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篇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陆游

林升

龚自珍

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乃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祭祀

精神抖擞

形近字识字: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

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

1.诗歌朗读比赛。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2.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出示会写生字: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理解。

(2)借助工具书查询。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示儿情怀

1.想一想从《示儿》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示儿:给儿子看。

(2)我的问题: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

(3)出示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

预设:

(1)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2)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3)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一生都致力于抗金事业。

3.你有哪些字词理解不了呢?一起交流讨论讨论。

预设:

(1)元:本来。同“原”。

(2)王师:南宋王朝的军队。

(3)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4)乃翁:你们的父亲。

4.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进行诗句的理解。

(1)诗文的关键词是哪一个?预设:悲。

(2)诗人“悲”的是什么?

(3)他的遗愿是什么?

5.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临安感慨

1.《题临安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我的问题:作者在墙壁上题写了什么内容?

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出示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预设:

(1)临安城有什么特征呢?试着用诗句来回答,再试着描述一下临安城的景象。

(2)诗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3)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

(4)这疑惑中有诗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呢?

4.解释字词:

(1)几时:什么时候。

(2)休:停止。

(3)直,简直。

5.讨论:临安这花天酒地的靡靡之风是繁荣的真相吗?

预设:不是。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里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感慨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预设:诗人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饱含愤恨。

(三)呼唤变革

1.《己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2.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3.出示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4.解释字义

(1)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2)恃:依靠。

(3)风雷:是指重大的变革。

(4)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5.讨论:

(1)想一想,作者用“万马齐喑”比喻什么?

预设:比喻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2)我的问题:为什么会“万马齐喑”?

预设:从社会谈起。

6.学完《己亥杂诗》,请谈一谈你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什么看法?可以简单论述一下班级“班干部轮岗制”。

四、课堂展示

1.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把你认为诗中最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写到积累本上。

3.展示你所搜集的爱国名言。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3篇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

)的小径

)的儿童

)的蝴蝶

)的菜花

)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

(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生大胆想象交流。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

④指导背诵。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

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

蜻qīnɡ

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课前游戏,温故知新。

师引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出示课件)

(1)师生互动游戏: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2)师引导生把这些诗句连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

②师指名读。(相机板书:词牌)

③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④指导朗读。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板块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同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识记字形。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

(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

②生交流讨论。

③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①生齐读。(相机板书:简笔画溪声)

②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相机板书:茅屋青青草)

③指导朗读。

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⑤生自由想象、交流。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⑥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生交流。

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

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示例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出示课件)

a.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b.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c.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示例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出示课件)

a.师引导: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还美吗?美在何处?

b.示例: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到美。

c.理解“相媚好”。

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媚好”。

d.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真让人惊讶。请同学们把这种感受带到词中,再读这句词。(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

课件出示: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④生练习写片段。

⑤师指名交流写的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引导: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预设:我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景中。

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

【设计意图】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板块四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1.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画面入手,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三首诗词的教学“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我准确落实,避免了教学中的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2.把握课文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结合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4篇

教材分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坚定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并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搜集有用有效的资料帮助学习,但是由于年代、历史的不同,学生很难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深入古诗的意境,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特点,我决定采用创设情境,运用自主学习法,如自读自悟、配乐吟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来体会,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积累延伸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竹子精神,从而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来突破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准备

1.

课前搜集作者郑燮的背景、故事以及有关竹的诗句。

2.

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背诵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由“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古诗。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教师小结: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竹石》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像这样,为自己的绘画作品而写的诗就是题画诗。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题目《竹石》又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小结: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

1.初读全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全诗

3.齐读全诗

4.读出诗的节奏

A.指名读

B.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5.听录音朗读

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读出来吧!开始!

(二)初悟诗意

读全诗,说读懂了什么?

(三)品悟诗意

1.激趣

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

2.学诗意

指名说诗意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从何方刮来什么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3.

激趣读诗

(四)品读一、二句

1.指名朗读

2.品词

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

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

过渡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

3.解立根、说破岩

“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

体会环境的艰苦和竹子的勇气、决心。

生:自由读文。

4.品“咬定”

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

它靠的是什么?你说!

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带感受读诗句

读诗表达自己产生怎样的感情?

带感情读诗

(五)品读三、四句

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韧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1.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

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遭遇那些磨难与打击呢?

3.情景感悟

播放音频

(狂风怒吼、倾盆大雨、山体滑坡……)

教师富有激情、感情地诵读:狂风怒吼,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它肆无忌惮地吹刮在山间旷野,竹子也被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吹得四处摇摆,难以呼吸,但它仍然在心底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突然一阵北风吹来,一片乌云从北部天边急涌过来,还伴着一道道闪电,一阵阵雷声。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一霎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竹在颤栗,但它仍然牢牢地咬定青岩石并坚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遭遇了如此劫难,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到底怎么样了呢?

