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专题分析范文

专题分析范文

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范文第1篇

40题试题要素分析笔者对近5年的全国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课标甲卷第40题进行了试题要素分析,结果见表1。分析结果显示,近五年甲卷第40题有以下特点:问题情境相对简单。仅2010、2011两年使用了全新情境,但同时也融入了部分学生熟知的情境。近五年知识考查点相对集中。除2011年考查了生态工程,其他四年的考查点集中在了基因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考点覆盖了各项生物工程的重要概念、技术流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必修模块之间适当综合。能力要求以理解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说出所学知识的要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仅在2010年的考题中(4)设计了曲线图,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考题设问中“是何”问题比例偏高。“为何”“如何”“若何”问题只有1-2个。由此可见该题设问难度总体偏低。

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备考建议

1.备考指导思想基于上述近五年的全国高考理综课标甲卷第40题的试题要素分析,形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备考指导思想:要求学生达到“是何”问题得满分的学习目标。应对比例居高的“是何”问题,要做到“记得牢”“记得准”,“怎么记”是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各专题的知识体系,实现结构化记忆。要有效突破“为何”“如何”“若何”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提供给学生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分析综合及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题审题方面的能力,在能力运用中提升能力,从而达到高考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

2.教学建议高三复习课,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教师要提供机会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学的科学而高效。(1)梳理与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与构建知识体系是选修3复习的核心任务。要根据学习内容,选用多种形式梳理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如建构概念图、画流程图、看图讲述,列表比较等。无论哪一种形式,必须强调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梳理与建构。借助教材图解,突出主干知识。教材中各生物技术相应的流程图、示意图等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并通过这些图突出主干知识。教学中,教师提醒学生各环节应注意的细节,并指导学生在流程图中加以标注,这样就把细节知识定位于一定的结构中,以主干带细节,帮助学生有效的记忆。应对试题时,学生能很快提取相关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驱动丰富理解。问题驱动是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应,教师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在高三复习中,尤其选修3的复习,问题策略是最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的方法。教师抛出问题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识别他们的想法,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质疑,丰富、调整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明晰。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步将复习主题下的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梳理清晰,知识自成体系。每一节的复习都要设计出一系列问题,问题尽量覆盖所有知识点,并要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关注专题间联系。各个生物工程是紧密相关的。如转基因植物的培养,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都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倍体育种也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动物需要运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培养受体细胞,并最终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完成转基因动物的孕育和生产;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亦可以进行联系等。克隆动物的诞生也离不开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技术。通过各专题的相互联系,整本选修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2)精读教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争取满分强调准确记忆并表述各个生物工程的概念、基本操作步骤、术语等。对于一些易混概念,如基因库和基因文库、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等。通过对比,有助于使基本概念、原理清晰化,突出专有名词和术语的合理使用,避免张冠李戴。(3)关注各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社会生活中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热点问题及前沿领域都可以成为命题的情境。复习中,我们需要利用好教材中各项生物技术应用前景的介绍。一方面,通过列举要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易于记忆。如基因工程的应用,可以列举农业、畜牧业、生物制药、广阔前景等几个要点,再进行分论点的列举。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如可以用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来生产药物,分别对应教材中的实例:转基因烟草、乳腺生物反应器和工程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各主题之间的交叉联系,如解决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及免疫排斥问题,人们设想创造转基因克隆猪器官,进行自体移植等。此外,要重视教材呈现的热点应用,如微型繁殖、单克隆抗体、试管动物、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

专题分析范文第2篇

一、明确内涵与特点,是开展“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逻辑起点

(一)专题式教学的概念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指教育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突破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把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前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打破了通常的逻辑演绎的结构模式,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思维过程进行的;第二,以问题为核心,超越了知识结构的前后顺序,采取全方位、全视角的教学活动,其主体是学生;第三,是综合性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教育理念、具体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设定、方法选择等。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第一,实效性。专题式教学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以及学术前沿,适时增添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第二,灵活性。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体系设置上可以针对学生专业、层次、地域、民族等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自由度更大、更机动灵活。第三,研究性。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削枝强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便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组合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提高能力。同时,专题式教学更加便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加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变强硬灌输为探究式引导。第四,开放性。专题式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由此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工作路径是发散性、外向的;同时,专题式教学组织讲求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更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二、把握原则,是开展“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基于上述认识,“纲要”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专题式教学尤其是专题设置上,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主要有:

(一)整体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所涉及的4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统领,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基础的有机联系、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因此,“纲要”课教学及专题设置,应讲求与其他几门课的支撑关系,尤其是要减少与“概论”课的重复问题。二是“纲要”课本身的整体性问题。“纲要”课程是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170多年历史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既包括中国近代史(1840-1949),也包括中国现代史(1949-),因此,教学与专题设置应涵盖两大历史阶段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再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在中学阶段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课(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约17万字,高中教材也是上下两册,约50万字)[1],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历史史实、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了基本了解,学生所欠缺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的经验教训系统了解。因此,必须强化“纲要”课历史的、逻辑的整体感,增强教育的厚重感以及理论底蕴。

(二)科学性与政治性统一的原则“纲要”课是历史学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求真、求是的态度去解读历史,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史实相一致。政治性是指“纲要”课必须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因此,“纲要”课专题教学与专题设计,不能任意地裁剪历史,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不能说服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纲要”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或文化课,不是一家之言的学术研讨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离开这一点,有悖于思政课的开设目的,是危险、有害的。要坚决反对“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置“去政治化”或以追求新奇特为招牌,忽视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忘记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倾向。总之,“纲要”课专题教学,应将科学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起来。

(三)目的性原则“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情、国史),认同“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此,“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置应在教学理念、整体结构、重点问题筛选、史料运用,方法配置等方面切实保证、遵循、体现目的性要求。

