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篇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风寒劳累,肝肾亏虚,痰湿阻络,气血亏损,气滞血瘀致头目眩晕,筋骨失养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颈椎病中医分型可分为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等五型。现将笔者按上述标准纳入的100例颈椎病人的X线、CT、MRI特征相关性进行对比、总结,以求对颈椎病中医辨证论治提出更多的影像学依据,为临床选择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选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0岁,40岁以下22例,41~50岁37例,50岁以上的41例。

1.2 检查设备:X线检查:菲利普双板DR靶焦距180cm,进行颈椎正侧、双斜位摄片。CT检查:菲利普单排螺旋CT(AURA型),层厚1mm,常规轴位扫描。MRI检查:日立AIRIS II 0.3T SE-Sag/T1WI、T2WI,SE-Cor/T1 WI,SE-Trs/T2WI,以及椎动脉2D-TOF-MRA检查。

1.3 中医分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颈椎病中医分型[1]:风寒湿型(A型):临床上具有头晕头重、恶风畏寒、身体重坠、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状,颈椎间盘、椎间小关节退变,此型患者年龄较轻;痰湿阻络型(B型):临床上有颈项板滞疼痛、头重头晕、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舌苔腻厚、脉滑濡;气滞血瘀型(C型):临床上有颈项强滞及胸肋、胃脘疼痛,其痛有窜痛移动状,不固定于某一处,举肩痛甚;肝肾不足型(D型):临床常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皮温下降、畏寒、自汗;气血亏虚型(E型):临床常见头晕,面色不华、心悸、心慌、气短、动则乏力、失眠、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

2 结果

中医临床证型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见表1。风寒湿型多见生理曲度改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项韧带钙化,钩椎关节增生,后两项分别占本组病例75%和80%;痰湿阻络型主要为椎管狭窄,本组病例占95%,其次为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等;气滞血瘀型主要为神经根受压,椎间孔狭窄,占本组病例80%,其次为椎体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肝肾不足型主要是横突孔狭窄,占本组病例70%,椎动脉变细、扭曲,椎动脉供血不足,占本组病例60%;气血亏虚型主要是生理曲度的改变,本组病例占50%,椎体滑移,排列不稳,本组病例占70%。

3 讨论

通过对不同分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的分析,笔者认为,风寒湿型影像学以钩椎关节增生,韧带钙化为主要表现,检查手段可以CT为首选,其次为X线平片。痰湿阻络型的影像学表现中,椎间盘突出、椎间隙陕窄,椎间盘变性较多见,故首选检查方法可为MRI。影像学检查来看,此型相继发生骨关节增生,韧带骨化,椎间隙、椎管狭窄[2]。 气滞血瘀型出现椎间盘变性突出,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情况较多。

此型病例气滞血瘀,筋骨懈惰,致小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压迫神经根[3],其首选检查方法可为MRI,其次可选择CT。肝肾不足型的X线无特征性表现,CT、MRI扫描出现横突孔变窄,左右不对称,椎动脉受压扭曲狭窄,其椎间孔变窄、椎动脉受压扭曲狭窄为本型特征性表现,两侧横突孔不对称,相对狭窄,椎动脉受压扭曲狭窄,而致供血不足,首选检查方法可为MRI。气血亏虚型的特征性表现为椎体排列不稳,椎体滑移。椎体排列不稳,使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而致头晕,面色不华,心悸心慌等症,临床首选检查方法可选择X线平片。颈椎病的中医分型都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来辨证分型的,但通过本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来看,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辨证分型存在着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

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鞠作金,袁文,贾连顺,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结果的MRI研究[J].颈腰痛杂志,1999,20(4):254-255.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十二指肠; 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93-0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千分之一,最多见为腺癌,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其发生部位为降段、横升段及十二指肠球部等,临床多为老年人,但目前中青年有发病率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为十二指肠梗阻、出血、黄疸以及消瘦。我们通过我院诊断的30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对我们正确的诊断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30例病人均病理证实,男20例,女10例,其中50岁以上25例,约占83%,临床表现以上腹疼最多见,其次为黄疸、呕吐、上腹部包块等。30例病人中十二指肠钡餐低张对比检查22例,CT检查16例,胃镜检查18例,20例做手术切除,10例剖腹探查,腺癌占24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3例,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段最多,占20例,水平段6例,升段2例,球部2例,其中3例恶性淋巴瘤侵及多个部位。

2 结果

放射线阳性性征象①肠腔狭窄18例②充盈缺损8例其内可有小溃疡③肠腔内龛影5例以较大不规则龛影为主要表现,溃疡位于腔内可有环堤、指压迹以及尖角改变,附近粘膜破坏④肠腔内动脉瘤样扩张,是粘膜下神经丛或肌层受侵所致,此征象为恶性淋巴瘤特征性表现。CT阳性征象包括①肠壁增厚、肠腔狭窄②局部软组织肿块,显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肿块密度不均匀③梗阻性黄疸显示为胆总管中上段以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增大、胆总管下端突然中断④周围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乳腺;病变;钼靶X线;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64-01

乳腺疾病是女性中的常见并和多发病,其中又以乳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且该疾病发病率乃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类疾病起病隐匿,在初期很难被诊断,因此如何对乳腺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如何结合诊断对良、恶性乳腺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则成为了目前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照,从而比较得出钼靶X线摄影检查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就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均在25-75岁之间,患者病程在5天到12个月的范围内。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疼痛不适,溢液、有肿块、局部皮肤增厚、腋窝淋巴结肿大和凹陷等症状。所有就诊患者均进行腺钼靶X线影像检查。

1.2 诊断方法 为患者进行腺钼靶X线影像检查时,采用轴位及斜位投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部分患者还需加照病灶局部片或者侧位片。一般诊断时间为患者月经干净后的第3-10天。诊断过程中将影像转变为数字化影像再进行进一步处理,并由2名专业医师结合图像及良、恶性肿瘤的图像从肿物形态、密度、边缘、钙化、皮肤增厚、肿块结构扭曲等方面进行比照分析。最后在手术后,将腺钼靶X线影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实验分析比照利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和手术、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从而证实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的临床医学价值。下面笔者将本次研究的数据比较以表格形式列出,具体比较数据,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案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比较

组别人数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

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16068(42.5)92(57.5)

手术、病理确诊16063(39.38)90(60.62

X2

P值

由表1统计的数据可知,经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为68例,由手术和病理确诊为63例,其中包括19例纤维腺瘤、12例导管内状瘤、4例错构瘤、21例乳腺增生结节、3例肿囊、4例乳腺癌,由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2.6%。而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92例恶性病变中有90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病变,其中包括55例侵润性导管癌,16例腺癌,5例髓样癌,6例炎性乳癌、4例浸润型小叶癌、5例良性,经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7.8%。

3 讨 论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提高,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了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首选,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腺体内部的微小钙化以及浅钙化。本研究中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患者后期手术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照,经比照发现,经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为68例,由手术和病理确诊为63例,准确率高达92.6%。而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92例恶性病变中有90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7.8%

