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

安全素养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学生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特点的素养教育,创新构建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主题的“四三五五一”学生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

贯通培养项目;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市在2015年为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适应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推出的重大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由北京市级层面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模式中,前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示范高中协作培养),我们称之为基础教育阶段。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入学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未成年人。贯通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和活泼好学等优势和特点。但同时相比进入重点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则较弱一些。贯通培养项目是一种新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因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固有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构建一个不同于普通高职和高中学生的学生素养教育体系,这一模式与体系必须兼顾高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要求,突出贯通培养项目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特色。作为五所财经类国家高职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5成为首批进入贯通培养项目试点的院校,结合学院原有的高职学生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对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分析,找到其素养教育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学院立足实际,高度重视学生素养的养成和锤炼,积极探索和实施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养是指人的修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素养是同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人在从事社会劳动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核心素养和一般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生内在的素养却无法速成。素养教育是对学生素养的教育培养。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是更具有深远意义也更为困难的工作,本文要探讨的学生素养教育也主要针对核心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技能为显性素养,道德、品格等职业核心素养为隐性素养,二者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素养。正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核心素养也是隐性的,但正是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隐性素养—核心素养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坚信学生人人是胜者、人人可成才、人人皆出彩的理念,信任学生,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学习为中心,强调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知识、养成素养、训练技能,是育人工作永恒的追求和动力。全面实施确保安全、严格管理、倾心关爱、精准服务、多彩发展的“卓越计划”

(一)确保安全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打牢学生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安全无小事,在日常管理中,对电梯等重点安全部位由学校专人管理;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两门素养课程,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安全、生存、生活;建立了严格请假制度,学生在校期间禁止随意外出。各类请假必须有明确的证明并由家长认可后经班主任和辅导员同意才可生效。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设立牢固的防火墙。引进两名经验丰富的纪律老师,负责宿舍、早操、早晚自习等主抓学生纪律,确保学生教育全覆盖;

(二)严格管理严格各种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严谨规范全面的制度约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边界和保障。培育“工匠精神”探索实施6s管理体系。健全各项制度,出台入学教育标准、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早晚自习标准、手机管理办法等学生教育系列标准。制定了学生作息时间表,明确各个学习生活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严格执行贯通项目学生手册中和基础教育学院制定的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在贯通项目学生会中成立专门的校风校纪督查部,由一名专职的辅导专门负责主抓,强化学生的纪律和规矩意识,每月公布一次全体学生的校风校纪遵守情况。

(三)倾心关爱发现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世界,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保护和全心关爱每个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健全了育人队伍,整个学生工作团队几乎全天候地投入工作。实现从了宿舍到课堂,从课堂到操场的全方位管理;从早晚自习到日常学习,从文体活动到宿舍生活的全过程覆盖;从思想引导到学业辅导,从心理疏导到安全教导全方面教育。获得了全院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四)精准服务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等深层次问题的精准教育服务力度。和教学系统协同配合,加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学期,学生系统和教学系统一起,每月举行一个学习主题活动月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大学习力度。早晚自习、早操安排学院领导带班,各类教师和学长进班,检查和督促学生,保证学习和锻炼效果。成立贯通项目学生会,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开通微信公众号“北财七年贯通项目”,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编制贯通项目学生动态期,制作贯通项目新生一本通和寒假一本通。12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班级提升,学科教师专门安排学业辅导时间。高职阶段的优秀专业学长也为同学们的职业发展做专门指导。

三、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

在学校的指导下,基础教育学院创新探索实践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四三五五一”素养教育体系,把素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系统规划学生的素养教育内容,以学生自我养成与实践启发为主,有主题、有过程、有载体、有队伍、有考核的“知行合一”的素养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素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育实效性。

(一)“敬畏、感恩、笃学、卓越”———四大主题教育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目标和教育主题,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心存敬畏、懂得感恩、勤奋笃学、追求卓越。倾心培养具备“高、厚、宽、新”四大特点的具备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多技专长、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成为现代优秀公民、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国际化英才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贯通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的周期特点,四大主题教育贯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两年。用主题教育统摄学生德育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四个主题层层递进,协同统一,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学习成长到人格品质养成的连续教育过程,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全面要求。

