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工业经济论文2000字(一):对工业经济实施有效监控的若干建议论文

摘要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等现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以工业经济管理阶段的风险为基础,对如何进行监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经济有效监控监控措施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总值的增长关系,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正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合理处理。在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比较多,导致工业经济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实施中采取工程经济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整个实施阶段考虑到经济项目的具体管理要求,要求尽量规避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工业经济管理的风险

(一)招投标的风险

在企业的招投标管理中,风险比较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料没有严格审核的现象,招标文件和详细的文件等了解不到位,出现相关错误。部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争取合同,此类竞争形势相对来说比较严峻,在后续的项目跟进的阶段,可能会出现部分的验收问题。项目清单数和测量规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发展带动了制造行业的进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项目验收的问题。此外在项目清单设定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部分项目的业主对招投標项目本身了解的比较少,整体把握不足。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缺少科学可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企业的招投标地位差异比较大。部分建筑公司当前处在被动的形式下,项目业主的形式变的主动和有利。

(二)生产质量风险

在工业项目中,生产量风险有不确定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的风险随之提升,导致工业生产管理停滞不前。在具体的工业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是主体,整体管理水平对效益产生影响。但是在当前工业生产项目建设中,忽视了其他方面因素,预估的投资金额和运行成本产生差异。如果此类现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导致生产量存在风险。在生产和指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人因素导致的违规操作的现象,生产量和预期质量差异大,出现其他风险[1]。

(三)业主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市场管理的背景下,部分业主可能没有按照合同条例进行施工,业主产生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施工的过程中,风险比较多,后续施工中,如果没有及时承担责任,可能产生风险,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施工难度提高[2]。

二、工业经济的监控建议分析

(一)完善现有防范模式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中必须了解风险的类型,及时进行处理。为了守护各方的权益,在实施中签订生产合同,结合现状和要求等实施。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明确利益分配的问题。施工单位针对资产体系和方案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规章制度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签订建设工程的合同的时候,需要明确业主的施工资金来源,建设完善的生产管理方式,对其中的标准进行细化。只有强化对生产工艺和方法的创新,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和生产的质量。在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经过目标考核和激励制度之后,达到经济管理的目标[3]。

(二)完善规模化方案

工业经济发展中制定制定详细和合理的制度方案,通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后,强化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矛盾比较多,后续操作中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给项目生产和管理提供温馨和和谐的氛围。在精确化管理中,考虑到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关系,落实对应的管理政策,进而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和效率,各项政策的积极落实之后能让施工企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

工业品的价格参数一般指的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代表产品,在实施中对价格变动的资料进行计算之后,反应出工业品的变动程度。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指数,主要反应了工业企业出厂出厂商品价格及工业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验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现行的工业品价格参数得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消耗的外购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等进行计算,合理进行管控。

(四)规定工业中间投入

对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内部会计需要明确具体的表格的内容,准确的掌握中间投入计算的原则和资料等。其一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不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和自制频的价值。其二是本期投入到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转移的价值。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比较多,考虑到经济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要求等,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风险的管控。在当前风险管理中,提供了详细的管理规范。通过完善现有防范模式、完善规模化方案、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等方式进行各项管理之后,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带动整体进步。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工业经济下电线电缆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融合论文

摘要:电线电缆产业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电缆制造企业需适应工业互联网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电线电缆产业链作为基础制造业,也需经受冲击和历炼,实现产业升级和突破。

关键词:电缆技术;装备材料;发展融合

0前言

电线电缆产业在国家能源开发、能源传输和能源转换中担负重任,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线电缆产业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工业经济形势下,实现电缆行业制造体系升级,是所有电缆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放在当前工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电缆企业也面临激烈竞争,需要突破发展。本文结合电缆行业近些年发展情况,浅析电缆产业装备、材料、工艺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生产检测装备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端装备领域,国产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制造装备在机械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模块化集成度、生产效率,检测装备在测试精度、稳定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电缆装备供需状况存在错位,一方面国产中低端装备供需饱和,另一方面高端装备进口依赖程度高。电缆制造高端装备以500kV立塔交联生产线为例,目前国内投产生产线以进口装备为主,国产装备多以配套或辅助功能使用。电缆高端装备投资回收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电缆企业在选用装备时,会慎重考虑选用装备的成熟性和行业使用情况。另外高端装备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换代周期长,也片面影响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和投用。但未来电缆行业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仍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除了需要在基体材料、加工工艺、系统组成上做出突破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将成为未来高端装备的普遍要求。目前,电缆行业智能生产、数字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对车间工厂生产、检测数据集采需要另行配置传感器、数据集采装置和工业平板等辅助装备。未来数据集采和网络交互功能将是电缆装备智能化的常用配置。

2电缆新材料研发

电缆新材料研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材料体系的改良、改性、配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是全新材料在电缆结构上的应用。目前我国电缆橡塑材料主要应用于中低电压等级。超高压电缆绝缘、屏蔽料存在基础原料整体水平低,核心工艺装备依赖进口,产业化程度不高。高耐压等级绝缘材料对基材纯度、配方工艺、辅助材料的分布状态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超高压绝缘料的厂家非常有限。国家已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巨大。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既可以在原有材料体系基础上研制出更高纯度、更细小微粒的基体材料,通过纳米处理、微粒改性等物理化学方法提升材料性能,也可以研制开发出更多实用的复合新材料。未来电缆材料的研发除了注重材料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也更关注其环保性能和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材料研发使用全周期,考量其环保性和循环使用价值。

3制造技术的发展

电缆制造技术发展包括制造方法的改进和电缆新结构、新生产工艺的研发。以矿物绝缘电缆为例,目前矿物绝缘电缆防火性能检测标准以BS6387要求比较全面和严格,该标准要求防火电缆除能经受单纯耐火试验外,还要求耐火测试过程能经受喷水和机械冲击。然而以此为评价标准,电缆企业在采用云母绝缘带材和铜管、铝管、钢管金属套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柔性结构矿物绝缘电缆,并得到了用户和市场认可。而耐火陶瓷材料的研制和使用,使耐火结构电缆可以向更高电压等级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配备大量的充电桩,使充电桩电缆发展成单独的电缆系列,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又需电缆企业研发相应的高柔性、抗扭机器人电缆。电缆新结构与新应用相輔相成,而某些电缆新结构是需要采用电缆生产新型装备来实现。

4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电缆智能制造是采用电缆智能制造技术和电缆智能制造系统进行电缆生产的模式。电缆智能制造装备采用计算网络智能交互组成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动态管理、决策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电缆智能制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贯通企业运营管理和工厂生产执行,公司各工作节点在执行的同时负责数据集成,组成大数据管理平台,企业管理层应用大数据管理快速决策,实现智能管理和生产。工厂车间智能生产装备采用数据集采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测、判断和控制。目前电缆企业已采用有SRM、MES、CRM、SAP、ERP等系列电子采购、制造执行、客户管理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深工厂智能制造和各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边界将突破生产工厂界限,向上下游产业链及客户端不断延伸。随着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电缆原材料制造企业包括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和化工企业,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电缆输配电系统和最终用户,及电缆设计施工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同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将由企业的单点网络,交互成涵盖电缆原材料、电缆生产、电缆设计施工、输配电系统集成和最终用户的共享网络。电缆智造系统通过接入端口,可以与上下游客户共享数据信息。由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必将给电缆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洗礼。

国家已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推动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大工业基础设施。电缆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和信息集采交互系统已日益成熟和完善,如何在工业互联网融合下投入应用,在实践中不短提升和完善,最终发展出工业互联网交互背景下的理念先进、具有标准规范的电缆智能制造系统,是电缆行业整体突破的一个重要契机。

5电线电缆产业链融合

电线电缆制造产业链上游是电缆材料供应企业,下游是线缆设计、施工企业和终端用户。电线电缆作为单独的产品,需与其他供应商产品配套组成完整的供配电和信息传输系统。稳定合格的原材料供应,是生产合格电缆产品的基础。电缆企业运营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很大,许多电缆企业部分原材料例如护套料采用自主生产的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实力强的电缆生产企业向原材料行业拓展,发展成为电缆原材料和电缆供应商。电缆企业生产电缆产品,但电缆制造企业本身不具备电力设计和安装施工的资质,电缆生产交付后,需交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安装敷设。电缆制造企业和设计、施工企业融合,可以发展成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电缆系统供应商。国内电网220kV及以上电力系统,采购招标时常常要求制造商提供的220kV交联电缆需有与其配套的220kV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组装成的电缆系统经过型式试验或预鉴定试验,以证明电缆与其配套连接附件的整体可靠性。这样的电缆系统客观上就要求电缆制造企业和电缆附件制造企业预先研制装配电缆系统并经测试验证其可靠性。以上实例,只是电缆产业链向上下游融合的部分体现。无论是电缆生产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下游产业拓展,还是通过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网络交互和大数据平台,都必将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工业经济论文3000字(一):加快推进本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党的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本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行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本溪老工业基地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關键词〕本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本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本溪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素有“煤铁之城”称号。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煤铁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发展相对滞缓、新动能培育不足、一钢独大、一业独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钢在本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溪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服务本钢。为本钢实施混改、技改、用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各方面都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本钢,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在上游,加快推进大台沟铁矿、思山岭铁矿、宇航矿业等一批项目,建立本钢与地方采选企业合作机制,敞口收购地产铁精粉,近两年来供货量达867万吨。在下游,利用本钢政策优势建设全国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北方恒达物流园、桥北钢铁精深加工园区、南芬铸造产业园,引进了建发集团废钢铁加工、金桥焊材、银龙预应力等一批大项目。本溪在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中国药都建设,打造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2019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1.1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工业总产值643.7亿元,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

