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

幼儿美学教育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苏派教育;培育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之中,可以将苏派理论和思想引入其中,形成独特、实用而鲜活的幼儿教育经验和方法,将醇美自然的幼儿教育内容贯穿于教学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关注幼儿的科学发展和素质培育,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进行道德品质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幼儿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之中,认识科学、接近科学,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健康成长。

1苏派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析

1.1萌发并保持幼儿的科学兴趣: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幼儿入手,幼儿有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感知能力,要出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使之萌发探索科学、探索世界的信心,要采用循序渐进式的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幼儿多动手、多动口,探索新奇的科学把戏,形成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2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应用力和创造力: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应用力和创造力,不要单纯地灌输“死”的知识,而要大胆改革,学以致用,并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成为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从生活中感知和体验科学,并充分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双眼、嘴巴,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玩得别出心裁”,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1.3注重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取: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幼儿对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取,不仅要演习自然科学,而且还要学习生物学,并在广阔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和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开放头脑和思想,在生活中直接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形成扎根于生活中的“真知识”、“活知识”。

1.4养成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要引领幼儿多观察、勤思考、多动手,通过各种科学教育活动锻炼幼儿,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知疑、假设、实验、印证、推想和分析,显露出强烈的、不可遏止的科学态度,并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更好地与幼儿的素质教育相契合。

2探索幼儿科学教育之美的具体路径

2.1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使生活教育科学化: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可以从贴近幼儿的生活入手,使幼儿科学教育与生活相链接和整合,避免幼儿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割裂和脱节,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前提,在贴近幼儿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找寻适宜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以大自然为科学园,让幼儿接近生物,使幼儿在生物世界中感知和体悟,感受到科学知识探索和兴趣和求知的乐趣,在用之不尽、取之无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萌发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可以取材于幼儿身边的昆虫、野兽、鸟雀、草药、花草树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向幼儿呈现出广阔而丰富的生物世界,使幼儿科学教育围绕幼儿生活、服务于幼儿生活,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2.2编制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教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以苏派教育理念为引领,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连,将幼儿生活中的内容与儿童歌谣、故事、游戏相结合,进行加工和整合,编制形成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教材,更好地丰富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可以将幼儿园周边的花草农产为教育素材,以香甜可口的红薯、蚕豆为点心,采用麦杆、豆杆等废物作为手工材料,结合大自然的芦苇、野菊花等作为玩具,开设生活科学教育课程,使幼儿在生活化的材料之中得到科学知识和经验。

2.3引领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苏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主张和倡导“教学做合一”,并以“做”为核心,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玩幼儿喜爱的科学小把戏。还可以引领幼儿进入到生活情境之中,感受和体验角色,如:可以在《亲亲小草》的游戏活动中,组织幼儿迈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之中进行教学,让幼儿扮演画面的角色,迁移和外化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内容,使幼儿得到科学教育,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2.4开发多种感官,实现“手脑同盟”的科学教育和学习: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自主思考和学习,要动手做、动脑想,使幼儿在科学的知识海洋中进行思考、探索和创造,从而发现科学微妙,全面激发科学探索的潜能,充实自己的大脑。

2.5自制幼儿科学教育玩具,实现科学教育环境的精心布设: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态度,可以开展科学教育玩具自制活动,让幼儿玩一些不花钱的科学把戏,利用现成的材料进行科学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科学实验材料,如:瓶子、管子、布料、易拉罐等,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玉米棒子、麦秸、豆杆、荷叶等材料,自制玩具,用随处可见的沙和水制作“清水沙盘”,在千变万化的生活化自制玩具中享受到科学的知识,探索科学的微妙。同时,为了创设科学环境和氛围,可以创办“空中学校”和科学讲座,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收听和学习;可以举办大科学家诞辰庆祝会,让幼儿在科学的氛围之中,产生对科学的无穷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在这种良好的科学氛围和环境之下,可以营造出人人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的氛围,对于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和作用。

2.6探索家园文化合作方式:在苏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要把握苏派教育的精神,在实践和创新中坚守幼儿教育,可以探索家园文化的合作模式和方法,采用丰富的图片、鲜活的案例,呈现出家园文化的合作模式和理念,以“家园、学园、乐园”的理念渗透于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温馨、交流和合作的家园环境中,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3结论

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之中要依循苏派思想和理念,秉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教育精神,实现对幼儿思维的引领和情感的交流,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奏响“苏派幼儿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浅析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情感的发展[J].严莉.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4).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2篇

观察是孩子认识大千世界的主要途径,孩子们在观察中越认真,越仔细,在孩子们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和清晰。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指导孩子观察周围事物,不要只停留在单一的口头指导。如在教学观察“秋天”并画画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首先播放了秋天的一些画面,有农民伯伯丰收的场面,有秋风扫落叶的场面,有果园里成熟的大苹果等等,然后让孩子认真观察它们的颜色,观察景物是静还是动,是近还是远,最后笔者加以指导,让孩子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这节课,孩子们画出了观察到的秋天,画得非常的成功。因此,应用多媒体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而且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接受知识,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地使孩子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幼儿获得直观鲜明、容易理解的知识。笔者在常识活动“认识小鸭”中,先用计算机播放小鸭的叫声,让孩子辨别“是什么叫声”引出课题,然后,为了让幼儿掌握小鸭的外形、颜色、生长变化、生活习性等科学知识,笔者精心制作了flash动画,幼儿在兴趣昂然中看到小鸭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幼儿的注意力、理解力明显高于以往,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3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在语言教学中,学习优美的儿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平常都是通过朗诵,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但由于幼儿还小,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对儿歌内在的含义不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把文字和文字表达的意境结合起来,促使幼儿感知的更深刻。如中班有一篇散文《秋天的颜色》,由于中班幼儿对散文诗语言不甚理解,而“颜色”对幼儿来说范围太大,如果仅只靠教师单纯说教,幼儿理解不了,只能对词语死记硬背,达不到充分理解和简单仿编的程度,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刺激幼儿感官,为幼儿提供多种信息。屏幕上的秋姑娘、美丽盛开的白菊花、傲然挺立的松树、火红的枫叶和优美的音乐,让幼儿理解了文中“轻轻”、“沙沙”、“骄傲”等词语的含义。由此可见,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中,幼儿能够很好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丰富了幼儿的想象,活跃了幼儿的思维。