(二)“理性认知—自我养成—班级展示”———三阶段教育过程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过程都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理性认知”阶段,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对素养教育核心理念的认知理解并建立初步认同。二是“自我养成”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宿舍生活、活动实践中切实践行素养教育理念,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素养教育理念的内化。三是“班级展示”阶段,通过期末的班级素养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方式,对学习和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评估和展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由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我养成教育的实施者,成为素养教育的主体,教师由训教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边学习、边践行、边提升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便于学生对日常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自我评价,反思养成过程中的不足,做好下一步规划。不断线的自我养成教育,让学生参与创新创造、发挥个人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增加成就感,实现素养提升。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三)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节庆仪式、家校互动”———五平台教育载体贯通学生素养教育载体包括五个平台:一是“班级建设”平台,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学风,为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团队支持系统。二是“宿舍文化”平台,通过加强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互助心。三是“社团活动”平台,通过组建公益类、文体类、学习类社团开展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学习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社团建成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特长、提高素养的舞台。四是节庆仪式”平台,通过组织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活动,寓教于节庆活动;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文化仪式,明礼于仪式教育。五是家校互动平台:学院开辟了家校网上交流园地,开通微信公共平台,及时各类学生学习和活动信息。开通手机短信平台,第一时间将学院的各类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五个平台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时时可学习、处处是课堂、事事能育人的素养教育特点。

四、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特点

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将学生品行修养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在创新实践中,逐渐探索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育人规律、特色鲜明的素养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也会自觉将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彰显素养教育成果。

(一)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凝练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题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生接受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二)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体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素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挖掘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潜能,依据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素养教育每个环节,探索出一条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素养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树立“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特点,是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成为彰显个性,素养和技能同步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出台学生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健全各种制度助力学生发展学院根据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学生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学生素养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制定贯通培养试验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工作标准。包括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制定了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作息时间表,在起床、早操、早自习、上课、晚自习、自修、就寝等各个学习生活环节都明确了时间节点要求。印制并发放了贯通培养项目新生一本通、寒假一本通,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基本信息。认真编写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手册、新生手册、奖学金制度等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涵盖了学生管理、行为规范、综合测评、奖惩资助等方面内容。并积极制定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生活技能标准、安全与健康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飞.财经类五年制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2-76.

[2]李宇红等.财贸素养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李宇红胡丽霞等.财贸高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公安边防部队;院校学员;信息素养

1学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第一,信息意识。作为个体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其强弱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信息的获取与利用[1]。该素养包括:一是信息敏感度。能及时明确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性质与范围,并能清晰地表述信息需求。二是对信息的认知与态度。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对于开展边防工作的重要意义持积极态度。三是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与态度。能够认识到信息素养对个人工作、生活的重要影响,愿意并能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第二,信息获取。指个体根据自身信息需求,能够在一定的信息源中利用一定的信息获取工具,采用一定的信息策略,达到获取所需信息目的的行为与过程。该素养包括:一是信息源的了解与掌握。能够掌握一定量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对于不同形式的信息源性质与范围有一定了解,并且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适当的信息源。二是信息获取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能够针对不同的信息源组织与实施有效的信息获取策略,并能根据获得信息的程度及时调整。三是信息获取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能够了解与掌握不同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并选取适当的工具获取信息。

第三,信息应用。指对于信息整合并加以利用,实现信息目的的过程。该素养包括:一是信息管理与储存。能够对于所获取的信息合理进行分类并妥善储存。二是信息整合与创造。能够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分析,提供信息产品。三是信息交流与传播。具有信息共享意识,能够有效地将信息产品、成果进行传播和交流。四是信息评价。能够对信息以及信息源的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做出准确评价,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正确评价。

第四,信息安全。指持续地维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与过程。边防部队在担负以执勤、处突、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中必然会产生、传递和使用大量的涉密信息,这些属于核心秘密,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机密性特征,与国家的根本利益关系重大[2]。该素养包括:一是安全保密意识。能够清醒认识到信息安全保密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军人信息安全保密的职责和义务。二是安全保密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边防部队秘密和保密的基本概念、等级、范围和存在方式,掌握涉密事件的相关惩处规定及补救措施。三是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能够掌握移动介质、公安网的正确使用以及系统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常用方法。

