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

医学教学反思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医学教育;高校教师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当今社会对医疗工作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生除了必须有广泛的医学科学知识,更必须富于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怀,并且具有终身学习、追求知识及与时代并进的能力及态度。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教育阶段。所以医学教育必须让学生:能有正确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实践中的大量练习、教师长期的身体力行和医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出版的《HowWeThink》中,提出反省思维不是一种能够被教师运用的技术,是一种比逻辑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反省思维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理性和情绪的交织[1]。

此后,关于教学反思和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多。美国学者斯蒂芬和布鲁克菲尔德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所追求的是探索被常识掩盖之下对于实践经历的真正理解[2]。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开始出现,其中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在1999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引领大批学者对教学反思的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3]。

反思性教学是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常规教学相比,反思性教学更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积极地内省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有利于教师全面和协调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现实教学情景中,教师教学反思受到社会、学校和反思主体自身等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学反思的整体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完善教学效果。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

人的行为,都是由意识决定的,意识没有达到,行为不会实现,没有任何行为是超越意识的。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对于反思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来完成。教师应重视理论学习,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教师通过学习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和本专业新进展,一方面了解教育学与心理学内容和学生发展规律,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另一方面学习面对纷繁甚至是矛盾的信息所需要的反思能力,能够有效的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

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实践,才会促进反思顺利有效地进行,也为拥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视野及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在职培训,提升反思性教学能力

目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在职培训的机会,增强教师理论知识,对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培训,能帮助教师规划反思内容,掌握教学反思的重要技术,演练反思性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技术和能力。

(三)重视教学环节,强化反思性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反思充分结合,使其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所长,使反思性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最终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往经验和当前学生的情况,积极做好教学规划,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包括课堂内容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既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充分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要有足够的调整余地,并以严谨的态度审视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减少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证[4]。比如,引入生命观、临终关怀的案例、穿插相关的学科新进展和关于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假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走向。其次是课堂教学阶段,在实施教学安排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根��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以求当堂解决。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随后的教学中适当补救。也是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然后是课后总结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在教师心里进行,常常缺乏有效记录。改成书面记录后,既能减少有效信息的丢失,又能引发进一步的深入思考[5]。尤其是事后的客观审视,少了事发时的情绪反应,多了客观理性,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分析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应对方案,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保障;反思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思教育再实践的安排,根据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计划;反思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查找不足,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持续进步。另外,以往的课后总结多偏重于不足与问题,反思性教学同时强调发现长处、积累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优化育人环境,创设反思性教学氛围

学校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反思性教学讲座,聘请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研究者或专家答疑解惑,提高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研室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集体备课等观摩,并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成功案例,激发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热情。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有经验的院校观摩反思性教学活动,学习他校的成功经验,与他校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反思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升华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2]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12.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邵迎春.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反思教育探讨[J]. 职教与经济研究,2015,13(03):54-56. 

[5]牛抗. 反思性教学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校园英语,2017,(33):82.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55-04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要从分子水平上才能解释,同时,生物化学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判断药物疗效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因此,对于医学生而言,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掌握与否不仅关系到其它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与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但由于该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化学结构、繁琐的代谢过程、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使之成为医学基础教学的难点课程之一,教学效果不佳,“生化=神话”已经在历届学生中广为流传。关于如何提高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进行了以下几点教学探索与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取舍

医学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重要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和维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大分子物质如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代谢与能量代谢以及各种代谢途径间的联系和调节;分子生物学基础即遗传信息的表达;重要器官正常代谢过程以及异常代谢时与临床相关疾病的联系。教师除应全面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外,在授课时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合理设计和规划教学过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优化教学效果。

与医学不同的其他一些专业比如食品、化工、农学等也开设了生化课程,不同专业的生化课程有其各自的特点,而对于医学生物化学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医学与临床的联系,反映医学特点,适应医学发展。如对于“物质代谢”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适当精简大部分物质繁琐的代谢过程,把重点放在讲解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以及与临床的联系。以酮体代谢为例,只对酮体生成的过程作以简单说明后,重点讲解酮体生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以及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酮体酸中毒?另外,以前对“分子生物学基础”这部分内容只做简单了解,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这部分也要增加教学内容,比如与肿瘤生长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某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等这些医学研究热点问题都应让学生掌握。当然,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精心选择的医学临床实例要与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使得学习走向“误区”。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学科,其进展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充实新内容与新观念,及时摒弃陈旧内容,将临床最新研究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注意前沿新知识的补充,搜集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文献资料,精心阅读生物化学原版英文教材,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向学生们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新进展、肿瘤标记物的应用、乙肝的最新治疗方法等,紧跟学科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掌握前沿知识。

2教师医学知识储备

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物化学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应该明确生物化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单一的本学科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应该具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储备,只有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将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医学其它专业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对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以及对致病原因和机制进行探讨。如在讲酶原激活和同工酶的生理意义内容时,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结合起来,解释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预防。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可以为医学生今后开展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使教师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关键是要大量阅读与医学相关学科的书籍,收集与临床实际联系的资料。除必须通读医学教科书外,还应大量翻阅医学期刊及专著,查找与生物化学联系的病例分析以及与医学相关的生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只有教师不断地获取知识充实自己,并能灵活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教学过程中,医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的课程,由此所导致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采用灵活正确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积极反思,寻根究底

1.紧扣目标、精选教材

医用化学作为医学院校教学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专科学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型而非理论型的人才,教学内容以“需用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选编原则,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必修的基础知识的把握。

如今的教材可谓照搬照抄、东拼西凑的比比皆是,但真正编写过硬的教材不多,所以必须选择编写质量高(紧扣医学与化学结合点、剔除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有适当练习),错误少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书。