(二)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虽然本溪工业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自我研发能力不足,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偏低甚至为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申报省级研究中心的企业数量逐年减少。究其原因,目前本溪大多数企业产品是以初加工或原材料输出为主,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偏低。

2.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本溪大多数龙头企业缺乏和本地关联性,聚合、创新、孵化、示范、扩散等效应不够理想,与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工业要求相差甚远。传统的钢铁、建材等企业往往自我发展、自成体系,未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资金紧张仍是制约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大突出问题。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有些企业举步维艰。

4.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有限。本溪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近年来几乎未享受到国家和省工业类专项的政策红利,主要原因是本溪的工业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工业项目投入不足,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满足相关工业专项的硬性指标要求。因此,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5.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2017年初,本溪市两县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于2019年初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126亿元,但所获得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与本溪市付出的经济代价不成比例。根据辽宁省有关文件要求,本溪两县应将钢铁、平板玻璃、采矿业等产业调入禁止类,开展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将对两县工业企业尤其是钢铁和采矿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本溪市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另外,辽宁省委、省政府近期下发的关于煤矿铁矿行业约束管理的文件,进一步限制全省铁矿开采项目建设,也将对本溪两县的铁矿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必将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本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6.人才匮乏。近几年,虽然本溪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但由于诸多原因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科研人才、高级熟练技工非常短缺,这很难与高质量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本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1.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制定人才激励机制,着重培养引进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科研人才、高级熟练技术工人等。

2.严禁产能过剩。以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行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相结合,严格区分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能源土地政策,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进一步落实完善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和奖惩办法。对钢铁、建材、煤炭等行业分业施策,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推进水泥企业的市场整合,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产权或经营权,提高生产集中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3.推进绿色钢铁产业发展。支持本钢集团优化钢铁配套能力,补齐钢材轧制等工序短板,围绕板材、棒线材、特殊钢以及铸造生铁等产品,大力培育汽车等中高端零部件、成套装备、板材剪切配送等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强做优钢铁深加工产业,重点推进本钢四冷轧、冷轧高强钢中试机组等重大项目。鼓励天津银龙预应力、天津金桥焊接、华岳精工、聚鑫达、东铄新材料等地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本钢建设年吞吐能力达450万吨的钢铁物流产业园,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钢材加工及仓储物流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电商线下现货交易基地。

4.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以高新区为核心,两县为两翼,加快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开展上海绿谷糖类药物等医药产品的创制及产业化,加快新产品研制和产品质量提升。支持刺五加、林下山参等本溪地道药材及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上海绿谷等重点企业发展,打造部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构建以脑健康为代表的国际、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5.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矿山。全面实施“五矿共治”,有效控制矿山数量,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新立采矿权出让过程中,对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相关标准,在出让合同中明确开发方式、资源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土地复垦等相关要求及违约责任,推动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推动思山岭铁矿、宇航矿业、源达矿业、大台沟铁矿建设和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标准。

6.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本钢精品钢材和地方企业铸造用“人参铁”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军工或军工配套企业的对接,努力打造军工领域特殊钢材供应基地和军工产品精密铸件配套基地。以本钢技术中心为依托,在巩固提升军工用钢基础上大力开发船舰用特种钢材,进一步提高军民融合配套能力。加强本溪水泵、鹤腾铁塑等企业与国内军工或军工配套企业、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对接,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企业配套零部件向铸造企业转移。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助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提质增效论文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财务与资产管理处牵头系统谋划、安排工业发展资金,2019年,采取专项补助、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项目671个、安排资金19.88亿元,占比59.1%;采取切块方式安排市(州)资金13.74亿元,占比40.9%。集中财力支持“5+1”产业资金21.73亿元、占比64.6%,支持其他产业资金11.89亿元,占比35.4%。此外,安排产业扶贫、定点扶贫项目266个、安排资金4.18亿元。通过支持一批带动性、引领性、创新性强的项目,有力助推“5+1”现代产业发展。

狠抓工业发展资金的监督管理。一是配合相关处(室)开展2017-2018年问题项目专项整治工作,1110个问题项目已完成整改1010个,完成率91%。二是优化资金支持方式,2019年工业发展资金支持项目较上年减少29.1%,单个项目平均支持金额较上年提高59.7%,专项资金安排小少散问题得以改善。三是提前谋划安排,建立项目入库储备、动态监管的管理机制,提前谋划资金安排使用,增强专项资金的针对性、有效性。四是建立长效机制,修订《四川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项目库、专家库等管理办法,健全入库及考评机制,建立违规企业负面清单台账,不断完善工业发展资金监管的制度体系。

同时,较好完成全年機关运转工作保障。在财政资金大幅压缩的情况下,紧紧围绕机关各阶段中心工作,强化财务审核和支出进度月度分析,及时汇报资金使用及结余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各项支出,有序推进政府采购,全年实现了预算资金收支平衡,有力保障了厅内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强化管理,有力提升直属单位管理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厅属9家国有企业和涉改的3l家事业单位车辆处置工作。二是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全年审批直属单位资产变更事项27项;推动省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整体搬迁和理工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工作;摸清厅属国有资产状况,启动国有资产统一集中监管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了省轻工院D级危房排险工作。三是加强直属单位管理制度建设。草拟《直属单位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关于规范厅属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厅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规范直属单位重大事项决策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

2020年,我们将继续做好工业发展资金预算安排和管理工作。结合2020年工业发展资金使用方向和原则,牵头提出资金总体安排方案并按程序推动落实;加陕2020年项目执行进度;开展2019年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制定工业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坚持厉行节约,全力保障机关工作运行。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一:石油工业经济效益提升路径分析

价值规律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杠杆来发挥作用的。这里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价格、信贷和税收的作用,来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正常的情况下,价格应该反映商品的价值。产品价格大幅度地背离价值,不仅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消耗,使企业无法正确地核算经济效益,而且也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银行信贷是我们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经济杠杆。银行是国民经济中资金活动的中心和枢纽,是国家有计划地积聚和分配社会资金的重要渠道,也是管理资金、监督企业生产建设的有力工具。我们在工业生产建设中,发挥银行信贷这一经济杠杆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信贷资金的供应和管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以促进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若要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的作用,需要遵从在经济上择优扶持的原则。首先,在资金供应上采取择优扶持的办法。对那些全面完成公司计划、经济管理好、资金使用合理、按合同办事的企业,可以按照优惠的条件,优先贷款支持他们扩大生产。这样,银行通过放宽和紧缩信贷的办法,促进企业更好地完成国家计划,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在利息上采取差别利率的办法。对贷款占用时间长短和原因不同的企业,银行按高低不同的利率收取利息。这样,就可以促进企业减少和防止物资积压,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再次,采取必要的信贷制裁的办法。对于那些经营管理不善、违反财政纪律的企业,银行可以采用停发新贷款等制裁的办法。实践证明,实行信贷制裁,对促进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也是有重要作用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还必须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税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价格高于价值的产品,提高税率,多征税;对于价格低于价值的产品,降低税率,少征或不征税,以排除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使纳税后的利润水平,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等特点,税款必须按期交纳,不得拖欠或挪用,这样,就有助于督促企业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使企业关心和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制。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应该包括下面四点要求:

首先,严格的经济核算应该是独立的核算。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在经济上应该是一个法人,它必须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独立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力,有自己的经济责任,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国家据此考核企业,企业在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就得到了自己相应的利益,用以满足本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需要。如果责、权、利完全脱节,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基本上由上级主管机关掌握和支配,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统购包销,统一调配,那么,企业就没有可能进行独立经营和独立核算,经济核算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其次,严格的经济核算应该是全面的核算。全面的核算,还应包括对生产经营的状况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全面评价。通过分析,可以对经济活动效益作出客观评价,分析研究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的原因,从而为编制下期计划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充分挖掘经济潜力,制定运用潜力的措施,以便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较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可以揭露矛盾,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改进工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再次,严格的经济核算必须是完整的核算。在有条件的班组,还可以搞个人核算指标。当然,经济核算的基本环节是厂级核算。企业内部各车间、工段和班组的核算是企业的内部核算,虽然它们也核算自己的消耗和成果,并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但不能独立计算盈亏。因此,只能实行经济核算的部分原则。在分级核算时,对核算范围、核算方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照顾各个车间、班组的实际情况,力求简明扼要。

