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学;物理化学;实践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2)01-0070-02

现代药学研究正从传统的化学模式转向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

1.目前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及方法,课堂教学多囿于知识的系统性而割裂文本与实际及药学专业知识的联系,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训练。学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也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虽然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由于联系药学的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较少,没能真正体现出基础理论和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也难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药学专业课多开设在大三、大四,与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授课时间相隔一到两个学期,并且教学内容过度重复交叉,即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无法将专业基础理论与药学专业知识有效衔接。

2.创建具有药学特色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药学毕业生,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的现象亟待转变。因此,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中心”的全新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对“物理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与药剂学实验课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具有特色的山东大学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践型教学模式。为此,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2.1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坚持“双主性”原则,即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原则,探索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程小组课堂展示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物理化学主教材为基础,结合药学类科研文献资料,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对于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部分依然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但在教授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同时展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一、二章节外,分别在各章节开设学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自由组成课题组,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对各章节基本原理在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授第八章胶体化学中,要求学生对纳米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进行总结讨论。

2.2实验课教学模式探索

坚持创新性原则,让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化学实验课堂。将原有的物理化学实验与部分药剂学实验进行整合,开设物理药学实验。物理药学实验具体分为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综合物理药学实验及开放性实验三部分。精减原有物理化学实验项目,保留其中重复性好、科学意义较大的项目,作为基础物理化学实验部分;将与药剂学紧密相关的化学动力学、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开设综合物理药学实验;药剂所教师从各自科研项目中分出部分子课题作为开放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编写配套物理药学实验课程教材。见表1。

2.3课程考试模式探索

探索多元化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多元成绩评定方法(如采用设计评价、开题报告、小组讨论及展示、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并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课程成绩基础理论部分由课程期末试卷考试60%、学生课程小组课堂展示占20%及学生的平日成绩占20%三部分组成。实验课成绩由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占40%、实验操作和技能现场考核占40%及开放性实验开题报告占20%三部分组成。

3.实践型教学模式的优势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应办法和简要措施。

关键词

毕业设计;重要性;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化学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学习内容包括:文献检索、选题、课题调研、方案设计、开题报告、方案实施、方案优化、方案完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学以致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答辩能力等,同时,也能检验出教师四年专业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由此可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是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纽带[1]。然而,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学毕业生刚进企业时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毕业设计的作用

1.1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离不开实验操作,并且需要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巩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作用,甚至能将学生从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提升到具备自我创造和创新能力阶段。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除了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之外,在选题和开题阶段能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市场调研和方案制订能力,在实验开展阶段能培养学生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总结和创新的能力,在撰写论文阶段能培养学生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End-note、FTIR、NMR等)使用、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使用、数据处理、科技论文撰写、语言组织的能力,在答辩阶段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回答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等。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是建立在积累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整合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结合自身毕业设计课题的要求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实验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是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都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但是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锻炼,希望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4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由于课题的差异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储备知识快速制订完成新课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优化方案完成课题内容。这些技能都是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

1.5检验高校的教学质量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既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努力奋斗,又体现了指导老师、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质量。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体现,是最终的汇报总结。因此,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可以用来衡量本科全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时间较短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选题和准备工作,但是多数是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才开展课题研究。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涉及毕业实习或见习、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占用了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使得真正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大大缩水[3]。

2.2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求职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学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厌学情绪提高。加之,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且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对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以老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育。

2.3选题缺乏自主性一个好的课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从指导老师事先拟定的题目中选择,或者是参与指导老师研究生的部分工作。这样选定的课题能有效避免学生自定课题时存在缺乏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但是缺乏学生的思想和自主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4经费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教学经费投入的增长跟不上实际需求的增长,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环节的难题[4]。多数化学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所花费的原料试剂费、测试费、加工费、资料费等远远超出划拨的毕业设计教学经费。对于自身科研经费充足和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只有通过花费自己的经费和收入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的指导老师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如果想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更显困难。

2.5缺乏校企联合培养条件由于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工程实践需求衔接不好。另外,多数高校缺乏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学”和“研”与“产”脱节的问题,使得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并延长了毕业生创造价值的时间[5]。

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提高学生对化学和科研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应用较广、用途较大的学科,然而,由于化学专业非近年的热门专业,某些高校化学专业生源不足,调配生居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且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重大的化学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技常识,并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并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灌输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不要让学生按照课本机械式地完成化学基础实验课[7]。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术活动,并在大三的时候开设创新型实验课或者让大三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当中,让本科生在研究型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大四时开展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延续其大三参与的研究工作,既能有效克服毕业设计时间较短的问题,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仅仅通过毕业论文实验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四年的长期任务,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大学教育。因此,提前储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其中还包括文献检索、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等)和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的应用、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能力的储备。

3.3鼓励学生自拟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身研究背景拟定课题,并向学生介绍每个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二,学生将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结合拟定自己喜欢的课题,并与指导老师讨论课题的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若学生设计出的课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可行性,则在老师拟定的课题中进行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拟定课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检查及讨论。这一部分工作的管理是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展,通过定期检查讨论的方式督促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工作,并根据拟定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出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题报告。第二,毕业设计实验开展过程中的交流、讨论与指导。指导老师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跟踪学生的毕业设计实验进展,及时开展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培养其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三,毕业论文的修改和毕业答辩的指导。指导老师通过仔细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毕业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反复的修改,直到合格为止。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事先进行预答辩。

3.5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和研究所较多,学校或学院应尽量争取与本地区的化学相关单位(工厂、企业、研究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倡跨单位指导和多单位合作指导学生,指导老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为学生毕业设计做好指导工作。通过跨单位或多导师的指导方式,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能力。

总之,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学习,不仅能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化学专业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毕业设计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为化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捷.提高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436-437.