2.认识学生、分析学情

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历练,从中学迈进了大学,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是极不理想的学校。家庭条件好的上“三本”,条件一般的就上专科,这是许多师生的共识,所以在他们心目中总有抹不去的自卑和无奈;大学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没有中学老师的步步施压,有的开始迷茫、散漫甚至丧失了目标;近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中有部分是文科生(他们成绩不差,好多上“二本”线),他们在逃避了几年的化学学习后又被迫学习,这难免是低效和痛苦的;文科生的介入,使大部分理科班增加了障碍,怎样才能兼顾全部学生?他们并非不努力学习,因为担心不过关,有的上课非常投入,练习做得满满的,可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还不能顺利获得学分。在历年的大一上学期末考试中,《医用化学》和《解剖学》是补考学生最多的课程。

3.反思教法、教学手段

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具模型教学、讲练结合法等。

4.反思实训、问题重重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我们开设了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实验,如:药用氯化钠的精制、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测定、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阿司匹林的制备、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等等。实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但学生实验实训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少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操作知识和能力;有的学生边做边看,缺乏实训过程的连续性;有的学生压根不知道实验目的,更不知道原理、方法、步骤等;有的学生思想散漫,以为实训就是去玩,做好做差一个样;有的学生不会记录相关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因材施教,积极应对

1.提高认识、净化思想

鉴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重塑信心,提高对《医用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学生的竞争力就是“专业能力”和“吃苦能力”,许多上“二本”线的学生慕名而来。因此,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层教学、结对扶贫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制订特殊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文科生和理科生中的后进生。在开学后不久,要摸清班上学生的学情差异,找积极上进的、乐于奉献的同学帮助、扶持学困生,并不间断地了解结对扶贫进行的状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3.优化结构、精讲精练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关注学生中学时知识结构和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他们现有的知识构架上层层深入,使他们能懂、能会、愿听、愿想,挖掘中学和大学的连贯性,找到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点,紧扣“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学会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同时配合相应的练习以便对知识巩固和掌握。

4.发动群众、合作学习

教学中,广泛听取学生的心声和意见,多与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存在的困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自学、比拼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实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实验实训、自得其乐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但一部分学生不愿做实验,实验课抱着玩的心态,结果一学期下来,理论差、动手能力差、报告差,收获甚微。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实验采取分组教学,优差组合,由优秀的扶持较差的,手拉手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的合作互动。另外,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内容并写出部分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查看,对各组实验情况给予打分测评,同学的竞争心理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经过几次尝试,他们实验的积极性高了,因为他们知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所以他们更愿意做实验了。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教学中存在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的根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给学生一片蓝天,给自己一块净土。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只有学生真正地想做、想学,辅以教师的指导,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是教学工作者长期探索的永无止境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于敬海.医用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席晓岚.基础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7.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SPOC;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西医内科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20)07(b)-0179-03

西醫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的模式为主,存在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果欠佳等现状。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目前新兴的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在线教育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教育技术,将知识认知与探索贯穿于线上、线下两种教学中,很好地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将SPOC模式应用于《西医内科学》教学,有利于传统课堂转型,变革教学结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医临床教研室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依托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采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教学过程的回顾和学生调查问卷,对实际应用效果作了总结与反思,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现报道如下。

1医学专科学校西医内科学课程授课现状

西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临床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知识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然而目前主要按照教材来单向讲授知识。学生被局限在单纯的班级活动中,与临床的职业行为联系较少。这种教和学缺乏职业针对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潜能的发挥,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SPOC简介

SPOC教学模式将教学资源如微视频、学习资料、训练与测验、机器自动评分、站内论坛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不限于校内)[1],对学生申请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将学生的规模缩小至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并在课程中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反馈指导。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借以翻转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2],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参与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实现教学与实习、就业无缝对接,全面提升技能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目标。

3SPOC混合式教学课程准备

3.1素材准备

教师根据《西医内科学》课程内容,参照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内容。建设知识树(见图1),设定各分节教学目标,制作PPT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教案、动画演示、临床病例、习题库等相关学习资源。

3.2平台建设

该课程选用优慕课教学平台,平台分为课程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学习评价系统。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建立知识树,上传视频、音频、文本、动画等学习资源,设置练习题和病例摘要,拓展资源。将学生按班级学号导入平台,指导学生熟练平台学习操作流程。设置考核评价方法及分值比例。

4SPOC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部分,主要流程见图2。

5SOPC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SPOC混合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教研室教师研究制定了该课程全过程学业成绩评价细则,确保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见图3)。

(1)过程性评价(60%):主要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参与情况,以优慕课教学平台数据监测为参考。

在线评价(30%):评价因素包括各种学习资源观看情况,包括线上学习的频次、时长、资源下载次数;参与讨论情况;在线测试完成情况等。

课堂评价(20%):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参与提问、讨论、演示、情景模拟等课堂活动的次数及表现。

附加分(10%):为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附加分项目包括:①疾病的发展趋势、新的治疗技术、研发药品的研究前沿,如脂肪肝在中年人群的发病趋势、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展、综合性医院开展的急救绿色通道等,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开拓视野;②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原创习题,描画思维导图,这样也给性格较为腼腆,不擅长讨论、表演等活动的同学展示参与的机会。

(2)总结性评价(40%):主要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采用期末闭卷笔答考试的形式。

理论知识考核(30%):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临床病例分析(10%):考察学生全面灵活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教师给出临床病例,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给出初步诊断,还需进行哪些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分析病情发展预后。

