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

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体会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古诗教学必须注重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造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感悟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6)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一 、 引言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1]

二 、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在“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三 、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2]

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艺术赏析;主题归纳

一、教学反思,认知提高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在早读中,从教室中传来阵阵的读书声,并不是读有关语文的文章,而是在读英语。在平常的学习时间分配上,英语学习的时间也是远远大于语文的学习时间,但是从考试的分值来看,英语和语文的分值是一样的,从这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教学中,语文学科往往被看成不是很重要的。在现在的高中各科学习教学中,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古诗文,学生对其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忙于归纳其他的考试重点,缺乏对此的认真教学,把古诗文定位在了死记硬背,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学生也仅仅只是记住,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古诗文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篇幅占到了总文章数的百分之四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提高对于古诗文的认知,把它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把这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激发兴趣,克服被动

现在高中的古诗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对于古诗文本身字词的解释以及对于诗句艺术手法的赏析,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子赏析却不懂,不去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感情,其实在高中课本中的这些古诗文,大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博大的人生哲理。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要求死记硬背,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也不会自主地去探求其中蕴含的思想,缺乏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克服被动的学习。

三、注重积累,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古诗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在课后,让学生慢慢积累和关注有关古诗文的信息,慢慢地培养起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让古诗文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地去探究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所带来的思想情感。

古诗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于语文教学,它其中也蕴含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其与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及文化上进行充实,完成自我学习的人格升华。

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韵味诗眼共鸣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尾巴,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军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供其淫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黄冈、汉阳、汉川、武昌、嘉鱼、蒲圻)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为黄州刺史的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208年10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将高楼间的两座桥(即复道)曲解为大乔和小乔。(桥通假为乔。此事见《三国演义》第44回。)《许彦周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瓯北诗话》)。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天气预报有东南风,而不是借东风),地理(身在黄冈赤壁,而借三国赤壁以抒怀),历史、军事(赤壁之战),训诂学(桥通假为乔)和文学知识(包括三曹的文坛掌故、小说《三国演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塑造人物形象不必坐实地名、史实,形象思维要以小见大,才能耐人寻味等等)。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23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785-805)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户口税)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政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未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772-846)和韩愈(768-824)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ù@①》)。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点美学,提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讲稿,不能套用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贵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样铺叙,才能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政治课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jiǒng@②”、“叱”、“牵”、“驱”、“惜”,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jiǒng@②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叱牛)着把牛车掉过头来(jiǒng@②车)牵向北边走。“jiǒng@②”、“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二丈红绡一丈绫)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条附加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等等,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再如孟浩然尝于太学赋诗,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使一座惊服。(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人玉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是经过抗严寒、傲霜雪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了高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也还有以数词为诗眼的。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

郑谷改“数枝”为“一枝”,这个“一”字就是诗眼。因为“一枝”是最早开的梅花,意境更新,韵味更浓。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朗读课文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诗篇,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在这时,一种对祖国自然美的无限赞颂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的崇高品质,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总之,在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也能很好地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字库未存字注释: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韵味诗眼共鸣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尾巴,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军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供其淫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黄冈、汉阳、汉川、武昌、嘉鱼、蒲圻)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为黄州刺史的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208年10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将高楼间的两座桥(即复道)曲解为大乔和小乔。(桥通假为乔。此事见《三国演义》第44回。)《许彦周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瓯北诗话》)。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天气预报有东南风,而不是借东风),地理(身在黄冈赤壁,而借三国赤壁以抒怀),历史、军事(赤壁之战),训诂学(桥通假为乔)和文学知识(包括三曹的文坛掌故、小说《三国演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塑造人物形象不必坐实地名、史实,形象思维要以小见大,才能耐人寻味等等)。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23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785-805)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户口税)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政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未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772-846)和韩愈(768-824)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ù@①》)。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点美学,提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讲稿,不能套用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贵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样铺叙,才能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政治课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jiǒng@②”、“叱”、“牵”、“驱”、“惜”,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jiǒng@②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叱牛)着把牛车掉过头来(jiǒng@②车)牵向北边走。“jiǒng@②”、“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二丈红绡一丈绫)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条附加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等等,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再如孟浩然尝于太学赋诗,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使一座惊服。(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人玉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是经过抗严寒、傲霜雪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了高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也还有以数词为诗眼的。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