第五,信息伦理与道德。指在整个信息活动过程中,个体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与社会准则的总和,是信息素养的理性表现。该素养包括:一是不良信息抗干扰性。能自觉识别、抵制并消除不良信息的干扰。二是信息产权的保护。能尊重信息产权,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三是信息资源及设备的维护。能自觉维护信息资源、设备、系统和相关设施的完整性。

2当前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信息意识相对薄弱

公安边防部队院校由于其自身属性的特殊性,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使用新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对于信息素养培养理念的渗透不足;另一方面,没有能够评价学员信息素养水平的标准化指标,并且未将学员的信息素养水平纳入学员评价体系。因而,导致学员对信息价值有一定的认可程度,但对于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信息敏感度。

2.2课程设置有所欠缺,信息获取能力培养不足

目前院校单纯的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从基础课程设置来看,只设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且课时较少,不能满足学员对于信息获取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未能将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起来,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内容较少,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也极少,致使学员信息获取途径有限,信息检索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较低。

2.3教育资源利用不足,信息应用环境不佳

目前,学校在教学设施应用方面存在普及率较高,但使用率偏低的情况。一方面,虽然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设备,但部分教员由于自身信息意识的薄弱以及信息化教学设备操作能力的欠缺,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仍遵循传统模式,不能将信息化技术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虽然计算机等基础设备已基本全面普及,但由于受到公安局域网络的限制,学员使用率并不高。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图书馆资源对于学员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学员对于馆藏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

2.4教育引导不够充分,信息道德与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在信息道德与安全水平方面,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因而学员普遍信息安全保密意识较强,但在安全保密知识与技术方法两个方面仍有很大欠缺。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于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引导不够,尤其对不良信息的识别与抗干扰性方面相对较差。缺乏基本的信息产权保护意识,信息资源与设备维护意识较弱。

3学员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3.1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标准化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将信息素养理念渗透并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同时应结合公安边防工作实际,构建符合公安边防部队院校学员培养目标的学员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价指标,将学员信息素养水平纳入到学员整体评价体系之中,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安全以及伦理与道德等多维度全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全力提高院校师生对于信息素养培养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3.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全面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学校应建立以正规信息素养教育为主、学生自助式教育相辅助的培养模式。结合当前院校的实际,适当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在课程内容上适当增加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以及信息资源设备维护等知识内容。同时应增设信息检索课程,将其作为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的范围,并给予学时上的充分保证。此外,注重机检实践课的比重,依托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与数据库尽可能为学员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3.3整合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定期组织教员开展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全力提升教员信息化教学设施的应用水平,提高现有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公安局域网的优势,搭建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在线互动教育等模式,提高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程度。同时,学校应着力突出院校图书馆作为学员开展学习研究的重要依托和深化教学效果的第二课堂,其在学员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所能发挥的核心作用。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内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资源与服务优势,在为学员提供良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同时,提升学员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

3.4加强教育引导,创设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应在结合“两课”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与图书馆的合作,可定期举办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信息产权保护方面的话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员在信息安全以及信息伦理道德培养中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提高学员对于不良信息的识别和自觉抵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使用网站、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学员喜爱的新媒体手段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以实现创设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宣传绿色校园网络秩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颖.信息意识及信息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6,(02):171-173.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福建;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影响因素