最后,严格的经济核算应该是精确的核算。精确的核算,要求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计量检验、定额管理等基础工作。原始记录是记载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情况的最初的文字材料,是进行经济核算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计量也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如果没有健全的计量工作,量值不统一,企业就不会有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也就不能提供正确的核算资料。定额不仅是编制计划、制订经济核算指标的基础,也是评价经济效益的依据。只有上述这些基础工作作好了,才能精确地核算劳动消耗和生产成果,真正做到精打细算,使经济管理工作越作越细,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二:能源消费对工业经济的干扰探讨

根据Eviews5中分别对工业增加值个体gy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先从水平(level)序列开始检验,检验结果LLC=19.24对应的p值近似于1,所以接受原假设,面板数据中的36个个体存在单位根,继续对该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继续检验,检验结果LLC=-17.28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同理,对能源消费量xf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得知结果LLC=-22.6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继续对两个面板做Fisher-ADF检验,得知结果的p值都近似于0,表明序列都平稳,记为I(1)。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我国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量的水平值经过以上两种方法检验后,均存在单位根,而二者经过上述一阶差分后,其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表现为无单位根,从而说明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由以上基于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发现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存在着协整关系的可能,可以继续做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种:Pedroni检验、Kao检验、Fisher检验。分别得到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三种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与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比较精确的。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混合估计模型,一种是固定效应模型,一种是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选择方法上,经常用F检验决定是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拟合优度,还是AIC值和SC值,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都优于混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做F检验,确定是选择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因为F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论是推翻原假设。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继续用H统计量检验应该建个体固定效应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式。然后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6所示。同理,因为H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是推翻原假设。仍然还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由此得到1998年~2010年间36个工业行业的影响贡献值,如表7所示。

我国工业36个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与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y25)、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gy18)、煤炭采选业(gy1)、化学纤维制造业(gy19)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专用设备制造业(gy29)、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gy25)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gy31)、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gy32)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工程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工程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文章摘要】在建筑工程领域,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对此,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提升工程建设活动的经济效益,是需要施工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有效的防范策略,希望能够为施工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策略

0前言

从学科层面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主要是研究各种施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在实现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寿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1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在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1投标报价风险

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工程项目,做好投标报价工作,在尽可能提高中标几率的同时,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从目前来看,投标报价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

(1)清单量问题:现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业主为了能够加快进度,往往在工程尚处于设计阶段时,就着手进行招标工作,由于初期设计深度不足,施工企业制定的综合单价很可能无法完全涵盖施工图的内容,工程施工图在正式开工到位后,企业才发现初设施工图与实际施工图无论是数量和内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与工程招标的清单量不一致,引发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2)清单项目问题:主要是工程量清工程经济管理中有效策略剖析王莹辽宁大学110136单中的项目内容与相关计量规则的要求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工程招标报价时的理解误差。同时,部分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计量规则与技术规范,承包方根据招标图对实际工程量进行计算,两者在标准的认定上存在差异,导致报价失误。

(3)低价竞标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工程施工资格,往往会采取低价竞标的策略,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业主方对于招投标制度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招投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价格;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为了能够缓解设备闲置和人员窝工问题,不得不压低价格,以求中标。

1.2施工管理风险

(1)方案选择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容易受到了气候、水文、地质、工期、技术、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工程越复杂,则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2)质量安全问题: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违规操作的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进行施工,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3)劳务分包风险: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多是一些农民工,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其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缺乏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质量事故与安全隐患的风险。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对劳务队伍进行合理选择,还可能出现合同纠纷问题。

(4)合同风险:部分业主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在工程建设中,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通过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将风险和责任转嫁给施工企业,增大了施工企业面临风险的几率。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风险,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策略,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提升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2.1强化工程经济管理认知

一是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树立起相应的经济意识。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全体项目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的全过程,因此,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应该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主动配合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成本、安全、质量和进度的有机融合,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应该对施工进度与工程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受计划经济残留的影响,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着重进度轻效益的错误认知,为了赶工期,忽视效益管理,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三是强调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当前,工程造价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导致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成本控制。对此,应该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2.2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为了迎合招投标制度的发展需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而为了强化工程经济管理,则应该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确保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其次,应该将作业层与管理层相互分离,由企业集团负责项目的分包、设备与材料的采购、施工方案的制定以及资金的供应,下属项目部则负责工程的具体执行,关注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然后,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减少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在招投标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分析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敏.剖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58.

[2]俞云.解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2,(3):182.

[3]高志鹏,张少平.诌议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防治对策[J].

工程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现阶段企业都十分关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来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同时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本文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最终目的,再次论述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复苏,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十分关注造价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完成进度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时必须以国家的相关要求为标准,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1.加强建筑造价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负责建筑工程项目的企业是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主体,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负责建筑工程项目资金配置等工作,建筑企业的工作就是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务,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收益不属于建筑企业,属于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负责整个建筑项目的建设工作,成本投入需要企业来完成,最终的收益者也是建筑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二,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造价管理就是一种全过程管理,这主要是因为造价管理工作涉及整个项目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总的说来,造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三,现阶段,我国的好多企业都无法保证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价管理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工程造价咨询市场,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咨询单位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无法做到让客户完全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建筑企业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来完成造价管理工作[1]。

2.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和目的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指的就是企业在建设该项目时全部的成本投入,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总的说来建筑工程成本投入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建设安装成本、设备成本以及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成本。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所有阶段,成本造价管理的具体工作目标就是在企业预期投资额度内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具体来讲,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这就要求企业在正式开始施工工作之前,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合理的估算和预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正式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对各种人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成本投入在预期范围内,这样才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关注单一项目和分项目,它们的成本投入也是企业需要合理控制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合同不完善、人为失误、施工过程不规范以及财务管理有漏洞等等,下面分别具体的介绍一下。

3.1合同不完善

合同对合作双方来讲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它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合作双方认同了合同中的所有条款,签订合同之后,双方就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义务。然后,就现阶段而言,好多企业制定的合同都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了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资源方面,合同中会存在和造价管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是明确的、合理的,如果在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企业就无法正常开展项目工程的预算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双方必须重视合同,保证合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

3.2人为造成的造价管理失误

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影响着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大公无私的,以企业的利益为关注点,不能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必须能够保证造价管理工作处于正常状态中,通过正常的方法开展相关造价管理工作。如果承包商出现了不正常的手段,那么企业就无法保证预算工作的正确性。此外,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拥有造价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缺少造价管理的专业人才,好多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无法胜任该项工作,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正确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导致人为失误经常出现。

3.3施工过程不规范

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所有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按照项目计划开展施工工作,将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但是,现阶段,好多施工单位都存在施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来讲包括对施工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对施工材料的用量过多等等,这为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3.4财务管理有漏洞

建筑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影响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直接影响造价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影响项目的正常开展[3]。

4.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的强化

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还能提高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造价管理的强化工作:

4.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项目的所有阶段,在建筑项目的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就必须开始重视造价管理工作。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在实际中,有些企业不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预算不够合理,成本投入完全超出预期。我国企业过分重视最终的预结算工作,忽视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公开招投标是现阶段收集建筑设计方案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大量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企业满意的一个,企业在考虑设计方案时一定要同时关注设计方案的质量,以及整个项目的预期成本投入,根据方案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评估。

4.2重视编制工作,促进概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科学合理的编制工作是保证造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概预算编制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工程项目的开展必须按照概预算编制来进行。只有概预算编制是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水平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首先,企业要意识到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概预算编制的重要地位;其次,保证开展概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能够胜任概预算编制工作;再次,在进行概预算编制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施工地点的交通情况等等。最后,负责概预算编制的所有人员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保证最终的概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3控制施工阶段的投资,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的造价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施工中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必须做的工作。第一,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相关人员要认真研究设计图纸;第二,根据设计方案,施工人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第三,施工人员需要和设计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在预期的成本投入范围内顺利开展。

4.4重视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项目的竣工阶段,双方需要根据一系列的凭据来验收整个项目,保证各个阶段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在竣工阶段开展严格的造价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企业的切身利益。

5.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一合,李腾.试析如何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城市地理,2015,02:137.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

一、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

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不仅为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动力、能源产品和能源科技,而且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和改革创新,避免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能源形成过分依赖。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工业能源利用创新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的电气化、机械化和能源的均衡利用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关键。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二: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及科技创新

一、原因分析

1.1市场问题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企业家的问卷调研,49.7%样本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22%样本企业反映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以内外销为主的企业,占七成以上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1国际市场需求下滑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2年上半年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72.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31%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26个百分点。据日本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日本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15525.36亿日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78%。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1206.85亿日元,同比下降0.4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49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72.18%,较上年同期下降1.93个百分点。据欧盟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欧盟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29.84亿欧元,同比下降6.8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76个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59.9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7.7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23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35.36%,较上年同期下降0.35%。