利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进行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不仅能够触及病灶同时也可以显示不易触及的病灶以及早期还没有形成肿块的病变,因此利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但是在诊断过程中还是会因为其他主客观因素而造成误诊,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主治医师需仔细阅片,结合良恶性乳腺病变的特点,通过对病变形态、密度、钙化情况、皮肤增厚以及边缘、大小、血管增厚增粗等多个方面对病变进行识别诊断,从而将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错误率降至最低。

良性乳腺肿瘤的肿物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光滑无毛刺,且界限清楚,周围组织结构清晰。其在X线片上所显示的体影多超过临床门诊病变的大小。钙化主要受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后的钙盐积淀、生长活跃的乳腺细胞所分泌的钙两方面的影响。恶性钙化灶多出现在癌细胞变性坏死区。血管增粗、增多,呈毛刺、放射、排笔等多重形状,部分癌病变区还出现引流静脉,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间接征象。此外患者出现导管扩张、腺体结构紊乱或腋窝淋巴结转移则是恶性乳腺肿瘤的症状,通常良性病变血管、导管则无异常。只要医师能够在诊断过程中仔细阅片,同时利用良恶性肿瘤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中的特点,就能够减少错误率,大大提高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通过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能够有效地对良恶性乳腺病变形态、边缘和钙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腺体结构、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导管在X线中的具体表现,使得良恶性乳腺病变能够在早期得到有效诊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是目前乳腺病变的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闫永红.X线钼靶与B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ROC曲线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12:16.

[2] 杜红文,张蕴,张剑琴,张月浪.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6.

[3] 贺松.乳腺钼靶CR摄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2010:46.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4篇

【主题词】炎性假瘤 诊断 误诊

肺炎性假瘤临床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收集我院2005-01/2009-12经医学影像诊断肺炎性假瘤26例,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误诊,误诊率为57.7%,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23-64(平均48.5)岁,大于40岁12例(80.0%)。临床表现:咳嗽咳痰12例;咯血4例,痰中带血3例;胸痛7例,发热7例,有刺激性干咳无痰1例;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6例。

1.2 影像检查 本组病例均摄有胸正侧位片,并进行了CT扫描。病变部位均为单发病灶,右肺10例,左肺5例,以直径3~5cm最多。8例病灶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1例病灶中有小点状钙化,1例有小液平面。结节型7例,浸润型5例,不规则形态3例。4例边缘模糊,4例边缘清楚光整,3例边缘毛糙不规则,8例周边有毛刺,4例呈分叶状,3例见到“桃尖征”,1例内下缘呈“扫帚征”(有的边缘同时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

2 结果

本组误诊时间14d~2年。手术前分别误诊为肺癌8例,肺结核5例,错构瘤l例,球型肺炎l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治愈出院。

3 讨论

肺炎性假瘤以往认为是肺内的良性肿块,是由肺内慢性炎症产生的肉芽肿,并不断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相关的继发病变形成,而非真性肿瘤。最近,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已把炎性假瘤重新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认为是一种中间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1]。由于其抗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常需要手术切除作为最佳治疗手段,故综合分析误诊原因,提高术前确诊率显得尤为重要。

3.1 误诊原因

3.1.1 临床医师对疾病缺乏全面分析 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可有胸痛、咳痰、低热等,与肺癌、肺结核等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相似,是肺炎性假瘤与其它肺部疾病难以鉴别的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对病史了解不仔细及查体不细致,对本病缺乏认识和重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全身状况良好,长时间抗炎无效(治疗3个月到1年不等)。再次复查,反复询问病史、会诊、讨论,4例通过复查确诊为肺炎性假瘤。

3.1.2 本病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 本病典型X线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球形病灶,病变多位于肺的周边,多为单发,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楚[2]。近年来肺癌、肺结核发病上升,对阴影较大、密度不均匀,有粘连征或肿块侵及支气管造成支气管变形,鉴别上发生困难。本组有分叶征4例、细长毛刺8例,钙化1例,与肺癌、肺结核等疾病不易鉴别。

3.1.3 影像医师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缺乏认识 肺炎性假瘤在正侧位片上形态不一致,而周围型肺癌则基本一致。肺炎性假瘤对邻近胸膜常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限性胸膜增厚粘连。“桃尖征”可能是一种良性肿块所特有的征象,炎性假瘤的增长特点是不均匀性宽径增长大于长径,而肺癌浸润呈进行性增长。作为影像医师应注意在诊断时不能拘泥于以上征象,习惯性思维极易造成误诊。

3.1.4 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 肺炎性假瘤由于通常不累及支气管树,纤维支气管检查仅能作为和中央型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而PET等技术普及困难,故术前确诊困难[3]。

3.2 误诊预防

3.2.1 全面综合分析病情,重视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为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对病人的一般状况正确评估,全面考虑病史、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对确定诊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体检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情况和有无恶病质的发生对鉴别诊断也有较好的帮助。

3.2.2 影像医师加强学习、仔细阅片,将影像资料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起来,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结合病史,共同讨论、分析,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率。

3.2.3 辅助检查 纤支镜及痰液检查,可作鉴别诊断;必要时行CT引导下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有望提高本病诊断的正确率,降低误诊率,从而为及早确定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提供依据,使病人早期得到正确的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纪小龙,马亚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4):239-241.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临床病例讨论法; 教学; 超声影像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14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1.083

临床病例讨论是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典型误诊病例、漏诊病例、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等。临床病例讨论实施通常以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笔者以超声影像临床工作中诊治的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病例作为教学素材,阐述临床病例讨论法在医学影像临床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应用体会。

1 病例资料

以湘雅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带教见习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选择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患者1例作为病例讨论素材,课前安排各组学生查阅临床病例相关资料及文献,做好准备工作,讨论分析该病例影像诊断依据、误诊漏诊原因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教师在课程结束时予以总结。医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予以评估,评估效果以四个等级(优、良、一般、差)予以评定。

临床讨论资料:患者,女,44岁,于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样胃内容物,伴反酸,精神体力欠佳,大便3 d未解,排气少。常规抑制胃酸等治疗效果不佳。中上腹见12 cm手术瘢痕,患者自述6个月前因胃穿孔在外院行穿孔修补术。常规胃肠超声扫查:幽门部胃壁局限性增厚约13 mm,边界不规则,幽门管腔狭窄,横切为“靶环征”;胃腔显著扩张,内可见大量液性无回声中食物残渣形成的杂乱点絮状高回声;改变时,混乱的内容物随之移动。胃幽门部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分界模糊,蠕动波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幽门部胃壁血流丰富。超声诊断为幽门梗阻,一周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

2 结果

临床病例讨论的医学生共计30人,其中26人评定为优,2人为良,2人评定一般。多数医学生认为病例讨论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可以较早的熟悉临床超声影像学,增加感性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临床思维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3 讨论

影像医学临床病例讨论法直观、生动,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理解,节约课堂时间,事半功倍,容易为医学生接受,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兴趣,因此得到较好效果。如何合理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过程,笔者体会如下。