(四)现实性原则克罗齐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2]。这表明,研究、学习历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归宿是以史鉴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塑造精神、砥砺品行、提升境界、坚定信念。有鉴于此,“纲要”课的专题教学与专题设计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照现实问题,把昨天和今天连接起来,把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从而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性。

(五)综合性原则“纲要”课专题教学作为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基础性工程,应蕴含以学生为本、尊重教学规律、讲求实效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应体现重视问题筛选的典型性、史料选取的权威性,突出问题意识;应重视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应重视社会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配置,确保“纲要”课的专题式教学成为好用、管用的教学模式。

三、优化专题设置,是开展“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实践表明,“纲要”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础是确立专题,实现专题设置的最优化。我们按照上述原则以及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总结、综合以往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了如下专题。以上专题设计,紧紧围绕“纲要”课教学大纲与统编教材的基本要求,凸显专题化教学要旨,注重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坚守“纲要”课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经验以及对共产党认可、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政府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教育的目标指向;注重全面、客观、多维度解读历史,彰显“纲要”课程的理论特色,为大学生接受、喜欢“纲要”课提供有效支撑。上、中、下三编设置的目的和意图,一是以精练、恰当的用语表达这一时期的历史走向与特征,为大学生读懂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提供一种视角或一个“关键词”;二是进一步强调“纲要”课的整体性以及对不同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地位及其局限性有充分的关照,旨在强调“三个选择”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正确性。专题一是“纲要”课后续各专题历史展开的事实基础和分析立论根基,重点阐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衰败,正是这种衰败,才无力阻挡西方列强的粗暴相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本专题还要联系实际,批驳“侵略有功论”,切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先进阶级进行革命的正义性和正确性。第二、三、四专题是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几次高潮和典型代表,主要解决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这些救国方案与探索实践的历史地位。在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此进行客观、恰当、实事求是的评析,肯定其在中国近现代大的历史变动中应有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过度贬损或拔高都是不足取的。二是阐明这些救国方案与探索实践失败的原因,应着力分析这些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能”与“不能”的时代原因、社会环境特别是阶级属性的局限,帮助大学生培育历史素养,增长历史智慧,积淀文化底蕴,为其理解“三个选择”提供历史的、逻辑的依据。第五至第八专题讲授的是从到新中国成立30年的历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教育的核心内容部分。第五个专题集中阐述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五个新”。这里,还应介绍世界跨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作为思潮、运动、制度的演变、较量与斗争的历史脉络,阐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世界格局、世界大势变化发展的历史必然。第六、七、八专题从大的、比较史学的视野,论证“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一重大历史主题。第六专题主要讲清楚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内政外交,并从党治、政治、经济、文化、廉政等多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第七个专题,主要介绍中间势力的产生、特点、作用,重点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主要原因。以上两个专题,从比较的视角说明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客观性、必然性与正确性。第八个专题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往无前,敢于担当,领导人民开展了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斗争,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其坚持“三个代表”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最后两个专题,重点讲述三个问题,一是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成果?如何看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与失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以及大学生的成长与责任。第九专题主要讲清20世纪50年代,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全面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积累的重要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对待这一时期党的失误和所犯的错误。第十专题主要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伟大成就和理论成果,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基本经验。使大学生明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理顺关系,是开展“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重要保障

“纲要”课开展有效的专题式教学,还必须在优化专题设置的基础上,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教学专题与教材体系的关系现在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纲要”课教材,是国家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推出的系列教材之一,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其体系、篇幅都是比较科学、恰当的。但考虑到教学时数、学生层次、院校特点等差异,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3],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而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创设的专题就是这一转化的“成果”,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文本或媒介”,教材是专题的基础。因此,应积极鼓励教师按照一定原则开展“二度创作”,形成有效的专题教学模式,推动“纲要”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繁荣发展。

(二)专题式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的关系专题式教学是一种特别重视提升学生素质、讲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现阶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但它不是“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全部,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模式。其实“,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个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仅就教师教学层面而言,要提高教学效果一定是多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科学管理方式等的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其他教学模式理论,运用其他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专题分析范文第3篇

1林业专题图与分幅

1.1制图从科学数据可视化的角度来看,林业专题地图是林业专题数据以图形方式的可视化表现。林业专题图可分为地图数据本体部分和专题样式部分,数据本体部分是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数值或文字记录,是林业地理要素的定性或定量描述;专题样式部分则是数据本体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将地理信息以一种象形、观感的形式传递给地图使用者。林业专题制图过程可概括为选取指定数据本体内容,即指定专题类型、指定地理范围的林业地理数据,并以指定的符号系统、样式表达的过程。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数据本体的类型、地理范围,以及专题图符号系统和样式即可控制林业专题制图过程。

1.2分幅传统的纸质地图受图幅大小的限制,一张图纸往往难以承载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信息,于是产生了地图分幅的概念,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一幅完整的地图分割成若干区域范围大小相同或相近的图幅的方法。常用的林业专题图的分幅方式有经纬线分幅、矩形分幅和按区域分幅。

(1)经纬线分幅又称梯形分幅,是将经纬线作为每幅图的内图廓,遵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利用固定的经纬线网格对地图进行分幅。经纬线分幅的比例尺范围通常在1:100万和1:5000之间,每种比例尺的经纬线分幅方式是固定不变的,便于图幅检索和使用。基本比例尺1:1万地形图分幅即是一种经纬线分幅,这种分幅方式在林业工作中大量使用,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林业专题图信息都是在1:1万地形图上勾绘的。

(2)矩形分幅是按照矩形区域划分图幅范围的分幅方式。其中矩形区域的指定较为灵活,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定合适的矩形网格,比例尺范围大于或等于1:5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幅通常采用矩形分幅。

