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

专题设计与研究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雲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与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2面临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众多教育者、学者在研究中均有指出且部分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例如: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提出一体化过程存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借鉴本科现象严重不具专科特色、师资建设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封闭式教学及教学设备简陋等多方面问题且提出制定目标、编选教材、紧抓课堂教学、提高人文、加强师资、加大投入建设场地及团队等解决方案。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中指出专定位不准确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及课程设置不科学几项问题,并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中阐述了工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不当,且提出优化方案。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中提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及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且提出大概改革思路。综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现今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缺失,存在大量拿来主义的错误。二是师资建设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三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教学形式不当。四是条件不健全,实践条件差,教学设备差。五是观念封闭,封闭式教学,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发生以上问题存在许多因素: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够,高职教育理应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或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虽然逐渐提高却结构配置不合理,教师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存有安逸心理等因素构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是重点问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的观念得以前卫,视野开阔且多思考多尝试多交流才能避免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脱节、形式不当等问题。至于条件不健全关系到社会及学校对专业的支持力度,教学设备差需要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实践条件差则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封闭式教学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多数原因在于学校的制度及教师的思想,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带动及鼓励学生走出去、高眼界的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且摒弃安逸的心理状态。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笔者认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讨论还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服务地方经济等角度去讨论。现今广告行业出现入行门槛低,学生竞争大,员工流动频繁等现象,均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就业问题。虽然学生与公司是双向作用,两者可良性循环亦或恶性,但作为学校方对社会很多因素并不可控,所以需要秉持初衷站在教育方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如何给学生谋求更好的未来,即成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所需,积极倡导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教学,才能使得专业稳健发展以寻求广告行业长远未来。

参考文献:

[1]梅健,李宣霖,严亚.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N].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2]李鸿明,何风梅,刘丽萍,黑靖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J].设计,2014(01).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列;差分;教学设计

在建筑领域中,电梯使用首先是建造出一个描述实际使用电梯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设计相应的PLC程序指令完成这个数学模型的要求。如中国福利每期开奖数据,可以用数列表示出来,一些彩民就是利用长期数列查找出其中的一些数学模型及其规律。再如沪深股票的涨跌数据,也是可以由一些离散的数列表示出来,操盘手利用平时的经验,数据走向达到一定值时,开始进行运作。总之,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差分是对数列的进一步运算得出的,它是一种新的数列,是对原来数列规律的一种反应。例如一个数列的一阶差分数列是一组常数,则原数列就是线性函数列,也就是常说的等差数列,当一个数列的二阶差分数列中出现了一个大于零的数时,原数列表示在坐标轴上的点就是从这个位置开始凹的,反之是开始凸的。

一、教学目的、内容和总体思路

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现在课程改革之后,将有些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知识点下放到高中数学的选修部分中,给高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如导数、矩阵、布尔代数、数列和差分都属于高等数学中基本的知识点,现在已成为高中数学学习内容。

数列和差分的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差分概念及与数列的关系、差分方程。其总体思路为,从易到难,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差分概念,再讲与数列的关系,最后谈一谈差分方程方面的内容。讲授过程中加强对教材的再次开发,从简单的事例着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谈起,注重教学内部的逻辑脉络,注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后是学习效果评价,这一部分是选修内容,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评价过程要求学生以了解知道为主,不需要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运用所有知识。

二、具体设计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教师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复习数列有关概念,预习差分相关概念。

其次,在课堂上,主要分为三块内容――差分概念、与数列的关系和差分方程。

第一部分,使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差分的概念。如开车时每小时记录一次里程表上的公里数,形成一个数列,再把这个数列每一项进一步相减,便是差分,由此引出差分概念。进一步介绍这一次相减后的差分属于一阶差分,再减一次属于二阶差分,如此下去。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一阶差分是什么,从而引出差分与数列的关系。如一阶差分是常数列,则原数列就是线性数列,就是通常所说的等差数列。

进一步启发引导第二部分,差分与数列的升降、最值、凹凸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有一些是前面课程涉及到的,可以前后联系,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使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对知识整体把握。在整体把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与前两个部分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可以首先介绍一下差分方程等一系列概念,如(非)齐次差分方程、(非)线性差分方程。然后启发学生回想一下系数矩阵与方程组的关系,联系现在学习的差分方程的解,思考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可以同时加深对这两方面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足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演算的时间,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对知识点“质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质疑”说出来,因为这种“质疑”就是他对这个知识的疑问,可能这也是其他学生都有的疑问,教师应详细的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偏差。

最后,布置一定的习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习题的练习找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还存在问题,以便以后进一步讲解,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列和差分是离散数学的基础概念。高中数学中的数列和差分的内容属于选修部分,难度很大,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要求。任何专题的教学设计都是多样的,笔者从自身的经验角度,提出一些关于数列和差分专题的教学设计,望为他人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高职 专业设置 优化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突出体现,其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关系到高职学院办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艺术设计类特色高职院校,对学院的专业设置现状进行研究,不仅对学院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有推动作用,也对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专业设置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003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由上海第二轻工业职工大学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联合组建而成。2007年成为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0年批准立项为国家综合教育改革试验区。在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逐渐形成了“继承传统、创造当代、拓展未来”的发展思路和专业布局结构,随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不断发展,学院专业设置也经历四个阶段的调整。

第一阶段:2003年两校合并之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于1960年建校,开设漆雕、玉雕、木雕、象牙雕刻和织绣等专业。上海第二轻工业职工大学成立于1979年,先后开设有机械设计、工业电气自动化、模具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行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合并前的两校也在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两校合并,学院建院之初。此阶段,两校合并之后,各种资源处于整合阶段,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步完善,从2003年开设12个专业,到2007年开设24个专业,专业设置数量不断增加。

第三阶段:2008年至2010年,示范性院校建设阶段。该阶段是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学院今天的良好发展态势打下了基础。2008年、2009年、2010年均开设19个专业,三年中专业开设总量没有变化,具体开设专业有调整,这一时期学院专业设置方向性逐渐明确。

第四阶段:2010年至2014年,后示范阶段。该阶段是学院迅速发展的阶段,是学院办学水平提升和学院各项管理逐渐规范化的阶段,也是学院专业设置调整较大的阶段。2011年开设20个专业,2012年开设21个专业,2013年开设22个专业,2014年开设20个专业。

二、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院专业设置也趋向稳定发展。但从近年来招生专业变化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从学院专业演变过程来看,在保持传统专业的基础上,一些新专业的开设市场需求调研不足,对专业市场需求反映迟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部分专业报到率和就业率低。第二,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变动频繁。从对近年专业增减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学院的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缺乏连续性,尤其专业方向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在2011年招生,在2012年和2013年停招,但又在2014年招生;2013年专业设置22个,专业方向55个,但在2014年专业设置中取消了7个专业方向,造成学院教学资源浪费。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建议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优化要以学生为本