郑谷改“数枝”为“一枝”,这个“一”字就是诗眼。因为“一枝”是最早开的梅花,意境更新,韵味更浓。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朗读课文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诗篇,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在这时,一种对祖国自然美的无限赞颂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的崇高品质,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总之,在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也能很好地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字库未存字注释: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一首诗短短几句或包含一个故事,或蕴涵一个道理或影射着一幅画。如果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因为每一首古诗中的字音字意与现代文差异甚远,古诗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或源于战乱,或源于隐居,或源于离别。这些都为古诗教学设置了障碍。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解字词的方法,整体理解的方法,推敲品味诗的语言进而想象意境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诵读、理解以及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体会、运用古诗词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文;背诵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05-01中华五千年文明,大多存于古时文献之中,其中古典诗词尤其堪称中华文学之精华。学诗读诗,能有效增加学生人文涵养,让他们的人格变得厚重起来。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均为历代名家名篇,内涵高雅厚实,词句精美,韵律和美,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涵咏,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这些诗文,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习读背诵。具体如何组织与实施呢?现在简要分享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

1.安排恰当的时间

学校早读是7:30分开始,笔者则7:20到教室,利用提前的这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读诗背诗,一天一首,并作适当讲解。时日一长,学生每天上学时都会自觉地早到十分钟。因此,一个周内,不管是英语早读还是数学早读,之前的这十分钟都成了"诵诗十分钟"。其次,下午放学时,笔者也往往抽三到五分钟组织学生背早上所背之诗,背完即放学。如此安排,学生极其欢迎,因为他们不需要回家专门安排时间来背诵,只是上学和放学时各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轻松背得一首诗。他们感觉在没有什么负担的情况下就背得一首诗,心里十分愉快。这样的时间安排当然需要教师作出较大的付出,这就需要教师克服很多个人困难,敬业爱岗,努力投身于教学和学生管理,把学生当子女一样看待。每天都要注意做到按时到位,使学生逐步形成早读晚背的习惯。早读晚背安排在课表上,但如果执行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最终效果不会好。所以,安排好恰当的时间后,还要求教师持之以恒。

2.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计划

背诗不能急躁贪多,切不可想一天背多首。笔者的经验是最好一天只背一首,一个学期16个周,每周5个工作日,背80首诗是稀松平常的事。笔者给学生制定了每日背诗计划,每天学生只需要背下一首诗并能理解,每过十天后将前面背的十首诗歌回顾总结一下,并且由教师组织进行小测试。这样的计划,任务也不重,学生很容易接受,因此实施起来非常轻松。有的学生每天只针对一首诗进行背诵,达到了倒背如流之效果。有了合适的目标,再有合适的计划,按计划执行下来,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了。

3.教给合适的方法

背当然不能傻背、死背,而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需要老师指导。笔者教给学生的方法是:(1)读准。即力求将古诗字词读音搞准读准,不读白字。为做到这一点,在读之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把每一个字的音查准读准。(2)读顺。即句读停顿等把握准确,能读得顺溜。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复念读,由慢到快,力求在快速朗读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咬字吐字清晰。(3)读懂。充分理解诗句意思,读懂每句诗。为让学生懂,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古典诗文意义。(4)涵咏。在前三方面做好的基础上,学会涵咏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感情来。

4.把握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背诵诗歌,不能盲目,不能蛮干,不能简单追求结果,而要懂得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讲究循序渐进,注重日积月累。笔者指导学生背诵时,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记忆能力测试,对不同的学生作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些记忆和理解能力都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再背一些相关的诗歌篇目。对记忆能力稍弱的学生,就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全面把握学生背诵成长历程,笔者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背诵成长档案袋,他们每天背诵的成果都会有所记录和体现,一一记于档案袋中。一段时间内,允许学生查看自己的档案记录,对自己的背诵史进行回顾总结,从而调整此后的背诵计划。档案袋记录的内容,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背诵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继续背诵的的热情和兴趣。