6反思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授课方式的一致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SPOC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SPOC“在线、私密性、小规模”的特点,为学生营造宽松有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集中课堂教学经验,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创新、提倡合作,激励探索的教育理念,突出自主个性化学习。既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又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3]。使得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单一的学习环境,而是借助各种平台,融合名师资源优势,結合学生自身学习需要,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促发展的自由学习方式[4]。

肯定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考虑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该课程结束后,学生课程满意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理论知识掌握能力、锻炼病历资料收集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学生的满意度较高,但在“减轻学习压力”方面满意度较低。这一反馈信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思考,考虑与多重因素有关:①目前我国的校内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学生也习惯了教师以讲授灌输的方法获得知识。而采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这对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西医内科学属临床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有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与医学前沿研究同步,此学科难度特点决定了,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需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获得学习较好的学习效果。③实行SPOC混合式教学法,学生需要花费课余时间,尤其是在课前完成知识认知,这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而医学院校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广泛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时间的投入。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多媒体技术中医护理学教学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将图、文、声、像的内容编制成计算机软件而呈现给用户。中医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学科的内容在基础理论与现实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时如果只是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素材编制成课件来形象展示,从而可以更加形象的传递信息,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直观具体的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结合实际探讨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来凸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医护理学传统教学方法

1.灌输式讲授过多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其也需要基本理论来支撑,因此,想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以理论为基础,熟记理论知识。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中医护理学内容枯燥而抽象,主要讲述的是与阴阳、五行等相关的哲学内容,学生提不起兴趣,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传统的讲授方法来传授书本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记忆,教学中过多的使用灌输法,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适得其反。

2.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动脑、动手去实践,掌握不了临床实践问题也等于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看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设施不完善,学生很难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途径,其所学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中,所学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很难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我国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多媒体,逐渐取代了之前的传统教学媒体。它将声、形融为一体,将静态的事物转化为动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学科内容抽象且难以理解,对于专科层次护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如果只通过传统面授教学方法对于所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掌握的。为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实践积累能力,同时又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教、学生只听的非互动模式的缺陷,从而有助于加大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情况,来制作一款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软件,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置于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制作形象化的PPT幻灯片,来直观的表现阴阳、五行理论,让学生可以从图片资料中真正认识、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录像展示中药的煎熬方法,让学生可以了解中药煎熬的全过程,这样让他们学起来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可以对于煎药的正确方法了如指掌。

2.理论联系实际

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充满美感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会在图片或影像的引导下尝试主动去了解中医护理知识及临床实践想象,从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真正自我临床实践的画面。中医护理学是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应用学科,由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护理技术受到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因此在教学效果上并不理想。而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会得到很好的融合,老师可以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利用多媒体将护理技术示范步骤直观的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准确掌握实践技能,并更好的使所学内容归纳、吸收,更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技能,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实际操作及解决临床中医护理问题具有很好的帮助。

3.帮助学生记忆深刻

中医护理学有很多知识和问题是通过灌输式教学难以解决的,特别是课程重难点:如脉诊、经络、五行、临床各种常见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根本无法深刻记忆,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课件来教授学生,让学生在动感的学习环境中领会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阔学生认知领域。

4.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调控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教学节奏,解决学时问题。由于中医护理学所涉及的中医临床学科知识较多,老师在讲解中很难取舍,很多内容不能全部讲到,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作一些形象、逼真的课件,将所要教学的内容化繁为简,将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呈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形象感受,化难为易,不仅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同时还是加快了他们学习进度,提高了老师的教学速度,解决学时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师的劳动,节省了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综合上述,传统的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步伐,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凸显出中医护理学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的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控制教学节奏,从而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符合现代教育的普遍趋势。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代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封银曼,王玉华,张晓红.中医护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47-48.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1.1一般资料

某年万州考点考生成绩数据库。中医类实际有1054名考生参考,其中228名考生成绩不合格(<60分),不合格率为21.6%。成绩不合格考生类别结构为:有规定学历中医执业医师(代码为140,以下均用代码[1])10人,占4.4%;有规定学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40)64人,占28.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50)1人,占0.4%;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250)124人,占54.4%;师承和确有专长中医执业医师(340)7人,占3.1%;师承和确有专长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40)22人,占9.6%。

1.2方法

一是从考生的学历层次结构、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等方面,分析成绩不合格考生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来源考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差异;二是对实践技能考试的3类14个项目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考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医学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1.3统计学处理

在ACCESS数据库中按统计要求进行分类筛选,需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处理,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生的工作单位、学历层次、毕业学校不同,成绩不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来自乡村和个体诊所的考生不合格率较高,其中个体诊所的考生不合格率最高,达27.4%(见表1);学历层次较低的考生不合格率较高,其中无规定学历的考生(340和440)不合格率最高,为37%;跟师学徒、中专学校与高校的毕业生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跟师学徒者不合格率最高,达35.8%。

2.2成绩不合格考生实践技能水平较差。从228名成绩不合格考生的各项成绩来看,考生实践技能水平较差,问题比较突出。答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归纳主诉、辨病辨证依据、基本技能操作、体格检查、临床答辩和病史采集等问题。140和240两类考生,50%以上的病史采集,归纳主诉不合格;150和250两类考生,60%以上的西医诊断依据、归纳主诉、病史采集均不合格;340和440两类考生,70%左右的归纳主诉、体格检查、临床答辩不合格。详见表4、5。表5成绩不合格考生各站分布比例(%)考站140和240150和250340和440第一站20.330.617.2第二站47.352.455.2第三站63.576.675.9计算方法为:某类某站成绩不合格人数÷该类考生不合格总人数×100%。某站成绩不合格指该生该站总成绩不及评分标准的60%。