(3)按区域分幅的分幅边界没有指定的外形限制,较为随意。例如:按照用户划定的区域分幅、将整个区域作为单个图幅、按照行政区划范围分幅等,按照县、乡、村或林场、工区、林班等区划边界的分幅方式就属于这种。专题图分幅是将版图过大的图幅分割成大小适宜、图上位置合适的小图幅,分割网格遵照共同的国家标准,或按照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划分区域,即按标准分幅和自定义分幅。无论哪种分幅方式都需要预先准备图幅的分割模板。在林业专题制图模块中,图幅分割模板控制着林业专题图数据的地理区域,间接决定着分割后内图框的长宽比样式。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集成专题图制图模块需要解决以下两项关键技术:其一是林业专题图样式的定制,即能够按照林业标准定制专题图样式;其二是地图的分幅技术,即按照林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输出指定区域的地图,可以将其概括为对林业专题数据的样式和内容的控制。

2林业专题制图模块

2.1模块的开发环境

林业专题制图模块集成在已有的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Ar-cGISEngine9.3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组件和VisualStu-dio2005开发环境,运用C#语言开发,具有林业信息管理所需的诸多功能模块[10-11]。在该系统的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森林资源数据等。其中,基础地理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境界(县/乡/村)、按基本比例尺(1:1万)地形图分幅标准制作的图幅分割网格、水系与道路;1:1万地形图等,都以图层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森林资源数据则包括小班基本因子信息、森林经营活动信息在内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完整信息。这些记录是制作林业专题图的主要数据来源。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属于众多模块之一,设计功能为输出基本图、资源分布图、林种分布图、分类区划图等林业专题地图,各专题类型可按基本比例尺(1:1万)分幅输出和按行政区划分幅输出。图2为林业专题制图模块遵循的MVC设计模式。林业专题制图模块主要利用了ArcGISEngine的MapControl和PageLayoutControl两个控件,以及IAc-tiveView、IFillSymbol、IFeatureLayer等接口。利用MapControl控制地图数据的加载、地图符号的渲染、图注记、调整地图的显示区域等,是林业专题图分幅中用到的主要调控部件;利用PageLayoutControl控制地图的版式、文字说明、图例、指南针、比例尺等地图的附属部分,以及地图的整饰微调、专题图幅的输出等。

2.2工作流程

林业专题制图模块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专题制图模块启动后,系统根据专题图类型从专题图模板库中获取对应的专题图模板,即MXD文档。然后按照MXD文档中记录的图层组合信息,从森林资源数据库中加载对应的专题数据,并以专题图模板中规定的样式渲染地图。系统接收到分割区域的指令后,从图幅分割模板中查找出分割几何要素,然后将版式地图中的地图调整到分割要素所在的区域,并以最大比例尺居中显示。重新渲染专题地图以后,就可以将当前范围的专题图输出打印,这样就完成了指定专题类型、指定分幅方式的专题图输出。专题制图模块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地理数据和林业专题数据。林业专题制图所需要的数据已存储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森林资源数据库中。林业专题图中的内容包括:基本图主要用到的林班注记、小班注记、面积、地类、行政区划界线、道路、居民点、河流、山脉等;林相图用到的地类、优势树种、龄组、面积等;资源分布图主要用到的地类;林种分布图主要用到的林种;分类区划图主要用到的地类、林种等信息[10-11]。

(2)制作林业专题图模板。林业专题图模板是林业数据的表现样式,如专题地图的图层组合、排列顺序、地图投影方式、经纬网、图幅布局、地图要素的专题符号样式、注记样式、渲染方式、图例、指北针、比例尺、地图标题、相关文字说明等。林业专题图模板可使用ArcMap定制,制作的专题图模板样式保存在MXD地图工程文档中。在MXD文档中,保存了地图数据源位置、地图样式、版式地图样式等信息。专题图模板的详细定制方法可参考ArcGIS使用手册和文献[2]。对于同一种专题图,按行政区划分幅和按照1:1万比例尺分幅需要分别制作专题图模板。比例尺分幅模板的图幅大小、地理坐标系、地图投影方式、内图廓矩形的长宽比、经纬线网格的设置和标注等应遵照行业标准和惯例。

(3)准备专题图分割模板。专题图分割模板以面要素图层类型保存在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在GeoDataBase中的视图是一张shapefile格式的矢量图层,其中每一个面要素为一个切割区域。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已有各级行政区划如县、乡、村(或林场、工区、林班)和国家标准1:1万地形图分幅网格,可以直接作为分幅用的分割模板。若缺少1:1万比例尺分幅模板,则需按照文献中介绍的方法与标准制作[12-14]。

(4)数据加载与专题地图渲染。这部分的工作是由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完成。运行系统后,用户选择林业专题图类型、分幅的方式,系统从专题图模板库中选择对应的林业专题图模板(MXD文件);根据专题图模板中的图层组合信息从森林资源数据库中加载相应的基础地理地图和小班因子图层;根据分幅方式加载对应的分割模板面图层;最后根据林业专题图模板(MXD文件)中的专题图符号信息渲染专题图,渲染结果在MapControl和PageLayoutControl控件中显示。

(5)图幅分割与重渲染。这一步骤是实现图幅分割的关键。系统接收到分幅区域的指令后,首先从分割模板数据中检索分幅区域,得到该分幅区域面要素,以最大比例尺将该面要素范围内的专题图居中显示在PagelayoutControl中。然后重新渲染地图,即分幅区域以内的林业专题要素和所有基础地理要素按照原有样式渲染,分幅区域以外的专题要素渲染为不可见样式。

(6)地图版式微调。在PageLayoutControl中生成的版式地图,具有与专题图模板完全一致的地图符号系统和图幅版式。为了进一步增强专题图的可定制性,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还可以利用GIS组件中函数与控件实现在定制模版样式基础上进行微调的功能。例如重设专题图的符号类型、颜色、注记,以及图幅整饰(设置标题、图例、比例尺、指南针、图框线、图廓样式、地图文字说明)等。

(7)地图输出。地图输出是将PageLayoutControl中渲染好的版式地图输出为栅格格式文件。在这里可以通过设置栅格数据像素的大小来调整输出图像的清晰度,输出的数据格式有BMP、JPEG、PNG、TIFF、GIF和PDF文件等类型。

