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课程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文章认为,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深化,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为了使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教育信息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

1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起符合信息化课堂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改革深化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改革实践,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由于学习者的社会背景、认知需求、情绪强度、知识准备、智力智商、构建过程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判定好与坏,只要这种差异不被人为肆意放大就可存在.因此,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把握事物和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完成意义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意义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将建构主义的思想应用到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和课件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探索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环境.根据课程目标任务的要求,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到现实世界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基于传统媒体、基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来解决问题,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信息教育媒体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而通过见习、实习与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基于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信息化的优势,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园网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多媒体CAI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远程教育教学技能等,开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演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

课程信息化要求把表现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学科课程信息资源;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整合多媒体、超文本信息资源及适应知识探究的计算机软件构建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帮助师生获得各种体验;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锤炼运用信息方法的能力,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教育信息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可以让学生自主体验课程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空间,来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发生.既能体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也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及自测题库等.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话与协作可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通过网络环境的设计,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在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应包括:搭建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指导教师或课程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专题论坛、即时聊天工具等.以构建一个基于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的设计,促进新的知识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协助学生构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特别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达到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目的.在同一个教学知识点上,可以建立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作业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作业.

开发课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数字化学习环境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让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譬如开发cAI课件,一方面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学习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选择开发内容到脚本撰写、设计开发,都需要开发者进行反复审视、反复探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脑海,这既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学生达到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能力的目标则水到渠成.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深化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现象,直接导致了人们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往往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赋予那些杂乱无序的信息以结构和意义,这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面临着掌握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以较高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助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在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决问题和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学生的自我参与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指导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

从教学过程上看,现代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进一步向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获取知识的模式转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这种模式主要是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资源传授变为在教师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途径立体化的获取知识和主动性的建构知识.教学开始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和实践领域.作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课题,亟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素养.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学校档案管理系统是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生的档案管理系统应该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

笔者认为,针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所存在的效率低、保密性差、档案查找和维护困难等问题,学校应当建立起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制,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因为,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等特点,可以方便地查询、阅读、修改、交流和重复使用,对促进学校档案管理的高视点、高层次、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呼唤高素质的专职人员

从当前来看,由于受传统档案管理意识的影响,现在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上,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着观念落伍、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要跟上社会的进步,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就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养,以适应档案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应该是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最佳状态的综合表现。因而,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善于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广涉博学的多面手。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实现学校师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走档案管理信息化之路。我认为,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1、有效地推进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滞后和应用软件的多且乱,档案归档内容分类不科学、文件格式不统一、部门之间管理系统不能相互兼容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我认为,能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是档案管理建设意识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视野在立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因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应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规范档案业务、建立健全档案标准和真正的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抓好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掌握好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推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建设。

2、抓好学校档案的数据库建设。

从总体来看,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而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完全在于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所归档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因此,全力抓好学校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是全面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的前提。

3、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要全面推进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学校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优先支持,创造条件,切实抓好学校的档案硬件建设。发挥库房、办公区和阅览室的独立功能,严格按照档案保管“八防”要求,配备相应设备。建立分管领导、教研组长、档案员等组成的档案管理网络机构,及时调整充实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专职档案员,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坚持档案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服务的导向,努力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研究汇集,为档案的综合利用开辟重要的途径。严把质量检查关,严格归档入库手续,及时将归档的文件资料按照有关档案要求,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存档。对不符合要求的归档材料进行退回整改,并对归档情况进行鉴定评估。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学校传统档案工作的管理经验,开拓信息化、网络化的学校档案管理事业,对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维护学校权益、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有机绪言课提纲挈领地展示和介绍了有机化学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简史、学科特点、物质分类、学习方法及本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应使学生对本学科性质有一个大致了解,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而且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绪言课中,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相应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或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们展示、讲述有机化学的历史。比如从古代的酿酒、制醋工艺到现代的高分子材料工程;从禁塑令到环境保护……让学生们通过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全面系统生动地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形象具体地认识到有机化学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深刻意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起学习动力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数理化教学易给人一种呆板、沉闷的感觉,不易使习惯形象和感性思维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比如,在讲解酸的时候,就可用醋来作为课题引入,放映有关醋的历史、分类及醋的妙用的视频动画或者是相关图片配以和谐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后面部分的学习。