用诗句中哪个词语来回答?“坚劲”

(六)悟出竹情

竹子必须面对无数的打击,面对数也数不清的磨难,可它依然坚强不屈地挺立着。因为它有不屈服的风骨,因为它有坚强不屈的信念。诗句中那个词可以体现它的这种风骨,这种信念?“任尔”

试背全诗

四、体会诗人情怀、拓展延伸

(一)这真是一株______的竹子!我们看到______想到______。

教师导语: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更认识了一位有骨气,不随风倒的诗画家。《竹石》正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二)出示郑板桥故事。

读故事,谈感受。

(三)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作者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赏析苏东坡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

(五)交流诵读有关竹的诗句。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六)师生一起唱诗。

五、回归生活,引发“竹”思

郑燮借竹子表达自己刚正不阿,不怕风浪,不畏打击的这一种顽强的硬骨头精神。我想,联系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打击等等,当你们遇到这些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鼓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书写《竹石》,教师寄语

请同学们在横线处规范书写《竹石》,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教师寄语:同学们,相信这节课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带着这些美好的果实继续远航。也愿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七、作业

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殊形象呢?你们感兴趣的话课下不妨去研究研究!

(一)默写《竹石》

(二)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夑

咬定

破岩

坚韧不拔

坚劲

刚正不阿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竹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3、体会诗句的含义,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含义。

难点: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一、谈话引入。

1、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2、出示课题:《竹石》。

二、学习《竹石》。

(一)解诗题。

1、初读古诗。

(1)、自由读、指名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什么是竹石呢?

(2)、我们平时在家里看到的竹子与诗歌里的竹子有什么不同?

3、走近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郑燮。课前布置大家回去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简介作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燮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燮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燮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3)、这首诗是作者在他画的竹石图上题写的诗,这类诗我们叫做“题画诗”。

(二)、明诗意。

1、借助课本的注释和手上的工具书,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然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绝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历经无数磨难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风也不能把它吹倒。

前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后两句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石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2、齐读古诗。(读出竹石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悟诗情。

1、作者仅仅是写竹子吗?他还想表达什么感情?

《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作者借赞美竹石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自己风骨的强劲。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2、这种表面上写物,实际上则写人表现方法就是“托物言志”。

3、用赞美、敬佩竹石的语气再次齐读古诗。

三、课堂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古诗是

“托物言志”的呢?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欣赏《竹石》吟唱,熟记诗句。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郑燮的诗歌,体会他的诗风。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特点

状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坚忍不拔

精神

言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减”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2.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衢道中》。

3.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愉快心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练字纸,教学课件,田字格黑板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想不想出去游玩?想去哪里玩?

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代的诗人,一起出去走一走吧。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出示诗人简介)自己读一读关于他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他不但爱旅游,还爱用诗句记录自己的旅游见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他在游“三衢道中”时所写。(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自己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得一字不错。指名读。再指名,随机正音。齐读。

有一个字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出示“减”)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指名说方法。

2.还有几个字要求我们会写,老师把他们挑了出来。(出示“梅、溪、泛、减”)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不但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再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你们觉得这几个字中哪个字最难写?随机抽并范写。生书空并描红。随机抽取评价。

3.刚才我们学习生字都用了什么方法?(先观察字形,认清结构,再注意占位,强调落笔的注意事项)课下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三.理解诗意

1.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三衢道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随机评价并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

2.回顾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你还会用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归纳看注释、查字典、调换语序、补省略等方法)看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用这些方法理解该古诗的诗意)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你对诗句的理解,你都读懂了什么?指名说。随机评价语引导诗人的游玩时间、游玩天气、游玩路线、游玩途中所看到的、游玩途中所听到的。(板书:游玩) 四.体会心情

1.我们通过理解诗句,知道了诗人写了一次“游玩”的事,诗人这次游玩玩得愉快吗?(板书:愉快)你从哪些字或词感受到的呢?(出示全诗)

晴:说明天气好,天气好心情就好。诗人其实还告诉我们,这次游玩的天气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难得的好,你读出来没有?引导“梅雨时节的晴天”强调“日日”。这样的天气心情不止是好了,简直是惊喜,你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读这一行诗吗?指名读,再指名。

泛:(出示溪上泛舟图)你泛过舟吗?心情怎样?会看到什么? 行:(出示山间小路图)你爬山时心情怎样?

不减:(出示林荫小路图)当时的天气已经有点热了,能在这样的绿荫下行走,心情一定很好。

添得:(播放黄鹂鸟的叫声)听一听,好不好听?听到这样的声音心情好不好?

2.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全诗吗?同桌互相练一练。指名读,再指名。还有哪种读法能让我们表达出这种心情呢?(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敲击、拍手)齐读。 五.想象意境。

1.我们跟随诗人曾几的脚步,一起游览了“三衢道中”,我们在晴朗的好天气里,泛舟溪上,溪水碧波荡漾,溪两岸绿树红花,清风拂面。后来,

我们又走在了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耳边不时回响着黄鹂鸟清脆悦耳的叫声,真让人心旷神怡!(出示风景图)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此刻你就是诗人曾几,让我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次回到三衢道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眼前的景物也许会比诗人笔下更丰富。(播放背景音乐,配风景图)

