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

智慧教育市场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灵性;大学灵性教育;灵性智慧

“感性、理性、悟性、知性、诗性、哲性、神性、灵性是人的认识的八个层面,灵性是最高境界之‘性’”。灵性能够开启人对人及其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悟,使其具有人文关怀并具有对人的灵性关怀,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能使之更加明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的要义在于使其智慧更具有灵性,进而达致灵性智慧。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包括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知识智慧、灵性的成人智慧以及灵性的生命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灵性

关于灵性概念的界说本人曾在2018年第4期的《铜仁学院学报》上撰写了“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一文,专门对灵性、灵性教育、大学灵性教育进行了界定。因此,本研究对于灵性的定义采用该文的界定,即“灵性是根植于人的特性之中,是人所具有的聪明、智慧的特性,这种特性具有灵动的生命意识、灵动的自我意识和灵动的反思、生成意识,因灵动而开启灵明进而促成自我的成长与超越。”.

2.智慧

智慧一词最早是用来表达人的高阶能力的。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中,其曰:“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辞源》中对智慧的理解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聪明、才智;二是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张汝伦教授认为,“在日常用法中,智慧首先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那种明智,如对生死的理解、对生命目的的反思、对行为方式的斟酌、对实践事情的判断和洞察以及对价值取向的决断”。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类利用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智识和聪慧的能力,是集能力、智力、智识、智能、才智、德智、德性与美于一体的综合素养的表征,是人灵性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论智慧、实践智慧、理性智慧与价值智慧的统一。

3.灵性智慧

灵性智慧可以说是“让学生的智慧能够更加富有思想性,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促成大学生成为有灵魂、有精神气质的人”。本人认为,灵性智慧是一种超越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一种智慧。灵性智慧与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相关,但是又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因此,灵性智慧是智慧的高阶状态,在于人的自我生成,这种自我生成意味着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人的精神得以成长、灵魂得以陶冶、灵性得以拓展,由自我生成而促成人的灵性在沉睡状态中苏醒。从灵性的苏醒走向灵性的觉醒,使人具有灵性的生命精神,达到人的生命的活性、健全的自我、灵明的敞开、灵动的意识。

二、大学生乏于灵性智慧的表征

1.“转识成智”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关乎着灵性创造力的生成,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转识成智’。大学生灵性创造力的培育需要大学生灵性智慧的锻造,这种锻造则要求大学生能够‘转识成智’,进而成为灵性智慧之人。”智慧需要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但智慧一定高于知识。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死”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僵硬的知识,而不能化成智慧的行动,那这类知识便失却了其意义,也就没有价值。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用知识的智慧行动来化解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或困境。“转识成智”意味着人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征程中,由不知逐渐走向知的丰富性与完满性,进而促成人的智慧生成。即由知识到智慧生成的辩证发展历程,达到体认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秉承实用主义价值观来学习知识,那么其知识教育也就难以被转化成智慧。现代社会与市场越来越技术化、职业化与专业化,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必然会受到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影响。故而其所选择的专业必然受就业与工作挂钩的职业的影响,其势必会选择当下热门的有利于职业发展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导致大学的一些专业遭遇冷门的境地。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对弱势的学科。“目前对专业性的重视就意味着对职业性的重视,而这些重视对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有害的。”如果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必然会给他们的知识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更多是选择实用知识的学习,掌握实用学术,这样所导致的是只会操作机器的人,而无法通达与健全。“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不但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要进行通识教育,否则专业化的教育与职业化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只会是单向度的人。大学通识教育能给专业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素养与人文视界不至于那么狭隘。可能看起来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人文课程的学习不是实用知识和实用学术,但却是使人通达健全的自由知识和自由学术。其实是具备自由知识与自由学术品格的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学习才是“无用之大用”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将来专业与职业的学习与运用,增扩他们的心智与智识,以促使将来更好地用理智进行人生蓝图的规划、目标的准备。实用主义与功利价值取向的知识学习与获取,必然会使学生不会去考虑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这就造成了其“转识成智”教育的匮乏。

2.灵动的意识被遏制

何谓灵动?灵动是机敏灵活,有灵性、灵气的动力状态。教育因凸显人生命的灵动而使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大学教育的生命力也需要生命灵动的凸显。只有具有灵动的意识、灵动的意识生成,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方具有智慧,而这种成长成才的智慧会因为大学教育的灵动而有着灵性智慧,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灵性智慧超越了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层级,走向其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人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是灵性智慧的诉求,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旨向。“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映照,如果有一方(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一方)俨然以教育者自居,或者误以为自己仅仅是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这种映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灵动意识,使学生从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向生命的灵性觉醒,进而达致其生命的自觉灵动。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存在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生成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所传授的是技能性、功利性知识的教育,而未能传授灵性知识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获取资源的资本,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知识成为了大学教师获取学术资本的法宝。高等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引起学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术、知识与市场三者紧密与大学组织机构的耦合,使得掌握学术资本的教师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运用他们的学术资本获取经济效益、经济利益与经济价值。大学教师学术科研的市场化行为也浸染着“学术资本主义”的气息,“学术资本主义”促使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导向更加向市场倾斜,这势必会影响大学教育,也会促使大学教师注重对学生对技术性知识、实用性知识的教育,而忘却了对学生本该有的灵性的知识的教育。灵性知识的教育是涉及人的心灵的攀登与精神解放,而这方面的灵性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但是其长远价值在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是可以展现的,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从事灵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是选择产生当下实际功效的知识教育,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灵动的萌芽与灵动的意识生成被遏制。

(2)灵性生命的觉醒力度欠缺。教育的主旨是为了优化、升华生命的品质,生命品质的优化与升华则需要灵性生命觉醒的唤醒。回归教育的本真就意味着需要打开教育觉醒与生命觉醒的窗户,而这两扇窗户的打开离不开大学生灵性生命的觉醒的开启。然而大学生生命的灵性觉醒力度还不够甚至是欠缺的,大学生有生命的觉醒意识与状态,但其生命力却是没有灵性力,其灵性生命力是式微的。我国当代大学生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富有灵魂的生命个体,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创造力的施展被束缚,大学生生命的灵动难以涌现,致使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情趣等具有的灵性的生命品质难以激发,势必会使其生命的个性、灵性、全面性、和谐性无法充分的发展。之所以大学生的灵性生命的觉醒难以在大学教育中被激发、被激扬,是因为大学教育未能很好的把大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没有将大学生看成是有其个性的生命个体,更没有把大学生视成有灵魂的生命个体,而是把大学生当作物来对待,而物是没有灵动生命的意识的,更不会有灵动的生命的觉醒,这些必然会压制大学生生命的成长,弱化大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因为“高等教育最需要做的,是通过生命的转型去专注于每一个灵动的生命体,而不是冰冷的建筑和刻板的规训。”

3.大学人自由的束缚

自由可谓天然地与大学联系在一起,不管是中世纪时代的大学,还是现代的多元化的大学,自由与大学相伴相随,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大学是探究学问的场所,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大学自由的氛围与环境,让大学人与学校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的自由与独立,固然是大学的需要,但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大学只有拥有了相对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助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借此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这样自由与国家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国家需要给予大学自由。大学失去自由,就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在多元化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国家对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必然冲击着大学的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由此造成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的失落以及教育自由的失落。因为大学里的自由主要以教育自由与学术自由两大基本形式的存在,而一旦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在大学中缺失,则意味着大学的自由教育也会式微,学术自由、教育自由以及自由教育、自由学术在大学里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与大学紧密相依。作为研究者的大学人的自由被教学特别是科研评价所牵绊,导致其自由被束缚,必然会影响其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也会囿于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来进行,使得学生无法享有自由的知识探究环境;无法享受教师灵性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导致学生因为囿于传统的知识学习而无法打开自己的生命思悟的阀门;无法开启自己的生命的觉醒之窗,更无法点燃自己灵动的生命智慧与激发自己的灵动的生命觉醒。