[2]李志勇.影响应用化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7-118.

[3]杨维清,刘期凤.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76-78.

[4]周智华,易平贵,于贤勇,易清风,徐国荣,刘立华,唐安平,聂会东,赵艳敏.校企联合指导工科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87-89.

[5]戴友志,张翠央.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5,44(1):125-126.

[6]黄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J].科教文汇,2015(8):48-49,

[7]王颇.在本科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4(11):53-54.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安康学院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实验课程,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精简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3,4],构建了全新的“平台+模块”实验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该体系的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专业实验基础平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实验技术模块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分析测试技术;第三阶段是结合学生的兴趣、就业取向而开设的个性化就业方向模块课程、应用分析模块。新模式实验课程体系的行课计划如表1所示。

2.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必须通过实验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在实践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2.1优化实验内容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专业实验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5]。因此,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的需求,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内开设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室内空气中总有机挥发物(TVOC)的测定、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等实验;在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内开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水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废水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实验。当前的环境专业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较少,无法达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调整了各课程的实验内容,并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开设用活性炭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的比较、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安康学院西校区空气质量评价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能够使学生把握课题研究领域前沿,并尽可能地利用新手段和新方法解决实验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实验经费,充分利用科研经费。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最重要的直观感受途径,实验室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6]。传统的实验教学属于保姆式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缺乏独立性,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不足[7]。因此,需要对部分难度不大的实验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8]。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院实验教学主要采用开放式和自主式结合的方式。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预习实验内容,一同探讨实验中的有关事项,教师只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行进行操作,教师再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错误,最后再完整地重新操作整个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实验课除了开设必要的实验外,还购买一些实验操作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学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的实验结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3加强实验室管理

学生一般只有在实验课时才有机会操作仪器设备,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校学生课外活动以及学生科研项目资助活动的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在正常行课外都实行开放式管理,以增加学生操作仪器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9]。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开放实践教学途径,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不脱节。

3.1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安康学院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这样,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毕业论文(设计)

由于安康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目前仍是专科专业,不涉及毕业论文内容,但是随着该专业升本,毕业论文(设计)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检验他们大学学习成果的标尺[10]。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院按学校规定将毕业论文时间定于第8学期,论文完成时间一般为6周。但学生此时面临着找工作和理论课程学习的双重压力,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2006年后,调整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第7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及其相关准备工作,并在第8学期停课6周让学生全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确保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在选题时将毕业论文与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联系,这样使学生的选题既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并有一定的创新性。今后,学院还计划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研究实际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1]。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实验 体育教育专业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时注意医学检验与卫生检验的结合。卫生检验实习共24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10周时间在教研室进行专题实习,即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实习,或与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共同制定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实习计划;另一部分为疾病控制中心14周的毕业实习。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临床医学检验实习共24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批三级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聘了一批业务水平高的带教队伍。每个科室均有负责医师,制定了详细的技能考核项目和内容,日常学生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每一次出科轮转都要组织出科技能考核,考核达不到合格者继续在原科室实习,随同下一批学生进行考核,并在实习鉴定表中记录每一次考核情况。这样严格的实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对临床工作实际的了解,而且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临床医师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到高质量的检验工作对临床医师诊断的重要性,每年学生都从这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获益匪浅。由于卫生检验工作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紧密相关,并且我院已经和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一实际,故而安排卫生检验实习在我省21所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室中进行。我们组织带教教师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根据实习工作安排,拟定每个学生的实习研究课题。课题由基地带教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学生不仅要积极投入到这一过程中来,而且研究结束后要独立撰写并上交相关论文。这种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的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避免学生实习过程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基地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大大提高了基地工作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基地的科研协作关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4精心组织专题实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专题实习是我院后期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专题实习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是卫生检验方向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这一实践对于本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卫生检验工作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论文题目,查找并消化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做开题报告并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合理的解释结论,撰写毕业论文,答辩。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10周内完成,时间非常紧张[5]。因此就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和部署。我们根据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实习-医学检验实习-卫生检验实习-毕业论文专题实习四结合的后期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对专题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对带教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由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教师担任,另一方面调整并延长专题实习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必须严格把握从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写作过程,论文答辩每一个环节。在对课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不仅要报告出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而且要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选出自己的突破方向、论文方案及进行理论上的可行性论证,经开题报告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注重原始数据的记录,将每次实验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并在实习结束后交带教老师审核保存。对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或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文献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的精神及能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严把关,反复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答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接受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的答辩,最后从每个答辩小组中挑选2名优秀学生进行全院性示范性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完成一个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经过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积极努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题实习从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立项、调查、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到最后基本上得心应手,确实达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 医学检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56-03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几乎渗透到检验医学的所有领域。其快速发展也给检验医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更新得太快,技术种类又繁多,对技术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合理、科学的适用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拟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论述。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技术专业性强,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搞不清、对基础理论很模糊,对技术掌握也不到位,临床实习时根本适应不了临床的分子诊断工作。因此,怎样帮助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是一个难题。