3.1 病例讨论资料的准备

资料准备要充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临床病例讨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影像资料。将病例和相关问题印发给学生,让其查阅教材、参考书和文献,做好讨论准备。本教学选择幽门梗阻的患者作为讨论病例,首先是因为幽门梗阻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并发症,但临床影像诊断有其复杂性。由于幽门附近容易发生溃疡或炎性病变,当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或胃部手术后发生粘连牵拉,或因癌瘤侵犯时,多种原因均可造成幽门区狭窄而出现梗阻,影像诊断常存在同病异图,同图异病等,难以早期确诊。其次,在本例患者中,超声影像诊断幽门梗阻具有优越性。与其他常用的诊断幽门梗阻的技术如胃镜、X线钡餐造影、磁共振成像、CT等比较,彩超具有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好、经济、可实时观察的优点,且可判定胃壁运动的变化和胃内有无潴留,是幽门梗阻临床上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对此例体弱、不宜胃镜检查者[1]。因此,选择该病例讨论,紧密与超声影像专业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了解认识超声影像医学技术在临床的重要价值。

3.2 病例讨论过程中注意将特殊声像表现和临床密切结合

临床病例教学时,当发现疾病的超声影像病征时,必须告诉学生将特殊声像表现和临床密切结合,如该特殊病征所提示的疾病不能解释患者全部主要症状时,需考虑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2]。本例患者由于受到胃穿孔但无胃癌病史等干扰,且胃周及肝内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病灶,因此超声诊断时考虑术后炎症引起的幽门梗阻,未能早期诊断发现胃癌侵犯幽门窦。回顾临床诊治过去病史,发现该患者常规胃病治疗效果不佳,结合超声影像发现胃壁具有不规则增厚且血流丰富,胃壁活动僵硬,幽门部病变区与正常胃壁分界处模糊,高频超声显示胃壁全层受累等肿瘤侵袭特征。此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由于受到局部特征的干扰,没有与临床诊治特殊声像表现及疗效等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漏诊。通过病例讨论过程中的回顾性分析,能让医学生吸收经验教训,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重视影像医学与临床特征密切结合,综合分析,全面准确的诊治每一个患者。

3.3 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临床病例教学时,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集中大家的思维来明确诊断。勇于提出自己对疾病的看法,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将病理、生理、内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例病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涉及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个学科,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与临床紧密结合。避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仅仅依靠影像图像主观做出诊断,脱离临床其他学科,造成误诊、漏诊[3]。

3.4 病例讨论教学的归纳总结

对医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合理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事实是教师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出题考核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4-6]。兼形态和机能于一体的影像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临床医学重要课程。要想在临床工作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作为影像医学的带教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影像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例讨论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诊断过程把握度,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临床病例讨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拓宽临床思维,值得临床教学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995.

[2]蔡雷鸣,赵海涛.实时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5):392-393.

[3]徐艳.二维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诊断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98.

[4]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1,3(3):181,186.

[5]刘育艳.浅谈如何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51.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PACS;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95-03

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的带教过程中存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灵活性及临床病史资料不全等缺点。基于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PACS病例库中完善的病史资料,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1],

形成独立分析疾病的思路。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

ning,CBL)是以案例为基础、教师为引导,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分析、讨论等方法,理解、掌握与案例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本文研究以PACS病例库为平台,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13级R床本科学生120名,随机分成两组(案例组、传统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各个学期考试成绩均无差异(P>0.05)。案例组采用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临床带教,传统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带教。

方法 利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建立的PACS实验室,建立完善病例库。通过学校PACS实验室内的教学服务器与附属医院的服务器相连接,可以进行数据的同步传输,其中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图片、手术情况、最终病理等资料。案例组学生可以在PACS实验室中以病例库中的案例为基础,在临床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查阅PACS中的电子图片库,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与案例相关的概念及原理。传统组学生在示教室内采用传统的讲授式、胶片式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学习。

本学期期末对两组学生医学影像学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用SPSS19.0软件分析两组学生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案例组学生期末医学影像学理论考试成绩为86.2±

6.1,传统组学生期末医学影像学理论考试成绩为71.3±

5.7,案例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组学生的成绩(t=4.93,P

6.62,案例组学生的阅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组学生的成绩(t=3.71,P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说明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2],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产生一种学生之间合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的能力,此教学方法值得在医学影像学带教课程中推广应用。

建立PACS医学影像学病例库 PACS(医学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学校PACS服务器与附属医院PACS服务器相连接,可以同步下载附属医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图片、病理结果等,为病例库的建立提供保障。收集整理附属医院PACS内的数据,按照系统(神经系统、五官及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系统)建立病例库,每个系统内按照疾病类型建立典型的患者病例(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医学影像学电子图片、术后结果等),体现以文为基、以影为据、文影并重的病例库。

以骨、关节系统为例,展示PACS病例库的示意图(图1)。在检索时,可以通过病名检索查询,也可以通过系统检索,方便学生临床见习、教师备课准备医学影像学图片。学生在浏览影像图片时,可以对图片调节窗宽、窗位,放大、缩小图片,对病变部位进行大小的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增加学习兴趣。每个病例都包含完整的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医技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图文并茂,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病例讨论,学习热情、气氛浓厚。

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临床教师在PACS病例库中挑选出部分典型的案例为基础[3],使学生进入临床诊疗模拟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辩论,最后由临床教师对案例的影像学图片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产生形象的认识,从中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后临床教师布置案例鉴别诊断等相关问题。如肺癌病例,从一张正侧位X光片上看到肺门区结节影,教师讲解结节位置、大小、边缘情况,学生讨论后,给出进一步CT检查图片,再分析结节的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等;还有让学生观察纵膈淋巴结是否有转移,通过讨论,进一步提出应该再做什么检查,比如气管镜活检等。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都是模拟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

附属医院影像科每日都要接诊众多患者,其中每个典型的病例都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保证,临床教师在平常工作中需要留心记录典型的病例。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校内网进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经过反复讨论、教师引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在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成效 基于PACS病例库教学方法模拟了真实影像科的工作流程以及临床诊断思维,使得学生无形中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临床工作相结合,充分了解每一个疾病的基础知识及影像征象,对疾病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学生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反复讨论,从中不断发现临床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养成。

带教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免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而偏离教学主题;在选择典型的、有一定价值的病例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选择;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逐步引导的办法,更要注意讨论不激烈的学生,逐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较新,没有经过长时期教学验证,所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4]。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备课任务,教学工作量增加。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5],在授课过程中既要讲好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相关知识,也要讲好片子的影像学表现。

4 结语

总之,基于PACS病例库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医学影像学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当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模拟现实临床工作环境,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逐步形成临床诊断思维。本文案例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组,分析是由于案例组学生在所接受的教学模式中不仅接触到典型的片子,还有案例中临床的相关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兴趣。因此,基于PACS病例库的案例教W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广大医学院校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广微,王东旭,杜友利.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5):2297.

[2]吴存刚,张佳怡,李玉宏,等.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证实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13(1):46-48.