1.1.2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缓,产品价格提升乏力

2012年1月~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2.46%,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7月份专业市场内服装产品平均单价同比下降6.71%。我国纺织企业出厂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据调研数据分析,43%样本企业的主要产品平均价格均较上期有所下降。从分行业来看,83.7%的化纤企业、52.8%的棉纺企业、52.9%的长丝企业、56.5%的麻纺企业、46.7%的针织企业等产品平均售价均较上期有所下降。

1.2原料问题

1.2.1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从数据来看,328棉花价格与国际1%关税后的棉价差已经达5000多元/吨,再度冲破了5000元/吨的高价差线。持续大幅度的国内外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月美国从我国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了5.50%,而从印度、越南、孟加拉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仅下降了4.36%、3.46%和2.05%。其中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下降了1.39%,而从印度、越南进口的棉制织物却大幅提升了20.50%和23.44%。

1.2.2化纤产品价格走低

2011年以来,我国涤纶短纤、粘胶纤维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处于振荡下行态势,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激烈。虽然目前有的行业采取了限产方式,使得价格得以稳定,但总体来看,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产品的价格仍较上年有大幅走低之势。据有关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7月我国粘胶短纤价格平均为14870元/吨,同比下降17.08%;同期涤纶短纤价格平均为10300元/吨,同比下降18.53%。2012年以来,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呈现价格振荡走低的态势。一方面与市场需求疲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年同期的价格基数密切有关。2010年年底棉花价格暴涨带来了相关产品的价格暴涨,也带动化纤类产品价格高企。2011年下半年以来,化纤类产品价格随棉花价格回调,也一路走低。也正是由于其价格的大幅下降,造成了化纤行业利润降低较快。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企业家调研问卷数据结果,74.4%的化纤企业表示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居于各分行业之首。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煤炭工业年鉴》。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需将煤炭工业总产值处理为以2000年价格为不变价格的数据。

(一)缺失数据的处理本文的缺失数据为2004年煤炭工业年末平均就业人数,采用均值插补法估计2004年煤炭工业的年末平均就业人数,估计值为406.21万人。

(二)资本存量的核算投资价格指数选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参考王玲[3]对煤炭采选业资本存量的计算结果,并利用投资价格指数将其折算为2000年价格为基数的数据。本文选用新增固定资产作为当年投资。统计年鉴中缺少2000-2003年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000-2003年,煤炭采选业占采掘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约为30%。故用2000-2003年采掘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来估计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本文利用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计算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4]。1986-1991年,我国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官方数据在4.43%-4.87%间浮动。随着现代化煤矿开采的机械设备、材料的更新换代加快,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可浮动至10%。故对2009、2010、2012年的折旧率进行调整。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1.计量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lnY、lnK、lnGL、lnT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上,lnY、lnK、lnGL、lnT存在协整关系,即煤炭工业总产值与煤炭工业的资本存量、一般人力资本、科技人才具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该模型的各回归系数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F=1158.689〉F(3,13-3-1)=6.99,通过检验。R-squared=0.9983,AdjustedR-squared=0.9974,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性较好且优于原回归方程。D.W.=2.1374说明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

(二)实证结果由上述分析可知,α=1.4815,β=0.4918,γ=0.3518。正规化处理后,α’=0.6372,β’=0.2115,γ’=0.1513。各要素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2000-2012年科技进步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92%,2000-2003、2004-2006、2007-2009、2010-2012,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50%左右波动,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0-2012年资本存量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22%,在各计算基期,资本存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这是由于各项目的启动需大量资金支撑,煤炭工业发展呈现对资金的依赖性。2000-2012年一般人力资本、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8%、11.48%。2004-2006、2007-2009、2010-2012,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20%左右。2010-2012年一般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则由2.6%左右增加到9.69%。原因在于,煤炭“黄金十年”期,煤炭工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导致就业人数增加,经2004-2006、2007-2009计算基期的累积,集中表现为2010-2012年一般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的骤增。这也与计算模型的选取和计算基期划分的局限性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首先,科技人才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115,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6372、0.1513。当科技人才、资本存量、一般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1%,煤炭工业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21155%、0.6372%、0.1513%。可知,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驱动性,弱于资本存量对其的驱动性。其次,2000-2012年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8%,且在各计算基期,科技人才的贡献率在20%左右波动。2000-2012年,科技进步、资本存量、一般人力资本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92%、17.22%、2.38%。可知,科技人才是推动煤炭工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因素。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鞍山经济发展对辽宁贡献实证分析

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鞍山经济发展对辽宁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利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对鞍山及辽宁近15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证实鞍山经济对辽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用模型及数据直观反映拉动情况。

1.数据来源及整理。为了能够使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有代表性,本文的样本为1996年至2010年15年的数据,分析鞍山经济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利用GDP这一经济指标,为了佐证结论,把鞍山三次产业数据资料总结汇总如下表1。

2.模型分析。辽宁GDP的增长率是用辽宁GDP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且模型中所用数据皆为比率数据,所以鞍山GDP与鞍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均调整为用当年价格表示。对上表中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数据见下表2所示,其中Y代表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Y1代表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代表鞍山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2代表鞍山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3代表鞍山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经整理得到以下数据:现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对模型数据进行估计,分析鞍山经济增长对辽宁经济增长拉动情况。由于回归模型扰动项存在序列相关(如下图2),估计并修正后结果如下:(略)。由F检验统计量p值等于0.00000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看出,不能拒绝模型中所有参数为0的假设;其次由修正R2=0.9484可以看出,该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由t检验p值可以看出,模型中常数在显著性水平0.05下不显著,但是在统计模型估计中常数的显著性与否可以忽略,而Y1前面的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很显著,可以说该模型中的系数是有效的。本文旨在给政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样运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拟合鞍山地区经济产值与鞍山三产增加值之间的模型(见下式2)。

3.结论分析。根据以上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由模型式1中Y1前面的系数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鞍山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拉动辽宁GDP增加0.08189个百分点。说明鞍山经济对辽宁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出2011年鞍山经济增长为辽宁经济增长拉动了0.9830个百分点,意味着辽宁2011年的经济增长中有将近1个百分点是鞍山经济拉动的,是鞍山经济做出的贡献。(2)根据模型式2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鞍山三产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鞍山GDP分别增加0.087153个百分点、0.470167个百分点、0.390506个百分点。(3)结合模型式2中%X1、X2%、X3%前面的系数对比来看,在本文样本设计区间内鞍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数值为0.470167,其次为第三产业为0.390506,这与鞍山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十分相符。2011年鞍山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4.6:53.8:41.6,由此可以看出鞍山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12.2个百分点,但是鞍山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仅低于第二产业0.0796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鞍山第三产业的表现突出,即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鞍山经济结构正随着经济发展需要而向世界经济结构接轨。

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结果以及现实情况可以看出,鞍山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整个辽宁的辐射与带动,同时辽宁发展对鞍山发展不可或缺,为了更好的促进鞍山自身经济以及辽宁经济发展,鞍山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基础上,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双重战略机遇,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1.充分发挥叠加优势,不断加快区域融合步伐。充分把握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双重机遇期,实现谋划推进鞍山发展。一是以鞍海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沈辽鞍营一体化发展,以汤岗子新城为重点加快“四城一镇”等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与沈阳经济区主导产业集群、工业产业带和公共创新平台的融合,创造发展新优势。二是加快沿海大县(市)建设,海城、台安、岫岩都面向大海,因此要主动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宽阔视野谋划新的发展。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同时大力推进资金争取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法律救济

论文正文:

化工行业建设工程行业经济论文

一、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分析

对于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来说,它的建设分为化工行业工程建设投资前期、化工行业工程建设投资时期以及化工行业工程建设生产时期三个阶段,我们主要是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投资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规划,大概估计一下这里的地区情况、工业发展状况、资源含有量、劳动力是否充足、市场情况以及交通情况等是否会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这里可以进行建设项目的实施,我们在进行下一步研究。第二个步骤就是研究建设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对市场进行调查、进行试验证明,调查收集的资料是否能够表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的介绍。

无论进行什么项目的投资,投资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能否取得回报的实现最终在于对市场的调查,看市场的需求量,消费者对投资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是否满意,能否得到顾客的认可和肯定。通过对市场调查的研究,取得充分的资料,对未来市场供求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最终实现盈利目标。在对市场分析完以后应该对市场进行预测,预测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选择相应的预测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预测的方法有根据专业预测人员的经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断、估计的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包括

(1)平均预测方法:简单平均法、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均法

(2)长期趋势预测法

(3)回归分析预测法;经济分析评价的介绍。在对项目建设尽心市场分析预测之后,如果认为这里的发展情景不是很好,就可以直接否决项目经济可行性;如果项目建设市场分析发展前景良好,但是无法准确对经济可行性作出结论,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有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主要内容,财务评价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为主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税收、项目费用以及产出的收益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最后得出项目建设的盈亏经济可行性;而国民经济评价是以国家为主进行分析,按照资源合理配制原则,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国家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国家受到的具体利益。

最后需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最后的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其以后的经营状况,获利能力。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分析。因为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可行性结果不是很准确,所以我们应该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具体的分析不在这里过多的介绍,只介绍一些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有