首先,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办学宗旨才能得以落实。其次,高职教育作为终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应贯彻终生学习理论,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院特点,开设满足学生终生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院性质和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学习风格,决定了在专业设置时要考虑生源能力和个性等方面与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专业布局结构

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院在专业设置与优化上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整体优势和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优势,在继续保留传统优势专业之外,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要关停、并转部分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专业,适时开设新专业,树立品牌专业,打造特色专业。

(三)建立专业调整优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专业设置和优化是动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要建立管理机制,对其进行长效管理。首先,要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设置和调整进行指导和审核。其次,要建立专业预警制度,由教务处、招生处和就业处等部门协同各专业,定期对行业的发展态势、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以前瞻性的评估专业的发展前景。第三,要建设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要制定“第三方评价”满意制度,突出学生和行业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等综合指标。

(注:本文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专项基金资助,课题编号:GMKY2013008)

参考文献:

[1]徐梅.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设置问题研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4篇

“数列与差分”这章内容本是大学内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将这节内容比较浅显的部分划分为了高中选修内容。这一章节的选择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思想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理念之中。数学是研究数字关系与图形关系,或者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研究数学的意义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其他科学,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将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进行了紧密联系,将“数列与差分”放入高中新课改要求中,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需求、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变化和生活进步的真实需求。

数列与差分的学习与应用,对实际生活需要很有帮助,设置这一专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高中阶段对“数列与差分”的学习,也是为大学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该专题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非常有实际价值的。对于人口问题、金融保险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借助于“数列与差分”来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数列与差分”相关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展开“数列与差分”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由简单深入到复杂、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着眼于数学服务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知识发展的实际过程、与相关数列知识比如导数等内容相联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等这些原则来进行“数列与差分”专题内容的学习和讲解。

“数列与差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清数学的本质,将数列和差分的相关概念分析清楚,并且结合其他相关的数列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专题讲解首先需要分析“数列与差分”的相关定义,再分析具体的图像或者通项表达方式,举出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应用,然后针对生活中的应用给出分析。

三、“数列与差分”专题教学设计分析

1.差分的定义

差分是对于数列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数列,第n+1项与第n项的差?an=an+1-an,表示第n项处的差分,

一般将数列中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成为差分,比如?an=an+1-an表示数列在第n项处的一阶差分,将?(?an)=?2an=?an+1-?a表示为通项为{an}的数列在第n项时的二阶差分。差分表示?2an上面的2这个数字表示差分进行的次数,在这里是差分进行了2次。也就是差分算子“?”使用了两次。每次进行差分运算之后,又会形成新的差分数列,比如这里两次之后形成{?2an},类似可以定义三阶差分、四阶差分等等。

2.差分与数列通项的关系

下面举出差分和通项的例子,比如关系1:数列中{an} = {2,3,4,5,6},那么其一阶差分Δan={1,2,3,4}。由一阶差分组成的新数列,项数比前面的数列少1项。如果是常数列,那么数列的一阶差分项数都是0。

关系2:对数列{an} = {4n-5} = {-1,3,7,11,15,19},其一阶差分Δan= {4,4,4,4,4 }为常数列,该数列的通项为an=4n-5,表示是一个线性函数。总结出来,一次线性函数的一阶差分是常数列。

关系3:对数列{an} = {n2-3n+5} = {3,3,5,9,15,23},其一阶差分Δan= {0,2,4,6,8},其二阶差分Δ2an={2,2,2,2}为常数列,其通项an= n2-3n+5是一个二次函数.一般地,当数列{an}是由一个二次函数定义时,其二阶差分为常数列.

关系4:对数列{an} = {3n} = {3,9,27,81,243,729,2187},其一阶差分Δan={6,18,54,162,486,1458},二阶差分Δ2an= {12,36,108,324,972}都不是常数列,而都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一般地,当数列{an}是由一个指数函数定义时,其一阶、二阶差分都是以该指数函数的底数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差分对数列的描述

(1)一阶差分对数列增减的描述

(2)一阶差分对数列极值的描述

(3)二阶差分对数列图形凸凹的描述

四、“数列与差分”教学案例分析

下文以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为例子来分析。

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与求解常微分方程的思想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在求解非齐次线性差分方程中待定系数法也很实用。

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是根据方程的特点,设出一般模式方程,根据其中的相关条件,找出特定解代入方程,求出待定系数。

(1)当K≠1时,设方程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xn+1=kxn+b(1)有一个特解xn=A,其中A为待定系数,那么将xn=A代入(1),就有A=kA+b,A=b/(1-k),即xn=b/(1-k),所以该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的通解为:

xn=knc+ b/(1-k),(c为任意常数)。

(2)当k=1时,方程(1)xn+1=xn+b得知它的一阶差分为常数,所以设置xn=An的特解,代入原方程(1),A(n+1)=An+b,得A=b,所以得到xn=bn;所以(1)的通解为:

xn=knc+ bn=c+bn(c为任意常数)。

例题1:一个电教室的座位是这样安排的,每后一排比前面一排的座位多2个座位,已经知道第一排是30个座位:

①用yn表示第n排的座位数,求yn+1与yn的关系表示;

②第9排座位有多少个?

③如果用Sn表示第n排之前的座位总数包括第n排,那么Sn+1与Sn的关系表示又是怎么样的?

④如果该电教室有20排座位,那么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呢?

解:(1)yn+1=yn+2;n=1,2…

(2)由题目可以知道,k=1,b=2,所以yn=2n+c,c为任意常数,加上题目中已知y1=30,所以得出c=28,特解为yn=2n+28,y9=46;

(3)Sn+1=Sn+yn+1= Sn+2(n+1)+28,得出Sn+1= Sn+30,n=1,2…

(4)由解答(3)中的Sn+1-Sn= 2n+30,也就是?Sn= 2n+30,由数列Sn的一阶差分可以知道,Sn的表达式是一个二次函数,我们将这个二次函数设为Sn=An2+Bn+C,则?Sn= A(n+1)2+B(n+1)+C- An2-Bn-C=2An+A+B=2n+30.得出A=1,B=29,再结合已知条件,y1=30=S1,30=A+B+C,得出Sn=n2+29n,n=1,2…从而得出S20=980.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习题库 课程特征 教学双边

中图分类号:G64;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34-02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政策,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新疆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的面临师资缺乏这一问题。作为前几年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这一现象就更为严重,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大,平时的备课、上课已占用了他们很多时间,对学生的作业、习题等方面的指导、督促相对减少。这造成学生自己平时做题较为盲目,表现为练习时部分知识点遗漏、只图多无重点、找不到错误的原因等。面对这一现状,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习题库既能辅助学生的自学,又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 习题库使用者分析

