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教育德育的回顾及前景探析范文

民族教育德育的回顾及前景探析范文

时间:2022-11-18 03:41:44

民族教育德育的回顾及前景探析

一、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回顾

1.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研究者达成了基本共识:关乎国家稳定、事业成败、人民幸福。也讨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困境,如,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民族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证,还有研究者从文化和心理角度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函化功能进行讨论,并强调函化过程“必须放在低于国家认同的位置上”。总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是民族教育德育言之不尽的话题。

2.传统文化与德育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尊重、保护和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要“尽可能利用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中积极的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的德育资源”,没有文化参与的德育,就没有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教育。杨志玲等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讨论了儒家道德文化传承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回应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是民族教育德育研究绕不开的问题。

3.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目的具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共性,又有“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平与稳定发展的基础”的个性。研究者普遍认为民族地区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相关调查也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高学历较少(11%),文盲占22%,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民族地区学生家庭教育的滞后性和缺失性是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软肋”。

4.德育资源开发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学校德育资源。如,物质形态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性资源、价值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中的民俗资源(自然崇拜、神话史诗、民族节日等)、制度形态中约定成俗的习惯与禁忌等,研究者也对其有效开发提出了观点。可以说,民族性德育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增长点”。

5.留守儿童问题研究。龙翠芳、赵红姬等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例高,贵州个案为41.8%,延边州为55%(占朝鲜族),其后果导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人生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方面出现系列问题,他们在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方面发展明显有别于非留守儿童。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民族教育德育研究需要正确面对的现实问题。

6.宗教对德育影响研究。民族宗教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研究者关心的一个持久性的研究课题。冉益群调查结果显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信教比例较高(70.4%),信教时间早,初中前信教(83.9%)。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也是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缩影,至今也没有很好地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解决。

7.民族教育德育理论研究。邱仁富认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制约律、多元道德融合律和螺旋上升律,并提出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主体,以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国外进步道德为两翼的教育模式;韦吉锋提出民族教育德育实效性理论基础;其他诸如德育生活化理念、异步教学理论、柔性德育理念等,为指导民族教育德育实践提供了借鉴。

8.思想品德现状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民族文化环境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其传统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有较大制约性;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也存在对党团认识模糊,功利化、实惠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悖,诚信意识差,择业意向多元化。

9.心理健康研究。民族地区青少年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程度比非民族地高,由于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几乎空白,学习心理素质水平低于内地,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比例约为20-25%,比非民族地区高(6%左右)。陈汉英研究结果显示:黔东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全国常模12.19%。

10.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周永华以新疆地区为例,调查后认为,青少年犯罪主体成份呈多元化、年龄趋于低龄化、性质趋向严重化、形式趋于团伙化、手段成人化、犯罪中家境贫困者居多、受教育程度低、犯罪情节较轻等特点,并指出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的教育导向,直接影响新疆地区的稳定,导致社会蕴藏巨大危机。

11.民族认同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认同整体情况良好,也存在本族认同危机,对国家认同即中华民族的认同比较好,基本符合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关系上,研究者基本达成的共识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一定相关性,国家认同会提升民族认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

二、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反思

综上,几十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德育研究者从刚开始的泛政治化倾向研究转向现阶段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方向研究,比较真实地勾勒出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现状与问题,也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为切实改进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同时,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认真反思。

1.参与民族德育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德育问题的研究者至少由学校教育各个学段的教育者、管理者、实践者参与。文献显示参与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研究人员的范围狭窄,研究者以高校教师或高校研究机构教师居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其积极成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56个民族中约有42个少数民族有伦理、道德或德育方面的研究记录。

2.基于学校德育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比较少。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地关注学校、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比较少,研究者偏重于“应然”的学校德育研究,而忽略了学校、家庭、社会真实德育情境中的“实然”研究。研究成果上有现象、有问题、有解决的宏观对策、原则或策略,而没有落实到德育实践操作层面的、微观的、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

3.可供实践借鉴的有效模式比较少。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理论基础性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借鉴国内诸如和谐德育、社区德育、生活德育、制度德育、主体德育等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滞留在探索阶段,没有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可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实践操作、借鉴和推广的有效模式还比较少。