(1)从预测项目最主要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中,找出敏感因素,确定影响程度的敏感性分析;

(2)对产品项目盈亏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的盈亏平衡分析;

(3)乐观悲观法

(4)概率分析法等。

二、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概况分析

建设工程造价的介绍。建设工程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商品一样,自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勘察、设计、设备、安装、材料等施工活动时间决定的。每项建设工程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需要对各个部分具体分开计算,最后归纳总结才能得出工程总造价。工程概算介绍。工程概算就是以货币形式来反应建设项目经济效果。

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对计算机模拟项目从经济上进行计算,用建设项目设计的实际费用、建设项目的实际人工费、建设项目的实际材料费、建设项目使用机器的实际费用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汇总,得出总工程造价费用。在进行工程概算之前,我们应该将建设项目的图纸给牢记,然后开始计算工程量。工程量作为计算费用的基础,是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建设工程计算量越准确,工程造价的费用计算的越准确。在进行费用计算的时候要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这样会使计算的数据更精确。

定额直接费用=(分项工程量单价)+(未计价材料量单价)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或工程费)费率工程建设项目的直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按照当地的规定进行计算。计划利润=直接费用(或工程费)费率税金=直接费用费率这些都是各项工程费用计算的基本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应该将设备费用和材料费用给分开计算,让费用计算的更加合理。

三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发展建议

现在的化工行业建设中,可行性研究应用非常的广泛,这是最值得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概算的发展进行创新建议。

1、未来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简化其中的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1.模型建立。用国家时间序列数据代替截面数据和版面数据,更好地判别工业废水污染真实EKC的存在,也更具实际意义。为了论证上海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特征,采用人均GDP衡量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验证。描述库兹涅茨模型通常有线性函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等。常用的3种模型假设为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以及对数函数关系计量模型分别为。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的产生,在对变量回归之前采用DF检验对变量先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在差分之前对应的DF检验统计值的绝对值小于5%的临界值,在对变量取一阶差分之后变量对应的DF检验统计值的绝对值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一阶差分后这个序列不含显著的白噪声。依据上海1991—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和人均GDP的数据,分别进行曲线回归模拟。由回归结果知,前两种模型的回归拟合度R2为0.9745,而对数函数模型的拟合度R2达到0.9782,三种结果的拟合结果差异较小,其中对数函数的拟合结果最优。同时,F检验值显示这些指标的回归方程总体上也是显著的。由上分析,选择对数函数对本研究是最优的,因此本文采用对数函数关系对上海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2.结果分析。依据上海市1991—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和人均收入GDP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结果(如图2所示),x1、x2、x3分别表示lnx.(lnx)2.(lnx)3;则lny=0.228(lnx)3-7.021(lnx)2+71.297(lnx)-236.419。b1>0,b2<0且b3>0,满足废水排放程度曲线呈“N”型曲线的条件。N型曲线存在两部分的上升趋势,一个下降拐点和一个上升拐点。2010年,上海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处于“N”型的下降部分并接近于上升拐点位置。在1991—2010年间,废水排放量表现为高位回落,但在2010—2012年又出现低位反弹的波动特征。说明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存在某些调控机制,使得污染出现阶段性的下降,但整体上工业化依然加重了环境污染。依据理论,上海的经济越发达,其带来的废水排放水平将会持续上升,上海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协调趋势,将会加重上海市水资源问题,影响未来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上海“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按照模型模拟结果,2015年上海工业废水排放量将会上升。也就是说,上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将会带来水污染的迅速增加。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也成为了上海市“十二五”的重大目标之一。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1991—2001年上海市工业化进程缓慢,2001年到2012年上海市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在2001年废水排放量有所上升,而后在监管和调控下又回复下降趋势。总体上,上海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上海市的废水处理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对1991—2012年上海市工业废水排放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显示1991—2012年两者为“N”型曲线关系。目前上海市人均GDP靠近转折点水平,因此,如果积极强化污染调控机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将有望降低。对影响上海市EKC模型特征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分析了上海市经济行业结构,工业发展仍然是上海建设的一大重要目标。在上海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战略性产业的建设,着力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自主品牌价值,积极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方向发展。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钢铁、石化产业,提升都市产业能级,鼓励企业在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入科技、创意、时尚和环保元素,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个性化、节能环保型产品。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化工企业节能减排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专家和学者在强烈呼吁,媒体在积极宣传,民众在热切期盼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这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它也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说这一任务非常重要而紧迫,是因为当前全球所面临着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的极度贫乏,地球已经难以承担起人类的资源需求。根据联合国《2002年生命地球》报告,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超过了地球承受能力的20%,并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全球森林以每年14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石油、煤炭、金属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储量在锐减。根据国际石油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还不够人类使用40年;根据国际煤炭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只能够人类使用200余年,这引起了全人类对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极度担忧。其资源维持现有人口的消耗已十分困难,何况世界上人口、物资生产还在不断增长,地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石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资源十分短缺,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输出国变为进口国;2003年已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2004年进口量已经突破了1亿吨。不但自然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对国外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都显得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也十分低下。从工业的两大重要战略资源来看,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近20倍;在石油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石油有效利用率只有10%,而90%的石油资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中损失浪费掉了。自然资源的极其匮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对落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循环经济简介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的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并要求其废弃物不断重复、不断循环地被再利用。

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消耗——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传统工业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对经济、社会及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三、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1.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迫切性。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三废”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等问题。

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打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2.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循环经济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

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好节水、节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参考文献:

[1]谢军安贺长年:论循环经济发展观[J].当代经济管理,2006,28(4):27~30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1.1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循环经济中得到合理和永续的利用,实现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考虑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公共关系,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依照经济规律运转,循环经济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并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循环经济是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2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理论的一种实践,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我国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问的共生网络,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立起工业共生和代谢关系,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治理了工业污染,在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起来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充分体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处理长期围绕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3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明显的效益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共享,物流成本降低,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资源综合优势,使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工业生态学的指导下,园区内形成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的原料,有步骤地回收和利用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从而解决了部分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问题,节省了企业处理废物的费用,使组成生态链的园区内企业增加了净利益,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相关生态链的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建设,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和税收,提高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内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减少,使整个园区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极小量排放,大大减轻了环境负荷,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因此,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吴忠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园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最终减少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它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2.1能源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采掘企业、洗煤厂、火电厂、煤化工企业、金属镁及镁合金厂等,对该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为主。对采掘业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而完善采掘业的采、选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产资源寿命。大力推进尾煤,废石的综合利用。对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能源消耗低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建立以采掘业产出为基础、资源生产、加工为主动脉的产业链,即采掘业产出的煤炭就近供应给洗煤厂、电厂,产出的白云石供给金属镁及镁合金厂作生产原材料,产出的白云石供给电石厂生产电石,进而生产PVC树脂及其它产品;洗煤厂生产的优质煤供给煤化工企业作原材料;电厂生产的电力供给园区企业作为生产动力。综合形成四个产业链条:锌矿—锌厂—锌锭—硫酸—化肥厂—水泥厂;铅矿—粗铅厂—电铅厂—铅锭;粗铅厂—硫酸一化肥厂—水泥;煤—电—铝产业链。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通过贸易方式进行综合利用,拓宽生产链条,随着园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综合利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的入住园区,形成日益复杂的生态工业网。

2.2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铁合金厂、镁及镁合金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对这类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在进入园区时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采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企业入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镁及镁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如镁的复合材料、锌材料、铅合金材料等。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园环保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链。最后,要通过形成资源多金属开发与冶炼、精深加工、新材料的产业链,并促进合金新材料向装备制造业延伸。

2.3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吴忠市一直以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这几年的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带动农副产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一批综合种植和养殖园区,同时发展成了以乳品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羊绒加工厂和其它辅助企业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对这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要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点,积极扩大种、养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拉长加工企业的下游产业链条。围绕“生态农业”这个主题,通过“农户+基地+企业”的农、工模式,以“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3用循环经济理念健康发展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3.1以循环理念科学规划工业园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工业园区布局进行同一规划,对各园区的全局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的协同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最终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加速发展;鼓励各园区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予以大力支持。

3.2为生态工业园区进行制度框架设计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上新的台阶,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要有政策引导。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规定其交易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提升环保作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3积极延长工业园区产业系统的生态工业链条要通过对园区企业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有选择性的引进关键链接项目落户园区,关键性的链接企业不在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一旦形成规模,形成生态产业链优势,就会对外部投资构成较大的吸引力。

3.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不少园区很重视把上下游企业连在一起串成产业链,但对这条链上每一个企业产污、排污的控制重视不够,忽视了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所追求的是生态工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是清洁的,其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都是很低的,因此,应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G]环保工作资料选.2004(11).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技术进步/广东/工业经济/贡献

【正文】

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1)03-0023-08

一、测算的模型及方法

一般来说,当研究目标希望分离出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时,多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我们在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多种类型的衡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数学模型。

从产出增长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Y=A(t)f(K,L)(1)