2.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初探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到老幼妇孺都能吟上几句的唐诗,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呢?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古诗教学的呢?下面以《寻隐者不遇》为例,与大家进行一下探讨。《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是以“推敲”著称的苦吟派诗人。这首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记述了诗人寻访隐者没有遇到,而与小童子进行对话的情景。不同的教者对于这首诗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的:教学伊始,教师告诉学生要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贾岛的诗人,有一天他一边骑驴在街上走,一边在琢磨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无法决定是“敲”好,还是“推”字更妙。由于他过于投入,不知不觉中闯入了当时大官韩愈的仪仗队,被带到了韩愈的面前,韩愈告诉他,敲字更为精妙。教师问学生:“你认为贾岛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学生非常积极的进行了回答。接着,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进行了范读,总结出古诗的节奏,让学生跟读,小组读,指名读。在学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诗中几个重点词的意思:寻——寻访;隐者——隐居的人;言——说;只——就;此——这,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说一说这首古诗的大意。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古诗的大意了。然后,教师再次提问“松下问童子,诗人向童子问了几次,分别是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非常吃力地回答,一共有三次提问,分别是:你师傅去哪里了?去哪里采药了?你能找到吗?教师紧接着问:“三次提问?诗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点摸不到头绪,在教师的一再提示和暗示下,勉强回答出来。最后教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介绍了“岁寒三友”松竹梅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了学生对诗人寻访的隐者进行了想象中的评论。另一位教师讲授的也是《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导入环节非常的自然,他说:“今天我们和诗人贾岛去拜访一个人,你知道他拜访的是什么人嘛?他见到了吗?我们的诗人根据他的寻访过程写了一首小诗。”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教师进行范读,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读这首古诗的节奏。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读。接着教师有提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这首古诗画一幅画吗?你觉得幅画中应该画上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给出了答案,画里应该有高山、雾、白云、松树、小童和诗人。教师紧接着又给出了一个问题:“诗中的哪些内容是画不出来的?”毫不费力学生就知道,童子和诗人的对话是画不出来的。“你有办法将他们的对话表现出来吗?”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将诗人和童子的三次对话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又问道:“诗人为什么会写松下问童子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山中树很多,为什么单单是松树,必然有不同的意义。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松,白云和高山都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到,诗人寻访的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世外高人。最后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机会,你曾经寻访过什么人,没有遇到,你能有一首诗记录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投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有的学生写到“花下问同学,言师开会去。只在校园中,人多不知处。”两个教学案例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的就发现,第二个更精妙,在课堂中学生表现更加自如,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取得第二个案例的教学效果呢?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古典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叙事诗,另一类是言志抒情诗。叙事诗讲述的通常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甚至是一个场景。无论是哪种诗,它都是一副意境幽远的画,有诗情自然就有画意。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教学资料收集要充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灵活的处理。第一个教学案例的执教教师的教学准备也十分到位,但他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满意的,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是一个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对学生的精神也是一个美的洗涤过程。中国古诗由于在创作形式上的要求,使它具有了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中国的古诗尤其是唐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这样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特别强,韵味十足。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很多时候是一字意义无边,如白居易的《鸟》中“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一个“望”字,让人遐想无限。这就是中国古诗的魅力,简练的语言,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寥寥数字,就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来了一个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黄河。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绝不了缺少这份美的感悟和教育。第二位教师通过一副画,就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幽静的场景,让我们对那位隐者的身份和品质展开了想象,而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就是因为缺乏了这份美感的教育,是整堂课黯然失色。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对话;学案导学;课堂检测;高效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诗词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表达、意味悠远的境界、深厚长远的文化,无一不打动着我们。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词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尤其是推荐的50首课外古诗词,虽说只是要求学生能背诵即可,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材推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古诗词知识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但是,古诗词的教学确实非常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

一、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现状

纵观整个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笔者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会影响着课堂的进程,甚至是学生的思维。一堂古诗词阅读课上得好坏,也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但是现阶段在古诗词阅读这一教学中,许多的教师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将古诗词的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的教学

当前,不少教师在遇到一首古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带领着学生进行重点字词的理解,然后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句子翻译。这样做不仅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字词的理解上,而且由于古诗词大部分都是采用借景抒情,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导致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感悟,但是学生仍旧“不知所云”。

2.古诗词教学经常出现“无声”或演变成“一言堂”

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尴尬。这种尴尬总结起来就是:教师没有针对学情去合理地进行教学的设计,或者没有放胆去让学生自主鉴赏。这样的情况下,古诗词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叫一位学生回答,学生“无声”;第二位学生也是如此;第三位第四位亦是如此……教师开始或心慌意乱或气愤不已,内心暗骂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在一片“无声”中,教师开始“侃侃而谈”,将自己认为的很重要的而且是学生应该要知道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而学生呢,在教师的“侃侃而谈”下,开始“奋笔疾书”,像打字机似的将教师所说的都打印在了书本上。

3.只有“半桶水”的教师难以教出“一桶水”的知识

大部分教师对于古诗词的素养都停留在学生阶段所学到的。不少教师在学生生涯中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工作之后,教师们大多难以静心学习,平时教学时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大多靠的是教师参考书或者是网上参考资料,所以对于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是“一知半解”。教师都只有“半桶水”,又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

