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实践论文:职校通识教导的必要性与实践范文

教育实践论文:职校通识教导的必要性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2-03-01 09:39:05

教育实践论文:职校通识教导的必要性与实践

作者:骆璇王为科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通识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非专业教育部分,它与相关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大学生高等教育的整体。通识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内容的共同性、基础性和多元性等特征。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基础性、共同性特色,涵盖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地域的不同、学科的特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培养“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对高校旨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的、情感的、精神的等综合的、全面的素质,实现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归根结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专业交叉、学科融合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技能的提高,更包括劳动者的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身体、心理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缺乏宏观思维和创新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等素质的劳动者将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跳脱出专业教育的狭窄范围,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走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的必然要求

“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广博知识、开阔视野、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被限制在个别专业领域片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将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的弊端,以“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为目标,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识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具有全面的人格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途径。

3.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就是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统筹兼顾关于高职大学生全面的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高职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现途径

1.建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健全通识教育保障制度

根据通识教育的特点,在院校的教学处下面单独设置或者在院校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基础上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负责通识教育相关工作的管理、协调工作。通识教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通识教育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可以为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和规范的学习和实践条件。同时,健全通识教育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来保障通识教育的实施与长期发展。建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健全通识教育保障制度在实施中得到真正切实贯彻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设置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通识教育课程资源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我国很多知名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有效探索。北京大学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五个基本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和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等;清华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文化素质类和自然科学基础类等;上海交通大学将其通识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化等四个部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时间短、技能要求高等教学特点;其次,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学与艺术、职业教育等系列。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包括哲学、历史、法律、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自然科学与技术包括科学史、世界科技发展大事、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等;文学与艺术包括文学、美学、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学科;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规划、职业现状与前景介绍、面试技巧等。然后,在课程设计上可按照年级,分层次、分难易地设置课程,循序渐进,将通识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积极拓展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范围,丰富通识教育内容。

3.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但通识教育不是千遍一律的,它具有多元性特征。通识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基础性、共同性特色,涵盖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地域的不同、学科的特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只有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探索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最大化地使通识教育的目标得到实现,并转化为学生本身的内在素质,使高职大学生在成为掌握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达到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然,想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要使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识教育本身就具有共同性、基础性和多元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全面而深厚的专业造诣,还必须具备深厚的通识文化基础,这样才能担当起通识教育的重任。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实践活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高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通识教育就是要培训大学生的“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将各种通识教育的知识与理念贯穿其中,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推进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5.加强学生综合评价

评价,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和体系对实践活动做出“评述”与“价量”,即用科学的方法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做出评判。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量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做决策和改进提供依据。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来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的综合评价,是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实施和推进通识教育,跳脱出专业教育的狭窄范围,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途径。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育实践论文:职校通识教导的必要性与实践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