1引言

安全与急救素养是居民健康素养的六大重要组成素养之一,反映居民获取和掌握基本安全与急救知识,识别不安全因素,预防意外和伤害发生,正确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维护生命和健康的能力。高校由于学生多,人流容易聚集,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常有发生。且高校体育生在校期间相对需要学习更多的运动技能,工作后大都承担用体育运动推动各类人群增强体质的重任,但体育运动有安全风险。为此,有必要了解高校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现状,进行有效性干预,让体育生有能力应对体育运动及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以及意外伤害,主动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省6所体育类院校(含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以及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人数少于1000人至少30%、1000-10000人10%-30%进行抽样,每个年级集中抽1-2班级。2.2研究方法2.2.1问卷调查法采用《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网络和现场问卷,网络问卷现场提交时即可实现质量把关,现场问卷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后,双人协作进行问卷式录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情况10题,安全与急救素养15题共19分,得分标准和具备素养判定标准同聂雪琼等一致,即单选题和判断题1分/题,多选题2分/题,答错不得分,得分达到总分80%即具备素养。回收问卷1650份,有效问卷1526份,有效性92.48%。2.2.2统计学处理对问卷进行Excel转换,采用SPSS19.0进行一般描述分析,不同组别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知晓率结果显示,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知识总知晓率为75.8%,由高至低依次为:食品标签(97.77%)、火灾逃生(93.32%)、输液功用(91.28)、食品食用处理(90.24%)、识别危险警示图(83.94%)、煤气中毒处理(81.26%)、皮肤烫伤处理(78.90%)、户外遇雷电天气处理(76.67%)、处理病死畜禽(76.21%)、处理呼吸和心跳骤停(74.05%)、进行有毒要害作业的防护(71.76%)、农药保管(61.86%)、伤口包扎处理(61.07%)、抢救触电者(52.49%)、清洗蔬菜农药残留(45.48%)。3.2影响因素3.2.1不同组别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现状比较643人即42.1%具备安全与急救素养,不同性别、院校、是否读过专业素养知识和家庭居住地的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3.2.2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是否具备作为因变量(是=1;否=0),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性别(1=女,2=男)、院校(1=本科,2=高职)、是否读过专业健康素养知识(1=没读过,2=读过)以及家庭居住地(1=城市,2=农村)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OR=0.796)、院校(OR=1.326)、读素养知识(OR=0.602)、家庭居住地(OR=0.748)均是影响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女性高于男性,高职高于本科,没读过专业健康素养知识比读过的高,城市高于农村。见表2:

4讨论

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42.1%,低于我国大学生48.20%水平,也低于国家居民50.18%水平和福建省居民43.94%水平,更严重低于同期调查的北京市居民67.7%水平。早在2008年国家就把安全急救与避险纳入并对各学龄年段青少年提出健康素养教育要求。现在体育类高校各专业都有开设《运动损伤防治》或《体育保健学》作为选修课,这些课程均有涉及心肺复苏和急救包扎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但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处理呼吸和心跳骤停正确率才74.05%,伤口包扎处理更低,仅61.07%。可能和这类素养的学习要求与体育生学习行为相悖有关。安全与急救素养内容广泛,细节要求多且有行业专业性,需要日常生活留心并倾注精力识记,但有体育特长的体育生对文化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满足及格即可,学习不够细腻,学习精力有限,甚至因体育技能训练使投入文化理论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值得关注的是,高职高于本科院校成为高校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可能和体育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更强调职业技能形成,而本科院校则更注重系统化教学有关,也可能是课题主持人是高职院校教师,问卷发放均是本院校教师,学生参与积极,本科院校问卷发放即便课题主持人有参与,但主要协助完成者是当地院校体育老师、辅导员和班干部。安全与急救素养女生高于男生,和张熳等一致,可能受社会角色分工影响,男女在生活观念和行为上存在差异,女性更加自律,也更加注重健康和细节。没读过健康素养知识比读过的高,说明安全与急救素养的形成不能靠突击学习,需要日常生活不断学习和积累。

5结论和建议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视域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分析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层面的内容,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人们具备正确判断何时需要信息,掌握获取信息的技术与手段,能够正确地评价和利用信息。而法律责任在广义上指的是任何个人与组织都应该遵守法律,并且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在狭义上则是指在个人和组织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后,需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上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是强制性的。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指的是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违法的行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只有确保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不会危及到法律法规等执行,那么其对于社会的发展才是有益的。在法律责任的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具备完善的网络法律知识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无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开展评论的过程中,必须对国家相关的网络法律规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行为置于网络法律的引导之下,时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的法律为准绳,明确知道哪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是合法合规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需要避免的,从而不断规范自己在网络上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

(二)具备网络法律意识与观念从广义上说,法律责任还包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从法律责任的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其对于网络法律法规心存敬畏,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法律的规定,拥有高度的守法意识。