那么,面对这种种问题,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该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文化素养,更是因为在我们的中考中会有古诗词的默写和古诗词的鉴赏这两种题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希望将课文中的古诗词当成一个“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从而能够在考试的时候,面对这种题型能够更加有方法、有效率。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笔者将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本文就针对如何建立古诗词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学习,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改变古诗词课堂上学生“沉闷”教师“无奈”的现象,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笔者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4人,或者让他们自由组合,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赏析。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余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且帮助答疑。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能理解,那么就求助教师。这样一来,不单单是让课堂成为了“学堂”而不是“讲堂”,而且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时:改变了原本教师引领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首先,笔者导入到这首诗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并且带着自我的理解,去细细地分析整首词;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组的人数不能少于2人,不能多于5人,在组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质疑答疑;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对词进行讲析,并且说明重点和难点,而疑点呢就交由教师进行简答。

采用这种形式后,第一小组总结归纳:“肠断白O洲”一句中的“肠断”一词,读出了悲伤、痛苦的感情。第二小组总结归纳:“过尽千帆皆不是”,从中看出了失望的情感。同时这一小组的一位学生提出疑惑:温庭筠是不是女的啊?第三小组总结归纳:“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给人孤寂的感觉。第四小组总结说:这里写的应该是一个妇人,她的丈夫远在外地,她去望江楼是盼望着她的丈夫归来。第五小组急忙归纳道:“我组认为,这位女子早晨梳洗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望江楼,盼望丈夫归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第六小组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小组:他们首先表示,他们小组所讨论出来的,其他小组都讲过了,不管是内容或者感情基本都是一致的。不过他们小组还发现一个地方,“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中的“悠悠”一词他们认为是指妇人等待的时间很长。这堂课讨论到这时,全班都沸腾了。其余组中没有轮到发言的同学的激情更是高涨,他们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说等待时间长应该是从“梳洗罢”和“斜晖”两个词语中看出这位女子是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有的人说“悠悠”给人一种水一直不停地流,而人也将一直等待下去的感觉。

上到这里,笔者不禁拍手叫绝。之前一直都是教师在讲解时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下,竟然将《望江南》一词中的重难点都讲析了。笔者也不禁思考:之前笔者在课堂上所讲的其实都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而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至此,我将我原本想要讲的洋洋洒洒的大堆内容舍弃掉,只跟学生一起学习走近温庭筠。

小组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避免了教师提问、学生不答的尴尬,而且让课堂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了“小老师”,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同时让他们的探究意识逐渐地体现出来,掌握了赏析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三、“对话教学”模式让古诗词课堂“闹”了起来

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对话。但是需要时时刻刻紧记的是:学生应是对话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例如,《渔家傲・秋思》一词: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自由朗诵《渔家傲・秋思》一词,从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生(读),齐答:写了秋天的景物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哪些词句是在写秋景?

生(找)读诗句

师:刚刚同学们找到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诗句具体是哪个地方的秋景呢?这个地方的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描写了边塞秋景的奇异

生:大雁没有一丝逗留的意思,应该是说边塞的秋天天气非常寒冷

生:声音也都是边塞特有的声音

生:长烟感觉是烽烟,说明此时的边塞正在战争中。

生:我觉得长烟不一定是烽烟,但是从“孤城闭”中看到了因为战争的原因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师:边塞的无论是天气、声音还是城市,都和词人的家乡如此得不同,是这样的奇异。那么情感呢?从词中去找找看。

生:除了“浊酒一杯家万里”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可以看出的思乡之情外,我不能理解“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也是在写思乡的情感吗?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这位同学的呢?

生:词语手册上说“燕然未勒”其实运用了典故。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师:因为还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所以回家的日期遥遥无期,这表达了什么?

生: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通过这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文本间的思维一再地进行碰撞,学生的发言也在这样的对话中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学生对于《渔家傲》一词的理解认知也在逐步地深入。同时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上“说得多了”、“动脑动得多了”,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不再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敢于提出他们的疑惑、发表他们的看法,让古诗词的阅读课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热闹”起来了,变成了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学案导学课堂检测相结合让古诗词教学“高效”起来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情,对学生所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差异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避免“学生希望你讲的你不讲,学生不希望你讲的你拼命讲”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一堂课是否高效?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的检测是否过关。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例子而已,无论是期末测试还是中考,都可能出现关于古诗词的名句默写或者是古诗词的对比阅读。所以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笔者认为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如在教授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一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表格――师生学习案,围绕学习案学生进行预习思考。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状况,将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围绕在学习案中的第3、4、5三个问题上,整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然后笔者留了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题目是:一、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2)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3)作者细览泰山美景的诗句是――――――,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二、测一测你的记忆力:默写该诗。

通过学习案的学习和课堂的当堂测验,教师一方面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于古诗中难以把握的地方,着重去讲解学生不能了解且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课堂检测环节的设置,也让整堂古诗阅读课变得更加得紧凑且有实效。因为检测机制让学生能够更专注地学习,更用心地思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对于语文教学中这块难啃的骨头之一――古诗词,要让学生喜欢,唯有教师首先要采用学案导学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古诗词。其次就是要教师、学生都参与到与古诗词进行对话中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话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或者自由组合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读起来、说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从而建立更为高效实用的古诗词课堂。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 古诗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08-02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求掌握《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怎样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这70首古诗呢?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复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下面,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古诗词复习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古诗词复习中的巧妙运用。