5.定期开展背诗沙龙活动

为巩固背诵成果,也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笔者会定期举办古诗沙龙活动。活动形式具体有古诗手抄报展览、古诗接龙、古诗配画、古诗配乐等,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这种活动的参与中,又进一步巩固了诗歌的背诵,并且背读的兴趣又得以进一步激发。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有表现欲望,特别是他们觉得有自信的方面,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给他人看。背诗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当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又会受到激励,从而会更有欲望继续诵读古诗文。所以,教师不能把这样的活动当成一种负担,应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多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这样的活动。

6.不定期举办古读诵读大赛

为展示学生背诵成果,笔者不定期地在班级中举办古诗诵读大赛,通过海选方式,分组进行淘汰赛,最后获胜者将获得"背诵之星"称号。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已经产生了好几名背诵之星,而还没有拿到该称号的学生,也在积极努力,想争取成为下一届的背诵之星。当然,这种背诵大赛,还可以在年级层面甚至全校进行,这样可将背诵活动推广至全校学生,让广大学生也从中受益。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将有助于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让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之中。让我们一起为学生的将来,祖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8、10.

[2]周晓文、李国英.识字教学软件制作中的汉字学理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50-51

[3]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8:116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42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阅读是开展语文课程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古诗文特有的韵味、情味、意味、个味决定了最适合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诵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古诗文更加深层次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小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学期总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还要制定课堂上具体实施的目标。就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来讲,进行诵读教学主要希望达成三个目标。首先,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技巧。古诗文中往往饱含深厚的情感,为了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需要掌握充分的古诗文阅读技巧,包括如何诵读的语调、诵读的速度、诵读的停顿等等。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的获得来源于对古诗文大量诵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和局势,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帮助。

二、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星海,如何从庞大的素材库中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章,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诵读教学选择的古诗文的来源有两个途径。首先来源于课本,课本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十分有限,从量的角度来看不符合学生诵读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课文古诗文之余,教师还要自选一部分诵读内容,为了不使这部分增加的诵读内容成为学生的负担,古诗文的难度应该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古诗文诵读是提高古诗文理解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教学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在课堂上重视了诵读教学的地位,但是往往采用老一套的诵读方式,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脱节,没有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科学探讨。

1.以教师诵读带动学生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诵读的过程更像是模仿诵读的过程,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如果教师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和谐悦耳,那么学生也就会不自觉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作品中来。因此,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带着他们一起诵读古诗文,这样能够消除生僻字的干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使用泛读代替领读,使学生整体把握诗文整篇的情感和节奏。领读和泛读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朗读功底,能蚴褂帽曜嫉钠胀话诵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咬字清晰准确。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古诗文所描述的环境和表达的情感熟练灵活把握文章节奏,包括句子的停顿、缓急、语调等等。最后,教师要在课前多次诵读古诗文,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感悟,在领读或泛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加深对古诗文的喜爱。同时,高超的诵读水平也会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赞美,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2.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主要包括近体诗和词两种,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每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十分严密的格律,词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是诗歌题材,句式长短不一,但是不同词牌的词的句子有固定的字数和固定的平仄押韵,因此同绝句律诗的诵读也是相同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提升,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古诗文内涵的剖析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文的本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帮助微乎其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层次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们对于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训练学生们的语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诵读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专门诵读的时间,在诵读之前,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诗文的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同时正确把握字音,初步保证能够顺畅的朗读句子。在通读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诗句的缓急、轻重、停顿等来丰富诵读的情味,彰显诗文独有的情感。

3.对比诵读,提高鉴赏能力。对比诵读是鉴赏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比诵读有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同作者诗文的对比诵读、同时期诗文的对比诵读等等。

以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这一题材的意蕴风格,同时也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在这一题材诗文写作上的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小学诗文更多的题材是山水风景的描写。将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同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拿来对比诵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绘了春柳枝条飘扬,葱翠袅娜的美好画面,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绘了江岸两边美丽的春色,但是在同时能够送诵读者能够感受到诗句中饱含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泊船瓜洲》与《咏柳》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但是在情感上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平仄起伏要注意区分。