3.帮助理解重难点内容

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信心也是兴趣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困难,意志坚定、求知欲强的学生一定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或用不同方法解决,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就此而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因此降低学习兴趣。有机化学中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点,如有机物质分子空间立体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如果能制作成三维效果图或者是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可以达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的效果,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4.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播放有机化学趣闻、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学物、有机化学反应或电视节目、魔术表演中的有机化学现象。二是建立兴趣活动小组,分小组完成实践性作业、调查性作业以及课题研究。比如课题“塑料袋与白色污染”,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查找、收集、加工、整理有关塑料的主要成分、化学性状、生产加工方法,为什么会引起白色污染,如何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等,最后形成论文或电子稿。通过论坛或博客发表,与老师、同学或其他网友共享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助精神,还能让他们通过发表、共享等方式得到自我满足,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创建平等的互助交流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让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学习“拦路虎”得以及时解决,加强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可能一开始表现得还是挺有兴趣,可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深,其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退。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利用化学学习网站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有条件的话,可自行建设有机化学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将教案、课件、动画、视频或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上传供学生参考。同时,学生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经验、研究成果上传。②建立学习交流群,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学习疑问;学生之间也可就学习经验进行交流:开设有机化学学习论坛,设立各种讨论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不足之处有选择地进入相关主题进行讨论交流。③利用搜索引擎、在线答疑等信息工具寻求其他网友或名师的支持。④利用辅学型课件或智能评测系统,进行自测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6.鼓励学生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其中,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成为比土地、生产资料等更重要的要素,信息对于农业生产附加值的影响更大[4]。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农业信息化总体处于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农业信息技术的重点是进行资源整合、硬件集成应用及多元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同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前,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5,6]。发达国家积极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6]。如美国的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德国强大的涉农数据库系统;法国集成信息、通信卫星及专家系统服务于现代农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及农产品安全追溯;韩国建立的农场信息技术系统、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农产品出口产品管理系统等。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2)应用示范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建设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信息服务创新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示范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1缺乏正确物流管理理念,重心过度倾向物流活动

仅仅依靠推动物流管理工作中各个部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进程是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工作需求的,更无法让信息技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运用。不断提升物流运作各个环节相关业务的高效性与专业度也是现代物流的需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能够将各类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系统和物流设备运用于组织物流活动的独立企业。然而现代物流受到各项经营制度的影响,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在社会的所有物流活动中,企业物流仍旧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因此导致多数物流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操作的。尽管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被部分大型企业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但是却只有极为少数的企业能够在企业内部推行物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革,不仅如此,与物流管理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观念方面也极为欠缺。

1.2专业软件应用率低,信息技术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然而在物流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将管理软件灵活运用到物流活动之中,从而让那些物流管理软件丧失了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如此,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物流系统相关的集成软件的应用率也是十分低的,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软件数量仅仅只占到了百分之十的软件总数量。信息技术的不受重视使得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社会的整体步伐,造成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1.3行业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共享

我国当前物流工作大量的数据信息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而得以产生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流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前期的数据采集方面,还是后期的数据使用方面,物流管理工作都始终未能与信息化技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造成物流工作与物流管理工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现象,更严重阻碍到了各个物流企业的及时交流与相互合作。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料的使用单位与供货单位往往不在同一个地方,使得物资的消耗信息与采购信息无法进行第一之间的沟通,而许多物流从业人员也不具备专业化的工作水准,从而造成物流活动过程中的信息阻塞,严重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2.1改变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

物流管理工作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流企业开始主动接收市场信息,正式成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让企业能够随时捕捉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以满足市场供应;物流活动开始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加速物流市场供应链的形成;提高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让物流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提升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度。

2.2改变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

在以往的物流企业当中,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常常会依据自身特性而属于职能全然不同的部门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不复存在的。然而伴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得益于一款名为EDI的软件的普及,物流活动被赋予了独立性,它不再需要依附于相关的销售企业或者生产企业,而是由专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另外,物流活动也获得了物流企业的全程负责,不再散乱的分散在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中,这便促使了全新的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的诞生。无论是在物流组织结构的发展还是创新,信息技术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3改变物流产业的竞争格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更让物流产业市场的竞争主体由以往的生产或者销售企业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如此,市场的竞争焦点也从以前的提高单一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转向了以整个供应链为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的稳步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已经逐步成为了物流竞争的大势所趋。