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种类繁多、发展迅速,而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是安排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大一、大二阶段进行授课,课程安排得较早,在这个时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所以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很难吃透。而基于有限的理论和实验学时数,要把分子生物学的所有技术详细讲授给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有限的实验课时,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也是一个难题。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思路

以广西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实际操作需求为核心,在现代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和改进,精心组织教学实施,构建适合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上,既需要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也需要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潜力,提高科研水平。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在2013、2014级检验班中选取2个班做试点。为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重新整合理论教学模块,调整教学内容;采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职业性、实践性的实训项目。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模拟临床基因扩增和分子诊断的情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案例分析导入实验数据分析、分组讨论及专题讲座学习最新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上采用示教、开放实验室、实训室练习、岗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训、医院见习、病例讨论、综合训练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先考核手工操作,再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最后是学科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岗位模拟及出勤也在考核计分之内。

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具体方案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改革

1.改选合适的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用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如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前使用吕建新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本教材主要针对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太适用;改革后选用胡颂恩主编的《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这本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适合该校学生。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侧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讲解,以及对前沿知识的扩展讲授,即适当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帮助学生对当今科技水平发展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在DNA和RNA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核酸的特性;在基因扩增时详细讲解PCR反应的原理、条件、过程、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及引物如何设计等;在检测病毒基因型时介绍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顺便导入基因芯片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个生动的临床病例中,由临床问题引出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可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另外,将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从第二学期调整到第四学期进行授课,在这个时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会更容易理解。

2.授课方法的多样化。要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讲课方法的灵活运用、教与学的互动等非常重要。在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案例分析导入实验结果分析、分组讨论及专题讲座了解最新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病例分析,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诊断学思维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例如,对于基因测序技术、Western-Blot、2-DE等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临床和科研应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以交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不定期安排学生参加院内、市内举办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讲座,帮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3.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习或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例如,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扩增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引物的设计,因为设计好引物是PCR成功与否的关键。还要更加深入地介绍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可能出现PCR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做好PCR的防污染措施。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调整理论和实验比例,加大实验比重。根据检验学科新发展和新要求,强调对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目前临床检验工作已广泛应用各种自动化仪器和试剂盒,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商品试剂盒的使用和评价以及对各种自动化仪器的参数编程能力,以适应临床检验的工作需要。以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为例,要求学生在理解核酸分离纯化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核酸提取的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在训练时要求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每做一步都应有实验记录,这样才能够正确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干扰因素(如表1所示)。

2.配合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重新编写实验指导,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制订实验考核方案,充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将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PCR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所需试剂、器材。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如

(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岗前培训

学生进实习点前在校进行的岗前培训与常规课堂教学既存在联系,也有着差异。例如,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偏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则更偏重职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岗前培训。例如,岗前培训时我们用真实的病人标本,真实的商品试剂盒和基因扩增仪,模拟建设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在训练时更严格要求操作的规范化,每完成一步都有实验记录,严格做好实验室的防污染措施,以让学生完成临床检测任务的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4所示)。

(四)改革考试方法

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先考核手工操作,再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最后是学科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岗位模拟及出勤也在考核计分之内。

(五)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潮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培养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定期给本科室教师培训,并分期选派青年教师定期到临床实践锻炼,以形成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的课程相关临床检验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的建设,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仪器、设备已相对完备,拥有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电泳仪、PCR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高速低温离心机等大型、精密仪器。但从各医院调研发现,该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工作后,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比较陌生,实践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动作。该专业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注重样本的检测过程,而忽略了样本分析的前处理、移液加样器的使用等最基本的手工操作,教改后更加注重样本分析前、样本分析后的细节锻炼,务必使学生每一步的操作都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操作和一对一的指导,由易到难,训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持续关注、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教师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如鼓励他们参与文献的查阅收集、参与采集血样、提取血样DNA等过程。学生通过文献的阅读,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了分子生物学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参与采集血样,锻炼了胆量和动手能力;通过提取血样DNA的实验过程,更加熟悉核酸提取的实验方法。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与实验体系改革试运行中,注重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使整个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运行更加顺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出越来越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

[2]谢青,杨广笑.分子生物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1)

[3]刘卉卉,徐涛.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朱彤,胡明.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卢庭婷,李进,陈基强,等.从各医院开展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调研结果反思本课程教学的适应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74-03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应用专业,它囊括了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两大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均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但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均是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而制定,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染料和化学中间体为主要研究方向,西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以油田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相互依托的两大研究方向,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培养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采用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大学生动手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送到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通过双导师指导的方式,实现校企互利的目标。本论文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着笔,探讨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个别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并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在校的大学生虽然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丰富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能力还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随之降低,往往是大学期间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照教科书或实验老师的已定的步骤原班不变的进行,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对于依托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

表1显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表2的内容显示,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本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原则,每一次指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交流,对科研及工作应有一个认真、主动、积极以及负责的态度。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迈过理论学习向工作实践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涤心,黄兴远.依托产学研合作 加强毕业设计实践[J].陕西教育,2009,(1):55-56.