三、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展望

加强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推进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既要认识到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受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也要看到其德育的优势。今后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

1.注重体现人本性的学生特点研究。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落脚点在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发展。“以人为本”的最终关怀的是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研究学生特点要将少数民族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加强个体差异性研究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研究,为开展有效学校教育提供参照,指导德育实践。

2.注重体现重点性的德育主旋律研究。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研究学校德育有效方式方法,使教育内容梯度地落在不同学段、不同民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阶段性、递进式、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接受。

3.注重体现民族性的德育理论研究。民族教育德育理论的薄弱是影响民族学校德育实效的瓶颈,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如何使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学校教育中分层实现为价值取向。“共同理想”既要符合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也要凸显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德育实践的民族性;既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也要与多学科整合。

4.注重体现实践性的德育模式研究。我国民族教育环境的共性存在为研究普适的民族教育德育模式提供了可能。研究的价值取向要坚持无灌输的德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体验,突出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体现实践性,关照差异性,因地制宜,提升德育实践经验,构建符合民族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德育模式。

5.注重体现情感性的德育方法研究。“重情重义”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教育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应是实现德育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民族教育中的育德方法应是“有法与不无定法”的统一,“不定法”是重点研究的领域。研究中应在说服、示范、讨论的“定法”中融进丰富的、真挚的情感因素,实现“教无定法”的价值追求。

6.注重体现特色性的校本课程研究。民族传统蕴藏着丰富的物质形态、价值形态和制度形态的德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融汇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习俗以及传统习惯之中,要本着突出民族性和教育性,体现生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研究开发多形态的校本德育课程,活化课程德育载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7.注重体现专业性的队伍建设研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民族教育德育实效需要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目前,针对民族教育德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尚处于空白。研究的重点应结合民族教育德育的特点,研究民族教育德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索有效的专业化德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方法与途径,推动民族教育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8.注重体现师本性的以校为本研究。目前我国民族教育德育立足本校的师本研究成果不多。教育实践证明校本研究对促进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要鼓励民族教育德育教师基于德育、为了德育、在德育中,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德育实践,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德育能力,推动民族教育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9.注重体现整体性的德育合力研究。要研究民族教育内部德育链建设,形成处处皆德育,人人皆育德的全员育人氛围;研究学校与家庭德育链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学生家庭,形成积极互动教育机制;研究学校与社会德育链建设,把学校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局面,缝合民族教育德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上的裂痕。

10.注重体现发展性的公民教育研究。加强公民教育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现代、民主和开放意识,破除封闭保守、固步自封观念。在民族教育德育实践与研究中,既不能否认民族教育德育实施公民教育的可能性,也不能夸大其价值的无限性,应结合实际,以促进学生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为目标,研究实施公民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丰富民族教育德育实践。

11.注重体现互补性的信仰教育研究。民族教育德育不能忽视信仰教育研究。科学因有而信,宗教因信而有。实践中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要留给学生“信”和“仰”的时间和空间,要研究学生的信仰体系与学校教育的道德体系的重叠与共识部分,突出互补性;要通过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在学校道德体系内自主建构、合理选择,完成民族教育德育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12.注重加强一体性的民族认同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德育紧密相连,事关民族关系和谐与国家稳定发展;事关学生异文化适应、人际关系和谐及心理健康。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的取向是立足我国民族发展和民族教育实际,加强不同民族地区的合作研究,不同民族的比较研究,承认认同的普遍性成分和特殊性成分,体现民族认同“中华一体、文化多元”,夯实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综上,民族教育德育是研究民族教育问题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首位问题。它至始至终贯穿于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民族团结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河南师范大学高中建教授曾说:“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对青少年的认知与成就。”如果可以把回顾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德育研究的现状认为是对民族教育德育的一点“认知”,那么,也就期望“展望”能够为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研究和实践的“成就”有一点启发。

作者:李玉明祖岩单位:延边州教育学院安图县教育局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教育德育的回顾及前景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mzjylw/63211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