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编译原理论文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根据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普通本科院校编译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普通高校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内容课程实验

1引言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程序的本质,还能提高学生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国外和国内分别从二十世纪六十和八十年代开始设置“编译原理”课程,从文献[1,2]两本专著的内容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编译原理”课程可以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系统地向学生讲叙编译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编译系统的结构及编译程序各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编译理论和编译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又具有设计、分析、实现和维护编译程序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该课程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包括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及大量的算法,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编译原理”的实验教学对于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编程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我院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普通本科院校编译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

2课程实验的重要性

编译原理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一门课程,在理论课中所介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算法,一定要通过实验加以理解和吸收,才能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吸收和掌握。编译原理课程实验的内容主要放在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方法上。由于编译原理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因此通过教学实践和对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设计一组与理论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是十分必要的。

3课程实验的设计

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共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这组实验既和理论课内容相辅相承,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实验整体。

实验一

题目:消去C、C++程序中的注释(2学时,必做)

实验目的:掌握C语言文件的基本操作,消除源C语言程序中的注释,为以后的编译提供方便。

实验要求:对给定的带注释的C语言源程序,利用该程序去掉注释,输出去除注释的源程序。

实验二

题目:词法分析(必做,4学时)

目的: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

要求:编写程序对输入的源程序字符串进行词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建立单词符号表,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如下:

<标识符><字母>{<字母><数字>}

<整型常数><数字>{<数字>}

<算符>+-*/()=

<字母>abc…yABC…Y

<数字>1234567890

实验三

题目:递归下降分析法(4学时,选做)

目的:根据给定的文法编制调试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以便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对递归下降分析法的理解。

要求:对给定的文法,利用递归下降分析法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转中国-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如下:

<赋值语句><标识符>=<表达式>

<表达式><表达式>{+<项>-<项>}<项>

<项><项>{*<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标识符>(<表达式>)

即:Si=E

EE+TE-TT

TT*FT/FF

Fi(E)

实验四

题目:语法分析程序LL(1)(4学时,必做)

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描述语法规则的文法,以及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顶向下分析法中的预测分析法的理解。

要求:对给定的文法建立预测分析表,利用预分析法对实验一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同实验三)。

实验五

题目:语法分析程序LR(1)(4学时,必做)

目的: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下而上分析法中的LR分析法的理解。

要求:对给定的文法手工建立LR(1)分析表;利用LR分析法对实验二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实验中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同实验三)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编译原理”教学中出现的系统复杂、理论深奥、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建立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国内外高校列为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主要实现技术和一些自动构造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素质,使学生真正认识计算机信息处理实质并综合运用所学的软件设计技术来分析问题等具有很大作用。

由于涉及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内容太过抽象、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改观,就成为一个亚待解决的问题。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模式

近二十年以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建立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理论,在整个编译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建立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2.1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前应通读教材多遍,并做完习题,然后参考同类教材,把内容烂熟于心。同时,教师应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网站等辅助教学资源,真正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2.2注重启发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共同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讨论。

因此,对于学生自学较容易的章节,采用指导学生备课,然后课堂上由学生讲课、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的提问,也不是简单的给出答案,而是在课堂上展开师生间的讨论,让所有的学生看到问题从提出、分析到解决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就求Follow集的方法加以简要说明。

在预测分析中,Follow集的定义如下:设G=(V,.,VN,S,P)是上下文无关文法,AEVN,S是开始符号;Follow(A)二{aIS=''''=>wA(3且aEVT'''',aE、F1TST.(}),}.L。V,.`,(3aV''''},若有S=`=>N,A(3,且p=’二>。,则#EFollow(A)。另外,若A-"aB是一个产生式,则把FOIrLOW(A),加至FOLLOW(B)中。怎样系统、快速而准确地求出Follow集?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求Follow集必须从文法开始符号S推导,因此,可以直接观察每条产生式的右部,找出要求Follow集的非终结符(设为A),进一步观察A后面的字符串,若可推出终结符,则此终结符在Follow(A)中,若为。,则产生式左端非终结符的Follow集在Follow(A)中。由此概括出了求Follow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3运用实例教学模式

实例式教学也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之一。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对于较复杂、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实例,通过讲解一学生练习一学生讲解一学生再练习一教师小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外部信息源提供的特殊的例子出发,进行归纳推理,得到一般的规则或一般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听懂了,理解了,增强了自信心,巩固了理论知识。

2.4合理组织实验和课程实习

课程实验应以编译理论中的一些经典算法的实现为主,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算法的实现达到更准确、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算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实习应充分考虑编译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开创性和实用性。教师应提供程序源代码而空缺关键模块,让学生来完成。这种组建式的实习方法,使得实习题所涉及的问题难度没有降低,但由于学生只需完成关键的组件模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实现难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鼓励学生间相互探讨,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作研究热情并共同提高。

3.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以下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应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说明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观。

4.结束语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3篇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其优势在于让学生以主动、团队合作、课程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获取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知识与能力。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只有把知识、能力、社会需求融合起来,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科知识和社会需要为依托,整合课程组织结构,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CDIO工程教育以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为主线,提炼出项目开发经历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系统开发的能力[3-4]。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本原则是落实“做中学”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它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1)学生分组,导入项目。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入的方式开始,首先鼓励学生搜集编译基础理论和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其次引导学生搜集开源的编译工具,按照支持的源语言和语法分析方法分类。以上两项前期工作对应CDIO模式的构思部分,需明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项目的最终目标是用C语言编写一个PL/0语言处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项目计划书,划分项目的功能模块;指定各个模块的负责人,模拟实际项目开发,进行分工协作。2)案例驱动,模仿提升。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充分体现“做中学”,以“项目案例”为载体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开发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启发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构建项目开发的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缺少自主训练和探索,虽然通过了课程考核,但是实际只了解到一些基本概念和零碎的知识断点,不具备运用所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编译器开发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编译系统的技能,我们将编译原理的学习过程分为模仿和提升两个阶段。(1)模仿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以PL/0语言处理系统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算法,激发学生兴趣。项目开发分为8项子任务,这些任务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1:安装测试用C语言实现的PL/0语言处理系统;完成PL/0语言语法的EBNF描述。任务2:PL/0编译程序中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任务3:PL/0编译程序中语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自顶向下递归调用子程序的方法。任务4:PL/0编译程序中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任务5:PL/0编译程序中符号表的设计与实现。任务6:PL/0编译程序中运行时的存储组织。任务7:PL/0编译程序中的目标代码生成。任务8:PL/0编译程序各阶段整合运行,编写PL/0语言使用说明书。教师可展示用C语言实现的案例,要求学生模仿整个实现过程,用Java语言再次实现PL/0语言处理系统。学生则通过此案例,模拟项目开发全过程。(2)提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编译器开发的流程,学会运用编译技术进行项目开发。本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1:编译器程序设计提高。定义一个待实现的源语言,如PL/0语言的扩充或者C语言的一个子集,要求学生用C或者Java实现编译程序。步骤2:编译技术扩展。引导学生学习面向对象语言编译技术,如收集整理开源编译器GCC的资料,描述GCC的总体结构、编译流程、代码组织。步骤3:编译器实用工具。引导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编译器及其工具的应用开发,包括C和Java编译器开发。步骤4:项目实训。引导学生利用编译技术进行项目开发,如设计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评分系统、基于语法分析技术的企业名称识别算法、基于语义分析的数据驱动型漏洞检测方法、编译原理在通信协议转换中的应用、编译原理在反病毒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等。3)开放资源,自主协作。CDIO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发挥团队的力量,协同工作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要求教师提供充分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课程组搜集整理了国内外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资源,整理了各种实用编程语言及其表示规则,设计了适合学生需要的“做中学”项目和任务,并在课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共享,通过开放资源和自主协作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开展学习讨论,用课外学习弥补课程学时的不足;通过课外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现、自由探索”,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项目组的学习和研讨活动,让个人融入项目团队,提升整个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4)考核评价,多点多面。CDIO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考核评价要兼顾这种特性。所谓多点主要是指编译原理具有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因此对知识点的考核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为目的,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查。教师可通过查看学习记录、平时作业和练习情况,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小组活动记录,查看学生在项目组讨论中的活跃度,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考核学生的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所谓多面主要是指编译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多面性,因此考核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多个层面开展。教师可通过对项目构思与设计展示、子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汇报与答辩、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设计项目和开发系统能力。

3CDIO模式编译原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从事编译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师不多,有编译器开发经验的教师比较缺乏。编译原理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奇缺。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工程学院制定政策,资助并鼓励青年教师进入相关企业与工程师合作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同时,湖北工程学院每年派出专业课青年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修深造。通过这两个途径,学校可以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2)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问题。毕业生就业难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短缺问题一直是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的困扰。学生综合能力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化工程应用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希望为解决这种困扰提供帮助。湖北工程学院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湖北工程学院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获得教育部批准。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学院已经与国内10余家IT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层面深化,操作方案细化,实现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结语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64-02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突出编译原理课程中书本知识的传授,对于编译技术的思想介绍不是很突出,从而使得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今后的发展没有什么作用,而忽视了课程开设的目的。我们认为,《编译原理》课程内容虽然多,但各部分间逻辑联系很强。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概念、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和编译程序的构造原理,使学生了解编译程序在程序设计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为形式语言与有穷自动机理论,为编译程序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深入透析编译程序的构造结构,突出编译程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了解编译程序的总体构造过程和方法,能够掌握基本的构造原理与技术。《编译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以及典型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教学。

一、教学目标

以工科为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不会去设计编译器或者从事相关工作。但《编译原理》课程中蕴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课程中体现出的形式化方法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所要求的重要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的,尤其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来完成。本门课程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何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编译程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构造方法,还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成为制定《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

1.对课程整体应当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熟悉编译程序的构造过程和形式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编译程序构造的一些基本算法和基本技术。

3.能够使用有穷自动机的理论和算法,解决常见离散事件问题。

二、教学组织

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知识,陈述的内容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应用相应方法的能力。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组织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和安排教学工作:

1.备课。《编译原理》课程的一个特点是逻辑性很强,所以该课程在准备的时候,可能比其他课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需要将课程的整体逻辑理顺,在一个完整的课程框架内合理安排各个分支逻辑的内容,孰轻孰重,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该课程的前期准备阶段非常重要,需要我们对课程的内容有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个实验系统,以增加实践的效果,提高课堂中的实践性讲解,做到开课之前就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路。

2.讲课内容安排。《编译原理》课程内容覆盖广泛,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高级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就目前教学的基本学时数来说,基本无法满足教材中所有内容的讲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对关的内容适当取舍。对一般性的知识可以跳过,比如高级语言的概念;对理论性很强的概念可以不作要求;对已学过的知识可以略过,如符号表、存储管理等。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安排教学内容,是《编译原理》课程中组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有穷自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实现以及与正则式的关系,可以详细讨论,并可以作一定的衍生,特别是有穷自动机的理论和应用,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总之,课堂内容的安排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习题课讨论课。《编译原理》课程理论性很强,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和算法,有些概念和算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常用算法的理解,力争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文法和语言一章中,有许多形式化的概念:文法、推导、语言及Chomsky文法的分类等,对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的实质及它们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比较含糊不清的,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对此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实验实习安排。《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形式化语言的理论基础概念贯穿在完整的课程知识中,尤其是语法制导的翻译和以形式化的属性文法为基础的翻译过程,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难度,代码优化及优化中的数据流方程又为整个课程添加理论难度,就是这样的一门理论型课程,却有着同其他应用型课程一样重要的实践性,甚至其实践的意义更为重要。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中的实验实习的重要地位。笔者要求学生完成TinyC语言的编译程序,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5.典型教学方法。《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难度比较大,既要让学生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活动中,觉得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思路可供探讨:(1)图示法。运用状态转换图形象直观,对一些抽象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帮助。这也是对问题抽象分析的重要体现。有穷状态自动机在解决一些离散状态问题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模型,如果能够将问题的分析和抽象通过自动机的模型反映出来,那么问题的解决将变得十分的简单和可靠。(2)枚举、归类法。列出集合中的部分元素,寻找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构造相应的规则,这是形式化方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从元素的构成形态出发,归纳出其一般形式,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再加上对形式工具的使用,能够构造出形式多样的表示方法。

在计算机专业如何有效开展《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与学习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考虑相应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这里我们提出和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仍然需要我们继续付出大量辛勤劳动,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火旺,刘春林,谭庆平,赵克佳,刘越.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M].第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2]吕映芝,张素琴,蒋维杜.编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Alfred 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 Tools(影印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高仲仪,金茂忠.编译原理及编译程序构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5]陈意云.编译原理和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变译理论;娱乐新闻;编译

中图分类号:H05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外交流范围日益扩大。人们渴望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了解,时下很多人对外国的娱乐、体育和各类名人的花边新闻等“软新闻”饶有兴趣。这就使得相应的新闻编译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对新闻编译提出了一些要求。

1.变译理论

变译理论是由中国学者黄忠廉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并发展的一个翻译理论体系。原本目的旨在探讨科技翻译,尤其是如何从国外海量的科技文献中选择我国急需的信息,并经过加工、整合、翻译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所用。

“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用信息的翻译活动。(黄忠廉,2001a)。变译作为变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作为基石,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改译、译评、阐译、译写、参译作为变译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展开变译理论画卷。”

2.1变译理论与新闻编译

新闻翻译属于二次传播,由于原语作者和读者与译语作者和读者在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性。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和迅速理解译语新闻,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语文字进行增删或顺序调整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新闻翻译实际上是新闻编译。现代媒体在新闻翻译方面多采用编译的方法,以期使新闻内容更集中,更精炼、更宏观,更便于二次传播,也更适合于译语语言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从微观方面看,新闻编译势必具体使用到变译理论体系下的各种手段和具体方法。

2.2新闻编译的标准

中国学者刘其中,21世纪之初在归纳前人翻译标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新闻编译的标准:新闻编译必须充分展现新闻文字的体例和文风,突出一个“简”字:标题要简明精炼,导语要言简意赅,文字要简洁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再次传播,易于为广大受众迅速理解和接受。这一标准当然适用娱乐新闻编译。

2.3娱乐等“软新闻”的特征

软新闻有以下几点特征:(1)内容主要以体现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等方面为主;(2)写作动机是为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注重趣味性;(3)表现手法上讲求轻松活泼、打动人心;(4)软新闻无时间限定,属于延缓性新闻。与那些题材严肃、着重时效性的硬新闻相比,软新闻更容易吸引当今社会不同读者的注意力,满足其不同的阅读需求。

3.变译理论在环球娱乐新闻编译中的应用

环球网站娱乐新闻可分为:娱乐人物(演员、歌手、名媛、名人)、娱乐性事件(金球奖、奥斯卡、格莱美、全英音乐奖、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电视剧(美剧、英剧、韩剧、日剧、泰剧)、电影(电影报道、影评)。

3.1先摘后译

正式提笔做稿子前,一定要通读全文,查看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情,掌握总结全文的能力。避免一开始就盲目做稿子,像复印机一样逐字逐句。这样就失去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应该站在第三者的高度去审视稿子内容。

这一点对于娱乐新闻编译尤为重要,因为英语娱乐新闻一般呈现金字塔式结构,内容比较散漫,外加各个外媒对某个重大娱乐新闻都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予以报道,这就更要促使译者具备能够从多方面摘取信息的能力。在这方面,变译理论中摘译方法的作用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般几千字的英文稿件用三四百汉字表达出来。超过这个长度的娱乐信息很难吸引到喜欢猎奇的遨游于信息之海的读者。

3.2标题的编译

标题好比新闻的眼睛,所以标题翻译的成败往往会影响到整条新闻的可读性。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英语新闻标题直译成中文的话,往往毫无趣味,这就要求译者根据所摘取的内容,重新拟一个比较能吸引中国人眼球的标题,有时还得到专业记者和编辑的帮助。

3.3导语翻译“增”与“缩”

做稿时,第一句导语很关键,但也需要简洁易懂,告诉读者:某某何时做了什么事情。如:歌坛天后蕾哈娜近日登上了某时尚杂志的封面;小甜甜布兰妮为某内衣杂志拍摄宣传广告;贝克汉姆代言某知名男性内衣品牌。从导语开始,就要注意做成的稿件是倒金字塔式结构,所以导语要把全文最重要的信息都凸显出来.

3.4正文翻译――译评

特别是既要注意抓住重点,又要使读者感到有趣,因此要边译边评,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

原文:Ultra-plunge long gown with a pap-friendly glimpse of sideboob: yawn, right? Nope, not when Burberry rustle you up a special number with the top half armoured in tiny gold spikes, which might be a little hedgehoggy on a more rounded body but which combine with that minxish Cara attitude and insanely willowy figure to make punk magic. The piled-on earrings, rings and necklaces and bad-girl plait are all working here. They don't call her the new Kate Moss for nothing, you know.

编译好的稿件:拖地长裙和深V的剪裁,其上半部布满微小的金铆钉就像刺猬一样,体态稍微丰满的迪瓦伊穿上巴宝莉该款长裙,其性感的风度与极其苗条的身材相配,绝对是朋克味十足。再加上叠戴的耳环与戒指,一个活脱脱的朋克坏女孩形象横空出世。

需要指出的是,以图片为主的新闻,不易太长、太繁琐,避免不需要的信息,不能被英文原文领到歧路。

4.娱乐新闻编译的一般原则

新闻翻译旨在向操不同语言的受众准确真实地传达信息,准确性是新闻翻译的首要标准。此外,新闻翻译须重视预期读者的反应,做到通俗晓畅,明白易懂,重视受众的接受效果。因此,我们在编译娱乐新闻时,要在事实的基础上来使用相应的变译手段和方法,用既简洁准确又不失趣味性的语言把相关的娱乐信息尽早、尽快和尽可能明确地传达给读者。

结语:也许我们在做某件事时,不自觉地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了某种方法,回头再了解并系统学习该理论时,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理直气壮地感觉。获取新闻已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闻编译为我们看得更远――了解全球的最新发展形势;走得更快――跟近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对隐形的翅膀。但愿本文能对于从事其它类型新闻编译的译者有所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1):19

[2]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13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工作(苏教高〔2012〕16号)。我校的计算机类(包含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苏教高〔2012〕23号),并与2012年8月启动了该项目。为了响应本次计算机类综合专业的改革,我们有必要探索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方案,本次改革方案的重点不涉及编译原理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新方法及教材建设,而是强调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重视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学生掌握编译技术这一核心的目标。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学从编译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等多个方面对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编译原理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国内编译原理课程的权威专家何炎祥教授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新模式[1],它指的是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即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浙江大学的王强[2]提出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复杂的算法过程。重庆理工大学的刘洁[3]把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编译原理课程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和实验模式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首都师范大学的衷璐洁[4]以实例化的真实的编译器GCC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与“概念-理论-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思路是“案例-理论-概念”。理工大学的贺汛[5]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从调动内驱力、提倡发散思维、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给出了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通过跟踪最新的国内外有关编译技术教学改革的成果发现当前编译课程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上已经实现了“学生轻松学,教师轻松教”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却普遍反映当前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掌握了编译原理应试的技巧,却没有使他们真正理解编译技术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他们仍然不会编写一个编译器系统。编译技术对他们而言,仍然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这正是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

二、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图1所示,为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按照编译原理教学的五个阶段,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的,最终,通过课程设计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去实现一个小型的编译系统。该体系从多个维度系统地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不会再有“编译是门难学、易忘,学后无用的课程”的感觉。

图1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了瓶颈,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论述。当前的课程改革只重视编译原理教学的前三个阶段: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和应用认知;实践教学中的第一个层次:上机实验。整体上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是编译原理课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空中楼阁、遥不可及的感觉的本质原因。而如果能在当前的改革维度上进行扩展,将编译原理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五个阶段,把实践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三个层次。通过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完成编译器这一综合课程设计,从而实现编译课程学习由知识点到知识平面,由知识平面到三维立体专业技能。也就是说,通过本次教学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教给学生的不再是能够解题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能够到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方案及效果