[2]沈群.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39.

[3]黄崇莉.强化毕业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07-221.

[4]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34.

[5]孙浩,许琦.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4):49-54.

[6]赖丽娟,吴效明,熊冬生,等.改革本科毕业设计 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1):1683-1686.

[7]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30-131.

[8]张俊举,钱芸生,富容国,等.依托科研课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电器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116-117.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动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专业课程在通识教育模式中的改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车辆工程、能源动力类、机械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中对车用内燃机结构、燃烧方式、功热转化、性能改善、内燃机热力过程、排放物测定与控制等知识与专业技术进行了讲述。《发动机原理》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知识、开阔思维、获得设计创新能力、深化工程实践认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科教育工作者经常产生难以解决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问题[2,3]。这些问题可归纳如下几点:(1)课时减少。(2)学习内容明显增加。在专业课时不断压缩情况下,学习内容却显著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基础理论必须要学,且更加夯实;其二新工程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技术数年更新一代,教学内容不体现新技术,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其三学生渴望学习新生事物,追求新技术,不局限与基础知识的掌握。(3)《汽车发动机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内容集合的课程。(4)《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更新慢。

二、教学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即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更新。教学内容中应该对当前所出现的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展示与讲解。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可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帮助学生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典型论文,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获得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动手实践的能力。笔者收集了国内外发表的内燃机相关专业论文,在结束本节内容讲解后,结合相应的论文课题,分析当前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与论文内容。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6左右。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安排详细如下:(1)在获得论文提纲基础上为学生分析论文重点、难点与论文写作思路。(2)讲解过程中对提问的学生解疑答惑。(3)讲解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4)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并手写一份学习心得。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讲解到发动机温度在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达到较高值时,向课堂提问采用什么方式冷却、什么冷却剂冷却、冷却剂的功能、制冷量如何计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并获得问题的合理解答。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课程中设定讨论课,或在教学过程中挤出一定时间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例如,在如何改善发动机换热过程这一命题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创意能力、实践经验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并获得独具特点的见解。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获得更多解决方案,不仅提高学生互助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合作精神。3.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中已有广泛开展,且在某些课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动画、图片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中所教授的内容。4.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开放式教育与学习环境。在网络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意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动手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并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在网络课程前,教师需要为网络课程安排任务。

四、独立思考能力与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

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部分为理论验证性,这类实验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验解决方案,而缺点在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设定了两种实验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必须实施的内容,而探索性实验则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比如包括有实验方法的改进、内燃机结构部件的优化、内燃机性能的优化等。探索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述如下:(1)教师团队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探索性实验课题。(2)教师给定学生学习要求。(3)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设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各种实验设备、自主编写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验结果的论证与改进等。(4)向正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条件,并设定探索性实验周期为10周。(5)给定两周时间让学生准备实验与实施实验。(6)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分析与特性曲线的绘制等细节。学生在做完探索性实验后,还需要进行验证性实验,以支持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经历的全面考核。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题中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相关的有不少,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便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资料、查阅大量图书与技术标准,完成论文写作的储备工作,最后撰写获得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重叠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其一,学生在大三之前虽然经历了金工实习、实验课程、专业训练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并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这时候安排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毕业设计(论文)与专业课程并行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重点学习相关内容,获得事半功倍效果;其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能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去查阅收集资料,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所以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考查力度,促使学生良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9篇

毕业论文(设计)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训练,是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方式。作为初级学术训练的研究活动,毕业论文具有学术研究的一般功用,能够在学术训练中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本科毕业论文集中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也就构成了学生取得学士学位的内在标准。从学生素养来看,毕业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毕业论文的起始环节上,学生需要选择相应的主题,如何选题、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是做好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或者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科学选题。毕业论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学术规范,发展学术伦理。无论是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职业工作的基础素养,其中就包括对职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不断增强职业工作的自律意识与学术自觉。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养成能够转化为学生职业生活的内在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基础。

二、关于做好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1、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根据培养方案,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共15周时间。对于需要科研实验的课题论文,存在普遍的问题是,由于时间的因素,论文实验数据不足、深度有限,论文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准备工作,适当延长论文的写作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开始就进入课题。