3讨论

3.1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较差。在写病历时,归纳主诉的能力普遍较差,不合格率占50%以上,所归纳的主诉要点不全、重点不突出、不能导出第一诊断,更有甚者原样照抄病历资料上的症状和体征。考生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认识,辨病辨证的能力差,不合格率达40%以上;在临床答辩时,有60%左右的考生不能正确回答关于一些常见病证的问题;有近60%的考生病史采集的能力较差,不能围绕主诉通过问诊收集病情资料。考生对中医、西医的常规诊疗技能未完全掌握,这体现在30%以上的考生基本技能操作不合格。常见的问题是舌诊、脉诊、针刺、灸法、推拿手法等中医技能不能正确操作,有的考生甚至不知道脉诊的三关,不会用毫针。有50%的考生体格检查不合格,未掌握听诊、叩诊、触诊、无菌术等西医基本技能,考试时反映出部分考生不会叩诊等操作,更有甚者不知道判断生命体征的方法。本考点出现的问题,反映出许多共性问题,在全国各地考点或多或少都存在。

(2)缺少再学习的环境,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大部份考生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有的还是个体诊所,所以考生继续学习的机会较少,缺乏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更缺乏像条件好的医院那样的规范化分级管理和查房制度,这极不利于诊疗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正如有的考生所言,“平时根本没这样做”、“原来会操作,现在已经忘了”。这说明,部分考生平时工作时没有规范化诊疗,给患者看病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时间久了,就疏于对疾病的系统诊疗,所以就有50%以上考生体格检查不合格,有近60%考生病史采集不合格。表1就显示了来自条件越差的医疗单位,不合格率越高,如来自个体诊所的考生,不合格率达27.4%。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考生自身原因以外,还存在着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不够,对其管理不严等问题。因为在这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除自学外,学习的机会少,约束力差,特别是跟师学徒者,更需要进行系统学习。

3.2几点建议

(1)校院合作把好医学教育质量关,扎实医学生的基本功。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较差,除了考生遗忘等因素外,更多的原因是在学校学习没有学到规范而扎实的实践技能,在医院实习、工作时规范化培训不到位。考生的成绩与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呈现出正相关[7-8],所以医学院校一方面要重视“三基”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重视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陷入“应试教育”[9]。医学院校应按照临床医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纳入医师准入标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细化实践技能项目,规范操作技术,强化技能考核。如莫春梅等结合执业医师改革探索《中医内科学》改革,聂景蓉等[11]探索《诊断学》改革,以及文献[11-13]探索《针灸学》改革等值得借鉴。医院在学生实习阶段,应结合临床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能力,强化全面系统规范诊疗的意识,尽量避免以点代面,减少漏诊误诊。同时,对刚参加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应实施规范化培训。

(2)卫生行政部门要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机制,促进基层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要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机制,加强对农村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力度,为基层医疗工作者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如举办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等。对跟师学徒者,有必要专门为他们举办学习班,加强“三基”培训,并鼓励其参加学历达标学习,使他们在继承专长的同时,也能规范处理常见病证。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医务工作者定期进行技术考核或考评,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停业整顿,以促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优化教学 方法 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两个方面,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教育对象整体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美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系统是关键。

在医学院校课堂高效改革中, “效”很重要。一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三是指高效改革带动教育课堂改革所发生的高效能。只有学生学习取得高效回报才是教师指导高效率的成果,这样的高效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在于构建高效课堂,这样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分析我们当前的医学院校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研究课、实验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研究,而对教学的过程研究重视不够。主要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节;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三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评价的单一;四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欠妥。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怎样切实优化教学过程,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效果的水平和标准,是教与学活动的行为和效果的指南。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准确把握并努力实现优化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和谐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避免过于宽泛,如果缺少质与量的规定性则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难以把握,也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制定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即从认知、操作和情感等方面综合考虑,达到准确无误,并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以保证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实施与实现。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在上肿瘤这一章节课的时候,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与实验紧密结合,首先老师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课堂上用实际病例来解答,并留下实验所要解决的项目,这样学生在上这一章时会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达到教学这一目标。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办法、途径和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发挥作用。正确地确定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获得预期发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选择优化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式时要有准确的依据;一是要依据教学目标;二是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三是要依据学科的性质;四是要依据教与学的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观察、体验、探索和发现,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说、敢说、会说及积极应答的环境,使其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发展。

医学应该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渗透交汇的综合学科,医学教育走文理兼容的综合大学之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教学要改革传统的纯专业技术训练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渗透人文社会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医学院的学生不仅面对疾病个体,而且面对社会群体。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夕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时,邀请医学专家参与,让医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三、优化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中,围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之间和学生本人的评价随时随地存在着。而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学评价应注意改变以往的过于重视学习效果,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评价体系。应该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建立与课改理念同步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和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尤其注重学生本人的评价中的作用,真正达到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同时促进教师同步发展的目的。这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和指导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即坚持三维的评价指标:在学业评价方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在非学业评价方面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评价。

四、优化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有它的空间形态和时间流程。空间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形式上,而时间流程的控制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安排顺序上。优化教学组织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要做到时间结构的优化、空间结构的优化、认知结构的优化。具体说就是要动静交替、张弛有序、密度和强度适中、集体与个体结合等。只有根据一定的需要把横向的和纵向的、空间的和时间的各种关系加以科学的组织和调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9篇

