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硕士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医学硕士论文

医学教学学习模式硕士论文

【摘要】为提高新入学“四证合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鼻咽癌的理性认识和感官认识,在鼻咽癌临床教学中引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及微视频教学,将鼻咽癌病例层层展开,侧重点充分展示,学生理解和记忆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及学习兴趣与信心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值得推广。

【关键词】联合教学;鼻咽癌;“四证合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

鼻咽癌是头颈部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1-2]。由于鼻咽癌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对放射线敏感,因此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早期病例单纯放疗有效率可达90%及以上,局部晚期患者仍需放化疗综合治疗[3]。因其复杂的解剖和毗邻,且大多数医学院校均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开设肿瘤放射治疗学课程[4],众多医学生对放射治疗了解甚少[5],鼻咽癌放疗是肿瘤放射治疗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6]。对于新入学的“四证合一”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边需要接受硕士研究生培训,一边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放射治疗对于初次接触肿瘤放射治疗学的规培学员来说是陌生的。在我国传统医学教育中,鼻咽癌授课模式多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导,这种以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具有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知识点讲解清晰等优点[7]。鼻咽癌放射治疗需要具备临床肿瘤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知识储备,但随着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交叉知识点多,对放射肿瘤学医师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单纯的LBL教学模式逐渐显示不足,导致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学生思维发展,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对鼻咽癌的理性认识和感官认识,在鼻咽癌临床教学中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临床教学效果。近年来,以案例为主导(Case-BasedLearning,CBL)模式正不断推广应用,已逐步走进国内的医学教学课堂中,以案例为中心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已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CBL教学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医学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中心引出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8]。是一个能适应医学教学需求、针对临床教学的独特性而形成的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学习模式[9]。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0-13]。

1CBL实例教学

1.1案例

罗某,男性,53岁,因“发现右颈肿物2月余,确诊鼻咽癌6天”入院。查体:右颈部肿物大小约5cm2×4cm2,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差,余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外院头颈部CT提示:考虑鼻咽癌并右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病理提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

1.2提出问题

①鼻咽的部位及毗邻解剖结构?②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影像分区?③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④病理分型?⑤鼻咽癌病人病史采集及查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⑥鼻咽癌远处转移的临床表现?⑦鼻咽癌入院后常规检查有哪些?⑧鼻咽癌的分期?⑨鉴别诊断?⑩治疗原则?瑏瑡你对鼻咽癌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讨论及教师总结: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提前预习,通过查阅教科书及图书馆检索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献等逐一解答所提出问题,拓展临床思维,然后组间进行讨论分析,课堂交流,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案例总结:通过引入鼻咽癌教学案例,分析鼻咽癌的部位及解剖结构、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影像分区,以及鼻咽癌的临床表现、鼻咽癌分期及分级等。分析引入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的概念、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根据鼻咽癌的特点以及鼻咽癌靶区勾画分析讨论哪种方式更适合鼻咽癌治疗。同时利用本案例引申出肿瘤放射治疗医师的责任重大,其作用贯穿于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的各个节点,全面负责,需要与物理师、放射治疗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严格把控放射治疗全程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制定治疗方案,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随诊病人,定期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继续阅读

临床营养支持实践积极作用

临床营养支持引进到我国已30余年。它已逐步进入到I临床各个专科,成为治疗措施的一部分,显示它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必要性,为临床提高治疗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回顾30余年,我同临床营养支持的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学习试用阶段;②教育推广阶段;③临床普及阶段。

1970至1985年是学习试用阶段。从文献中获得Dudfick和Wilmore倡用IntravenousHyperalimentation的信息后,我国有部分学者与胃肠外科医师结合本身工作的需要,接触到这一技术资料,认识到它的新颖性与I临床的需要性,开始了探索,试图将这一技术移植到我国的临床应用中,特别是有利于那些胃肠功能有障碍极需补充营养而又缺乏有效方法的病人,如肠瘘和短肠综合征等,但缺乏必需的器械与制剂。当时国内仅有水解蛋白液和高渗葡萄糖,更无腔静脉置管和输注营养液的器械设备。经过不懈地努力自行设计制作后,终于使腔静脉置管输注营养液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开始为部分病人解决营养供给困难的问题。虽只是在少数医院内试行,但有了一个开端和茁壮的萌芽。15年后(1985年),在庐山召开第一次全国I临床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虽然只有45位代表,宣读了8篇文章,但对临床营养支持的需要性、实用性与迫切性有了一致的认识,认为应该在我国迅速、广泛地开展学习、推广与应用,提高病人的治疗水平。