[3]王东旭,李广微,杜有利,等.解剖实验与医院PACS系统联合的教学新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

142-144.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7篇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8篇

6月-2015年6月内前来本院治疗急性期脑干梗死的部分患者作为受试者74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将MRI检查所记录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患者临床资料保留,并综合两者总结急性期脑干梗死在MRI影像学资料中所具有的特点以及该病症的病例特点。结果:医护人员结合MRI影像学资料以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74例发现急性期脑干梗死单发病例39例,多发患者35例。发现梗死灶总计102个,其中梗死灶病变所处位置较为分散,延髓、中脑以及桥脑等出均发现有梗死灶。梗死直径范围处于1~28 mm,直径范围处于1~10 mm的梗死灶共有32个,直径范围处于10~20 mm内的梗死灶共有52个,直径范围处于20~28 mm内的梗死灶共有18个。梗死灶形态各不相同,主要有点状、片状以及条索状。结果:MRI检测环节可以为医护人员呈现患者脑干的三维结构,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为清楚地观察患者脑内梗死灶的数量、梗死直径范围、尺寸以及形态。以便医护人员之后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了医护人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以及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实际治疗过程中当中,并进行推广。

【关键词】 急性期; 脑干梗死; MRI检查; 应用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MRI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stem Infarction in Acute Stage/WANG Le,LU Ming-yuan,GAO Dong-d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1):106-10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MRI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stem infarction in acute stage.Method:A total of 74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The MRI examination in all patients,MRI will check the recorded image data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ained, acute brainstem infarction bot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in the MRI image, and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 summarized.Result:Medical staff combined with MRI imaging data and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summarized,in 74 patients found that the acute phase of brain stem infarction in 39 cases,35 cases of multiple patients,a total of 102 cases infarction foci.Among them,the lesion located in the lesion was located in medulla, midbrain and bridge.The diameter range was 1 to 28 mm infarction,infarct size in infarct 1 to 10 mm for a total of 32 cases,in the range of infarction infarction diameter 10 to 20 mm for a total of 52 cases,18 cases in the diameter range of infarction infarct 20 to 28 mm.The infarction lesions were different in shape,mainly in the shape,the shape and the strip shape.Conclusion:MRI testing can be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brain stem for medical staff,so that health care workers can be more aware of the numbe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infarct size, size and shape.For the medical staff to determine the brainstem infarction location, the accuracy rate of medical personnel disputes to ensure, with a high clinical value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it can apply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Acute stage; Brainstem infarction; MRI check;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Yingkou Central Hospital,Yingkou 1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1.031

S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MRI检测技术在脑干梗死诊治过程中的应用逐渐频繁,脑干梗死检测的正确率也随之上升。笔者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前来本院治疗急性期脑干梗死的部分患者进行MRI检测,分析急性期脑干梗死在MRI影像资料中的特点以及该病症的病例特点,探讨MRI在医护人员诊断该类型疾病的使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前来本院治疗急性期脑干梗死的74例患者作为受试者,其中男46例,女28例,年龄54~87岁,平均63岁,所有病例入院后与开始发病之间相差时间处于2.5~18.0 h内。医护人员需询问大部分患者是否患有基础疾病,根据询问以及统计发现54例患有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病史,26例患有心脏病或是有心脏病史,42例患有糖尿病史,6例患有TIA病史,12例患有高脂血症状,24例有饮酒史或是吸烟史。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入院之后,医护人员便需对其进行头部MRI检测,全部MRI成像均需使用SEI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完成。医护人员需先完成对全部患者的平扫环节,参数设定如下:层厚值为18 mm,矩阵设定为226×152,FOV则设定为18 cm×18 cm。医护人员需将第1次扫描所得到的横断位影像资料作为依据,之后医护人员使用高压注射设备通过肘前静脉团注的方式为其注射钆贝葡胺注射液,注射量为20 mL,医护人员还需控制自身注射速度,应将速度保持为2.5 mL/s[1]。通过团注的方式将造影剂完全注射完后,再向其注射0.9%氯化钠溶液,注射量为16 mL,以清洁导管。完成灌注成像之后,再按照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冠状面以及矢状面的T1WI扫描[2]。

1.3 评判标准 图像完成之后,医护人员应将所成像交由院内MRI影像高年资诊断医师,由专家对所成图像进行分析以及诊断。需要注意,分析与诊断图像的医师应有2~3名,以保证图像分析的正确性[3]。医师需通过MRI影像资料确定患者脑干梗死所处的位置,梗死灶的体积以及形态,并给予医护人员统一的分析以及诊断结果[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梗死灶数量、位置以及形态 所有病例经过病理学检测以及验证,确定共发现梗死灶102个。74例病例当中,发现急性期脑干梗死单发病例39例,多发患者则有35例。病灶所处部位多样,医护人员在延髓、桥脑、中脑、小脑、枕叶以及基底节区均发现有梗死灶。具体情况如下:延髓处发现梗死灶28个,桥脑处发现梗死灶43个,小脑处发现梗死灶8个,中脑处发现梗死13个,幕上处发现梗死灶5个,枕叶处发现梗死灶5个。通过MRI对所有急性期脑干梗死病例进行检测,影像资料共显示有梗死灶92个,以梗死灶的所在位置的诊断结果作为病情评判标准,MRI检查的诊断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正确率高达90.2%(92/102)。不仅如此,MRI检测还分别检测出单发患者数量以及多发患者数量,单发患者为39例,多发患者为35例,定性诊断基本与临床诊断的结果相近,所以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医护人员通过MRI检测所得的影像资料发现,梗死直径范围处于1~28 mm,具体可细分为如下范围:梗死范围处于1~10 mm的梗死灶共有32个,梗死直径范围处于10~20 mm内的梗死灶共有52个,梗死直径范围处于20~28 mm内的梗死灶共有18个。梗死灶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但大多为点状、片状或是条索状态。

2.2 梗死在MRI影像资料中所具有的特点 经过专家对74例病例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以及诊断,可以发现DWI高信号可以作为诊断脑干梗死的主要依据。MRI影像资料图像显示特点如下:40例病例于T1WI图像中,显示为等信号[5],18例在T1WI状态显示为稍低信号;8例病例在T2WI图像中显示为等信号,60例病例在T2WI图像中显示为高信号;所有病例在DWI图像中均显示为高信号。所有病例当中,医护人员可通过T2WI以及DWI图像中的横轴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直观观察到33例病患病灶所处位置、大小以及形态,确诊病例占有所有病例的44.59%(33/74)。即使在T2WI图像中无法清晰观察患者脑部实际状况,但通过DWI横轴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观察,依旧可以清楚地观察患者脑部病灶,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诊断[6]。

3 讨论

MRI检测方式能够令医护人员直接观察患者脑部梗死的横断面、矢状面与冠状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医护人员对患者梗死灶所处位置、实际体积以及外部形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为之后进行的手术提供了支持,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也可参考MRI影像资料,将该资料作为指导[7-12]。本次研究中,按照MRI检测所得影像资料,74例病例中发现的梗死灶总计102个,脑干梗死所处位置各不相同,具体包括有延髓、桥脑、基底节区、中脑、小脑以及枕叶。并在检测过程中,确定单发患者为39例,多发患者为35例。将通过MRI检测所的图像分析结果与通过病理学检测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该方式诊断的合格率可以达到90.1%(92/102),经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借助MRI检测对脑干梗死进行诊断,诊断正确率较高[13]。故而,可以确定MRI检测方式的运用确实有利于医护人员对脑干梗死进行诊断,既可以作为诊断方式的首选方式,同时也可以作为检测手段确认自身诊断是否存在问题。