3总结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来传递教学信息,变单一的刺激为多种感官的多方位刺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静止的教材,单一的色彩,而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的是视听上的强烈冲击,这对于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让学生对化学认知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进而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主动,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进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能突出学科特征,学生学习效益更高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密切相关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教学限定在教材内,忽视实验教学,学科特征不突出,学生学习效益低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让学生的学习效益更高。

1.实施化学生活化教学。

化学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化学教学要面向生活,走进社会。也就是说,化学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开放化教学,要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要将化学的学习置于宽广的生产生活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优势,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办到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库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教学信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从而打破教材的限定,将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大化学教学观。

2.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

因本校实验室配置、安全因素等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忽略实验,只能让学生与发现真理失之交臂。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来实现实验的数字化、电子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模拟许多实验中所无法进行的实验,如微观粒子的运动、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等;可以将整个实验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并由此上升为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

二、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足

(一)不能代替师生的参与

许多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忽视师生的主体参与,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师成为机械的操作者,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这与传统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不会改变。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进程,但它并不能代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参与。要清楚地认识到它再先进,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服务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与运用,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展开教学活动,实现师生的主体参与、互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亲历探究过程,真正地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改所倡导与追求的有效教学。

(二)不能代替师生的操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所难以完成的实验甚至可以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精神。这确实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重要优势,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师生的操作,我们要在二者之间找准平衡,现实条件下可以完成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加大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比重。教师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与知识运用的平台,学生可以运用所学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应用为档案服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发展路径。在档案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的指导下,信息通信技术有利于构建符合文档管理规律、便于实际操作的框架模型。通过分析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能够明确相应的技术优势与瓶颈,从而明确当前文档运用的工作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使ICT融合档案服务能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效。

关键词

档案;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简称为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ICT广泛运用,为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现代档案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ICT是全面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处置、管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技术路径。它体现了从传统档案实体转向以档案信息为重点的工作理念,是从手工检索转化为计算机搜索的中间桥梁,是沟通本地查阅与异地调阅的推动力量,是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构建“智慧”平台的重要渠道。面对信息通信技术迅猛的发展形势,各单位只有不断融入并加强研发和使用,提高档案部门的软硬件建设,才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档案(文档)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

1.文档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局限性。文档生命周期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论,其概念是以提供操作纸质文档管理程序为框架和模型。该理论认为,文档不是静态的,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成长阶段与“年龄”之限。它们经历从出生(文档创建或收集),成长为青年(记录使用和维护),进入老年(转移到档案库记录),然后死亡(到期销毁)的演变。文档的生命周期包括其当前使用和最终的命运,从产生到销毁的全过程。根据文档的内容和价值不同,档案会采取不同的保存期限,即寿命时间。而文档是档案的初始形式、生命之源,这是目前国内外专家注重文档管理的原因之一,即在档案的生成阶段就把好关。紧接着,它历经创建、维护、储存、使用和处置等五种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同时在不同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工作要求,这是一个通过分阶段管理提升档案整体质量的过程。所以,每位档案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文档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然而,文档生命周期描述的并非文件运动规律的全部[1]。近年来,生命周期的概念,一直受到很多负面的评论。首先,批评者指出,销毁不一定是文档的全部归宿,有文档不“死”现象,即无限期保留,因为有持续的价值存在。其次,在“三种年龄”的生命周期阶段之间划分,极容易凭借主观判断。其实文档的生命周期不是单向的从幼变老,而是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价值的转变,会发生逆转和反复,生命形式可能会打乱。文档好比货币,可储存,也可重复循环使用,他们会产生恢复活动期,使用与存档可能会多次交替。生命周期模型不存在重复阶段,或者人为地省略某一阶段。再者,文档生命周期概念延续和记录之间存在人为的区分,由于单位经营宗旨和文档保存文化等原因,专业视角之间档案和记录管理会发生区别。此外,生命周期概念的批评者也认为,它过于集中记录物理实体的操作任务,特别是那些纸质文档的保管。纸质文档依靠逻辑结构,与纸质的物理存储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创新。

