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述范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述范文

时间:2022-07-06 04:49:5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述

第一篇: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思考

在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环境下,尽管基层事业单位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却普遍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等有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无不显示出国家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进一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内控管理,能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有效防止舞弊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合法合规运行,有利于提高其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其政治经济文化效益。

一、当前基层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各基层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并初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管理意识薄弱,重视不够

从众多基层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来看,由于其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即资金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很多事业单位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在设置内控制度时未能认真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出现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事业单位,人员思想不规范,缺乏内控意识,认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导致其不能主动积极参与。还有部分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和机构配备不专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虽设置内控管理组织,人员却从各个科室临时抽调,七拼八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控风险的提升。

2.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不完善

多数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财务管理相混淆,单一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是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导致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偏重财务制度的出台,风险管控、流程设计、业务活动、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制度严重不足,并且随着单位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能及时修正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3.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强,有效性不足

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写于纸上、挂于墙上、开在会上、流于形式等情况,未能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业务活动、管理环境等的发展变化脱节,执行效果不理想。

4.内控管理缺乏科学的监督

从内控监督方面来看,部分基层事业单位人情关系复杂,内控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监督;有些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不独立,对单位各个部门监管有效性不足;还有的基层事业单位未能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只是选定财务部门人员兼任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严重不足;更有的基层事业单位缺乏审计职能,并未设置审计部门或者选定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日常监督工作的需要。从外部监督而言,目前主要是基层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国家审计机构对单位定期审计、项目审计、领导离任审计等,对基层事业单位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不及时,导致基层事业单位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自我调整,甚至规避检查,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外部监督的实质作用。

二、建立健全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措施

要建立健全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从不同方面开展,完善的会计制度、良好的控制环境、科学的控制程序相辅相成,影响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单位可持续发展。

1.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聚焦重点核心业务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集体协作的过程,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全过程。基层事业单位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根据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等的不同,聚焦重点核心业务,根据业务活动性质,确定重点工作。比如财政系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就是核心业务,收支管理是重点工作;市政管理系统的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就是核心业务,合同管理和资产管理是重点工作;科教文卫类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是核心业务,项目管理是重点工作。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有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既要关注重要经济活动,又要关注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在坚持“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即“三重一大”规范管理的同时,不同的核心业务和重点工作,风险点不同,内部控制建设的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侧重点都要有所不同。比如,对收入业务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对票据和印章的管控。

2.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内控管理思想,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风险防范意识越来越重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关注评估重大风险点,从内部控制管理角度,将各专业领域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相结合,强化职责分工、分级授权审批,优化管理流程,疏堵管理漏洞[1],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各项工作中。尤其是在单位层面,管理层领导重视并积极推动,是实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化的关键,要建立以单位“一把手”为主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主抓、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将内控意识贯彻落实到全面工作、全体人员、全业务流程中去,认真执行内控相关制度,培养良好的内控环境,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促进反腐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3.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增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必然要求各项制度文件的规范化、透明化,提升制度执行力,防范并减少日常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和漏洞,杜绝人员舞弊现象甚至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将内控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内控制度的程序化和常态化。但是,不管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是信息系统建设,都需要增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职权分离,责任明确,赏罚分明,强化人员担当,既各司其职、照章办事,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4.建立健全内审机制,强化科学监督,平衡提升内控发展水平

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单位监督检查。单位的监督检查,主要有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基层事业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或设立内审部门,或成立内审组织,或选定专职内审人员,并在实践中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牢固树立其权威性,并使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内审监督效能。还要积极配合政府审计,采取定期审计、专项审计等方式,发挥政府监督职能。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也要主动引入社会审计,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

5.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评价机制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要完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开展评价活动,找出内控缺陷,根据缺陷属性,比如是重大缺陷,还是重要缺陷,或者是一般缺陷,判定内控有效,亦或失效,继而调整完善内部控制。特别强调,在评价工作中,自我评价是及其重要的,要增强自我评价,加大考评问责力度,强调担当作为。通过自我评价,能初步评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重要性和及时性,制衡性和适应性,进而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尤其是把自我评价和绩效考核相结合,注重考评问责,一定程度上能强化自我约束,促使自我提升,促进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效率。

三、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体现出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方向的指导,也反映出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意义。基层事业单位要做好内控建设,需要单位领导重视、广大职工全员参与,思想一致,步调一致,这样,才能科学评估风险,有效防控风险,发挥监督的权威性,提升执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作,促进事业单位依法履职。

参考文献:

[1]刘淼.风险管理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8,417(12):58-59.