4运用多媒体教学,萌发幼儿的想象意识

人类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不受规则制度、自然知识、传统观念等的限制,因此老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比如像孩子们画下的美术作品,它里面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如:小班《月亮》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月亮婆婆的形状是圆的吗?”然后笔者播放已经做好的多媒体课件,画面上展示:月亮有时候像弯弯的镰刀,有时候像半圆,有时候像盘子,形状各不一样。又问:“月亮婆婆的发型是怎样的?”笔者又展示了卷头发、短头发、长头发的月亮婆婆。通过教师给幼儿的图片展示,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自己脑海中独一无二的月亮,而且画得都非常成功。可见,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对于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去开发它,挖掘它。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3篇

幼儿园社会教育资源除书本外,更需要来自生活、体现生活。较之园外的社会体验活动,多媒体支持下的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有其有利的一面:它安全性较高,可以摆脱时空限制,短时间内提供较大信息量,将社会现象、事件或事物进行模拟演示,能够限定幼儿观察的范围,针对性较强,而且可以通过自主拍摄形成具有园本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活动素材。同时,多媒体通过鲜明形象的情境感染幼儿,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另外,通过拍摄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途径。

二、科学领域

多媒体对科学教育中许多常识和科学现象的优化主要是通过其模拟仿真功能实现的,它能将时空距离缩短,对宏观或微观事物进行变换,演示变化过程,且安全性较高。数学教学是科学领域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对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现象知识和概念无法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能够创建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学习环境,将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融于一定的情境或游戏中,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

三、美术领域

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对师幼双方都是有益的。首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园主要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多媒体对美术欣赏的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相关资料的演示。作品产生的背景资料、作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作者资料等。二是多方位欣赏。对作品的全貌、细节等可以进行调整,使幼儿观察的更全面,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三是营造试听氛围。将与作品所传达情感相配的音乐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情感的升华。四是通过交互控制画面,为幼儿想象创造空间。其次,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在这些方面也有其优势。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幼儿的美术创造以其联想和想象为前提,而想象又要以大量表象为基础,表象又通过观察记忆在头脑中。但由于幼儿知识面窄、经历少、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不够强,头脑中无法形成丰富的表象来支持其想象和思维活动,而多媒体却能起到唤起和扩展幼儿直接经验的作用,方便幼儿观察,也为幼儿积累表象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媒体能够对美术作品中的造型、色彩反复修改,使色彩搭配和变换更快速地实现,从而节省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弥补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手绘示范的不足。在评价环节可以通过相机、摄像机等手段将活动过程中好的行为展示出来,起到激励和表扬的作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对于泥工、剪纸、绘画等作品尺寸较小、幼儿很难互评且不利保存的情况,可以通过相机等多媒体手段将作品传输到电脑或大屏幕上,实现幼儿互评和作品的电子化存储。

四、音乐舞蹈领域

首先,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较之单纯的听音乐更能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创设与音乐氛围相吻合的音乐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其参与意识。其次,多媒体利于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多媒体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将音乐内容用画面表达出来,变得生动有趣,也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第三,多媒体利于音乐情感的升华,在理解音乐表达意境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能够激发幼儿创编动作的灵感,使幼儿通过肢体语言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第四,多媒体利于教学设计的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快捷交互,更加主动地控制教学,白板等技术使教学形式更丰富,数字音乐技术通过编辑处理音乐使其更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入开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最基础的学科,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十分重要。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现状,然后指出了应该如何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皆处于快速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质量一直也得不到提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本身的优势能够很好的启迪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因此儿童文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教学现状

1.1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小学语c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培训,因此导致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缺陷就是儿童文学素养较低,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1.2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并未体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普通的文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质。但是由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的体会到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质,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因此必然会发生以下两种情况:

(1)教学成人化。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往往不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儿童文学,而是以成人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必然不能被儿童所接受。

(2)教学方式老旧机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依然沿用老旧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逐段讲解,机械式的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不仅会严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够显现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3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体现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儿童文学题材种类繁多。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有限,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了解甚少,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体现儿童文学的问题特点。例如,某些儿童文学采用的是童话体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这些体裁的儿童文学讲解时,往往只注重其夸张和虚构等文体特点,但并不能够深入分析文体特点的背后深刻内涵;或者说只是让同学们理解到文中采用了夸张和虚构的修辞方式,而对于为什么采用这种修辞方法却不求甚解等等。

2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为了提高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只有当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体会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以及儿童文学多种文体特征,进一步做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教学。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多度儿童文学,多多接触不同文体的儿童文学,并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然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参加类似的培训机构,进一步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最后,小学教师之间还应该多多沟通讨论,找出最优的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做好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

2.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必须抓住其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

小学时期的孩子还处于天真烂漫的时代,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儿童文学当中正好体现了儿童的这些美学特质,同时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也非常适合儿童进行学习。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种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才能够充分激发起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儿童情趣在很多儿童文学中均有体现,一般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神态和行为动作等方式来体现,这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还应在充分理解儿童情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此,才能真正激发起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作者:李苓 单位:四平市铁西区铁路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40-45.

[2]徐礼邦.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01).

