为出发点,重视联想对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的内容与形式,感悟美的本质与价值。审美教育离不开形象性、感染性,而文学作品的特征正是形象性和感染性。审美感知仅有零碎的片断是很不够的,还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使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得到深层理解。联想对比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去感知美的形象,领略美的意蕴。当学生对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将零碎、片断的审美直觉通过联想对比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适时点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美、表现美。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筛选,选择那些关乎课文主旨的,对学生学习知识有较大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思考的过程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讨论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异己的声音,比较鉴别,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讨论,不仅是思维的训练,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索,而且通过讨论,相互借鉴、互相接受,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发展个性的目标。热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各种观点在碰撞中也时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这一活动要在教师的启发、带动下才能有序进行。

三、展示

审美教育中的接触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都是审美接受的中间环节、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和审美表现。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不能忘记联系现实生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智慧,挖掘潜力,让学生把在审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与技巧运用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自由作文,展示才艺,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创造美、表现美。

写作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积累,发挥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自由地、充分地去创造美、表现美。既可以通过自由创作进行审美创造,也可以通过扩写、缩写、改写等方式尽情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创新需要一定的自由开放环境,教师对学生应多鼓励多肯定,而不要人为限定学生的思维和创作。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足之处又给予必要的指导,以达到在写作中创造美、表现美的目标。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2)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①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②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③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 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都能领悟。都能欣赏。显然地,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是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然而,倘若在教学中引入美的教育,那就不一样了。例如教学《端午日》,如果教师一味地说中国的传统民俗怎么怎么的好,中国的人民怎么怎么的伟大,学生是会感到很茫然的。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姿多彩绘声绘色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去欣赏别人过传统节日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的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这就上美育的形象性在起作用,因为它直接带来了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容易的接受欣赏。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它用不同的体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事物,鞭挞与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情感萌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通过语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美感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的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不仅能很好的欣赏文学作品,而且能明辩其它文艺作品的美丑。

2 披文入情,激发想象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3 设置情境。激感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情操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72-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与地位,充分利用、挖掘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美育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审美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目的。

一、学习优美语言开展美育

初中语文课文很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以一种音乐美、绘画美感染着读者。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纵观全篇,无生僻华丽之词,无佶屈聱牙之句,细细读来,却韵味在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三个句子看起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但读来却令人感受到:母子爱的深沉,家庭和睦温馨。朱自清的《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令人感受到浓郁的春天气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欣赏此文时,越读越觉得自己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自然美景之中。

语言的美感除了准确、生动、形象外,还有一种含蓄美和哲理性。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朵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质朴的文字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启迪人们珍惜生命、拥抱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生命的长河中去,高奏讴歌生命、焕发活力的交响乐。

二、发掘优美意境开展美育

初中语文作品中的意境,是指弥漫在课本文章中的一种情绪,一种情调,一种趣味,一种氛围。在这种意境里,有着生动、具体的形象,渗透着强烈浓郁的韵味,渲染着隽永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以饱满的激情挖掘出教材中美的意蕴,令学生置身到优美的艺术境界中去。如,梁衡的《夏》一文,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蝉儿的叫声、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把读者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中。《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三个美丽画面:小山摇篮图、雪后山色图、空灵水晶图。可借助幻灯片展示三幅符合课文描述的济南冬季山水景致的图片,让学生选用课文中合适的词语进行解说,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会意、入境,感悟到文章所营造的美丽境界。鲁迅的《社戏》则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赵庄,“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在打仗。”月光明亮地照耀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一种江南水乡的温馨美、亲切美、和谐美。

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今诗歌,均有意境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如: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词句,都是一幅幅极妙的水彩画,具有深邃的意境美。把学生带进这样美妙的画卷中去,他们的心灵自然会更加纯洁、真实、美丽。

三、巧用优美情感开展美育

优秀的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作品的感情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许多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蕴含着人物心灵的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光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热情地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伟大而崇高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有力地表现了竺可桢同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闻一多的说和做》闪烁着闻一多先生忧国爱国,追求光明,崇尚正义,向往自由和平,反对独裁的精神品质;《音乐巨人贝多芬》展现了贝多芬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屈服于命运的巨人形象。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构成了一个个完美的形象,深刻印在学生的心灵中,这些高大的形象应当成为当代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深沉的爱,会让学生感受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最圣洁的爱,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发奋努力,用最好的行动回报母爱!