引发脑梗死的原因、梗死所处位置以及梗死病理方面的改变彼此并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别,但医护人员可借助MRI检测将梗死所具有的特异性清晰地显示于影像资料之上[14]。T2WI图像高信号为医护人员对脑干梗死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实际检测结果如下:40例病例于T1WI图像中,显示为等信号,18例在T1WI状态显示为稍低信号;8例病例在T2WI图像中显示为等信号,60例病例在T2WI图像中显示为高信号;DWI图像中则均为高信号。但在T2WI图像以及FLAIR检查序列当中,信号影也只达到略高的状态。所以,医护人员可以将DWI作为诊断脑干梗死的主要依据。

大部分传统影像学检测方式虽然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图像,帮助医护人员确认病患是否患有脑干梗死的病症,但由于人类颅底骨部分区域不规则,容易令影像资料出现伪影[15]。以CT扫描为例,受到颅底骨的影响,扫描所形成的图像与脑干区域便会形成亨氏暗区,进而将后颅窝以及脑干的结构完全隐去,医护人员的诊断也会受到干扰,容易导致其出现漏诊或误诊。具体情况如下:针对青壮年病患而言,由于其脑部细胞含水量过多,脑部皮层梗死经脑部CT扫描之后缩成图像,仅为医护人员显示患者两侧脑沟裂存在不对称的问题,但对脑皮层厚度以及水肿变化的显示并不明显,CT图像中灰白质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而针对老年患者,因为脑皮层细胞含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其出现脑萎缩的问题,致使脑沟裂及其蛛网膜下腔宽度逐渐增加,使得脑皮层同颅骨的距离也随之增加,病变侧脑沟裂逐渐发生肿胀的问题,但是密度改变却并不明显,所以无法确定[16]。MRI检测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医学当中,并逐渐成为医学影像学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与CT技术相比该技术具备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所形成的图像不会受到颅骨的影响而出现伪影,也不会形成发射线损害。运用该技术进行检测,医护人员无需通过血管造影剂,便能呈现患者脑部三维结构,形成多层面、多参数的成像效果[17]。不仅如此,相比CT扫描技术,MRI检测方式能够对组织内含水量进行测量,从而及早确定患者有无早期病变。故而,扫描对象为脊髓疾病或是颅脑内疾病,MRI检测技术明显优于CT扫描技术。此外,CT扫描技术在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过程中,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均不理想[18]。但DWI在检测过程中,不仅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不会降低,还可以区分梗死灶的形成时g,特别是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其检测灵敏度高达100%。且MRI能有效分辨脱髓鞘类病变与脑梗塞之间的区别,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误诊的概率[19-20]。

综上所述,相比CT扫描技术,MRI技术拥有更为出色的组织分辨功能,且同时具有无创以及无辐射的优点。MRI检测可以为医护人员显示患者脑部三维结构,并为其清晰全面地表现患者脑部梗死灶的实际数量、所处位置、影响范围以及具体形态,以便医护人员进行诊断以及治疗。而且,该检测方式正确率较高,基本与病理学检测结果保持一致。故而,可以作为临床中首选的检测与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应用前景,应当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杨春敏,韩月东.弥散加权成像在脑干梗塞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19(5):394-397.

[2]张在沛.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12(4):31-35.

[3]王文超,松永高志,陆海波,等.脑干梗塞急性期弥散MRI的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11(5):297-299.

[4]王波.CT、MRI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12(2):61-63.

[5]张丽雅,周旭峰,卢超,等.低场强磁共振FLAIR序列在急性期脑干梗塞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9(1):101-102.

[6]王继立,袁锦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影像学对比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4,36(12):25-27.

[7]方华盛.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早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S2):115-116.

[8]于尧.头颅MRI在急性脑干梗塞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5):173.

[9]陈耀棠,利唏,于晓君,等.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4):691-694.

[10]滕华英.MRI诊断脑干梗塞的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5(3):61-62.

[11]赵应满,王桂华.急性期脑梗塞DWI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2):11-13.

[12]张秉枢,姜首起,张桂苓.MR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J].老年学杂志,2014,12(3):157-159.

[13]王小乐.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15-17.

[14]许秀兰.脑梗塞急性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阴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3):180-182.

[15]戎倩雯,王一凡,姚晔.联合应用DWI和MRA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2013,20(2):126-128.

[16]周林江.MRI新技术在临床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9,22(3):129-132.

[17]丑凯平.MRI检查在急性期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08-109.

[18]王普清,张贵斌,刘焦枝.DWI在超急性期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168-170.

[19]李志波,李吉,郝鑫,等.磁共振FLAIR序列扫描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22(3):140-141.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影像学分型;诊断价值

肺炎型肺癌并非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疾病,但国内关于该疾病的报道比较少,而且在影像学上,肺炎型肺癌与肺炎比较相似,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及漏诊率,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本院以收治的肺炎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探讨其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肺炎型肺癌患者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37~72岁,平均(48.9±2.8)岁;细支气管肺泡癌41例,腺癌20例;肿瘤家族史:有7例,无54例;症状表现:不同程度刺激性咳嗽33例,咳少许白色泡沫痰21例,不规则发热5例,无症状经体检时发现1例;伴有消瘦、纳差、恶液质10例;体格检查结果:可闻及湿罗音34例,可闻及Velcro音9例;实验室检查结果:ESR 66~85mm/h,CEA阳性7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肺炎型肺癌诊断标准;(2)经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活检、开胸肺活检、手确诊。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像学特征及影像学分型。61例患者接受X线胸片、CT检查、HRCT检查,检查医师为放射科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X线胸片检查仪器为Direct View CR 950系统,CT扫描时仪器为S8000型常规CT及Lightspeed 4.0型多层螺旋CT,平扫时,从胸廓入口开始,达到肺底后停止,HRCT扫描时,层厚1.25mm,层距10mm。

2结果

2.1影像学分型

经统计分析可知,在61例患者中,单纯磨玻璃密度影3例(局限性分布2例,弥漫性分布1例),磨玻璃密度影与结节共存10例(局限性分布10例,弥漫性分布0例),单纯肺叶或肺段实质阴影8例(局限性分布6例,弥漫性分布2例),肺叶、肺段实变并空泡及蜂窝21例(局限性分布17例,弥漫性分布4例),实变并肿块14例(局限性分布6例,弥漫性分布0例),混合阴影5例(局限性布4例,弥漫性分布1例)。

2.2影像学分型的特点

(1)单纯磨玻璃密度影3例:阴影局限性分布时呈现为片状,弥漫性分布时边缘清晰度非常差,病变存在轻度的密度增高,在阴影内部,并未遮盖血管和支气管;

(2)磨玻璃密度影与结节共存10例:小叶中心结节、腺泡结节在阴影内部可见,密度高于阴影;

(3)单纯肺叶或肺段实质阴影8例:为实质阴影,分布沿着肺叶、肺段表现,密度高于磨玻璃密度影,血管和支气管受到遮盖,形态规则性比较差;

(4)肺叶、肺段实变并空泡及蜂窝21例:空泡及蜂窝状阴影在实变阴影内部清晰可见;

(5)实变并肿块14例:软组织纸肿块生长实变阴影内部,在肿块边缘,伴有纤维条索;