为了避免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教学内容,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六年所学过的、背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教学设计将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方面:

重点复习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巩固学生对本学期古诗词的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积累和灵活运用古诗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掌握方法”、“归类复习,快乐闯关”三个环节进行。

1 教学环节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学生之前都已经学过,对他们来说缺少一些新鲜感。因此,复习课的导入要讲究一个“趣”字。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一下子对复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整堂复习课中。

本堂课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一组数字:6021,让学生猜,看到这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听了,都是一脸疑惑的样子,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有聪明的学生举手回答说,这是今年小学毕业考试的日期6月21日。学生们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仍冥思苦想寻找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揭示出答案:这是唐代咏物诗的数量――6021首。古人喜欢咏物,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山川河岳、花鸟虫鱼、风雨雷电……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这些事物时,又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记住了唐代咏物诗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复习咏物诗。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进行小结: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明确本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复习中来。

2 教学环节二:复习旧知,掌握方法

苏教版语文本册共有三首咏物诗,分别是《石灰吟》、《墨梅》、《马诗》。教师采用先复后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复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一起复习《石灰吟》这首古诗。这里,教师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和“隐藏”功能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如“吟”、“锤”、“击”的理解,“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的书写等。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以较好地提醒学生关注老师强调的这些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复习古诗的几个要点:会背会默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自主复习《墨梅》、《马诗》这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两个同音不同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的“流”字。这里,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突出显示这两个易混淆的字,并让学生联系诗句意思,说说怎么才能快速区分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留”指的是留下的意思,要留下高尚的节操在人世间;“流”指的是流动,指的是梅花的清香之气在天地之间流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牢固掌握这两个字的写法。

3 教学环节三:归类复习,快乐闯关

复习完了本册书中的古诗词后,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第三环节“归类复习,快乐闯关”。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将所学的古诗进行归类,让学生明白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大致分为这几类:咏物诗、哲理诗、爱国诗、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儿童诗、思乡诗等。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出示这几类诗的名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设计了“快乐闯关“的游戏环节,主要分为五个关:诗句配对、吟诗作对、慧眼识主、妙用古诗、智力抢答。

第一关“诗句配对”。检查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打乱的古诗句配对好。教师事先把八句诗句的顺序打乱,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在最快的时间内把正确的顺序排出来。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随意地移动诗句,把正确的诗句配好对。这一练习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加密切,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纠正上台操作同学的错误之处。

第二关“吟诗作对”。让学生快速地说一说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淡入功能,把正确答案隐藏起来,学生答完一题,再出示正确答案。

第三关“慧眼识主”。让学生猜猜诗句的作者以及出处。教师事先把正确答案写好,待学生回答完之后再出示正确答案,然后运用电子白板的橡皮擦功能,把正确的答案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以上三个部分的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第四关“妙用古诗”。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关键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能否将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此处设计了几道情境题,检测学生能不能把积累的古诗句正确地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习作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如:

(1)夜深人静的夜晚,老师在灯下批改着我们的作文,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当你在公园里漫步,看到满池盛开的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都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表达了这一情感。

在这里,教师运用了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数轴上有八个点,分别对应八个题目,只要点击数轴上的点,相应的题目就会显示出来,这样既节省了页面空间,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

第五关“智力抢答”。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页面上有五个气球,在气球下面其实隐藏着五道题目。教师让学生上台自由选择题目,只要点击一个气球,那个气球就会爆炸,题目也就显示出来了。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一题一题的抢答中体会成就感。这一练习也是检查学生对于诗人、古诗类别的熟悉程度。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0篇

古代诗歌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更是重要内容。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找到怎么读懂古代诗歌的好方法,从命题本身出发,推测出题者的意图,从而找到答题思路,提高得分率。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的重要方法。

一、了解诗歌术语,确定考查目的

以往的诗歌鉴赏题通常会涉及有关诗歌术语,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认识术语,对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掌握术语,知道考查的范围是什么,然后再准确答题。例如:在以往的一道高考题中,题目要求阅读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然后回答问题。问题是让学生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来是很容易得分的,然而由于学生不懂“颔联”“颈联”这些诗歌术语的意思,不懂诗歌常识性知识,因而没有办法答出此题,结果失分严重。在古代诗歌中律诗分为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结果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导致失分。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又例如2012年湖南有道高考题,阅读李益的《度破讷沙》,回答从题材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对于第一问还是对古代诗歌常识性知识的考查,古代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很多种类,但是题目中已经明确说出从“题材”角度来看。从题材角度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送别怀念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倘若学生了解这一诗歌常识,那么就很容易得到这两分,但有大部分学生没能拿到分数。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二、标注关键性词语,确定答案方向

每一道考题,命题人都会给学生一些答题暗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因此,聪明的学生会在审题过程中标注出题目中的