综上所述,语文美育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营造优美意境的材料,优美意境是成功地进行情感传递的必要外部环境。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就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使人情感受到教育、心灵受到美化、精神受到陶冶,从而培养学生完美的心理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隆 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3]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美学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75-02

有些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水平较低、文化素养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就感缺失,容易出现思想纪律、行为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美育来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享受美和欣赏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应有的责任。中职语文教学是美学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关于美的教育,从各个方面来对中职生进行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美的塑造等教育,让他们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努力提高他们在人格、心智、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水平,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荣耀与自信。

一、依托课文内容渗透美学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不乏“美”的课文,如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爱情美。美的主体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展现,表达手段多样化,表达情感多元化,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性,这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功效。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这些文字的表面,看到其深层次的内涵,去了解什么是美。例如,朱自清的《匆匆》:“时光匆匆,日子一天天地在我们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我能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高楼纵饮,潇洒不羁,这是一代少年游侠的快乐生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活出自由,活出自信,活出自我。教师应该在教学的第一课就强调这一点,抓住时间这一匹奔腾的飞马,不要让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休闲中,要么纵横四方,云游天下,做个潇洒的“唐朝少年郎”;要么埋头于一隅,做个从从容容、踏踏实实的耕耘者。对中职生而言,就是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技术本领。正所谓“美是生命”,生命之美在于让自己活出精彩。

在“美”的众多看法中,还有一种叫做“美也就是善”。在中职语文教材诗歌《千万别挤》中,狄更斯说:“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它,你应当问之无愧。”《善良》中,王蒙对善良的诠释是“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乐观。”“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善良,何其伟大何其美!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这种善的美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养成善良的美的意识。

生活的美处处都有,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木屐》的父爱、《履痕》的母爱、《飞船即将陨落》的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对祖国的爱……这种爱就是生活,这种爱就是美。“美是生命”、“美是善”、“美是生活”……美实际上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种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让学生了解了美,领悟了美,体验了美,就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那种美好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向善、向真。如在教学《雪花和樱花》这首诗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诗中感悟一种高尚的“美”,雪花本是白色的“冷血”之物,在此诗中,它是邪恶的象征,它的寒冷就是一把刀,任何生命都抵抗不了它的摧残,但面对这种邪恶,有没有一种爱可以包容它呢?“热情的樱花吻着冷酷的雪花说:‘我要教会你学会爱’。”包容是一种更高尚的品质,面对敌人的冷酷、残忍和暴力,我们更需要大度和宽容,用高尚的宽容之心,让冷酷的雪花融化,“融化在樱花的花心里”。以花心喻人心,樱花的包容乃人心的包容,使学生明白:包容不等同于懦弱,包容是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大爱。让他们领悟了这一点,就是领悟了爱之美、生活之美、善良之美和生命之美,从而激励他们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树立建设祖国、报效人民的正确人生观。