(6)混合阴影5例:并存上述4种及以上的阴影。

2.3病变的动态变化

61例患者中,有系列影像学资料49例,为首次CT检查资料及后续定期复诊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系列影像学资料可知,局限性病变范围呈现不同程度扩大的35例,进展显著的分型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实变阴影。28患者的病变形态由单纯磨玻璃密度影逐渐的进展至混合阴影。

3讨论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与肺炎比较接近,依据病变范围,肺炎型肺癌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类型,而按照影像学特征进行划分时,肺炎型肺癌的分型包含六种,分别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密度影与结节共存,单纯肺叶或肺段实质阴影,肺叶、肺段实变并空泡及蜂窝,实变并肿块,混合阴影[1]。临床诊断及治疗肺炎型肺癌患者时,采用此种影像学分型方法具备比较高的适用性,而且与人们的观察及认识习惯相符合。

细支气管肺泡癌及腺癌为肺炎型肺癌常见的病理类型[2]。肺炎型肺癌细胞在生长时,方式包含3种,一是充实性生长,二是附壁性生长,三是充实性生长,且伴有严重的间质性损害与浸润肺部。经对照该疾病的病理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可知,癌症细胞的生长方式、癌症细胞分泌黏液充填肺泡腔的情况、纤维组织增生等因素均与“肺炎”样改变相关。肺泡腔部分被癌细胞分泌黏液填充,而且改变了肺泡结构后,形成了磨玻璃密度影,初级小叶以及腺泡范围内的肺泡被癌症细胞分泌黏膜充分填充后,形成小叶中心结节以及腺泡结节,癌症细胞生长于间质内部时,会形成间质结节,肺泡腔被部分或完全填充,并且出现蔓延和散播时,会形成肺叶、肺段实变阴影[3]。

抗炎、抗结核治疗为临床治疗肺炎型肺癌患者的主要方式,但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大病变范围,而且多数患者的病变形态逐渐的发展为复杂性、典型性,并可能或发生转移[4]。这说明,患者影像学分型为磨玻璃影时,如存在进展,应考虑患者为肺炎型肺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采用X线胸片、CT扫描等影像学方法诊断肺炎型肺癌时,应严格的注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如患者影像学显示空泡影、蜂窝影存在于实变阴影内部,而且磨玻璃影存在于病灶周围时,可诊断为肺炎型肺癌,如患者实变阴影、混合阴影、空泡影等并存时,应提示诊断,患者确诊后治疗时,复查最佳时间为1个月、3个月及6个月[5]。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及治疗肺炎型肺癌患者时,诊断医师应严格的区分肺炎影像学特征及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准确掌握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分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促使患者及时的接受相应的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术后1、3、6个月时给予患者复诊检查,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王贤军.多层螺旋CT对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及其病理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7):158-159.

[2]亓立勇,亓翠玲,王雁冰.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价值及病理对照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06):415-418.

[3]袁德清.多层螺旋CT对肺炎型肺癌征象分析及病理分型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06):115-118.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0篇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1篇

正确分析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与某一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关系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中风 中医辨证 影像学 计算 机横断体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相关性

中风病属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急性脑病,临床上主要有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中医临床辨证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将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5型,将中脏腑分为肝火上扰清窍、痰湿蒙塞心神、痰热内闭心窍及元气败脱4型。

ct和mri对中风病的检出率极高,能够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对中线结构形成压迫而造成中线移位,脑出血是否破入脑室等情况。特别是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的检查已成为该病诊断的必要手段。正是基于影像检查的广泛 应用 和直观反映,也使我们对中风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如果能分析出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相关关系,对于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水平将是很好的辅助手段。中医辨证论治微观化也是中医 现代 化的途径之一。

笔者在临床影像诊断工作中,结合患者中医临床辨证特点和影像学改变,并参考 文献 记载,对二者的相关性做了一些归纳、总结,试图明确二者的相关关系,以期对中风病的诊断和 治疗 提供有益的帮助。

1 病例情况

笔者收集了2006~2007年我院住院的中风病例198例,其中缺血性中风112例,出血性中风86例,所有病例均于急性期在本院行头部ct平扫。扫描设备为ge公司prospeed ai螺旋ct机;部分病例于不同病期行mri检查,设备为semens公司0.35 t开放式核磁共振机。

2 归纳分析

2.1 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关系

2.1.1 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出血量的关系 86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平均出血量(9.38±1.45) ml时表现中经络,(32.21±2.35) ml时表现中脏腑;出血量大于40 ml时中脏腑与中经络的比例为11:1,大于50 ml时全部为中脏腑[1]。通过mri对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分析显示,中脏腑的平均出血量为42 ml,中经络为15.80 ml;而脑干出血时,出血量小于2 ml表现中经络,大于3 ml表现中脏腑[2]。

2.1.2 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病灶部位的关系

86例脑出血患者,中经络者46例,病灶在基底节区25例,丘脑21例,各种证型分布基本一致。中脏腑者40例,病灶在基底节区30例、脑叶10例,其中风火上扰清窍、痰湿蒙塞心神型病灶主要在基底节区,元气散乱型主要在脑叶、基底节区[3]。可以看出,辨证分型与出血部位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1.3 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病灶大小、数目的关系  86例脑出血患者,结果显示中经络者大片病灶与小片病灶无明显差异;中脏腑者以大片病灶为主。其中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与阴虚风动型以大片病灶为主,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以小片病灶为主。中脏腑者多发病灶数目明显多于中经络者。中经络者以气虚血瘀型为主,中脏腑者以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多发病灶为主。说明病灶越大、越多对脑部的损害就越大,容易表现为中脏腑[4]。

2.1.4 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脑出血合并其他ct征象时的关系

86例脑出血患者显示,少量出血(6~15 ml)伴有脑梗死时发生中脏腑证;微量出血(小于5 ml)伴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亦可发生中脏腑证[5]。徐会吾等[6]分析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破入脑室系统中,8例为闭证,2例为脱证,两者有明显差异性,且发生脑中线结构移位者,中脏腑组明显多于中经络组。

2.2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关系

2.2.1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112例脑梗死患者气虚血瘀证梗死灶大部分集中在内囊膝部和放射冠(占69.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分布较均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大部分集中于内囊后肢和放射冠(占59.0%)。且气虚血瘀证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中病灶部位在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分布,两者各自比例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气虚血瘀证以内囊膝部多见、后肢较少,而风痰瘀血证则呈相反分布。分析显示,中经络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和脑叶,而中脏腑者都在基底节和脑干[5,8]。

2.2.2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病灶大小、数目的关系

11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梗死灶直径小于5 cm为中经络,大于9 cm为中脏腑,5~6 cm以中经络者为多,7~8 cm以中脏腑者为多。可见中经络者以小面积梗死为主(占80%)。而大面积梗死分别见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占10%),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各占5%),大面积脑梗死均属于中脏腑[6]。