课程习题库的开发主要是为辅助计算机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学习,使学生的课下学习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1]。教师和学生是习题库的主要用户,首先需要了解二者的特点、需求。教师的特点与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际面临的困难。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的特点和在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教师教学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的能力、知识以及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笔者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调研,对新疆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以及学生,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进行访谈,发现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以下特点。在能力方面,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上,教学水平较高,能有效、积极的安排课堂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有热情,且对学生有耐心;在科研上,从事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承担一定科研工作。在知识方面,核心课程的教师专业知识面广,本专业功底深厚,具有教育学、教学论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运用教学策略上,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并在不断探索更为优良的教学方式。通过访谈发现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教学反馈相对缺乏以及课程任务重等困难。课程资源,尤其是优质课程资源匮乏,虽然网上资源多,但要找到合适的、系统的资源还是很费精力,真正适合学生的优质案例、练习题目相对还不是很多。教学反馈相对缺乏,学生人数增多,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变得相对困难。最后,近几年新疆各高校计算机专业都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教师普遍感觉上课时间紧、课程任务重。

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所持有的起点能力、学习风格以及普遍特征。在起点能力方面,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在入学前对本专业了解较少,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了解相对零散,更多停留在表层。在学习风格与学习者普遍具有的特征方面,学生普遍认识到核心课程非常重要,学习态度端正,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且学习较为主动,已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能较为独立的思考,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但仍有改进空间。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如普遍认为课程任务重,缺乏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准确掌控,大都存在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困惑。

分析题库使用对象自身特点及其在教学双边中存在的困难,是随后习题选定,以及最终题库设计的依据。

3 习题内容选取

习题是题库的核心,要保证题库质量,库中习题内容的选取是关键,在选择习题时应始终坚持以课程为中心,紧紧围绕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对课程知识较高程度的活学活用[2]。在习题选取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需要确定习题的选择标准,以课程为中心、科学性、准确性、整体性是习题选取的准则。以课程为中心要求题库题目符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纲与课程标准,并应随着课程的变化发展做更新;科学性一方面要求选择的习题必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要求所选习题形式与内容要相统一,能充分反映课程特点;准确性要求习题表达意图清晰,能准确测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体性原则,指习题无论是在难度、题型、以及所考查知识点方面都能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3]。

其次,需要明确课程内容、课程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题库中习题的覆盖范围、题型、难度与区分度。

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大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一些课程,核心课程之间的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随着技术与实践的发展,已有理论与技术会不断向前演化,新的设计、构建技术与理论会不断出现继续指导后续实践。明确课程的内容与特征,一方面需要确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同时,还需要确定各个知识点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如: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软件工程》,同样作为核心知识单元的软件过程历史与概述与软件测试与验证,但前者中的知识点学生只要识记和了解即可,而对后者则要求学生能够对中等规模的软件产品,应用不同类型与级别的测试。另一方面需要确定在该知识领域中所需的其它专业领域中的知识,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就是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领域知识与计算机中数据处理相融合的一门课程[4],操作系统中的知识点可用于支持事务并发研究,数据结构中的知识点可为了解数据组织提供帮助。确定课程内容、特征之后,就可在此基础上继续确立题库中题目的覆盖面、难易等参数。

题库中习题覆盖范围是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单元为准,至少涵盖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尽可能的涵盖选修知识单元,每一核心知识单元都有一定量的习题,其中对每一知识点都应有相应习题对其进行考查。

题库中习题题型的选择则是由课程中知识单元所考查的目标、学生练习规模、不同题型特性这三方面决定的,练习时应根据课程特点把各种题型配合起来使用。这里需要指出选取何种题型不是绝对的,一定是根据课程特点选取,如:笔者在选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一课程的习题时,采用选择、简答、计算、填空、数据查询以及综合题等题型[5],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习题就不需要计算、数据查询这两类题型,还需要添加程序改错这一题型。

选择何种难度与区分度的题目也是习题选择的重要环节,在难度上习题整体难度指数平均值应控制在0.5附近,每一题目的难度应在0.35到0.65之间,为便于选取,笔者根据难度指数高低将习题难度分为容易、中等便宜、中等偏难以及难四种难度;在区分度上,题库中习题基本选取区分度值在0.25以上的习题。

再次,在习题选择好后,就需要确定库中习题的组织方式、考虑习题答案与经典例题的细节处理。

文中题库是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这三个级别组织习题。不同学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并不统一,各校教师以教学计划为基础,按教材章节先后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大多数题库都以章节组织,当教材或是教材内容有变更时,就会对习题抽取产生影响。采取领域、单元、点的三级组织方式便于相应知识点习题抽取和后期维护。

典型例题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性强和要求综合运用水平较高的部分所提供的。针对这些地方,提供经典例题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在数据库课程中涉及查询这块有关系演算、SQL语句以及关系代数等方法[3],用三种方法实现某一具体查询的例子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展示软件工程设计的基本过程,使软件设计的方法、步骤更能为学生所掌握。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涉及太多的例题,题库中所提供例题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6]。

详尽的答案可较好弥补课堂指导的不足。除最后结果外,习题应附有解答思路和过程,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配有多种解法。以往的答案仅是最终结果,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更多需要诸如“为什么是这样的”和“怎样做”这样的指示,教师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这种指导,所以详尽的答案就尤为必要了。

最后,是对题库中习题分布以及一些和课程相关的细节再次核定,核定完成后就可正式供师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再不断修正、完善。在题量上每门课程应能保证有3000道题,各种题型、各个知识点、难度都要有习题分布,其中课程中的重难点应涵盖习题总量的60%-70%。

4 系统总体架构

习题是整个题库的核心,它决定了课程题库整体的质量,良好的题库系统设计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习题使用率,大大提高用户满意度。图1是文中题库的总体架构,题库主要包含四大模块,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教师选题模块、题库维护模块以及学生练习模块。

在系统中师生可通过客户端访问题库系统;教师可对库中系统加以维护,添加、删减和修改习题内容,并根据课程完成知识领域中、知识点的修改;教师可以按照题型、知识领域、知识点、难度这些习题属性查询库中习题;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可根据具体需要抽取试题加以练习;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题库系统完成双边交互。

通过题库系统可完成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双向支持。在教学中,一方面,库中习题丰富了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上课案例、学生课堂练习和考试的素材,同时,库中习题属性参数为教师科学选题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教师获取到有效的教学反馈,学生课堂练习结果和题库系统提供的留言反馈,可帮助教师综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学习中,一方面,题库提供相应的练习可帮助学生巩固和活化自身的知识,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练习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的反馈,可促进他们的自学。

5 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题库这种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具体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实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将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章主要对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习题库的设计和实现方面作了探讨,希望能对本地的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涛,杨婷婷.题库优化设计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2).

[2]冯立,张景韶基于B/S模式下的网络题库平台研究与实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4).

[3]李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题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9.