2、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联系

根据以往经验,有不少同学对于自己所选研究课题知之甚少,对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也不清楚,之前完全没有师生交流,更谈不上有兴趣、有积极性,缺乏选教选学双向交流的关系,无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不利于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师生联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在学院网站中开辟专栏设立指导教师信息栏,由专人负责每年度更新指导教师个人信息,包括研究方向、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所带历届毕业生论文题目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的情况,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个人科研情况,可以采取留言或直接联系指导教师的方式,根据个人意愿初步确定其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这样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课题会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其创新意识,为下一步完成论文选题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可通过环境科学专业班级、课题科研团队QQ群的建立,方便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质量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学术修养,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一,适当减少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以免因教师精力有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第二,鼓励现有青年教师通过进修、读博等方式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同时青年教师也应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学习兄弟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先进经验;第三,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专业素养与创新潜能方面的培养,为本科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并尽可能为其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特别是,指导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到学术的尊严,对学术保持敬重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品性,诚实做事,杜绝抄袭现象。

4、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方法 毕业论文选题

一个好的论文题目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要素之一,指导教师要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科学地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根据相关学科研究动向,结合自己课题及实验室条件,选择难易适中的课题。选题要力争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使课题具有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说来,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紧扣专业特点自主拟题

毕业论文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积累,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次综合素质的练兵,因此,指导教师在选题时要紧扣专业特点,既要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也要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题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同时所选题目具有研究意义,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我院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命题中,“校园水源的监测与评价校园植物铅、镉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等选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本区域环境污染状况的了解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很具有现实意义,也容易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进行选题

在毕业论文选题中指导教师可以将所承担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子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可以组织课题小组,这样项目总体研究全面,各子课题的研究也较为独立,课题小组学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有重点。例如,我院指导教师的“AM真菌-植物联合修复陕北原油污染土壤研究”为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研究内容很多,指导教师将此课题分为不同的子课题,学生承担其中一项子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如“陕北柠条根围AM真菌分离及保藏'“陕北石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铜、锌污染分析沙打旺和刺槐对石油污染的耐受力调查研究”等子课题,学生凭着科研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地参与,实践证明,此类论文完成质量良好,均入选校级、院级优秀毕业论文集,后期经过指导修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另外,凡是参与此类论文的考研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主要是学生从第七学期初就已经进入课题组,延长了论文的写作时间,学习考研并未受到影响,并为曰后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为了更好的推广以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指导教师自身需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并在院系网络平台设立指导教师信息专栏,供学生查阅,以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论文研究,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作为指导教师要注意把握各子课题的相对独立性,论文研究内容深度和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3)结合本科生创新实践进行选题

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大学生创新实践环节,如STITP(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数学建模、开放实验等各种形式。学生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开始创新实践研究,如将创新内容延伸到毕业论文环节中,可以有计划、系统地完成研究和分析,也是创新实践的延续和深入。从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STITP立项完成情况看,凡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均结题,毕业论文质量也较好,均在不同期刊上公开;相比没有作为的毕业论文的立项课题,由于项目计划安排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均没能按时结题。因此,指导教师如果将指导的STITP项目转变为本课题组学生的毕业论文,因为研究时限较长,研究内容系统、深入,一般来说,论文质量较高。

(4)加强校企合作,在生产实践中选题

鼓励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活动,首先要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环境专业教师到设计院等相关部门接受工程师培训,不但提高了教师自身科研水平,同时也能够联系实际提出生产实践中的课题。指导教师可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可以参与到企业治污工艺改进等课题的研究。此外,对于因签约单位要求实习等原因不能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在选题时一般以综述性的论文形式完成,但由于本科学生较难把握,此类论文质量普遍偏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严格要求、减少综述性的文章数量外,还应与学生签约单位加强联系,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协助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探索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套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

(5)毕业论文实验环节

学生选题后,指导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概况,然后重点介绍一些环境类检索期刊,让学生自己独立查阅和理解资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按要求在文献调研后,写出课题综述,并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课题的初步研究目标、路径和方法,包括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可行后再进入实验阶段,完成实验目标。由于实验室同时要承担低年级本科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易发生相互冲突。因此,必须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协调好两者之间关系,合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第一、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讲解相关实验室守则及制度,提出实验工作的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介绍仪器设备的功能特点和试剂存放的位置和方法,要求学生要有勤俭节约精神,爱惜各种仪器设备,学会保养维护方法,尽量减少仪器的故障和损耗。同时要求同学维护实验室清洁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二、毕业论文实验环节有别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学生科研实验相对独立性较强,这就要求制定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办法来规范学生行为,建立实验仪器、药剂领取及使用的指导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和学生除了遵守原有的实验室规章外,还应严格规范实验室作息时间等方面管理,既杜绝浪费、损坏,又要保障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进行,同时还不能妨碍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学、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制定新方法新规定,规范实验室管理。第三、指导教师应全程指导并参与实验,及时了解学生工作进展和困难,及时总结、发现问题,以现场指导、例会等形式督促学生认真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6)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科;实验;教学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1]。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贯穿始终。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2001年以来,我院已独立或与其它中等卫生学校联合招收五届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类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护理学。那么,在确定高职教学计划时,是否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验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究竟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高职教育对象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均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各高职专业的实验课设置比例着手,谈谈对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的认识。