三、大学生灵性智慧的生成路径

1.以转识成智来敦促人的灵性知识智慧的生成

大学不是给学生提供零碎性知识的场所,也不是给学生提供专门职业训练的场所,大学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学习与职业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心灵,完善其灵性的需求,拓宽学生的见识与辨别事物的能力。人之所以高贵于动物,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知识、人掌握着知识。人通过知识的习得而能智慧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与事物,并掌握或获得其思考世界与事物所获得的成果,使其知识更加圆满与丰富,进而促进人突破并超越自然界的界限,把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知识的习得而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由自在走向自为,成为更加完善、完美的自我。知识智慧,即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能够通过知识而使人增长智慧,藉此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转识成智”也是灵性的知识智慧。知识先于智慧。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具有智慧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的目的在于探究真理,智慧的目的则在于追求良善。知识与智慧的紧密耦合才会达到真理与良善的统一,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与人的自我发展紧密联结的过程。智慧既高于知识又超越知识,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人的德性之知,更是人的灵性之知。因此,从知识走向智慧是人通向灵性智慧的路径。由“转识成智”抵达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对知识加以甄别。人通过努力勤勉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有些知识或许因为过时而被淘汰;有些知识或许因为有其糟粕而无法应用到人类的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知识如果没有人的智慧的把控是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只有运用智慧对知识加以甄别,才能发挥好“知识就是力量”的良性功用。由“转识成智”抵达的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超越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智识教育、智慧教育的教育,是赋予知识、技能、智识、智慧以灵性的教育,使其具有生命力,即知识、技能、智识、智慧有着灵明的敞开、生命的活性、灵动的激扬的显明,直至自我性的生成、自我性的成长与自我性的超越。英国教育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先生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种活跃的智慧就意味着是有着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符合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灵性智慧的“转智成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正如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所言:“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灵性的教育智慧是一种自由、和谐、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具有生命的活性、灵明的敞开、灵动的生成、灵性的拓展,并且在真正的此在与彼在的意义之中尊重生命的活性,尊崇人的个性,崇敬人的智慧禀赋,契合人的灵性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活动过程中要有先进而丰富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学养、教真育爱的教育情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向上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要有“转识成智”的教育意识。教师只有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灵性的人,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之人。另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国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成为理想家,也不是要成为具有着机械化心智的人,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且是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完整的“整全人”与“灵性人”。“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5如果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找工作、成为固守书本的学者等目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用来训练人的心智,同时还要唤醒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智慧,最终提升与拓展人的灵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智慧。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灵性力,这种灵性力包括:大学生的灵性生命力、灵性教育力、灵性想象力、灵性思维力、灵性创新力以及灵性的创造力。

2.以灵性的生命精神来思考人的成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与责任。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并且大学以此为根本,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彰显人的生命质量并凸显着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这些自然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因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是需要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培养成崇真、向善、求美的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让人成为更加高大的自己、更富有的自己、更通达与健全的自己、更智慧的自己。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使人能够得以成为“人”的真正的伟大事业,高等教育具有“成人”品格,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是合乎人性的高等教育,也才有可能是整全的高等教育。正如怀特海先生所言:“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能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为一个成人的力量。”高等教育的成人性质与成人品格也就让人成为了智识上丰厚、德性上完满、知性上善良、智慧的人,促进人成为具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善良、道德、审美、合作、友爱、求知、热情、向上、积极、创造等好的美德与德性的人。这恰好与大学人文教育的人性教育目标的归旨是一脉相承的。灵性的生命智慧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有灵性的生命精神,促进其精神成人。“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是特别关乎人的生命品质与生命素养的教育。”为了培育大学生的生命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加强经典教育以滋养生命。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记忆的矿藏,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阅读经典,回归经典,不能总被“快餐文化”所侵蚀。经典意味着大学生要加强古典教育,通过古典教育来滋养我们的生命。古典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溯、回顾人类原初的生命精神,藉此来寻获现当代人最为基本而又必需的生命滋养。《理想国》《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无不涵括着人类的生命智慧与生命精神的精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那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心智的典型代表。通过阅读经典,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洗礼,内心得以丰富,自我得以敞开,帮助我们的心灵得到充分发展,生命智慧得到深层次提升,生命精神得到拓展,进而升华我们灵性的生命智慧,促进个体心灵的充分完满发展。

(2)超越自我以充盈生命精神。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生命的自我精彩。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要义就在于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超越意识,导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坚定的人生轨迹;生命教育也要点亮大学生的心灵航灯,为他们的心灵敞开更多的窗户,使其能够尽情的去超越自我,尽情地充盈他们的生命精神,走向他们生命幸福的福祉。

(3)提升灵性生命力以促成自我生命的无限展开。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更加强旺而富有生机地展开大学生个体的生命,彰显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活性,从而促成大学生具有灵动的生命活性、灵动的生命意识与灵明的心灵空间,进而促成自我性生命的无限展开,实现自我性的成长与超越。这也是大学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品格特性,所有这些的达成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灵性的生命力。大学生灵性生命力的提升在于其对真、善、美以及对生命力的追求。生命的真在于合乎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性,尊崇人类世界的科学精神;生命的善在于生命的良善,彰显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崇尚人类世界的生命精神;生命的美在于生命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感受力与感受性,弘扬人类世界的审美精神;生命的力在于其生命向着美好,生命的价值取向向着美好,显现生命的价值性与良性发展,凸显人类的价值精神。因而大学生在提升其灵性生命力的过程中,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实现完整人格的锻造,达成灵性生命力拓展的目的。

3.以人文教育来促成人的灵性拓展大

学生要成为灵性智慧的人,离不开大学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其成人,即“人文化人”。灵性的成人智慧意味着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的不断跃升。人的解放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让人成为自由人,也就是促进人自由成人。人因为自由成人而不会被现实中过于物质与过于功利的东西所束缚与限制;人因为自由成人而能自由的思考、拥有自由的思想与思维,从而发展与维护人的自由;人更因为自由成人而让自己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更好的谋划职业与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不但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人的解放也意味着人性的通达与健全,是人不断走向自由而成为充分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能够超越功利与欲望,摆脱无知与无能,进而能够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让人学会审美、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人的解放的表征所在。西方先哲说过,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真正的教育在于把灯点亮。也就是说教育在于点亮人的心灯,让人的心灵更加通达,人性能够走向整全、走向灵性智慧。让人不断向自由攀越而不被世俗与现实所奴役,即教育确实是能够达致人的解放与实现人的灵性智慧。这也恰恰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西塞罗(Cicero)先生的有关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乃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既然教育能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那么何种教育能够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呢?也许有人会问,难道科学教育就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只有人文教育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诚然,人文教育并不是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唯一的路径,科学教育也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这种解放与智慧生成是间接的,而人文教育对于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则是更为直接的,人文教育是使人达致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最好的坦途。因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人,走向灵性智慧的人,而不是畸形发展、片面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在于使人性不断得到解放,灵性智慧不断得以提升,进而达致人的自由与整全,而大学人文教育则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坦途。人文教育是关乎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给人以精神,使人的精神特别是人文精神得以彰显和升华;人文教育给人以自由,使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与发展,从而使人的自由度不断得到跃升;人的自由度的跃升能更好地促进人不断走向解放、走向灵性智慧,人的解放与人的灵性智慧的生成原本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不断增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跃升的过程。人因自由度与灵性度的跃升而促进人更加达到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进而不断走向解放,不断富有灵性智慧,使人更加像人,使人更加高大、更加智慧、更加通达与自由。人文教育的作用便是发展人的自由,促进人创新精神的达成,人文教育因发展人的自由而使人自由成人,使人自由自觉的走向哲学自觉,进而达致人的解放与灵性智慧生成的归途。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文教育也是人的解放的教育,也是人的灵性拓展与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人走向灵性智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曾维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8(1).

