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现代佛教建筑功能及特性范文

现代佛教建筑功能及特性范文

时间:2022-11-11 05:15:15

现代佛教建筑功能及特性

摘要:为分析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在性格特征、建筑型制和功能要求的发展和变化,及探讨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天福宫和莲山双林寺为例,总结新加坡传统佛教寺院的特征.新加坡“改良佛教”的出现是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进一步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为例,通过这两座现代佛教建筑与传统佛教寺院的比较,总结分析出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征,灵活的建筑型制及多元化的功能这些与传统寺院迥然不同的特性.

关键词:新加坡;寺庙;现代佛教建筑;建筑型制

新加坡佛教的传入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高僧法显曾弘法于南洋,公元7世纪末,高僧义净经由海路到了印度,并且在东南亚逗留了几年.此时流传于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也主要是由僧人经由海路带来的源于印度的上座部佛教.新加坡当时作为马来半岛的一部分,也主要是信仰小乘佛教,但其轨迹现在己无从查询.18世纪中叶,大量华人移民的涌入,所带来的宗教信仰才是现在新加坡佛教发展之根源,新加坡现今流传的佛教,是近代中国东南一带的移民所传入的北传佛教,因此,新加坡早期的寺院的布局特点与中国传统寺院布局是一致的,尤其是与中国后来发展的禅宗寺院紧密相关,寺庙的建造者大都是来自闽粤一带的移民,甚至一些建造材料都是从中国带来的,所以早期寺庙的建筑特点又多反映出福建一带的建筑风格.

1新加坡传统佛教建筑的特征

早期,佛教随着移民辗转进入新加坡,随之伴随的亦是中国福建一带的民间信仰宗教,确切地说,新加坡早期的佛教正是源于这种民间信仰中的佛教成分.早期居民的移民特性使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多神论”,很多寺庙是“佛道合一”,既拜妈祖,又拜观音.而有的宗教建筑则是儒、道、佛“三教合一”,这也是福建一带民问信仰的主要特点.新加坡早期的寺庙不仅仅有拜佛功能,还担任着一些社会职责,如教育、交流等,许多寺庙建筑与会馆密不可分,有的甚至二者皆为一幢建筑,共同担负着本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方面的生活管理,这就使新加坡早期的寺庙在最初就赋有强烈的世俗功能,是维系同族移民团结的象征性场所.新加坡的天福宫就是这样的一种场所.新加坡早期的“佛教建筑”与其称为佛寺,不如称其为寺庙更为贴切.这些早期寺庙的特点是:

1)多教合一传统上,新加坡华人祖先崇拜和信仰的主要有三个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然而,尽管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祖先都信教,但他们并不严格地遵循三教中的某一教,因为他们相信每一个神和宗教都能赐予他们独特的祝福,他们相信信奉更多的神可以得到所有神的保佑.大部分的人都同时信奉道教和佛教.这也是新加坡早期佛教世俗性的一面.

2)世俗功能新加坡较老的寺庙都具有综合性,许多寺庙集会馆、活动中心于一体,共同解决其移民组织的内部社会事务。而有的寺庙更是办有学校和医院,提供给移民必要的服务设施.宗教信仰在早期移民群体中则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加以肯定.

3)中国寺院布局特征,闽南风格早期新加坡寺庙多采用中国传统寺庙布局和中国东南一带的地域特色,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移民多源于中国福建一带,他们将这种建筑风格带入新加坡,因此,新加坡传统寺庙多依从中国传统寺庙型制.特别是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基本上反映出中国南方传统禅宗寺院的布局形式,主要表现为轴线布局;以大殿为中心,左僧堂,右寮堂;以院落组合寺院空间从寺院建筑遗留下来的大殿木结构方式也可以看出中国东南一带的木构结构方式.