1 各专业实验课设置比例分析

根据目前实施的教学计划,我们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和专业课三大类,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按一门课计算,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合并计为病原学一门课。WwW.133229.cOM总课时不包括体育课,也不包括第五学年实习课学时。药学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并入专业课统计。各专业三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及实验课所占比例见表1。表1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2 讨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既不同于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它重在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的基础环节,对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实用型、市场需求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分析发现,各专业基础文化/人文社科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反映了当前各校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发现,基础医学课程所占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12%-20.4%,而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四个专业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所占比例多不足1/3,即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数的比例不足1:2,远未达到高职教育对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数的比例为1∶1的要求[2]。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综合科学地考虑实验课的设置形式和内容;②近年各类学校基建投入大,实验教学投入相对滞后;③各专业的专业课实验教学须有实习基地作支撑,尤其是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课见习需要以相当规模的教学医院为依托,在当今各类学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学资源显得不足,难以满足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④教师匮乏。我们还必须看到,初中起点的高职学生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文化知识起点低;二是年龄小,心理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四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动手”的兴趣浓。因此,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理解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实验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职业技能。如何针对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若干个职业能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编写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材,如何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学科特点,将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如何培养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间相互渗透交流,有利于校内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加快实验室改革的步伐,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只有成功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科;实验;教学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1]。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贯穿始终。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2001年以来,我院已独立或与其它中等卫生学校联合招收五届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类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护理学。那么,在确定高职教学计划时,是否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验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究竟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高职教育对象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均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各高职专业的实验课设置比例着手,谈谈对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的认识。

1 各专业实验课设置比例分析

根据目前实施的教学计划,我们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和专业课三大类,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按一门课计算,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合并计为病原学一门课。总课时不包括体育课,也不包括第五学年实习课学时。药学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并入专业课统计。各专业三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及实验课所占比例见表1。表1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2 讨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既不同于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它重在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的基础环节,对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实用型、市场需求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分析发现,各专业基础文化/人文社科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反映了当前各校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发现,基础医学课程所占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12%-20.4%,而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四个专业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所占比例多不足1/3,即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数的比例不足1:2,远未达到高职教育对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数的比例为1∶1的要求[2]。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综合科学地考虑实验课的设置形式和内容;②近年各类学校基建投入大,实验教学投入相对滞后;③各专业的专业课实验教学须有实习基地作支撑,尤其是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课见习需要以相当规模的教学医院为依托,在当今各类学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学资源显得不足,难以满足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④教师匮乏。我们还必须看到,初中起点的高职学生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文化知识起点低;二是年龄小,心理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四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动手”的兴趣浓。因此,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理解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实验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职业技能。如何针对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若干个职业能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编写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材,如何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学科特点,将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如何培养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间相互渗透交流,有利于校内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加快实验室改革的步伐,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只有成功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3]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探索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探讨构建“开放式、三环节、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可供借鉴模式。

【关键词】卫生检验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性人才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SARS事件以来,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实践教学是卫生检验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管理等进行科学设计,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动机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实验及课题进行研究,激发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本文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 卫生检验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在我国高校传统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学生按教学计划机械的进行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仅仅依附于理论教学,开设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验前已经做好了一切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讲义和现有的实验指导重复操作一遍,只要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就达到了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发觉无从下手,需要重新学习和锻炼,这样不仅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困难。

2 构建卫生检验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新模式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使学生真正学到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构建了一个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2.1“三环节”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践“双向并行、交叉融汇”,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创新、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创新精神融汇于“三环节”培养过程之中,突出培养环节的系统化构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注意抓好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及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更广泛地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检验所学知识,并逐步培养他们具备继续学习检验新技术的能力。

2.1.1 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环节

在专业实验课实践教学之前,通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实验课[2],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如器皿洗涤、试剂配制、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结果讨论等。通过基础课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训练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在《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等专业课教学中,更要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安排了相当于总课时1/2的专业实验课。通过大量的专业课实验训练,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上课内容,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实验经验及专业实验操作技能。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实施:①试剂配制准备及实验预做。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将全班分为数组,每组同学以一个实验项目内容为主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分工。实验前一周,每组推举1~4名学生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制试剂并预做实验。实验是否成功,结果是否可靠,预做是关键。如果预做失败,就要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时加以纠正。通过实验预做,学生能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改进已有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②学生讲授。每组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进行试验。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缺一不可。其中每组学生代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讲稿及PPT等多媒体课件,实验课就由学生来讲授和组织,指导老师适当作一些补充和点评。在讲授过程中,学生代表在一些重要的环节对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同时班上的同学又可以进行反问;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指导老师解释。这样实验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互动中自然而然的就被学生非常好地掌握,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该教学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③实验报告书写及实验结果讨论。在实验报告里,要求学生除了常规的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方法和结果以外,更强调的是学生对本次实验结果的讨论,这样整个实验由理论到实践又回到理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将得到一个升华,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2.1.2 强化训练及校外实习环节

我院从1998年开始对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在下实习点前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强化训练。每次强化训练前由指导老师重点讲述当前卫生检验专业的动态,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以及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指导老师在强化训练过程中,严格遵随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保证强化训练质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训练内容,每个训练内容经负责老师评定合格后,学生才允许下点实习。通过严格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经过问卷调查60.8%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39.2%的认为有帮助。