[2]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63.

[3]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3.

[4]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5]曾维华,汪芳.守护大学之本、之根、之魂———基于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6):32.

[6]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499.

[9]李海龙,王建华.作为生命生长的高等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6(1):15.

[10]张家.大学的自由与独立: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兼论对自由的误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8(4):111.

[11]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12]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3]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连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8.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OBE教学理念;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2014年总理提出以政府为引导,汇聚丰富资源向职业教育靠拢,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随着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与教学技术不断升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股全新的“教学风”,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善于合作的能力等等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能全面检测各项素质综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迫在眉睫。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OBE教学理念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它是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学习结束后真正获得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应必要具备的能力来进行建构。

(二)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是基于智能化教学环境,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学方法、理念,变革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精准化、立体交互化、智慧化的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精准化推送和泛在化教学,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专家指导等形式,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评价方式,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共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发展性、全面性的评价。

二、探究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测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效果能否达成的科学评判。目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堂考核评价基本上采用“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体系。然而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几个问题:1.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检测学生是否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局限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评价内容比较固定化,基本上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考核内容,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至于教师在备课中以自己的思维认知为主,未能将社会需求融合教学中,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就业能力。

(二)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1.OBE教学理念引导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多元化评价改革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尤其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不仅涉及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能力。OBE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输出的学习成果为基础,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所预先设置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未来面对不同学习或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历程中能表现出具有竞争力的综合素质,真正满足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OBE教学理念引导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将其引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OBE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量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全面考核学生,实时跟踪学生的能力进展,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2.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加速多元化评价改革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已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更多采用的是利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跨时空的泛在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需求了,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情况、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升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

三、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构建质性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尊重个体差异性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评价标准需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人格,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课堂评估、对学生掌握技能的评价等等这些方式反馈学生的真实状况并改进学生学习状况,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实现对接企业评价,以促营销专业人才全面发展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每个教学内容都要设定若干个成果,对于完成的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比如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等,再将每个成果的评价最终形成总评,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3.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柯布曾说“让不同的社群和团体发出声音”,评价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开放,形成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是与评价个体相对而言,指的是由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外的学生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员,在评价中展现他们的诉求,为进一步学习达成共识。

(二)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程序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结合上述的理论知识,将操作程序初步设计如下。1.反向设计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教学目标是指依据学生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设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我们要调查社会、行业、企业单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再设定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样就能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果的一致性和真实可用性,为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等精准地输送专业营销人才。2.确定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多元化已成为职业教育评价的一种趋势。OBE教学理念指导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采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选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共同体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可以对接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增加企业、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主体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掌握程度,对最终决定是否能输出预期成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选择评价内容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心态(素质)构成,因此多元化评价内容可以分为定量内容和定性内容两大类,定量内容可以采用计分方式得知评价结果,定性内容通过语言描述进行评价。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其特点,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第一,营销专业课程作为评价内容。学生是接受系统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课程的成绩要作为评价主要组成部分。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课程成绩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第二,品德作为评价内容。教育首位是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中职营销学生以后是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品德要纳入考核中。第三,心理素质作为评价内容。学生能否在面对逆境引发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进行勇敢面对和战胜,是体现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第四,执行能力作为评价内容。当今企业非常看重人的执行力。执行力指的是能确保完成目标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信心和战斗力。执行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执行能力。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OBE教学理念中职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多维度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真实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5.先进技术手段支撑适时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常采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能实现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统计完成情况,比如:学生线上学习时长、课程参与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等。教师通过大数据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发展过程中,OBE教学理念下智慧课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一种超越,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培养符合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中职生,让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8.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3篇

数字城市属于一种系统,主要体现在人与人,地和地,人及地的相关关系。CUDI国际城市的发展研究院坚持城市的信息化在本质上是城市人地关系系统数字化,其主要体现得是人的主导地位,运用城市信息化进而更好的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以及其发展规律,对城市人地关系进行数字化。信息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近些年,我国已经正式确定九十个市区创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由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将是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同时是实现信息化城市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已迈入建设性阶段,有线电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会有大的作为。首先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作简要分析。

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1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概况自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多处提及信息化建设,可见信息化已经成为新四化的主要内容。美国IBM定义智慧城市即为——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手段进而来感测,分析,整个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进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以及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运用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及运行,进而为人们创造更多地没好的生活。截止2013年初,我国已有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其中,山西省的太原市,长治市,朔州市入选。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基础的建设,同时这些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2长治建设概况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由于近些年煤炭开发过度,必定造成资源为主的单一产业,其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了减少该风险,山西省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其中长治市坚持智慧城市建设,并指出其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提升的新支点,是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智慧城市建设,长治实施“五五战略”,根据长治长远未来发展做出相应规划,其政府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依托30亿元云技算,整合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以及业务应用,协调各部门,综合利用各系统,实现综合信息平台。在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优化。在2013年山西省有11个城市将全面完成数字城市的建设,并努力实现智慧城市的跃进。

3智慧城市如何更好的实现

3.1数字电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大有作为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宣传者,推进者以及建设者,有线电视将会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去。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业陆续的开展起来,一些城市推出基础平台——视联网,通过视屏会议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高清物联网应用系统,纳入智慧估计商务当中,教育,医疗等。各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都有效的结合了数字电视。

3.2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电视为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首先,在现代这个经济环境下,作为网络营销机构必须要有一个跟的上时代的管理理念及运营模式。其为我国数字电视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将技术与市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加强了队伍建设,同时强化了市场竞争的意识。其次,其充分利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云技术。同时,其以资源聚合为特征,以视频,语音,数据等多媒体为途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的是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内容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频道,高清电视及点播,为人们提供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等刊物,提供互联网服务,包括消遣娱乐服务等,逐步让数字电视智慧服务政务,智慧家居,智慧文化,医疗教育等应用领域。

3.3但是我国智慧城市,数字电视也面临较多问题可归纳为:外部,内部两方面原因。首先外部原因,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三大运营商已深入参与,使得数字电视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近些年都在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在终端服务上显示出巨大优势,该三大运营商都以智慧城市为目标,规划战略部署,同时使数字电视面临较大的挑战。其次,内部原因表现在缺乏较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当前中国网络运营状况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系无统,一个省份一个网络系统,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网络系统,无法统一管理,进而导致无法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其发展较为缓慢,无法达到较为有效的规模效应。我国对网络整合较为欠缺,没有统一的运营网络机制,无统一规划,因而无法制定统一的战略部署,战略计划。我国国不同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程度不一样,所给予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数据资源的处理,因而数字电视在在未来不见得可以处理,所以我们目前就应该有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并按照该体系作为努力目标机准则。详情可参照下图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再次,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数字电视缺乏市场认识及人才较为匮乏。我国数字电视网络与运营,其市场化程度较低,技术重视程度不够,产业起步较晚,导致数字电视较为单一,且因缺乏技术人才,严重影响其售后服务及发展,对数字电视与智慧城市的衔接与运营产生严重影响。因而我们应为创建智慧城市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并依据该标准体系制定战略目标,努力实现智慧城市。详情可参照下图标准。