1.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首先,编写编译课程综合实验指导书。编写原则是实验目标要适中,不要定的太高。任务和要求要明确,而实现方法不固定,为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

《编译原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其实验课要综合运用一、二年级所学的多门课程的内容,用来完成一个小型编译系统。从而巩固和加强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报错处理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完整系统的独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

(2)实验任务和要求

①词法分析器的作用是划词功能,产生的单词序列;

②语法分析器的作用是识别测试用例的语法是否正确,使用的算法可以是:预测分析法、递归下降分析法、算符优先分析法、LR分析法等;

③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器的作用是分析测试用例的语义并生成中间代码(四元式序列)。

然后,将学生分为五到六人一组,每组设置一个项目组长(ProjectManager,PM)。由PM负责为期一周半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项目分工、项目实施、进度规划和组员间的协调等工作。

最后,每个小组提交可供演示的编译器系统、课程设计论文及答辩PPT。每个小组由PM用10分钟时间陈述课程设计期间的工作,之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

2.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图2为一名同学所完成的编译课程设计中语义分析的效果图。这里的语义分析采用了语法制导生成四元式,语法分析用的是自底向上的SLR文法。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对这两个专业的124名学生进行了匿名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编译教学中重视课程设计明显要好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的编译教学改革模式。表1从熟练掌握编译课程中的各知识点、理解编译课程中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重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方面,9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

四、结语

文章针对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文章重点论述了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以及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之后,给出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编译原理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特别是他们不再感到编译原理是空洞的理论课、缺乏实用价值且学之无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匿名调查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然而,匿名式的问卷调查也发现我们提出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存在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产生的来龙去脉这一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在理论课中要加入一些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作为引子,之后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使得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知识点产生的出处,这将是下一步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46-49.

[2]王强,冯雁.编译原理算法的形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3):30-32.

[3]刘洁,黄贤英,王柯柯等.软件工程专业中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6):56-58.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学自译;译者主体地位;传统翻译标准;自译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关向峰(1958-),男,山西芮城人,淮阴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156-02

纵观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主要有普通翻译理论研究和自译翻译理论研究。但在最近几年,许多翻译理论研究者又把关注焦点集中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的研究上来,从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原语文本本位、原语作者独尊的模式。像功能翻译理论、操纵论、文学自译理论都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创立起来的。文学自译,正如Grutman在Mona Baker所编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为自译所下的定义:自译是指“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1]在某种程度上,从“自译”视角研究原语作品、原语作者、原语作者的译文文本,从中探索其创作思想、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方法等都不啻是一种一举数得的捷径。本文试图从普通翻译理论与文学自译理论的相同及相异之处、原语作者在翻译自己作品对原作所持的态度、翻译策略的使用诸方面探讨其翻译策略,以期能揭示译者主体性地位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普通翻译理论与文学自译理论对原语文本的不同态度

1.普通翻译理论对原语文本的态度

正如谭载喜教授在《新编奈达论翻译》论著中所指出的,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大致经历过四个重要阶段,即语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交际学理论(通信论)及社会符号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以原语文本为本位,从中探索其字、词、短语、句子、语篇在目标语中的对应,而始终使译者处于被动的、不被重视的境地。[2]

(1)语文学理论。语文学理论着眼于原文的文学特征,[3]特别注重话语的主体结构和风格,但着眼点通常在话语的原点(原文的作者和背景)而不在读者。其争论的问题是使信息适应人,还是使人适应信息。换言之,译者必须决定究竟是调整信息的形式以适应受者的能力,还是鼓励受者获取足够的背景知识以充分领略原文的某些妙处。

(2)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讲的是一系列的对应规则,这些规则对于发展机器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的对应规则过分地依赖表层结构,而没能充分考虑底层的语义关系。这一翻译理论无论对机器翻译还是人工翻译都缺乏操作性,忽视了话语的交际意义,译文质量可想而知无任何可读性。

(3)交际学理论。交际学理论把翻译纳入语言交际的范畴,主要从信息源点、信息、信息受体、信息反馈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并且十分注意研究在信息论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信息效果和多余信息的问题。采用这一理论突出了信息接受者的作用,把信息接受者作为语言交际活动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以交际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缺乏足够的广度,没有为人们了解各个话语层次上语言符号的性质提供充实的基础。另外,交际理论也没有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向人们提供充分的启示。

(4)社会符号学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和话语结构的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话语中所提到的各种动作和物体的象征意义。并且对于区分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四种普通翻译理论研究中笔者发现,普通翻译理论过于依赖原语文本、过于注重原语作者的文本信息传递,根本没有考虑译者主体性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忽视目标语文化及目标语受者的审美情趣和取向。

2.文学自译对原语文本的态度

正如我国著名文学自译理论研究家陈吉荣教授所指出的:自译是“由作者承担的一种特殊策略性、进程性的翻译行为和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作者用另外某种语言翻译自己作品的文本信息和写作意图,这种内在动机推动的翻译活动既考虑作品主题的复现,也考虑双重语境中的文本功能,并对文学的延续产生作用”。[4]从陈教授这一段话中,我们至少能获取以下几条信息:(1)自译是作者用另外某种语言翻译自己的作品。(2)翻译的目的是传达自己作品的文本信息和写作意图。(3)自译作品的目的是自己作品主题复现。在原语语境下,原语作品得到原语读者接受和认可的情况下,在自译过程中把目标语语境、目标语受众的接受能力一并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4)扩大自己作品的影响力,延续作品的生命力。换句话说,自译者把自己的原语文本只看作提供信息、传达自己意图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又把自己的关注焦点转移到目标语语境、目标语接受者,而不是采用逐字逐句地照搬原语文本的翻译方法,自由度远远超出他译者。

二、他译和自译对译者主体地位的截然不同态度

1.他译完全忽视译者的主体地位

就翻译理论和标准而言,我国一直沿用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傅雷先生的“神似说”和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5]以及近、当代众多翻译工作者所提出的“忠实、通顺”等理论作为翻译标准。在这些理论中,都始终把原语文本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再追求译文的通顺、文雅。在很大程度上,忠实原语文化、原语文本在我国翻译界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所谓忠实,首先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6]在我国尚且如此,那么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四个发展阶段,也没有把译者的主体地位放在应有的位置。其中在谭载喜教授所编译的《新编奈达论翻译》一书中,对译者主体地位作了以下描述:“译者必须尽量避免主观性,任何译者都难免不给译文加进主观成分。在理解原文信息、选择译文词汇、语法形式以及语体特征时,他必然会受到自己对原作者及原信息所持态度的影响。由于译者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以必然会给译文留下自己个性的烙印。但是从理智上说,译者应该诚实,不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加给译文,不歪曲原文信息以适应自己思想和感情上的需要。一句话,译者应当尽一切努力,把不合作者和信息原意的主观因素限制到最低点。”[7]从以上中西方翻译理论中不难看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是绝对禁止的、不允许的。

2.自译注重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创作能力的发挥

在中西方近、当代文学史上,涌现出大量双语能力都很强的作家,他们在完成作品创作后,或即时或延时地把自己的作品又翻译成其他语言,进一步扩大其作品的影响力。那么,这些作家在翻译自己作品时,是否会采用我们普通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不折不扣、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原作的创作理念、文体风格翻译成目标语言?完全脱离自己在原创时期的主体地位和创作能力发挥,完全不顾及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语受者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呢?通过对这部分作家自译作品和原语作品的对比,答案是完全否定的。那么,他们在自译作品时都采用了哪些翻译理念、翻译策略呢?

(1)改写原语作品,完善原作思想。对几位著名自译作家的译作和原作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译作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作的翻译,正如自译理论研究家Fitch通过对贝克特双语文本研究后所说:“一部作品,两个文本。”[8]那么,自译作家在翻译原作时,为什么要改写原作?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延时翻译时,作为译者的原作者思想由于受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身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借助译作进一步抒发自己新观念、新思路。

(2)重写原作,把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受众放在首位。除了改写,自译作家还会采用更极端策略,摒弃原作,完全用目标语写作来适应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受众、目标语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嗜好。

(3)采用隐喻策略,克服双语互译时语言表述困难。在双语互译时,自译作家会采用隐喻翻译策略来克服原语转换成目标语时语言表述的困难。这一策略在普通翻译中也会采用。

自译作家除了采用上述几种主体性翻译策略外,还会采用释义、增减、调整多种策略。

三、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必要性

房屋主体结构优劣会影响到房屋整体的质量,同样,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与否也会影响到译作的整体质量。试想,译者本身如不开动脑筋全面理解原作精神,深入思考目标语语言文化、目标语受众审美情趣和目标语语言的表述,怎能期待译者译出高质量的译作?

关于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刘宓庆教授在《当代翻译理论》有如下描述:译者除了受客观制约性消极面影响外,“还有一个经常起重要作用的积极面,那就是翻译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译者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制约性的过程”。[9]同时,他还针对译者主体地位发挥应具备的三种能力作了详尽的描述,即:(1)分析―综合能力;(2)应变―对策能力;(3)表述―行文能力。总之,译者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是必须具有的。

那么,强调译者主体地位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胡译、乱译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译者当然要受到原作、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受众审美情趣等客观因素制约。对某些类型的文本,主要是文学类(包括诗歌),就可采用自译作家所采用的改写、重写、隐喻、释义、增减等策略。对科技文献、产品介绍、工艺流程可根据翻译委托人提出的翻译文本要求和文本用途,采用摘译、编译、释义、增减等策略,不能随意重写、改写。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自译理论为翻译工作者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棘手问题,那就是对原作和原作者的思想、文体风格、语言风格可以根据译者的理解和目标语受众的预期接受能力,在译为目标语时,对其进行改写、重写、释义等。对于科技类文本的翻译可以根据翻译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用途进行摘译、编译、增减等综合手段进行翻译。这是因为译者作为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沟通媒介,在原语与目标语转换过程中,无形中会把目标语文化环境、目标语受众及译者自身的感受加入到目标语文本中,这一过程可以说就是译者主体地位发挥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黎昌抱.文学自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外国语,2011,(3):89-95.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74.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75.