(三)具备网络法律信仰网络法律应该成为网络至上行为规则,大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相关的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将维护网络法律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信仰,能够自觉地利用法律来维护网络信息空间,确保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得到阻止与惩戒,将互联网打造成一个守法的空间,使得法律的权威能够树立起来,法律的尊严能够彰显出来。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在大学生培养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法律不应该缺席。尤其网络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等特征,在许多违法的、违规的行为都无法受到有效监控的情况下,站在法律责任的角度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更加重要。

二、从法律责任的视角透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法律责任的渗透。而实际上,许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法律责任缺失的问题尤为明显,这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当中可以体现出来。在法律责任的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的具体方式及出现的问题从相关问卷调查研究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高校学生的信息意识较强;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印刷版书刊、电子书刊、论坛或贴吧、总和性网站、数据库资源、搜索引擎。目前的信息知识状况的最明显的特点是高校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检索知识。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比较强,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能够更好地应对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素养要求的变化。但是,从法律责任的视域下可以看出,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1.不合法的信息获取手段泛滥。在获得网络信息的时候,任意传播别人隐私,随意转发别人发的说说、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他人隐私的侵犯。此外,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对公共网络环境带来危害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湖北某高中生利用网络知识干扰移动信号,造成湖北省移动用户大面积信号瘫痪,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2.高校学生的学术规范及诚信问题。高校学生除了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如果具备科研能力,有很多撰写论文的机会。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信息的检索与获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而部分大学生却直接摘抄获取的文献信息,观点的借鉴与引用不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抄袭,从而出现学术诚信问题。特别是现在有些高校学生无法完成毕业论文,有偿请论文的现象,引起我们反思。

(二)信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大学生信息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法律责任的视域下,部分大学生的信息利用有违相关的要求的。存在着明显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淡薄的状况,随着我国对于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在网络空间中,许多大学生的版权意识与相关的法律知识很薄弱,因而,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违反法律的规定,侵权行为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甚至完全不具备维护版权的意识。另外,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还出现法律信仰淡漠的问题。由于网络的私密性与隐蔽性,部分学生没能自觉遵守网络的规定,随心所欲地利用信息达到目的,全然不顾自身的行为是否合乎法律的要求。在网络空间主动转发不实的信息,传播谣言,使得网络空间当中充斥着许多虚假的信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误导。或者是面对虚假信息的时候漠不关心,没有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对于谣言与虚假信息进行举报,而是任其肆意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法律责任视域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路径

通过分析可知,在法律责任的视野下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有着深刻的意义。以法律责任为导向,促使我们对大学生信息传播中的价值观导向、伦理道德培养、自律和自省等方面想方法、做实事和出成效。

(一)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依法适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与习惯,就必须在信息素养教育当中融入法律责任相关的内容,从而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法律责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必须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注入法律责任的内容。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其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获取手段的重要课程。而当前高校的信息检索课更多注重的是技术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大学生在信息检索当中的价值观、法律意识等内容的教育。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为此,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与维护信息安全、依法获取及利用信息有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无论通过何种途径,信息的获取与运用都不能给违背法律的规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今后才能避免学生滥用信息技术手段,非法使用信息,才能真正做到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置于法律责任之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科研的必备素质,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都是会使用到的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于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责任、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法律责任的视域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将网络法律作为重要的内容开展教学。在必修课程当中开辟专门的内容模块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设置专门的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从而使大学生掌握完善的网络法律知识,具备网络法律意识,形成坚定的网络法律信仰。从而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信息获取与使用行为,自觉维护网络信息空间的纯净。