2.连续体理论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引入。而文档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快速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层面,产生了灵活辩证的生命周期模型。这种新模型的发明,被称为连续体理论。该理论认为,档案和文档管理责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文档有创建、修改、归档、使用等任意处理的权限,不局限于不同环节和先后顺序,也不是被动等待最终处理决定的文本。20世纪90年代通过LanMachean开发了记录连续模型的可操作框架电子记录管理程序。学者指出,电子环境能达到单凭理论和基于纸张的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对象从静态到动态,能融会贯通,得到立体化处理。在行之有效的生命周期来看,文档和档案管理过程分明,有章有序,明确定义了文档在每个阶段的管理责任。在连续体理论中,通过记录连续模型,文档和档案总是在被创建或编辑的状态,即文档管理被描述为交互式过程,贯穿于整个文档的寿命。文档生命周期和连续体模型的发展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命周期和连续体理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两大模型的互补配合提供了一个积极合理的保存记录的结构,体现了电子文档环境安全、有效、便捷的必然趋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逐渐满足企业、法律、社会、文化等需求管理。作为更为先进的档案管理办法,通过现代模型构建科学组织框架,对于档案现代化与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的创建、存储、检索与数字化趋势。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环境下,电子文档的处理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份文档可分为三个端结,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是中端,永久保存或到期销毁是末端。无论是图案表格的绘制,还是文字的写作修订,文档处理都脱离不了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电子数据库、编发电子邮件、远程检索与构建移动通信平台、管理IC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通过多措并举,产生更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由于不同机构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存在差异,信息系统(IS)集成部署系统的数据管理则更有利于实现无缝传递和信息共享,从而打破不同档案部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改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该系统是由多个电子文档组织路线,以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根据具体工作需求进行查询和使用,这种积分式工作流程有效节约了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虽然针对庞大数据,计算机系统可能会导致冗余,但它可以消除员工对大批量物理文档的恐惧。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尽管试图改善信息通信能力,但关键基础设施与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弱点与信息部门的推进力度有关,也与档案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有关。尤其是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未能解决数字档案中的DRM数字版权管理,因此ICT技术的应用实则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存在,而相对高端设施的建设尚未熟练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电子政务、OA系统的运用,QQ群、微信圈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开展,各部门相应建立了系统办公网络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证明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优点,而且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推向优化。

2.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改进。在ICT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已经从基本的纸张文件的存储向众多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过渡。“云计算”的引入将全面丰富现代文档管理模式,以其提供速度快、精准度高、查询灵活、呈现方式多样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接受并作为关键信息管理与沟通工具。此外,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电子系统,可以节省文件存储空间,利用电子方式查询也可减少纸质文档的物理磨损。计算机中的档案管理,以强大的存储、检索、访问、使用功能,增强了安全性和便捷度,也便于人档沟通和信息交流。尽管如此,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由于技术的飞速变化,档案记录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及网络,增强了软硬件故障所造成的数据失真或丢失风险。而在处理文件时人为的改写、剪切和粘贴、发送到另一端等,操作失误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会贬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已发挥的显著作用。在电子档案的时代,传统的档案实体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用档需求,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文档都无法忽略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有效记录管理。

三、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文档运用与服务

1.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传递方式的嬗变,也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中技术体系的应用水平。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比如“云计算”文档存储功能与数字化对接,OA系统、电子邮箱等文档信息传递对接,网络平台信息咨询、留言,电子政务与公文流转,网站信息查询、文件下载、转移链接、用户对话等推送与互动功能。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具有集成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为了提供高速、快捷,不受地理、时空限制的服务,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必须加以整合,才能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站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更新周期较长,服务还是以被动的信息咨询反馈为主,缺乏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总的来说,还是存在先进信息技术研发滞后、技术应用不全面、兼容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未来除注重终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外,一些网络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的新生技术也是应关注的方向。

2.电子信息转化成为运用与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信息技术下文档运用与服务,主要有两大类方式。一类是对档案室(馆)藏传统档案,以方便利用为目的,运用专用设备进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另一类是对直接以数字化形式产生的电子图档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图档和文件的接收与安全保管,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包括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反馈等,而档案的编研活动实质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改编重组的过程。虽然档案信息化中并不完全是信息理论与技术利用的内容,但是所有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及其他工作都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本途径[2]。在档案资源运用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呈现快餐式又精细化、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服务的给取已转变为以网络服务、虚拟服务为主的电子高科技服务。当前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面貌。因此,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在线服务必须以用户为出发点,创新理念,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推送、站点链接、网页聚合等多功能服务。借助ICT的推动力,实现信息与通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共享与利用,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王辉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融合;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在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所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正日益彰显。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魅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向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融通的方向发展,对于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视野、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当前人文精神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考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实践行为。从理论阐述、模式探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融合这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信息技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信息技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独特个性特点: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文教育则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和懂得人生价值。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教育,而重点在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则是人文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给学生讲授技术,而缺乏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学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受到教育,所以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不仅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技术、操作、示范等能力,还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教育。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本不是有联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才有了联系和渗透,这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又不能相互取代和割裂,因此具有功能的互补性。而且由于培养人都是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又可以说这两种教育又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信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唯技能化、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科的热爱,对现代教育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技术实际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学中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论坛,2004