可以看出,小面积梗死以中经络为主,大面积梗死以中脏腑为主。痰、热、瘀是发生大面积梗死的基础,多发病灶常夹有肝风、肝火,单发者多以气虚或瘀血为主。

2.3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证与影像学关系的比较 研究

中风分出血性与缺血性是近几十年的事,而其中医辨证分型却已有上千年的 历史 。是否可以通过影像学来探讨缺血与出血的不同机理或微观变化,在机理或微观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与辨证分型的联系,近十几年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分析 表明,中经络组脑出血例数明显少于脑梗死,与中脏腑组对照有明显差异;中脏腑组脑出血多于脑梗死,且出血量>30 ml,梗死也以大面积多见,仅以腔隙性状态为表现者少见。中经络以梗死性、小片状、低密度影像学改变为主,中脏腑以出血性、大片状、高密度影像学改变为主[7]。

3 小结与展望

文献 研究表明,近些年在中风辨证的微观化及量化标准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出血性中风多表现为中脏腑,缺血性中风多表现为中经络,病灶在脑干多表现为中脏腑。但没有得出出血性中风及脑干受损时以何种具体证型为主,可以探讨并研究其是以肝火、痰湿、痰热还是元气败脱为主要病理因素。

不同病灶部位与辨证分型有很肯定的相关性。如脑梗死情况下,气虚血瘀证和风痰瘀血证的相关病灶分别在内囊膝部及放射冠和内囊后肢及放射冠。但由于样本量不大,未能很好地得出病灶部位与辨证分型的点对点关系的标准,两者是否有直接关系也未能定论。可以通过大样本的研究在此方面做一些探讨,也可探讨不同病灶组合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出血性中风中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与阴虚风动型以大片病灶为主,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以小片病灶为主,气虚血瘀型及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以多发病灶为主。脑梗死也有相关的研究,但都未能依据这些影像学指标直接诊断中风病某一证候,可通过结合上述病性、病位及其他各种指标,做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中医证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所见中风病在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内就可发生明确的演变。危重病人可以很快从闭证转变为脱证,气虚血瘀证也可转为痰湿蒙塞心神证。因此,中风病各证候类型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研究必须考虑病程因素,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所以,可以从对急性期、缓解期和好转期的动态研究及其与证型的相关性,更好地指导临床 治疗 。另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为中风病的6大基本证候,并确定了比较严格的量化标准,可依此探讨各证候及其组合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

【 参考 文献】

[1]黄海青,朱敬荣,开国维.114例出血性脑中风中医证型及脑部ct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3):15?16.

[2]周庆芳,刘 华,许存森.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2):550.

[3]徐会吾.急性脑出血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初探——附104例急性脑出血ct与中医辨证分型对照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1):13?14.

[4]刘文童,尹浩军,魏发善.脑出血患者中医辨证与ct扫描关系探讨[j].中医药研究,1996,15(4):18?19.

[5]彭世洪.急性脑梗塞的中医分型与ct影像的关系[j].衡阳医学院学报,1999,27(1):50?51.

[6]徐会吾,杜晓泉.ct在缺血性中风辨证中的作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6):54?55.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CT;X线;老年性肺结核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86-01

老年性肺结核近几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可能是人口的老年化及老年人的机体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的缘故。同时由于老年性肺结核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都不典型,常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2]。为了提高对老年性肺结核的影像鉴别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笔者对近年来收集的32例老年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年龄均≥60岁,符合2008年国际老年人学术会议规定的年龄标准。男性23例,女性9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18例,初次感染者14例。患有慢支肺气肿11例,肺间质纤维化7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20例,痰中带血18例,咯血7例,气促、呼吸困难19例,持续低热12例,消瘦、纳差11例。

1.2 医学影像学资料

X线表现:①病变的部位。以双肺野发病多见,病变部位不固定,范围也较广泛。发生在双肺尖或锁骨下区2例,占6.25%;单侧肺尖或锁骨下区7例,占21.88%;单侧中下肺野9例,占28.13%;双侧中下肺野3例,9.38%;双肺广泛分布或以支气管播散11例,占34.38%。②病变的性质。32例患者纤维空洞及空洞型病变17例,占53.13%;增殖型为主9例,占28.13%;渗出为主的6例,占18.75%。③病变的形态。斑片状云絮影10例,占31.25%;纤维索条影16例,占50.00%;斑点状或结节状影13例,占40.63%;团块状、不规则斑片状钙化18例,占56.25%。上述病灶于同一患者多种征象并存。

CT表现:①结节性阴影12例,占37.5%。单发或多发,结节直径为0.5~2.0 cm,呈圆形、类圆形中等软组织密度影,可见低密度的小空洞或小空泡状区,亦可见钙化。②斑片状阴影21例,占65.63%。多呈散发性斑片状或斑点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③干酪性肺炎5例,占15.63%。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小空洞、小支气管充气征。下叶多见播散灶。④结核球7例,占21.88%。直径多为2~4 cm,呈圆形,可分叶,多伴有钙化,周围有卫星灶。⑤空洞性肺结核以空洞为主的浸润病变灶,其周围或下叶可见支气管播散的病灶。⑥血性播散性肺结核3例,占9.38%。以“三均匀”、“三不均匀”为主要征象。病灶小至1~2 mm,大至10 mm,呈粟粒状、小结节状,CT 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

1.3 分析、比较方法

邀请放射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师各1名及CT室主任、医师各1名组成研讨小组,对本组患者的所有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逐一回顾分析。重点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和特征,分析X线或CT不能确诊或漏诊的原因,比较对肺结核的诊断显示率和准确率。

2 结果

32例老年性肺结核患者X线正确诊断的25例,不能确诊或漏诊的7例,占总数的21.88%。CT正确诊断30例,漏诊2例,占总数的6.25%。纤维、空洞型为主17例,增殖型为主9例,渗出为主的4例,合并肺癌2例。

3 讨论

结核病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进入老年后,由于免疫功能衰退,T细胞、B细胞功能均减退,并以T细胞的功能减退更为明显[2-3],从而导致结核的防御机制破坏。当结核杆菌入侵机体时,机体不能将其消灭而导致结核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从本组资料笔者发现,老年性肺结核除正常的好发部位外,肺其他部位都可能发生,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无论是X线还是CT均有漏诊的现象。但CT对肺尖、纵隔旁、肺门、心影后面的肺叶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特别是对小的空洞及空洞的内部情况显示较好,同时还能发现其他站位性病变。本组有2例肺癌患者通过CT检查确诊。所以对于平片不能确诊而又高度怀疑结核的患者应建议CT检查,以免漏诊[4-5]。

[参考文献]

[1]路晓东,杨学东,王振光,等.成人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14-117.

[2]郝阳生,郝兴梅,郝雪梅,等.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CT征象(附260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6):358-360.

[3]禹光辉.252例老年肺结核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40.