2.3实现与运行实例

林业专题制图模块在原有的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编码实现,用到了ArcGISEngineSDK中的部分接口和类,以及ESRI提供的帮助文档中的类。其中重要的接口和类有①ControlsSynchroniz-er,用于MapControl与PageLayoutControl控件间的联动;②IMapDocument,用于专题图模板的读、写、修改;③ISymbol、IGeoFeatureLayer,用于专题符号的渲染;④IActiveView,用于分割区域的居中显示、版式地图的输出等。图4为林业专题制图模块的运行界面实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的是某县森林资源数据,制图模块提供了按行政区划分幅和按国家1:1万基本比例尺分幅两种对话框,图4中右下方对话框即为按行政区划分幅对话框,通过树状的层级视图用户可以选择单个县级、乡镇级和村级的行政区域作为专题图输出范围。选定区域名称之后,系统主界面上的版式视图界面将该选定区域以最大比例尺方式渲染在制图主体区域中,同时更新图例、比例尺、专题图文字说明等地图附属部分。在选择专题图的存储位置、分辨率、数据格式等参数后就可以输出了。图5为该县某村按行政边界分幅的林业专题图样张,图6为按1:1万基本比例尺分幅的林业专题图样张。

专题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专题情报;工作探讨

引言

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具备资金、技术、人才三种因素。但从长远发展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竞争情报。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把“竞争情报”列在了资金、技术、人才之后。他们认为,这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第四种因素。科技情报作为企业竞争情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企业了解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动态及跨界新技术的发展态势等。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新产业和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决策支撑。为此,众多企业都在组织开展科技专题情报工作。

1科技专题情报团队建设

科技专题情报工作团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越强,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越好。1)组建合理的工作网络。企业要建立以专职情报人员为引领各业务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为依托的科技情报工作关系网络。拥有明确的工作关系网,谁牵头、谁负责、谁协助,关系很明确。关系网中各层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各项科技专题情报工作。2)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起由主管领导负责、技术专家为指导、技术人员为核心、管理人员为纽带的科技情报工作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人才梯队的各自优势、各取所长、相互协调、团结协作,实现人才潜能的充分挖掘,切实发挥各部门的良好作用,保障科技专题情报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科技专题情报工作内容

1)基础类课题研究。企业长期开展的核心产业基础研究或既有项目课题研究。该类研究针对企业传统产业或技术开展,持续跟踪、调研,不断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或技术的发展态势,为持续占领或扩大市场做好准备。2)未来技术课题研究。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的单一结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企业要寻求更快更好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谁赢得了先机,谁对未来新技术发展方向拿捏得好,谁就拥有了率先占领市场的前提条件。3)跨界新技术课题研究。跨界融合、新技术、新应用是未来时代最大的机会。机会意味着市场、经济效益、以及全球视野。这也是企业关注的热点。相关热点技术课题研究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这些新技术正在不断影响着大众生活,未来科技市场也少不了他们的踪影。4)对外合作情报调研。企业在开展多领域、多层级对外合作前,都会对拟合作的企业或技术开展专题情报调研。包括企业背景调查、营收状况、研发成果、资源人才优劣势等。这些是开展对外合作的基本前提。有了较为及时而准确的情报调研,才能为后续双方的组合能否形成新的优势、能否使企业实力更强、能否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5)其他情报课题研究。除上述形式的情报课题研究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专题情报课题研究。比如,展会情报研究、会议论坛情报调研、企业战略规划层面需求的情报调研等。

3科技专题情报开展方式

1)重策划。把可能影响未来企业发展的科技专题情报研究主题总结起来,通过建设性、逻辑性的思维过程,形成利于企业发展的情报课题研究方案,对科技专题情报研究起到指导和控制的作用,最终借以达到方案的目标。策划方案具有指导作用,使整个科技情报研究方向和内容按既定的目标开展。2)强实施。企业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技专题情报研究工作,期望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规避不必要的损失。所以,科技专题情报研究工作一旦形成合理的策划方案,必须依据既定的方向和目标,逐步推进每一项工作、落实每一项任务,确保最终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3)精评估。科技专题情报研究最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企业需要进行精准评估。没有精准而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团队工作积极性被无形削弱、前期策划目标与实施成果流于形式,均达不到专题情报研究为战略规划与决策提供支撑作用的目的。同时,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

4科技专题情报成果应用

企业应根据课题策划方案定期组织专题情报成果应用研讨会,形成专题情报成果评审及应用结论。为产业发展与领导决策提供参考。1)成果研讨交流。科技专题情报成果交流可分半年及年度研讨。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等规划发展的情报信息调研开展专题成果研讨。为使专题成果的研讨价值最大化,每个科技专题情报成果要通过该领域技术专家审核,方可参加专题成果交流。同时,考虑到对专题情报的熟悉程度及整体把握情况,亦为确保研讨效果,最好是各个专题的主管领导参加研讨汇报。2)形成应用结论。各领域市场与技术专家针对研讨内容,形成有关市场、技术、成本等各方面的结论与建议,供战略规划与决策参考利用。

5科技专题情报知识共享

专题分析范文第5篇

采用现况研究,对预防医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专题实习效果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其次集体活动、社交活动、恋爱等感情问题。实习期间复习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和集体活动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越严重。综合分析揭示,解决医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建立按照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招生规模,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将毕业生引向基层医疗机构。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专题实习;实习效果