[2]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发展;思考

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范畴,在不同时期都被赋予不同的核心内容,新时期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档案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档案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这些档案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载体有磁性的和光学性的,磁性的有磁带、磁盘、光盘等不同形式。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创新与发展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它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体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管理手段创新与发展

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是要利用局域网,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充分利用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其次是要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第三是要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第四是要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第五是要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目前到档案馆(室)查阅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六是要强化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档案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第七是要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要不断地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四、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档案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了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了档案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的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新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以适应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立足于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高度。做出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科学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从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人员,如软件开发、网站管理、系统维护人员,使之既掌握各种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又了解档案业务,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效用。要通过技术培训手段,培养一批精通档案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造就一支能胜任档案信息技术监督指导工作的管理队伍。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这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相契合,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才能适应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先进的教育技术集教学、德育、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为一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体系,其包括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将现代科技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积广泛、教学效果好等一些列优势,可以节约大量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应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具备创新性思维,它是源自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综合传统教育进行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和创造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以现代教育最优化理论作为发展目标,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融合了教育信息化,并且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提升。

2.1实现教育信息化措施

实现教育信息化措施,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与倾斜,大大促进当地院校及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政策,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实现教育信息化。第一,要均衡化投资机制,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应注重应用方面和标准化以及软件和人员的培养,保证硬件与软件的均衡。第二,以应用为导向,确立以教育信息化为应用导向的评估机制,这将有利于确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方向,从而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实用性人才。第三,对教师采取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教师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四,科研带动机制。以教育改革或课题研究方式,可以推动区域信息化的整合与辐射,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第五,统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育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及思路,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发展。

2.2关于以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

信息化课题的实现应用第一,确定课题研究背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第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实现教学优化。第三,课题研究方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前后的效果对比,论证教学效果。第四,课题研究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以此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3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意义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将让学生们更好的接纳新知识,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迎接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构建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特长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教育发展方向,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将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开拓学生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潜能,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信息化根据学生求新、求奇的特点,由浅入深的满足学生学习欲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思维,对未来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将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4结束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质是对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应用,这一科学应用需要得到网络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如何保证电子信息工程与各类现代化技术实现有机结合,正是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展开具体研究的目标所在。

1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应用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负责信息的获得、处理。各类电子系统或设备的开发、设计、应用、和集成同样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涉及范畴。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始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核心领域的发展却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多源于进口便是这一认知的最好体现,很多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也由此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在近年来我国各类企业寻求信息技术与自身行业结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得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模式支持,使得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

2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常见现代化技术

2.1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属于较为典型的现代化技术,这一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带来多种积极影响。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如下:

2.1.1信息传递

随着计算机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对于信息传递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就使得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2安全保护

电子信息工程虽然存在多方面优势,但其本身在安全领域却往往存在着一定不足。这种不足与网络信息威胁存在较强关联,因此相关不足的消除也必须得到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安全防护核心手段之一的加密技术必须由此得到高度重视,只有实现访问地址、密码两种加密形式的综合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传递安全才能够得到妥善保障。

2.1.3设备研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满足电子信息工程的网络化、社会化需求,而这就使得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设备研发同样需要得到网络技术的支持。例如,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便需要重视专业线路和公用线路之间的差别,并做好专用线路施的防护加密,这样网络技术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电子信息工程。

2.2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同样属于典型的现代化技术,同样能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多方面支持。具体的支持内容如下:

2.2.1远距离操作

远距离操作是远程控制技术的核心内容,而该内容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结合便能够有效实现工作难度降低、工作量减少、工作热情提升,由此实现的空间距离压缩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因空间距离受到的各类负面影响也将真正成为过去,电子信息工程的实效性将实现大幅提升。

2.2.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一种在远程控制技术支持下实现的事物与信息相结合的形式,由此实现的各类事物信息控制和连接覆盖。能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多领域支持,电子信息工程的经济性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均将获得有力支持。但是,物联网技术这一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存在着初期投资成本较高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2.2.3远程维护和管理