出发,(1)式中,Y表示产生,K表示资金,L表示劳动,A表示技术水平,求全导数并整理后,可以得到:

y=a+αk+βl(2)

(2)式表示产出的增长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其中,y、k、l分别是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增长速度,α、β分别是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而a则是技术进步速度。于是,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可表示为:

附图

根据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指标为产出量、资金量和劳动量。实际测算的关键是怎样确定产出量、资金量和劳动量,采用何种价格水平,以及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本文主要采用了1980~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相应年度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以及天津统计信息网上的有关统计数据。在价格的选取方面,产出统一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但目前我国统计只有总产值的价格指数,没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所以资金即固定资产原值年平均数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采用现价计算。劳动力为劳动者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采用水平法计算,按间隔期(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最后一年发展水平同初期发展水平的对比来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以此来观察间隔期内发展水平的平均增减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附图

上式中,y为期间平均增长速度,Y[,t]为期末水平,Y[,0]为初期水平,t为间隔期年数。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的建议,在进行不同地区或部门对比时,由于各地区或部门装备率不同,应对弹性系数值(即α和β)进行修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不同地区间的对比时,原则上可采用相同的弹性值。α按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0.30。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产出结构情况复杂,为更接近实际情况,各地在测算时,也可按下列公式对弹性系数α和β进行修正,作为本地区研究问题时的参考。

资金产出弹性系数修正计算公式为:

附图

式中:K[,i]、L[,i]——某地区或某部门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

K[,ti]、L[,ti]——全国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

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修正计算公式为:β′=1-α′

运用以上方法测算可得1980~1998年间的参数α′=0.3903,β′=0.6097,其他年间的参数估计值如表1、表2所示。

附图

二、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综合以上有关经济变量与参数的数据,运用式(2)、(3)、(4)、(5)和式(6),测算得1980~1998年间广东工业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年均增长速度和贡献率(如表3)。

表31980~1998年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情况

年均增长速度(%)贡献率(%)

产值技术资金劳动产值技术资金劳动

进步进步

21.937.8126.316.3110035.6346.8217.55

为了考察1980~1998年间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分别测算了1980~1985、1980~1988、1980~1990、1980~1992、1980~1995以及1980年到1995年以后各年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4)。

表4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势

年份年均增长速度(%)贡献率(%)

产值技术资本劳动技术资本劳动

进步进步

1980~198516.905.2314.1610.3730.9728.6340.40

1980~198820.456.3722.599.6931.1337.6531.22

1980~199019.535.3723.287.9027.5248.4524.03

1980~199221.417.6825.447.8435.8739.8024.33

1980~199522.096.8428.107.4830.9547.9721.08

1980~199622.347.6327.426.8834.1546.7819.07

1980~199721.807.5226.836.3934.4947.5118.00

1980~199821.937.8126.316.3135.6346.8217.55

同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时期是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各计划期广东工业经济增长各具特色,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为进一步系统地定量分析评价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测算了“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期以及“九五”前三年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见表5)。

表5各计划期技术进步等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年均增长速度(%)贡献率(%)

产值技术资本劳动技术资本劳动

进步进步

1981~1885

“六五”时期17.484.4014.9512.1125.1929.2145.60

1986~1990

“七五”时期23.717.9136.024.8333.3653.4313.21

1991~1995

“八五”时期26.698.4437.875.5631.6255.7412.64

1996~1998

“九五”前三年18.6910.3917.791.8255.5838.625.80

三、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从测算结果看,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63%,同期资金贡献率为46.82%,劳动贡献率为17.55%。可见,从总体上来看,资金是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但从全过程来看,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主导期(1980~1985)、资金主导期(1986~1995)和技术主导期(1996~1998)三个时期。技术进步在这三个时期对广东工业经济的作用分别从次要地位上升到第二位和首位。1995年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超过一半的贡献来自技术进步。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技术进步总体水平偏低,增长缓慢,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0~1998年,各要素对广东工业产值的贡献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35.63%,相对广东工业规模来说这一贡献率并不算高,与广东作为全国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1997年,广东工业总产值12400亿元,首次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1.93%,其中10.27%来自资金投入,7.81%来自技术进步,3.85%来自劳动力。可见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接近一半的因素来自资金的高投入,技术进步因素位居第二。而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居第一位,其次是资本的贡献,再次才是劳动的贡献。

从发展趋势看,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技术因素呈递增态势。1980~1985、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这八个期间工业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23%、6.37%、5.37%、7.68%、6.84%、7.63%、7.52%、7.81%(见表4),技术进步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0.97%、31.13%、27.52%、35.87%、30.95%、34.14%、34.49%、35.63%(见表4)。这两项指标在各时期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缓慢,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增长。1980~1985、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0%、20.47%、19.53%、21.41%、22.09%、22.34%、21.80%、21.93%,比同期技术进步速度分别高出10.57、14.1、14.16、13.73、15.25、14.71、13.56、14.12个百分点。

(二)资金增长较快,在工业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1980~1998年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由183亿元增加到12261亿元,增长了66倍多。工业总产值由198亿元增加到7049亿元,增长了34倍左右。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6.31%和21.93%。18年间,资金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年均增长4.38个百分点。在工业产值增长中,由于资金投入而增加的部分占46.82%,是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发展趋势看,依靠资金高投入支撑工业经济增长显得较为突出。1980~1985年,资金年均增长14.16%,低于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9%)2.74个百分点。但自1984年国家银根放松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业投资高潮,加上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投资增长迅猛。1980~1988年,资金年均增长22.59%,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45%)2.14个百分点。1980~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间资金年均增长分别高出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85、4.03、6.01、5.08、5.03、4.38个百分点,资金增长率更强劲(见表4)。从贡献率看,资金的贡献占主导地位。1980~1985年间,资金的贡献率为28.63%,比技术进步贡献率(30.97%)略低2.35个百分点。这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其贡献率为40.4%。此后,随着工业投资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工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资金逐渐取代劳动占主导地位。1980~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资金的贡献率分别高出同期技术进步贡献率6.52、20.93、3.93、17.02、12.64、13.02、11.19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劳动贡献率6.43、24.42、15.46、26.89、27.71、29.27个百分点。

(三)劳动投入增长放缓,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1980~1998年间,劳动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17.55%,远小于资金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从发展趋势看,依靠追加劳动力规模取得经济增长逐步收敛。1980~1985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10.37%,对同期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40%,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之后,1980~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9.69%、7.9%、7.84%、7.48%、6.88%、6.39%、6.31%,同期劳动贡献率分别为31.22%、24.03%、24.34%、21.08%、19.07%、18%、17.55%,呈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单靠增加劳动力规模难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获取效益,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从总体上,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份额不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工业技术装备基本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工业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1980年后,广东工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1995年对3200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的普查,广东工业生产设备属90年代水平的占24.8%,属80年代水平的占74.1%,拥有大中型计算机894台、自动化生产线86575条、机械手19149台、工业机器人166台等。到1998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968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51倍,人均装备率从1980的每人7.5万元提高到1998年的每人12.7万元。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8年广东工业人均创造产值17.8万元,为1980年的16倍多,人均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的10902元提高到1998年44553元,增长了4倍。因此,技术进步促进了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技术进步加快了广东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工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影响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调整,广东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是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1990年广东轻重工业比例为71.3∶28.7。1990年后,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广东重工业得以快速发展,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1998年,轻重工业比例缩小到63.4∶36.6;二是规模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前,广东大中型企业只有30多家。到199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达2019家,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2.8%,实现利税422亿元,占利税总额的67.8%。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孕育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优化了工业经济规模结构;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产学研的发展,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1998年,广东拥有6个部级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8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0.7%,且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培育了一批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

技术进步提高了广东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了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据1995年工业普查对3534个产品的调查,广东工业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前5名的占55.7%,居第一位的占19.3%。1996年广东工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水平的比例比1991年高20个百分点,在6187个产品中,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14.5%,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61.0%。据199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广东464家工业企业585个产品的抽查,平均合格率为76.5%,比1988年高2.5个百分点。1998年,出口工业制成品716.67亿美元(海关统计),占外贸出口总额的94.7%,比1978年增长了7.3倍,出口额居全国首位。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减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工业品出口额比例从1990年的0.7%猛增到1998年的14.66%。

四、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阶段分析与评价

从“六五”到“九五”计划的前三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中间稍有波动。根据计算结果,四个时期技术水平年均增长分别为4.4%、7.91%、8.44%和10.39%,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5.19%、33.36%、31.61和55.58%。“七五”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比“六五”增长了7.17个百分点,“八五”有所回落,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九五”前三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有明显的飞跃,取代资金和劳动要素居主导地位。