4结论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4篇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和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八大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三)建立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全县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园生活;图书馆;教学管理;校园安全

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浪潮的涌来,技工学校正在经历一场智慧革命。与此相关联的,则是由其带来的“云计算”“互联网”等一系列的“前卫”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冲击。可以说,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全新定义了消费、教学、安全、考勤等等内外表现形式,建构了利用数字处理、信息采集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按需要为管理者及其他角色提供数字化的分析服务:将日常教学与生活环境等诸多事项纳入集成化、可视化、自动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中,使整个校园成为可以外接内联、覆盖极广又独具形态的现代化网络。

2010年,浙江大学首先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倡议。这个富于建设性的倡议,其所涵盖的正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可靠智能的安全环境、创新有趣的校园文化,正是方便快捷的校园生活,是节能、稳定、环保、安全的现代化全新校园。这个全新的校园,将以各种APP服务形式,充分融合消费、教学、安全、考勤等综合性元素。

上述内容,实际上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和几种连带关系。第一,“智慧校园”,其关键是智慧,即人们通常所称的智能化。也就是说,智能化是“智慧校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与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第二,“智慧校园”,其核心又必须是校园。换言之,校园才是智能化的真正服务场所。第三,“智慧校园”的根本则是人——广大师生员工。校园的一切,如果离开了人,那么它也就无法存在,只能成为空壳。所以智能化的终极服务对象必须是人。第四,“智慧校园”还有一个隐含的因素,那就是家庭与社会。仅就“校园”两字看,它表面上似乎只是指单个的办学实体,但倘若加以深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校园的背后,总有家庭、社会的影子在若隐若现。所以,全面智能化,既然必须包含完备的资料档案的建设,则学生成长、家庭结构、社会影响这些隐含因素,便不可或缺。第五,“智慧校园”还必须强调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即智能程度高——能按需汰换、无缝链接、稳定可靠;人的现代化层次高——能自我陶冶、自我革命、自我发展,能弃旧图新、不断进步。而人的现代化是“智慧校园”最不能忽略、最应该推重的核心的核心。总之,“智慧校园”无法离开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支持,也无法离开人文环境创设、人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等)转换、思想观念更新等。并且,在各要素当中,第一要素始终是人,只有当人成为智能化的真正主人与主体,而非成为物化的、被役使的对象时,“智慧校园”才具有了灵魂,才能充满活力。那么,真正的“智慧”校园,与常规校园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一、“智慧校园”的情境描述与管理视点

1.图书馆

在智慧校园的推动下,职业院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随着学生阅读心理的转变,使用手机、平面电脑来选择阅读内容,已不是新鲜事。而这些显然都离不开数字多媒体的应用。所以职业院校图书馆也必须适应新环境,必须建立相应的多媒体管理新模型,学生阅读收集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也必须转变成对手机或电脑的阅读状态。我们注意到,由于阅读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图书馆的学生阅读模式,也从“现实阅读”转变成了“虚拟阅读”,学生已不需要亲自到图书馆,只需要利用图书馆的智慧多媒体提供的设备技术便可以获取所要的知识信息。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内容,甚至阅读内容也从传统的书本阅读扩大到了声音、图片、动画等,增加了阅读面。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节省大量的精力、时间。总的来说,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的图书馆新型多媒体管理形态——数字化图书馆,在阅读形式上,可以做到让师生足不出户,只凭一个终端系统,便能令其博览群书,通达天下;而在内容和范围上,这种形态,又为阅读者做了极大的馆藏扩充,更为文献资料查阅者提供了极其便利的高速检索条件,使之更加接近无限制级别的资源共享,让馆藏图书实现“云空间”的溢出效应,成为真正可能。职业院校的智慧图书馆环境所产生的新的发展和变化,使其在学生阅读管理服务方面,得以真正迈上新台阶,能更完美地利用图书馆的有限资源为阅读者提供新的服务。

2.教学管理

随着科技网络的进步发展,智慧课堂也迅速地普及开来。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全面开展教学改进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动向,要求职业院校教育中的数字辅助教学方式必须有新的改变。在数字辅助教学技术得到应用之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书写板书,这样不仅降低了课堂效率,还会因为时间拖延、内容重复,让学生降低学习兴趣。而数字辅助教学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在数字辅助教学情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创设好网络界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种辅助教学技术能提供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感官刺激,因此更加有利于情景创设和知识的获取,为学生快乐学习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这样也能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保证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课外学习已是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预习、巩固知识并且学以致用的关键节点。技工学校的课余时间往往比上课的时间更多,所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既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拓展、巩固以及能力提升。“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少的教室,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这些情景,你也许不敢想象,但它确实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顺势而为,开展一体化建设,施行网络课程和微课建设,并通过一体化建设,使大部分重要课程实现教学课件、案例、视频、练习和在线互动等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学习和提升。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则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教师授课的内容,哪怕学生漏了这节课,也可以课后查阅电子笔记。这样,教师便能利用互联网因材施教,创建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自学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自己支配课余活动时间,并在互联网上进一步地强化技能,巩固知识。

3.校园安全

技工学校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其安全问题当然应予特别关注。常规校园多以人力取胜,难免顾此失彼;而智慧校园具有超强的感知力,其数字化管理系统,具有智能感知、数据资源互通、网络共享等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更好更便捷地管理校园安全事务。

(1)实现校园交通安全智慧化管理的背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数量也在急剧增长,技工学校作为学生高度集中、家长往来频繁的地方,校园内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案例,已非罕见。为此,车辆安全管理,以及采取有很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也就显得刻不容缓。

(2)实现校园交通安全智慧化管理的手段。

①建立校园车辆出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校园车辆出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其必要性毋庸置疑。技工学校每年寒暑假都是招生旺季,外来参观学习报名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进出学校的车辆也日益增多。过去,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对驶入校园的车辆都必须进行人工登记,容易造成堵车现象。如何才能使整个流程更科学、更规范、更流畅,管理更快捷、高效、安全呢?如何才能省去那些不必要的麻烦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建设智慧校园。总而言之,智慧校园,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校园车辆出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具体来说,这种数字化管理系统,即是车牌识别系统。因为有了车牌识别系统,就能24小时实施不间断的监控,通过视频影像对来往车辆实时进行登记。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还能根据车辆进入的方向和系统设定好的黑白名单决定应不应该让车辆进入校园。而在系统中心,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校区内共有多少辆车,这些车辆是什么时候进的校区等情况。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堵车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增加校区的交通安全系数,而且通过校内定位和去向查询,车辆的运动轨迹也一目了然。

②完善电子警察系统。近年来,时有不法分子在校园周边针对师生进行暴力侵害,校园安全已成为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正因为这样,保护好每位师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可能遭受的伤害,已是技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数字化的智慧校园建设(完善电子警察系统),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完善这套系统的关键,在于优化技术手段,消除智能死角。即通过在校门口,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学生密集区安装不同类别的传感监控装置,全方位地实现24小时重点监测和联动管理。只要学生在这些地方发生了危险或者有可疑人员蓄意入侵,监控装置就可以快速报警,让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主动,进行干预,或将事故消灭于萌芽阶段,或阻止事故升级。