内经选读课程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是中医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对《内经选读》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医学院校必修课程的考试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重要测评工具,试卷质量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内经选读试卷进行质量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真实水平,还可以评价试题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试题库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选取我校中医学专业2012级中医3班内经选读期末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参加考试人数60人,共60份有效试卷,考试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试卷包括5类题型,试卷结构如表1。试题由专业授课教师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命题。试卷的评判依据命题教师制定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完成阅卷。

1.2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2003将60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各题的得分及总分情况双份输入,并经仔细核查与修订。然后将表格中数据导入到SPSS19.0软件,在数据视图中定义变量名分别为学号、姓名、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默写原文题、论述题、总分,在变量视图中检查数据类型,学号和姓名定义为字符型,长度为8;各题得分和总分定义为数值型,长度为8,小数点后长度为0。然后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和信度进行试卷质量分析。

2结果

2.1成绩基本统计描述 考试成绩的基本统计描述指标选择均值、中值、标准差、偏度、峰度、极大值和极小值等统计量。输出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和图1。平均分为72.8,标准差为13.173,标准差值较大,说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2正态检验 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说明考试结果不理想,出现低分数段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数段人数太多(负偏态分布)两种情况。从成绩分布的直方图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进一步用单样本K-S检验来判断,检验结果显示sig值为0.796,大于0.05,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2.3难度分析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计算公式为P=1—x/w(P为难度系数,x为某题得分的平均分数均值,w为该题的满分。难度系数P值越小表明试题越容易,难度系数P值越大表明试题越难,最小值为最大值为1。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在数据视图中,将表1中各类型试题的满分、总分和表2中各类型试题的均值、总分的均值直接录入,并定义变量名为“满分”和“均值”。然后点击转换-变量计算,在目标变量中输入难度系数P,在数学表达式中输入公式1-均值/满分,计算出各个试题和试卷的难度系数。结果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多选题难度系数最大,为最难题型;默写原文题难度系数最小,为最易题型。整个试卷难度系数为0.27<0.3,说明难度偏小,试题较易。提示应该适当增加试题难度,特别是单选题、默写原文题和论述题。

2.3区分度分析 区分度(D)是指试题对学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是一种区别学生成绩优劣的统计指标,一般与试题的难度系数一起来分析。对试卷进行区分度分析时,常以考试总分作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生在某题的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的区分度。对于客观题来说,一般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于主观题来说,一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这些分析在中都有相应菜单命令。整个试卷的区分度由各题的区分度求加权算术均数。一般要求试题的区分度在0.3以上。区分度在-1至1之间。D≥0.4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度很好;D≤0.2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性很差。D值为负数时,说明试题或答案有问题。本次考试的区分度结果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本试卷各题型的区分度较高,整个试卷的区分度为0.636,能区分出学生之间的实际水平差异。结合前面的难度系数分析,提示成绩较低的学生要加强学习的自觉性。

2.5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试卷的信度分析可以反映试卷测试结果是否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信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信度越高,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试卷信度分析可以采用SPSS中的可靠性分析,选用ɑ模型。本次考试的试卷信度为0.734,说明试卷的信度较高,较真实的反映了该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水平。

3结论与建议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0篇

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医德素养不断下降,如何改进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如何通过药理学理论教学过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与渗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医德高尚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医学教育,当先授医德。医德的概念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历代医学家十分强调学医、业医必需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赤诚之心、仁爱精神为准则,要求在行医过程中不分贫富、贵贱、清廉正直。三国时候,吴国侯官董奉治病不取钱,病愈使栽杏,轻者一株,重者五株,如此数载,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救贫,“杏林春暖”便成为历代医者医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2.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行业由单一社会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医院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带来医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医生服务宗旨意识淡薄,医德修养下降,甚至谋私现象严重等负面效应。就学生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主观性不强,单纯因为对医学有兴趣而考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很多学生是“被学医”,或是依赖于父母之命,或是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或者因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而选择学医,专业思想不牢固,从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牢固,道德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过于泛化,德育的贯彻缺乏力度,缺少有效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等等现状,导致医德教育过程空洞无力,流于形式。由于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医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

3.医学生医德形成特点

医德素质形成是医学生由医德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责任自觉的过程。医学生的医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让医德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甚至潜意识,并在日后从医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渐续培养才能形成的过程。医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而非仅仅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就足够了的,所以应当使医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医德有知状态。医德自觉即医德责任自觉,是一个医生医德修养内化的最高境界。医德无知、医德有知、医德自觉是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的三大必经阶段。各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当注意顺应和遵循医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医德观和医德价值观。

4.将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专业教学中是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一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原理,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系统教育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与科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药理学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药理学教学过程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药理学教育过程中融入医德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4.1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思想《黄帝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见自古以来,均强调医学教育及医疗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是实现治病救人的重要媒介。在讲解每一例药物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都是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此时不妨从关怀病人的角度进行阐述,告诉学生如何选药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如何用药才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还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能力,尽量做到用药疗效又好、花费又少。可见,药理学理论教学过程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本思想的培育过程。

4.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药理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明确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性即药物药理作用,这是药理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教授内容,药物安全性则是强调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是药三分毒”,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药物的双刃剑作用。例如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笔者经常提及著名的“反应停事件”给人类带来的警示,药物“反应停”虽可明显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但却是导致“海豹畸形儿”的罪魁祸首。以此为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药物是把双刃剑,诸如此类的用药案例在药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有利于反复给学生加深印象。因此,在教育医学生学习药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药物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更要学生学会利用这种辩证思想权衡药物的利弊,科学利用其治疗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毒副作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1篇