[4]胡晓娟.高校数据库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9.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商业策划与广告;职业岗位;就业导向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比较老专业,经过我院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该专业毕业设计究竟应如何进行改革,这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该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讨和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既是毕业设计现状的急迫要求,也是广告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1 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1.1 三本独立学院教育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设计按照艺术教育特征进行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许多三本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图纸设计方案”的状态之中,不利于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相对于重点艺术院校来说,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如何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并寻求突围的课题。

1.2 三本院校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三本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因此,商业策划与广告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时,应解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具有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和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规律,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选择具体的广告设计项目,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而言,艺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工科生,既要重视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更要加强对设计作品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察。

2 基于目标课题的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所谓目标课题,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目标课题起源于职业教育,却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一样的,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而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商广设计是指商业广告中策划营销广告的综合计划,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毕业设计的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即以广告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广告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1 依据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商广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商业广告设计一般需要经过“立项资讯(调研)策划实作研究完成规范化方案自我评估交付检验”等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即市场调研、方案计划、草图绘制、电脑效果图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流程和工作任务,商广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课程选择组织的课程内容如下:即《广告市场调研与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按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商广专业设定了“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三个职业方向,并根据这三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集合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广告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广告策划与媒介”、“广告文案”、“广告品牌创意与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2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如“学院整体的形象策划与设计”、“绵阳文昌年画的策划与推广”,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

2.3 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发生变化。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我们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

就教学过程而言,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经历了惶惑、焦虑,认知,知觉、感觉、想象,知识转换成能力;视知觉整体性,任务的整合及能力迁移,注意与设计,认同感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的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3 商广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从2011年到2013年,我们连续进行三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同时还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创新之路,较好的解决“纸上谈兵”式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设计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设计中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总体情况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紧贴岗位要求,从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商广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3.2 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我校商广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6.3%,签约率91.82%,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

3.3 培育了学生创新成果

产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商广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在参加各种全国性毕业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年来在全国的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5 个,优秀奖23个,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取得良好的声誉。其中有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企业设计与管理岗位的骨干,从近三届毕业生,已有20多名学生已经开始自己独立创业开公司,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生代广告企业。

参考文献: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c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

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提高措施 地方高校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同铸剑师在宝剑成型后淬火这道工序,淬火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宝剑的品质,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大学生体现自己实践技能的绝佳场所。理工科大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运用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化学习,将书本知识升华的一个过程。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大学毕业设计也是学校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后一道关,是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的最后认定依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细致分析,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大学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严谨推理、认真负责;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1.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题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研究大门,选好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题目说明就进对了大门,经过科学的实施一般都能成功,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是必须高度重视选题。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缺乏必要的论证,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全由自己确定,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参与选题的指导和选题的论证,学生由于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部分选题的不合适;其二,学校在毕业设计控制方面的政策缺失或不健全导致学生选题的不恰当。

第二,选题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这类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说是一类失败的选题,整体看来就是虎头蛇尾。由于大学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即认定为失败,有的毕业设计大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完成,导致毕业生在最后的毕业答辩中非常被动。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注意题目的宽度和深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第三,选题重复率偏高,抄袭情况严重。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力的条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般研究者不愿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抄袭变得更为简单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会发生重题情况,不同院校间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会发生重题现象,有些重题是无意的、有些重题却是有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重题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第一,分析专业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科特点来看,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其一,理论研究型;其二,电路设计型;其三,计算机科学等类型。

第二,立足专业,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最终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这一点。选题尽量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尽可能形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方法是获得成功的梯子,只有选对了研究方法,才能从爬上科学研究成功的大楼。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要灵活运用。对历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研究后发现有两成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只选择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相对有一定研究难度的学位毕业设计不太合适,不能很好的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

笔者认为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必须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的论证部分一般应该采用访谈法或者是调查法,对于研究的实质部分一般应该采用实验、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答辩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是进行自我综合能力历练的绝佳机会,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满怀信心的积极面对、认真细致地做好答辩准备。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设计做的非常好,但是设计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设计的主旨、关键环节、创新点等内容,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四、结束语

全面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应该从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提高。学校教务部门还应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必要的监控过程,从管理上规范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多管齐下,相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捍卫 李 浩: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测绘工程,2006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曹丽华(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李勇(1964-),男,辽宁本溪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33-02

研究性学习,即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从广义理解,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思维发生变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2,3]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已学专业知识的使用过程,又有对专业知识的创新过程,非常适合以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该学习方法能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不断激励学生,并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建立相互关系的独特机会。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或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或理论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总结提高、编制设计说明书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得到一次系统的基本训练,达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基于问题、面向实际,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互动,重点体现在“提出问题、自主研究、讨论互动、批判改进”等核心环节。[4]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按照学习专题的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式划分,其主要形式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4]因此,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实现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和学生的选题

第一,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基本要求是遵循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符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工程实际,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生产实际、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的认识。

第三,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难易结合,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到所学知识的有用之处,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第四,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但又不失对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五,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等类型。本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8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其次结合实际任务进行的毕业设计,应选择那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第六,毕业设计题目设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课题,然后根据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最后的确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选取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研究性的毕业设计,但目标要明确、工作量要适当。

第七,学生除了选择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外,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然后请指导教师审定后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

三、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组织与实施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导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学会查找资料、归纳总结,还要选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学会和导师交流,学会思考和创新。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有目的、有差异、有选择的设定毕业设计题目,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学生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毕业设计采取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设定若干个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指导教师给出题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用17周的时间完成整个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本。毕业设计具体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见图1。

3.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1)对毕业设计题目的理解。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就研究题目的意义、所涉及的知识及存在的争议去理解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分析该毕业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有批判的去思考,大胆的去创新。

(2)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查找与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任务相关的国内外资料,深入理解毕业设计的任务,掌握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手段。

(3)开展调查研究和拟定研究方法。学生可根据个人理解对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提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以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撰写开题报告。

(4)讨论与修正。学生将初步研究的结果,在指导检查时或课余时间,与指导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汲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部分毕业设计内容的研究方法,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快乐与收获。

(5)开展深入研究。学生根据之前对课题的理解和拟定的初步思路,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其进行独立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客观地、辩证地去分析和思考,以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6)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的撰写规范来汇报自己的结论,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扩大影响。撰写毕业设计大论文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将自己所研究的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查资料、钻研、质疑、解决的过程,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对他们以后参加工作进行专业性的总结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4]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平等地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研究,启发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激励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尤其要注意在与学生相处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与学生交换和分享各自对知识、生活的认识时,应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批评。

1.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交叉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性质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远远超过某些固定的范围,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也与传统的毕业设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才能解答学生的质疑和困惑。

2.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这是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要剖析题目的研究思路、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工程实践。如果自身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没有这个领域的工程实践,对学生的指导就缺少了说服力,也就不能激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启发式思维。

3.工作的热情和教学的投入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热爱教学和投入教学,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思维的方式和个体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要注重学生获取、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4.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研究情况的归纳与总结。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格式,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和交流形式。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包括心理上的成长。在毕业设计的答辩中去展示成果,让学生的创新才智在进一步的思辩争论中得以发展。

五、结论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创新、总结和交流的能力,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个体现。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闫守发.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2005,7(1).