关键词 语,从而了解出题人的考查方向,学生就能知道到底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创造出得分机会。例如,2010年有道高考题是这样的: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学生在解答此问题过程中,应当先审题,标注出问题中的“送别季节”“词语”“柳永《雨霖铃》”等

关键词 语,然后在诗中找到有关内容。这可以是表现季节的事物,往往会是有关的农作物,而这首诗中正好有“橘柚”。但学生应当注意的是橘柚是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诗中写到橘柚香表示果实已经成熟了,而果实通常都是在秋季成熟的,因此答案应当是“橘柚香”,而不是“橘柚”。学生再根据送别的季节——秋季,和问题中的

关键词 语:“直抒离别之情”,可以知道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两句应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此在题目中标注出

关键词 语,对学生准确答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

高考中有些题目是较为“苛刻”的,但是又要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分,因此命题人在出题过程中会给出一些暗示,需要考生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从而理清答题思路,最终得出准确答案。在2012年的某道高考题目中出现了“意境营造”和“赏析”这种有更深层次的词语。意境的意思是情和景相融合的境界,因此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景物,然后分析通过植物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思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建造,也就是将情和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分析时应当注重诗的构思和写作手法。赏析的意思就是欣赏并且分析,应当对意境有一定的描绘,然后再展开分析。答题思路应当包含描写意境、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揭示诗歌情感。又例如,在2010年的某道考题中命题人给出“醉别”“江风阴雨”这两个词语,他们已经暗示学生答题的思路。“醉别”意思是因为离别而醉,好友离别,内心苦闷,举杯相送,浇愁而醉。“江风阴雨”,从字面看来是写天气,而实际上是写心情。因此,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教学生关注题目的问法和得分技巧,这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规范答题习惯。通过题目的问法,如何问就如何回答。比如题目有2分往往答案有两点,题目有三分往往答案有三点,以此类推。只有这样答题,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例如,在2008年某道题目中问道:“何种修辞手法”“何种表现手法”,学生答题时应当知道就是一种,不能写多。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高考题目,为学生找出更好更多的解题技巧。命题人出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分,但又不能直接送分给学生。因此,命题人在出题时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加强审题引导,就算是再难的诗歌,也能够通过审题得到基本分数。只有准确审题才能更好地答题,才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促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方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和哲学美,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活动是传承诗词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本文将从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三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诗词储备量。例如,在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重点字词和意象,结合比喻、对偶和反问手法来分析这首词,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追忆与怀恋之情。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另外两首《忆江南》,引导学生逐渐扩大自身的诗词积累。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小型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来提升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文;背诵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05-01中华五千年文明,大多存于古时文献之中,其中古典诗词尤其堪称中华文学之精华。学诗读诗,能有效增加学生人文涵养,让他们的人格变得厚重起来。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均为历代名家名篇,内涵高雅厚实,词句精美,韵律和美,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涵咏,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这些诗文,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习读背诵。具体如何组织与实施呢?现在简要分享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

1.安排恰当的时间

学校早读是7:30分开始,笔者则7:20到教室,利用提前的这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读诗背诗,一天一首,并作适当讲解。时日一长,学生每天上学时都会自觉地早到十分钟。因此,一个周内,不管是英语早读还是数学早读,之前的这十分钟都成了"诵诗十分钟"。其次,下午放学时,笔者也往往抽三到五分钟组织学生背早上所背之诗,背完即放学。如此安排,学生极其欢迎,因为他们不需要回家专门安排时间来背诵,只是上学和放学时各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轻松背得一首诗。他们感觉在没有什么负担的情况下就背得一首诗,心里十分愉快。这样的时间安排当然需要教师作出较大的付出,这就需要教师克服很多个人困难,敬业爱岗,努力投身于教学和学生管理,把学生当子女一样看待。每天都要注意做到按时到位,使学生逐步形成早读晚背的习惯。早读晚背安排在课表上,但如果执行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最终效果不会好。所以,安排好恰当的时间后,还要求教师持之以恒。

2.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计划

背诗不能急躁贪多,切不可想一天背多首。笔者的经验是最好一天只背一首,一个学期16个周,每周5个工作日,背80首诗是稀松平常的事。笔者给学生制定了每日背诗计划,每天学生只需要背下一首诗并能理解,每过十天后将前面背的十首诗歌回顾总结一下,并且由教师组织进行小测试。这样的计划,任务也不重,学生很容易接受,因此实施起来非常轻松。有的学生每天只针对一首诗进行背诵,达到了倒背如流之效果。有了合适的目标,再有合适的计划,按计划执行下来,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了。

3.教给合适的方法

背当然不能傻背、死背,而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需要老师指导。笔者教给学生的方法是:(1)读准。即力求将古诗字词读音搞准读准,不读白字。为做到这一点,在读之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把每一个字的音查准读准。(2)读顺。即句读停顿等把握准确,能读得顺溜。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复念读,由慢到快,力求在快速朗读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咬字吐字清晰。(3)读懂。充分理解诗句意思,读懂每句诗。为让学生懂,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古典诗文意义。(4)涵咏。在前三方面做好的基础上,学会涵咏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感情来。