第二篇:儿童文学阅读的唤醒教育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凭借其文学艺术魅力,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天真淳朴的本性得以唤醒。凭借儿童文学的阅读,可使学生在得到文学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丰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就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展开研究,在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唤醒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唤醒教育的可行性策略,为儿童文学阅读的唤醒式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唤醒教育;效果

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儿童文学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其具有唤醒功能,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凭借儿童文学阅读,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与净化,增强学生的爱心,使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爱。

一、唤醒式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在于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知识的创造,唤醒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儿童文学教育也是如此,其教育不在于学生文字的教学与记忆,而在于学生善良本性的唤醒,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凭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的个人意识得以唤醒,使其在理想价值的追求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创造意识的激发,而非知识技能的传授。儿童文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儿童内心的善良得以唤醒,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更好的生活。儿童文学教育不仅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而且可以实现儿童心灵人格的唤醒。唤醒教育重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儿童文学起到学生潜能激发的辅助作用,其特点比较独特。凭借儿童文学的阅读教育,可实现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习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唤醒式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作品的唤醒功能

(一)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

儿童文学专为少年儿童量身定做,其内容形象生动,十分符合儿童的品味。儿童文学作品给儿童一种亲切的感觉,对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在阅读时,文学作品可为其提供准确的引导,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儿童作品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使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学生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丰富的文学体验,并且实现自身阅读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二)唤醒儿童善良的本性

人的本性该是纯真善良的,但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儿童所面对的均是成人的世界,其不具备较强的识别能力,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儿童文学可充分体现儿童世界的真善美,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美好事物的感知。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使儿童内心的善良本性得以唤醒。

(三)唤醒儿童的自然天性

就目前而言,人们的大脑被较强的物质观念所占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享受的追求。这种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到儿童,使其丧失其自然天性。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儿童内心世界的描绘,能够促进儿童的自我认识,对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自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策略实施

就儿童教学而言,教师可增加儿童文学阅读课程,凭借该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在儿童文学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其对阅读内容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其文学知识的进一步丰富。并且,在阅读课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例如了解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明确学生阅读所感兴趣的内容,并以此为根据,合理编排与调整课程的内容,实现学生阅读兴趣的全面培养。语文教学重视文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当中。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优秀作品的采纳与参考,使儿童文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拓宽儿童视野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儿童审美观的提高,有利于其审美体验的丰富。并且,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实现儿童本性的激发,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所以教师应通过选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文学阅读的唤醒功效得以发挥。儿童文学的唤醒教育要想实现其“唤醒”功效,需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课堂上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体现,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支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唤醒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儿童本性的唤醒,使其以淳朴善良的本性对待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应进行儿童文学阅读课程的增设,使其唤醒功能得以发挥。而儿童文学阅读唤醒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广大教师工作者加强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儿童文学阅读的深入研究与积极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儿童文学阅读唤醒功能的有效提高。

作者:史翠侠 单位: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倩.试论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2009.

[2]秦晓春.儿童文学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134-137.

第三篇: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儿童文学特征与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1.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小学时期是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通过交往和模仿积累词汇,并有目的地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词汇,其思维方式的形象性、间断性和简短性特点突出。因此,其对形象性强、简短单一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通过儿童文学的应用,小学生不断接受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累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1]。

1.2有利于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形象生动丰富、故事情节充满天真和奇幻的色彩,主题情感单纯而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儿童文学中的语汇、手法、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其在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中主动应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动性同步得到增强。

1.3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

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较单纯,他们受什么影响,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迹,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更善于从感性认识出发,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不仅有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其追求真善美的主题、优秀的人物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深远的。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提高教师的素养

教师要深入、全面而客观地理解儿童文学的精神实质,确立科学的儿童文学教育理念,建立与儿童成长实际相符合的儿童文学教育观。构建科学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对儿童文学本质的理解。儿童文学是文学体系的种类之一,它本质上属于文学艺术门类,是语言艺术的一种。二是把握儿童文学的特质。儿童文学虽然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但其有特定的属性,即“儿童”属性,其叙事方式、人物特点、表现手法等都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相适应,要尊重儿童的独立精神、特殊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与成长时期的价值观念等,艺术特点上兼具审美与教育引导功能[2]。三是把握儿童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规律。儿童在生理特点、心理成熟程度、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教学作品的选择应依据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以适合为标准,以喜闻乐见为切入点。

2.2遵循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中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因素,调动其欣赏、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这种“情趣”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情、动作、处事态度等。有的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和生活细节表现,有的通过人物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情感抒发表现。如《妈妈的爱》,作品传达的是纯真、温馨而伟大的母爱这样相对博大的主题,但表现手法却非常生活化、具体化、细节化,如炎热的夏天为孩子扇扇子、雨中为孩子送伞等。这些细节,为学生所熟悉,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对这些细节进行教学演绎,让学生通过诵读、角色扮演、讲演等方式与自身的体验相结合,深入领悟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意蕴,从而引起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进而对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加深理解。

2.3因“裁”施教

这里所说的“裁”是儿童文学的体裁。儿童文学的体裁非常丰富。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体裁,择取不同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美学意蕴。对于音乐性、韵律感较强的体裁,如儿歌、诗歌等,不宜过于精讲,而要以诵读为主,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味作品的韵律之美,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对于情节性较强的童话故事、儿童寓言等体裁,要以情节引领为主,让学生充分体味故事的曲折之美、变幻之美。同时,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与内涵,以及人物变化的内在因素,让学生在体验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发对人物、故事背景的思考。

作者:袁福弟 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林悦琼.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6(8):134-135.

[2]孙建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4):78-80.

第四篇: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儿童文学这种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内涵,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由繁重变得简单而得心应手,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领域还不够熟悉,因此缺乏足够的儿童文学素养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授过程中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体特征的领悟程度也不够,这都严重阻碍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平和程度的文学素养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小学作为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奠基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从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作品占到了课文的的70%左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自身所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缺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经过改版之后更是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即使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采取措施妄图改观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湖北黄冈的部分县市小学采用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经过调查我发现:该地区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语文教师入职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教师培训也是寥寥无几,儿童文学理念淡薄,没有形成系统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论素养较低,且在日常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疏于拼凑时间阅读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来开阔视野,使得对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够。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难以抓住儿童文学的根本特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对儿童文学的应用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是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也被忽略。儿童文学作品面向广大的小读者,在艺术个性和美学品质方面和成人文学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文学课本中的美学特性不敏感,而是往往把儿童文学课文和一般课文同等对待,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讲解,完全忽略了其中的审美意味,破坏了课堂的儿童情趣和活力,禁锢了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品和一般的小学课文不同,在体裁上更加多变和灵动,而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习惯性地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只有一种体裁、一种教学模式。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许多儿歌和儿诗,许多教学教师将它们进行了千篇一律的讲解,在体裁上存在认识偏差和错误。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入了童话故事来吸引小朋友的兴趣,而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其中的“故事性”“虚构性”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而童话中对人物性格的夸张化表述却被歪曲甚至错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看到了白雪公主的美丽和善良,却极度厌恶皇后的恶毒和残忍,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有失偏颇的。童话中的夸张手法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还作为一种写作手法而存在,能够比较强烈地、全方位地调动读者对故事情节、具体细节或人物形象的感官,达到体味和审视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当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理解童话中夸张这一写作手法背后的写作意图后,将要呈现给学生的对童话故事的人物性格分析和情节讲述等环节也会出现偏差,误导学生对童话,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客观理解和审美,学生的想象力也会受挫从而大大降低小徐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和建议