2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

随着新加坡国际化的发展,新加坡佛教也与时俱进,它的改良一方面是源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发展和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国家,除佛教外,天主教与基督教在新加坡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宗教,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倾向于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新加坡的兴起对佛教的压力越来越大,佛教想不被淘汰,想让更广泛的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接受的话,改良迫在眉睫.新加坡国际化进程使更多的西方文化渗透到社会中,佛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华人竖立自己文化价值观的一面旗帜.佛教日益担负起教化大众、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责,这就使佛教逐渐面向大众,走向世俗化.新加坡佛教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改良佛教”(RefomBuddllism),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变化.改良佛教有以下几种特点:①它提供给佛教徒一些社会福利服务,如开办敬老院、义务诊所和学校等;②在商店出售英文的教义典籍和相关书籍;③建立佛教图书馆,向大众普及佛法;④恢复大学校园中的佛教社万方团的活动;⑤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公益活动以吸引更多公众;⑥采纳基督教的一些活动方法,如在寺庙外的宣传栏上列出星期天的服务活动;⑦初中开设宗教教育课程,包括佛教.种种迹象表明新加坡佛教已逐渐成为一场世俗运动.“协会佛教”是改良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是为了区别那些临时的中国佛教寺庙信徒,其主要的特点是这种形式的佛教追随者对佛教哲学有着很严肃的态度,而且将佛教思想和活动结合起来.这种协会佛教目前在新加坡有很多例子,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新加坡佛教图书馆等,这些场所与传统寺院完全不同,在这里聚集了一些佛教徒,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经文.这些佛教徒大部分都不是正规的信徒,多数人不经常或根本不去寺庙.现在新加坡佛教徒对待佛教的态度,一方面是他们去中国传统的佛教寺庙,另一方面则参加协会佛教.新加坡现代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佛教哲学,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活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改良佛教,其表现形式就是协会佛教.协会佛教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佛教建筑的发展,并成为新加坡佛教建筑现代转型的影响因素.

2.1现代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征

随着新加坡佛教的发展和佛教协会的出现,一种新的佛教建筑形式应运而生,它并不是寺庙,却一样担任着人们供佛、礼拜的宗教活动,寺庙所具有的功能它都具备.除此之外,它还受到不喜欢去寺庙的广大青少年喜欢.其世俗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大空间布局;平面功能复杂,通常分层来布局相关功能;完全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建造,表现为多层的现代建筑形式;在局部采用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下面以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普觉禅寺为例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佛教居士林是新加坡佛教协会的最早实例之一,落建于20世纪50年代.居士林共5层.一层是拜佛大殿,纵向空间方便佛教徒自由出入;二层设斋堂和办公,免费提供素食;三层设义务诊所和供居士修行大殿;四层设图书室和骨灰堂,供佛教徒在此阅览;五层局部设办公.居士林完全采用现代材料建造,仅在局部装饰简单符号,如“坡屋顶”,“万字符”,一些细部如踏步、扶手栏杆,用石材做些简单的佛教花纹雕刻(见图6和图7).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是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光明山目前是新加坡最大的一座佛教圣地,主要受中国汉地佛教的影响,供奉释迦牟尼佛.光明山共有建筑单体十余座,整体布局并不似中国传统寺庙的严谨的轴线对称,而是依山势布局.大部分建筑单体早期是由中国闽南籍工人建造,所以表现为明显的闽南特征.宏船法师纪念堂是光明山的主体建筑之一,于2004年完工,为4层建筑,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一层为办公、僧房、音乐厅、辅助用房等必要的办公服务房问;二层为斋堂,提供免费素食;三层为纪念堂;四层则是多功能的大厅,既是佛堂,又是讲堂.充分体现出佛教多元化及世俗化的特征.其中四层大殿的室内净高度超过20m,跨度30多米,面积近2000m2,设计可以最多容纳3000名信徒.而且大空间的设计可灵活划分,既可用于坐禅,又可以用于拜佛,还能作为宣扬佛法的讲堂,满足了多功能的需要.纪念堂是一幢全新的现代佛教建筑,除了完全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以外,建筑师对现代佛教建筑的理解也做出了现代的诠释.建筑从外观上是一座覆盖中国传统大屋顶的现代建筑,同时具有简单的装饰和象征元素.色彩主要取白颜色和奶油色,表达宗教建筑的静谧与神圣,同时,大屋顶的写意也表达出对周围环境的尊重.

2.2现代佛教建筑型制的变化

与传统寺庙相比,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转变不仅在其外观,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空间型制的变化.

1)新加坡佛教建筑空间结构之沿革——由水平到垂直,由分散到集中新加坡早期寺庙一般为

一、二层.受中国南部寺院的影响,早期寺庙空间布局有着共同的特征:封闭的院墙围合、轴线、庭院组织空间.较大的寺院有2~3进合院,小的则为一进合院.一般皆为南北轴线布置,拜佛进香.随着佛教建筑的世俗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匮乏,新加坡佛教建筑越来越向高处发展,最后演化至一幢建筑,将各种功能纳入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佛教居士林,空间在布局上由平面铺开向垂直方向发展.新加坡早期寺庙空间以大殿为主体,轴线布局,而现在佛教建筑空间日益出现集中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是为了满足目益增加的佛教徒的需要,而且更加体现出了佛教大殿由拜佛修行向传道说教的转变.改良佛教关注佛教哲学,提倡道德教育,以教化大众为职责,早已超越了早期单纯的神灵崇拜,大殿空间亦随之大型化与多层化.现在大殿完全是集拜佛、修行、讲坛等于一体,具有明显实效的多功能厅.这种形式完全是新型的,很好地体现出改良佛教以说教为中心的实用性性格.早期寺庙拜佛皆由长边进,这是由其群体布局决定的,而在新加坡现在的佛教建筑中越来越多的大殿将大佛置于大堂的“短边”.为解决日益增多的信徒拜佛的问题,许多大殿将佛像布置在大堂的短边一侧,充分利用长边空间,增大了信徒拜佛参禅的面积.这种空间格局也是现在新加坡佛教建筑空间发展的趋势.