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技术人才”。毕业专题实习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提高和创新。同时,把科研实践引入毕业专题实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措施,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1,2]。专题实习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生质量,同时也反映了实习老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时间流逝而变迁,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不认真”和“学生学习不努力”。既往研究指出:由于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学生经常忙于准备找工作和考公务员,实习生考研现象也日趋普遍,使得实习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完成自己的毕业专题实习,而且往往忽视专题实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3,4]。某项医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调查表明:69%实习生认为自己的实习受考研和就业的影响很大,仅16%-18%学生认为实习重要[5]。既往关于本科生实习质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个别老师的教学体会、实习过程管理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小样本的定性研究、简单的统计描述[6-8];目前仍缺乏预防医学专题实习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数据。因此有必要在实习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思维,从群体水平对专题实习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客观评价当今实习教学质量的负面、正面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实习教学改革措施,以便提高预防医学生专题实习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1研究方法

1.1教学方法和对象

实习对象为我院2011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在第10个学期对学生进行专题实习培养,专题实习时间共14周,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课题,撰写综述等;第二阶段,课题准备和进行预实验,如仪器设备、试剂的准备,印制调查表,确定实验方法或调查方法;第三阶段,进行现场调查和做实验,收集资料;第四阶段,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及进行论文答辩。每人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教研室或实习基地组织论文答辩,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研究全过程。

1.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选择在专题实习刚结束时实施。由各班班长召集全体学生召开会议,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学生独立填写问卷。向学生保证尊重隐私的同时,要求学生填写学号,问卷回收时调查员认真核对填写的完整性。共发放问卷209份,有效回收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87.1%。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号)、实习期间找工作与否、找工作耗费时间、找工作影响程度、考研与否、考研耗费时间、考研影响效应、社交活动多少、社交活动影响效应、集体活动多少、集体活动影响效应、恋爱等感情问题影响效应、公务员考试与否、公务员考试耗费时间、公务员影响效应等。同时根据学号分别录入老师评价的专题实习成绩,成绩评定包括指导教师评分(30%)、评阅人评分(30%)和答辩评分(40%)。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TATAV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各研究因素耗费专题实习时间与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程度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82名学生中,年龄为22-25岁,平均年龄(23.5±0.9)岁;其中男生86名(47.2%),女生96名(52.8%);城市生源90名(49.4%),农村生源92名(50.6%)。其中实习期间参加考研33人(占18.1%),实习期间找工作39人(占21.4%),实习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80人(占44%)。专题实习得分最低65分,最高93分,平均分为(85.3±4.6)分。

2.2专题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专题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学生实习期间准备考研和参加社交活动对专题实习成绩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考研者实习成绩高于不考研者,社交活动较少者实习成绩高于社交活动较多/一般者);但是性别、实习期间找工作、公务员考试、集体活动对专题实习成绩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3各因素对专题实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各因素对专题实习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考研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最大,其中84.9%考研学生认为考研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包括18.2%认为严重影响、36.4%认为中度影响、30.3%认为轻度影响);其次找工作和公务员考试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也较大,61.5%学生认为找工作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包括20.5%认为中度影响、41%认为轻度影响,严重影响占0%),59.5%学生认为公务员考试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包括3.8%认为严重影响、12.7%认为中度影响、43%认为轻度影响);而集体活动(2.2%认为严重影响、13.8%认为中度影响、31.5%认为轻度影响)、社交活动(2.7%认为严重影响、11.0%认为中度影响、29.7%认为轻度影响)、恋爱等感情问题(3.9%认为严重影响、5.5%认为中度影响、20.3%认为轻度影响)对专题实习效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4各因素耗费专题实习时间分布

各因素的累计耗费专题实习时间长短不同,其中准备考研耗费时间最长,共33名学生在实习期间考研,87.9%考研学生累计时间达3月及以上、3%耗费2个月、9.1%耗费1个月;39名学生在实习期间找工作,23.1%累计耗费3月及以上、5.1%耗费2个月、71.8%耗费1个月;80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26.2%累计耗费3月及以上、28.8%耗费2个月、45.0%耗费1个月;182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参加集体活动,17.6%累计耗费≥3周,43.9%耗费1-2周,38.5%耗费<1周;182名学生参加了社交活动,其中23.1%学生每周有≥2次的社交活动,47.8%每周有1次的社交活动,29.1%每周<1次的社交活动。

2.5研究因素耗费时间与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程度的相关分析

各因素耗费时间与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的等级相关分析提示:实习期间复习考研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越严重(rs=0.908,P<0.001);找工作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越严重(rs=0.768,P<0.001);备考公务员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越严重(rs=0.671,P<0.001);参加集体活动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越严重(rs=0.326,P<0.001);但是,参加社交活动耗费时间与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程度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rs=0.003,P>0.05)。

3讨论

考研问题是影响专题实习效果的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本研究揭示,实习期间参加考研比例为18.1%;但是,考研准备耗费时间普遍较长,87.9%考研学生累计时间达3月及以上,即大部分考生整个专题实习期间都在准备考研;值得关注的是,84.9%考研学生认为考研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其中18.2%认为严重影响、36.4%认为中度影响);实习期间考研累计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程度越严重。既往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效果研究也表明考研对医学实习影响较大:考研比例高达65.7%;在参加考研的学生中,认为考研相关因素对自己的实习造成影响的比例高达95%,其中中等程度影响者高达86%[9]。以上结果均揭示,实习生预知考研影响实习效果,仍坚持倾力准备考研。实习教师对实习生的行为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支持考研,则实习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如果强化管理,则会扼杀医学生深造的机会。如何破解矛盾,成为各医学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就业问题成为学生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学校鼓励学生找工作和考公务员,期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是,找工作和考公务员对实习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研究揭示公务考试对实习效果影响较大:44%学生实习期间考公务员;备考公务员的学生中,一半以上学生耗费2/3的实习时间备考公务员;59.5%学生承认公务员考试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备考公务员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也揭示找工作对实习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找工作的学生中,71.8%耗费1个月(即1/3实习时间)找工作,23.1%整个实习阶段都在找工作;61.5%学生承认找工作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且找工作累计耗费时间越长,对专题实习效果影响程度越严重。既往研究也揭示,“考研”和“找工作”已经超越“带教教师问题”和“教学资源问题”,跃居当今新形势下影响医学实习教学效果的首要负面因素[10]。可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逐渐恶化,作为医学生毕业后出路的“找工作”和“考研”已经对实习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解决医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机构给予更多的重视,建立按照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招生规模,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将毕业生引向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集体活动、社交活动、恋爱等感情问题对专题实习效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揭示:70.9%学生每周有≥1次的社交活动,且43.4%学生认为社交活动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61.5%学生累计耗费≥1周的时间参加集体活动,且47.5%学生认为集体活动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29.7%学生认为感情问题对专题实习效果有影响。这些研究结果揭示:实习阶段教育有必要引入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医学社会学等有关课程,引导医学生排除干扰,利用专题实习打牢预防医学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日安,杨翌,邹宇华,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15-818.