(二)运用微媒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尽管运用微媒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个比较单一的教育行为,但是由于微媒体的形式多样、传播速度瞬时性特征,作为教育者,也能够从中找到创新方法,为广大学生接受。1.微视频展播。通过介绍和分析近年来所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直观性地向大学生传达网络安全中的是非问题。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建立网络法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有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2.多形式微视频制作。单一的微视频展播,刚开始能够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但是一旦产生审美疲劳,或者观众明白其内容意图之后,吸引力和教育意义都会逐渐弱化。因此,多形式的视频制作和轮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示,如动漫、微电影、喜剧小品相声、现场互动拍摄、直播等。让教育对象参与其中,才能使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起到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搭建的网络法制安全第二道防线,即信息接收过程中,自我防御能力的形成。3.鼓励大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朋辈互助式教育。教育者单方面的播放视频,进行教育;教育对象单方面的接受学习,是一种原始的教育和学习状态,不利于教育内容的传播,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不能激起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互构互动、角色互换,才是教育过程中最灵活,最有创造力,最能迸发出火花的方式。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内部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朋辈互助式教育,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具有十分大的可操作性。自媒体传播的形式,应该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接受的,具有大众化的特征。目前的主流自媒体包括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途径。我们可以模仿微商推广的方式,将想要传达的教育信息,进行高频率唤醒式教育。自媒体传播的方法,将学生按照其个性不同进行大致的分类。教育内容应该有的放矢,不能一味地群发信息、刷朋友圈、刷说说等。要按照分类情况,打造属于某一类学生的个性教育内容。让学生能迅速对号入座,按方抓药。自媒体传播的互助式教育,主体和对象都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者引导他们明确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来组织教育形式,特别是要体现互助式特征,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如我们在矫正大学生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他人原创或隐私内容的行为时,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大学生的想法,从作者角度和转载者角度进行诉说,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引导他们进行评判是非的讨论。

(三)“创建—批判—重建”模式“创建—批判—重建”模式,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分析,为其打造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在自我构建、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需求发展的平衡。通过该模式,可以使法律责任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找打平衡点。1.创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长期的网络媒体交往中,大学生无论是交往意识还是交往行为都处于无序和偶发状态,只有对他们的交往行为,创建一定的规则和底线,才能有效约束他们的无效和有害行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交往环境,大家在虚拟空间中的交流,也能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所幸的是,网络实名制,已经为创建规则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批判是在现有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信息的瞬息万变,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观念和行为总是发生着一日千里的变化。如,前两年还十分红火的个人微博,取代了冗长的博客,随即却又被QQ空间的说说和微信朋友圈所取代。然而,网络直播来表达自己个性的形式,刚刚取代了微信朋友圈,大众的需求仿佛也在催生下一个展示和传播形式的来临。在更迭不断的网络交往中,适时调整法律责任视域下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正是我们不断创建、不断批判的过程。3.重建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不断完善自己的环节。它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发现问题后,更加高效地改进。或者是当新的媒体交往时代来临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需要创建的满足法律责任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总而言之,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高校必须兼顾法律教育的内容。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责任,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防止其出现滥用信息技术,滥用信息的行为。只有确保置于法律的引导与制约之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的作用,而不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姬全生,赵媛媛.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理论观,2016(2).

[2]周小磊,袁曦临.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4]聂立清,朱源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微媒体影响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张志安,沈国麟.媒体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

[6]聂立清,朱源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微媒体影响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国外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相继提出把关键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国外高职院校也重视创业教育。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一些国家尤其是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如德国职业教育中特别强调职业素养,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也可以概括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企业管理者对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和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按照“非常重要”选择比例排序:(1)思想道德素养、价值倾向77.4%;(2)勤恳、踏实、敬业奉献精神70.8%;(3)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61.9%;(4)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61.7%;(5)心理素养60.1%;(6)创新意识和能力55.3%;(7)团队合作能力52.0%;(8)积极追求进步的热情47.6%;(9)动手操作能力46.0%;(10)文明礼貌,亲和力强39.9%;(11)人际交往能力37.3%;(12)身体素养36.7%;(1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水平35.3%;(14)组织管理能力27.1%。从上列数据可以看出,企业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和能力,在14位职业素养和能力中,有12项为软技能,2项为硬技能。和硬技能有关的动手操作能力、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水平等分别排名第9和第13位,而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均占50%以上。所以,除了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要更注重对软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核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五、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创建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新模式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6篇

1.1研究生信息素养性别差异分析该研究应用SPSS中交叉表格统计比较研究生信息素养性别的差异性。数据显示,男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稍高于女生,但不存在明显的性格差异。在信息意识方面,男生的信息意识与女生略持平;在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上,女生所占的比例高于男生;在信息知识和技能方面,男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明显高于女生;在信息道德安全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性别的差异,男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接触探索新的信息,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而女生则中规中矩,善于按常规解决问题,接触信息少,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但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遵守法律道德条例。