[2]刘长风,刘学贵,冯静薇,等.研究性学习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诉求;设计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081-05

一 引言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已被广为关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面临重大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教学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信息化的步伐也催生了新的课堂文化,教师积累的传统教学经验以及传统培训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已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各种挑战。这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技术的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信息化教学能力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二是传统培训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已进入“高原期”,对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显得力不从心,同时,这些专业发展模式和策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即研究者”的趋势逐渐得到各界的认同,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处于研究的最佳位置,拥有研究的最佳机会和资源。学者们也在大力提倡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和反思性研究等各种研究活动,然而,理论研究领域的这些研究范式或是偏向理论的驱动和提升而忽视实践的提高,或是偏向实践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忽视了中小学教师和专门研究人员的区别,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仍然举步维艰。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而在这个课题的背后,如何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改革的深入结合起来才是这场改革的关键。

近年来,“设计型研究”正是因为弥补了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相对隔离的弊病而广为流传,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炙热的话题。其主要的一个贡献是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因而,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设计型研究的思想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两难境地

1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实践指导的日渐失能

近年来,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的从理论分析出发,探寻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以及维度,有的探索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诸如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寻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有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人们较多地关注中小学教师在外显行为指标上的提升,在专业发展问题的策略上更多地局限于外部支持的“外推式”发展观,教师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研究者的建议,跟从研究者的思路,执行研究者制定的方案,其参与性、决策权、话语权长期被忽视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研究与实践的脱节,理念与行动在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甚微。教师专业发展中,研究的本来目的是指导和改善实践的,然而当研究与实践的关系成为“一条平行线”时,那么这些研究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现实面前显得空洞乏力。事实上,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不能将学术界“开发”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即便他们熟知、理解甚至认同这些教育理论,但依然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落脚点。在这种背景下,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人们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2 当前“教师成为研究者”专业发展观的局限性

当前,“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取向。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人们寄希望于教师由“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让教师获得主动的自我发展,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然而,

“教师即研究者”的普遍模式并未让教师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和对教学的成功体验。有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不仅没有深切体验教育科研对自身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甚至对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有很强的不满情绪。同时,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带有较强的机械性和经验主义色彩,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极为微弱,其科研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极为严重,不能利用科研来促进其专业发展。

从形式上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高校专家为主导、中小学教师被动参与和实施。在该模式中,由高校教育专家提出自己的理论、方法或模式,中小学教师接受专家的指导和要求,教师只是被动的按照专家的要求实施,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研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等一整套研究方案都是由研究者设计和实施,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对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教师都没有主动权。该模式的研究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作用,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另一种模式就是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中广泛采用的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叙事、行动研究等。该研究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模式,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由于这些研究改变了教师过去一直被隔离在研究过程之外的研究状况,鼓励教师加入研究行列,一起研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教学问题,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由此,这种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类研究也存在很多尚待讨论的问题和局限。传统的行动研究往往只是实践者一方的努力,只是简单地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研究训练,缺乏科学规范的研究模式,在研究中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观感觉和经验得到结论,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遭到质疑。其次在行动研究、反思性研究等模式中,整个研究过程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教师能否超越个人的偏见、避免歪曲事实和自我错觉,教师研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能否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适用性等问题都存在明显的局限。

三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从多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新的教育理念、角色定位、师生关系、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和更新,有时甚至是舍弃。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困扰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即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引入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丰富,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

增加,深层意义上表现为课堂文化的变革。而这些调整与变革又无法靠机械的移植和借鉴来实现好的效果,况且在这些调整与变革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很少有现成的经验可利用,因此必须在自身的实践探索中才能真正实现。

如前文所述,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存在诸多局限,因此探索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新的行动模式势在必行。在讨论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行动模式之前,我们有必要思考几个问题: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怎样克服传统研究的局限?又应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是什么?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转向,回归教师主体,树立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已成为新的趋势。这种专业发展观重视教师个人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在实践中个体知识的形成,而非公共知识的积累和套用,专业发展的过程应是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不排斥外界的帮助和推动。事实上,通过各种规模的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形式,中小学教师对各种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在现阶段,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急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获得了格外的重视,但其应对信息化教学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没有获得稳步的提升,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二是中小学教师的主体价值在自主发展的普遍模式下没有获得实质意义上的体现,其往往被学生主体、科研合作者(合作背景下的专业研究人员)、上层的科研任务等各种“夹板”所屏蔽。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坚持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就必须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关注专业发展活动中自身的主体价值

在传统的专业发展中,中小学教师仅仅是被动者、被决定者,在与高校的合作中,中小学教师又往往是服务者、从属者,没有相对独立性,缺乏自主性。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一种三段论式的推导:新课程、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何如何,对当前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就应该如何如何,如此种种。在整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很少看到教师主体的作用。现实中即便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活动也背离了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初衷,在笔者的走访与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活动更多的出于外在的动机,如职称晋升、学校硬性要求等,而非真正意义上解决教学问题,这些研究活动对其本身的发展作用甚微。因此,在后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和落实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价值,使之能够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当然,这并非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我们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共生的互动关系,真正将教与研交融起来,摆脱传统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近年来,设计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对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真正意义,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发挥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有积极的帮助,同时也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教学实践。

2 关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个体知识逐渐达成了共识,而个体知识就是源自于教师真正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而在个体知识中,现在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传统的专业发展观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研究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使得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变得艰难,教师个人的反思和叙事又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机械性,其结论也很难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和普适性。

在新的阶段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在关注中小学教师理论知识、静态知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其实践性知识的提升,而这种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更多的是在参与的前提下、实践情境中,以学习为动机而产生的。关于如何开发与利用教师实践性知识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勇等人提出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看法。所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共同体中以学习的态度参与其中,在既定情境的交流中去获取或习得话语权,最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我们知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实践,那么就让教师来参与和管理其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这一切问题都抛给中小学教师,同时也需要我们管理者和研究者做出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样在研究者引导、教师学习实践的双向交叉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这正好与设计型研究的思路不谋而合。

四 基于设计的研究一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1 何为“基于设计的研究”?