[4]陈吉荣.基于自译语料的翻译理论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为个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王治江.我国传统翻译标准的符号学探讨[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

[6]英、汉翻译教程:翻译的标准、过程及对译者的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38.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8篇

新闻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由于各民族间语言、风俗、和文化等差异性的不可避免性,源语言文本很难被译者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因此,完全地重视源语言新闻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那么译者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更有效的信息传播的目的。其次,新闻翻译要求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译文,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的意义。新闻译者需要采取目标语言及目标语言文化定位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在其介入的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一定的意义。因而,以德国功能派翻译大师H.J.弗米尔(H.J. Vermeer)提出的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对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目的论概述

德国功能派大师H.J.弗米尔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摆脱了当时盛行的翻译对等理论的束缚,提出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的新闻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论所注重的并非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而是译文的可读性,这对于新闻翻译而言,指导意义可见一斑。

目的论强调翻译应遵循三大法则:(1)目的法则(Skopos rule)目的法则是翻译目的论的最高法则,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新闻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因而,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都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2)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目标语接受者的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3)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忠实性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2 新闻编译的概述

新闻因其本身具备其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地方性以及趣味性的特征,因而要求在跨文化新闻翻译中既能保持这些特征,又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新闻的意思。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人员的加工,将源语言新闻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的运用转化为目标语言新闻。编译类似于翻译,都是一个转换过程,即把源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目的语中意义对应的信息。翻译要求准确和忠实,而新闻编译则不同,它要求译者在一定的目的性的前提下对源语言新闻进行一定的加工,如背景知识的补充、相关新闻的政治性不利言辞的删减、修正等。

3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新闻编译

目的论以目的为总的原则,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它需要新闻编译者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新闻编译方法和策略对源语言新闻进行必要的改动,使源语言新闻信息能让目标语接受者正确地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

3.1 缩译法

在新闻编译中缩译法是行之有效的编译方法,它在不改变源语言新闻所传达的中心信息的同时既能节省目标语接受者阅读时间也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新闻的意思。

例:Emails and text messages could be read on contact lenses linked to the internet, a new invention.

Researchers constructed a computerized contact lens and demonstrated its safety by testing it on live eyes, and there were no signs of adverse side effects.

The contact lens created by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Aalto University, Finland, consists of an antenna to harvest power sent out by an external source, as well as an integrated circuit to store this energy and transfer it to a transparent sapphire chip containing a single blue LED.

One major problem the researchers had to overcome was the fact that the human eye, with its minimum focal distance of several centimeters, cannot resolve objects on a contact lens. Any information projected on to the lens would probably appear blurry.

科学家发明隐形眼镜可直接查看邮件短信

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种计算机化的隐形眼镜,并宣称已经通过肉眼使用的安全测试,没有产生不良副作用的迹象。这种隐形眼镜是由来自华盛顿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创造的,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根用来接收外界信息来源发出的能量的天线,以及一个集成电路,这一电路会把接收到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将其转移到一个透明的包含单个蓝色二极管的宝石蓝芯片上。

显而易见,在此新闻编译中,目标语文本较源语言新闻更加短小精悍,因为源语言文本的中的最后一段与标题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关联,而新闻报道往往由于版面空间的有限的实际情况需要对长篇的新闻报道采取必要的删减,因而缩译法在新闻编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增补法

在新闻编译中,对源语言新闻词语的直接翻译有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此情况下需要译者采取必要的增补方法对源语言新闻进行合理的编译,即编译时按意义上和句法上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加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例:“铁饭碗”如今已被一个新出现的词“跳槽”代替。

The phrase “iron-rice-bowl”, which refers to the job-for-life system, has been replaced by a new term, Tiao Cao, meaning“to seek better troughs.”

对于中国人而言,“铁饭碗”和“跳槽”所表达的意思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对于外国人而言,却是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因此在编译中,为了使得译文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常常必须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没有而在上下文种包含内容的词语。

3.3 改编法

新闻编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交际行为,它需要译者在新闻编译中进行有目的的词汇或句子上的合理翻译,尤其是在政治新闻中,对源语言新闻中被曲解的词汇或句子进行正确的修正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使源语言新闻在目标语受众中得到有效的信息传播。

例:China has considered Taiwan a renegade province since communist forces drove nationalists from the mainland in 1949, and has repeatedly threatened to use military power against the island if it declares independence

中国坚持台湾自1949年以来一直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省,并重申如果台湾宣称其独立将采取武力行动。

在此例句中,源语言新闻的读者认为中国把台湾理解为“叛乱省”,这当然是有悖于中国人民大众的意思的,如果直(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45页)接翻译成“叛乱省”势必会影响与台湾人民之间的感情,也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因而,译者巧妙地运用了改编法,把“叛乱省”翻译成“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这样既符合事实也加深了与台湾同胞的感情。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 教学方法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突出编译原理课程中书本知识的传授,对于编译技术的思想介绍不是很突出,从而使得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今后的发展没有什么作用,而忽视了课程开设的目的。我认为,《编译原理》课程内容虽然多,但各部分间逻辑联系很强。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概念、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和编译程序的构造原理,使学生了解编译程序在程序设计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为形式语言与有穷自动机理论,为编译程序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深入透析编译程序的构造结构,突出编译程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了解编译程序的总体构造过程和方法,能够掌握基本的构造原理与技术。《编译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以及典型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教学。

一、教学目标

以工科为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不会去设计编译器或者从事相关工作。但《编译原理》课程中蕴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课程中体现出的形式化方法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所要求的重要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的,尤其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来完成。本门课程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何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编译程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构造方法,还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成为制定《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课程整体应当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熟悉编译程序的构造过程和形式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编译程序构造的一些基本算法和基本技术。能够使用有穷自动机的理论和算法,解决常见离散事件问题。

二、教学组织

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知识,陈述的内容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应用相应方法的能力。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组织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和安排教学工作:

(1)备课。《编译原理》课程的一个特点是逻辑性很强,所以该课程在准备的时候,可能比其他课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需要将课程的整体逻辑理顺,在一个完整的课程框架内合理安排各个分支逻辑的内容,孰轻孰重,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该课程的前期准备阶段非常重要,需要我对课程的内容有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个实验系统,以增加实践的效果,提高课堂中的实践性讲解,做到开课之前就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路。

(2)讲课内容安排。《编译原理》课程内容覆盖广泛,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高级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就目前教学的基本学时数来说,基本无法满足教材中所有内容的讲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对关的内容适当取舍。对一般性的知识可以跳过,比如高级语言的概念;对理论性很强的概念可以不作要求;对已学过的知识可以略过,如符号表、存储管理等。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安排教学内容,是《编译原理》课程中组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有穷自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实现以及与正则式的关系,可以详细讨论,并可以作一定的衍生,特别是有穷自动机的理论和应用,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总之,课堂内容的安排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习题课讨论课。《编译原理》课程理论性很强,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和算法,有些概念和算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常用算法的理解,力争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文法和语言一章中,有许多形式化的概念:文法、推导、语言及Chomsky文法的分类等,对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的实质及它们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比较含糊不清的,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对此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实验实习安排。《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形式化语言的理论基础概念贯穿在完整的课程知识中,尤其是语法制导的翻译和以形式化的属性文法为基础的翻译过程,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难度,代码优化及优化中的数据流方程又为整个课程添加理论难度,就是这样的一门理论型课程,却有着同其他应用型课程一样重要的实践性,甚至其实践的意义更为重要。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中的实验实习的重要地位。笔者要求学生完成TinyC语言的编译程序,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5)典型教学方法。《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难度比较大,既要让学生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活动中,觉得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思路可供探讨:图示法。运用状态转换图形象直观,对一些抽象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帮助。这也是对问题抽象分析的重要体现。有穷状态自动机在解决一些离散状态问题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模型,如果能够将问题的分析和抽象通过自动机的模型反映出来,那么问题的解决将变得十分的简单和可靠。枚举、归类法。列出集合中的部分元素,寻找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构造相应的规则,这是形式化方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从元素的构成形态出发,归纳出其一般形式,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再加上对形式工具的使用,能够构造出形式多样的表示方法。

在计算机专业如何有效开展《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与学习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考虑相应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这里我提出和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仍然需要我继续付出大量辛勤劳动,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 对郭著章等人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修订版)从使用者角度进行宏观与微观的使用评析。宏观角度包括翻译学习网站、中西翻译史与理论、实用文本翻译等收录情况;微观角度涉及译例的功能、部分译文的准确性等,旨在通过对该书的评析,给翻译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把使用者角度纳入编写指导原则。

关键词: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使用评析 翻译教材编写

一、引言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郭著章[1]等人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从1988年问世以来,至2013年7月已出现第四修订版,走过了二十多年,足见其生命力之强,也反映出编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比较其四个版本的序可知,初版曾作为“电台英汉翻译广播讲座材料”,面向对象主要为“社会上广大自学翻译者”,由此可见其初衷的基础性。历经四个版本的修订,该书的使用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现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在此背景下,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对该书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使用评析。

二、使用评析

(一)宏观角度使用评析

1.翻译学习网站收录与否

与三版相比,第四版中第一章“翻译概述”的第一节下关于翻译网站介绍的内容已经不再收录;搜索引擎工具也从搜狐改为百度;书中提到的利用工具能搜索到的相关翻译页面的数量从500个更新为1000多万个。这些修订既反映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翻译学习与网络的关系巨变,又反映了编者的与时俱进。网站具有不稳定性,随时可能变化,不利于书籍及时修改,故不予收录,以保持书籍的学术权威性。如三版中提到的中国翻译网的原网址现已成为游戏网站,新网址为。原中国翻译家联盟的网址.cn已不存在,新网址为。但收录网站的好处也是很大的,有利于自学使用者跳出书本局限,获得最新翻译资讯,开阔视野。互联网时代,翻译已与计算机网络无法分割。而且,书中上述网址虽变,但只要使用者利用网络,输入其名称作为关键词搜索,就可找到其官网,所以一味地放弃翻译网站介绍在信息网络时代并非良策。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将访问相关翻译网站作为后附练习题的一部分设置,给出翻译网站的名称,如此既可体现其重要性,又不至于放在正文中削弱了教材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2.中西翻译史与理论收录与否