1986至1995年是教育推广阶段。继庐山会议后。1986年即由先行应用的几所医院组织了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支持学习班,人数达100人。其后,学·院士论坛·习班逐渐增多,在南京、上海、北京都有举行,仅南京现在每年二期,已举办过28期。学习班对推广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起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经过学习班的人员,都已成为临床应用营养支持的骨干。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外的信息、学术交流不断增加。有关临床营养支持的药械也开始进入我国。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开始建厂。生产有关营养支持的药械,先是生产了复方氨基酸液,1988年开始生产脂肪乳剂。相应地,肠内营养制剂也可在国内生产。有了基础理论的教育,又有药械供应,临床营养支持逐渐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1990年,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全国临床营养支持学术会议时,与会代表达250余人,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从此形成了制度,每2年召开一次,第十届会议于2006年在上海举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临床营养支持不但在应用技术上不断得到改进,而且在基础理论上也不断深入发展。随之对各种疾病状态下的代谢改变也都有进一步的研究。为此,在80年代后期,我国有关的医学院开始培养临床营养支持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操作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展。两本专业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和《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也都在这一阶段创刊发行,有了临床营养支持专业论文及资料进行学术交流的冈地。

1996年至今是临床普及阶段。经过25年的历程,临床营养支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逐步成熟,也为多数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在各级医院都有应用。2004年,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上,陆道培院士称当年我国应用营养支持的病人数达160万。2006年,华瑞制药有限公司销售的脂肪乳剂达1174.5万瓶。纽迪希亚公司的肠内营养液销售达283.7万.瓶。他们的销售量大约仅占全国总用量的30%~5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我国临床营养支持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数量增加,很多已学成的营养学硕士和博士进入到临床工作,学术活动也在增多。

2004年,中华医学会又成立了中华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学会(二级学会)。临床营养支持专业的发展,不论从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应用技术、药械供应等,业已达到了一个较完整的系统。

常言道“三十而立”,虽指的是人,但对一项医疗技术而言,临床营养支持经过30余年的应用研究,也已达到较成熟的阶段,经过了初创一普遍应用一成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对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提出的口号是:“当病人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静脉营养”;其后,因腔静脉置管的并发症较多,口号随之改变为“当病人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周围静脉营养”。80年代后期,对肠功能的认识有了转折性的改变,认识到它具有的屏障功能以及它对人体的重要性,还认识到肠内营养对维护肠黏膜的生长和增殖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当前选择营养支持的口号是“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应用时,应用它”。除此之外,对营养支持的目的与评估的指标,也由“维持氮平衡,保持瘦肉体”变为“维持细胞、器官、免疫的功能,促进病人的康复”。连热量的供给也由20世纪70年代前的倍于机体的需要量到正常量,甚至在高度应激时低于正常量。重视氮的供给,非蛋白质热量与氮的比例由150:1降至甚或低于100:1。营养制剂的种类与配方也都在改变。这些又说明f临床营养支持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也还都末达到完臻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虽已得到推广,也已为许多病人的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短肠综合征、肠外瘘、烧伤、严重创伤、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营养不良等。但总体来讲,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技术尚不尽人意,仅是“能用”,但不知为何用?怎样用?大有“拿来就用”之势,既不究其理论依据,也不究其应用技术。因此,不能获得临床营养支持应有的效果,更不能深知临床营养的需要性,进入到一个“能用则用之,有难点则弃之”的境界。腹腔镜胆囊切除后,应用2d静脉营养竞成为“常规”治疗;今天输2瓶氨基酸液,翌日再输1瓶脂肪乳剂者并不少见,都称之为“营养支持”。实际上,“营养素同时输入”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因此,要使我国临床营养支持能够更广泛、更科学地发展,尤其在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合理地使用营养支持,应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首先是加强基础理论的普及教育,临床各专科、各层次的医师,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师,都应懂得临床营养支持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解决“为何用”的关键。

当然,“应用指南”是指导医师们怎样去选择应用I临床营养支持的最基本指导资料,是指导“怎样用”的蓝本,应该是以我国的资料为编写基础,编写者更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将脱离我国医疗情况的实际。无疑,国外的资料应该参考,应该认真细致地研究,但不是编译。现在我们缺乏的是我国自己的临床资料。我国的人口多,临床资源丰富,经过有组织、认真地收集、总结,应当不乏可供参考的资料。这就需要我国热心于临床营养支持工作的医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以病人的利益为重,完成一部以我们自己资料为主、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南”。