[4]王永齐,李静伟.老年肺结核的CT表现及CT在其诊断中的作用[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0,9(1):61-62.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方法;流程

针对医学影像,利用全网服务器向患者提供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网络传递等重难点技术问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捷。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会诊中心、手术室、内外科中广泛应用,使得医学影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诊疗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

1 医学影像的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是当代医学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医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由医学影像分析处理技术、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构 成[1]。传统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技术为理论指导,以成像机理将其划分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射线成像、放射性核素、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及放射性核素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三息摄影为基础的三维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诊断技术的准确度和清晰度。

2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及流程介绍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功能影像技术还是结构影像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医学影像后怎样开展后处理,这是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

2.1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为了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应该对影像进行后续处理与加工的技术。后处理技术主要是全面分析、识别、分割、分类及解释医学影像技术呈现出的结果。该技术的额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影像识别。

医学影像后续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①直接处理技术,这一技术在患者影像学检查完成后,在影像设备上采用软件技术直接进行处理,例如在MRI和CT设备上直接生成血管成像等。但是这一处理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改变影像,只有检查人员基于自身多年处理经验对病理学进行处理。②脱机应用工作站处理,该处理方法是在工作站或把胶片通过扫描仪对已经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影像后处理。例如多维影像(以MRI/PET/CT,SPECT)进行融合,同时采用专门软件自动识别、分割影像图。这种影像后处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后的结果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可靠性、准确性较高。

2.2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 对于医学影像技术而言,其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医学图像分析处理和图像压缩传递环节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加密切。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 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

3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具体介绍

善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学影像,其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精确、可靠的判断依据,从而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按照医学影像特点和后处理的目的,医学影像的常见方法包括影像增强、影像分割、影像配准与融合、影像可视化、影像数据压缩等。

3.1医学影像增强 通过相关设备获取的医学影像主要分为CT片、X线片、MRI、B超等,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成像普遍都是灰度图像。对于临床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言,便能够从图像中总结分析出患者准确的病情情况。然而,由于成像设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影像质量的降低;即便是获得了高品质医学影像资料,但是对于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而言,便难以从中分析出患者具体病情。所以,应该利用t学影像增强技术。医学影像增强主要是开展信噪比增强操作,对感兴趣对象区域或边缘予以突出,从而为患者病情分析和相关计算提供依据。

3.2医学影像分割 在医学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患者组织的功能或病理相关信息,一般需要准确测量人体某一种器官和组织的截面面积、边界、形状及体积等方面。医学影像分割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体解剖结构不同,且采用设备获得的医学影像具有不均匀和模糊特征。基于此,采取分割技术重点突出医学影像中能够体现出患者病理的重要信息,从而有助于医护人员按照医学影像分析患者病理状况。

3.3医学影像配准与融合 医学影像成像模式较多,不同成像模式的影响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解剖学或功能等方面的信息[2]。为了增强诊断可行性和效率,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包括不同信息的医学影像进行人工综合方法,这就是医学影像配准和融合。

将具有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像通过配准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多模式图像,便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为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治疗方案设计、外科手术和疗效评价方面更加准确、全面。例如,把密度分辨率最高、显示钙化和骨质结构最佳的CT同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的MRI,或者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的CT或MRI与显示功能和代谢改变的SPECT或PET影像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图像,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更加准确定位了病灶,或者更加直观地显示了形态结构,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代谢功能和心态学两方面全面判断患者的病灶。

3.4医学影像可视化及压缩 对于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而言,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价值较大的模块[3]。医学影像可视化的过程便是把CT、MRI等数字化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信息在计算机上以三维模式呈现出来,利用三维模拟表现出传统手段难以获取的结构信息是该技术的最终目的。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影像成像设备在成像方面的缺陷,在辅助医务人员诊断、引导治疗和手术仿真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价值。

当前,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MRI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在三维世界中实现可视化的影像成为可能。为了适应CT/MRI技术的改革浪潮,作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医学影像有效的补充,将其同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春玉.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肺结核;老年;X线;CT

近年来,由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我国肺结核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老年肺结核疾病已成为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的疾病之一。老年肺结核是指年龄≥60周岁的老年人所患的肺结核疾病[1],由于老年人群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脏器功能衰退等,患病后在很多方面与青年人存在较大差异,如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体征及症状等,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2,3]。2015年4月-2016年1月收治老年肺结核疾病患者64例,对患者的X线和CT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1月收治老年肺结核疾病患者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龄61~87岁,平均(78±3.3)岁,患者在入院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与咳痰22例、低热盗汗14例、气喘28例。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胸部X线检查,X线检查采用PHILIPSDR机,其中,又行CT检查27例,CT检查采用SIEMENS64排CT机,设定常规层厚7mm。

结果

诊断准确率:64例患者中经X线胸片确诊41例(64.1%),不能确诊23例(35.9%),在又经过CT扫描的27例患者中,确诊24例(88.9%),不能确诊3例(11.1%)。其中不能确诊的患者需进行肺部炎症鉴别,经过3周时间抗感染治疗仍无效,经多次查痰后终找到结核杆菌,遂改为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患者病症得到明显好转。另外,在上述CT扫描中患者发现合并肺癌2例,但X线平片却未能发现。病变性质:64例老年肺结核病灶性质主要包括空洞病变22例(34.4%),纤维及钙化19例(29.7%),淋巴结增大13例(20.3%),渗出性病变7例(10.9%)以及结节3例(4.7%)。病灶形态:64例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主要包括大片状影38例(59.4%),小片状影31例(48.4%),索条状影20例(31.3%),点状影15例(23.4%)及团块状影12例(18.8%),见图1、图2。又行CT检查的患者27例,其病灶形态主要是大片状影19例(70.4%),小片状影15例(55.6%),索条状影13例(48.1%),点状影11例(40.7%),团块状影及钙化9例(33.3%),见图3、图4。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的X线及CT影像均为同一患者的多种征象并存。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高度重视,继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4]。老年人因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心肺功能降低、肺内基础疾病等因素,使老年肺结核具有症状及病变部位不典型、多种病灶形态并存且易播散、易恶化、易形成空洞等特点[5]。本研究中肺结核的各种病变,如空洞病变、纤维及钙化、淋巴结增大、渗出性病变以及结节等病灶均可见到,影像学表现呈不典型性。在以往临床治疗中,X线是正确诊断结核病的有力依据,其以方便、快捷、经济且准确率较高等优点成为临床医师的首选检查方法[6]。但X线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患者双肺上叶的病变不容易被发现。而CT恰好能弥补X线的上述这一缺点,CT能发现X线不能且不易发现的多位于上叶或下叶背段的小空洞(图1和图3),而且更有利于显示肺门、纵隔内增大的淋巴结及胸腔积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肺结核的检出率[7]。在本研究中,64例患者经X线胸片确诊41例(64.1%),不能确诊23例(35.9%),在又经过CT扫描的27例患者中,确诊24例(88.9%),不能确诊3例(11.1%),此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CT影像较X线更能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病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另外,在CT扫描中发现合并患有肺癌者2例,但X线却未能发现。同时我们还发现,X线也不易发现小结节病变,从病灶形态的检出率来看,CT的检出率高于X线。综上所述,单一采用X线来诊断老年肺结核有一定局限性,应与患者的CT影像进行综合性诊断分析,避免出现误诊、漏诊,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老年肺结核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大鹏.老年肺结核180例的影像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6):580-582.

[2]朱发宪,张庆国.CT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影像诊断的价值[J].大家健康,2013,7(12):67-68.

[3]辛菊梅.老年肺结核病30例临床诊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2):117-118.

[4]熊伟芬.老年肺结核病2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6):57-59.

[5]岳伟玲.胸部X线平片诊断老年肺结核165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219-220.

[6]刘宗彬.肺结核空洞X线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西医学杂志,2015,7(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