1.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环节中的主导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另一方面,是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自身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要想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首先必须对儿童文学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把握住儿童文学的内涵,明确未成年儿童是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利用各种语言风格来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艺术方式。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儿童文学方面的素材,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凝聚着作者站在儿童的角度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阅读这方面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加清澈明了地洞悉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对事物的普遍性观念和看法,从而进一步修正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体特征来开展教学

美学特质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流露出来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快乐、向往的内心体验,影响他们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和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小学教师适时把握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至关重要,主要是要学会发现并挖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可能出现儿童情趣的课本内容类型或位置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以便于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苏教版中有一篇课文叫《妈妈的爱》,作者是描写了几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抒发作者对儿童纯真美好的赞美;还有几篇苏教版的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则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发掘和体会这个世界的善良和美好,如《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捞月亮》《六个孩子六个坑》等。关于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的把握。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进行系统学习,将不同文体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解,同时,面对不同特点、不同文学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要注意区别对待,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作者:何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志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4,(02):197.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6):49.

[3]秦英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3.

[4]杨永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关爱明天,2015,(08):341.

第五篇:儿童文学提高幼儿审美探讨

摘要:发展幼儿审美情感要以幼儿园有效地组织的文学活动为基础,为了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发展从语言方面入手进行培养。本论文通过日常研究观察进行了初步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幼儿

文学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儿童文学表现在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启智、道德品质等方面;儿童文学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幼儿充满愉快的精神等几方面。人们对于幼儿文学的功能有许多有差异化的想法。

1幼儿文学的近况

为了使幼儿喜欢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使幼儿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了幼儿文学活动。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幼儿发展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幼儿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得到了多种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是第一层次学习。通过语言文学作品来了解四周的事物,属于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所构成,幼儿在通过学习各种语言作品来认识四周的事物。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是为了幼儿更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发展。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儿童文学活动的美体现了幼儿纯真的心灵,带给幼儿轻松快乐、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人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

2用文学作品丰富幼儿审美想象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幼儿的纯美心理,以一种完美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许多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曲折情节,总是在不完美中造就幼儿完美的心态欲望。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蒙蒙细雨,阴沉沉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种压抑的心情。一次,户外活动,李想小朋友对着天上的乌云情不自禁地说:“乌云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你为什么天天把太阳遮住呢!赶快回家吧!你的妈妈等着你呢!”从这个孩子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话语代表着所有孩子渴望阳光明媚的心理情结。之所以她会用这种完美、纯真、善良的童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文学作品给她带来语言美的提炼。这是文学作品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审美价值观。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她绝没有这种对大自然审美心态的唯美表达。幼儿的潜意识于审美情感上的定位,国外艺术家进行儿童的画作研究时,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0岁以下幼儿所作的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画之间。我们跟随上述艺术家的研究去观察幼儿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幼儿在感知客观物体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与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泛灵论原则相一致。孩子们经常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映射给客体,因为语言和形象的叠加拉开了与实体的距离,使一般的感觉和愉悦增加了审美和情感色彩。幼儿的主导活动—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审美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儿童玩游戏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意志尽情使用各种物品,离开游戏之外的各种束缚,自己组建事物和内容,借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在努力地饰演并体验的角色感情,假戏真做,相互渲染,乐不可支。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情绪的独特、虚幻、创造和超功利等特点同审美感情有相似之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情绪积累现代传播信息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们接受艺术情感熏染的机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儿童能聆听音乐;观看电视、电影、相片;阅读书本;使用玩教具对故事进行演绎和通过原始的方法—倾听成人口头陈述等,儿童体验到的愉悦变成了情绪记忆和情绪积累,不断增强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文学鉴赏中建立以审美能力为主体的功能系统策略

3.1艺术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为主体

第一,挑选以具有美感的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具有多元化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研究表明,幼)L比较能接受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中、后期的幼)L能够接纳喜剧色彩的作品,悲剧感一般不存于幼儿。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对部分有悲剧情感的作品会产生共鸣。因此,主要选择一些优雅、高尚、幽默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关爱、友谊、诚信、善良、勇敢等,还可以挑选悲而不伤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二,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如安徒生所作《白雪公主》,幼儿可以理解欺骗的最终结局,可以深人地了解讽刺的含义,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3.2家长教师要以幼儿角度欣赏美文学活动为主体

家长和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欣赏需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正确的欣赏习惯,帮助幼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审美判断。家长和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选择指导方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儿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性格爱好的不同作为挑选文学欣赏的主要条件。同时,适合儿童的文学活动易于被儿童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对培养儿童阅读趣味,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精美完整的文学作品能使幼儿提升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力提高阅读意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激发儿童在对图示观察推理时的思维能力。在文学活动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的感官与感知,可以通过课件、朗读、情景表演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王雪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地六篇:岗位学前专业及儿童文学改革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课程对于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服务专业特点不突出、教学方法学科体系烙印深、课程边缘化、研究薄弱问题,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依据学前专业岗位群分析,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行“三个课堂”联动,重视职场演练;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建立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

关键词:职业岗位;学前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儿童文学是学前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剖析影响课程教学的相关因素,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为国家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中,围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战略进行的调整改革提供一些具体实例。