1.2研究生信息素养学科差异分析从整体来看,理科和文科研究生信息素养水平没有很大的差异。在信息意识方面,文科生信息意识略高于理科生;在信息知识方面,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在信息技能方面,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在信息道德方面,文理科几乎持平,都表现出信息道德安全知识的缺乏。部分差异主要由学科性质引起,由于学科的需要,文科生善于对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评价等;而理科生则更注重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不断接触计算机和网络,因此在信息技能方面要比文科生略强。

2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信息素养认识不足在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比较陌生,不了解其3要素;许多研究生对文献检索系统不熟悉,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在调查中大部分研究生认为信息素养对个人和社会都很重要,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研究生能从网络中获取相关信息,但管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缺乏,不能有效地为自己所用。

2.2学校教育环境的局限性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一项关于研究生对学校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满意程度的问题,数据结果显示只有8.4%的研究生对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非常满意。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信息化环境,虽然近几年各个学校都在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建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及校园网,但是这些设备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学生遇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甚至有许多研究生把这些信息化设备作为娱乐工具。因此,在保证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要确保物尽其用,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2.3信息道德与法律意识淡薄当前研究生信息道德与法律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研究生对信息的相关法律了解很少,无法判别是否违反了信息道德及法律;②研究生没有网络安全意识,不知道如何保证自己的信息安全;③在网络环境中不明确是否侵犯了其他人的信息隐私权,容易乱用信息,造成学术失范。因此,教师需要加强研究生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

3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

3.1加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研究生对信息敏感程度低,信息知识缺乏,信息技能不高,而且不了解信息道德和法律。目前,信息素养教育还未纳入研究生评价体系,对信息素养的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改变学校、教师及研究生的观念,各高校需要制订一些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案与政策,提高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3.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及其任课教师是与研究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因此其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面对网络化的普及和信息发展,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要依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年龄、专业等进行分批培训,培训方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在线教育等形式,最终使教师能在教学和科研中应用信息技术。

3.3建立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信息素养课程不是简单的关于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应当包括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并且涉及信息道德与安全的问题,因此要重新定位这门课,使它能更好地反映信息素养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特点。在制订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时,教学内容要合理化,要分阶段进行学习;课程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专业特色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课程开设形式要多样化,根据信息素养课程特色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开设课程。

3.4加强网络道德与安全建设网络在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如构成网络犯罪、侵犯知识产权、观看色情暴力网页、网络黑客侵入等道德问题,因此提高研究生信息道德素养也成为研究生培养信息素养的使命。虽然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技能不同不影响信息能力水平的提高,但是直接影响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要加强信息道德的建设,提高信息素养能力。

3.5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影响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学信息化环境有直接关系。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电子阅览室等。研究生可以应用信息化环境中现有的信息解决问题,加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最终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4结语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7篇

1.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因此,只有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了,才能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道德素养。全国各大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职责,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够更加凸显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范畴的风采。

2.增强大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安全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生欠缺系统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做一些简要的教育,要点并未被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灌输职业安全意识,使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自我保护。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通常欠缺实效性。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讲解的是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会侧重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凭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认识到,学习到的知识会化作自身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可以请知名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指导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需要各大高校完成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看重的是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其适应能力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展开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现在这些都变成了不少高校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现在各个高校虽然在专业课的教学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依旧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这就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满足自身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支教,到企业实习,到机关做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就是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善,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化为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不断培养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4.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这是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所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这就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中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由专门的老师带领,对活动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在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中开展同职业素养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应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能适应,并且对遇到问题有解决能力。各高校教师只有用心去管理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才能将其职业素质培养起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以及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大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培养起来。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8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在客观评估大学生中学时期所接受的信息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能力、强化信息意识、培育信息道德,成长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素养人”。具体表现为:(1)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形成信息“资源意识”、“效益意识”,更好地去发现和利用信息;(2)培养学生能用信息道德的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3)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甄别能力;(5)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解决问题能力;(6)培养学生借助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校应以“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准绳,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信息意识为基础、以信息道德为准则,以信息能力为重点”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2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非常重视,全校学生都必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于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一些实用工具软件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2.1信息意识比较薄弱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虽然认同信息的重要性,也能利用搜索引擎获取部分信息,但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环境中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相关信息和前沿动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对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倾向更难产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本学科应掌握的基础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积累的意识不强,即使迫于某一目的或任务进行了信息收集,也仅限于应付差事;有的学生甚至是出于娱乐的需要,如聊天交友、看视频、听音乐等。因此,我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2.2信息能力亟待提高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校学生能具备信息获取、分析的基本能力,部分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还能借助常用的工具软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挖掘,进行二次加工和集成,但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环境中使用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保护自身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显然无法达到“四化同步”进程的时代要求。