三版的第一章第二节下关于中国翻译史及理论的介绍在四版中改为以章的形式出现,且新增了西方翻译史及理论的详细介绍,两章名称分别为:第十二章,中西译史和译论基本知识;第十三章,西方翻译理论概述。该书还特邀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刘军平教授负责撰写第十三章,可见四版对中西方翻译历史与理论的重视,有利于读者对中西翻译发展全过程与脉络的整体把握。谢天振[2]等认为,若无翻译史、翻译理论等的学习和训练,那么学生的翻译知识肯定不完整。不要以为翻译史就是流水账似的梳理历史上的翻译事件、翻译人物和翻译观点,翻译史能告诉学生的远不止这些。首先,了解翻译史可以让学生清楚翻译的发生、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其次,翻译史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翻译理念是如何产生、演变、发展的。最后,了解翻译史可以让学生把握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关于翻译理论,叶子南[3]认为,一个译者如果不是中外两种语言基础扎实,且对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有非常深入的体会(无论这种体会是理论的或经验的),那么,他学习一些翻译理论知识,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就能帮助翻译实践。所以,从使用者角度讲,本书中西方翻译历史与理论的详细收录意义重大。

3.实用文本翻译收录与否

该书书名中包含“实用”二字,四版的选修篇中的确包含体现实用文本特点的“科技翻译”一章,这在面向英语专业的同类教材中比较少有。传统教材多集中于“文学翻译”,而难觅“非文学翻译(实用翻译)”的踪迹,或是篇幅有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单一英语人才的需求远不如复合型人才大,况且,文学翻译已非主流,如今市面上90%的翻译多为应用翻译。因此,该教材用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科技翻译,是其开始容纳应用翻译的体现,顺应了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到来。但考虑到目前郭版教材已升级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使用主体为文科类的英语专业学生,编者若能将“科技翻译”替换为“商务翻译”,意义则会更大,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

此外,郭版教材还可加大应用翻译的篇幅,介绍多个应用类文体翻译,如旅游翻译、新闻翻译、学术翻译、法律翻译等,真正体现其“实用性”。 周兆祥[4]在《翻译与人生》序言中提出:“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类教材应体现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翻译的新任务和新特点,继续及时反映译学研究、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更多地关注商务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领域的实务,加强针对性,提高实用性,外译中与中译外并重。”

的来说,郭版教材宏观方面瑕不掩瑜,颇多创新,力求使读者最大收益。

(二)微观角度使用评析

1.译例功能

庄智象[5]指出:目前部分翻译教材不够系统科学,理论与实践部分匹配不当,或者将相关理论进行罗列,或者将例证进行堆砌,有的译文和体例不够规范。本书译例呈现与功能方面,部分章节多以罗列翻译材料(译例)为主,重在列举翻译现象,这样虽可扩大读者知识面,但无法体现认知原则,缺乏用户友好性。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知其然虽重要,但他们更关注其所以然,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往往在该书中“求而不得”、“困惑难解”,加上书中选取的译例多数有一定难度,以致对翻译“心生畏惧”、“望而却步”。

这一硬伤在四版第五章关于“翻译技巧”的介绍中体现最集中。以第五章第五节词序调整法为例,教材在该部分只提及“翻译时(应)对次序做必要调整或必不可少的改变”,没有在该节开头解释导致词序必须调整的深层原因,如英汉语言习惯、修辞风格、思维模式等的具体差异,让读者知其所以然,反而是花大量篇幅阐述“词序调整”与“倒装”两个概念的区别,还举出了倒装的不同例子佐证,不免有些偏离主题。另外,在按照短语和句子两类介绍翻译时,也是仅仅简单罗列一堆译例而无半句对种种翻译现象的解释,读者在教材中只看到原文和译文,而对最想了解的译者根据什么进行语言转换,如何一步步转换,即“翻译过程”这个黑匣子的阐述完全无从知晓,就无法让读者有所收获,更不利于广大翻译自学者的学习,提高翻译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译例的功能自然就无法实现。编者在这一节中列出的译例数量:短语翻译译例19个,句子翻译译例18个,再加上后面的新句子译例10个,该节译例数量达47个之多,但关于翻译思路的介绍却无从寻觅。

2.译文准确性

该书有的译例翻译欠妥,翻译腔明显,甚至理解失误,无法起到教材应有的教范作用,如第五章第四节“词类转移法”下的译例38:

书中原文:“Your Australian guests are immensely impressed by the Splendor and warmth of our reception at the airport along with the boulevard an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书中译文:“你们的澳大利亚客人对于你们在机场、在街道、在现在的人民大会堂所给予我们盛大的、热情的接待,非常感谢。”

分析:(1)译例原文的“Splendor”一词首字母大写,估计是编者粗心所致;(2)原文“be impressed by the ... of our reception”传达的是“我们接待他人”之意,但在译文中却变成“他人对我们的接待”,对原文句子结构的误解导致曲解了原意;(3)译文过多地使用“的”,使得汉语不够地道,不符合汉语习惯。若编者能提供译例出处,读者便可借助句子来源的背景理解和翻译,甚至发现书中原句的错误。

综上所述,教材微观编写方面,笔者建议,首先,应将认知原则贯穿全书,与其简单地在数量上罗列堆砌译例,不如在质量上精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译例,辅以翻译过程的详细揭示及英汉差异的介绍,应该更能帮助读者学好翻译,培养自学能力。其次,在译例及其译文的选择上,编者对自编译文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从可靠、权威公认的渠道挑选译例及译文。对于那些译文不恰当的例句,则坚决予以弃用,以免误导读者。

三、Y语

郭著章等人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编写原则,历经二十多年,在国内翻译教材纷纷问世中依然独占鳌头,受到广大使用者好评,归功于其不断修订,不断吸收新鲜的内容,选材广泛,“具有较好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在宏观编排和微观内容呈现方面均有特色,体现出编者独到的眼光。但从使用者角度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四版翻译学习网站未收录,各类实用文本翻译缺乏,章节处理不够严谨,简单罗列堆砌译例,少数译例译文欠妥等。希望通过对本书的评析,给翻译教材的编写者一些启示,把使用者角度纳入编写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谢天振等.简明中西翻译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46-147.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翻译;双语编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77-02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旨在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保障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自由传播与平等分享,同时这一宣言也是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一种反击。然而,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并非是鼓励开展文化圈地运动,并不提倡各种文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要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曾对此直言不讳:“文化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因此,跨文化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范畴,而是走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成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进行交流,达到相互认识、理解和促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可否认,文明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历史与传统,每个民族又都着有自己绚丽、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语言既是民族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由于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世情风俗、自然环境、、生活与思维方式等等的差异,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信息被误读、遗漏或失真的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形象与争夺文化市场,抵御强势文化的入侵,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努力校正历史形成的文化偏见,进而消除因误读与误解造成的对抗与冲突的责任,也部分地、历史地落在了翻译界与传媒的肩上。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拟对跨文化交流及翻译与双语编辑如何克服异语障碍提出几点拙见。

毫无疑问,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有着众多的形式,而语言交流一即翻译,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却是难以替代的。双语编辑的工作因为涉及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也更具挑战性。它不仅要求编辑拥有开放、平等的文化心态,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使命感,而且要求具有广博的跨语言的文化知识,不同语言的编辑规范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双语信息处理能力。

诚如美国翻译学家斯坦拉所言,无论是同一语言之内还是不同语言之间,人的交往就等于翻译。而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女士也在与南京大学许钧教授的访谈中明确表示“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而且“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同质还是异质文化交流中,翻译都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形式。跨文化交流实质上也属于信息内容的交流,而翻译和编辑正是保证来自不同文化的信息内容能够得以顺利交换的重要桥梁,“翻译就是那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因此也是在边界处发生的东西。

事实上,翻译和双语编辑面对的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文化,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达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法国后结构主义翻译批评学家贝尔曼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这一观点。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还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翻译借助于语言这种信息传播的载体,赋予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是,在翻译和外文书刊编辑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是全方位的,充满矛盾的,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创造。松浦晃一郎认为翻译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具,能够开通渠道,在个性与共性,多样化与对话之间找到契合点”,必然能在尊重差异、保持差异,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担当重任。

翻译既是我们文化扩充的手段,吸收异域文化精华的途径,又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媒介,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通路。但是,没有好的翻译和编辑就不会有顺畅的跨文化交流。因此,一个好的双语编辑同样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因素,尽可能克服翻译和编辑工作中的困难和障碍,为异语间的交流、异质文化的交流搭桥铺路。

2.1 灵与肉

在克隆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复制一个基因一致的生物体己经不是一件难事,但复制一个思想观念、是非标准、意识形态一致的灵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译与双语编辑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在翻译过程中再现词汇、句式等外在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有可能的,但毫无疏漏地再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文本的艺术性等超越语言之上的文本内在特性却绝非易事。

纵观当代的翻译理论,早已突破了乔治・穆南、贝尔尼埃等人的“纯语言学途径”。从梅肖尼克在《诗学――创作认识论与翻译诗学》一书中对文学作品独特艺术个性和别具一格的文本形式的重视,到塞莱斯科维奇女士的“释意理论”的形成、对翻译思维模式、言语意义的把握,都突出说明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难以复制的文本内在特性、言语意义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开始从各种角度来着力解决不可译的部分,使之能够被表达出来。

而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同质文化环境里,信息的信息度很高,因此信息熵很低;在开放的系统中,信息熵会增加。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客观原因,理解和沟通所需要的信息量就会增大。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交流已经不能满足沟通的需要,超语言学范畴的多种因素,如文化背景、语境因素等等方面对于理解异质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在释意理论中强调了这些因素对传达内容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确实,从信息度的提供这一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就会发现,单单依靠语言本身的信息,信息度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异质文化尤其是低语境跨文化交流需要的,很难仅仅通过语言这一项因素来表达丰富的言语意义。通过语言之外的因素来补偿或重新表达,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办法,增加信息量令译文更易被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可译的部分尽量地减少。对于这一点,作为双语编辑应对翻译在译文中增加的信息量有足够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

但不容否认的是,在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耗散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译文对于原文来说,都是一种文化消解的结果。而被消解掉的往往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文本的内在特性和言语意义。翻译是根本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对等的,在坦然面对译本不完美性和译者个人偏好的同时,翻译和双语编辑所需要注重的则是在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无限接近原文的核心意义,使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贴近原作,在目的语中使原文本的韵味尽量地展现出来。

2.2 补偿与剪裁

斯坦拉的四步阐释翻译模式中提出了“侵入”、“补偿”的概念。而法国释意派理论提出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步骤,即是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语言外壳,摆脱了原有的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尽可能地释放其内在的意义。不论是何种翻译理论学派,所不能回避的便是可译与不可译以及如何掌握翻译尺度的问题,简而言之,便是剪裁与补偿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活动中,剪裁与补偿表现得非常突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必然遇到这两种情况。但剪裁和补偿的度,直到今天仍然是学界、翻译以及双语编辑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应该以何为标准来确定原文翻译时的取舍呢?