一、儿童文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杭州市目前开设学前专业的三所高等院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情况看,目前,高校学前专业有关儿童文学课开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服务专业特点不突出

众所周知,拥有良好的阅读鉴赏及表现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尽可能地引导幼儿接触各类童话、故事、儿歌、儿童诗、散文等各种优秀文学作品,使之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美、语言美,体验作品的情感特征,并能够运用叙事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儿童文学因此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叙事性思维能力、让其具有浓郁故事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应该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让学生掌握从事幼教工作的鉴赏编创表现技能。但从课程具体开设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儿童文学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种文体定义特征的介绍上。这种偏颇的教学目标使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与幼教行业岗位工作逻辑的关联度低,不能凸显课程应用性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学科体系烙印深

儿童文学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鉴赏编创与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据了解,目前,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受习惯影响,学科体系烙印深,使该课程涵盖了儿童文学本质论、发生原理论、读者论、作家论及研究方法论的诸多内容,比较关注课程中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主要按传统方式从概念、范畴、规则、规律等方面使学生理解掌握儿童文学知识和规律,弱化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对儿童文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就很难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去接受。

(三)课程边缘化

以上三所学校均开设该门课程,这说明各学校对于该课程在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能力上所起作用还是有共识的,但三所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开设三学期的,有仅仅开设一学期的,学分也是设置得高低不同,对于师生而言,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该课程面临着边缘化的趋势。

(四)研究薄弱

相比已经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等多个领域的学前专业其他必修课程的研究,儿童文学课程的研究探讨显得尤其单薄并且滞后。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检索可以发现,学界在对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对教师语言能力和素养与幼教职业能力密切关系的认识还是趋于一致的,但对儿童文学与幼教工作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对具体幼儿活动设计项目中教师文学素养的应用剖析,就幼教职业能力中教师文学素养能力与技能的系统研究及对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的提炼几乎没有。

二、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应贯彻的原则

对应学前专业学生岗位的工作任务,重视儿童文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探究实践儿童文学课程与岗位工作的关联度在当前来说显得意义重大且迫切,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一)从职业岗位背景的角度,提高对课程的认识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21世纪,幼教行业更是进入到全面转型升级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在转型升级阶段,幼教领域的主体类型在发生变化,行业经营模式不断升级。如果说,在幼教粗放经营的时代,幼教服务质量更多的是从初级服务技术上表现出来,那么在幼教专业化、公平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幼教服务质量必然从初级的服务技术层面向高层次提升,幼教从业者需要将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针对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对幼教行业而言,教师的鉴赏编创表现水平在幼儿活动的整个流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由此,对于培育幼教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的高等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改革也应顺应幼教行业发展的潮流,应把学前专业语言基础课———儿童文学从打造提升幼教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放到幼教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

(二)从相关高等教育理念的角度,凸显课程应用性特点

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高了知识“必需、够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关键词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各门课程的开设应尽可能凸显“应用性”的特色。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高等院校中,学前专业学生的文学学习应有自己的个性,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专门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也不同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学前专业的学生要被培养成“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仅要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还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简言之,学前教育是一项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学前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岗位要求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学习更注重落实在实用化上。其次,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应该并非仅指命题性知识,而更应指向作为“一种行动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观,我们更应强调知识作为一种行动工具而具有的实践性和能动性”[1],也就是说,对教师而言,能直接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知识最有用。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儿童文学就更应是关于文学运用的教学,不能将儿童文学归结为理论教育。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实现学科的应用化,“将基础理论学科在应用理论形态和应用实践产品两个层面拓展”[2]。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会阅读鉴赏,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要有运用的实践。所以,学前专业语言教学应研究分析幼教专业工作岗位任务,对接实践,将实践性内容融到教学中,尝试儿童文学在应用性课程层面上的改革与实践也显得尤为必要。

三、职业岗位背景下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依据学前专业岗位群分析,增强课程教

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目的实现的主要载体。针对职业发展需要和幼教行业实践的特殊需要,按照知识适度够用原则,整合重构课程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学前专业学生岗位群可以分为直接岗位和间接岗位。直接岗位主要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岗位;间接岗位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相关幼教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就儿童文学来说,围绕幼教行业岗位群设置,对应学前专业学生岗位群工作任务,在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中,儿童文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组织指导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同时,肩负着叙事性思维能力、具有浓郁故事风格的语言表现能力培养的使命”[3]。在核心内容的组织上,可以分四大模块设置教学任务:韵文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幻想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叙事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综合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课程结构可分成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经典作品鉴赏的学习、作品创编及表现三个逐层深入梯度。这样安排,既能与学前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相衔接,又能与平行课程如各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其他艺术课程互为补充,使学生能根据职业需要,激发文学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体味儿童文学精神实质,在职场情境中增强对儿童文学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叙事性思维结构中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高层次的职业服务技能。结合学前专业岗位任务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也能杜绝各校在儿童文学开设上学分高低不同或安排随意性的问题。

(二)实行“三个课堂”联动,重视职场演练

高校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与其共同有效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为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需打破传统的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的学科型教学,可采用课程学习的课堂、校内课外课堂、校外幼儿园课堂“三个课堂”联动的方式,探求课程教学的改革。关于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师可将行业岗位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分解,邀请幼儿园专家一起承担不同模块的讲解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与岗位化问题的思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内课外课堂重在延伸课堂学习。该课堂要依据教学大纲设计问题语境,布置学习性任务,引导学生或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恰当的幼儿园相关项目展开调研,进行项目策划运作训练。教师要从旁指导,并对学生项目进行点评,以此补充课堂所学。校外幼儿园课堂重在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建立课程学习与岗位需求的关系。教师要密切联系校园合作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幼儿园项目活动的策划、教学和服务管理,书写项目方案,并邀请幼儿园岗位能手和专家对学生实习项目方案进行评估。

(三)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建立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

儿童文学是技能课,能力训练是根本,应当建立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而要突出能力目标并非只是安排相应实践课时,而是需要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项目课程是“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其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能够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线性演绎思路,有效突出课程中工作实践的逻辑主线地位。比如根据“儿歌”学习单元,教师可以进行以下项目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课程教学要求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儿歌的功能与特点。能力目标