校外实习是由学校或学生自己与校外专业相关单位进行联系,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亲身体验到从事社会检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处理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实际业务和操作技能。

2.1.3 毕业论文专题实习环节

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基础专业实验、强化训练及实习训练后,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实验知识,为进入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阶段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该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整门课程甚至其他相关课程都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甚至专业学科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现有仪器和实验方法技能,还以多媒体的方式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目前社会上关注的研究热点,使学生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及时掌握学科新知识和新动向。从2007年开始,毕业论文专题实习列入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实际十分贴近的“项目”, 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设计方案、预实验、开题报告、组织实验、论文答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把实践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2.2 构建“开放式、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尝试建立了“开放式、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贯穿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开放,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并设计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之相适应,我们有机整合相关课程的实验理论、方法和技术,建设具有卫生检验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构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实验类型;强化基本操作、基本素质和“应急”、“实战”能力培养;构建校内实验、校外实践、毕业论文三个环节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机制,确立本科生指导教师、优秀本科生选拔和学生交流互访三种制度。

构建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实验室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努力实现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开放式服务,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实践效果

从1998年到现在,在各年级卫生检验专业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运用并完善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非常赞同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该教学方法能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该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切实可行的达100%。其次,校教学督导组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听课,对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新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先后有近千人次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准备工作,配制出各种合格试剂;数百人次参与实验预做、备课、讲课和实验课的组织与实施;百多人次圆满完成了毕业论文,还有部分论文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对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生下实习点非常受欢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工作能力强,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本校卫生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保持在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4篇

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硬件的支持,实践教学场所(包括教学实践基地、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及配备教学设备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活动场所的安全性、时间和空间的可满足性等,实践教学设施水平的高低和专业实践条件的优劣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建立可行的教学设备、场所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设备和场所的安全运行,以满足教学需要。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保障持续稳定的教学投入。学校要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及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保证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仿真实习软件的购买等。教学实践基地是进行应用化学专业见习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加强专业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第二,实验室建设要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合理规划与建设实验室[1]。实验室要制定详尽的建设计划,重点建设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逐步建设开放实验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提高实验仪器尤其是一些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利用率,为学生自主、独立、创新性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应用化学专业实践基地的管理工作,加强对专业实践基地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兼职实践课程教师,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以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运转和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外,可以根据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可以考虑在校内建立小型工厂,生产某些产品,如可以建一个小车间,进行啤酒的生产,让学生从原料选择、发酵工艺的选择、工艺流程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实验,最后的产品可以饮用。可以模拟工厂实际生产工艺流程,适当缩小规模,建立几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生产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检查与评估制度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监控实践教学过程,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采取调控措施,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检查不仅要注意最终教学效果,更要了解实践教学过程,使各种影响因素处于受控状态。必须以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和要求为依据,检查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教学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教学准备阶段是指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包括实践课教学大纲、指导书、教学进度、专业见习的场所、仿真实习的地点等,对于论文(设计)类课程还包括选题原则等内容,论文(设计)类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制定选题原则,选题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鼓励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选做富有创新性的题目,原则上一人一题,也可以采用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学院组织专家对学生选题进行认真审核,同时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备案,作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内容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对教学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对实践性教学的师资严格按照规定,选择有能力且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保证实践性教学过程严格按实践教学计划执行。加强实践教学期中检查,除常规检查外,还要不定期抽查教学情况,注重学生评教工作。课程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教学质量负责。专业见习、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实践及实习课程教学质量由实践基地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指导老师共同负责。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经常性的检查和指导学生,详细记录指导过程,指导完成后交学院归档备查,以作为考核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设计(论文)的依据资料。加强设计(论文)的立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工作。

(3)对考核总结阶段的质量管理与监控考核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评价或进行考核,必须健全实践课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是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总要依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理论和实际的异同之处,分析原因,并通过实验报告真实反映实验过程。对专业见习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在学生见习期间定时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教师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学生的见习态度和表现、出勤守纪情况、实习的主动性、见习投入和收获等给予学生评价,要求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认真做好见习记录。要求学生撰写专业见结报告,指导教师对报告中的内容、收获和心得体会、建议等给予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见习答辩,答辩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完整性、表达能力以及基本概念的清晰程度等给予评价。指导教师确定评分标准,根据学生见习情况给出专业见习实践课程得分。对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学生应在课程结束后提供包括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艺流程图、工艺计算、说明书等较完整的技术资料,检查学生对于课程设计如单元操作(如间歇反应、连续反应、精馏系统、吸收系统、蒸发过程、干燥过程等)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首先对学生论文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论文完成后,由专业负责人在学生答辩前组织交叉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申请优秀论文答辩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进行公开答辩,并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生论文(设计)答辩,答辩结束,评选优秀论文。对获得优秀论文(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建立实践课程听课制度、定期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对实践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估。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了解实践教学质量问题,了解实践教学设施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情况等。通过抽查学生实践报告、考试与考核试卷及学生出勤记录等方法以检查学生实践的成绩评定是否合理;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实践课进行随堂抽查,了解教师及学生出勤、实践分组、校外实践基地状况、教师指导等情况;定期聘请专家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作保证。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p#分页标题#e#