如前所论,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增加一些相关信息来帮助理解和沟通。补偿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又该如何补偿,补多少,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文本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内在特性的同时,巧妙地将异质文化信息融进译本中呢?要避免补偿的信息变成“狗尾续貂”首先就必须深入理解原本,尤其是理解原本的最核心的内在特性。但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重点不是补偿,而是剪裁。剪裁就是对原文信息的合理消解。因此,剪裁是在对原文的篇章逻辑结构以及核心的内在特性的保留的基础上,寻求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共性和支点,去除一些不影响理解和沟通的信息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只有在剪裁过后,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应该增补哪些方面的信息。补偿是剪裁后的补偿,剪裁是理解后的剪裁。对原文的解读是第一位的,但在深入剖析原文后,笔者以为,应该首先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和构架译文,也即是裁剪原文,厘清何者译、何者不译,然后对于原文中的异质的文化元素进行一定的信息补偿。这也是双语编辑在工作中应予以厘清和掌握的问题。

今天的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了,而已经成为横跨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学科,翻译和编辑也不再追求语言上的等同,而更多地转向关注有形的语言文字背后的文本的真正内涵和言语意义。

3、结 语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翻译和双语编辑不仅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把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介绍给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使之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任,而且在积极参与全球对话中不得不面对当今世界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上的诸多复杂问题。这一局面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翻译和双语编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不会改变。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编译技术;课程实践;编程能力

1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随着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学科的专业实践(特别是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作为大学课程中第一个较为系统化的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编译原理实践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译原理(在有些学校称为编译技术)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计算机系统软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大部分高校在这门课程的开设中,都会将其划分为理论讲授和课程实践两部分进行实施,甚至将理论讲授和课程实践分列为两门课程。

2002年,教育部在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批示中,将“软件学院要培养市场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也构成了软件学院区别于传统计算机学院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软件学院的学生而言,编译原理的教学情况则有所不同。首先,软件学院的历史都不长,受课时和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甚至是示范性软件学院,也会将该课程压缩甚至完全砍掉;其次,即使是保留该课程教学的学校,也会不同程度地压缩实践环节的时间,多多少少地影响到学生对编译技术的理解与掌握。笔者认为,尽管编译原理课程确实存在理论抽象、概念众多、算法多等特点,但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构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与实现技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技术并具备相当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为今后从事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不但不应该削弱,反而应该受到重视和加强。

在此前提下,如何让软件学院的学生在掌握编译技术基本原理的同时,大力加强他们对编译技术的理解与使用,从而提高其产品――计算机软件(尤其是大型软件)的结构有效性和效率,则是摆在软件学院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的―个重要问题。

2 对学生能力的分析

在各高校的软件学院中,普遍存在着生源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软件了解不多,所以即使是在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对软件专业的认识不够,大学阶段的头两年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则直接导致对专业课的畏惧乃至厌学情绪。所以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时,更需要摸清学生基础,培养他们学习兴趣,通过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培育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调研可知,软件学院的学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计算机知识很感兴趣,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二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一般,且学习能力平常的学生;三是对计算机知识不感兴趣,且学习较差的学生。

像北航这样985高校的软件学院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高,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环境和配备的师资力量也普遍较强,因此比较容易形成良性循环,为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但根据历年编译原理期末考试的情况分析看,实际教学效果也并非完全符合正态分布。高分段(>85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多,约占40-50%左右,且这部分学生的能力较强,即使适当加大试题难度对其考试分数的影响也比较小;而不及格学生的人数大约占10%左右,且即使降低试题难度对其影响也较小;试题难度影响较大的是中间段的学生。

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编译原理的实践环节达到应有的效果。

3 因材施教

笔者在编译原理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过不同的实践方式。通过不断地摸索,发现采用如下的因材施教方式效果最佳。

(1)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写小型编译器。一个完整的编译器包含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和代码优化等前端部分,也可以包含生成和具体计算机体系结构相适应的可执行代码后端。一般编译原理实践环节大多安排学时为32学时左右,因此要让一个(或一组)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前端和后端两部分是不现实的,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前端。

(2)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实施编译程序实践教学中,除了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法外,还可以让他们利用LEX、YACC、JavaCC等工具来编写编译器。由于YACC等语法分析程序是基于自底向上的分析方法,所以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环节,对LL等分析法就应当赋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力争让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生成编译器程序时,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3)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分析现有编译器程序的方法。也就是说,并不要求他们自己去设计开发一个具体的编译器,而是通过读懂现有的编译程序,了解其工作原理。哪怕让他们比葫芦画瓢地逐行输入并调试现有的程序,找出现有程序中的印刷错误和不合理之处,都对其动手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编译程序可选择PL/0文法程序代码,或者是Pascal-S文法程序代码。当然,其他类似的编译器程序都可选用。

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完整的程序源代码,让其采用填空的方式完成其中部分关键模块。此类题目由于提供了大部分源程序,只是让学生参考教材或课堂上的例子集中精力解决一些关键问题,这样就能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实践任务,真正达到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加深对编译过程理解的目的;同时学生在编译器的实现过程中也能够产生成就感,从而消除了对课程的恐惧感,增加学习的信心。

在对编译源程序的选择上,可以选取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例如张晶等人提出的Lo文法就只包含了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等基本语法成分。可以让学生在此文法基础上使用相对简单的递归下降分析法先进行实现,完成后再逐步对其进行扩充。这种方法就像软件工程中的原型开发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树立信心,取得预计的效果。如果扩充的文法只是同一种类型的简单扩张,则学生会陷入重复的劳动,从而让他失去兴趣,所以文法的扩充一定是方法的扩充。

对于部分学生,还可以让其利用所学知识编写类编译器的工具,比如智能编辑器、公式编辑器等。只要是能够将编译技术的知识用到具体程序中去,所有的尝试都应当予以鼓励,但这种尝试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以免出现学生出发点虽好,但遇到具体技术问题无法克服进而导致挫折性失败的情况。

4 编译原理实践教学的时机

通过对不同学校的调查发现,不同的学校对编译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完全分开,而且分别放置到两个学期中实施。这种方法虽然存在着界限分明、便于组织教学的好处,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和实践严重割裂,学生往往在第二个学期实践环节中对上一学期所学的知识遗忘得非常厉害,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因此不建议采用;另外一种稍好的方法,是将教学和实践环节虽然分开,也就是先进行课程教学,结束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方法虽然把两个环节放在一个学期实施,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但上述矛盾依然存在,只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程度稍轻一些而已。

经过多年的实践,作者认为采用两遍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教学和实践放在同一个学期实施,不要将它们完全分开。首先可以讲授编译原理的最基础知识,例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的自顶向下分析法、语法制导的语义分析等,与此同时安排学生进行编译器相应部分的编写工作,即把整个实践环节变成教学环节的一个大作业。待学生完成后,再进一步讲解词法分析中自动机理论、语法分析中的LL及LR分析法、代码优化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最后再完成利用编译工具进行编译器自动生成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交叉进行,学生学到哪里就实践到哪里,从而保证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 结语

笔者在北航软件学院七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摸索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区分教学对象,然后因材施教的基本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头几年的教学中采用的是简单的统一式实践方式,即所有学生采用同一个题目、使用同一种文法,独立完成一个编译器前段。此时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偷懒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之后采用分题目实践方式,即自我感觉水平较高的同学经过申请可以采用CO文法,绝大部分同学使用PL0文法独立完成一个编译器前段;自我感觉水平较低的同学采用在部分已有Pascal-S文法基本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填空补充递归子程序语法分析模块。此时没有发现学生抄袭别人代码的现象。为了保证成绩的区分度,所有获得优秀(采用五级计分制)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经过代码讲解和演示并通过教师提供的测试。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方法

TP314-4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公认比较难学的课程。通过学习编译知识,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编程语言;编译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的系统结构、指令集结构以及相关的操作系统,掌握编译技术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计算机系统;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编译器是一个很好的系统软件,它所涉及的算法和技术可直接复用于软件开发的实践[1]。

一、教学现状

编译原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实践动手环节的教学效果受制于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动力。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与今后的就业没有多大的联系。而且就目前计算机领域的发展现状而言,并不需要重复编写构造编译器;课程本身的难度较大,有同学反应,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可以理解,但是下课后往往想不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够,动力不足。

其次,编译原理课程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到的先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等,学生对这些先修课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甚至于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另外,该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如自动机理论等,涉及到的算法复杂,不容易实现,如语法分析阶段的自下而上的分析算法等,对于编译程序这个系统软件,各模块之间接口复杂,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编译程序也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实践效果不理想。该课程的实践涉及许多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因此,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同学,实践具有较大难度,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来说,很难达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思路

(一)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及其重要性

编译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在讲授过程中,理论性的知识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整个上课过程中要让同学们明确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开设该课程,即学习编译原理的重要性,在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译原理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所谓计算机思维能力指的是具有抽象化与形式化思维的能力,编译器在设计过程中就运用了计算机思维的思想与方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将有助于其更好地把握编译原理的目标[2]。另外,编译技术应用广泛,如软件系统安全、现有程序理解和软件工程的逆向工程等方面。