1.鉴赏表现儿歌

2.创编儿歌

工作任务

1.收集幼儿园教师运用儿歌进行教学活动或教育活动的实例

2.结合幼儿园情境,表现创编儿歌

工作任务实现路径设计

1.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材、专业网站、专业杂志等)收集整理

2.奔赴校园合作单位进行课程任务实操训练

3.整理相关工作,制作PPT汇报交流

为保障工作任务的实施,任课教师在单元授课前,需编制相关的任务单、分组单、评价单、成绩记录单等,提前落实实训幼儿园,联系幼儿园教师。评价单可以将“学生掌握儿歌知识程度、学生在项目实训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等作为评价内容,由幼儿园任课教师、课程教师、实训小组长给学生共同打分。课程教学总体按照“教师提出任务(活动设计)→学生完成任务(成立工作小组,幼儿园行业专家协同指导)→任务汇报(学生整理相关工作,制作PPT交流汇报)→学生自评互评→小结、知识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来展开。通过上述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的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达到了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的方式可以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吕丹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5篇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大多依赖于教师的说教和指导,一步步按部就班,难免显得有些程序化。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无法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的创造力,有悖于幼儿美术教育的初衷。为调和这种矛盾,幼儿美术教师应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采取活动课、体验课、游戏课等生活气息浓的活泼教学方式,让孩子充分参与实践,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一)染色活动染色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染色,对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让它们焕发新生。比如麦秸、易拉罐瓶、小树枝、落叶等,教师可先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用水彩、水粉等去进行恰到好处的染色,再将这些材料合理地组合,变成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工艺作品。虽然幼儿的画笔还很稚嫩,但在他们大胆涂色的过程中,我们能明确感到幼儿欢欣的心情和成功的喜悦。在染色活动中,幼儿通过采用浸一浸、染一染、画一画、摆一摆等的方法,使之前废弃的生活用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不仅是对生活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石头作画沙石是生活中随处都可取的,用来作为幼儿美术教学的材料再好不过了。用石头作“石头画”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新奇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一拿出来,立马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幼儿三个五个为一组,用鹅卵石围起画来:有的围出了机器人的轮廓,有的围了个太阳,有的又围出了汽车,还有的孩子突发奇想用鹅卵石堆起了城堡,欢声笑语不断。有时候也可以用弹珠等来代替:让孩子把弹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子里翻滚,不一会儿一幅五彩斑斓的纸板画就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了。

(三)拓印活动拓印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于自然物的内在纹理和色彩在纸上进行拓印的活动。教师可在区域活动的时间指引孩子将地上的落叶、花坛中的杂草、吃剩的瓜果皮等收集起来,待到美术课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叶子的切面蘸上彩色墨水进行拓印,染成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如有的幼儿在纸上拓印了橘子皮之后,给它又印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等五官,将它变成了一个滑稽可爱的小丑;有的幼儿用葡萄柄拓印出了梅花,等等。就在这样的色彩游戏中,幼儿大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四)拼贴活动自然物简单、方便又实惠,比如说彩纸、橡皮泥、鸡蛋壳、瓶盖、铅笔屑等等,如果将他们恰到好处地排列和粘贴,就可以重新在纸上拼贴出栩栩如生的画作。而且这些东西都是随处可见的,所以大大扩展了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场地,使美术教育更加生活化。

(五)吹泡泡轻巧灵动的肥皂泡泡是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非常喜欢的东西,如果将它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想必教学效果一定很好。教师可在引导幼儿开心地吹泡泡之余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取加入了洗洁精的颜料对准自己作画的白纸吹泡泡,泡泡破碎之后就在纸上留下了一道道优美的彩色弧线,有意识地排列整合即可完成一幅优秀画作。

二、结语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6篇

在21世纪创新尤为重要,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只有在高职教育中重视美术教育,面对工作上出现的状况时才能更加不慌乱不紧张,将平常接受到的审美态度放到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这种创造性更有利于人际交往。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平时的生活中,艺术是让我们做事情或者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人在创造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美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视觉训练,通过视觉训练让原本规整的东西在思考中更富有创造性的新品质,这就是达到解放学生天性目的的一种手段,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培养的专业领域的人才,他们需要的就是改变墨守成规的方式,进行更多的创造性训练,这就是美学教育想要带给学生的影响。

二、美学教育能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美学教育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有陶器、绘画、国画等等类别,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例如,在剪纸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绘画课上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将所思所想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高职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美学教育也是其中的一环,然而正是现在许多学校忽略的。美学教育将动手能力融入到艺术的形式中,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当老师向学生空洞的描述一副图画有多么的具有内涵的时候学生一般很难了解到,只有让学生用这个思维自己进行创作记忆才能更加深刻,动手能力才能提高。同时,这一类的实践课往往需要心思细腻,长时间下来其他的课程也会受益,学生会在美学教育的过程中变得热爱美好的事物并且具有非常细腻的心思,应用到其他课程中达到了不可预知的效果。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进的人。美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美术教育应完整反映美术学科的全面功能,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因人而异,关键是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学生可以利用美学教育知识美化自己

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后需要更强的竞争力,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同普通教育的学生区别首先在于学历,但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异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弱的情况,具备非常熟练的职业技能。这个时候进入职场,高职教育的学生同样需要进行面试等,在面试中美学知识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美学教育会告诉学生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颜色或者什么款式的衣服,例如红色等过于扎眼的衣服就要避免,身上的颜色超过三种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视觉感。这都是一个职场的新人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能仅仅靠着学生去自己查,高职教育的学校同样有义务向学生传授这一类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装扮自己,这就需要美学教育的穿插,美学教育是学生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最需要的知识。