4.校园生活

当下的校园生活,与数字化的关联度已经越来越高。所以,为校园生活提供越来越科学、周全、人性化的智慧管理,其必要性也与日俱增。功能更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校园一机通,是一种好的选择。传统的一机通市场,发展得已经很成熟。不过,随着手机支付射频技术的推广,“一机在手,走遍校园”的理念也不再陌生,加上职业院校历来是各大运营商积极布局、高度重视的市场,所以,其快马加鞭投入“校园一机通”市场争夺的未来远景和现实效益,无一例外地,都是以一机通作为教育市场的切入点,尤其是进入职业院校的市场突破口。校园一机通,集身份识别卡、图书借阅卡、消费缴费卡等等于一体,具有身份识别、个人信息查询、消费等多种功能。学生可以用一机通在食堂刷卡吃饭,甚至也可以进校内商店轻松消费,完成小额支付功能。这不但节省了时间,也可以免去商家现金找零的麻烦,更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其消费进行实时管控,培养其良好的消费观。校园一机通的好处,还在于平时可以提供似小实大的相关便利。比如教室、宿舍、N个抽屉等等,钥匙那么多,每次出门都有可能忘记带或者不小心丢掉其中一把,有了一机通,同学们就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带钥匙而被“拒之门外”了。而职业院校还可以借助门禁系统,对持机者进行权限管理,大大提高身份识别的安全性。另外,在上课前,教师都会点名,记录考勤,但时时出现误点错点,或者别人代替签到的情况,有了“一机通”智慧手机考勤,就可以准确识别出班级所有人员的情况,时间也可以做到分秒不差。这样,教师便不用花太多时间在点名上,因为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一目了然,这也能为期末评定成绩提供有力证据,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智慧校园”的问题描述与技术视点

智慧校园,功能强大,前景广阔。但是,作为平台,它也有一些需要我们直面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予以解决。在技术上,还需要我们积极挖潜,认真应对。

1.信息平台建设需要直面的若干问题

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共享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从而也使我们需要直面一系列的问题:如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分类与整合,网络检索功能缺陷,信息资源讹误不少、污染严重,在线数据库建设力度较弱,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失衡等等。为此,职业院校还应更好地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在线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功能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空间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等问题,并以技术手段扫除这些障碍,使网络信息资源在职校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效用。

2.信息平台建设的技术视点

解决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1)统一化:职业院校的旧的信息平台,更多地是体现为单纯的数据库特征,所以,存储过于庞杂的资源的相关功能,限制了平台的更新升级。实际上,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容量巨大的仓库,你越是拼命往里装东西,便越是容易导致出现码放不齐、标志不清、辨识麻烦、取件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一缺陷,实行统一化管理,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统一化管理的首要原则,应该就是分学科、分区块、分时段、分功能等,并在这个基础上,严格标志,集中储存。

(2)规模化:现代信息虽然呈现海量性质,但是由于目前人们常处在自操作状态,喜欢以个体方式行事,因而相关内容,往往显得碎片化、零星化,容易散佚,不好搜找。因此,针对这类问题,即应制定相关规则、要求,让相关个体树立起共建、共享意识,集纳零散信息,实现规模化处理,打通平台间互操作的瓶颈等。

(3)规范化:信息平台建设的规范化,是智慧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项目。所谓规范化,其涉及的即是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规划统一等,其要害在于建设规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完善信息数据库等。

(4)去污化:海量信息的好处是,资源丰富,唾手可得。但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其中问题最大的是信息庞杂,辨识度差,造成污染。而校园平台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阻断污染源,净化环境,所以,去污化,便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职业院校信息平台建设的关键。如何去污呢?比如加入自我甄别程序,甚至专门设置智能拦截系统等等。当然,上面提到的,还仅仅是需要直面的若干问题,它还无法涵盖所有细节,比如均衡化、专业化、精细化等等。但我以为,前述统一化、规模化、规范化、去污化这四点,应该是智慧校园信息建设所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这些目标实现不了,就无法进行信息数据的合理分类和有效管理,更难称形成规模效益。

总的来说,技工学校进行数字化管理,建设智慧校园,虽有挑战,但大有可为,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全心投入,捕捉视点,摸清情况,发展优势,弥补短板。

参考文献:

[1]郭栩翔.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

[2]王永强.职业教育中的物联技术教育的思考与践[J].数码世界,2017(138).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6篇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方式——智慧城市的到来和发展,标志着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智慧气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和智慧气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智慧气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城市管理和气象工作进步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气象;城市建设;应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手段落后、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环境监测不利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随之而来,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使城市发展的更美好、人们的生活更进步。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和必然产物,也成为应对城市问题的最新措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当中,最受城市人群关心的就是智慧气象部分,它集气象观测、预报与信息服务于一体,覆盖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实现了城市运转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及环节之间的无障碍互联,实现了城市管理片段的有机整合,从而能够及时响应公众服务、社会管理和产业运作要求,向政府、企业、个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动态化的服务。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优势不但在于城市系统之间更加透彻、方便地连接、整合和协同运作,还在于服务形式的多样、积极和创新,使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外延性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智慧城市的内容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国土、智慧气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智慧气象,是与城市人群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之一。

2智慧气象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的智慧气象,就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做好气象服务的气象信息获取、气象信息预报预测、气象服务管理等“主业”工作,并进一步改进气象工作的业务手段、服务手段和管理手段,实现具体工作内容的智能化。除了做好“主业”工作之外,智慧气象的内涵还包括与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协同发展以及气象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和创新,表现出气象信息无处不在、充分共享、高度协同和安全可控的特征,从而成为智慧城市运转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3智慧气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气象信息获取的智能化

气象信息获取是一切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前提,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智慧气象的有效应用,首先就要实现气象信息获取的智能化。在已有综合观测业务的基础之上,气象工作部门不只要及时感知自然界和城市环境中的气象要素,还要及时感知城市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和自身业务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获取方式,使气象信息能够与国民经济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及人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产生深厚的联系,从而实现数据服务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3.2气象预报预测的精准化

实现更加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智慧气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实现预报内容的丰富化,将预报预测与用户潜在需求相结合,提供更加精准的位置化、范围化气象服务;要改良预报技术,提升预报质量,将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可视技术运用到气象预报预测当中,更好地反映出气象预测预报的时效性与趋势、量级特征。

3.3气象资讯服务的开放化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气象信息需求,必须加快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不断更新服务理念,使资源共享、深化合作成为气象部门和其他行业的共识;要通过多方努力,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和活力,扩大气象服务的覆盖面,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开放的服务市场,逐步打破部门垄断,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要实现普惠化的公众服务,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敏捷地感知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均等化,使气象信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3.4气象工作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多元的,它要求城市中的建筑、农业、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智慧气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不应是孤立的、单打独斗的,而是应该不断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渗透、交叉和融合,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行业、资源的跨部门重组与整合,从而发挥城市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孔俊松,熊世为,王曼丽,等.浅析地市级气象部门发展智慧气象的工作任务[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3):64-66,69.