[2]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16-19.

[3]章征妹,黄芬,武姣,等.本科护生实习后期状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5,13(5):464-465.

[4]郑永咏,赵庆玲,彭霞.医学生消极对待临床实习的原因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33-135.

[5]李曼莉,林建锋.医学生毕业实习满意度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838-840.

[6]张泰松,王凤山,张娜,等.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9-10.

[7]苏益民,王长青.医学生临床实习满意度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6(65):488-491.

[8]王茂清,王帆,杜晓燕.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87-1089.

[9]金玥,陈清,祝火盛.医学实习教学影响因素的主观问卷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1-2.

专题分析范文第6篇

会议认为,我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合力推进,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整治任务。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整治意见和考核办法,全面推进我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审批。严格矿山开采、河道挖砂采石等审批,全面控制新建、扩建的矿山开采、石板材加工项目。强化执法。突出抓好沿江、沿溪一重山和禁采区范围内的开山采石和石板材加工污染整治,坚决取缔无证无照、证照不齐及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或加工要求的矿(山)点、石板材加工点。科学规划。尽快制定出台本地区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整治重点和具体要求,排出时间表,分阶段推进。加强治理。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抓好流域干流、一级支流沿岸和城市通道一重山范围的生态保护,加大植被防护、坟墓绿化力度,促进生态修复。主动服务。通过“6.18”平台和常年对接机制的向下延伸,带动科技人员进企业、下农村,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带动企业、养殖户治污减排。用好资金。合理统筹使用政府专项资金,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事业,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会议议定:

一、关于实施意见问题

(一)原则同意《人民政府贯彻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市环保局要根据会议讨论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下发执行。

(二)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环保、林业、国土、水利、农业、经贸、电力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制定本区域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政府要加大流域整治力度,确保在年月底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水质控制指标。

(四)年年底前完成本级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建设,具体由市建设局负责落实,市城投公司组织施工;年月底前建成等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完成县城关、乡镇、建制村农村垃圾治理任务。

(五)从现在起3年内每年矿山开采总量削减5-10%,3年内暂停审批饰面石材矿山开采、石板材加工新建、扩建项目,确需审批的报市政府研究,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落实;科学制定河道挖砂采石整治方案,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由市水利局牵头负责落实;认真制定“青山挂白”治理方案,重点整治矿山矿眼、乱建坟墓、开山挖土等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林业局配合落实。

二、关于坟墓清理问题

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研究制定全市坟墓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和全市公益性坟墓点增设方案,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三、关于组织保障问题

(一)市政府成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周副市长担任组长;

(二)各县(市、区)政府相应成立辖区内整治工作领导和具体工作机构。

专题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唐宋;文学专题阅读;教学实践;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新课标》还明确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设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群。因此,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也势必要突破对传统单篇单元教学内容、传统单维单向的“传递———接受”式学习模式、以及传统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为了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一次唐宋贬谪文学专题阅读的教学实践。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地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阅读活动为基础,力争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整合在一个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下是我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贬谪文学,整体感知”阶段

首先,我给学生印发了余秋雨的文章《文化苦旅•洞庭一角》及《苏东坡突围》,激发学生参与本次专题学习的兴趣,并介绍了贬谪文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次专题学习的内容。其次,我选择了中学课本的熟面孔作为研究对象:唐代的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让学生觉得亲近,使他们对完成此次学习任务充满信心。再者,我以贬谪文学的滥觞———屈原为例,指导此次文学专题阅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我要求全班学生分成六组,组长与组员可以双向选择,每组9人,各以一位贬谪文人为研究对象。

二.“读—思—写,自主探究”阶段

此阶段是专题学习的核心部分,目的在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阅读、思考、研讨、交流、写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脑。在此阶段,我设计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梯度递进的学习任务:1.第一梯度的任务———知人论世,梳理脉络首先,我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如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研究对象的相关背景资料,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研究对象的被贬谪原因,在被贬谪地的境况、被贬期间的作品等。其次,向他们提供一些对研究对象及其作品进行鉴赏或解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因作者的视角不同、观点各异,对学生的思维极具冲击力,对培养学生深刻、独创、批判的精神有很大帮助。最后,学生将资料进行汇总,按照研究对象“被贬谪的原因———贬谪后的境况———贬谪期间的心态———被贬谪期间的作品”的顺序拾其大要,梳理脉络。由六位组长主持,进行小组内分享交流,让每位小组成员对研究对象的被贬经历作全盘的了解,并将此次交流的结果形成书面文字。2.第二梯度的任务———细读深挖,探究作品。众所周知,任何诗词作品都是文人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以抒发情感的载体。这一梯度的任务是:(1)学生查找研究对象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并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泛读,务必从中精选出三篇作品。精选的标准是,这三篇必须能较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从贬谪初期到后期的心路历程,以便绘制他们的精神轨迹。(2)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这三篇作品,并加以细读深挖,以走进贬谪文人的内心世界,悟出他们的情感变化,探究他们的处世态度,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对这三首作品的解读达成共识,形成书面文字。例如白居易组,选取了白居易被贬期间的《琵琶行》、《江州司马庭记》、以及《睡起晏坐》三篇代表作品,清晰地绘制出白居易贬谪时期的心路历程:被贬江州一年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了被贬谪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难懂的语言、卑劣的民风和粗鄙的风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苦闷与感慨。这次贬谪使诗人多次反省自己忠言直谏的个性,后期避祸的心理逐渐压过了前期济世的心情,于是他在《江州司马庭记》中提出“吏隐”主张:“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他借用禅道思想来排遣情累,其《睡起晏坐》诗云:“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渲染自己生活的安闲自适和心灵的愉悦平衡,他就此完成了“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变。本阶段的任务侧重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样的学习任务是颇具挑战性的,学生的阅读量高达几万字,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筛选与整合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展示分享,升华人格”阶段