2)新加坡佛教建筑外部形态之演化——由繁琐到简约,由复古到现代新加坡早期寺庙同闽南建筑一样,极尽繁华之能事,但这些装饰在新加坡这样务实的国度中显得奢靡且不实际,它们花费极高又不利于维修.现代材料的使用也不适宜于这些华丽的雕刻,更多的佛教建筑逐渐除却了这些装饰,仅采用一些简单的象征符号饰于立面,表明与“中国”或“佛教”有关.佛教徒已不再过多关注佛教建筑的外部形象,而是关注佛教本身,这种现象也是新加坡佛教建筑实用性、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一种表现.

3)新加坡佛教建筑潜在性格之转变——由内在到外向,由封闭到开放新加坡早期寺庙都是合院建筑,呈现出一种内敛的性格.现代佛教建筑摆脱了合院的型制,以敞开的形式来适应改良佛教的需要,佛教建筑不再是庭院深深,而和普通的写字楼一样位于市区和道路旁,迎接各路信徒.同时,许多佛教组织也举办各种慈善活动提供各种社会福利,这种举措也促使佛教建筑的性格由内敛型向开敞型转变.现代佛教建筑的转型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体上,而更多的在于其内在的、实际的性格上.如果说新加坡传统的华人庙宇,最初是作为对神灵的崇拜与寻求庇护,那么现在的佛教建筑可以说是面对大众、服务于大众、广泛宣传道德标准的现代化的公共建筑;如果说早期的华人庙宇还是维系华人移民之间的团结,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现在的佛教建筑便是面对挑战,积极宣扬佛法,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一种表达.新晨

2.3现代佛教建筑的多元功能

1)象征功能新加坡早期的中国式佛教寺庙,对于华人移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轴线布局、繁琐装饰,是视觉上的象征.现代佛教建筑相对于寺庙,更加强调内在意义上的象征,外在形象只是一种写意的表达。如光明山宏船纪念堂出挑深远的大屋顶.不同于威严壮观、层层递进的寺庙,现在的佛教建筑采用现在材料,创造出贴近现实、具有亲切感的形象.

2)实用功能现代佛教建筑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总体布局的实用.佛教建筑一般是依据功能分层而设,纵向发展,这种布局对新加坡这个土地资源极其有限的城市国家来说,极为重要.②外部空间的实用.纵向的总体布局保证了足够的外部空间,现代佛教建筑已不是封闭内敛,而有更多的外部空间供佛教徒自由出入活动,特别是现代生活中所必需的停车场空间.如光明山现正着手建一处停车场,以满足前来听法的佛教徒的停车问题.福海禅寺则充分利用新建佛教建筑的地下室空间,将其作为停车场.③大殿空间的实用.现代大殿是多功能的大殿,集拜佛、讲道、修行于一体,大空间的设置则更多突出了改良佛教的实用性性格.

3)社会功能现代的佛寺不仅注重个人的修行,而且更加广泛地关注社会.有些寺庙根据自己的特点,提供有益于当地居民的福利设施与活动,如敬老院、托儿所的设置,定期举行慈善活动、开放图书室等.现代佛教建筑逐渐社区化、亲切化,成为基层社区活动中心,比如象征功能,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更强调实用功能及社会功能,现代佛教更加突出拜佛、教育、服务、交流综合等的社会功能.

3结论

新加坡现代的佛教建筑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大众的公共建筑,它不仅给人提供精神上的寄托,亦是宣扬佛教文化的基地.单纯的崇尚神灵的佛教建筑已不再适应佛教发展的需求,新的佛教建筑表现出公共性的特点,通过推行适合当地特性的社会活动,使佛教深入人心.佛教建筑的设计则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满足各方面的多元功能要求.新加坡佛教建筑还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发扬,佛教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被许多人士看作是一种哲学,现代佛教建筑则提供图书阅览室,及举办各种佛教活动,供佛教徒自由的学习交流.较之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相对比较保守,许多传统型制的寺庙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而保守的佛教建筑仍使佛教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似乎永远那么遥不可及,超脱于凡尘.现代的佛教建筑可以在满足佛教自身要求的同时,促进佛教文化的深入人心,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作为佛教建筑改革的成果,可供借鉴.

被举报文档标题:现代佛教建筑功能及特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cjzlw/5577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