以同作者诗文的对比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作者不同时期诗文的诵读,能够对作者的人生境遇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王之涣的两部作品《登鹳雀楼》与《凉州词》,前者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后者描述了山川的雄阔苍凉和戍边战士处境的危险孤独,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前者语调更加激昂,后者则略显悲怆。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并背诵教材中精选的古诗词,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均有较大帮助,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生在理解并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以及气质,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灵动,使小学生接受深层次的人性教育。

一、通过体味意境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境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小学生去体验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形成健康积极的乐观情怀,净化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对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帮助。

二、通过理解内涵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诗人一般是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在

理解诗词内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并真切

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在理解不同内涵的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感恩意识等,进而

使其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以及思想认识有很大

帮助。

三、通过诗词朗诵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感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有极强的节奏及韵律,小学生在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感受并体验到诗词传达的情感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学生在节奏的平仄起伏以及乐感的体验中受到诗词美感以及情感的熏陶,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以及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对其成长及发展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怡洁.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吉林教育,2009(35).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42-01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悟热情,则不但能体会到古诗文美妙精辟的语言魅力,更能领悟到其中蕴涵深邃哲理和深沉的情感,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荣耀和自豪。更好地实现文道统一,以及新课标理念下的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所以,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使“文”与“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具体思路和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四)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诚信善良、尊老爱幼的亲情、友情加深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珍惜感情的心理品质。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诗词;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堂中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但是通过对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进行仔细研究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都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重难点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只有明确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光芒。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治玺.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与现代诗词教学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重庆市万盛区第四十九中学A区 刘东平 400802

内容提要: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权重,势在必行。加强古诗文教学,有助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学习方法态度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诵、精讲、领悟、背诵、迁移。笔者试行多年,效果显著。

一、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权重。尽管国内外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从2000年秋季起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教材(试验本)来看,教育部门还是作出了权威的回答,古诗文占50%以上。而实验本走得更远,高一全学年都学文言文(古诗文)。其实,这也并非惊人之举。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就会明白,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博大精深、厚实凝重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必要了。日本国1994年颁布施行的中学国语科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读解和鉴赏作为古典的古文和汉文,加强对我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培养喜爱古典的态度”,“思考日本文化的特点和日本文化同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借以“思考生活和人生” (圆点为笔者所加)。我国台湾省更重视古诗文,大学联考除作文外,全是古诗文,且比大陆高考中的古文要难得多(当然其中有教材的原因)。总之,从世界趋势看,各国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一般来说,文化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行为文化。(4)观念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丰厚遗产。在高中教育阶段,我们所应传承的传统文化主要是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它们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面对西方文化的浪潮的冲击,,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何曾摆脱过困惑、迷惘、彷徨?从古诗文的大海中拾取智慧的珍珠,点亮思想的明灯,显得尤为必要、尤为迫切!处于社会巨变时期的中国,更需要从传统文化教育中吸取养料,来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因此,加大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权重,加强古诗文教学已是时代的必然,势在必行。

二、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等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古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才华的结晶。具体来讲,加强古诗文的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古诗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应该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更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优秀的古诗文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包含了爱国、立志、勤学、正义、真理、做人、处世等,富含闪光的思想宝石供人们审视、琢磨、拾取,潜移默化中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陆游“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爱国爱民豪情喷涌而出,扑面而来,读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可作为对失意者的劝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反映了古代人民终年辛苦而不得温饱的生活遭遇,“逆水鱼儿冲断岸,贫泥燕子坠危沙”(宋·陈傅良《用前韵招蕃叟弟》)则充分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的勇敢精神,象这样的诗文举不胜举。走在世界前列的汉唐盛世,傲视群雄的四大发明,叹为观止的古代遗迹,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高雅大方的儒家礼仪,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为学生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打开了一扇十分开阔的窗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已有了自我教育的因素,中学生已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一个人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育自己的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古诗文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良好条件,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能领悟做人处世方面的道理,思索人生的奥秘,并在思想上进行纵比和横比,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从而受到教育。例如一位高二的学生在读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之后在作文中写到:“每个人都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以前我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太多,把别人的长处看得太少,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同学的关系,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要改正自己的不足,多向同学学习。”事实上她也这样做了。从实际来看,许多学生喜欢抄录这类富于生活哲理、闪烁着思想光辉的诗文名句,有的甚至将其作为座右铭。