五、结论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审美教育;体育舞蹈

1幼儿期的审美特点

1.1注重外形美幼儿容易对鲜活生动的审美对象产生好感,并且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因此他们喜欢斑斓的颜色,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喜欢有故事情节的童话,喜欢动态的描述等。由此可见,幼儿对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色彩等都有着独特的审美观点。1.2感情直观外露,且不稳定幼儿对美好的事物会直接流露出积极向往之色,听闻伤心之事会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同情与哀伤,幼儿的审美体验较少,因此缺少稳定性。1.3想象丰富,幻想色彩浓重在审美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广阔无边,大胆又新奇。他们对大地上每一物都充满好奇。但同时他们的审美想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审美对象,审美随感情波动而变化。

2体育舞蹈相关概念解析

2.1体育舞蹈简介体育舞蹈是通过舞蹈演变成的体育项目,其文艺、体育特点兼备。体育舞蹈通过身体的舒展、收缩抒发内心情感。体育舞蹈可以强身健体,通过人们不断活动维持身体形态,在强壮体魄的同时保持身心愉悦;同时,体育舞蹈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需要学生用身体理解性记忆动作,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柔韧度,锻炼身体的肌肉群,还可以在这种过快速记忆的刺激下,激发学生们通过联系全身感官去记忆动作,这种学习方式对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审美观念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过程中会穿富有文艺特色的服饰,在长时间的熏陶感染下,对于服饰的搭配、对于妆容的配比会都有一定的了解。

2.2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

2.2.1多种美的集合体体育舞蹈集形体美、舞蹈美、服饰美于一体,随着音乐律动,通过身体各环节的协调、舒展,创造出千万种美的步伐与姿态,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形体动作的搭配,表达出舞者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舞者沉浸在美的海洋中。同时,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妙绝伦,通过舞者位置变化、队形千变万化,并伴有柔美的音乐,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柔美的舞姿,让观者赞叹。这对学生的精神素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2.2对身体素质的提升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体育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问题。体育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种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完成。经常性的体育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可有效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此,体育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2.2.3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主要包含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中的美,人们因为享受着不同的生活,受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所以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同。而审美教育主要反射的是当事人的心灵,人们通过对生活中、艺术上进行审美教育,实现审美教育的完善。体育舞蹈是在音乐旋律下进行的活动,借助音乐烘托出的氛围让学生进行动作。2.2.4培养学生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体育舞蹈要求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达青春的朝气蓬勃,因为舞蹈追求美感,因此要求舞者在行舞过程中眼神要与肢体语言相匹配,只有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才能让观众深陷其中。体育舞蹈表现出的优美柔和、刚劲挺拔的、衬托美的姿态,让学生在学习、鉴赏体育舞蹈的同时学会评价美、鉴赏美。

3幼儿期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

3.1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即性格、气质、能力。人们在表扬赞许幼儿时,有利于幼儿自身形成自信感、喜悦情绪等积极情绪体验,在舞蹈过程中受到赞许眼光的他们会获得赞许的眼光及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眼光,他们会感受到学习跳舞的快乐,自由发挥创造的喜悦,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欲望愈加强烈,良好人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愈完善。3.2有助于大脑的开发艺术活动会借助于大脑两个“半球”的配合进行互补工作才能进行。以身体协调的审美活动主要由右大脑操控,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即有助于其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潜能的开发。3.3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本就是天马行空,无法揣测。通过审美教育的培训,他们对其所听、所感、所见会联系其空间想象能力及直觉进行创作、改造。对于成年舞者,他们对音乐的旋律了然于心,对某些音调或旋律会不自觉开始做出曾经接触过的舞步、动作,对他们来说想象力已经减退。而对幼儿来说却是恰恰相反,幼儿思维开阔,接触的都是新事物,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判断、想法而翩然舞蹈。对这种思维加以培养,今后即使他们在学习固有知识时,也会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等特点。

4体育舞蹈对审美能力的积极影响

(1)矫正形态,学会感受音乐。体育舞蹈要求舞者昂首挺胸、收腹挺直站立,这些基本动作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腹、腿等部位,矫正了学生的身体姿态。体育舞蹈以身体动作展现美的意境,这需要学生感受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其情不自禁地合拍共舞。(2)塑造体形,养成良好体魄。体育舞蹈对四肢协调、身体柔韧度有很大影响。通过其不断锻炼,身体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会大大改善。众所周知,经过锻炼的人群,心情会舒畅,身心皆放松,这样对于防病及延寿有很大好处。(3)改善外在形象,提升个人修养。体育舞蹈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而且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在艺术熏陶下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4)发展人际关系。体育舞蹈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教学环境的美化、音乐的熏陶、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5)在美的熏染下,改变审美价值。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人体美、音乐美及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有积极作用,因此,其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得以改变。

5通过体育舞蹈培养幼儿审美的原因

5.1课堂教育的优化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感我们认识新事物都是从感知培养起,审美亦如此。体育舞蹈教育从启蒙阶段开始,首先,应发掘美,体育舞蹈教师会提前搜集体育舞蹈教育资源,如舞蹈的视频、舞蹈的发展等。利用新兴的媒体软件播放视频,让幼儿对体育舞蹈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体育舞蹈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种舞步的优美,使其在观察中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在视频播放中,加上教师的讲解,通过视觉、听觉的同时感触,让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特点及相关专业性知识有了解。而教师身体力行,为学生们进行舞蹈演示,学生边看边学,对视频中无法直观看清的动作有了了解,就会对舞蹈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育舞蹈的美感。5.2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体育舞蹈教育中,教师会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保证基础体育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们随其情感的律动进行创新活动。在进行体育舞蹈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讲解舞蹈的理论知识,还应对学生予以指引,拓展其舞蹈知识面,鼓励其多观看舞蹈视频,积累新素材。在此基础上,体育舞蹈教育会引领幼儿打破其少有的禁锢思维模式,培养想象力,启发艺术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创造美、改造美的能力。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收藏、欣赏音乐,并自行进行创作,在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升。5.3给予鼓励、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现代教育实施打压政策的居多,忘记鼓励幼儿继续进步。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在体育舞蹈教育中愈加明显,学生们由于其自身能力与自信心的差异,很多人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缺乏展现美的能力,进而逐渐退化创造美的能力。而在体育舞蹈教育中应倡导教师鼓励政策,在教师不断鼓励与支持下,帮助学生树立其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动作呈现其内心的情感,提升他们对于美的表现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引领学生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美、探求美,进而结合自身的体验用动作将内在美与外在美展现出来。在学生们自我发挥过程中,有些地方把握得不到位,教师也会及时给予肯定,让其大胆展示,鼓励学生,让学生将最饱满的情感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在最佳表现空间中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6结语

幼儿时期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阶段,因此,人们常说“要从娃娃抓起”才能使其不落人后,审美意识的培养更应为此。学会审美,对幼儿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起重要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完善其人格有很大影响。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帮助幼儿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审美能力。舞蹈作为一种高级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培养其向此方向发展。同时,体育舞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也逐渐重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培养其表现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舞蹈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莉.论体育舞蹈教育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6):41-42.