主要进行创新性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围绕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淘汰内容陈旧过时或在同一水平上重复的实验内容,既要考虑拓展知识面,又要考虑有适当的操作难度,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提供训练平台。在保留少量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开设创新性实验[3],如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小儿退烧药“乙酰氨基酚”的性质,了解其性能,使学生在强化基本分析技能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如开设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黄酮苷和银杏内酯实验,实验将有机产品的分离与提纯、萃取、干燥与蒸馏,产品纯度初步分析、折光率的测定、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分析等融为一体,产品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同时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实验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既提高了对实验能力的要求,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第二,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三中心”以及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创新精神,变封闭、被动的实验模式为启发式和自主式的开放型新模式。第三,开放实验室。整合实验室各种分析、测试仪器,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启动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结合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通过实施省、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平台,增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构成;培养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9-02

科教兴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领域,研究生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对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知识层次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化工专业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适应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在诸如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在探究真理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即独立完成科研活动任务的能力[2]。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化工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标就是使化工专业研究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在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过程中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化学领域某些未知的规律。因此,明确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是科研工作的起点。选题一定要有前瞻性,它将最终决定科研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

2.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其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的成败。对于化工专业研究生来说,实验室是最重要的工作场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验工作的支撑。研究生应在实验中逐渐培养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等。

3.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离不开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化工专业研究生可通过查询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相关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等情况,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提出新问题,为从事实验活动搭建良好的理论平台。

4.表达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化工专业研究生需要与导师定期交流,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探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有关会议,在与同行交流中开阔视野。而这一切都需要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

5.写作能力

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最终将以科技文章、毕业论文的形式加以体现,其水平的高低能够充分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强弱。在写作过程中,利用现有理论对所得到的实验新现象、新规律进行分析、解释,可充分体现研究生对本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和驾驭的能力。

二、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研究生培养首先要进行学位课程学习,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然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验、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逐渐形成科研能力。

在学位课程教学阶段,通过开设多门涉及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3],聘请在该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老师作为主讲教师,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前沿理论观点,开阔视野,为其进行科学选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学习,不但可以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能力,使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便于从中发现科研线索,提高选题能力;而且还可以使研究生掌握一些科技创作技巧,增强其写作能力。

在科研工作阶段,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严谨求实地进行实验操作,主动分析、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逐渐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实验能力。通过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指导本科生开展实验工作、与同行交流心得体会,研究生逐渐使自己的言语更具逻辑性、专业性和说服力,从而完善其口头表达能力。在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后,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应不断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熟悉科研文章的写作格式、提升写作能力,为学位论文撰写奠定基础,同时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和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兴趣,调动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策略

高校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培养具有独立科技开发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入手,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力求按照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逐步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实现研究生个人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

1.组建多层次科研团队

高校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自我意识。研究生在独立从事科研活动中应充分开发自我能力,依靠自己寻求问题答案并最终完成科研任务[4]。但是,这里所说的独立不是单打一,而是要组建多层次的科研团队。以研究生导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研究生参与科研实验为中心、引入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最终形成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梯队,创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攻关模式,这种科研团队有助于研究生个人科研能力的养成[5]。

在研究过程中,导师首先引导研究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并以自身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资料检索,科学选题。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生要就某一科学问题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及时查找不足,改进方案;然后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理论分析和讨论,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最终解决问题。同时,本科生在研究生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提出相应意见以丰富研究生的创新思想。

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高选题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实验能力,通过向导师汇报项目进展、提交实验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和向本科生布置任务、安排实验,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团队,注意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实验主体作用,适当发挥本科生的辅助作用,可使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交流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多学科的交流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6]。

在研究生培养期间,相关部门可为研究生组织多层面和多领域的学术论坛,举办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导师应尽量创造机会引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和国际有关学术会议,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开阔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学术视野,提高其科研意识和水平。此外,定期召开由导师、研究生共同参加的学术讨论活动也可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过程考核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研究生培养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制度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激励和淘汰机制,确保其能够有效实施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既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制度保障[7],也是引导研究生自主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平时学习与期末结业的考核,重视培养过程中各种实验、实践任务的检查与评价,建立和完善毕业考核评价体系。导师通过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交流会,安排学生在会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陈述研究进程等。在这一过程中,化工专业研究生应努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成果结合,总结成文,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个人的科技成果、参与实验室科研活动情况展示给导师和考核答辩组。这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其敏捷的思维。通过定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阶段性成果,可以及时得到导师在科研课题进展及成果方面的系统指导,这也是研究生实验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将培养过程中的阶段考核和毕业终结评价相结合,用科学全面的评价考核指标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实验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能力,进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对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不仅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人才又是推动创新的决定力量。就我国而言,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因此,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应该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加强和提升,而对于具有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单位来说,加大研究生参与科技活动能力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高精尖化工人才和专家,对助推我国化学研究与化工生产领域的科学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建立工业强国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李晓航,张侃. 论创新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其培养模式[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章晓莉.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4]王大勇.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胡忠举,刘文辉. 坚持“导-研-本”路线,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