基于设计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杜威和詹姆斯的教育哲学中已经蕴涵着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思想,因此,也有人将基于设计的研究称为“新瓶装陈酒”(Hake)。一般认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两种教育研究趋向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习科学。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出现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教育理论家开始意识到基于实验室的研究的困难和不足,逐渐转向自然情境下的研究和实践。二是教育研究者认为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不太适用于教育领域,许多研究偏离实际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模式。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习科学主张在自然情境下探究学习的本质,利用活动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参与学习观来设计支持学习的软件、模式和环境,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产生奠定了学科基础。

设计型研究是一种为了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设计者等共同努力,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下,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的缺陷,形成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进而实现理论和实践双重发展的新兴研究范式,其研究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干预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完善。

2 设计型何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传统的“教师即研究者”的普遍模式存在着客观的局限性,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意义、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而设计型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为“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观重拾了教师的主体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设计型研究对开拓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意义有着积极的意义。设计型研究的重要取向就是教师始终在研究过程中行使“”,在设计、实施、评价、完善等研究流程中始终都有着主动的地位,而不像传统研究中受研究者的“指挥”。同时,设计型研究将教师融合在研究共同体中,在研究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得到共同体中其他人员的帮助,获得其他成员的智慧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作为实践者的积极性。另外,设计型研究为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能动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途径,通过设计型研

究将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使用逐渐变成自身的技能和习惯,这样能够摆脱传统专业发展中过分依赖于研究者、外部环境的额外支持,实现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设计型研究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设计型研究为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的隔离、分化走向整合、互动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共生关系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和互动首先应体现在理论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及共同处事的机制。而设计型研究首要的便是形成共同体,是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等多个成员共同参与的研究范式,在设计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进行分工和沟通、互利共赢。同时,中小学教师在设计型研究过程中也具有双重角色,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在他们身上也能实现研究与实践的整合与共生。二是体现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共生上。设计型研究从一开始就跳出传统研究中“二元思维对立”的定位,其目标直指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发展,它要求干预的设计必须以既有理论为基础,干预的设计必须融入前人关于学与教的特定的理论知识,干预投放到真实的教育情境后,还要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研究一系列应用了创新的教育情境所形成的新理论。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原有理论的新认识,为产生情境性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可以说,设计型研究既是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理论的验证过程。因此,设计型研究这种思维定位及设计目标能解决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培训模式所固有的局限,它不再强化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或教导中机械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在解决设计问题中运用基础、发展理论知识、革新传统理论。

第三,设计型研究的实用主义导向为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客观的、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成性、情境性的实践性知识。而就其本质而言,设计研究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其目的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发基于研究的对复杂问题的解决途径。设计型研究强调的是将工作指向实践,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深入现场研究实践问题,它继承了实用主义路线,其设计研究的价值不在于理论的构造,而是更加注重参与者在现实情境中的实践性。因此其出发点就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是在信息化和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教学经验和现成的理论知识已无力解决,中小学教师通过参与和实施设计型研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时也获得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其次,设计型研究是一个重复的试验与修改的过程,包含了教育设计过程,具有过程形成性的典型特点,为实践性知识的产生与巩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再次,设计型研究的实施过程是在共同体的活动中完成的,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设计者等共同努力,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下,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教师现实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教学问题和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得到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教学应变的能力。

第四,设计型研究的多元性能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重帮助。设计型研究的多元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首先,设计型研究的参与者是一个研究共同体,需要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设计者等多方参与。中小学教师在设计型研究中与不同的参与者合作,吸收更多的跨领域知识,汲取他人的专长知识,从而提升自身克服个体研究的弊端。同时,在与不同参与者的合作中,能为中小学教师拓宽社会资源,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潜在的帮助。其次,设计型研究是一利-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下,集成了多种研究方法。学教师在能通过设计型研究体验多元化研究的思路,领会各种研究方法的实质,为教师的个体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尽管设计型研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极大的价值,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具有开拓中小学教师土体意义、培育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等优势,但它跟其他任何一种研究范式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在开展设计型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注意:

1 设计型研究参与者角色的转换与中小学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

理性地看待设计型研究,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如费时费力、不易操作性、情景化而不易推广以及海量的数据收集整理等,这些局限对于长期缺乏研究实践、教学能力与教研科研能力失衡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设计型研究实施中,首要的问题是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沟通。我们知道,迭代式流程以及海量的数据收集整理易使实践者――中小学教师失去目标和兴趣以及持续的动力,因此在研究中应加强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研究共同体应对实践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在开展设计型研究过程中,应改变传统合作研究中中小学教师跟从专门研究者(高校教师等)思路的情形,中小学教师之外的研究者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指导者”向“协助者”转换,给予中小学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自,引导中小学教师的深度思考和深度交流,让他们在对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迭代循环研究流程的体验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2 设计型研究目的双重性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偏重的权衡

设计型研究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然而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参与和实施设计型研究中是否意味着一定要在理论知识增长和实践能力提升两方而实现绝对均衡发展呢?这种理解是对设计型研究的一种误解。本质上,设计型研究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以及设计的教育干预都需要实践效果来决定,而且这些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密不可分,实践才是设计型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那么,中小学教师在设计型研究中所获得的发展也应有所偏重,不应专注于理论的汲取和理论的构造,而是偏重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实践中运用、发展现有理论的水平。

3 研究的实践取向与理论支持

迭代循环是设计型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设计型研究包括一个由设计、评价和修订完善组成的循环,最终发展出最优化的设计,这种实用主义的取向极易让研究者失去研究本身的理论思维,走向一个为了纯粹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方案。以往的行动研究过程更多的表现为这种取向,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的作用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理论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设计型研究中,应保证实践的背后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来支撑研究的实施,让中小学教师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能体验到原有理论的验证过程或发展过程,进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迁移能力。同时,在迭代循环中,干预设计应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摒弃传统理论研究中的抽象思维和虚化现象。由于长期形成的相对封闭、顺从的中小学文化,中小学教师更多地倾向于“工作思路”,而非“研究思路”,他们在设计型研究这种合作研究中,很容易对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干预设计迷惑和误解,因此,只有将干预设计做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对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才更强,才能更好地改善传统合作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对专家和理论研究者提出的策略和建议的困惑感。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师、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自我能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36-01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十以来,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职业教学的改革步伐也在日渐加快,当前需要我们创造先进的、有效的经验来带动国家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网页设计专业,在我们国家的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发展历史长久,正处于稳步前进的上升期。

2.现状

网络发展飞快的今天,网页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是熟悉,如“淘宝网站”、“京东网站”等等都是由网页组成的网站。伴随着历史进步的脚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网站的要求不仅仅只满意于网页的简单操作,这就需要我们中职院校的教师能正确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网页设计师。

3.基础

在学习《使用Photoshop设计网页》之前,学生已经在上一学期中学习了《使用Photoshop处理图形图像》、《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及《配色与布局》的课程,已经对网页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次课题的研究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网页元素――“网页LOGO”和“网页按钮”的设计。

4.意义

学生通过使用Photoshop设计网页时,可以使学生们的头脑能够充分的发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二、理论依据

设置问题情境,是中职“做中学”的重要途径,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本课题借鉴姜大源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的探索中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中职网页设计专业学生实际出发,在工作项目的制定与实施上加以创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是对我校高一年级“网页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研究,以现阶段的在校学生学习情况为出发点,研究我校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自我动手能力,分析原因,研究出在“网页设计”专业方面提高学生自我能动意识的办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使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方面达到学会制作,创新制作的程度。

四、研究目标

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在“网页LOGO设计”和“网页按钮设计”方面的课程,做到有目的、有实效,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制定有效的能力检测手册。