作者:闫政敏 闫春霞 夏彦莉 李栋 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第二篇: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优化措施

摘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中积极应用财务内部控制措施,能够针对单位内部业务活动存在的经济风险实施有效预防,在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与效果。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缺乏内控意识、内控管理方法落后、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等情况,导致财务内控工作的管理效率较低。因此,需要增加内控管理意识、提高内控人员管理素养、制定并逐步完善预算编制,优化内控管理措施,以此提高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措施

事业单位中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日常管理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关键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背景和经济形势的条件下不断实施改革深化,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越来越突出,而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单位的财务风险,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

(一)财务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单位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自身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职责,缺少对相关工作的系统化的组织管理,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没有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决策机制相对缺少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氛围不佳。可见,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是影响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资金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变,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实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但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基础内容相对薄弱,还需要从实际角度对其进行强化。有的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自身的项目特点与发展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缺少完整性,且制定力度不足,致使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相关岗位缺少明确的职责定位、责任制度,财务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内容缺少详细的了解,加上职责和权利没有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也缺少规范性,使财务工作秩序不怎么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控制不足。没有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支持,事业单位运行的财务风险就会增加,导致其正常运行受到影响[1]。

(三)财务内部控制方法传统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三个阶段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开始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但是忽视事前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提前深入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盲目地提交项目和计划,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预算支出研究的深度不足,相关的制度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出现工作仅浮于表面的情况,通常是只要提交计划就会批准,而批准之后就会执行,这让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资金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在事中控制工作中,由于日常开支较大,认为预算中已经将日常开支的费用计算在内,出现了以花费资金的多少为标准衡量工作细致、认真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恰当的认知,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出现了使用不当的现象,影响到国家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事后控制工作中的预算为有效增加项目资金的投入,会编制多种理由追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却缺少专业的人来对此实施管理,充分体现出事业单位在现阶段社会环境所实施的财务内部控制方法比较传统。

(四)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拥有先进管理理念、专业管理素质、科学管理方法的队伍来完成,需要与时代进步保持相同的步伐,不断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并且需要时刻掌握工作的主导性,创新能力较强,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可发挥出积极的参谋作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虽然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但是由于信息化技术使用的复杂性,一些员工通常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采用传统的理念和规章制度,采取以前的方法实施管理,不仅容易出现错误,还无法提升工作效率,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受到不良影响。出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负责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五)预算编制工作不够完善

预算编制是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不够完善,存在较多的问题。从预算编制内容的角度来看,存在着全面性不足的问题,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难以对部分项目进行细致且全面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缺少科学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预算内容缺少系统性,整体性表现不足;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的预算编制工作比较盲目,在没有调研市场环境时就已经展开预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预算编制工作缺少前瞻性,没有明确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预算工作很难满足项目对资金和人员的需求[2]。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先进的理念,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事业单位成本,提升其效益,但是由于在事业单位中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预算编制工作缺少完善性,导致成本控制工作受到影响。

二、优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

(一)提升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在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措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升单位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在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中,财务人员需要了解单位本身的发展方向,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改变自身的工作理念,对于自身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作为财务人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先进的理念、内部控制方法与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使得财务工作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需要认识到对财务部门实施严格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按照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制定财务管理人员培训计划,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财务内部控制理念和技术等,以便在具体的工作中保证计划方案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同时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由此可见,优化事业单位工作措施的过程中,提升管理者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是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关键措施,是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建设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与相关的管理标准结合,在单位内部实施强化监督,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实施。新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重视预防性控制工作,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强化内部控制的严谨性[3]。其次,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执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根本保障。在开展具体的管控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发挥单位自身的作用,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调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需要工作人员从客观的角度给予解答,彼此之间认真沟通,突出并实现信息共享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进而全面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三)优化财务内部控制方法

从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情况出发,需要在财务管理中积极强化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与管理,并且加强事中控制与事后结算等工作。首先,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预算控制,明确项目目标、执行标准。其次,明确项目各岗位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从而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在事业单位中实施的稳定性。同时,核算控制工作主要是及时且全面地了解项目实施情况,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非必要的失误。通过这样的方法优化事业单位中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措施,便于及时发现财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从根本上保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并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四)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较强的法律观念。首先,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和法治理念教育,提升其职业道的规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财务工作的真实性,并保证工作人员养成认真工作的态度,坚守职业操守,坚持工作原则,并保证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4]。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保持与时俱进。

(五)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管理

预算编制是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需要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以此凸显其价值;要让工作人员认识到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事业单位效益,并注意调动财务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专门的预算工作小组,分析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监督,确保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的相关制度,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三、总结

事业单位正常运行需要财政部门拨款,但是如果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节约,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和使用,没有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实施严格的管理,忽视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导致管理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会增加。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对现有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措施进行优化,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敬.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管理措施[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1).