远程维护和管理指的是远程控制技术支持下实现的电子信息工程的远程维护和管理工作,各类软件的安装与升级、批量命令的执行、一对多操控的实现、计算机的统一开启与关闭、各类故障的快速修复均将在远程控制技术的维护管理中得以实现。

2.2.4监控。

电子信息工程在多数情况下面临着资产安全等威胁,以往这类威胁的应对往往会带来不少新的负担,但在远程控制技术支持下实现的全方位监控则能够有效降低相关负担,电子信息工程的管控水平也将由此实现大幅提升。

2.3自动化技术

作为未来工业领域的发展核心,自动化技术同样属于现代化技术范畴,而这一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电路分析与计算机控制

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往往与自动化技术存在较强关联,三相电路、双口网络、含有互感的电路等领域的设计均需要得到自动化技术的支持,同时自动化技术本质上也可以被视作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子”,由此可见二者联系的紧密程度,由于“影子”无处不在,自动化技术也可以视作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分支。

2.3.2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属于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而这一应用本身与电子信息工程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实现的输入相关数据自动输出设计结果便属于自动化技术支持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典型,同时涉及的计算机辅助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内容也将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更多领域的支持。

2.4数据库技术

作为数据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形式,数据库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同样能够发挥不俗的效用,其具体效用发挥如下:

2.4.1数据备份

数据库技术能够提供计算机远程数据备份、计算机高性能数据备份、计算机网络数据备份、计算机数据的归档分级备份等多种备份服务,而这些就为涉及信息较多的电子信息工程提供了有力保证,火灾、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信息威胁将由此实现较好应对,而相关信息的安全水平也将由此长足提升,这些都将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

2.4.2数据恢复

数据库技术能够提供针对个别文件、重定向、全盘恢复等多种数据恢复模式,由此很多以往被认为难以追回的电子信息工程数据将得以恢复,电子信息工程由此就将实现高质高效的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也将由此得以更好的应用。

3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的策略

3.1加强政策扶持

虽然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当下的应用日渐广泛,但该领域本质上仍属于新兴行业范畴,底子薄、实力弱等劣势仍旧广泛存在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之中,这些都使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需要具体分为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各类现代化技术由此才能够与电子信息工程实现较好融合。两类支持的实例如下:

3.1.1资金支持

我国财政部2017年7月20日颁布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通知便属于政府在资金领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的支持,这一支持使得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基金使用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程度大大提升,资金效益的发挥也为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3.1.2政策支持

2017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台商论坛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分论坛顺利召开,而这一论坛所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未来发展新机遇、新趋势,并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淮安市人民政府决定打造的电子信息工程“4+2”优势产业,则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结构优化、人才引进、产业链条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些都将使得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获得优质、高效、公平、公正的环境。

3.2结合应用领域

除政策扶持外,设法结合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实际同样能够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供契机,而这就需要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效益增长点,由此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才能够形成“创新发展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电子信息工程也才能够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工程造价管理、公路建设与管理、日常设备信息化等领域都属于较为典型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而三者领域的具体应用如下:

3.2.1工程造价管理

现代化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搭建内外互通操作平台、合理应用计算软件、恰当结合数据库技术、利用信息网进行数据的采集与,而这些就使得现代化技术支持下的电子信息工程得以更好参与到相关工程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中。

3.2.2公路建设与管理

考虑到公路建设与管理涉及的信息多位于一个数据库,而公路建设项目对于工作人员存在不同的差异,这就使得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在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支持下实现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等指标的全方位计算工作。

3.2.3日常设备信息化

各类日常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我国民众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而电子信息工程在其中便发挥着保证相关设备合理应用的功能,例如车辆电子系统便负责调整车辆的最好运行状态,而这便需要得到自动化技术应用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支持。

3.3人才培养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设法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人才培养也必须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行业本身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而在具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中,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改革高峰论坛的开展、各地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均值得相关业内人士借鉴。例如,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改革高峰论坛由浙江大学与大唐电信产业集团联合举办,而这一论坛举办目的便是为了探索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课程改革,论坛中涉及的许多实践报告也为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借鉴。

3.4优化应用环境

企业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电子信息企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建议相关电子信息企业进行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环境的优化,由此不仅可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的较好培养,企业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使得相关电子信息工程得以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契机,职工获得的更好交流、学习等机会也将大大提升员工开发视野,有效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价值与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技术支持下的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多领域均能够实现较高质量应用。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通知、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改革高峰论坛等实践内容,则直观展现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将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媛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1).