(二)古诗文的文学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育还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高雅的审美体验,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祖国的文字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加以巧妙的调配,就可以组织成一幅幅充满灵气的图画,建构行行佳句、篇篇美文。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文句已耳熟能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圆点为笔者所加),生动的词汇,巧妙的调配,令人叹为观止,有助于学生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独特有个性的语言,摈弃干瘪枯燥矫揉造作的语言。

 审美的对象还包括自然美、人情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秀丽,“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宋·刘《雨后池上》)又生动地表现了柳树的妙趣和雨后池塘的清美。古诗中对于水的描写很多。唐诗中写到水的句子就有八千多首。仪态万千,令人神往。请看:“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王维),“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李白), “碧水青山曲径遐,薛罗门巷足烟霞”(郭敏),这些优美的诗句很容易激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而激起保护现今水环境的热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远离官场融入自然后扑面而来的清新的自然之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写出了山民的人情美,杜甫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写出了乡邻的随和与自然,透露出浓郁的人情之美。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前两联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溢于言表。后两联写依依惜别的心情,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尾联更进一层,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把惜别之依依写到了极致。

(三)古诗文为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方法、态度提供了的学习空间。《劝学》、《师说》《问说》的作者均是学问有成的大家,系统的论述无疑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更是精辟地阐述了学习的真谛。杨万里“莫言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则告诉学生对学习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两茫茫”(唐庚《春日郊外》)更深切地道出了写作灵感的得之不易以及忽有所悟而又难以言诠的诗家甘苦,启示学生要养成重视积累多读多写的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戒人们不要纸上谈兵,应重视实际。

三、我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索。结合传统,跟上现代,我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五步:朗诵、精讲、领悟、背诵、迁移。重点是朗诵、领悟、迁移

1、朗诵。这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诀窍”。 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既是感觉器官、言语运动器官与大脑协调活动的过程,又是思维活动、感情活动与言语活动协同活动的过程。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文辞起於言语,音声实辅翼表情。设若止得辞意,无以体验气态神情,所得徒叶公之龙耳。今诵其音节,韵律体乎唇吻,应於聪明,心领神会,庶可得矣。而吟诵之际,神愈贯注,则化境入境愈深”(胡新欣《论古今韵》)。想那古代莘莘学子,读书时总是摇头晃脑,津津有味,以至《四书》、《五经》都能倒背如流。笔者认为,古代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诵”(当然古人未用这一词汇),如同今人重视语感。这与汉语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汉字的“声、韵、调”有自己的特点,是字形、音节、语素三位一体的文字,字音的特点是它极易产生双声、叠韵的关系,可以将汉字组合得匀称整齐,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也易于记诵。古人读的文章没有标点,理解文章全靠反复朗读。现代人朗读就方便多了,可以较敏锐地感觉到何处词语用得妙,哪一段落写得好。笔者在教学中,朗读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首先学生试读,然后然后教师范读,之后再由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听读,要求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古诗的平仄诗韵。

2、精讲。它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手段,也是学生对通过朗读、领悟而获得的知识进行比较、校正、补充和扩展的重要途径。就古诗文而言,主要从形象、意境和写作技法等方面大致点拔即可,不宜对字句作详细的阐释;就古文而言,教师点拔关键词、疑难句子和篇章的整体结构就可以了。精讲要设计恰当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时,可讨论:荆轲刺秦王,如果成功,历史将会怎样?保姆式的字句详解只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解剖式的句法、技法分析更会破坏原文的整体协调之美。