4.把握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背诵诗歌,不能盲目,不能蛮干,不能简单追求结果,而要懂得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讲究循序渐进,注重日积月累。笔者指导学生背诵时,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记忆能力测试,对不同的学生作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些记忆和理解能力都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再背一些相关的诗歌篇目。对记忆能力稍弱的学生,就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全面把握学生背诵成长历程,笔者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背诵成长档案袋,他们每天背诵的成果都会有所记录和体现,一一记于档案袋中。一段时间内,允许学生查看自己的档案记录,对自己的背诵史进行回顾总结,从而调整此后的背诵计划。档案袋记录的内容,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背诵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继续背诵的的热情和兴趣。

5.定期开展背诗沙龙活动

为巩固背诵成果,也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笔者会定期举办古诗沙龙活动。活动形式具体有古诗手抄报展览、古诗接龙、古诗配画、古诗配乐等,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这种活动的参与中,又进一步巩固了诗歌的背诵,并且背读的兴趣又得以进一步激发。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有表现欲望,特别是他们觉得有自信的方面,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给他人看。背诗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当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又会受到激励,从而会更有欲望继续诵读古诗文。所以,教师不能把这样的活动当成一种负担,应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多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这样的活动。

6.不定期举办古读诵读大赛

为展示学生背诵成果,笔者不定期地在班级中举办古诗诵读大赛,通过海选方式,分组进行淘汰赛,最后获胜者将获得"背诵之星"称号。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已经产生了好几名背诵之星,而还没有拿到该称号的学生,也在积极努力,想争取成为下一届的背诵之星。当然,这种背诵大赛,还可以在年级层面甚至全校进行,这样可将背诵活动推广至全校学生,让广大学生也从中受益。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将有助于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让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之中。让我们一起为学生的将来,祖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8、10.

[2]周晓文、李国英.识字教学软件制作中的汉字学理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50-51

[3]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8:116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3篇

一、紧扣“危楼”,层层深入

【案例】 在学白的《夜宿山寺》一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排除生字障碍,通过自读、范读、个别读、比赛读等各种方式读通全诗后,开始了谈话教学:

师:读完这首诗,你能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吗?

生:“危楼”。

师:很好,“危楼”也是高楼的意思。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座高楼的?

生:第一句说“危楼高百尺”,其中的“高百尺”直接描绘了这座楼的高度,形容楼很高。

师:是啊,还有哪些地方是描写“高”的?

生:“手可摘星辰”意思是诗人站在楼上,手都能够到天上的星星了,这楼也太高了吧!(面露惊讶之色)

师(点头):我和你有同感。

生:还有最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人,说明这座楼和天差不多高了!(下面一片唏嘘惊叹声)

师:是啊,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高”。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反复渲染楼“高”。下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深深留在脑海中吧!

【点评】 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把这首诗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抓住诗眼,围绕“高”字提问,让学生到诗中寻找答案,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我的第一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中心“高”字,然后围绕重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围绕文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我建议用朗读表现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学生朗诵古诗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二、何谓“好雨”,众说纷纭

【案例】 在学习杜甫的《春雨》一诗时,我先范读给学生听,然后指导他们借助拼音自读,帮助他们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通全诗。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我准备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诵读体会,再联想全诗大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生: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在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下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出来的。(语气明显突出了加点字)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物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是吗?

生:是的。“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再读这首诗,争取把春雨“好”的特点读出来。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4篇

十月份,诸暨市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活动在我们陶朱小学开展。此次活动,翁老师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针对新课标的理念上三堂有特色的课。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拓展阅读。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首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量。

二、炼狱般的磨课和上课

1.第一阶段的课后拓展实效不大

在第一阶段试教时,我把古诗的拓展阅读放在上完古诗后。我选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诵读。但是上完课后,我总觉得不是滋味。在和几个老师交流后,我觉得在古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诵读几首古诗,这样的课外拓展阅读有点单一。是否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诗歌,升华学生的情感?我选了一年后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江下行》。

2.第二阶段:诗中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次试教时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你们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1:我从“尽”字看出来了。船都看不见了,人却还站在那里望呀望。

生2:我从“孤帆”看出来。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当时是盛唐时期,长江流域上船来船往,可是作者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所乘坐的那艘小船。

师:是呀,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厚了。一年之后,李白又在黄鹤楼写了《江下行》思念孟浩然:“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学生齐诵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江下行》这首诗的意思,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学生们明白了真正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相反会如一坛好酒,时间越久,味儿越香浓。这无形中把学生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们诵读起来更有滋有味了,特别是读到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拉长了最后几个字的音调,感受诗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在一首诗的教学中,课中拓展一首,课后拓展几首,这个量已够了。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可以适当地渗透其他课外知识?这样对古诗的理解有帮助吗?我认为可以从题目入手,抓题眼。

3.第三阶段:诗题外延,创设诗境

第三次试教时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诗题中有“四名”,是哪两个名人?哪两个名胜?