[2]赖凯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究[J].广东科技,2014,(18).

[3]邓钧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途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教学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1]。强调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1)现代教育媒体和方法

所谓现代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电子和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它是用来储存、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也是学习者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它由两部分构成:硬件方面指各种教学机器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等;软件方面指已记录有教育信息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学习网站等等。[2]

所谓方法是指教育信息的设计、开发和传递的方法。其中包括教学设计的方法及传媒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方法是指设计、开发和组织优化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传媒教学法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进行教育活动的方法。它们是方法类的“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由媒体技术和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组成的。它也被称之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2)现代教育思想、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强调它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来指导。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指几种对当代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观念。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人才观、现代学校观等,前三种教育思想是核心,其基本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是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方式应多种多样,有课堂教育,也要有课下的开放式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指的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包括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3)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指教育活动中师生使用的教育信息的来源。教育信息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二是承载内容的载体,如书籍、课件和网络信息材料等;三是获取教育信息的途径或方式,如阅读、视听、点击浏览等。教育信息资源和载体、呈现方式和获取渠道有密切的联系。载体、呈现方式和获取渠道直接制约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应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在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充分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就成为改革的主战场。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因此,探索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需要探索更高层次的的理论和更强大的高新技术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理论两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两部分无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两大支持,同时为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可能。

(一)现代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下,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较深层次的整合。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所谓的整合只能被称为电化教学,是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一般缺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手段的意识,实践中难免产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泛化,似乎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3]另一种是的“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同于CAI,实践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知识量密集,常常导致在“人灌”的基础上加上“电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停留在较低层次。”[3]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现代教育理论课教学指导作用,只简单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叠加,对于如何教学改革,“思考的路线是在极其熟悉技术的基础上,暂时的“忘却”技术,先系统认识和思考某门课程的构成,然后逐步外化形成新型的课程模式。”[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地位和关系进行了重新解构。“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不应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应只是帮助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教师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用来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了解教学模式中重新的整合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革新教与学的方式,并为最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搭建技术平台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多媒体及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理想的工具和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搭建了技术平台,其实质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重建该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提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为文字、图形、影象、声音等和先进手段如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引进教学实践中,可以模拟真实环境,通过多种方式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感官刺激,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第二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和交流平台。完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不仅改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人机交互和即时反馈功能,是创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及交互性更强的交流平台创造条件。一方面,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地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的、受监控的状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另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来达到利用网络加强信息交流的目的,不仅打破了资源共享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了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交流,防止学科封闭,为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发挥作用。

第三是提供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条件。建构主义在教学中要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不是单独呈现的,往往隐含在现代教学工具和资料中。如基于网络虚拟情境设计下的学习网站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电子出版物,为各种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条件。它可以使学习者融入所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传播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互为基础和条件,相互促进和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实现现代教育理论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把学生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主体,注重课程与真实情景的联系,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理念也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廷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92.

[2]何克抗,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9-250.

[3]刘英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3).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概念;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当功能各异的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过程,并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后。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正在悄然而至。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鲜性、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越来越适宜于现代课堂教学,它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然而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改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以促进教学、减轻因信息过多、过杂而引发的不良教学反应,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即硬件建设,还需要软件建设,更要有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1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角度看,教师如果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有可能成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障碍;如果用旧的观念去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技术就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不良作用甚至反作用。2因此,教师要想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游刃有余,必须正确认识教学观念与技术的关系,更新教育观念,并探索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简称ET)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涉及信息收集、处理、存储等的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总称。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所谓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3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一直习惯称为电化教育,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突出“现代”是为了要更多地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和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又是以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媒介,通过多种媒体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快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教育信息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提出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是科学的、必然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内涵: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原理,是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在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中凡是与教育信息密切关联、共同作用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②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必须重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环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④现代教育技术跟广义的信息技术一样,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具有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4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是指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要特别强调对教育信息的关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师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拓展教育领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促进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以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一)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构造了各种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不断深化了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不得不重新进行设计,重新选择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景象,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网络教育在各地蓬勃兴起,我国教育现代化又达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多媒体、交互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5

在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选择性的教育资源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远程教学与虚拟学校,使教育超越时空并具有开放性。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虚拟、开放、社会化的学校,同时也会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主体关系的变化,优化了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支柱和动力。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决定着教学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进程、方法和结果,尤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更多地被摆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以“教”为主导的过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更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其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6