1.医德高尚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医学教育,当先授医德。医德的概念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历代医学家十分强调学医、业医必需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赤诚之心、仁爱精神为准则,要求在行医过程中不分贫富、贵贱、清廉正直。三国时候,吴国侯官董奉治病不取钱,病愈使栽杏,轻者一株,重者五株,如此数载,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救贫,“杏林春暖”便成为历代医者医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2.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行业由单一社会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医院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带来医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医生服务宗旨意识淡薄,医德修养下降,甚至谋私现象严重等负面效应。就学生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主观性不强,单纯因为对医学有兴趣而考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很多学生是“被学医”,或是依赖于父母之命,或是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或者因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而选择学医,专业思想不牢固,从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牢固,道德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过于泛化,德育的贯彻缺乏力度,缺少有效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等等现状,导致医德教育过程空洞无力,流于形式。由于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医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

3.医学生医德形成特点

医德素质形成是医学生由医德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责任自觉的过程。医学生的医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让医德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甚至潜意识,并在日后从医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渐续培养才能形成的过程。医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而非仅仅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就足够了的,所以应当使医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医德有知状态。医德自觉即医德责任自觉,是一个医生医德修养内化的最高境界。医德无知、医德有知、医德自觉是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的三大必经阶段。各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当注意顺应和遵循医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医德观和医德价值观。

4.将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专业教学中是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一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原理,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系统教育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与科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药理学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药理学教学过程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药理学教育过程中融入医德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4.1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思想《黄帝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见自古以来,均强调医学教育及医疗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是实现治病救人的重要媒介。在讲解每一例药物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都是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此时不妨从关怀病人的角度进行阐述,告诉学生如何选药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如何用药才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还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能力,尽量做到用药疗效又好、花费又少。可见,药理学理论教学过程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本思想的培育过程。

4.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药理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明确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性即药物药理作用,这是药理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教授内容,药物安全性则是强调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是药三分毒”,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药物的双刃剑作用。例如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笔者经常提及著名的“反应停事件”给人类带来的警示,药物“反应停”虽可明显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但却是导致“海豹畸形儿”的罪魁祸首。以此为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药物是把双刃剑,诸如此类的用药案例在药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有利于反复给学生加深印象。因此,在教育医学生学习药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药物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更要学生学会利用这种辩证思想权衡药物的利弊,科学利用其治疗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毒副作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2篇

1.医德高尚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医乃仁术,贵在医德。医学教育,当先授医德。医德的概念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历代医学家十分强调学医、业医必需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赤诚之心、仁爱精神为准则,要求在行医过程中不分贫富、贵贱、清廉正直。三国时候,吴国侯官董奉治病不取钱,病愈使栽杏,轻者一株,重者五株,如此数载,蔚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旋以救贫,“杏林春暖”便成为历代医者医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2.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行业由单一社会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医院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带来医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医生服务宗旨意识淡薄,医德修养下降,甚至谋私现象严重等负面效应。就学生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主观性不强,单纯因为对医学有兴趣而考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很多学生是“被学医”,或是依赖于父母之命,或是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或者因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而选择学医,专业思想不牢固,从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牢固,道德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过于泛化,德育的贯彻缺乏力度,缺少有效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等等现状,导致医德教育过程空洞无力,流于形式。由于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医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出现误区。

3.医学生医德形成特点

医德素质形成是医学生由医德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责任自觉的过程。医学生的医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要让医德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甚至潜意识,并在日后从医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渐续培养才能形成的过程。医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而非仅仅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就足够了的,所以应当使医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医德有知状态。医德自觉即医德责任自觉,是一个医生医德修养内化的最高境界。医德无知、医德有知、医德自觉是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的三大必经阶段。各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当注意顺应和遵循医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医德观和医德价值观。

4.将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专业教学中是医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一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原理,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系统教育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与科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药理学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药理学教学过程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药理学教育过程中融入医德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4.1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思想《黄帝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见自古以来,均强调医学教育及医疗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是实现治病救人的重要媒介。在讲解每一例药物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都是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此时不妨从关怀病人的角度进行阐述,告诉学生如何选药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如何用药才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还要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能力,尽量做到用药疗效又好、花费又少。可见,药理学理论教学过程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本思想的培育过程。

4.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药理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明确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性即药物药理作用,这是药理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教授内容,药物安全性则是强调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是药三分毒”,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药物的双刃剑作用。例如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笔者经常提及著名的“反应停事件”给人类带来的警示,药物“反应停”虽可明显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但却是导致“海豹畸形儿”的罪魁祸首。以此为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药物是把双刃剑,诸如此类的用药案例在药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有利于反复给学生加深印象。因此,在教育医学生学习药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药物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更要学生学会利用这种辩证思想权衡药物的利弊,科学利用其治疗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毒副作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3篇

1.1师生情感交流不畅中医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全面科学内容,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其中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医的教学,自古以来就是在老师的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的培育下,学生获取中医知识、掌握中医医疗技能及继承良好医德的过程。因此,中医教育特别强调师生情感的交流,中医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开展的教学过程,其精妙在于教师以言传身教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定学生对中医的信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固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方法;同时,中医强调望神,有经验的中医教师能从学生的体态、表情、眼神等方面获得大量的信息,及时、微妙、有人情味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而中医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完成情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自觉地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没有情感的大屏幕反而成了教学的“主角”。教师只顾埋头于课件的操作和演示,不顾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为了操作的方便坐在椅子上上课,学生只能从多媒体系统操作台上看到老师的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系统的操作者,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导致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1.2教学节奏把握不当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辨证思维的烙印,故中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而中医思维方法的建立,学生自身的思考和感悟非常重要。因此,中医教学节奏不宜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而在中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多媒体的显示速度比传统板书快,其单位教学信息量比传统的单位教学信息量大,课堂教学节奏难以把握,有些老师课堂教学节奏过快,课堂信息的呈现速度超过了一般学生的接收速度,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而且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中医知识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影响中医思维方法的建立。