继续阅读

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论文

1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可提高护理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获取护理知识,还要了解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知识及各种护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才能明确护理诊断,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2是开展循证护理实践的前提循证护理,就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循证护理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护理发展方向。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护理人员应会运用身边各种资源寻找证据,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法。

2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2.1护理人员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信息行为的先导,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得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3]。对信息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课堂开始,由文献检索的教师讲解有关信息、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利用现实社会中围绕情报、信息发生的生动事例,强调获取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初步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渴求和自觉性,并可由此产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兴趣,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充分发挥医院图书馆电子文献检索知识培训的功能

2.2.1加强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1)自建数据库,馆藏资源数字化。我院是集医疗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院图书馆是医院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中外文肿瘤专科资料极具价值和特色,因此我们使用北京清大新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图书馆自动管理软件(GLIS7.0),通过套录、录入等方式自建了极具本馆特色的馆藏数据库。同时,读者可通过IE浏览器利用查询系统实现对书目数据库的访问。在查询系统上可了解图书馆概况、管理制度、借阅规则、开放时间、查看最新公告,进行馆藏书目查询等。(2)引进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馆藏化。我院的数字图书馆,引进有清华同方的《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苏省科技情报所万方、维普镜像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医知网,以及大医医学搜索、中外文电子书库等网络数据资料,使医院图书馆以较小的空间存储了无限的信息。

2.2.2加强医院数字图书馆教育、培训功能。医院图书馆是医院信息文化中心,深入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开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是当前各医学图书馆探索的重要课题。(1)图书馆在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完善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电子阅览培训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保障信息服务水平。(2)在护理人员新入院时就对他们开设岗前培训课,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介绍馆藏特色及中外文数据库及书刊,初步树立信息意识。与护理部合作,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分批、分次,举办定期、不定期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的培训班,馆员自己制作数据库的PPT,不仅向参训人员介绍本馆引进的医学电子数据库的概况、特点、收录范围、检索途径、文献下载及处理等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训护理人员根据需要完成从查找线索、索取原始文献,到综合加工、评述、利用等的一个连续过程[4]。(3)建议医院并争取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纳入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与竞争上岗、评聘职务、考核晋升等挂钩,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继续阅读

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目的建立一套能较好反映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前后城市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根据各项指标重要性的得分均值筛选指标,并采用平均值法确定权重。结果第一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0.00%,专家权威程度为0.78;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51(P≤0.01),提示专家评估意见协调性较好。经过两轮咨询从102个指标中筛选出85个指标,指标重要性均在6分以上,最终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和三级指标85个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权重指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爱卫办年办公经费、创卫专项经费、群众对城市卫生状况满意度、全年空气AQI(或原API)指数≤100的天数和大气PM2.5日平均值。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估各城市卫生创建前后在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各方面变化。

关键词:

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

我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自1989年开始蓬勃开展,并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载体。截至2013年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卫会)已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185个。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在改善市容市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人群健康等方面成效明显。其中《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包括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市容环境卫生等10个方面[1-2],具有指标科学合理、涵盖内容全面和重点突出等特点,为各级政府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起到科学指导作用。随着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在城市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建设投入等方面成效逐渐成为热门研究[3-5]。《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明确提出的可量化指标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科学的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城市在卫生创建前后的变化。

1方法与步骤

1.1建立指标池参考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相关文献或工作方案[6-9],回顾与总结爱国卫生工作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经典德尔菲法基础上进行改良[10];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雏形,召开专家讨论会讨论,在全面考虑指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最终在从组织管理、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健康、环境保护和文明卫生素质5个方面拟定供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备选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02个。

1.2遴选专家遵循代表性和权威性原则,从卫生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选取从事该领域工作5年以上、实践经验丰富、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愿意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阅读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现状研究

摘要:我国学界对医疗纠纷之人民调解的研究较少,且还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来总结现有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存在研究内容重复较多、理论较薄弱、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整理和分析其现状,期能有助于明晰研究方向,及我国医疗纠纷的有效防控与解决。