[2]徐俊德,倪云虎,孙治贵,等.智慧气象在津南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3):61-62.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7篇

一、建设智慧文化服务体系顺应时代与人民要求

(一)时代呼唤智慧文化服务体系

⒈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数字化趋势显著当前,人类正走向工业4.0,即智能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形态转型升级,是由政府主导的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事业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管理机制的系统化转化,要实现“场馆—产品—服务”的全方位智能化,最终建成智慧型体系,完成对接工业4.0进程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性工程,进而凸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特征。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数字化趋势也符合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更新换代”趋势,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逐步由50、60、70后向80、90、00甚至10后过渡,后者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其文化接受习惯与前者存在显著差异,且文化心态也更加时尚化、快速化,追逐文化科技、崇尚科技美学是其常态行为。

⒉媒体大融合趋势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断升级,“云”时代开启随着新兴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空间不断拓展,各种媒体不断融合,加速了公共文化传播平台的升级换代。从起初的公共文化网站建设,到现在日益广泛的公共文化微信公众号、微博空间、移动端应用APP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从线下走向线上,从电脑端走向手机端,未来还将从手机端走向物联网端。今天,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已经进入“云”时代。公共文化云服务是一种基于“三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移动互动网)融合”技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新模式。

⒊智慧文化服务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智慧化,促进城市生产生活智慧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必然导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智慧化转型。

(二)人民需要智慧文化服务体系

⒈人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要求不断提升回顾“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在硬件建设层面,“十二五”时期“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入户覆盖率达到80%。文化共享工程各省分中心推进文化数字化服务宽领域全覆盖,打造数字文化服务主阵地,推进省级全域性的“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将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从“局部”拓展到“全域”;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建设;推进“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边防部队示范点建设。第二,在软件建设层面,公共数字文化网数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界面设计和栏目设置不断完善。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注重门户网站建设和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并且推出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应用等,大大提升了使用便捷度。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大趋势下,人民越来越享受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超越信息化数字化,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

⒉人民期待智慧文化服务“两个一公里”早日打通“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1],设施覆盖率达到85%。但总体上只是解决了“有没有”,还没有解决“好不好”。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智慧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服务的渠道尚不畅通。[2]“起始一公里”尚未打通的问题反映在:仍有不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未开展数字文化服务,而已有数字文化服务的文化场馆数字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和场馆联合不足;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存在平台建设数量少、资源与需求脱节、信息滞后、应用功能不健全、宣传效果差等问题。“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健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文化服务环境尚未形成。此外,还有不少中老年群众和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与网络时代、工业4.0时代脱节,缺乏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能,即便有很好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智能平台,他们也不会使用。目前,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成,智慧文化服务的“两个一公里”尚未打通。而这种情形恰恰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这一矛盾亟需解决。

(三)时代与人民对智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

⒈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内容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依托并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而供给文化服务是其根本所在,要基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变革文化服务方式,更新文化传播手段,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服务智慧化。这是其建设与发展的内涵所在。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具体包括文化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环境下文化服务创新升级、大数据应用于文化服务等内容。其实质是文化服务载体、文化服务方式、公众文化生活方式的数字化智慧化,使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无差别(待遇无差别)地获得其所需的文化服务。智慧文化服务是重要的文化民生,通过智慧文化服务要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在服务内容上,智慧文化服务不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还提供文化消费服务,供给内容多元。在服务对象上,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但不限于面向公众供给免费和准免费的公共文化,还可以有偿地供给企业文化、商用文化、私人定制文化等,供给对象多元。

⒉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需求导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智慧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把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重要考核标准,确保智慧文化建设不偏离服务于民的根本目标。第二,坚持统筹规划。充分结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避免资源浪费。第三,坚持主动服务。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具有主动服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建立的网站、平台等,对用户浏览记录、“点单”规律等进行自动计算分析,为用户制定并推送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将侦测到的这些数据上传给相关服务机构,以便其定向服务。第四,坚持全民服务。一定要打通智慧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实现全域覆盖,更关键的是要实现全民覆盖。要提升全民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大范围开展“网络(信息)扫盲”培训服务,对于现存的相当一部分“网络盲/半盲(信息盲/半盲)”进行再教育,扫清其使用技术的障碍。第五,坚持共建共享。引导多部门整合、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民众化共享,凝聚全社会合力,形成多主体联动协作、主客体融合互动的共建共享局面。第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智慧文化服务是全新的治理与服务模式,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二、建设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

⒈设施建设落差

第一,区域差距明显。首先表现在城乡差距。农村地区文化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存在宽带入户率低、WiFi无线网络覆盖率低、“三网融合”进程缓慢、“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滞后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智慧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农村文化场馆的服务技术手段也比较传统陈旧,文化科技融合程度低。其次表现在地区差距。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公共文化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水平不但在平台建设上存在差距,如微信平台、APP平台数量少,在服务供给上也存在差距,如平台服务项目少、信息少。第二,层级差距明显。这一问题主要在于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智慧化建设水平总体偏低。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还停留在建一个图书阅览室、摆几个乒乓球台、弄一个排练室这样传统、简单的供给形式上,缺乏智慧服务思维,尚未建设资源库、数据库,尚未建设网站,尚未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并且,即便在物理空间中,也缺乏智能设施的配备,场馆内没有自助服务设备和信息屏等,硬件设施显得比较陈旧。⒉设施利用管护第一,设施利用率不高。尽管设施配备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供求脱节”的问题一直存在。比如:有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几乎无人光顾;有的场馆导览系统,公众不善于用;有的公共文化场馆,配备了机器人服务讲解员这样的新一代智能设施,但对于公众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一阵热闹的“围观”之后门庭冷落。由于设施被闲置,进而出现了设施被挪用的情况,比如电子阅览室变为临时办公室、文化信息屏变为广告屏、公用信息设备被挪为私用等。再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存在“求形式、讲排场、爱面子”的虚浮作风,少数非必需设备完全可以通过租赁解决,却一味强调设施配齐配全、升级更新,而不考虑并不高的使用频率,构成浪费。第二,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重建轻管”问题突出。无论是基层或非基层机构,都出现了设施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情况[3],无序管理导致设施出现故障排除缓慢、程序和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安全风险大等问题,由于保养维护不到位,设施损耗大、寿命短。甚至有的设施是“面子工程”式的“一次性投入”,一旦出现故障,长期无人管问,处于瘫痪状态。

(二)资源供给

⒈资源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标准,资源采集混乱、分类混乱、命名混乱、记录混乱、统计混乱,导致资源整合难度大,统一的资源集成平台难以建成。

⒉资源更新资源库陈旧,资源重复重叠,信息数据滞后,传播内容过时老套,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又直接导致了文化供给吸引力弱、针对性差、影响力小等问题。

⒊资源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能力、科技化包装能力、现代化传播能力还不足,导致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传播链条存在脱节,不利于文化影响力的打造。

⒋资源质量资源质量问题最突出地反映在音频、视频网络资源上:音质画质差,播放不清晰、不流畅,不能播放,特效效果差,字幕不对应等;兼容性差,播放器、浏览器不兼容等;标题与内容不符,误导用户;弹幕刷屏,监管不力导致充斥语言暴力等。而木马病毒、死链接(链接打不开)、跑流量等问题,则并不是音频、视频资源独有,其他资源也存在。此外,还发现了资源库的文本文字采用繁体字,不利于查阅的问题。[4]

⒌资源类别人民群众文化接受习惯发生巨大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字和图片资源量仍超过音频和视频资源,吸引力不足,互动性不佳。并且,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资源普遍存在分布不均且共享不足的问题。

⒍资源内容在新媒体空间,文化信息数字资源内容传播存在乱象。存在文不对题、奇葩标题、捏造事实、编造数据、不雅内容、政治反动等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相去甚远,悖谬文化传播伦理,破坏文化传播生态,背离文化传播初衷,不利于智慧文化服务的“双效统一”。同时,精品资源一直相对匮乏,一方面是追求形式“高大上”,而缺乏实质内容;另一方面是曲解文化供给“接地气”,认为迎合群众口味就等于降低品位。并且存在“供给歧视”现象,对于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文化资源供给,从形式到内容都简单粗糙。