这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每组以研究对象的代表作品(不少于三篇)为依据,结合其贬谪经历,研究其贬谪思想及处世态度,并通过对贬谪文人处世态度的共性探究这一专题,学会辩证的看待贬谪文人的处世态度及思想人格,进而吸取学习其思想的精华之处,实现涵养德性、砥砺人格的目标。1.学习活动一:展示分享六个研究小组各推举一名陈述人,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陈述。每组在陈述时,可以由本组成员进行补充性说明,并接受其他组的打分、点评与质疑。例如柳宗元组,选择了《小石潭记》、《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三篇诗文,描述出了柳宗元的被贬永州到被贬柳州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处世态度的变化。在柳宗元组陈述完后,有同学提问:我感到柳宗元被贬谪后的心情始终是抑郁痛苦的,他也曾寄情山水,也试图亲近佛道思想寻得超脱,为什么不成功呢?柳宗元组成员当场哑然,我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第二节展示课上再回答,他们迅速重新搜集,思考,归纳,给出了如下答案:永州时期的柳宗元,虽有贬谪之痛,却心怀希望,虽时常寄情山水以排解伤痛,却仍试图通过勤政治民而重新被朝廷重用。而希望破灭被贬柳州之后,柳宗元陷入沉痛与绝望,对南疆气候环境的不适应,荒蛮景象的畏惧,柳州的山水从此失去如永州山水那般的情趣,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也不再引起他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沉痛与绝望。柳宗元虽然也与僧人交往,亲近佛教,但是主要兴趣在于佛教精神的理论系统。佛教主张出世,认为现实是虚妄的,万事皆空。柳宗元在永州一直希望被朝廷或量移或起复任用而时常写信向故旧大臣求援,可见他与僧人的交往不过是普通朋友的交谊,对佛学的研究不过是为转移现实受困处境的暂时的接纳。也就是说,柳宗元是一个极为注重实践和现实的人物。他对生活采取了一种在当时来说称得上科学的态度。不相信那些虚无缥缈、没有验证的东西。这个展示分享的活动富有成效,高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学习的活跃度,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思辨能力。2.学习活动二:升华人格当六个小组结束陈述,评选出最优小组后,我抛出了这样的任务:任务一:这六位文人在贬谪期间的处世态度有哪些共同之处?请进行组内交流。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他们归纳出了贬谪文人的以下几点共同之处:(1)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感情凄凉,愤慨;(2)寄情山水,排遣忧愁,寻求回归真我。(3)从佛、道等宗教中寻找慰藉,力求随缘自适,超脱旷达;(4)努力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著书以表志,诗穷而后工;(5)不忘儒家“济世”本色,了解百姓疾苦,以己之力造福百姓。任务二:你最欣赏哪一位贬谪文人?请为他写100至200字的评语。因为学生有系统深入地对贬谪文学的探究学习,对贬谪文人的经历,心态、成就、影响都有了深刻的感受,更有了深刻的记忆,所以他们的发言句句发自肺腑。有同学道:“我欣赏刘禹锡的积极乐观,在他眼中,贬滴不再满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怨尤,而成为一次很好的磨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但他展示给后人的,却更多的是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一种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的高风亮节。”有同学则说:“我欣赏范仲淹的能进能退的人生态度,他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机会来了则努力实现自己的兼济之志,机会不来,则奉身而退,待机会来时再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少同学青睐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滴,他感慨人生短促,理想成空,但他却能坦然处之,不言沮丧,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他懂得寻找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品尝美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野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因此他能摆脱漂泊失落的无归属感,找到精神的家园。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同学提出了质疑,例如对白居易的批判,认为白居易被贬江州后的“独善其身”更多的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他放弃为国操劳,转而追求闲适富足的生活,喜欢美酒美食美人,是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还有同学发现,宋朝贬谪文人对唐朝贬谪文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既有继承,又有重塑。例如苏轼虽然推崇白居易的“吏隐”思想,但他并没有全盘接受白居易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他从不对吏事冷漠,更没有丧失济世情怀,虽屡遭贬谪,仍然勤于政事,造福百姓。对于这些可贵的发现,我总结道:“贬谪士人不管采取何种处世态度,都是对现实贬谪困境的心态反映,在进与退的挣扎中,有人豁达,有人退守,也有人超越。对于贬谪文人们的处世态度,我们也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专题分析范文第8篇

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20世纪医学最伟大的进步之一。做出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医学模式转变的伟大工程已经结束。事实上,医学模式转变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促进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当代医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

当前,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问题的研究是一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颇具紧迫性的工作。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基本观念的变革。医学基本观念的变革必然涉及医学道德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模式转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医学模式转变所具有的深刻道德内涵,道德建设对于医学模式转变的作用,至今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理论问题未解决,实际工作必然被动,通过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工作便无从谈起。

医学模式转变这一医学基本观念的伟大进步与道德评价的缺如、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理论界的特别注意和认真思考。客观地说,医学模式转变的道德价值并非没有人觉察[1]。但检索一下20年来医学模式研究的文献,就不能不承认,这方面的研究是不尽如人意的。总体上看,在医学模式的研究中,伦理学的探讨十分薄弱,对医学模式转变的道德评价是肤浅的,缺少深入的和深刻的伦理学研究。这种状况,甚至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在医学模式转变的研究中,伦理学“不在场”、“在场未发言”,至少是“词不达意”。