3、领悟。如果说朗读主要是对作为外在形式的语言外壳的认读,那么领悟则是对其内涵的主动感知、体验,它要求学生装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调集已有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文学上、感情上、思想上缩小自己与作品(作者)的距离感,提高认同感,悟到妙处,还可以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朱熹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某此间说时少,践履时间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会,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籽类语》。如果学生自己不去领悟,别说普通中学的教师,就是名牌大学的教授也是白搭。套用陆游的一句诗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悟绝不是只停留在在语言文字上,更重要的是将语言文字与它涉及的有关事物、自己的生活经验统筹起来,从而真正理解原作的内涵并得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当然,现代的中学生没有古人的生活经历,怎么办?这就需要发挥想像力。假如自己就是当年的作家,会怎么样?如果学生的想像力不够丰富,历史感太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当年或近期观赏过的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电视。例如教学《赤壁之战》,可联系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有关情节,教学《鸿门宴》可联系电影《西楚霸王》、电视剧《刘邦》,教学《过秦论》、《六国论》可联系电视剧《春秋》、《战国》。

4、背诵。优秀的古诗文总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背诵欲望,它也许会成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十分重视背诵,古代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三字经》都要求学生能熟练背诵。宋濂在《侯钧传》中写到:“侯钧积学四十年,每读书,必熟育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十遍,终于己无益”。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是完全应该的。它可以使学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化,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古诗文特有的敏锐甚至是直觉的判断。事实证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能背诵相当数量的古诗文,特别是诗歌。我所教的1998级、2000级、2001级的一个班,全班有1/3的学生主动购买了《唐诗鉴赏辞典》,还有一部分学生购有不同类型的诗歌文本,大多数学生能背诵相当数量的诗歌,结果当年高等成绩很好。近两年不再考名句背诵了,但我仍要求学生北一定数量的诗歌。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力,背得多了,学生新学一首诗,也就知道该不该背,新学一彷文,也知道哪些句子段落该背。至此,可以说学生基本掌握了背诵的要领。

5、迁移。这是教学古诗文的归宿。古诗文中的许多名句在今天也有极强的生命力。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生辉。如“教师批评学生要有度,应‘嘈嘈切切错杂弹,在珠小珠落玉盘’”。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将课文内容、生活学习中的见闻感受用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一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则形成简练为文的习惯。几年来学生拟出的好对联有(教师作了修改):

① 青山古堡遍布峪口隔不断团结交流

朔漠青冢数列内蒙维系着汉匈友好--------------------------------- 《内蒙访古》

② 争夺大青山为生存求发展

修筑赵长城着胡服学骑射-----------------------------------------《内蒙访古》

③ 岩隙缝生知难植根沃土

水潭击波方能举帆大海-------------------------------------------- -学生周记

④ 绿树村满野,麦黄别情深。

已供寒窗意,犹记清风心。

人间多岐路,海内有真诚。

鹏程几多雾,奋翔终可争。 ------------------------------------- 《小别有感》

⑤人本无贤愚,学自有功夫。

积累又坚持,专一能进步。---------------------------------- 读《劝学》有感

⑥世间造化鬼斧工,奇异伟绝各不同。

遍览美景亦平常,最是精神盈胸中。------------------------------ 题《风景谈》

⑦并种梧桐互连枝,环飞鸳鸯相鸣和。

若得明皇闻此情,长生殿上泪亦多。----------------------------- 《孔雀东南飞》

⑧料峭春寒浅浅入,琅琅书声破窗出。

夫子九泉遥相问,来年金榜题名无?----------------------------------- 《晨读》

⑨爱美貌且诱骗,抛妻别子为匹配,又娶俏繁漪。飞鸟笼中困,情危义诟。

恨薄情而转徙,痛夫惜女作佣人,再进周公馆,亡妻而前立,雨暴风骤。--《雷雨》

⑩居上流,玩奸耍滑几沾血,另背冤魂二千,一堆狗屎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提出源于孟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往往从利于集团、流派发展的角度出发,断章取义地解读《诗经》中的作品,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有感于此,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时至今日,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教学法,在教育界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解读“知人论世”,是教育工作者尤其应注意的。具体来说,“知人论世”分为了“知人”和“论世”两个方面。作为社会群体里的个人,在分析诗词、鉴赏诗词时,主要通过研究作者以及作品人物的年龄、生平事迹、性格、家庭状况、仕途发展、文学涵养、情感趋向等等来把握诗词背景。“论世”中的“世”指的是作家写作的周遭环境,“论世”就是将作家、作品放置在使之得以产生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去考察,从而获得作品与时代之间的深层联系。“知人”与“论世”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诗歌的理解与鉴赏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考察,同时还离不开对写作时代背景的探究。为此,清人章学诚说道:“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速论其文也。”[1]