[2]张海英.浅析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措施[J].纳税,2020,14(21).

[3]孙雪梅.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

[4]闵丹艳.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分析[J].家庭生活指南,2018(12).

作者:张云香 单位:滨州市滨城区商业发展服务中心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

摘要:近年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单位就需要逐步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加强内控执行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内控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单位出现的各类违规问题,逐步提高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这样才能够使单位里的运营管理质量更高,保证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本文重点研究了信息时代下,单位内部的内控评价监督,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策略探究

内控评价和内控监督可以加强内控的执行,而且可以突出单位运营的重点,强调内部控制目标,控制过程、控制各类措施。在静态方面,包含了单位内部的内控目标和内控制度。在内控的动态管理方面,包括内控措施和内控流程,因此在设计内控体系时,要着重从单位当前运营活动入手,以单位的风险作为导向来设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体系的构建

(一)内控自我评价

由单位自行组织自我评价内控执行状况,对内控的有效性作出深度的分析,并编制内控评价报告。在单位建立一个严密的动态评价机制,并根据单位的运营状况来作出内控执行的检查、内控评价和内控的反馈。单位的内控评价目标要与整个内控执行的目标相结合,要检查内控的执行结果与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匹配。为了能够达到内控的效果,应该在设置目标后,还要确定目标的执行评价对象。在单位内部的内控评价对象包含了主体、客体两个层面,在单位设置审计部或纪检部,由这些部门组织内控自我评价工作,内控评价的客体就是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状况。内控的评价体系中包含了设定目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只有这些相互协调,才能够共同发挥作用,以此来达成单位未来内控评价的预定目标。

(二)内部监督

单位的内部监督也是内控评价的工具,执行的内控监督就要对内控制度的编制和内控制度实施做出有效的检查评价,找出内控方案中存在的漏洞缺陷,以及内控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予以改进,促进问题的整改落实。而且内控监督也能够有效地防范单位出现的各类运营活动风险,关注运营管理中的各类漏洞,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对单位内控在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带来更大的保障,优化完善内控监督机制还要规范来自单位外部各类因素。找出单位的内控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矛盾之处,并及时地予以改进,这样才能够使单位的内控机制更加合规合法。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要由专人定期去修订,在单位设置内控监督岗,明确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要在单位内部确保不相容岗位,实现分离,而且要避免在单位出现一人多岗的问题产生,优化工作职责,才能够确保单位的各项工作事项都能够由职工来完成。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才能够提高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率,并使内控监督要覆盖到所有的职工工作。

(三)外部监督

单位的内控监督体系也要包含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政府的相关财政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等,由主管单位作为单位的内控外部监督主体,来检查内控的执行状况和内控方案编制的状况。在政府监督的指导下,要使单位的内控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合规,在内控制度实施时,还要根据财政预算、内控的考核等方面,建立内控的外部监督体系。政府单位尤其财政部门就要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督促下属单位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执行前期、中期、后期的全过程监管[1]。

二、优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

(一)加强财务基础管理

单位内部财务人员要根据内控设置相关要求,加强对财务预算控制、资金支出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关键环节的控制,提高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单位的高层领导还需要了解到内控知识,在行使职权时要合规使用,并接受内控监督。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还需高度关注财务内控体系的搭建,做好内控支持,宣传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内控思想水平,而且能够在单位创造良好的内控执行环境。优化完善预算制度,增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确定预算工作职责和预算流程以及预算目标。通过预算方式来给单位合理分配资源,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监管,来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性。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财务机制,使所有的资金支付和经费支出都符合相应的内控标准。同时,单位让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资金的支出规定,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对内部各类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对单位的一些低值易耗品的存货,要建立更加明细的账户,要制定好资产的台账,做好资产采购、检查盘点、资产清查的各类机制,使财务帐表中的资产数据与实物资产数据相符,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根据单位内控的要求,逐步完善资产采购时的预算审批、投标、合同管理和付款等各个作业环节的制度,清晰地记录好资产输入信息,并建立资产台账,打造资产信息系统,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制定资产盘点机制和资产报废制度,进一步强化对资产使用过程的评估,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外单位还要进一步强化对无形资产的控制,尤其是对知识产权、专利资产保护,才能够使单位的整体资产价值升值[2]。