(二)精x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在编译原理教学方面积累的宝贵的经验,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但是,对于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我们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我们的学生水平、课时的多少以及学校的办学特点,对编译原理的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突出重点,是学生能够把握编译技术的核心内容。现在多数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细节的算法上,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让学生宏观把握编译原理和技术。

编译原理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的讲解,即:词法分析阶段、语法分析阶段、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产生。

词法分析阶段,这部分内容的主线是正规式与有限自动机的相互转换,以及将有限自动机最小化。通过介绍正规式和有限自动机的概念,为什么需要转换,以及如何转换,让学生对有限自动机的识别功能,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语法分析阶段,该内容包括自上而下语法分析和自下而上语法分析两种。根据两类分析方法的特点,指出每种分析方法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每种分析方法适用的文法环境,然后讲解如何实现每种分析方法。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两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即LL(1)分析方法和LR(0)分析方法。

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关键的问题是,非终结符有多个候选时,如何选择的问题,因此相关知识点较多,如消除递归(包括直接和间接)、消除回溯和求FIRST集FOLLOW集。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上的具体算法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述LL(1)分析方法的判别和预测分析表的构造,预测分析程序的构造和实现过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一个具体的小程序为例,讲解预测分析程序的实现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句柄。对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分析,LR分析方法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包括:LR(0)、SLR、规范LR和LALR方法。LR分析表的生成算法较为复杂,因此讲解时重点应放在LR实现的关键问题,即如何确定栈顶符号是否构成句柄。对于这部分内容,重点让学生掌握LR(0)的分析方法。因为SLR(1)已经能够适应大多数的文法,所以规范LR和LALR方法部分,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即可。

(三)加强实践环节

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基本的验证试验开始,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完成很难的任务,打击学生的信息和积极性。试验内容方面,比如对于词法分析,让学生先练习LEX的使用,之后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语法分析程序,要求功能简单,能把源程序中的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常量和分隔符等识别出来即可,旨在加深学生对词法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最后可以交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试验任务,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三、结束语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当前编译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4篇

计算机语言之所以能由单一的机器语言发展到现今的多种高级语言,就是因为有了编译技术,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发展最迅速、最成熟的一个分支。“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一门非常有用的核心课程,综合运用编译理论及多门前修课程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高级语言在机器上编译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编译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编译程序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掌握编译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获得设计、分析和移植编译程序方面的初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设计多种软件的素质。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使用到其它课程的知识较多,因此成为计算机专业诸课程中既难教又难学的一门课程。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抽象难理解

编译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应用程序,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软件,它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抽象度也较高,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课程内容讲解清楚,并使学生接受理解是有难度的。

2)基于面向过程语言的描述模型

目前,这门课程中的算法和模型描述是用pascal语言或者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虽然个别教材加入了少量关于面向对象语言编译技术的内容,那也是稍加点缀而已,用途较小。然而,面向对象语言已经成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流语言,社会上大量使用的也是面向对象语言,而我们的编译原理教学仍然沿袭旧的面向过程语言,这种现象严重脱离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

3)课程实验设计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编译原理”课程的实验内容上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能上机实现一个小型模型语言的完整编译程序,或者是分四个单独的实验(词法一个实验,语法三个实验),它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理解一些编译理论与算法,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认为学习编译原理就是为了设计编译器),造成很大部分学生在动手之前就早早放弃了努力,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4)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编译原理”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时主要用于形式语言理论与各种语法分析算法、语义分析技术的讲授上,缺乏对实际编译器的分析。同时,在讲解的时候一般没有辅之以其它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没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因此学生觉得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激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5)教学大纲统一

目前,每个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学生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包括统招的“一本”、“二本”学生,以及“专升本”学生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生源造成学生知识背景和自身素质也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显然不合适。

6)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编译原理就是为了设计编译器,而大部分学生今后从事编译器设计工作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觉得没必要学。另外,目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已经成为了主流,认为课程主要讲授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处理已经落伍,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

形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这些问题在我校的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有意义的。

2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调整

“编译原理”课程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难理解,激不起学习兴趣。为此,需要对课程内容合理安排以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a)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较多,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结果导致劳而无功。为此,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学生层次的不同,在不影响对编译系统理解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切不可造成“统一重点的教学”、“统一层次的教学”、“统一大纲的教学”现象。

b)范例式编译器的剖析

为了帮助学生对编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部分内容,即对一个范例式编译器进行剖析。该范例式编译器应采用教学中涉及到的典型编译思想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际编译器代码进行阅读,将使学生对抽象的编译理论与算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c)面向对象式语言的描述模型

当前,面向对象式语言已成为主流,而目前课程中的内容却是围绕面向过程式语言展开的。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部分内容,即选择某个对象式语言来描述典型的编译算法。但就目前来看,以面向对象语言作为源语言来重新组织编译原理的教学内容并不合适。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指明这一点,使之有个正确的认识。

2)实践环节的设计

“编译原理”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培养其分析、设计软件的能力。为此,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合理组织实践训练(对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类别学生素质差异,需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a)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编译原理”课程的实验内容上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能上机实现一个小型模型语言的完整编译程序,或者是分四个单独的实验(词法一个实验,语法三个实验)。这样的实验内容存在一个缺陷就是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编译就是为设计编译器,而大部分学生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可能性较小。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能运用编译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例如,可以给定一个受限汉语的子集,引导学生用文法去描述它,然后把它应用到一个简单的自然语言查询的程序设计中去。

b)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间

实验时间安排要具有灵活性,不要一周或两周一次实验,这样可能和授课的理论内容脱节。可以分别在每个实验的相关内容讲解完后安排这四个实验,并要求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的输入和输出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

为了让实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老师在实验前要将准备好的实验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分析、设计实验内容;二是老师指导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所涉及的原理、程序模块的功能和部分变量的用途;三是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开始进行实验,老师随时进行监督指导。最后,在实验完成后,老师一定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记录,学生则要记录下所有的实验结果。

3)教学方法的改进

“编译原理”课程抽象性和理论性较高,学生普遍感到内容难理解,更不能运用编译技术所涉及到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其他专业问题,学起来枯燥、无味。为此,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多媒体辅助教学

“编译原理”课程涉及到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主要包括一些经典的语法、语义分析算法。这些理论和算法抽象复杂,不易理解。为此,需要借助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如cai课件、cai教学系统和教学网站等。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知识讲解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师生互动才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在课后,应通过教学网站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bbs系统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还可以指定课后的时间组织小型的师生面对面交流,一方面是答疑,一方面也可以就编译领域的一些新问题、新动向进行研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材建设和cai课件制作

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编译原理”的经典教材,因而我们暂时不打算重新编写授课教材。但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的课程实验内容设计却各不相同,没有合适的实验教材,因此有必要根据我院特色来组织编写“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教材。同时,我们也将依据我院教学实际,重新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的cai课件,以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5)教学网站的建设

开发“编译原理”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良好的网络辅助教学环境,实现学习、答疑、作业和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网络化,教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利用该平台完成几乎所有教学活动,本课程教学网站主要将分四大模块:

a)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人、教学队伍、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录像等相关信息。

b)课程建设

课程概况: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材和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电子课件(ppt)、电子课件、参考教案、例题源代码、习题答案、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实验指导。

在线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笔试、模拟机试和在线考试,实现了自动组卷和评分。

作业练习:提供了各章的练习题、单元测试题。

作业提交:主要提供了作业的与提交等功能。

c)bbs论坛

提供学生、老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d)问卷调查

在课后,发放调查问卷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

6)cai教学系统的研制

cai教学系统是辅助教学的一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编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进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将考虑按照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图来设计“编译原理”课程的cai教学系统。

基本知识播放:提供每章的基本知识点的查询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程序实现等。

编译过程演示:这是cai教学系统主要模块,提供了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算法的动态演示,而且还要动态演示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执行过程。

自我测试:提供题库,让学生测试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系统维护:随着编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一些新的概念和算法,因此系统也要随时增加新的知识点。另外,随着系统的运行,可能会发现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也需要及时修改。

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图1 cai教学系统主要模块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影视剧翻译;二度编码;文化缺省

1、霍尔模式与二度编码论

1.1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

斯图亚特・霍尔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论者,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过程中,将货币生产-流通模式和原理应用于解码-制码理论原型中。 他编码-解码模式最早应用于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根据霍尔理论,电视话语可分为“制码,解码和成品”三个阶段。电影话语与电视话语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应用于电影话语的制作:首先,编剧对原作品加工,影视话语的意义由此产生,完成了“制码”阶段,而在第二阶段---“成品”阶段中,语言和语法规则为影片的话语注入了意义。在最重要的受众的“解码”阶段中,对加工过的“译本”进行解码的过程中,受众必须先“解码”才能获得其意义。(陆扬 2000:22)这是影视话语三段论。译者信息的传播不一定等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由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历史背景,语境,译者对其注入的编码的意义与最终受众对影视剧话语的解读不一致。例如,美≈卸烙械挠哪及讽刺效果未必能为中国观众所体会。

1.2二度编码论

从符号传播学角度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为一个中间人站在AB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先是作为A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者,对A语言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解码。该过程称为理解原文。然后又充当B 语言的传达官。将从A语言解码得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加工成B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这个过程便是编码。译者的活动不是机械的把AB两种语言进行字对字的转换。而是考虑到文化因素和堵着的可接受因素。先和A在A语言的环境中共同进行第一次符号化过程,又和B在另一个B的语言环境中合作完成第二次符号化过程,因此,在这个翻译过程中所进行的两次符号化过程称为“二度符号化”。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翻译二度编码论”。(麻争旗2008)

2.美剧特点及其字幕汉译中文化缺省现象

2.1幽默

Pocheptsov(1981)将幽默分为两类:语言幽默和情景幽默。其中情境幽默是指不是通过玩味语言而产生的幽默,而是由情节或与情节相关的东西产生的。它主要是通过在特定的情形下实现的,通过上下文,很少依赖词语本身来实现幽默效果。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形式,影视剧中的幽默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幽默翻译包含许多困难,因为语言元素,如语音,词汇,句法修辞,以及语言之外的元素,如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将在目的语中有所缺省异质文化中的幽默加以解码,再二度编码到本土文化,让中国观众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美国式幽默将会在下文探讨。