这与其说是医学模式研究的一种缺憾,不如说是医学伦理学研究乃至医学哲学研究的一种悲哀。质言之,这是当代医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与伦理学割裂、医疗实践中存在的医术与医德割裂即“精”与“诚”割裂的一个表现,它反映了不利于医学哲学研究发展的一种片面性和定势。忽略医学模式转变的伦理学研究是基于这样一条逻辑思路:医学思维方式与医学伦理学是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转变是关于医学基本观念、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属于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说,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问题的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医学模式研究和医学伦理学本身。当然,这篇文章的分析是以这个具体问题为主题的。

二、伦理学———医学模式转变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往人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评价,大多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将医学模式的转变概括为全面的医学观念对片面的医学观念的取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指出,这种评价并不全面。因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较之生物医学模式的优越,不仅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还表现在医学道德上。换言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医学思维方式进步的标志,而且是医学道德进步的表现。不过,医学模式与医学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中更深层次上的东西。

大概正是由于它固着在深层、又不似思维方式那样“实用”,才被人们忽略。这里涉及到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评价。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对古代整体医学模式的取代,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医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是以放弃一些本不该放弃的东西为代价的。尽管古代整体医学模式带有笼统、模糊、猜测的性质,但其注重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重视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的基本观念,是必须给予肯定的。令人惋惜的是,古代医学重视整体的基本观念,并没有在近代医学中继承下来。

近、现代医学在不断精确、深化,否定古代医学的笼统、模糊、猜测的性质的同时,把古代医学模式的正确的重视整体的基本观念忽略了。用历史的眼光看,近代医学不可能沿着古代医学整体模式的思路,在生物、心理、社会等几个角度齐头并进地发展。在与人的健康、疾病现象密切相关的因素中,近代医学选中了最为直接的生物因素,这是医学不得不走的一条“片面发展”的道路。实事求是地说,生物医学在几百年的片面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用发展的观点看,这是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近、现代医学只能首先选择解决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因为不搞清楚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直接作用的问题,心理、社会因素的间接致病作用便无从揭示。但是,过分重视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忽略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毕竟是近、现代医学发展的事实。

这个事实说明,近、现代医学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某些倒退。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忽略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片面的;从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的角度看,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角度,就是伦理学的角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不仅是医学思维方式的进步,而且是医学道德的进步。显而易见,忽略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

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忽视这一特征,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人,诊断、治疗人的疾病,至多是把人等同于猴子。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生物医学模式在取代古代整体医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抛弃了古代医学模式的正确的基本观念,而且不经意地放弃了古代医学模式中的尊重人、强调人的本质特征的道德内涵。勿庸质疑,亘古以来,医学始终是道德科学,医疗活动始终是道德之举,医学有着显著的道德本质。但是,在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医学的道德本质的贯彻是有差异的。就古代医学与近代医学的差异而言,医学的道德本质是内在于古代整体医学模式之中的,或者说,古代整体医学模式本身就体现着医学道德。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中国药王孙思邈的“论大医精诚”,都有着鲜明的将医术与医德熔于一体的特点。近代医学则不然,尽管讲究道德同样是近代医学的传统,在近代医学史上,许多医学家崇高的道德境界可歌可泣。但与古代相比较,由于近代医学模式中缺乏心理、社会因子,使医学道德不能通过医学模式贯彻,使医学道德外在于医学模式。理性地说,在仅仅从生物的角度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医学模式里,医学对人的尊重,是缺乏载体的。

将人的社会属性、亦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置于医学基本观念之外,不考虑人的社会性质、心理特征,何谈对人的尊重[2]。如何将医学发展视为一个过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具有向古代整体医学模式复归的含义。当然,当代医学模式与古代医学模式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这种复归是就基本精神而言的,被生物医学模式否定了的古代医学模式的整体观念重新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肯定。这种否定之否定关系,也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含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比古代医学模式清晰的多从而深刻的多的水平上强调人的整体统一性,使医生重新认识到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具有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里,“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病人的疾病和患病的人,才是从真正的人的意义上认识人的疾病和患病的人。这样,医学对人的尊重就体现在医学模式即医学基本观念之中了。

在生物医学模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医学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和惰性,要在实践中确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要克服这种惯性和惰性造成的定势,其中包括克服忽略人的心理、社会属性,将人仅仅理解为生物体的片面性。这实质上,是道德建设。医学模式转变说明医学道德进步是医学发展之必然,说明当代医学的发展为医学道德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坚实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道德进步已经以医学模式转变的方式反映到医学基本观念之中。但是,又何以说当代医学道德的状况制约着医学模式转变呢,这就涉及到了医学道德对医学模式的作用。医学模式与医学道德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医学道德在接受医学模式转变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作用于医学模式转变。

三、用道德的力量促进医学模式转变

1996年,我提出了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问题[3,4]。3年来,尽管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人们围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在理论上、实践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我认为,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这是人们不愿看到、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这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问题。

3年前,我把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原因归结为医疗实践、医学理论研究和医学教育3个方面,并且提出在医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无论在医疗实践上、在医学基本理论上,还是在医学教育上都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天看来,这些观点并未过时,仍须坚持。但是否还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呢,比如,在贯彻、落实新医学模式上,已经搞清楚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实践上是否已经做的很好了呢,未必。原因何在,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何以不为呢,由此道德方面的原因就显露出来了。集医学思维方式进步与医学道德进步于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实施是以道德进步为依托的。

医学模式与医学道德进步是相互作用的。医学模式转变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可以促进医学道德建设,只是医学模式转变与道德进步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就是道德进步对医学模式转变的促进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在推动医学道德进步的同时,还要求道德进步来保障。这是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之间关系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医学模式转变上,相对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工作,道德建设方面的工作更加繁重。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道德建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