五、研究内容及对象

1. 研究内容

1)进行市场调研,确实掌握市场需要的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2)实施“网页设计”专业工作任务中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

3)研究“网页设计”中“网页LOGO设计”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

4)研究“网页设计” 中 “网页按钮设计”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

2.研究对象

我校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实践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文献资料法 4、案例分析法

七、研究的主要步骤和过程

1、准备阶段,认真选题,制定研究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进行市场调研,编写市场调研报告。

2、实施阶段,根据网站建设与管理岗位学生的市场调研结果制定对策,制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及细则,编写《专业技能检测手册》。根据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及细则付诸实践

3、总结阶段,研究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实施阶段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设想,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做资料储备。

八、研究成果和结论

根据网页设计专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制定了网页设计之“网页LOGO设计”和“网页按钮设计”研究课题,具体成果和结论如下:

(一)、网站建设与管理包括了2个典型的工作任务:

A.典型工作任务一:网页设计B.典型工作任务二:网络编辑

网页设计包括3个具体工作任务:

a)具体工作任务一:网页色彩与板式,b)具体工作任务二:网页图像处理,c)具体工作任务三网页动画制作,网络编辑包括3个具体工作任务:a)具体工作任务一:网页编排,b)具体工作任务二:布局美化页面c)具体工作任务三:网页特效制作

工作项目一:网页LOGO的设计,工作项目二:网页按钮设计

根据所编写的《专业技能检测手册》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学生的考核结果了解学生对“网页LOGO的设计”和“网页按钮设计”掌握的很好。

(二)学生应该具备下列专业能力:

单项专业能力二:能熟练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网页图像处理

项目技能一:能熟练应用Photoshop软件制作网页LOGO

我以“宝马公司LOGO”的制作作为案例进行考核、分析、讲解

学生应该掌握以下4点的专业技能:

1)LOGO的简介:LOGO的书面翻译是作为标志的语句,标识语。在实际生活中,LOGO就是标志、徽标的意思。

2)LOGO的设计原则:符合企业的文化、精神、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简洁易懂富有美感。

3)LOGO的表现形式:根据网页内容需要,确定LOGO的表现形式是图形方式、文字方式还是综合方式。

项目技能二:能熟练应用PS软件制作网页按钮

我以“Vista风格按钮”的制作作为案例进行考核、分析、讲解

学生应该掌握以下3点的专业技能:

1)按钮的简介:一个按钮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1)代表了某种功能,并且通过某种形式将它所代表的功能表示出来;(2)人们通过这个按钮可以产生人机互动,来实现这个按钮所代表的功能。

2)按钮的表现形式:根据网页需求的按钮功能,确定按钮的表现形式是图形方式、文字方式还是动画方式。

3)按钮的设计原则:按钮是人机交互的纽带要醒目引人注意,按钮是人机互动的桥梁要准确反映功能,按钮不是独立存在的按钮的风格要与整体页面统一。

(三)根据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鉴定标准,我们制定了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网页设计专题学生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如下:

单项专业能力二:能熟练应用PS软件进行网页图像处理(满分100分)

考核项目一:设计网页LOGO(满分10分)

考核内容与要求:

①LOGO设计的准确性。(3分)② LOGO设计的独立性。(3分)③LOGO符合企业的文化、精神、产品。(4分)

考核项目二:设计网页按钮(满分10分)

考核内容与要求:①按钮表现形式凸显页面需求。(5分)②按钮的制作实用、符合按钮的设计原则。(5分)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使用Photoshop设计网页元素的刚开始时期,学生常常会一次性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创造思维方式,可是往往表现不出来,手与大脑的配合不能协调。

2.今后的设想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2篇

设计艺术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尚型。而当今又是个信息化大爆炸的社会,对设计艺术学硕士有更高的要求。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设计艺术学硕士的创新能力、主动能力、探索能力等等。理论课程在设计艺术学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的设置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学专业的人才。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3.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探究型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 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设境与指要、自学与研讨、精讲与答疑、练习与总结。设境与指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自学与研讨是要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精讲与答疑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学习,练习与总结就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梳理。这四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紧扣、互为依存却也层层深入。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特色,推动特色品牌研究生教材精品,是树立研究生培养品牌的基础工作。对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如果没能依据各自的学科优势拉开距离,凸显专业特色,开设课程的相似度高,不利于培养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

2.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而且很多理论课程设置与本科生课程重复或脱节,有些在本科阶段开设过的课程,研究生阶段加上了“研究”二字,便继续开设,但理论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一些院校针对理论课程为研究生举办的学术讲座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此外,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大多数没有指定教材,通常情况下是由任课教师指定或自行编写,随意性大,这种方式缺乏审核过程。从理论课程的教法来看,鲜有创新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授课 +图片 + ( 参观) + 论文 +部分闭卷考试 =结业 调查显示,在全部所学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 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对于“最不喜欢的课程”,68% 的学生认为是其他专业理论课( 指公共基础理论课)。这些问题都警示我们,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也具有广阔的改革空间。

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探究型教学模式在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1.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培养

理论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对硕士研究生的人才目标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人才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而教学目标具体有体现为课程目标,所以归根到底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的。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李政道说过:“创新是科学和艺术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动力。人类的文明精神也正是在人类不断创新的超越中积淀和发展的。” 研究生的教学应善于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很多学校理论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术”的教育,注重学生技术表现能力和结构表达能力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等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上交的作品没有生命和活力。所以在理论课程的设置时要把创造性地培养作为目标之一。

2.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要与课题相结合

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材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所以有比要增加关于理论课程的教材。将理论课程与的“课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的研究都是该专业领域最新问题的研究,能更好的反映该专业的变化趋向。因此,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课题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把握设计艺术学专业的变化趋向。而课题的研究也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而在整个过程中既发挥了导师的指导作用,由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课题相结合的理论课程更有利于探究型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3.理论课程的教法要以探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

探究型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课题相结合,这些都要求其教法要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又因为当前的理论教学方法使不少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后收获少。探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可以在采用开放式主题演讲、调查报告、头脑风暴等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出问题可以通过诱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读、思、查、写等措施去解决问题;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去总结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服装艺术系)

作者简介:伍魏,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服装系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服装美学和现代设计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研究课程

在与环境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相配套的实验课程中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资源,就可望以较少的资金投入,研究构建和实施符合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基本研究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课程。

一、研究型实验课程的特色与优势

环境类专业的研究型实验课程由一系列开放型、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组成,这类实验均覆盖不同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实现设计目的。因此,可以强化培养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研究型实验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骨干教师资源,来设计研究型实验的范围,并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研究课题范围内自主提出不同的多因素多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案,将实验课由教师统一安排改变为由学生自主设计。

2、学生的研究型实验与研究生论文研究相结合,与教师课题研究相结合,与环保工程实践相结合,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改变为研究型创新型实验。