“六五”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广东工业经济百业待举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因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引发经济衰退,受此打击的香港制造业为降低加工成本,保持竞争力,正好利用国内对外开放的机会,将生产向邻近地区转移,与珠江三角洲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结合,形成原料、配件与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加工在内的加工工业模式。对外加工业务的开展,推动了广东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7.48%,为建国以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过,这个时期的工业发展还是起点。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劳动、资金和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5.61%、29.21%和25.19%,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水平低、资金不足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五”计划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六五”期间的建设,广东的投资环境已有一定的改善,增强了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期间,资金取代劳动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资金年均增长36.02%,比“六五”期间(14.95%)增长了2.4倍,比同期的技术进步和劳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28.11、31.19个百分点。资金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迅猛增强,贡献率达到53.45%,比“六五”期间增加24.22个百分点。同时,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由“六五”期间的29.21%上升到33.36%。相比之下,劳动的贡献率迅速回落,只有13.21%,比“六五”期间下降32.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全面铺开,推动了国有工业投资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广东进入高潮,加上国家银根放松,促进了全社会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也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提供了机会,带动了广东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八五”期间,广东工业持续高速增长。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放宽和外商投资涌进,工业投资再次膨胀。虽然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但因投资惯性作用使工业投资继续上升。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7.87%,超过“七五”期间的36.02%。巨大的工业投资使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产值增长的第二个高潮,达26.69%,比“七五”期间高2.98个百分点。资金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贡献率达到55.74%。同时,广东工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的轻纺消费品行业及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等制造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成为广东工业新一代的支柱产业。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仍是粗放、高投入型的增长,表现为工业经济效益下降(见表6),技术进步贡献回落。

表6广东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变化情况

年度1983~1985~1989~1992~1995~

19841988199119941996

利税总额(亿元)85.69286.38294.68458.36299.58

资金总额(亿元)333.221186.211693.254100.694014.69

资金利税(%)25.724.117.411.27.5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工业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九五”计划的前三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由于中央严肃金融纪律,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广东工业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九五”前三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八五”时期低8个百分点,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也下降了3.74个百分点,资金年均增长速度的降幅尤其显著,比“八五”期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资金和劳动力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减弱,贡献率比“八五”期间分别降低了17.12和6.85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达10.39%,比“八五”期间高1.95个百分点,而且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58%之高,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时期,广东工业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广东工业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五、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区域分析与评价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在广东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总体上高于东西部地区,而东西部地区又远高于北部山区。东部和西部地区也有工业技术进步较快的市,如东部的汕头、揭阳市和西部的阳江市(如表7)。这一方面与这些地方技术起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科技的投入有关,从表8可看出,汕头市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个,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2个,高等院校6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8人,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10499万元,这些状况比珠三角的某些城市还要好。但从整体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看,珠三角仍占有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扩散与特区建设的带动下,广东工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出向珠三角聚集的趋势,加上珠三角地缘人缘优势,促进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带动了珠三角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也集中流向珠三角大中城市,使珠三角较东西部和北部山区具备技术上的相对优越。珠三角的人口和土地分别占全省的31.5%和23.4%,却拥有全省62%的人才和3/4以上的中级技工。东西部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1.3%,拥有人才占全省的18.09%。北部山区占全省2/3的土地和2/5的人口,拥有人才仅占全省的1/5,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数量更少,仅为18万人,占全省的1/10。广州市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7个,占全省的56%,高等院校47所,占全省的58%,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23亿元。广州市具有科技水平高、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和金融支撑能力强的优势,为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表7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贡献的区域比较

地区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

1978~1978~1978~1978~

1995199619971998

珠三角广州40.9142.6043.8845.22

深圳33.4735.9836.2738.35

惠州30.6537.6238.9043.16

东部地区汕头37.6440.0641.1742.47

朝阳39.1539.4239.7339.63

揭阳40.9043.2945.4440.40

西部地区阳江41.8241.9043.6246.80

湛江22.6824.8118.6527.69

茂名36.5136.9034.3434.46

北部山区韶关32.5837.4036.8036.50

河源27.6928.2427.2927.40

梅州33.8034.4026.8029.90

资料来源:蔡齐祥,陆平.跨世纪的广东科学技术.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表8广东主要城市科技活动情况比较

科学研大中型从事科研究与

地区究与开企业技高等院技活动开发经

发机构术开发校(所)人员费支出

(个)机构(个)(人)(万元)

广州1572464713732229959

深圳56421953624

珠海771194307

珠佛山1084216010298

三东莞52111291729

角中山418264668

江门1273215811334

惠州6212127450

东潮洲4142102902

部汕头1522657810499

地汕尾219823

区揭阳163093

湛江141896272994

西阳江3331215

部云浮2151195

地茂名811162958

区肇庆624295529

北清远1530243

部梅州6152198511

山河源212103

区韶关102021901570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注:高等院校为统计数)

六、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作用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与评价

就广东与全国的比较来看,根据表9的对比情况,在增长速度上,广东工业年均技术增长率比全国水平高4.1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是全国的两倍多。在贡献率方面,广东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5.63%;比全国水平28.91%高6.72个百分点,劳动贡献率为17.55%,比全国水平22.28%低4.73个百分点,资金贡献率两者都在45%以上,非常接近。说明广东和全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基本相似,都依赖于资金的大量投入,是高投入、粗放型的增长。但广东的优势在于,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较早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所致。

表9广东与全国工业生产要素贡献率对比情况(%)

广东全国

年份1980~19981981~1998

年均技术增长率7.813.65

技术进步贡献率35.6328.91

资金贡献率46.8248.81

劳动贡献率17.5522.28

资料来源: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一)国内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东工业技术进步在全国的地位,我们对1980~1998年广东、天津和山东三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比天津和山东低7.44和15.83个百分点(见表10);劳动贡献方面,虽然广东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见表4),但相对于两个地区来说仍然较高,分别比天津和山东高14.43和6.63个百分点。分析表明,经济规模并不能全面反映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集约程度是反映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101980~1998年省市生产要素贡献率对照表(%)

地区广东天津山东

年均技术增长率7.815.589.31

技术进步贡献率35.6343.0751.46

资金贡献率46.8253.8037.62

劳动贡献率17.553.1210.92

资料来源: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产业结构对比。改革开放前,广东工业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使广东没有能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廉价劳动力与香港等地的资本、设备相结合,形成了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东重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见表11)。这时期,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虽迅速崛起,但由于规模不大,未能改变广东的产业结构。因此,广东工业基本上延续了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产业结构对广东工业技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相比之下,上海、山东、辽宁等省市产业结构则以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

表11广东轻重工业比重变化(%)

年份1949195719651978198519901998

轻工业87.682.171.557.367.571.363.4

重工业12.417.928.542.732.528.736.6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1999广东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技术进步投资对比。在过去20年工业化进程中,广东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消化吸收的不多,技术创新更为鲜见。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辽宁、山东等兄弟省市相比,无论总量或是年增长速度都远胜出(见图1),但技术进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逐年减少。反观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技术进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出广东很多。

附图

图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图

科技活动和R&D(研究与开发)经费对比。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广东科技活动和R&D经费投入的绝对量和占GDP比重都处于国内较低水平,不仅与北京、上海等先进省市难以相比,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995年,广东科技活动经费仅为北京的33.6%和上海的38.5%,其占GDP的比重仅0.74%,与北京、上海分别相差7.76和3.46个百分点。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2%,比北京、上海分别低5.14和0.88个百分点(见表12和表13)。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16和0.3个百分点。这是广东工业技术进步缓慢,经济低质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21995年部分省市科技活动经费(亿元)

北京上海江苏四川辽宁山东陕西广东

118.6103.470.862.949.742.739.939.8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资料1991~1995。

表131995年部分省市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GDP比例(%)

地区北京上海陕西广东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活动经费占

GDP比例8.54.23.990.741.35

R&D经费占GDP

比例5.341.081.350.20.5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资料1991~1995。

劳动素质对比。广东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培养能力仍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7年广东高校在校生居全国第6位,成人高校居第9位,普通中专居第4位。广东人才的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增速慢,高学历人才尤其不足。1998年,广东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3.77万人,居全国第10位,从事R&D活动人员3.81万人,居全国第8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2.72万人,居全国第7位(见表14和表15)。显示广东科技活动人员不足,科技活动强度低。相比上海、北京,广东缺乏技术带头人,技术进步后劲不足。

技术成果对比。广东工业虽较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但只注重引进,轻视消化吸收,技术创新更少。而且广东技术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机制又不健全,阻碍了技术成果的扩散和应用。1999年,广东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为5004项,列全国第8位,成交金额34.45亿元,仅为北京市技术成果成交总额的37.4%,也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水平(见表16)。

表141998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前十名的省市

附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0广东科技统计数据。

表151998年部分省市从事R&D活动人员及科学家工程师(人)

地区北京四川山东辽宁江苏陕西上海广东

从事R&D活动人员8660261807494584576543178425304246138156

科学家工程师6843033987310992925431721301412560327206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0年广东科技统计数据。

表161999年部分省市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及成交合同金额

附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00广东科技统计数据。

(二)国际比较

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情况,有必要在世界背景中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技术进步贡献比较。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50%~80%(见表17),而广东1980~1998年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5.63%。从经济增长三要素所占份额的比较,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表17发达国家1980—1993年各要素贡献(贡献率)