(三)机制建设

⒈运行机制第一,智慧文化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运行机制不够协调,规划建设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公众服务机制、危机处理机制(自愈机制)等各个机制环节衔接不到位,运行不顺畅。并且,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智慧化平均水平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未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智慧化服务系统。第二,行政管理模式处于转型期,仍旧存在科层式僵化管理、条块式分割管理、竖井式集权管理的弊端,机制活力和创造力尚未充分激发,出现低效运行甚至“僵尸机制”问题。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进程中,政府角色定位不当,越位管理和错位管理,制约社会化合力形成,甚至导致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参与主体沦为附庸和工具。第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文化资源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宣传效果差,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网站、平台在宣传自身时,与现代传媒结合不够紧密,未形成“全媒体”宣传态势。有的宣传方式还较为传统,主要依靠媒体报道、会议宣传等,这和其自身所宣称的现代化文化传播共享功能严重不符。大部分使用这类服务网站、平台的用户,或者是公共文化服务圈内人士,或者是文艺爱好者、文化学术相关从业者,外界的认知度低。由于宣传推广不力,有现实需求的用户通过主动搜索发现这类网站、平台,是这类网站、平台被认知的最主要途径;第二个途径是“口口相传”式的人际传播,而这种传播也是局限在业内、圈子内的。所以,大量具有潜在需求的用户未被挖掘。并且,网站、平台信息和资源更新缓慢,流于空虚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导致用户流失,影响力减弱。

⒉保障机制一方面,法治化保障刚刚起步,保障系数不够高。近年来,文化领域大法、母法不断出台,文化法治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系统工作逐渐步入法治正轨。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作出了相应规定。尽管有了根本性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法律条文比较笼统、不够细化,没有在量和质上进行硬性约束,如对于财政投入的占比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这部法律只是发挥了指导作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刚性保障仍旧欠缺。另一方面,财力人力的保障不到位。尽管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保持了逐年递增态势,相关统计数据反映,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0%,若考虑到近年来一直较大的CPI(consumerprice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则这个数据就要大大缩水,因为投入上涨被物价上涨抵冲了。尽管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但长期以来投入到公共文化事业上的经费一直徘徊在财政收入的0.4%左右,连0.5%都从未达到,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也从未达到100元。可见,财力保障很不到位。而在人力保障方面,人才队伍不够充实,“才不配位”造成“能不配位”,多元化的“进人选人用人”机制尚不健全,“出人出事出效益”的局面未充分形成。

(四)技术发展

⒈技术更新从文化传播技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迄今经历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数据技术—智能技术—智慧技术”的几个代际更迭。起初主要依托互联网进行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建设门户网站,信息,提供在线文化资源浏览、下载等服务。然后是数字技术,即把实体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虚拟数字资源,使得承载文化资源的物理空间和物质载体不再必需,受众接受文化服务也不受时间限制,在此阶段,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相继涌现。比数字技术更进一步,对于管理研究人员具有更高可用性的是数据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近年来成为热词,数据技术要求建立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库和数据库,基于精确算法分析数据,可以用来侦测受众偏好,发现潜在需求(潜在用户),研判市场规模(用户规模)等。智能技术是随着全球工业4.0进程带来的生产智能化和社会智能化,强调技术工具的便携灵活、精巧灵敏性,智能化要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和普及、创新和升级,由于这些技术的集成,云平台得以生成,今天加载在手机上的各种云服务APP,就是智能技术的现实成果。最高端的智慧技术是对于智能技术的超越。智能技术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可以说是此前的各种信息技术的叠加复合,而智慧技术远远超越了技术层面,不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组合,而是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交互融合,是技术在新环境下的通体转型升级。其触角已经延伸至管理与服务的方方面面,已经对建筑物理空间、网络服务空间、社会协同空间实施了全覆盖。智慧服务技术在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基础上,更加着力于实现自动化管理、体现工匠智慧、切实惠民便民以及体现环境友好,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最新一代的智慧服务技术厘清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技术发展脉络,使得服务的主体与客体在同一时空、同一层次上交流对话,打通技术和资源、人员和制度的各个环节,追求开放式、全方位的全域发展和全员共享。融合互动是智慧服务技术的灵魂,具有融合化、互动化、可视化、泛在化、智能化的特点。智慧化服务体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以上概述了5代文化传播技术。当下技术发展瓶颈之一是技术更新换代节奏不一,有的区域和机构已经发展到了打造智能服务平台的阶段,萌生智慧服务的雏形模式,而有的区域和机构连服务网站都未建立,还处于发展信息技术的阶段。整体来看,大部分区域和主要机构已经具备了数字技术基础,也就是发展到了第二代技术。这样看来,技术更新的节奏还显得比较滞后。

⒉技术平台技术平台的实用性和易用性不佳。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平台不好用”。这直接导致了用户体验问题。一方面,平台实用性不佳,主要在于供不适求。群众需要的文化教育服务、文化消费服务、文献学术服务等功能欠缺,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平台易用性不佳,主要在于操作不便和部分人群存在使用障碍。操作不便之处有:“全栈式”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尚未建成,一站式服务尚未成型;许多线上的场馆预约、演出购票等还要去线下排队验证,线上服务显得“多此一举”;平台栏目存在“功能虚置”和“内容匮乏”问题。此外,部分人群存在使用障碍,不会用或者使用不熟练,也没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志愿者对其进行指导培训。一边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传播技术,一边是“没人教,学不会”的自身困境,使得这一部分人群处于“信息孤岛”上,孤立无助,与时代、社会的脱节和隔离程度越来越大。而时至今日,这一部分“网络盲/半盲(信息盲/半盲)”并不在少数。

⒊技术利用存在对于文化科技利用不实的问题。文化科技发展很快,利用领域、利用场合十分广泛。然而,大量科技手段被用来进行“科技炫富”,夸示某种“技术奇观”,其中好大喜功的成分很大。很多时候,相关部门不惜一掷千金打造一台具有很强科技感的文艺演出,如使用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等技术;不计代价地升级文化场馆的展陈技术,如使用3D、VR等技术;却在建设智慧文化服务平台时“精打细算”,建设效率也不像打造舞台和展馆那样高。可见,当前文化科技在“面子工程”上得到了极大的展现,而其惠民、便民、兴民的功效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利用层面不实。

(五)用户体验

⒈供求衔接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要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环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资源、工作人员、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受众都摆脱了对物理空间的依赖。如果智慧文化服务只是停留在对原有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处理上,而不推出新的服务,势必影响供求衔接,造成大量潜在用户流失。本项研究通过走访群众,采集的需求建议主要有:优化基础设施及基础服务,包括设施和服务个性化、WiFi覆盖、增加智慧文化服务机构数量、提供交流互动平台等;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名校课程同步、社交媒体推出多元化教学服务等;阅读资源和学术资源服务,包括提高电子书质量(筛选经典书籍经典版本)、提供海量学术资源、文献翻译服务智能化等;便民文体生活服务,建立健全旅游、娱乐、体育健身、健康养生等服务平台;文化消费信息推送服务,包括设计创意潮流、文博文创新品、新书上架、新片上映、演出票务等信息。可见,公众对智慧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很高期望,而现阶段的建设还未达到期望值,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⒉操作便捷在走访调研中,许多受访公众反映电脑端、手机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存在操作不便、服务不实、功能虚置的问题。其一,操作不便主要在于各个文化服务机构的网站、APP“各自为战”,一体化的文化数字资源库和“全栈式”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尚未建成,用户要在各个站点上不断跳转切换来检索所需资源,十分费事;要下载安装许多机构的APP在手机上,不但费事还占存储空间。其二,服务不实问题反映为:有些线上的体育场馆、文艺演出的预约和票务服务简直“多此一举”,线上预约、购票后还要在线下排队验证,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其三,功能虚置问题反映为:有些文化服务APP平台、微信客户端平台上服务栏目很多,点击进入以后发现内容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变成广告平台,显得十分“鸡肋”。