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网上备课、授课、讨论、作业布置与批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选课、学习、提交作业、提问、资料查询、图书阅览、考试等。教务管理人员可以网上进行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资料管理、教学质量分析等。此外还可以网上招生、网上无纸化办公等等。这些项目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7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对国民的生存素质、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缓解和减轻学生的负担,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强调创新,强调对受教育对象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创新意识正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的目的。通过多媒体课堂,同步辅导等形式的教学,既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理解透。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可供师生共享的知识资源放在学生的身边,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突出发现、协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不仅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质疑,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技能。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数字地球时代,如果说以信息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将主导新世纪的世界经济,那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主导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的高质量需要教师的高素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必须具备教学创新和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也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创新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开发自身潜能的过程。8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软件的日趋成熟,教师可摒弃昔日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自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因此,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教师的必备技能和时代的要求。

三、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改革过程中,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观念更新又滞后于装备更新。正是教育观念的滞后,才引发了当前教育技术应用( 包括培训) 的误区。9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教师要彻底摒弃教育信息技术就是单纯多媒体的狭隘的教育信息技术观念。实际上教育信息技术是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方法的独立的学科,是一门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实施和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科学。教师要树立系统的教育信息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关系、媒体、策略、资源、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重视经验技术的同时同样重视信息技术,确保信息技术在经验技术的约束下充分发挥作用。

(一)更新教师观念,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改变。

一方面,教育发展不仅需要新技术,还需要新观念。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从心理上要消除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恐惧感;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层面,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化;要从教育信息技术的文化层面上,了解并不断丰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领悟其中的文化价值。10

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替代,也不应该再作为传递知识的权威,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教育角色。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因此,尽管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强劲的优势,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有效的板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则其教学效果不仅不会好,还可能会产生负效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传统教学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自觉培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教育工具要素,将会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生产力的水平,这对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整体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将会从传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育人的活动,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

(三)教师要正确认识先进的教学媒体。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加快进入学校,但是这些新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新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学校中发挥作用,它只有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精神,才能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技术作用的发挥需要新观念作指导,不能让教师成为新技术的奴隶,而要把新技术融合到新观念和新方法中,融合在师生的交互活动中,使之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应对教育信息现代化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加强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这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但是,一些学校只把制作课件或网页设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对教师教育观念、思想和教学设计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实际上,对教师进行普及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是为了使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计算机技术,而是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的教学。教师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现成的课件,而是课件的设计思想和基本技能,以及与课程有关的各种素材库、工具库等教学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并利用多媒体制作平台,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普及。比如多媒体课件内容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制作课件不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要注意课件的实用性,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教学中重点突出与难点解决,真正做到困材施教。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部分学校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建成了校园网并连上了因特网,因此,有的学校就认为是建成了“信息化环境”和“数字化校园”,已经实现了校园信息化。11其实,校园信息化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高效方便地获取、交换、处理、应用信息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环境,才能创造校园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因此,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仅是起始阶段,教育信息化更是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总之,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的教学设备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当前蓬勃开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引起了基础教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说,信息技术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将新科技手段与教学相结合,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使我国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立于国际之林。

注释:

阿涛:《教育部实施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中国电化教育,2001,(3)。

2 乌美娜:《新信息技术在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1998,(6)。

3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2005,(4)。

4 丁友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11,(5)。

李 祺:《论教育信息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4)。

6 参见王悦、封昊:《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 参见刘玉娟:《浅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教育》,高校理科研究。

8 参见丁友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11,(5)。

9 黄永来:《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0 《教育观念更新与教育技术应用》,http: / / w w w . yny xw x . net ,2002,(4)。

1 参见丁又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05,(5)。

2 参见郑继兵,黄正杰:《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有光:《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路》,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7.

[4]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2005,4.

[7] 张剑平:《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参考消息,2000,9.

[8] 田亚文:《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中国电化教育,2002,9.

[9] 黄永来:《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10] 操基栋:《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池州师专学报,2000.

[11] 刘乃琦:《时代的变化与教师责任》,计算机教育,2008.

[12] 丁又琴:《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05,5.

[13] 郑继兵,黄正杰:《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14] 黄永来:《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15] 刘玉娟:《浅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教育》,高校理科研究。

[16] 王悦,封昊:《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7] 李 祺:《论教育信息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3,(4)。

现代化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SL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3-1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 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 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 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新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5,12:11.

[2] 周国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李道亮,丁娟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