关键词: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研究现状

在医患纠纷频发、医患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各地在完善协商、行政调解及诉讼等既有法定解决方式的同时,不断寻找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妥善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和方法,被誉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就这样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一些地方尝试在医疗纠纷解决中引入人民调解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进而引起立法者的重视和肯定,并于2018年10月1日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以下简作《条例》)中,把“人民调解”与“协商、行政调解及诉讼”等既有方式并列,从而从立法上确认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由此各地掀起一股推进实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浪潮,我国学界对此普遍关注。

一、研究成果概述

人民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国内关于人民调解的研究较早,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但在医疗纠纷解决中引入人民调解制度并对此展开理论研究,则始于本世纪初。从数量上看,与涉医疗纠纷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量相比,专门关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论文数量不多——截至2019年12月31日,笔者在CNKI上搜索到篇名中含有“医疗(患)纠纷”关键词的文献10123篇,含有“医疗(患)纠纷+调解”关键词的文献668篇,而含有“医疗(患)纠纷+人民调解”关键词的文献仅有236篇(其中期刊论文191篇,占比80.93%;硕士学位论文32篇,占比13.56%;新闻报道11篇,占比4.67%;学术辑刊论文1篇,占比0.42%;国内会议论文1篇,占比0.42%),详见下表。从硕博士论文来看,在我国关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学位论文皆为硕士论文:最早见于2010年,该年有2篇,分别是复旦大学蔡怿冰的《浙江温岭运用人民调解手段解决医疗纠纷案例研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刘晓庆的《我国地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研究》;之后各年相关硕士论文均在个位数水平,如2011年0篇,2012年2篇,2013年5篇,2014年7篇,2015年2篇,2016年3篇,2017年5篇,2018年5篇,2019年1篇。相较医疗纠纷其他方面的研究,专门针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的专著更少,据笔者统计,截至目前,仅有以下三部:一是由冯正骏、霍增辉、刘方等主编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务》。该书对临床医学经验、科室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经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经验以及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经验进行了总结,覆盖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常见问题。二是由种衍军主编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技巧与典型案例分析》。该书在介绍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并专章介绍了调解技巧、责任认定,同时针对涉及医院各科室所选取的、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典型调解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三是由雷红力、商忠强、孙波等主编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原理与实务》。该书除介绍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相关背景等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医疗纠纷调解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制度、调解程序、调解格式文本、调解方法,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具体解析。

二、研究内容概述

学者们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问题的关注虽多,但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实践经验、问题及其对策

继续阅读

中美医学期刊英文摘要N词词簇对比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为情报的编辑提供指导。[方法/过程]将“中国医学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CMRPAE)作为观察语料库,“美国医学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AMRPAE)作为参照语料库,使用Wordsmith中的N词词簇统计功能对任意长度的词簇进行统计分析,调查中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词簇的分布特征,筛选出超高频词簇的分布情况;然后使用PowerGREP将中美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四个语步分别提取出来,建成8个独立的语料库;最后使用AntConc分别检索各个语步的3词或4词词簇,以便进行中美相同语步词簇的对比分析。[结果/结论]词簇越长,复现频率越小;大部分词簇为不完整的结构单位,没有习语意义;短的词簇可以并入长的词簇,成为其一部分,我们可以从组成他们的单词中得出它们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期刊;英文摘要;词簇

近年来,词簇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创造出50多种关于词簇的表达,如chunks、N-gram、multiwordunits、formulaiclanguage、stereotypedphrases、clusters、recurrentword-combina-tions等,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Wolfgang认为篇章片段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语义上的联系,体现在多词单位、搭配组合和固定词组[1]。濮建忠在研究中采用词块的表达,并将其定义为“以词形或词为基本单位,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形或词组合而成的,允许抽象度高于词的单位出现的,有一定使用频率、结构相对完整、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有心理现实性的语言形式。”[2]李文中则使用词簇的表达,并指出所谓“词簇”(wordcluster)即文本中2个或2个以上的词形以固定的组合关系(或位置)重复同现。[3]本研究则采用词簇的表达方式。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为了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应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即EST(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EST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EST之所以应运而生,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既不同于文学英语,又能准确、清晰、简明地表达思想,以满足国际学术交流需要的英语。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ES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对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使用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世界将近65%的期刊论文、官方出版物、技术报告、实验报告等科技产品,都采用EST这种文体形式。由此可见,EST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非常重要。[4]