1.3多媒体课件质量不佳中医学扎根于临床,是一门实践医学,因此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对中医的教学很有好处,高水平的中医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对中医的感性认识。但目前大部分中医教师缺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理论和技术,制作水平较低。许多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仍是以文本资料占绝大部分的比重,而图像、音频、视频资料则少得可怜,其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发挥不了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展示中医教学内容的便捷平台,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就达不到中医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

1.4未注意中医课程特色就中医课程而言,那些有较多图像、视频资料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例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就非常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一些中医基础课程及经典原著课程,没有适合的媒体素材,无法直观化、形象化,并不一定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医课程都一哄而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某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很多学生更欢迎传统教学法。

2对策

2.1改善中医多媒体教学方法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医多媒体教学的规律,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授课效率。如中医多媒体教学时,采用控制演示速度与方式的方法,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并且通过适当安排提问、适时地强调重点、结合具体情况即兴发挥、放慢语速等方法,有意识地控制节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建立牢固的中医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调节课堂进度,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单纯地操纵机器,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对于某些中医诊疗操作,教师应亲自给同学示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2.2中医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便于协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节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能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中医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产生协同效应。如在播放投影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和激情的涌现,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易于抓住重点、难点,同时,教师的板书也给学生留下回味反思和发问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能根据学生反映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及时地进行辅导答疑,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提高中医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对于提高中医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各中医院校应抽调各中医教研室计算机应用骨干集中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培训,以达到以点带面、相互促进提高的良好效果。中医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类教学软件的应用,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必要时可联合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出不同类型的中医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课件时,素材运用要体现出中医特色,体现多媒体特征,课件要有较强的交互能力,便于师生的交流与沟通。要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的优势,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中医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2.4根据需要开设中医多媒体课程各中医院校不应强求所有的中医课程都开展多媒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特点,在广泛听取教师和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尊重教学规律,对适宜直观教学的中医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

3结语

总之,我国中医多媒体教学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在教学实践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交流,促进中医多媒体教学的良性发展,让它在中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尝试错误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急诊医学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急速发展,在目前常规诊疗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目前急诊医学相关人才紧缺,为补充急诊医学相关人才、促进急诊医学快速发展,急诊临床教学成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急诊医学的教学方法更是至关重要。

一、目前急诊医学带教特点及现状

急诊医学既是一门包含众多础理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通常,其他临床学科都会通过临床病例见习、示教、病例诊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医学生掌握实践中临床学科的诊疗过程。然而急诊医学的特殊性导致临床教学的模式不同,急诊医学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临床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这也使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一般临床学科有很大不同。临床工作以救治各类急危重症病患为主,没有单一固定的病种,没有稳定持续的病源,工作场所多变,工作时间颠倒,病人的数量无法预计和控制,这些学科特性也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1)急诊病例的突发性、随机性的特点导致,诸如中毒、多发伤、急危重症、心肺脑复苏等病种进行实际操作治疗的临床教学工作时不能按时、按计划进行。(2)急诊工作的性质常常造成白天急诊患者较少,夜间急诊患者、病种较多,正常教学时间为白天,导致白天教学病例不足,病例单一,影响医学生对急诊医学病种的掌握。(3)急诊医学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没有固定的治疗模式,不利于临床教学的开展。目前急诊室以急诊分流为主,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分流至其他科室,同时有些医院没有单独的急诊病房,不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4)急诊抢救室作为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医学生主要实践学习的场所,在急诊抢救室医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急救技术,同时熟悉抢救室的紧张氛围,深入了解急诊诊治的流程。然而,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同时入急诊抢救室的病人病情通常危急复杂,对于诊疗速度及配合要求非常高。家属及患者心情紧张、急躁,这种情况下,家属及患者常常不同意实习医生参与诊疗及相关操作,同时容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造成医患矛盾,影响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进行。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急诊医学临床教育的困境,影响医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习急诊医学相关实践知识,同时增大了急诊医学教学难度,严重阻碍了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对急诊医学临床教育的探讨逐渐增多,对急诊医学临床教育的尝试也在不断进行。因此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二、尝试错误教学法理论及特点

“尝试错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尝试错误”教学法是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教师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来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获得更牢固的知识。“尝试错误”教学法给急诊的临床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角度。“尝试错误”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点时不可避免地会出错,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改正错误认知而逐渐了解“真理”的过程。“尝试错误”教学法在实际临床教学中,首先是设计者预设错误,诱导学生犯错,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这样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犯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时就会更加细心地观察和深入地思考;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知识和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对症下药,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更有利于学生自诊自治,提高其对错误的免疫力。同时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还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理论及特点

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不同,在情景模拟教学法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信息输出方,学生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信息接收方,同样不是简单的师生信息的双向交流,而是这个学习全体中的知识信息交流,其中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在学生中进行。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的特点是:(1)教学内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教授的不只是简单的基础知识,更是实践操作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需运用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2)教学方法的突破。情景模式教学的方法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以及自我成就感。(3)教学手段突破。以实际病例为模板,模拟出病例发展发生的情况,让学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同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诊疗,让学生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思维习惯,通过实践掌握知识。(4)教学思维的突破。情景模拟教学将教学的主体由老师变为学生本身,让学生通过模拟真实案例,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演练,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四、实施方案

(一)课前准备阶段

这是临床教学的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尝试错误”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临床教学前应首先评估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以评估结果为指导精心设计情景模拟教学场景及步骤;设计必须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中的缺陷以及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缺陷及易错点,并对这些方面预先设错。