⒊使用障碍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方式在短短数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传媒融合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加,我们正在从工业3.0的信息化社会快速步入工业4.0的智能化社会。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信息素养偏低、信息技能欠缺,和当前时代脱节。这主要是部分中老年群众、农村群众以及少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群众,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依靠读书看报看电视获取文化信息的阶段,只会在线下获取文化服务,不能熟练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难以形成数字化的文化接受习惯,面对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存在相当程度的使用障碍。

三、建设智慧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与具体路径

(一)总体思路

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文化服务理念、内容、形式、手段等的数字化智慧化。目标是对接当代人民群众的文化接受习惯,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智慧文化需求,丰富其文化生活,提升其文明素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使得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待遇无差别地获得其所需的文化服务,使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智慧、更便捷、更丰富、更幸福、更文明,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最终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的“两个一公里”——“起始一公里”解决内容生产、内容载体、内容推送等问题,“最后一公里”解决接受载体、接受方式、受众需求满足等问题。智慧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两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线上数字化文化产品,二是线下文化活动信息与便捷的参与服务。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要形成合力。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企业以市场价格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社会组织以公益价格提供公共的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应以多种模式进行合作,如政府购买模式、PPP模式、SC模式等,政府的角色也要相应地多元化。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依托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借助现有智慧建设的资源,将智慧文化服务融入进去。对没有智慧建设基础的地区,智慧文化服务建设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为智慧建设提供基础。

(二)具体路径

⒈平台构建与运行要打造“全栈式”的“文化云”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平台分散、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分散的问题。该平台应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立体化架构,指平台整合政府、企业、市场、公众等多个层面,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立体化合作运行架构;同时,资源分布呈现跨越古今、融通中外,时代价值显著、地域特色鲜明的“全时空”立体化图景。第二,全方位服务,指平台“菜单”的丰富多样,不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还提供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应当承载数字文化资源下载(数字图书、学术文献、艺术档案等)、数字文化场馆参观(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线上文化讲座和公开课、私人订制文化教育、文体休闲场馆预约、体育健身器材共享、文化消费潮流指南、文博文创精品推介、文化市场行情预览、文化商品秒杀抢购、文艺票务优惠销售等一系列实用功能。第三,智能化应用。智能化强调技术工具的便携灵活、精巧灵敏性。便携灵活是指平台以无线网络为媒介,以智能手机为终端,随时随地,随身随性;精巧灵敏是指平台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精确分析用户偏好、计算用户需求,具有灵敏“嗅觉”,主动对于用户的“点菜”活动进行侦测判断,提供定向和定制服务。第四,互联网逻辑。互联网逻辑即“互动+联结+网络化”。这要求平台不但是一个资源和服务的提供方,还是一个用户意愿和反馈信息的接受方;不但是一个技术工具平台,还是一个文化共享空间;不但具有文化传媒功能,还将发展出社交媒体功能。尽管位于政府主导下运营,但用户却置身于一个扁平化、去中心的网络空间中,体验网络世界带来的自助和自主性,实现文化自由表达、自由选择、自由创造,真正成为文化主人公。平台运行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社会化运行主要指运行主体多元化、参与方式多样化,从政府到社会组织、企业,甚至到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市场化运行主要指运用“市场思维”,即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升级平台,如分析每一项功能的用户规模,包括现实规模和潜在规模,进而考虑如何进行功能布局;市场化运行还意味着平台不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还提供文化消费服务,不仅限于面向公众供给免费和准免费的公共文化,还可以有偿地供给企业文化、商用文化、私人定制文化等。

⒉资源建设与共享创新开发公共文化云资源。这一创新开发过程,就是为个体或组织用户提供差异化文化资源的过程。这种资源供给的差异化,要求资源开发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要求体现个性和特色,必须遵循“以用户为中心”和“需求导向”原则。公共文化云资源有两个来源:一是将实体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即进行云加工、云处理;二是对现成的数字文化资源进行云整合、云集成。最终,使所有公共文化资源流入“云共享池”。公共文化云资源的生成,必将大大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实现资源的文化价值、用户价值(利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全面升级,实现资源增值和服务增效。总体而言,公共文化云资源的创新开发是服务要素创新、服务过程创新和服务链创新的一种综合创新。形成文化云资源共享服务链。这是由用户需求驱动形成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将“云池”中的文化资源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文化云资源共享服务链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第8篇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基础,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技术

智慧城市产业与传统的产业不同,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组合,更加强调智慧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智慧,并且产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竞争[1]。智慧城市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业形态,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刺激下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例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建设应用;四是政府对智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由这些需求所产生的产品和系统,由此叠加而成的产业[2]。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逐步走向智慧时代的重要之举。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已演变成各大城市迅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对智慧城市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1.1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城市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智能化[3],而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有产生知识与形成知识资本的“智慧大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技术,然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知识化的过程,知识与资本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断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1.2智慧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是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对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以智慧产业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所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正在悄然兴起,其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1.3“互联网+”逐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互联网+”的推出对促进整个互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多个垂直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智慧的大系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4]“。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产业,像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外卖、在线旅游等行业都属于“互联网+”的杰作,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新一代智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深入,不断推进各个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1.4智慧与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发展,逐步催生了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施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能源需求网,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应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新一代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城市产业正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智慧与生态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在人才层面,缺乏智慧化人才的储备虽然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却是异常迅猛,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智慧人才作为保障。大城市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城市智慧城市产业领域涉及的面较广,并且还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的提上日程,而智慧人才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有项目需求时就临时招兵买马,项目结束时却又一哄而散,没有形成长期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观。

2.2在信息安全层面,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还有待升级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量大,逐步涉及工业、商业、政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漏洞,或者受到恶意入侵造成信息泄密,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强调信息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做到科技自主才能真的实现防患于未然。虽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但是安全的防护性还有待加强。

2.3在技术层面,忽略技术创新与市民参与的融合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强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虽然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在社交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和政府的融合。例如,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城市应用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工具的民主作用,依旧停留在“提一些建议,解决一些问题”的状态,忽略市民的民主诉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4在产城融合层面,两者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

3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智慧人才”的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所以“智慧人才”不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还是进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说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缺乏人才保障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种在脑子中展现的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适合本地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在逐步推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并优化资源配置,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智库,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3.2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智慧城市产业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但是,一些企业和机构由于担心信息外泄,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我国在一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承担管理或服务的外包公司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增强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外,还有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强化对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监督管理,提升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产业安全有序和高效智能地发展。

3.3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应用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充分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新一代智慧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中的应用,用这些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并且要加强适应市民民主诉求为主体的技术软件和技术软实力的建设,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发展[3],逐步实现智慧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智能化,促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降低能耗和研发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3.4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不同发展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原则,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重构城市系统,并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科研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4结语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智慧时展中,在加强新一代智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信息安全建设,打造可持续创新的“智慧人才”战略储备库,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创新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构建智慧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产业体系。由于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的相关研究兴起时间相对较晚,本文依然有不足之处,对于具体的实践路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3(24).

[2]王冰杰,万艳华,赵雪媛.智慧城市产业建设探讨——以武汉市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3).

[3]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