Eg.and some did their cleaning.and some did their yoga.Others did their homework.(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译文1:有人在做瑜伽,有人在做作业。

译文2:有人在做瑜伽,有人在搞特工。

译文一翻译出了原文”做作业”的表面意思,却丧失了美式幽默。这句话发生在苏珊的女儿朱莉想要帮她妈妈打探新来的邻居的背景,这句片首的旁白暗指朱莉“做作业”是在“搞特工”。译文二再现了这一幽默。

2.2 人物个性化

人物的个性化是指呈现在观众面前每个演员独有的言语特征。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是影视剧翻译的重要原则,可以从微观横纵向比较,比如职业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比如在《绝望的主妇》中,该镇紫藤和平被被优雅的家庭主妇玛丽・爱丽丝・杨的自杀枪击打破。她的死亡不是影片的结局,而是一段性格迥异的年轻家庭主妇的家庭生活的开始。玛丽忽略了她的朋友和邻居的生活。她们是一些性格特征迥然不同的典型的家庭主妇。Lynette Scavo(勒奈特)是四个孩子母亲,是一个公司的白领,为了家庭开始了全职太太的生活,然而对天生好强的性格却让她与孩子们处处作对。Susan Mayer(苏珊)是一个单身母亲。单纯善良,总是让自己陷入一些小麻烦中,其笨拙可爱滑稽的语言风格让人忍俊不禁。总是有连续的小事件。坎普(Marcia Cross)总是穿着得体,举止得体。人前恩爱,人后却和丈夫进行离婚前咨询。Gabrielle Solis(伊娃)是超级模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婚姻。然而,她在那之后却过上了金丝笼里生活,丈夫觥筹交错,自己独守空闺,不久与园丁出轨。以下是该剧中几个例子。

⑵Eg.you are going to behave today,And just so you know how serious I am...(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译文: 今天都给老娘老实点,让你们尝尝老娘的厉害.

勒奈特一度是叱姹风云的白领女强人,雷厉风行,性子急,直率,缺乏耐心,容易发怒,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放弃了工作。勒奈特现在是全职太太和家庭主妇,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在邻居的追悼会上,勒奈特想要管住自己的孩子,译文“尝尝老娘的厉害” 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勒奈特火冒三丈,威逼利诱孩子们的场景.

2.3 通俗,简练

影片中的人物角色的对白通常很口语化,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同时,口语容易理解,具有方言的特点,能更好地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例如在电影《加菲猫》中,加菲尔德和王子的主要角色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反映当地的特点。这两种英语语言虽然各自说英语,但分别代表了美国和英国的语言特点。在不同语言的国家中,口语化的传播就需要译者找不同语言中相应的口语来代替。影视剧翻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简练浓缩,译文和电影画面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同时播完,影视剧的画面的长短决定着译文字幕的长短。字幕要尽可能的浓缩,简洁和精炼,否则会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关于这点,方梦之(2003)曾提到,影视剧的英语字幕一行不超过35个字母,汉语则一行不超过18个汉字。

3.影视剧翻译中文化缺省定义及原因

3.1文化缺省现象

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作者与意向读者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王东风(1997)认为“文化缺省产生于文化内部运动,是一种交际现象”,有其鲜明的文化特,是“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由此,最重要的是,译者要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找出其文化缺省项,站在译语受众的角度感受和体会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兴趣以及对字幕的接受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对文化缺省项进行最大程度的传达,使译语受众和源语观众一样接受影片传达的文化信息,有美的享受。

3.2文化缺省原因----跨文化因素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交织和渗透。(Bassnett 2004)跨文化交流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分享,沟通和交流的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学者们所提倡的语言学到文化的转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是翻译中最棘手的部分,影视剧翻译尤为如此。翻译实质上是翻译文化的行为。尤其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让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们交流,体会到异域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的特色,美的享受和,尤其是文化缺省项值得深究。

3.3文化缺省原因---高低语境

爱德华・霍尔(2010)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由于人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类生活环境的语境不同,人的思想行为和语言要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因此,中美两种文化沟通交流和转换的时候,文化缺省不可避免。

4、二度编码论应用下的文化缺省的应对策略

在翻译字幕时译者同时肩负解码和编码的任务,其创造性劳动也正体现在其进行二度编码的活动中,这为中外媒介跨文化交流传播搭起了信息交换平台,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若从翻译二度编码的角度出发处理文化缺省项,译者可以考虑使用保留、重构、增补与省略等策略。

4.1保留文化缺省项。

在译入语观众可理解可接受范围内,保留文化缺省项是译者在二度编码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 如在《绝望的主妇》第二季第七集里,苏珊和保罗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不休,保罗坚持己见,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于是苏珊讽刺保罗,不要自以为是,连世界末日(2012)那样的故事都可能会发生(“2012could happen")。《绝望的主妇》引进中国时,电影《2012》在中国热播。因此,中国观众和读者对于“2012”这一文化缺省项的理解毫无问题。在此,保留源语中的“2012世界末日”是最佳选择。一方面,补充了汉语中的文化缺省项,为汉语注入了新的语言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将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中的传入中国,传播了源语文化。

⑶ Eg.Ease up,you little vampire.

译文:轻点儿,小吸血鬼。 西方人经常用 “ vampire” 形容邪恶之物,在中国却是文化缺省的表达。剧中勒奈特将自己调皮的孩子形容为“小吸血鬼”,既表达对孩子们的不满,又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随着《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吸血鬼主题的电影的传播,中国受众很容易对吸血鬼代表的含义产生共鸣,因此,此处文化缺省的保留,观众也不难明白该表达背后的含义。

4.2重构文化缺省项

东西方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实践以及意识形态不同,观众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不同,译入语读者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体会不到西方读者的感受感,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影视字幕翻译中往往对源语文化缺省项进行改造或替换,在译入语中找到类似意像和表达方法来表达。

⑷Eg.My grandma always said: “an erect penis doesn't have a conscience.Even the limp ones aren't that ethical.”

译文1:男人时没有理性,不也没有理性。

译文2: 男人是靠下半身思考的,上半身也不思考。

译文3: 男人在感情生活中是个傻子。

中国是一个传统国家,当谈到性之类的话题时,人们会较为隐晦或者直接忽略此话题。而美国是性文化开放的西方国家,当谈到性相关话题时,人们毫不觉得难为情。因此,西方电影中与性相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缺省项。译文1于直译,但东方读者未必接受大胆的表达,译文3归化表达又过于含蓄,将性生活模糊成“感情生活”,妨碍目的语读者了解美国开放的性文化的文化背景。译文2中在二度编码的关照下,译员重构该文化缺省项,用"下半身”来译,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把对白中的言外之意含蓄又委婉的翻译出来,更有利于中国观众知晓剧情及人物内心活动,令中国受众最大程度获得英文受众的感受。再如以下这例:

⑸Julie:How long has it been since you've had sex?

译文1:朱莉:你上次什么时候有性生活的?

译文2:朱莉:你上次什么时候有男人的?

译文3:朱莉:你上次的爱情生活怎么樱 此处的sex在二度编码理论指导下被重构为“有男人”而非直译的“性生活”或者“意译的爱情生活”,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把其中言外在之意含蓄又直接翻译出来,更利于中国受众了解剧情,以期让中文受众产生类似于英文受众的感受。

4.3增补文化意向缺省项

由于中美背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源语和译语的文化缺省在所难免,目标语读者对于源语的文化缺省项较为陌生。前文提到的影视剧字幕通常非常迅速地在观众眼前划过,观众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理解其缺省内涵,因此,译者利用自己双语文化背景,根据二度编码原则,对A语言的缺省项进行增补,令观众能够明白其中内涵,特有的美剧幽默。

⑹ Eg.,uh,I don't even know if I'm ready to start dating yet.

译文1:我还没准备好去约会。

译文2 人我喜欢,跟他好这事,我还没考虑好。

"start dating"在西方人看来不仅仅意味着汉语中的“约会”,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和某人确定男女关系。因此,译文1直译并没有准确翻译出其内涵意义,对于该文化缺省项,在二度编码理论的关照下,译员采用增补的译法,在译文2中,将“dating”翻译为“和某人好”,增补了缺省的文化项,更有利于受众准确理解剧情。

4.4省略文化缺省项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主要应对方法外,处理文化缺省项时,还可以考虑省略的策略,由于两种文化的背景差异,有时候很难对源语文化意向进行增补保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对其省略。字幕原声及其画面能够对被省略的文化进行补偿。

如电影《天下》中的对白

⑺ A:陛下,需要多少驾?

B: 一千驾。

A: How m any,your majesty?

B: 1000.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音和语系,对比英汉语言的数量词使用差异很大,在此“驾(jia)”是古汉语中表示兵车数量的词。由于电影中重点强调的是数量,在画面中会清晰地显现兵车的图像,即使省略也不会给译文观众带来误解,综上分析可省去量词,以免增加受众接受信息的负担。

5.结论

人类翻译实践和体会不断深化,传统意义上只关注语言层次转换的语言学翻译观不能适应多种多样的文本翻译需要。在“文化转向”受到广泛关注情况,翻译学家以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角度审视翻g现象及其背后本质,更加关注翻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与渗透。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翻译是原文意义-原文编码-语言思维加工-译文编码“二度编码”活动,是不同语言思维之间的再度编码和转换,是原文作者、传播途径、译文读者和受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关系,因此,翻译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翻译过程与传播学互通有无。如何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源语文化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如何让译入语观众通过影视剧翻译者的灵活处理最大程度上感受到源语文化的信息和美是本文讨论重点。

传播学中,霍尔的电视话语解码制码模式可以应用于影视剧翻译的二度编码。本文将霍尔模式和二度编码理论应用到经典美剧《绝望的主妇》英译汉翻译的分析中,举例分析了译者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如:增补法,保留意向法,替换法,省略法,从而为影视剧翻译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 Ed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Edward,T.Hall.Beyond Culture[M]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10.

[3]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