二、在教学中辅以课外读物拓展美学视野

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篇目,可以拓宽学生的美学视野。我国文学浩如烟海,世界文学更是如繁星璀璨,文学能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走进我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殿堂,让他们尽可能地接触我国的名著: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铁凝的《哦,香雪》《麦秸垛》,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丰乳肥臀》;外国的名著如《简·爱》《哈姆莱特》《基度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文学名著具有最经典的美及教育功能,如在铁凝的《哦,香雪》中,山区女孩香雪和她的伙伴们甚至父辈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她们所住的大山。有一天,火车通到了他们那里,大山与外面的世界联通起来了,香雪和她的伙伴们通过火车与外面的世界沟通起来了。香雪的形象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人的形象,等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家的思想解放了,经济发展了,美的思想回归了,人格的魅力就提升了。从中职生的角度来讲,在他们的心灵里,这样的文学形象是有渗透力的,文学力量的潜移默化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灵洗礼。从某种角度来讲,甚至可以说能够重塑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曾经贫乏的灵魂重获生命。适当补充这些课外篇目,让中职生从这些文学形象中审视、剖析中国历史,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帮助的。其他文学名篇如冰心的散文诗《繁星》和《春水》中思想的教育性和哲理性,也是从生活、社会各方面给读者以不尽的美的启迪和感悟;鲁迅的《狂人日记》、铁凝的《麦秸垛》、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丰乳肥臀》等都以各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的真、善、美,庞大的容量及深刻的思想,对中职生来说,这些都将是十分有益的与“美”有关的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职生如果在提高精湛的专业技能之外再拥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一定可以成就其魅力无穷的人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欣赏习惯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少而简单易懂,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要从这些少而简单易懂的课文内容中挖掘出其深层次的美的东西,让学生自觉地感悟和品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欣赏习惯。“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这是一段描写残酷战争场面的文字,前几句写战争的环境,天空有月色还被黑云淹没,暴雨肆虐还裹挟白色的雪花,黑的云、白的山、黄的月,一系列冲突的色彩,渲染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恐怖环境,再辅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 ”这样的悲凉之声,从声、色两方面来衬托下文“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的残酷场面。毋庸置疑,这段描写关于战争场面的文字,是有色彩、有力量、有震撼力的,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富有力度的美,能唤醒人内心的正义力量,能够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一个普通人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凌霄花是美的,鸟儿的歌声是动听的,泉源是可贵的,高山上的险峰是庄严的,作者在这里以反说正,“不像”、“不学”、“不止”以否定之词,让这些具体的意象更强烈地烘托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痴爱之情。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活得有多潇洒、有多富裕、有多少权力,而是在于他为社会、为大众做了多少事和多少贡献。中职生因为文化底子较薄,文学素养普遍欠佳,缺乏比较高尚的审美观,学习目标性高度不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容易有成就感,人生价值指向性不是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努力从思想上,从美的、有意义的事物上给予中职生引导,挖掘有思想、有意义、有美感的文学作品来给他们阅读。美的文字能表达美的情感,美的情感能够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向美的高尚追求,让他们目标明确,情趣高尚,行为脱俗,从而成为一代真正有文化、有思想、有魅力的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四、陶冶美学情操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美。教师要通过多搜集语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觉去发现美、享受美,从而陶冶美学情操。文本教材《木屐》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父爱,《履痕》中的母爱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母爱。中职生(包括一切学生)往往观察不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点滴之爱,他们接受了别人(如父母、亲友、师长等)之爱,却不知道感恩。美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善良之心,让他们潜移默化,也尽快成长为一代有爱心、懂得感恩的新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之爱的体验人人都有,当学生看到那些以深沉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爱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会再次翻起爱的涟漪,爱的美丽能让他们的心灵更加纯朴、真诚。

在文本教材《月是故乡明》中,作者笔下的“月”,“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起来了。”故乡的月亮不见得与别处有什么不同,但如果包含了情感,月亮就各有各的不同,故乡的月亮总是明亮的,因为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最美,月亮美是托词,故乡美才是真的!学生们自己心目中故乡的月亮如何?不妨让他们回到家乡,在屋门上凝望天空,当一轮新月出来时,让他们去想想,故乡的月亮是不是特别明亮、特别美丽。中职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人生阶段,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问题往往涉及性的成熟、人性的迷惘、交友、恋爱、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等。教师是他们身边的长者,给予正确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娱乐、生活和审美等,在教学中,从美的教育开始,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热爱生活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等,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功效。爱护一棵芨芨草,因为每一棵芨芨草都曾为大地的繁荣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欣赏他们的美,给予他们关注,从而让爱从他们的心灵中升起,逐渐扩大,溢满心扉。因为发现美而学会爱,因为学会爱而尊重友谊、尊敬师长、尊敬父母、热爱祖国。

【参考文献】

[1]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智杰.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及其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4(4)

[4]万潇潇.论语文美育与人格塑造[D].扬州大学,2004

[5]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体育;美育;教学

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被用来改变人体及其形象特征,也是人类增长审美能力的重要的领域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于他们的道德修养,知识的长进,美好心灵的培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体育教学中美感教育,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它既不同于政治理论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更不同于其它方面的美学理论教育,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行为示范,语言交谈,传授知识。使学生对形体美、艺术美、仪表美、健康美等得到直接的观察、感受、认识和理解。从而感到愉悦,并在愉悦中从心灵和身体上受到美的教育。

本文仅对体育教学实施美育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情感美教育

要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运动,教师要对每一个练习投入较大的热情,如在球类比赛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呼喊欢乐的投入运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在保护帮助时,教师要热情地一个接一个保护学生,并随时对每个学生动作优缺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评讲,注意表扬鼓励。如:跨栏练习时,有的学生胆小,一到栏前就停住了。对此教师要从感情上和学生在一起,一个一个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加强学生自信心,当学生感到教师的感情和他们一致时。又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情绪就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情感上与学生格格不入,本身情绪不高,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会很好。