固定词簇在EST这种文体形式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Biber[5]等(1999)在其“The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中运用语料库软件技术对词簇进行研究;濮建忠[6](2003)首次基于CLEC语料库研究了学生英语书面语的词块型式;卫乃兴[7][8](2004、2007)研究了COLSEC语料库中的词语序列,描述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李文中[3](2007)将中国英语新闻报刊中的词簇与英国英语新闻报刊中的词簇进行对比,调查中国语境中词簇的分布特征及语用功能。范晓筠[9](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中国学术英语论文中2~6词词簇使用的频率分布特点及常用4词词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通过将其与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发表的学术文章进行对比,找到中国英语学术文章中四词词簇使用的独特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及学术英语写作。张淑静[10](2012)通过对比中国景点介绍和外国景点介绍中的常用词簇,找到能够反映中国本土特色的高频词簇,杨元媛[4](2013)通过自建EST论文语料库,应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Tools,检索自建语料库中的高频4词词簇,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了高频词簇的特点。鉴于英文摘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11-12],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英文摘要中的词簇进行研究。常哲[13](2011)对中医药实验性学位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了解摘要中各个语步的时态、语态、人称等语言学特征及每个语步中常用的3~4词词簇的使用情况等;雍文明[14](2011)通过自建语料库,提取摘要中各种长度的词簇,分析其在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的语用功能。本研究计划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研究OMRC结构的中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的词簇模式,总结其常用句型,为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提供指导。研究问题是:中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的词簇的长度变化特征有哪些?与美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词簇进行对比,呈现哪些典型的本土化特征?各个语步有哪些典型的词簇模式?

1研究方法

1.1语料选择

该研究使用王兰英教授自建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即国内医学研究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CMRPAE)和美国医学研究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AMRPAE)。国内医学研究论文摘要语料库搜集了2010年国内52种医学核心期刊中OMRC结构的摘要500篇(依据200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美国医学研究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是从2010年美国20种主要医学期刊中(依据2009年影响因子前50位的医学期刊)搜集结构相同的英文摘要500篇为真实自然语料。[15]

1.2数据提取

继续阅读

体育经济发展管理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写作毕业论文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美国NBA1997年~1998年赛季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平均每支球队约7600万美元。1977年美国体育的总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居全美经济各大产业的第22位。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了国内的石油化工业汽车业.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的“足球产业”闻名世界.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球迷的总开支就达2000亿里拉。澳大利亚90%的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运动和休闲创造的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等。据统计足球运动直接和间接雇用的人数高达45亿人。2002年.日本体育产业的总收入为4.2万亿日元.居十大支柱产业的第六位。可以预见.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体育消费已转而成为一种刚性的需求.美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77%.德国为67%.日本是65%加拿人是50%正是这种刚性的需求给了体育经济强有力的支撑。而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市场规模还很小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只有两万多家尽管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但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0,3%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其实就是一种潜力.那么.怎样尽快地找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开发这种潜力,使体育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小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则是迫切需要的。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改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2.传统体制的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一政府投资一福利分配一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

继续阅读

针灸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

针灸自公元562年传入日本,把在日本的发展史分为黎明期、繁荣期、停滞期、改革期4个阶段,分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并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学校教育、微观——民间交流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针灸;日本;跨文化传播;策略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自古就有着友好往来。医学是两国友好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562年南北朝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及其他医药书一百六十卷到日本,这被认为是日本针灸医学的开端。此后针灸在日本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追溯针灸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分析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不仅可以了解中、日两国人民在针灸上的友好往来,还能促进针灸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加快针灸的国际化传播进程,提高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针灸在日本的发展历史

针灸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黎明期、繁荣期、停滞期、改革期4阶段。针灸在公元562年传入日本,但是日本医疗制度的建立是在此后的200~300年间才完成的,此阶段日本针灸缓慢萌芽发展,可说是针灸在日本的黎明期。此后随着日本医疗制度的建立,日本的针灸学术在针灸基本理论、针刺法、灸法和穴位等方面,都忠实地继承了中国隋唐针灸医学,针灸在日本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出现了吉田意休、匹地喜庵、御园意斋等针灸名流。明治元年(公元1868年)建立了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以近代化、西方化、富国强兵为目标,选择了废弃传统医学的政策[1],此时的针灸在日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政府推进医学的近代化,有些人士如大久保石斋开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改革针灸,谋求针灸的近代化,挽救了日趋衰落的日本针灸,从而开始了直到今天延绵百余年的西医与汉方医的争斗与协调的历史。

二、针灸在日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