(二)优化设计内部审计方法,加强内部监督作用

优化完善单位内控管理规范,要使内控工作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单位的审计部还要改变过去审计方法,从过去的财务审计逐步转变为运营审计、内部审计,拓展审计的范围,创新审计方式。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拓宽审计的领域,在审计时,要重点审查单位的财会资料和财会管理制度、规章机制。内控审计主要是审计单位内部的各项制度是否合规、合法,内控制度是否有漏洞,以及内控相关制度是否跟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法律条文相符合,随着单位运营环境的变化,内部的控制制度也会随着调整。要使单位内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相制约,让审批与执行分离,会计与出纳相分离,要保证财会数据资料更加真实。以及确保相关的制度更加健全,其目的主要就是控制好内控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还要使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率更高。

(三)优化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在单位编制合规科学的内控机制,才能够使单位各项运营工作更加高效,在单位内,有些内控制度不符合单位的运行,就会抑制各业务活动的拓展。在单位,要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内控监控网络,以及优化设计内控监督职责,强化单位内控执行过程的细致审查。尤其是在对关键事项、重大事项,以及重大资金的支出等方面作出检查,使单位各部门、各职工也能够相互制衡制约。强化内控体系的构建,优化完善内控监察机制,来使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更高,使资金使用更加安全。单位要构建出单位的内控审批体系,对现行单位的审批流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完善。结合单位实际的运行状况来完善单位的审批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提高财务的工作效率[3]。

(四)建立同外部监督相适应的对外信息披露机制

引入外部的政府部门、执法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来实现对单位运行的监管,这些都属于单位外部监督力量。外部监督要利用其相应的权责,如国家的财政部利用自己的财政监管职责,对单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重点的审查,另外也能够对单位各部门内控作出监督。外部监督主体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对事业单位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作出检查和调查。因而,单位要适应外部监督的要求,逐步披露单位的各项运营信息,设置相应的披露制度,定期将单位的运行信息向社会公众公示,接受外部监督主体的监控。

(五)纪检监察监督

纪检监察监督要将廉政建设与单位的内控建设有效的融合,而且也要将内控流程与内控制衡的机制融入监察工作中。在单位,以内控作为单位的管理工具,实现事前的预防风险,事后的防治相结合的检查机制,与内控监督的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和信息共享平台。在单位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内控执行的评价结果内容,并以此作为基础,重点检查单位内控执行状况,然后,实现单位未来的内控最高层次目标,及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六)人力资源部门和主管部门的监督

单位人事部要将单位整体内控纳入各部门各岗位职工人员的年度考核中,设计一些完善的内控约束激励机制,并且还要建立内控执行的考核机制,将内控的监控与职工绩效考评相联系。并将内控执行结果与职工的年度业绩评价和年度奖金发放相联系,这样才能够调动职工都参与到内容执行中来。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上级的主管部门,这些主管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都有隶属关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属各部门的独立监控监督,主管部门结合该单位行业的特征,制定符合行业特性的内部监察、内审和监察机构,并且实现这些机构职能的强化,来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监控。

(七)完善内部控制报告机制,建立考核问责制度

开展本单位的考核工作,扩大考核的影响力度,而且还要建立联合的内控执行的小组,来定期通报各部门内控执行状况,对各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内控的执行、内控的考核作为该单位年度预算和核定职工工资的重要数据依据。将单位的内控建设与岗位规范管理,及审计工作、廉政风险的防控等工作融合起来。建立问责制应用考核办法,来使相关人员责任划分更加分明。在单位还需要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才能够有助于单位提高自身工作的透明性,减少一些安全操作的问题产生。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要逐步从内控机制入手,设计完善的内控监察机制,明确内控管理的要点和关键内容,建立起内部体系的框架,这样才能为后续职责编制而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在单位内部的内控监管机制,要逐步向对方方向发展,从单位立法角度上入手,引入司法机关,对关键部门和岗位作出监督,并且从当前政府部门的角度上,去明确检查内控执行的主体责任和事业部门的职责权限,定期审核单位的各项内容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而且还要从工作的监管角度上,明确监管范围和职权。

参考文献:

[1]于丽萍,崔筱靖,陈志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0).

[2]杨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及效果评价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20.

[3]钱吉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思考[J].现代商业,2020(05).

作者:张思武 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国库支付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nbkzlw/75038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