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领域模块研究范文

教育领域模块研究范文

时间:2022-08-12 03:38:30

教育领域模块研究

一“、模块”概念的界定

“模块”是一个舶来词。关于其产生的领域和应用于教育,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它起自于心理学领域,并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为一种理论,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另一种观点认为“模块”本是工业用语,“模块课程”(mod-ulatecurriculum)就是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在心理学领域,1983年,认知心理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提出了较完备的模块理论,被称为福多模块理论。该理论的产生是西方哲学史上对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研究,以及当代计算机革命所引发的认知加工领域革命的必然结果。它是通过对人的认识特性的考察,在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认知构架、心理结构的理论。他在《心理的模块性》一书中,从计算机理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福多主张心理模块是天赋化的、功能独立的,并从功能的角度把心—脑划分为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认为,输入系统的功能是将感官所受刺激的信息转换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则是专司演绎推理、思维等的高级处理系统;只有输入系统才是模块性的。

Richmond大学的李平教授将该理论进行了浅显的解释,认为人脑的认知系统是由许许多多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有的负责语法,有的负责视觉,有的负责听觉,任务专一而且互相独立。在模块理论形成的情况下,国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1988年,美国的福多在《心理模块性概要》一文中对“模块”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模块”就是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它具有推理机制,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这种制约是相当严格而持久的。“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1999年,科尔塔哈特(Coltheart)又提出了新福多式(newFodorian)的模块理论,“模块”这一概念则被定义为具有特异性应用范围的认知系统,而范围特异性正是模块所必需的特性,是指系统只对特定类型的刺激作出反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吕凯在《论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块性问题》一文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既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的相辅相承的过程,一方面心理日益分化为各种模块并且模块性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各种模块的联系日趋紧密,逐渐形成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具有共振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转换的心理系统。他分析到,人类心理发展在不断走向模块化的同时,各种模块之间的协同性与一致性也在不断增强,这种一致性是一种更为深刻与基本的联系,它不是各种模块的相互通达,而是模块彼此之间的一种深层次的联系与协同。模块虽然具有不可通达性,一种模块的活动很难引起另一种模块内部发生变化,但却可以对后者的活动产生影响,如加强或减弱其活动水平。

而且,模块虽然内部难以发生变化,但却可以从外部对其加以激活或抑制。不同模块之间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却共同受制于某种更基本的结构与机制,从而保持某种程度的协同性与共振性。在工业领域,研究者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之概念化。人民大学李春田的《标准化概论》(第四版,2005年版)在综合了国内外已有定义之后,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模块通常是由元件和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可成系列单独制造的标准化单元,通过不同形式的接口与其他单元组成产品,且可分、可合、可互换。”这个定义突出了模块的如下基本特征:模块既可构成系统,又是系统分解的产物。用模块可以组成新系统(系统创新)乃至复杂的大系统。这是模块与一般零部件的重要区别,模块是系统的构成要素;模块具有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的互换性和可兼容性是模块化操作或模块运筹组合的条件(它要求模块具有互相联接并传递信息和功能的接口及相应的结构),由此模块便具备了通用性和多种组合的可能性;模块相当于机械产品的部件,有时在模块化设计中大型关键零件,如机床导轨、立柱等,也列为模块,随着模块化技术的发展和模块化应用领域的扩展,模块的固有特征也将随之变化,如电脑产业中的模块。

二“、模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分析前面心理学和工业生产领域对“模块”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它们具有如下共性,即模块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共振性与协同性”或“构成系统”)和独立性(“范围特异性”或“相对独立的功能”),利于方便地组合,模块在结构上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具备上述特性,模块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企业结构、信息技术及其生产、金融管理、城市发展、医院管理、房地产管理,可重构机器人生产、水产养殖业、弹道修复、雷达天线控制、家庭装修、制造业供应等,也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模块”的提出为新的课程结构形式———模块课程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课程结构在职业教育中首先被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都采用了模块课程的组织形式。这种课程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比较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该院从1969年建院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CBE教学模式。

几十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工业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改革的深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将模块课程结构引进这一教育领域。在与国外三种高职课程模式,即前面提及的两种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进行优劣比较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和个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种种需求,提出“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这种模式在努力追求本土化特色的同时,力求弥补和完善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它主要通过“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来构建职教的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宽基础”阶段所学的课程内容是职业通用知识,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活模块”阶段的课程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工种和职业岗位,以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模块,增加就业机会,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种课程模式强调模块化、综合化,倡导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着重在课程结构层面为课程实施创造可行性条件。模块化设计的职教课程结构,充分彰显了心理学领域模块论与工业领域“模块”的共有特征,即内容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开放性与结构的多层次性。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组合学科知识,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特点也是现代学校课程所追求的,因此,模块课程很快扩展到基础教育领域。在国际上,将模块结构引入高中课程的突出例子是法国。为了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广泛地运用实验方法,并能促进学校向外界开放,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部分课程或科目采用模块设计。在高中阶段的附加课按“模块”组织教学,每一模块以一学期每周四课时为单位安排教学内容,这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面对原有高中学科课程体系在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不足,为了落实“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我国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单元(模块)教学的改革很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高中新课程进行变革实行模块化设计。从已公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来看,在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八个领域、15个科目中,共安排了31个必修模块和115个选修模块,其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这个表述可以被进一步阐释为:首先,模块被看作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还被看作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其次,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使得模块间的衔接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有不同的结构,包括传统的单向递进结构、横向并列结构以及交叉结构。例如,新课程实施中,科目内部模块之间的关系有必修模块+平行并列的选修模块或必修模块+系列+递进的选修模块两种模式。

再次,模块的开放性,有利于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实现领域沟通,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设桥梁。模块的综合性、独立性和开放性使得它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同时,模块教学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之,模块化设计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课程设计的模块化能够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育领域模块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lllw/60851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