国别GDP年均增长资本贡献劳动贡献技术进步贡献

美国2.70.250.91.55

(9.3%)(33.3%)(57.4%)

日本4.00.550.722.73

(13.8%)(18%)(68.2%)

德国2.60.96-0.482.12

(36.9%)(-18.5%)(81.5%)

法国2.10.210.651.26

(10%)(30%)(60%)

资料来源:葛霖生.关于经济增长与方式的国际考察.世界经济,1997,(18)。

表18若干国家或地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从事R&D活动的每万名劳动力中

国家或地区科学家、工程师从事R&D活动的

(年份)(千人)科学家、工程师(人)

广东(1998)10628.09

美国(1993)96274.3

日本(1994)54181.4

德国(1993)22958.0

法国(1994)14958.8

英国(1994)14651.3

加拿大(1993)7533.3

意大利(1993)7652.0

澳大利亚(1995)5667.1

韩国(1995)12869.4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指标.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广东省统计局.1999广东统计局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科技人力资源比较。科技人力资源是反映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在总体劳动力中所占比例的高低。1998年广东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28.09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见表18)。表明广东科技活动不够活跃,且科技人员大多聚集于首位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地,造成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性浪费或短缺。

科技经费投入比较。研究与开发(R&D)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1991年以来,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在数额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1991年的0.20%增加到1998年的0.48%。但相对来说仍处于低水平状态。1998年广东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我国1997年的平均水平(0.64%)还要低,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除印度和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同一指标比例值均在广东的3倍以上,日本更是广东的6倍以上(见表19和表20)。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广东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表19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科技活动经费0.930.820.860.870.740.790.921.04

R&D经费0.200.180.230.290.200.300.390.48

资料来源: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指标.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2000。2.蔡齐祥,陆平.跨世纪广东科学技术.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表20部分国家或地区R&D经费占GDP的比重(%)

国家或地区广东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印度

(年份)19981996199519961996199619941995

R&D经费占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程 采矿法经济

论文正文:

工程原理采矿法运用

1、盈亏平衡点法

通常是在2种方案之中进行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在一组条件下可能更为经济,而另一个方案在另一组条件下可能更为经济。通过变换在该组条件下的某一变量值,并使2方案之间的所有其他不同点保持不变,就可为该变量找到一个使得2个方案经济上相同的值,这个值就称之为盈亏平衡点。在采矿方法选择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种采矿方法矿石的损失和贫化率低,但矿石的成本高,另一种采矿方法矿石成本低,但矿石损失和贫化率大。这时可以用每吨工业矿量的收益作为经济效果指标,确定出采矿方法的使用界限临界品位。大于临界品位的矿段,可以使用高成本、低损失贫化率的采矿方法,小于临界品位的矿段,应使用低成本高损失贫化率的采矿方法。

2、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法在采矿方法选择中应用的实质,是把参加比较的各种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价值工程法,评定出各指标的功能重要程度,求出无量纲的功能数值,得出各采矿方法的功能分值,再按各采矿方法价值系数高低,排列出采矿方法的优劣顺序,选出最优方案。下面以某铜矿床为例,说明价值工程法的实质和应用步骤。

(1)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该矿床为一厚大缓倾斜矿床,赋存于矽卡岩和硅角岩中。矿体厚度8~50m,倾角为20,矿石致密坚硬,f=12,矿岩均稳,矿体埋藏较深,地表不许陷落。

(2)采矿方法初选。由于地表不许陷落,不能采用崩落法,而选用空场法嗣后充填采空区。矿房宽15m,矿柱宽8m,段高35m。初选的方法有分层回采的房柱法、分段凿岩的阶段矿房法及垂直深孔落矿的阶段矿房法。

(3)确定参与比较的项目。该矿是在厚大矿体中回采矿房,故各采矿方法的损失贫化指标相差较小,可以不参与比较。选取参与比较的指标为安全程度、矿房生产能力、采场工人劳动生产率、炸药消耗、采准工作量、施工难易程度、通风条件及采矿成本等8项。

(4)定性指标的量化。安全程度、施工难易程度及通风条件等定性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初选的3个方法方案的优劣度,按10分制进行评分,汇总后取其平均值。该矿定性指标的评分汇总。

(5)确定技术经济指标。通过计算或按类似条件的矿山资料,确定各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

(6)确定比较项目的重要程度。上述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可请专家按0,1评分法对参与比较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评比,即以一个项目对其他各个项目一一对比,在2个项目中认为重要的得1分,不重要的得0分,不能在两个对比项目中都得1分或都得0分,只能在0与1中选取。每位专家填写一张如表3所示的评分表。将各功能分数相加后,最重要功能得最高分,但最不重要的功能合计值不能得0分,如得0分,则每个功能分别增加1分。然后,再将全体参加评价人员的评分表中的评价值gi汇总于表4中。从表4得出各项功能的平均评价值-gi。

(7)计算参与比较的采矿方法功能分值。在初选3种采矿方法中,任选一种方法作为对比的基准,例如,以深孔阶段矿房法作为基准,即以表4中的平均评价值-gi为该法的基准指标,与另2种采矿方法的相应指标对比计算。对于数值大的指标为好者(正比关系),基准指标作为分母;对于数值小的指标为好者(反比关系),基准指标作为分子,所得出的比值再乘以基准方法相对应的平均评价值,即得出所对比采矿方法的该项指标的功能值。

(8)采矿方法的功能评价。根据某采矿方法各项的累计功能分值,得出所有采矿方法的功能分值总和,据此求出各采矿方法的功能评价系数(Fi),成本系数(Ci)和价值系数(Vi),从而完成采矿方法评价工作。

3、结论

在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回收地下资源,并达到尽可能高的采矿强度,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应是采矿方法选择的总体原则。目前,多数矿山仍沿用多年的三大步选择法,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经济界围绕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工作,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随着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真正做好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有一套科学的、为社会公认的、可行的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二是要有一种公认的、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三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稳定的统计制度。1992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由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关于改进工业生产评价考核指标的报告》,国家统计局相应制定了《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这套工业生产评价考核指标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基本上解决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在这些方面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工业生产评价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和经济效益型的转轨。这套考核指标自1992年一季度在全国正式实行到现在,对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各级领导把注意力转向重视工业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税制等在工业企业的全面贯彻执行,有的考核指标已不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为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工业经济发展朝着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化,在调查研究和吸收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改进了1992年制定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并于1998年2月在全国正式实行。改进后的新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七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新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主要考虑了以下四个原则:

1.综合内涵性。工业经济效益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宏观概念。它是从投入产出对比关系上,反映工业品投入、产出、销售整个过程总体效率的高低。因此,从工业生产的再生产循环看,工业经济效益要考察工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广义的经济效益,不但要看本企业和局部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看全社会和整体的经济效益。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管理部门曾经搞了产品、品种、质量、消耗、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等考核企业的八项经济效益指标,改进了单纯以产值评价考核企业的生产型考核模式。1982年,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财政部、人民银行、劳动人事部联合制发了十六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评价方法,通过打分的办法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在此之后的1988年,宋平同志还提出了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八项经济效果指标。尽管这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从它们的共性来看,由于工业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到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很难用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因此,这些评价方法都采用了反映经济效益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的多个指标,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进而体现出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内涵。

2.宏观导向性。导向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以产值增长速度为核心的工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经营和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致使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超越实际情况,争产值,比速度,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的情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新指标的设置,坚持把“宏观导向性”放在突出位置,舍弃和淡化了片面追求产值增长速度,粗放经营,盲目增加投资,铺新摊子的指标;增加和强化了能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不仅设置了反映投入与净产出之比的指标,如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而且根据我国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资金、市场、守度负债经营、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设置了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考核工作,引导工业经济向着“集约型”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3.科学合理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要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的客观实际。新的评价考核体系是吸收了1992年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的优点,并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改进后形成的。因此,从指标设置,标准值和权数的确定,以及综合指数的计算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测算。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主要从六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状况,重点对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把企业盈利能力作为经济效益考核评价的中心内容,并扩大了企业贡献的涵盖范围,即在过去反映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税金)和企业利益(利润)基础上,增加了利息支出,这是工业企业所创价值转移到其它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它表现为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增加了企业发展能力考核指标。通过企业净资产的变动,观察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从而考察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发展的后劲,是否具有成长性。

三是增加了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即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等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部分之和,两者的比例构成资产最基本的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企业资产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一般情况,企业负债经营是必要的和正常的现象,但负债过重,不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一旦发生市场突变等不测情况,会使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严重的困境。因此,为了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负债应有一个合理限度。设置资产负债率指标正是为了观察和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4.实际操作性。就是从实际出发,按照我们目前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所能够取得的资料情况,制定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满足时效性要求的方案,使评价考核得以顺利贯彻实施。这里我们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企业基层数据资料能够比较容易取得,避免由于资料难以取得而带来的数据不准确。二是力求指标计算简便,基本采用日常统计和会计分析中常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