[2]吴庆华.体育的美学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22-23.

[3]杨莉莉.论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艺术百家,2006(1):179-180.

幼儿美学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表演理论;现实主义表演训练方法;幼儿舞蹈编剧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内心的现实主义表演训练概述

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海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由此诞生。进入20世纪,所有专业的戏剧训练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作为学习指导。至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喜剧表演理论开始对世界戏剧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延续至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诞生之时,正是俄罗斯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与现实主义美学表演相互结合与转换的时期。在此之前,戏剧表演者在舞台上大多是在模仿和扮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大胆地对表演理论进行了革新,认为表演者应该成为自己扮演的形象,将曾经的外表的现实主义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同时,导演应该成为整个表演的思想解释者、行为组织者和表演指导者。在演员完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个人创作的主动性应该是和导演的引导相得益彰,让自己完全活在表演的形象中,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去体验所扮演角色在现实层面的意义。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内心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表演者的圭臬,不仅在于他要求演员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还在于其非常重视表情与动作的内心依据。他说:在演员的创作中,“每一个步伐,每一种活动和动作都应该由我们的情感赋予生命并使其具有内心根据。任何没有被它体验过的东西都是死的,都会损害演员的工作。”

他认为一切的外在表现都是源自思想的认同,只有在思想和动作上达成了一致性和逻辑性,表演才会真实可信。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第一步是找到形体动作的真实性,只有在形体上感受到真实,思想与情感才会被激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最高任务与贯串动作是剧本的精髓、动脉、神经、脉搏。”他在进行表演指导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剧本的重要性,演员从钻研剧本开始,就已经进入表演状态中,而导演和演员在表演中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为了展示出剧本的思想。由此,剧本、演员、导演贯联成一条连续的线索。剧本的核心思想与演员的表演成为融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在表演中营造出真实感人的艺术境界。

2幼儿舞蹈编剧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实现

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音乐的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艺术活动。舞蹈编剧作为舞蹈实践的灵魂,一方面,要让舞者感受到美好,愿意去展现美好;另一方面,要使观众接收到这种美好。尤其在幼儿舞蹈中,更加显现出编剧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幼儿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没有接受过多僵化的教育,思想未被约束,因而在实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倡导的“现实主义”表演上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2.1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从幼儿生活中要素材

幼儿活泼好动,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幻想,感情变化快,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针对这些特点,幼儿舞蹈编剧在选材上一定要注意主题鲜明、内容浅显易懂、形式新颖别致。一个好的舞蹈剧本能够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有很强的代入感。例如,在幼儿舞蹈《龟兔赛跑》中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幼儿扮演乌龟和兔子,还有其他小动物们在旁边加油呐喊。编剧在此启发幼儿找到各个动物的特点进行展现,幼儿很快就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展现出兔子和乌龟各自的特点。而这种从生活现实到内心现实的达成,在幼儿身上的转化是非常自然地发生的,成人几乎不用过于用力地说服他们,这也成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幼儿舞蹈实践中的最大优势。

2.2遵循幼儿生理发展特点,从幼儿生活中要语汇

从生理角度来说,幼儿骨骼柔软,肌肉纤维弹性小,肌肉控制力弱,大脑发育速度快,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体力与耐力比较差。舞蹈编剧要从这些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创编节奏鲜明、短促有力、动作幅度适中、动静交替的舞蹈。例如,舞蹈《我为地球洗洗澡》,情节简单、节奏舒缓,表现的是一群小朋友清理垃圾的故事。在这里,编剧激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妈妈给自己洗澡的情景,怎样做动作,说了哪些话,小朋友的表现又是怎样的等,逐步进行整体和细节的联系。这种熟悉的场景不断唤醒学生的意识,使幼儿发自内心地愿意承担起照顾地球的责任,把自己作为一个主要的照顾者的形象出现。

2.3童心追求童趣,注重童真的表达

童心是幼儿舞蹈创作的特点,童趣是幼儿舞蹈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童心追求童趣,是幼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地。幼儿舞蹈的主体和主题都是展现幼儿生活的,不能以成人的舞蹈缩小版出现。那样学生就无法理解舞蹈的内涵,从而无法尽情地进行表达。在编剧过程中,要用童眼去看事物,去感受世界。例如,幼儿舞蹈《拔萝卜》中,幼儿如果只注意把萝卜千方百计地拔出来,那就体现不出幼儿舞蹈的特点,这里安排一个小朋友问一问:萝卜萝卜,我拔你,你疼吗?一下子就展现出了童真。在这里,遵循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中对于内心现实依据的重要理论。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这样拔“我”,“我”会很不舒服。幼儿源于现实的依据,相信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展现,既表现了现实,也表达了童真。

从现实层面来说,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表演也不应该遵循固有的模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对于幼儿舞蹈编剧最直接的意义是帮助幼儿舞蹈实现从编剧到表演的完整统一,不能进行人为的割裂。幼儿舞蹈的编剧一定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收集素材,将生活的现实转变成个人内心的现实,使幼儿相信自己是舞蹈中千变万化的形象。一方面,尊重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从童心中展现幼儿舞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朱彬博.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子里走出来[J].戏剧文学,2016(12).

[2]张红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12).