(二)实验教学阶段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分四个步骤走:(1)在实际情景模拟病例及操作时,用预先设计的错误思维方式或操作方法展示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2)启发学生发现解决临床问题过程或结果中的错误,思考并进行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3)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重新分析和解决问题;(4)学生总结反思整个情景模拟过程,寻找避免类似错误发生的方法,巩固新知识和新思维通过“试错—知错—改错—防错”的四个环节,在“暴露错误—剖析错误—修正错误—反思错误”的过程中,达到矫正并预防错误的目的。

(三)课后反思阶段

课后反思是尝试错误与情景模拟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对情景模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或根据学生反馈来评价在情景模拟病例及操作中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并找出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求完善“尝试错误”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的途径和手段。

五、教学策略

(一)设陷诱错

这是“尝试错误”教学法的主要策略,教师针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造成学生思维上的认知冲突,诱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再通过学生的质疑、思索、辨析、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构建新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急诊导尿时,往往忽视患者的隐私需求,教师在示范导尿操作过程中故意跳过保护病人隐私这一环节,患者自然就会产生抵触及不满情绪,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患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是否是由导尿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产生,同时反思怎样避免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通过错误的设计和诱发,加深对急诊操作的理解;通过自主纠错,提高评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这种临床教学方法,其效果常常要高于传统教学效果。

(二)将错就错

在尝试错误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关注自己有意设计的错误方面,同时要关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意外发生的错误。设计者可以利用学生自己意外犯错这一宝贵条件,将错就错,放大错误,善于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进行引导点拨,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并没有尝试错误方法带来错误结论的过程,记忆就不会深刻,下次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若等到学生尝试过后发现自己的诊断结果与正确结果有差异时,再引导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自我的具体实践,发现错误的存在,针对错误及时总结与反思,提高思维的警戒性、缜密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重蹈覆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为首先对学生易犯错误有预测性,这样在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时才能引诱学生犯错,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同时也可以在同一个错误中,多次反复尝试其他角度重新对情景模式进行设计,这样对学生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激励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辩证地思考,进一步加深认识。教师要在每一次教学中增加经验,积累学生易犯的错误点,进一步增加教学质量及效果。总之,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尝试错误”教学法联合模拟急诊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尤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行之有效,适合于急诊医学临床实习。这种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急诊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培养全面适应新时代的、真正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加强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建设.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J].中年急诊医学,2002,11(4):272.

[2]沈惠云,施小燕.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20-21.

[3]徐春生,李奇林,蔡学全.关于五年制本科急诊临床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7(6):42-43.

[4]滕倩倩,郭星君.我国急诊医学亟待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J].海军医学,2005,26(2):177-17.

[5]夏大川,廖文英.一种新的教学法:尝试错误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S2).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学 电子学课程 形成性评价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前言

我国的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全面发展,依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以提升医学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结合学校的具体校情,建构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和监控体系,转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开展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通过教学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医学电子学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完善。

一、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分析

在我国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倡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这也是新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全新的教学思维理念。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领域之中,要转变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充分重视和关注评价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同一体系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和改善,以更好地提升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利用教学评价的结论提出对教学过程的诊断性意见和建议,使教学过程的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其问题

医学电子学课程由质量监控科负责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事宜,拟定教学评价办法并落实,可以采用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学督导评教等方式,实现对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则主要涵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实验设计考评、基本技能操作测试及单元小测试考评、期末考试评价等。另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主要涵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表现等评价。然而,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以学生评价为主、督导组专家评价为辅,并在学期结束的时间作为教学评价时间,并以评价量表的内容作为评价打分的依据,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2.教学评价的信度较低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之中,医学电子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由教务处实现对教学及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目的并不完全清晰,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和现象,这就使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信度较低。

3.评价结果分析不当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之中,教学评价的结果通常是作为教师教学奖励和分等的参考,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师教学真实的质量水平,这就使教师对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产生认同,无法形成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升路径分析

1.完善医学电子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达到最佳的医学电子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效果,需要先完善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要在专家、教师、学生主动参与、集中讨论的条件下,建构医学电子类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架构,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分级和分层,使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医学电子学课程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表》、《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师教学反思汇报表》,对教师进行四个维度的教学评价,具体来说,一级指标内容为:职业素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分别为:(1)职业素养的二级指标包括教师仪表、教学纪律。(2)教学准备的二级指标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资料。(3)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进度、课堂氛围、课后辅导、课程考试。(4)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包括有学生理解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创造性。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保密性。

2.强化教师教学的激励

医学电子学课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并非以证明为最终目标,而是以改进和优化为目标,要通过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强化对教师教学的激励和导向,突显出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性。并在因材施评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组织能力,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知识性教学。

3.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提升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之中,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教师、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自我分析或自我反思的方法,记载教学工作进程,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将电子学习档案袋引入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之中,将学生的作业资料、反馈资料、自评及互评资料、反思资料存入到电子学习档案之中,得到全程、全方位的评价,更好地培养共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4.实现多元化、多形式、分阶段的形成性评价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实践技能、创造性思维等进行评价,要包涵多样化的考核内容,如:考勤、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课外作业、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较好地考察和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同精神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电子学课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理念和方式,它是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条件下实施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实现阶段性、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聂永梅,姚巧玲,李俊红,雪合热提・伊纳也提.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 2016(20).

[2] 韩勇,郭立荣.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的课程综合素质考核改革探讨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 2016(11) .

[3] 任一兵,刘文全.以卓越医生计划为契机,促进课程考核的改革[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