二、语言美教育

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这门艺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美感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应,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语言作为人类学习知识的第二信号,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艺术得使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调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语言美,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确切、口齿清楚、口令清晰,而且语言要文雅、和气、谦虚,带有启发性,鼓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请×××同学出列为大家做一下示范”,就比说“你出来做一下,让大家看一下是什么样子”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会使他感到你是尊重他的。学生做完示范动作后说“谢谢,请归队,”比“你回去吧”要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使用正诱导语言,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存在的缺点,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更加积极的去进行练习。而使用副诱导语言,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讨厌练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每句话,都应该充满信任和鼓励,即使是对那些不能按要求完成动作的同学,也应使用带有肯定进步和鼓励的词语,决不能话中带刺,恶语伤人。如:对完成动作好时应使用:“对”,“好”,“漂亮”,“不错”,“可以”“就这样做”,“更快一点”“更高一点”等等。对未能完成动作要求的同学也不能说:“不对”“不行”“真笨”“傻瓜”“你别做了”“你完了”等等,而应该指出应该怎样去做,比如说:“你应该再快点,再高点”“放轻松”“别紧张”告诉学生“你该怎样去做”或“再努力一下你肯定会完成的”而不该说:“你不应该怎么做”。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并没有因自己动作失败而嫌弃自己,从而会更加努力的进行练习。

“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不论是在讲解动作要领,要求,还是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都应该避免叠叠不休口若悬何的长篇大论,应以精练的语言,做到声情并茂,对某些专业术语要加以解释,归纳,编写成口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学生易学易掌握。如:排球双手垫球技术要领可归结三句:“一夹、二插、三抬”。

三、形态美教育

形态美(仪表美和教态美)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审美教育。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上课时,衣冠不整,形体粗俗,举止笨拙,生见其师容,顿失之恭敬,导致厌烦承教。所以,教师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举止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服饰打扮得体,待人接物廉逊大方,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成为学生精神美的典范。体育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而是通过其形象,优雅,和谐,准确有力的示范动作,使学生的知觉,意向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通过欣赏羡慕向往实践,从而获得审美教育的效果。

和谐,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殊的统一。把“不协调的东西协调一致”。示范动作的和谐,也应该表现为把各个动作有机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把不协调的动作做得协调,美观。不仅要做得正确,准确,而且要做的具有美感,轻松熟练,协调有力。如果教师的动作马马虎虎,无精打采,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就必然会使学生也提不起精神。产生畏难情绪,激发不起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就难以掌握正确动作,也就更谈不到美的享受了。但也不能故弄玄虚随意加大动作幅度、难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技术水平,来做出恰如其分的示范动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上一年级学生的双杠课时的支撑摆动,就应同二年级的示范动作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参加紧张的高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文化课上,拼搏了一年甚至几年,加之刚入校不久,身体素质尚在恢复阶段,如果示范动作做得幅度过大,对他们要求提的过高,就会使他们在赞叹之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做也往往会因力量不足而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对他们的支撑摆动只要求两腿并拢伸直,脚尖绷紧,前后摆出杠面即可。二年级学生因在校已经一年,身体素质等均比一年级好,就应提出稍高的要求,即前摆和后摆,均应摆至水平位置。这样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的动作就可和谐了,“美即和谐”,动作和谐了美也就在其中了。当然,每一项运动都有其本身的美,如果把体操中的绷足,挺胸用在篮球的三步上篮中去,就会给人以“抬头,挺胸,绷脚背”之感。显得不伦不类,就失去了篮球上篮的那种快速有力的美感,从根本上违背了篮球运动动作的规律。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教学,是塑造学生正确形态,姿态,行为能力的课堂之一。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鉴别、欣赏人体美,正确的常态美,让学生知道站立时的探头、歪脖、抠胸、耸肩、驼背、塌腰、撅臀等,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也是不美的。让学生消除对人体美的各种误解,例如把肥胖当成丰满的一种误会,把纤弱当成苗条的一种错误,把粗野当成勇敢是一种颠倒,把无病当成健康则是一种无知。使学生舍弃自己的偏见,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美,因为人体的形态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的身体不失去人类的常态,就可根据人体美的规律去追求适合于自身体态特点的美,即瘦长的人苗条而不纤细;体胖的人丰满而不臃肿;身材高大的人魁梧而不单薄;矮小的人灵巧而不瘦小;就会使学生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正确的去追求就会得到的。

四、环境美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状态中感知,回忆某些情景的引起,也随情景场合的改变,由一种心理状态缓慢地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所谓“心随境迁”,就是心理状态的情景场合性。体育课教学对环境美的处境,对学生进行锻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直的跑道,清晰的线条,明显的标记,图形的新颖醒目,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技能,技巧进行回忆再现,增强他们对新内容的兴趣,达到使其自觉进行锻炼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内容和教法上去进行钻研,探讨,而且也应该注意课堂中所使用的器械的排列,周围颜色的使用,音乐的选择等去加以考虑,使学生来到运动场后顿感“心旷神怡”,使之“荣辱皆忘”,一心一意的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锻炼的效果。