一、“知人论世”法在教学运用中的现状

古典诗歌从《诗经》三百零五首开始走上了抒情的现实主义道路,几千年来,学校课堂对诗词的教学从未间断,人们对于诗词的研究锲而不舍。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从古代开始却并没有产生一部专门论述古典诗词教学法的著作。期间,“知人论世”的诗词分析方式作为最早、影响较大的文学评析方式,其中蕴含了诗词教学的合理成分。当今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知人论世”教学法的作用,该教学法也有希望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发扬壮大。就目前来说,我国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知人论世”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偏误:

1)运用太过简单。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对诗词作品的背景分析,只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学生学习诗词时便无所适从。

2)运用过于浮于表面。该教学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以及作者思想,有些教师将作品的背景解说看得过于死板,有时对背景的研究又过于深入。

3)运用过于随意。教师对作品背景的分析和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全盘说出,不分主次,使得学生抓不住关键的学习内容。

4)运用过于单一且宽泛。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了教学法的单一,不注重不同课文不同的使用要求,一刀切的运用“知人论世”法造成了教学法的宽泛应用。

二、“知人论世”教学法的优势

1.正确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有些作品如果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便很难理解其思想内容。如在讲解曹操《龟虽寿》作品中的一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中“天”的含义时,如果随便翻译一下,学生很可能将“天”理解为上天。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点拨,通过查找资料答疑解惑。随后可发现曹操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因此在该作品中的“天”不应指上天,而是指大自然。

2.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我国传统诗词从诗经开始便延续了“诗以言志”的抒情传统,很多诗歌多以抒情表意为主,而知人论世对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很有帮助。具体举例来说,在讲解陶渊明的诗歌《饮酒》等时,教师应该注重分析陶渊明的生平,从而把握思想情感。陶渊明隐居南山下,躬身耕作确实表现出了厌恶官场的情感,但从他多次入世又多次出世的角度拉看,在做官与隐居之间陶渊明仍是动摇的,只是不满于污浊的现状。其次,从他对田园农作的抒写,也说明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解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句时便迎刃而解了。

3.帮助理解作品写作手法

由于古诗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缘由,某些言语不便于诗人自由表达,因此通过知人论世可以使学生明白某些写作手法所表达的含义。如曹植《七步诗》采用比兴手法,以豆自喻,来说明兄弟相残的事实,抒发了作者悲怆沉重的心情。

4.丰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模式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诗词鉴赏的方法,在如今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丰富我国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具有重大意义。

三、古诗词教学注重知人论世的具体方式

1.讲授法

讲授法适用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思想性。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很容易造成一言堂的局面,因此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讲授时语言的风趣度,注意讲解的生动易懂。例如在教授杜甫《蜀相》这首诗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取题用意时,教师利用题目说明诸葛亮的政治身份从而阐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句便显得容易多了。这种方法灵活方便,达到了诗歌鉴赏的主要目的。

2.谈话法

谈话法适用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展开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将交流的过程转化为学习经验。同时,谈话法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报告小结。如杜甫《蜀相》的教学实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诗人,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

生: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生: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

师:是唐朝晚期吗?

生:是由盛转衰时期。

生:“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背景知识略)[2]

3.演示法

演示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影像资料将与诗词相关的信息演示给学生观看。因演示法具有直观感性的特征,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广受好评。如在教授李白《蜀道难》时,可以播放《百家讲坛》。

4.参观法

参观法属于课外实践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研究,从而巩固知识,开阔学生学习视野[3]。比如生活在庐山附近的同学,可以亲身去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理,进而去体会苏轼当时的困惑[4]。

采用“知人论世”教学法教授课本内容以后,古诗词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文基础,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相应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渠道进行授课,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体发展中的影响及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8:5):123128;

[2]祝东:论“知人论世”阐释方法在清代词学中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