3、将实验由原来全班统一的1个假想课题改变为每人1个研究课题;将实验时学生被动按照教师的指导做实验改变为学生主动请求教师指导研究和实验;将以往实验内容和报告严重的相互重复现象改变为每人只能独立设计;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现象改变为理论课教师大力参与实验指导。

4、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的研究型实验的优秀实验报告,达到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水平。部分优秀实验报告能够公开发表、参加各类课外研究竞赛包括挑战杯竞赛或参加学校其他创新培训计划。

与专业基础课配套的研究型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可望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本科生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来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二是确保本科生广泛参与,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资源,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节约资金投入,提高办学效益。

二、研究型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的构建和探索

1、研究型实验课程的目标

(1)通过研究型实验课程的学习,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得到进一步加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使学生经历“三个全面”的创新教学过程:经历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2)解决目前实验课程内容与污染控制需求脱节的问题,使专业基础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进一步贯通。

2、研究型实验课程内容的筛选

研究型实验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不同专业的课程,实验内容必然不同。下面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的内容,供其他专业筛选课程内容时参考。

环境工程原理系列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上)、环境工程原理(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该系列课程系统、深入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单元操作的原理、工程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环境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十余年来,环境工程高等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内涵也不断扩大,原来的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农业环境保护并入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处理的环境污染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相应地导致污染控制技术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要求环境专业人才具有宽厚、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也导致环工原理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环境工程主要设置研究生专业,所以可为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的构建提供具体借鉴的国外经验不多。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方面,至今国内很多院校仍然是采用化工原理实验教材或类似的讲义。由于涉及的问题与化工专业有一定差距,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要求也有所不同,与学生在环境保护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有较大区别。目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理论教材方面尽管仅有清华大学胡宏营教授等人编著的教材出版,这也为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论教学提供了新选择。本文在吸收国内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环境工程原理研究型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

(1)在流体流动实验部分,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污泥、污水和含尘气体的流动和输送问题,包括不同悬浮物含量的污泥、不同性质的污水和不同固体含量的含尘气体的流动阻力和流体输送机械的性能研究系列实验研究。

(2)在非均物系分离的实验部分,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不同性质污泥、自来水和含尘废气在不同过滤介质中的过滤实验研究。

(3)在传热实验部分,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不同性质废气废水与污泥的加热和污泥脱水的实验研究。

(4)在传质实验部分,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不同性质的废气和污水的吸收与萃取以及污泥干燥等实验研究。

与原有实验内容相比,以上研究型实验课程的内容与环境工程专业问题的关联性很强,课程内容与专业领域需求联系紧密,通过实践环境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与新进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研究型实验课程的实施方案及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结合本项目本学科教师的科研课题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型实验计划。然后,根据实验计划和学生的自由选择,确定每一位学生的实验研究课题。理论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文献,与每组学生分别讨论和确定实验方案。其次,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实验教师完成实验设备的准备与调试、实验操作的指导、化学药品的准备等工作。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设计,配制化学药品和试剂,进行实验的操作,完成实验研究报告并最终汇报。

要顺利实施研究型实验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设计和制订大量不同的实验方案,这可以通过结合目前的科研计划研究组织实验方案来解决。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8-02

一、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为了追求生源,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该类专业。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94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有近1 / 3的单位拥有艺术类硕士学科授权点,另外,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都设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然而,纵观当前中国各设计院校该类学科的设置,无非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服装、动画、陶瓷、装饰、展示等,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开展学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体现不出学科专业体系本应具有的鲜明特色。

(二)现行招考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国家研究生招生命题制度强调“按大类”招生,原则上必须按一级学科命题,这种招考方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对于选拔全面性的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但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把不少有艺术设计类专长、实践动手能力强、在专业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挡在了门外;其次,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对于跨学科报考条件没有明确的限定,导致没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基础的跨学科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如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管理专业、史学专业等,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但由于报考的往往是史论方向的研究生,同时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上占有优势,按现有的招考制度,因考试成绩较好而得到优先录取。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硕士生专业素质不如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局面。

(三)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存在脱节现象

课程设置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属性,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之间结合不够紧密,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紧贴生活实际,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密切相关的内容关注度不高,教学课程未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和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课题未能从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获得学术启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教学与研究之间融会贯通。

二、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一)“工作坊”式教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工作坊”是指一种概括而集中的教学手段,通常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在一个人数不多的团体中进行师生的研讨,强调互动性与信息的交流共享。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是国内首批将“工作坊”引入设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院校。从2003年开始,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设计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举办了数百场的“工作坊”,主题多样不限。从大型的“城市形象规划设计工作坊”,到跨院系合作的“零售空间”,到每年举办一次的跨国合作的“中德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坊”,再到跨专业合作的“设计与几何工作坊”,这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了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跨国界的交流。

(二)以课题带动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每年年底定期举办专业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该校,对当前的热点设计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为研究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气氛。在努力营造学术环境下,鼓励研究生导师采用课题带动教学的培养方式,研究生除了加入课题组进行正常的调研、文献分析、资料查找和文字整理以外,课题组研究的项目也同时融入课堂教学,以专题形式让全体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并做出专题汇报。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使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启发,前瞻性、探索性的课题研讨也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鼓励跨学科、交叉式研究与教学

在注重专业知识引导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该校积极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增设跨学科的交叉课程,例如中国文化与设计应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设计策划与管理、城市品牌战略、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分析、文化品牌营销、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演艺营运与策划等,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启示

(一)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该校采取课堂教学与“工作坊”教学相结合、传统设计理论与新兴的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每年专业性的国际论坛和多种类型的跨领域“工作坊”不仅活跃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时刻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和最新动态;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将传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与人、文、经、管等社会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二)注重研究生理论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能忽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该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肯定实践对理论的支撑作用,又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为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建立了以课题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服务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教学和理论学习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理论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基于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特点,该校通过“工作坊”和举办各类专业性国际化论坛的方式构建具有多元化教育背景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近五年邀请了上百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对人文知识、商业知识、设计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把握。

四、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初探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艺术设计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高度的专业性基础上,加强多学科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这种交叉既要有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纵向交叉,同时还要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学研交叉。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积累多元的设计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灵活的适应性。

(二)丰富教师学科背景,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

由于设计艺术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因此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个梯队性导师团队,梯队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年龄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还包括学科结构。可以通过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跨学科联合授课、在国内高校之间进行师资交流和合作办学、引进外籍教师联合任教等方式来丰富整体团队教师的学科背景。在丰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一对一”式的导师指导制,建立“多对一”的导师组指导制,采取主导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小组中各导师在学术上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多开展“学术研讨”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并引入社会、企业的实战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综合性地思考、设计所涉及的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心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塑造自己。此外,引入以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专项特长为方向的“工作坊”、工作室教学机制,也是艺术设计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不仅是培养特色人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形成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元风.关于设计艺术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设计教育,2005(1):74-75

[2] 朱发刚.对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3] 王曦.探讨如何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72.

[4]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1):42-45.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第15篇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9.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