在器械布置上,不仅可使用上课所用的器材、设备,还可以使用某些辅助器材来改变环境,如:在上短跑课时,用呼啦圈按等距离直线放在跑道上,即美化了课堂环境,还可使学生按要求来限制步幅或提高步长,让学生做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跑,等,每步都落在相应的圈内。

音乐走进体育课堂,是当今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向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里指的音乐走进课堂,不光是指艺术体操教学,而是指在所有的体育课内,广泛使用音乐来辅助教学。如:在课的准备活动中选用一些明快,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来代替体育教师的口令或哨声,不仅把教师从费力的口令叫喊中解脱出来,随节奏同学生一起做出准确的镜面示范,加深学生对体育正确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对其审美对象(教师),随音乐节奏做出的动作节奏,符合于他们生理的自然节奏,他们就会感到和谐和愉悦,在形体和心灵上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一些平缓,轻松的音乐来做放松活动,可使学生从高度兴奋和伴有疲劳感中平静下来,促进疲劳感的消除。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为丰富,它对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作用和魅力,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大力提倡体育与美育的相结合,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蔡元培先生、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强调德,智,体,美相结合,目的在于达到身心既善且美,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运用美学理论来指导教学,不仅对学生心灵的陶冶,行为的完善,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对体育教学的效果,都将起到不可轻估的作用和影响。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就一定会使体育教学成为发展学生形态美,创造学生心灵美的广阔课堂,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皆全的人才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铺锦叠锈。

参考文献: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高中美术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带领学生认识和解读具有一定深度的艺术作品。在鉴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炼出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其蕴含的科学思想,认识其中涉及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解读优秀艺术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极为有利。要成功实现上述目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美术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要求了然于胸。只有全面掌握美术学科的科学内涵,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分析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蕴含的深刻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艺术创新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建筑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无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特殊符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建筑作品时,应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总特征,在细节处把握设计思想,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科学内涵。斗拱技术的运用不仅蕴含着美术学的特征,而且体现了力学美,力学知识的巧妙运用正是其科技思想的重要表现。

2.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引入科学概念,不仅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造,还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武装大脑,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长此以往,人们将逐渐失去投身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不利于个人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教学者应引导学生创造美,使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水平,并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好习惯。另外,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者应将科学技术逐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以此优化教学方法,更要以此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者应善于将科学教育的理念与美术教学的要求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认真、善于发现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艺术发展进步的案例不胜枚举,总体说来,世界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特征,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美术作品的实现形式不同。敦煌壁画堪称世界奇观,是古代石凿技术的成功运用。在那个时期,石凿技术便是当时绘画技术的集中体现。随着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在各种器具上进行美术创作,形成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色彩技术、油画技术的相继出现,为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也因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可见,科技对美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

3.增强课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不能涵盖全部的内容,也不能开展全部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者如果不拓宽教学渠道,开展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工作,学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艺术人格,也就不能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少教学者开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活动,高中美术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和讨论著名艺术大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引感共鸣,获得艺术体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发展学生实际运用美术的能力。

4.结语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场所,其教育目标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招生的不断扩大,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这成为中职美术专业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近几年课程改革,中职学校都在推进“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地方经济资源与特色,进一步完善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策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美术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中职美术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模式。但我国具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阔的特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具有片面性。当前产教结合还不平衡,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主动性。[1]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美术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美术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还有待探究。

2、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虽然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使扩招后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上马新课程,必然会使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学生成才率下降。加上中职学生越来越多,而幼儿园数量有限,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学生居多而教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越来越危机。还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美术设计基本功很不扎实。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少,很多中职学校对美术相关的其它方面不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

我国很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金不足,课程上还重抓文化儿轻专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实训基地和设施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很难在实训情境中得到锻炼,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较难。当前,中职教育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竟然大规模削减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忽略了陶冶情操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策略的探究

1、更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还要有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增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其次,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美术教师来实现,教师对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

2、转换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在社会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笔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的学习,认为进一步完善“宽专多能型”学生的培养,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模块教学,实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进行以下几点改革:首先,要巩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其中,基础论课课程设置具体科目有公共礼仪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公关与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等。其次,要对基础知识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课时分配。对技能知识模块与实训知识模块进行合理配置。

3、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必须强调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地发现学习,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美术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4、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强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努力加强校企结合,学校积极和幼儿园联系,和多家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具体幼儿园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校本着面向市场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赵琳琳 单位:大连计算机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