2.3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欠缺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信息道德的法律和法规,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国网民自律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办法》、《商用密码管理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等,我国《刑法》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规定和处罚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由于课时、内容安排上的困难,在对上述内容的学习上明显不足,导致了学生在意识和知识层面的不足,在信息活动中屡屡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综上所述,我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仍存在诸多缺项,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实施好这一系统工程,既是我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更是高校教育应肩负的使命。

3原因分析

造成我校大学生整体信息素养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我校至今未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评估能力及使用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法律修养不高的原因。

3.2有少数系部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等,这就导致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依然不高的现状。

3.3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也未开设,导致学生在高级信息素质、综合信息素质方面的能力就更显薄弱。

3.4由于图书馆基础条件的限制,导致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作用需进一步提高。如加强图书文献、电子科技信息检索的环境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全面、高效使用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扮演重要角色。

3.5我校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有限。我校的校园网在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通用信息素质、学科信息素质、综合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十分有限,软件资源建设任重道远。

4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没有普遍有效地开展信息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贵州,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导致了大学新生在信息素质方面基础普遍较差,信息知识水平与信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信息素养培养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有序、全面、高效的提升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4.1建设思路(1)既要以“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准绳,更要从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出发,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2)要注重以信息意识为基础,以信息道德为准则,以信息能力为重点的组成要件和层次关系。(3)要能将教学与非教学形式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弹性课程体系。

4.2建设方案根据专业属性和学习阶段的特点,我们将课程体系概述为“三个层次,四年一贯制”,即“通识信息素养培养”、“专业信息素养培养”和“特色信息素养培养”三个层次,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既实现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有机统一,又各有侧重。具体来讲:(1)“通识信息素养培养”侧重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基本信息技能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信息检索课、举办信息素养知识讲座、网络宣传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分析、加工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尊重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做一个文明的“信息人”的素养。(2)“专业信息素养培养”侧重培养大学生按特定目的对搜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审核、筛选,运用综合分析法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正确地解决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对特定信息能批判性、公正性地进行评估、有序化地进行整理、科学性进行利用和创造性进行加工,生产出所需的新的信息集合。(3)“特色信息素质培养”侧重对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院系的课程,通过结合单一课程、阶段性课程、课程群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必要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结合专业开展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工作,既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考查,也是开展“特色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实践。近年来,贵州省教育厅和各高校组织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也是“特色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形式。2013年贵州省共立项318项,参与人数约1700人,各高校自行立项数和参与人数与省级立项相当,为“特色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新生进校后的图书馆资源利用教育、系列讲座、网络教育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断形成对信息素养和知识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4.3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建设思路、建设方案,结合不同类别的专业特点,我们设计了“1+1+X+1”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师范专业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素养培养所需的基本操作能力,然后经过“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理解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信息素养形成的整个过程,再经过多门素质拓展选修课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最后将其综合运用到师范专业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课程中,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实践。(2)非师范专业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2所示。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素养培养所需的基本操作能力,然后经过“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理解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信息素养形成的整个过程,再经过多门素质拓展选修课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最后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的高级加工、处理能力,在毕业设计(论文)和今后的研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说明:(1)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考虑了文、理科学生的专业特点,文科学生侧重于图像、文本的处理,理科学生侧重于编程能力和网站建设方面的的培养。(2)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除要求文、理科学生在达到师范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外,还增加了数据库技术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其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3)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的文、理科学生的素质拓展选修课可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呈现,学生在达到最低学分标准和学分组成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4)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时、学分,结合各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要求会有所不同。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