生:两个名胜是黄鹤楼和扬州。

师:黄鹤楼和哪两个楼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生答略。

一开始我只是想告诉学生,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我问自己江南三大名楼分别叫什么,我自己也被自己问倒了,于是我赶紧查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我想,我应该明白地告诉学生江南三大名楼的名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为黄鹤楼感到自豪、骄傲,更深地理解这首诗:李白和孟浩然的告别之地如此有名,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选择的地方也是如此的浪漫。

师:这两位名人分别是谁?

生:李白和孟浩然。

师: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相识的?

生答略。

课件出示了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相识的一段话。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们明白李白和孟浩然在相识之前早已相互仰慕已久,他们的相识不是偶尔的而是必然的,他们在相处之后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所以他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分别。我在这里渗透了两个风景名胜和两个地名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古诗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我的课程获得了许多老师的好评,说我在教学古诗的同时,渗透了许多课外古诗,让学生学得恰到好处,积累了大量的课外送别诗。这“恰到好处”其实隐藏着的是我课前无数次的预设,无数次的反思,无数次的磨炼。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只是基于教师个体对诗的理解,而课堂上的生成,则是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了诗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课堂有了这样美丽的生成,这说明师生之间有了较好的互动,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和思考。

那些看似偶然的精彩,其实背后隐藏着某种必然。我们应注重课前的备课――预设。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预设?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备课的预设,是一种有深度和广度,有宽度和厚度的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是一种预设;学习理论,参与研讨是一种预设;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是一种预设;集思广益,完善教案是一种预设;反思教学,分析案例也是一种预设。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古诗教学;传统模式

一、现行的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1.科技在进步,网络成为教师教授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网络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对于学生来说,网络中虽然包含的知识繁多,但是复杂多样,对于专门的学习网站也是鱼龙混杂。许多知识点并不统一,甚至有些知识点与我们的教学大纲相悖,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本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以鉴别,以免受网络影响对孩子的理解造成偏差。

2.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容易受网络的各种消息的影响,造成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所出现的各种信息,要专心于要查找的资料而不被网络信息所干扰。

3.面对以上两点环境的分析,我们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网络积累知识、复习知识,形成自己的古诗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古诗的要求

1.古诗的读法。古诗之所以流传后代,不仅仅在于其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其读法的优美。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读的时候必须注意其韵律,要学会抑扬顿挫,分清平仄之声,否则很容易像说话一样失去其美感,这样的话很难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格外的兴趣。例如,在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时候。“日照香炉(顿)生紫烟,遥看瀑布(顿)挂前川。飞流直下(顿)三千尺,疑是银河(顿)落九天。”这样会有心灵的互动性,但是如果直接读下来毫无停顿可言的话,就会失去美感,变得索然无味了。

2.作者的介绍。我们在教授古诗的时候,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学习关于作者的一些知识,包括朝代、所写的作品的风格等等,例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等。

3.古诗的翻译。我们在讲古诗时,除了需要讲课本上的重点词语的意思,还要讲授一些大纲上要求但是课本没有标注出来的词语。还要给学生通一遍古诗的意思,让大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根据古诗的词的解释来自己翻译古诗。

4.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一首古诗的情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因为只有掌握了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这首古诗,更加容易背诵记忆。

三、网络环境下的古诗教学平台

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孩子如果上网,一定会影响学习,其实不然,在上文中表述网络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被要查找资料之外的消息所影响,但是我们如果运用好网络,寻找正确的平台告诉学生,并通过老师、家长两方面进行监督,则会有效避免这一情况并且可以提高效率。

1.腾讯QQ平台。其实QQ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不是单一的聊天工具,而是开发了许多额外的功能,可以通过QQ群组功能实现古诗教学的小组式讨论。通过老师在组内对于某一首古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这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网易博客,QQ空间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很多课堂笔记学生来不及记录,很可能造成古诗知识点的缺失,可以通过网易博客或者QQ空间日志进行补充,把要注意的知识点或者要用到的古诗的作者、翻译等知识展现在日志上形成电子教案。这样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从而弥补了上课时的知识点漏记、错记等现象的发生。

3.360网盘。360网盘是最近由奇虎360推出的一个网盘,在众多网盘中选择360不仅仅是其客户端比较人性化,而且它的容量是36T,并且拥有方便的群共享功能,在群共享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古诗方面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四、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老师需要做的准备

1.老师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并把课本知识点录入电脑,根据所有的资料进行初步整合,然后根据大纲的指导形成本课古诗所需要的教案,并根据教案做成上课使用的课件。

2.老师提前把课堂古诗所要学习的重点提纲在平台上公布并要求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并预习。

3.课上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

4.在讲完一首古诗后,将所有的资料上传,包括搜到的古诗的朗读、古诗的重点字词、古诗的考点、古诗的翻译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等。

五、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中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根据老师网络平台的提纲进行古诗的预习,初步了解古诗的读法和个别词语的意思,试着翻译全文。

2.上网查找所要学习古诗的意思、作者的基本简介。

3.给老师留言对于所学古诗的疑点。

六、对于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的注意事项

1.老师对于网络知识的甄别筛选。

2.老师对于网络和课堂的把握度。

3.老师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及时把握,并不断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